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2024-05-14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精选十篇)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1

现代服务业包含的产业部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范围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部门,广义的扩展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娱乐业等一些被认为是公共事业的部门。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高度发展使产业结构日趋软化,同时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力资本、知识和信息化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兴旺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78年到2006年的29年间,服务业平均增速超过10%,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1982年到2006年的25年间,服务贸易出口增速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2006年,服务业的增长已经超过8.2万亿元,从业人员2.46亿;同时,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在40%左右徘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见表一)。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保护环境战略选择

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战略意义。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能源利用基础上的,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如我国建设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1年每千克石油当量能源消耗能生产的GDP仅为1.04美元日本为8.02美元,美国为4.39美元,即使是与我们处于同一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为4.09美元,阿根廷为466美元;而2002年我国水泥排放的粉尘为1000万吨,相当于把两个中等规模水泥厂生产的水泥排上天空。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使中国业已紧张的资源更趋严峻。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当前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要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尽快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当前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已经集中到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市场营销等服务环节,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与营销、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服务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企业,尤其是新型高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因而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三)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落后的传统产业仍占相当比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必须要通过自我升级来实现现代化,这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优化失调的三大产业的内在结构,缓解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具体来说包括:提升现代金融业发展水平;优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做强通讯信息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开拓新兴创意产业等等。

(四)现代服务业是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实现三轮驱动的有效方法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所在。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进入小康后,城乡居民对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保健以及住房、出行条件等更高层次的生活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必须发展现代服务业。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由投资和出口两轮推动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则不明显,消费率长期偏低。近来出现的贸易摩擦和国内投资过度表明,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发展三轮驱动刻不容缓。作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载体,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以其创造和挖掘的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有力地拉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渠道。

二、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制造业优先战略,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和就业比例均在30%-40%之间,与发达国家的70%以上相比相距甚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结构演变趋势是,以信息服务、研发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最快,教育、卫生、增长较快。而我国则与之相异,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上。以发达省份江苏为例(见表三、四),劳动密集型的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始终占据支柱地位,服务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仅有房地产业符合国际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

(二)与制造业互动不显著

国际经验表明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二者已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规模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迅速增加;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但是目前在我国,两者之间的互动却不是很明显。服务也发展总体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2000年房地产业迅速升温,如扣除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份额,则2000年以来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几乎未变。虽然房地产业也属典型的现代服务业,但这一结构与国际经验数值存在明显偏差。究其原因,可能是:

1、我国工业正处在中期向后期转化的阶段,制造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导致要素向制造业集中,这是由市场机制引导的。

2、传统经典理论和国际经验是在假设不存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服务贸易的前提下得出的,没有考虑“跨国”因素。

3、先进制造业还不够“先进”,还没有产生对现代服务业的巨大需求。

4、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业还存在着核心竞争力较弱和财税政策不公平等现象。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对必须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应继续加大投入,这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保障。其次,在适度增加现代服务业政府专项发展基金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发展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完全依靠国家专项投入,必须积极探索用少量政府资金引导、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筹集资金的服务业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先导型、全局性现代服务业以及能推动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此外,政府还应出台配套措施,如在投资,财税等方面向现代服务业提供政策倾斜;保持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打破垄断,优化招商引资的质量、效益,多渠道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等等。

(二)提升现代服务业技术含量,加强与制造业的互动

用信息技术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发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粘合剂”作用。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科技是支撑,人才是根本。所以,必须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大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向现代服务业的渗透力度,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结构上,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行业,如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会展业等。

注意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当前,现代服务业外包模式正被热议,强调抢占国际外包业务市场份额,壮大我国现代服务业。但笔者认为,当前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是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因为国内有巨大潜在需求,而且竞争远小于国际。

(三)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若干因素,提出以下几点主要建议:加速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现代化服务业比重;丰富产业资源,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等等;加强服务产业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是消费者最直接的接触,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过去我们一谈到产品的形象就会想到产品的质量,这一点已经被广大企业家所接受,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产品品牌形象的开发研制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质量;坚持创新,发展诸如创意产业等等。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培养

现代服务业是以“人”为本的行业,只有拥有大批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才能使我国现代服务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缺乏,需要大力培养。主要途径有: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通过专业机构加强服务业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并结合所做工作加以实践,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全面推进服务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加,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逐渐受到重视。注重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实现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统计年鉴2002[S].

[2]中国统计年鉴—2006[S].

[3]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S].

[4]许坚.江苏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抑或不相关[M].

城市能级提高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2

现代服务业一般都与知识运用和创造有关。它的边际成本不递增,边际收益不递减,有着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它可以通过外部经济效应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从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发达的物流体系,完善的公用事业系统,密集的信息和现代传播手段,均可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城市的服务业比重越高,外部经济效应越大,城市的聚集效应越强,这也是不少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总部设于服务业发达的大城市的主要原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的成本更低,生产更灵活,城市的创新活动更活跃,城市经济的运行更平稳,城市产业结构趋于高度化。

现代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含量比较高,是提供高附加值的产业。再竞争强度上,现代服务业对投资、人才和信息条件有较高要求,它既不能完全垄断,也很难达到完全竞争的程度。因此,现代服务业有比较广阔的利润空间,它可以支撑较高的城市土地价格,能够支付高于平均水平的工资,能够给职工提供培训和教育,从工资收入和人力资本两方面吸引更多的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保证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之成为中心城市,再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影响力。同时,竞争又破事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创新。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往往不是产品价格竞争,它的竞争焦点集中在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创新上。这样,拥有较高比例现代服务业的城市能够避免同其他城市进行低层次的恶性竞争,能够保持城市经济运行的平稳性,能够支撑高度化的城市经济结构。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经济发挥扩散效应的重要条件。具有高级职能的城市往往可以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它的崛起对邻近地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及各种要素市场的发育,是实现生产从城市向边缘地区转移的前提,服务业越发达,城市经济的扩散范围越大。美国、英国和日本先后出现过这种现象。城市郊区化现象的出现,除了大城市孤独密集造成的负效应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散效应是重要的原因。具有高级智能的城市能够影响一个国家乃至全球股民的关注,伦敦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的完整性与公正性使得全球从事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都引以为据。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具有高职能的城市都是较为自由的。产权不清晰、垄断现象严重的城市不可能起到合理配置国家整体资源的作用,也不可能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城市。现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收入,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政治态度较为温和,可以作为推动制度创新的主题。现代服务业从原本国家所属部门的分离有利于减少行政性垄断。现代服务业的许多部门高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的特征。现代服务业的这些本质特征可以推动城市制度化、自由化。所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往往成为城市经济市场化、自由化的指示器。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的城市不仅具有技术优势,而且具有制度优势。这种优势积累的差异是形成城市职能差异的重要原因。自由的、制度完善的城市才能发挥高级作用。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南京

一、 服务业的概念及分类

1. 服务业的概念。把服务业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目前,关于什么是服务业还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描述。黄维兵将服务业的概念界定为: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集合。

2. 服务业的分类。我国迄今还没有专门的服务业统计分类,只有第三产业的分类和统计数据。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最新颁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3. 现代服务业的提出及内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最早使用“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这里的现代服务业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南京大学博士生戴枫等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服务、移动通讯、现代物流等;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如电信、金融、房地产等。其本质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

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与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行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进程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为现代生活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一些行业,也包括一些新兴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性服务行业。

二、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仍偏低。当前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还处于“二、三、一”,不过三次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2006年南京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0∶49.5∶47.5,第三产业的比重非常接近于第二产业的比重,离“三、二、一”产业结构只有一步之遥。

