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2024-06-10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精选十篇)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1

关键词:景观生态,生态恢复,植物景观

1景观设计与人的关系概述

景观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 人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堪称密不可分, 景观设计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2]。

1.1 景观设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设计, 生态甚至是社会的方方面面, 文明的每一个角落存在着设计和设计物, 而我们社会的设计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显得苍白无力。设计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基本的文明标志, 从孩童时代去普及它。设计同样也不应该只存在于专业的人群中, 也不应该只是一种专业教育。社会上所谓的建筑评论往往是段子化的, 比如“大鸟蛋”、“大裤衩”、“大麻花”等, 人们不知道如何去看待一个现代建筑, 更不知道怎样去评价一个城市或者景观空间[3]。今天设计的社会化还跟不上城市文明和城镇化的步伐。中国梦的高度其实取决于能够设计出何种水平的中国城市、中国建筑、中国景观, 所以, 设计至关重要。

1.2 景观设计与人口的关系

在人口数量极高的情况下, 尤其是人口大量涌向城市, 所有关于景观设计的前提已改变, 设计必须要适应当下面临的现状。在拥挤的城市中, 景观不仅仅是用于观赏, 而且还要具有实用功能, 变成了一个对人的身心健康而言非常重要的公共空间[4]。

1.3 景观设计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人跟环境互动, 在环境中成长。从环境中借到有利因素, 规避自己不利因素, 通过环境的养分来滋养人才。人们通常有很多说法, 比如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 也有负面的“穷山恶水出刁民”, 这说明环境跟人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各种文化都有一个亘古永恒的主题, 母亲与土地, 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如河流被称作母亲, 草原被称作父亲的摇篮[5]。从人生理的角度来说, 景观绝不是一个点缀和附庸, 而是必需品。一个健康的社会可以没有大厦、别墅、星巴克, 但是绝不能没有河流、山川、树林等, 这些东西保证了人应有的基本健康和美[6]。

2理想中的景观

所谓的理想景观, 不是完美无瑕的, 而是亲切能够唤起心中美好情愫的景观。不单单是物质的, 关键是精神上面、心里能够引擎共鸣的东西。常常会听到“打造原生态景观”这样的口号, 但其实最美好的东西并不需要打造, 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 只能靠植物景观去慢慢修复[8]。

3生态修复中的植物景观

3.1 生态修复中植物景观的场地感

修复并不是自然的生态系统次生演替, 而是人类有目的的对生态系统进行改进。其并不是简单的物种恢复, 而是对系统的功能、生物的多样性和持续性进行全面修复。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场地大多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而产生了环境问题, 此类场地往往具有难以处理的不利因素, 但有些不利因素也可能成为场地的特色[9]。因此, 若是因地制宜, 结合植物景观进行设计反而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的矿坑花园, 其三面封闭、一面向潭的独特空间形态使其成为辰山植物园核心区的视觉中心。在设计时, 保留了周边有质感的石材, 又加入了不会破坏整体感觉的材料, 如锈钢板等, 同时结合台阶, 利用不同的植物来缓解场地内的高差, 构成特殊的植物展示平台。设计师打造了一个以高大乔木、低矮灌木和宿根植物为主的特色花园, 色彩丰富、季相分明, 满足了植物园展示与科教的功能要求[10]。

3.2 生态修复中植物景观的功能性

生态中的植物景观特殊的功能功能性就在, 它是为了延续原来的生态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或是改造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使其恢复自然演替的能力[11]。所以, 植物景观在恢复生态系统、营造景观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2.1 恢复系统的功能。植物群落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 应注重发挥其功能以恢复生态系统, 这在河道、湿地的生态修复中被反复使用[12]。水生植物除了配合生态驳岸的构件以外, 在水体净化过程中, 还可以利用光合作用来提供能量和载体, 对污染物进行吸收和吸附, 给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和维持水体传输, 所以, 他们是水体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当中应用了多种水生植物, 如芦苇、菖蒲、睡莲、荇菜等。

3.2.2 原有植被的保护。为了使得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恢复,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还需要保护场地内原有的植物群落, 并充分发挥其自我更新功能[13]。利用本土植物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更有益于植物发挥其自身优势, 从而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比如, 香港湿地公园内原有的、分布量最大的, 以桐花树、木揽为主的红树林以及芦苇, 不仅具有防洪的作用, 而且可以作为生物的栖息地, 因此, 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红树林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湿地景观, 不同的地域内由于土壤、气候的不同, 植物种类也不一样, 从而使得植物群落和景观不同, 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植物以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的混交林为主。在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时, 可以在现有的柿树群落、河柳群落和桑树群落等基础上发展乔木群落, 如乌桕、香椿、榔榆群落等以及芒群落、水蓼群落和荇菜群落等水生植物群落, 从而丰富生物多样性,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14]。

3.2.3 植物与场地的结合。在进行生态修复过程中, 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同时, 最大程度利用植物营造景观。植物景观作为景观营造的主体, 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场地的条件, 根据植物的形态、色彩和质感进行有效搭配, 发挥其美学功能。如上海辰山植物园内矿坑花园周边, 用百花鼠尾草、蓝花鼠尾草、马樱丹、醉蝶花等色彩丰富的花卉或是观赏性植物相结合, 搭配成花镜, 以丰富景观。又如北京园博会的锦绣谷, 为保证秋季景观的质量, 种植木茼蒿、孔雀草、非洲凤仙等草本花卉, 使色彩富于变化。

3.3 生态修复中植物景观的技术性

为了满足一些特殊的场地要求, 满足生态修复的功能, 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 常常需要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才能形成适合于该场地的植物景观[15]。如北京园博会的锦绣谷, 原来是垃圾填埋场, 基于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为了解决高差大的问题, 设置了大型的草坡并配置乔木, 同时设置排水沟, 并在一定坡度用木桩固定。以防止水土流失[16]。利用植物景观进行生态修复要使用到很多技术, 为了使得这些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到实际中, 许多城市都建造了能够进行科普的专类园区。比如, 深圳就率先建造了水土保持科技园, 该园所在地曾经是废弃采石场的乌石岗, 再此设计了多个能够表达水土元素的主题园区, 吸引众多的参观者前往[17]。此外, 还设计了多种护坡景观, 如可以增加边坡植被承载力的木箱填土护坡, 能够有效阻挡砂石的木料谷坊护坡等, 水土保持和植物景观相结合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18]。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2

浅谈植物生态学在湿地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通过风景园林生态性规划来解决生态问题,并且抑制这些趋势的`不断蔓延成了当务之急.本文将阐述植物生态学在湿地恢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植物生态学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作 者:李运远 Li yunyuan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718.5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   生态规划   风景园林   湿地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3

