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特性

2024-05-21

性能特性(精选十篇)

性能特性 篇1

( 1) 燃煤真相对密度 ( TRD) : 在20℃ 时, 不包括内、外表面孔隙条件下的煤的质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质量之比。

( 2) 视相对密度 ( ARD) : 在20℃ 时, 包括内、外表面孔隙条件下的煤的质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质量之比。

真、视相对密度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包括煤的内外表面孔隙, 由此可计算煤的孔隙率。

( 3) 燃煤堆积密度: 单位容积的装煤量, 包括煤粒的体积和煤粒之间的空隙通常以t/m3表示。装煤容器的大小、形状、煤的粒度及其水分含量、装样方式等均与堆积密度有关。

( 4) 燃油的密度: 单位体积内的燃油质量称为燃油密度。由于燃油体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故燃油密度也就随温度而变化。温度升高, 密度降低, 大气压增加, 油的密度增大。

1 燃料的着火性能

煤的着火点: 是指煤释放出足够的挥发分与周围大气形成可燃混合物的最低燃烧温度。

作用: 通过测定煤的着火温度判定煤层的氧化带, 在生产、储运过程中根据测定煤的着火温度来采取预防措施, 以避免煤炭自燃, 减少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

两种测定方法:

( 1) 恒温法: 将试样置于恒温器内, 在通入空气或氧气条件下, 观察其着火性能。

( 2) 恒温加热速度法: 试样在适当氧化剂的作用下, 置于电炉内以一定的速率升温, 观测其着火性能。

( 3) 测定意义: 影响着火温度的测定因素主要有氧化剂种类、加热速度、煤样粒度、挥发分、受氧化程度等。因此, 它是规范性很强的一种测定项目, 不同测定方法测得结果的数值是不相等的, 但对已确定的一组煤样测得着火温度大小排列顺序是相同的。所以可用来比较各种煤间相对着火难易程度和自燃倾向。

( 4) 燃油的着火性能: 可用闪点和燃点来表示。闪点是指燃油在规定试验条件下, 试验火焰引起试样蒸汽着火, 并使火焰蔓延至液体表面的最低温度。燃点是指燃油在规定试验条件下, 试验火焰引起试样蒸汽着火且至少持续燃烧5 秒的最低温度。

2 煤粉的细度

( 1) 含义: 煤粉细度表征煤粉中各种粒度的分布占总质量的百分率, 能很好地反映煤粉的均匀特性。它是监督制粉系统运行工况的主要煤质指标。

( 2) 影响煤粉细度的因素: 煤的类别、挥发份、磨煤机类型及有无分离器等。

( 3) 测定方法: 可参照DL/T567. 5—1995《煤粉细度的测定》执行。

3 煤的可磨性

含义: 可磨性是表征煤磨制成粉难易程度的特性指标。可磨性就是煤在研磨制成粉状时, 其粒度改变的一种物理性质。

4 煤的磨损性

定义: 磨损性是煤的物理特性之一, 它是指煤在磨碎时对金属器件的磨损能力, 是在规定条件下磨碎每千克煤对金属磨损的毫克数。

5 煤灰熔融性

含义: 煤灰熔融性是指煤灰在规定条件下随温度的提高而发生变形、软化、半球和流动的物理状态。

6 煤的结渣和沾污特性

6. 1 定义

结渣是指受热面上溶化了的灰沉积物的积聚, 它与因受各种力作用迁移到壁面上的某些灰粒的灰分, 熔融温度, 黏度及壁面温度有关, 多发生在锅炉内辐射受热面上。

6. 2 影响结渣的因素

煤质特性: 灰熔融性, 挥发份, 发热量等。

( 1) 煤灰熔融性。判断燃煤燃烧过程是否发生结渣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灰熔融性。灰熔融温度降低时, 炉内温度明显高于灰熔融温度, 当煤粉进入炉膛燃烧后形成的煤灰碰到炉壁就会黏附在上面, 形成结渣。

