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

2024-05-23

发展壮大(精选十篇)

发展壮大 篇1

坚定信心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变化, 作为一家小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如何适应经济形势, 找准定位, 科学规划发展方向, 在跌宕起伏的经济环境下求生存, 求发展, 摆在了华利得人面前。公司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形势, 分析职工队伍现状, 认为实现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坚定信心, 信心激发斗志和潜能, 信心凝聚智慧和力量。坚定必胜的信心, 才会有攻坚克难的勇气, 才会找到制胜的办法。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货币更重要。为此, 果断在职工中开展了“解放思想, 坚定信心, 实现发展”大讨论, 引导员工正视现实, 客观地看待公司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坚定信心, 以科学实干的团队精神和力量战胜困难, 在残酷、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站稳脚跟。通过讨论, 大家感到华利得的信心不是空的, 它来自企业多年勇闯市场、科学发展的积累;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鼎力相助;更来自于有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职工队伍。截至目前, 华利得公司已从过去的承担危改项目开始, 逐步发展成为集房地产开发、销售与售后服务及多种经营为一体的二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在市内总开发量达23万平方米。其中, “华馨公寓”住宅小区已成为新开路沿线的成熟社区, 总资产超过5亿元。企业发展的事实极大地坚定了职工战胜困难的信心。

提升素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学习实践活动, 公司开展全员职业化思想意识和职业化技能培训, 继续开展“共读一本书”交流研讨活动、倡导人人“DIY” (人人动手做, 人人当领导) , 摒弃不良习惯、提倡“用能力解决问题”, 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树立“责任体现人品, 结果证明价值”的观念。同时采取现场实践和冬季集中培训等形式, 提高了项目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保证了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实现“创建精英团队, 打造具有‘华利得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而努力,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体现出发展依靠员工。

完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注重员工职业化发展的同时, 企业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企业管理, 最大限度发挥员工创造财富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及各部门日常工作上着重贯彻《成本控制和预警体系》、《运营管理流程》这两项重要管理规则, 把各项工作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 实现合理控制支出、工作注重实效的理性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 编写了包括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公司企业标准, 统一了施工工艺做法, 规范了企业管理, 提高了工作标准和产品质量。同时, 公司进行了制度创新, 在员工薪酬管理上不断完善了宽带型九级员工制, 使其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项目开发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华利得公司始终坚持第一要义是发展, 做好项目开发建设和储备, 保证施工质量, 让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2008年以来, 公司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变化, 在区、局领导的支持下, 及时调整策略, 本着“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精神, 在项目储备上加大了工作力度。公司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集中资金和精力推进了蓟县乐园公寓二期项目、汉沽华城公邸项目、河北玉田县旧城区改造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推进中, 该公司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筹集了资金、办理了各项前期手续, 现各项目已进入稳步正常的阶段。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公司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下, 今年上半年, 公司实现净资产增值1945万元, 下半年已陆续开盘销售, 为公司完成全年各项考核指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篇2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全局谋一域,抓机遇、谋发展、促和谐、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打破徘徊发展局面,呈现提速增效态势,从2003-2005年,全市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实际利

用外资超过20亿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近一倍,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我市经济总量偏小、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0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省总量的2和1.1;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只相当于全省的52和28。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视察***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基础薄弱、实力不强。”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当前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刚刚闭幕的市十次党代会,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经济繁荣,增强经济活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作为我市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加速发展工业、城市、县域、港口物流经济。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市委高瞻远瞩,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准***发展命脉;充分体现了广大党员群众强烈的发展愿望。

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我们已具备基础和条件。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掀起的发展高潮已产生良好效应,我市越来越成为外来投资者优先选择的理想投资地。我市的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集群效应,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陆续落户,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正在向高增长区推进。二广高速、广梧高速、广茂铁路复线改造、西江黄金水道整治等谋划建设,将有力改善发展环境,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良好的投资效应和集散效应。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正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和粤港澳合作拓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化的大格局中,我市紧邻珠三角核心区,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正成为珠三角核心区发展扩张的首选腹地。

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发展工业为主战场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的决心、信心不动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工业放在牵动全局的战略地位,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创税型、科技型、生态型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积极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市直经济,以工业的跨越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充分利用我市旅游经济、职业教育、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加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规划引导,拓展城市空间,盘活城市资源,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发展资源型工业为重点,培植特色经济;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以港兴园、以园带港,科学布局和建设物流园区、工业加工区,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

壮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必须坚持环保发展、节约发展、效益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项目。坚持有序开发与高效利用相结合,以提高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利用率为重点,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行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积极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使企业由低层次粗放型向高层次规模型、效益型转变。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护生态,回报社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责任成就发展与壮大 篇3

“三色公司”使命为华能发展指明方向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它的使命是什么?翻开华能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首页映入眼帘的即是华能集团给自己定义的使命——“三色公司”,短短的48个字,将华能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华能人的努力方向牢牢锁定,彰显出一个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一个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一个走向世界大舞台的国际化企业的本色。

纵观华能组建至今的发展历程,从198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华能由此诞生,开始了中国电力利用外资、集资办电、加快发展的新探索;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加快了华能的发展步伐,使华能成为中国电力工业的一支有生力量;1994年,华能所属的两个子公司在美国成功上市,开创了中国电力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先河;2000年,经国务院同意,华能实施内部重组,使公司迈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根据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华能集团公司实施改组,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发电集团。

华能肩负了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重担,20多年来,华能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抓住历史的机遇,在中国电力发展史上创造了若干个第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体制方面,华能第一个利用外资、联合地方、集资办电;第一个采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电力开发模式;第一个在国有电力企业中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上市。在技术方面,华能第一个配套引进大型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备和环保技术;第一个引进先进的液态排渣、飞灰复燃、低氮燃烧技术;第一个引进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及技术;第一个建设运营国产6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机组;第一个建设运营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在管理方面,华能第一个获得中国“一流火力发电厂”荣誉称号;第一个获得“中国一流电力公司”荣誉称号;第一个通过国际竞标在国外收购电力资产。

四项责任构建华能集团可持续发展观

在以“三色公司”为核心的华能可持续发展观中,集团以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出发,分析指出能源问题既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华能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和使命意识,把企业发展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根据2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华能集团梳理出四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脉络:

坚持安全发展,切实增强安全生产能力,全面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为社会提供充足、可靠、环保和价格合理的电能。这是公司承担的安全责任。

坚持清洁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建节约环保型企业,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这是公司承担的环境责任。

坚持健康发展,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财富。这是公司承担的经济责任。

坚持和谐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处理好公司与员工、客户、产业链伙伴、社区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这是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

以四项责任推动四大发展,促进公司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和谐统一,为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华能如何理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清晰框架由此展现出来。

安全责任——安全发展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对于一些行业的意义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华能处于电力能源行业,自诞生之日,安全责任就始终摆在企业的首位。华能制定了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在保证从业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安全生产,追求零事故,实现安全发展,确保安全稳定发电,确保为社会提供充足、可靠、环保和价格合理的电能,从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

对于华能而言,安全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公司确立了全面的安全理念体系,每年在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部署安全工作。公司领导带队督促检查基层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以领导的重视唤醒各层各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公司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保互保能力,努力将遵纪守法和遵章守制变成“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自觉行为。

