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评价

2024-05-01

生物学评价(精选十篇)

生物学评价 篇1

1 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从疾病层面、从证候层面对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是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构建的基本模式, 即被目前中医界学者广泛认可的病证结合评价模式[1]。这种模式结合了中西医两种评价方法, 疾病层面的评价采用了目前西医成熟的疗效评价指标, 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2]、生活质量量表[3]或终点指标[4]等。而在证候层面的评价则需要寻找能够准确评价出证候疗效的工具, 目前与中风病证候评价研究相关的代表性成果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5]《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6]和《缺血性中风证候评价量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和《缺血性中风证候评价量表》由“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研究 (973计划) ”课题组研制成功, 上述两个量表通过临床使用, 证实其可以提高证候诊断一致性, 能够较客观、准确地评价出辨证论治的疗效。有学者参照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南, 按照国外有关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PRO) 即PRO量表编制流程和方法学, 研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中风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7], 把患者自我感觉评价引入到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

通过以上评价方法研究, 中医学术界构建了从疾病层面、证候角度和患者自我感觉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的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但目前缺少从生物学指标角度进行中风病中医疗效评价的研究。

2 生物学指标在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研究现状

生物学指标与人体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具有客观可量化的特点, 故在许多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中把其作为主要或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如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肾功能不全, 把内生肌酐清除率等肾功能指标作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8]。

目前对中风病生物学指标的研究涉及诸多病理环节, 如神经损伤、神经再生、血管黏附因子、氧化应激、血管新生平衡、炎症反应、泛素化降解等。国内中风病生物学指标的研究涉及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白介素 (IL) -6、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S100B蛋白、人苯丙氨酸 (LP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等[9,10,11,12], 主要集中于生物学指标与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智能损伤水平的相关性等[12,13,14], 或作为脑梗死诊断指标[10,11]。国外学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生物学指标对急性期中风病的诊断价值及药物疗效评价上, 相关文献报道中既有研究单一生物学指标, 又有研究一组指标的[15,16,17,18]。

近些年来中医学术界对中风病生物学指标研究是围绕证候展开的,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指标与证候相关性方面, 研究结果提示证候与中风病生物学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缺血性中风[19]痰瘀阻络型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1) 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和痰热腑实型患者;急性缺血性中风始发状态火热证组患者的火热证评分与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含量呈正相关, 故认为IL-6、TNF-α升高可作为判定火热证与非火热证的微观指标[20]。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依据是根据证候的变化来判断的。因此将与证候有相关性的、与疾病病理演变过程密切相关的、客观可量化的生物学指标纳入到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可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 对于构建科学的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 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生物学指标研究方法

如何筛选合适的生物学指标并评价其能否作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一部分。研究关键问题是需要建立以疾病和证候为核心的生物银行以保证研究中所需要大量生物学样本, 同时需要合理设计思路, 即从与证候效应评价相关入手作为生物学指标研究的切入点。

3.1 建立以疾病和证候为核心的生物银行

生物学指标是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产物, 涉及疾病的多个病理环节, 而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必然要求在生物学指标研究中除了进行合理的设计, 控制混杂因素外, 比较重要的是需要收集大量生物学指标数据, 而建立生物银行是解决整个问题的关键。

生物银行是规范化收集、储存和处理生物样本, 并储存与样本相关联的表型信息, 如临床、病理、影像、生活方式、家谱等, 可提供样本信息数据统计分析服务的平台[21]。生物银行在收集基因数据的同时, 收集相关的表型数据。基因数据通过采集血液标本得到, 表型数据通过问诊、物理检查、或其他检测手段得到。

根据研究及设计要求, 通过慢性病登记系统、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行为学干预等方法, 建立以疾病和证候为核心的生物银行, 对相关疾病和所研究证候涉及的生物学指标按照生物银行的要求进行采集, 存储。

鉴于目前生物银行已呈现网络化、联盟化的发展趋势, 可加强国内不同地区生物样本信息资源库之间交流, 将以证候和疾病为核心的生物银行数据与国内外有关学术机构的相应数据进行联网, 实现资源共享, 对生物学指标的深入研究研究的深入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3.2 从与证候效应评价相关入手作为生物学指标研究的切入点

目前对生物学指标的研究,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风病生物学指标与证候相关性方面。由于证候是对疾病某一阶段人体病理状态的概括, 具有动态时空演变特点, 故研究中也重视生物学指标动态变化与证候相关性的关系, 如发现血瘀证在3个时间点均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相关生物学指标存在密切关联[22]。证候的复杂非线性特点导致生物学指标很难对证候诊断提供较大的贡献度, 甚至可能没有贡献度, 即很难从微观角度寻找诊断某一证候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

由于中医临床疗效多是通过干预证候以达到治疗疾病或改善症状的目的, 对证候疗效评价应是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核心和特色之处。寻找与证候变化相关的生物学指标, 研究生物学指标是否可作为中药干预证候效应评价的相关指标, 是建立包含生物学指标在内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

在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生物学评价指标研究中, 依据中风病病情特点, 对疾病、证候和相关的生物学指标进行动态、多时点、多层次研究, 研究采用合理的设计, 结合信息学、生物学、数据挖掘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手段, 筛选出具有相对明显的特异性、敏感性、便于实验室检测的与中医干预证候效应评价相关的生物学指标, 将促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同时也将促进构建科学、规范、客观、准确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摘要:指出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的现状, 针对目前尚无把生物学指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研究, 探讨把生物学指标纳入疗效评价体系研究所涉及的关键问题。提出生物学指标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研究的关键是建立以疾病和证候为核心的生物银行和从与证候效应评价相关入手作为生物学指标研究切入点。通过合理设计, 将与证候效应评价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纳入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 能够提高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及其评价 篇2

细胞外基质:由胶原、弹性蛋白、糖蛋白组成,具有抗压性、弹性,分布于细胞和组织之间,构成组织和器官,连城有机整体。

溶胀、降解:溶胀是游离分子扩散,破坏材料内部分子间作用力,降解是聚合物最终断裂为小分子单体的过程。

浸析、腐蚀:溶胀过程中伴有内部物质丢失,使得材料的质量减少称为浸析,聚合物分子断裂形成的齐聚物和小分子单体脱离聚合物引起材料损失的过程称为腐蚀。

炎症: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银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医疗器械:指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监护、缓释的,用于人体的任何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