( 2) 挥发份。挥发份是燃煤锅炉燃烧稳定性的首要因素。各种煤挥发份含量及其燃烧产生的热量相差很大, 燃烧速度也有很大区别。高挥发份的煤粉一旦喷入炉内, 会在喷燃器口迅速着火燃烧, 一方面在喷燃器附近产生高温, 另一方面, 由于大量煤粉迅速燃烧, 供氧量不足, 故在喷燃器周围一氧化碳和氢气等浓度较大, 促使煤灰在更低温度下熔融, 因而喷燃器口最易结渣。

( 3) 发热量。锅炉所用燃煤发热量不能太低, 也不宜太高。太低, 意味着灰含量很高, 锅炉一旦结渣, 由于炉内灰量增多, 将促使结渣情况进一步恶化; 太高, 则炉膛温度提高, 煤灰在炉膛内也就很容易处于熔融状态而导致结渣的产生或加剧结渣的严重程度。

6. 2. 1 炉内空气动力特性

炉膛内的烟气温度以及水冷壁附近的温度工况和介质气氛等都与炉内空气动力特性密切相关。二次风的控制与调节, 被认为是影响锅炉是否结渣及其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必须引起重视。

6. 2. 2 炉膛的设计特性

容积热强度及燃烧器区域壁面热强度数值的断面大小都会对结渣产生一定的影响。容积热强度过大时, 由于炉膛容积小, 受热面布置得也少, 炉膛温度会增高, 易在燃烧器附近的壁面上结渣。若温度过高, 也容易引起燃烧器附近水冷壁结渣。

6. 2. 3 磨煤机出力降低及投油助燃

磨煤机出力降低, 煤粉变粗, 燃烧不完全, 不稳定, 会产生结渣。油煤混烧, 使得火焰温度提高, 促使了灰的熔融而结渣。

6. 2. 4 锅炉运行负荷

由于负荷的变化, 炉内温度下降, 使焦渣在形成大块以前就有可能脱落, 但是当高负荷运行时, 则容易在无吹灰器的部位形成大面积结渣。总之, 锅炉结渣与煤质变化因素、锅炉设备及其运行情况有关。要全面分析锅炉结渣的原因, 才能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防范。

7 结束语

了解燃料的物理性能及工艺特性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非常必要, 对于选用燃烧设备、设计燃烧系统、改善或提高燃烧经济性和确保锅炉安全运行等方面能够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除通过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方法的结果了解火电厂燃料主要的化学性能-燃烧性外, 还必须了解与其使用性能有关的物理化学特性。

关键词:燃料密度,着火性能,煤粉细度,煤的可磨性,磨损性,煤灰熔融性结渣,沾污特性

参考文献

[1]汪红梅, 张敬生.电厂燃料[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

性能特性 篇2

除雾性能可用除雾效率来表示。除雾效率指除雾器在单位时间内捕集到的液滴质量与进入除雾器液滴质量的比值。除雾效率是考核除雾器性能的关键指标。影响除雾效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烟气流速、通过除雾器断面气流分布的均匀性、叶片结构、叶片之间的距离及除雾器布置形式等。

对于脱硫工程,目前用于衡量除雾性能的参数主要是除雾后烟气中的雾滴含量。一般要求,通过除雾器后雾滴含量一个冲洗周期内的平均值小于75mg/Nm3。该处的雾滴是指雾滴粒径大于15μm的雾滴,烟气为标准干烟气。其取样距离为离除雾器距离1-2m的范围内。目前国内尚无脱硫系统除雾器性能测试标准,连州电厂根据AE公司提供的资料采用以下方法: I在除雾器出口烟道上用烟气采样仪采集烟气,记录采样时间,同步测量烟气流速、标准干烟气量、烟温、烟气含湿量、烟气含氧量等。

II在除雾器出口,用带加热采样管和尘分离器的标准除尘设备对气体进行等速采样。采样体积为5m3,采样后用超纯水对采样管和采样设备进行反复冲洗,洗液倒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混匀后用EDTA法测定Mg2 含量。

III用稀释的高氯酸和超纯水对采样后的微纤维过滤器进行反复冲洗,洗液用慢速厚型定性层析滤纸过滤到250ml容量瓶中,定容。混匀后用EDTA法测定Mg2 含量。另取1个新的微纤维过滤器作空白样。