同时,公司还在努力地建设现代安全管理体系,设立安全监督与科技环保部,与各产业公司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通过产业公司把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逐级分解到每个企业、每个部门、每个班组、每个岗位,通过个人控制不出现违章、班组控制不出现异常、部门控制不发生障碍、企业控制不发生事故的四级控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公司将多年安全实践经验与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借鉴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增加安全管理工作的科技和文化含量;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不断推动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现员工无差错、班组无异常、车间无障碍、电厂无事故;严格按照国家法规、公司安全管理规定,加大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到位。同时,依照国家《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应对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各类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公司本部应急预案、基层企业应急预案指导性范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

环境责任—清洁发展

环境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为人类所认识和重视,对于电力能源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的问题。华能集团始终以积极负责的态度落实节能减排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带头创建节约环保型企业,实现了企业的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

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公司系统的节能减排工作。公司所属企业一把手作为节能减排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建立起“集团公司—产业公司—发电企业”三级节能减排管理体系。2006年,公司与国家有关部门签署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和《“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并召开节能环保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对节能环保责任书执行的考核力度,做到务期必成。

为了确保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兑现对国家的庄严承诺,公司将供电煤耗、厂用电率、污染物排放量纳入对电力企业的年度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节能、环保责任书中的年度各项目标和要求的责任单位,取消当年工资总额增长额度,取消领导班子申报“四好班子”资格和已获得的称号,取消公司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由于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责任不落实,未完成节能、环保责任书中的年度各项目标和要求的责任单位,要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勇于创新,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想国家所想,急人民所急,这一直是华能身为“三色公司”时刻不忘的责任,翻看近几天的华能大事件,公司的环保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

今年10月,有关部门统计公布: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市用户由于缺电原因造成的停电时间为“6分钟”。而三

年前,这个数字高达“9小时25分钟”。也就是说,随着近几年来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得到有效扭转,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因此,电力行业要逐步将工作重点从产能扩张转到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促进优化发展。

因此华能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电源结构的工作思路:增加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的火电机组比重;大力发展水电,加快发展风电,积极开发核电;2005年12月23日,公司与7家发电、煤炭、投资企业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协议,发起成立绿色煤电有限公司,计划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大幅度提高煤炭发电效率,实现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近零排放”;2005年10月27日,公司与美国“未来电力”企业联盟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建设“未来电力”高端技术项目,用10年时间,投资9.5亿美元,设计、建设、运营全球首座“近零排放”的燃煤发电商业示范电站。

此外,华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华能伊敏煤电公司是国内第一个煤矿与电厂“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开发”的煤电联营试点项目,通过露天采煤、坑口发电、灰渣回填、疏干水用作发电循环冷却用水的方式,实现了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同时,公司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环境治理工作,华能太仓电厂、华能大连电厂、华能福州电厂、华能上海石洞口二厂、华能北京热电厂和华能沁北电厂等6家发电企业通过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检查验收组的考核验收,成为公司首批“节约环保型示范燃煤发电厂”。

同时,通过公司上下多年来坚持技术创新和进步,公司在节约发电及供热原煤消耗、节约水资源使用,以及污染物排放和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经济责任—健康发展

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是创造财富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华能是大型国有企业,承载着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财富的巨大经济责任。多年来,华能始终以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安全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经营管理,努力降本增效,全面提高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实现公司的集约经营和健康发展。

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6年底,公司拥有全资、控股电厂87家,分布在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装机容量5718.5万千瓦,约占全国装机容量的9.2%,比2002年(集团公司改组)3117.4万千瓦增加2601万千瓦,增长83.4%,年均增长16.4%;预计合并资产总额为2856亿元,是2002年1247亿元的2.3倍,年均增长23%。

公司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公司完成发电量2820.4亿千瓦时,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0%,是2002年1564.3亿千瓦时的1.8倍,年均增长15.9%。

公司效益不断提高。 200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845亿元,是2002年370亿元的2.3倍,年均增长22.9%;实现合并利润总额95.5亿元,是2002年48.9亿元的1.9倍,年均增长18.2%。2004—2006年,公司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国资委下达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连续三年赢得国资委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的好成绩。

经过20多年快速健康发展,华能集团已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大型发电集团,正以坚强的步伐沿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阔步前进。

社会责任—和谐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风起云涌,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逐步发生了变化,从单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向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转变。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也需要企业主动、积极地承担起对员工、客户、产业链伙伴、社区和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多年来,华能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坚持对客户和社会公众负责,提供充足、可靠、环保和价格合理的电能;坚持对合作伙伴负责,诚信合作,互利共赢,推动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对社会负责,积极回报社会,与各界共享经济成果,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出于对行业特性的准确把握和深刻剖析,华能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和华能实际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积极处理好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做到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地人民的宏伟责任目标。

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为了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华能集团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强化人才激励为突破口,努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选拔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人才、高级技能人才。

公司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维护员工权益,创新“一校二院三站”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党校培训、岗位培训、专业培训、外送培训等多层次培训,促进员工发展。多年来,华能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公司及所属企业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努力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管理、制度、机制、文化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以“三色公司”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促进了公司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企业总是处于一个行业之中,总是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多年来,华能深刻体会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发展中注重与合作伙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扩大合作的对象和范围,丰富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并始终从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所肩负的责任出发,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做强做大发展之路,为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示范作用;加强研发和创新,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对电力工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强化内控与反腐倡廉方面,华能也始终肩负起国有骨干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公司坚持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不断完善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努力加强内控管理和内部审计监督,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制度。

公司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服务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努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反腐倡廉领导小组,自上而下建立了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领导体制和责任、监督、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年来,华能在服务社区,贡献地方经济,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既是社会对于国有大型企业寄予的希望,也是公司“三色公司”使命的要求,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国家大环境下,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和谐之路是华能不懈的追求。

在巩固和加强经济发达地区项目开发的同时,华能积极在欠发达地区开发新的电力项目,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为促进地方的均衡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在公司多年参与援疆援藏、扶贫帮困、“哺农惠民”工程建设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公司探索出如何依托企业自身的特点,从单纯的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授人以渔的境界转变,切实以企业的实际参与新农村建设,带动新农民致富。

华能集团的20多年发展过程,责任始终成为公司发展的主线。华能集团总经理李小鹏在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时说: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仅是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对企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企业本身亦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因为企业与股东、员工、环境、社区等都是利益的共同体,内外在的共同和谐和繁荣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对于一个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是企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机遇。

相关链接之一:

华能使命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

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

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

相关链接之二:

安全案例

全国电力企业设备管理样板

华能大连电厂4号机组自2004年10月9日启动至2006年9月20日连续安全运行712天,创造了国际上同类型火电机组单机连续运行的最新纪录,成为全国电力企业设备管理的样板。

华能水电建设安全施工典范

截至2006年底,澜沧江水电公司连续30个月没有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华能漫湾水电厂二期和景洪电站建设项目自开工以来保持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纪录。

保障燃煤供应服从国家大局

确保燃煤有效供应和稳定发电,是公司对电力企业的一贯要求。2004年,全国出现煤电油运严重紧张、燃煤价格大幅上涨的严峻局面。为解决燃煤困难,保证机组稳发、满发,公司号召全体员工团结奋斗,共渡难关,确保燃煤有效供应,绝不允许发生因煤炭供应问题导致机组停运影响社会用电现象。公司各电力企业经受住了困难考验,没有一台机组因为燃煤问题停运,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表率。