2. 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迅速,但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2002年起,江苏的保费就以高速居全国保险业前列, 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保费收入分别为71.33亿元、72.1亿元和90.08亿元。2006年金融保险业的税收达12.4亿元,同比增长41.4%。2007年第一季度金融保险业产出达37亿元,占整个南京市第三产业的9%多。房地产业也呈现了非常活跃的势头,发展非常迅猛。2007年第一季度房地产业占南京市第三产业产出的8%左右。同时,其他产业如技术服务、咨询等众多行业,投资结构明显不平衡,现代物流业等新兴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3. 现代服务业拉动服务业和GDP增长作用突出,但还有较大潜力。传统服务业对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拉动已有限,南京服务业近几年对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主要靠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为例,近几年旅游收入占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一直较高。除2003年受到“非典”的影响,南京旅游收入有所下降,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南京旅游收入占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15%。随着旅游市场的规范、旅游景点的开发,南京市旅游还会有大的发展。

三、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1)南京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南京市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科技队伍实力雄厚,智力资源积累深厚,主要指标长期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2006年在宁普通高校41所,在校大学生557 108人。(2)南京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南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我国河内第一大港,具有沪宁、京沪等高速公路和完善的铁路网络,具备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和区位优势。(3)南京工业基础雄厚。南京经过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发展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尤其是制造业活动需要管理咨询、物流、教育科学等现代服务的支撑,这些都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发展机会。(4)南京居民收入的提高。近几年南京居民人均收入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537.72元,更是激发了对现代消费性服务业的需求,对娱乐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需求不断增加。

2. 南京的现代服务业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的地方。(1)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偏小,且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来看,目前南京服务业仍是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比重还是偏低。(2)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方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南京目前物流业的发展就一定程度地存在缺乏统筹规划现象,像铁路、公路、邮电、零售等许多企业,都在拟建自成体系的物流系统,但物流行业的横向却缺乏归口协调。(3)专业性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南京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并不高,服务能力单一或低下,还存在人才流失现象。

四、 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南京现代服务业应该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上加以定位,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服务业的影响辐射到以南京为中心的一个经济区域带。以现代服务业为着眼点,提升城市的竞争地位。

1. 积极推进科研服务和教育培训产业化。南京科技创新活动一直较为活跃,但长期存在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现象,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南京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南京科技就地实现产业化。政府应牵头促使高校、科研机构与高新企业合作,协助企业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科研服务业这一桥梁把南京的科技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继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扶持,使好的成果在南京落脚生根,改变以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现象。

近年来,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得到快速发展,有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考研辅导、注册会计师培训等。但目前教育培训市场还很不规范,因此政府有必要规范该行业的运营,加强对培训费用、师资力量、培训质量的监督。还要重视对下岗再就业人员、技术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以及对城市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

2. 高起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管理咨询业。南京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比较集中,发展信息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和环境。当前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信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信息服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多方面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积极培育有竞争实力的骨干信息服务企业,在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以优惠政策,加速资产优化、重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企业走上集约化、规模经营的路子。要将包括软件服务业在内的信息服务业作为战略性行业来对待。

咨询业作为一种“超前”和“超人”的行业。南京的科研教育实力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同时南京又是省会,具有得天独厚的咨讯优先获取与发布优势,所有这些,都为南京市高起点发展咨询业创造了条件。

3. 平稳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对经济发展关联度较大的产业,目前已是投资和消费热点。但由于房地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房价过高就会增加百姓的生活负担并抑制其消费能力;如果由于投资过热导致房产泡沫,将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规范房地产业市场的运作十分必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公司运作的监督管理,抑制一些公司的不良炒作。

4.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物流业中心。江苏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金融市场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南京金融中心的建设完全可以将民营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服务对象。大力吸引境外金融机构设立地区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加大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建成为覆盖江苏、安徽和江西北部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业中心。南京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商品贸易方面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先进制造业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因此,南京有条件成为覆盖江苏、安徽、赣北地区的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高端物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人才引进和整合现有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引导传统储运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同时,南京物流业的发展还需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宁开展业务。

5. 大力扶持会展业。南京及周边地区都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对会展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南京会展业的档次、知名度还不够高,缺乏专业会展公司、人才及品牌展会。因此政府和行业自身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策划来提升南京会展业的形象。

6. 建立国际知名的旅游和文化中心。南京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整个城市留下明初、清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一系列清晰烙印。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风景区的综合管理,统一布局,将南京建成一流的中国优秀旅游名城,并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同时,要对城市中心和外围地区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南京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演出场馆等基础设施方面、市民文化艺术素养方面,南京与北京、上海等城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此外,南京也缺乏具有规模的娱乐中心。我们应该把文化娱乐业看成是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

7.拓展和完善社区服务业。由于居民生活的提高,对各类社区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目标是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正规化,通过必要的培训使得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还要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管理机制,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全市各类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和金融机构要通过优惠措施扶持社区服务性企业的运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程大林.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南京社会科学,2004,(5).

3.戴枫,陈怡.科学发展观与南京现代服务业研究.现代管理科学. 2005,(11).

作者简介:仲伟俊,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俊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4

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 他认为工业社会的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业和零售业为主, 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应该是现代服务业。在我国,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之后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

目前, 国内经济界和理论界得到广泛认可的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部门, 具有“三高” (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 特征和“三新” (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 发展态势。借鉴发达国家对服务业分类标准并结合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依据服务对象不同, 将广东现代服务业界定为两大类:一类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是指应用现代科技和满足生产中间需求的各项服务业;另一类是现代生活性服务业, 指主要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业。

二、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 总量快速扩大

2006-2010年, 广东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以年均11.52%的增速稳定增长, 总量规模快速扩大,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4932.49亿元提升到2010年的11102.80亿元, 扣除价格因素, 2010年是2005年的1.69倍, 年均增加1234.06亿元, 为“十五”期间年增加量的2.05倍。

(二) 结构不断优化

伴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广东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 年均增速高达18.1%, 高于同期全省GDP (15.3%) 、农业 (8.9%) 、工业 (14.4%) 和服务业 (17.1%) 的年均增速, 其中金融、创意产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最为突出, 其增加值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9.86%、14.62%、13.62%、12.29%, 增长速度在服务业各行业中分别位居前四位, 明显领先于服务业内其他子行业, 广东创意产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连续5年居各省首位, 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凸显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性。

(三) 占GDP的比重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上升

从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看, “十一五”期间, 现代服务业比重平稳提升, 有力地支撑了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2005年, 广东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21.87%, 占服务业的比重为50.47%, 到2010年两者比重分别达到24.42%和54.78%, 年均分别提高0.51个和0.86个百分点。伴随着比重的上升, 现代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有较大提高, 贡献率从2005年的17.2%提高到2010年41.8%, 分别拉动GDP增长3.0%、3.8%、2.8%、4.1%和4.6%。现代服务业提供的税收已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0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完成营业税收4308.12亿元, 占全省当年财政总收入的36.38%。

(四)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现代服务业市场组织体系和法制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市场准入制度基本规范。垄断行业中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已经形成。对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开放合作与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五) 与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与互补发展。

港澳投资服务业项目的比重和数量逐步加大, 进出口贸易不断跃上新台阶, 口岸通关更加快速便捷、出入境人数增长较快现代服务业合作与互补发展领域不断扩展、比重不断提升。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波动比较大、贡献率和拉动率偏低

1978年以来, 服务业对广东GDP增长的贡献波动比较大, 贡献率一般年份稳定在40%左右。服务业对增长的拉动率一般年份稳定在4%到6%之间。

(二) 现代服务业产业关联程度偏低、产业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依据2007年广东省42部门的投入产出延长表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分析广东服务业各行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和需求感应程度。现代服务业作为为前期产业链服务的行业, 广东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程度偏低。从感应度系数来看, 广东现代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普遍较低。现代服务业较低的感应度系数表明, 广东其他行业对现代服务业依赖度较低, 各行业对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较小。服务业还没能成为广东经济的主导产业。

(三) 现代服务业民营经济比重有所下降、市场化程度较低

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在现代服务业中, 民营经济的比重为29.0%, 较2004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除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外, 现代服务业中的其他七个行业民营经济比重均低于29.0%的平均水平。

