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

2024-06-10

重庆晚报(精选十篇)

重庆晚报 篇1

1 山水文化秀美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大巴山及其支脉地区。东部山川纵横, 山势险峻;西边平原河谷交错, 土地肥沃。长江、嘉陵江等江河将山脉、平原和河谷有机的串为一体。其山势之壮丽, 恰似一个肌肉凸显的壮男;其水型之秀美, 又如一个美妙少女。

重庆的山水以长江三峡为最美, 它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长江三峡峭壁林立, 水势纵横, 有山的雄壮, 也有水的静美。更有三国时期, 赤壁鏖战, 留下无数的英雄故事。三国文化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 名扬四海。如今山川秀美, 高峡平湖, 景色分外美丽。

钓鱼城古战场, 蒙哥折戢于此, 写下重庆军民 (当时属四川) 顽强奋战的历史故事。钓鱼城也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如今的古战场已是一处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 游人如织。还有仙女山, 天生三桥, “黄金甲”的拍摄地之一;也还有山就是佛, 佛就是山的金佛山。山的雄伟, 映衬了重庆人的宏大气魂, 伟岸个性。

水的文化之一就是码头文化。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 江边码头林立, 商船穿梭频繁, 旅人来往如鲫。凡是有码头的地方, 就会有聚居人群, 就会有社会组织, 就会有江湖规矩和社会习惯, 形成一定地方特色的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的组织载体主要包括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组织。其优秀的文化如开门见山, 吃苦耐劳、热情豪爽, 勇往直前的精神仍对当前社会有积极影响。其不良文化如江湖习气, 性格火爆, 拉帮结派, 爱抱不平, 好斗争勇等对城市文化的仍有消极影响。不良的市井文化影响, 形成了少数“重庆人的草莽气息”。

重庆山水相依,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有其得天独厚的一面, 更有其险恶艰难的一面。险恶艰难的自然环境和大山大江的磅礴气势赋予这里的人们顽强、坚毅、豁达、拼搏的个性, 也孕育了他们刚勇坚毅的精神。

2 历史文化悠久

重庆有着3000年悠久的巴渝文化历史。重庆古称“巴”, 隋称“渝州”。史上曾三次建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造就了重庆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重庆历史文化悠久。“巫山猿人”的发现, 将中国历史的源点提到204万年之前, 其后, 重庆历史文化向深度广度拓展, 演变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巫山原始文化、巴国文化、三国文化、丰都鬼文化、大足石刻艺术、宋末抗元军事文化、陪都及红岩文化等地域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从而构成了重庆历史文化的脉落。

抗战文化最是有名。抗战时期遗留下来了许多历史人文景观。抗战时期, 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抗战中, 留下诸多遗迹、轶事, 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包括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周公馆、桂园、蒋介石官邸、韩国临时政府、歌乐山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 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

在搞抗时期, 重庆作为远东的国际化都市、抗战的指挥中心。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纷至沓来, 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 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 诸如茅盾郭沫若、巴金、郭沫若、柳亚子、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鸿、老舍等, 迅速提升了重庆的文化内涵, 使陪都文化兴盛一时。

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个革命前辈, 无论是邹容、杨沧白, 还是赵世炎、江姐、杨闇公, 都充分体现了重庆文化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卢作孚为代表的民族实业家, 胸怀天下, 关注民生, 以实业救国, 则体现了乐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抗战时期,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团结领导各阶层人民群众同反动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了崇高革命精神。这种“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精神, 就是伟大的“红岩精神”, 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重庆历史人文文化的内涵。这种充满革命、开拓、奉献、进取的精神, 就是重庆历史人文文化的核心内涵。

3 民族文化独特

重庆少数民族文化独特。重庆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等、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0余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 7%。主要分布在黔江和涪陵地区。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 重庆土家族、苗族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沉淀、积累下来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 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 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除此之处, 川剧 (变脸、喷火、巴剧、渝剧) 、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是重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 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川剧名戏《金子》、《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铜梁龙文化也颇具影响力。铜梁火龙。每到盛大节日, 腾飞的滚烫铁水, 绚丽的焰火钢花, 人在龙中舞, 龙在火中飞, 飞出一片节日的喜气, 烘托出的是国泰民安的美景。这是群众最喜欢的一个文节目之一。

川江号子是著名的重庆文化的遗产。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 航道弯曲狭窄, 明礁暗石林立, 急流险滩无数, 无数船夫伸撑船拉索, 历尽艰亲万难。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 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 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 在滚滚川江上, 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深沉又激昂的调子, 唱出的与艰难险阻抗争的悲歌, 也是团结合作, 苦中作乐的欢歌。

独特的巴渝文化, 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的人们生活内容丰富, 性格坚定, 且又善于释怀, 乐观向上。

4 时代文化开放

重庆从一个内陆码头成长为现在一个开放大都市, 其间经历了若干代文化的变迁。重庆位于两江汇流之处, 是大江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史料记载, 到了清乾隆年间, 重庆便成了陕西、云南和贵州的水路交通中转站, 而下游的湖北、江苏, 乃至浙江和两广都是重庆可以水路连通的区域。

纵观历史, 由于中英《烟台条约》及续增条约, 重庆被迫开埠, 从一个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 迅转变为出现大量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庆开埠后“川江航运的繁荣始终使重庆与下江保持了开放的态势”,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先是影响沿海城市, 然后溯长江而上给长江沿岸城市带来冲击和影响, 加快了这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 尤其是三线建设时, 重庆工业面局出于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和国家安全情况, 工业结构较为单一, 布局偏散。重庆直辖以后, 进行了工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 搬迁污染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 这为重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了了良好基础。重庆处于全国的中西南地区, 属于内陆直辖市, 在对外开放等方便没有沿海地区的优势。重庆以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 努力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 打造现代城市化、工业化, 努力西部开放高地建设。近年来, 重庆以经济国际化为目标, 通过西永微电园建设, 引入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开拓“两江新区”, 为重庆工业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2012年, 重庆引进外资规模, 从四年前的10亿美元到去年的105亿美元, 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规模最大的省市;重庆进出口贸易, 从60亿美元到去年的360亿美元, 最近四年连续每年增长50%以上。重庆已经打破了内陆的闭塞状况, 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产业形态、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催生了新的文化。重庆的时代文化, 既传承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又体现出时代开放的文化氛围。正是重庆人民敢闯敢干, 不断改革创新, 才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业绩。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秀美的山水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 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开放的时代文化的介绍, 描述了重庆人热情, 坚韧, 勤劳朴实和乐观向上的个性, 以及与时俱进, 团结合作, 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这种与时俱进、民族性与时代文化相结合的重庆新文化, 推进重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重庆,文化特点,发展

参考文献

[1]重庆实践“催生渝派文化”——重庆学者访谈录[J].重庆社会科学, 2011 (2) .

[2]李伟, 魏巍.巴渝文化与重庆文化生态圈建设[J].文化争鸣, 2008 (7) .

[3]何林.近代重庆优势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承[J].重庆社会科学, 2010 (6) .

重庆晚报 篇2

姚云辉

从巫山小三峡乘船70余公里,便到了三峡久负盛名的千年古镇大昌。

记得2001年,当时流经古镇的大宁河水位一天天上涨,离大昌古镇淹入河中的日子也渐渐临近,古镇居民对古城的依恋与日俱增。

大昌古镇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镇内有保存较好的古城门和三峡最大的古建筑群。古镇东西主街长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这是个“四面可通话,一灯照全城”的袖珍古城。我们在傍晚时分到达,走在青石板街上,似乎是穿梭在远古时代。2003年,大昌古镇被淹没之前,它成为一个世界古民居保护史上的奇迹,被整体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下了渡船,登上青石阶,迎面就是南门。一棵古老的黄葛树生长在南门城墙里,躯干从石缝中冒出来,根虬暴露在外,盘旋着、扭曲着。我们深怕破坏了古镇的宁静安详,便放慢放轻脚步,欣赏着古镇的一砖一瓦,有哪里的古民居会比这里的更舒展于山形地势,更得意于御风亲水?还有哪里的老房子能比这里的见证过更多沧海桑田,而后又将桑田沧海?

