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要求

2024-05-20

技术要求(精选十篇)

技术要求 篇1

(1) 秧田选择。要尽可能靠近移栽大田, 道路通畅, 搬运方便。实践表明, 当移栽期遇阴雨或道路泥泞时, 运秧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加, 若长距离运秧, 不仅搬运难度和成本加大, 而且秧盘易散不便机插。因此大面积集中育秧要注意避免两头道路不通畅的远距离运秧。要选水源有保证、灌溉方便、肥力中上的地块做秧田。机插秧苗较耐荫, 在水源偏紧地区也可选土壤水分蒸发量小的林荫地或低洼地做秧田, 但要注意冬前早培肥。

(2) 秧田与大田比例。理论上为1:80~100, 但实际栽插时受气候、秧田利用率、秧苗素质、散盘损耗、栽插不匀、断秧以及补秧等因素的影响, 很难实现, 一般情况下以1:60为宜, 在成穗数长期偏少的低产地块更要适量多育预备秧。

(3) 移栽大田水源和灌排条件。机插秧既怕栽后干旱暴晒, 又要防水大受淹, 大田以选择水源充足, 易灌易排地为宜, 水源紧张的地区应早做蓄、提、补水准备。

(4) 土质和土壤肥力差异的影响。一般而言, 在粘土、足肥地区推广机插秧容易成功。原因是粘土肥地有机质含量多, 保水保肥性好, 上水整地后待插时间长, 栽后稻根土壤弥缝好, 漂秧少, 僵苗发生概率低, 生长稳健, 后期不脱力, 即便出现少量缺苗断行漏栽现象, 植株的恢复补偿能力和边隙效应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相比之下, 沙土贫瘠地明显次之。

(5) 整地备栽。平是基本要求。沙土地和水源紧张地区不必等泥浆沉实, 整好地就可栽。整地后待插期田间必须保持水层, 否则水耗完后表土干结, 栽插点土壤缝隙不弥合, 必然导致漂秧。栽插时要做到浅水移栽不缺水, 栽后酌情补水。

(6) 育秧时间。以预计大田移栽时间倒推20天为育秧期, 秧龄一般不超过24天。在不能如期栽插时, 提前适当控水控肥和化控能延长秧龄。

(7) 大田管理。 (1) 栽前旋耕整地时可以施底肥。 (2) 栽时发现断行缺苗, 可及时采用机插秧苗手工找齐, 剩余秧尽量人工补插下田, 宁多勿少。 (3) 鉴于机插秧苗体小, 要做好移栽—返青期水浆管理, 做到栽时不缺水, 活棵之前不干田暴晒, 不受淹。 (4) 选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 如“抛栽宁”等, 于栽后6天左右拌土或拌肥撒施。 (5) 栽后早管促早发, 追施分蘖肥一般不少于两次, 若遇持续高温则用量酌减或推迟时间追肥。 (6) 秧苗移栽后新根发生少、生长缓慢或出现僵苗时, 要排水搁田, 其他管理基本同手插秧。一般而言, 足肥和生产管理水平高时, 机插秧成功率也高。长势好的水稻自身调节能力强, 可充分利用光热等资源弥补移栽不匀、基本苗不足等缺陷, 迅速搭起丰产架子;而低产水平下水稻恢复补偿能力明显降低, 因此要注重移栽和分蘖期的管理。

(8) 品种选择。从农艺上看, 机插秧不受品种类型限制, 常规粳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均可机插。从生育特点看, 麦茬稻移栽期年度变化不大, 受机插秧秧龄短所限, 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育秧, 依据本地气候条件, 中熟中粳稻没有问题, 杂交中籼以及杂粳虽然问题不大, 但已处在可能受到影响的临界温度线边缘。因此, 应兼顾不同品种水稻对温度的要求, 既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又要考虑规避风险。

(9) 推广方式。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比较可看出, 以购机农户为主体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农机、农技业务相关部门参与指导协调, 就近辐射带动发展的推广方式最为有效, 节本, 实用, 风险小。此外, 依托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专业服务中介组织来承办机插秧, 也是一种选择。

2 机插秧的关键环节

2.1 育足量壮秧

秧苗偏稀和生长不匀, 是机插大田出现缺苗断行的主要原因。秧苗密度过大或生长瘦弱, 断苗死苗会增加, 返青期延长。俗话“秧好半季稻”, 为了育足量壮秧, 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培肥。秧盘营养土以粘土为最佳, 壤土 (两合土) 次之, 沙土往往易散盘。秧盘营养土培肥时间越早越好, 家杂肥、有机肥 (包括成品有机肥) 应冬前施用, 即便是腐熟人、鸡粪年后施用也有风险。耕旋冻垡, 经土壤吸附、融合, 微生物降解、中和酸碱度, 能大大提高有机肥使用的安全性。速效商品肥氮、磷、钾、锌肥要配合施用。每亩秧田用尿素30 kg, 过磷酸钙100 kg, 硫酸钾或氯化钾20~30 kg, 硫酸锌1 kg, 提前2~3个月于早春施用并旋耕。施肥时间迟, 肥料用量则酌减, 育秧时筛土直接装盘, 也可提前筛土备用。

(2) 播种量。常规粳稻按大田亩栽2万穴, 每穴栽5~6苗计算, 每亩用秧约25盘。如果加上补秧3~5盘, 每亩实际备秧应不少于30盘。每盘播干种0.125 kg, 每亩用种量4 kg (秧盘一平方寸约成20苗) 。若预定移栽期较早, 秧龄不超过15天, 每盘播干种量可提高至0.15 kg, 每亩用种量约4.5 kg。

(3) 种子处理。采用浸种灵等药剂浸种可防治恶苗病、白叶枯病等, 浸种时间一般不少于36小时。

(4) 秧龄与化控。多效唑处理种子能促进秧苗矮壮, 但使用过量易发生移栽时苗体营养生长量不足、株高不够的情况, 因此一般不做浸种处理。较为稳妥的办法是看苗酌情化控, 当正常生长秧苗因栽插延迟不能如期移栽或秧苗生长瘦弱时, 适期适量提前喷施多效唑可缓解秧龄与移栽的矛盾, 用法得当, 机插秧龄可从20天左右延至一个月。

(5) 病虫害防治。 (1) 由于采用大播量、高密度育秧, 纹枯病的发病率相应增长, 影响严重时产秧率不足50%, 不能有丝毫大意。对密度大、供水足、长势旺的秧苗从两叶一心时即应正常喷药预防。 (2) 小麦黄熟时灰飞虱大量向水稻秧田迁移, 查虫防治不能懈怠。目前稻飞虱抗药性增强, 建议使用毒死蜱、扑虱灵、锐劲特类农药, 药液用量要大, 或用防虫网覆盖。

