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育苗造林技术

2024-05-23

湿地松育苗造林技术(精选十篇)

湿地松育苗造林技术 篇1

湿地松 (Pinus elliotii) 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而且生长比较快且喜好潮湿的亚热带地带, 近些年我国在引种造林工程中, 主要将其引种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已逐步取代黑松成为继马尾松、麻栎之后的又一主要树种。文山州、市林业部门从1990年开始, 在红旗林场进行湿地松试引种试验, 积累了湿地松的育苗与栽培技术经验。同时, 由于林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大面积爆发, 造成了林区云南松纯林的大面积死亡, 林场规划从2016年开始, 将在适宜林区荒山、 清理蠹害木后的伐区和云南松空地规模化种植湿地松。

2湿地松引种试种概况

2.1引种湿地松的背景及试种过程

1989年, 文山州委、州政府决定以州林业局为主, 由林业、农业、农垦等系统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考察组, 从文山出发到江西省吉安市对当地的湿地松种植的实际情况展开详细的考察学习。在完成考察任务之后, 携带着植物种子回到文山。当地林业管理单位在认真地考虑和规划之后, 于1990年2月在前期选择地点实施了湿地松育苗试验, 经过统计达到了88%的出苗率, 同年在预期选择的地点进行移植栽种, 移栽在红旗林场茶安林区试验基地的湿地松苗木成活率为90 %以上。

2.2湿地松引种种植现状

通过引种试种后几年来的精心管护, 目前, 在红旗林场茶安林区试种的16 hm2湿地松林平均高度17.8m, 最高的21.5 m;平均胸径18cm, 最高达23.7cm, 植物枝繁叶茂。另外, 在对近些年的记录观测也说明了湿地松对于环境依赖性比较低, 生长能力强, 有着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在红旗林场各林区大面积发生松小蠹的期间, 湿地松均没有出现感染的现象, 是文山红壤分布地区比较理想的造林先锋树种。

文山市红旗林场规划从2016年开始将在适宜林区荒山、清理蠹害木后的伐区和云南松空地规模化种植湿地松, 林场于2012年2月实施了首次育苗试验, 详细经过统计出苗率86%。 在七月份当育苗基本高度在9.4cm, 最大高度为23cm的生长情况下就对育苗进行了移栽。11月份, 在看到首次试验的可观结果后进行了2次试验, 此次获得了高达89.2%的出苗率, 并于次年6月当育苗基本高度在22.2cm, 最大高度为32.5 cm的生长情况下进行了移栽工作。总共移栽达220余亩, 90%的成活率。移栽生长期达到1年左右的松苗最大的在1.22m高度, 直径粗达3.86cm, 而平均基本高度在50.3cm, 直径3.42cm。与云南松进行对比能够发现, 湿地松生长速度是其2倍之多。

3湿地松育苗技术

3.1种子处理

第一步就是用浓度为0.5%高猛酸钾溶液对种子进行浸泡消毒4min左右;第二步将种子取出之后以净水冲洗;第三步温水45 ℃进行浸泡, 使之自然冷却, 并浸泡48h且换水2次, 每次水温控制在30 ℃, 之后将其取出留用。

3.2建催芽砂床

基于其生活习性, 需要在浇排便捷向阳背风的地方建砂床。规格控制在1m宽, 长度小于10m, 南墙高度30~35cm, 北墙高度50~55cm, 底部以砖铺置, 从而便于排水和病虫害的预防, 另外还需要铺厚度5cm左右的粗粒净砂, 然后再铺10~15cm的细砂, 温床中所铺设的砂子均需要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确保其没有杂物和病菌, 而且在湿度方面也要严格控制。

3.3播种

通常选择在1月中林下播种, 把准备的种子以250 g/m2的量均匀撒在床面, 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层经过消毒的细砂, 使其盖着种子就行了, 同时浇洒少量的水, 在浇洒中要注意控制水流的冲力以防止将播撒的种子冲出来, 之后再在砂床5cm左右深的位置和砂床表面分别插入温度计, 以便于比较不同深入的温度变化, 并制作相应大小的铁网罩以防鼠害;在砂床上用竹子搭塑料拱棚来对其进行覆盖。

3.4温床管理

相关人员需要对湿度和温度及时把握控制。砂内和砂面温度在发芽前分别控制在30~35 ℃、低于35 ℃;砂内和砂面温度在发芽后分别控制在25~30℃、低于30℃,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幼苗被灼伤, 从而引起幼苗死亡问题;在湿度控制方面, 需要保持其表面不发白, 砂内外的湿度差别和温差均不能太多, 在发现温度过高时可以采取洒水或者通风降温的方法, 尤其是在幼苗刚刚出土的时候, 中午室外温度比较高, 需要进行洒水和遮阳处理, 这样能够有效地保障内部温度和湿度适宜; 一般来讲, 洒水的频率控制在每天4次左右, 根据外部天气气温而定, 温度高就需要多洒水, 而阴雨天气可以少洒水。在管理中, 如果有病苗存在要即刻拔掉, 同时及时用0.1%“新洁尔灭”溶液来进行消毒处理。

3.5配制营养菌根土

在没有培养菌根“纯菌种”以及购买“原种”接种的状况下, 通常在松树林就地挖取带白色菌丝 “松林菌根土”;利用50% 黄心土、30% 菌根土和18% 火土, 另加2%钙镁磷肥, 经过打碎过筛, 混合堆沤15~30d即可装袋。在完成装袋之后, 根据苗床的规格宽度来摆放, 在摆放中需要留出30~40cm的步道, 同时摆放需要考虑合适的地形并且做好排水准备。

3.6芽苗移栽

在芽苗处于“脱壳”但还没有生长出侧根, 高度在3 ~4cm的时候就能够移栽。在实施移栽前期, 需要增加幼苗的光照时间, 增强其抵抗力;为了便于拔苗且在拔苗中不对幼苗带来不利影响, 在拔苗前一日, 需要对苗床进行洒水, 并且拔苗过程中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 拔起的幼苗需要放于容器内, 并用干净湿润的毛巾覆盖;移栽时, 用竹签 (或木棍) 在营养袋直插约4~5cm深的小洞, 将芽苗放入配好的ABT生根粉溶液中蘸根后, 把幼苗放入小洞中并控制其深入, 再在幼苗根1.5 cm左右位置以45°角度插入竹签, 移栽的过程中还要控制洒水问题;在移栽天气方面, 如果是晴天在9:00前和16:00之后移栽, 如果是阴天可以随时移栽。

3.7田间管理

在移栽完成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每天淋水1~2次;移植7d后, 喷500mg/L波尔多液或多菌灵防止猝倒病和立枯病, 移栽达到15d后, 每隔10d则需要施加300~500mg/L尿素混合液, 复合肥可以在45d之后施加, 施加肥料中对于时间方面要求在午后实施, 在施肥之后要注意床面的杂草和松土问题, 为幼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当苗木基本木质化, 顶芽完整, 高度达12cm, 地径达0.25cm以上 (苗龄约6个月) 时, 即可出圃造林。

3.8防治病虫害

在病虫害方面, 则以预防为主, 定期喷洒500mg/L波尔多液或者其它多菌灵溶液;如果出现苗木黄化问题应该及时以10kg/亩的标准施加磷肥。

4湿地松造林技术

4.1造林地选择

选择地势开阔、平缓、光照充足、土层厚度在80cm以上的赤红壤、红壤或黄红壤上, 不含或少含石砾, pH值在4~6之间, 交通方便, 造林地相对集中连片。

4.2林地清理

为了能够给新造林提供良好的环境, 需要对林地进行清理, 把原有的一些杂草和藤蔓全部清理干净, 尤其是一些繁殖力极强的杂草就必须连根清除, 适当情形下可进行烧山处理, 以确保林地的清洁。

4.3整地

整地一般是在造林正式实施的前几个月以松土、深耕方式进行, 以改变土质的特性, 使得苗木有很好的生长环境;采用穴状整地方法, 株行距为2m×3m, 用罗盘仪定点打塘, 定植塘规格为50cm×50cm×40cm, 同时要严格要求其回填和施肥, 每塘施250g钙镁磷肥。

4.4栽植

4.4.1起苗

起苗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 需要运输中小心放置确保其成活率。起苗前2d一定不要对袋苗淋水, 以防营养土松散;尽可能选择在同一天起苗和栽苗, 另外, 在运输时要防止袋内土团松散, 保持袋内湿润。

