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技术

2024-05-17

数字通信技术(精选十篇)

数字通信技术 篇1

在广播传输中, 为了促进传输质量的提高, 为人们接收广播创造良好的条件, 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运用。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对提高传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是广播传输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类型。下面将结合广播传输的实际工作, 对这两种技术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

2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

2.1 基本的原理

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 微波与光波的传播特性相同, 呈现出直线前进的方式。传播中如果遇到阻拦就会被反射或者阻断。数字微波通信的方式主要是视距通信, 传输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例如地球曲面等。如果需要进行远距离通信, 应该采用接力传输的方式, 对信号进行多次中继转发, 从而满足传输工作的需要, 到达指定的地点。在数字微波传输线路中, 终端站位于线路的两端, 而中继站则位于传输线路上, 一般隔50km设置一个, 整条线路上设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它们的作用是接收数字信号并进行放大, 转发至下一个中继站, 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数字信号传输质量的目的。数字微波通信常用频段为1.4GHz、4GHz、7GHz、8GHz、13GHz、15GHz, 广播系统常用8GHz频段。

2.2 功能与特征

微波频率高, 波长较短, 可用频带宽, 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 具有其他电波不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微波信息容量大, 传播质量高, 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包括卫星数字通信系统在内的数字通信系统都工作在微波地段。另外, 数字微波网络组网灵活, 传播质量高, 建设速度快, 能够节约投资,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 具有较强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是网络传输的重要方式, 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

2.3 具体的运用

数字微波通信通过地面视距进行广播节目信息传送, 传输过程中运用数字化处理技术, 这样不仅能够抵抗传输中遇到的干扰, 还能够提高传输质量, 更好满足广播传输的需要。广播电台运用多路数字传输终端设备, 设备包括发端机和收端机, 并拥有数字微波接口和光端接口。发端机可将信号、数据转换成数字序列, 送往微波调制机和光调制机传送, 然后通过功放和天线发射出去。收端机将收到的码流进行信道解码, 纠错解码电路。对广播电台节目信号来说, 它能够通过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完成, 传输线路两端设有传输设备, 发挥各自的功能, 完成信号的传输, 满足广播对信号的需要。

3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

3.1 基本的原理

广播卫星有C波段和Ku波段转发系统, 发射站将广播电台播控中心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 调制、上变频、高功率放大后, 向卫星发射C波段和Ku波段信号。同时也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 监测卫星转播节目质量。星载转发器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微波信号, 经放大、变频、放大后, 发射到地面服务区。

3.2 功能与特征

卫星数字通信能够实现两个或者多个地面站的长距离大容量通信, 是广播传输的主要方式之一, 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 其覆盖面积十分广泛, 信息传输质量高, 能够节约投资, 方便维护, 信号容易处理, 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3 具体的运用

3.3.1 卫星数字广播

在广播电台数字传输系统中, 卫星数字广播传输是不可缺少的。整个节目的采集、制作、播控, 所有节目信号通过光缆、微波传输至卫星地球站, 实现广播电台节目全面上星。

3.3.2 卫星转播车

在传输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 卫星、地面微波、地面电信线路都能够实现传播, 传播内容包括视频、音频、网络节目。在具体运用中, 主要为大型转播现场提供综合传输信号, 同时可以作为现场视频、音频信号采集、播控平台, 能够实现四路标清视频转播信号, 多路音频转播信号的采集, 控制。

3.3.3 现场直播车

通过运用该方式, 能够实现广播节目、网络视频、音频直播, 系统包括车载平台、节目操控系统、电信传输系统等。通过现场直播车的支持, 能够为节目直播提供平台, 为频道提供现场直播机房, 有线数据通讯, 卫星传输等, 还能够为电台网站多路视频直播信号采集系统, 控制系统等等, 满足现场直播的需要, 更好的为观众接收节目提供方便。

4 结语

总之, 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满足广播传输的需要, 在具体运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多元化、网络一体化是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具体工作中, 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 不仅会提高系统集成化水平, 使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增大, 增强广播传输的安全性, 还会提高广播传输的质量, 更好的满足人们需要, 推动广播传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联.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电视直播中的使用地位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4) .

专用无线数字通信技术标准 篇2

专用无线数字通信技术标准

由美国电信工业协会(tia)制定,经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认可的标准。p25(project 25)是itu提出的全球开放的数字通讯标准之一。用户主要是军队、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应急通信等高端专业用户。

p25标准的演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fdma (频分多址)技术,每个信道带宽12.5khz,上行、下行传输速率均为9.6kb/s,兼容模拟技术;第二阶段采用tdma时分多址双时隙技术,等效信道带宽6.25khz,上行速率9600b/s,下行速率12017b/s。

p25标准是开放式的,允许各设备厂商的产品互相兼容;且具有向后兼容性,以融合现在的模拟通信技术。还包含了对语音通信加密的要求;并将12.5khz的频谱带宽分成6.25khz或等效的频谱,通过缩窄带宽,提高频谱效率,p25采用广域设计,中继基站功率可达100w、移动终端功率不低于5w。单个中继基站覆盖100km2,组建独立通信系统需要的中继基站数量少,适合广域覆盖、调度功能要求高的用户使用。

2.2 tetra

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 - 陆上集群无线电)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是etsi(欧洲通信标准协会)为了满足专业部门对移动通信的需要而设计、制订统一标准的开放性系统,采用数字tdma技术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可以在同一平台提供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支持移动终端脱网直通互联,可实现鉴权、具有空中接口加密和终端对终端加密功能。还具有虚拟专有网络功能,可在一个物理网络同时为互不关联的多个个体、群组服务。tetra具有频谱利用率高、通信质量好、组网方式灵活的优点,目前已实现如图像数据传输、移动互联查询等许多新的应用。所以 tetra数字集群系统一投入商用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tetra 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支持用户点对点单呼、点对多点组呼、应答组呼、单向点对多点广播呼叫以及语音加密通话。