参照样品:材料或物质的一种或多种性能是完全均质的,并经过鉴定,可满足仪器的校正、测量方法的评价或确定材料的性能。

浸提液:按一定试验条件,浸提试验材料得到的液体。环氧乙烷(EO):最常用的灭菌剂之一,其性质活泼,二次生成物主要是当EO与Cl接触时,产生毒性更大的氯乙醇(ECH)。

细胞毒性:由细胞或化学物质引起的单纯的细胞杀伤。

血液相容性:血液对外源性物质或材料产生合乎要求的反应。

内毒素:细菌细胞壁的一种成分,叫脂多糖,对宿主有毒性,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

生物相容性:指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等反应。

阴性对照:当按规定步骤试验时,证明试验过程具有再现性,试验系统应呈现阴性、无反应或无背景影响的物质。

阳性对照:当按规定步骤试验时,证明试验过程具有再现性,试验系统应呈现阳性反应的物质。

浸提介质:试验中的适宜溶剂。

二、填空题

材料的生物学环境指生物医用材料在生物体系中所处部位的情况,接触的体液包含有有机大分子、酶、自由基及细胞等。

细胞外基质(胶原、弹性蛋白、糖蛋白、氨基聚糖)是机体发育过程中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各种生物大分子,分布于细胞和组织之间、细胞周围或形成细胞的基膜,构成组织与器官,连成有机整体。它不仅参与组织结构的维持,而且对细胞的存活、形态、代谢、增殖、分化和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全方位的影响。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的防御反应。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CMI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细胞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免疫排斥反应类型:①超急排斥反应(24h内)②急性排斥反应(数天到几个月)③慢性排斥反应(数月至数年)。

降解类型包括光降解、热降解、机械降解、化学降解。

金属腐蚀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陶瓷的降解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相关。

医疗器械分类:非接触器械、表面接触器械、外部接入器械、植入器械或短期接触、长期接触、持久接触。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程序:物理化学性能评价、体外体内的生物学评价、临床研究。浸出液分析方法:pH值、重金属含量、测还原物总量、特定离子浓度。

三、简答题

细胞膜具有如下功能:①屏障作用,确保内部理化成分和化学反应等特性的稳定②物质交换,选择性的摄取和排放物质③特殊受体,感受化学信息的特殊部位。细胞外基质的功能:①使组织具有弹性和抗压性②对物质运转有选择渗透性③细胞表面的蛋白聚糖有传递信息的作用④抗凝血功能。材料引发感染的因素:①生物材料的表面性质②免疫和防御反应降低了主体对感染的敏感性③部分蛋白在特异性增强或减弱细菌与组织细胞的黏附中起重要作用④抗生素的作用。抗感染采取的手段,①研制更好的抗生素②预先了解不同生物材料和组织感染的可能病原体③植入前在表面上预先植入健康组织细胞④对主体细胞进行基因修改⑤使生物材料表面预先吸附有调理蛋白和外源凝集原。

免疫应答过程:①抗原识别阶段,抗原进入机体被免疫细胞识别、递呈和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②淋巴结活化阶段,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时期③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将抗原灭活并从体内清除。

免疫应答的基本特点:①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针对性②回忆性,具有对抗原刺激的记忆性③方大性,对抗原的刺激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扩大。补体系统中的各种物质通常以非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之中,激活有两条途径:经典激活和旁路激活,材料表面带有亲核集团的植入物和血液接触时都会引起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也可以引起经典激活途径。对人体的影响:①细胞毒性、溶菌杀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免疫粘附作用④炎症介质作用。

材料引起血凝的过程:材料与血液接触-血浆蛋白吸附-血小板吸附-血小板释放凝血因子-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血液相容性生物材料的制作策略:①细胞惰性表面,包括为相分离表面、PEO化表面、负电荷化表面,表面固载的是非特异性的生物惰性物质,主要目的是尽量减少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其它血液成分的黏附,或者不激活已黏附的血液成分②生物活性表面,包括表面负载抗凝活性物质(肝素)和表面负载纤溶活性物质,通过固载具有抗凝血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或者具有溶解已形成血栓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来实现材料的血液相容性③伪内膜化表面,在材料与血液的界面上,先沉积上纤维蛋白原血细胞等,形成一个很薄的血栓层,继而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在血栓层上生长,形成伪内膜。

生物学评价的意义:材料与人体互相作用会发生组织反应、血液反应、免疫反应及这三种反应引起的全身反应,如不进行生物学评价就将材料用于人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生物学危害。

医疗器械产品正式投产过程:①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灭菌性能、加工性能、外形②用途选择③与老产品比较④体外生物学评价、体内生物学评价、动物模拟试验⑤临床研究⑥终止或投产。

生物学评价的基本原则:①考虑材料与组织间的相互作用时,不能脱离整个医疗器械的总体设计②考虑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艺、添加剂、在生理环境中可浸提出的物质或降解产物③考虑灭菌过程以及伴随产生的毒性物质④先进性体外试验后进行动物试验⑤进行生物学试验要在专门的实验室⑥不能规定一套硬性的合格和不合格⑦当产品发生改变要重新进行生物学评价。

材料本体性能表征(另外还有表面性能表征、浸出液成分测定):主要目的是保证提供的材料是所需要的,同时也为材料表面性能表征提供基础,此外,也为材料的力学性能提供必要的结构方面的信息。表征方法原理①光谱法原理,分子经光照吸收光能后,运动状态将从基态跃迁到高能量激发态②色谱法原理③热分析原理,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

红外光谱:有分子吸收光子后振动和转动引起的,特征性好,主要用于定性鉴别,适用的样品范围很广,灵敏度较缺欠,痕量分析有困难,定量不如紫外光谱法好,谱图解释主要靠经验,不宜分析含水样品。紫外光谱:当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后受激发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样品通常需要制成溶液,定性分析不如红外光谱,但灵敏度高,适合于定量分析。

