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关系

2024-05-20

家庭伦理关系(精选十篇)

家庭伦理关系 篇1

一、家庭伦理电影的优势

家庭主题, 优势就在于它贴近生活, 与观众的情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容易产生沟通和共鸣。好的电影都能找到观众感兴趣的地方, 在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追求的同时, 充分考虑如何能够得到观众和影迷的认可。

例如李安的《推手》《喜宴》等, 都是成本低, 拍摄周期短, 通过场面调度和布局, 把1990年城市家庭生活变成戏剧舞台, 把台湾新浪潮电影平原和纪实风格简单而生动的结合起来, 在空间中感受时间的流程与质量。他不仅选择日常的家庭生活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奇观的表现。还以双重视点的设置探讨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两类文化、两种伦理平等对话的可能性”。1他的电影是故事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表面上的日常生活, 深层结构对应的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两个激烈的碰撞。

二、中西方导演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理解

许多中国家庭伦理电影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和情感世界中, 通过纵向人际关系, 来隐喻文化交流与冲突。如《饮食男女》《洗澡》中, 没有实在的中西任务设计, 但仍然可以看到中西两种精神的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代表代表人际间的灵魂碰撞。父母和孩子其实就是对中国和西方的象征。不同的无形文化背后的人物, 就是制造代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 传统和现代的或旧的和新的, 它就相当于中国和西方。这部电影是基于同构原则, 隐喻中国特殊的文化语境。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现在直接渗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势地位影响挤压。当两种文化面对面, 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在家庭伦理在其他国家, 主要是由个人的生活探讨代际冲突, 以及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是不是在它的视线之内。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也承担着文化符号功能。

美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中“父亲”的形象相比, 美国电影《美国丽人》中的“父亲”, 显得更脆弱, 没有尊严。他从战俘营逃跑, 但不能够自救。影片讲述的是在莱斯特和邻居菲茨两个家庭的故事, 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模式, 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存在的精神危机。一个表面上的其实很民主, 每个人都是冷漠和自私, 充满怀疑, 甚至不喜欢对方。菲茨一家是冷酷无情的家长制度, 也是危机四伏。两个家庭都是无用的, 事实上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影片借鉴黑色幽默的叙事元素, 莱斯特各种荒唐的行为戏剧性的设计, 对中产阶级中年男性平庸、软弱、可笑的悲剧形象。影片通过莱斯特理想的幻灭、青年人纷纷离家私奔等等, 揭示了现代家庭无可奈何地走向解体的寓言。

“父亲”在“国家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最高点。父亲的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国家、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不同的电影时期, 父亲的形象也是不同的。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悲剧的父亲失去了他们的尊严;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 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电影经历了一个消极的、病态的父亲向人性化的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现在、当代父亲的形象……前面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回顾, 从父子关系、实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父亲形象这三个方面, 分析了父亲形象的变化并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角度的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影片中的父亲形象在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 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改变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传统“孝”文化的变迁, 宗族的解体, 从“家庭型”向“以人为本”的变化。

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 表现的是父子兄弟对权力的争夺, 从而展开了血雨腥风斗争, 更多的表现了人自私自利的一面, 对传统文化进行反叛和背离, 为了权利不择手段, 到最后自相残杀的悲凉结局。电影《背起爸爸上学》, 在双向关怀的同时, 表现了更多的人性美, 以及无善与爱的力量, 来拯救世界。

三、对家庭伦理电影艺术创作手法分析

首先, 影片通过旅行、出行等方式, 来找寻一种心理历程。例如, 许鞍华的《客途秋恨》半自传性质的, 主要描述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电影中的女儿陪母亲回日本探亲, 面对来自人与人之间的语言障碍和沟通的隔膜, 才感受到身为日本女人的母亲, 在中国多年, 这种没有根, 来回漂泊的痛。在类似的情况相似, 他的女儿从对母亲的敌意、冷漠, 到后来的理解和原谅。身在异乡异地的时候最容易营造出人生如梦般的幻觉, 这就使主观的心理现实有效地表达出来。

其次, 电影选择的都是自然环境中最迷人的景色, 不是简单的写实, 具有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上一定程度的写意色彩, 或包含一个道德成分。相对于自然环境, 社会无异于沙漠一样的环境, 人类的心灵变得干燥贫瘠,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无法沟通。只有在自然风景如画的魅力下, 才能长出美丽的事物和正常的情感。2如《雨人》, 影片中的景物很美, 在柔和的光线和温暖的色调下, 传达出需要互相关心、沟通, 表示深切的人文情怀。

最后, 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生活中, 在画面精美中, 视觉效果会占据很大的优势。在同一时间, 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 感情就显得更真挚感人。因为外在的自然环境可以外化人物的主观情绪, 为人们创造的精神状态, 在一个特殊的氛围中, 自然景观就能达到场景的境界。”《金色池塘》中的女性, 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坦诚的交流, 最后隔阂的消除、误解的消逝, 达到沟通和理解。伴随着悠扬的琴声, 真诚女人的爱融化在黄昏里, 寻找到了失落多年的亲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美好的自然风光由于远离世事尘嚣, 给予现代人一种怀旧的伤感和愁绪, 使人在灵魂上真正得以还乡, 而这正与以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亲情化解矛盾冲突的主题相吻合。

注释

11 .安燕.《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第68页.

家庭伦理剧的人文关系论文 篇2

生活在东北小城镇的傅老大是普通平民大众阶层的象征,与普通大众不同的是他承载着儒家文化所孕育的和谐文化,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他不单自己内心和谐还心甘情愿地为弟弟、妹妹付出,并帮助没有血缘亲情的人;老二不仅是商贾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信任丧失,一切以钱为标准的代表。

他不但重利轻义,在亲情面前也是以经济利益为标准。他与明月的婚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他们的婚姻没有爱的维系只有钱的交易。四弟求他帮助时,他推脱的理由是历史剧不会为自己的公司带来经济利益;在文化局工作的老三代表了中国“仕途”文化的悲哀。他不得不放下尊严与人格去给比自己平庸的上级送礼,内心的挣扎和矛盾爆发在家庭大战中;在“娱乐至死”的文化常态下,昙花一现的“超女们”,不成文规定的“潜规则”,娱乐圈明星的攀比和虚荣心以及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都在老四这个娱乐文化的代表身上体现出来;小五给我们演绎了她所代表的现代女性的婚姻观、爱情观。“干的好不如嫁得好”,婚姻是建立在金钱、豪宅与名车的基础之上。傅老大的几个弟弟(妹妹)看似生活幸福,但是他们在无序的精神荒原里奔波,急需寻找精神家园。这是因为他们所持的现代消费价值观,均以物质利益为目标,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解构和肢解。他们是类似马诺一族“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现代人精神面貌的呈现。