【关键词】植物;城市生态环境;原则;景观功能

1.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为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服务的,在污染日益加剧,环境日益恶化的城市中,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我们倡导着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而我们在这个建设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以人的需求为建设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本土植物所赋予的文化,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土植物对人的益处,建设人文的城市生态景观。

1.2科学原则

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应遵循科学的原理来进行设计。了解本土植物的生理、生态方面的优势,大力的利用本土植物来创造城市景观。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因地制宜,建设科学的、稳定的城市生态景观。

1.3经济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每一个设计都要遵守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具体的经费额度,在有限的经费下创造无限的美丽。有效地利用本土植物在培育、栽植、养护过程中节约成本的一大优势,同时也要加强经济树种的利用。利用本土植物创造经济的,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

1.4艺术原则

城市生态景观不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对美的需求。所以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遵循一些美学原理,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充分的利用本土植物在形状、色彩、气味等方面的特色,采用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来设计出充满艺术美感的城市生态景观。

2.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景观功能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即地方风格特色。如华盛顿林阴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以植物景观展示传统的城市文化,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以及我国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杭州的柳浪闻莺(垂柳)、海口的椰风海韵(椰子),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树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如太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应以落叶树种为主。有的树种春花烂漫具有姹紫嫣红的特色,有的树种秋色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在太原汾河公园,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这种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植物不仅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长的内容美。景观规划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以发挥它们的绿化功能和观赏特性。

2.1困势利导,合理安排空间

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水面等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条件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欲“扬”则“扬”,欲“抑”则“抑”,以达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我们应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划分空间,尊重植物生物学特性。构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环境。形成多样植物的统一合理组合,合理利用空间。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散乱。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2.3植物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植物造景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确定骨干树和伴生树,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美。

2.4保持植物景观的均衡韵律和优美轮廓

植物应具有优美的林冠、林缘线。植物空间的轮廓,要有平有直,有弯有曲。行道树以整齐为美。而风景林以自然为美。

2.5植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建筑环境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

植物应与其周围的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相和谐,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线条以及优美的风姿会给建筑以美感,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无论何种水体,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景观。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态、色彩均可增加水体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2.6充分利用植物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

植物随季节、年龄而异,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其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相感。

(1)彩叶植物。彩叶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且枝叶茂盛,易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中大量应用。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春色和秋色叶植物。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元宝枫、银杏、鸡爪械、鹅掌楸、黄栌、火炬树、漆树等;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金叶女贞、紫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丛植、基础种植、群植和片植、彩篱或模纹花坛。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大片的黄栌,形成壮观的红色森林景观。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划分空间、林缘线处理、营造主景、隔离树丛、背景树组合、草坪植物色彩与季相的装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饰成模纹图案。在树木下、溪水边、山坡上、岩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3)攀缘植物。攀缘植物在园林中主要应用于垂直绿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质量。攀缘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附着于墙体造景的可用于各种墙面、挡土墻、桥梁、楼房、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等垂直侧面的绿化。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络石、凌霄、牵牛、金银花、蔷薇等植物可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门、园桥相结合。点缀装饰小游园、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葱、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3.结束语

植物景观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景观规划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通过经济、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城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剑,张志国,隋艳晖,王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

[2]陈飞平,李华,刘纯青.浅探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5(07).

[3]张亚芬.浅谈城市中的垂直绿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5(08).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4

传统的沙地绿化多利用人工固沙先锋植物种的优势作用增加植物在沙地的覆盖率, 这种从恢复生态学的入侵生态学角度引进优良固沙植物强势种的做法确实起到了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 但对于有人为活动参与的公园类场地而言, 这种生态学种植方式也降低了沙地植物营造的景观性和场地的功能性。但沙地植物景观的营造也不能像一般场地一样仅停留在美学意义上, 忽略了沙地种植本身的自然性和生态性, 并影响到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的基本功能。

设计成集生态恢复、地方特色、场地功能、发展控制于一体的游览环境, 以取得期许的社会、环境、人文、生态效益, 将是有场地功能的沙地植物景观营造设计未来改进的方向。

2 项目背景

鄂尔多斯草原气候处于东南季风和西风带、暖温带与温带的交错处, 自然地带上是在阿拉善荒漠与落叶阔叶林之间的过渡带, 植被地带上处于荒漠、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的过渡地带。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该区地处过渡带和生态脆弱区, 植被分布格局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变化具有很敏感的指示作用。[1]

项目区作为一个特殊敏感的生态过渡带, 造就了该地区较为丰富的灌木种类群, 植物科的数量组成中菊科、禾本科、豆科、葵科占较大比例, 在属上是篙属、黄茂属、葵属、寥属等占较大比例。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使本区形成了以中生、旱生的多年生草本为主,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层片明显, 灌木、半灌木相对发达的区系系统, 且地带上存在一定的替代性[2]。

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以湖库景观、鹭鸟景观、峡谷景观为主, 是典型的荒漠峡谷湿地, 水库两岸高差明显, 且南北两岸土质条件不同, 北岸以流动、半流动沙地为主, 南岸以黄土地为主, 构造剥蚀丘陵地貌, 园内河谷深切, 沟深30~60 m, 由一系列的凹岸与凸岸基座阶地、离堆山、古河道所组成, 为规模较大的沙漠大峡谷。设计区内的巴图湾水库是一座以工业供水为主, 兼顾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生态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从现状的GIS分析中可看出, 规划设计区域高差60m, 整体高程南岸高于北岸。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 最终可实现向北岸眺望可观赏到碧水连沙的荒漠奇特景观, 向西北眺望可观赏到植被丰茂的景观的设计初衷。

3 发展机遇及问题

3.1 发展机遇

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最明显的是其荒漠峡谷的景观, 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演替的过程, 延续地方文脉特征, 打造属于萨拉乌苏本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为背景, 以巴图湾水库、河套人文化遗址为依托, 利用金沙碧水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当地历史文化底蕴, 形成集合地方资源特点、生态示范性和文化交融性的游览休闲湿地公园。

3.2 项目区规划主要面临的矛盾

3.2.1 短期的植物景观效果和树种固沙保育长期性之间的矛盾

树种保育的长期性是指人工植物群落能够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保证其生态效用的持续性。对于项目区北侧的沙地而言, 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很可能影响到土壤水盐的移动情况, 改变其原有的空间格局, 这使得塑造物种多样性和景观丰富性虽然在初期阶段得到提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自然优势种的侵袭作用削弱了群落多样性的结构强度。尤其是出于短期内的景观效果的目的, 在本身水分含量有限的沙地上大量种植乔木的做法, 改变了原有的沙地贮水格局, 增大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从而导致缺水更加严重, 进一步促使了荒漠化的形成。

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是不可忽视的, 正是因为地球表面的环境因子与植被在响应中形成的动态平衡被打破, 所以常常引发生态系统功能和结构的退变[1]。科学性是项目区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的首要条件。