古镇建在大宁河畔,占地约10公顷,现名为“解放街”的街道呈“T”字形,串通东、西、南3座城门,东西街长350米,南北街长200米。镇内大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

与1700多年的每一天一样,村民平静地坐在门前干着手头的活计,打理着自家的营生。三峡工程蓄水已经改变了一切,当时还有19个月,大昌古城将被全部淹没,上方水深将达近30米,这里将变成一片汪洋。但这里没有给人丝毫异样的感觉,只有古城南门上那个偌大的“拆”字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久就会消失,2004年初古镇将全部拆除和部分复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将度过千年古镇的最后两个夏天。

袖珍古城,城小价值可不小。这里有大量翘角飞檐的明清建筑,有37幢古民居和完整的古城墙。城内石板铺地,屋宇精巧别致,古韵浓郁,更有清澈见底的长江支流大宁河穿流其间。

古镇上,货摊都一字排开摆在极具特色的双屋檐下,不必担心被雨淋湿,很像是江南古镇西塘有名的廊棚。还有民居中用于防火的封火墙,一派江南风格。不过,要知道这里可是地势险恶的三峡腹地,遥想古人,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建造出这个小镇,简直是个奇迹。

大昌镇的海拔为141米。到2009年,三峡库区的水位上升至175米。事实上,大昌镇已与秭归新滩、忠县洋渡、石柱西沱等千年古镇一样,现在已经淹没水下。

古镇是大三峡地区古老的经贸中心。规模宏大的七省会馆、云蒸雾绕的煮盐之邦,造就了大昌人的精明。善于经商的大昌人没有学会坑人骗钱,即使在古城消失的最后时刻也没有去“宰”外地客。人们的确生活悠闲,随处可见老人们坐在街头晒太阳,纳鞋

底,从没有人匆匆忙忙地奔跑。

吃完晚饭后,我们都将到大宁河畔去游泳,顺便拣了几枚黑白相间的三峡石,带回去送给好朋友。傍晚,登古城,顾四周,东西良田万顷,古城如画舫静泊。日落时,在大宁河彼岸的山上远眺大昌。黛色的屋顶、红红的桉树叶,被阳光染出多种层次的河水,搭配在一起,安宁和谐。

1700年,这足够让人对大昌的过去产生敬畏——这座远离京城万里之遥的小小古镇,从无到有,从远古的政权建立延续到现在,代代接受着远居京城帝王的君领之力,创造着适应自己的生活。历史显然不是大昌人的包袱——古城之外,显示着现代人的痕迹:钢筋混凝土,玻璃,摩托,空调,抽水马桶。古屋的封火墙与钢筋混凝土相比,如同历史的兴衰更替,不可逆转,却又难以衔接。

大昌人说,我们没有必要对祖先忏悔,他们可以来到这里给我们创造幸福,我们也可生活在别处,为儿孙创造幸福。

移民的最后一件事,是到河边挖一棵小树,或者装点土和水。能能带走的,除了乡音、水、土和思念,没别的。

重庆晚报 篇3

关键词:重庆火锅;豪爽;性格

一、引言

重庆因火锅而闻名,火锅因重庆而富有生气。“到重庆没吃过火锅,那就等于没到过重庆!”同样,重庆人也因其“南人北相、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而远近闻名。重庆人爱吃火锅,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小孩,无一不对火锅情有独钟。

笔者认为重庆人的豪爽性格与重庆火锅密不可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豪爽”一词的解释为:“豪放直爽。豪放:气魄大而无拘束。直爽:心地坦白,言语、行动没有顾忌,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1]重庆火锅究竟是怎样塑造了重庆人这种豪放直爽性格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食物与性格的联系。

二、饮食与性格的关系

什么是性格?在彼得罗夫斯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把性格定义为“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那么重庆人的性格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是重庆人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情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近年来有关专家通过对营养与健康关系的不断深入研究后指出:食物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并指出:有些不良性格的人可以经日常饮食调节——有意识地选择相应的食物来加以改变。例如:爱唠叨的人应多吃些糙米、豆类、花生、干果、白菜、芹菜以及动物肝、心、肾等食物。[3]《礼记·礼运》中也说:“夫礼之初,始于饮食。”以上论断都足以说明食物与人的性格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重庆火锅对重庆人豪爽性格的构造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火锅作为重庆最有名的食物,它究竟是如何构造重庆人豪爽性格的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重庆火锅的起源来看

重庆火锅,也称做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现在学者们普遍赞成的一个观点是:“重庆火锅起源于清朝初年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的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4]四川作家李颉人也在其所著的《风土什志》中写道:“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5]也就是说,重庆火锅的起源与社会下层相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重庆火锅口味的不断提升,重庆火锅出现了德庄、刘一手、小天鹅、秦妈、苏大姐、奇火锅等大型知名品牌企业,并逐渐享誉全国。

重庆火锅起源于江边船夫、零卖贩子的生活,他们是社会基层人们的代表。基层民众生活更加真实,说话不拐弯抹角,有着其善良率直的天性,不同于玩弄权术的达官显贵那么心思缜密,也不同于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那么婉转含蓄。他们所关心的只是每日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所需。

(二)从重庆火锅的原料来看

重庆火锅的主要原料是:干辣椒、花椒、生姜、大蒜、八角、三柰、郫县豆瓣、小茴、桂皮、草果、香叶、公丁香、荜拨、牛油、色拉油、生菜油。在制作重庆火锅的底料上,先将牛油放入滚烫的锅中熬化,再把豆瓣剁碎倒入锅中,待熬成浆糊状后,加入炒香的花椒和胡椒,然后掺入牛肉原汤,最后再加入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姜,加川盐、醪糟和小辣椒等熬制。至此,一锅传统的红色锅底底料就熬制而成。

分析重庆火锅的原料,首先可以看出重庆火锅的口味主要以“辣”和“麻”为主。“麻辣”也是重庆人性格的代表,重庆女孩就曾有“辣妹子”之称。辣椒让重庆人“坦诚相见”,在重庆吃火锅,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重庆人背吹着电扇,一群人被辣的汗流浃背,却依然吃得津津有味,吃到尽兴处甚至会脱掉外套继续吃。现代科学实验表明,不同的味型,对人的性格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长期嗜甜的人,其性格大都温馨,柔和。而嗜酸辣的人,则多呈现火热、泼辣和激情”[6]。

另一方面,用以上原料熬制的火锅底料,主要以“红色”锅底为主。众所周知,红色属于暖色系,代表着热情。江苏卫视主持人乐嘉作为FPA(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 性格色彩创始人)曾说:“红色的性格优势是‘真诚、热情洋溢、活力和天真’。”[7]他认为,“红色是令人愉快的伙伴,而且他们的活力与热情具有感染力,能够辐射到周围,和这样的人相处,总会充满乐趣而且容易被他们活泼的精神所感动”。从性格上看,红色意味着“火”或“血”,这种颜色偏好的人个性坚强、精力充沛、活泼异常、感情丰富、性格外向, 总是准备论争或取进攻的意识, 说话做事快而不加思考。[8]色彩能强有力地表达情感,色彩对人有强烈的心理、生理作用,并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人的性格,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豪爽”在重庆人口中正是“耿直”“正直”“真诚”“活泼热情”“果断”“公正”以及“不虚伪”“不做作”等意思的代名词,这些意思均源自于重庆人性格豪爽直率、乐观豁达、刚直重义、坚韧忠勇、吃苦耐劳、活泼热情的秉性。

(三)从重庆火锅的菜品来看

正宗的重庆火锅的主要菜品是:鲜毛肚、鸭肠、猪黄喉、鸭血、鸡肝、鸡菌、肥肠、脑花等动物内脏。就毛肚而言,重庆本地每月所吃掉的毛肚便数以吨计,多么惊人的数字,由此可见重庆人多么推崇毛肚。《重庆晚报》公众调查中心曾经就“该不该取消毛肚鸭肠”这一问题,随机对50名网友进行了QQ在线调查。当被问及“若把毛肚、鸭肠从火锅菜单上去掉,您是否同意”时,81%的受访者表示反对,认为“毛肚和鸭肠是吃火锅必不可少的菜品,没了它们吃火锅不过瘾”。5%的网友则同意这一做法,觉得“不卫生,吃了对人体不好”。另有14%的选择“中立,难以取舍”。[9]

一提到吃动物内脏,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动物内脏腥味过重,直接煮食,难以下咽,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重庆像一个还没过渡到文明社会的野生动物部落,说重庆人是野人。其实毛肚在辣椒等原料熬制而成的锅内中煮食,不但没有腥味,反而味道鲜美。重庆人喜爱毛肚、鸭肠无非是喜爱它的“脆”,吃起来爽口,这是重庆人真性情的一种体现。重庆人不会因为毛肚等动物内脏的外表或是其他一些固有观念而不喜欢它们,而是通过自己的一些方法将其为己所用,重庆人这种敢作敢为、为人坦荡的性格也由来已久。当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元军下四川,准备攻夺重庆然后顺江而下一举灭掉南宋时,却不料在重庆打了足足36年,屡攻不下,被称为欧洲人“上帝之鞭”的大汗蒙哥,在钓鱼城含恨战死。[10]

