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城市发展定位思考

2024-05-05

锦州城市发展定位思考(精选五篇)

锦州城市发展定位思考 篇1

按照2011年标准, 人均GDP低于103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人均GDP为1035-4085美元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GDP为4085-12616美元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GDP不低于1261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

锦州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 是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自然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设施完备、教育科技发达, 但近年来, 与东部沿海城市及省内发展较快城市相比, 发展步伐明显较慢。因此, 首先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 用历史、文化、产业、环境、制度创新打造锦州新品牌, 增强城市魅力和竞争力。

锦州城市发展要根据经济和产业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进行综合定位, 同时也要关注区际分工与协作, 对辽西、蒙东地区, 沈阳、大连产业特色与异同进行分析, 确定锦州产业发展方向。

一、锦州发展现状分析

1. 经济发展阶段判断。

2013年, 锦州人均GDP为43497元 (约合7084美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40元 (约合4127美元) ,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关于国家或地区人均收入的标准, 锦州已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综合判断, 锦州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城市化进程将加速, 工业继续升级, 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数据来源:中国、辽宁及锦州统计公报2013

2.锦州城市竞争力分析。

锦州拥有1000多年建城史, 1992年, 国家统计局进行的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评比中排名第40位。近年来, 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每年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 锦州综合竞争力排名均在100名左右, 如果不计生态排名 (位于全国262位) , 其他分项排名平均在75名左右 (见表3) , 信息竞争力与和谐竞争力位于全国40和48位, 多个分项排名位于省内第三、四位。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

3. 锦州与周边相关城市比较。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 锦州大部分重要经济指标均处于辽西地区第一位, 如人口、客运量、货运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借助经济基础、港口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 锦州已成为为辽宁中西部、内蒙东部地区具备较强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中心城市。但锦州大企业数量较少,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815家, 低于营口的1447家。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

4. 锦州未来发展趋势。

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承载的大城市数量和规模是有限的, 从全国来看, 同一省级行政区内, 第四大城市与前两名相差较大 (见表5) , 锦州城市规模和效率在各省级行政区第四名中位于前列, 广东、江苏、浙江及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体量能够承载的大城市也较多, 辽宁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较高, 锦州要进一步发展, 需要从区域、省内外集聚更多的资源。

与国内大城市相比, 锦州人口偏少, 且呈现负增长趋势。如2006年末, 锦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93所, 在校学生52.4万人, 小学在校学生18.4万人。2012年末, 锦州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35所, 在校学生46.3万人, 小学在校学生15.6万人。

二、锦州城市发展定位

锦州城市发展定位综合考虑区位、人口 (与大城市相比, 锦州人口偏少, 且呈现负增长趋势) 、文化、海洋、产业、资源等特色和优势。可以定位为“渤海明珠”, 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知名城市。锦州发展目标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15-2020年) 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空间及产业布局, 根据产业发展规律、锦州实情及地域分工情况 (区域内、省内及全国) , 确定锦州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及潜导产业。打造区域物流、商贸及制造业中心。

第二阶段 (2021-2025年) 宜商宜居的滨海城市。为辽西、内蒙东部地区提供金融、信息、商贸、科教、交通、文化等多方位的服务, 建设拥有新兴产业、规模港口、宜商宜居、文化开放的新锦州。

第三阶段 (2026-2030年) 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凭借良好的自然资源、区位资源、社会资源及优异的商务环境, 力争进入全国最具竞争力城市50强。在发展空间上, 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产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文化具有较强的引领能力。

三、锦州发展的支撑条件

1. 优良的商业环境。

《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第一条即“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发展活力。”《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中, 锦州宜商竞争力排名全国66位, 商业环境优秀。

2. 人力、技术资源优势。

锦州是辽宁省的科技教育密集区, 相关指标均居辽宁省第三位, 拥有大量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 这些是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的最根本基础。

3. 产业基础雄厚。

锦州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 工业体系门类齐全, 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并具有较强竞争力。