以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文化为表征的傅老大与四个弟弟、妹妹所代表的消费文化、物质文化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符号化人物。这种象征意义的手法,在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中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也让受众更易从剧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从而让家庭伦理电视剧作为一面反光镜,来折射广大受众的人生,进行反思。

对于“各美其美”的理解就是每个民族和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美”自己民族以及自身最优良、最优秀的文化品质;“美人之美”就是在感悟和欣赏自己民族和自己“美”的同时,不能闭关锁国,把其他民族或者他人优良的品质或者精湛的文化拒之门外,而要善于发现其他民族“美”的文化,为我所用;“美美与共”就是把自己民族和自己优良的品质、文化,与其他民族和其他人优良的文化相互整合、交融从而创新出一种更为完美、更富时代特色又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只有这样做了就达到了“天下大同”。这种对文化的态度就是“文化自觉”。

对文化自强的重视,不仅是对文化教化作用的重视,更是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达到文化强国的追求。要达到文化自强就要立足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流光溢彩的建设文化给予充分的自信,让文化自信始终贯穿于文化自觉之中,并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注入精、气、神才能更好的完成文化自强的伟大历史使命。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观念,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创造力,增强文化的竞争力,使中国文化真正达到黄会林教授所倡导的“世界文化第三极”,我国的文化与时代和社会相结合并与西方观念进行区别,从而来纠正部分人对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建立起既符合中国人又符合现代人价值观的文化体系。在我们审视用什么样的时代视角、态度、思路认识中国文化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道组成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3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剧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涌现出了大批精品电视剧。《老大的幸福》能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与创作者坚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分不开的。老大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自信,对中华民族劳动美德的继承,并自觉的践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并影响了弟弟、妹妹们从而创作出了这部优秀的家庭伦理电视剧。

家庭伦理关系 篇3

关键词:和谐;家庭伦理关系;表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目标的提出使三亚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常居人口的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生活的变化进一步影响着家庭伦理关系的发展。当前,三亚市常居人口家庭伦理关系整体上比较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家庭是个人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只有构建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才能够进一步建设和谐三亚、和谐海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一、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基本内涵。和谐的概念。“和谐”从词义上看,“和”者,睦也;“谐”者,协调。“和谐”是指事物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状态。和谐并不是无矛盾的状态,而是整体性、统一性占据主要地位的状态,和谐本身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如古人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在这里的“和”即包含着不同之意。

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内涵。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都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自然就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在家庭中,不同的家庭成员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不同的成员可能会有相异的观念乃至出现利益分立,甚至有时会产生冲突,因而需要一套机制来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保障家庭的稳定与发展,家庭伦理关系就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机制或者模式。和谐家庭伦理关系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协调的家庭关系处理模式。和谐家庭伦理关系是一种民主化、多元化、包容性的家庭伦理关系,它属于现代化的家庭伦理关系,它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

(二)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建设,如古人倡导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关系。韩非子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体现出古人对家庭伦理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社会,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能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家庭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如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认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④说明家庭和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成员也是社会成员,家庭成员的素质代表着社会成员的素质。在当今社会,很多暴力事件等不和谐现象都能够从家庭生活上找到根源,往往一起恶性社会事件的背后有一个残破的家庭。可见,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对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2)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能够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是衡量家庭和谐的主要标准,也是提升家庭生活质量的前提。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建设,认为“家和万事兴”。 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能够有效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与冲突,使家庭成员团结在一起,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家致富上,创造出丰厚的物质基础,为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创造条件。(3)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可以提高个人幸福指数。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家庭成为个人心灵的港湾。家庭不但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出发点,也是个人实现人生幸福的理想场所。例如,家庭生活能够满足其成员的物质生活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鼓励和相互支持可以使人坚定人生信心,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家庭生活也可以为工作养精蓄锐;家庭生活可以让人享受天伦之乐等等。由于和谐家庭伦理关系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因此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能够提高个人的幸福指数。

二、三亚市常居人口家庭伦理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及其原因

为深入了解三亚市常居人口的家庭伦理关系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以三亚市年满十八周岁以上的常居人口为对象,其中男士占47%,女士占53%,已婚占57%,未婚占43%。调查形式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以访谈为辅,所发问卷共810份,收回810份,有效问卷为797份。除发放问卷外还选择了50户家庭及100位三亚市大学生进行访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三亚市常居人口家庭伦理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三亚市家庭伦理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表征状况。(1)一些家庭出现关系失和。调查发现,三亚市常居人口家庭中有些家庭成员因兴趣爱好不同、思想认识有分歧而失和;部分家庭成员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而不懂得尊重家庭其他成员,导致家庭关系失和;有的年轻夫妻或是希望过“二人世界”,或是担心配偶不能和父母和谐相处而不赞同和父母居住;有5%的家庭出现家庭暴力的状况。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的家庭成员因为赡养父母、争夺遗产问题反目成仇;有的家庭成员物欲膨胀,信奉等价交换原则,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家庭关系;一些家庭成员“认钱不认人”,完全以金钱为砝码来确定家庭成员间的亲疏关系,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日趋平淡;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会遭受很多折磨;出现单亲、空巢家庭增多等问题。(2)婚恋道德观念淡薄,婚姻关系不稳定。恩格斯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婚姻以爱情为基础的意义就在于此。在当代社会,三亚市常居人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婚恋观念淡薄,导致出现婚姻关系不稳定的问题。第一,离婚率呈现逐年增长之势。第二,婚外情现象增多。根据调查,三亚市常居人口在如何看待婚外恋现象问题上,4.5%的当事人持赞同的态度,