(6) 覆膜与否。育秧前期覆膜有利于保墒防雀促长, 在供水充足、防雀不成问题时也可以不覆膜。

(7) 秧盘覆土厚度以略低于盘沿为宜。土少不利于盘根生长, 土多增加搬运负荷还易散盘。秧盘宽度应略小于28 cm。在软盘铺盘时要保证边与边紧紧靠拢。

(8) 水浆管理。播后灌水, 三叶期前保持湿润, 起秧前3天控水, 减少搬运负荷并防散秧。

2.2 保足苗, 及时、高质量机插

首先要保证足苗, 这是机插秧成功的关键。一般情况下插秧机均应调至最小株距 (3.6寸) 和最大取秧量 (常规粳稻每穴4~5苗) 位置。栽插原则是宁多勿少, 即使每穴移栽6~7苗亦不为过。其次, 力求适龄适期移栽, 突出一个“抢”字, 宁早勿晚。还要提高插秧机手操作技能和责任心, 薄水浅栽, 避免宽行距、漏穴、断行、栽深、漂秧现象。当出现宽行、断行、漏栽以及每穴苗数不足的情形时, 应及时以多育的备用秧人工移栽补齐。

技术要求 篇2

2008年12月30日 来源:油商网 作者:

一、埋地储油储油罐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应遵守的标准

1.JB/T 4735-1997《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2.JB4709-2000《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3.SH3022《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技术规范》 4.GB8923-88《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 5.JB2536-80《压力容器油漆、包装、运输》

6.HQ20592~20635-97《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 7.JB/T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二、埋地储油罐的主要技术要求

1.储存介质:汽油、柴油、乙醇汽油 2.设计压力:常压 3.设计温度:≤50℃ 4.埋地深度:≥0.5米

5.全容积:20m3、30 m3、50 m3、50 m3(隔舱型)四种规格;充装系数0.9。6.腐蚀裕度:1mm 7.储油罐体材料:Q235-B 8.筒体内径:20m3罐内径2200mm,30 m3罐内径2400mm,50 m3罐内径2800mm 9.储罐壁厚:20及30 m3储罐筒体壁厚6mm、封头壁厚8mm,50 m3罐筒体壁厚8mm、封头壁厚10mm。焊缝系数0.85 10.焊接工艺:焊接采用电弧焊,手工焊焊条牌号J422,自动焊焊条牌号H08A,焊剂牌号HJ431。11.压力试验:0.1MPa 12.焊缝检测要求:对接焊缝检测标准JB/T4730.2射线检测,检测长度10%;角焊缝检测标准JB/T4730 13.人孔直径:2个DN600人孔,人孔法兰为机加工标准板式平焊钢制法兰,人孔颈高200mm,人孔盖及法兰厚度≥22mm,采用

耐油橡胶石棉法兰垫,按国家标准配置螺栓、螺母、垫片。人孔处设止水板(20立方米油罐为φ1100mm,高550mm,其他为φ1200mm,高550mm)。

14.接管规格:进油口φ89×4mm,出油口φ89×4或φ133×5mm,通气孔φ57×3.5mm,量油孔φ108×4mm,液位计口φ108×4mm,人孔φ630×6mm

15.储油罐应采用喷砂除锈,除锈等级达到Sa2.5,使用加强级环氧煤沥青漆防腐。涂层结构:底漆-面漆-玻璃布-面漆-玻璃布-两层面漆,涂层总厚度不小于0.6mm。3000伏电火花试验合格。

16.储罐应焊二条导静电接地镀锌扁钢,规格为━40×4,并方便与静电接地网连接。17.储罐防漂浮形式:设防漂浮抱带、鞍座(固定于基础上)两种形式。18.储罐应设吊耳以便于装卸。19.储油罐设计使用寿命20年。

格力技术中心被要求整改 篇3

国家发改委要求格力技术整改

发改委“第27号”公告显示,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第53号令),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海尔集团公司等14家企业技术中心得分在90分以上,评为优秀;而包括格力电器、联想(北京)公司、用友软件在内的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的得分在60分至65分,这些企业无一例外被发改委“希望积极进行整改,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等10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得分在60分以下,评价为不合格。

在品牌宣传中,格力一直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口号,然而,相比其技术中心60.2的得分,反差之大不禁令人唏嘘。对于被要求整改一事,格力相关人员回应称,此次评价结果公司已经知悉,主要是因为格力技术中心仍在筹备期,一些项目投入还在不断跟进中。对于格力电器的回应,一些业内人士并不认同。

格力并未真正掌握空调的核心技术

质疑声首先来自于格力所宣传的“核心技术”。首先,从“核心技术”的界定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什么才是空调行业真正的核心技术呢?一种观点认为,空调行业并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可言。即便有,也掌握在日资等制造空调压缩机的厂商手里。空调作为产品来说,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压缩机压缩制冷剂从而制冷或制热。但是,目前,生产压缩机的技术仍然掌握在日本企业手里,像日本的东芝开利、大金等。国内空调厂商也基本通过与日资压缩机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压缩机技术。其次,目前国家一直在强调空调行业要降低碳排放,要低碳环保。这就涉及到空调的制冷剂。之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R22制冷剂,为保护臭氧层,现在相对环保的R410A制冷剂则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应用。不过R410A制冷剂虽然不会破坏臭氧层,却仍然会导致气候变暖。在制冷剂领域,美国的霍尼韦尔公司在研发低气候变暖潜质制冷剂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这方面,霍尼韦尔公司并未与格力展开合作,而是选择了迈向更高国际舞台的海尔。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格力并未真正掌握空调的核心技术。甚至其极力主推的1赫兹变频技术,也令人怀疑其只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只是理论达到而已。据了解,格力电器所宣传的1赫兹变频技术只是出现在了广告里,并没有在说明书里显示出来。

格力创新能力略显颓势

除核心技术之外,有关专家认为,在空调行业,格力空调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目前,同为行业内的领军品牌,海尔空调把脉消费者需求,几年的时间里纷纷推出了无氟变频空调、物联网空调、除甲醛空调等一系列新品,引领了行业潮流。不仅如此,海尔空调还与美国化学巨头霍尼韦尔公司合作,成立了霍尼韦尔——海尔联合创新中心,在智能和低碳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美的空调则在变频市场上持续领跑,除了规模化制造,还建立了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频空调技术产业链,从变频控制芯片、变频控制算法、直流变频压缩机、直流无刷电机、到变频整机的制造工艺和品质管理,美的都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技术创新智慧。相比海尔、美的而言,格力创新明显不足,而其销售业绩也有被美的反超的危险。

有关业内专家指出,格力技术中心被发改委要求整改,是向格力发出了警告。格力要加快脚步,加大自己的创新能力了。

当前红枣修剪技术要求 篇4

1~5年生矮化密植小冠疏层形红枣树的整形修剪技术是民丰县广泛采用的红枣树形。这种树形适用干性强、层形分明的品种 (如骏枣) , 这种树形冠较大, 主枝分层排开, 光照良好, 易形成丰产树形。

小冠疏层形树体结构:主干高40~50cm, 树高控制在2.2m左右, 全树有主枝4~5个, 侧枝8~13个, 分2层着生在中心主干上, 第1层3个, 第2层1~2个。主干上不留侧枝, 可在前期适当保留结果枝组, 每个主枝上选留2~3个侧枝, 侧枝顺向着生。直接培养大、中、小型结果枝组, 冠径及树体高度不超过2.5m。