核磁共振谱:当物质吸收电磁波时,由于吸收的能量较小,从而引起的只是电子及核在其自旋态能阶之间跃迁,所得到的为核磁共振谱。

X涉嫌光电子能谱:XPS是化学分析的一种电子谱,原理是用X射线照射样品,使样品中的原子或分子的电子受激发而发射出来,测量这些电子的能量分布,从中获得表面的元素和结构方面的信息。

接触角分析:与液体浸湿表面能力分析相对应的一种测量法,如果液体是水,接触角小就意味是一个亲水性表面。二次离子质谱(SIMS):用高能离子束照射样品,穿透样品表面并通过级联碰撞转换能量,同时一些粒子获得足够能量从材料中逃逸出来,用质谱仪来分析二次离子可检测出所有元素及其同位素。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将一束相对较高能量的电子照射到试样表面,一次电子穿透表面并将能量转化给材料使其发射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的密度主要依赖于材料表面形貌,通过电子束扫描和确定从二次电子产生的电流可获得关于表面的图像。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的测定(EO):①样品抽取与处理(密封,在冷冻条件下运输和贮存)②浸提,浸提液体体积(浸提比一般在1:2~1:10)、浸提时间和条件、浸提方法(模拟使用浸提法和极限浸提法)

对聚合物材料的定性分析方法:①由溶液粘度测定平均分子量、分支、膨胀/交联密度②由流变特性测定熔化区域、熔化粘性、热稳定性、分子分布量③用色谱法测定残留单位、附加剂和可沥滤物,用凝胶色谱法测量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变化④用光谱法识别聚合物、测试浓度和分布,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催化剂重金属含量⑤用热分析法测定玻璃化转变、熔化区域或软化点、混合物成分。

陶瓷降解速率:①表面积增加②结晶度降低③晶体完整性降低④晶体和晶粒尺寸变小。细胞毒性试验:通过测定吸光度,按照细胞增殖度计算细胞的相对增殖度和进行细胞毒性的结果评价。细胞内蓝紫色物质被脱氢酶还原成黄色甲瓒,甲瓒与细胞数目呈正比,通过其吸光度对细胞毒性评价。

细胞数目:通过测其吸光度得到细胞数目。活细胞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会被中性红染色,中性红进入细胞内核被溶酶体中的物质反应生成樱桃红色物质,通过测其吸光度得到细胞数目。

血液相容性试验:

四、分析题(生物学试验项目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1.聚合物体内降解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你认为真正关键因素是什么?

生物学评价 篇3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评价体系

对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评价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检验教师的实验教学效果,针对实验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一、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高中阶段生物教学实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现阶段,高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要用的材料和相关器材,上课时,教师先将实验进行的目的,相关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讲解,然后由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针对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评价方式,现阶段采取最多的就是书面考核和操作观察两种,其中书面考核形式被使用得最多,书面考核内容大多是针对实验前期准备及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实验最终得出的结果进行的考核,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较单一。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生物学实验评价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包括知识、价值观、能力和情感态度。实验教学以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将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如进行“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实验时,要求学生掌握淀粉遇到碘时会变成蓝紫色,斐林试剂能够用来鉴定还原性糖的原因是:其与还原性的糖作用之后会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的沉淀等,对实验知识进行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完成从了解到理解到应用的过程。

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评价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等等。其中,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证明提出的问题,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中,需要学生根据酶活性的相关信息,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利用实验器具和相关材料完成这项实验,并得出结论。从实验开始前的提问及实验步骤到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的方法

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法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是否有进步。常见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这种方式通常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对实操过程中一系列步骤的掌握,这种评价方法能够很直观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考查不够全面,不符合新课标的最新要求,需要进行改进。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对其进行观察,进行实验前,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教师可以在一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很好地弥补纸笔测验的不足,教师在观察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目标有一定的掌握,针对观察结果进行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教师进行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有:观察法、小组合作评价、记录法、教师评语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各的好处。在表现性评价中,实验操作检核表就是其中一种,该表可以是教师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学生间进行互评,针对实验操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设定,既可以量化,又可以用简短的评语表现学生的技能。表一就是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检核表。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对学生进行观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上,让学生做完实验后发现自身不足,以小组进行实验时,还可以进行小组成员间互评,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互评可以在完成后统一放置,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再返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回看评价记录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表一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技能检核表

四、结语

新课标对高中生物的基本要求,就是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同时,实验教学还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到理论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王璐.提高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研究 篇4

一、对高中生物学教科书适切性研究的意义

组成课程改革的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教材改革,一门课程实施效果的好坏与本门课程教材内容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对高中生物学教科书的适切性进行评价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促进高中生物学教材评价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对教材的评价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教材内容,从课程的实施角度对教材的适切性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的情况则较少。因此,从教材基本内容的选取和编写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学实践来判断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质量的优劣,会为中学阶段学科教材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2. 为教材的鉴别提供实证基础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高中生物学教科书适切性的评价与研究,能让学校和教师能够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选择更加适合学校的和学生发展的教材,对高中生物学教材的内容与质量有更好的鉴定。

二、生物学教科书适切性的评价与研究

学校生物学科知识主要源自于生物教材,对生物学教材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是如何被呈现和表达出来的、内容呈现方式的特点、教材所用的语言是否易于老师和学生理解以及教材中的图表和插图等。作为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学科知识内容,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方向提供向导性的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更具规范化。教科书的适切性主要是指教材的使用过程是否与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教师的教课水准、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大纲指导下的学科标准相适应。

1. 与生物学课程标准内容的统一性

教材内容对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分类以及动物的运动行为、生物繁衍的过程、生物的多样性都有涉及;在内容的设置上较为科学合理,整体上体现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加强了学生对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意识,对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需的生物学知识进行了介绍,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 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适切性

教科书不断对最新的生物学发展知识进行更新,让学生能了解到最新的生物科学知识;教科书的内容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加准确与清晰,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一致;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环境制定合理恰当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技能的训练和构建模型的方式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不仅让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由被动变为了主动,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而且更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3. 与教师教学之间的适切性

教材同时设置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可以互相穿插,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内容的难易程度较为适当且在编排上比较注重系统性,教师能更好地将课堂教学的安排做到有的放矢;每一节课程的内容在分量上较为适宜,有利于教师把握好重难点,做好课程时间的安排。另外,与所在地区和学校发展的适切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内容上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冲突,书中所涉及课外活动的实践与开展能够比较容易实现,对教材中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教材与学校的实际较为符合。

三、结束语

总之,生物学的教科书管理者和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区域性以及当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编写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教材资源,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由于不同地区具有差异化的特征,编写者在编写时要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同时,教材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以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长期的兴趣和热情。

摘要:从对高中生物学教科书适切性研究的意义、生物学教科书适切性的评价与研究两方面进行探讨,指出进行适切性评价,对于促进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发展与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科书,适切性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适切性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杨文源,刘恩山.使用者对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评价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8).