3.2.2 特殊生态功能场地的利用与保护的矛盾

在项目区内根据土壤、植被、视线、地形、道路等情况进行植被功能性的分区, 形成隔离保育区、受损恢复区、湿地驳岸区、游憩休闲区4大区域, 其中隔离保育区分布在自然修复能力较强, 距离道路、入口、水岸湿地较远的场地;受损恢复区主要针对流动和半流动沙地、人工破坏严重影响生态平衡、植被覆盖率低的场地;湿地驳岸区和游憩休闲区结合湿地公园内游览景点和人的活动相关因素, 多栽植可观性的植物种, 塑造有当地特色的景观形象。

4 规划理念

规划在现有生态格局和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嵌入式开展生态旅游, 进行小面积、小尺度的人为干预与环境改造, 对于生态受损区域予以修复。以门户景观、立体湿地为主要规划侧重点, 由景观游步道串联成线, 种植体系形成的面, 嵌入现状基地, 构成一个完整的湿地公园生态系统。

4.1 立体湿地概念的提出

复合式立体湿地是利用固有地形, 选择坡度较大的场址建设人工湿地, 也就是把传统的在单一平面上发展的湿地景观延伸到竖向上。立体湿地的建设能够控制土壤侵蚀、防风护堤, 而且利用山体自然坡度, 使污水自谷坡流经各级处理单元流到水库, 提高局部地区景观的美学价值。在整个湿地系统中, 通过“林地+灌丛缓冲带+消落带+沼泽+过水带”的组合[3], 把湿地在立面上展开, 形成建造峡谷湿地的特色。

由于项目地为浅丘沟谷, 谷底面积较小, 不利于湿地在平面上展开, 且峡谷沿岸存在裸露岸线和林相残破、景观效应差的护岸林, 防护功能弱, 易发生岸坡崩塌、滑坡等现象。为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构建完整、安全、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 特别把湿地的范围向立面上延伸, 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 构筑立体湿地的净化和生态景观系统。

4.2 叙述性的游线布置

规划时综合考虑河流两岸的线性景观及两岸自然现状的不同, 分为三个部分展现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的历史与文化, 分别为:由水草丰美的河套人文化发源, 后期因人为参与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最后重塑生态的景观序列, 塑造“自然生态—生态失衡—重塑生态”的过程。

5 不同地貌植物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

5.1 北部沙区

水分条件是影响沙漠植物种群的最主要因素, 借助GIS对沙地土壤和水分等生态因子的改变 (如坡度、坡向、地形) 进行分析, 并结合立地类型的划分, 通过植物群落的演变规律, 确定不同立地类型坡向上的植物结构, 指导造林生产、树种选择。

5.1.1 植物群落类型

项目区北部沙区的植物有常绿乔木樟子松 (Pinus sylvestnis)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 也有人工栽植的旱柳 (Salix matsudana) 、毛白杨 (Populus tomentosa) , 这些树种是疏林和水旁的主要组成乔木。分布较多的柠条 (Caragana Korshinskii) 、中间锦鸡儿 (Caragana intermedia) 、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 等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其中灌木整体上是以油篙为建群种的沙生植物群落为主, 其次是以百里香 (Thmus mandschuricus) 为丛生禾草类草原建种群, 一二年生草本常见沙米 (Agriophyllum squarrosum) 、猪毛菜 (Salsola passerina) 、狗尾草 (Setaira viridis) 。这些植物在半流动或固定沙地上可以占据优势, 尤其是无人为破坏时, 对沙地的固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1.2 立地条件的划分

生态恢复除了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之外, 进行适当合理的人工植被建设, 加速生物种群的繁衍, 增加整体群落的丰富度是项目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水分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内诸多生态过程的主要制约因子, 同区域内水分含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立体条件的不同上, 所以按照立地条件划分决定植物的群落种植结构是沙地绿化考虑的重点。

沙地土壤水分含量由高至低的变化趋势根据地形条件依次表现为:丘间地>迎风坡>坡顶>背风坡。这可能是由于丘间地地势较低, 不仅容易聚集雨水, 而且阳光照射时间短, 而背风坡坡度较陡, 并且向阳, 蒸发比较强烈所致[4]。

根据含水量的区别将项目区北侧沙地的立地情况分为平缓沙地、丘间地、迎风坡、背风坡4类。

现状平缓沙地以半固定和固定沙地为主, 植物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 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大, 为了进一步防风固沙, 增加景观观赏性, 同时植入建种群和非建种群, 一方面发挥建群种的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用非建群种填空白斑块, 丰富物种多样性。

丘间地由于地势较低, 受风小, 水分条件好, 雨季还有少量积水, 现状多侵入为1年生植物, 如虎尾草、断穗狗尾草、寸苔草等。灌木以锦鸡儿和油蒿当地优势种为主, 丘间地是沙地上灌木最理想的种植区域, 在人工群落中应进一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满足防风固沙要求的同时满足景观观赏需求, 同时也应考虑到丘间地土质盐碱化和微生物结皮作用对种植的影响。

迎风坡现状植被分布没有垂直分布特征, 有明显水平层片状分布特点, 迎风坡下部植被生长情况最好, 整体呈现草本植物占主体, 灌木伴生的群落模式;中部植被稀疏, 分布零碎, 少见灌木, 多为草本;上部近乎没有植物, 沙土基本处于半固定状态。

背风坡的水分含量属于沙地各种立地条件下最少的一种, 草本覆盖率较高, 灌木非常少。

5.1.3 不同坡向植物结构

项目区的平缓沙地采用嵌入式灌草结合的方式为主, 场地周边种植乔木。灌木类群多样性取决于群落的空间配置, 特别是群落的草本层组成。除了优势种禾本科和莎草科之外, 可增加其他生物多样性的植物种配植, 如蔷薇科、黎科、豆科等构成群落更稳定的结构。

从水分含量上来讲, 丘间地最适合植物的种植, 增加多年生禾草、藜科和柳属的一些种类以及花棒、柠条等优良固沙植物, 提高植被总覆率和物种多样性, 尤其是灌木种的多样性。由于土壤表面生物结皮的影响, 乔木在区间地覆盖率并不高, 在人工植物群落结构中也主要以灌木为主, 沙地固定下来的灌木能够改善局部的小环境。对于在降水稀少而蒸发量很大的沙地地区来说, 结皮的形成对该地区的水分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植物的吸收和蒸腾作用, 结皮对沙地降水的入渗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具有很大的影响。乔木根系较深, 蒸腾作用也较大, 由于结皮作用不适在丘间地生长, 草本植物的萌发和出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生物结皮的影响, 这就造成了丘间地虽然土壤含水量较高, 但草本植物的盖度和密度却不是最高的现象[5]。