4. 完善的基础设施。

锦州是连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公路、铁路、航运均发达, 并建有4C级标准的民航机场。但城区面积和市辖区人口规模还较小, 需要进一步规划和优化。

5. 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风能资源丰富, 还拥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第一产业发达, 产值明显高于区域内其他地区。

6. 广阔的腹地。

中心城市和港口发展需要广阔的腹地, 锦州腹地范围不仅包括辽西区域, 还覆盖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

在今后发展中, 锦州要继续完善城市规划, 强化城市建设中长期发展, 按照区域产业分工, 进行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定位, 强化产业链的衔接及经济要素的有效流动。空间上, 实现中心城市、县区、小城镇合理布局, 保护基本耕地和绿地面积, 防止工业聚集对城市产生的污染。充分考虑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型服务业的关系, 工业化要系统地判断中长期趋势, 城市化要全面判定城市功能调整, 新型服务业要全面判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长期配套。

摘要:锦州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基础较好, 但近年来发展步伐较慢, 城市品牌尚未形成, 急需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本文对锦州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 提出城市发展定位及阶段目标。

关于区域发展定位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2

目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科学认识和确定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对于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构筑发展新优势,拓展可持续的战略空间,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实中,各个城市或者区域已经修订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对所处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未来的发展目标,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也存在着某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思考之一:关于正确判断区域发展定位的必要性

“区域”为一个模糊的概念,空间地理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所辐射、带动的经济地理概念,同时也指向某一城市发展范畴内的组成部分,如县、区,这主要是为了判断某些共同点,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对号入座。

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是区域发展的基本战略问题,是统揽发展大局的总纲,是指对特定区域发展所处的阶段、环境、条件以及发展道路等方面特点所做出的综合判断。它所要解决的是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要清醒地回答“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问题,是确立区域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策略的基础,对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清醒的认识、合理的判断、科学的定位,既可以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同时也为创造性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打好基础。没有准确的区域定位,就会使区域发展失去方向和目标,或因超越现实盲目发展而导致失败,或因调整滞后而贻误发展时机,推迟经济发展进程。我们经常提到“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那么就必须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下愈加明确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否则就将逐步丧失原来所具有的优势而被相对边缘化,被竞争对手拉得越来越远。

作为一个区域来说,发展定位必须包括下述3个方面的重要含义:

一是空间战略定位。从空间上提升所在区域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经济地缘优势的地位,这是地理经济概念。一个区域与周边区域地理关系、位置关系、形态关系,决定这个区域的定位,因为任何一个区域的生存受周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时,它也影响周边区域的发展。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网状关系,它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点,它肯定受周边区域的影响。

二是时间战略定位。准确判断所处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而明确与他人的差距以及自己的优势,推进整个发展体系扎实地向上跃升。

三是功能定位。通过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构建,提升整个区域的地位。应该考虑在全球区域分工中的功能定位,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在所处的大区域中的功能定位,由高至低,集聚与分散相作用,定位才能更加准确、实际。

思考之二: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区域发展定位的问题

中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宏观上看,要实现统筹发展;对于区域来说,则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区域发展定位必须坚持的原则。

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曾做出过一系列重要决定。比如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又提出要启动全国功能区的规划,特别令人瞩目的是两个地方实验区,一个是成都和重庆,即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一个是天津新区建设;在中部地区,国家还通过了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城市群的试验区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国家在对区域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已经在国家整体布局之中。

存在这个前提,就应该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定位中的主导作用。过去我们曾经批评区域乱发展,是因为不清楚这些地方究竟在干什么,现在逐步发展起来了,有了科学发展观这个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区域经济扮演什么角色也就有了基础。

定位准确以后,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什么,首先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这是比经济增长速度更加重要的问题。要考虑到为后代留下什么,一定要给未来预留。南方某城市炸掉一座楼引来社会各种声音,就在于当时设计楼时没有考虑20年后会变成什么样。现在到了考虑区域定位和区域规划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谋划。如生物替代能源,如果以后研发成功了,区域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开始追求从物质享受转变为生态享受和环境享受的时候,这样一个状态需要多少年的时间?要为后人着想,为未来的可持续留有余地。