相关链接之三:

不断创新环保减排技术

针对不同地区采取适当脱硫工艺

华能珞璜电厂是国内第一个配套引进大型烟气脱硫设备和环保技术的火力发电厂,在国内最早使用湿法烟气脱硫装置。

华能北京热电厂在国内第一个采用“烟塔合一”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华能榆社电厂采用的石灰石-干法脱硫工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干法脱硫装置。

华能日照电厂采用海水脱硫工艺,利用海水去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采用低氮燃烧技术

华能杨柳青热电厂在国内第一个引进国外先进的、具有良好环保效果的液态排渣、飞灰复燃、低氮燃烧技术,有效地减少了烟尘和氮氧化物排放,烟尘排放浓度仅为国家标准的50%,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是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的同类型锅炉排放的1/4,实现了灰的零排放,渣的综合利用率达100%。

加大对低效电除尘器的改造力度

自2002年开始,公司对上世纪90年代初投入运行、除尘效率低的12台机组电除尘器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除尘器效率达到99.7%以上,有效降低了烟尘排放量。

回收利用固体废物

公司积极开拓粉煤灰和脱硫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市场,采用粉煤灰分选、磨细加工技术及开展脱硫石膏再利用,提高电厂灰渣、脱硫副产品等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华能辛店电厂采用氧化镁脱硫工艺,脱硫后的副产品可为农业提供肥料,或深度加工为硫酸和氧化镁,实现循环利用。

相关链接之四:

华能首套烟气脱硝装置成功投运

2007年10月13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首套锅炉烟气脱硝装置——华能北京热电厂2号锅炉脱硝装置成功投运,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投运前的250-300降至30-50毫克/标立方米,优于燃气轮机氮氧化物排放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首座国产2×6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电站建成投产

创新基金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 篇4

自2005年申请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项目以来, 飞天诚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截止至2007年年底, 人员规模递增了28%, 资产总额递增了235%, 销售总收入递增了112%。十余年来, 飞天诚信专注于智能身份认证信息安全领域, 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发展策略, 依靠其具有完全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独立自主产权, 并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研发实力、持续创新, 不断推出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信息安全产品。

企业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政府的扶持和创新基金的注入, 加快了产品研发的速度, 也为飞天诚信实现技术成果市场化铺平了道路。飞天诚信作为拥有银行客户数量领先的智能身份认证产品厂商,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客户, 不仅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 成都、广州、上海和武汉为辐射点的四家国内办事处, 同时, 依托领先技术及产品优势,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加强品牌塑造, 建立了以全国24小时服务响应为基础的客户服务体系, 得到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五十多家银行机构的认可和信赖。

飞天诚信巩固在国内市场的领先优势的同时, 亦全力开拓海外市场, 经过十余年的辛勤耕耘与不懈努力, 飞天诚信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信息安全产品与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 服务于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的飞天诚信, 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良好的全球客户支持体系以及灵活的营销模式, 在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中东等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市场推广和销售服务网点。

转变发展方式 壮大县域经济 篇5

中共安陆市委书记 周先来 安陆市人民政府市长 郝章新

近年来,安陆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大力实施“特色立市、工业强市、开放活市、实干兴市”战略,围绕通过两到三年努力实现GDP、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三个翻番”目标,着力主攻亿元工业项目、特色品牌农业、李白银杏产业“三个高地”,全力打好工业经济奋力追赶发达县市、农业经济继续领跑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创造后发优势“三个攻坚战”,建设新型工业强市、生态农业大市、文化旅游名市、滨河园林城市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由爬坡前进转入到提速增效阶段。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09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收入完成2.47亿元,同比增长30.8%。

围绕特色打造支柱产业

特色是市场竞争的法宝,有特色才能有竞争力。我们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的特色经济理念,立足优势产业,不断深度挖掘,横向拓展,做大、做强、做优,使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

一是盘活国有工业企业存量。安陆是全省有名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五七棉纺厂、湖北铝厂、东方红粮机厂等一批省部属企业,工业存量丰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力度,促进了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四大工业支柱产业的迅速发展。爱仕达公司先后收购湖北铝厂、市窗纱厂等7家国有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全市以铝制品为主的配套企业发展到20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2亿元。湖北安陆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省三大纺织龙头企业之一,通过安棉改制带动,全市纺织针织企业达到7家,生产规模达到30万锭,新发展伟鹏服饰、赐梦服饰、名妮服饰相关服装生产和配套企业13家。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亿元,同比增长28.4%,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84.8%。初步建成全国“粮机制造基地”、“厨具生产基地”和“纺织服装基地”,形成“特色立市场、集群强安陆”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开发特色农业资源。安陆是全省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和全省畜牧大市,我们积极引导有市场、有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产加销、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初步建设40万亩优质稻基地、100万头优质猪基地、1000万只蛋禽基地、10万亩生态渔业基地、20万亩银杏基地、10万平米双孢菇产业带。支持宝迪、神丹、禾丰、午时药业等一批重点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对接。神丹公司是集禽蛋加工、饲料加工、种畜禽饲养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全国最大的蛋品加工企业。公司采取提供资金、提供技术、提供品种、提供饲料、回收产品的“四提供一回收”方式,带动专业养殖户3500个。建成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4处、万头以上猪场8个。

三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安陆是全国闻名的李白故里、银杏之乡。近年来,我们主打李白牌、银杏牌,抢抓省一江两山绿色画廊建设机遇,主动对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整合银杏文化、李白文化、漫画文化和生态风光资源,加强旅游风景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立强公司投资2亿元,打造白兆山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今年下半年将正式开园。钱冲银杏谷被国家授予唯一一家古银杏森林公园,首届中国银杏节在安陆成功举办,投资2亿元整体开发的钱冲银杏谷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引导和支持文化创作、文化交流,积极筹备李白国际研讨会,李白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安陆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专栏漫画创作基地。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娱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三产业实现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39%。

突出项目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以民有民营为方向,以开放开发为动力,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进,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安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借助外力引项目。牢固树立“县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的思想,把招商引进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把手工程”,紧紧抓住东部沿海企业因土地、能源、水资源、劳动力缺乏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把国内最具资本扩张能力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把在外人士作为招商引资的桥梁和纽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社会关系,挖掘一切资源潜力,广泛吸纳更多的客商到安陆投资创业。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外资1500万美元,内联引资15.93亿元,新签约15个过千万元项目。宝迪工业园、长江镍业等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纷纷落户,开创了引进大型工业项目的新局面。

二是激活内力兴项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规模不论大小,干起来就行;税收不论多少,能增收就行。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限制的行业和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投资者低成本发展私营经济。每两年开展“十佳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加大创业之星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着力培育和弘扬敢闯敢冒、艰苦奋斗、宽容宽厚、诚实守信的创业文化,营造“能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创大业”的氛围。到去年底,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85.2%,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9.7%,全市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分别发展到1.2万个和1683家,共吸纳就业人员3.8万人。

三是集中精力抓项目。坚持从完善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责任,推动了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一是抓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全面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有关部门包保重点项目制度,每年初召开项目交办会,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单位、到个人,到天,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发展局面。二是抓难题破解。针对土地、资金等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化解难题。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公司和贷款公司,定期举行银企现场对接活动,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近两年,全市累计投放各类创业贷款15亿元。加强土地政策的落实力度,根据安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土地建设规划,确保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定期组织“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送服务”劳务招聘会、见面会。近两年共解决企业用工7800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三是抓考核奖惩。建立项目建设进度台账,实行一月一汇报,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评比,年终结总账。将市四大家领导和市直各部门服务项目建设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工资和干部任用挂钩,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抓项目的积极性。