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

引言

课堂教学评价是多方面的,对学生而言包括学习动机的评价、学习兴趣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及其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对于教师,包括教学方案的评价,教学成果的评价,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评价等等。特别重要的评价还有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不单单是学习还有生活,社会教学等方面,都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教与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是教与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合理评价能改善授课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把握,增进课堂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不断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寻找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案,督促授课教师的不断进步,学校的教学成果显著提高。

一、多元化评价方式,不断改善教学方案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多追求的是表面的评价,例如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实验活动评等,没有追求本质上的改善,教学效果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学校应根据目前的教学形式,制定合理的多样性教学评价方案,形成系统的教学评价系统,同时授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探索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包括学习,教学,生活,情感,教与学之间的联系,学校教学方案实施评价等,展开多方面,高层次,宽领域的全面评价。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时,教师可以就生态系统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校园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生态系统进行描述,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描述所学到的东西,进行方法的评价,这样既做到了对教学的评价,也改善了教师的思维方式。

二、多角度开展教学评价,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

教师教授与课堂学习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直接的方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确认其实施的有效性,坚持培养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或者教师发问学生讨论学习,逐步引导学生增强理解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角度是从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出发的。采用实践研究方法,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善学习习惯评价过程的有效性,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教师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表现做出适当评价,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评价重点方面,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这种多角度的评价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进行“认识生物细胞”的实验课时,授课教师应制定适合学生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通过观察将植物的叶片,或只是植物表层组织,拿来进行实验观察。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方法,为积累对实验方式方法的认识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三、逆向思维,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下不断进步的。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不能单一的继承或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在教学评价上取得大的成效必须通过改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共同改革,单一的评价系统的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不适应教学方案,出现评价参考价值不大,教学评价不能满足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学评价的目的本质上是改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必经之路,在课堂上实施学生与教师的互换,教师通过学生对课程的把握程度,逐步制定适合但又高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

四、实施多层次教学,增加实际应用性

学业水平的测试不能代表你学到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代表你的知识范围,更不能完全体现教学的质量。这种单纯的应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所多层次、多角度测试,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像生物教育这类不光是认知的加深,更是应该将书面测试与实践测评相结合,理论性测试与实践评价相合,单调且随意的激励无法起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如总是一味的进行自评互评模式,随着本身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表面化、形式化的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更应该倾向于将家长、学生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探讨真正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增加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总结

开展实用性教学评价,不仅要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平常还要多注意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授课教师的互相评价。教学评价是一个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系统,离不开学校和教师对其发展不断做出贡献,使学生有进步,使教学质量有提高,使教育改革下的社会有收获。只有教师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并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枫岚. 构建初中生物教育新的评价体系,《内蒙古科技与经》,2004年第18期.

[2] 邢剑.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科技创新导报·创新教育》,2015年第二期.

生物学评价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参与试验的木薯品系材料有:GR103-3-1、GR102-x-1、GR105-6-1 (GR系列为种子获得) ;KM140、HL23、KM41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RORONG9, SC205是对照品种, 这10个为种茎。

1.2试验方法

对获得的试验材料在2013年、2014年进行20株的高级株系单行筛选试验和不同年份重复试验, 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评价。测定的主性状有:鲜薯产量、淀粉含量、茎粗度、株高、叶片生长量、节间距、叶螨为害情况 (落叶及叶片为害程度) 。2014年10月3~7日为木薯叶螨为害高峰期, 10月10日测定相关叶螨为害数据;其他数据在当年12月25日, 收获时测定。具体性状的测定方法如下。

茎粗:用游标卡尺随机抽取5株测离地50 cm高处直径;

鲜薯产量:随机抽取5~15株测定产量, 计算株产量;

淀粉含量:用雷蒙称采用浮力比重法测定;

抗螨指数[5]:在螨害最严重期, 随机抽取5株, 从植株上、中、下部3个部位各选3片受害最重的叶片为代表, 每株每部位调查3片叶, 每个品种调查5株。根据木薯叶片受螨害程度将其分为0、1、2、3、4共5级。0级为叶片未受螨害, 植株生长正常、健壮;1级为叶片表面出现黄白色小斑点, 受害轻微, 螨害面积占叶片的25%以下;2级为叶片出现黄褐 (红) 斑, 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3级为叶面黄褐斑较多且成片, 红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75%, 叶片局部卷缩;4级为叶片受害严重, 黄褐 (红) 斑面积占叶片面积76%以上, 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

螨害指数 (I) =∑ (叶片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 /调查总叶数。

比较螨害指数 (Ⅱ) =〔螨害指数 (I) +螨害指数 (I) ×品种 (系) 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

多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SR法, 在SPSS18.0软件中进行。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引进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分析

引入木薯品种主要生物性状见表1。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 (P<0.05) 。

2.1.1节间距

12个品种 (系) 节间距1.35~2.35 cm, 其中ROYONG9节间距最小, 直接引进的品系有6个品系节间距小于SC205。节间距越小, 越有利于植株矮化, 有利于耐N肥能力, 反之, 对N肥促长性越明显, 越耐贫瘠。其中, KM302和除KM614外的其他品种 (系) 在节间距上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明KM302节间距显著大于大部分品种, 比主栽品种SC205耐N肥力差;GR105-6-1节间距显著大于主栽品种SC205;GR102-x-1同主栽品种SC205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他大部分品系显著小于SC205, 表明引入的品系在矮化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2.1.2茎粗