欧洲通信标准协会为了满足小范围用户对专用无线电通信的需要,制订了dmr(digital?mobile?radio)数字集群通信标准。该标准主要应用在小区域服务,如中小企业、住宅小区等用户。

dmr标准采用tdma技术方式,频率信道间隔6.25khz,上、下行传输速率为9.6kb/s。dmr具有技术简单、中继基站和移动终端设备价格低,可扩展兼容模拟系统,网络建设简单,后期使用方便,维护成本低的优点。

pdt标准是中国自主的专用数字通信技术,由中国公安部牵头,国内主要专用通信生产厂家共同制定,可满足高端专用通信行业用户的要求。pdt标准遵循高性价比、大区制、可扩展和兼容dmr标准协议的五大原则,解决了多种应急通信网融合通信的问题。

pdt标准分为常规标准和集群标准两个版本,并兼容dmr标准。pdt标准采用tdma多址方式,信道间隔6.25khz、上下行速率为9.6kb/s,抗干扰能力强。在满足基本业务的同时,具有同播、频率资源动态分配等功能。pdt后续演进是提升传输速率和拓展业务功能。

为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求及实际网络建设需要,pdt标准支持单中继基站区域通信,也能组合成高效的多中继基站大范围的覆盖,以及全国范围应急通信指挥网的建设要求。在应对自然灾害、群体事件等紧急指挥调度中,能迅速接入现有gis调度平台,实现组网灵活、指挥调度便捷、语音质量优及数据传输速率高等优点,并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安全保密的特点。

数字电子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 篇3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逻辑电路

计算能力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为计算能力的需求增强,意味着贸易更加繁荣,人口更加密集,需求也愈发地多,人类最早的一次计算能力的提升是算盘的发明。这是人类利用工具来计算的开始,也是人类计算史上的一次飞跃。而后的很长时间,计算能力一直停留在算盘的层面,直至17世纪,德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蓓奇通过大量对于计算的研究,发现通常的计算设备错误百出,于是他开发了自己的一套计算系统,设计出了差分机,差分机虽然只能计算一部分专门的数据,但是其中含有的系统则为以后的计算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被认为是近代计算机的一个雏形,查尔斯·巴蓓奇也因为他对计算机的产生做出的贡献被认为是“计算机之父”。他设计的理论十分超前,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采用。而计算机技术的衍生,使得一个制表机公司悄悄崛起,学习了查尔斯·巴蓓奇的技术,发明了穿孔片计算机,成为了如今的IBM王国,在美国的一次人口普查,原本利用原始的人口普查需要10年的时间,此时IBM大显神威;仅仅利用六个月就完成,大发其财,迅速膨胀。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终于催生了计算机的诞生。因为在战争中需要精确打击对手,发射导弹时就需要知道导弹的飞行时间和落点,其中的计算十分复杂,人工难以实现,亟待一个计算机器的产生帮助计算。于是1946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产生了,被命名为艾尼阿克,是电子管计算机,被认为是第一代计算机。而后计算机经过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四个过程,计算机技术逐渐成熟。后来计算机经过了两次的进一步改革,主要是体型大幅度缩小,逐渐进入了企业,家庭的视野,成本也不断降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计算机逐渐成了一个集业务,生活,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机器,建立了全球服务器系统,使用计算机可以获得许多生活中得不到的资源,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进入了Internet时代,整个世界就像一张网一样互通有无,其中数字电子技术就是起主体作用的技术之一。

数字电子技术从17世纪发展到今天,理论体系得到逐步的完善,走入了大学校园,成为了一门重要的课程。在电路中,有两种不同的信号进行着信息传递,一种是模拟信号,他是通过电路中的电学指标来传递信号的,是连续变化的,处理这种信号的电路称为模拟电路。而另一种则是通过不连续变化的脉冲信号来作用的,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称为数字电路。

数字电路主要是研究脉冲信号的产生、变换、控制和对数字进行逻辑运算等,因此数字电路又称为逻辑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则是一门主要研究各种逻辑门电路,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其应用,逻辑门电路组合和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集成芯片各脚功能,555定时器等。在最开始的时代,模拟电路更占据主要位置,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电路的优越性愈发地明显,它的信号处理能力更加强大,我们可以将模拟电路转换成数字信号,而后利用数字电路进行信号处理,最后在转换成模拟信号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数字电子技术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行性。

首先,模拟电路是使用电信号的变化传递信息的,而电路中各个元件的属性如电阻,电流,电压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因素,而且模拟电路的参数修改较为困难,而相比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采用的是二进制,通过逻辑门电路来处理信号,这样的处理方式首先外界环境变化对电路影响很小,不会因为某些因素轻微变化导致电路逻辑反转,并且逻辑电路参数修改简单了很多,便于控制,稳定性和灵活性兼备。逻辑门电路有很多种,但就如同每个理论体系一样,逻辑门电路也是有最基本的几个逻辑组成的,其中就包括与门,或门,非门。与门表示如果事件Y发生,则需要其发生的多个条件同时满足;或门表示如果事件Y发生,则需要其发生的多个条件只要一个或多个条件发生即可;非门表示如果决定事件Y发生的条件A满足时,Y不能发生,当A满足时,Y反而能发生。这三种基本的门电路通过组合还能形成与或门,与非门,或非门等,进而形成复杂的逻辑函数,这一切的逻辑处理就需要计算机或者专用机器进行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就是利用这些逻辑电路,采集信号,对其以数据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得到易于使用,读取,转换的信号形式。数字信号处理主要应用多元化的数学手法,以网络,信号,通信等理论为依归进行处理信号。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具体操作方式是先经过信息的获取或者数据的采集,转换成原始信号,原始信号如果是连续信号,则需经过抽样过程成为不连续信号,进而进行转换,如果是不连续信号则可以直接转换,最终得到二进制数码,输入逻辑电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所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很多领域都要得到应用。在通信领域,信号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所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核心的手法之一,现在的电子设备,通讯设施逐渐向无线化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一个无线系统,数字信号显得极为重要,数据加密,可视电话等进步科技的实现都需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支持。在图形图像领域,数字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把图像,音频,视频等具体形式转换,而现如今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科学研究以及其他各行各业中,比如粒子的运动轨迹,卫星遥感图像的处理,岩石的勘测,生物细胞细微结构的扩放,这些技术也在迅猛发展,不断完善。尤其在生物学方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居功至伟,因为人与动物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系统,通过各种器官,组织,细胞,传递信息,进行生命系统的微调,而神经系统作为调节的中枢,信息传递更加尤为重要,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脑信息处理模型,为生物学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现今的时代是数字时代,是信息时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应用广泛的科学,必定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金林.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5).