2 没有形成树形的修剪

修剪应以疏剪、回缩、短截和培养为主, 按照“四留五不留”的原则进行。“四留”即外围的枣头要留, 骨干枝上的枣头要留, 健状充实有发展前途的枣头要留, 具有大量二次枝和枣股、结果能力强的枣要留。“五不留”指下垂枝和衰弱枝不留, 细弱的斜生枝和重叠枝不留, 位置不当和不充实的徒长枝不留, 轮生枝、交叉枝、并生枝及徒长枝不留。短截3年生以上不作主枝的延长枝的枣头和不再继续延长的主枝枣头。光秃的骨干枝要逐渐回缩更新。

3 几种常见树形的修剪

3.1 一长三短树形的修剪

(1) 对中心干以及3大主枝的延长头短截。采用“两剪子出”的方法, 利用2次枝基部的主芽萌发1次枝, 扩大树冠。同时注意剪口下芽体的位置, 应选留合理部位的芽体, 以使得发出的枝条位置、角度合理。 (2) 3大主枝长度超过60cm时, 开始培养第1侧枝。在距中心干50cm左右选一生长健壮的、偏生的2次枝, 选留1~2节枣股短截, 利用枣股主芽萌发形成1次枝而成为侧枝。 (3) 若中心干生长较旺, 在距第3大主枝80cm处选2个健壮的2次枝留一节枣股短截, 促使枣股主芽萌发, 形成第2层主枝。 (4) 以上枝条修剪完成后, 将树膛内部过密的2次枝、细弱枝和过于背下的枝条从基部疏除。 (5) 剪除未脱落的木质化枣吊、干枯桩及萌蘖。

3.2 一长两短树形的修剪

“一长两短”树:即有中心干, 但3大主枝还缺1个主枝。此种树的修剪方法是:首先对3个枝条延长头短截, 继续扩大树冠, 达到培养侧枝以及第2层主枝距离的, 按正常树形修剪方法进行枝条培养。其次, 培养缺少的1个主枝;具体方法有3种:

(1) 在主干位置上寻找前1年已萌发而只长枣吊、未长枝条的芽体, 直接进行刻芽处理, 促发枝条。 (2) 在中心干上选一健壮的2次枝留一节枣股短截, 培养枝条。这样处理有利于开展角度、培养树形。如果留2节处理, 由于养分供应等原因, 导致新发的枣头生长缓慢, 或者就不发枣头。 (3) 在中心干上选1个2次枝, 从基部疏除, 再加上刻芽处理, 促发主芽萌发形成枝条。其它部位的修剪如同“正常树形”的修剪。

3.3 一长一短树形的修剪

即只有2个树条, 其中1个为中心干, 另一枝为3大主枝中的1个主枝, 还缺2个主枝, 其修剪方法是:

(1) 对已有的2个枝条, 延长头进行短截, 继续扩张, 若达到培养侧枝以第2层主枝距离的, 按照上述几种处理方法进行, 在主干位置上寻找前1年已萌发末长株条的芽体, 直接进行刻芽处理, 促发枝条。 (2) 其它部位修剪如同正常树形的修剪。

3.4 有长无短树形的修剪

即顶干后, 全树只有1个枝条, 需要培养3个主枝, 这是按树势强弱区别对待。

(1) 生长势比较旺盛, 且生长较大, 首先对延长头进行短截, 其次在培养另外3大主枝, 在距离地面30~60cm的部位, 选3个生长健壮的2次枝留一节枣股短截, 促使枣股主芽萌发形成3大主枝。 (2) 生长势较弱的树体, 采用重新定干的方法进行, 即将距地面60~70cm以上部位剪掉, 并清除所有的2次枝, 利用2次枝基部主芽形成新的枝条, 相当于新栽苗定干。

3.5 无长无短树形的修剪

即栽植当年芽体萌发后, 只长有枣吊, 而没有抽生的枝条, 此种树的修剪方法是不做任何处理, 即甩放不管。

以上5种树形的修剪方法是结合民丰县实际常见的树形, 但还是要做到因枝修剪, 随树定形、长远规划、全面安排、以轻为主、轻重结合, 从而达到均衡树势。树体采用主从分明的三稀、三密标准 (上稀下密、外稀内密、大枝稀外枝密) 的修剪方法来修剪。

(责任编辑王蔓)

摘要:为加大民丰县红枣产业的发展, 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 按照红枣管理技术要求, 红枣当前季节需进行修剪技术工作。现将其修剪技术要求介绍如下, 以供参考。

电缆电线技术要求 篇5

1.总则

1.1本技术要求的使用范围, 1.2本技术要求书提出的技术要求,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保证提供符合本规范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对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型标准,必须满足要求。1.3 卖方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本技术要求要求,卖方应提供满足本技术要求所列标准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及其相应服务。1.4 卖方所提供的产品必须是经过严格检验合格的产品。1.5 卖方必须执行本技术要求所列标准。

1.6 本技术要求为合同谈判的依据,当合同签订后,本技术要求将作为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7在签订合同后,需方有权提出因协议标准和规程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些补充要求,具体项目由供需双方共同协商解决.2.环境要求和执行标准

2.1环境要求:满足需方关于电缆的使用条件和产品执行标准的要求。2.2执行标准: 本技术要求中涉及的所有规范、标准均为最新有效版本,若供方的技术规范、标准与本协议中规范、标准不一致,应以本协议为准。2.2 引用的规范和标准

GB156-1993 标准电压

GB/T2951-2008 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

GB/T12706-2008 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5kV(Um=40.5kV)

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

GB/T2952-2008 电缆外护层

GB/T3048-2007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GB/T4909-2009 裸电线试验方法 GB/T3956-2008 电缆的导体 GB/T6995-2008 电线电缆识别标志 Q/ZTHX06-2012 电子计算机电缆 JB/T8137-1999 电线电缆交货盘

GB/T19666-2005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 GB/T9330-2008 塑料绝缘控制电缆 3.供货范围见清单.技术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电缆线芯应排列整齐,无机械损伤,绝缘线芯标识清晰,容易区分; 4.1.2 电缆外观圆整,均匀,标识应美观、清晰耐擦,字符间距应符合相应标准要求;

4.1.3 电缆外护套应标有电缆型号、规格、制造商名称等;

4.1.4 电缆的电性能及物理性能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并提供检验报告; 4.1.5 电缆导体表面光洁,无油污、无损伤屏蔽及绝缘的毛刺,无跳起、断裂的单线;

4.1.6电缆绝缘厚度、护套厚度等结构参数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2 动力电缆技术要求

4.2.1电缆的额定工作电压U0/U为0.6/1kV; 4.2.2电缆导体长期允许的最高工作温度为90℃;

4.2.3电缆短路时(最长持续时间不超过5s)导体最高温度不大于250℃ 4.2.4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不低于0℃;