4.4.2栽植方法

栽植时用植树镐在塘中心挖开一个与袋内土团大小一致的小坑, 将塑料袋划破除去, 放入带土团苗木, 再用挖出的土把四周填实踩紧。但特别注意只踩四周, 不能踩碎土团;栽植深度以踩实后容器土团与地面齐平为准, 最后再盖上1cm厚的松土, 做到下实上松、苗正。

4.4.3造林季节

6~7月份是最佳的造林季节, 一般在阴雨天栽植比较好。

4.5抚育管理

在完成移栽之后, 应该对幼林进行抚育以提升其存活率, 抚育工作包括除草、松土及施肥等。在除草松土中要注意不能对苗木造成伤害, 而且对于一些杂草可以进行堆肥处理, 将其覆盖在苗木根部一方面保持土壤水分, 另外抑制杂草生长。结合抚育在定植后次年, 每年进行2次施肥, 第1次 (5~6月) 每株施复合肥50g, 离根30cm处, 环状沟施, 沟深10~15cm;第2次 (9~10月) 每株施复合肥50g。因为湿地松称为强阳性树种, 所以, 需要结合实际的杂草生长状况来确定除杂草时间, 以确保苗木健康成长。

4.6病虫害防治

湿地松对松毛虫的抗性比马尾松强, 常见的危害为松稍螟, 防治方法:人工剪除病梢并集中焚烧。

5结论

通过引种育苗试验和多点栽培示范, 总结了湿地松在文山地区的育苗造林技术, 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在文山红壤地区造林早期生长快、干形圆满通直, 抗病虫害能力强, 是值得引种的优质材、脂两用的树种。

(1) 湿地松以11月中旬至12月播种育苗为好, 次年雨季 (6月) 可培育出壮苗供给造林, 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

(2) 接种菌根是培养壮苗的关键措施。必须在配制营养土时加入有菌根的松林土, 芽苗移栽后10~15d应补撒菌根土1次, 以确保芽苗接种上菌根。

(3) 湿地松芽苗培育, 应选择疏松干净, 含泥量少的河砂作催芽基质, 有利于培养健壮芽苗, 可提高移植苗的成活率。

(4) 湿地松耐干旱瘠薄, 适应性强, 在赤红壤、红壤或黄红壤上, 采用造林方式:株行距2m×3m, 塘规格50cm×50cm×40cm, 15个月幼树平均高达50.3cm, 平均地径3.42cm, 单株最高1.22m, 地径3.86cm。湿地松与同龄的云南松相比, 平均树高是云南松的两倍多。可作为文山州红壤分布区的先锋造林树种。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林业学校.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2]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绿化造林手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

[3]于永根, 蔡开峰, 徐庭标.湿地松芽苗移栽育苗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 2011 (1) .

滩涂湿地造林技术初探 篇2

【摘 要】龙江县位于黑吉蒙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幅员面积6175平方公里。本文论述了龙江县滩涂湿地造林的技术。

【关键词】治理原则;治理技术;效益分析

龙江县位于黑吉蒙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幅员面积6175平方公里。耕地551万亩、草原140万亩、林地125万亩、水域22万亩;属中温带亚湿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465毫米,大于10℃有效积温2716度,无霜期130天,年日照2786小时。其中:滩涂湿地占2.4万亩,全县有一江,十一河,(嫩江、野马河、苇蓬河、乌力根河、罕达罕河、库堤河、济沁河、雅鲁河、白山河、库勒河、绰尔河、麒麟河)流径境内总长426公里,沿岸低洼湿地都能营造柳树。

1.治理原则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规划,和谐发展,林地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使林水有机地结合,以治沙治水保护耕地为宗旨。

2.治理技术

2.1造林整地

由于滩涂湿地地表积水及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林前必须于头年秋季排干其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盐碱度,降低土壤板结度。可采取人工筑高台,每隔1.5米用钩机挖0.8米宽0.8米深排水沟,取土返还垄上并抛散开,再用四轮车翻平耙细,深度大于25cm。或用开沟器每隔2米开沟,沟深0.6米,再用四轮车翻平耙细,深度大于25cm。对地势略高的地段可以采用机器钻穴的穴状整地方式,穴的规格为50*50厘米,株行距为3*3米。

2.2树种选择

根据不同地段可以选择栽植杨树、柳树或者扦插柳树造林。

对地势较高的沙滩可以栽植3根3干以上的杨大苗或柳大苗,也可以直接采用扦插的方式进行造林,这种方法比较省工省时,经济实惠。

2.3扦插用柳树枝条的选择和截取

母柳一般选用有隐芽的2年生柳条,因为母柳林龄低,柳条的养分贮存就少,成苗率低;柳龄大隐芽减少,组织老化,出芽率降低。柳段的截取:将母柳条中、下部各节的柳条除主枝留第一节外,其余全部剪掉,然后按母柳条及隐芽的健壮程度,用镰刀或细齿锯截成1.2-1.6米的柳段。其中粗度小于1cm的挑出不用。每段留4节以上,第一节长8-10厘米,最末节长20-25厘米;上下截口削成方向相反的马耳形,并尽量避免损伤柳段。

2.4造林方法

杨大苗和柳树大苗采用春季人工植苗造林,而扦插造林有平植、斜植、和直植三种。我县多采取直植法,按照沼泽地造林整地规格,在1.5米宽、2米宽的垄台上按株距2-3米,三角形穴状栽植,每穴3-4个柳段穴径50厘米左右,在穴内成三角形或四边形直植扦插。柳段与地面平行,上切口向上,扦插深度为没过柳段1-2厘米。扦插后穴内浇水,以保持湿润,促进生根。

2.5抚育和管护

造林成林的关键是抚育管护,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就足以看出管护的重要性,造林后的三年内,必须禁牧。并对栽植穴内的树苗及时进行浇水、除草,第二年对全穴死亡的进行补植,基本第三年都能成林。成林后每年要严防火灾,对柳条扦插的经济林进行抚育间伐时不能贴根要留10厘米左右根茬,以利于来年再发,抚育间伐要间隔3年以上。

3.效益分析

一是经济效益:杨柳大苗造林的每年最少可以亩增加经济效益320元以上,柳条扦插的经济林则在造林4年后即可抚育间伐,据在龙江镇柳树地调查,每丛柳可产6-8厘米、高5-9米的柳树条90-150根。每亩间伐柳材1000-2000公斤。可收入800-1000元。农民还把柳条加工成工艺品,而柳条的下角料又可以当燃料。

二是生态效益:杨柳树均具有抗御洪水、保持水土、减少地面径流、涵养水源、淤积泥土、土壤改良等功能。据在龙江县对柳树林的调查,柳林可以消耗总降雨量的50-60%,其中,林冠蒸发量10-20%,柳林本身生理消耗15-20%,柳林地被物和土壤贮存30-40%。由于柳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土壤通气性及渗水速度都大于一般林地,其地表径流速度要明显地减少,因而起到降水流、保持水土的作用。据4个样点的50丛柳群调查,幼龄柳都生长在柳丛的边缘,而且杆柄总是高于母柳的杆基,根蔸重叠成堆。在水流冲淹时,柳蔸淤积泥沙,土壤每年增厚2-3厘米。每年每亩淤积泥土2000公斤,增厚土层1.5-2厘米,起到了淤沙固土和壅土的作用。

林场湿地松丰产造林技术 篇3

1湿地松简介

湿地松 (学名:pinus elliottii) 的适宜生长为海拔150~500m、其在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多, 属于速生常绿性乔木。湿地松最早产于北美的东南沿海地区、古巴地区、中美洲等地区。

从外形来看, 湿地松的树干大约高30m、胸径长度为90cm左右。2~3 片针叶并存为一束, 长度在20cm左右, 针叶边缘处有细密的锯齿, 呈现为深绿色。湿地松的树皮呈现为灰褐色或是暗红色, 鳞片状。湿地松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高挺秀丽、针叶浓密, 极其适合种植于公园、家庭中, 用于美化环境。

从生长特性来看, 湿地松具有较强的耐水湿、抗干旱、抗土地贫瘠、抗病虫害的作用。湿地松在夏雨冬旱的环境中长势极佳, 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十分吻合。考虑到湿地松喜爱阳光不耐凉荫的特性, 在我国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均可引种栽培。