[2]李方慧.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新进展[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

数字通信技术 篇4

卫星、地面微波和光缆是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的三种基本传输方式。光缆传输频率极高、相对频带较宽, 而且传输损耗低、抗干扰性强, 因此发展极为迅速。数字微波通信作为现代无线通信的先行者, 一直在通信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卫星数字通信、光纤数字通信的不断发展, 数字微波通信已经从长距离通信的主导者, 转变为服务于中短距离的接入传输。数字微波传输设备也随着通信网络的演进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转型, 被定位于其它系统的支撑、接入设备, 使得数字微波通信技术有了更新的发展。卫星数字通信本质上也是微波传输的一种, 只是中继站设在同步通信卫星上, 实质上是一个安装在赤道上空的中继站, 卫星数字传输已经成为广播电台节目覆盖全国及世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传输方式。

2 数字微波通信

2.1 数字微波通信的基本功能及特点

微波是指频率介于300MHz-300GHz范围内的无线电波, 由于微波频率极高, 波长又很短, 因此其可用频带很宽, 这是低频无线电波无法比拟的。由于数字微波的信息容量大, 所以现代多种数字通信系统, 包括卫星数字通信系统, 几乎无例外地都工作在微波波段。由于数字微波网络建设速度快、组网灵活、投资省、安全可靠、抗人为或自然灾害能力强, 它已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构成网络传输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 地势复杂, 在气候条件好, 业务量较大的平原地区, 主要采用光纤做为传输手段, 但最好用SDH数字微波作备用保护;在气候和地理条件差的地区, 则必须建设SDH数字微波网。

2.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由于微波在空中的传播特性与光波相近, 也就是直线前进, 遇到阻挡就被反射或被阻断, 因此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方式是视距通信。受地球曲面和空间传输衰落较大的影响, 要进行远距离的通信, 需要接力传输, 即对信号进行多次中继转发 (包括变频、中放等环节) , 这种数字通信方式, 也称为地面数字微波中继传输方式。

终端站处在数字微波传输线路的两端, 中继站是数字微波传输线路数量最多的站型, 一般都有几个到几十个, 每隔50km左右, 就需要设置一个中继站, 中继站的主要作用是将数字信号接收, 进行放大, 再转发到下一个中继站, 并确保传输数字信号的质量。所以数字微波传输又称数字微波接力传输。这种长距离数字微波传输干线, 可以经过几十次中继而传至数千公里仍可保持很高的传输质量。

数字微波通信常使用的频段为1.4GHz、4GHz、7GHz、8GHz、13GHz、15GHz等, 广播系统中, 使用8GHz频段较多。

由于微波中继具有抗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 已成为地面有线网络传输的有利补充。

2.3 数字微波通信在广播电台中的应用

数字微波通信是在微波频段通过地面视距进行广播节目信号传送的一种广播无线传输手段。对于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来说, 是利用微波信道传输数字信号, 因为基带信号为数字信号, 所以称为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数字微波通信在微波传输中, 采用数字处理技术, 具有传输质量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传输线路长等多种优点。

广播电台使用的是多路数字传输终端设备, 该设备由发端机和收端机两部分组成。设备具有数字微波接口和光端接口, 可方便地与微波机和光端机连接。发端机可将来自于模拟 (经A/D转换) 或数字节目源的样点信号、通道状态和独立数据转换成一路串行数字序列, 经纠错编码、交织、信道编码和复接器后, 可分别送往微波调制机和光调制机进行传送, 送入微波调制机的信号再通过功放和天线发射出去。收端机将收到的码流进行信道解码, 解出的信号经去交织、纠错解码电路得到各路样点信号和独立数据信号, 并通过相应各路的接口电路恢复成模拟或数字信号。

广播电台的节目信号, 其中一种传输方式是通过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完成的,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主控机房将由数字矩阵切换后的输出信号送入微波端机的输入端, 通过数字微波终端设备进行传输。传送线路的两端都设置有数字微波传输设备, 传输线路一端的传输设备设置在广播电台, 传输线路另一端的传输设备设置在接收方。

3 卫星数字通信

3.1 卫星数字通信的基本功能及特点

卫星数字通信是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通信方式。

由于卫星数字通信以空间轨道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 地面站作为终端站, 所以可以实现两个或者多个地面站之间的长距离大容量的区域性通信及至全球通信。用作通信的卫星叫通信卫星, 这种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6000km的轨道上从西向东转动, 方向和速度恰好与地球自转同步, 在地面上看是静止不动的, 所以又称同步静止卫星。同步卫星的公转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在地球上的某点看去, 该卫星是始终固定在天空的某个位置上的, 这样, 使得地面和卫星的通讯就会变得很容易。

卫星数字传输是广播电视主要传输方式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优势更加突出。同现在常用的微波数字通信等传输方式相比, 具有更多的优点, 具体表现在覆盖面广、投资省、建设快、传输质量高、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等。与模拟卫星广播相比, 卫星数字广播有更加突出的优点, 即节省卫星频率资源、节省运行成本、节目传输质量高、数字信号易于处理、便于多功能开发等。

3.2 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3.2.1 通信系统的组成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即卫星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器、测控站、卫星接收站。广播卫星上有C波段和Ku波段转发系统, 上行发射站把广播电台播控中心送来的信号 (可以是数字电视信号、数字广播、视频、音频、中频信号等) 加以处理, 经过调制、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后, 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上行的C波段或Ku波段信号;同时, 也可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 用来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星载转发器用于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上行微波信号 (C波段或Ku波段) , 并将其放大、变频、再放大后, 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 因此, 星载转发器实际上是起到一个空间中继站的作用, 它可以以最低的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广播电视信号。

3.2.2 卫星上行发射站系统

广播电台的对内、对外节目通过卫星覆盖全国及世界, 其中上行站系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上行站设备的安全等级要求最高, 要求各种设备都有高稳定与可靠性, 并有备份。这是因为一旦上行站设备发生故障, 将会造成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全面中断。

