渐进模式

2024-06-10

渐进模式(精选十篇)

渐进模式 篇1

在西方公共决策的理论研究中, 理性决策模式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 其主要观点是决策者掌握公共决策所要求的一切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而后, “理性决策模式受到了另外两种决策模式的挑战:一是著名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二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 其主张是由于完全理性的不存在, 所作的决策往往只能是满意的决策而非最佳的。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是对传统完全理性模式的改进, 并未能打破理性决策模式的框架。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则并不是从理性角度来探讨政治与行政的决策, 而是在全面批判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决策模式。所谓渐进决策, “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 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 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 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按部就班原则, 其本意是将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并不是孤立间断的;二是积小变大原则, 林德布洛姆认为, 渐进决策的过程通常是由微小的积累形成较大的变化, 由量的积累升华到质的蜕变。通过微小的变化, 达成根本变革的目的, 也即解决公共问题, 实现公共目标并促进公共利益;三是稳中求变原则, 在林德布洛姆看来, 社会的发展、公共目标和利益的实现赖于社会的稳定, 因此公共政策不宜大起大落, 同时由于当下政治、技术及现行计划的约束, 只有通过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 以小变促就大变的目的。

二、中国房地产政策的演变与渐进决策分析

建国以来, 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住房制度时期 (1949~1978 年) , 是一种以国家统包、低租金、无偿分配、无限期使用为特点的实物福利性制度;二是住房制度改革时期 (1979~1998 年) , 可分为试点售房、提租补贴、以售代租、全面房改和国有单位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购销市场化五阶段;三是住房制度市场化时期 (1998 年至今) , 即将城镇住房推向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住房的供求。由于三个时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本文主要探讨住房制度市场化时期的房地产政策。

(一) 住房市场化阶段的主要房地产相关政策。本文主要将我国1998~2015 年房地产政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住房市场化培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打破计划经济时期住房分配模式, 建立住房市场化相关制度、法规。1998 年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全国停止住房分配, 实行住房货币化。2000 年中央连续发出《关于房地产中介服务收费的通知》、《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和《房产测量规范》, 并停止全国范围内住房实物分配, 逐步制定市场交易的相关规范;二是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根据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制定了一系列的抑制政策, 并逐渐完善房地产市场的法律法规。从2005 年开始的“国八条”到2013 年的“国五条”。国家每年会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同特点做出阶段性的政策调控, 以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风险;三是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 中央政府为应对房地产市场崩盘有可能带来的系统性经济风险的情况, 在2014 年上半年提出了双向调控、分类指导、灵活应用、放权地方的政策并在下半年出台了“930 新政”和不动产登记制度。2015 年12 月18 日中央经济会议针对房地产市场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 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指示精神。

(二) 房地产政策的渐进分析。渐进决策, “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 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 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 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我国房地产政策的发展演变其实就是一个渐进决策的过程。

从政府出台的诸多政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元决策目标, 即旨在通过制度性政策和调控性政策, 使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得以规范化和法制化, 同时使房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和适应;建立健全住房市场化体制和完善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机制;二是为达成这一元目标, 政府循序渐进地出台了诸多的制度性政策与调控性政策。通过出台系列的制度性政策, 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 当然这一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调控性政策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 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而采取的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弥补制度性政策的漏洞, 解决制度性政策的瑕疵所引发的市场无序, 规范房地产开发、交易、管理等行为, 引导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调控性政策大多具有时限性, 也即当其阶段目标实现以后, 往往通过新的制度性政策或调控性政策取而代之。但许多制度性政策往往是以调控性政策为基础的, 同时众多新的调控性政策也是在总结之前的政策效果之后加以改进的, 也即政策之间保持着连续性和继承性。

通过政策的渐进调整, 以一连串小的或不大的改进, 逐步达到政策的短期目标, 并进而实现长期目标。纵观住房市场化阶段的房地产政策, 总趋势是为建立完善住房市场化机制, 而积极地出台相关的制度性政策和调控性政策, 以有效引导房地产市场合理健康地发展;也即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达成元目标, 因此用渐进决策模式来分析中国房地产政策是有效的。

三、房地产政策渐进决策的有限性

诸多房地产政策的出台, 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对于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建立健全制度化、法制化的住房市场化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笔者在这里不得不指出, 房地产政策的渐进决策也有一定的有限性。

一是政策的效果有限, 房地产政策渐进决策颇有“亡羊补牢”的味道。渐进决策的方法与试错法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均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为应对各种问题而进行“试水”, 至少在初期出台的政策上表现较为明显。当问题出现之后, 由于之前并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没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参考, 政府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对出台的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做出有效地评估、预见。自然, 初期出台的政策大多带有“试水”的味道, 其政策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带有明显的有限性。

同时, 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在问题产生之后, 又决定其带有滞后性色彩。加之初期政策效果有限, 只有通过政策的长期渐进改革, 渐渐完善, 才可能最终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于是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上反复上演着这样一幕:一方面政府密集性地出台了大量政策, 以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另一方面房价继续飙升, 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

二是渐进决策不能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急速变迁。如果说渐进决策对于解决自身问题还具有一定效果, 那么对于应对外在客观环境的急速变动则显得较为无力。当2014 年末我国房地产市场突然掉头向下, 有可能造成泡沫破裂所带来的一系列系统性经济风险时, 政府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政府放宽调控, 虽然刹住了全面下滑的势头, 稳定了房地产市场, 但房地产市场一旦略有好转, 一线城市房价连创新高。外在环境的急速变迁, 一旦与渐进决策不一致, 必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前所处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 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的一体化将世界的距离缩短, 各国彼此交流融合, 客观上使得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更为复杂。因此, 政府应尝试改进决策方式, 提高决策的质量, 以更为积极主动地应对外在环境的急速变迁, 而不是形成一种被动的思维, 待问题出现之后再想政策应对。

三是政治方针政策的变动不一致性不利于房地产渐进决策作用的全面发挥。正如范广垠所说, 我国房地产政策时有政策信号相互矛盾, 权宜之计明显但缺乏长远规划, 每个阶段决策都有政策目标, 或是通过房地产带动经济发展, 加强政府合法性基础的“政治的经济”;或是在房价过高引发社会积怨时, 积极调控的“政治的经济”;或是在房地产引发更为宏观的社会问题时, 将其首先视为政治问题。因此, 政治意识对房地产政策始终起着指导或直接影响的作用。

由于政治指导思想随形势的不断调整变化, 政策方针呈现出间断性的不同, 甚至有时会相互矛盾, 必然影响已经实施的房地产政策;而对于渐进决策模式下延续的政策, 必然影响其政策的执行与效果的发挥。

当前, 房地产市场在飞速发展了十多年以后, 面临着泡沫风险, 并有可能引发为系统性的经济风险。一方面房价居高不下, 刚需紧张;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衰落迹象。房地产市场所引发的问题已俨然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社会问题。政府应结合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探索出适合本国具体实际的决策模式, 以不断提高房地产政策的质量, 及时有效地应对房地产市场新问题新变化。

摘要:住房市场化以来, 我国房地产政策几经变迁, 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透过种种房地产政策, 不难发现其中有急剧的逆转, 但更多是一种间断性的渐进。本文借助林德布罗姆提出的渐进决策理论, 对我国房地产政策进行分析, 以探讨渐进决策模式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发现其有效性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渐进决策,公共政策,房地产,决策模式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 (修订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1999.3.

