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

2024-05-05

多余人(精选十篇)

多余人 篇1

关键词:太宰治,郁达夫,零余者,多余人

“多余人”这一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之中, 是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文学人物形象。它是当时俄国社会中一部分青年贵族的缩影。而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和俄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引进,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多余人”形象。无独有偶, 在二十世纪中期的日本, 类似的“多余人”形象也出现在日本文学中。中日两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类似, 都体现着“多余人”的特征, 与此同时, 他们又反映着各自的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 不同的创作者, 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主要集中于他的小说集 《沉沦》 之中。他们瘦弱、面容憔悴, 拥有脆弱的身体和脆弱的神经。作为弱国的寄居者, 这些在日本的留学生苦闷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人生境遇, 还有无处排遣的性的渴望。他们被日本人所排挤、轻视, 弱小的祖国给他们的自卑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遭受着巨大的精神摧残。另外, 他们大都是下层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是被挤出社会的小人物, 虽然有才能, 却备受经济与政治的压迫从而无所作为。而太宰治不热衷于描写贫困的下层阶级, 他所关注的是同自己一样的贵族阶级出身、受过教育, 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社会地位的人。他们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家族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可以在社会中有一番作为。然而, 他们却沉迷于声色犬马, 不思进取, 最后只能成为拖累周围人的“多余人”。

沉溺于酒色和贫穷是小说集《沉沦》 中的以“他”为代表的“零余者”和太宰治作品中以大庭叶藏为代表的“多余人”的重合点。他们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都有着相同的境遇, 寻花访柳、酗酒, 然后引发贫穷, 然而这种相同的境遇其实有着更深层的根源。首先, 他们同是家庭的“多余人”。“他”三岁丧父, 家庭穷困不堪, 而他家里人却责怪他没有恒性, 不能安安生生的求学, 常常惹是生非, 而且被认为心思太活。而且在家中整日整夜的呆在书房里, 与书籍为友。而大庭叶藏因并非长子, 在封建式的大家庭中拥有的父爱十分有限, 同时, 压抑的家庭氛围让他与家庭产生了隔膜感, 最明显的是在用餐的时候, 大庭叶藏坐在有些昏暗的房间里的最末席上, 与父亲母亲相隔甚远。同时, 一成不变的用餐时间、井然有序的饭菜排列与死气沉沉的用餐氛围让他感到了巨大的恐惧。以至于后来想到用餐的情景就会让他不寒而栗。而从小就缺少来自家庭的爱让他们感到孤独, 因而会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爱。这种从小缺爱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对家庭的虚无感滋生了他们的内敛而敏感的性格。在家庭里感受不到爱且对家庭毫无贡献的他们注定是家庭里的“多余人”。

家庭中缺失的爱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获得补偿。“他”和大庭叶藏在于同龄人的相处方面都遇到了问题。在中学时, “他”以为“他一人同别的学生不同”i。留学日本以后, 不仅仅认为全班的日本人都是他的仇敌, 而且到后来, 连中国同乡和兄长都被他放置到自己的对立面。身处于异国他乡的“他”真真切切的成为了孤家寡人, 成为了多余的人。而大庭叶藏, 中学时期也背井离乡, 寄住在远亲家中。他将哗众取宠的本领发挥到极致, 惹得周围人笑声不断。但是这逗笑与滑稽无疑是一张面具, 藏在这面具背后的, 是大庭叶藏与周围人的无法排解的隔膜感。逗笑和滑稽, 只是他这个“异类”融入周围人所使用的手段, 进而减少他的多余感。即使后来, 中学时期的他与同学竹一交好, 也只不过是因为竹一看穿了他的把戏, 大庭叶藏害怕他的面具被当中撤下而采取的怀柔政策。除此之外, 学业上的无所建树也让他们看不到未来的曙光, 浑浑噩噩的生活让他们的步伐拘泥于今天和过去无法自拔。在社会中, 他们只能屈身于底层, 为了吃喝而挣扎, 生活的困顿更是加重了他们身上的多余感。

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和太宰治的“多余人”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核心, 在于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多余感的来源。“零余者”的多余感是外界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家境的贫困不堪让他们早熟, 更早的接触到成人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利益纠葛, 使其拥有早熟而敏感的性格。而学生时代, 特立独行的性格又让他们“失群”, 无法在同龄人中寻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认为自己同其他人不同。身处异国他乡, 他因为祖国的弱小而自卑, 自己为自己打上了“他者”的烙印, 并因此而沉沦。例如 《沉沦》 中的“他”, 因为祖国的贫弱, 使得在日本生活的“他”受到当地人的歧视, 进而感到人生的苦闷, 发出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ii。但是“零余者”依然在寻找一个归属, 他们依然渴望被爱 (即使是酒馆中妓女的爱) 渴望被认同接受, 希望自己的空虚可以得到补偿与填充。

与之相对, 太宰治笔下的“多余人”的多余感则是原发性的。以 《人间失格》 的主人公大庭叶藏为例。太宰治在创作大庭叶藏这个人物时, 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非人”, 也就是对自身的否定。大庭叶藏自己承认“我丝毫捉摸不透‘人的生活’究竟是个怎么一副样子。”iii, 他不知道饥饿为何物, 这不是因为衣食无忧, 而是因为无法体会到饿肚子的感觉, 甚至认为“不吃饭就会死。这句话在我听来, 不过是一句令人生厌的威胁。”iv而在 《人间失格》 这部小说中也可以发现, 无论是多么穷困的时刻, 大庭叶藏从未表达过饿, 也从未因为饿而吞咽过食物。除了饥饿感的缺失, 大庭叶藏对人的生活一直抱有怀疑, 他无法理解痛苦以及幸福的含义。而这种怀疑产生的不安与恐惧席卷他的全身, 同时, 与周围人的差异让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这些也最终导致他无法与周围人真正的交谈。滑稽与逗笑, 成为他为人处世, 获得周围人认同的最后一种手段。“这是我对人最后的求爱。一方面, 我对人极度恐惧, 另一方面, 我又始终无法对人断念。最后, 我终于凭借着滑稽这一条线与人扯上了关系。表面上, 我强颜作笑;内心里, 却怀着某种也能够撞大运的千钧一发的紧张感———为了讨好他人, 我总是挤出一身黏汗。”v对自身的排斥和否定以及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 这二者互相矛盾, 形成了太宰笔下人物从内自外的排斥力, 他排斥世间的所有, 甚至包括了自己。最开始, 他总认为是自己是丑恶的, 然而通过与堀木正雄、“比目鱼”以及社会政治团体的接触, 他发现世间人人皆是如此,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开始怀疑、怨恨世界造就了自己, 但又因为强烈的自卑, 接受了世界与我皆是丑的这一观点。这样的内外交织所形成的斥力将他推到了整个世界的对立面。