人工种植应对迎风坡的上中下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迎风坡下部应配置以柠条、沙柳、锦鸡儿等人工灌木为主要植被类型, 半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伴生的植物群落, 少量配置几颗乔木, 主要目的在于防风固沙, 为中部种植乔木创造良好条件;中部应配置以樟子松为主要种植树种, 草本植物为伴生的植物群落;上部初期种植特殊抵抗风力侵蚀的植物, 如绵蓬、沙竹等, 以改善流沙土质。

背风坡的水分含量较低, 主要通过增加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形成稳定的群落构成。种植沙地固沙灌木, 丰富草本植物的种类, 多种草本植物的组成为主要植物固沙方式。对于背风坡来说, 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主要受草本层植物的丰富度影响, 即多样性愈大, 群落的结构愈复杂。

5.2 南部黄土区

现状项目区南部属于黄土地区, 相较北侧沙地区植物更加丰茂。经现场调查发现, 除侧柏及部分灌木外, 不同地形部位、不同坡向乔灌木造林树种随耐旱程度的差异与相应的土壤水分状况呈现规律性的分布。

5.2.1 植物类型

现状植物乔木以新疆杨、樟子松、旱柳、臭椿、华北落叶松、白桦、栾树为主, 还有一些果树的分布如苹果和杏树等, 灌木以锦鸡儿、匙叶小檗、内蒙野丁香为主, 草本植物主要是紫花苜蓿、黄花补血草、大针茅草、紫羊茅、草地早熟禾等。

5.2.2 立地条件划分

黄土区的土壤水分随地形变化的规律为:坡面>山顶;阴坡>阳坡;梁坡>沟坡。地形部位根据各类型区地形分析来确定:坡向为分阴坡 (北、东北、西北) ;阳坡 (南、东南、西南、西) 。

5.2.3 不同坡向植物结构

阴坡在种植规划时因梁坡和沟坡水分含量的区别要分别规划。现状梁坡部分有本土灌木, 整体以草本植物为主, 规划中将梁坡种植少量乔木, 主要以种植多种灌木为主;沟坡种植多种草本植物, 增加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主要以增加群落丰富度为主, 种植方式有较明显的坡向垂直特征。

现状阳坡的梁坡段有乔木生长, 灌草也较为丰富, 生态环境好;沟坡以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整体群落组成无明显垂直分布特征。规划中梁坡补植多种适地乔木和观赏性较强的灌木;沟坡种植多种灌草和小乔木, 增加灌木的物种丰富度。

5.3 湿地观光区

湿地是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 不仅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屏障的作用功能, 而且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净化水体及减少污染、消浪护岸、调节微气候、美化环境和开展旅游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价值[6]。

现状项目区湖滨带生态系统有所退化, 湿地生物资源种类缺乏, 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极少, 净化功能并不明显, 利用规划理念中立体湿地的概念, 将湖滨植被分为三区, 陆向辐射区种植藨草、马蔺、扁穗草、水葱、寸草苔、水烛;水位变幅区种植浮叶眼子菜、品藻、菖蒲、细叶鸢尾、野慈姑、棒头草;水向辐射区种植小眼子菜、狸藻、千屈菜、莕菜。利用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增强其生态功能和观赏效果。

6 满足游憩休闲功能场地的塑造形式

6.1 植物空间组成

整体空间组成仍以地方性特点为主, 景区嵌入式放大, 其他地区多为开放式。乔木从滨水至陆区密度逐渐降低, 人工观赏群落也以景点为中心做辐射状布置, 其他空间多以生态型维护建设为主, 按照隔离保育、受损恢复、功能利用的不同保护程度分类。其中景点区的植物空间组成也根据功能的不同有所区分, 主要分为:①孤树观赏景观;②质地草甸景观;③芳香花甸景观;④群落丰茂景观;⑤湿地植物景观。

孤树观赏景观以沙柳、沙枣、胡杨、旱柳等姿态可观性强的乡土乔木植物与贴地草本 (刺叶柄棘豆、北芸香、青葙等) 为主, “孤树对夕阳, 了然无美景。”这种植物景观类型尤其在项目区北侧的沙区能打造出粗犷的特色景观;草原牧业风光通过两种不同类型植物配置塑造, 均以灌木加草本的群落组成为主;质地草甸景观主要以针茅、赖草、鄂尔多斯蒿、中间锦鸡儿、金丝桃叶绣线菊、甘蒙柽柳、沙蒿组合而成;芳香花甸主要通过色彩和一些芳香类植物增添场地的趣味性和可观性, 选取红柳、沙冬青、百花蒿、蒙古莸、青葙等植物组成;群落丰茂景观适合于生态条件良好且游客主要活动区 (入口、广场等) , 乔木主要选取当地风景林多用树种如樟子松、银白杨、旱柳、北沙柳、金叶榆、白桦, 灌木和草本丰富度也要求较高, 同时考虑不同季相植物景观, 常绿阔叶彩叶树种搭配, 打造乔、灌、草配置丰富的植物景观;湿地植物景观主要围绕水边景区布置, 种植鸢尾、菖蒲、眼子菜科、水毛茛、千屈菜等水生植物, 打造“柳荡花香草缀堤”的景观形象。

6.2 结合功能的景点布置

根据场地的交通、地质条件、高程变化和规划理念, 项目区分为游牧文化体验园区、生态文明教育区、沙地运动区、地方人文展示区、湿地植物园区、湿地拓展休闲区、游客服务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垂钓区和植物修复展示区这10个功能分区。根据功能分区规划了20个景点布置, 分别为:栖风草影、牧野绿径、凝霞秋色、水镜流碧、潋滟沙澜、怡沙浮璨、临芳流霞、宿云醉月、柳堤水镜、芦花石流、曲水流饮、引静涵芳、浣水映沙、宿风残月、高坡听杨、田野乐趣、蒲涧濯缨、留听远翠、卧云眺远、栖霞晚照。

全园20个景点中有10个景点布置于亲水侧, 充分发挥项目区湿地公园的主题, 由于黄土区植物生长环境较好且为了满足沙区生态修复保育功能, 南岸黄土区景点较多。整体项目区规划集合科普、休闲、观赏、展示、保育、服务于一体, 充分利用鄂尔多斯地方性湿地及地质景观。

7 结语

从以上规划过程可以看出, 项目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功能, 在营造湿地公园的同时, 从生态恢复和群落演替的角度出发进行植被规划, 从不同立地条件的角度阐述了植物群落的不同结构组成, 意在使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不仅能够满足一般湿地公园的使用功能, 且在尽量不影响到生态的恢复的前提下, 促进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稳定。

沙地种植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生态恢复形式, 如何融合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还将是一个可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在保护和营造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保护生态环境和植物多样性的前提下, 将沙地景观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 使其产生独有的观赏魅力, 满足科学性和美学性的双重需求, 才能使沙地景观营造真正走向成熟。

摘要:指出了沙地景观营造因兼有沙地生态恢复的特殊性而日益受到景观设计者的关注, 以萨拉乌苏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 从生态恢复性、使用功能性和景观地方性三个方面出发, 在GIS分析的基础以及沙地植物的大体演替规律上, 进行了沙地立地条件的划分, 分析了不同坡向植物群落结构。并从国家湿地公园的角度, 进一步规划了场地的空间分区和游线组织, 布置了结合地方性和功能性的景点, 以期使沙地植物景观不仅满足功能性的游览需求, 也满足了防风保育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萨拉乌苏,迎风坡,丘间地,背风坡,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李朝生.鄂尔多斯草原北部沙区植被-环境关系与生态建设对策[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

[2]李新荣.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与环境关系的研究[J].中国沙漠, 1998 (2) .