“五环渐进式”课堂教学模式 篇2

练习回顾

一般每节课的前5—6分钟,通过布置练习,督导学生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练习反馈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在黑板上完成,可以抽查,也可全班参加。反馈的结果,学校要求教师当场批阅,当场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教师的指正,帮助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为后续学生作好铺垫。

自学讨论

课前教师先列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教师和学案的指导下,先独立自学,同时记下自学过程中的困惑与疑难;既而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个别问题在组内对子之间解决,较普遍的问题全组共同研讨解决。学校鼓励学生们通过互帮互助,合作探究,初步达成对学习目标的掌握,这一环节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并且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交流提升

在自学和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心得。展示方式多种多样:有板书讲解、口头阐述、也有唱演等多种形式。在确保达成掌握知识目标的条件下,课堂是开放的、民主的,在积极愉快的气氛和明快的节奏中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开放式的交流讨论,达到解除疑惑,提升效果的目标。

浏览巩固

通过看、思、问、练等多种形式排除学习疑难,巩固学习效果,总结有关规律。教师要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引导,各个击破,让人人有事做,生生有收获。这是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消化巩固的过程。

达标测评

川交循序渐进不盲从西方模式 篇3

川籍指挥家、目前为美国德顿大学指挥教授的刘江博士曾多次作为客席指挥与四川交响乐团有过合作,亲眼目睹了这支乐团从2004年建团至今所取得的进步和变化。他结合自身与川交及国内其他乐团的合作经历,以及在美国从事交响乐指挥的工作经验,将川交的建团理念和措施加以分析和评述成文如下。

川交自2004年建团以来一直处于财政严重困难的境况之中,全年的资金还不及国内有些乐团的十分之一。 走进川交的驻地,看不到一个好的排练场地,一个像样的办公室,乐器陈旧,设备落后,物质条件非常不好。然而尽管如此,4年来他们依然取得了长足进步。究其原因,要归功于乐团领导合理的建团理念。

“一肩挑”避免外行领导内行

川交建团以来一直是采用将乐团团长和首席指挥这二个职责合二为一。这种将双重责任联系起来“一肩挑”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与西方乐团所采取的“音乐总监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首先明确地强调了乐团的最高领导不是行政领导,而是业务领导。它也明确地强调了乐团的最高领导者必须只能由杰出的内行专家来担任,在一个成功的交响乐团中绝不能出现有两个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这些事实就是西方交响乐团从过去200多年来在乐团领导管理上由失败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教训。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首先从根本上消除了来自于团长和音乐总监之间的任何意见分岐,以及由一个外行的团长去领导内行的音乐总监的不正确现象的发生。这种“一肩挑”的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乐团主要领导的决定能够被执行得畅通无阻和行之有效。

此外,拥有一位优秀的常任指挥也非常重要。目前国内有很多乐团还没有固定的常任指挥,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常任指挥的乐团就是一盘散沙,那种仅仅靠聘请客席指挥的做法,或者是寄希望于某位“著名指挥家”远距离式的摇控指导的办法,都违背了交响乐团正常运作的基本常识和规律,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

用经典作品打好乐团根基

在2004年建团之初,川交陆续吸收了大量的新乐员。当这些年轻的音乐家显示出了良好的个人演奏技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在乐队合奏技能上缺乏合奏意识,训练严重不足,合奏的经验和能力都严重匮乏的状况。

针对这一情况,乐团不急于求成,在建团前2年内,一直坚持运用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的重要作品有目的地训练乐队,并且坚持在音乐会上上演这些经典作品。上述大师们的主要作品代表了音乐的最根本的因素,最基础的词汇,和最常见的表现方式和表示方法,这些是西方音乐艺术中的“根基”。只有懂得了如何演奏好这些“根基”,才能使一个乐团的演奏变得有规距、成方圆而有模有样,准确地表演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打下最扎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在演奏的细节和变化这两大问题上经受得起考验。

坚持运用古典作品训练乐队的做法为川交的演奏质量直接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年轻的乐员们在合奏的意识上得到了提高,知道了什么是合奏与独奏之间的差异,知道了在集体演奏中应该怎样去放弃个性,学会了在演奏之中怎样去相互倾听,相互“靠拢”的技巧。

用室内乐演奏的方式来磨练队员的合奏意识和能力,也是乐团坚持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川交已有固定的三个弦乐四重奏、一个木管五重奏及一个铜管五重奏。室内乐的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年轻队员们的合作意识和相互依靠能力。通过室内乐训练看清了演奏员自身的不足,不断寻找和谐统一的风格及努力获取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能力。这也是美国器乐教育在培养音乐家拥有杰出合奏能力所使用的常见而有效的办法。

循序渐进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

从川交建团4年以来数百场的演出记录来看,川交的音乐会上演情况呈现出了一个由疏到密的过程。具体地讲,川交并没有盲目采用西方乐团式的“音乐季”的作法,而是合理使用有限资金,本着要逐步提高演奏质量的思想去合理安排音乐会。这样乐团有时间冷静地审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去发现和纠正重大的问题。反观有些乐团,在自身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去采用西方式的“音乐季”表演形式,其结果只能是让那些非常有待于自身提高的乐员们“疲于奔命”,而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都变成了“囫囵吞枣”的状态。这样的状况一旦出现,乐团就失掉了提高质量的机会和可能性。

乐团4年多来所有的演奏曲目呈现出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这体现了一个逐步发展乐团演奏能力和演奏质量的计划。

大量地演奏中国的优秀作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做法。在本质上,它是将西方文化的表现方式与中国观众在文化上的喜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对乐团稳定和扩大自己的观众以及全面地增强乐团在音乐风格上的表现能力都是一个较好的推动作用。

渐进模式 篇4

一、2011级学生中采用双语教学新旧模式对比

首先在本校护理专业本科2011级两个大合班(一合班:1—6班,二合班:7—9班)作为研究对象,二合班为实验班用新渐进式双语教学授课,一合班为对照班用传统的简单渗透双语教学授课。

所有教学内容均由课题组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备课,两个班级选用同一教师授课,以保证其可比性。对照班级以传统的简单渗透双语教学模式授课,具体做法:教师在编写教案及制作课件时,每一章节选取15—25个英文专业单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单词首次出现时给出中、英文对照,以后均用英文替代,其他内容均采用中文。教师授课时,仅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和专业名词术语用英文,其他内容均用中文讲解。授课结束后,用专业英语结合简单的英文句型做一个总结。实验班采用双语教学渐进模式授课,具体做法:1.初级阶段:课前发双语讲义给学生,除了专业单词和常用的简单会话用英文之外,授课以中文为主;2.中级阶段:授课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课后发双语讲义给学生温习和阅读;3.高级阶段:授课交替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以英文为主而以汉语为辅,课后学生用英文自行总结该节课的主要知识,新课前学生用英文口述复习上次课的内容。按学期实行统一考试,对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方式改为:总成绩=传统期末考试(90%)+英语专业文献阅读(10%)。英文专业文献阅读,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提出的相关问题,以考查其阅读速度、理解程度及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收集反馈意见。最后对两个班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对照班平均成绩为72.11=66.23+5.88;实验班考核成绩为76.92=67.44+8.48。将总成绩分别按优、良、差3个等级评定,80—100为优,60—79为良,60分以下为差;对照班总成绩中14.12%优,良80.01%,差5.87%;实验班总成绩中优24.33%,良67.21%,差8.46%。