23.5%的当事人持无所谓的态度。从数据上看,一部分人对婚外恋行为持可以理解的态度。第三,婚前性行为流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三亚市作为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随着国外人口的流入,西方性解放的思潮也传入三亚市,性生活不再是夫妻的专利,性可以与婚姻分离,未婚先孕的现象越来越多。根据调查显示:34.5%的当事人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的态度,30%的当事人持可以理解的态度。从数据上看,大部分人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理解的态度。(3)代际关系失衡。代际关系指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一代是20年,但代际关系的两代,泛指老年人与青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既是血亲关系,也是平等关系。血亲关系决定子女享有接受父母抚养与教育的权利,子女则需要对父母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平等关系决定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随着三亚市的发展,其家庭的伦理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老年人成为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调查发现,传统“家有一老,胜过一宝”的尊老观念逐渐淡化,一些家庭视老人为包袱,不愿意尽赡养义务。对于是否把老人送养老院,15%的当事人持无所谓的态度,11.5%的当事人持接受态度。还有些人对老人尽孝只是表现在满足物质需求上。在访谈中发现,有27%的家庭长辈和晚辈之间感情交流少,部分家庭成员认为老人能够吃得饱、穿的暖、住得安稳就够了,对老年人只注重物质方面的赡养,精神生活不够关心。另一方面是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调查发现,三亚市常居人口家庭中大部分是三代同堂,个别家庭是“四二一”模式,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自然就成为家庭的重心,父母把孩子视若掌上明珠,使孩子认为长辈的付出天经地义,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性。(4)家庭邻里关系变得生疏。邻里关系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前提。调查发现,三亚市常居人口的邻里关系基本状况良好,但也有一些家庭之间邻里关系较为冷漠,出现隔膜,“远亲不如近邻”古训中的互助合作精神缺失了,邻里之间出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一些家庭专注于营造自家小环境,对所居住的大环境却很少关注,对大环境中的其他家庭也不在意。例如,一些居民楼家中装修得豪华气派,收拾得纤尘不染,而门口、楼道等公共场所却脏乱不堪,人们对这种强烈的对比竟也熟视无睹,漠不关心。问卷调查显示,对邻里关系状况选择“关系很好”的人为 56.5%,表明半数以上当事人邻里关系较好;选择“关系一般”的占到了 41.5%,说明相当一部分的家庭邻里关系关系不是很亲密;还有0.5%邻里关系冷漠和1.5%的邻里关系紧张。

(二)三亚市常居人口家庭伦理关系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原因。(1)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冲击。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会带来新思想、新观念,但也会冲击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例如,市场经济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如果人们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家庭关系中,就会使家庭伦理关系蒙上金钱的色彩;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运用于家庭中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价值取向,进而对家庭伦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还强调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这些观念进入家庭领域也会使家庭成员只顾个人利益,导致家庭稳定性下降。调查发现,在三亚市一些大学生中流行“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这是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择偶观,显然是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访谈中,当问及女大学生被包养的原因时,有58.5%的人认为是物质需求,

27.5%认为为了事业,14%认为为了摆脱贫困,表明三亚市女大学生被包养主要是受金钱等物质利益的诱惑。可见,市场经济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家庭伦理关系出现不和谐的状况。(2)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使人们的生活、交往方式也越来越开放,生活空间不断扩大,也提高了个人的自由度,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观念成为主流,个人对家庭的依赖减弱,家庭由封闭走向开放,导致家庭伦理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比如出现家庭婚姻道德观念淡薄、代际关系失衡、邻里关系生疏等。虽然人们为了取得事业的成功,却牺牲了对家庭的关怀,这就使家庭伦理关系陷入困境。然而对一些有一定的收入和存款的老人而言,基本生活不成问题,他们往往更需要精神关怀。(3)文化多元化所产生的影响。国际旅游岛建设使大量外国人涌入三亚,带来多样性的文化。三亚民众在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低俗文化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性解放等思想的影响。这些西方低俗文化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关系中不良因素结合,冲击了三亚市人们原有的家庭道德观念,使家庭伦理关系出现不和谐的状况。(4)婚姻家庭方面法律的缺失和人们相关法律知识的缺乏。当前,中国已出台了许多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法规,但关于婚外情、“包二奶”、“第三者”等问题没有在法律上做出明确规定,也缺少具体配套的实施条例,使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调查发现,有43.5%对有关解决家庭纠纷的法律不了解,甚至有人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在解决家庭纠纷时依赖亲朋好友或家庭成员的调节,导致犯法者不知罪,受害者往往自认倒霉,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这样,缺少法律的保障必然使家庭伦理关系变得不和谐。(5)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调查发现,三亚市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上,在智力投资和身体营养上不惜下大本钱,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例如,调查显示,对于家长是否会在家里进行“打麻将”等娱乐活动问题上,不少当事人表示会在家里进行一些赌博性的活动,家长的这种不当行为会引起年轻人的学习模仿,给其带来不良影响,导致孩子道德缺失,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

三、三亚市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基本途径

(一)加快推进三亚经济建设的步伐,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奠定物质基础。由于过去经济条件大多较差,在家庭生活上,柴米油盐等成为三亚市常居人口家庭的主要问题。邓小平曾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三亚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吸引了许多大量国内外游客,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但三亚市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足够富裕的程度,人们还会为衣食住行等问题奔波,反映在家庭关系上还会带来纷争。因此,解决三亚市常居人口家庭伦理关系的不和谐问题,必须加快推进三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加强三亚社会公德建设,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创造良好氛围。社会是家庭的外部环境,社会公德是家庭伦理关系和谐的外部条件。三亚市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常居人口的社会身份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也发生变化,影响着传统的社会秩序,因此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建设,建立合理的道德约束体制。比如,使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等传统社会真正成为社会的道德信念;在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提供老幼病残的专座;在制度和政策上体现出“百善孝为先”的导向作用,引导人们向善,在全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道德氛围等等,为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在三亚市家庭伦理关系中倡导法制理念,为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提供制度保障。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建设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与支持,当道德与舆论的压力不起作用的时候,只能运用法律手段对人们的行为予以规范,因此法制建设是推动家庭伦理关系建设的保障。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消除影响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失范行为,就要做到:第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弘扬正气,宣传文明家庭,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的氛围。第二,要增强家庭成员的法制观念,提高家庭成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第三,保障女性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女人不但能持家,也对夫妻共有财产有相等的占有、支配、继承等权利。要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提高三亚市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确保女性经济独立的合法权益;保障妇女在生育方面的自主权、对家庭事务的管理权,使家庭事务由夫妻共同决定,等等。

(四)加强三亚的宣传教育和文化引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不但是构成综合国力的内容,也对家庭伦理关系起着导向作用。要善于汲取和借鉴中外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中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慈、孝、敬、梯等成分;儒家五伦关系中的父子、夫妇、兄弟等规范等扩大了人们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认识,为增强三亚市常居人口构建和谐家庭伦理关系提供理论基础。三亚市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不仅要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中合理因素,做到“洋为中用”。因此,在构建三亚市和谐家庭伦理关系中,要借鉴吸收西方家庭伦理关系中优秀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

(五)重视三亚家庭美德建设和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庭美德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属于家庭道德范畴,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家规、家教和家风,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品行,给子女做出表率。在赡养老人方面,要加强对老人的精神需求的关心,通过亲情之爱、天伦之乐,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老人能够从中得到幸福。提高家庭成员责任感是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方面,要通过舆论的导向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加强自律意识,改变家庭伦理关系失范现状。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遇到问题通过协商方式解决,打破传统社会中家长主宰家庭、子女对家长必须绝对服从的家长制伦理关系,对子女进行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家庭美德教育,使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按朝着民主化、平等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甘葆露.《伦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 于伟娜.中国现代农村家庭伦理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

[5] 张学清.关于和谐社会视域下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03.