4.2.5电缆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4.2.6电缆20℃时导体直流电阻符合GB/T3956规定; 4.2.7电缆应能经受工频3.5kV/5min耐压试验不击穿。4.3 控制电缆技术要求

4.3.1电缆的额定工作电压U0/U为0.45/0.75kV; 4.3.2电缆导体长期允许的最高工作温度为90℃; 4.3.3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不低于0℃;

4.3.4电缆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电缆外径的6倍; 4.3.5电缆20℃时导体直流电阻符合GB/T3956规定; 4.3.6电缆应能经受工频3.0kV/5min耐压试验不击穿; 4.3.7电缆的绝缘电阻符合GB/T9330-2008标准的规定。4.4 阻燃计算机屏蔽电缆技术要求

4.4.1电缆的额定工作电压U0/U为0.3/0.5kV; 4.4.2电缆导体长期允许的最高工作温度为200℃;

4.4.3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不低于0℃;

4.4.4电缆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电缆直径的6倍; 4.4.5电缆20℃的导体直流电阻应符合GB/T3956规定; 4.4.6电缆20℃时绝缘电阻每千米不小于500MΩ; 4.4.7电缆能经受工频1000V/1min电压试验不击穿;

4.4.8电缆的最大工作电容应符合Q/ZTHX06-2012的标准要求; 4.4.9相邻线芯的电感/电阻比应≤25μH/Ω(0.5-1.0mm2)、≤40μH/Ω(1.5mm2)、≤65μH/Ω(2.5mm2);

4.4.10电缆的阻燃性能应满足GB/T19666-2005标准的规定。

4.4.11检验规范依据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的TICW06-2009---计算机与仪表电缆。5.出厂检验

5.1 供方生产的成品由技术检查部门检查合格后方能出厂。每个包装件上附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5.2 产品按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的有关技术要求和试验项目进行检验。5.3 出厂试验在全部交货产品上进行。6.包装和运输

6.1 电缆必须卷绕在电缆盘上交货,每个电缆盘上只卷一根电缆。电缆的两端用防水帽密封并牢靠地固定在电缆盘上。端头伸出长度不小于300mm 6.2 电缆盘的结构牢固,筒体部分采用钢木结构,电缆卷绕在电缆盘上后,采用竹笆保护,在其外表应扎紧,以防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损伤电缆外护

套。

6.3 在运输电缆时,供方应采取电缆或电缆盘固定扣紧,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电缆或电缆盘滚动而造成电缆损伤。6.4 在电缆盘的包装箱外有下列文字和符号标志。A.合同号 B.产品名称和型号规格 C.额定电压

D.电缆长度和毛重 E.表示电缆盘正确滚动方向的箭头 F.制造厂和制造日期

G.盘号.技术承诺和售后服务 7.1 质量承诺

7.1.1供方要确保产品100%符合国家及企业标准的规定,同时供方对生产的质量负责,并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

7.1.2产品质量保证期满足招标文件要求,即设备材料正常使用一年。7.2 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

卖方应尽全力按照国家标准或高于国家标准达到需方在招标文件中的要求,并做以下承诺:

7.2.1保证卖方提供货物及其使用的原材料是全新的,未使用过的,并在各个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质量、规格、性能。

7.2.2保证按期交货,货物在装车过程中有专人进行监护和管理,如发现有不妥之处,应及时处理,以免在装车和运输过程中货物发生变形。

7.2.3卖方保证出厂试验的各项技术指标一定要达到国家标准的规定,并及时予以适当的技术支持。

7.2.4卖方在发货前根据技术条件要求负责对产品的有关质量、规格、性能、数量进行准确和全面的检验并出具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出厂试验报告及需方所要求的试验项目数据和资料由未经检验和试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发运,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有在规定的试验全部合格后,才能发运。

7.3卖方应尽全力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并应做到以下方面:

7.3.1开箱验收:设备到达现场后,卖方派员开箱验收,确认装箱单和电缆完整情况。若卖方因某些原因不在现场,买方可自行验收,并作好验收记录。

7.3.2卖方售后服务承诺:

接到用户需提供售后服务通知后,保证1小时内作出答案复,技术服务人员在24小时内赶到用户现场,提供服务。

产品在交验前的损坏、质量问题、短缺,概由卖方负责。在质量保证期内存在或发生的质量问题,经双方确认,确是卖方责任,卖方负责免费进行妥善缺陷处理或调换、退货,并且承诺在一般情况下10天内服务到位,紧急情况7天内服务到位,合理费用概由卖方承担。

经双方确认是买方责任造成的质量问题,卖方也应积极协助解决,努力满足买方的要求。

因买方设计变更,产品规格、型号、数量有所变动,卖方应积极响应,努力满足用户要求;如果买方所订购的产品超过实际需要或因设计变更原订购产品不能继续使用,卖方应积极配合买方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符合营养学要求的烹调技术 篇6

从现代科学的眼光看,祖国烹调技术确实相当合理。例如;其一,选择原料很严格。象煨鸡汤多用老母鸡,这暗合于老母鸡肌肉含氮浸出物较多,因而煮出的汤味道格外鲜美,清蒸鸡则多用童子鸡,因其结缔组织少,容易煮烂。其二,加工要求刀法整齐、均匀、大小一致,这样可使原料受热均匀、软硬生熟一致,又如切牛肉丝,要求与肌肉纤维成垂直方向将其切断,因为牛肉肌肉纤维束比较紧密,如此切法,可使其松散,便于煮熟,也使调味品容易入味。其三,配菜上注意多种原料互相配合,使色、香、味均全,此中之巧妙就更加令人绝倒了。

现在,国内外有不少文章介绍祖国的烹调技术,但是,多从调味舶角度谈得比较多,往往忽视了它善于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方便人体摄取的合理性。如果烹调只片面追求味美而不注意提高食物营养成分的体内利用率,其结果势必造成营养素的大量损失,既不利于人体健康,在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

要知道烹调熟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是一大进步。但这并不仅仅因为它可以提供我们美味的食品,而且因为通过烹调加热,可以杀灭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使蛋白质凝固,淀粉加水膨胀和糊化,植物细胞间果胶因而软化,细胞膜破坏,水溶性物质浸出,芳香物质得到挥发。有了这些变化,再加入调味品的调和,就可以既使食物去除原有的腥趣气味,增强味美感,同时也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提高营养素的体内利用率了。

今天,在现代化的家庭烹调中,我们应该更加有意识地注意提高食物营养素在人体内的利用率,要把营养素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以下介绍的就是日常烹调过程中,食物营养素的损失情况和改进的方法,读者可以参考。

(一)米面类食品。在做米饭时,淘洗过程可使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受到损失,据各方面报导,淘米时硫胺索可损失29~60%;核黄素和尼克酸损失23~25%。各种营养素的损失随搓洗次数,浸泡时间、淘米水温的提高而增加。在煮饭或蒸饭时,核黄索和大部分硫胺素几乎可以全部保存下来,但如将米先煮开,再捞出米饭来蒸,则只能保存17~33%的硫胺素、50%的核黄素。因此,做饭只须将米用水冲洗2~8次即可,并最好采用煮焖饭或缽饭的方法。