优化环境搭建发展平台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坚持从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入手,带动整个发展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清除妨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再创发展新优势。

优化园区环境。加快推进市工业园区东扩北延步伐,加强城南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布局和管理服务机制,市工业园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城南工业园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园区承载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提高。坚持优化布局,整合力量,完善政策,集中力量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园区建成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产值达到50亿元。坚持“要素共用、利益分享”,引导乡镇工业项目向市工业园区集中,支持府城、李店等四个乡镇在市工业园区设立“园中园”。鼓励乡镇兴建工业小区和特色园区,府城五一工业园、李店卓湾工业园和雷公陶土工业园规模进一步扩大。

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进政策,对项目建设第一引进人按照新增税收的1%给予奖励。加大对企业技改扩能、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创精品名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奖励10万元。大力推进以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公路绿化经营权拍卖为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四荒”资源经营权拍卖率达到100%,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21%。运用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导各类民间资本投资经营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业。

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全面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大力推行电子政务,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完善招投标体制,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行为。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人人都是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和“诚信安陆”创建活动,机关干部服务中心、服务发展的热情明显增强。把开展服务企业、服务投资者、服务项目的“三服务”活动纳入机关作风建设,与机关部门和全员绩效考核挂钩。加强企业周边环境整治,毫不手软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近年来,共处理“四霸六强”案件23起,对4名吃拿卡要的机关干部分别给予免职、取消执法资格处理,促进了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

安陆名片与荣誉

·湖北省畜牧生产大市·湖北省优质稻主产县市·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畜牧)示范园区·李白故里·中华银杏之乡·全国足球之乡·全国漫画艺术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经济普查先进市·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粮机城·全国最大的厨具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绿色蛋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地之一·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安陆简介

安陆人杰地灵,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历史上郧子国、安陆郡、德安府所在地,是全国著名的“漫画之乡”、“足球之乡”、“银杏之乡”。

碧山涢水,钟灵毓秀,这块土地上不仅孕育了宋祁、宋庠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还吸引了历代的游人士子、墨客骚人。李白、杜牧、苏轼、欧阳修等均曾涉足安陆,流连忘返。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仗剑去国,来到安陆,娶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生一儿一女。他在白兆山隐居十年,以文会友,留下了百余首不朽诗篇。面对安陆的灵山秀水,诗人写下了“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赞誉之辞。白兆山至今还有他18处遗址遗迹。因此,安陆还被称为“李白故里”。

安陆位于湖北省东北部,东经113°10′─113°57′,北纬31°04′─31°29′之间。地处武汉、襄樊两大城市经济圈的交汇地带,东西长61公里,南北宽46公里,版图呈蝴蝶状。

安陆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安花公路、安卫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北往襄樊,南通武汉,距武汉市仅110公里,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公里,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汉的卫星城市,是武汉、襄樊、十堰的重要连接点,是随州曾侯乙编钟、襄樊古隆中、武当山和三峡旅游路线的经过地。

安陆国土面积1355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9镇4乡2个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安陆以建设生态农业大市为目标,已打造出优质稻、畜禽、林果、特色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基地板块,初步建成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粮油机械、金属制品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已打造出中国粮机城、全国最大的厨具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绿色蛋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地之一。

安陆“神丹”系列蛋品、唐宋白花菜畅销国内外;安陆酒曾经为日本友人所盛赞;安陆银杏系列产品、黄牛、瘦肉型猪、禽蛋、油桐、板栗、优质米、金银花露、南乡萝卜等土特产质优价廉,饮誉中外。

安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白兆山以其秀丽的风光和浓郁的李白文化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10多万人次。2009年11月18日,首届中国银杏节在安陆举行,全国首家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在安陆钱冲挂牌成立。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是我国目前现存的两大天然古银杏群落之一。钱冲古银杏参天连片,现有千年以上古银杏59株,500年以上的1468株,100年以上的4683株。太平寨旅游风景区,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则给人以神秘感,西晋张昌起义时构筑的古寨、石屋、古堡仍历历可见。

安陆有着辉煌的“红色”旅游资源。1939年,李先念、陈少敏在赵家棚开创鄂中抗日根据地,并在白兆山西南的彭家祠堂成立了新四军第五师。钱冲的蜡树湾曾是五师的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赵棚镇祝家独屋,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后国、共、美三方谈判旧址。

1984年,赵棚镇建成抗日烈士陵园、抗日烈士纪念碑、怀念亭、革命文物陈列室。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自题写“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并在碑前亲手栽植了常青树。烈士陵园是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大支柱产业撑起县域经济脊梁

安陆市粮油机械、医药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经历了“十五”期间的改制、重组、盘活,在“十一五”期间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形成了湖北省52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中国粮机城、全国最大的厨具生产基地之

一、全国著名的绿色蛋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地之一。“十一五”期间,安陆市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企业总数达81家,从业人员1.58万人;累计完成总产值107.13亿元,年均增长29.6%。

金属制品产业

安陆市金属制品产业以湖北爱仕达电器、中科铜箔、博太碳化等8家企业为龙头,规模企业数达到20家,其产业规模和税收贡献是安陆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十一五”期末,产业总资产达到9.17亿元,占地总面积近3000亩,从业人员3000余人。“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29.0亿元,年均增长31.2%。

在金属制品产业发展上,安陆坚持“技术改造调结构、产品创新争市场、抓大做强育龙头”的发展模式,促进其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产业投入技术改造资金8.96亿元,推动了爱仕达电器由铝制厨具向不锈钢厨具的成功转型,产品已成功进入全球高端厨具市场;中科铜箔加大了超薄柔性电子铜箔的研发创新步伐,产品供不应求;2010年,随着爱仕达电器的成功上市、中科铜箔二期扩能的竣工投产等,安陆市金属制品产业必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医药食品产业

安陆医药食品产业以午时药业、神丹食品、禾丰米业、德发府糖业等6家企业为龙头,规模企业达32家,产业规模已成安陆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现已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蛋品生产加工基地、华中地区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地之一的产业格局。“十一五”期末,产业总资产达到7.32亿元,占地总面积约1800亩,从业人员近3500人,“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47.6亿元,年均增长33.6%,医药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有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从2006年开始,医药食品类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形势和市场需要,纷纷投资扩大技改,企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神丹公司投资1000万元从荷兰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鲜鸡蛋包装生产线,该加工设备通过鲜蛋清洗、紫外线消毒、剔除次劣蛋、分级、涂油保鲜、喷码包装等工序,使蛋品更加卫生安全,品质新鲜如初。湖北午时药业投资1.5亿元,新建占地面积 10000平方米提取车间和仓库,用以巩固并扩大传统产品市场,并研制开发出新型针剂、粉剂类西药产品,进一步拓宽产品领域。

二是突出精品名牌重点。午时药业公司通过GMP达标后,全部按标准组织生产,产品多次荣获“国家中医药优质产品”、“省精品名牌”、“全国儿童生活用品优秀新产品金鹿奖”和“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等荣誉称号。神丹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健康蛋概念,致力于营养健康蛋品开发,着力打造“神丹品牌”,公司有五项产品被中国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被科技部评为“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名优产品”,“神丹”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禾丰公司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注重开发质优档次高的新产品。