(四) 现代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提升、但产出效益偏低

2010年, 广东服务业投资规模达到10689.834亿元, 比重提高到66.34%;2009年, 现代服务业投资规模达到6184.0亿元, 比重提高到46.31%。根据第二经济普查数据计算, 2008年现代服务业投资效果系数 (新增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 为0.1829, 较上年下降0.1702;现代服务业投资效果系数大大低于全社会0.4496的平均水平, 比服务业的投资效果系数低0.1324。

(五) 与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与互补发展有待提升。

CEPA对港澳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度不够, 隐形的政策壁垒仍未消除, 投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专业人才的互动仍无法真正实现。

四、政策建议

(一)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明晰功能定位。

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广东现代服务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研究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落实中的衔接问题, 实现区域间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规划和引导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 确定合理布局和建设规模。发挥服务业网点信息管理系统、消费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的重要作用, 引导企业做好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布局。

(二)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和完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多职能部门组成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协调机构, 统筹协调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现代服务业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 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立法, 省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应通过制定一系列地方性法规文件, 规范和指导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用地支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体系。

(三) 深化粤港澳合作, 相互支持, 错位发展

按照前瞻务实、互利共赢、突出重点、协同推进的原则, 以建设深港珠澳金融创新区、大珠三角物流共同区、大珠三角会展共同区以及粤港澳商务服务业共同体 (即“三区一体”) 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粤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 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四) 进一步推进“两业”融合互动, 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

加强“两业融合”工作的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 制定广东省“两业融合”发展规划, 明确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 按照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要求合理布局。加强与欧美、港澳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生产服务业交流合作, 学习借鉴国内外“两业融合”的先进经验, 明确“两业融合”的主要路径。

(五) 集中资源扶优扶强, 促进现代服务产业链整体提升

优先培育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优势行业的主体业态向上下游领域延伸,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系统集成中心、检测中心和物流分销中心, 大大延长现代服务业的产业链, 不断促进产业链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黄阅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济, 2012.10:217-219[1]黄阅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济, 2012.10:217-219

[2]史一鸣, 包先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2) :41-43[2]史一鸣, 包先建.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2) :41-43

[3]陈燕.推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5) :23-26[3]陈燕.推进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5) :23-26

[4]王光辉, 刘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 2010 (26) :1-4[4]王光辉, 刘峰.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 2010 (26) :1-4

[5]陈潮, 雍继敏.略论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问题[J].经济前沿, 2008 (11) :30-34[5]陈潮, 雍继敏.略论我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问题[J].经济前沿, 2008 (11) :30-34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5

1。引言徐州人口众多、环境优越、交通枢纽作用显要,具有良好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优厚条件。2011年,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0亿元,环比增长13。5%,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是1440。06亿元,环比增长14。5%,居江苏省第一,增速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徐州市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等行业逐步发展,近年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功能格局逐步优化,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增强了对其它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加强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的实现,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机理与对策研究上,而对于类似徐州这样的省域边缘城市研究少之又少。如程大中(2005)研究强调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1];魏巍,原毅军(2006)则以珠三角、长三角、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工业基地为对象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环境,将区域投资环境的影响因素分为了区域环境因素和产业特质环境[2];李娟(2010)提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市场化程度、产业化、城市化、优秀人才和国际化水平几个方面[3];毕秀晶(2010)以上海为例,通过绘制三维图,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空间特征及机理[4];刘斌(2012)则在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础上,提出其“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5]。本文以徐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特征的分析,找出目前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问题,试图为徐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徐州现代服务业中大部分行业市场取向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较慢,如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由于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很好地吸引外资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现代服务业的供给、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也就不能像制造业那样迅速改善,服务业总投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带来的城市规模偏小和居民对服务需求不旺等,都是影响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此外,土地和水、电供应的紧缺,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素,也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市场化程度不足,缺乏动力

市场程度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徐州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很多投资者难以进入,只因为进入壁垒比较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此外,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加上2011年徐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20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35元,较低的收入水平限制了居民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规模的扩大与规模。

2。2 城市化滞后,缺乏需求基础

由于现代服务业产业特性决定,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才能赢利增加,多数的企业聚集才能成为产业经营,另外,很多此类产品需要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对时间与空间的要求高度统一。根据统计资料,徐州2011年城市化率为53%,相比中等国家60%的标准,还相当落后,也就是说,徐州目前的城市化率还滞后于大部分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另外,由于徐州的服务市场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与促进发展的体制与法律环境,都会制约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发展。

2。3 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

徐州长期以重工业与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其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因此徐州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制造业刺激生产性服务需求未能更好地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2。4 人力资本缺乏,科技落后 现代服务业集聚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与科技的支撑,而徐州相对于苏南、苏中的城市水平、地理位置都存在

着明显的劣势,尽管徐州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大专以上院校,但是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经济基础比较好,收入比较高的苏南城市,这些问题导致徐州人才严重缺乏,没有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显得举步维艰。

3。发展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原则与途径

结合徐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6]。其次,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徐州人文、旅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再次,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挥导向性作用[7]。 为了实现这一基本原则,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

(1)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徐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服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03-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逐步从“工业驱动型”向“服务驱动型”转变,现代服务业已经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我国在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就曾强调,要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又将其现代服务业确定为转型升级的主要产业。

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快速增长的现代服务业给一、二产业的转型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并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步伐。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存在的差距依然较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仍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分析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阻碍因素,梳理这些因素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将为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从世界范围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越高,可以说,服务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是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时,一般将其称为“服务经济”,也可以用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比例来衡量,即当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比例的60%以上时,说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了“服务经济”的态势。

经统一考查,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1%,我国的服务业跟发达国家来比水平还比较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一般要占到70%~80%。由于比重比较低,所以在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相应比较低,仅为35.6%。

可见我国的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服务经济的业态形式差距依然较远。因此我国强调要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因为可以通过现代服务业增强产业竞争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是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必要条件。

2 现代服务业制约因素

在世界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今天,服务业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我国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总体比重、结构和品质方面,与发达国家甚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仍有差距,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思维层面的障碍

中国自古有轻商的意识,认为商业本身不能够创造社会财富,而只是实现了财富的转移,这种思维方式导致在建国初期,我国仍无意识地把服务业看成不创造新价值的非生产性部门,将其看作是生产行业的从属性行业,过分强调生产行业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将服务行业的价值性以及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忽视掉,而亚当斯密早已阐述过,通过商业交换可以实现价值的增值,因此服务性行业不仅创造价值,而且能够通过促进消费而带动生产。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国服务行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难免会较为偏颇。主要体现在更多地突出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模式也主要向重工业领域倾斜,而忽视对商业服务类的设施的投入,这种严重扭曲的投资结构既限制了服务行业的供给,又阻碍了有效需求。同时,由于早期的国营商业供给模式,也由于缺乏有效竞争而抑制了服务行业发展的活力,造成资源浪费和服务品质低下等问题。

2.2 投资欠缺,基础薄弱

在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多年来政府主导的资源绝大多数都向制造行业倾斜,不仅中央政府对于服务领域的资源较少,而且由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往往以大项目的引入和经济增长总量准则,使得各地方政府往往一味地追求GDP快餐政绩效应,通过上一些制造项目而达到在短期内迅速提高GDP的目的,而服务业由于收效慢、建设周期长等因素,往往被政府投资放在最后考虑的范围内。

虽然国内全部企业法人中,私营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一半以上。但是就占经济总量比重而言,国内服务业投资仍然以国有投资为主,占60%左右,而民营资本投资主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难以进入现代服务领域。这种市场准入门槛维护垄断利益并阻碍了社会优质企业进入现代服务行业,也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市场化不足也体现在对外资进入的限制上,出于对国内企业的利益保护和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国内服务行业开放率仍低于80%的平均水平。这种对内和对外的准入使得现代服务业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人才、技术的流动,从而延缓了发展进程。