此外, 两者的不同还体现在是对待性的态度有所不同。“他”从小受到中国封建传统教育, 缺乏性知识导致性的压抑, 这导致在青春期时, “他”对女人的渴望、思慕与自身的价值取向相冲突, 在渴望女性的同时也会因为自己对于性的想法自责和难过。“他”每每“犯罪”过后便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犯, 但是每次又经不住诱惑继续进行。而且由于性知识的缺失, 导致他有病乱投医, 在图书馆乱翻医书。虽然说最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到了开脱。“然而这不过是自家对自家的宽慰而已, 他的胸里, 总有一种非常的忧虑存在那里。”vi而叶藏从小有着相当惊人的美貌, 且会用滑稽的手段逗乐女人, 因此轻而易举地拥有众多女追求者, 从她们的身上可以获得好处。可事实上, 叶藏自小觉得女人复杂难懂, 认为女人的心思难以捉摸, 与她们相处如履薄冰。但是对于妓女却有着另一种态度, 他认为妓女既不能被当作人, 又不能够算作女人, 而是像是疯子或者白痴。因此他可以在妓女怀中安稳的熟睡。无论是妓女还是身边的女性, 大庭叶藏从未有过像“他”那样的焦虑, 在他眼中, 妓女是他逃脱对人类的恐怖后的避风港, 而其他身边的女性不过是他需要运用“滑稽”来取悦的对象。

最后, 我们还要认识到两种人物形象身上的罪意识的不同。郁达夫和太宰治笔下的人物形象虽然都带有一种强烈的罪意识, 但是由于这种罪意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因而有着很大不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的罪意识来源于他们在日本的放荡颓废的生活。他们想要救国, 但是却过着颓废的生活, 浪费青春和金钱。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我放纵不知悔改的现实相互碰撞, 再加上与传统文化相背离的放荡的生活, 这两组矛盾产生出一种强烈的罪恶感。而太宰治笔下的多余人所带有的罪意识则是原发性的。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人间失格》、 《维庸之妻》 这一系列包含“多余人”形象的作品的创作时间是在二战日本战败之后。在二战之后, 日本国内原先鼓吹战争的文学大家都开始倒戈赞扬民主, 对军国主义口诛笔伐。太宰治无法接受前辈与同辈们的这种转变, “见过一次地狱的人, 对于一切事项都会觉得冷淡。”vii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 每一个日本人都是有罪的, 无论是否参与过战争, 都是有罪的。参与过是有罪的, 没有参与过但是对其视而不见也是助纣为虐, 也是有罪的。这样一种“原罪”意识也让他的“多余人”与“零余者”区分开来。

这种人物形象上的差异, 有着多方面的来源, 除了文本上的差异, 还有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个人经历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郁达夫在日本求学期间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创作是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与自传性。而太宰治的那些包含有“多余人”的作品, 例如 《人间失格》、 《东京八景》、 《他已非昨日之他》等等也被认为带有很强的个人自传色彩。那么在分析这两种人物形象, 寻找差异的根源的时候, 便无法忽视作家自身经历对于创作的影响。

郁达夫和太宰治的幼年生活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郁达夫的父亲早逝, 母亲操持家务无暇顾及他, 自己由仆人带大;太宰治作为大家族中的第六个男孩, 注定无法受到父母过多的关爱。因父亲事务繁多, 母亲体弱多病, 被姑母和保姆带大的太宰治同郁达夫一样缺少来自家庭的爱, 这种缺失导致他们内向、自卑而敏感的性格, 也成为影响他们后来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 这两位作家都处在动荡的年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饱受外敌侵略, 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沦为鱼肉任人宰割。郁达夫自己作为留学生, 带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想要拯救中国, 却因生活窘迫和苦闷而潦倒痛苦;太宰治成长在二战期间, 日本从妄图成为与轴心盟友一起瓜分世界的亚洲第一大国的美梦中惊醒, 直面战败的事实。帝国梦破灭, 贵族阶级消失, 幻灭的国民情绪笼罩整个国家, 知识分子尤其感伤颓废。数十年来的改革、自强之路, 沦为一场泡影, 民众觉得日本这个国家的未来已经没有任何希望, 整个日本的民族自信力崩溃。然而民族自信力的坍塌也导致了个人的自信摇摇欲坠。因此也造就了二人的作品中的颓废之气。

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 因为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 让二人作品在颓废之外带上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太宰治的笔触充满幻灭, 而郁达夫的作品虽然描写的是颓废的生活, 却透着强烈的想要复兴的思想感情。如果把太宰治的作品比作哀号, 那么郁达夫的作品好比易水之畔别离的歌声, 虽然哀婉, 但是又激人奋起。这之中的缘故是因为太宰治那时的人们刚刚经历战争和失败, 对于打击难以接受, 而在郁达夫所处的时期, 中国已经贫弱了相当一段时间, 人们对自身有了一定的反思和认识, 已经开始觉醒和抗争, 重新振奋的愿望取代了一部分失落, 而郁达夫本人其实也是如此。所以郁达夫作品中所要表达的除了和太宰治同样的对于国家民族落魄的失落, 还有对于国家落后之时, 自身无法奋起努力报效祖国的无力感, 以及对此的谴责。

对于郁达夫来说, 他的创作是一记重拳, 惊醒了还未彻底醒悟、感到迷茫的国内外的新青年;对于太宰治来说, 他的创作是一曲挽歌, 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审美感情的流露, 是对大和民族衰败的感慨和无奈。然而无论是“零余者”还是“多余人”, 无论是“他”还是大庭叶藏, 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他们是一面镜子, 映照出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 反映的是他们自身的心理历程。

参考文献

[1]郁达夫:《沉沦》[M],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年9月第2版

[2]黄乔生:《郁达夫小说》[M], 现代出版社, 2015年版

[3]王自力、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年版

[4][日]太宰治著, 于婧译:《人间失格》[M], 重庆出版社, 2013年7月第1版

多余的人美文 篇2

迈克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他的助理叫科尔。一天,迈克看了一本书,很受启发,便送给科尔也学习一下。过几天,科尔拿来了读书笔记。迈克发现他的笔记都是自己之前标注的内容,便问道:“你也喜欢这些观点吗?”科尔答:“是啊,这些观点很新颖。”迈克点点头,没再说话。

不久,迈克草拟了一份计划书,让科尔提提意见。很快,科尔就将计划书送了回来,迈克打开一看,计划书没什么变化,只是将草稿改成了正式公文。迈克皱着眉头说:“你为什么总是附和我的观点?”科尔红着脸说:“我参加过一个培训班,老师曾教给我一个秘诀,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顺着上司的话说肯定没错……”迈克摇了摇头说:“很多年前,我在一家工厂的车间,打扫卫生。那时,我每天跟在师傅后面,他去哪扫,我就跟着去哪。结果有一天,主管到车间巡视,盯着我看了一会儿说,如果你不能发现别人忽略的角落,只是重复别人扫过的地方,那你的工作就没有意义了。第二天,我就被辞退了。所以,今天我也想告诉你几句悄悄话——在一家公司,如果两个人的意见总是一致,那另外一个人便是多余的。抱歉,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一味地重复别人只会阻碍自己的脚步,只有比别人想得更多更远,路才会走得更宽。