从经济特性来看, 湿地松平均10~12 年便可以生长成材, 生长快速、木质优良, 可广泛地应用于多项工程的建设之中;同时湿地松具有极高的松脂含量, 可以为种植者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

2湿地松丰产造林技术探究

以吉州区01-4 林班12-1 小班面积为7.5hm2, 为20 年生湿地松, 平均树高16.7m, 平均胸径18.5cm, 1000 棵。种源来自于吉安市林农自采自育苗木。该小班海拔150m, 地势较缓, 平均坡度12°坡向东南, 光照充足, 雨水丰沛。土壤为第4 季红壤发育而成, 有机质含量较低, 通风透气性较差。通过科学经营, 适宜湿地松生长。从湿地松的前期种植准备以及种植之后的维护2 个阶段入手, 讨论湿地松丰产造林的相关技术。

2.1 湿地松种植前的基本要求

2.1.1 良种壮苗优良遗传品质的种子是湿地松丰产造林的根本。只有选择树生长性状基因频率高、抗性强的种子, 才能使湿地松下一代种苗生长性状有明显的遗传增益。12-1 小班湿地松林龄20 年, 进入中龄林, 生长旺盛, 适应吉安地区气候, 适应种子采集育苗。小班树高、胸径随着海拔高度的递增而减小, 同海拔高度时随着密度的增加, 胸径减少, 高度变化不明显。这些现象是受小地形、栽植密度和种子的遗传品质3 个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

采种时对湿地松进行全面踏查, 充分了解母树的胸径、树高、干性、冠幅、抗性和结实状况。受到光照、地形的影响, 每一株母树上的果实存在差别, 东南侧的种子千粒重、发芽率都高于西北向的种子。边缘木和孤立木自花授粉的机率大, 与其他湿地松杂合的机会小, 携带自生不良的遗传品的概率大, 子代易衰败不适宜做种子。树高、胸径对于20%的干性良好, 抗病性的母树要分别采种, 分开育苗, 进行子代遗传测定, 选择生长快、抗性强、具有遗传品质好的良好家系, 为今后营建湿地松种子园准备优质材料。这是湿地松丰产措施的根本出路。

2.1.2 选育首先在进行湿地松育苗之前, 应该对树种和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种子需要经过清洗处理干净, 再使用种子消毒液进行消毒, 以有效地预防后期病虫灾害问题的发生, 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消毒后需要用清水洗净, 将种子播入温床之中。在种子的成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灌溉水源的清洁, 避免对种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现阶段也有种植人员采用容器育苗的方式进行育苗。

土壤消毒可立春前10~15 天, 采用2~2.5kg/667m2生石灰均匀播撒在土壤表面后翻耕30~35cm, 保持土壤含水量在75%以上。土壤消毒后7~10 天, 选择晴朗的天气, 按10~12kg/667m2的量将已催芽的湿地松种子播撒在苗床上, 覆盖1 层2~3cm厚的带菌黄心土。

经过长期实践, 湿地松苗木质量与苗木株数、苗圃地势和土壤湿度有明显的关系。苗圃地选择地势高不积水, 易排灌土, 交通方便的未种植果树和蔬菜的生土。生长高峰期5~7 月, 9~10 月苗木吸收的水肥量大, 土壤湿度要求较高, 5~7 天引水灌透苗床。合理的数量, 苗木间的自由生长的空间较大, 空气流动快。湿地松苗木667m2在出圃时保存7~8 万株最佳, 地径、苗高平均值分别为1.2cm、0.61m, 大于10 万株/667m2的12%和7%以上。可以减轻梅雨季节和8 月高温时易得青枯病和日灼病。

经营活动中, 施肥、喷药和自然环境中的高温、阴雨等极端气候不可避免伤害湿地松苗木, 造成生长停滞。使用北京金谷林德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40ml/ 包的禾必秀1 包兑水15kg的浓度喷洒苗木。这样可以使苗木恢复快, 有利于根系和地径的生长。

育苗完成之后需要根据湿地松的生长习性选择合理的生长地。湿地松的耐旱及耐水湿等特性虽然极强, 但是在缺乏光照的条件下, 湿地松无法正常生长, 因此湿地松对光照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选择湿地松种植地时, 最好选择温度在18~25℃之间、土地p H值为4~6 之间、地下40cm左右土壤疏松程度好的地区。这种环境可以满足湿地松对水热环境的基本要求, 同时疏松的土壤环境不会轻易出现板结问题, 为湿地松的正常生长提供一定的保障。目前, 部分种植者通常选择在低山丘陵的中下部分地区种植湿地松, 因为这些地区坡度较缓、水分和肥力都处于适宜水平, 对湿地松的生长有利。

再次, 为保证湿地松生长环境的卫生情况, 相关种植人员在准备种植之前就需要在相关地区进行杂草和造物的清理工作, 并在适宜的天气环境下使用收集到的废物进行焚烧, 此外, 种植者也可以通过松土和翻土的行为对土壤的性质进行一定的改善。

2.2 种植中的维护工作

首先, 湿地松成功培育树苗之后, 种植者可以通过幼林抚育的形式提高造林的成活和生长率。幼林的抚育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随着湿地松生种植限的不断升高, 抚育工作的频率也会相应降低。早期可能达到每年松土除草2 次左右, 之后逐渐变为1 年1 次。当湿地松的林分郁闭度达90%以上时, 可以进行间伐。间伐的强度和频率都需要根据湿地松的实际生长情况来确定。

未成造时期的管理, 主要是减少杂草、杂灌与湿地松小苗争夺生长空间, 水分、矿物质养分。特别是红壤地上铁芒箕、芭茅连篇快速均匀生长遮蔽幼苗, 使幼苗生长不良, 甚至死亡。每年3~4 月扩穴培土和8~9 月全刈各1 次。深度30~35cm, 直径以冠幅为宜, 深翻土壤, 捡掉石块, 挖去杂蔸, 扩穴培土, 改善土壤的通透气性, 将表面有机质埋入土中, 增加地力。干旱时, 有效地截留雨水, 加速湿地松的生长。6~7月和9~10 月林地全刈各1 次, 伐蔸低于10cm以下, 不得丢边丢角, 砍伐物不能遮盖湿地松幼树, 全刈后能有效地抑制杂草、杂灌对幼树的生长影响, 且林地湿度较大, 有利于湿地松幼苗的生长。

2.3 整枝与间伐相结合。湿地松的冠幅较大, 一般栽植密度在1650 株/hm2。林地上栽植的湿地松数量少, 会给未成造经营管理增加成本。为提高地力, 增加产量, 种植2250 株/hm2。7~8 年时林分郁闭度达0.9 时, 相邻间的湿地松下层枝叶相连, 是生长的高峰时期。树高在6~7m, 胸径7~11cm。林分密度较大, 湿地松较早地进入竞争空间阶段, 树高和胸径发生显著的变化。实施下层整枝, 人为进行调整树木间的竞争。整枝的时间在11 月底至来年1 月底前, 树液停止流动, 进入休眠状态时进行。用手工锯锯掉湿地松下部1/3 的轮枝。下锯时, 先在枝条的下部锯一个口, 再从上部往下锯, 防止撕裂树皮, 锯口与主干齐平, 不留茬口。

10~12 年时湿地松再次郁闭, 可实施间伐林分的株数来改变林分密度。保留生长良好的优势木, 采伐生长不良的小径被压木和病虫木。保留1200 株/hm2, 郁闭度在0.65 左右, 林分均匀透彻, 林木大小一致。伐蔸低于10cm, 间伐材及剩余物要运出林分外, 防止蛀干天牛的虫害发生。间伐的强度和频率都需要根据湿地松的实际生长情况和培养目的来确定, 总之, 整枝和间伐是为湿地松生长提供一个光照充足, 空气流通好, 土壤酥松肥沃的良好生长环境。

3病虫害的防治

湿地松的病虫害危害较低, 常见的有马尾松毛虫、松梢螟、湿地松粉蚧等, 防治药物用敌杀死、10%氯氰菊酯、灭幼脲3 号、敌百虫等粉剂或水剂喷杀。2~5 年生湿地松幼林要防治松梢螟的危害, 在亚热带地区松梢螟1 年可发生3~5代, 主要危害幼林新梢, 蛀入枝梢, 使主梢弯曲死亡, 严重影响其高生长和材质。由于松梢螟属蛀干性害虫, 生活史又不整齐, 苗圃地只有以防为主, 采取每年4 月初每隔10 天喷25%的辛硫磷800 倍液或50%的敌敌畏1000 倍液喷射主干和新梢, 待新梢完全木质化;当松林出现有松梢螟危害时, 及时剪去发病梢, 收集后埋入土中或用火焚烧。湿地松粉蚧对湿地松生长影响比较少, 可不用防治。