12个品种 (系) 茎杆50 cm高处直径 (茎粗) 在23.35~37.14 mm, 其中KM302茎粗最大, ROYONG9最小。KM302同SC205及其他品种 (系) 间差异显著, 表明KM302生长旺盛, 平均茎粗直径达37.14 mm;GR102-x-1品系同SC205无显著差异;GR105-6-1同SC205和GR102-x-1差异达显著水平。

2.1.3株高

12个品种 (系) 株高184~331.8 cm, 其中KM302最高, KM149和ROYONG9最矮, KM302同KM140、KM149、GR105-6-1、GR102-x-1、NA1、GR103-3-1、HL2012、ROYONG9、KM614、HL23、KM 228、SC205在株高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明KM302地上部分生长势强, 植株高大, 生长势显著强于SC205;GR102-x-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GR105-6-1与SC205品种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

2.1.4落叶率

12个品种 (系) 在叶螨类为害最严重期后落叶率分别49.13%~77.19%, 落叶率最重的是GR105-6-1、SC205, 落叶率较小的有KM302、HL2012、ROYONG9。落叶率越小, 越抗旱, 耐螨害能力较强, 反之亦然。GR105-6-1与SC205品种 (系) 落叶率无显著差异, 与ROYONG9、NA1、KM614、KM228、HL2012、KM302、GR102-x-1、KM149品种 (系) 在落叶率上差异显著;GR102-x-1与SC205品种 (系) 在落叶率上差异达显著水平。

2.1.5叶片总数

12个品种 (系) 植株在整个生长期叶片总数116~154片, 其中KM140、KM149、KM302、GR105-6-1、GR102-x-1、NA1、GR103-3-1、HL2012、ROYONG9、KM614、HL23、KM228、SC205分别叶片量为:116、120、121、125、127、128、134、136、140、141、150、151、153片, 表明在相同条件下, KM140长叶速度最慢, SC205则最快。

2.1.6收获系数

12个品种 (系) 收获系数为0.35~0.68 (见表2) , 其中KM140与GR105-6-1收获系数较大, 分别为0.68、0.675, KM228收获系数最小为0.35。收获系数越大, 表示鲜薯产量占生物产量越大。

2.2引入木薯品系经济性状分析

通过2年高级单行株系筛选试验, 结果见表2。GR系列产量较高, 其中GR102-x-1、GR105-6-1产量明显高产于主栽品种SC205 (对照) , 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增产分别为57.02%、50.20%和62.11%、78.24%, 引进的9个品种 (系) 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比对照SC205均表现减产, 减产幅度为3.27%~59.96%, 其中2年平均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减产33.70%、29.32%。引进的品种 (系) 淀粉含量在23%~28.9%, 大部分品系淀粉含量高于SC205;通过数据分析发现, 直接引进越南的优良品种 (系) , 比我国主栽品种SC205没有优势, 木薯品种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 引进杂交种子可能取得更好的引种效果。

2.3引进品种 (系) 抗螨性结果分析

12个品种 (系) 植株叶片叶螨为害见表3, 数据显示螨害指数1.6~3.0, 其中HL23螨害指数最低, 为1.6, 抗螨最好;KM614螨害指数最大, 抗性最差;螨害指数小于SC205或相当的有8个品种 (系) 。12个品种 (系) 中, HL23、GR102-x-1、GR103-3-1、HL2012抗螨达中抗 (MR) 水平, 其他为感病品种 (系) ;结合落叶率的比较抗螨指数出现轻微变化, 中抗 (MR) 水平有8个品种 (系) , HL23由中抗 (MR) 级别上升为抗 (R) 螨级别。

注:9品系平均值为引入种源为种茎的9个品系平均值。

3结论与讨论

研究通过引进越南的木薯优良品种 (系) 9个和杂交种子2500多颗, 通过大田试验和生物学部分性状观测得到结论:直接引进越南优良品种 (系) , 在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上, 都不如我国主栽品种SC205, 表现不同程度减产;引进杂交种子, 初步筛选出3个优良株系, 其中有2个品系GR102-x-1、GR105-6-1比主栽品种SC205增产明显;表明引进越南杂交种子比直接引进优良品种 (系) 可能具有更好的育种效率。

通过生物学观测, 筛选出4个具有一定特异性状的种质:①地上生长势较旺种质KM302, 在株高、茎粗、节间距比主栽品种SC205同一性状差异达显著水平。②矮化特异种质2份KM228、NA1, 2个品系在节间距和株高上均显著比SC205小。③相对较抗叶螨种质1份HL23, 螨害指数为1.6, 中抗 (MR) 叶螨。

越南与中国木薯主产区为邻, 因而有人认为,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 (系) 可能具有较好的引种效率, 但由越南的木薯种植习惯同我国的栽培管理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性, 兼之木薯具有较强区域性, 因而本研究建议引种应重点引入自然气候相似及栽培种植水平较近的国家的种质, 更易获得成功, 引入国外优良种质, 应重点放在引进特异性种质, 可能更具效果。叶螨是木薯的主要虫害, 每年发生严重, 我国木薯主栽品种均不是高抗叶螨品种[5], 因而研究对引进木薯品系进行抗叶螨调查, 并初次引入了比较抗叶螨概念, 本研究认为传统的螨害指数 (I) =∑ (叶片受害级别×该级叶片数) /调查总叶) 计算方法, 不能安全反应木薯抗螨性, 因为叶螨为害表现为2个方面, 一方面是叶片受害, 另一方面叶片受害严重时引起黄化、落叶。因而研究认为, 落叶率应是螨害指数的另一因子, 引入的落叶抗螨指数综合到传统的螨害指数中, 提出一种新的螨害指数计算方法 (比较螨害指数 (Ⅱ) =〔螨害指数 (I) +螨害指数 (I) ×品种 (系) 落叶率/主栽品种落叶率〕/2) , 可能更具有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叶剑秋.我国木薯选育品种进展[J].热带农学, 2009, 29 (11) :115-119.