(四)从重庆火锅的吃法上来看

重庆火锅的吃法不同于传统中餐,不是将已烹调好的菜肴端到桌上即可食用,而是把一些半成品的菜品端到桌上,由食客自己亲手烹饪,自烫自食,真正体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观念。重庆火锅在吃法上可谓独具风格:一间装修简朴大方的老火锅馆内,特制的高大的木式桌凳,亮闪闪的铁铜质锅下炉火熊熊,锅里鲜红色汤汁翻滚,食客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地盯着锅中的菜品,举杯挥箸,觥筹交错。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的西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日阳光炙热,故有“火炉”之称,每年夏季最高温度几乎都要超过40℃,最高极限气温达43.8℃,酷暑难耐,即使在闷热的空气中夹杂着些许微风,那也不是凉风,而是热风。当外地人开玩笑说可借此机会到重庆免费蒸桑拿享受纯天然日光浴之时,重庆人却兴致勃勃地吃起了火锅。

在对重庆火锅与众生像的描述中, 四川老作家车幅在《赞重庆毛肚火锅》中描绘得最淋漓尽致:“吃到来劲时, 拉开武松打虎, 怒斩华雄的架势。个中不少女中豪杰, 也拉开架式, 颇有梁夫人出鼓战金山之慨。其他地区的火锅吃得不温不火, 无法与重庆人吃火锅的豪放和气吞山河之势相比。”[11]外地人总以为这种“赤膊上阵”的吃法不雅,而重庆人则不以为然。客观上讲,进食时衣服湿透很不舒服,但重庆人宁愿舍弃绅士风度而求得洒脱爽快。对此魏仲云先生指出:“这正是巴渝饮食, 食俗文化的体现, 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饮食文化心理的表现。”的确,重庆人吃火锅的豪放与气吞山河之势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这也正是重庆人豪放性格最淋漓尽致的一种体现。

另一方面,由于重庆火锅不是已煮好的食物,而是需要现煮现吃。有的菜如毛肚、鸭肠甚至需要自己涮,即将食物用筷子夹好,在锅中烫熟后马上使用才可以保证食物的鲜美。由于这种特殊的食法,重庆火锅为食客们提供了一个长时间的饮食范围,在等候食物煮熟的过程中也正好给重庆人创造了一种交流内心、坦诚心扉的机会。一边等候锅内的美味,一边和朋友大声畅谈工作、家庭,如若再配上几瓶山城啤酒,那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所以,在重庆的火锅店中,很远就能听到划拳、拼酒的喧闹之声,待到几杯酒下肚,又是一番肺腑之言。

四、结语

重庆火锅来源于民间,升华于庙堂。在重庆,上至官员,下到百姓,无一不对火锅情有独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笔者认为,从重庆火锅可以看出山城人豪爽的性格特征,他们绝不属于不温不火的一类人,而是属于棱角分明、耿直率真的人。重庆火锅铸就了重庆人豪爽的性格,火锅是重庆人的荣誉,重庆人的象征,重庆人的灵魂!

注释:

[1] 吕叔湘、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第502-503页。

[2] 刘国贤:《试论性格及其形成的因素》,《云梦学刊》1985年第1期。

[3] 参见陈日益《食物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中华养生保健》2007年第7期。

[4] 重庆火锅,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0945.html)。

[5] 重庆火锅的吃法,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ea318

f25ccbff121dd36839c.html)。

[6] 赵健民:《齐鲁饮食和山东人的性格》,《走向世界》1998年第4期。

[7] 乐嘉主编:《色眼识人:FPA性格色彩解读》,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8] 参见刘名《颜色与性格》,《应用心理学》1989年第2期。

[9] 参见《重庆火锅要发展须舍弃毛肚鸭肠?》,《重庆晚报》2009年10月6日 。

[10] 参见《辣火朝天的重庆人》,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a50bc6946bec0975f465e24e.html)。

[11] 邓晓:《“重庆火锅”与重庆的城市文化》,《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重庆晚报 篇4

重庆晚报副刊从诞生之日起就提倡原创, 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坚持“团结作者、服务读者”的基本办刊思想, 对不同渠道的所有来稿一视同仁, 首发的大量名家名作及新锐力作, 屡获副刊类“重庆新闻奖”及“中国新闻奖”, 奖级及数量均在重庆报界名列前茅。

一、新媒体的挑战与报纸副刊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 各类新媒体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且发展势头极为迅猛。博客、微博、微信、飞信……网络技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 致使人人都可能成为记者, 并且可以随时随地打破时空局限, 在绝对的第一时间, 成为独家信息的发现与发布者, 更是海量信息终端的自由选择者与享用者。而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报纸, 处境日渐尴尬, 面临空前挑战:新闻同质、信息滞后、服务单一、读者分流……严峻局势下, 报人特别是报纸副刊工作者们却发现了“机遇”, 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拣了芝麻, 会丢了西瓜;盲目跟风, 将永远落后。副刊, 作为报纸特别是作为晚报的传统特色版面, 其内容的独家性与耐读性以及对读者“润物细无声”般的感染力、渗透力与凝聚力, 是处于“浮躁阅读”或“快餐式浅阅读”状态下的网络媒体所无法代替的。而这, 正是晚报副刊的内容实质及优势所在, 更是晚报副刊在网络时代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所在。

二、重庆晚报副刊版面结构:从大众性单一型副刊到分众性周刊型副刊的转型

2010年年底, 为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强化新闻性、热点性、可读性、趣味性, 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方位的阅读需要, 重庆晚报副刊对“大众”、“分众”类读者市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和研究后, 对版面结构、栏目及具体内容定位作出了重大调整:星期一:安排《老重庆》版, 主要反映老重庆的历史人文地理风貌。着重挖掘新内容, 并对重要题材重新进行有层次、有条理的梳理。计划推出区县专版。主要栏目有:热点背后 (以某个与重庆历史、地理有关的新闻事件为由头, 结合版面定位, 讲述“背后的故事”) ;红色记忆 (主要反映与“红岩精神”有关的革命历史题材) ;陪都点滴、巴渝传奇、巴渝文物、巴渝风物、重庆地理、重庆言子、老龙门阵等。

星期二:安排《文学》版, 这是立足重庆、面向全国的文艺性副刊。主要栏目有:名家登场 (登载国内名家新作) ;重庆星光 (推介本土重要作家) ;个人专栏;微小说;美文荟 (有创新风格的优美时文、散文) ;有个性特色的短诗;文学快评、新人习作及有关资讯。

星期三:安排《作文》版, 主要刊登中小学生优秀作文, 定位于语文教育与亲子娱乐兼得。不定期推出校园专版、同题专版、寒暑假专版、高初中专版以及高中考满分作文专版等。

星期四:安排《夜雨》版 (《夜雨》是个大众性单一型的老副刊, 在重庆晚报创刊时即开始与读者见面了, 是重庆晚报副刊发展变化的基础) , 这是一个光大传统、革故鼎新的综合性副刊版。主要栏目有:杂花树 (杂文专栏) 、随笔、人生感悟、史林新解、百姓故事、世象微观、走四方, 及健康有趣、轻松活泼的新格言、小品文、小幽默、短信、段子、漫画等。

星期五:安排《话题》版, 这是一个社会互动性版面。同一话题, 多人撰稿。故事性、议论性话题均可 (同期刊登“嘉宾观点”) 。每周话题版预告下周话题并同时有奖征集新话题。

星期六:安排《博客》版, 这是一周网络热点话题精选。

星期日:安排《读书》版, 主要为读者推介最新最热的畅销图书。主要栏目有:热点访谈 (新闻性访谈录) ;解读 (由知名书评人对近期图书市场作解读式分析) ;品读 (具体推介畅销书、新书) ;选读 (畅销书、新书内容摘登) ;快读 (畅销书、新书内容简介) 及有关资讯。

上述版面均为周刊型副刊, 即以“周”为单元, 在相对固定的时段滚动推出。至此, 重庆晚报副刊基本完成了从大众性单一型副刊到分众性周刊型副刊的转型。运行以来, 效果明显。

形式上, 已形成新老7大版系。同时, 将“重晚副刊”的“编辑理念”和版面名称、责编姓名、电话及投稿邮箱等比较零碎的服务性元素集纳在一起, 制作成一个标准统一的栏条, 固定安放在每天副刊版面的右上角, 方便读者、作者第一眼就可以识别副刊, 加深印象。手法虽然简单, 作用却很明显。这应该是重庆晚报副刊的“原创”, 或“首创”。

内容上, 7大版系均发表了一大批有质量、有分量的生动活泼、短小有趣的文章, 传达出了普通读者乐于接受并能获得启发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文学》版连续开辟了“岁月留痕”、“幕后故事”两个“吕进专栏” (吕进先生系著名诗歌理论家,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文联主席) , 都是千字文, 堪称小文章、大手笔, 融纪实性、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吻合了当今大众读者的阅读需要。两专栏前后共刊登了100多篇文章, 每次见报后, 境内外许多报刊、网站立即转载, 社会影响较大。今年三月, 吕进先生对这两个专栏的文章做了遴选, 编辑成书, 就用专栏名“岁月留痕”作为书名, 得到重庆市公益出版基金支持, 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专栏编辑在专栏结束时撰写的“编辑手札”《“吕进专栏”与“文化自信”》一文还被吕进先生收选为该书代序。《话题》版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及时推出了不少普通读者关心的容易引起共鸣的生活、民生类话题, 广大作者、读者热情参与, 受到社会好评。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 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 宣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结合副刊特点, 与有关区县委宣传部门联系、合作, 及时策划、推出了“美丽重庆系列文艺宣传行动”, 用散文、诗歌、纪实特写、小报告文学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多角度全方位正面反映该地区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知名景区、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之美, 反响十分热烈。