思考之三:关于正确认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每个区域都有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干部素质存在差异,那么,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显而易见,在现实中,就表现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或者是差距。

我们应该树立协调的发展观。协调发展观的提出是以对区域关系和区域差距的认识为前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必然现象。保持适度的区域差距有利于经济全局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差距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损害经济全局的利益。其一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全局性的经济结构问题,削弱经济增长能力和经济效益,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协调发展;其二是不利于区域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的市场体系难以形成,落后地区可能陷入贫困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級的步伐也会受到阻碍;其三是容易引发社会和政治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进一步分析,区域定位以对区域关系的认识为前提,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都处在一个综合交错的关系体系中,既有行政的、紧密的关系;也有经济的、松散的区域联系,如何实现与各种关系体的协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都未必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要解决上述问题,必然的选择就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各经济区域和国民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思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发挥各区域的经济优势,从而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正确认识和评价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优势方面的差别,找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既需要对不同区域进行发展阶段上的对比,以确定应当采取的措施;也需要进行发展条件上的比较,借以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正如前面所言,每个区域都有发展的迫切愿望,那么,也就容易出现不切合实际的设想或者操作,产生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众多的事例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一个区域微观的开发来说,越是大规模的发展项目,在研究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时,越要研究所在区域的定位和发展潜力。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拟开发的项目要与区域定位和区域发展方向相协调;二是如果发现区域定位模糊、区域发展方向不明朗,开发投资一定要慎重。例如房地产项目,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不正确,导致区域价值下降,开发项目缺乏后续增值潜力,甚至导致开发项目失败。

在协调发展的问题上,特别是在如何正确认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上,如果没有很好的指导、协调,由于区域定位不清晰(政府责任),或者是无视区域定位与区域发展特征,盲目开发导致投资失败(投资商责任),问题的确严重。

思考之四:关于正视区域发展定位中的优势与劣势的问题

在国家调整经济布局当中,特别是在城乡差距拉大、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前提下,区域定位首先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分析区域自身的优势,如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投资生态、政策生态等等,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区域定位才能准确,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

在区域定位影响因素中,我们通常要分析4个方面:一是综合实力;二是体制和政策;三是区位;四是人文,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区域城市化进程等等都可以从此阐发。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针对本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清楚的去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发展定位。

欠发达区域更要从实际出发,它的最大实际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欠发达状态,普通劳动力相对充裕,资本短缺,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土地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条件下,发展定位就必须以此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当然,我们不能排除通过吸引外部资本来发展个别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但仍然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因为欠发达地区最丰裕的要素就是普通劳动力,如果放着大量廉价的生产要素不利用而选择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无疑是舍本逐末。而且按照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只有当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逐步沿着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轨道发展。如果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所谓的跨越式发展是不现实的,必然会为此付出代价。

所以,应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区域优势,从区域周边乃至全国各个区域来比较发展优势,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扬长补短,科学地确定区域长远发展目标。一旦发展战略形成,不论哪届政府都必须沿着制定的发展目标坚持不懈地延续和运行下去。

“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只是口号。一个区域不可能什么东西都有,无论是引进一个项目,还是制定发展规划,都应找出你的特殊性、你的优势所在,你的市场空白点所在,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才能落在真正的定位上。因此,要在区位环境、宏观形势、自身基础中找准发展的功能定位,重点研究个性化空间定位的最佳坐标点和产业布局定位的最佳契合点,研究区域建设与产业结构间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时,还必须关注与周边区域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有较大发展。与此同时,行政区划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也在滋长,各区域之间在招商引資上的恶性竞争、产业结构上的趋同、重大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也日渐暴露。因此,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以市场为纽带,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为契机,实现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发展,是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总之,要把自己放在参与竞争与分工的环境下,围绕实现区域各项功能,进而扬长避短、整合资源,而且定位应当从实际出发,但是不能是对现状的简单描述,更应当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预见”,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指针作用,引导政府、企业、民众为实现区域定位目标而努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长春销售分公司)