[3]殷洁, 张建林, 王静, 彩云湖湿地公园水岸带景观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09 (1) .

[4]潘颜霞, 王新平.荒漠人工植被区浅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沙漠, 2007 (2) .

[5]石莎.不同地形条件对沙漠植物生长和沙地土壤水分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 2007 (6) .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5

生态设计、植物景观、城市文化的融合

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本文通过介绍植物景观的概念,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的关系等浅谈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逐步走向生态设计这一趋势.

作 者:李玢 作者单位:桂林市市政综合设计院,广西・桂林,541002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X22关键词:植物景观 生态设计 城市文化 绿化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6

1、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10007;2、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310000

摘要:从生态恢复的角度,分析植物的生态作用,总结滨水植物群落的构成,探讨滨水绿地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方法。

关键词:滨水绿地;植物;生态恢复

在大刀阔斧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自然水体的生态和景观受到了破坏。滨水绿地的设计建造,在营造优美自然景观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生态的恢复。植物配置是滨水绿地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构成景观的基础,又是发挥生态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从生态恢复的角度研究滨水植物景观配置,以期在滨水绿地建设中发挥植物景观的作用,获得更好的生态效应。

1.植物对生态恢复的作用

(1)水土保持作用

植物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植物覆盖地表,可以避免溅蚀,减缓雨滴的冲击力和表面径流速度,促进了雨水向土壤渗透,减少土壤流失;另一方面,植物的根系加强了土壤的结构稳固性,增强了其凝聚力。

草本植物的优点在于早期生长快,对防止初期的土壤侵蚀效果较好;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起点,有利于初期表土层的形成,但落易衰退,持续生存能力差。而木本植物群落是岸坡生态修复理想的植物群落。其根系对土壤的固持力强,且随着时间推移逐年增强。

(2)净化水质作用

许多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或将有毒有害物质降解为无毒物质,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解转化或富集到体内,然后除去,恢复水域中的养分平衡;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从而改善水质,减轻水污染。利用凤眼莲、菱、香蒲等植物对有机养分的充分利用可以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对酚类、重金属、农药等水体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降解。

(3)构建动物栖息地

水生植物可供鱼虾等产卵附着,并能提供氧气和食物,水中的鱼虾等又能吸引鸟类等动物前来觅食,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水岸植物能为鸟类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对恢复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植物选择原则

(1)生态原则

滨水植物的选择应参考该地区自然状态下的植被,因地制宜,尽可能选用当地种。选择耐湿喜水的植物,可经受洪水的短期浸泡;适当配置一些饵食或蜜源植物,增加动物的食源和栖息场所,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2)经济原则

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种植的成本,更要考虑养护的成本。植物尽量选择自然野态下能生长良好的适应当地环境的种类,既符合自然景观要求,又无需太多人工养护。并且在施工完若干年以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通过优胜劣汰,形成更加自然的植物群落。

(3)景观原则

滨水植物要保持自然风貌,植物种植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避免大面积使用单一的物种而形成过于人工化的景观,同时建成后能体现四季自然美景。

(4)功能原则

考虑水体蓄洪、行洪等功能与植物的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种植的植物选择根系发达的深根植物或者种植密度较大能形成片状的,或者是在洪水来临时能顺流弯曲的植物种类,防止坚硬的树干被洪水冲走造成危害。

2.植物群落构成

自然滨水植物分布按近水程度和水淹频率的从高到低可归纳为沉水植物群落、挺水和浮叶植物群落、耐湿草本群落、耐湿乔灌群落等几种群落,构成湿地植被带、水际湿生植被带、开敞植被带、疏林草地带、密林带等不同形态的绿地。

2.1 湿地植被带

在水深较浅,水流速度缓慢的水体,湿地植被带可由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挺水植物等各种水生植物构成,也可生长水杉、落羽杉等耐湿性很强的乔木群落。

湿地植被带的配置应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需要进行选择,荷花、睡莲等植物的根茎都生在泥土中,要参考水体的水面大小比例、种植床的深浅等进行设计;为了保证水面植物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不影响水体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不宜把水生植物作满岸的种植,特别是挺水植物如芦苇、水竹、水首蒲等以多丛小片状种植较好。

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和景观需要进行选择,荷花、睡莲、玉蝉花等浮水植物的根茎都生在河水的泥土中,要参考水体的水面大小比例、种植床的深浅等进行设计;为了保证水面植物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不影响水体岸边其他景物倒影的观赏,不宜把水生植物作满岸的种植,特别是挺水植物如芦苇、水竹、水菖蒲等以多丛小片状种植较好。

2.2 水际湿生植被带

水际湿生植被带由湿生植物构成,受淹时间长,受到水深、光照、水流、风浪等的影响大。

(1)沉水植物群落

沉水植物是指根扎于水下泥土之中,全株沉沒于水面之下的大型水生植物,常见的有以下群落:菹草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水毛茛群落、蓖齿眼子菜群落、狐尾藻群落、大茨藻群落、穿叶眼子菜群落、黑藻群落等。

(2)挺水植物群落

挺水植物是指根茎生长于水的底泥之中,茎、叶挺出水面的植物,常分布于0-1.5m的浅水处,其中有的生长于潮湿的岸边等。

挺水植物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千屈菜、菖蒲、香蒲、泽泻、野慈菇、水鸢尾、水葱、芦苇等。

2.3 开敞植被带

开敞植被带是指由地被和草坪覆被的大面积平坦地或缓坡地。场地上基本无乔、灌木,或仅有少量的孤植树,空间开阔明快,通透感强。它方便了水域与陆地空气的对流,有助于改善陆地空气质量、调节陆地气温。同时,这种开敞的空间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对滨水沿线景观的组织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开敞植被带位于距离水面较近的区域,土壤含水量高,丰水期被水淹没的几率大,需要选用耐湿草本群落。常见的耐湿草本植物有肾蕨、酢浆草、细叶结缕草、地毯草、狗牙根、白茅、百喜草、艾草、狗尾草等。