安排上, 虽然每周各版面相对固定, 但做到了不拘一格, 灵活调整, 适时对应重大节假日、纪念日及社会、读者某阶段某时段的需要, 变更出版计划, 策划、推出相应的专版或专栏 (如直辖宣传期间适时推出了“我爱重庆”等主题专版, 得到了宣传部评报会的好评。另外,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还在宣传部的一次部务会议上对重庆晚报副刊在重庆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作了肯定与寄望。这在重庆晚报副刊长达28年的历史上也是鲜见的) , 体现出了时效性、针对性, 实现了文学性与新闻性的有机统一。

稿源上, 因版面、栏目策划先行, 故针对性、指向性强, 来稿质量大幅提升, 来稿数量与日俱增, 遍及全国各地, 也从副刊的角度相应地扩大了整个重庆晚报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

三、重庆晚报副刊编辑理念:“人文高地、精神家园”的确立, 使内容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2012年7月, 重庆晚报编委会按照“办一张最有价值市民报”的战略目标, 决定努力打造并进一步深化、细化“主流传播价值、公众利益价值、生活服务价值、重庆人文价值”四大价值体系, 并明确要求“重庆人文价值”这一块任务主要由副刊版面来实现。于是, 重庆晚报副刊立即将之前的“编辑理念”———“有生命力的阅读”, 直接变更为———“人文高地、精神家园”, 使副刊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更准确更明确了。同时, 为具体彰显“重庆人文价值”, 新设了《重庆创作》版 (目前每周出刊2-3次;《重庆创作》这个版名, 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重庆晚报总编辑任美荣同志反复思考后取的) , 专门发表重庆本土作家和社会、基层青年业余作者的文艺作品或相关评论, 团结、带动了一大批新老作者, 也引起广大读者的持续关注, 在业内外造成重要影响。这个版面定位明确, 后劲很足。同时, 其他版面也紧紧围绕打造“人文高地”、构建“精神家园”的目标, 思路更清晰, 方向感更明确, 从而使内容品质整体上得到了有效提升。

为保证品质, 保证质量, 重庆晚报副刊还从一些具体细节入手, 比如:基本上不刊登空洞无物的“应景”类文章, 更多组织、发表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有真情实感的可读性强的好作品;语言上, 也努力做到富有个性、特色, 而又生动、活泼;标题既有一定文采又比较准确、鲜明, 篇幅短小精悍, 编排上各个版也形成了独特风格;在切实改革文风的同时, 还进一步拓宽了题材和体裁, 并提高了版面的文化含量。

近期, 重庆晚报将对《老重庆》、《话题》、《作文》、《读书》等几个比较成熟的版面, 作渐变式改进;对内容比较零碎、方向感比较模糊的原“文学”类板块, 作结构性改造, 明确定位:为展示重庆本土文艺创作成果、培养本地文学新人, 重点办好《重庆创作》版, 将其打造成一个在圈内外、市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平台 (并借此造势, 设立一年一度的重庆晚报文学奖) 。这样, 重庆晚报副刊版面的结构与布局便会显得更科学、更大气, 内容会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而言之, 无论传媒市场如何变化, “新闻引客、副刊留客”依然是传统报纸不变的规律。而网络时代报纸副刊如何坚守, 又怎样创新, 时时警醒着我们, 甚至逼迫着我们,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必须作出合理抉择, 给出最佳答案。重庆晚报副刊的探索, 也才刚刚起步。

摘要:新媒体的涌现, 使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报纸的处境日渐尴尬, 面临空前挑战:新闻同质、信息滞后、服务单一、读者分流……而作为报纸特别是作为晚报的传统特色版面, 副刊, 却借机凸显优势。近年来, 重庆晚报副刊为进一步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方位的阅读需要, 不断总结, 不断探索。在版面结构上, 完成了从大众性单一型副刊到分众性周刊型副刊的转型;在编辑理念上, 确立了“人文高地、精神家园”的办报方向, 使副刊的内容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重庆麦吉可:重庆建筑风格研究 篇5

全球经济一体化,让很多城市陷入特色危机。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重庆将作怎样的选择?3月1日举行的市规委会专家研讨会上,市规划局公开明确提出,重庆将打造“重庆建筑风格”。

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肌理、一个城市的神态,理当体现出地域特色,城市设计学说中,就有一个“可识别性”的理论。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文脉符号可萃取,有很多历史积淀可挖掘,有很多独特文化底蕴可继承,因此,“重庆建筑风格”的明确提出,很有必要。可据此发现主导重庆城市形态生成与发展的内部动因所在,并可利于文化寻根、可利于城市旅游等营销获利,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摆脱国内当代城市建设中那种盲目崇洋、“千城一面”现象,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庆麦吉可留住地域特色,乃城建规划之正途,这就意味着不应仅仅青睐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还应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独特的城市记忆的留存。尤其那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与人类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方面做得很好的例证,国外有巴黎,国内有丽江。漫步巴黎,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式样,就像特定的历史符号,真实记载着这里所发生的故事,会让你觉得巴黎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走进丽江,其经历了地震毁城后仍坚持用老街老屋式样修复城市,其长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与现实旅游回报,已足以证明“建筑风格地域特色”的价值。

重庆晚报 篇6

重庆不仅是麻辣火锅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火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地,大大小小的火锅店盘踞在山城的街头巷尾。他们一起讲述着精彩纷呈的重庆火锅故事,共同承载着方寸海纳的重庆火锅精神。如何在经营中更好地彰显历久弥新的火锅文化和精神,借力文化推广特色美食名片,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演绎出了文化火锅的新篇章,喊出了重庆人的新火锅宣言。

好一座火锅的博物馆

坐落于重庆繁华地段北滨路店的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是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产业投资集团打造的首家旗舰店,于2015年初开门迎客,占地超过1万平方米。相隔仅仅半年,“火投集团”斥资打造的第二家火锅博物馆——位于重庆桃源西一路的长寿?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也于去年9月盛大开业。

对于打造火锅天下宴博物馆的初衷,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严琦表示,“将火锅历史文化和火锅消费相结合,是想为重庆火锅正名,打造重庆火锅新名片、重庆火锅会客厅。同时,也借助文化和资本的力量,促进重庆火锅走上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旗舰店共四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汇重庆火锅发展源流与食家、食客、食材、食场、食法于一体,融精品火锅、精品火锅文化、精品火锅礼品、精品非遗与文艺展演于一馆。一楼为火锅历史与文化展示区,占地约1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重庆悠久的火锅历史,追溯重庆火锅的起源及演变进程,形成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从而打造和提升火锅文化的品牌价值。

踏进博物馆的大厅,一种肃穆幽深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宽阔的大厅,柔和的灯光,《巴人火煮》紫铜色浮雕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感。墙上的老重庆浅浮雕城市景象,瞬时让我们找到了家的温馨感觉。顶棚反扣的船形设计造型夸张、大气、明亮,充满了时尚与动感。玄色柱框、八角水井、院宅影壁、青砖门柱、年画宅门、雕花窗棂等精致的民居建筑构件,融汇了徽、赣、川、陕、湘、鄂、粤、闽等地的传统民俗元素。色彩、光影、照片、雕塑、实景、盆景、茶艺、川剧等艺术画面与表现形式快速切换,充盈着人们的视觉美感,丰润着不同店堂的景观功能。

浑厚的历史与深邃的意境在这里交织,精致的器皿与鲜活的生命在这里碰撞。历史浓墨重彩地划过时空,留下的是一种淡然与震撼,沉思与联想。

据悉,策划之初,为了更好地展现重庆火锅文化的发展脉络,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专门找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予以梳理,并投入1000余万元搜集到76件火锅艺术品,其中既有5000年前到清代、民国的蒸煮器的复原品,也有出现在重要历史时刻或事件中的“道具”,如1979年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宴请五位历史上著名的工商业界领袖,采用的就是火锅宴的形式,馆内珍藏着当时使用的锅具原品。

在展示重庆火锅历史演变的同时,博物馆将火锅经营的食场、食材、制作工艺、食法,与相关的文艺演出、火锅延伸产品、纪念品一同作为博物馆展示元素,与食客一道完成博物馆现场状态呈现,是参观者、就餐者共同参与的城市餐饮现场生态博物馆。比如,一楼专门辟出一块空间作为炒料区,消费者可以亲自体验炒料的乐趣,只收取火锅底料的成本价。