[2]叶剑秋, 等.木薯新品种华南8号的选育[J].热带作物学报, 2006, 27 (4) :2024.

[3]古碧, 等.我国木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技术, 2013 (12) :25-31.

[4]盘欢.亚洲11国木薯生产概况[J].广西热带农业, 2009 (5) :29-31.

生物学评价 篇7

1 彩色多普勒超声

1.1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Zdemir等[5]指出, 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 血管生成活性越高, 新生血管越多, 超声所发现的血流信号越丰富。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技术测定肿瘤组织内部血流的各项参数, 如彩色像素强度 (PI) 、峰值流速 (Vmax) 、阻力指数 (RI) 、血管指数 (VI) 等, 并与免疫组化指标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表达等进行对比研究, 可推测肿瘤的血管生成及生物学行为。Shigeno等[6]应用PI来评价前列腺癌血管丰富区域血管增多的程度, 并结合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组织中的MVD及VEGF, 发现前列腺癌PI与MVD、VEGF有良好的相关性, 认为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血流分布情况能反映前列腺癌组织内血管生成状态。此外, 卵巢恶性肿瘤血管RI与MVD呈显著负相关, V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 即随着MVD增加RI减低, VI升高, 提示肿瘤血管病理学微观指标与宏观超声检测的血流指标RI、VI紧密相关, 并且RI、VI可前瞻性地反映卵巢肿瘤内血管生成状况, 为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7]。Okuyama等[8]应用CDFI技术研究乳腺癌内部血流信息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表明肿瘤内的血流信息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因素, 而且肿瘤内的血流信息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hen等[9]应用CDFI测得的胃癌VI值与淋巴结转移、临床预后、VEGF表达密切相关。

CDFI技术受血流速度、方向、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对大血管 (直径>100μm) 的显示效果好, 但对于小血管特别是微血管的显示效果不够理想。因此, CDFI技术对肿瘤大血管的评估作用较好, 但对微循环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1.2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olor Dopplerpower imaging, CDPI) 技术不受超声声束和血流方向的影响, 所显示的血管血流连续性较CDFI要好, 特别是对小血管和低流速血管的显示效果也更理想, 但该技术仅能对病变组织内的血流量进行评估, 不能测得血流的各项参数如Vmax、RI等。王华等[10]采用CDPI分析周围型肺占位病变血流与MVD的相关性, 结果提示CDPI与MVD有很好的相关性, 表明利用CDPI技术可在活体无创地判断周围型肺占位病变的血管生成状况, 且CDPI观察血流是初步判断周围型肺占位病变良恶性的可靠方法。罗红缨等[11]应用CDPI技术检测膀胱癌肿瘤内血流相对灌注率及其与MVD、VEGF表达的关系, 发现肿瘤内血流相对灌注率与MVD、VEGF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认为能量多普勒超声联合免疫组化指标可从不同角度反映膀胱癌的血管生成特征, 且能客观反映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浸润程度。Wang等[12]研究表明, CDPI获得的乳腺癌的高血流量与VEGF表达显著相关, CDPI检测可以间接反映乳腺癌的血管生成, 并预测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有利于术前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和评估患者的预后。Santamaría等[13]研究表明, CDPI所探及的肿瘤内部血管状况可以预测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 但与染色切片上的MVD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由于肿瘤内部的血管网络分布不均匀, 导致有些部位血管稀疏甚至无血管, 因此无论是染色切片还是二维超声都不能全面反映肿瘤内部血管网络的分布情况, 而且组织切片与二维超声之间难以保证观察平面的一致性, 结果导致染色切片显示的MVD与二维超声探及的血管数目之间的相关性较低。

2 三维超声

CDFI及CDPI都只能获得某一断面肿瘤血供分布的特点, 由于恶性肿瘤血管常相互交叉, 扭曲重叠, 因此CDFI和CDPI并不能完整显示肿瘤血管实际分布状态, 甚至有时对肿瘤周边和内部血管也难以区分。联合三维超声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3D-US) 技术则可以显示丰富的、多方位延伸的网状或珊瑚树状血管立体图, 清晰地判断肿瘤内外的血管分布, 由此获得的肿瘤血管生成信息更全面, 在评价肿瘤的转移、复发、预后等生物学行为方面也更加准确。Zhou等[14]运用CDFI联合Free-hand模式3D-US技术检测喉癌的VI以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 可提高超声诊断喉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 与现有二维超声相结合后, 可显著提高超声诊断喉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 (three-dimensional color power angiography, 3D-CPA)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以能量方式显示血管内血流的三维彩色多普勒技术, 能提高信噪比, 不受流速、探测角度的影响, 能敏感探测恶性肿瘤血管的异常结构, 还可以对超声重建后的肿瘤血管进行定量测量。另外, 3D-CPA通过多切面观察和旋转可更细致地评价肿瘤内新生血管的结构特征, 显示肿瘤血管的立体结构和空间位置关系, 容易区分肿瘤内外血流灌注状态和血管的起止[15]。石惠杰等[16]运用3D-CPA技术对96例肝肿瘤共106个病灶的血管分型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3D-CPA血管分型和VI>0.30条/cm3可以作为诊断肝恶性肿瘤的指标。国内研究[17]显示3D-CPA技术能客观、立体地观测卵巢肿瘤内血管分布、形态、数量, 可于术前反映肿瘤内血管生成状况, 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术前鉴别及肿瘤恶性程度的术前评估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由于CDPI的动态范围广, 对组织的微小移动也会出现闪烁伪像, 对近心、近膈部位的诊断, 闪烁伪像干扰尤为明显, 在三维重建后, 大量伪像会严重干扰对肿瘤内部三维血管立体图的分析和判断, 导致结果的偏倚。对于浅表器官的3D-CPA, 最好选用三维容积探头, 扫查时探头摆动速度要尽可能均匀、缓慢, 避免因探头移动引起相对位置的改变而导致闪烁伪像, 对较大病灶的检查, 应从不同部位, 采取不同角度进行多次取样, 以更准确地判断肿瘤内外血管的分布。