[6] 周剑.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伦理问题与对策[D].湖北:湖北大学,2011.06.

[7] 卢江.社会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浅析[J].淮阴师范大学学报,2012,11(02):172—175.

家庭伦理关系 篇4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 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 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持续、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 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 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 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 结构趋于不完整。农村家庭“父母在, 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 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亲情疏远, 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 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 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 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 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 总结利弊得失, 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 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 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 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目前, 社会和学术界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但他们研究的视角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 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 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 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近期联合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 并发布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 目前, 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占了六成以上, 其中28.5%在“五年以上”。目前,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 其中十四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1]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现在农村中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他们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毋庸置疑, 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但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带来更好的教育呢?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 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2]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 亲子关系被看做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 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 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 主要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即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终生教育过程, 具有广泛性、情感性、反复性、终生性、深刻性、权威性、继承性、生活融合性、内容丰富性、形式灵活多样性等多种特点, 其优势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自己做父母的最大责任, 因而“养而不教”, 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 包括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教育减少甚至缺失, 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 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位现象就越严重。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 能否理解孩子的自我意识, 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 能否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 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有限, 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 一年难得回来几天, 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 更是个难题。此外, 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 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 更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因产生疏离感而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的甚至还导致了父子关系僵化。

2. 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 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 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 伴随着这种状况的就是大量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 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 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 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出现在我们面前。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 (1) 父母一方外出, 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 (2)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 (3)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 (4) 父母双方均外出, 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大量研究表明, 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有不同程度的丧失, 对儿童的个性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在对孩子的监护和施教时, 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 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 监护人更多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 很难做到对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 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 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看管, 自我保护能力差, 易出意外伤害事故。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 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 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有人将农村中留守的孩子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 他们的家庭环境实质上是残缺的, 导致了家庭的亲子关系疏远。

2. 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 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

在心理健康方面,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 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但是, 父母出外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缺失, 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必然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 内心产生的失落、孤独感等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 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 这必然会导致儿童性格倾向于孤僻、内向等心理发展过程中众多问题的出现。

3. 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 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祖辈抚养而形成的“隔代家庭”中的“留守孩子”, 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 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亲戚。造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感情抚慰和亲密关爱, 从而使孩子对父母产生隔阂和生疏, 导致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 更新观念, 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 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 是最贴心的朋友, 是爱的太阳”。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 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因此, 对那些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父母, 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责任感, 进而更新教育观念。而对那些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则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 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 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存在着两种典型又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成长, 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 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 而子女在家却不争气。过低或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亲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 易导致子女抑郁、焦虑, 与父母的要求相抵触或欺骗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出发, 与孩子一起确定期望目标, 虽然不在孩子身边, 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 并正确对待学习的成功和失败。

2. 提高修养, 以身作则

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 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他们的亲子关系, 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所以父母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 父母的行为模式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 自己却违反自己提出的这些要求。例如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 要求子女多学习, 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 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 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做是自己最信赖的人。

3. 讲究方法, 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调查显示, 电话是家长和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 但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 近1/5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 1/20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 1/100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尊重孩子的个性。父母要设身处地思考问题, 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夯实亲子关系的基础。在外打工的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交流, 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写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进行联络, 让孩子体验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联系过程要渗透着家长的教育因素: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的, 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使子女形成对父母的信任, 当他们有什么想法或困难时, 能及时地想到父母;还要注意允许孩子发泄消极情绪, 这样才能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要重视他们的愿望, 给孩子以温暖, 孩子才会回报以爱;要给孩子自由游戏和学习活动的权利, 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学习主体;还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比如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要讲道理;对孩子做错事, 要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予以表扬、赞赏。最后, 可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优势, 开展游戏、科学实验或劳动实践等, 以培养孩子的智能个性、陶冶情操, 使其身心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发布[2010.10.6]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10/07/266068_88528.html?uni=830cb6f0-6744-4b36-9187-28d4be7ff7f4.

关系、伦理关系与行政伦理关系 篇5

关系、伦理关系与行政伦理关系

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作为人难以摆脱的一种存在境遇,已经受到当代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关系本体论”渐渐浮出水面.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了伦理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以强调伦理关系的基础存在性,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领域中,行政伦理关系是一种实体性的关系.理论研究的三维视角,可以解析出这一实体性关系的十种存在形态.

作 者:刘祖云 Liu Zuyun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HUNAN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6)分类号:B82关键词:关系 伦理关系 行政伦理关系 道德治理

传统家庭伦理对家族企业的影响 篇6

关键词:传统;家庭伦理;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一、家庭伦理与家族企业的含义

(一)家庭伦理的一般意义

家庭伦理是指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家庭是由父母子女组成的一个团体或社会单元,家庭伦理,顾名思义即是在家庭这个单元中发生的伦理道德关系。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家庭中所涉及的关系首要的就是夫妻关系,由此发生上至父母下至子女及相应的一些亲属关系。家庭伦理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有着不同的内容,有其多样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个家庭都能遵守家庭道德的规范,做到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那么,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可以免除后顾之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很坚实的基础。同时,讲究家庭美德,也是培养好下一代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家族企业的内涵

1.家族企业的含义

家族企业定义难下是因为家族企业包括的范围很广,种类极多,涉及的因素很复杂。本文选取一种,即家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归属一个或数个家庭或家族所有,而且具有能将所有权或所有权的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

2.家族企业与传统家庭伦理的关系

家族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家庭中的一些伦理观念、伦理思想同样适用于家族企业,可是,与一个家庭相比,家族企业中的伦理又有其特殊性。家族企业为传统家庭伦理的推广及继续发展提供了土壤,而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对家族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伦理依据,两者相辅相成,对形成中国家族伦理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家庭伦理各个方面对家族企业的影响