IV用烟尘采样仪测定吸收塔进口烟尘浓度,然后计算除雾器出口液滴质量浓度。(2)压力降

压力降指烟气通过除雾器通道时所产生的压力损失,系统压力降越大,能耗就越高。除雾系统压降的大小主要与烟气流速、叶片结构、叶片间距及烟气带水负荷等因素有关。当除雾器叶片上结垢严重时系统压力降会明显提高,所以通过监测压力降的变化有助把握系统的状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湿法脱硫系统除雾器的压力降一般要求小于200Pa。2除雾器的特性参数

(1)除雾器临界分离粒径dcr 波形板除雾器利用液滴的惯性力进行分离,在一定的气流流速下,粒径大的液滴惯性力大,易于分离,当液滴粒径小到一定程度时,除雾器对液滴失去了分离能力。除雾器临界分离粒径是指除雾器在一定气流流速下能被完全分离的最小液滴粒径。除雾器临界分离粒径越小,表示除雾器除雾能力越强。

应用于世法脱硫系统屋脊式除雾器,其除雾器临界分离粒径在20-30μm。(2)除雾器临界烟气流速 在一定烟速范围内,除雾器对液滴分离能力随烟气流速增大而提高,但当烟气流速超过一定流速后除雾能力下降,这一临界烟气流速称为除雾器临界烟气流速。临界点的出现,是由于产生了雾沫的二次夹带所致,即分离下来的雾沫,再次被气流带走,其原因大致是:①撞在叶片上的液滴由于自身动量过大而破裂、飞溅;②气流冲刷叶片表面上的液膜,将其卷起、带走。因此,为达到一定的除雾效果,必须控制流速在一合适范围:最高速度不能超过临界气速;最低速度要确保能达到所要求的最低除雾效率。3除雾器的主要设计参数(1)烟气流速

通过除雾器断面的烟气流速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除雾器的正常运行,烟气流速过高易造成烟气二次带水,从而降低除雾效率,同时流速高系统阻力大,能耗高。通过除雾器断面的流速过低,不利于气液分离,同样不利于提高除雾效率。此外设计的流速低,吸收塔断面尺寸就会加大,投资也随之增加。设计烟气流速应接近于临界流速。根据不同除雾器叶片结构及布置形式,设计流速一般选定在3.5~5.5m/s之间。(2)除雾器叶片间距

叶片间距的大小,对除雾器除雾效率有很大影响。随着叶片间距的增大除雾效率降低。板间距离的增大,使得颗粒在通道中的流通面积变大,同时气流的速度方向变化趋于平缓,而使得颗粒对气流的跟随性更好,易于随着气流流出叶片通道而不被捕集,因此除雾效率降低。除雾器叶片间距的选取对保证除雾效率,维持除雾系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叶片间距大,除雾效率低,烟气带水严重,易造成风机故障,导致整个系统非正常停运。叶片间距选取过小,除加大能耗外,冲洗的效果也有所下降,叶片上易结垢、堵塞,最终也会造成系统停运。叶片间距根据系统烟气特征(流速、SO2含量、带水负荷、粉尘浓度等)、吸收剂利用率、叶片结构等综合因素进行选取。叶片间距一般设计在20~95mm。目前脱硫系统中最常用的除雾器叶片间距大多在30~50mm。(3)除雾器的级数

级数的增加,除雾效率增大,而压力损失也随之增大。除雾器的设计要以提高除雾效率和降低阻力损失为宗旨。因此,单纯地追求除雾效率而增加级数,却忽视了气流阻力损失的增加,其结果将使能量的损耗显著增加。现在的WFGD系统采用两级除雾系统。(4)除雾器冲洗水压

除雾器水压一般根据冲洗喷嘴的特征及喷嘴与除雾器之间的距离等因素确定(喷嘴与除雾器之间距离一般≤lm),冲洗水压低时,冲洗效果差。冲洗水压过高则易增加烟气带水,同时降低叶片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第二级除雾器之间,每级除雾器正面(正对气流方向)与背面的冲洗压力都不相同,第1级除雾器的冲洗水压高于第2级除雾器,除雾器正面的水压应控制在2.5×l05Pa以内,除雾器背面的冲洗水压应>1.0×105Pa,具体的数值需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5)除雾器冲洗水量