广播卫星上行频率在S、C、Ku、Ka波段, 卫星下行频率在L、S、C、Ku、Ka波段。上行发射站可向卫星传送一路或多路信号, 卫星转发器在广播电视卫星上有C、Ku波段转发系统, 它接收来自上行发射站的信号, 并且向卫星广播地面接收站转发下行信号。

上行站的设备主要有天线分系统、高功率放大设备、低噪声接收设备、上下变频器、调制解调器、系统监控设备及附属设备等。

天线分系统包括天线机械传动系统、馈源及天线跟踪三部份, 它是上行站的主要设备之一, 直接决定上行站的品质因素G/T值。天线的作用是将上行站的发射功率有效的转换成电磁波的能量并发向卫星, 同时将分布于空间卫星发出的极微弱的电磁波能量转换为同频信号馈送给接收机。

高功率放大设备是上行站发射部分的最后一级放大;而低噪声接收设备是上行站发射部分的第一级放大;上下变频器主要用来在射频与中频之间进行频谱搬移;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将来自广播电台播出机房的节目信号经过调制向空间进行传输, 以提高信号传输信噪比及抗干扰能力。

上行站还需要系统监控设备, 对站内所有关键设备进行监控, 可以随时从监控系统上了解每台设备的工作状态和主要指标特性等。

3.2.3 星载转发器

转发器是通信卫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能起到卫星通信中继站的作用, 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质量。

卫星转发器应该以最小的附加噪声和失真来放大和转发地面站发来的无线电信号。转发器的噪声主要有热噪声和非线性噪声, 其中, 热噪声主要来自设备的内部噪声和从天线来的外部噪声, 非线性噪声主要是由转发器电路或器件特性的非线性引起。

卫星转发器通常分为透明转发器和处理转发器两大类:

(1) 透明转发器:这类转发器接收到地面站发来的信号后, 除进行低噪声放大、变频和功率放大外, 不作任何处理, 只是单纯地完成转发任务, 也就是说, 它对工作频带内的任何信号都是“透明”的通路。

(2) 处理转发器:透明转发器主要用于模拟卫星通信系统。在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 通常采用处理 (再生式) 转发器, 它除了能转发信号外, 还具有信号处理功能。

处理转发器接收天线接收来自地面站发来的信号, 经前置放大和变频, 再将中频数字信号进行解调和判决, 并进行数据处理。为了抗干扰, 在卫星上还可以进行纠错编码处理。处理后的信号经发射部分的数字调制、变频和功率放大, 再转发到地面站。

在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 采用处理转发器可以消除噪声的积累, 因此在保证同样通信质量的情况下, 可以减小转发器的发射功率;其次, 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可以选用不同的调制方式, 从而得到最佳传输;另外, 还可以在处理转发器中对基带信号进行其它各种处理, 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 使卫星上数字交换成为可能。

3.3 卫星数字通信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广播卫星必须是对地静止的, 以便观众使用简单, 无需跟踪卫星和选用定向性强的接收天线, 因此要求使用赤道同步卫星, 还要求卫星能精确地保持它在轨道上的位置和姿态;广播卫星必须有足够的有效辐射功率, 以简化地面接收设备;广播卫星还必须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和可靠度, 以降低停播率, 并避免经常更换卫星所带来的停播和浪费。

由于卫星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区域大、灵活、可靠、不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等独特优点, 所以对覆盖范围来讲, 一颗通信卫星可覆盖地球面积三分之一多, 若在地球赤道上等距离放上三颗卫星, 如把三颗同步卫星, 相隔120°均匀分布, 卫星的直线电波将能覆盖全球有人居住的绝大部分区域 (除两极以外) , 可构成全球通讯网。

(1) 卫星数字广播

利用卫星传输广播节目是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发展, 在广播电台的数字传输系统中, 卫星数字传输是非常重要并必不可少的。

节目由采集到制作再到播控系统后, 由主控机房将数字矩阵切换后的所有输出节目信号通过光缆、微波传输送到云岗卫星地球站, 从而实现广播电台的节目全面上星。如:将节目输出主路信号送入光端机, 通过光缆传输送到云岗卫星地面站;将节目输出备路信号送入微波端机, 通过微波以地对地的传输方式将信号发送到云岗卫星地面站。卫星地面站接收到主路和备路信号后, 通过卫星上行系统实现节目上星。

(2) 卫星转播车和现场直播车

卫星转播车和现场直播车丰富了节目传输手段, 使直播活动的播出安全有了保障。车的系统不仅可完成高质量无线数字传输, 提供高质量的转播传输和节目直播制作的支持, 还可以充当在非常规状态下, 解决部分主要节目的应急制作和传输。

卫星转播车和现场直播车集广播视音频技术领域中的节目采集、制作, 传输技术于一身。具备音频、视频、网络音视频节目的采集、传送和直播的能力, 它们既能组合在一起使用, 又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 完成多媒体音视频节目的直播、传送任务, 可提供一个强大灵活的移动技术平台。传输系统中无线传输系统全部具有双向多媒体传输功能。

(1) 卫星转播车

卫星转播车可通过卫星、地面微波、地面电信线路等三种传送方式, 实现音频、视频、网络节目的转播, 整个系统包括:车载平台、Ku波段卫星传送系统、视音频采集系统、地面微波传送设备、电信传输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等周边辅助设备。

卫星转播车主要是为大型转播现场提供综合传输信号以及现场视、音频信号采集、播控技术的平台。该系统可实现4路标清视频转播信号、多路音频转播信号的采集、控制。在卫星传输系统采用了DVB IP双向传输技术。该转播车的DSNG卫星传输系统采用DVB-S技术, 一般的需求是:可单向传输一路标清视频、六路立体声音频现场信号;而在特殊需求时, 可启用DVB IP数据传输功能, 在完成单向传输视音频信号的基础上, 增加双向网络传输功能, 在现场与电台之间提供网络、网络电话等双向功能。此外, 车载的微波系统和宽带数据专线传输系统也具备强大的双向传输功能, 可传输多路高质量音频信号、宽带网络信号、电话通讯等多种信号, 支持双向信号传输。