(一)积极的方面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各大思想家的思想著作中,包括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以及现在比较热门的《弟子规》。如今,随着国兴及传统文化的复兴,《弟子规》亦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内容。这里仅列举两例:

1.孝悌思想

《弟子规》开篇即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孝悌”自古以來就被人们所重视。

2.诚信思想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中对诚信的讲述也是占了较大的篇幅,众所周知,经商就要以诚信为本,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家族企业都应做到诚信,这样才可保一个家族企业寻得长寿之道。

《弟子规》浓缩的是古代圣贤的教诲,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作为家族企业中的一员,好好学习《弟子规》将会为家族企业带来更为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形成全新的工作氛围。

(二)消极的方面

我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五千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许多古代的东西在今天已过时,包括一些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1.“忠孝”所包含的思想糟粕

儒家提倡忠孝。忠,是无条件的忠,绝对的忠,这是传统伦理思想所赋予它的,有时候这是一种“愚忠”,所以岳飞的故事才显得与众不同。对于“孝”,其中的糟粕路人皆知。儒家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今如果有个女人因为身体上的疾病不能生育,或者她根本就不想生育,你能指责她为不孝吗?如果真这样则为“愚孝”。

2.中国人有奴性,因为“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三纲五常”,虽然也讲仁、义、礼、智、信(即五常)这些人际交往的规矩,但是它的三纲是根本。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王,妻子必须无条件、绝对地服从丈夫,儿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父亲。后来更进一步发展成这样的行为规范: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夫虽不夫,妻不可以不妻。也就是说,君王其行为不论有多荒唐,作为臣民的只有忠心跟随的份儿,绝对没有任何怀疑或批评的权利。

三、取精华去糟粕,打造新型的现代家族企业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丰富独特,特别是一系列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发扬光大。但是,在探究传统道德方法现代转化的同时,还应当剔除其中的糟粕,不可生搬硬套,要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家族企业全球网络曾在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地做过调查,得出一个对比性结论: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是最难的。这就需要家族企业的大家长能够抛开家族为重的思想,引入有才能的职业经理人,帮忙制订现代企业制度,适当地放权,让企业活起来,不要将眼光仅着眼于一个小家庭、小家族。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大量兴起,许多企业也在组织员工学习,并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这样,有好处亦存在弊端,家族企业领导与员工要做的就是:全面学习传统思想,但应该结合社会现实与自身情况,对其进行扬弃,最终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真正为企业、为个人创造精神的与物质上的利益,尽快建立完善现代家族企业制度,实现现代家族企业的长久不衰。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家庭伦理关系 篇7

一、家庭伦理剧热播的社会背景

无论是从收视率还是观众口碑来看, 家庭伦理剧俨然已经成为各大电视台的金字招牌。在“2011年省级卫视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中, 上榜的30部电视剧中, 约有三分之一为该类题材, 其中以讲述婚外情为主题的《回家的诱惑》以3.43%的平均收视率排名第一, 而《裸婚时代》的播出则引发了对爱情、对婚姻的全民大讨论。家庭伦理剧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电视剧类型中独树一帜, 原因就在于这类电视剧根植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所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 通过“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这些日常小事, 来反映家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不仅如此, 家庭伦理剧还通过对微观家庭生活的诠释进一步扩大到对社会现象、文化观念的反思, 由小家到大国, 藉由个体家庭伦理映射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

二、家庭伦理剧中呈现的婚姻伦理问题

1、性道德观念淡化

作为婚姻问题的核心, 夫妻双方的情感问题自然成为家庭伦理剧着力捕捉和表现的对象, 而在这其中, 涉及第三者、婚外恋、一夜情等有违传统性道德观念的故事和桥段则一再上演。“性道德观”是一个人整体道德观和妇女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以第三者角色塑造为例, 这不仅是出于剧情发展的需要, 而且承担着更多的文化审美功能, 且创作者对于第三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发生了不少变化。[1]《蜗居》中海藻走向第三者之路, 是在物质现实的困境逼迫以及报答姐姐恩情的责任心双重趋势下的一种被动选择, 这种情节处理不仅颠覆了传统“小三”破坏他人家庭的可憎面孔, 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观众的理解与接受, 《南方周末》调查显示, 有高达61.14%的网友表示, 可以理解海藻的选择, 宁做二奶不当房奴。

2、物质婚姻倾向严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人们对于婚姻关系的看法也正在发生改变, 如今年轻人的婚姻观更加倾向于实实在在的物质, 物质主义已然成为当代婚姻的一个关键词。《裸婚时代》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突破种种阻碍, 坚持选择“裸婚”, 但坚实的爱情基础最终还是葬送在无情的婚姻生活中。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 约有44%的人认为“裸婚”可以获得幸福, 没有物质的爱情更经得起考验;但同样也有44%的人认为“不会”, 连经济基础都没有如何谈生活。[2]由此不难看出人们对于婚姻态度的两难抉择, 追求物质享受, 却也渴望真挚感情, 总是希望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赢。

3、婚姻态度非理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离婚率就一直呈直线上升态势。1980年离婚率为0.7%, 而到了2009年, 部分城市的离婚率已经超过30%。其中, 80后正在成为离婚的主力军, 有近半数的夫妻结婚时间不到3年, 冲动结婚、理性离婚成为他们的鲜明特点。闪婚闪离问题的凸显, 既是转型期社会变革给婚姻稳定带来的巨大冲击, 也是现代人婚姻态度非理性化的集中体现。电视剧《闪婚》讲述的就是因男女主人公“闪婚”而造成几个家庭之间的重重矛盾与冲突, 真实地反映出都市年轻人对待爱情、婚姻的迷茫以及对待责任、压力的无所适从。

4、家庭暴力层出不穷

2002年, 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播出引发社会对家庭暴力话题的热议, 一直以来被视为是家务事、私人化的“家庭暴力”问题也第一次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于公众面前。由于中国人向来有“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 在这样的思维观念下, 家庭暴力问题在我国一直处于隐性状态, 而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以及普法教育力度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家庭暴力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三、当代婚姻伦理问题的社会学反思