煮面条、饺子时,电有部分蛋白质和无机盐,以及30~40%的水溶性维生素转入汤内。如果多蝎一些面、饺汤或用此汤做其它汤喝,即可减少这类营养素的损失。做馒头或烤烙饼不要加过量的碱,因为硫胺素和核黄素在碱性条件下非常容易被破坏。一般用标准面蒸馒头,硫胺素可保存70%,核黄索可保存86%。但做油条时,因为要加碱和高温油炸,可使硫胺素全部破坏,核黄素和尼克酸损失约50%左右,而且所用的油脂,如反复高温处理,脂肪酸会聚合产生环化物,使油脂具有毒性,加热过度的脂肪更有种“酸败味,”使人不愿意食用。特别要注意的是,一旦脂肪加热到500~600℃时,就会产生致癌烃。但一般油炸食品,如温度不超过200℃,烤制过的脂肪对健康并无危害。另外,如果用75%玉米面,加25%黄豆面蒸窝窝头,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则几乎不受损失,只有在加碱条件下,才会被破坏。

(二)蔬菜类;蔬菜主要含有大量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我国人民烹调蔬菜的方法繁多,蔬菜的种类、切的大小,形状、加热方式和时间长短很不相同,因而营养素的变化也有很大差异。如有人试验,黄瓜切成薄片,放置1小时,抗坏血酸损失33~35%,8小时损失41~49%,而一般带有酸性的食物,在洗切和烹调过程中,却对其中的抗坏血酸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炒菜时,如先将青菜在开水中煮过,然后捞出挤去汤汁再炒,则损失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相当严重,煮菜对抗坏血酸的保存率约为30~50%,但胡萝卜素较稳定,一般情况下很少损失。蔬菜的烹调方法最好是用急火快炒,这样维生素损失少,而且,据国内一些学者的实验观察,抗坏血酸的保存率可达60~70%,胡萝卜素的保存率达到76~94%。如果炒菜时再加以少许淀粉或肉汤,则对蔬菜中的抗坏血酸更具有稳定作用,它可提高抗坏血酸的保存率16~32%。炒菜的锅也要用铁或铝锅,不能用铜锅,因锕锅能促进抗坏血酸氧化而增加其损失。

共用接地系统的技术要求 篇7

关键词:共用接地,地电位反击,高电位,技术要求

随着城市空间不断变小、智能大楼的逐渐普及,防雷接地(包括直击雷接地和感应雷接地)与工作接地、电气安全接地、屏蔽接地、等电位接地等无法保持有效的安全距离,共用接地技术应运而生。合理有效的共用接地措施很好地实现了在有限的空间内防止反击的目的,然而共用接地在国家规范[1,2,3]中还没有具体明确的技术要求,尤其当共用接地措施不当,更有可能造成新的安全隐患。现从共用接地的形式及优点进行分析,对共用接地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 共用接地的形式及特点

共用接地是把所需接地的各系统连接到1个地网上,使其成为电气相通的统一接地网[4]。共用接地又有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2种方式。多点接地是指将不同系统、不同设备或不同功能的接地从不同地方分别用专用引线连接到接地平面或接地母线上;而单点接地是将不同系统、不同设备或不同功能的接地线连接到接地母线的同一点或同一平面上。多点接地优点是以最短的连线接至地网,使其串联阻抗减至最小,从而有效抑制因电容效应而产生的干扰。单点接地方式,能消除公共阻抗耦合和低频接地环路引起的干扰,适用于1MHz以下频率的干扰。

2 共用接地的技术要求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抗干扰的能力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共用接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干扰,首先应根据各接地系统的工作频率、工作电平、工作环境、电磁兼容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单点接地或多点接地形式,达到最有效的抗干扰能力;其次各接地引线应合理布线,2个接地引线所包围的面积应达到最小,平行敷设的引线有条件的应有效隔离或绞绕,降低耦合干扰;在信息网络系统中,逻辑接地需要很强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抗干扰要求很高,然而其抗干扰能力却很脆弱,强电系统接地或防雷接地的一次正常泄流都有可能造成逻辑接地的干扰,引起系统的误动作甚至击穿,而采用共用接地又是防止地电位反击的必要措施。在实际工程中,只考虑地电位反击忽略了各接地之间的干扰,往往将共用接地系统接入系统时产生系统不能启动、不能工作、误操作、经常死机等故障,因此应将共用接地系统防干扰与防地电位反击协调起来。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有:一是将干扰源接地与被干扰接地采用多点接地方式,并保持一定距离,即共网远点法,这种方法能满足一般系统的抗干扰需求;二是各接地的接地体相对独立,并将相对独立的地网通过瞬态均压装置连接,即隔离法,这样既能达到正常工作时防止地电位干扰,又能实现地电位升高瞬间的均压,当然各个接地体之间也应保持一定距离,当距离太近时各接地体间除了连接线外还会通过土壤相互干扰。

2.2 防高电压反击的能力

雷击高电位引入共用接地网,在引入点与其他系统的接地点之间容易产生高电压,造成地电位反击,致使接地的设备击穿损坏、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为了防止雷击高电位对系统和设备的反击,不同性质、种类、耐冲击过电压能力以及抗扰度的接地应采用多点接地并保持一定的距离,为雷电流的泄放、高电位的衰减留下足够的空间,使引入系统的高电位在安全电位之内。如果采用单点接地或接地点间的距离不够,就会使系统引入高电位,如果系统采用严格的等电位均压措施,高电位不会产生破坏作用,但任何系统的均压措施都不是绝对的,当等电位系统的1个点出现断接等故障时,引入的高电位便会在这个点的两端产生高电压,威胁到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因此共用接地并不一定能消除地电位反击。不合适、不完善的共用接地措施更容易引入高电位,造成潜在隐患,消除隐患的方法首先是将防雷接地线及其他容易引入雷击高电位的接地线与其他弱电系统的工作接地线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实际工程中应保持可实现的最大距离,一般不应小于3 m),并且不同过电压耐受能力的系统或设备的接地点在共用地网中保持足够的距离,其次是同一区域、同一系统的等电位连接一定要全面彻底,特别应注意各种线路的芯线(因工作需要不能直接接地的线路,如电气线路的火线、数据传输线等)的等电位连接,系统各金属部件在雷击地电位升高的瞬间通过接地线引入高电位,会与零电位的芯线之间产生高电压,芯线与金属部件之间的绝缘被击穿,造成设备损害和系统瘫痪的事故。因此,各种线路的芯线均应通过浪涌保护器实现等电位连接。