卫星转播车技术系统包括:车载传送系统、固定地面站传送系统、卫星转播车音视频系统等。

(2) 现场直播车

现场直播车能够实现广播节目、网络视音频多媒体的直播, 能够通过本车配备的flyaway系统、地面电信线路实现直播节目的传送。整个系统包括车载平台、广播节目播控系统、网络视频播控系统、电信传输系统、flyaway传送设备、供电系统、空调等周边辅助设备。

现场直播车主要是为国际台各调频栏目在各种直播现场提供可移动的直播平台。该系统不仅为频道提供现场直播机房, 还可为电台网站提供多路视频直播信号采集和控制系统, 同时, 为直播现场提供有线数据通讯、卫星传输等多技术手段的多媒体综合信号传输。

现场直播车的技术系统包括:车载音频系统、车载视频系统、传送系统等。在单一车载系统中, 不仅提供了具有音频及网络视频采集功能的直播室、而且还提供了可为直播所需的有线综合数据通讯、卫星传输等多种技术节目传输和通讯手段。

直播车同样具备强大的传输能力, 通过flyaway卫星传输系统可实现2Mbit的双向数据传输, 并通过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终端实现音频、网络及电话通讯的多业务数据传输。同时, 综合业务数据终端也可支持电信宽带传输网络, 实现多媒体的网络视频、音频的传输。除了宽带传输系统外, 还配置了ISDN综合业务网络音频编解码传输系统和电话备传终端设备等系统, 使现场直播车在大多数的传输环境情况下, 都可独立完成直播传输任务。

4 小结

数字通信技术 篇5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主要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两者发展现状以及两者融合的必然趋势加以阐述,为数字媒体技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信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

关键词:数字媒体 发展趋势 融合 人才培养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

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

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

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

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

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3.1 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

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

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

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

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 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

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精粹的体现。

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

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4 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

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

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

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

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数字通信技术 篇6

关键词 数字水印技术 版权保护 内容认证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在计算机以及网络通信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媒体中的图像、视频、音频等功能优势凸显,随着而来的数字媒体的信息安全、知识保护与认证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因此,要在数字水印技术上进行全面运用,提升加密处理的有效方法,形成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与认证来源的技术运用。

1水印技术

水印技术是一种传统加密方法的技术运用方式,是不被感知地在作品中嵌入信息的操作行为。数字水印技术具有相应的特点,其中,水印是一种不可感知的,与传统的条形码不相同,水印不会减损图像的整体美观度。同时,水印与其嵌入的作品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作品进行相应转换以及格式变换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消除的现象。此外,水印技术的运用,可以为查询变换情况提供良好的帮助。从目前水印技术的运用来看,主要包括有鲁棒型水印、脆弱型水印、半脆弱性水印三种,这三种水印技术分别运用与数字图像的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图像完整性以及可信度的验证等。通过数字水印技术的运用,具有一定的保护优势。其中,水印技术不需要辅助的数据,对于处理旧文件过程中,没有多余的空间储存数据等。还能承载作品相同的变换,在作品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内容变化,水印也会发生变化。通过相应的对比,可以清晰的查看出水印的修改情况,掌握基本的内容,对于修改的痕迹有很明显的把握。从目前水印技术的应用来看,主要包括有精准认证、选择认证以及局域化认证与作品重建等方面的内容。

2精准认证的运用方法

精准认证主要运用在对作品是否有被改变的判断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技术运用。

2.1脆弱水印技术

从数字水印精准认证的技术分析来看,脆弱水印是指作品在发生任何形态的转换之后,形成一些不可测的标志,脆弱水印技术能从中检测到一个非常脆弱的水印。这样可以判断出是否有被改变的可能性。对于是否有修改能形成精准的判断。比如,通过使用图像的半色调进行信息隐藏,采用视频利用MPEG编码表示水印,这样,可以有效的检测到是否有被恶意修改的可能。

2.2嵌入签名技术

嵌入签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认证签名嵌入载体作品之中,可以减少一般认证签名信息丢失的风险性,在格式被转换的情况下也不会轻易的丢失信息。因此,通过嵌入签名认证技术,可以有效的确认与作品计算出的签名是否相同。在有效的避免嵌入水印的过程中对作品造成的改变,可以从认证与存放水印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为了更好的实现精准度,可以通过擦除水印来解决这些问题。

3选择认证技术的运用

选择认证技术是指在图像与音频的剪辑过程中,在少年比特的改变不会造成原作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即使有出现相应的修改之后的比特现象,但在整个视觉与听觉中不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3.1半脆弱水印技术

在半脆弱水印技术的运用中,主要是指能承受合理失真,但又不会被不合理失真损坏的水印。半脆弱水印能在一定程度的信号处理中,将正常的信号处理与恶意篡改的形成有效的区分,在篡改现象出现的同时,可以提供篡改的破坏量精准的位置,并帮助分析被篡改的相应类型,这样,能有效的保护好内容的真实性。主要是通过鲁棒性水印,从而使其在失真达到相应程度实效的情况下,获取半脆弱水印。

3.2嵌入式半脆弱签名技术

半脆弱水印如同它们的脆弱部分一样常常不能抵抗恶意修改,因为他们都屈从于拷贝攻击。如认证水印只嵌入到高频的DCT块的系数中,一个不合理的失真只改变了低频部分,而保持高频不变,水印自然也不会受到影响,这时系统就会错误地认为图像可以通过认证。在通过嵌入式半脆弱水印技术的运用,对块状内容中出现的被修改或者被转换的内容,可以形成水印技术的检测。这种技术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能形成不同的水印表现,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表现,也不会引起相应的保真度的问题。