三是突出市场开拓重点。午时药业公司,康正药业公司等医药企业把新产品开发和储备作为重点,采取技术引进、生产消化、销售推广等形式,扩大产品销售市场。神丹公司以超市销售作为蛋品销售的主渠道,产品进入了大型连锁超市和3000多家便民连锁超市,销售网络履盖全国各地。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客商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粮油机械产业

安陆市粮油机械产业的发展始于1966年建设的东方红粮机厂,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改革,一大批民营粮油机械企业相继产生并快速发展,形成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强,被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之一。“十一五”时期,安陆市粮油机械产业共有生产类及协作配套类企业32家,其中生产类企业17家、协作配套企业15家,全部为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8.69亿元,整体占地面积1200余亩,形成了年产粮油机械设备3000多台套的生产能力。主要产品涉及成套碾米设备、单机、榨油机、抛光机及烘干成套设备、配套设备等系列,加工产品发展到大米、面粉、仓储、饲料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永祥公司“永祥牌”大米抛光机成套设备,碧山公司的“碧山牌”成套碾米设备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十一五”前四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18亿元,年均增长27.3%。

安陆粮机品牌深入人心,产品以质量过硬,产品种类,型号齐全,价格合理,售后服务到位,信誉优良,已成为国内外客商购买粮机的首选。按照区域化、特色化设置的营销网络覆盖全国,共设立各类销售网点300多处。产品销售额占全国同行业市场总份额的15%—20%,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永祥粮机、碧山粮机、东方红粮机、天星粮机等重点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创立了先发优势,成为行业发展领头雁。永祥粮机规模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三,销售量居全国第一,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产业配套日臻完善。产业内企业分工比较明确,各有侧重,且呈专业化、高新化发展趋势。生产要素顺势聚集,外地资本、人才不断进入,涌现出一大批专门从事专业研发、产品销售、运输中介商和代理商,储备了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产业发展后发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

安陆市纺织服装产业以安棉、安丰达、富棣田、赐梦服饰、伟鹏服饰等6家企业为龙头,规模企业数共9家。“十一五”期末,产业总资产4.33亿元,占地总面积约700亩,从业人员近2000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15.35亿元,年均增长26.7%。纺织服装产业依托传统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抢抓国家产业政策机遇,不断加大招商引进和企业改制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产业实力不断壮大。产品涵盖棉纺、化纤纺织、染整、针织、服装、纺织配件等领域。拥有30万锭纺纱、4000锭纺晴纶针织绒线、1112台织布机、40台(套)织袜机、40台包覆纱织机、300台(套)制衣设备、年产500万件针织设备和8台(套)纺织配件设备。“十一五”期间,安陆抢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延伸产业链,调高调优纺织产品,做大做强纺织基地,全面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企业结构从发展以中低档喷水织机为主的纺织企业转向重点扶持高水平龙头企业和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从扩展一般性技术水平的纺织装备转向采用高新技术装备。各纺织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发中高档针织服装产品,逐步提高设备档次,淘汰落后织机,改进、重组喷水织机,引进高档喷气、剑杆、片梭织机及经编、纬编机等,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

技术改造调结构产品创新争市场抓大做强育龙头

十一五期间,安陆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以工强市”战略,狠抓粮油机械、医药食品、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招商引进与项目建设、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安陆市工业企业总数达268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30.1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6.9亿元,流动资产13.7亿元;全部企业在岗职工2万余人。“十一五”期间前四年,安陆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6.7亿元,创利税6.53亿元,实现利润3.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7%。“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87个,计划总投资46.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8.1亿元,项目投资逐年增大。四大支柱产业涉及到的技改项目达到62个,计划投资额达27.3亿元,占全市工业技改项目投资总额的71.7%,十一五期间,四大支柱产业实际完成投资25.6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93.8%。

培优做强支柱产业,夯实县域经济支撑力量

目前,安陆工业已形成了以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为支撑、囊括39家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每年年初,市政府及时召开相关部门和工业企业的生产动员大会,确定了全年工业发展总体目标。特别是每届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和孝感市工业经济会议后,我们按照“抓准、抓早、抓紧、抓好”的要求,全力以赴围绕目标抓发展,强化生产要素的组织,狠抓措施落实到位,组织专班抓重点项目增后劲,盯住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抓进度,促进了支柱产业壮规模、上档次、强实力,形成了支柱产业推动工业发展、龙头企业拉动支柱产业发展、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的良性局面,有力地保证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进增强工业发展潜力

十一五期间,安陆市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更有效的措施,以园区和现有企业为载体,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亲自上阵抓项目,多方走访客商洽谈项目,招商引进成效显著。重点有工业园区总投资3亿元以上的中科铜箔二期扩能、总投资5000万元的荣盛钢构公司的落户投产、总投资1亿元的神丹食品公司扩能、总投资5亿元的爱仕达工业园、总投资5亿元的安棉工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宝迪科技、总投资16亿元长江镍业等项目的投产和建设,这些项目的投产达产,将极大地增强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把握经济增长点狠抓落实

每年年初,安陆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点都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十一五”最后一年,安陆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亿元,增幅为30%;预计主营业务收入45亿元,增幅为32%;年产销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3家;预计税金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5家。今年全市共有56家成长型中小企业,预计下半年可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达到155家。

全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保障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安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每次市委市政府全局性会议、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布置,建立健全了领导包企业、企业评部门、企业规费明白卡等一系列制度,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优化软环境办公室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有了明显好转。各职能部门支持发展、服务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力度明显加大,全市上下形成了“服务理念最新、服务态度最好、办事效率最高、发展成本最低、干部队伍最廉、社会环境最优”的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项目简介

宝迪食品工业园暨种猪养殖一体化项目

湖北安陆宝迪食品工业园暨种猪养殖一体化项目,是我市依托良好的投资环境及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天津宝迪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重大项目。项目占地900亩,其中,宝迪食品工业园落户市工业园区,占地400亩;种猪养殖生产项目落户烟店镇乌龟咀水库,占地500亩。项目主要包括:年屠宰200万头现代化牲猪屠宰加工厂,年屠宰5000万羽禽类屠宰加工厂、年加工800吨血浆蛋白粉及2800吨血球蛋白粉加工厂、年出栏5万头种猪养殖场,建设周期18个月,预计年底建成投产,3年内达产,解决就业人员2000人,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1亿元,食品工业园蛋白粉车间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即将封顶并安装设备,办公楼等附属设施已开工建设,屠宰车间和园区道路、绿化等工程已按程序完成了招标工作,即将开工;烟店种猪场已完成相关设计,正在进行场地平整。

8万吨镍铁生产项目

湖北长江镍业项目是安陆市引进的一家大型金属冶炼制造企业,于2009年10月24日正式签约落户安陆市城南工业园。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利用国外氧化镍矿资源,采用RKEF法(火法)冶炼工艺生产金属镍。该项目工艺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填补了国内镍业冶炼工艺技术空白,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是国家支持发展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占地10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目前已完成项目区113户居民搬迁,今年3月下旬开始土地平整招标,预计2010年11月份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年底前正式生产运营,达到年产4万吨镍铁产能;二期计划2011年开始建设,年底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实现年产镍铁8万吨,销售收入40亿元,税收5亿元,解决就业1000人。