楼层不同定位不同

虽然名字中有博物馆三个字,但实际上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就是一个火锅馆。除一楼为展示区外,其余三层均可以吃到真材实料的火锅,能同时容纳500人就餐,店面从外观设计到内部陈设乃至于服务方面,都融合了非常多的巴渝文化元素,如吊脚楼等,餐具上也是颇为讲究的青铜火锅锅具。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重庆火锅的独特魅力,针对不同的用餐需求和人群,每层楼的定位和模式也有所不同。二楼是火锅大厅和演艺台,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采取自助形式,锅底全为大锅,菜品按色彩盘结算,如浅蓝色饭碗免费,绿色盘每份6元,最贵的黑色盘每份98元,黑色盘主要为毛肚等特色菜品,人均消费约80元。同时,二楼提供符合重庆人口味的自酿鲜啤。

三楼和四楼均为包间,主要招待外地以及国外友人,以点菜的形式为主。锅底可自由选择每人一锅或是大锅,人均消费约120元。在菜品上,增加了如牛肝菌、白灵菇、杏鲍菇等菌类菜品,以及鲍鱼、大象拔蚌、龙虾等海鲜河鲜。值得一提的是,四楼拥有一个可供46人就餐的极品包厢。

在锅底的口味上,则是推出了两款底料。重庆本地人嗜辣成性,锅底自然是辣气十足,为外地顾客调制的锅底则会清淡一些,定制化。

边看川剧边烫锅

火锅是重庆的美食名片,而川剧则是由这片土地滋养出的文化名片。在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来宾可以在一餐食间感受两种特色文化的迸发与交融,边烫火锅,边欣赏川剧变脸等民俗文化演出,饮食与文化在这里真正地融为一体。

到了重庆不吃火锅,就等于没到过重庆。这里是饕餮食客们的自助体验区。琳琅满目的菜品让人眼花缭乱;严格完备的食品检验制度保证食材质量生态新鲜;咕噜咕噜的火锅汤汁香飘四溢;丰富多样的渝派小吃新颖奇特美不胜收;农副土特产全部来自生态生产基地;川剧变脸绝活看得中外食客们口瞪目呆;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的火锅文化体验过程,让来到这里的人们笑逐颜开。

nlc202309081510

从环境氛围的精心营造,到经营方向的基本定位;从餐桌餐具的苦心搭配,到菜品菜肴的装盘式样;从秘制底料的悉心调合,到斟酒换碟的服务要求,火锅在这个城市展现出一种和谐包容、璀璨绚丽、多姿多彩的文化品质。

搭建从田间到舌尖的追溯链条

长寿·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自去年9月25日开业以来,其所彰显的朝天门码头火锅特色文化和的美食、美景、美女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就餐,食品安全监管为这些亮丽外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火锅来说,好的味道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食材的安全。人们该如何才能吃到放心火锅呢?

长寿·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的回答是:建立自己的食材来源渠道和一套完善食材来源监管办法。

食品安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食品来源千头万绪,难于监管。为此,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形式,先后在重庆9个区县建立了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包括白市驿豆瓣、泡姜、泡辣椒加工基地,荣昌生猪养殖基地,武隆高山蔬菜基地等,将企业所需原辅材料生产的“第一车间”放在农民的田间地头,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一体化,确保了大部分食材从源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

对于一些无法自己生产的食材,长寿·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则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各门店责任人必须对采购的食品原辅材料进行索票索证,保证所用原辅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各店经理、厨师长必须加强食品加工经营过程中的管理和检查,确保加工经营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规范要求,同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把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及工作人员身上。

此外,他们还搭建了一套火锅原材料的采购追溯体系,对产业链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实现从养殖一直到餐桌、垃圾处理各环节的实时、动态监测管控,提升火锅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为了完全消除顾客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顾虑,长寿?重庆火锅天下宴在后厨装上了摄像头,“晒”出厨房,将公众监督视角引入餐饮企业的案板边、锅灶旁。

走进长寿?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宽敞的后厨,天花板上共安装了5个摄像头,通过实时直播将厨房动态——食材选择、烹饪加工、厨房卫生、厨师仪表等一一呈现给食客。在厨房外用餐大厅的一块电视屏上,正播放着厨师准备食材、烹制菜品的全过程,一个画面持续约30秒即切换成另一画面,几乎可以覆盖后厨的每个角落。所有的视频信号实时传递到大厅和包房,食客在用餐时,对厨房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并随时可切换镜头,了解厨师准备食材、烹制菜品全过程。顾客除了能够通过大屏幕观看厨房的情况以外,在确保厨房运行秩序和安全的前提下,还可由专人陪同,在清洁消毒后进入厨房参观。

首创“消费股东”概念

火锅天下宴博物馆在运作模式上,是以资本运作与实体经营相结合的形式,汇集了近40位重庆美女老板共同投资打造。其中有来自骑龙、秦妈、陶然居等知名民营的餐企,也有桥头火锅这样的国企,还有做投资的女企业家。这也引发了当时重庆餐饮抱团发展的一段佳话。

抱团发展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整合资金等显性资源,也能够整合名气、智慧等隐性资源。比如,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推出的“消费股东”概念,就是女企业家们的智慧结晶。消费者在购买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的消费股东卡之后,将消费视同为投资,每年按消费比例提取利润,为消费股东组织和举办一些活动,同时,消费股东还可享受菜品优惠、菜品定制、生日祝福、代驾等多项超值服务。

火锅天下宴博物馆是首家将火锅艺术品搬到店内的火锅店,也是一座可以看、可以吃、可以玩的博物馆。当然,它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头衔,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的“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品牌”。入选理由是“这是一个融合重庆美食、美景、美女三张城市名片为一体的品牌,无愧于重庆城市文化的代表”。未来,火锅天下宴博物馆也将以重庆火锅为载体,弘扬重庆餐饮文化,成为一张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能讲述重庆餐饮文化巴渝文化故事的名片。

重庆电影与电影中的重庆 篇7

一、电影中的重庆的城市空间——街道、石阶、过江索道、轻轨

谈到重庆的城市空间,重庆街道是不容被忽略的。街道,是构成城市空间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电影《生活秀》展示了错落在高楼林立中的重庆街道,通过对一条街和一个个体户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来客观地反映城市高楼压抑下,平民生活的真正面貌。蜿蜒交织的石阶是重庆地貌标志,其中以十八梯最为著名。重庆老城区分为上、下两层,十八梯是上半城通到下半城的必由之路,两旁的俗世街景弥漫着永久的生命力,随着层峦叠嶂的青石板蔓延开来。交错在繁华都市中的十八梯也早已成为“贫民区”。电影《日照重庆》,十八梯成为狼藉杂乱的废墟,还有林权海破碎的故乡记忆和沦落的亲情一样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类似于十八梯这种“都市里的贫民区”其实是表达城市空间最普遍和广泛的视觉表象,他们之间的对比、矛盾也成为都市文化价值的判断。

过江索道作为重庆最为代表性的城市符号之一,索道在重庆电影中也是频繁出现,在影片《疯狂的石头》中,影片开篇不久镜头就从地面上低矮破旧的瓦房上随着索道移动而过,接着就是缆车里作为摄影师的花花公子谢小盟与美女搭讪的镜头,电影的镜头中可以看到重庆江岸迷人的风景,以及错落在城市高楼间星罗密布的旧屋。从镜头中表现出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体会着生活百态。在江岸越来越多的高楼的耸起,仿佛就预示着在城市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情况下,终将会被逐渐被轨道和跨江大桥所取代,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影片《生活秀》中也有多次过江索道的镜头。影片中多次出现城市高楼与高楼前低矮的破旧民房、街井市民的平凡生活与高楼林立的新城的镜头,这些镜头是在对双扬的处境和被社会进步而遗忘的吉庆街的呈现,表达出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矛盾,以及在现代化城市进步的过程中,家园的落寞和丧失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与哀叹以及不可逆转的城市化的发展。

前文提到的街道,借鉴了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性》一书中的看法,“街道”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街道——特别是城市街道——本身,而且还包括它的各个延伸部分如火车站、舞场、会堂、酒馆、旅馆过厅、飞机场,等等[2]这是对城市空间构造的拓展,那么轻轨的流动性增添了城市空间的动感。轻轨是典型的城市交通意象,其流动性更凸显了城市的立体感。轻轨,因为人群的流动性很大,使城市空间充满偶然性和随机性。

二、影像重庆的多重建构

城市是一部电影,是都市生活和文学形式的并存,而受众则要通过不同的电影叙事模式来解读城市的内涵。克里斯蒂安·麦茨曾描述了叙事对于电影的重要意义:“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3]都市电影叙事是指电影把都市属性作为故事背景以及推进叙事进度的力量。重庆电影在重庆直辖后的重大突破便是其都市叙述模式的转变,在过去以重庆为题材的电影中,重庆基本上都是代表着一种政治符号。正因如此,以重庆为题材的电影在都市叙事上都市有所保留的,比较片面的。重庆直辖后,政策的开放以及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重庆为题材的电影在都市叙事模式上也有所转变,大都深刻地表现了重庆现代都市的内涵。