结果表明:以计算平均成绩来看,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以分数段统计来看,实验班优等级学生人数多余对照班,但实验班差等级学生稍多余对照班。总体来说,在阅读英文文献能力方面,实验班的学生明显优于对照班,阅读英文速度较快,对原文的理解较对照班深刻,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较对照班强。

在2011级该对比实践结束后,项目组分别召开了教师和学生经验座谈会,参加教师座谈会的共6人,均为担任了该学科或相关学科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师;参加学生座谈会共54名,为各班的学生代表,这些学生都在各自的班级进行了有关双语教学的意见征集。

在教师座谈会上,与会教师普遍认为渐进双语模式更能考验自身的英语水平,备课量更大,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入的英语词汇还要考虑学生对上次课程的接受程度,同时对口语的连贯性和准确性的要求较高,不是像传统双语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识记几个专业单词那样简单,而是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英语语言氛围;双语教学的正常进行必须依托原版教科书,没有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地道”的英文,文献报道显示,国内85%以上的教师目前在双语课程中使用的原版教材,而我们认为国外教材与国内的教学结构、体系不同,难以按照国内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如果有条件,就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层次等具体情况自编教材,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课件进行双语教学是双语教材发展的方向。

实验班学生的反馈意见:大部分学生认为,能够克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障碍,渐渐适应教师的英语语音、语速、语调,为能听懂教师用英语讲授化学内容打下基础,课堂之外,不自觉地可以留心于时时、处处、事事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在课堂内外都营造良好的语境,根据渐进式双语教学进度安排,逐渐进入自己最佳的第二语言的接受状态,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掌握大量的英语专业词汇,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有利于查阅外文文献,掌握现代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发展状况;一小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英语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英文听说写感到较为吃力,要求全部用中文授课。

在2011级中开展的对比教学实践证明,渐进式双语教学是比传统双语教学更为合理的双语教学模式。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双语学习方式;二是提升了教师的双语教学素质,并以教师改变传统双语教学模式而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将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生方面,克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障碍,渐渐适应教师的英语语音、语速、语调,为能听懂教师用英语讲解化学内容打下基础,课堂之外,留心于时时、事事、处处看到英语,听到英语,使用英语,在课堂内外都营造良好的语境,根据教师新渐进式双语教学进度安排,渐渐进入自己最佳的第二语言的接受状态。在教师方面,实施渐进式双语教学时,教学模式的选择则是视情况而定的,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另外不能过早地将渗透式很快过渡到完全侵入式,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应以便调整渐进的速度等。

二、2012级中开展渐进式双语教学情况

根据在2011级教学实践中师生的情况总结,我们在2012级学生中全部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项目组成员通过选择性的听课,实地了解了各个教师在各个班级中新模式的授课情况。总的感觉是,任课教师基本能够掌握渐进式双语教学的技巧,能够根据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英语语境的情况调整授课方式和进度,但是学生在上课时还显得被动,互动效果较差。另外,项目组利用休息时间,根据现行中文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现行的英语水平情况编写了《缓冲溶液》的英语教材部分,经过了反复斟酌和修正,将该内容进行了一次自编英语教材的双语教学。课后对该节课和双语教学的情况,向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表设计了10个选项,共向学生分发问卷100份,收回99份,回收率99%。

从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70.2%的学生认为能够适应自编教学内容;有32.3%的学生希望引进原版英文教材;有8.1%的学生不希望进行双语教学;有极少部分学生觉得目前教师的水平实施双语教学还有欠缺。对于双语教学的改进方法,学生提出的主要建议是:引进外教,提高教师英语水平,开设口语课程,加强双语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编写一套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双语教材。

三、结语

针对连续两年我校在护理专业医学化学课程中开展渐进式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较传统双语教学更佳,但是由于学生能力、师资条件、教材条件等的限制使得渐进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制定了以下措施:1.定期开展双语教学研讨会和讲座交流活动;组织教师的系列培训,包括对教师外语水平的测评,教学听课;开展双语教学教材的研究;积极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双语教学课堂竞赛,提高讲课技巧和水平。2.学生的专业词汇少,听力较差,公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是双语教学遇到的又一大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完全被汉语包围的语言环境里,虽然学了很多年英语但是仍然是英语“哑巴”,故在中国这样的环境里进行双语教学,应该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进行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以增强教学效果。3.努力根据原版教材进行整合或改编,内容从易到难逐步深入,整合出适应性强,受学生欢迎的讲义或自编教材是今后教材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该方面已经做了初步尝试,但是要走的路还很长。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连续两年对医学化学课程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授课的情况, 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课等形式了解该双语教学新模式的实施现状, 总结了该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医学化学,渐进式

参考文献

[1]何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8 (1) :138-139.

[2]麦凯M F, 杨思M.严正, 柳秀峰, 译.双语教育概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3]Biallystock E.Language learning, 1978, 28:69.

[4]Chamot A U, Kupper L.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 22:13.

[5]丁雯娟, 张丽娟.高校双语现状与问题分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院报, 2003, 23 (2) :77.

[6]杨华明, 宋晓岚, 王海东, 等.本科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3) :45-46.

渐进模式 篇5

统计学是高职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的统计资料搜集技能、统计资料加工整理表现技能、统计的分析指标与统计分析方法技能、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技能等都是从事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单项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是重要的,而综合统计基础技能的训练更加必要。互动渐进式综合实训模式就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渐进式实训模式的设计

统计学综合实训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间的互动。首先,将正在学习统计学的学生(简称新生)作为调查者,已学过统计学的学生(简称老生)作为被调查者,形成新老生间的互动;其次,将新生分成两个调查组,分别调查不同的对象,调查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生间的互动。二是师生间的互动。在综合实训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具体做法是在综合实训前,教师设计好综合实训的总体方案,综合实训中具体的实训操作由学生自行完成。但教师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适时指导,形成师生间的互动。

渐进式实训模式是相对集中式实训模式而言的,集中式实训模式是待学生学完统计学的全部内容后,集中一定的时间,把统计学的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进行实训。而渐进式实训模式是教师事前给出综合实训的总体设计方案后,按照统计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内在逻辑联系,分阶段依次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事前设计好综合实训计划。综合实训计划设计的内容很多,这里重点阐述以下两项内容的设计:(1)调查对象的设计。确定的调查对象,即老生,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且要兼顾专业。一般应由本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专业的老生组成,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各大于或等于30人。(2)调查项目的设计。调查项目必须由教师统一确定,其目的是为以后的统计相关处理及计算分析做准备。根据统计学综合实训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调查项目一般确定为:性别,专业,是否对统计学感兴趣,学习统计学时是否经常参阅有关资料,课后用于统计学的学习时间,入学时的数学成绩,统计学的考试成绩,相关专业课的考试成绩等。