主要病害:松梢枯病、松针褐斑病。松梢枯病, 多发生在幼林期, 防治以预防为主原则。发现梢枯病后, 应将感受病的针叶、枝条清除烧毁, 必要时采取化学药物防治。防治药物: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松针褐斑病, 是一种可致毁灭性的病害, 可在4~6 月、8 月中旬至9 月中旬, 对感病松林每隔15天喷1%等量式波尔多液、75%百菌清500~600 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进行人工防治。

萧氏松茎蟓对吉安地区7 年以上的湿地松危害比较严重。每年4 月, 气温升高, 萧氏松茎蟓幼虫侵入树干基部或根茎部蛀害韧皮组织, 切断有机物的运输, 导致树木死亡, 危害湿地松, 造成大量流脂。直到10 月份, 幼虫危害基本结束。萧氏松茎蟓的防治一般采用人工捕虫和化学毒杀相结合。

沿着萧氏松茎蟓的排泄口的上部10cm处, 用柴刀劈开表皮, 顺虫道往下走, 多见1 只长约1.3~1.6cm的幼虫蛀食韧皮组织。用镊子夹起幼虫塞入玻璃瓶中后, 拧上瓶盖, 防止幼虫逃走。再用棉签浸沾40%的氧化乐果或80%的敌敌畏原液插入虫道, 用泥土覆盖后踩紧。人工捕虫和化学毒杀相结合的方法, 效果理想, 人工成本高, 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林分。

4湿地松混交林的营造

湿地松的混交林的营造有利于改善林分的结构, 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提高森林质量、土壤的肥力, 防治病虫害, 对减轻森林火灾的损失有极大的好处。

湿地松的冠幅较大, 根系较深, 杉树树冠窄, 根系浅, 落叶少, 湿、杉混交不能有效提高地力, 给经营活动带来困难。阔叶树落叶量大, 提高地力效果明显, 但阔叶树冠大, 根深与湿地松株间、行间混交, 会加剧树种之间的空间竞争, 难以达到互利的目的。以湿地松为主培的林分, 选用阔叶树在林地上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进行块状混交。吉安市常见为在山脊、山顶、集采道两侧等部位栽植宽15~20m, 株行距3m×3m的木荷林带。每个木荷林带内的湿地松面积依照地形、地势和培养目的而定, 一般在4~10hm2为宜。

为了保证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充足的养分, 种植者一定要保证种植地区肥料的充足性, 将土壤中各项微量元素的配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湿地松的生长速度, 使其在更快的时间内实现景观造林的目的, 并且生长速度加快也可以使湿地松更快地发挥出经济价值, 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施肥时必须要遵循因地制宜、适时适量的施肥原则, 尤其要注重补充磷元素, 以此提高湿地松的抗病害能力。施肥时要保证肥料和土壤的均匀性。

此外, 种植人员要不断地学习种植湿地松的相关知识。因为在湿地松的生长过程中难免会遇见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 如果不能及时处理, 可能会导致湿地松成长不良等问题, 因此相关种植者需要不断强化相关的专业知识, 提高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在面临突发情况时, 以科学的理念和技术对抗灾害。

5 结语

综上, 文中对湿地松的生长习性、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提出湿地松封底造林的相关对策, 希望对相关种植者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推动我国园林绿化工程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为我国的环境改善工程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赖新山, 童智杰.湿地松丰产造林技术的探讨和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10)

[2] 张军.麻栎丘岗地造林管理关键技术探析[J].北京农业, 2013 (21)

[3] 孙世武, 孙世文.湿地松育苗技术及病害预防[J].民营科技, 2012 (11)

红豆杉扦插育苗与造林技术的论文 篇4

摘要:采取扦插育苗和人工造林的方式进行南方红豆杉培育生产,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对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与造林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促进南方红豆杉的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人工造林

南方红豆杉为国家1级保护树种,在宁国市胡乐、万家、霞西均有天然分布。采取扦插育苗和人工造林方式发展南方红豆杉,具有成本低、见效快、完全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等优点。

1扦插育苗

1.1圃地选择和苗床建置

试验地选择在宁国市汪溪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圃地内,排灌条件良好,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细致整地耙平后建置苗床,床高30cm、宽100cm、步道宽30cm。考虑到原为稻田,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河砂与粗粒的珍珠岩作基质,厚25cm,并用0.5%的高锰酸钾或硫酸亚铁溶液消毒,最后在床面覆1层黄心土,以减少杂草生长。

1.2插穗采集

穗条采集于胡乐镇南方红豆杉天然集中分布区胡乐一万岭,选择四至六年生母树,要求品质优良、生长健壮、无病虫害。采集母树中上部向阳生长且叶芽饱满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枝条要有一定的粗度,太细不易生根。将采下的枝条放在湿润阴凉处,尽量随采随剪。插穗长12cm左右,在插穗上端切口距腋芽1cm处平截,下切口在叶柄基部剪成马耳形,上端保留8~10枚叶片,入土部分叶子去掉。剪好后的插穗每20根为1捆,用清水浸泡1~2h后取出,再直立于ABT1号生根粉溶液中6~8h。

1.3扦插时间

夏秋季节均可扦插,但为提高扦插成活率,一定要避开树木生长的`旺盛季节。扦插选择在清晨或无风的阴雨天。

1.4扦插方法

先在苗床上按株距7~8cm、行距10cm左右划线定点,后沿线扦插,用竹签在苗床上插孔,边插孔边插穗条,插时尽量不使叶片重叠,扦插深度为插穗长的1/3~1/2为宜。插后用手压紧床土,使插穗与土壤密接。插完后用0.5%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高锰酸钾等杀菌剂喷洒1次,并浇透水。

1.5插后管理

插后及时搭建塑料大棚,四周用土封严,棚高30~50cm,并搭盖遮阳网。每天喷水3~5次,使苗床和叶面处于湿润状态。温度过高时大棚边际和步道也要浇水,早晚打开大棚通风透气,以防高温高湿引发苗木病虫害。入冬后,要在遮荫网上覆盖稻草等,并将遮荫网四周拉下埋入泥土,以防霜冻。及时除草清理死株,待苗木生根后即进行施肥。在扦插后的第2年3~10月的整个生长期,前期可交替喷施0.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每隔7~10d喷施1次。后期可直接在苗床均匀薄施尿素或复合肥。但在10月份以后,要停止施用氮肥,可施0.5%的磷、钾肥溶液,每隔10d施1次。施肥时间晴天在上午11时前或下午16时后进行,阴天全天均可。秋季扦插避开了夏季高温、干旱等不利气候的影响,较易于管理。在插后30d左右插穗形成愈伤组织,50d左右长出新根,经精心管理,苗木成活率达75%以上,一年生扦插苗高25cm,平均地径0.4cm,经推算,产苗量90~105万株/hm2,二年生苗即可出圃造林。

2人工造林

2.1造林地的选择

根据南方红豆杉的生物学特性及天然分布区域,造林地宜选在山坡中、下部及坡脚和沟槽,阴坡或半阴坡,坡度30°以下,土层深厚、肥沃,土壤pH值在5~7的微酸性砂壤土(一般生长松科植物、蕨类和竹类的地段均适宜),也可在郁闭度较小的幼林下造林,最好是附近有天然红豆杉分布。

2.2整地

整地一般在10~12月进行。地势平缓、土壤肥力高的地块宜全垦整地,可高密度栽植;荒山荒地宜穴状整地,低密度栽植;幼林下造林,根据郁闭度大小及林木分布情况,在林中空地采用穴状整地。株行距80cm×80cm,穴规格30cm×30cm×40cm,将表土回填到穴深的1/3左右,并去除石块、杂物等,再施基肥与表土混合均匀,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最后回填表土使穴成馒头状。

2.3栽植

根据我市气候特点,南方红豆杉的栽植时间以冬末春初为好,即每年的11月末至翌年3月初,随起随栽,将苗木的根系在已准备好的ABT生根粉带泥浆溶液中浸一下,以促进根系生长和补充苗木所失水分。挖开已回填的穴,将苗木植入穴中,回填土提苗,保证苗木根系舒展,扶正苗木,用脚踩实四周,保证苗根与土壤密接,栽植后及时浇透定根水。