选择除雾器冲水量除了需满足除雾器自身的要求外,还需考虑系统水平衡的要求,有些条件下需采用大水量短时间冲洗,有时则采用小水量长时间冲洗,具体冲水量需由工况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除雾器断面上瞬时冲洗耗水量约为1~4m3/h。(6)冲洗覆盖率

冲洗覆盖率是指冲洗水对除雾器断面的覆盖程度。

式中:—冲洗覆盖率,; n—为喷嘴数量,个;

h—为冲洗喷嘴距除雾器表面的垂直距离,m; a—为喷射扩散角

A—为除雾器有效通流面积,m2;

根据不同工况条件,冲洗覆盖率一般可以选在100%~300%之间。(7)除雾器冲洗周期

性能特性 篇3

关键词:倒毛鸡;种源保护;生物学特性;屠宰性能;肉质性状

中图分类号: S831.9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202-04

收稿日期:2014-05-16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编号:黔科合NZ字[2012]3007号、黔科合NZ[2013]3022号)

作者简介:刘忠伟(1980—),男,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动物学。E-mail:26710586@qq.com。

通信作者:欧德渊,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学。E-mail:oyl1000@sina.com。倒毛鸡别称麒麟鸡、翻毛鸡等,因其全身羽毛外翻带卷,形如麒麟而得名。早在两晋时期,《广志》就对其有记载:“鸡有胡髯、五指、金骹、反翅之种”。宋代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倒毛鸡的特征及产地作出明确描述,其卷九禽兽门:“翻毛鸡,鸡翮翎皆翻生,弯弯向外,雌雄皆然,二广皆有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该鸡具有祛风、除湿、解热等作用。据测定,倒毛鸡富含某些重要的功能性因子,如牛磺酸和含硫氨基酸,这些因子对人体保健、身心健康及治疗风湿、关节痛、呕吐及妇科疾病有较好的作用。倒毛鸡在贵州省饲养历史悠久,但由于受到外来品种的冲击,以及流通带来的疾病威胁,使其品种濒临灭绝的可能,已被列入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动植物育种保护与开发项目。为保护和开发倒毛鸡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培育出符合人们生产和需求的新品系,笔者所在课题组从贵州省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环境封闭的农村中选种,进行筛选和培育,建立倒毛鸡基础群和核心群,整理、保存了倒毛鸡的种质资源;并对倒毛鸡生产、繁殖、屠宰和肉质等性能进行研究,以期为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品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从贵州省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环境封闭的农村中选种,进行提纯复壮,采用个体选择和家系选择结合进行筛选和培育,选择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群体,建立基础群和核心群。随机取其中公鸡、母鸡各100羽,进行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特性测定;取180日龄公鸡、母鸡各10羽进行屠宰测定试验。

1.2饲养管理

定时饲喂,2次/d,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育雏阶段按普通育雏方式在室内饲养,育雏期结束后,放于林下饲养。试验日粮参考农业部2004年制定的NY/T 33—2004《鸡饲养标准》,并结合生产实践配制,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见表1、表2。

1.3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包括人工孵化机、嫩度仪、pH计、冷冻干燥机、烘箱、游标卡尺、压力计、台秤、照蛋器等。表1倒毛鸡饲养饲料配方

生育期饲料配方(%)玉米豆粕麦麸鱼粉菜籽粕磷酸氢钙石粉盐菜油预混料代谢能

(MJ/kg)育雏期59.2530.500.002.002.001.500.950.301.501.0012.35育成期62.0021.0010.000.002.001.001.000.251.001.7511.51注:预混料含110 mg/kg锰,10 mg/kg铜,0.5 mg/kg碘,8 000 IU/kg维生素A,1 600 IU/kg维生素D3,5 IU/kg维生素E,0.5 mg/kg维生素K3,2.5 mg/kg泛酸,3.0 mg/kg维生素B,0.1 mg/kg生物素,0.25 mg/kg叶酸,0.04 mg/kg维生素B12,20 mg/kg尼克酸。

1.4测定方法

1.4.1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状况在倒毛鸡整个生长发育阶段,观察其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与产蛋性能等生物学特性,并作相应的记录。分别于0、7、14、21、50、80、120、180日龄随机抽取公鸡、母鸡各50羽,称质量,记录其生长状况。