3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3.1 深化服务行业的市场改革

市场需求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首先,要弱化行政干预力度。长期以来,政府一直作为经济发展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这使得城市往往体现政府决策者的个人色彩,缺乏合理的供需体系。因此要弱化政府干预力度,营造公平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其次,可以通过市场化改革,完善现代化服务的专业分工。重点在于突破体制障碍,降低进入壁垒,增大私有经济主体在现代服务业行业中的比重,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尽可能地增加资金进入渠道,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竞争的局面,弥补目前现代服务业投资不足、人才欠缺的问题,通过引入多方位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服务创新意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

3.2 推动城市化进程

现代服务业往往在中心城市的商业区集聚的特性,通过集聚可以实现其产业互补、共享等效应,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所以只有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推动经济的大发展,才能进而将自己纳入世界经济大格局当中,为本国创造社会财富。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推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唯有实现城市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才可能实现资本的集聚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和,进而实现现代服务业总量的提高。因此,要以城市化为依托形成中央商务区,完成金融商务服务、娱乐服务、休闲餐饮服务、高新技术服务为集群的产业聚集。

3.3 强化技术创新服务

现代服务业一部分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新型服务方式及新型经营形态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服务业,它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新方式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等特性,因此技术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我国现代服务企业领域内研发类人员所占比重平均不足1%,而欧盟的知识密集型企业研发人员比例则达到14%以上,非知识密集型企业也达到3.5%以上,因此我国应运用代技术创新手段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另外,服务创新不仅仅是服务方法、手段、工具层面的技术创新,也有如金融服务中非技术性的功能性创新。进行服务创新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服务理念,然后采用技术创新将服务理念加以实现和完善。

3.4 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

互联网已经使现代服务行业日趋国际化和一体化,许多外国企业已经将在信息技术、金融、人力资源、保险、会计等方面的服务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务的国际化,既要放进来,也要走出去,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开放水平,制定规范有序的开放清单。积极接纳国际服务业转移,通过引入跨国服务机构,吸纳人才,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的管理制度及其伴随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虽然目前我国服务业开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距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今后仍需更多地引入国内缺失的服务类型、具有聚集效应的服务类型。

参考文献

[1] 熊尚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61-863.

[2] 李钢.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经贸,2012,6:20-23.

[3] (英)亚当斯密,孙善春,李春长.国富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7.

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篇7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为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推出一系列产业振兴计划, 全球产业发展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成为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选择新的发展路径的战略重点。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2014年, 广东的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从国际发展经验看,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都会加快转型升级, 原本依靠成本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增;而居民消费结构也正从一般性的物质需求向“文、康、乐、寿”等高端服务需求升级。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GDP中的比重也快速提升。但由于香港一直扮演着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提供现代服务的主要角色, 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左右, 远低于国际上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国家 (地区) 的水平 (一般60%以上) 。因此, 必须抓住机遇, 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 广东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 顺应产业发展规律, 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高端服务业, 对于提升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总体经济稳定增长和提升竞争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

(一) 定义

——国际。现代高端服务业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词汇, 国际上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释, 但欧美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近年来, 围绕现代服务产业及新兴业态, 欧美发达国家制定实施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发展政策, 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切实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家或区域的支柱产业。由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提出的与现代高端服务业最为接近的概念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美国商务部认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指显著依赖专门领域的知识, 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OECD指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技术及人力资本投入密度较高、附加值大的服务行业, 包括IT服务、软件服务、工程服务、数据库、管理咨询、R&D服务、广告、工业设计、医疗保健、广播影视和文化等。

——国内。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 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尚不明确。2012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国科发计〔2012〕70号) 对现代服务业作出定义:“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 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有学者认为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强外溢效应, 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 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深圳市政府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山东省发改委在近期形成的《促进我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 高端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以提高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的, 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它瞄准的是高端市场、提供的是高端服务, 依托的是高端人才。

——课题组。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 结合广东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在近期实地调研基础上, 经过认真分析讨论, 对现代高端服务业做出如下定义:现代高端服务业指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处于价值链高端, 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 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

(二) 特征

——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对技术、管理、流程优化等战略性核心要素投入的需求巨大。从事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企业自身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发展所需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产业发展潜力、空间巨大。现代高端服务业对物质形态投入品的需求越来越小, 受国内市场规模限制小, 开放度高,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低, 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巨大, 因而发展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

——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现代高端服务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其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中商务模式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能级提升的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传统服务业的运营模式得以改变, 形成新的市场形态和经营业态, 资源的不断整合和产业的更加专业化分工, 催生出大量的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产业。

——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现代高端服务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 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带动性, 能刺激经济增长, 促进结构升级, 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经济运行, 增强发展软实力。

(三) 构成

在充分参考借鉴国内外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分类和范围界定的基础上, 结合省统计局现行的现代服务业年报分类, 根据课题组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理解, 将如下八大产业归类为现代高端服务业: (1) 金融业, 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 (2) 信息服务业, 包括移动互联网、网络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联网、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挖掘、手机媒体、云计算等工业化中后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 (3) 科技服务, 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 (4) 现代物流, 包括水运、航空、仓储、邮政、批零等; (5) 现代旅游, 包括高星级酒店、大型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休闲设施、专业性旅游服务商、邮轮游艇、养生保健服务、大型旅游门户网站和旅游资讯集成商、旅游会展等; (6) 商务服务业, 包括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研发咨询等; (7) 服务贸易, 包括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等国际业务; (8) 文化创意产业, 包括动漫影视、现代传媒、创意设计、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

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现状

广东服务业规模优势突出,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现代高端服务业部分领域发展全国领先, 在制度建设、平台打造、业态发展、企业与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见表1、2、3) 。

1.出台了一批政策文件。广东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初步构建起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注重规划引领,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 (2009-2020年)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均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导向, 明确了金融、文化创意等重点发展领域;二是出台综合政策, 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投资发展若干意见》等, 构筑服务业整体支撑;三是细化专项指导, 如《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以及省发改委《关于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工作意见》、省文化厅《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省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和省经信委关于生产服务业、电子商务、会展业的“十二五”规划等, 推动了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

2.打造了一批发展平台。广东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平台的布局建设, 打造形成了多层次、多业态领域的特色产业平台。一是开发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功能区, 以及中新 (广州) 知识城等, 为广东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提供了综合性、全方位的高端载体依托;二是建设各类服务产业集聚区, 初步形成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 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等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 以及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深圳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服务产业基地, 其中深圳港2014年前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1727.55万标准箱、居全球第三, 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年研发创新产品近5500件、直接拉动工业产值约400亿元, 为构筑以珠三角为中心、粤东西北为辅助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支撑;三是发展优质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建成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等大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培育五行、创新谷等提供创业辅导、交流培训、筹资融资、产学研合作等孵化器功能的专业公司, 其中创新谷建成全国首个融合技术、产业、资金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国际化、专业化孵化器, 累计培训创业人员2万人次、投资孵化项目20多个;四是打造高端宣传推介平台, 培育出中国 (广州)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 (深圳) 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 (珠海) 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会展品牌, 其中广州2013年会展总面积达53.22万m2、位列国内三大会展中心城市, 为加快提升广东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强劲推力。

3.培育了一批新星企业。广东通过建设服务产业良好营商环境, 培育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新星企业。其中, 深圳华侨城创新打造“华侨城智慧旅游系统”, 构建集合游戏、社交及电子商务功能的“中国智慧旅游在线”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拥有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年产值近10亿元, 获评“亚洲智慧旅游企业示范单位”和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四强;广州动景公司研发的UC手机浏览器全球下载量突破15亿人次, 月使用量 (PV) 超100亿, 拥有逾4亿用户, 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浏览器;唯品会是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 率先在国内开创名品特卖电商模式, 拥有会员6600多万、合作品牌11000多个、独家合作品牌1400多个, 目前约占国内移动端电商总业务量1/3比例, 2013年实现净营收106亿元, 获评2012年度最佳电子商务企业、2014年度《财富》中国500强。