我才是多余的那个人 篇3

秋年总是笑着拉着秋成站在人前,他俩对视一眼,狡黠一笑,站定了,就不说话。

秋成和秋年是一对双胞胎,秋年早出生几秒,是哥哥。秋成却从未叫过秋年哥,人前人后都直呼其名,从小衣服鞋子都是同套的,外人总是分不清谁是谁。有时晚上睡觉,秋年翻一个身,两张脸相对着,他都分不清到底睡着的那个人是自己还是醒着的人是自己。

秋成问过秋年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他问的时候小心翼翼的,在他心里这只能是属于他俩的秘密,但秋年说他没有,还学着大人的口气让他不要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秋成觉得秋年撒谎,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讨厌秋年,讨厌他那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他俩在同一个班级,每次同学拿双胞胎说笑的时候,捉弄的都是他。他们会故意喊秋成的名字,他不答应他们就一直喊,他答应了,他们就说:原来你不是秋年啊。

这种无聊把戏,秋年却从不中招,秋成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输给秋年,那晚出生的几秒,似乎是一种冥冥注定,他只是秋年的一个复制品。外人看来,这个复制品近乎完美,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是,从小到大,秋年都比他招人待见,成绩比他好,跟长辈说话也大大方方的,秋成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陪衬,一个完美的陪衬。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五年级,秋成从同学的课余闲谈中听到一个消息:如果这次期末考,考了倒数第一,就有可能会被留级。

人们对这种听闻来的“坏事”,从来不会往自己身上揽。秋成却一心打满了算盘,他要留级,他要摆脱秋年。

那次期末考,秋成把自己会做的题都填了错的答案,结果真的考了班级倒数第一。那天晚上,秋年睡觉的时候问秋成:“你故意考得不好,是想要留級吧。”秋成听得心里一惊,他是知道的,自己在他眼里什么都瞒不过。

“不是,我只是觉得好玩儿。”秋成语气强硬地说着,他新找的这个理由让他松了一口气,可他又明白这个理由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转了一个身,侧躺着,假装睡了过去。

秋成,你有想过,我们两个,有一个其实是多余的吗?

那似乎是秋年的一句梦呓,秋成转过身,秋年已经打起了呼噜。

七月中旬,正是最热的时节,荷花开了满池塘,秋年带着秋成去钓龙虾,秋成却站在岸上,大伙招呼着秋成下岸,秋成直摇头,他们说他胆小鬼,他也不反驳。只看到秋年跟几个年龄稍大的赤裸着身子,往前蹭着,激起一大片水花。

炽烈的太阳晒得人头皮疼,河中央溅起的水花泛着刺眼的光,秋年在水面上徜徉着,像极了一条自由自在的鱼。

不知是谁在他身后推了他一把,秋成只觉得重心不稳跌进了河里,“秋成下水咯,秋成下水咯!”秋成一阵错愕,还没看清推他的那个人,就被岸边几个人拉着往前走,河岸边水位不深,不到膝盖,秋成感觉到后脊背一阵凉意,脚步不稳又倒了下去,呛了一口水,他站起来,将拉着他肩膀的两只手扳开,又有一只手按住了他的肩膀,他有些看不清那些人的脸,只听到他们嬉笑着,水已经漫到秋成的大腿了,秋成使出全身力气想往后退,却发现自己越退水越深,又一只手在他的腰间猛烈一推,他整个身体往前倾去,脚下突然变得空荡荡的,身体猛地往下坠,鼻孔被一股柔软而充实的东西堵住,朦胧中秋成踩到了一块石头,他感觉到自己的鼻子浮上了水面,却呼不到一丝空气,又沉了下去。

“秋成!”他似乎听到秋年喊着。

“秋成,你等我!”秋年似乎带着哭腔。

秋成觉得浑身失去了力气,水依旧大口地涌进他的嘴里,冲击着他的胃。恍惚中,他感到一只手,用力托着他的脖子,那股力量支撑着他,缓缓地往上,到最后稍稍松弛了一下。

秋年死了。

他们说,秋年一个劲地托着秋成往岸边冲,上岸的时候,以为救起来了,却忘了还有一个秋年。

父亲跟母亲在赶来的路上,看到全身湿透没有神色的他, 一句话都没能说出来。

“他有喊我名字吗?”秋成在后来问他们其中一个人。

“没有。”他在水里游那么快,说不了话的。

可是,我明明听到了。

那一年,秋年十二岁,秋成也是十二岁。

【素材运用】孪生兄弟秋年和秋成,因为哥哥的优秀致使弟弟秋成想要逃离他,而哥哥的一句“我们两个,有一个其实是多余的吗”竟然一语成谶,为了救弟弟秋成而牺牲了自己,他也以这种毫无退路的方式,将秋成从“复制品”还原成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也向弟弟表明,他是多么的爱他。

【适用话题】真情;悔;成全;表象与实质

多余人 篇4

浪漫主义诞生于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期, 它的最突出、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就是表现主观理想, 注重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在俄国中, 普希金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并且他还是现实主义的奠基者。受普希金的影响, 屠格涅夫虽然是现实主义者, 但是, 他最开始创作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因此, 本文选取了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和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两个“多余人”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以便增加对这一时期“多余人”人物形象的了解。

一、普希金塑造的奥涅金“多余人”形象特点分析

奥涅金是普希金在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一个“多余人”形象, 它也是俄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是“多余人”的始祖。

1.奥涅金在生活中思索过

奥涅金生活在19世纪的20年代里, 当时俄国伟大的卫国战争已经开始打响, 解放运动开始高涨, 无形之中, 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被激发出来, 民族自豪感被释放出来, 且当时风风火火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正在震撼着整个俄国, 越来越多的俄国资产阶级意识到必须组织自己的团体, 并参与组织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活动。然而这次起义活动因为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宣告失败, 正是因为如此, 本次活动激发了民族的觉醒, 唤醒了大批有志贵族青年的思想。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就是在此时觉醒起来的。深处名门贵族的奥涅金从小就在贵族环境中接受了贵族式的教育方式, 在成长的过程中, 他阅读过热情、充满足有的拜伦诗篇, 学会了法语和拉丁语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本领, 由此, 在上层社会中, 奥涅金成为了比较少有的博学青年中的一员。然而, 在上流社会中的环境因素决定了他仍然摆脱不了整天参加舞会、酒宴、剧场的应酬, 甚至是大部分的时间里还需要去谈恋爱。受进步思想以及革命浪潮的影响下, 奥涅金逐步厌倦了奢靡的上流生活形式, 失去了对形形色色社交生活的兴趣, 开始不满腐朽、堕落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 由此, 引发了他想要过新生活的强烈想法。奥涅金渴望离开奢华的上流社会去到偏远的乡村

梵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一种心灵的碰撞, 一种追求自我的精神和这种精神下跳跃和扭动的内心。