优化锦州城市功能区的发展战略思考 篇3

关键词:锦州,城市功能区,发展战略

近几年随着锦州城市、 城市空间与功能的演进, 老城区作为商贸、 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老城区发展面临用地制约和设施容量的限制问题突出。 由于锦州城市规划以及执行中的一些问题, 在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布局演化过程中, 锦州城市整体功能分区仍未明确, 功能区定位不准, 小工厂与居民区混杂、 商住混居, 欺街占道、 马路市场多见, 由此导致城市管理矛盾突出, 城市布局比较凌乱。

锦州要认真反思 “十二五” 以来, 锦州城市的战略定位、 产业布局、 政策措施以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认真务实正视问题, 并努力解决也就是改革、 就是创新、 就是调整、 就是突破。 建议锦州市委市政府重新修订 《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明确锦州城市发展战略, 规范城市功能区, 规范锦州城市未来五年、 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大计并提请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认真实施。 要把锦州发展的新优势建立起来, 实现锦州健康、 平稳、 长远的新发展, 实现建设辽西中心城市的目标。

为努力构建城市功能区完善的老城区、 南站地区、 沿海经济区 “三点一线” 和以锦州至凌海的连绵地带为“东翼” 和太和为 “西翼” 的 “三点一线, 东西两翼” 城市新格局, 完善城市功能区, 现为建设新锦州提出五点建议。

破解难点———在老城区功能结构重组和布局的优化上有突破

下大气力推动老城区功能区与结构调整, 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集中经营, 连片发展。 坚决清理违章建筑以及欺街占道, 促进老城区空间形态转型 (参见图1) 。

( 一) 老城区重点发展高档商务、金融等服务业

锦州老城区包括古塔区、 凌河区, 一是重点打造中央大街及上海路的中央商务区, 着力发展金融服务、 高端商务、精品商贸、中介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服务全市和辽西地区。二是升级改造中央大街、上海路、烧锅大坑、电子商城、锦华商场等商圈, 建设商业集聚中心, 优化商业环境, 发展新型商业业态, 建设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打造辽西地区的消费时尚中心。

(二) 科学规划、 合理优化、 逐步完善美化老城区风貌

首先应提升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强化规划引领,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建设智慧城区与和谐社区, 推进城市运转更高效、 更便捷、 更宜人, 提高安全和应急保障水平。 其次统筹推进城市空间优化和风貌改造, 加快老城中工业企业外迁, 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迹, 提高社会事业服务质量, 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 向外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 最后还需凸显得天独厚的锦城风貌特色, 充分利用和保护北普陀山、 南山等绿色山脊天然生态屏障及小凌河、 女儿河等水域生态廊道, 打造两江四岸滨水景观, 展现美丽锦州独特城市风貌, 发展都市旅游业。

(三) 铁北城区功能转型

铁北受铁路阻隔影响与老城区交通拥堵非常严重, 严重影响市民工作生活、 商贸经营和城市功能发挥, 应当将铁北的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部分功能和内容南迁至锦州铁路南站地区。 铁北的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可以保留一些满足本区和锦州城市需求的商业内容, 并且改造和提升其商贸服务内容和档次, 与周边古玩城、 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相互配合, 形成文化、休闲、高档商务等现代城区功能, 逐步向锦州城市次级商贸中心转型。

抓住重点——南站地区城市分功能区建设上有突破

加快松山新区建设, 特别是南站地区建设。 建议沿102线以及渤海大道两侧, 规划新的功能分区, 承接老城区工业企业和部分商贸流通行业转移和部分人口居住生活, 减轻老城区的交通和人口压力。

(一) 承接老城区商贸批发市场

将烧锅大坑的五金综合市场、 洛阳路的装修装潢商户以及分布于市区的广告牌匾经营商户、 果蔬、 肉禽、海鲜鱼虾等批发交易市场等都转移到南站周边, 既可以减轻老城区压力, 又可以改善老城区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 并为高档商贸、 金融、 文化等都市高端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二) 适度安置城区工业企业