1、市场经济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

在计划经济时代, 个人没有可自主支配的生产性资源, 个体的自主性是被压抑和排斥的。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法治基础之上, 人成为经济主体。这一方面带来了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 更加重视个人意愿和个性自由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需求充满了功利性。这两方面的变化对于传统婚姻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 个体更加关注自我的情感需求, 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中的独立性大大增强。这种转变过分强调个体价值和自我的权利意识, 也可能导致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的淡化;第二, 功利化的思想入侵婚姻生活, 婚姻关系变成了通过婚姻关系满足男女双方的情感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共同体, 婚姻日益世俗化、功利化。

2、文化观念转变对婚姻关系的熏染

西方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纷纷涌入, 在带来一些先进文化的同时, 也使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面临强烈冲击, 比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性开放等。这些新价值观念的发展, 虽然“为代际民主平等、两性平等提供了现实条件, 但亲子关系依然存在着扭曲现象, 传统孝道的缺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两性关系则面临着更多的情感危机。”[3]以当下备受关注的奢华婚礼现象为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婚礼的排场和形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3、家庭结构变化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新时期以来, 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是伦理轴心的位移, 传统家庭中血缘关系重于姻缘关系, 父子关系为家庭轴心, 而如今家庭伦理的中心则是夫妻关系;再者是伦理重心的下沉, 孩子取代长者成为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伦理重心。从家庭形式来看, 现代社会除了有夫妻子女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多代同堂的主干家庭等传统家庭形式外, 还出现了无子女的丁克一族、享受单身生活的独身主义者以及众多的单亲家庭。这种变化一方面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 消极方面来看夫妻双方的对外人际交往增多, 生活空间扩大, 也容易导致感情不合, 如果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甚至导致婚姻危机。

4、高压生活下婚姻经济学的理性选择

经济学假设人的行为是理性的, 而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婚姻经济学, 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分析婚姻行为的一种理论。从这种理论出发来看待婚姻, 也是一场交易行为, “从寻找恋爱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4]“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人就是嫁房子”的社会观点, 可以看出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就是在成本和收益间寻求平衡。

四、结论

家庭伦理剧的视角虽然聚焦于“家长里短”的生活小事, 反映的却是转型期人们婚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 这是这种平凡中见深刻、自然中见真实的创作逻辑, 使得家庭伦理剧一路走来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接受和认可。古往今来, 美满的婚姻、和睦的家庭都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应该说, 在社会转型加快的今天, 面对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流和冲突, 婚姻关系中出现的一些伦理问题难以避免, 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去看待问题, 调适自我。

摘要:在近年来热播的家庭伦理剧中, 性道德观念淡化、物质婚姻倾向严重等婚姻伦理问题凸显, 这一方面是与当前的经济转型、文化观念转变、家庭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同时也是高压生活下婚姻经济学的一种理性选择。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婚姻伦理,婚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景秀明.解读近年来大陆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想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32.

[2]“裸婚”为何男女有别——80%男性赞成“裸婚”, 70%女性觉得不靠谱, 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24/content_2997991.htm.

[3]汪怀君.试析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擅变仁[J].前沿, 2005 (11) :68.

家庭伦理关系 篇8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特点

(一) 强调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体系中, 家庭伦理实体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模式, 只有“齐家”, 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古代家庭夫妇、亲子、长幼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看, 慈、孝、贞、悌是其道德规范标准。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关系的主干是“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义妻顺”, 其他家庭关系是在这三者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因此, 中国古代的家庭和谐尤其重视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兄弟关系的和谐。

一般而言, “家和”乃是“人和”的基础, 故俗语有所谓“家和万事兴”。传统家庭追求数世同堂的大家庭, 因此必然以追求和谐为治家之要, 换言之, 对和谐的追求乃是传统家庭伦理不断完备的动力源泉。在古人看来, 只有“家和”, 才能家道昌盛;只有家庭内部成员做到和睦相处, 才能实现“人和”, 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和谐乃是中国传统家庭能够存在和生生不息的价值核心所在, 只有家庭和谐才被古人看做是家庭生活中至真、至善和至美的。此外, 还需强调的就是在传统家庭生活中, 家庭的和谐与血缘亲情密切相关。家族的血缘亲情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它能将血脉相连的人们联结成一个群体。家庭中的亲情乃是维系和稳固家庭的感情纽带。

“在儒家的家庭伦理中, 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 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孝慈, 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睦家庭”。[2]传统家庭伦理提倡“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 父母必须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 并与子女建立亲密的感情。“父母威严而有慈, 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3]是说父母对子女态度严明而慈爱, 子女才会言行谨慎而产生孝心。同时注重“孝”, 子女要赡养父母, 尤其要尊敬父母, 即“孝敬”, 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古人提倡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相互信任, 忠于对方。“悌”作为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 具体表现为“兄友弟恭”, 兄长应该爱护幼弟, 幼弟也要尊敬兄长。在传统家庭中,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促进和维持家族的内部和睦, 使得本家族兴旺发达。为了做到“人和”、“家和”, 家庭成员必须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等, 只有明确了父子、兄弟、夫妇等在家庭中的角色及与之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才能自觉安于各自所处的等级地位, 有效地减少家庭纠纷, 达到促进家庭和睦的目的。

(二) 重视品德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注重早期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 塑造子女的和谐人格。儿童的可塑性性极强, 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必须及早施教。《颜氏家训》:“人在年少, 神情未定, 所与款狎, 熏渍陶染, 言行举动, 无心于学, 潜移默化, 自然似之。”明朝吴麟郅教育子女:“人品须从小做起, 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 则一生人品坏矣。”[4]这说明了早教的重要性。

古代家庭提倡传统价值观念教育, 并将诚信、友爱、勤俭、宽容等品质作为个人必备的美德。慎重择友, “善人相处, 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 则日生邪性。” (《后汉书·爰延列传》) 是说与善良的人相处, 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训导;与险恶的人相伴, 每天都会生出邪恶的念头。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与邻里相处,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此外, 传统家庭意识到家长的身教对子女道德品德的影响,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因此, 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三) 注重励志教育。

志向是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 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古代家庭教育子女要从小确立志向, 孔子把志向比作人的灵魂,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汗》) 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无冥冥之志者, 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 无赫赫之功。”是说缺乏深沉志向的人, 就难有明察的智慧;不在默默无闻中孜孜不倦地努力, 就不会获得赫赫丰功。只有志存高远, 人的行为才有明确的方向, 才能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信心。三国时嵇康在《家训》中说:“人无治, 非人也。”宋明理学家王守仁说:“夫志, 气之帅也, 人之命也, 木之根也, 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 命不续则人死, 治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 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王文成公全书·示弟立志说》)