2.4 疏林草地带

疏林草地带是指由稀疏的乔、灌木组成的半开敞绿地,形成树丛或分散于绿地上的小型林地斑块。它构成岸线景观半虚半实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隐约迷离的特殊效果,并具有水陆交流功能和透景作用。疏林草地带空间通透,又有少量遮荫树,为户外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疏林草地带应选择耐湿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形成相对稀疏的耐湿乔灌群落。常见的具有较强耐湿能力的树种有:枫杨、水松、湿地松、水杉、池杉、落羽杉、河柳、垂柳、龙爪槐、榔榆、桑、柽柳、紫穗槐、榉树、乌桕、丝绵木等。

2.5 密林带

密林带是由乔、灌、草组成的结构紧密的林地,郁闭度高,结构稳定,是滨水绿带中重要的风景林。在景观上,构成岸线景观的实空间,保证了水体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密林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效果,是林间漫步、寻幽探险、享受自然野趣的场所。在生态上,郁闭型密林具有保持水土、改善环境、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等作用。

密林带距离水较远,遭遇水淹的几率较小,土壤含水量也较低,可以选用耐水湿能力较弱的植物种类,其选择相对广泛。适合用于密林带的具有一定耐湿能力的树种例如:广玉兰、夹竹桃、紫薇、迎春、香樟、合欢、冬青、黑松、南天竹、无患子、紫荆、朴树等。

3.植物群落配置

植物群落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植物群落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各种群落组成的比例和数量,种群的平面布局,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等。在植物群落的配置中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合理的密度。要依树种、草种不同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喜光、速生、干直的乔木树种宜稀植,如杉、柏等;喜陰湿、生长缓慢、干形不直的树种宜密植,如槭树、栎等。

多层次的配置。依据地形、土壤水分条件等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主要依靠优势生活型植物种类,按不同生活型的乔、灌、草植物,建立起植被与生态环境水分条件相适应的群落生态关系。

树种的多样性和混合配置。有阴性和阳性树种混交,针、阔叶树种混交和各种形态的树种混交等不同类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立体种植,形成自然、丰富的植物景观。

已有树木的保护和利用。环境中已有大树不仅是体现地域环境特征的要素之一,而且能迅速形成良好的植物效果,既经济又生态,要结合新的设计加以保护和利用。

4.结语

在滨水绿地植物配置中,生态与景观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植物配置应遵循其自然演替的顺序,创造自然生态的景观,发挥保持水土和净化水质的功能,形成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滨水绿地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5(04):59-62

[2]刘晓燕,胡东,陈卫.北京白河沉水植物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03):46-50

作者简介:

陈婉/女/浙江湖州人/1982年生/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310007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7

1生态恢复设计概述

1.1生态恢复设计方法的产生及发展。恢复性设计的诞生,应归功于一些因“公共空间艺术计划”而挤身与景观合计行列的环境艺术家。如1970年史密森在大盐湖中因石油钻探而遭污染的水面,设计建造了空间尺度巨大的“螺旋形防波堤”,利用水流拦截回收油污,提醒人们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1982年丹尼斯在曼哈顿市区的填海地上种植了麦田,意在启发人们去思考土地利用的优先性问题;1990年陈貌仁与美国农业部专家查尼合作进行了”再生之地一号”试验,在经过简单艺术设计的区域内,种植特定植物,吸收土壤中有毒的重金属,以引起人们关注的污染问题,并帮助其了解科学解决的办法。

1.2生态恢复设计的根本意义。总的来说要想促使城市的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善,就需要对城市内部存在的较为老旧或者破坏城市整体面貌的建筑体系进行清除或者重新设计。但是由于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清除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人们就采取对城市中老旧的生态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的方式,使其自身发生一定的改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启发人们对土地全面利用的思维。不仅如此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设计还可以促使城市景观得到更好的规划,对城市内部存在的污染和相应生态问题也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1.3生态恢复设计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生态环境恢复设计顾名思义就是生态在一段时间后所出现的生态问题,通过一定的人力辅导、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足够的物质投入使其可以恢复到原有的环境状态或者重建一个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状态。除此之外,生态环境恢复在很大的一方面是人为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体,不单单只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因此,生态环境恢复设计还要遵循相关的社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要在合理的控制和改善下,为自然状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相应的服务,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城市生态恢复设计在我国的意义

对于我国来说,景观设计的理论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设计的作品并不是设计师的单方面就可以决定,而是通过设计师,施工方,甚至于委托方的各种综合因素构成的。由于不能全面和及时的进行,导致了当前世界上很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在中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障碍。使这些理念在中国很难得到发挥或者很难发挥自身的水平。对于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归咎与委托方对城市环境恢复设计这一理念有一定的排斥性,只为自身的宣传程度考虑。由于存在以上这些误区,城市环境恢复设计要想完全的在我国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3城市生态恢复设计的典型案例

随着生态学在社会上越来越深入,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恢复也越来越重视,在城市进行的一些景观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工业废弃地也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恢复设计的主要场所。对于这种既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城市环境恢复设计,还可以使得这些城市工业废弃地得到新的利用。

3.1德国海尔布隆砖瓦厂公园。1995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工业与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在原来的砖瓦厂上,建成了一座砖瓦厂公园。从生态的角度看,该公园的地段是非常有价值的。由于7年的废弃闲置,基地的生态恢复好转,一些昆虫和鸟又回到这里栖息,包括一些稀有和濒危的物种。设计师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工业废弃上建造一个的新的景观,来创造新的美学和景观价值,形成新的有承载立的结构,承受人们的休闲压力,又不破坏7年闲置产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设计师决定做个混合试的公园,包括为市民提供的体育锻炼和运动的功能,保护原砖瓦厂历史痕迹的区域,以及野草和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等。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将基地的自然和人工想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生态体,成为一个吸引人的生态空间。以往砖瓦厂的痕迹正是公园独特的个性所在。

3.2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由俞孔坚教授与他的设计研究所“土人景观”集体创造的结晶广东中山歧江公园项目,获得全美景观设计荣誉大奖,中山歧江公园的成功,为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开辟了新的道路。很好的溶入历史历史记忆、现代环境意识、文化和生态和生态理念,不仅是中国史的生动记忆,也是中山市市民往常生活的工业时代再现。是献给许许多多为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的一份礼物。但是公园的设计却是怀旧和传统的风格。俞孔坚教授和他的土人团队采用了一种不同传统公园设计的全新理念,对旧船厂进行了产业用地再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土人景观面临巨大挑战。首先要解决生态环保问题,保留船厂周围的自然植被,特别四使岐江河岸的水生物人如何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想融共生;同时,土人“超前”的设计思路,还要面对大量来自其他部门的不理解,甚至在最初遭到不少专家的反对。

结束语

对于现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内部存在的废弃地和老旧的生态系统也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我国城市内部景观造成非常大的破坏。这也导致了我国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针对于此就需要对城市废弃地和老旧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创新思维对这些废弃的建筑物进行恢复和翻新,在保障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对城市景观也做出了合理的规划。而且,在进行生态环境恢复设计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引用发达国家城市的一些经验,从而使生态环境恢复实现更高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博华.城市景观规划控制体系研究[J].江西建材,2016(7).