锦州老城区工业企业全部外迁, 其中部分可以在南站地区规划工业集聚区安置搬迁, 一方面搬迁企业可以为老城区发展提供空间, 另一方面可以推进城区环境美化和城市风貌建设。另外, 还会充实南站工业区发展, 带来就业人口, 促进南站地区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 三)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中心

充分利用锦州南站地区便捷的铁路、 高速公路以及国道的交通条件和靠近锦州港、 机场的有利位置, 以及南站地区比较低廉的建设成本和充足的开发空间, 将铁北的辽西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大部分功能和内容南迁至锦州铁路南站地区, 结合锦州的其他批发贸易基础构建融合电子商务、 物流仓储、 区域小商品批发为一体的综合商贸物流中心。

打造亮点———在沿海城镇实现城市化上有突破

(一) 滨海旅游休闲、 高档住宅功能带

建议沿从大凌河入海口到锦州湾锦州滨海新区124公里的海岸线, 依托大凌河入海口、 大有湿地温泉、 龙栖湾世博园、 白沙湾、 笔架山等旅游资源以及辽宁省滨海公路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 结合海景房开发, 打造锦州滨海旅游休闲和高档住宅功能区。

(二) 滨海新区文化教育功能区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 辽宁农业经济学校、 渤海大学滨海校区、 辽宁医学院和锦州师专等一系列高等或职业教育院校在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入住将形成 “锦州滨海新区大学城”, 增加滨海新区常住人口, 提升滨海新区人气, 带动交通、 餐饮、 商贸、 住宿等服务业综合发展, 并为城市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三) 工业园区发展

以龙栖湾、 建业等为主的滨海新区工业园区除了积极招商引资, 引进外地工业企业之外, 还应该将锦州市的工业企业进行优化调整, 整合布局, 特别是对老城区所有工业企业全部搬迁, 重点安置在滨海新区工业园区, 充实工业园区实力, 分解老城区功能, 减轻老城区的空间、 人口、 交通和环境压力。

(四) 商贸服务次中心

随着滨海新区的优化布局, 人口增加, 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应该逐步完善。 为方便新区市民工作生活, 应在新区规划建设次级商贸中心, 建设和发展大型超市、 高档服饰、 数码家电、 餐饮娱乐、 文化休闲、 金融证券等商贸服务业等, 完善新区城市功能。

(五) 建设特色安居小镇

选择条件比较成熟, 交通便捷的乡镇中心建设特色小镇, 如杏山街道、娘娘宫镇和建业乡应该积极规划、 逐步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适度建设中档居民别墅, 积极发展特色加工工业、 特色商贸和乡村休闲旅游业, 并逐步完善配套设施, 美化、 净化、绿化小镇环境, 营造小巧玲珑、 功能完善的特色安居小镇, 分解锦州城市部分功能。

丰富两翼———在锦州城市空间形态上实现合理布局

锦州老城区的东翼为从凌河区百股大桥至凌海的带状地区, 西翼为太和区包括北普陀山、 二郎洞、 锦凌水库、 锦州机场、 石油六厂、 中信锦州铁合金等。 根据东西两翼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 应逐步丰富其内容。

( 一) 旅游休闲与房地产业丰富东翼

凌海市近年来十分重视旅游产业发展, 花园酒店的温泉旅游、 九华山游乐旅游项目加之凌海市的红色旅游萧军纪念馆等都将成为锦州城市东翼旅游休闲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应该加紧以紫荆山旅游项目为龙头的锦州东翼旅游休闲项目发展, 打造锦州东翼旅游休闲带。 另外, 锦州与凌海市距离近、 联系紧, 应该逐步沿交通线开发房地产, 转移城区人口, 分解城市的交通、 人口、 环境压力, 完善配套设施, 丰富锦州东翼城市空间布局。为了保证锦州东翼的连续性、 规模性以及与锦州城市的关联性, 应将双羊镇作为东翼的中心加以打造, 并将其行政所属划归锦州市辖区。