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志向, 古代家庭认为子女要志存高远, 才能不断激励人奋发图强。张载说:“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 易足则无由进。” (《张子全书·学大原》) 此外, 实现志向必须持之以恒, 坚定不移。

传统家庭教育子女不仅要志存高远, 而且要勤学敏思, 学以致用。《礼记·中庸》曰:“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察之, 笃行之。”“颜曰:‘积财千万, 不如薄技在身。’伎之易学而可贵者, 莫过读书也”。 (《颜氏家训·勉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家庭思想对当代和谐家庭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家庭思想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家庭伦理道德中的精华, 对于实现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毛泽东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加以总结, 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5]我们必须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对传统和谐家庭思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借鉴, 不断挖掘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产品。

(一) 借鉴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传统家庭注重家庭成员的亲情, 个人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是围绕“夫义妇顺、夫慈子孝、兄友弟恭”展开的, 其他家庭关系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和谐家庭主要指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妯娌、婆媳等关系。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反映, 如果每个家庭把家风搞好, 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西价值观念冲突, 导致家庭价值观混乱, 家庭暴力、离婚率上升, 婚外情、婚外恋蔓延, 家长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子女虐待老人, 兄弟反目成仇等现象, 严重影响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因此必须借鉴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 家庭成员履行各自的责任, 形成“夫妻和睦, 尊老爱幼, 邻里团结, 男女平等”的家风, 从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继承传统家庭教育思想, 创新和谐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传统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并形成“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 这些思想对于新时期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无限的智力潜能, 能否成才, 关键是看孩子的智力和潜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现今孩子身上所出现的许多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不当。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将中国传统的和谐家庭伦理思想与当今时代的特征相结合, 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轻松、民主、健康和谐伦理环境;注重家庭伦理实体的建设, 使家庭环境成为孩子道德启蒙和道德养成的第一课堂。家庭的伦理和谐是促进孩子身心和谐的关键因素, 家庭成员的道德和谐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楷模, 要让家庭成为孩子道德认知和伦理规范教育的每一寓所, 让孩子从小就具有丰富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使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从而进行和谐的家庭教育, 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庭的和谐不仅对家庭成员有利, 而且对国家和民族也有利。因此,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和谐家庭思想, 从中国传统和谐伦理思想中汲取营养, 有选择地吸收, 有鉴别地运用, 做到古为今用, 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伦理制度和道德规范, 赋予其时代要求的新的意义, 对当前的和谐家庭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和谐家庭思想, 对于实现家庭和谐,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时期面对家庭和谐意识的缺失, 我们应继承和借鉴传统和谐家庭思想,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创新和谐的家庭教育, 更好地推动和谐家庭的建设, 从而实现家庭和谐与幸福。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家庭思想,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57.

[2]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114.

[3]颜之推著.曹惠民编.颜氏家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6, 28.

[4]吴麟郅.家诫要言[M].丛书集成初编.第976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5:7.

家庭伦理剧与接受美学 篇9

一.观众审美接受与平民叙事

平民化叙事是观众审美接受的独特要求。首先, 电视剧的审美接受方式有着不同于电影的独特性。电视剧是在家居环境中观众与荧屏空间面对面、近距离的交流, 观众难以进入脱离实际生活、无功利性的纯粹审美状态, 但同时又潜意识给了观众以亲切感和现实感, 荧屏空间的现实性和生活真实性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审美主体能够完全融入审美客体之中。其次, 电视剧的审美接受特征, 决定了电视剧创作的叙事生活化、题材世俗化、平民化视角以及注重表达时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特征。电视剧审美由观众既有的人生经验、社会经验、艺术审美经验所决定, 个人的、民族的、社会的因素构成了独有的审美期待。就个人而言, 年龄、性别、性情、生活经验、文化等因素制约着审美期待, 同时个人又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 时代的文化思潮和文化时尚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必然或多或少地制约着个人的审美期待, 其审美心理就会烙有传统积淀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例如, 50集电视连续剧《金婚》, 讲述一对夫妻的婚姻故事, 其生动细腻的生活场景、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地吸引了观众。其中, 反映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非常紧张, 佟志与文丽为了一碗白米饭而推来推去, 最后饭都馊了。如此相濡以沫的温情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真实故事的写照, 怎能不感染电视机前的观众?

因此, 平民化叙事要求电视剧制作者准确寻找大众最普通的审美需求, 并以平民化视角言说普通百姓生命进程中的悲欢离合, 提升生活的意义和情趣。《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 张大民就是一个有血有肉, 情感丰富的平民形象。他的父亲过早去世, 从小跟随母亲照顾四个弟妹, 一起支撑起艰难的家。生活的艰辛使他“不停的跌倒, 爬起来;再跌倒, 再爬起来”, 顽强执着、坚韧不拔。这个北京杂院中的平民, 也时常耍贫嘴, 贫嘴使他的尴尬与落魄变得理所当然甚至无比荣耀。其贫嘴中包含着狡辩与圆滑, 同时也包含他的机智与幽默, 这就是所谓的平民智慧。又如, 《金婚》中的文丽经常与佟志进行家庭争吵, 由一个讲究生活品位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逐渐被磨炼成一个持家有道的贤妻良母, 使她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真谛;佟志从一开始的容忍让步到后来的争吵, 从隐忍走向主动与妻子沟通, 也掌握了婚姻生活的主动性, 这两个人的努力坚持和互相理解, 最终使其携手走过了50年的生活道路, 成为令世人羡慕的金婚夫妻。该剧通俗朴实的影视语言, 把观众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生活, 艺术地再现于寻常百姓家的荧屏, 使观众从快感升华为美感, 得到了思想的启迪。特别是那些同样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的观众, 欣赏《金婚》的过程就是回忆自身经历或者身边人经历的过程, 类同的人生体验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接受, 自然能够引发他们的审美共鸣。