从众多艺术流派的画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静物画的对象通常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实物, 这些东西平时看上去并不起眼, 艺术家通过自己个性的眼光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静物画灵魂。在作画中挖掘自然的本质与人精神世界的联系, 这种联系的再现, 就是自身存在的一种存在的再现, 通过静物的存在来表示事物之间、人类自身存在之间的一种关系, 以达到充分表现个人对存在里生活、工作、读书, 以此寻求解脱, 重新振作起来。

奥涅金受过卢梭的影响, 读过政治经济学, 他还企图用较轻的地租来改变沉重徭役, 甚至还与一些友人探讨过政治经济、哲学社会、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客观来讲, 他传播了先进的文化思想, 将当时欧洲先进的思想引入到了俄国。然而, 作为奥涅金来说, 它的主观愿望是好的, 但是他的这些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出生于豪门贵族的奥涅金, 虽然教育让他接收到了先进的思想, 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和本领, 但是教育也给他带来了不工作的习惯, 每逢学习的时候, 他只想睡觉, 没有实干精神和实干能力, 更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正是因为如此, 让奥涅金在精神上始终处于忧郁、烦闷、怀疑和惆怅的危机之中, 导致他患上了忧郁症。在生活中的他整天无所事事, 根本找不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因此, 奥涅金甚至走上了自我否定之路, 这就是一个在生活中思索过的奥涅金。

2.奥涅金具有自私和唯我主义思想

跟上流贵族社会子弟不同的是, 奥涅金并不是玩世不恭, 淫乱放荡之辈。相反的是, 他非常曾恒上流贵族社会荒淫奢靡的生活状态, 但是, 面对具有金色梦幻的连斯基, 他在开枪的瞬间, 很明显可以看出他又是一个世俗的帮凶。根据他与达吉雅娜爱情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既想要追求全新又不想脱离当时社会的“多余人”形象特点。具有超凡思想和美丽容颜的达吉雅娜把奥涅金深深的吸引住,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拒绝了达吉雅娜的爱情, 但是他却又对后来成为“涅瓦女神”达吉雅娜进行狂热的追求, 从这一些列的举动充分的可以看出奥涅金作为贵族上层社会的那种自私的本性。作为达吉雅娜来说, 她具有着进步的思想, 虽然生活在平静的环境之中, 但是她却并不满足于现实的平静生活。当具有聪明才智, 愤世嫉俗的男主人公奥涅金的出现时, 这与达吉雅娜自身追求的生活状态比较接近, 有些相似之处, 因此, 达吉雅娜视奥涅金为自己的心中英雄, 大胆的表达出了自己爱慕之情。然而, 对生活已经厌倦、心灰意冷的奥涅金来说, 炙热的爱情根本不能够打动他冷却的心灵, 并且他不想用家庭束缚自己, 也不愿意为此承担做丈夫的基本责任, 这也提前预示了达吉雅娜本人在爱情方面的悲剧命运, 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奥涅金自私的本性特点。

当奥涅金拒绝了达吉雅娜爱情的几年之后, 他们重逢在圣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时, 奥涅金再次爱上了并不断追求已经成了令人羡慕的贵夫人的达吉雅娜, 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奥涅金始终不能改变的贵族阶级的利己本性。就连自己最亲密的挚友连斯基, 奥涅金都利用达吉雅娜的妹妹来戏弄自己挚友的感情, 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可见, 奥涅金是多么的唯我主义。虽然他为此接受了挚友连斯基的挑战而感到自责和悔恨过, 但是为了个人名誉和尊严、为了不让社会所耻笑, 他还是决定去决斗, 就这样, 一位年

的一种欣赏。

所以, 静物画表现出的不仅仅是静物本身, 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欣赏。那么, 静物画和其他画科一样, 需要艺术家在作画的过程中保持理性的状态, 用一颗虔诚之心去探寻静物画的真谛。画属于你的真情实感的东西, 没有什么是主流, 一切都基于人本身, 对于自身的一种思考, 对于人自身思考的一种表现。

轻有为的青年倒在了他的枪口之下, 这也将奥涅金的唯我主义思想暴露无遗。因此说, 奥涅金具有着自私和唯我主义思想。

3.出淤泥而必染的奥涅金

所处的环境和阶级地位决定了奥涅金出淤泥而必然的结果。从表面上来看, 奥涅金地位高贵, 衣食无忧, 但是他并不是掌握实权的统治阶级。他在思想意识方面更倾向于下层地位。所以, 奥涅金的“多余人”形象具有着革命性和反动性的双重性格特点。

对于那些掌握国家政权和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真正上层统治者来说, 奥涅金对他们是既敬畏又仇恨。同为上层贵族阶级, 由于不平等的利益分配和不平等的地位环境, 很容易使奥涅金这样的上层贵族对掌握国家大权的上层统治者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与此同时, 他对社会底层的特权以及自身思想观念的局限导致他不可能适应底层人民的生活,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 他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社会底层人民的巨大力量, 所以, 革命运动脱离了人民群众, 缺少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必然导致了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最终失败。

奥涅金在思想上背叛了自己所在的上层阶级, 在生活上却又依赖自己所在的上层阶级, 换句话说, 他不可能站在统治阶级的一方, 同时也不可能站在人民群众的一方。奥涅金的这种思想意识让他走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境界之中, 这也让他的心态和他的行动上发生了特殊的变化, 这些变化一是奥涅金土生土长的环境中所熏陶感染的, 二是他本身骨子里就带有的, 他仍然流淌着贵族阶级身上的血液。同时, 再加上他还受到了西方其他国家思想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他呈现出脱离社会发展, 甚至出现奇异思想意识。但是, 作为奥涅金来说, 他终究不可能彻底摆脱封建阶级的制度, 不可能完全拔出贵族阶级泥潭, 因此, 他的那些奇特的思想都是苍白无力的, 他最终也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在俄国19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中, 到处都可以看见像奥涅金这样的贵族青年代表, 可以说, 他是俄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时代变革的产物。生活在贵族社会的没落时期的奥涅金既不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立场, 不和他们同流合污, 但他又不能完全远离人民群众, 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 所以, 这些都决定了奥涅金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正是俄国的历史环境决定了奥涅金这样具有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特点, 这一人物形象准确地传达出了这些多余人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二、屠格涅夫塑造的罗亭“多余人”形象特点分析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的典型代表——罗亭, 其在人物形象方面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 多才多艺的知识青年, 有头脑、有口才, 相当有理想有信念

在小说里面正是充分的体现了他的这一点, 一开始女主人公接待并且深情的款待了来自远方的客人, 那就是罗亭, 并且从这开始叙述了两人交往的爱情。小说中反复写到罗亭与来庄园游玩的另外的客人的交流, 正是这一系列的行为突显了罗亭的才华横溢。