4局部认证技术的运用

局部认证作为一种基于水印的认证方法,能有效的辨别出做作品被修改的次数与相应的区域,还可以对剩余没有被修改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证明。并通过对被修改内容的精准分析,可以对修改动机、失真的合理性以及相关嫌疑人进行有效的认证。可以从基于块的内容认证与基于样本的内容认证两个方面进行技术分析。其中,基于块的内容认证主要是对作品许多郴相交的时间与空间区域,进行相应的认证运用,这样,在作品被修改的过程中,就能掌握具体的被修改的区域的内容。基于样本的内容认证,主要是对块内容进行系统局域化的空间敏锐性分析,在块大小上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减少块尺寸大小对安全问题的风险控制等。在局部认证技术应用中,对于相应的个人身份显示,比如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等形成一定的局部认证,能有效的辨别出真假,并对作品形成局部的保护,形成一种无法仿制与复制的整体功能,从而有效的加强对作品真实性的保护力度。

5作品重建技术运用

通过水印可以判断一幅作品是否被修改,甚至判断出修改位置及修改方式, 同样, 我们可以通过水印将被修改的作品重建。重建有两种策略:精确重建和近似重建。其中,精确重建将作品恢复到初始的状态(即目标是重建作品的每个比特都和原作一致)。将作品简单地看做比特的集合,纠错编码(ECC)是作品传输中表示的一部分,一个作品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纠错编码,而且这些元数据可以用水印来表示。近似重建是一个和原作品有一定差别的作品,但和原作没有显著差别。 在技术重建的使用中,通过对作品重建技术的使用,能形成对作品整体功能的恢复,尤其是在被篡改的作品中,对于作品的失真性能构成很大的帮助,能有效的实现对作品的整体保护。并在重建的过程中,形成纠错编码的技术转换,在近似原作品的修复中,可以形成对目标控制的整体功能,从而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良好的帮助。

6结语

数字水印技术与现代信息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在图像处理以及内容认证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通过数字水印技术与密码处理技术的有效结合,并采用智能开发技术,形成多种媒体类型的水印互操作的软件开发,能有效的对内容保护形成很大的效果,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力度。

参考文献

[1] 袁莉.数字水印的应用及攻击类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2] 唐庆生,佘堃.基于离散小波变换的数字水印技术[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5,01.

[3] 田震,陈高兴,李改肖,王斌.中国数字海图生产与版权保护[J].测绘科学,2005,04.

数字通信技术 篇7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年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十二五”规划中,重点说明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目标,从建设现代农业、拓展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条件等方面提出要求。由此拉开了新一轮三农发展的序幕。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在当今“信息通信技术(ICT)”已经成为了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2011年国际电信联盟已确定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为“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确定充分突出了国际电联于2009年通过的“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更成为2010年“信息通信技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后续。在全世界都很关注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通信行业纷纷将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其企业发展的重要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在发展中国家有高达百分之七十的人居住在农村地区,而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6%,这样高比例的人口占有率下,要想提高和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依靠ICT和相关的电子应用,只有依靠此重要工具才能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我国,作为发展和促进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单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电信企业陆续提出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我国掀起一场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浪潮。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均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的项目。仅以北京为例,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累计建设3G基站约1.8万个,具备20兆宽带接入能力的用户超过176万,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用户已达130万户,数字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中上等水平。

相比而言,我国农村的信息化现状还远远不能达到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借由今年国际电信日的主题,旨在着重发展ICT和相关的电子应用改善和治理农村服务。通过发展ICT可以提供包括社区医保、安全饮水与卫生服务、教育、食品和庇护所,增进产妇健康并降低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和社会较弱势成员的能力,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在内的信息通信服务。主要目的是让农村社区在寻求连通能力方面与城市同步。

作为发展农村信息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村村通工程”,“村村通工程”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消除农村信息贫困现象。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分别达到100%和94%,实现全国100%乡镇能上网,其中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宽带接入能力,全国近一半乡镇建成信息服务站并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成“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全国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互联网站近2万个。

但是“村村通工程”只是解决了农村最基本的信息需求,要建设“数字农村”,使信息通信技术真正意义上让农村生活更美好,电信行业还需要不断转型、开放和融合,把广播电视网、电信网、计算机网真正融合起来。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企业已经在发展农村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广泛实践,中国电信启动千乡万村信息示范工程,中国移动也推出“农信通”业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力争能够在广阔而空旷的农村这一蓝海市场谱写更加美丽的乐章。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刊无关)

基于数字指纹的数字版权标识技术 篇8

关键词:数字版权标识符,版权保护,数字指纹

据国际电信联盟(ITU)报告,目前,全球互联网网民数量已经突破20亿。据国内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各种作品及其信息网络的传播方式,给版权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互联网版权及相关管理工作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使作品版权的私人专有性和集体共享性之间的利益博弈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尖锐。

互联网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决定了侵权的低成本与无节制。网络传播信息在技术上几乎无法限制,作品可以被很方便、精确、逼真地进行复制,或被任意删改或者移植。这种盗版行为不仅使作者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对提升全社会的创造、创新、创作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也制约着网络环境下版权产业的健康发展。以DRM[1]为主线的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以及以避风港原则为代表的法律制度框架无法根本解决互联网版权保护问题。数字版权产业亟待模式创新,所谓的模式创新不是单一的技术手段或者管理手段的革新,而是集成运用技术创新成果和标准的引领作用进行体系化的互联网版权综合治理。法国、韩国等国家依据互联网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具体特点,纷纷提出了不同的创造性管理模式以及配套的专门机构和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创新、模式创新、机构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应对互联网版权保护面临的挑战。以标识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版权技术创新成果被广泛采用。如法国HADOP机构,采用了创新的指纹技术,由版权人提供作品唯一指纹,形成作品指纹数据库,并要求网络服务商安装指纹甄别系统,通过指纹锁定作品的权利状态、使用情况和非法上传/下载行为,从而建立起以事前利益分享机制为核心的新模式和扼制网上侵权盗版行为的有效防线。

顺应互联网版权保护第二次革命的浪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在多年从事版权公共服务的经验积累和对国际国内互联网版权保护模式研究与探索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主创新的数字版权标识符(DCI)体系[2]。

1 DCI体系

DCI体系基于数字版权唯一标识技术,能够有效适应Web2.0时代数字版权保护的特性,实现以数字作品版权登记、费用结算、监测取证为核心的综合、科学、有效的版权公共服务创新模式[3]。DCI体系的核心功能如图1所示。