1.4.2屠宰性能测定随机选取饲养条件相同的180日龄公鸡、母鸡各10羽进行试验。按照中国家禽育种委员会颁布的《家禽生产性能指标名称和计算方法》和 NY/T 823—2004《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规定的要求测定活体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胸肌质量、腿肌质量、腹脂质量, 并计算各项目的比率。取鲜胸肌、腿肌样品,进行肉品质等指标测定[1-3]。表2倒毛鸡饲养营养水平

生育期各营养成分的含量(%)粗蛋白粗纤维钙磷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育雏期18.003.201.120.750.950.350.21育成期18.303.161.000.621.080.380.27注:粗蛋白、钙为实测值,其他均为计算值。

1.4.3肉品质测定(1)肌肉 pH 值:分别取公鸡、母鸡胸腿肌,屠宰后,45 min 内、24 h 后用pH计插入样品中测定,每个样品测定 3 次[4]。(2)失水力:本试验采用加压重量法测定失水率,肉样修成薄片,将肉样置于上、下各18 层滤纸之间,然后夹于硬质塑料板之间,加压 35 kg,保持此压力 5 min 后撤出压力,立即称量压后的肉样质量[5]。失水率计算公式:失水率=(压前肉样质量-压后肉样质量)/压前肉样质量×100%。(3)嫩度:肌肉嫩度是消费者对食肉口感程度的重要指标,嫩度的客观评定最常用的是切断力,别称剪切力。本试验采用 C-LM 型肌肉嫩度计测定剪切力值(kg),每个肉样剪切 3 次,取平均值。(4)品尝试验:随机选取倒毛鸡、贵州黄鸡、普通肉鸡各 5 羽,采用相同的清炖方式烹饪,选取50名志愿者进行品尝,依据个人品味按选择题的方式答题:①倒毛鸡比贵州黄鸡和普通肉鸡味道鲜美、细嫩;②倒毛鸡与贵州黄鸡味道一样鲜美、细嫩,无太大差别;③倒毛鸡与普通肉鸡味道一样,没有贵州黄鸡味道鲜美、细嫩;④倒毛鸡比普通肉鸡味道差;⑤其他。

nlc202309030936

1.5数据处理

先用Excel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记录各处理间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显著性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状况

2.1.1外貌特征观察7日龄的倒毛雏鸡开始出现主翼羽向外张,初步表现卷羽。羽毛为棕黄色,胫与脚的颜色表现为黄色或铁青色,胫部开始出现1排由绒毛组成的距毛(图1)。

育雏中期,羽毛外翻程度已明显,羽毛向前弯曲,羽毛尖端弯向头部;育成期,倒毛鸡跖骨上有羽毛附着,胫骨上有1排羽毛较长,几乎覆盖整个胫骨,但总体羽毛覆盖率较少,与普通品种存在明显差异(图2)。

成年倒毛鸡体型中等、大小适中、结构匀称,羽毛松弛,有白、黑、黄或浅黄等色,明显外翻。母鸡的颈羽、鞍羽,公鸡的梳羽、衰羽向外翻明显,且公鸡羽毛外翻程度较母鸡明显。倒毛鸡面部红色,公鸡鸡冠多为单冠,冠厚直立、色泽鲜红、肉垂大、湿润丰满;喙短、稍弯,喙为白色或黑褐色。胸深且向前突出,,肌肉丰满,脂肪沉积相对较少,雄性倒毛鸡身上部分骨骼突出的部位皮肤颜色为淡红色。成年倒毛鸡胫部的距毛大部分已脱落,只有零星几根显现;大部分倒毛鸡胫和趾的颜色为铁青色,跖骨跖侧皮肤上有1条淡红色的线,宽度约为 0.25 cm。跖骨鳞片紧贴,部分略微带红色斑点。趾粗细适中,距较短,表面圆滑无脚趾甲,爪着地有力(图3、图4)。