[2]李伟.浅谈后矿业城市景观规划的破局[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6).

[3]余海.浅谈城市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2(18).

[4]姚绪辉.金昌城市新景观规划提升城市品位[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3).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8

1生态恢复技术解决城市问题

一个理想的城市生态系统应具有以下特征:空气质量好、水质好而且地下水资源稳定、垃圾资源化、噪声干扰小、光污染少、受控制的热岛效应、本土自然物种多、当地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存。城市要成为高效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其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关系, 就应该是一张环环相扣的网, 而不是一条简单的链或是单个的环。但由于人为地干扰, 很容易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方面受损,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如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高温热岛、光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衰退等, 严重威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是介于经济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之间的, 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双重目的的一种技术。从理论上讲, 它是古代“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哲学自然观的客观体现。生态技术经使用后能促进生态平衡, 减少环境污染, 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使用, 生态技术观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和人类的最大利益的合理平衡为最高价值取向。因而要改善城市环境问题, 必须借助生态技术手段, 如用绿化、通风、遮阳等方法来缓解城市的高温热岛, 采用污水处理、雨水清洁收集、中水回用等技术应对水危机。生态技术在实践应用中, 首先要针对不同的项目来分析其所要解决的主要生态问题, 并进行生态功能分区, 通过生态技术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选择, 让生态技术与实际绿地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相结合, 有利于让生态技术应用具有较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发挥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 选择适宜的生态技术, 并编制生态技术应用控制导则, 规范指导技术在后续阶段的严格落实应用。

2生态恢复技术在城市园林方面的主要应用

2.1 植物修复技术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能够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 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固定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和空气、利用植物清除放射性核元素和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净化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等方面。自20 世纪80 年代问世以来, 植物修复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根据园林植物对城市环境污染修复对象的不同, 主要将其划分为土壤污染修复、水污染修复和大气污染修复。

2.1.1 植物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土壤污染是我国目前城市环境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其污染物的类型不同, 一般将土壤污染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2 大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对超富集植物的筛选更是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金属不同于有机物, 它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 只有通过生物的吸收得以从环境中除去。而植物具有生物量大且易于后处理的优势, 因此利用植物对金属污染位点进行修复是解决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有效选择, 其主要技术有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吸收等方式。除重金属外, 植物修复还可以清除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 吸收、降解、钝化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原位处理污染土壤的方法, 主要方式有植物提取、植物降解和植物转化。修复的对象有石油碳氢化合物 (TPH) 、多环芳烃 (PAHs) 、杀虫剂、氯化剂、五氯苯酚 (PCP) 、多氯联苯 (PCBs) 和表面活化剂等。

2.1.2 水体污染的植物修复。利用水生植物净化修复污染水体时很少有废物和排放物产生, 为我国日益恶化的水环境修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水生植物对重金属修复方式主要是根滤。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和生活用水的任意排放, 造成城市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严重。如果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含量较多, 就容易造成藻类异常繁殖, 甚至形成水华。国内外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对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都能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氮、磷, 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 尤其对去除氨、氮有显著效果, 其中石菖蒲 (Acorus gramineus ) 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 对氮、磷的富集能力很强, 且富集系数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有增加的趋势。水生植物风车草、香蒲、梭鱼草、黄花美人蕉等, 都对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氮、磷有较高的积累量, 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有很好的应用。

2.1.3 大气污染的植物修复。依据植物对大气污染的修复能力来选择城市绿化植物是减轻短期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植物叶片内大气污染物含量既可反映短期污染的水平又可反映植物对短期污染的修复吸滞能力。空气中的颗粒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最为有害, 它们主要来自工业锅炉和家庭煤炉所排放的烟尘。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大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和粉尘,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树林枝冠茂密, 具有强大的降低风速的作用, 随着风速的降低, 气流中携带的大粒灰尘先沉降;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树木叶子表面粗糙不平, 多绒毛, 分泌粘性油脂或汁液, 能吸附空气中大量灰尘及飘尘。研究表明, 园林植物可以通过吸附和吸收、降解和转化等作用对气态污染物进行清除, 并且做到彻底的无害处理。Kas等观察到几种植物在无菌培养条件下能有效地降解多种烷烃和多氯联苯。

2.2 硬质堤岸修复技术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的许多河道先后遭到了严重污染, 且河道岸堤及种植形式单一, 影响了河道生态景观, 有些自然坡得不到植物的保护, 而使堤岸滑动、损坏, 导致水土流失、水道堵塞,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对城市景观水系改善有着极大的作用。

2.2.1 河道植物的选择与应用。水系植物对河道有着直接关系, 植物选择优先考虑本土植物, 不引用外来物种。植物配置要求主次分明, 高低错落, 与乔灌草搭配协调, 有视觉的参差错落感, 载体外观选用自然曲线, 取消平直线形, 并根据堤岸、河道、水深等不同条件选择物种。

2.2.2 堤岸生态技术的工程措施应用。城市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和环境生态等问题可以采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工程采用耐污性强的活性微生物制剂, 结合各种功能性水生植物的生物性能, 采用陆生植物的水培技术和生物浮岛技术、生物膜技术、曝气复氧技术等综合技术来分解、吸收水体的污染物质, 再利用滤食性水生动物的介入来转移水体的污染物质, 通过人工调控的生态工程, 使水系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与底质、水质动态平衡, 达到人工重建水生态系统的目的。同时又可营造出一个城市河道生态景观。

3生态技术集成与应用

生态恢复技术在土壤肥力与重金属污染、绿化植被与病虫害、水生湿生植被、建筑废弃物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实践中主要体现在绿化系统、水环境与生态修复、室外控温降温系统和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等4 个主要方面。在城市园林中涉及到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城市原生境湿地恢复、滨水生态护岸、雨水生态化、湿地水体净化、立体绿化、室外控温降温、土壤重金属修复和深层土壤改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相关的生态恢复技术。

4结语

我国在生态修复方面进行探索与系统性研究较晚, 生态修复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我国的实际城市规划中还没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一点, 大部分的园林工程只注重了植物的景观效果, 而忽略了其对环境的修复作用。只有随着技术的提高, 才有可能建设出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地,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潘春明.生态技术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研究: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 2008.

[2]贲克平.全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5, 5 (1) :89-91.