2.实训的时间按统计学内容的顺序依次进行。(1)资料搜集阶段。在教师事前拟定的调查对象和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个人或集体(前述的调查小组)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设计一份调查方案;第二,设计一份调查问卷;第三,抽取学生样本单位;第四,在学生调查组长的领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样本单位的原始资料和往届此类调查的历史资料。(2)资料的整理阶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适当的统计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整理表和绘制相应的统计图。(3)统计分析阶段。在完成统计学相关内容的讲授后,在对调查资料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相关的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4)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阶段。在前面有关统计指标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千字左右的统计分析报告。

在上述综合实训每个阶段的前、中、后,老生都要对新生进行指导和评价,并给出成绩。综合实训的每个阶段后,新生之间要相互借鉴和评价,并给出成绩。教师在综合实训中要适时指导,在综合实训后根据新老生相互评价的成绩给出总体评价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权重计入学生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中。

二、互动渐进式综合实训模式的探析

实训中教师是指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综合实训中不能包办,而是适时指导。综合实训中教师事前给出的实训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布置好资料的搜集工作至关重要,其中调查项目的确定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调查项目的具体资料是以后各项实训内容的准备。学生是主体指的是在综合实训中调查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加工整理、统计的相关计算与分析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均由学生自行完成。

实训中学生间的互动有其独特的作用。新老生间的互动不仅能使老生指导新生,起到“以老带新”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老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新生间的互动可以使他们“比、学、赶、帮、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训采取渐进式的实训模式,按教学的内容顺序适时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消化与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式实训模式由于内容多、知识点多,在短时间内将相关内容综合在一起,不仅难度大,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倦怠情绪,效果较差。

渐进模式 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渐进式;组训模式

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该课程实践操作部分可总结为两种形式:单元电路测试和实际产品组装。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渐进式”教学组训模式。

一、单元电路测试“四步渐进式”组训模式

对于单元电路的测量,要改变以前先理论介绍后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采用“认知——探索——实践——总结”四步渐进式教学组训模式。

(一)认知

认知是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第一个过程,首先要从外观、现象、功能等方面展示给学生。对于单元电路,首先要让学生从电路结构上认识电路,即要介绍电路的结构组成;其次,要利用仿真或者实物实验的方式,通过对电路现象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功能,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认知阶段实际上解决的是要“学什么”。

(二)探索

在认识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各种现象、功能等产生疑问,在探索阶段,解决的就是“为什么”。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探索现象中的本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介绍基本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主要工作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讨论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实践

在认知与探索阶段,学生主要是听和想,没有真正动手去做,实践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对于单元电路,主要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观察实际电路现象,测试电路功能,排除实测过程中遇到的简单故障。

首先,教师明确做什么,即布置具体的小任务。其次,教师简单示范操作方法,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检查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既是一个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的探索实践过程。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教材或资料;碰到新问题积极讨论探索,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四)总结

总结是一个归纳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反思改进的过程。教师需要总结,学生同样需要总结。

1.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总结

通过练习、提问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从而改进教法。

2.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总结

总结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反思实践操作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实际产品组装“五步渐进式”组训模式

实际产品的组装主要可以分为元件识别、电路焊接、原理阐述、电路调试、装配总结五个部分,可以按照“认知——实践——探索——实践——总结”五步渐进式组训模式进行教学。

(一)认知

认知阶段,主要解决的“有什么、是什么”。

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产品功能演示和元件识别。产品功能演示主要是根据实际组装产品的特点,利用仿真、视频以及实物的手段,进行产品功能的演示。演示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个产品的整体印象,让学生了解产品功能,激发探索的欲望,这部分的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元件识别主要是逐一识别该产品所需要的电路元件,观察元件外观,总结元件功能与特点。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指导与帮助,解决学生识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释一些复杂或者不常用元件的功能。

(二)實践

认知阶段,学生对所要装配的产品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学生的最大兴趣就是如何迅速地将产品焊接组装起来,而不是想知道产品的原理是什么,所以实践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焊接组装产品。

实践阶段,主要学生来完成。学生根据所配发的电路原理图,结合教师提出的注意事项,一步一步将电路焊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探索

经历实践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产品的初步组装,此时学生的最大兴趣就是想知道自己组装的产品到底合不合格,能不能用。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步由教师对学生组装的产品进行调试。这种做法虽然能够节省大量时间,而且能够较快地解决问题,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学到理论知识,因而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产品初装成功之后,进行知识的探索。

在探索阶段,教师要避免知识漫无边际的阐述,而要把握“故障”这个核心问题,以解决故障为主要目的,通过对可能出现故障的解决,将产品的原理贯穿于故障解决中。同时,要阐明电路原理图中关键点的数据以及测试方法,教会学生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方法。

(四)实践

经历知识的探索,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原理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掌握了一定的产品检测方法和故障排除方法,再次进行实践,主要就是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产品性能的检测,查找故障并排除,使得装配的产品调试合格。

(五)总结

经历“认知——实践——探索——实践”四个过程之后,学生已经完成实际产品的组装与调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具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新想法等,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同时,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有哪些知识的遗漏,哪些教学组织上的问题等,也都需要进行总结。

总结是对知识的一个再回顾的过程,也是对学习的一个反思过程。总结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而是要充分认清在理论上、实践上、能力上以及思维方法上具有哪些收获,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参考。

三、“渐进式”组训模式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做一体”为核心

“渐进式”教学组训模式表面上是一个顺序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教学做”的有机融合。

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分析中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将“虚拟电路”与“实际电路”同时引入课堂,充分发挥虚拟结合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任务驱动”为主要方法

不管是单元电路测试还是实际产品组装,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因而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即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驱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一步步完成每个任务,经过多个任务的积累,最终完成整个任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技能,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高。

任务驱动法只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核心的方法,在具体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穿插其它方法的使用,例如案例式教学法、情景模拟式教学法等。

四、小结

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渐进式”组训模式,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并强化电路基本原理、功能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整个组训过程由现象到本质,“教学做”一体,实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深入,逐步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曼,莫薇,宁文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18-119.

[2]吴云亚,许志华.非电专业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论坛,2010,12:121-122.