(一)欲望之城

导演张一白在解读《秘岸》时说道:“重庆是现实之城,如果说上海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柔软,那么重庆就是阴冷、坚硬,城市的新旧对比很明显。”[4]尽管说重庆是现实之城,但是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不难发现,重庆也是欲望之城。影片《好奇害死猫》、《秘岸》都是以重庆为背景,故事都是发生在夏天,影片中湿热的空气使人更躁动不安,到处弥漫着欲望的气息。

影片《好奇害死猫》中,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呈现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使女性身体成为城市电影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把身体作为欲望的载体,如电影评论家Giuliana Bruno在论述城市电影中提出的观点:电影起到了“影像身体”的功能,它为凝视提供了一个淤陷肯定或否定阉割焦虑的矛盾之中的女性身体。[5]影片《好奇害死猫》从偷拍开始,男主人公因为和妻子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产生自卑而出轨,被妻子发现后,由妻子策划的一出为挽救婚姻的闹剧,偷拍者与保安在无意间被卷入,最终闹剧变为悲剧。影片中女主人的形象更具现代性,也是重庆城市化进程的产物的象征,第三者梁晓燕的形象是一个社会地位低微的市井女孩,也是狭小的城市空间的象征。在影片中丈夫与情人交欢的一场戏中,潮热的夏天,他们在破旧阴暗的屋里缠绵,空气中弥漫着潮热和欲望,这一系列镜头构成了一幅身体影像画面。片中的每个人都被自身的欲望困扰着、焦灼着,无限制地放纵,以至于陷入最后的疯狂和毁灭中。导演成功地在一场场阴谋与欲望的对峙中完成了城市空间和欲望身体的双重隐喻。张国云曾表示:男女之间激烈的情欲冲突相生相克,挣扎在征服与顺从的两极中,正慢慢颠覆着原本温情的外表,映照出都市人在社会转型期中所经历的种种迷茫,以及狂热和放纵之后不可弥合的伤痛。[6]通过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城市化中对人身体的压制、改造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相反,人们也作出相应的反抗。

(二)现实之城

直辖后的重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下,人们内心压抑的物质欲望也迅速地被激发出来,很快整个城市开始上演一场对物欲的追逐的疯狂闹剧。人们对物欲的疯狂追求造就了对金钱利益的崇拜,仿佛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金钱来解决,所有的社会关系也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在金钱利益的诱使下都市人的情感命运也在这座现实之城上演着一出疯狂闹剧。

张一白曾说:“我想表达的是对一个城市欲望的挖掘,阶层之间的对立,但整个欲望的气息却如同一张无边的网,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丝呼吸中。”[7]影片《秘岸》讲述了小川在青春成长过程中丧父的悲伤、与恋人的矛盾、对母亲的反叛。影片中小川的成长过程其实是对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反衬,年轻,狂躁,成长迅速,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又困难重重。又如都市人内心是矛盾的,既渴望城市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害怕城市发展会使人的情感、道德观、价值观沦丧。《秘岸》把都市的高楼与底层百姓残破的居所作对比,来反映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迫于生活压力而疯狂地追求物欲,在追求物欲的过程中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用金钱来衡量的时候,渐渐地在这个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情感、道德观、价值观也已经被高速发展的社会给异化了。人在追求物欲中不能自拔,早已经迷失在物质经济的发展中。

(三)迷惘之城

随着重庆城市经济的发展,重庆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二元化城市”,贫富差距大。在城乡二元叙事模式中,电影习惯性将繁华、现代的城市生活和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做对比。

其实,城市生活是新文明生存方式的隐喻,它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它也是丰富物质基础和精神满足的体现。影片《迷城》中乡下学生进城市读书,想要进入城市却没有被城市真正接受。影片中大学生“救赎之谜”、洗头妹的“失踪之谜”、故事的“结局之谜”让人更加期待故事的发展。故事本身的“救赎之谜”、“失踪之谜”、“结局之谜”是对农村人在城市中为了改变生活质量而不断努力、失败、迷惘的过程的体现。事实上,在这个二元对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社会中,由此产生的物资追求和精神满足强烈冲击着传统人的意识,人们在被冲淡的理性中渐渐迷失了自我。电影将社会底层人的命运起伏和情感纠葛融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来表达对个体生存状态的人道主义关怀。社会底层边缘群体由于物质基础匮乏和精神匮乏在繁华、现代的都市首先面临着身份的认证,以及对城市的生存法的不被适应,他们始终被游离于主流之外,承受着生存压力和对精神追求的迷茫。

三、结语

通过对重庆电影的研究,我们发现,重庆这个“二元城市”在与各种故事母题融合时,赋予了重庆这座城市新的生命,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重庆。在当代电影中,重庆的“二元化城市”结构特征成为影像中重要的展示对象,在对重庆城市空间的构建中,始终把人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都市人的情感、生活、精神与城市化进程的统一和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关注重庆,他们将会把重庆打造成一个新兴的拍摄基地,从而更好地向外界展现重庆文化的精髓与重庆电影的精华。

摘要:重庆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历史悠久,自成一格的现代化城市。在重庆直辖后,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也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来过去电影对重庆的呈现方式也大有不同,无论在城市的社会空间还是历史转变层面,重庆在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空间的同时,在电影叙事上来讲更是一个具有话语权和情感体验的场所,更具有戏剧性,在电影叙事上也被称作欲望之城、迷惘之城、现实之城。本文将从重庆电影中的重庆的角度切入研究,分析重庆的地域与空间意义,分析重庆电影的类型、风格、叙事手法,进而试图解析电影中被意象了的重庆的现实意义。

简析晚报的品格——以郑州晚报为例 篇8

郑州晚报是一张有着60年历史的报纸, 2002年全新改版, 报纸的性质由原来的党报和晚报兼具的性质, 改变为纯粹的生活类都市报。报纸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对开大报变成4开小报。但历史血脉仍然延续下来, 并不断发扬光大。这么一张植根中原的老牌报纸应该有自己的精、气、神, 应该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品格, 这是郑州晚报的新闻价值观, 也是作为一个整体风格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种报格。

我把郑州晚报的品格总结为八个字:平和、亲民、品格、时尚。

平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平常心, 急功近利, 好高骛远, 可能会成功一时, 但决不会长久。晚报是一张老牌的报纸, 要给人一种成熟的美、老练的美, 给人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 让人觉得这张报纸值得信任、值得尊重, 就是要时时、处处透露平和的精神气质。此处无声胜有声, 越是高尚的越是平凡的, 越是显得有力量、有气势的越是平和的。平和不是没有锐气, 也不是意味着没有棱角。

如何体现出平和?

以平和的心态采访新闻, 处理版面。要与人为善, 利用晚报这个平台, 广交朋友, 形成晚报与各个社会层面良好的、和谐的关系。

做新闻、处理版面一定要注意平衡。平衡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境界。记者采访新闻, 方方面面都要采访到, 力求准确、全面、公道, 不能偏听偏信, 不能有个人好恶, 不能有个人成见, 更不能成为某个行业、某个部门的代言人。编辑处理版面时要注意协调, 版面处理切忌平均用力, 但要注意稿子类型的搭配, 特别要控制负面新闻的比例, 版面语言要透出鲜明的个性和稳健的风格。

无论言论还是日常新闻的处理都要充满理性、建设性的光辉, 着眼于问题的解决, 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能处处与人过不去, 不能总看着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上, 特别是政府出台某项政策、举措时, 要多解释多沟通, 而不是质疑、否定, 挑起民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

亲民。晚报是一张市民报, 与老百姓有着天然的血脉相连的关系, 这是晚报安身立命的根本, 是晚报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 贴近、贴近、再贴近, 亲民、亲民、再亲民, 对晚报来说有着特殊的含义。

如何体现出亲民?

在思想感情上, 编辑、记者要自觉地把自己看成老百姓的一分子, 来自老百姓, 服务老百姓, 与老百姓心贴心, 同呼吸共命运, 喜老百姓之所喜, 忧老百姓之所忧, 不能以精英自居, 不能高高在上。

每个编辑、记者都要经常研究老百姓的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及其变化特征, 老百姓喜欢什么、厌烦什么, 都要心中有数, 以便有的放矢, 增强办报的目的性、针对性, 避免盲目性。

密切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既要给老百姓提供他们需要的、关心的新闻、信息、知识, 也要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 帮他们说话, 反映他们的心声, 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一些难题, 满足他们的需求, 让他们觉得晚报有用、有价值。

品格。晚报是市民报, 要不要提倡品格?这个问题用不着怀疑。我理解一张报纸的品格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精神气质, 遇到重大问题时要旗帜鲜明, 有自己的立场, 有自己的声音, 充满政治敏感, 充满人性关怀。处理新闻理智冷静, 不盲从, 不浮躁, 不激进, 不守旧, 积极稳妥, 张弛有度, 充满成熟的魅力。其二是有品位、有品质, 不低级趣味, 不庸俗,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阅读品位在不断提高, 晚报不是张小报, 开本虽小但要处处体现出大报的风范, 是一张有品位、有分量、沉甸甸的报纸, 这样的报纸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其三是主流, 反应主流声音, 做透主流新闻, 满足主流读者, 影响主流人群。

如何体现出品格?