( 二) 工业、 旅游、 房地产丰富西翼

为减轻老城区各方面压力, 美化城市环境, 应将老城区内全部工业企业外迁, 除新海新区重点安置一些企业外, 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应在石油六厂和中信铁合金周边安置与之有相互关联的企业, 形成工业企业聚集区。另外, 锦州西翼的北普陀山、 二郎洞等旅游资源丰富, 加之锦凌水库修建形成新的旅游景观, 使其旅游产业发展条件更加优越, 应在未来重视旅游休闲开发。 另外, 根据太和区及其周边乡村发展需要, 适度开发相应房地产, 推进锦州西翼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功能区完善。

打造基点———在政策措施上有突破

(一) 完善分税政策

当前阻碍锦州市城市功能区优化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很多工业企业和行业部门是所在区和街道的重要税收来源, 一旦搬迁, 对于所在地政府部门的财政收入是很大的损失, 因此锦州城市各区、 街道对企业搬迁、 城区功能优化布局都不太热衷。 因此, 要逐步改革地方税收管理机制, 完善分税政策, 保障基层政府机构税收利益, 满足财政需要, 解除其对锦州城市功能优化调整的后顾之忧。 比如, 实行今后一个阶段 (3-5年内) 搬迁企业依然将地方税收上缴原来所在城区和街道的税收政策, 或总体核算当前各区、 各街道地方税收数额及占全市地方税收比例, 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后在3-5年内暂按这一比例全市统一分配地方税收。 在此期间再讨论研究更加科学的税收管理与分配体制机制。

(二) 突破土地瓶颈

建立土地自由流转市场, 实行土地自由流转。 借鉴国外城镇化经验, 鼓励土地向大户集中, 走大型农场式农业发展道路。 借鉴福建省经验, 利用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衔接。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增减挂钩指标奖励制度, 鼓励偏远农村通过土地整理奖励资金来实施城镇化建设。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整理, 进一步合村并镇, 将富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整理为农田; 尽量利用丘陵和荒地建设住宅, 并支持中心城镇尽量建设楼房。

(三) 城镇建设实行股份制

借鉴中山市 “政府投资、 社会集资、 农民带资、 招商引资等融资” 的经验, 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可利用企业和个人资产, 如:资金、 承包地、 材料、 劳动等, 成立股份制公司。 公司每年按照股份进行一次分红, 走联合建设多方共赢的道路。 靠股份制来发展城镇经济, 进行城镇改造和建设。

(四) 执行规划法制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筹谋在前、规划先行, “先谋布局后落子”。 强调规划的执行力, 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与监督。 真正做到 “未经规划寸土不动, 一经规划严格执行”, 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廊坊市建设 “规划山” 雕塑, 彰显 “规划如山” 的理念, 值得锦州借鉴。

(五) 完善交通配套

逐步完善老市区到南站、 凌海、南站到滨海新区、 老市区到滨海新区的公交系统以及轻轨等城市交通网络, 方便市民往来与滨海新区、 南站和老城区之间, 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 实现三区的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7.

[2] .张志斌, 李雪梅.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 (12) :1-5.

[3] .叶强, 鲍家声.论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发展模式优化[J].经济地理, 2004, 24 (4) :480-484.

[4] .冯健, 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 (3) :304-315.

[5] .岳铁贵.锦州城市建设的战略探讨[J].城市问题, 1983, 2 (3) :21-24.

[6] .张平.关于锦州城市工业布局规划的思考[J].党政干部学刊, 2007, (2) :35.

[7] .任韶红.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25 (3) :184-188.