渐进模式 篇7

一、“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的内涵、特点

为进一步明确从事会计岗位的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岗位目标要求, 我院聘请了校外专家、企业高管, 对会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进行调研和分析, 并结合我院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制定了以“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 (见表1) 正是根据我院“零距离上岗”的办学理念和会计专业教学特点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把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放在第一位, 突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坚持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 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实训课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突出特点是职业性和递进性, 体现在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实训内容与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职业能力相互融合。我院从分析会计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入手, 遵循渐进教学的内在规律, 确定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 实践性教学持续推进, 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

事实证明, “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落实中存在偏差性

我院的会计专业主要面向全省招生, 学生大多来自宁波、绍兴、温州、台州、诸暨、永康等浙江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集散区域, 也是以后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相对人数较少, 岗位技能综合性强, 需要具有全面处理会计业务和涉税业务能力。“会计实务模拟”课程设置正是为满足这一社会需求, 以培养学生从事中小企业会计、出纳等工作岗位日常业务的操作能力。但实训课程在具体实施中, 我院发现“会计实务模拟”课程安排偏重于会计核算流程, 提供的业务相对简单, 同类业务重复率高。“单证模拟”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出纳岗位的票据处理能力, 但在具体实施中, 实训内容包括了银行单证、税务登记表单及纳税申报表等处理, 与“办税模拟”实训项目有些重复。

(二) 实训教材缺乏系统性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实用性, 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其重要, 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就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中, 由于实践教学在各院校间差异较大, 课程教学规范性不强, 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因而符合高职教学大纲规范要求的实训资料相对较少。我院会计专业情况也是如此, 大多实训教材 (实训指导书) 都由实训课程指导教师编写, 没有权威的课程标准, 既会受到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的制约, 又会受到教师工作责任心的影响, 缺乏系统性的实训内容也给学生的职业能力造成一定的障碍。

(三) 实训指导教师缺少岗位实践经验

在实践教学中, 对指导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实践指导教师应对理论和实践都非常熟悉, 才能开发出体现职业性、实用性的实训教材, 并能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实训, 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训主动性, 同时也能根据实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我院教师本身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 在指导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素质来理解实训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要求, 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外聘企业实训教师则由于工作时间、报酬的问题, 很难找到能负责全程实训教学的企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岗位实践经验, 直接影响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 实训课程评价标准单一

在“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中, 校内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单证模拟、办税模拟、会计软件应用、会计实务模拟、成本会计模拟、会计分岗位实训。校外实训项目包括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前者是在大一学生学习完基础会计和一学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基础上, 利用暑假时间进行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及相关部门了解企业会计处理方面的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该如何学习会计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一定的判断能力。后者是学生在修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完成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实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以及校内各实训课程所涉及的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和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均有所不同, 实训项目多样要求课程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在实训课程的评价标准中, 大多实训项目仅按照实训结果来评定成绩。这种不依照实训项目的特性, 而采用的简单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 与会计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性相矛盾, 给评价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三、进一步完善“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的对策

(一) 整合和开发新的实训课程,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 整合和开发现有的实训课程。

在“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中, “单证模拟”是在第二学期开设的实训项目, 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出纳岗位的票据处理能力, 原教学内容包括银行单证、税务登记表单及纳税申报表等, 与“办税模拟”实训项目有重复, 在2011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单证模拟”调整为“出纳实务模拟”, 删除税务登记表单及纳税申报表实训内容, 增加出纳岗位的票据和计息业务处理能力。为了强化中小企业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 分析了中小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 重新设计编写了“会计实务模拟”实训教材, 同时在实训中强化账簿启用、涉税业务处理及证、账、表的编制能力。

2.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都建成了较完善的实训中心, 能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院的会计综合实训基地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依据“一基地、三中心、若干实训室”的框架, 已建立具有高度仿真或全真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能满足“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下实践课程情景教学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 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环境下的现场教学。“办税模拟”实训过程中, 组织学生参观国税局, 由国税局专家介绍办税业务流程, 了解真实的办税场景;“成本会计模拟”实训中, 组织学生参加产业集群中制造业的服装生产车间, 了解产品生产工艺过程, 有助于学生在实训中对成本核算流程的理解。现场教学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加大了实践教学管理难度, 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这将激励我院进一步深化与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合作途径, 探索产教结合的新机制, 创新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二) 规范实训教材编写程序, 注重实训教材的系统性

1. 规范实训教材编写程序。

首先, 明确各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 以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 从分析该专业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 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 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实践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如单证模拟是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银行票证的岗位能力, 办税模拟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办税员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等。其次, 明确各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 分解本实训课程的基本工作任务, 按工作任务再细分子任务, 设计好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案。第三, 落实实训课程负责人, 成立实训项目课程组, 课程组成员中应该有企业专家加入, 按已定的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编写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应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 基于业务流程经过综合加工整理而确定的, 体现出业务的连续性, 同时应避免采取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 编制仿真 (真实) 的原始凭证、合同等实训资料, 并提供实际工作中真实的账单表, 以增强实训的真实感,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四, 规范自编实训教材 (实训指导书) 初稿审核制度, 成立由督导、教研室主任和实训骨干教师组成的审核小组, 在开课前2个月以讨论方式对教材每一个单元进行审核, 提出修改建议。自编实训教材数量以每次使用量为限, 下一次使用前应重新审核实训教材, 督促实训教材能依据财经法规的变动及时更新。

2. 注重实训教材的系统性。

“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坚持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 渐进实训强调实训课程并不是分散独立的, 而都是实践课程体系中的一环, 有很强的相互依存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实训教材开发中尤其要注重实训课程的系统性, 采用循序渐进的顺序, 保证“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实施的教学效果。

(三) 加强实训教师团队建设, 培养实训课程学科带头人

1. 加强实训教师团队建设。

学院应积极创造条件,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实训教师团队建设。一是制定了近三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进行分层培养, 对同一层次中再针对每一个教师现有情况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途径包括访问学者、国内外专项技术培训、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学历和项目进修、企业技术服务和开发。二是实施青蓝工程, 对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 在前三年的教学生涯中, 学院会安排一名有实践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进行传、帮、带, 由两人来共同完成某一实训课程, 从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方法和实训课堂组织方面进行全程指导。三是重视教师的挂职锻炼, 我院将教师挂职锻炼纳入教师业绩考核内容, 并作为讲师、副教授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依托, 依据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每学期都会安排2-4名教师进行脱产挂职锻炼, 轮番安排实训教师利用暑假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半脱产挂职锻炼, 既可有效管理学生的专业实习, 重视学生的校外实训, 同时可以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四是引进企业中的兼职教师, 利用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会计师等来担当兼职教师。这些校外专家参与了我院实训教学项目开发、实训教材编写、与校内实训教师共同进行实训课程教学以及短期的实训课程教学培训, 既改进了实训教师团队建设, 又可以增进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沟通, 有利于进一步的校企合作的深化。

2. 培养实训课程学科带头人。

学院在分配实训课程授课任务时, 一般应培养3-4位教师共同来承担一项实训课程, 并且应注重教学任务分配的连续性、稳定性, 这样有利于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实训课程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应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 认真负责, 能担当该门实训课程建设的领路人, 同时也要担当指导青年教师的重任。学科带头人应调动学科组其他教师, 一起完成该门实训课程的建设方案、实训教材 (实训指导书) 、课程标准、实训教学PPT、实训教案以及实训评价, 保证实训课程教学进度、深度和评价的一致性。

(四) 针对校内外的实训项目, 制定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案

1. 校内实训项目评价。

我院校内实训项目考评主要侧重于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岗位能力, 根据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大类设计评价指标, 建立多维度的量化评价指标。考核指标涉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具体包括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实训报告规范性等, 实训指导教师要系统关注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并做好书面记录, 作为过程评价的依据。结果评价侧重对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评价, 从实训操作技能的角度, 以实训指导书完成情况为评价依据, 对于每一步骤的操作都应给出相应的考核和评分标准。针对过程评价可以从自评、小组互评和组长评价进行评定, 最后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计算总分。考核主体要向学生小组和学生个人延伸, 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的方式, 为学生自我评估与小组评估、教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2. 校外实训项目评价。