要有高品质的新闻产品。日常的本地新闻要大众、贴近, 在同质化新闻竞争中一定要高一筹、快半拍, 领先一步。公共新闻是晚报的传统优势, 要研究在网络时代如何创新、如何突破并成为晚报的新优势, 不能看到别的报纸缩减这类版面而盲目地跟风, 因为受众对公共新闻是有需求的。加强策划, 定期推出高质量的专题报道, 定期推出亮点突出的特刊。要培育更多的像“独家责任”这样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在圈内被广泛认可的名版面、名栏目。

要有高品质的活动。采编、发行、广告、活动, 四位一体, 四个轮子, 缺一不可。“活动”已经成为一张成功报纸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晚报要天天有小活动, 月月有大活动, 一年要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能够产生影响的活动。

要有高品质的形象包装。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黄扬略说:“在一个体验经济到来的时代, 人们追求的是消费感受, 一个产品能否给消费者带来愉悦, 往往决定一个产品的命运。” (1) 读者对报纸的形象感受很重要, 必须穿上大众文化时尚的外衣, 让读者阅读时也能产生愉悦的感受。

要有高品质的新闻人才队伍。要做到以上三条, 归根到底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 我们目前的编采队伍不尽如人意, 前几年流动太快, 队伍不稳定, 最近两年冒尖的人才出现得太少, 整体看晚报高水平的人才不是太多。只有拥有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才会办出一张高品质的报纸。要采取得力措施, 培养人才, 引进人才, 用好人才, 留住人才。

时尚。晚报给人的感觉一定要是时尚的、阳光的、向上的、青春的、充满活力的、成熟的, 而不是老气横秋的、死气沉沉的、四平八稳的。现在看报的人越来越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 年轻读者正远离报纸, 有人会问:如果再提倡“时尚”的品格, 是否有种风险在里面?一方面不能讨好中老年读者, 另一方面倡导的东西年轻人又不搭理, 结果岂不是两头不落一头?其实, 时尚意味着与时代共进, 不是守旧和落伍;意味着成熟, 不是冲动和幼稚;意味着厚重, 不是浅薄和浮华。时尚也不是青年人的专利, 中老年人不排斥时尚, 相反对时尚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要求。而且, 从争取年轻读者这个角度来看, 追求时尚的品格, 也是晚报必须赋予的精神元素。

晚报是一张城市报, 是一张市民报。我们国家这几年变化最大的是城市化, 这种城市化使我们整个生活方式、生存状态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民关注政策, 更关注资讯, 更关注行情, 更关注品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素质的提高, 也要求晚报必须具备时尚的品质。

如何做到时尚?

办报理念的时尚。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南方一些报纸学习西方的一些东西, 特别是在版面风格上比如改瘦报、一版版面的设计、新闻的包装等, 都领一时之风骚。最近几年网络等新兴媒体对报纸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一些敏感的报纸也不断借鉴网络的做法, 与时俱进, 创新新闻产品内容, 创新新闻产品的表现形式。晚报一定要密切跟踪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办报理念上不断创新。

新闻产品的时尚。新闻吃快功不吃慢功,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些新闻样式也在不断涌现出来, 比如电视的DV观察目前很火爆, 报纸上的“动物新闻”、“情感新闻”、“气象新闻”等很受欢迎, 晚报也要关注这些新闻品种, 而且及时在版面上呈现出来, “连载”版也要上一些最新的、最时尚的、最前沿的东西来。

新闻风格的时尚。现在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很严重, 在同质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有差别的新闻来?在新闻的写作手法、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 都市快报以独具特色的新闻写作手法走出了一条克服同质化新闻的路子, 同一个新闻在都市快报上就会做出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味道来, 差异就出来了, 个性就出来了。

要有预见性。办报纸的人, 如果没有相当的预见性, 干脆别干。对世界大事茫然不知, 对人情世故浑然不懂, 对未来的东西缺乏预见, 是干不好新闻的。干新闻需要通才, 通才的一个重要品性就是要有预见能力。

注释

重庆晚报 篇9

宜居重庆, 是当前重庆市提出的“森林、畅通、健康、平安、宜居”等五个重庆建设的目标之一.。从“宜居重庆”所包容的实质意义上看, “宜居重庆”可以说是建设五个重庆最根本、最完整的终极目标;一个城市不能“宜居”, 就根本不能谈其他条件。

二、城市高层建筑建设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 工业企业在城市迅速成长发展, 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用地昂贵。为了修建大量的城市建筑, 少占城市用地, 一种由近代技术垫底, 由钢材、水泥结合起来的城市建筑产物——高层建筑就应运而起, 使原本向平面铺开的平面城市迅速成为向垂直空间发展的立体化城市。二战以后,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尽快地恢复被战争摧毁的城市, 高层建筑就成为世界各国最快捷、最有效的重建、改建和新建城市的主要手段。当今, 高层建筑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首选的“种子选手”。在重庆高层建筑是在1997年直辖以后, 由于城市辖区的扩大, 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和限于重庆原有的历史地理条件, 老城区土地狭窄人口密度高等因素, 为了尽快地满足其快速改变城市面貌和极差的居住条件 (渝中区原人均居住面积不到1平方米) 加上直辖后外来工商企业的进驻, 在城市区市政建设条件尚不完备的条件下, 在重庆一些老城区就仓促上马, 修建和改建了不少高层建筑, 这些地区的高层建筑拥堵林立, 城市天空被挤得压抑零碎, 城市整体面貌失控, 山不显, 水不露, 个别地段高层建筑的无序修建, 遮挡了原有的山城地貌, 使原有的山城江城的历史记忆丧失殆尽。

由于高层建筑发展快和无序建设, 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警叹和呼吁, 城市居民的不满。但是这些呼吁和不满并没有抑制住高层建筑在当今城市中的修建, 可以断言, 高层建筑是当今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和不可避免的客观现实, 因为在无法回避的城市建筑不断发展增长的势头下, 在不能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 城市建筑必须向垂直方向发展。其实, 高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从节约城市用地, 腾出更多的土地来改善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开始的, 何况修建高层建筑还可以大大地简化和节约城市公用事业 (包括水、电、气、网络通信、公共交通等) 城市工程建设 (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城市山体工程等) 等方面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说前述高层建筑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不在于高层建筑本身。要知道恰当、合宜的修建高层建筑, 还可以增加丰富城市空间形态, 为美好城市轮廓和天际线添彩。如果将高层建筑的修建, 纳入有控制、有计划、有序地建设,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扬长避短, 注意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要求, 高层建筑必将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层建筑在重庆城市的合理开发策略

高层建筑的建设要点首先是要注意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整个几个阶段的城市建设规划中, 在山城重庆的具体条件下, 从山城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入手, 做到环境幽美、空气清新, “显山露水”突出天然的山水城市特色, 改善城市居住生活条件, 充分考虑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实际布设、修建的合理性。

为了更好地达到2017年“宜居重庆”的建设目标。控制好高层建筑在重庆城市的建设;首先应从“合宜重庆”城市2017年城市人口的规模开始, 恰当地确定各个片 (分) 区的人口规模计划, 对超过人口规模的老城片区要有计划有布骤地逐步疏散人口。其他各地 (片) 区的人口规模也应严格控制, 防止过度开发。另外要在总体规划布局中安排好城市功能分区中各类要体, 如对城市行政, 商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大型场馆、体育设施、无害工业园区、城市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高速路、城市桥梁、立交桥、水站、气站、变电站、高压线走廊、原有的生态绿地、绿化系统, 城市特殊地形、地貌等的安排与保留, 作好为今后分散高层建筑修建的合理性、有利性的准备, 成为有利于城市高层建筑修建的有利条件。

在各地 (片) 区详细规划中要以法律手段留存空隙余地, 防止过度开发, 要根据额定的人口规模, 确定建筑规模指标进行控制。对于已经开发过度的地区要制定原则上不再新添建筑, 如果要决定特别改造改善的片区, 必须坚持拆多建少的原则, 以有利于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有利于达到“宜居重庆”终极目标为准, 作好片区规划, 制定好设计理念, 生态环境及城市整体形象;还要利用好区内的名胜古迹、纪念会馆、湿地、自然地理景观、断崖、悬岩、陡坡、溪流、瀑布、大树等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合理地组织到地区详细规划中来, 要利用好山城的地形地貌, 严格控制对某些有影响的重庆景观区的开发, 如已经组织和正在组织国际性规划设计的两江四岸、朝天门、江北嘴商业文化城等, 规划设计一经审定后要在具体修建设计中进行具体落实。沿江地段为了达到山水丘陵重庆的目的, 要适当留出原生态景区如溉澜溪人头山, 铜锣峡峡谷地区, 有张有弛;滨江路的修建, 也必须留有观赏区和景观区域, 以方便市民接近江面, 亲水游览;避免在滨江路段设置过多的公共交通线路, 要严格控制沿江成片成排的高层建筑修建。