2.3 满足各系统接地功能要求的能力

不同功能的接地目的和要求各不相同,共用接地在满足每个系统的不同要求之外,还应解除各个系统连接到共用地网上所产生的影响。接地电阻是不同功能接地的共同参数,也是最重要的参数,不同功能的接地都有各自的接地要求,共用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应低于各系统接地要求的最低值,尤其注意的是接地电阻的数值在共用接地体的不同位置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接地要求最低的系统应在其接地引线端测量接地电阻;然而接地电阻并不是不同功能接地的唯一参数要求,如逻辑接地是以地电位作为零电位或参考电位,这就要求该接地要有很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防雷接地的主要目的是泄放巨大的雷电流,因此接地网的尺寸也应该足够大,并考虑地网结构及布置形式、脉冲雷电流的屏蔽效应和土壤击穿放电效应等对泄流接地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现举例说明如何防止高电位引入,避免引入高电位转化成高电压造成系统内电位反击。城市内的通信基站通信塔与通信机房距离间隔很近,机房工作地因空间限制使其与通信塔直击雷接地相隔很近,为避免雷击地电位反击,工作地接地体与直击雷接地体在地下采取联网的共用接地措施,使得工作地在共用地网的连接点与直击雷接地在地网的连接点间保持足够的距离,留出雷电流泄放和高电位衰减的空间,使通过工作地线引入机房的电位在安全电位范围内。如果将工作地引下线与防直击雷接地引下线在地面上作了等电位连接,或者直接将工作接地引下线接到防直击雷接地引下线上,这样做的效果是引入机房的工作接地引下线与防直击雷接地体成并联状态,即地电位抬高多少相对应的工作接地引下线引入机房多高的电位,虽然避免了接地系统对机房系统的反击,却通过引入高电位埋下了在系统内部产生高电压的隐患。当机房的局部等电位非常完善时,高电位不会产生危害,但当局部等电位连接出现故障或不完善时高电位便转化成了高电压,对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引入雷电流的接地线与其他接地线在共用地网上的连接点应保持足够的距离,留出雷电流泄放和高电位衰减的空间,使进入其他接地系统的电位在安全电位范围内;反之共用接地必然会产生引入机房的高电位的隐患。做好机房局部等电位均压措施是消除该隐患的最有效措施。

4 结语

虽然国家防雷规范中没有给出明确具体的共用接地措施要求,但应按照防雷、电气、电工等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总结完善,综合考虑共用接地系统防反击与抗干扰措施,防止高电位引入转化成高电压,在系统内部产生新的反击,最大限度地减少共用接地措施弊端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GB50057-94(2000年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计划出版社,2001.

[2]中国气象局.GB/T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入侵防御系统技术要求研究 篇8

随着计算机犯罪和网络攻击的日渐猖獗,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高度重视。在攻防演化过程中,各种网络安全产品应运而生,从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IDS)到入侵防御系统(IPS)和统一威胁管理系统,产生了一系列的安全产品。目前防火墙和IDS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但IPS技术标准还没有发布。本文在研究了主流厂商的IPS产品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安全标准,提出了IPS产品的技术要求。

1 IPS简介

人侵防御系统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能监控网络流量中的恶意代码或攻击行为,并能实时响应,阻断或防止这类有害行为。IPS系统既具有IDS的入侵检测能力,又具有防火墙的访问控制能力,且具有更深更细的检测和防御能力。

入侵防御产品是由事件分析单元组件、响应单元组件、审计单元组件和控制管理单元组件构成。

●事件分析单元:采用相关的分析检测技术,对经过的信息进行分析,提取信息中所包含的事件特征。

●响应单元:根据定义的策略对事件分析单元发送的消息进行响应。有以下几种响应手段:记录、报警和阻断等。

●审计单元:在违反安全策略的事件发生时,对事件发生的时间、主体和客体等信息进行记录和审计。

●管理控制单元:负责入侵防御系统定制策略、审阅日志、系统状态管理,并以可视图形化形式提交授权用户进行管理。

2 IPS技术要求

IPS的技术要求分为功能要求、安全要求和性能要求。功能要求是对IPS产品应具备的功能提出具体要求,包括数据探测、入侵响应、检查结果处理、过滤功能、流量统计等。安全要求是对IPS产品自身安全功能以及抗渗透攻击能力提出要求。性能要求是对IPS产品的网络性能指标提出要求,如吞吐量、延迟、丢包率、最大并发连接数、最大连接速率、误报率和漏报率等。

2.1 功能要求

2.1.1 系统管理

IPS应具备系统管理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a.支持远程安全管理和本地console口管理。

b.仅授权管理员管理和使用相关功能以及设置相关数据参数。

2.1.2 数据探测

IPS应具有数据探测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

a.数据收集:应具有实时获取受保护网段内数据包的能力,以支持检测分析;

b.协议分析:应至少监视以下协议事件:IP、ICMP、ARP、TCP、UDP、RPC、HTTP、FTP、TFTP、IMAP、SNMP、Telnet、DNS、SMTP、POP3、NNTP、RIP、BGP等;

c.协议定义:系统除支持默认的网络协议集外,还应允许定义新的协议,或对协议的端口进行重新定位。

2.1.3 入侵分析

IPS应对收集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发现攻击事件。其技术要求如下:

a.分析方式:应支持基于模式匹配、协议分析、统计分析、异常检测、人工智能等一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入侵分析;

b.数据分析:应能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发现各种攻击事件;

c.行为监测:应至少能监视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网络蠕虫攻击等;

d.应能发现躲避或欺骗检测的行为,如IP碎包重组、TCP流重组、协议端口重定位、URL字符串变形、shell代码变形等;

e.事件合并:应具有对高频度发生的相同安全事件进行合并告警,避免出现告警风暴;

f.入侵关联:应能把不同的事件关联起来,发现低危害事件中隐含的高危害攻击。

2.1.4 入侵响应

当检测到入侵事件时,IPS应支持被动响应和主动响应两种方式。其技术要求如下:

a.安全告警:当系统检测到入侵时,应自动采取相应动作以发出安全警告;

b.告警方式:可以采取屏幕实时提示、邮件告警、声音告警和手机短信等方式;

c.告警信息应至少包括事件标识、事件主体、事件客体、事件发生时间、事件描述和事件结果等;

d.阻断能力:系统在检测到网络上的非法连接时,可进行阻断,如TCP Killer、丢弃报文、终止会话等;

e.排除响应:应允许用户定义对被检测网段中指定主机或特定的事件不予告警,降低误报;

f.定制响应:应允许用户对被检测网段中指定主机或特定的事件定制不同的响应方式。

2.1.5 检测结果处理

IPS应能将检测结果呈现给用户。其技术要求如下:

a.事件记录:应记录保存检测到的入侵事件,至少应记录事件发生的日期时间、源地址、目的地址、危害等级、事件的详细描述等;

b.事件可视化:授权用户应能通过管理界面实时地查看入侵事件;

c.报告生成:系统应能生成详尽的检测结果报告;

d.报告输出:检测结果报告应以便于用户阅读的格式输出,如字处理文件、HTML文件、文本文件等;

e.报告定制:应支持授权管理员按一定的方式修改和定制报告内容。

2.1.6 事件特征库管理

IPS应能对事件特征库进行管理。其技术要求如下:

a.事件数据库:应包括事件定义和分析、详细的漏洞修补方案、可采取的对策等;

b.事件分类:应能将事件按危险程度、服务类型等方式进行分类;

c.特征库升级:应能以离线和在线方式升级特征库;