白兆山旅游开发项目

安陆市白兆山风景区属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804公顷,李白在安陆以白兆山为活动中心,娶妻生子,留下十八处遗迹和一百多首名篇佳作及众多美丽动人传说,其中影响最大、文化底蕴最深、最为令人赞叹不已的则是李白诗词。李白在安陆生活居住的十年期间,共写了一百零九首诗文,这些作品不仅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如今更吸引着海内外学者、游人到此观光、浏览、瞻仰、留念。白兆山以其秀丽的山川景色和浓郁的李白文化吸引游人,年年均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上山旅游观光,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2006年我市引进浙江立强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对白兆山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内容: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李白雕像、诗长廊、诗歌村、摩崖石刻群、读书台、唐俑园、洗笔池、野营、龙泉观八仙图浮雕等。经济效益1500万元,投资回收期8年。

经过几年的建设,先后编制白兆山风景区规划和控制性祥规,基本完成了祖师殿、白云泉、绀珠泉、桃花林、祖师殿宗教活动区和碧山湖文化休闲区,别墅旅馆等景区景点和会议中心、餐饮中心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钱冲银杏谷开发项目

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占地60平方公里,境内有全国罕见的千年古银杏群落,古木参天,山水秀丽,风景宜人。有千年以上银杏59株,500年以上1468株,100年以上4683株,同时还拥有天女金桂、状元古柏、桂竹园、兰草路、桃花溪等天然园林群5处,拥有梅洞、哪吒洞等两处天然溶洞,有夫妻树、情侣树、子孙树、母子树,极具观赏价值和情趣。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东晋张昌、元末陈友谅两位农民起义领袖曾在此安营扎寨。太平寨多处遗址。1939年至1941年,李先念曾率部在此战斗三个春秋。该项目符合省旅游局、省计委批准的 《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每年均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上山观光旅游,寻古探幽,抚今追昔,沐浴湖光山色,缅怀先烈伟业,是一片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于一体的神奇的热土,极具开发潜力和价值。2009年,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了旅游公路、银杏广场、古树挂牌等建设工作,获批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银杏节。

泰钢在科技发展中壮大 篇6

面对知识经济大潮和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新挑战,泰钢扼住科技进步这一命脉不放松,牢固树立发展就是生命线、创新就是生命线的思想观念。王守东带领广大职工,将一个固定资产392万元、单一的小炼铁厂,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固定资产23亿元,集钢铁冶金、能源电力、机械加工、高科技开发、三产服务于一体的跨行业、跨产业经营的国家大型企业。通过十几年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使企业的科技水平、研发能力、技术实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近年来,共有6个科研项目列为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申报国家专利3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2项,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得到不断地提升,打造了科技泰钢、人文泰钢、数字太钢、绿色泰钢的崭新形象。

2000年泰钢改制后,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工程投资2.6亿元,实施技术改造10多项,相继完成了50万吨带钢生产线,6000立方米制氧工艺和60万吨炼钢等大型工程项目,以奥钢联炼钢、OG法转炉除尘、意大利精轧工艺及德国西门子工控技术为代表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能源综合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创经济效益3000万元。铁、钢、材分别达到了60万吨的生产能力,出口创汇56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1290万美元。

2002年,泰钢全年完成技术改造合同4.1亿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3个,遍及铁、钢、材全部生产流程。全年实现利税超亿元,跻身于全国重点钢铁生产行列。2003年3月钢铁配套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吨的水平,工序产能更加合理,科技实力进一步壮大。今天,泰钢公司正在建设100万吨中宽带钢工程,总投资5.3亿元,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科技水平、生产工艺均达到当前国内最先进水平。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篇7

一、延长石油、煤炭、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轻烃分离建设项目 (石油伴生气综合利用项目) 。延长石油驰名中外, 县境内共有油井1万余口, 分布全县4个乡镇, 石油伴生气是宝贵的资源, 放空或放入火炬燃烧, 既浪费资源也污染环境。拟建立石油伴生气处理站及净化工艺生产线, 包括工艺装置、总图运输、原料及产品贮运、燃气加热炉系统、循环水系统、变配电。本工程工艺装置采用七塔流程, 贮藏采用卧罐形式贮存, 运输采用老厂现有设施, 加工规模:20000吨/年轻装置, 生产周期:8000h/a, 充分利用石油伴生气回收提取生产氢气、天然气、液化气、正戊烷、异戊烷、混合苯、6#溶剂油、140#溶剂油等;利用石油伴生气加热、供暖、发电等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5410.94万元;独资、合资、合作均可。我国现在对液化气、正戊烷、异戊烷、混合苯、6#溶剂油、l40#溶剂油等需求量很大, 现国内市场前景广阔, 投资潜力巨大。

二、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开发及农副产品加工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

延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土层浑厚, 土质疏松, 光照充足, 是酥梨、苹果的最佳优生区。果业已成为农村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2011年, 全县梨果面积达31万亩, 累计建成大棚7051座, 梨果产量达到20万吨, 产值6亿元, 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大棚西瓜产量达8750吨, 实现产值7500万元。预计到2015年梨果产量达到45万吨, 产值1O亿元。

1. 果蔬脆片加工项目。

延长县苹果、梨、红薯、土豆、胡萝卜等地方特产不仅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而且有进一步深加工的空间。2011年全县梨果面积达到31万亩, 蔬菜面积达到1.95万亩。因此拟在延长县七里村镇白家川村 (工业园区) 建设年产1000吨果蔬脆片生产线一条, 厂房500m 2, 库房500m2, 设备水、电、气等配套设施。项目总投资l500万元。

2. 果树枝干粉碎固化加工纤维板项目。

延长及周边县区年修剪果树枝干数十万吨。拟建设加工纤维板生产线一条, 工业用地20亩, 新建生产车间5040平方米, 库房1260平方米, 并配套建设配电、供排水、消防设施, 办公房及辅助设施。项目总投资3085万元。

三、文化旅游资源独特, 开发项目前景广阔

延长县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所在地, 交通四通八达, 渭 (南) 清 (涧) 县从南向北横穿县境, 省道从西向东穿越县城直通黄河岸边, 姚 (店) 白 (家川) 二级公路已全面通车, 延长至大宁黄河大桥直通山西, 构成了大十字交通网。乡乡通油路, 86%的行政村通油路, 相继建成了迎宾大道、县城供水工程、人民广场、翠屏山公园、商业步行街等,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1.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遗址展览馆建设项目。

延长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开凿油井、使用石油和命名“石油”的地方, 是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祥地。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一井旧址和我国最早的石油官厂遗址就在县城西的石油希望小学院内。因此拟在原址上修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遗址展览馆,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6210平方米, 其中展览馆建筑面积5565平方米 (包括陈列厅、贵宾接待室、休息室、多媒体报告厅、文物库房、办公用房和设备用房) 。附属用房建筑面积645平方米。项目总投资4212万元, 独资、合作均可。