1. 罗亭是一位成功的演说家

他出众的口才加上才华横溢的表演, 使他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说家。他的精彩表演瞬间点燃了其他人心中的希望。他与比加索夫的初次交流, 使得全场沸腾, 轰动全场, 受到大批人的瞩目, 各自围坐在罗亭的四周, 仰望着他, 那时的人们像是在倾听上帝的祷告一样, 目光全部集中在罗亭一人身上, 纷纷坐在他的周边, 细细的品味着他说的每一句话, 其中受到震撼最大的是巴西斯托夫和娜塔莉亚, 巴西斯托夫表情夸张, 张大嘴巴, 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番的激动;而娜塔莉亚专心致志的望着罗亭, 仿佛一切的事情都已经浑然不在了, 跟着罗亭的话语不断地变换着他的表情, 时而欢喜时而忧郁, 完全被罗亭所感染。巴西斯托夫夜不能寐, 他一晚上都在给他的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 而娜塔莉亚虽然躺在床上, 但是一直没有睡意, 他一直在回忆罗亭的演讲, 心情也是此起彼伏。毫无疑问, 罗亭是一位成功的演说家, 他的演讲波及到了娜塔莉亚内心的各个角落, 也使得一位普通的家庭教师——巴西斯托夫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他视罗亭为自己的偶像, 把罗亭的话语作为导向标。这一切都是归功于罗亭的精彩演讲以及鉴定的信念, 他的演讲征服了现场的所有人, 当然也正因为此从而也赢取了娜塔莉亚的爱慕之心, 由此证明他是一位成功的并且优秀的演说家。

2. 罗亭是一位上流社会的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热情青年

罗亭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曾经上过大学、又游览过外国名地, 他受过高等院校的良好的教育, 尤其是受到西方人文、自由、平等的哲学思想以及西方主要的学术思潮的影响, 造就了罗亭很高的艺术修养。他关切社会重点以及热点问题, 喜欢讨论并且经常与其他的知识青年一起探讨知识、话题。正是他在与别人探讨的时候让我们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到罗亭生动的演讲以及耐人寻味的话语, 他善于言辞, 能够把思想转变为现实, 并且在论据中占据主要地位以获取胜利。这部小说的开头就巧妙的设计了他的大学同学烈日涅夫的出现, 一个剖析罗亭的人物角色, 当罗亭在剖析现实以及剖析时代的同时, 烈日涅夫也在深刻的剖析着他。之后他还在林业、农业、教育业都有过奋斗, 但最后都是以失败结束, 在小说的尾声, 罗亭表现的已经很疲惫, 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以及太多的挫折, 所以导致了他心累, 当然烈日涅夫一直在激励他, 重拾自己的自信心。

(二)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1. 罗亭不接受娜塔莉亚的爱情

罗亭在知道娜塔莉亚对他产生爱慕之心时, 他向娜塔莉亚的父亲坦诚了自己的一切, 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自己的家境, 结果他的父亲不允许他们之间的交往, 但是娜塔莉亚毫不避讳, 决定抛弃家人也要和罗亭在一起, 但是软弱无能的罗亭却选择退出, 拒绝了娜塔莉亚的爱情。可怜的娜塔莉亚却最嫁给了爱他的沃伦采夫。数年后再见到罗亭回到农场的时候, 他一无是处, 孤寂一人。

2. 罗亭只顾思想上大做文章, 理论却不与实践相结合

在她离开娜塔莉亚之后, 就一直在外漂泊, 在他漂泊的这几年里, 做任何事情都不如意, 导致了他神情恍惚, 苍老了许多, 他在林业、农业、教育业中都遭遇了挫折, 但是这种失败他自身也知道是由于自己缺乏毅力, 并且不善于去建设、创作, 以至于没有这么年里没有精干于某一行。

罗亭的精彩绝伦的演讲与这种不落实为实际行动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因为他的这种行为就造就了“多余人”的这种性格特征, 当然, 随着时代的进步, 罗亭与之前的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又不是相同的, 而罗亭又是新时代的“多余人”的代表。

总之, 不管是普希金塑造的奥涅金人物形象还是屠格涅夫塑造的罗亭人物形象, 他们在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个性品质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人物形象, 但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都非常成功的刻画出了“多余人”这一特殊的人物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并不是多余的, 相反还是进步的。

摘要:在十九世纪时, 俄罗斯文学中塑造出了一批“多余人”形象的作品, 它是世界文学坛史上是一种特有的现象, 它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 随着革命运动的终结而销声匿迹, 充分体现出了贵族革命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特点。本文拟通过分析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进而加深对其的了解。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多余人”,形象塑造,奥涅金,罗亭

参考文献

[1]徐美仙.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浅析《罗亭》中“多余人”的形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10.

[2]于春波.浅析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特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1.

[3]马媛媛.析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形象[J].北方文学, 2011.9.

[4]赵雪华.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新思考[J].外国问题研究.2010.4.

多余人 篇5

普希金从1823年开始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到1830年最终完成。从世界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部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的作品。它不仅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更是公认的俄罗斯文学的典范之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展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生活。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作为贵族青年的典型,他是一个退职官员的儿子,从小受着传统的贵族教育,但是他终日在上流社会中鬼混,成了一个纨绔少年。他不喜欢彼得堡的生活,所以来到了世外桃源一样的乡下。他拒绝了达吉雅娜的追求,又因为某种原因打死了自己的好朋友连理斯基。后来他从各地漫游回来,并且与达吉雅娜相遇,向她求爱时,没想到达吉雅娜却拒绝了他。奥涅金既愤世嫉俗,同时又远离人民,碌碌无为。普希金用奥涅金的形象给我们展示了当时最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即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问题。像奥涅金这样的仅有聪明智慧、却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在爱情中也屡屡受挫的贵族青年,在那个时代的俄罗斯是很常见的,所以这一文学形象具有很大的概括意义。

与奥涅金一样的“多余人”还有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冈察洛夫创造的奥勃洛莫夫形象等。毕巧林是一名贵族,是一名军官,他非常聪明,才华横溢,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很失望,但又没有办法摆脱这样的环境,所以他很苦恼,甚至显示出玩世不恭的态度。他狂热,有时甚至有些人格分裂。但是毕巧林比奥涅金性格更鲜明,因此他的悲剧性也更深刻一些。罗亭是一个聪颖、热情、思想开放、善于言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但当时的社会条件,加上他远离人民、又缺乏毅力,没有精神支柱,所以不管是在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没有收获。绝望之余,他只好承认自己的没用和“多余”,最后默默地在巴黎墓战中牺牲了。说到罗亭,他“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缺乏实干精神。奥勃洛摩夫也是一个“多余人”典型,他的思想更是龌龊不堪。虽然说他生性善良、还算是有教养,但是由于他家有祖传的庄园,还有300多个农奴供他使用,所以他每天无忧无虑,这样慢慢地他便失去了斗志和兴趣,变得碌碌无为,醉生梦死,就这样每天躺着直到最后默默地离开人世。作者通过罗亭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上要求变革现状的愿望。

从以上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他们既有缺点也有优点。在他们身上除了阶级、思想上的局限性外,还有他们所处的时代具有局限性。在当时,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而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反映了社会现状,希望能够通过手中的笔来改变现实,转变局势。但是这也只是一种想法,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知识分子想通过手中的笔改变社会现实问题,力量还是微不足道的。