我院的校外实训项目的组织, 一般由专业教研室依据就近原则安排一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 其余学生则按生源地回当地自行联系实习, 学生找好实习单位后, 应及时填写好实习联系单, 并寄回给指导教师。因此, 校外实训项目组织上所采取松散性的特点, 不利于常规教学管理和考核。对于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实习较集中的县市, 我院都会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实习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真实的实习情况;如果学生地处较偏远的城镇, 且实习学生数不密集, 指导教师一般不采取到现场巡访, 只是要求与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保持联系, 了解该生的企业实习情况。我院校外实训项目的成绩评定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考核, 包括学生的职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考核指标以过程评价为主, 主要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过程评价包括校内指导教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 (实习师傅) 评价及学生自评。校外实训项目结束后, 完成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的实习日记和实习小结, 结果评价就以实习日记和实习小结为评价依据, 结合教研室修订好的评定标准给予评定。

在推进“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过程中, 我院也认识到, 随着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企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 高职教育必须围绕着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 对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从深度、广度上更进一步的思考, 针对出现的新问题, 要勇于突破、敢于实践, 逐步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渐进式全程实训模式”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训模式的不断推进中, 我院一直秉承着渐进的方式,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 对模式进一步完善进行深入的思考, 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对策。

渐进模式 篇8

关键词:针灸临床辨证思维,七步渐进培养模式,针灸推拿专业

对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调研发现, 毕业生集中在地市级医院、社区门诊、保健养生机构等从事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工作。部分学生反映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后劲不足, 缺乏系统化的针灸临床辨证思维。此外, “技能至上”教学理念占主导地位, 对针灸临床辨证思维培养重视不足。具体表现为:其一, 针灸临床辨证思维培养只停留在针灸治疗学中, 中医内科先入为主, 导致学生临证只会套用八纲辨证, 具有针灸特色的循经取穴辨证思维培养滞后;其二, 拘泥于学科特性, 导致各课程之间呈现模块分割,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 临证演化为实习, 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对前期教学效果的检测[1]。依据个体全面发展理论,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从职业教育现状出发, 有必要在针灸推拿专业系列课程教学中渗透针灸临床辨证思维, 实现课程与职业能力相吻合。

1 针灸临床辨证思维七步渐进培养模式构建 (见图1)

现代针灸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体系包括良好的中医思维[2], 从专业特性来说, 主要是指针灸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 此模式不同于中医内科的辨证思维模式, 是“理、法、方、穴、术”的综合运用, 具有独立和完整性。建立符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体系, 突出针灸辨证论治特色, 不仅对针灸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还是提供针灸临床最佳治疗方案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基石[3]。因此, 教学团队开展研讨, 进行顶层设计, 围绕“理、法、方、穴、术”, 以病案教学为载体, 实现临床辨证思维与职业技能, 课上与课下, 校内与校外两线融通, 理论教师、实践教师与临床带教教师三方合作, 最终探索形成针灸医籍选“识思维”、经络腧穴“立思维”、刺法灸法“搭思维”、阶段见习“理思维”、针灸治疗“用思维”、医疗服务实践“亮思维”、临床实习“强思维”七步渐进培养模式, 达到系统化培养针灸临床辨证思维的目的。

1.1 针灸医籍选“识思维”

针灸医籍选节选《黄帝内经》《难经》中针灸理论精华, 对于塑造学生针灸临床辨证思维具有关键性意义[4]。因此在讲解《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终始》《灵枢·刺要论》《素问·刺要论》等篇章时, 选择与理论密切相关的古代、现代医案, 以故事形式还原医家辨证论治过程, 培养学生针灸临床辨证思维。

1.2 经络腧穴“立思维”

针灸的辨证论治主体是经络学说, 即根据经脉的循行路线所联系脏腑、组织、器官, 通过辨证归经、辨位归经与经络诊察归经等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 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治疗方法。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疗法取得疗效的作用基础[5]。因此在教学中, 应着手于针灸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中的“理”和“穴”, 重点讲解经脉病候[6]和经穴特定性, 以脏腑病候、经脉病候为纲, 经穴特定性为目, 培养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临证循经取穴思维。如在教学中引入一例风热感冒病例, 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经脉病候, 分析该病应取哪条经脉治疗?其次提示患者前额头痛辨位当属何经?患者发热以及咽喉肿痛症候依照腧穴特异性又当取何腧穴予以治疗?最后对问题进行归结:能够通过以上经络辨证、部位辨证、腧穴特异性形成该病针灸治疗方案吗?在问题的逐层展开中, 使学生相互讨论, 寻找到最佳解决方法, 潜移默化培养针灸循经取穴辨证思维。

1.3 刺法灸法“搭思维”

古今刺灸法种类繁多, 而不同的刺灸方法有不同的最佳适应证或病症阶段[7]。因此, 临证时除根据不同病症选择特异性穴位外, 还需施以特异性的刺激方法, 才能共同发挥治疗的协同作用。在刺法灸法教学中应将“穴”和“术”搭建在一起。如在教学中引入风寒感冒和痤疮病例, 让学生分析两例病案中患者畏寒和面部炎性丘疹依照腧穴特异性当取何腧穴予以治疗?刺激方法有何差异性?使学生了解在同一经穴大椎上施以拔罐法和刺络放血大方法不同刺激方法可治疗不同病症。

1.4 阶段见习“理思维”

早接触医疗实践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8]。因此, 可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前往附属医院进行阶段化见习,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通过前面经络腧穴与刺法灸法学习, 学生对“理”已初步理解, 对“穴”及“术”有一定掌握, 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要实现知识内化, 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亲身体验。本阶段通过观察针灸临床医师临证时的诊疗经过, 揣摩思维流程, 模仿医患沟通方式, 最终通过临床疗效的验证固化思维模式。此外, 还可开展有关疾病专题讲座, 对“理”“穴”“术”进行系统化梳理。

1.5 针灸治疗“用思维”

针灸治疗的前置课程有中医内科、西医诊断, 同步课程有康复医学, 在教学中, 应注重“法”“方”培养, 以及多学科知识运用。如在教学中引入寒湿痹阻型腰痛案例, 从体格检查、针灸治疗原则及处方、中药方剂选用、康复训练设计任务等方面,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考查学生多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练医患沟通技巧, 采用组间纠错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1.6 医疗服务实践“亮思维”

在前面五个阶段渐进性培养中, 学生只是临床诊疗过程的“旁观者”, 借助医疗服务实践平台, 让学生成为主体执行者, 面对真实病例, 亲自诊疗, 展现出对“理、法、方、穴、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诊疗过程中小试牛刀的喜悦感以及遇到棘手、无效案例的深思都会令学生感悟并积累经验[9]。

1.7 临床实习“强思维”