3 对比增强超声

对比增强超声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技术是一种评价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新方法[18], 能实时反映造影剂在肿瘤病灶内的动态分布过程。肿瘤新生血管的特征造成肿瘤血流灌注量明显增加, 也是超声造影显像的病理学基础。CEUS能增强血液回声, 弥补了多普勒对肿瘤内低速低流量血管显示的不足, 可充分显示肿瘤新生血管网。CEUS诊断乳腺可疑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19]。

CEUS通过检测造影定量参数对活体内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生成情况进行判定, 进一步推测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等生物学活性。CEUS检测到的微血管虽然不是组织学上的微血管, 但它的多少可以反映肿瘤组织对血供的需求量。肿瘤恶性程度越高, 生长越迅速, 所需血供就越多, 单位体积内的血管数量也就越多, CEUS增强也就越明显。研究显示, CEUS增强强度与肿瘤MVD呈正相关, CEUS可作为评估肿瘤血管形成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方法[20]。CEUS定量参数与乳腺肿瘤MVD、VEGF表达密切相关, 可有效评价乳腺肿瘤的血管生成[21];肾细胞癌的强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其MVD的影响, 其灰阶超声造影强化程度与MVD极显著相关, 可作为反映肿瘤MVD的参数[22];原发性肝癌 (hepatic cell carcinoma, HCC) 的超声造影相对峰值强度、下降斜率与MVD计数相关, 超声造影可在术前、活体上动态评估HCC的微血管生成情况, 预测预后, 并可为肿瘤分子生物学及基因治疗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3];胰腺局灶性病变MVD与CEUS峰值强度呈正相关, 提示CEUS的定量指标峰值强度可很好地反映胰腺局灶性病变内的血管生成情况[24]。另外, CEUS也用于评估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 在肿瘤的形态学发生变化之前, CEUS就可以对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果做出有效的评估[25,26]。

普通超声造影剂进行的超声造影可以区别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不同的血流灌注, 但微泡本身对于病变组织没有亲和力, 只能在短暂的动脉相中使靶器官血管显影, 在多种情况下仍无法判断病变性质, 属非特异性显影。超声分子成像技术 (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是近年来超声影像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该技术通过将目的分子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连接到声学造影剂表面构筑靶向声学造影剂, 使声学造影剂主动结合到靶区, 进行特异性的超声分子成像, 标志着超声影像学从非特异性物理显像向特异性靶分子成像的转变。在肿瘤组织中, 有大量的促进供应肿瘤生长的滋养血管生成, 由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 大量血管生长因子受体和黏附分子家族受体成为超声分子显像及治疗肿瘤的靶向作用位点。多项研究使用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行肿瘤特异性显像评价肿瘤的血管生成和治疗效果[27,28,29]。由于靶向超声造影剂是通过特异性作用于病变区域生物分子组成成分来突出显示病变部位, 使微泡选择性聚集并较长时间停留于靶组织或靶器官而产生分子水平的显影, 另外, 超声微泡的大小将其限定于血管腔内, 观察肿瘤的血管生成时, 可明显增强图像对比度[30], 因此, 超声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明显提高。

4 结束语

超声具有实时、廉价、无放射线、时间和空间分辨力高等优点, 从CDFI到CDPI, 从二维超声到三维超声, 再到CEUS, 肿瘤内血流信号的探测越来越准确。虽然超声尚不能真实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际情况, 也缺乏明确的、统一的量化指标, 但超声可以间接反映肿瘤的MVD和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 推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生物学评价 篇8

一、根据学生个性差异, 实施生物学科分层次评价标准

评定指标的确立,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发展层次, 高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 原来以考试为主的评价, 只强调选拔、共性,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难以体现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能力, 这样下去, 学生探究学习不会持续下去。这样也就违背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精神, 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 抹杀了学生的天赋和兴趣。生物学科评价对不同学生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 符合学生的心理期待的需要, 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 使高中生物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学科评价,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 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鼓励、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心。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学习的水平, 特别有针对性地依据学生年龄特点, 多多鼓励、激励学生,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学习。例如, 高一学生进行“酶的高效性”探究实验时, 实验前, 学生认真充分地准备实验的方案, 可是实验还是失败了, 学生觉得很沮丧。这时, 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呢?教师应帮助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但是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中积极认真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 鼓励学生继续实验, 直至最后成功。评价的过程, 也是不断完善目标, 不断反思、调整、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

2.评价学生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教师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只会拉开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 师生间产生隔阂甚至对抗的情绪,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冷嘲热讽, 损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教师的威信也会大大下降, 并且学生精神上也会受伤害。因此, 教师的评价要公平、客观、公正,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对优秀学生不偏爱, 更不能冷落、漠视后进生。对后进生更要关心, 积极发觉、赏识他们的闪光点, 充分肯定、赞赏他们的点滴进步, 让学生得到“我也行, 我能行”的情感体验,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信息反馈越及时, 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要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程度, 及时地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改进、调整学习策略, 争取更大的进步。评价要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应与学习过程同步。将自我评价作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一部分, 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乐于接受评价, 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三、生物学科评价的要求

全面性: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切实评价, 注重对学生的全过程评价;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要是客观的、动态的, 且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民主性:学生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家长、有关其他人员等多方面合作完成。实现评价公开、民主、准确;主体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 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差异性:承认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 个体间的差异, 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发展水平、状态的差别。评价要有针对性, 有益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生物学科评价的多元化

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互评自评相结合, 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对学生的生物知识、技能和能力、思想情感及其发展状况实行评价, 发挥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导向功能, 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

1.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我, 提高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状况, 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能力。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 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学生的这种学习形式, 让学生能自觉地认识、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秀之处, 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学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3.教师的评价。随着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教师往往倾向于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评价, 使之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准确, 要一针见血, 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不足, 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对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 要及时肯定、鼓励, 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4.多样、多主体评价。教师应从不同的维度, 为学生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成长、发展状况的信息, 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学习态度、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学科评价, 而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这样的评价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增强其学习兴趣。

5.课外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生物科技活动、标本的制作、撰写生物小论文、参加生物竞赛、绿色环保等课外活动, 并对学生作出相应评价。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及情感体验, 关注个体差异, 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不同发展潜能, 做出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有针对性的规划。因人施教, 让学生学有所成。