4.形成了一批新兴业态。广东注重促进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推动服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涌现出一批具有坚实市场基础的优势服务业态与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服务业态。目前, 广东已经精心布局形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为主体的优势现代高端服务领域, 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其中仅广州便拥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800多家、电子交易额超过100亿企业10家, 有太平洋电脑、易网通、环球市场、唯品会、欢聚时代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上市企业。同时, 供应链、冷链物流、健康服务、移动视频、互联网金融、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加快发展, 形成了优视、洛可可、久邦数码、中经汇通、梦芭莎等全国领先的新业态企业。此外还有紧跟市场需求出现的私人投资顾问、独立评估、信用调查等新型专业高端服务。

5.涌现了一批本土品牌。经过数年发展积累, 广东服务产业已经成功孕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本土品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国内首家动漫上市企业奥飞动漫的原创动画电影品牌“喜洋洋与灰太狼”是目前国内知名度最高、品牌价值最大的动漫卡通品牌之一;深圳华强的“方特”主题公园、《熊出没》等拳头品牌, 产品成功打入伊朗、乌克兰、南非等国际市场, 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的第三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成为广东文化新兴业态中的亮丽品牌;林安物流作为“中国物流最具影响力品牌”, 拥有集物流信息交易、招投标中心、结算中心、第三方物流总部等为一体的“中国最佳物流园区”林安物流园, 以及运用“车讯通”等特色软件面向全国12万司机会员、5万多家企业开展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的林安物流网, 打造了物流业具有权威性的“广州 (林安) 公路物流价格指数”。

(二) 发展特色

1.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在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中不断发展, 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腹地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现代高端服务业则通过发挥其强力的外溢性和渗透性, 推动制造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制造业产品功能和附加值通过高端服务业要素的融合大幅提升, 高端服务业依托庞大的制造业良好基础, 在生产与服务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催新新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 在满足制造业需求的同时获得显著成长。

2.依托全国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依赖与深入运用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特质之一, 而广东作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和信息化先导区, 具备相对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1/4以上、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 互联网普及率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66%、居全国前列, 信息消费规模达6400亿元、占全国1/4以上, 尤其是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为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各业态领域提供高效的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支持, 促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先进经济形态快速发展, 进而拉动整个现代高端服务产业体系不断成熟完善。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东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服务业主要领域的市场化特征也十分显著。近年来广东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专业服务人才培育、服务业对外交流合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为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激发服务业企业竞争活力, 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服务。广东民间资本投向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民营现代高端服务企业在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中小微高端服务企业也十分活跃。

4.充分发挥开放先行区优势。优越的对外开放环境是广东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有利基础, 更是广东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突出优势。粤港澳台四地合作不断深化, 有效带动着广东在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商务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稳步发展, 极大延伸了广东在内陆的发展腹地;与欧美等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交流, 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跨国合作平台, 持续推动着广东与这些区域之间在资源与市场的交流互补。广东利用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优势, 为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作出先行探索, 营造了较高开放度的发展环境。

(三) 主要存在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国内现代服务业发达省市而言, 广东在服务产业工作统筹, 财税支持、资金引导、人才引进、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存在一定差距。如上海、江苏都专门出台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文件, 浙江设有省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部分市、区服务业发展局, 2014年共安排信息、科技等八大类服务业重大项目310个、计划总投资3689.4亿元, 统筹效果、扶持力度都领先于广东。受制于重工抑商的惯性思维影响, 广东既有的扶持政策也难以完全落地, 突出体现在服务业税费负担较重, 22.3%的宏观税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用电高于工业收费标准、尚未实现“同网同价”, 用地需求也难以有效满足。此外, 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等新产业概念, 缺乏统计界定及系统监测, 制约了对相关产业的分析评估与科学规划。

2.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广东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市场仍然有待规范完善, 政府的市场监管行为需要加快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实质性转变, 文化、物流、信息等现代高端服务业不少行业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政府部门间政策和管理不衔接、不配套, 企业多头申报、多头检查, 运营效率受到一定制约;通关、商检等方面限制较多, 便利性有待增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带动作用亟待加强;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自身的市场化运营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仍有欠缺。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较大, 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和东莞等珠三角城市, 粤东西北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3.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以及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确立。广东的服务业具有规模优势, 但在高端业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尚未有效确立, 产业链深化与拓展不够, 如极具代表性的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端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在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6.14%、2.84%, 明显低于北京 (分别为14.47%、8.97%) 、上海 (分别为13.07%、4.80%) 、江苏 (分别为6.44%、2.27%) 、浙江 (分别为7.89%、5.16%) 等省市, 在国际业务竞争方面也弱于邻近的香港地区。在各服务行业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培育和优势品牌的塑造, 以及对总部经济的打造与集聚等方面, 与京沪等地都有较大差距。

4.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待进一步凝聚。高端人才是实现服务业由低端转向高端、由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的关键因素, 但广东的人才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55万人、高层次人才26.5万人, 2013年以来, 全省技能人才求人倍率一直处于1.4以上高位, 不足以支撑现代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服务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还存在体制创新发展不足、职业培训链条不完整、人才交流市场不发达等问题, 导致服务业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广东引进和留住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惠政策也不突出, 存在着体制机制不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海、江苏等省市对高端服务业人才实施强有力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进一步削弱了我省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

5.重大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创新平台、交易市场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 存在着资源集聚效应不强、配套保障措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等问题, 公共技术、交易、行政、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资源共享机制欠缺, 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 这些都制约着新业态孵化和企业的高端化发展。

6.金融支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在现代高端服务业领域较为突出。相当部分服务企业如从事创意、商务服务等领域, 天然属于中小型企业, 尤其是初创企业往往存在有形资产少、发展风险不确定等情况, 难以有效获取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支持。政府对企业扶持政策大多以资产、人数为评估标准, 这些企业也被排除在外。针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少, 对相关业态的整体支持力度不足。

明确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选择

(一) 发展路径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国际视野、市场主导”的方针, 充分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结合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区优势, 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扶持引导, 着力优化体制和政策环境,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发展模式, 着力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满足民生发展需求, 把广东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具有引领力、集聚力、示范力的现代高端服务业高地。

(二) 发展方向

——根据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围绕产业链条延伸, 选择有助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根据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 围绕“智慧城市、宜居城乡”建设, 选择有助于优质生活圈打造的民生导向型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根据广东省打造带动中国发展更强引擎的需要, 围绕珠三角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 选择有助于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历史使命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三) 发展重点

根据前述三个选择方向, 结合国家部署、广东省情及国内外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新趋势, 建议近期优先发展以下八大重点现代高端服务产业。

——金融业:把握国家批准广东建设自贸区重大机遇, 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探索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资本金结汇、投资、基金管理、融资租赁公司兼营商业保理、人民币跨境结算等金融创新模式。支持粤港澳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综合金融服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深港两地创业板市场跨境上市, 争取在深交所推出港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风险投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收购与兼并、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 逐步转变为现代全能型银行集团。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产权交易所,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支持总部金融机构做优做强, 推动建立一批全国领先的省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与合作。支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广东省建设信息化平台、信息服务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 打造辐射全国的金融信息服务基地。

——信息服务:突出发展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手机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发展壮大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落户广东。集中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大型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示范工程。重点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知名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的信息服务品牌。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 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产业联盟, 促进产业间渗透融合和市场供需双方的沟通衔接。

——科技服务:着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提升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和创新驿站的核心服务能力。围绕科技服务产业基地搭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国家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 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和防范。培育发展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新型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现代物流:按照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规划的要求, 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网络建设, 提升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等枢纽空港物流园区建设, 提升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沿海主要港口的物流集疏功能, 构建海、陆、空出省物流大通道。集中建设一批行业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基地, 重点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推广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鼓励发展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推动企业开展以托盘标准化为突破口的物流标准化建设。