类似这样的“多余人”形象,仔细想想我们国家也出现过,与其说是无独有偶,不如说这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一个国家经历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这些“多余人”就是它的产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有“多余人”形象,比如说鲁迅先生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叶圣陶所创作的倪焕之、还有曹禺创作的周萍等形象,都是“多余人”。从鲁迅笔下的涓生到曹禺笔下的周萍,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变得更黑暗了,矛盾更激烈了,所以这些“多余人”形象也變得越来越可恶、可恨了。而这一切又与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脉络很吻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由于时代背景相似,作家的出身、经历和思想也很相近,创作出了一批与“多余人”典型相似的文学形象来。他们之间在表现上可能有些细小的差别,每个人物也有不一样地方,但是,在更多方面,他们的相似之处很多。

看过了俄罗斯十九世纪文学,又看过了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再着眼于现代,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一直批判那些跟奥涅金一样的“多余人”,批评他们徒有才华却又腐败,碌碌无为,最终堕落下去。他们虽然有理想,但是他们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准确的位置,因而感到苦闷、孤独、彷徨,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变成了“多余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与平等,我想他们本身不想变成这样,只是社会现实所迫,使他们走上了那条路,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是令人惋惜的,但是我们要从历史中看出新意,找到优秀之处借鉴并发扬光大,将我们的理想融入社会,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和抱负。

关于“多余人”的意义,赫尔岑说过这样一句话:“全靠有了那个时代的‘多余人’,新的一代才没有成为多余的。”“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他们不仅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启迪了年轻人,也给新的一代播下了象征希望的种子。“多余人”典型对后世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它的存在的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会变成“多余人”呢?其实这是相对而言的。试着想想看,我们谁敢对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大声地说“我必不可少”呢?地球缺了谁都照样转动,少了这个有下一个代替,历史的车轮不会因某个人的缺少而停下的。如果自己不觉得多余,即使做了乞丐,依然能够活的开心满足。怀揣着理想,立足于现实,不做多余的人,而要去追求伟大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林出版社,1996年

[2][俄]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72.

[3]桑淑钧.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J].济南大学学报,2002,(12):23.

作者简介:刘聪,女,1991.06.02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师范)

多余人 篇6

一、主人公——流浪者的共同哀叹,多余人的不断沉沦

多余人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不幸”成了他们这个群体的代名词。国家,对于罗亭和“他”,都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的归属地。罗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寄食于权贵家中,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他”是一个留学海外的穷书生,贫困潦倒,为生计发愁。“他”比罗亭更加无奈,更加悲惨。罗亭虽然前前后后从事了很多不同的职业,而且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至少心中是有理想的,并为之奋斗过的。耗尽所有家产,沦落为乞丐,最终死在国旗下。可以说,他死而无憾。而《沉沦》中的“他”郁郁寡欢,抱怨憎恨,最后以自杀为结局。可至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的救国理想做出一点点的贡献,或许“他”临终前在江边歇斯底里的呐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3]算是“他”做出的最大的贡献了。但那句呼喊也随着他沉于江底,化为海浪涛声。不能说罗亭没有朋友,至少列日涅夫后来原谅并宽容了他,况且他曾经也深受众人的喜爱与崇拜。可《沉沦》中的“他”确确实实是孤独一人,尽管坐在教室的中间,却觉得仿佛在一座被人遗弃的孤岛上,大家的欢声笑语与他没有一点关系。可是,罗亭也是孤独的,虽然被人宽容了,但却始终没有被人理解。爱情,对于罗亭与“他”,都是虚无缥缈的事物。罗亭或许真的喜欢过纳塔利亚,可他却说“向命运妥协。……显而易见,咱们命中注定不能生活在一起。”[4]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本想跟他私奔的少女那炽热的心,也让他原形毕露。《沉沦》中的“他”更多的体现的是青春期发育对性的渴望,“他”只是想要占有女人,释放性欲。他们都不懂爱情,或许也不需要爱情。罗亭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理智,且怯于承担责任 ;而“他”显得更为稚嫩,原欲更为突出。不幸的人,总是遭遇不幸。罗亭与“他”都是旧思想与新思想的碰撞下的产物,都是历史命运下的牺牲品,但在罗亭身上自身性格是造成他命运结果的主要原因,而“他”的悲剧性更多的是国家民族的软弱所造成的。流落他乡,被人误解,无依无靠,无缘爱情,他们人生的乐趣或许也只是空有爱国情怀了吧。

二、作者们——相似的人生经历,不同国度的影响

《沉沦》中的“他”身上有郁达夫本人的影子,这是众所周知。郁达夫曾经在日本求学,而当时中国的处境不忍睹视。封建王朝日薄西山,列强侵略,毫无尊严可言。郁达夫接受过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也是“五四”解放运动后升起的新星。对破败祖国的无奈、痛恨,在异国受到的屈辱,种种不堪都与小说中的“他”相似。屠格涅夫出身贵族,但由于母亲是个老封建,为了强迫他当奴隶主,断绝给予他经济支持。无奈之下,屠格涅夫经常在达官贵人朋友家借住,四处借钱维持基本生活。在郁达夫《屠格涅夫的 < 罗亭 > 问世以前》这篇文章中,提到“罗亭的哲学”,“罗亭的生活境况”等都是当时屠格涅夫真实生活的部分缩影。身处在十九世纪俄国的屠格涅夫,在生活中他很厌恶母亲这类农奴主对农奴的虐待与不公,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更多的体现的是反对封建农奴制。而身处二十世纪中国的郁达夫,不仅有对封建专制的不满,还有国恨家仇。列强的铁蹄肆意地踏在中国的大地上,作为一个爱国的文弱书生,必须拿起自己的笔杆进行抗争。屠格涅夫和郁达夫都接受过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洗礼,而郁达夫不仅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而且还有中国传统的士人情结。屠格涅夫和郁达夫在感情上都是坎坷的,不幸的。屠格涅夫曾跟一个农奴女生下一个女儿,又迷恋过朋友的妹妹,后来又加入追求已婚妇女的行列中,但却始终不能在一起。而郁达夫先后与孙荃、王映霞、何丽有结婚,他最爱王映霞,可最后两人却撕破脸,在报纸上公开指责。应该正是因为这相似的人生经历,郁达夫才在众多的作家中独恋屠格涅夫一人。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有着相似的文人气质,但在国难家亡的大背景下,郁达夫比屠格涅夫更加的忧郁惆怅。而且两个人的性格就像各自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有很大的不同,屠格涅夫富有理智,而郁达夫有点神经质,有些怯懦,容易情绪化。用荣格的话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当然性格也决定着小说的写作风格,就世界范围的影响来看,郁达夫比起屠格涅夫就显得稚嫩了。

多余的惩罚 篇7

法官提出了三个惩罚方案让这个人自行选择:一、一次性吃掉所有的洋葱;二、鞭打100下;三、交纳罚金。

这个人选择了一次性吃掉所有的洋葱。一开始, 他信心十足, 可是吃下几个洋葱之后, 他的眼睛像火烧一样, 嘴像火烤一般, 鼻涕不停地流淌。

他说:“我一口洋葱也吃不下了, 你们还是鞭打我吧。”