2. 狗头山自然风貌旅游景区建设项目。

狗头山原名石阁山, 又称高山。位于延长县南河沟乡境内, 黄河西岸, 距县城62公里, 南北走向, 长3公里, 宽2公里, 面积6平方公里, 海拔1220.6米, 有“站在狗头山, 伸手摸着天”的说法……山万壑尽收眼底, 巍巍吕梁其貌可观, 黄河大川隐隐可见, 狼神对峙, 石鸡静卧, 村舍星罗, 美景如画, 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给人以无限畅想。建设旅游风景区, 极具观赏价值, 将会成为延安东线旅游的一大景观。因此拟建总面积100O亩, 由石阁寨、古寺院、蜜蜡洞、柏树渠、管理服务区构成。项目总投资2450万元。道路由政府投资, 景区项目独资、合资、合作均可。

四、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 为商贸的流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延长县经济的迅速发展, 县城人口急剧增加, 县城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原因,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急需建设一批家用住宅楼、会议 (商务) 会展、超市、现代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有较大的空间, 为外地客商参与投资建设提供了重要商机。

1. 明珠小区建设项目。

近年来, 随着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县城人口急剧膨胀。目前, 县城居住人口约5.5万人, 致使部分群众住房难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因而, 大力实施安居工程、解决县城群众住房困难是县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全县人民企盼的一件大事。因此拟在位于延长县中心地段, 规划建设明珠小区, 小区占地33.2亩, 规划用地面积:22133m 2、占地面积6241.6m 2、建筑面积:71755.0m 2、建筑密度:26.0%、容积率:3.0、绿化率:30.0%。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

2. 朱家湾综合市场开发建设项目。

延长县城范围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日益增长,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205省道、201省道二级路开通通车, 目前一些大型车辆无处停放、汽车维修没有统一的市场、装修房子所需建材无处存放销售, 因此农村畜禽交易、车辆停放、维修只能在河滩和环城路边进行。占道经营特别严重, 严重影响环城路交通畅通, 易发生不安全事故, 同时显得城市比较零乱。因此拟在延长县城境内朱家湾建设大型综合市场一处, 占地65亩, 建一层平房, 建筑面积10860m 2, 主要经营建材、汽修配件、汽车修理;市场用于汽车停放及农村畜禽交易等。项目总投资650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篇8

一、对现代农业的基本理解

现代农业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打破小生产自然农业局面;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逐步取代粗放技术和传统经验;三是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从事农业, 使劳动技能和创造力提高;四是充分认识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资源, 不断挖掘潜力;五是用现代的经营体系管理农业, 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发展现代农业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一要重视经济效益;二要重视质量和安全;三要重视产业化经营;四要重视科学技术;五要重视组织化生产。

二、现代农业与发展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小平同志曾强调过“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说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个现在仍然“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社会进步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 实际上就是指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包含了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反映了现代农业。现在我们开展的土地规模经营、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都是这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意义

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举措, 带动农民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二是带动农民按照“三个集中” (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 的要求, 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三是发展集体经济, 可解决“薄弱”村无钱办集体公益事业的问题;四是提高干部群众的收入水平;五是巩固基层政权。

四、新型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征

1. 自愿组合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由劳动群众自愿组合而成, 实行共同出资, 共同劳动, 不搞强迫命令。

2. 产权清晰

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属于独立市场主体, 确立了个人所有权, 实行个人所有集体占有, 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 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3. 自主经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 民主管理成员共同制定章程, 共同规定权利和义务、财产保护和利益分配。

5. 利益共享按劳动投入、责任大小、股权多少分红。

6. 形式多种既有合作制, 也有股份制。

五、全县集体经济发展概述

1. 全县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 全县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有19个, 占总村数的9%;5~10万元的有29个, 占14%;5万元以下、1万元以上的61个, 占30%;还有近一半的村属于“集体经济薄弱村”。

2. 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我县目前有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等, 各村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特点, 发挥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依托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大户, 组建集体经济组织, 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业”, 发展加工业及农家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 实现一二产业、一三产业互动发展。

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力的措施。二是有的村级班子对发展集体经济理解不清楚, 对发展集体经济畏难发愁, 缺点子、少办法, 缺少与时俱进的思想, 观念滞后, 创新能力弱。三是总体发展不平衡, 差距明显。四是村级债务重, 不利于集体经济发展。五是村、组集体资产管理人员力量不足, 素质有待提高。

4. 主要发展措施

(1) 加强思想引导, 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加强组织建设, 选好发展集体经济的带头人。

(3) 坚持分类指导, 促进全县集体经济发展。

(4) 注重学习典型, 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5) 强化管理, 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浅析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篇9

1 要配好配强村级班子

“火车跑得快, 全凭车头带”, 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好班子, 把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发展好。要把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开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要加强对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 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 或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进行考察学习, 或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办班培训, 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和激励保障政策落实的主要内容, 作为考核村干部、落实保障政策的重要依据, 制定能充分发挥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绩效补贴制度, 建立和完善对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 充分调动农村干部抓好、做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 要选好村级经济发展路子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切忌“一刀切”,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量力而行, 既可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 也可兴办加工、流通实体, 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既可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 也可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要坚决避免过去有些贫困村在发展集体经济中, 没有从本地实际出发, 不顾客观条件办项目, 贪大求高, 急于求成, 脱离实际, 不但经济发展不起来, 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为此, 要坚持“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的原则, 根据当前各地实践情况,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走主导产业带动增收、资源开发增收、区位优势开发增收、能人示范引带增收的路子, 确保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科学发展。

3 要充分挖掘资产、资源潜力

各地要对村集体的资产、资源合同进行全面清理, 对发包时间过长、价格明显偏低的, 要调整价格, 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对不交承包费或少交承包费的, 要依法补缴承包费, 完善承包合同;对显失公平, 严重违反政策、法律规定的, 要依法终止承包合同, 重新竞价发包。对村集体现有的企业厂房、机器设备以及闲置的校舍、办公室等资产, 通过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经营权等办法, 实现保值增值。对村集体所有的五荒资源, 可采取创办经济实体, 发展农家乐、度假村、休闲观光农业等方式, 灵活选择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 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4 要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管理

完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 以乡镇经管站为依托, 成立以乡镇长为主任, 纪检、经管、农业、司法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负责监督、检查、指导、服务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健全农村集体资金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工作流程, 保证村集体收入及时足额收缴, 纳入“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统管资金账户, 确保村集体资产资源的处置做到民主、科学、公正;完善资金委托代管、资产统一监管、资源联合协管三种管理方式, 对农村集体“三资”实行委托代理服务。

5 要强化扶持政策

科学发展农业产业壮大靖安县域经济 篇10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 农业资源丰富, 有着开发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 农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 全县辖5个镇、6个乡:双溪镇、仁首镇、宝峰镇、高湖镇、璪都镇、香田乡、水口乡、中源乡、罗湾乡、雷公尖乡、三爪仑乡。2010年, 全县共有人口13.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0.08万人, 占74.1%, 非农业人口3.52万人, 占25.9%。