2.4抚育管理

南方红豆杉生长较慢,造林后的前几年要精心管理。一般在5~6月和8~9月各锄抚1次,主要是松土、除草等。在锄抚时应对苗木进行培土、扩穴、埋青,以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分,并使穴状整地造林地尽量连成带状或小带状。自第2年开始,可结合抚育进行施肥,每年至少1~2次,施肥方法是在苗干基部挖环形沟,后将复合肥均匀施入沟内,每株200g左右(逐年增加),浇水,再覆土填平即可。也可在栽植后进行间作玉米、黄豆等高杆农作物,不仅可以为幼苗遮荫,还可以结合农作物管理进行除草、施肥。为促使幼林生长,在造林5年以后,可根据幼树生长情况进行修枝、定干,以解决红豆杉分枝低、冠幅大、主干不明显的不利影响。修枝每年1次,修去最下面的一轮枝,达到一定的郁闭度后,应及时进行抚育间伐。

2.5病虫害防治

油松的育苗及造林技术 篇5

关键词:油松;育苗;造林抚育;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 S791.254.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66

1 育苗

1.1 采种

种子最好是种子园或者母树林采集,也可以到散生树木和现有林中采集。母树最好选择树干壮、树形好、抗压力强、没有病虫害的树木,树龄20~50年生最佳。开花授粉形成幼果的时间大概在5月初,下年9月末果实成熟。球果成熟时,它的颜色从绿色变成黄褐色,果鳞微微裂开,这时可以马上进行采种。种子处理有三种方法:先冬藏再催芽;冰雪贮藏;温汤浸种催芽。

1.2 育苗

整地最好在前一年的夏季或秋季,深翻16.7~30厘米,及时耙磨收摘。因地制宜,适时进行油松播种育苗。油松育苗可分为:固定苗圃育苗、容器育苗及山地育苗。山地育苗具有很大的优势,就地育苗、就地造林不仅方便,成活率也很高。所以,最好选择山地育苗。山地育苗:山地育苗很少灌溉,因此育苗宜选择在平缓山坡的阴面、半阴面的中下部,有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又可以有较多的光照。也可以选择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地方,壤土的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适合做苗圃地。有灌丛坡或草坡的荒山地和多年未种的荒地为最好。切忌选择土壤瘠薄的新撩荒地、风口、山顶、常年不见阳光的阴坡,或者有过严重水土流失的山地。油松可以在春天和秋天两个季节育苗,最好的时节为早春。每年的4月中上旬进行播种,每隔一段距离,成行播种。垄沟中播种的宽度为3~7厘米,行距为20厘米,覆盖土层厚度为1~2厘米,每亩播种量为15~20公斤。出苗后,要注意保护幼苗,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适当追肥,加强松土除草、及时做好抗旱、排水防涝等工作,通常两年就可以出苗出圃造林。

2 造林

油松生长、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土壤的水分含量。油松造林要注重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最好选择在干旱低山地区的阴坡或者半阴坡。如果选择在阳坡造林,要提前半年至一年整地,将表土放在坑的上方,土心放在下方作埂,最后回填表土,保持土壤的蓄水量,改善土壤生态条件,使造林成活率得到提高。如果选择在干旱山地造林,最好采用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穴状整地等措施。

造林密度对林木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种造林密度即每亩造林株数,油松生长缓慢,干形差,密度太小,易形成“小老树”。如果造林地的具体环境差,应尽量使造林密度适当加大,能使树干通直,促进林木自然整枝。如果在高山或交通不便利的山区培育大径材,造林密度应该小一些,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营造用材林栽植较密,通常为222株/亩(1.5×2米)或167株/亩(2×2米);在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营造防护林密度一般为111株/亩(1.5×4米或2×3米);沙地一般为111株/亩(2×3米)或83株/亩(2×4米)。

油松造林共有两种方法:植苗造林和直播造林,通常以植苗造林为主。植苗造林的苗龄应选择2~3年生的幼苗,能有效提高成活率。待土壤解冻融化后,及时进行栽植,用容器育苗时,选择一年半生幼苗在雨季进行栽植。雨天或秋天比较适合造林,如果长期干旱不下雨,苗木就会枯死。播种造林的成活率偏低,因此在土壤湿度小、立地条件差的地方不能进行,土地肥沃且湿润的阴坡还可以采用穴播。在人烟稀少、海拔较高的山区,植被覆盖率不高的荒山、荒地可进行飞机播种的方法。在鸟、鼠、兔害严重的地方最好不要直播造林,成功机率很小。

3 抚育管理

造林同年要进行三次松土除草,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加速幼林生长。一般进行3年,油松的混交树种以紫穗槐、侧柏为宜,不能和刺槐混交。油松侧枝粗壮,高生长优势不是很突出,按不同立地条件,一般在8~10年后开始轻度修枝,时间不能过早、修枝不能过量,否则会影响树木生长。冬季是修枝的最好季节,修理平整,一定不要伤到树皮。油松郁闭后开始分化,需要调整密度,每隔5年进行一次修枝抚育。到15~25年生时,可以进行一次抚育间伐,避免林分生长衰退。

4 病虫害防治

油松幼苗对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比较弱,通常受猝倒病的危害,主要的虫害有:果螟、松梢螟、油松球、油松毛虫、油松球果小卷叶蛾等,这几种病虫害严重为害油松幼苗的生长发育,应选择有效农药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李夏刚.油松金光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90.

[2] 高成法油松小穴植苗造林及扶育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1982,(2).

[3] 王粉霞.油松造林技术初探.现代园艺,2012,(20).

[4] 陈广太,刘凤山,王文全.河北省太行山造林树种选择问题[J].华北农业,1985,(1):49-53.

湿地松芽苗造林技术 篇6

1 特征特性

湿地松生长快, 木材质量好, 松脂产量高, 经济效益好。木材广泛用于建筑、枕木、坑木以及胶合板、纤维板和造纸等方面。木材价值700~900元/m3。湿地松苍劲而速生, 树型整齐, 主干通直挺拔, 侧枝整齐而不庞杂。中国已驯化成功达数十年, 已在长江以南的园林、自然风景区、高速公路、铁道两侧得到普遍应用。在园林中行独植或丛植时, 选用三至四年生大苗, 在多雨的春季, 带土团移植;为了保证造林成活率, 最好采用芽苗造林, 成活率可达98%以上。湿地松最为主要的特点是:对气温和土壤的适应性强, 较耐湿地而生存;耐低温, 抗贫瘠, 树型整齐。湿地松适生最好的环境条件:年降雨量在1 000~1 400 mm, 年平均气温15.4~21.8℃, 绝对最高温38℃, 偶有达到41℃, 绝对最低温为-17℃。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均可种植。湿地松在中性至强酸性水土流失红壤丘陵地及表土50~60 cm下为铁结核层排水不良的沙黏土地均生长良好。湿地松也较耐旱, 在干旱贫瘠的低丘陵地也能旺盛生长。在排水良好的沙地或者积水地则生长较差。湿地松为喜光树种, 极不耐阴, 抗风力较强[2]。根系有菌根与之共生。

2 湿地松芽苗造林技术

湿地松造林, 一般采用裸根苗和容器苗造林, 在此介绍一种新的造林方法———湿地松芽苗造林方法, 即利用沙床培育湿地松子苗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 该造林方法具有省工、省时、成本低、造林成活率高、简便易行等优点。

2.1 湿地松芽苗培育技术

培育芽苗一般在临时温床上即塑料拱棚内进行。其工序是:先在背风向阳的地方 (最好是水泥场地) , 用新鲜的河沙做成宽1 m、厚20 cm左右的沙床, 沙床四周用砖砌成高25cm的围墙, 砌围墙时不留缝隙。沙床建成后, 用0.1%新洁尔灭水溶液5 kg/m2或0.5%硫酸铁水溶液5 kg/m2, 对床面进行消毒。沙床做好后, 应将湿地松种子均匀地播撒在床面上, 然后盖上经过消毒的细沙, 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 随即喷透水, 种子播种后, 用竹条在沙床上搭成宽1 m、高0.5 m左右的拱形架, 盖上塑料薄膜, 形成温室棚;同时在温床内放置温度计, 以便掌握温床内的温度变化情况。如果芽苗移植量较大, 还可以在2个小拱棚上再建1个大的拱棚, 这样更容易控制温度、湿度, 有利于培养湿地松芽苗, 在培养芽苗过程中, 应使床面始终保持恒温、湿润, 床面温度始终控制在25~28℃, 温床内温度高于28℃时, 要揭开塑料薄膜降温, 温床内温度低于25℃时, 则要喷洒热水提高温度。在芽苗出齐之前应揭开塑料薄膜炼苗2~3 d, 并喷洒1~2次0.5%波尔多液或多苗灵300~400倍液以防止立枯病发生。当上胚轴停止高生长时, 侧根尚未形成, 即可将幼芽苗用来造林。