可是, 在被鞭打了几十下之后, 他再也受不了了, 在地上翻滚着躲避皮鞭。

他哭喊着:“不要再打了, 我愿意交纳罚金。”

其实, 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不乏这样的经历, 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了解, 导致决策失误, 而尝到了不少不必要的苦头。

多余体脂的成因及调控 篇8

关键词:肥胖,摄食和能量消耗,瘦素蛋白,体脂调控

肥胖的定义是体脂过多。过去用浮力法测量体脂的方法太过繁复, 现在改用“身体质量指数法”来代替 (即:千克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 。身体质量指数法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群体的体重变化是便捷有效的但用来测量个体状态时则不可靠, 因为该方法不能区分脂肪和肌肉且身高的平方值和体重数值均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用此来衡量肥胖与否是完全的经验主义。近年来运用的排空气测量法测量体脂含量更加准确, 应取代BMI法成为体脂测量方法的主流。

一、肥胖危害

肥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有关高加索人种的保险统计表和死亡率统计表明确显示与肥胖相关联的并发症在BMI指数25 (超重) 的人群中显著发生且在BMI指数≥30的人群中其发病几率迅速上升。在美国有1/3的人群BMI指数超过30, 过半人BMI指数超过25。美国每年花在预防和治疗肥胖上的支出超过六百亿美元, 其中大比例资金花在了治疗与肥胖相关的Ⅱ型糖尿病上。有证据表明当人群可以无限制地获取卡路里 (能量) 时肥胖的严重程度往往剧烈上升, 因此肥胖也日益成为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一个国家越富裕其所面临的肥胖问题也越严重。和高加索人种相比, 亚洲人种往往在较低的BMI水平时就会发生糖尿病和其他种类的代谢疾病, 这在亚洲也就加剧了肥胖所引起的健康问题。

二、引起肥胖原因

环境或者生活方式是导致肥胖的必要但不充分因素。拿早期美国人 (的生活方式) 举例:虽然大多数个体能无限制的获取卡路里但只有半数人口超重或肥胖。因此关键问题是:当可以无限制的获得卡路里时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会摄取比其他人更多的卡路里从而变得肥胖?

虽然许多人认为摄取食物主要是一种自发的显意识行为, 但证据表明能量摄入与输出的平衡主要由一种强大的无意识的生物系统控制。显然维持能量平衡的生物系统会在进化压力下权衡不同脂肪含量的利弊。在狩猎采集型社会过少的脂肪含量会使个体陷入饥饿的危险而脂肪过多又会增加被猎杀和患严重疾病的风险, 因此导致瘦和胖的遗传变异都可能给种群带来益处, 是否有益于种群发展则取决于该物种所处的环境情况。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长时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的族群突然可以无限制的获取卡路里时往往变得最肥胖。

三、肥胖的生物学基础证据

人类的遗传性状可以用同卵或异卵双胞胎性状变异来量化。用此方法测得肥胖的遗传度 (基于遗传因素的变异率) 在70%~80%, 该遗传度值甚至超过了包括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在内的大多数被认为有普遍生物学基础的性状。实际上唯一一个比肥胖更具有持续遗传性的性状是高度。对收养的研究结果也支持基因对肥胖的影响:和养父母的体重相比, 被收养的儿童的体重更接近于他们生物学上的父母。尽管如此, 没有研究可以将肥胖完全归因于基因, 因为没人会在饥饿的环境中肥胖, 首先必须满足卡路里无限供应这一前提才会进入基因肥胖倾向的阶段。

有几个基因当突变时会引起人和动物的肥胖。这些基因都是能量平衡调控体系中的组成基因。比如, 编码瘦素 (一种脂肪组织制造的荷尔蒙, 它在包括控制食物摄入和能量消耗的大脑中心在内的多种生理系统中作用) 的OB基因—瘦素蛋白含量水平随体脂的加减而上下波动, 从而导致食物摄取量相应的减少或增加。OB基因突变的小鼠无法产生瘦素蛋白继而显示出与普通小鼠相比三倍的体重增加和五倍的体脂含量增加。如果人的该基因或编码该基因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也会引起过胖。瘦素基因受体蛋白位于下丘脑、大脑的其他部位和其它外围组织中。下丘脑的损伤可能会导致肥胖, 部分原因是由于表达瘦素蛋白受体的神经元细胞受到了破坏。下丘脑中的一类瘦素激活神经元细胞能表达神经肽前体POMC, 该前体或其受体MC4发生突变也能引起肥胖。

首先, 我们有能力明确特定的控制摄食神经的通路并有能力评估这样的神经元如何调控和影响摄食行为。例如:通过操纵光源, 利用通道视紫红质 (一种光控离子通道) 可检测激活或抑制神经元的效果。同时近来可利用功能性成像对控制摄食的人类大脑区域进行造影。此类研究结果表明在神经环路中由瘦素介导的变化控制着奖励相关性行为, 连接着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在抗肥胖治疗的研究方面, 已有数据表明瘦素和胰淀素一起用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信号来诱导大幅度的减重。现在的目标是评估这种复合疗法的安全性和长效性。

当饥饿的危险不复存在肥胖只会导致疾病, 因此进化就倾向于淘汰肥胖。实际上, 在太平洋岛国瑙鲁, 在引入高卡路里饮食后糖尿病的患病率先显著上升然后下降, 这说明当患病率变得非常高时就会产生淘汰糖尿病的选择性进化。同样美国也有肥胖患病率已达到平台期的迹象。因此期待在未来几十年中人群的体重能够稳定下来。

四、结束语

无论未来趋势如何, 拿出行之有效且安全的抗击肥胖治疗方法是重要和可行的。短时间内不太可能研制出使病态肥胖人群体重正常化的药物, 并且该种药物是否对健康有益还是未知。治疗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保持始终稳定的减重、增进个体健康上。

参考文献

[1]Friedman, J.M.Modern science versus the stigma of obesity.Nature Med, 2004.

[2]Eckel, R.H.Clinical practice.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obesity in adults.N.Engl.J.Med, 2008.

[3]Coll, A.P., Farooqi, I.S.&O’Rahilly, S.The hormonal control of food in-take.Cell, 2007.

[4]Speakman, J.R.A nonadaptive scenario explaining the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obesity:the‘predation release’hypothesis.Cell Metab, 2007.

[5]Farooqi, S.&O’Rahilly, S.Genetics of obesity in humans.Endocr.Rev, 2006.