一方面选择具有鲜明针灸诊治特色的常见病, 编写病历书写内容框架。应用框架, 强化病历书写技巧[10]。另一方面开展临床思维辩论会, 就“面瘫是否应早期运用电针治疗”“针灸临床中假针灸治疗效应”“肩周炎治疗用条口选穴依据”等问题展开辩论,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从针灸循证医学角度思考临床问题能力。此外, 还可通过临床误诊、漏治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执行和修正能力。

2 针灸临床辨证思维七步渐进培养模式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2级针灸推拿专业4个班学生,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98人, 对照组101人, 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基础理论成绩, 经SPSS 15.0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教学体系授课。观察组采用针灸临床思维七步渐进培养模式。

2.3 评价

对七步渐进培养模式教学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即对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病例分析成绩, 以及临床多站式客观化考核中第一站病历书写和第三站腧穴主治及病症针灸处理的考核成绩进行评价, 并从临床带教教师角度对两组学生多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个性化治疗方案制订能力、执行和修正能力5个维度予以评估。

2.4 统计学处理

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病例分析成绩, 临床多站式客观化考核成绩及两组临床思维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t检验分析。

2.5 结果

(1) 两组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病例分析成绩比较见表1。表1显示, 两组学生这3门课程病例分析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观察组在循经取穴、根据不同病症选择特异性刺激方法、确定针灸治则和腧穴配伍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P<O.05

(2) 两组临床多站式客观化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表2显示, 观察组在临床多站式客观化考核中病历书写、腧穴主治、病症针灸处理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说明七步渐进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疾病诊断、分析、辨证处理能力, 以及对腧穴主治的掌握程度。

注:与对照组比较*P<O.05

(3) 两组临床思维评价比较见表3。表3显示, 观察组多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批判性分析能力、个性化治疗方案制订能力、执行和修正能力均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说明七步渐进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注:与对照组比较*P<O.05

3 讨论

以“技能至上”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忽视了针灸治疗疾病除掌握针灸操作技能外, 还需在针灸临床辨证思维指导下选取相应的“理、法、方、穴、术”, 并综合运用。对疾病的表象观察及对本质的判断[11], 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有必要在针灸推拿专业系列课程教学中渗透针灸临床辨证思维,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并不断内化为个人体验。可运用信息化技术, 剖析针灸临床辨证思维构成要素, 以名家医案形式展现, 并融入针灸大家讲解分析及操作演示, 开发系列学习资源包, 满足学生移动性、个性化及多样化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顾倢, 钟兰.针灸临证课现状分析[J].中国针灸, 2011, 31 (4) :360-361.

[2]王琴玉, 李素荷.现代针灸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体系探讨[J].中国针灸, 2012, 32 (2) :177-179.

[3]蔡玉颖, 刘保延, 刘志顺, 等.针灸与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思维模式的差异[J].中国针灸, 2009, 29 (10) :841-843.

[4]侯中伟, 马惠芳.针灸医籍选读课程设置再思考[J].中医教育, 2010, 29 (1) :78-80.

[5]吴焕淦.针灸疗效与穴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11) :1452-1454.

[6]王银平, 张宗权, 王文霖, 等.《经络腧穴学》——“经脉病候”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针灸, 2015, 35 (4) :385-387.

[7]贾春生, 李晓峰, 王建岭, 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刺灸法效应特异性研究的思路[J].针刺研究, 2011, 36 (1) :76-79.

[8]夏晓红, 胡玲.从杨继洲医案看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针灸, 2009, 29 (3) :231-232.

[9]董勤.针灸医学隐性知识的传承与临床能力培养相关性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4) :904-905.

[10]赵吉平, 陈晟, 王燕平, 等.基于病历书写训练的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0 (1) :50.

渐进模式 篇9

关键词:导师制,渐进式,毕业论文 (设计) ,创新模式

我校作为近几年来新成立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特色高职院校, 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各项教育教学制度正在不断的推进并日趋完善。 而毕业论文 (设计) 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的实践性综合性教学环节, 是学生综合运用在校期间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来对实际生产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设计, 同样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 其在高职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论文 (设计) 应引起高度重视,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1传统毕业论文 (设计) 存在的不足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 (设计) 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生的主观问题, 当然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

1.1主观方面

第一, 学生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在对待毕业论文 (设计) 时存在应付心理, 敷衍了事,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网上随便找些资料, 不加研究体会, 随便粘贴复制, 不管有用与否都胡乱拼凑到自己的文章中, 根本认识不到完成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是全面提高自身各项能力的一次机遇。

第二, 写作水平较低。 由于高职学生在入校时, 文化知识参差不齐,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 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 此外高职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由于过于强调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倾斜到掌握一技之长上, 使得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章写作能力, 出现了论文结构错位、杂乱无序的现象。

第三, 计算机操作不熟练。 计算机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构思, 甚至选题、撰写, 都需要借助计算机。然而, 很多学生使用计算机大多是上网、聊天、玩游戏, 并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学习、 办公等方面优势, 不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如Word, 造成在文章写作过程中连最基本的文章排版都做不好, 跟不要说一些基本的收发邮件操作了[1]。

1.2客观方面

第一, 论文时间安排不合宜。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 (设计) 一般从第六学期开始实施, 但第六学期往往学生又面临就业、升学等的压力, 对毕业论文 (设计) 在没有一点经验和准备的基础上, 仓促上阵, 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设计) 。

第二, 导师思想上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在指导观念上, 只追求完成任务, 对待学生论文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还有部分教师或是由于缺少研究和实践背景或是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 工作精力投入不足, 使得指导效果较差。

第三, 教育教学资源不足。 图书馆资料有限, 实践场所紧张, 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水平的提高[2]。

2改革和探索

针对以往高职毕业论文 (设计) 存在的不足,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 (设计) 能够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 最终实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使毕业论文 (设计) 成为学生顺利毕业、就业的台阶,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创新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课题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 创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目标, 即通过“导师制”的监控和“渐进式”的训练, 最终形成“渐进式+导师制”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 创新模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和水平。

2.1 “导师制”监控

导师一般是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专攻的人, 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以及与人相处, 并不时地进行检查落实,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题所提出的导师制是参照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将学生分配到各个指导老师的名下, 让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 导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并与其毕业论文 (设计) 结合起来,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科研工创新氛围进而拥有广阔的视野及综合能力[3]。

2.2 “渐进式”训练

传统的毕业论文 (设计) 写作都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 这在时间、 内容和实践环节上与其他教学环节存在着相分割的缺陷, 而最后一学期学生往往又面临就业、升学等的压力, 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参加招聘会, 准备升学考试上, 对毕业论文 (设计) 在没有一点经验和准备的基础上, 仓促上阵, 定会导致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下滑。

“渐进式”训练即将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所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分解到高职教育全过程中, 即把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改为“课程论文 (设计) ”的形式, 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并且在设置“课程论文 (设计) ”时采用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方式, 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4]。