[3]盛连喜, 冯江, 王娓, 等.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鲁敏, 李英杰.绿化树种对大气金属污染物吸滞能力[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 (1) :51~52.

[5]邹志燕.植物修复技术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J].广东园林, 2011, 25 (1) :23-26

[6]何池全, 赵魁义, 叶居新.石菖蒲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 1999, 23 (1) :73~76.

[7]冯林.论森林与草原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7 (1) :127~131.

[8]董哲仁.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多样性[J].中国水利, 2003 (11) :53-56.

[9]俞孔坚, 等.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 2005 (5) :1-7.

[10]项延军, 江海东, 周立宗.硬质堤岸生态修复技术——以温州城市河道为例[J].中国园林, 2011.06:91-96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9

1 水生植物概述

1.1 水生植物的概念

水生植物主要是指能够在水中、沼泽中和较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生存的植物种类。水生植物又依据其生存地的不同特点具体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等。

1.2 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

水生植物的主要净化作用是净化水质。水生植物在吸收、富集污染物的同时, 也参与水体的其他自净作用。目前水生植物净化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在污染比较严重的水资源地, 种植能够吸收水体景观中有害物质的水生植物, 来对水质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转化、吸收等一系列光合作用, 进而将受污染的水资源中有害物质进行相应的转化, 从而保持被污染水源中的养分平衡, 改善水质并缓解当前水资源的污染状况。利用许多水生植物特别是水生维管束植物能够净化大量污染物, 主要包括:金属、农药、有机物、非金属及放射性污染等。水生植物对它的净化包括附着、吸收、积累和降解等几个环节, 可通过根系吸收, 也可直接通过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这些污染成分有的被水生植物大量吸收变成营养物质, 或者降解转化有毒有害物质为无毒物质。在废水或受到污染的天然水体中种植大量耐污染净化较强的水生高等植物, 使其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分解转化或富集到体内, 然后除去, 恢复水域中的养分平衡;同时通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从而改善水质, 减轻或消除水污染。能使污水资源化的理想水生植物有凤眼莲、喜旱莲子菜、水葱、浮萍、善菜等。

2 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应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具有美化生态环境的观赏作用, 而且能够极大程度上的改善水资源质量, 是建设生态水体景观的必要因素。水生植物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能够丰富园林景观, 营造独特意境。水生植物自古以来就被应用于独特景点的营造中, 使其成为充满自然情趣的景观,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在潜移默化中改善生态环境。

水体景观是研究生态系统的一个整体, 它的范围很广, 包括湿地和滩地等。由于水生植物对水资源的高效净化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其作用并应用于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在水体景观具体生态设计中, 应该从全局性、综合性以及景观的特别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根据生态设计的原则以及地域性等具体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 并遵循和谐、均衡和统一的原则来合理布局各类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和生态环境承受力相适应的前提下使其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 不断优化水生植物的净化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促使水体景观的生态效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应注意的问题

水体景观中运用水生植物进行生态设计, 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并且通过科学的设计手段能够使水体景观更加接近自然景观, 并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自身净化水资源和促进自然生态平衡的功用。目前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3.1 注重水生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植物都会有其固定的生长周期, 水生植物也不例外。因此, 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 设计者一定要注意到水生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应当根据水生植物的不同生长特性来选择, 错开生长周期的植物进行优化搭配, 使水体景观在每个季节都能得到良好的生长, 以保持水体景观的丰富多样性使其能够不断发挥良好的观赏效果和改善净化水资源功效。

3.2 注重对水生植物的养护管理, 避免二次污染

在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注重对水生植物的应用, 因其具有净化水质功能, 为解决我国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并且还能增加水体景观的丰富多彩性。但是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还应该对水生植物的一些自身问题进行关注, 在保持其景观效果的同时, 注意预防其出现发臭等二次污染后果, 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而言之, 对水体景观进行生态设计的前提就是要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联系, 以实现完善水质净化、生态自然和更好的满足人类对优质生存环境要求为目的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 在水体景观的生态设计中不仅应该注重水生植物发挥的重要作用, 还要注重水生植物和水体之间的比例是否正确。以确保其在发挥景观视觉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充分满足我国目前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曾祥科.水体景观生态设计中水生植物的应用分析[J].建筑知识:学术刊, 2012 (6) :79-80.

[2]王雪芬, 李志炎.水生植物对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 2011 (2) :97-101.

[3]张玉枝, 唐飞, 张永清, 等.不同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污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5) :237-238.

生态恢复中的植物景观 篇10

1 目前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 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运用较少。这与片面的追求常绿树、彩叶树以及一次成型的植物有关。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 一些城市的公园、广场、绿地、花园的建设, 并非在生态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景观的创造。所以, 有必要对生态设计的原理加以认识并指导景观设计。

2 生态设计理念

Van der Ryn和Cowan提出了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 减少对资源的剥夺, 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 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多类型的复合生境是生态设计的基本条件。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是要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就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

生态设计最深层的含义就是进行生物多样性设计, 利用边缘效应建立生物自维持体系, 其核心是促进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 不但增大了某些生物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这一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边缘区在相邻地区之间的物流、能流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媒介和半透膜作用”, 决定了它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生态设计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 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3 用生态设计学原理指导园林植物配置

3.1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基础是丰富的植物资源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通过对植物的合理科学的生态配置, 才能充分发挥植物在景观中的各种效益。运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题材, 通过艺术的手法, 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植物景观, 满足植物对环境的生态要求。根据生态学上“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 要使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 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就必须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 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 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 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 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要求;也只有多样性的物种种类, 才能构建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 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城市绿化中可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 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 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生物物种, 丰富园林植物品种, 形成色彩丰富、多种多样的景观。在适地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 合理选配植物种类, 避免种间竞争, 避免种群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 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 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园林建设当中去。

3.2 用艺术性的观点指导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 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在植物景观配置中, 应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四大基本原则, 其原则指明了植物配置的艺术要领。植物景观设计中, 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显示多样性, 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 引起统一感, 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体现调和的原则, 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在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 遵循均衡的原则, 使景观稳定、和谐。既应该表现出植物群落的美感, 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 这需要我们进行植物配置时, 熟练掌握各种植物材料的观赏特性和造景功能, 并对整个群落的植物配置效果整体把握, 根据美学原理和人们对群落的观赏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同时对所营造的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和季相景观有较强的预见性。

3.3 生态位观点的运用

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 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 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 以利于种间互相补充, 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是生态问题。在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应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出现, 未来的景观应该是生态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 1998, 14 (56) :14-16.

[2]王和祥.增加生物多样性是建设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J].中国园林, 1999, 15 (65) :77-78.

[3]吴人伟.国外城市绿地发展历史[J].城市规划, 1998, 22 (6) :39-43.

上一篇: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下一篇:渐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