2.2 芽苗造林

适时整地, 应在上一年的冬季挖穴或抽糟, 待穴或糟冻过1~2个月后, 于翌年1—2月回填土入穴或入糟。挖穴整地规格是50 cm×50 cm×30 cm、抽糟整地规格是50 cm×30cm×自然长度。造林密度可视工程类别或培育目的而定, 可按2.5 m×2.0 m, 也可按2.5 m×2.5 m进行配置。在进行芽苗移植前, 应查看造林地上回填入穴或入糟中的土壤是否被雨水沉实, 以及土壤干湿情况, 如果土壤没有沉实或干燥, 就要等雨后赶墒栽植芽苗。栽植时, 一是芽移苗要小, 只要能拿上手, 就可以进行。种子由胚、胚乳、种皮、种脐、种脊和种孔组成, 胚是包在种子内的幼小植物体, 种子萌发实际上是胚生长和形成幼苗的过程, 胚乳位于种皮与胚之间, 是种子内储藏营养物质的部分, 在种子萌发时供胚生长用。湿地松种子萌发时, 胚轴迅速生长, 从而把子叶、上胚轴和胚芽推出土面, 当胚轴停止长高时, 芽移效果最佳, 此时芽苗的侧根还没有形成, 营养来源于胚乳, 适应性强, 不需要炼苗, 好拔、好栽、成活率高, 同时不受天气影响, 可以全天移栽。一旦种壳呈灯笼状, 将脱未脱时, 胚根较长, 侧根已形成, 胚乳中的养分消耗将尽, 子苗移植后的营养主要靠渗透吸收, 如遇到晴天高温或大风天气, 蒸发旺盛, 地上部分因水分供应不足, 失水萎蔫, 超过临界值, 就会死亡。此时的苗木抗性差, 同时根长、难拔、难栽, 还需要经常浇水, 移植的成活率低[3]。二是移栽时, 芽苗的根要充分与土壤接触。如移栽方法不当, 就会出现子苗主根吊空死苗, 影响成活率。首先在沙床中, 把子苗轻轻提出, 放入盛有少量清水的盆 (碗) 内, 并盖上潮湿的布 (纸) , 送至造林山场备用, 防止太阳曝晒;然后将穴中栽苗地方的土壤耙细、压紧, 右手持竹签直插入土中, 拔出竹签, 形成缝隙;左手轻持子苗放入缝隙, 右手持竹签, 在植入子苗的右侧1.6~2.0 cm处, 竹签上端向右, 下端向左, 适当倾斜插入土中, 并向右方挤至芽苗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 移栽深度为芽苗基部的砂痕以上0.5~1.0 cm。三是如果在晴天进行, 就必须浇定根水, 一般上山时, 每人带1壶水, 栽后在根部浇湿即可, 确保初生根和土壤充分接触, 以提高成活率。四是防止鸟兽的危害, 严禁放牧。

3 造林效果分析

一是生长情况。2003年10月11日, 对造林地上的树木生长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结果表明2002年芽苗造林平均高为109.80 cm, 平均地径为2.38 cm, 成活率为97.5%;容器苗造林平均高为59.3 cm, 平均地径为1.3 cm, 成活率为98%;裸根苗造林平均高为57.1 cm, 平均地径为1.5 cm, 成活率为80%。二是成本核算。苗木成本:容器苗、裸根苗单价0.30元/株, 芽苗0.05元/株 (按湿地松种子500元/kg, 出苗2万株/kg, 培养芽苗的材料费和手续费计100元/kg) , 两者相比, 单株成本节约0.25元, 造林1 830株/hm2, 可节约成本457.5元/hm2, 因工程和项目造林成活率要求高, 单位面积成活率必须达到95%, 一般情况下, 裸根苗和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只能达到80%。为了达到工程和项目造林的成活率要求, 裸根苗和容器苗造林必须进行补植, 需补植345株/hm2, 补植的苗木费用为86.25元/hm2, 因此利用芽苗移植造林可以节约苗木成本费457.50~543.75元/hm2。栽植成本:工程和项目造林栽植费用为915元/hm2, 单株栽植费为0.50元, 每个工日栽容器苗或裸根苗200~250株, 芽苗移植每个工日可以移植2 000~3 000株, 工效提高10倍以上, 可节约栽植成本823.5元/hm2, 因容器苗或裸根苗造林的成活率达不到95%, 需补植, 补植费为172.5元/hm2, 因此利用芽苗移植造林可以节约栽植成本费823.5~996.0元/hm2。苗木运输费:视路程远近及海拔高度和坡度情况而定, 苗木运输费用为容器苗>裸根苗, 芽苗的运输几乎为0。因此, 芽苗造林成活率高, 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容器苗和翌年生的裸根苗;且造林成本低, 按国家项目造林和工程造林的标准要求, 芽苗造林共计节约造林成本1 281.00~1 539.75元/hm2, 并具有简便、易行、省时省工、不受天气制约等特点[4]。

摘要:介绍了湿地松的特征特性, 总结了其芽苗造林技术, 并分析了造林效果, 以期为湿地松芽苗造林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松,特征特性,芽苗造林技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志丁, 陈武, 赵军.湿地松造林技术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19-20.

[2]张连水, 陈南州, 罗水发, 等.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 2002 (51) :32-34.

[3]沈勇强.崇仁县湿地松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 1994 (1) :22-23.

杜梨育苗、造林技术 篇7

1 育苗技术

1.1 采种

杜梨种子当年九月成熟, 果肉变褐红色时, 即可采集。将采集的果实堆沤十多天, 使果实发酵、变软、腐烂, 然后用手或脚将果实搓揉, 用清水冲洗, 淘出种子, 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凉干, 阴干后的种子应立即用湿润的细沙埋藏起来, 使之继续完成后熟过程, 切忌放在阳光下曝晒, 否则会使种壳破裂, 种仁变色, 千粒重变小, 降低发芽能力。

1.2 种子处理

四月初将种子放入30℃~40℃温水中浸泡一昼夜, 然后捞入箩筐, 滤干浸种水液, 堆集覆盖闷种8~12小时, 之后, 每天用温水喷洒1~2次, 保持种子湿润。也可将种子放在麻袋上进行摊晒, 并经常翻动, 洒水保湿, 以加快种子萌动。种子稍有萌动或个别种子裂口露白后, 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2小时后即可播种。

1.3 苗圃地选择

杜梨是喜光阔叶树种, 因此, 圃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向阳、灌水方便的地方。整地要求与其它阔叶树种相同, 一般圃地深翻25CM左右, 打碎土块, 拣净杂草、石砾。整地时施入硫酸亚铁粉剂20~25斤/亩进行土壤消毒, 然后打畔作床, 苗床一般宽1米, 长4m~5m, 步道宽40cm左右, 床面初成后, 每亩施入磷肥100斤翻入土壤, 整平为床面后待播。

1.4 播种

杜梨育苗既可春播, 也可秋播。春季一般在四月上中旬播种, 种子催芽处理后, 种皮开裂, 种芽顶出, 即可开始下种。采取开沟条播, 沟深2 c m~3 c m, 播幅宽5 c m~10cm, 行距30cm, 每亩播种量3~4斤种子, 覆土厚度1.5cm~2cm, 覆土后稍用力镇压, 使种子和土壤接实。秋播一般在十一月上中旬, 秋播不必处理种子。

1.5 苗期管理

杜梨育苗从下种到幼苗出齐需15天左右。此期间需经常观察、洒水, 保持苗床湿润和加强看护, 严护鸟类啄食。苗木大部分出土后, 要注意做好洒水降温工作, 防止发生日灼。5~6月份进行间苗定株, 株距5cm~6cm;苗期管理与其它树种的管理措施一样, 应及时松土除草、灌水、施肥等, 施肥可施尿素8~10斤/亩, 本着次多量少的原则进行, 以促其苗木生长。