二.对观众审美心理的顺应与衍变

中国历来崇尚儒家文化、道家思想, 主张善美合一。受此影响, 当代大部分家庭伦理题材作品中也依旧传承着这一思想, 剧集往往通过展现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赢得观众的情感认同, 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研究观众的审美需要, 不能忽视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这种心理活动既包括视听结合的审美感知阶段, 又包括充满情感的审美理解阶段。所以, 观众在接受电视艺术时得到的不仅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 而且在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电视剧《婆婆》, 歌颂“真善美”, 批评“假丑恶”, 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人公赵大妈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 教育儿子, 关爱儿媳, 照顾婆婆, 帮助他人遗孀, 还开一个方便中小学生吃饭的“小饭桌”, 她整日为家人、为邻居、为亲朋忙碌。尤其是二儿媳炒股赔钱, 她拿出自己积蓄为之还债, 二媳妇因行骗入狱, 她仍经常去监狱探望;大儿媳患肝病住院, 她天天打水送饭。赵大妈的勤劳善良、宽厚包容、豁达明理、有情有义、任劳任怨, 是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一个典型。在外来文化充斥、人类精神迷失的今天, 剧中这种对传统仁善厚德价值观的皈依和确立值得肯定。家庭伦理剧将百姓的俗世真情作为叙事对象, 将人伦之和作为文化诉求, 这不能不说是对电视剧观众审美心理的一种顺应。

在早期反映中国婚恋题材的电视剧中, 第三者往往被置于一种贬斥的态度中。但随着文化语境的逐渐多元与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 近年来家庭伦理剧对婚姻危机的探讨也不再仅仅归咎于第三者插足, 而是更多的偏向于挖掘男女双方自身的问题根源, 即社会转型之后, 人的自我建构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冲突。《中国式离婚》, 丈夫宋建平自我构建提升之后, 他感觉原有婚姻是一种负担, 而妻子林小枫无端的猜忌与过度的敏感更带给他巨大的压力, 苦闷的家庭生活成了他焦虑和痛苦的根源。该剧表现的就是男女婚姻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婚姻生活稳定之间的冲突。可见, 在家庭伦理剧中, 创作者没有给人物简单的道德标签, 也没有简单地将婚姻问题归结为第三者插足, 而是让人物尽情展现, 充分对话, 在碰撞中多视角地探讨婚姻危机, 反思社会文化品格。因此, 家庭伦理剧重在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 从而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视野”的作品, 同时, 观众的“期待视野”也影响着他们对家庭伦理剧的理解和接受。就是说, 观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群体, 而是一个能动的群体。好的伦理剧会使观众获得满足, 产生共鸣, 有较高收视率。当然, 如果电视艺术能够提供一些超前的观众期待视野, 那么, 二者之间就有互动的升华。

浅析古代家庭伦理的现代启示 篇10

一、家庭伦理产生的条件及其社会的适应性

1、经济生产关系的先决条件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学说直接萌发、生成于传统文化的结构,而决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则是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生产关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农耕是中国古代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其主要手段是农业种植、家畜饲养和家庭手工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农业种植为主体、以家庭手工业和商业为补充的多元农业自然经济,而这种经济基础却是以家庭,即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因而,家庭作为经济实体不仅对每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维系家庭的稳定和谐就成了主要任务;对维系家庭成员的和谐并使劳动生产得以进行来说,在古代中国,血缘关系形式则是其唯一选择。血缘关系是原发性关系,包括宗族关系、婚姻关系、亲情关系等。在缺乏普遍经济交往关系的古代,这种人伦关系就成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伦关系,其核心长幼等级秩序,各种道德规范正是在协调长幼人伦关系中形成的,因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在根源和本质上是家庭伦理道德,传统伦理道德学说作为它们的直接反映,其深层根源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点上——社会经济结构上。

2、社会传统文化的强化作用

家庭伦理是中国封建经济基础上的产物,受经济的决定;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也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说所有的文化都产生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但是,由于文化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不断地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家庭伦理产生到其完善这一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影响和强化。

(1)社会传统文化的强化作用。由于传统文化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伦理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与此同时,家庭伦理作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核心,必然会制约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相对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作为家庭伦理的附属物而生存发展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家庭伦理为核心,对它不断地进行强化,就产生了家庭伦理在中国社会持续两千多年的历史。

(2)意识形态的保障作用。家庭伦理之所以能够决定作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趋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的保障作用。儒家思想从产生到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各家思想的合理的方面,以充实自己。在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想学派中,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而三家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其思想主要以伦理道德为主。儒家学说自汉代董仲舒改造以后,就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确立了血缘宗法关系的社会地位,而家庭伦理作为这种关系的核心就自然的上升为社会伦理,即以普世伦理的形式发挥其在社会中在作用。

二、现代家庭伦理状况分析

随着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家庭伦理的调整和改造也开始展开且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之中,新型家庭伦理的建构还远没完成。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成了社会中的核心,其他如政治、文化处于从属和服务地位。由于市场经济的法则与伦理建设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使矛盾的,因此,经济的中心地位必然使伦理道德建设遭遇落后,而作为中国古代延续的家庭伦理更是受到了忽视。

三、古代家庭伦理的现代启示

1、生产状况的继承性。

现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引导下,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农、工、轻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尽管如此,中国却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这种农业不是现代化的农业,而是在古代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依旧延续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而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官方的长期政策,在社会中得到有力的贯彻和实施以来,这一生产方式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中国的广大的农村纷纷走上了家庭联产承包的道路,重新开始了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尽管这一方式建立的基础和社会环境都发生质的变化,然而它所包含的内容却仍是古代的延续——血缘在这种生产中占主导地位。这一血缘关系构成了现代中国农业社会的主体,它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这样的生产中,农业的交往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着半自给自足的生产,高度的分工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并不充分。借鉴古代延续几千年的经验,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家庭伦理关系,使其在适应社会环境运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应于这一社会状况的要求,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伦理建设,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物,值得我们借鉴。

2、文化结构的稳定性。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他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同时,文化从它产生开始就与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共同进步。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机制及其运行的中遵循的规则,却从深层次给家庭伦理造成了混乱。在现代大力倡导建立法制社会的同时,家庭伦理作为一个受害者的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发挥起无与伦比的优势,与社会的主流相背向。同时,由于中国的传统是“人治”社会,引导社会的是伦理关系。因此,要建立现代的法制社会,就必须解决家庭伦理的问题。借鉴古代对家庭伦理建设和如何正确的处理好法制与伦理的关系,是当代社会最优构建的必由之路。

3、社会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

作为文化的时代地位的最高表现,社会意识形态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对一切社会活动具有方向的导向和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要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伦理价值观念,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的延续性和文化发展的滞后性,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在建立现代新型的家庭伦理的过程中,为了使家庭伦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维护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发展,就应该借鉴古代家庭伦理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磨合状态,在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无产阶级需要的家庭伦理。因此,现代家庭伦理的建设,在如何处理与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上,古代家庭伦理在二者的关系上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参考文献

[1]李桂梅.现代中国的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04,(8).

上一篇:通风环境下一篇:数据交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