d.事件定义:应允许授权管理员自定义事件,或对开发商提供的事件进行修改。

2.1.7 防火墙功能

IPS应具有包过滤、深度包检测、状态检测、策略路由等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支持默认禁止原则。安全策略应使用最小安全原则,除非明确允许,否则都禁止;

b.安全策略应支持基于MAC地址、IP地址、端口号、协议类型、时间等部分或全部组合的访问控制;

c.应支持基于用户自定义安全策略的访问控制;

d.应支持基于状态检测的访问控制;

e.应支持基于HTTP、POP3、SMTP等协议报文的访问控制;

f.应能够根据数据包源目的地址、进入接口、传输层接口或数据包负载内容等参数来设置路由策略。

2.1.8 工作模式支持

IPS应支持透明模式、路由模式以及网络地址转换(NAT)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至少支持透明模式、路由模式,以及两者的混合模式;

b.应支持源NAT(SNAT)和目的NAT(DNAT)。SNAT应实现“多对一”的转换,DNAT应实现“一对多”的转换;

c.应支持动态SNAT、DNAT技术,实现“多对多”的地址转换。

2.1.9 流量统计

IPS应支持流量统计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能根据IP地址,网络服务,时间和协议类型等参数或它们的组合进行流量统计;

b.应能实时或以报表形式输出流量统计结果。

2.1.1 0 带宽管理

IPS应具备带宽管理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

a.能根据安全策略中管理员设定的大小限制客户端或应用占用的带宽;

b.能根据安全策略和网络流量动态调整客户端或应用占用的带宽。

2.2 安全要求

在分析和研究了有关信息安全标准,本文给出了IPS产品的安全要求,基本可以达到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应用安全部分的三级要求。

2.2.1 安全审计

IPS应具备安全审计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

a.当发生可能的安全侵害时,系统应采取行动;

b.应审计用户鉴别、修改安全属性、授权等重要的安全事件;

c.审计记录应至少包括事件发生的日期和时间、事件类型、事件描述和事件结果;

d.应提供日志查询能力且仅限于系统管理员或授权管理员读取审计信息;

e.应提供对于审计事件的检索和排序功能;

f.应保护审计记录的完整性,以避免未授权的删除、修改或覆盖;

g.当出现审计存储耗尽、存储失败、受到攻击、超出审计门限、数据溢满时,系统应发出告警通知管理员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

h.应支持审计日志的分析和生成报表能力;

i.应支持将日志发送到日志服务器进行集中管理。

2.2.2 身份鉴别

IPS应具备身份标识与鉴别能力。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提供专用的登录控制模块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标识和鉴别;

b.应提供用户身份标识唯一性检查、鉴别信息复杂度检查功能;

c.应提供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或自动退出等措施;

d.当达到或超过定义的不成功的鉴别次数时,应采取结束会话、使用户账户无效、使登录点无效等措施。

2.2.3 访问控制

IPS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提供访问控制功能,依据安全策略控制用户对系统资源的访问;

b.访问控制的置盖范围应包括与资源访问相关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c.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并严格限制默认帐户的访问权限;

d.应授予不同帐户为完成各自承担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

2.2.4 会话控制

IPS应控制管理用户会话的建立。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支持基于会话安全属性(如访问方法、访问地址、端口、时间等)限制(允许或拒绝)用户建立会话;

b.应限制整个系统的并发会话数以及单个用户的多重并发会话数;

c.在用户禁止了规定的时间后,系统应锁定或终止会话。

2.2.5 安全管理

IPS应能对安全属性、安全功能数据和安全功能进行管理。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支持授权用户对管理系统的安全功能行为,如使能、使不能和修改等;

b.应支持授权用户对安全属性进行查询、修改和删除等;

c.应允许授权用户管理安全功能数据,如审计信息、系统配置等。

2.2.6 数据保密性

IPS应提供数据保密性保护,防止敏感信息的泄露。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IPS各组件之间通过网络传输的保密性;

b.应采用散列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敏感数据存储的保密性。

2.2.7 数据完整性

系统应提供数据完整性保护,防止数据被非授权的修改或删除。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b.应采用散列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数据存储的完整性;

c.当数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时,应报告给管理员。

2.2.8 备份和恢复

IPS应提供备份与恢复功能。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能够对重要信息(如系统配置文件、日志文件)进行备份和恢复;

b.应支持IPS双机热备功能。当主IPS自身出现断电或其他故障时,备份IPS应及时发现并接管主IPS进行工作;

c.当非正常关机重新启动后,应保证安全策略,日志信息不会丢失,且要求重鉴别。

2.2.9 抗渗透和攻击能力

IPS应具备鲁棒的自身安全防护能力,能抵抗常见的渗透攻击。其技术要求如下:

a.应能检测和记录端口扫描行为;

b.确保不提供多余的网络服务;

c.不含任何导致IPS权限丢失,拒绝服务和敏感信息泄露的安全漏洞;

d.应能抵御syn Flood、Ping of Death和UDP Flood等基本的拒绝服务攻击,保护自身并防止受保护网络受到攻击;

e.能够抵御源IP spoofing、IP碎片包等攻击。

2.3 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是体现IPS产品在一定条件下,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度量,也是衡量IPS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的“一定条件”主要包括IPS设置(启用的功能、事件特征库规模、访问控制规则的数目)、包长、协议类型和网络负载等。因各厂商的不同类型的产品其性能参数差异性较大,所以本文仅给出性能指标项。

2.3.1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不丢包情况下IPS所能通过的最大流量。

2.3.2 延迟

延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负载通过IPS时,系统的最大延迟、最小延迟和平均延迟。

2.3.3 丢包率

丢包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流量经过IPS时,通过的流量占发送流量的比率。

2.3.4 最大并发连接数

最大并发连接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IPS所能保持的最大TCP连接数。

2.3.5 最大连接速率

最大连接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IPS在单位时间内创建的TCP连接数.

2.3.6 最大监控流量

最大监控流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IPS不发生漏报时所能通过的最大流量。

2.3.7 误报率

误报率是指IPS在未发生攻击时告警或发出错误的告警事件占整个样本事件的比率。

2.3.8 漏报率

漏报率是指IPS在发生攻击时未发生报警的事件数占整个样本事件的比率。

3 结语

本文从IPS功能、安全性、性能等方面对IPS提出要求,它将有助于入侵防御类产品的研制、生产、测试和评估等。

参考文献

[1]Wikipedia.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EB/OL]. [2009-11].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rusion _prevention_system.

[2]付兴兵.入侵防御系统分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7(1): 29-31.