2010年9月份对杜梨育苗进行调查, 其结果 (表1) 。

2 造林技术

2.1 正确选择造林地

杜梨适应性强, 无论在山地、平川、沟坡地均可生长, 但土壤过旱、脊薄和土壤石砾含量较大的荒山坡地, 幼树生长较缓慢。避免选择在下湿、积水的河道内造林。

2.2 整地方式及规格

一般采用穴状、鱼鳞坑和水平沟整地, 在土壤瘠薄、干旱的立地条件上, 采用穴状整地, 规格40cm×40cm×30cm;在荒山、灌木和杂草较密的立地条件上, 应先进行割灌后再整地, 规格为50cm×50cm×40cm, 或采用水平沟整地, 规格为沟长7 0 0 c m~100cm, 宽40cm~50cm, 深30cm~40cm。

2.3 造林季节及密度

杜梨选择春、秋季节造林均可, 但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份为好, 采用1~2年生的Ⅰ、Ⅱ级合格苗造林, 造林密度以220株/亩或160株/亩为宜, 株行距采用1.5×2m或2×2m均可。

2.4 幼林抚育

造林后3年内每年5月和8月各松土除草抚育一次, 对杂草生长旺盛、灌木较密的地段, 必须进行砍灌、修剪下部侧枝等抚育措施, 到幼树超出杂草层时即可停止。

单位:亩年株/亩cm

调查数据显示:杜梨育苗亩产量以1万株左右为宜, 且苗木生长粗壮。

摘要:通过对杜梨育苗、造林技术的研究, 为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的陕北地区的荒山荒坡造林和绿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杜梨,育苗,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1]石应泉, 王儒均.延安地区主要树种育苗技术[M].延安地区林业局, 1984.

沙棘育苗造林技术 篇8

沙棘, 又名酸刺、醋柳、黑刺、酸溜溜, 属胡子料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高达1~2m, 呈簇生。沙棘分布很广, 在我国的华北、西北、西南、东北等近20个省 (区) 都有分布, 主要在干旱地区生长普遍, 与油松、侧柏、落叶松等营造混交林,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绿化荒山荒坡、营造生态林的最佳模式。混交后油松、侧柏、落叶松、沙棘生长快, 干形好, 病虫鼠害亦少。

2 材料与方法

2.1 采种

沙棘一般4~5年开始结果, 4月前后开花, 9~10月果实成熟后长期不落。采种时剪下果枝, 捣碎果浆, 用筛子淘洗, 除去果肉、果皮和杂质即得净种, 然后晾干备用。

2.2 育苗

2.2.1 土壤选择

苗圃地选择有灌溉条件的砂壤土, 对苗圃地精耕细作, 施硫酸亚铁225~300kg/hm2进行土壤消毒;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和粪肥质量确定, 一般施有机肥30~45t/hm2、磷肥225~450kg/hm2、碳酸铵225kg/hm2作底肥。

2.2.2 种子处理

沙棘种子小, 皮厚而硬, 并附油脂状棕色胶膜, 妨碍吸水, 播种前应做好浸种催芽。催芽时先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2h, 然后进行催芽处理。

(1) 雪藏催芽。将当年采集的沙棘种子, 通过精选、消毒后, 选择背阴、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坑 (或库房内) , 在入冬前用积雪 (冰) 堆放, 待翌春雪化, 再按1∶3比例混入湿沙置温暖处催芽, 此时需控制温度, 以延缓发芽时间。待有20%~30%裂嘴或发芽时随即播种, 严防风吹日晒。雪藏保证了种子所需水分、养分和低温, 催芽效果很好, 出苗整齐, 抗性强。

(2) 温水浸种催芽。一般在播种前15d左右, 将种子用45~50℃温水浸泡1~2d, 然后捞出混入湿沙置温暖处催芽, 待有30%~40%的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

2.2.3 播种时间与播种量

春季应适时早播。当土层5cm深处温度达9~10℃时, 沙棘种子就可发芽, 14~15℃时最为适宜。一般以4月播种为好。在播前灌足底水, 待土壤湿度不粘工具时, 再浅翻、耙平。条播行距15~20cm, 播幅5~8cm, 下种量75~150kg/hm2, 覆土厚度1.5~2.0cm, 出苗后应及时喷灌, 遮阳降温, 以防日灼。也可秋播, 土壤封冻前, 一般在9~10月种子消毒后, 即可播种;翌春幼苗出土早且整齐、扎根深、抗性强、生长季节长, 避开了出苗时的高温天气, 不易发生日灼和其他病害, 产苗量高。

(4) 间苗。当年间苗1~2次, 第1次在幼苗长出真叶后拔出病株, 第2次在第1次间苗10~15d后进行, 留苗15~20株/m2, 间苗后应及时灌水松土。一年生幼苗要灌水4~5次, 并及时拔草松土, 亦可在6~7月追施速效氮肥112.5~150.0kg/hm2。

2.3 整地

在干旱地区可采用鱼鳞坑整地方法, 尽量保留原生植被, 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应推广雨季或雨季前整地, 提高土壤保水、保墒、保肥能力, 使造林质量和成活率在干旱年份得到大幅度提高, 并能有效地拦蓄降水。整地时要巧用小地形, 一般规格为60cm×50cm×30cm、40cm×40cm×30cm等, 呈“品”字形排列在集水线上, 使周围的降水集中到定植穴内。整地过程中, 要拣净草根、石块, 垒砌硬堰, 表土、熟土回穴, 形成15°的反坡, 最大限度地截留雨水, 提高定植穴内土壤含水量和活土层厚度, 防止水土流失。采用鱼鳞坑整地施工比较灵活, 可以根据小地形的变化定位挖坑, 动土量小、省工、成本较低。

2.4 造林

沙棘植苗造林, 在春、秋季均可进行。由于沙棘苗发芽较早, 春季要适时早栽, 一般土壤解冻20~30cm时即可进行。苗木不宜过大, 以1~2年生、苗高40~100cm左右为好, 根长保留20~30cm。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 选择阴坡或半阴坡、梁峁等立地进行栽植。在栽植时将苗木根系用泥浆磷肥液 (过磷酸钙和水、黄土比例为1∶4∶10蘸根带水栽植;也可采用ABT生根粉、保水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苗木蘸根处理, 可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沙棘纯林, 初植密度4 950~5 400株/hm2;沙棘混交林, 如油松与沙棘混交, 一般栽植沙棘1 050~1 650株/hm2、油松2250~3 300株/hm2。利用沙棘前期生长快的特点, 可以改善生境, 减轻中华鼢鼠对油松的危害。

2.5病虫害防治

沙棘抗性强, 病虫害不严重。苗期有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危害;林地内发现有沙棘毒蛾、木蠹蛾、介壳虫、沙棘长眼金龟甲等虫害。采用除营造混交林、平茬更新等营林措施外, 可按通常采用的方法进行药物防治, 但应注意农药交替使用, 以防发生抗药性和药害。

摘要:分析了沙棘的生态特征, 从采种、育苗、整地、造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论述了沙棘的育苗及造林技术, 以期为沙棘的广泛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沙棘,育苗,造林技术

参考文献

[1]赵晨霞.沙霞育苗技术及造林方法[J].沙棘育苗技术及造林方法, 2003 (1) :303~305.

[2]刘振山.沙棘的育苗与造林[J].生物学通报, 2000, 35 (6) :45.

[3]李根前, 唐德瑞.沙棘林培育技术研究[J].沙棘, 2000, 13 (3) :12~17.