以DCI体系为支撑,将实现两大关键机制创新:一是通过DCI技术在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与费用结算等领域的应用,进行利益整合与分享机制的制度化创新,以适应版权保护领域中各种相关的利益博弈关系;二是通过利用DCI标识技术,进行网络版权的监测取证,建立以DCI体系为支撑的快速高效维权机制,实现版权维权机制的创新。DCI体系的总体技术框架如图2所示。

因此,DCI体系是互联网版权保护第二次革命的体系化机制创新,能有效解决互联网版权管理与保护的一系列难题,带动以新媒体产业为核心的版权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

2 基于数字指纹的DCI标识技术

数字指纹是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标识符,可以从图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内容中提取出来并能够唯一标识该作品的一个表征。正如人的指纹标识人的生物特征一样。数字指纹对同一数字作品的不同变化具有唯一性。以视频为例,数字指纹不会随视频文件格式转换、剪辑拼接或压缩而发生变化。只要视频内容相同,它的指纹就基本保持不变[4]。

DCI是对数字作品版权进行的唯一标识,基于数字指纹的DCI标识技术可以整合ISBN等传统出版物标识、统一资源标识符,以及具有唯一性的DOI等多种数字内容标识手段,为注册登记的数字内容作品产生唯一并且永久有效的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实现对各种数字内容版权的有序管理。DCI技术通过数字指纹来实现对数字作品版权进行的唯一标识,通过数字作品版权登记体系给每件数字作品赋予唯一的DCI码,可使互联网上所有数字作品都具有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国内国际版权的登记和贸易、信息检索、知识产权管理等。图3显示了给数字作品嵌入数字指纹的逻辑流程图[5]。

具体实现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作品,将采取不同的数字指纹提取方法。通过将DCI码以不可篡改的方式加载到数字作品中,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验明数字作品中的DCI码,即可达到确认作品版权的真伪、明确数字作品的版权归属的目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作品版权的网上自动巡查、跟踪、取证、证据保全等监管工作,达到数字版权保护的目的。通过DCI码与数字指纹的融合可以很清晰的标识数字内容的版权,并且可利用目标检测识别技术自动提取。图4给出了利用数字指纹技术实施网络监测的逻辑流程图。

因此,基于数字指纹技术的DCI标识技术可有效地实现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作品的形式和数量日渐膨胀,DCI体系将为数字版权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公共服务新模式,而基于数字指纹的DCI标识技术也将为版权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丹,金庆,吴国新.基于DRM的版权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3):188-191.

[2]肖虹.段桂鉴.版权公共服务助推文化蓬勃发展[J].中国版权,2011(6):19-26.

[3]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第二届DCI体系论坛—DCI体系与数字音乐[C].北京:中国版权保护中心,2012.

[4]金聪.数字水印理论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数字通信技术 篇9

关键词:智能手机,广告,媒介

一、手机广告的概念

早期, 手机广告多以短信的形式出现, 因而早期的大多数研究论文中手机广告也叫做“短信广告”或者“手机短信广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 手机广告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 WAP (最初的手机网络, 同样是基于GSM网络) 、彩信、IVR (Interactive Voice Response互动式语音应答) 、品牌植入式java游戏等都可以成为手机广告的载体。目前对于“手机广告”的定义还不统一, 比如手机广告、无线互联网广告、移动广告、无线网络广告等都是表示同一个概念。随着手机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网络广告包含手机广告。但这些概念的核心都是一致的——以手机为平台发布。

综上, 可将手机广告 (Mobile Advertising) 简单的定义为:通过移动互联网, 手机内置应用或手机本身作为广告传播载体而传播的广告形式。

二、早期的手机广告形式——以短信为主

20世纪90年代, 手机以“大哥大”的形式进入中国, 早期基于模拟信号通讯的手机不具备承载广告的能力, 一直到GSM网络的引入, 这项基于数字化通信技术的手机网络, 为广告进入手机平台开创了条件。1992年, 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 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 会成为日后最普遍也是沿用至今的最基本的广告形式——短信广告。

手机短信广告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低成本、大规模、分众化, 以及具备一定交互性。

第一, 低成本。短信广告的发布费用非常低廉, 与传统媒体动辄上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广告费用相比, 短信广告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通过短信平台提交短信广告, 比直接用手机发信息更便宜, 大大降低了广告主的广告发布成本。

第二, 大规模。先从受众的数量上来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 2014年, 全国电话用户净增3942.6万户, 总数达到15.36亿户, 增长2.6%, 海量的用户数量奠定了手机广告的坚实基础。其次, 从受众的质量上来说, 拥有手机的人都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也就是说, 手机广告受众的经济水平要高于其他传统大众传媒受众的经济水平。最后, 从手机广告传播范围来说, 其范围十分广泛, 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手机就能接收到手机广告, 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

第三, 分众化。运营商可以根据手机开户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精确的受众分类, 尽管存在一定的用户隐私问题, 但这对于广告的精确投放提供了数据基础, 以往一直困扰广告主的问题“广告费浪费了一半, 但不知道浪费在哪一半”在精确的分众化基础上得到了一定解决。

第四, 交互性。用户可以通过发短信进行互动, 如在《超级女声》节目中流行的短信投票, 便是短信广告交互性的一个典型体现。

三、智能手机时代:大放异彩的多媒体广告

2007年, 苹果公司发布的i Phone手机可以看作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里程碑, i Phone不仅支持3G网络, 也拥有苹果自家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i OS, 以及革命性的电容式多点触摸屏, i Phone的发布为后来的智能手机, 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都设立了标杆, 从初代i Phone到现在, 智能手机的发展基本遵循着初代i Phone的模式。技术上巨大的更新给广告带来了更加自由的表现形态, 在智能手机时代, 手机广告的表现形式纷繁多样。

(一) 基于手机App的广告

手机App中的广告形式本身就极为多样, 通常的苹果i AD和Android的admob都是通过banner的形式展示广告, 用户点击后进行消费。App内的banner广告十分灵活, 它可以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 判断用户需求, 然后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比如用户最近通过手机浏览过关于洗衣机的信息, App广告便可将相关的广告信息推荐给用户。当然它的形式并不局限于banner, 而是有着非常灵活的形式, 如进入App后的欢迎界面后, App主页的幻灯片都可以作为广告的表现形式。这类广告不仅具有丰富的富媒体特性, 且具备很强的交互性。有些手机应用完全就是为宣传而开发的, 如依照某电影背景而制作的手机游戏。