锦州城市发展定位思考 篇4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发展空间 市场定位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监会与中国银行共同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促使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崛起,额贷款公司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起来,到2013底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共有7839家,贷款余额达到8191亿元。但是,由于制度体制的不完善和金融市场的不规范,我国各个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并不平衡,同时银监部门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力度不够,造成了小额贷款行业混乱的局面。

一、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越位与监管缺位

(一)偏离经营定位,傍大现象普遍

最初的小额贷款公司设立是为了吸收社会资本扶持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和中小企业,随着金融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社会借贷资本转入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金融动力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时间端,人员配置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小额贷款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其主要表现在盲目最求高收益、快周转,而对市场风险评估能力较弱,容易照成贷款难以收回的问题,同时,由于贷款较为分散,银监会对贷款管理难度较大,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流量不明确,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企业,造成市场经济制造业疲软。

(二)缺乏银行身份,显现先天不足

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体制上与银行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监管体制上与银行并不相同。小额贷款公司由地方政府金融办履行监管职责,而其并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管也缺乏法律依据,监管容易形式化,地方化。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区别于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只贷不存,且暂不能接入人行的征信系统平台,对客户信誉度的调查仅凭日常的了解,难以掌握客户在银行机构详细的信息,因此不能充分利用系统识别信贷风险。

(三)有效约束不足,影响社会稳定

一是利益驱动明显,存在集资隐患,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远远高于银行的利率发放贷款,获得高额收益,因此,在企业融资需求旺盛,银行借款供给不足,业务监管不到位而民间资本又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利用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吸收社会公众存款或非法募集集资的冲动不断加大。随着小额贷款公司借款群体和贷款额度不断扩大,吸收非法特定群体资金的可能性有所增强。

(四)监管政出多门,监管措施缺位

根据银监会《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为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表明小额贷款公司是非传统形式金融机构,只是以金融服务为经营方式的一般普通企业。这就导致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方难以明确。在《指导意见》中,并没有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为金融机构,表明银行业监管机构并不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职责。《指导意见》将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权力授予省级金融办负责,而运行监管则由县政府金融办负责,这个“二元监管格局”存在诸多缺陷。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进位与门槛高位

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促使民间资本更加活跃,但是,对于民间资本有效的统一管理,形成具有规模性、规范性、高效性的金融服务体制仍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为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化运营,银监会在2009年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办法》,该办法给小额贷款公司正规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如果要将小额贷款改制设立村镇银行需要解决一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股东难以接受控股权让位。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体制与私营股份企业相似,公司经营话语权由公司主要出资人把持,其对公司经营方向、经营制度具有绝对权威性。而根据我国银行设立管理制度,村镇银行设立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机构,并且银行机构持股额度在20%以上,而作为自然人、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关联方持股方股份额度不超过10%,让经营多年的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不愿让权。

二是,操作程序将不再便捷。当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其不再以私有企业形式存在,必将被银监会进行严格监管,这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失去了其经营的灵活性,再有由于银监会的参与,对资金流向、贷款审批都需要程序化操作,失去了小额贷款公司快速、便捷的灵活性,这也就失去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特色,失去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三是,业务扩大效益难保增加。如果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成为村镇银行,其原有的业务范围将有所扩展,在经营功能上增加支付结算、银行卡等中介业务,使小额贷款公司业务收入方式更加多元化,但是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专为村镇银行,其贷款利率势必下降,在短期内投资回报率下降,是股东们所不希望面对的。

三、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定位与监管补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民创业的热潮已经向金融业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这也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创业者、个体工商业者、小微企业、中型企业等在资金方面都需要小额贷款公司。这些需求相对银行来说,普遍存在贷款的门槛、流程问题,而小额贷款公司“简捷、灵活”的办结特点就正好成为了被服务的对象。市场经济催生是小额公司的发展,在开放性市场金融体制下,小额贷款公司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广阔的市场发展平台,更需要具有敏锐的市场定位和完善的监管体制。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在进行体制改革中,并不应急于向着银行体制的方向进行改革,其差异化的存在正是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必然产物,小额贷款公司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市场分布不平衡,市场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健全,所以,要根据小额贷款公司实际需要定位自身的发展空间和管理措施。