槲栎育苗及造林技术 篇9

1 生态习性

树高达20m, 树冠广卵形。小枝无毛有淡褐色的皮孔。单叶互生, 叶长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 先端微钝或短渐尖, 基部窄楔形或圆, 有波状印齿, 下面密生灰白色细绒毛。侧脉10~15对, 叶柄长1~3cm, 无毛。壳斗杯状, 小苞片鳞片状, 排列紧密, 有灰白色柔毛, 花期4~5月, 果期10月, 坚果卵状椭圆形。槲栎喜光, 耐寒, 对土壤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 萌芽力强。耐烟尘, 对有害气体抗性强。在肥沃、湿度较大、排水良好、半阴坡、半阳坡及阳坡上生长良好, 在土层瘠薄的向阳的陡坡, 槲栎也可生长, 在褐色土上生长缓慢。

2 育苗

2.1 采种及贮藏

选择20~50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树木作采种母树。果实成熟时由绿变黄褐色, 坚果有光泽, 可自行脱落。在树下拾取或将种子打落后收集起来进行粒选, 剔除病虫损害及色泽不正常的种子, 可得90%以上优良种子。槲栎种子中常有栗实象鼻虫, 外表不易发现, 浸入55℃温水10分钟后即可杀死种内害虫。经杀虫处理后的种子在庇荫干燥地方摊开晾干, 每天翻动3~4次, 以防种子发热生霉。晾干后即可贮藏于地势高燥、地下水位较低的地方。挖坑深80cm, 宽约1m, 长度以种子数量多少而定, 在坑底铺厚约15cm细沙, 沙上摊放种子5cm厚, 种子上再盖细沙3cm厚。如此细沙、种子交替摊放, 直至距坑口10cm左右。在坑中每隔1m插一束草把, 以防止种子发热生霉。覆土封盖要略高于地面, 在坑的四面挖30cm深的排水沟, 防止雨水浸入。

2.2 播种选择地势高燥、平坦, 有排灌条件的

沙壤土作圃地, 深翻、整平、作床, 并施足基肥。播种前将种子浸水1天, 捞出后摊放在阴凉处。春播为3月下旬, 秋播在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土层深厚的山坡, 梯田翻耕后, 也可整平作畦育苗。667m2播种量150~250kg, 产苗20000~30000株。出苗后, 要及时中耕除草、间苗, 达到苗全, 苗旺。

3 造林抚育

3.1 整地

平缓地用机械全面或带状整地, 深30cm左右。山地陡坡多采用鱼鳞坑整地, 坑长径1m, 短径60cm。拣出石块和草根, 将草皮表土放入坑中, 松土深度30~50cm, 坑面外高里低。沿横坡方向排列成行, 上下交错以利保持水土。

3.2 抚育管理

造林后连续进行除草松土2~3年, 第1年分别于4月、6月及8月进行。第2年分别在4月、6月进行。第3年在6月进行。如苗木干形不良, 可在造林后3~4年平茬, 即在槲栎停止生长季节, 从基部平地面截掉, 切口力求平滑不劈裂, 翌年选留1株竖立粗壮的萌芽抚育成林。槲栎要及时修枝, 以培养优良干形, 提高木材品质。一般在树木休眠期间进行修枝, 把枯死枝、衰弱枝、病虫害及竞争枝剪掉。切口要平滑, 不伤树皮, 不要留桩, 伤口愈合快。注意修枝强度不能过大, 避免影响林木生长量。

3.3 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褐斑病。防治方法: (1) 掌握在无病林区采集种子; (2) 采集后的种子, 要进行精选, 挑除带伤的和带虫的坚果, 然后晾晒降低含水量至30%~40%, 再混沙贮藏; (3) 贮存期间要经常通风换气、降低温度, 并定期检查。

育苗及造林技术与防病措施 篇10

【摘 要】苗木对于造林来说属于物质基础,对于苗木采用何种育苗技术及措施,关系到林业育苗的根本发展,好的育苗技术及管理是苗木质量和林业需求的根本保证。在树苗培育过程中,有的人在不懂技术的情况下盲目进行培育,期间导致土壤消毒、催芽、播种这几个环节出现技术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森工企业在营林生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更新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稳步上升。本文分析了育苗技术中的防病措施、造林技术中的防病措施和林分抚育中的防病措施,旨在提高林业工作者营林技术,促进林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育苗;造林技术;防病措施

研究林木病害的最终目的在于防止它,以保护林木的健康,增加经济收益。林木与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若干具体作法上的差别。如治疗措施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并不重要。因为单株农作物的价值很小,进行单株治疗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另一方面草本的农作物复原能力很差,治疗往往收效不大。而木本植物、如果树、行道树、贵重的成材大树不仅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治愈复原的可能。尽管如此,无论林木或农作物的病害,都是把“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治”只不过是一种补助措施罢了,即遵从“预防为主”这一共同原则。

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是拟订防治措施的理论基础。透彻地掌握具体病害的规律,不仅可以使防治措施更有目的性,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提供更有效的防治途径。例如,梨锈病固然可以用化学药剂来防止其流行,但由于它的专主寄生和没有再侵染的特性,只要在梨园周围清除它的转主桧树,不用其他任何措施就可以获得彻底的防住效果。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都是以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的一致配合为基础的。因此,在病害的防治上,则必反其道而行之,以人为的干涉来打破这种统一配合现象的出现。具体地说,就是:①设法消灭病原或初段其传播的途径;②增强寄主的抗病力或保护它不受病原物的侵染;③改善环境条件,使不利于病原物数量的积累和侵染活动的进行,或有益于寄主抗病性能的发挥。一切防治措施都是为了达到上述三个目的之一或者同时兼顾的。

1.育苗技术中的防病措施

首先是选择适当的苗圃地。苗圃最好不要设置在土壤黏重、地势低湿的地点。因为在这种半嫌气的土壤条件下,根的呼吸受阻且易于积累硫化二氢和水杨醛等有害物质,有利于猝倒病、根癌病、菌核性苗枯病等的流行。如限于条件,非在这种地段上设置苗圃不可,则应采取改良土壤、排水等措施。在易于排水的沙地或黑色土壤上设置苗圃,则应注意防止夏季高温引起的灼伤。苗圃最好远离有同种林木的林分,以免病原物从林土上传到苗木上。

在同一圃地上进行连作往往使病原微生物逐渐积累增多,发病率高。特别是根病严重的旧地应尽量采用轮作的方法。轮作病原物不能寄生的植物不仅可使病原物因得不到适当的寄主而“饿死”,而且有利于某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促进病原物的死亡。根癌病、猝倒病、根线虫病等都可以通过轮作的方法进行防治。如必须连作时,在发病重的圃地上应作土壤消毒。

苗圃中的病死株和枯落物都要清除干净,以减少侵染来源。

2.造林技术中的防病措施

适地适树是提高林木抗病力,减少病害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有的地方由于不适当地扩大某些树种的栽培范围,树木生长情况很坏,许多侵染性病害也相继发生。杉木黄化、马尾松黄化都与立地条件恶劣有密切关系。在黄化的马尾松上,多毛孢菌和皮下菌引起的叶斑病很容易流行。

混交林有利于病虫害防治已经是定论了的。无论是根部病害或是枝、叶病害,混交的树种都可以起到某种屏障的作用。但应注意混交树种的搭配。在某种锈病严重的地区,要避免使用病菌的两个转主作为混交树种。否则,不仅没有防病作用,反而会促进病害。

3.林分抚育中的防病措施

幼林及成林的抚育管理对于病害防治影响很大。病死树要及时清除。弱树、弱枝及枯枝也都应适当处理。因为有些弱寄生的病原物往往先是在这类林木上寄生孶长,然后才蔓延开来的。如松烂皮病菌,通常是作为枯枝上的腐生物存在着,但当林木衰弱时,便从枯枝组织活组织蔓延而成为寄生菌,引起枝条或林木的死亡。

在林分的管理中,及时发现和清除病害的发源基地是防止病害蔓延扩展的关键。流行病害,尤其是区外传入的病害,在其爆发以前,病原物一定有一个定植和数量积累的过程。从新病害定殖到普遍性地爆发,其间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或其他防治办法,完全可以在其成灾以前加以清除,或将其限制在一个小的范围内。

山火、放牧、随意刮皮打号,是引起林木机械损伤,导致病原伤口侵入,特别是树皮腐烂病菌、立木腐朽菌侵入的重要途径,应当禁止或严格控制。

通过合理的林业技术措施来防治病害,其优点不仅仅是不需要增加额外的防治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完善地保持林分的生物生态体系,没有由于使用化学药剂等办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但它的缺点是收效缓慢,不宜作应急之用。

综上所述,改善营林技术措施有利于速生丰产,同时,也是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植物病害的生态体系中,环境条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环境条件的任何重大改变都将影响到整个的病害生态系。采取正确的营林措施将使环境条件适于苗木或林木的生长而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李哲.浅谈加强营林生产管理的措施[J].吉林农业,2010,(12).

[2]宋玉双,黄北英.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8(06).

上一篇:新时期物流成本控制下一篇:填砂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