——现代旅游:推动岭南文化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江河湖泊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加快培育邮轮游艇和低空飞行等高端休闲旅游、养生医疗和养老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工业旅游、商贸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推动各地特色旅游集聚区发展壮大。擦亮广东“美食天堂”品牌。鼓励以华侨城集团、岭南集团等为代表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高端服务业务的龙头旅游企业。

——商务服务: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经济鉴证、市场营销、专业会展、广告服务、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着力提升商务服务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 集中培育本土大型专业服务企业和品牌服务机构。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务型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培育一批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展会。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落户广东。加强粤港澳商务服务业合作, 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创新。

——服务贸易:积极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 扶持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 大力发展金融软件外包、金融产品研发外包、金融数据处理与灾备外包、银行卡业务外包、财务核算外包等金融后台服务贸易, 积极开拓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机等新兴技术领域服务外包。深入实施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 推动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市场布局多元化发展。

——文化创意: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动漫网游、数字设计、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平面媒体、广告与咨询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产业。弘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科技、金融、贸易、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广东动漫城等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扩大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 (东莞) 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等文化创意平台的影响力, 支持腾讯、奥飞、长隆、励丰等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民营领军企业和本土品牌做优做强, 推动广东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新兴服务业态走向世界。

加快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 探索建立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与高端服务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推进机制及工作机制。加强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 借鉴浙江等省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经验, 设立省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及下属办公室, 建立完善跨部门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 加快制订出台省推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统筹推进全省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等工作, 集中力量破解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 突出现代高端服务业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

——抓紧制定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立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 结合宏观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及考评等保障体系,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体系, 实施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

——注重区域、产业间战略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与国外、港澳台地区服务产业的分工定位、协调互补,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深度融合,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引导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科学布局, 实现省内各区域错位竞争、集聚发展。

——建立完善与国家统计口径相对接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从统计工作规律出发, 明确相关业态领域的边界定位, 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全面反映广东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制度, 加强对各业态规模、增速、结构等的连续性跟踪监测, 促进统计数据交流与共享。

(三) 加大财税金融与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在整合服务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研究设立扶持现代高端服务业专项产业基金, 合理设定分类扶持标准, 提高对重点业态领域、重大发展项目、集聚区建设的资助额度。

——制订支持地方和企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借鉴江苏、浙江经验, 研究、落实服务业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对重点发展产业企业给地方财力贡献的税收新增部分划定基数, 以政府奖励形式反哺企业, 支持其加快壮大发展。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积极性, 对地方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各重点产业对省税收贡献新增部分划定基数, 由省财政以奖励形式予以返还。

——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加大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平台金融开放创新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试验探索,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推进知识产权、股权、特许经营权等抵 (质) 押贷款业务, 引导广佛莞民间金融街与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对接, 鼓励民营银行、股权投资基金、财务公司、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与P2P等市场平台创新支持中小微服务企业, 支持优质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适时通过“新三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

——进一步加强用地保障。修订完善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 逐步增加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建设用地比重, 对重点项目用地优先保障。鼓励各级政府将实施城镇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 优先用于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产业;鼓励用地单位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等前提下, 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 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

——对被认定为高端服务业的企业实行用电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由各地自行安排, 制定服务业用电、水、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的时间表, 尽快实现全省覆盖。

(四)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质量提升。进一步明确各集聚区的发展重点, 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保障, 切实增强集聚区的资源集聚力和产业辐射力, 打造若干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和核心竞争力的省级现代服务集聚区先进典范。

——把珠三角打造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现代高端服务业基地。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功能区和中新 (广州) 知识城为引领, 深化广州、深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联手港澳新 (加坡) 打造世界级高端服务创新中心, 支持两地争取国家资源, 大力引进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或国际组织和机构。引导现代高端服务业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 推进金融服务、交易平台等大项目落地,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入驻。

——推动建设区域性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发挥珠三角现有产业基础优势, 盘活粤东西北特色地域资源, 有序推进现代物流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等集聚区建设, 实施现代高端服务业强区 (县) 培育工作, 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群, 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示范区、示范行业。

(五) 提升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功能

——整合提升各类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整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各相关综合服务平台, 加强部门合作、资源共享, 优化提升信息咨询、研发设计、产品认证、产权保护、创业融资、人才集聚、交流合作和项目申报等专业化服务。

——推动大型会展平台发展升级。从技术支持、行政服务等全面着手, 重点提升广交会、文博会、高交会、动漫节、旅游文化节等会展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珠宝、家具等一批区域专业会展, 推动各层次商务会展平台发挥整体辐射作用。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融资、技术、设计、营销、咨询、管理、培训等服务支撑, 鼓励以连锁运营等模式推广优质基地与平台发展经验, 发挥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的外溢效应。

——推进高端服务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八大重点产业特别是新兴业态服务标准的制 (修) 订、实施和推广工作, 推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高端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 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

(六) 完善现代高端服务人才保障体系

——创新现代高端服务人才利用模式。推广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园、深圳洛可可公司柔性引进和利用国际一流人才的方式, 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突破地域障碍、降低整合成本, 推广以平台运营、项目合作、任务承揽等灵活形式整合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

——面向全球延揽现代高端服务业优秀人才。创造人才引进便利渠道, 扶持一批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重点引进高端服务创新团队、创业型领军人才、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实用人才;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服务人才, 加大对总部企业核心高管等领军人才的激励力度, 实施个税 (可以政府奖励方式代替免征个税地方所得部分) 、子女教育、住房等优惠政策, 全面构筑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的优越环境。

——加强服务人才市场化培训与专业化管理。强化市场化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实施企业与高校、职业教育基地等联合培养人才, 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高层次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定期选派优秀人才赴境外深造;创新各类专业服务人才资格认定与评价机制, 明确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可自行评定人才专业技术职称、相关管理部门承认资格, 探索与港澳地区及国外开展各类专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

(七) 更加重视对新兴业态的培育和扶持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规划引导。评估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基础实、价值定位高的新兴服务业态, 制定出台专项产业规划与引导扶持政策, 加强市场准入、资金用地、人才培育等方面支持, 推动新兴业态成长为新的产业制高点、经济增长点。

——打造和延伸新兴业态产业链。鼓励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 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领域谋求突破, 培育一批国内同行业中技术领先、业态创新、品牌创新企业, 打造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广东服务高端品牌。引导新兴业态中小微服务企业走“专、尖、特、新”道路, 密切与业内大型企业集团分工合作, 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的完整产业价值链。

(八) 鼓励大型现代高端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

——加快现代高端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 抓住广东获批建设自贸区的机遇, 推广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港澳医疗机构在广东执业试点工作经验, 加快推动电信、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及专业服务等原外资准入限制较严格领域扩大开放, 拓展高端服务业利用外资途径。扩大八大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 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转移。

——鼓励外向型现代高端服务企业集团跨国发展。支持本土企业与国外和港澳台企业深入合作, 跨境实施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 在境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合作开展创新研发活动, 组织构建跨境服务产业网络体系, 提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地位。

(九) 营造法治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

一、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 是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电子信息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 其实质是服务业的现代化。

现代服务业集群就是服务部门某一行业中的企业及其关联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体。其具体包括现代服务企业、相关企业或机构、供应商、集群所在地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等。这些相关企业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 相互作用和影响,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集合体。因此, 现代服务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

(一) 吸聚及衍生效应。

产业集群犹如生态学中的种群, 规模越大也越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它可以吸引外来者的加入, 还可以催生现代服务企业的衍生公司的诞生, 这在现代服务业集群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二) 范围经济效应。

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 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 并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输移动费用,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 购买活动的空间范围相对集中, 方便满足其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集群内大量的信息流动很快, 可使企业迅速掌握市场信息, 减少盲目性。

(三) “追赶效应”和“拉拔效应”。

企业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它们的互相影响加强。这样, 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 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 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因此, 就会产生“追赶效应”和“拉拔效应”, 群集内的某些企业会因那些先进的相关产业的拉拔而提升它的竞争力。