6.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 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 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 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科评价时, 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生物学评价 篇9

关键词:医学生物学教学,发展性评价,实施策略

在医学生的教育中, 医学生物学是医学生学习的第一门有关生命问题的课程, 它与其它医学基础课, 以及临床医学课都有密切关系, 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着绪论课的作用。目前的医学生物学教学大多采取纸笔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1]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状况, 对学生个体思维方式与过程是否得到发展,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健康的情感, 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缺乏沟通和关注。高校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学评价, 强调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医学生物学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应该有效地实施发展性评价。

1.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改进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师生交互互动和共同发展。[3]

1.1 评价主体互动化。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 加强了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互动。

1.2 评价方式动态化。

发展性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关注, 注重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1.3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方法依据评价内容的需要进行选择, 依据学生的发展过程选取相应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1.4 评价标准多元化。

发展性评价以学生个人内部标准为主, 适当参考外部标准。评价尊重个人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用多元化的标准、分层次的标准进行评价。[4]

2. 医学生物学教学发展性评价的实施策略

2.1 了解教学条件, 制定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5]

在开学初, 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医学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制定评价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医学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评价内容包括:与医学密切联系的生物学知识, 如细胞生物学, 生殖与发育、遗传学等知识;应用生物学的理论和知识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如显微镜的使用、玻片的制作、人类染色体疾病的核型分析和体征等基本技能。[6]—[7]

2.2 关注个体差异, 设置多种评价形式。

根据多元理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所提倡的理念, 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均衡性, 设置多元的评价形式。如:作业, 观察, 提问和谈话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在染色体的非显带核型分析中, 理论课上讲述染色体的分组及各组的分组特点, 在课堂上采用提问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对人类染色体照片进行核型分析, 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8]

2.3 收集资料信息, 做出综合评价。

反映学生学习发展状况的资料数据是评价学生的客观事实依据, 完整收集资料是保证作出评价结论的客观基础。学生评价的资料通常包括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堂表现、作业等原始资料。在评价主体上,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采用学生和小组进行个人评价和合作评价, 再由老师根据自评和合作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 总结

发展性教学评价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以评价促教学、促发展、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达到主体的自我发展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本文只是对发展性评价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粗略探讨。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的日趋成熟还有赖于广大教师不断实践探索和广泛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忠海, 郭建国, 张凤云.医学生物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7, 38, (2) :52-53.

[2]褚艳红.论高校课程表现的评价标准和方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4, (4) :15-17.

[3]胡振凯.发展性教学的评价机制与评价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10:65-66.

[4]耶清.发展性学生评价策略探析.文学界 (理论版) , 2010, 07:218-219.

[5]李志河.发展性学生评价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54, (4) :54-57, 66.

[6]梁素华, 杨小林, 刘云, 王婉, 母波.医学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 23, (1) :100-102.

[7]张伟伟, 李少春, 杨宏莉, 蒋雪, 刘莉, 王燕.医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09, 26, (5) :113-115.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例说 篇10

一、连续性评价

新课改背景下,新的高中生物教材知识体系的安排都有着科学的结构和布局,具有连续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把教学步骤控制在自己的频道上,把握好进度,所以在进行评价时也应有一定的阶段性,恰当合理。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中的“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在上课之前,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无论外面是雪花纷飞,还是夏日炎炎,我们人类的体温怎么都在37℃左右呢?我们的身体是通过何种方式来保持温度恒定的?

学生A:通过体内各种系统的调节。

学生B:通过细胞的代谢。

学生C:通过血液的不断流动。

教师评价:三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是都不够完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具体地进行学习和了解为什么不管在什么环境中,人体总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体温。

对于这几名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肯定。通过对第三个学生回答结果的分析,教师可以引出体液的概念,体液又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而细胞外液是学生B提到的细胞的直接生存环境,里面就包含了血浆,也就是学生C所说的血液。进而可以引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对学生A回答结果的分析,可以引出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机制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二、生活化评价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评价中,将所学习的生物知识与我们生活日常的生活或者生存环境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也会提高。

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中的“身边的生物科学”。教师讲解了物种灭绝之后,让学生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濒临灭绝物种及其原因。

学生A:大熊猫。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大熊猫栖息地内赖以为食的箭竹大量死亡,影响了其生存。

学生B:白鳍豚。由于人类向海水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海水质量变差,对白鳍豚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导致白鳍豚濒临灭绝。

教师评价: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大大加快。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除了两位同学所说的大熊猫和白鳍豚之外,还有朱鹮、蟒蛇等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数量急剧减少。

单纯的课本知识难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灭绝的严峻性,而通过教师的评价将身边濒临灭绝的物种及其原因列举出来,让学生感觉到了阻止物种灭绝的紧迫性。

三、探究性评价

生物学科中,很多知识充满着趣味性和探究性,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限制了这些。新课改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生物学科学习的探究性和趣味性表现出来。

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师向学生展示达尔文的四个实验图,让学生观察,进行讨论分析。

实验一:对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的照射,它就会朝光源方向生长。

实验二:对切掉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照射,既不会进行生长,也没有产生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靠下的一段,进行单侧光照射,结果产生弯曲。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实验一和二形成对照,变量是有无胚芽鞘尖端,结论是:胚芽鞘的向光性和胚芽鞘尖端有关。

2.实验三和四形成对照,变量是胚芽鞘遮光部位不同,结论是:胚芽鞘感受光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3.实验一和三形成对照,变量是无胚芽鞘尖端有无遮光,结论是:胚芽鞘感受光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教师评价:通过课堂的对比讨论,我们能够发现对正常的胚芽鞘进行单侧光照就会在尖端某种刺激的引导下使得背光部生长快,进而产生了弯曲。

在这种探究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思考。教师对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讨论中的问题和不足。

高中生物是一门既实用而又充满趣味性的学科,而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新课改提倡的新型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让高中生物教学事半功倍。要完善和普及课堂教学评价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学生在评价教学中的受益将越来越多。

上一篇:枪弹痕迹检验下一篇:云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