多余人 篇9

与非门、与门和或非门、或门是集成门电路中应用的较多的门电路, 因此以它们为例说明多余输入端的处理方法。

一、TTL门电路多余输入端的处理及比较

1. 与门和与非门

下面以三输入端与非门为例, 说明多余输入端的处理方法。

电路如图1 (a) 所示, 假设只用A, B输入端, C是多余的, 也就是将三输入端与非门改成两输入端与非门。由于与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是只要输入端有低电平, 输出就是低电平, 只有所有输入信号都是高电平时, 输出才为高电平。对于与非门, 只要输入端有低电平, 输出就是高电平, 只有所有输入信号都是高电平时, 输出才为低电平。因此对于与门和与非门的多余输入端, 将之设为1, 其余输入与输出之间仍然存在与和与非的关系。如图1, 令C=1, 则, 恰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对于TTL门电路, 置以高电平有下列几种方法:

(1) 接电源VCC。

(2) 通过电阻 (2kΩ左右) 接电源VCC。

(3) 通过较大电阻 (大于2.5kΩ) 接地。由TTL门电路的输入伏安特性知, 当门电路输入端为低电平时, 会有毫安量级的电流从门电路流出[1];输入为高电平时, 会有几十微安的电流流进门电路。电流的存在使得在输入端串接电阻时, 电阻上会产生一定的压降, 从而影响输入电平的大小。电阻较小时 (低于关门电阻Ro f f) , 得到的是低电平, 当电阻值大到一定程度时 (称之为开门电阻Ron) , 输入端就会变成高电平。也就是说如果将某个输入端通过小于Roff的电阻接地, 此输入端就等同于接低电平;若是通过大于Ron的电阻接地, 此输入端就等同于接高电平。

(4) 悬空。

除了将多余输入端置以高电平, 我们还可以将多余输入端与有用输入端并联, 即将C与B连接, 则B=C, , 与我们所需要的结果一样。

与门多余输入端的处理方法和与非门完全相同, 不再重述。

上面对多余输入端的几种处理方法, 悬空一般不建议使用, 因为悬空时对地呈现的电阻很高, 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使得输入信号不稳定, 从而影响电路的性能甚至影响输出。而输入端并联虽然提高了逻辑的可靠性, 但这样一来使得信号提供的驱动电流增大, 并联的输入端越多, 前级门的负担越大。同样是与电源VCC相接, 加入电阻后可以起到限流作用, 保证了电路的安全。因此我们建议采用 (2) , (3) 两种方法。

2. 或门和或非门

电路如图1 (b) 所示, 假设只用A, B输入端, C是多余的, 也就是将三输入端或非门改成, 由或逻辑的逻辑功能知, 对于或门, 只要输入端有高电平, 输出就是高电平, 只有输入全为低电平时, 输出才为0。对于或非门, 只要输入端有高电平, 输出就是低电平, 只有输入全为低电平时, 输出才为1。因此将或非门的多余输入端置以低电平, 其余输入与输出之间仍然存在或非的关系。如图1 (b) , 令C=0, 则, 正是所需逻辑关系。对于TTL门电路, 置以低电平有下列几种方法:

(1) 接地。

(2) 与上面高电平的处理方法相似, 可以通过低于500Ω的电阻接地, 这样输入端得到的低电平。

当然也可以将多余输入端与有用并联, 将C与B连接, , 这种方法不宜采用的原因同与非门, 不再雷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小电阻接地的处理方法较好。

二、CMOS门电路多余输入端的处理及比较

CMOS集成电路是一种新型的MOS集成电路, 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如静态功耗极低, 允许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大, 抗干扰能力强, 工作速度高, 扇出系数大, 输出逻辑振幅大。正因为如此, CMOS集成电路在各种科技领域中得到非常迅速而广泛地应用。类似于TTL门电路, CMOS集成门电路同样会存在多余输入端, 对于多余输入端的处理方式不同, 仍然会对电路性能带来不同的影响, 而且有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1. 与门和与非门

对于CMOS与非门的多余输入端, 主要的处理方法仍然是将之与有用输入端并联或者将之设为高电平。C MOS输入端并联使用时, 会影响CM OS电路的输出电阻。以与非门为例 (图2) , 假设单个MOS管的输出电阻为RON, 输入端并联后, 在高电平输出时, 输出电阻最小可达RON/3, 输出电阻变小。输入端并联还会对CMOS门电路转折电压 (即阀值电压) 产生影响, 使得转折电压变大, 降低了高电平噪声容限。因此输入端并联后, 一方面由于输出电阻变小而增强了与非门带拉电流负载的能力, 另一方面使得电压传输特性右移。并联的输入端越多, 高电平输出时输出电阻越小, 电压传输特性右移越大, 高电平噪声容限也就越小。输入端并联, 还会降低开关速度, 增大前级门的功耗。并联的输入端越多, 这些影响越严重。由于MOS管的栅极与其它电极之间有绝缘层相隔, 因此CMOS门电路的输入电阻很高, 静态时几乎没有电流, 所以即使通过高达几百kΩ的电阻接地也不能获得高电平。综上所述, 对于CMOS与非门和与门电路的多余输入端的处理, 通过限流电阻接VDD较好。

2. 或门和或非门

对于或非门的多余输入端, 我们可以将之与有用输入端并联或者通过限流电阻接地。与非门多余输入端并联使用时遇到的问题在或非门中同样存在。因为或非门电路中与VDD连接的三个TP管串联, 与地连接的三个TN管并联, 所以多余输入端并联后对或非门的影响刚好和与非门的相反, 或非门输入端并联使用, 使传输特性左移, 转折电压减小, 低电平噪声容限减小, 带灌电流负载的能力有所增强[5]。

由上面分析可知, 不管是TTL还是CMOS门电路的多余输入端, 我们一般都不宜采取输入端并联的方法来处理多余输入端。不过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 这种处理方法却又是最方便的。所以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最有效的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CMOS和TTL集成与非门、与门、或非门以及或门多余输入端的几种处理方法, 并对几种处理方法作了比较、分析, 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最优处理方法。

关键词:门电路,多余输入端,高电平,低电平

参考文献

[1]余孟尝.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侯建军.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5]杨家禾, 周庆, 杨雪玲, 等.CMOS门电路输入端连接方法的应用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 39

不说多余的话 篇10

大家都说完自己想要说的话之后,非得再说一句多余的话,把事情弄得很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瞧瞧下面一个事例。

周末,周辽要去书店买书,张航笑着说:“去书店干吗?还不如上网购书,方便又快捷!”周辽说:“你是网络高手,我把书单给你,你帮我购买怎么样?”

张航不情愿地接过书单,心里怨自己自讨苦吃:要一本本查找、比较价格,得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啊!谁知周辽又说:“差点忘了,你再帮我买本《布鲁克林有棵树》吧,回头我给你钱。”真是得寸进尺!张航当即拒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时间我教你怎么网购吧,如何?”周辽说:“好啊。”

话说到这里本就圆满了,可张航又顺嘴说了一句:“没想到你这么自私,一点也不考虑我的感受。”周辽听后就不乐意了:“哎,你倒是说清楚,我怎么自私了……”最后,两人闹了个不欢而散。

周辽和张航之前的谈话还是比较和谐的,可后来张航非得添一句多余的话,说人自私,伤人自尊,谁会乐意?周辽自然如芒刺在背,跟他拌起嘴来。

你是否有过因说了多余的话而伤害对方、引起不快的经历?有过也不要紧,关键是要学会反思,明白自己哪句话是多余的经常提醒自己,从而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多余人】相关文章:

上一篇:新时代精神下一篇:职业竞赛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