2.3二者有机结合

通过将“导师制”监控和“渐进式”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贯穿于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的全过程中, 从新生入校开始将学生划分小组分给不同的导师来指导, 导师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重点强调毕业论文 (设计) 在整个学业及今后就业中的重要地位, 使学生刚入学就形成一种认真对待毕业论文 (设计) 的意识;第一学年导师在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 文献整理能力等论文写作基本功, 并以简单的课程论文的形式验收成果;第二学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指导老师的办公室、实验室, 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工作, 提出一定的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现状的科研课题,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优势与能力提出申请, 通过双向选择, 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中来, 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在第三学年,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都逐渐倾向于某一专业技术领域, 借助此基上, 导师可以鼓励并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 高职学生科研立项活动、各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等等。 通过参加这些实践创新活动, 能使学生获得更多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 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必然要经历一些前期调研、翻阅资料、撰写报告、设计方案、答辩以及产品制作等过程, 相当于一次毕业论文 (设计) 全过程的模拟训练, 为最终毕业论文 (设计) 的出色完成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实践基础。

3具体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毕业论文 (设计) 进行改革, 构建高职院校“渐进式+ 导师制”的毕业论文 (设计) 创新模式, 以期达到从根本上扭转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写得不好, 老师指导不利的局面, 从而探索出一条将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所涉及的能力寓于导师的课题和各阶段的学习中, 使得其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基础, 从中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提高[5]。

参考文献

[1]董存仁.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5 (5) :60-62.

[2]王勇.高职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 教学改革与实践[R].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2007.

[3]王庭俊, 马耘.高职院校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4) :56-60.

[4]韩学超, 邹凌, 屈霞.全过程渐进式毕业环节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9:96-97.

渐进模式 篇10

—、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的教师教育过程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他还阐述了“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个整体, “做”是这个整体的核心。他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 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个理论应用在师范教育中, 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 其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 强调师范课程设置由中心学校 (师范学校的实习基地) 的需要来确定。

2.“反思性实践”的教师成长的理论

反思, 历来被中外学者认为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的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与运动, 反思更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同时他提出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所特有的, 实践不仅仅去“做”, 也需要思考, 理论作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并不能完全帮助实践者解决他们工作中所面临的复杂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行动中反思, 在实践中变成研究者, 根据教学实践

中获得的信息构建和重构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形成一种新的适应特定情境的理论。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他同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只有经过反思, 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新手教师要成长为专家教师, 反思性实践是重要的途径。实习生作为新手只有学会在实践中反思, 才能更好地指导他将来的行为, 才能改变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困境, 才能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培养研究意识、创新意识, 最终促进专业成长。

二、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过程分析

基于我国传统教育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评价单调等问题, 结合我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 借鉴国外教育实习的一些成功经验, 以教师成长的相关理论以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为依据, 提出“教学做思”合一的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依据知识与技能发展进程, 将教育实习各种内容形式分阶段有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等相关教育机构参观。参观的范围主要是各科教学及设备、学校、社会教育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当地文化中心等主要场所。参观时要求随时做笔记, 参观后除填答表格问题外还要交书面报告, 每次参观后开一次研究会进行反思, 对参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参观后的心得进行讨论。通过对校内外教育机关的参观一方面增加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

第二阶段, 配合教师专业课程教学, 组织师范生到相关的中小学进行每学期一周的教育见习。见习时由相关课程的老师和中小学学科教师共同指导, 师范生见习后应交书面报告, 并开会研究反思所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讨论解决的办法。见习是一个半参与的过程, 不仅要熟悉中小学教育环境, 观察教学活动, 还要充当教师的助手, 指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 甚至帮教师批改作业等。通过教育见习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和职业情感, 而且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帮助他们进行初步的教师职业行为训练, 同时了解自己与专家教师的差距, 明确学习的方向。

第三阶段组织师范生进行模拟教学和集中定点实习活动。模拟教学即通常所说的试教, 主要是研讨中小学教材, 进行备课、模拟上课等。模拟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规范化地书写教案, 组织讨论分析师范生模拟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 引导其进行反思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模拟教学使师范生进一步去感受体验教师这一角色, 同时更注重师范生教学行为的训练、教学技能的提高, 加强他们对教材、课堂教学的处理能力, 为后面的正式实习做好准备。通过模拟教学的训练后可进行集中定点试实习, 师范生在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编写详细教案, 走上讲台承担教学任务, 课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讲评, 师范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改进教学。通过这一阶段的试实习, 师范生能较早地接触到中小学教学的实际, 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存在的不足, 为返校后的进一步学习明确方向。

第四阶段安排师范生分散回原籍实习。实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6—8周延长到10周以上。此实习不仅仅要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 而且还要参与到班主任管理、行政管理实践当中去, 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教育原理获得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其内容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行政实习、教研活动。此外还可以把教育实习与行动研究结合起来, 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和研究能力。

三、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分析

1. 理念上强调教、学、做、思的整合

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观念被普遍接受, “反思实践”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范式,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 师范生只有在参与、亲历、反思的教育实践中才能获得对实践的反思能力, 进而获得专业成长。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把每一阶段的教育实习与相关的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把教师教学和指导与学生自身探索相结合, 层层递进, 有机安排, 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既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又发挥实践的验证功能, 达到教、学、做合一;通过参观报告、讨论、研讨会、教师和同学评课、教研活动、行动研究等形式促进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改进提高, 实现教、学、做、思合—。

2. 时间上强调充裕性、系列化

时间安排短且集中是我国教育实习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渐进式教育实习模式大大延长了实习的时间, 为实习生顺利转化成教师提供了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不仅时间比较充裕, 从质的角度看, 该实习模式更是强调系列化;从教育参观到教育见习, 再到模拟教学和试实习, 最后才是正式实习, 依据学校课程的安排, 依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分阶段进行, 按照观察、参与、模拟和实习等步骤把教育实习安排在各个阶段, 循序渐进彼此连贯, 同时又能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彼此渗透。通过阶段安排各种不同的实习形式, 可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开始, 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教育实践活动, 学生可从模仿到独创, 最后达到完全独立地组织教育活动, 这是一个学生逐步提高自身水平, 适应教师职业, 掌握教育实践技能的过程。

3. 内容和形式上强调全面性和多样化

实习形式单一, 内容范围狭窄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实习的一大弊病。渐进式教育实习形式上强调多元化, 包括参观、见习、模拟教学 (试教或试讲) 、集中定点实习和分散实习, 每位师范生都要经历这些实习活动, 尤其是在分散回原籍实习中除教学时数受一定的限制外, 其他基本按照正式教师标准来要求;在内容的安排上也基本按照中小学教师实际工作内容, 不仅要了解教学常规教几节课, 而且还要求参与到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甚至学校或地方的行政管理中去, 丰富的实习内容有助于师范生了解中小学教育现状, 学会正确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这样的训练还可以使师范生不仅具备合格教师所该拥有的相关知识技能, 而且还促使他们的教师专业精神和信念得到提升, 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2]李崇爱, 王昌善.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实习的模式与理念.教育评论, 2005 (4) :100-103.

[3]洪菊云, 朱乐红.我国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47-50.

[4]马珍萍, 陈望波, 胡建平.中外高师教育实践模式比较研究.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5 (9) :107-109.

上一篇: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下一篇:新课程中的数学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