(四) 区域创新性。

现代服务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主体 (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 之间有强大和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集群中的强势企业进行外向型学习, 而弱势企业在集群内部的后续扩散中学习, 从而形成“外部引进——内部扩散”的良性知识流动, 推动集群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

(五) 根植性。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的专业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关系, 其他非正式制度和社会关系, 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的往来关系, 形成了集群及其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机制, 这使得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产业关联和共同的产业文化, 并创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业规范。

二、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目前,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把建设商务中心区、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作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因此,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意义重大:

(一) 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需, 加快发展步伐。

由于集群内相关服务产品众多, 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因此能够保证服务产品的质量, 服务产品对顾客更具有吸引力。同时还会形成品牌效应, 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 进一步促进市场对其服务产品的需求。这一切无疑会诱导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

(二) 集群是现代服务业的有效组织方式, 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 一个完整的具有上中下游产业链衔接, 人才、资金、技术要素集聚、相关条件支撑的产业生态体系是现代服务业赖以发展的基础。而集群是产业价值链集合的有效空间载体和生产组织方式, 因此, 集群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

(三) 有利于服务业企业的发展, 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在集群这样的产业生态环境内, 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合机制, 会形成强烈的外部集聚优势, 能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降低交易成木, 形成创新网络, 从而成为吸引服务业企业进入集群。

(四) 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城市集聚功能的反映, 利于凸显大都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独特的产业集群特色, 现代服务业集群能够更充分地体现大都市的功能。产业体系具有明显的圈层式、集群化特征, 因此, 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塑造着城市功能和特色, 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国际化步伐。

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各个城市, 由于具体环境条件不同, 服务业发展的形势、背景不同会形成互有差异的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看, 可以总结出三种发展模式:

(一) 内生型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容易形成持续的发展能力, 同时有利于内部的产业辐射, 特别是有利于提升本土经济的成长能力。但内生型服务业集群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 发展也比较缓慢。

(二) 嵌入式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则是利用了外源、内源两种发展动力, 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有利于争取跨越式发展和迅速形成竞争优势。这种模式应当努力促进外源产业与内源产业的有机结合, 并着眼于通过这种结合提升内源服务业的发展能力。

(三) 外生性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容易利用外源产业力量实现快速扩张, 并提供借鉴意义。但在特定的国际竞争背景下, 外生性集群发展模式不易与内生产业有机结合, 对内辐射带动作用不一定明显。同时, 由于外生性集群发展模式的政府干预色彩和制度安排差异明显, 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其广泛性值得推敲。

参考文献

[1]陈鹏飞.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社会纵横, 2009 (4)

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 篇9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来看, 工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大幅提高 (达到或超过GDP的70%) , 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可以预计, 在今后15-20年, 江苏将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虽然目前江苏服务业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二, 增速也保持领先地位,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地区相比, 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 近几年甚至还出现了不升反降的迹象。这既有悖于一般经济规律, 也与江苏近期的政策导向预期不符。除了统计方面的原因 (比如因为完善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尚未建立, 统计遗漏现象比较严重, 以不变价统计使第一、二产业被严重高估) 。地方政府过分强调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忽视与之共生共荣的现代服务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相比, 目前江苏现代服务业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 水平偏低。

一方面产业发展有一种棘轮效应, 即只能进不能退,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 产业结构一直以制造业为主, 工业总产值多年居全国之首, 但制造业越是发展的多, 就越是发展, 由此导致了制造业的发展挤占了服务业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资源, 使服务业产业层次偏低, 市场竞争力弱;国际化程度偏低, 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 江苏地理上与上海的相邻, 在现阶段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突出, 现代服务业的高度发达, 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已经是处于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辐射之中, 苏南地区的许多制造业企业对现代服务的需求依赖于上海, 而不是江苏自身, 这客观上遏制江苏本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区域分布上不协调,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运行的无效率。

苏南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已经意识到了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 开始着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区, 但工业区与服务业区相隔甚远,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而部分城市间产业生态位重叠, 导致与之匹配的服务业重复建设, 虽然有一定的市场, 但达不到规模效益, 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江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选择及孵化模式

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选择依据。

服务业在城市中的集聚, 除了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外, 其所在的城市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主要有以下几个依据:

服务业在该区域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它要求区域中制造业要相对集中, 具有大量的潜在顾客, 能够达到规模效益, 使各产业要素在该区域能够发挥最大效能。

区域已有的基础和产业的特点能够对服务业的集聚给予较强的支撑。比如要有发达的公共服务和高效的土地利用效率, 区域中的资金、人才环境和产业氛围能够对服务业集聚和孵化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

距离摩擦抵抗最小化。空间上要避开与其他强势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摩擦, 避免受到正面压制, 产业内服务业集聚区之间也要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避免集聚区相互间产业冲突发生内耗。

根据上述选择的依据, 江苏应立足产业基础, 发掘比较优势, 在江苏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沿海“四沿”产业集聚带内有选择的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大力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区、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区、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区、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聚区。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度大的信息服务业、大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 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级与创新能力, 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孵化模式

(1) 始创型现代服务业企业。始创型是指企业家创新精神建立的现代服务企业。具体而言, 是个人离开原有的企业、研究所或大学, 通过企业家精神所新成立的企业, 例如一些小型咨询公司、计算机服务企业、软件与网络设计企业, 这些创建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个人往往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卓越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但这些企业往往又会受资金和市场的局限, 生命力相对比较脆弱, 所以这些企业也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孵化的主体。

(2) 制造业企业辅助部门外置化。企业辅助部门外置指的是企业将那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 为更大规模的市场提供服务。如企业信息活动的外置产生了计算机和相关现代服务业企业;企业专业技术活动的外置产生了法律、会计、审计、工程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企业;营销活动的外置产生了广告服务业企业;人力资源活动的外置产生了招聘和培训服务业企业;管理活动的外置产生了如管理咨询与策划服务业企业。企业辅助部门的外置可能是辅助部门在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超出了市场交易成本或在市场上可能获益更大, 也可能是外部市场发育充分而产生对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原有的辅助部门开始向外部提供服务。一般情况下, 随着企业辅助部门外置所发展起来的服务行业多是新兴现代服务业企业。

(3) 公共服务部门市场化。公共服务部门市场化是指政府、教育机构、和科研所等公共部门将原先由自身支持或承担的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推向市场, 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使其成为商业化服务企业, 如国家实验室的市场化和私有化, 高等教育机构的市场化, 孵化器和科技园的出现为大学副产品而建立的研发企业等。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1、现代服务业集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按照比较优势的分工交易理论, 一个区域发展经济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对于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来说同样如此。由于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聚化和极化效应, 城市的中心由于完善的公共服务、迅捷的信息沟通以及较高的土地利用率, 往往发展成为制造业的总部经济区, 即本埠和外埠大型制造业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的集团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围绕总部经济区, 会逐渐形成价值链在空间上依次递推的产业布局。最高价值区域段的总部经济区周边会集聚起大量服务于总部经济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如财务、法律咨询、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流程设计等职能业务的专业化公司) , 即现代服务业企业, 它们处于次高价值区段, 在空间上位于我们所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而制造业生产加工基地则会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 最终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话动。通过这样的产业分工格局, 从而实现了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区域的价值链控制和和发展方向引领。要实现整个产业带的和谐发展, 必须处理好城市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从产业发展顺序看, 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工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和技术支持。而先进制造业也越来越依赖于金融保险、营销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因此, 在着力改造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同时, 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化,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江苏四大产业带的制造业相对比较发达, 各产业带中的大中型城市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就要大力引进总部经济项目, 鼓励跨国大公司和外埠大企业集团在本区内设立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服务中心、财务中心等。强化总部经济区的吸引功能, 充分利用金融街、科技园区、大学城等人才聚集、资本密集和交通便利等有利条件, 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集聚。加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 积极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广度和深度, 在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区, 重点规划和发展空港物流, 以及研发、设计、创意、金融、会展、专业服务和信息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 发展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 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在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区。重点布局和发展港口物流、大件产品的公路物流, 发展重化工产品的交易市场和信息服务, 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沿江工业降本增效;在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区。重点布局和发展铁路物流、海港物流, 发展面向加工制造业的信息、科技、金融服务, 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 壮大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交易市场, 加强农民