靖安县是江西省重点林业县之一, 有着“中国椪柑之乡”的美誉。靖安椪柑是1952年由香田乡园艺场老园艺工胡冶平, 在外地椪柑实生苗上取芽嫁接在本地红桔上, 经过多年精心培育而成的优良品种, 有“远东橘王”之称, 它具有株型紧凑, 结果期早, 果形美、色泽艳、肉脆、味甜、成熟晚、耐贮藏等特点。1962年, 江西省农科院将该品种正式命名为“靖安椪柑”, 并被宜春地区评为重点科研成果。1992年6月, 江西省政府特在靖安召开以发展靖安椪柑为主要内容的全省林果业座谈会, 介绍、宣传、研究靖安椪柑。同年, 经国家科委批准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1996年在全国星火项目博览会上, 靖安椪柑获国家科委颁发的优质产品奖。2004年靖安县首批无公害椪柑高产示范基地5000亩被列为江西省星火计划项目, 2007年靖安椪柑拿到国家绿色食品标识品牌, 2010年7月14日《靖安椪柑》江西省地方标准发布, 标准的实施对促进靖安椪柑产业的发展, 提高靖安椪柑产品品质, 以及规范靖安椪柑产品的市场秩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至目前为止, 靖安县椪柑生产主要以香田、仁首、高湖、水口为重点。全县生态果园种植面积达到11.5万亩, 年产量超亿斤, 总产值1.8亿元/年, 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 为江西省最大的无公害椪柑生产基地, 产品目前已远销菲律宾、荷兰、俄罗斯、乌克兰、越南等国。但是长期以来, 靖安县只注重椪柑生产, 忽视了椪柑产品的精、深加工, 致使椪柑产业生产发展不快, 椪柑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靖安经济的发展。

2靖安县椪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靖安椪柑产品属粗放型产品

目前, 靖安椪柑给市场提供的主要产品是鲜果。椪柑生产的季节性很强, 一般在11-12月采摘, 经过简单的保鲜处理, 最长的保质期到来年的3月左右。这个时段里有一个销售的黄金时期——春节, 一旦错过了这个黄金销售期, 到了3月, 椪柑就要腐烂变质, 很多农户因此而遭受极大损失。尤其在2008年, 靖安椪柑大丰收, 却“谷贱伤农”。其实椪柑除鲜果以外, 用其加工的果汁饮料、蜜饯、果酒和果酱等也受消费者欢迎, 而靖安只提供鲜果这一单一的产品形态, 市场的局限性很大。

2.2靖安椪柑市场属粗放型市场

靖安椪柑市场还没有形成具有成熟流程和协调能力的有机市场, 是封闭的、单一的销售市场。目前靖安椪柑的主体市场在外省, 本省和本地需求量低, 外省市场又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湖北、河南、河北、广西等地。本地市场供应与外省市场需求的运行链条模式是:本地椪柑农户生产—外地客商收购—物流公司运输—外地批发零售市场销售。这一模式具有一个重大的“死结”, 就是本地椪柑农户在与外地市场联接过程中是消极等待的。这种消极模式导致只要外地客商由于成本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来收购, 本地椪柑农户就要遭遇损失。

2.3靖安椪柑产业属粗放型产业

靖安椪柑属于粗放型产业。具体来看,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生产粗放;二是政府产业管理粗放, 地方政府把椪柑产业作为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来发展, 让农民种植生产, 却没有解决好产品的销售问题;三是椪柑产业链条单一, 缺乏椪柑中间产品的开发。现在的产业链条就是:椪柑生产 (鲜果) ——椪柑销售 (食用) 。

3靖安椪柑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靖安县2005年GDP是10.1亿元, 县域经济有明显的农业经济特征, 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大, 占26.4%。而椪柑产业又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可以说, 椪柑产业是靖安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只有在这上面做文章, 把椪柑产业做优做强, 围绕椪柑发展关联产业, 可使全县人民受益,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才能稳步上升。

面对近两年椪柑产业下滑的趋势, 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 应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行文规范制度, 力保靖安椪柑品牌, 各级领导班子要充分协调, 搞好靖安椪柑产业的政策管理, 各职能部门要从自己的职能范围内为椪柑生产提供便利条件, 以此形成全县齐抓共管局面。其次, 各部门要分工明确, 职责明确, 实行责、权、利挂钩, 以规范的制度保证各项政策的实施。

3.2培植龙头企业, 构筑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靖安椪柑以鲜果形式外销, 既不能增收增值, 有时还出现买难卖难,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由于没有水果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 椪柑产业问题始终难以解决。政府官员不可能经常给农民推销水果, 靖安农民也不能总是等待外地客商上门来收购, 这都是不积极主动的市场行为。椪柑产业问题的根本解决, 还在于本地龙头企业的培育。只有把本地龙头企业培育起来, 才能消化掉大多数鲜果, 彻底解决椪柑的销售问题。靖安县应按照龙头企业基地一体化, 城乡与工农对接, 一、二、三产业联动的路子, 构筑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靖安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但是, 本地企业的培育是个大问题, 也是个大难题。资金问题、人才问题、市场问题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在这三大问题中, 最主要的是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解决了, 一切问题都好解决。解决资金问题, 可利用以下几条渠道:一是扶贫培育, 国家有扶贫资金, 尽量在水果产业这一块争取更多资金;二是财政扶持, 财政应该拿出一部分扶持水果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由企业、公司、农户一起组成“合作基金”;四是金融机构信贷;五是争取发达地区支持。

3.3抓好基地建设, 扩展产业化的规模效益

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是农工商并举、产加销融合的大农业, 其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

2008年8月, 靖安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椪柑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和“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 靖安椪柑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为了进一步推动椪柑产业的发展, 靖安应稳定现有基地面积, 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 适度扩大基地规模, 提高基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产业集中, 带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龙头企业迅速成长, 增强产业的规模效应。并从组织领导、技术指导、资金扶持、体系保障等方面制定相关措施, 采取统一标准, 统一品牌动作模式, 努力把椪柑培植成为农业经济的亮点。

3.4提高椪柑产品科技含量, 开发出创新产品

近两年靖安椪柑产业下滑, 椪柑产品科技含量低是一个重要原因。靖安椪柑要想扩大销售市场, 就必须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在保住其纯正的香甜味的同时, 在精品上做文章。

首先,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支持椪柑良种选育工作, 比如培育推广无籽椪柑等。其次, 政府应教育说服果农, 淘汰老化树, 在品种上下工夫。第三, 政府还应组织农科员举办“果园田间管理”流动培训班, 向果农推广田间管理技术, 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白不能一味靠“风水宝地”这个自然资源优势, 要让果农掌握怎样对果树修剪, 怎样让果树合理地挂果, 避免果树出现大小年。

另外, 政府应在已有基础上大力推广“猪—沼—果”良性生态农业模式。这个生态工程可以使农民得到多方面的效益。首先, 用沼渣沼液给果树施肥, 不仅使椪柑色泽更好,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减少果树对农药的依赖, 使产品成为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其次, 沼渣沼液还能改良土壤, 使椪柑生产形成良性循环。此外, 农民养猪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收入, 猪粪产沼, 沼气又可为农民提供生活必需能源, 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一定促进作用, 并保证椪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对靖安县椪柑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指出了靖安县椪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升级发展靖安椪柑产业, 实现产业转型的对策, 以期为靖安县椪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椪柑产业,县域经济

参考文献

[1]陈金印, 刘后根, 徐小彪.江西柑桔产业现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 1998, 10 (3) :75-79.

[2]胡正月, 谢日星.浅谈我省柑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建设[J].江西农业科技, 1998, (5) , 23-26.

[3]梁新华, 龙拥军.从江椪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 44-50.

[4]陈登云.高安如何做好田埂椪柑产业[J].现代园艺, 2007, (2) , 6.

上一篇:住房保障下一篇: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