(二) 手机二维码广告

当前, 无论是在餐厅就餐还是在商场购物或出门散步, 随处可见一块块黑色的正方形马赛克图案, 店员或者户外的广告牌上都会提示你描该图案, 这就是如今应用广泛的二维码广告。二维码广告是将二维码技术与广告行业成功“嫁接”的产物。在二维码广告中, 二维码承担着“移动互联网入口”广告的接收, 从以往传统广告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识读, 用户主动接收信息, 即主动“Pull”出广告信息, 而非被“Push”地被动接收。二维码广告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发展势头绝对强劲。

(三) LBS广告

位置的服务, 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 (如GSM网、CDMA网) 或外部定位方式 (如GPS) 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 (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 ,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 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携带LBS功能的手机可以实时为广告主提供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从而依靠用户地理位置信息来精准地投放广告, 如用户可以通过LBS搜索附近的商家。在LBS移动广告中又可分为:

位置感知广告:位置感知广告通过使用实时动态的位置信息, 基于用户离目标地点的距离来投放特定或动态的信息给用户。

地理围栏广告:广告主可以通过用户离目标地点的距离来定向这些群体, 如定向那些离线下实体店1000米以内的用户。

位置受众数据定向:广告主可以利用匿名的第三方线下数据来定向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活动的用户, 这些数据可以是用户在线下的购买数据、人物特征、心理偏好等。

场所定位:广告主可以基于位置和时间的受众细分来定位这些客户。

(四) NFC近场通讯广告

NFC即近场通讯功能, 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缩写, 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 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这项技术嵌入手机可以使手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点对点数据传输。打开NFC功能后, 用户的手机靠近NFC通讯点就可以在手机上接收NFC通讯点发送的信息, 这项功能现在已经作为一项新的广告形式应用于广告领域。比如日本一家公司在某些地铁线上推出的Feli Ca NFC广告。使用手机“刷卡”的形式来接收广告, Feli Ca公司的想法是, 通过手机NFC功能, 将广告更多的多媒体功能加载到手机上, 让户外平面广告变得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D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12-16/6880261.shtml, 2014-12-16.

[2]李南.试论手机短信广告[J].新闻窗, 2011 (1) :114-115.

[3]张治江, 张海天.3G手机广告形式探究[J].广告大观 (综合版) , 2009 (007) :132-133.

[4]山彤彤.二维码广告的发展前景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14 (3) :87-90.

[5]贾换换.广告营销新主张——二维码广告[J].新闻世界, 2013 (11) :128-130.

[6]张梅华.WAP手机广告研究[J].时代人物, 2008 (10) :143-144.

[7]叶志飞.试析我国手机广告的传播特征和发展现状[J].商情, 2012 (22) :116.

对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研究 篇10

数字微波通信指的是借助于微波来实现数字信息的传送,微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能够实现将没有任何联系的信息进行互相传输,在此基础上实现再生中继,因此,数字微波通信是比较现代化的快速通信方式。本文将对数字微波通信的发展、特点以及应用进行详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促进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微波通信技术的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微频波段,通过地面视距实现信息传播。微波通信系统发展初期采用的是模拟制式,它与当时普遍采用的同轴电缆载波传输系统一样,都能够实现通信网的长途干线传输。例如:电视节目信号,在我国城市之间的传播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微波传输。调查得知,至1970年以后,我国研制出了容量较小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该项技术的诞生标志着通信技术开始由模拟向数字转变。1980年以后,通信传输系统中数字同步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随后出现了容量较大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像IVX155Mbit/s的SDH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和光纤、卫星共同组成了现代通信传输技术的支柱。

二、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特点评价

第一,数字通信技术抗干扰能力较强,避免了线路所造成的累积影响。相比模拟通信技术,数字信号的再生,消除了数字微波通信中的噪声。即便是数字信号出现了误码,对信息传输影响也很小,不会影响到通信质量,原因在于误码不会逐站积累。

第二,数字通信技术保密性较好。数字信号加密技术成熟,原因在于原有的数字微波通信设备中有效运用了扰码技术,并且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加密电路进行自定义设置。

第三,能够方便构建数字通信网。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中传输的是数字信息,可以实现不同数字通信网之间的互联互通,此外,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控制不同种类数字信息的传递。

第四,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小,能够降低设备的能耗。

第五,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占用的频带较宽。相比模拟通信技术,数字微波通信数占用的频带较宽。比如:一般模拟电话占用的宽带为4 khz,但是数字电话占用的宽带则为32khz。

三、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及效果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现阶段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弥补了干线光纤传输存在的不足。数字通信技术中的SDH微波、PDH微波,能够有效弥补干线光纤传输系统因天气环境因素所引发的问题,确保干线光纤传输系统得到及时修复,进行正常工作。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光纤通信和卫星通信很难得到有效运用,但是数字微波通信依然可以灵活应用。

第二,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和海岛地区,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基本业务服务。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可以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信息传输,这使得偏远农村和海岛地区的用户能够得到基本业务服务。

第三,城市之间的短距离支线信号传输,通常也运用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城市的通信节点、基站控制器和基站之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局域网实现无线联网,这能够有效降低频率宽带。

第四,应用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实现了宽带无线接入。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目前得到了广泛使用,其是一种非常方便快捷的通信技术,当今社会数据高速传输竞争激烈,这使得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快速地占有了一席之地。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模拟通信技术相比,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具有多项优点,在通信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诞生,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获取途径,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通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数字微波通信技术不仅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为未来发展各种通信技术垫定基础,未来数字微波通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够促进通信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由早期的模拟通信,发展到现在的数字通信,是通信行业发生的一大转变,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通信行业的广泛应用,更为通信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对数字微波通信技术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数字微波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通信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通信,模拟通信,数字微波,通信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孟、卢山.数字微波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探析[J].数字通信,2012(04)

[2]吴峥.利用无线微波和有线SDH混合成环方案[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8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9

上一篇:施工进度管理下一篇: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