2.1.2生活习性及繁殖、产蛋性能倒毛鸡主要分布于南方,北方相对较少,这与地理环境和倒毛鸡的生物习性有很大关系。倒毛鸡喜欢居集在山地或草地,小群活动,与其他品种的鸡不易合群,野性强,警觉性较高。倒毛鸡为杂食动物,平时吃一些玉米、昆虫、天然植物等。雄性倒毛鸡好斗,若1羽鸡体弱多病,雄性鸡群而攻之。雄性鸡挑衅对峙时,颈部梳羽会立起,形成1个盘装,有似孔雀开屏之态。

公鸡开啼月龄为3月龄,母鸡开产月龄为5月龄。母鸡就巢性强,每年就巢5次左右,每次就巢持续20~30 d。该鸡产区的群众习惯于让其自然孵化,多选用春秋两季进行孵化繁殖,每窝孵蛋12~16枚左右,种蛋受精率90%,受精蛋孵化率95%。育雏期存活率85%,育成期成活率95%。

倒毛鸡体毛较少、羽毛外翻,所以相对其他品种的鸡来说保温能力要差得多,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1~12周时要注意保温抗寒,给予适当的增温措施。倒毛鸡的孵化率约为75%,雏鸡成活率约为80%。产蛋期鸡蛋较小,其与黔东南小香鸡的蛋大小相仿[6];倒毛鸡的蛋质量为(42.75±2.18) g,与贵州黄鸡(51.2±2.88)g、威宁鸡(49.6±3.44) g相比要轻。

倒毛鸡的产蛋率为39.67%左右,贵州兴义矮脚鸡产蛋率为42.42%,矮脚黄鸡的产蛋率为52.38%[7],相对其他品种而言,倒毛鸡产蛋率不高(表3)。

表3倒毛鸡鸡蛋的特征

指标测定值蛋质量(g)42.75±2.18蛋壳厚度(cm)0.039±0.007纵径长(cm)5.304±0.245横径长(cm)3.931±0.117蛋形指数1.252~1.451

2.1.3倒毛鸡生长性能由表4可见,倒毛鸡在0日龄时,公鸡、母鸡平均体质量分别为 34.71、33.25 g,公鸡、母鸡之间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30 日龄后体质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180 日龄公鸡和母鸡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 776.12、1 455.68 g,差异显著(P<0.05)。可见,公鸡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母鸡。

表4倒毛鸡的生长性能

日龄体质量(g)公鸡母鸡平均034.71±0.8633.25±1.0533.98749.96±2.6346.09±1.9148.031474.17±5.7167. 33±3.3870.7530158.18±6.41143.87±7.86*151.0360485.92±21.15434.75±20.13*460.3490769.62±49.35655.50±50.83*712.561201 291.99±111.151 094.67±100.13*1 193.331801 776.12±161.171 455.68±152.97*1 615.90注:同行数据后标有“*”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2.2倒毛鸡的屠宰性能

由表5可见,180日龄倒毛鸡公鸡、母鸡平均活体质量为1 776.12、1 455.68 g;公鸡的活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胸肌质量、腿肌质量等6项指标均显著大于母鸡;公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分别为8905%、8161%、67.15%,显著高于母鸡;公鸡腿肌率略大于母鸡,差异不显著。但母鸡的胸肌率、腹脂质量、腹脂率显著大于公鸡。表5180日龄倒毛鸡屠宰测定结果

倒毛鸡性别宰前活质量

(g)屠体质量

(g)半净膛质量

(g)全净膛质量

(g)胸肌质量

(g)腿肌质量

(g)腹脂质量

(g)公鸡1 776.12±111.171 581.62±93.771 449.50±85.871 192.67±75.12204.78±12.69282.06±32.3412.11±0.34母鸡1 455.68±92.97*1 280.39±86.05*1 135.81±74.65*900.73±65.54*165.02±10.86*201.77±21.41*18.65±2.47*倒毛鸡性别屠宰率