新材料车身修理技术及焊接技术要求 篇9

1.1 汽车车身的功用

a.汽车车身既是驾驶员的工作场所, 也是装载乘客和货物的场所;b.汽车前面受撞击时, 车内乘员由于惯性作用而离开座位向前冲。此时, 转向盘、风窗玻璃等往往会与人体的胸、腹或头部相撞, 成为主要致伤, 因此, 这些构件应有较高的安全性;c.汽车与行人碰撞时, 保险杠、车前钣制件或车身前围等部位最易使行人受伤。行人受撞击后, 其头部很可能倒向轿车的发动机罩或风窗玻璃等部位, 因此这些构件应有较高的安全性;d.两辆汽车碰撞时, 汽车的前、后保险杠或车身侧面的护条等构件首先相互接触, 然后是与这些构件相连接的车身构架产生坍塌与变形, 危及车内乘员安全, 因此车身构架应有较高的安全性。

1.2 汽车车身的基本要求

a.保证汽车行驶稳定性和改善发动机的冷却条件, 使室内通风良好;b.给驾驶员提供良好操作条件, 给乘客提供舒适的乘坐条件;c.保证汽车具有合理的外部形状, 行驶时能有效引导周围气流, 以减少空气阻力和燃油消耗;d.保证运载货物安全且装卸方便;e.保证行车安全;f.保护乘客免受汽车行驶时振动、噪声及外界恶劣气候的影响。

2 车身修理技术

轿车及轻型汽车车身修理的技术要求可参照GB336-85《大客车车身修理技术条件》。

2.1 车身骨架

a.骨架各构件局部损伤、断裂或严重锈蚀时, 允许加固修复或更换新件;b.立柱下端锈蚀面积与其总面积之比达1/3以上者必须局部截换, 并有断裂者, 应整件更换;c.顶横梁弧度分为三段, 用样板检查, 其面轮廓度公差值为4mm;d.各装置支架应无脱焊、裂损, 装置牢固;e.骨架整形后, 外形平整、曲面衔接变化均匀, 侧窗下沿及地板围衬处用样板检查;f.立柱间距公差及相邻两侧框架间距公差均应符合原设计要求;g.车身横断面框架 (龙门框架) 对角线长度差应不大于8mm。

2.2 车身底架

a.底架上平面的平面度公差不大于披测平面总长度的0.15%;b.底架无泥沙、油污及裂纹, 并进行防锈处理;c.底架宽度极限:上偏差为+4mm, 下偏差为-3mm;d.底架纵梁上平面及侧面的纵向直线度公差, 在任意1000mm长度上为3mm;e.底架主要检梁对纵梁的垂直度公差不大于横梁长度的0.2%;f.底架分段检查, 各段对角线长度差不大于5mm;g.左右钢板弹簧固定支架销孔同轴度公差为φ2mm。前后固定支架销孔轴线间的距离左右相差不大于3mm;h.底架袍补或截修的焊缝方向, 不允许与棱线垂直、重叠;i.底架的焊接和铆接应符合技术规范, 所有铆钉不得以螺栓代替;j.修竣底架所增加的重量不得超过原设计重量的10%。

2.3 车门、车窗

a.前后挡风窗框整形后用样板检验, 止口弧度、面轮廓度公差值4mm;止口高度符合原设计要求;b.乘客门框对角线长度差不大于6mm。驾驶员门框用样板检查, 其线轮廓公差值为4mm;c.驾驶员门和乘客门开闭灵活, 锁止可靠, 密封胶条齐全有效;d.侧窗框对角线长度差不大于3mm;e.前后挡风窗、侧窗、角窗及顶风窗无翘曲变形和渗水现象, 启闭轻便, 灵活可靠, 关闭严密, 窗玻璃完整, 前挡风玻璃不眩目。

2.4 内外蒙皮

a.外蒙皮外表平整, 外形曲面过渡均匀、无裂损, 所有铆接或螺钉应平贴紧固, 螺钉整齐, 间距均匀;b.内顶板、内侧板应平整, 曲面过渡均匀无凸凹变形、裂损、皱裂、刮痕, 压条与各板之间应密合牢固, 其面轮廓度公差值为1.5mm;c.内围板应无锈蚀、裂损、翘曲。

3 焊接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钢性材料在现代汽车车身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相应的金属加工技术对现代汽车车身维修变得较为重要, 而氧一乙炔火焰是乙炔和氧经焊炬混合, 由喷嘴喷出混合燃烧并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火焰, 它的温度可达到3000℃, 足以熔化汽车车身结构件的材料, 而且由于氧一乙炔的成本较低, 焊接技术也简单易掌握, 因此, 得到了不少汽车修理商和修理工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同时也给现代新材料汽车在碰撞修复后的性能上带来很多危害。

现代汽车车身结构件一般使用高强度钢, 而高强度钢受到碰撞而变形时, 比低强度钢更难恢复到原状, 传统的氧一乙炔焊接技术如果用作此类汽车车身结构件的修复过程时, 要严格温度控制标准, 对于汽车前后纵梁、车门立柱、车门槛板、保险杠、保险杠加强筋等, 在进行碰撞修复时的加热温度不可超过370℃到480℃, 加热时间不可超过3分钟。而一些私营小规模汽车维修企业主, 为了降低投资维修成本, 根本就没有引用惰性气体保护焊设备, 不经高温处理很难加工成形的结构部件, 统统使用氧一乙炔焰进行加热和焊接。这种施工操作过程中, 由于高温作用使得高强度钢在高温下氧化脱碳后变薄, 有可能变成了低强度钢, 而原有的钢性性能大大降低, 使得这些被修理部位在遭遇“二次碰撞”后, 会造成更大更严重的碰撞损伤, 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安全性能, 直接危及乘客与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当然, 如果这些车辆侥幸逃过“二次碰撞”, 这些被氧一乙炔焰加工过的部位, 也会在遭遇潮湿后, 很快就生锈、腐蚀, 大大缩短该车辆的使用寿命。

现代汽车维修理念要求我们:对于高强度钢结构件在遭遇严重碰撞损伤后, 必须更换该结构件, 焊接必须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或电阻点焊技术, 这样才能有效的恢复碰撞修复后的汽车使用性能, 使得维修汽车的技术性能恢复到原有的设计水平, 从而更好、更有效地保障乘客与驾驶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认为, 对新材料汽车车身结构件碰撞修复过程中, 尽量避免或不使用氧一乙炔焰焊接和切割, 是能够有力的保障汽车碰撞维修的质量和修复后的性能和技术指标, 建议广大汽车维修企业, 无论规模大小, 在碰撞修复过程中, 使用惰性气体保护焊, 气体使用20%二氧化碳加80%氢气, 此为广大新型汽车生产商所要求和建议的焊接标准, 并关注现代汽车车身维修工具的发展, 选择使用气动切割工具和高速砂轮切割技术。

参考文献

[1]韩宁, 乔广明.汽车车身材料的轻量化[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0, 1.[1]韩宁, 乔广明.汽车车身材料的轻量化[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0, 1.

《电工技术》来稿要求——参考文献 篇10

(1)[期刊]作者.文献题目[文献类型标识].刊名,发表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1]刘冬梅.PLC在随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2007(9):42~44

(2)[专著]著者.文献题目[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李华德.交流调速控制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技术标准]

(4)[论文集]

例:[4]赵秀珍.关于计算机学科中几个量和单位用法的建议[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学会编.科技编辑学论文集[C].

上一篇:慢性软组织损伤下一篇:阿司匹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