当然,小额贷款公司有其的特殊市场定位。同时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中小微型企业。一是明确法律定位和监管主体,小额贷款公司从它的只贷不存的经营性质来看,应该列入新型的农村其他非银行金融组织,而不是一般企业。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人民银行才能将其纳入特殊的监管对象。二是作为一个新型的农村其他非银行金融组织,税收部门的就应该以银行业的标准对其征税,同时进行必要的减免扶持。政府将以新创办的银行进行鼓励扶持或实施奖励政策,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自有资金迅速充实起来。三是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人民银行应该尽快帮助小额贷款公司搭建征信平台,消除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的盲区。由此可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资金的利用效率,防范市场经营风险,确保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人和借贷人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李伟.《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4期.

[2]郑雅丽.《国际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5期.

锦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措施 篇5

关键词: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44-1

1 加强组织领导

锦州市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到发展农机化事业的重要议事日程,针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布相对集中的现状,明确提出了“各县(市)区农机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在各个乡镇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要求,并将合作社的建设纳入“农业机械化示范乡镇”评比的考核范畴,确定了“十二五”末期实现每个乡镇建立两个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0家的目标。同时,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深入各县(市)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及时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树立典型榜样

2009年,市农机局从50家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中评选出“十佳”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表彰,每个“十佳”农机专业合作社奖励电脑1台。从2010年开始,开展了“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评比活动”,其中五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8个,四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19个,以此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服务。2009年和2010年,北镇市双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社长邴铁峰、黑山县三喜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平先后被锦州市政府授予“农机状元”称号。2010年,凌海市阎家镇翔翼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

3 争取资金支持

从2007年开始,市农机局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省级扶持资金。新立、双丰和三喜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了此项资金共52万元。绪全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授予全省唯一的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并奖给拖拉机一台和综合精量播种机一台。2010年按照《辽宁省2010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购置补贴奖励和贷款贴息管理办法》的精神,对全市2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奖励,奖励资金共计189.16万元。

4 形成推进合力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是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所能办成的,它离不开财政、土管、工商等部门的支持。锦州市农机局根据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需要,在资金、场地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形成扶持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在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很多合作社要进行场库棚建设,场地成为一个最大的难题,市农机局通过与县(市)区、乡(镇)两级政府及土地部门的沟通,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土地的使用权。经过市、县两级农机主管部门的积极协调,黑山县三喜、义县志成等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相继建立起高标准的机具库、棚,解决了农机具长年风吹雨淋的问题,延长了机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机具的使用率。

5 提供后勤保障

在春秋两季农机作业期间,柴油供应紧张,市农机局积极与中油锦州分公司协调,已经连续6年开通“绿色送油通道”,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以批发价、免运费送柴油到田间地头,每吨柴油可节约成本400元左右,解决了合作社费心、费力、费时、费钱的问题,受到了农民的欢迎。2011年春季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送油达350吨。

6 支持跨区作业

几年来,市农机局通过网络、短信的方式积极为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跨区作业,2010年在网上发布跨区作业信息23条,联系跨区作业面积达10多万亩,保证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

7 重视宣传发动

锦州市农机局多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到农机生产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了解先进的农机设备和管理理念;适时举办农机作业现场会,增强农民对先进设备的了解;积极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合作社共同进步;带领农机专业合作社到水稻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生产企业考察学习,提高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水稻和玉米机收的认识,促进全市机械化收获水平的提高;大张旗鼓地召开现场会,例如:在黑山县三喜农机专业合作社举办“万台农机闹春耕活动启动仪式”,在北镇双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举办“锦州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现场会”,在凌海翔翼农机专业合作社举办“锦州市水稻机械化收割现场会”,在北镇新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举办“锦州市玉米机械化收获暨保护性耕作现场会”。通过召开形式多样的现场会,吸引省内外农机生产企业关注,让广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直接接触先进农机技术与装备,激发他们的购机用机热情,推动当地农机化快速发展。

上一篇:建设低成本渠道下一篇:物流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