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沿线工业提速增效;在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聚区。重点布局和发展为临港工业配套的现代物流, 发展海洋产品交易市场, 推进海洋资源深度加工的研发和技术服务, 促进海洋产业和临港基础工业的发展。发挥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专业化运作和合作研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为各产业带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撑。

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外开放与产业辐射

虽然江苏全省利用外资在全国持续保持领先水平, 但是江苏服务业由于开放较晚, 而且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 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江苏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近几年在第三产业的分布才略有增加, 但不超过13%, 这与上海、北京等服务业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吸收利用大量外资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 江苏服务贸易进出一直表现为逆差, 2001-2004年的逆差额分别为9.4亿、13.5亿、13.0亿和17.3亿美元, 并且呈现明显的加大趋势。

当前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机会已经出现且规模在不断扩大, 江苏四大产业带中的服务业集聚区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 采取和制造业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的思路, 努力营造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服务业基地协同共生发展。要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对外开放, 加强集聚区的招商引资工作, 大力吸引国际现代服务企业进入, 加大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电信、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 通过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的转移,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资金以及竞争, 通过开放来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份额, 提升江苏服务业的结构和层次, 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水平, 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另外,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大胆“走出去”。立足本区产业特点, 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 在多样化、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基础上, 拓展服务辐射空间, 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不仅要对四大产业带中其他没有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城市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 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还要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内的服务业分工与合作, 主动接轨上海, 依托并参与上海“四大中心”功能建设, 甚至可以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出去”, 参与服务业的全球化竞争, 加快进入国际服务贸易高端领域的步伐, 增强江苏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使江苏省各产业集聚带不仅要成为国际制造业的中心, 还要努力成为国际服务业的中心, 最终提高江苏的经济地位和整体形象。

四、结束语

目前江苏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 又遇到了发展优势弱化的突出挑战。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不仅是江苏制造业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

的重要路径, 也是江苏扩大就业渠道的有力举措, 对江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另外, 目前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界限日趋模糊。从全球范围看, 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表现在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生着融合的倾向, 这种融合倾向的存在与发展, 不断推动着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升级。江苏作为全国的制造业大省, 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趋势的发展, 紧跟改革步伐, 制定实施柔性的产业政策, 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守法.现代服务业基础研究[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 .

[2]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 .

[3]李亦亮.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5) .

[4]李善同、华而诚.21世纪的中国服务业[J].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9) .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研究 篇10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增加值比重,市场化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看,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近年来, 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 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这一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界定。综合国内研究成果, 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应具备以下特征:1.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 具备高科技含量, 高附加值;2.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中间服务, 较少为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从包含的产业部门来看, 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通信、金融、物流、旅游、批发、电子商务以及中介和咨询, 而广义的现代服务业还包括一些公共服务部门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等行业。

近年来, 国家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2007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2008年又进一步发布具体的实施建议。这些举措使得我国现代服务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 并且受到传统经济结构的制约, 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总量偏低, 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虽然近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由1990年的17.3%提高至2007年的42.3% (如表1)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在这些国家中, 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服务部门的增长, 拥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70%指标, 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 (如表2) 二是, 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70%左右。可见我国服务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特别是2001年以后, 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人均GDP由8622元增加至18934元, 增幅之大有目共睹, 然而与此同时服务业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繁荣,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一直在40%左右徘徊, 年增长率也停留在10%—12%这一较低的水平上, 这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不断增加。可见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没有跟上经济的高速增长, 服务业发展有待提高。

我国服务业不仅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 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合理。目前主要集中在以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为主的传统服务业上, 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本文按照现代服务业界定标准, 对统计年鉴中服务业各行业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其中公共服务业归于广义的现代服务业) , 得到我国狭义现代服务业、广义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所占的比重。 (如表3)

可以看出, 截止到2006年, 传统服务业仍以42.6%的比重在我国服务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其中批发零售业在服务业各行业中所占比重最高, 达到18.3%, 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所占比重为14.7%。狭义现代服务业有所发展, 但增长缓慢, 到2006年达到30.5%。在现代服务业中, 房地产业以11.4%的比重排在首位, 这与近年的房地产泡沫有一定关系;金融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三年间增长了1.6%, 到2006年所占比重已经达到10.0%, 在现代服务业中居于次席。公共服务行业属于广义的现代服务业, 2006年总体有所下降, 所占比重为27.0%, 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这两个行业在公共服务业中所占比重最高, 分别为9.0%和7.3%。

2、与其他产业联系趋弱

生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的关键。在发达国家, 生产服务不仅作为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间接投入, 如咨询、金融, 而且全面参与到生产各方面, 为其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科学创新。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国家,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服务投的入增长速度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而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型发展路线, 主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制造, 通过加大生产环节的实物投入量来增加产出, 而服务投入不足20% (如表6) , 因而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下表反应了我国制造业中间投入中对服务的使用比例以及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率。

可以看出, 服务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近年来增长较快, 到2005年服务贡献率达到48.6%。然而也必须意识到, 我国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仍然不足, 到2005年这一比例仅为16.4%, 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有待增强。

3、地区发展不均衡

正如我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一样, 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 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7年我国大陆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北京、西藏、上海、广东、重庆、湖北、浙江、贵州、海南、天津。其中有六个来自东部地区, 三个来自西部地区, 一个来自中部地区。这十个省份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达到40%以上, 其中北京的服务增加值更是高达72.1%, 就业比重也高达71.1%, 服务业发展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其他21个省市的服务业增加值都只在30%—40%, 总量不足, 发展滞后。可见, 我国服务业地区发展很不均衡。

5、市场开放度和规范度低

在我国, 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行业如金融、电信、传媒, 由于存在政策性进入壁垒, 社会资本往往难以进入, 导致这些行业中垄断现象较为严重。服务的质量较差, 价格较高, 消费者需求难以满足。以我国通讯行业为例, 移动、联通两家公司形成寡头垄断, 导致我国的通信服务一直较差, 手机通话费用高居不下。这种垄断现象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另一方面导致企业竞争能力不足, 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除了上述说的垄断现象,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市场规范程度也较低, 由于服务质量的信息在消费者和供给者中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 因而对企业的信用和政府的监管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服务业的法制法规相对滞后, 监管不到位, 不少企业诚信缺失, 乱收费现象屡屡发生。如IT行业的售后服务中, 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 对于故障的确定和维修完全依赖维修人员, 这其中的收费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诚信。

三、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以上分析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 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减少垄断。具体来说, 要突破体制障碍, 规范准入机制,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准入条件, 从而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 逐步消除垄断, 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

第二, 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联系,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趋势。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直接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 如售后服务、信息服务, 以及公共性服务业, 如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有效的竞合机制, 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 培育和促进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

第三, 完善制度体系, 规范企业行为。加快现代服务业中相关标准的制定, 约束企业的行为, 降低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因素, 同时建立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树立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的行业风气。

第四, 通过现代技术的运用, 加强服务创新。现代服务业以高科技含量著称, 提高服务中的技术含量, 才能打造现代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 加快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储备, 一方面要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技术性人才;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 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 特别是服务态度和营销技巧等。

第六, 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于新兴的现代服务业, 国家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如税收优惠, 补贴等。既能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又能引导人才向现代服务业的流动。

第七,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吸引外国资本投向我国现代服务部门, 借鉴国际技术、人才、管理, 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来有为.当前我国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4年第35期.4

[2]、马永驰, 季琳莉.从“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背后的陷阱.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05X期.132-133

[3]、王守法.现代服务业基础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李江帆, 毕斗斗.国内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26卷第11期.17

[5]、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探求下一篇:白花蛇舌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