在进行修建时, 要遵循已经审定的详细规划设计的意向和设计理念, 要服从配合行政规定的住宅小区范围进行小区设计, 开发商的具体设计总图。高层住宅建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量大面广, 是城市生活居住区建筑的主心骨干, 要根据地区详细规划精心布设, 结合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合理开发, 要控制高层建筑的修建体量及修建位置的布设, 结合小区绿化及小区零星建筑如托幼机构、小学、简易服务设施等, 事先安排精心设计, 务必做到高层建筑不再发生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于某些特殊的城市建设中的功能要体, 如城市商业服务中心, 行政文化广场、体育中心等, 如城市商业服务中心 (现在都建立步行街购物系统) , 由于近代城市快捷交通系统的完善和完备, 人们对购物要求日益提高的消费心理、大型超市的兴起和城市集中高档商品服务系统的形成, 也是必然的。在重庆主城区各个片区的独立商业步行街已经建立, 对这些步行街的高层建筑及其他服务性建筑, 要结合步行街的规模性质、地区环境、地形地貌以及功能要求进行总体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采用庭园式的布置手法, 特别注意安排好步行街行人流向及休息空间及生态绿化设计, 安排好步行街各类建筑的高度、位置、体量和城市景观设计要求。对目前尚不够理想的步行街, 应采取逐步改造与逐步过度的方法进行。对于城市某些如行政办公建筑, 大型商业旅馆酒店, 大型文化展览中心, 医疗机构等, 根据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进行有效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论证和检验, 特别是注意为山城轮廓天际线及山城的地貌地势增色。

四、结论:

高层建筑既是现代甚至是未来相当时间内城市建设中修建量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主体建筑形式。如果将高层建筑的修建, 纳入有控制、有计划、有序地建设,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扬长避短, 恰当地选择好有利的地形 (貌) , 结合城市自然特征, 注意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要求, 在山城重庆的具体条件下, 从山城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入手, 做到环境幽美、空气清新, “显山露水”突出天然的山水城市特色, 高层建筑必将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版) ;

[2]闫寒..建筑学场地设计.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重庆晚报 篇10

《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已经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并于2009年1月15日起施行。为了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施行《条例》的重要意义

制定科普工作地方性法规, 是我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宪法》修正案精神, 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同等重要”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条例》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市科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促进我市科普事业的发展, 增强市民的创新意识, 激发公众中蕴藏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 为我市实现“314”总体部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条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把贯彻《条例》作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教兴渝战略的重要举措, 切实增强实施《条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通过《条例》的施行, 规范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落实保障措施,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突出重点, 掀起学习宣传《条例》活动高潮

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条例》与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 在近期开展学习宣传《条例》的专项活动, 认真学习《条例》文本和贯彻实施座谈会精神 (见《条例》学习资料汇编) , 统筹安排, 精心组织, 切实把《条例》的学习宣传引向深入。在学习宣传活动中, 要突出《条例》的亮点和重点;如我市在全国率先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纳入法规, 将自然科学知识普及与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并重;科普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 要加强政府主导, 各级行政部门要积极参与科普工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加大公共财政经费投入, 为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对成绩突出的科普工作组织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调动和鼓励全社会参与科普事业建设的积极性等。

三、明确职责, 确保学习宣传《条例》落到实处

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 让新闻媒体担负起宣传《条例》的主渠道责任。市属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要开设专题栏目, 出版单位要为科普作品的出版发行提供支持, 电视台要制作、播放科普影视作品。各区县科技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职责, 通过座谈会、专栏、标语、印制宣传品等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条例》。各区县科协、社科联等群团组织要运用社区宣传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室和科普基地等阵地, 深入开展《条例》宣传工作, 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 使《条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结合实际, 着力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

《条例》的颁布施行, 为加强我市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条例》赋予的职责, 制定相关的科普宣传计划或政策, 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条例》同本单位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突出重点,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科普活动, 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同时, 要以《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 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和积极支持科普工作, 形成党委、人大、政府推动, 全民参与、社会联动的科普格局, 共同推动《条例》全面贯彻落实, 进一步促进我市科普事业健康发展。

二○○九年一月十五日

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2008年11月27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科学和技术知识普及工作, 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科教兴渝战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 结合本市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普及 (以下简称科普) , 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科普, 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 向公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应用的活动。

第四条科普是公益事业, 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

公民有参与科普活动的权利。

第五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

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第六条鼓励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之间开展科普交流, 共享科普资源。

第七条支持和促进科普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

组织管理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制定促进科普工作发展的措施。

第九条市、区县 (自治县) 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由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参加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普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审议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统筹协调、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条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拟定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 实行政策引导, 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科普工作, 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其他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 负责有关科普工作。

第十一条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 应当发挥各自优势, 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 为政府科普工作提供建议。

社会责任

第十二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未成年人科普计划, 将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指导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支持、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科普课程。

各类学校应当结合教学活动和学生特点, 安排一定的教学时数, 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技教育、科技发明、科普讲座、参观科普场馆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第十三条农业、文化、科技、卫生、移民等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科技下乡和进村入户活动, 引导城市科普资源为少数民族地区、库区、边远贫困地区服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科普综合服务体系, 提高科普组织化程度。

乡镇 (街道) 科协、文化、广播、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应当开展科普活动, 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村民生所需的科学知识。

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开展科普活动, 宣传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广播电视机构应当开设农村科普栏目, 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员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面向农村开展科普活动, 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第十四条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 加强对城镇劳动者科技知识培训的管理指导和统筹协调,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等。

第十五条人事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计划。

公务员培训机构应当开设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课程或者举办科技知识专题讲座。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 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质和科学管理能力。

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参加科普活动, 自觉提高科学素质。

第十六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电视台、广播电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转播科普节目, 免费制作、播放科普公益广告。综合类报纸、期刊应当开设科普栏目、专版。影视生产、发行、放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书刊出版、发行机构应当扶持科普书刊的出版、发行。综合性互联网站应当开设科普网页, 鼓励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工具开展科普活动。科技馆 (站)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科普工作。

第十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应当结合职工、青少年和妇女的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 组织开展科普活动。

第十八条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向公众开放实验室、实验基地、研究基地、陈列室和其他科技设施, 开展科普活动。

产业园区应当面向公众集中展示高新技术产品和成果。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结合生产经营实际, 在职工中开展科普讲座、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和技术革新等活动, 提高职工的科学素质,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

鼓励企业创办行业或企业展览馆、博物馆等科普设施, 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和设施优势, 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展示行业与企业的科技实力。

第二十条居民委员会及社区应当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所在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资源, 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建立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或者科普活动室 (站) 等方式, 开展科普活动。所在地的社会单位应当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便利和支持。

第二十一条大型洽谈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承办单位, 应当利用场馆和设施开展相关的科普宣传。

第二十二条医院、广场、公园、商场、机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影剧院、风景名胜区等经营管理单位, 应当在其公共场所设立科普宣传栏、橱窗等开展科普活动。

公益性广告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科普内容。

第二十三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移民、气象、地震、文物、旅游、安全、司法等机关、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各自的工作开展科普活动。

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市、区县 (自治县) 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其年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经费予以扶持。

市、区县 (自治县) 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开展科普活动。

第二十五条科普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投资计划。

第二十六条财政投资建成的科普设施, 应当保障其正常运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拆除、挤占或改变用途。

财政投资建成的科普设施应当逐步向公众免费开放。科普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有关规定在科普场所显著位置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投资和兴办科普事业。

对社会力量兴办的科普场馆、设施, 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第二十八条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创作和撰写科普作品, 开展科普研究, 推广科普成果, 对出版、发行、进口科普读物、影视作品等予以扶持。

对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场馆、科普组织和个人开展的科普服务活动予以扶持, 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重点科普性文艺作品创作应当纳入创作生产文艺精品专项资金资助范围。

第二十九条市人民政府设立科普工作奖, 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科普成果纳入市科学技术奖励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评选范围。

区县 (自治县) 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参照设立科普工作奖。

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国家工作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妨碍科普活动或者侵犯科普组织与科普工作者合法权益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贪污、克扣、截留、挪用科普经费或者捐赠款物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归还;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擅自拆除、挤占或者挪用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设施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或限期改正, 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其违法所得;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则

上一篇:《四个太阳》教学反思下一篇:时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