(%)半净膛率

(%)全净膛率

(%)胸肌率

(%)腿肌率

(%)腹脂率

(%)公鸡89.05±2.4281.61±1.9067.15±1.7917.17±2.5223.65±1.721.02±0.56母鸡87.96±1.98*78.03±2.07*64.88±2.80*18.32±1.97*22.85±2.512.07±0.96*注:同列数据后“*”表示差异显著(P<0.05)。

nlc202309030936

2.3倒毛鸡常规肉品质

2.3.1常规肉品质由表6可知,公鸡、母鸡腿肌pH值分别为 6.41、6.35,显著高于胸肌;公鸡、母鸡的胸肌与胸肌、腿肌与腿肌之间pH值差异不显著。公鸡、母鸡腿肌剪切力分别为 2.82、3.05 kg,显著高于胸肌;胸肌的剪切力平均值为 2.28kg,腿肌为 2.93 kg。公鸡、母鸡腿肌失水率分别为 1736%、18.02%,显著低于胸肌;相同部位公鸡的失水率略低于母鸡,差异不显著。

2.3.2品尝试验结果50名志愿者品尝后匿名投票,其结果如下:倒毛鸡比贵州黄鸡和普通肉鸡味道鲜美、细嫩占80%(40票);倒毛鸡与贵州黄鸡味道一样鲜美、细嫩,无太大差别占10%(5票);倒毛鸡与普通肉鸡味道一样,没有贵州黄鸡味道鲜美、细嫩占6%(3票);倒毛鸡比普通肉鸡味道差无人投票;其他占4%(2票)。表6肉质常规指标测定结果表

性别肌肉pH值剪切力(kg)失水率(%)胸肌腿肌胸肌腿肌胸肌腿肌公鸡6.12±0.21a6.41±0.25b2.26±0.17a2.82±0.16b21.39±0.32a17.36±0.30b母鸡6.08±0.30a6.35±0.22b2.30±0.13a3.05±0.21b22.17±0.30a18.02±0.15b注:同行数据后标有不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3结论与讨论

3.1生物学特性及生长性能

倒毛鸡外貌特征比较明显,羽毛翻卷,形似菊花,无论是饲养过程还是购买过程中都比较好辨别。由于倒毛鸡羽毛倒翻的特点,身体热量散失较多,保温能力差,因此在雏鸡饲养中要注意增添保温措施,也恰恰是这个原因能弥补普通鸡怕热的生理缺点。经山地放养、自由采食的倒毛鸡体格好,抗病性、适应性强,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或其他化学药品,符合无公害产品要求;其肉质细嫩结实、屠宰率高、味道鲜美、口感好,与普通鸡相比,能够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体质量是衡量家禽生长发育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韩庆等报道,桃源鸡 90 日龄公、母平均体质量分别为 1 187.4、942.1 g,性别间差异极显著(P<0.01)[8];曹娟等报道,兴义矮脚鸡 90 日龄公、母鸡的体质量分别为 1 192.01、1 010.83 g[9];王润莲等报道,贵妃鸡 90 日龄公、母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 952.67、814.95 g,性别间差异显著[10]。本试验结果显示,倒毛鸡90日龄公、母体质量分别为 769.62、65550 g,低于同一日龄的桃源鸡、兴义矮脚鸡、贵州黄鸡、贵妃鸡等鸡种[7-10],与同一日龄的浙江开化翻毛鸡基本相同[11]。倒毛鸡生长缓慢,饲养至 30、90、180 日龄时,公鸡体质量分别为 158.18、769.62、1 776.12 g,母鸡体质量为14387、655.50、1 455.68 g,与同日龄其他地方鸡种相比有明显差距,可能是品种差异和饲养方式不同所致。倒毛鸡公、母之间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品种报道一致。

3.2屠宰性能

屠宰率和全净膛率是衡量畜禽产肉性能的主要指标。一般认为,优质鸡的屠宰率应在 80% 以上,全净膛率应在 60% 以上[3,12-13]。试验结果表明,倒毛鸡屠宰率在 87% 以上,全净膛率在 64% 以上,符合优质鸡的屠宰要求。倒毛鸡的胸肌率与其他地方鸡种相比相差不大,而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腿肌率比桃源鸡、兴义矮脚鸡等地方鸡种高[8,14]。经屠宰测定,180日龄倒毛鸡活质量、屠体质量、半净膛质量、全净膛质量等指标的总体趋势是公鸡大于母鸡,且差异显著(P<0.05),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性别因素引起的。倒毛鸡公鸡的腹脂质量及腹脂率均显著低于母鸡,这可能是由于脂肪代谢差异所致。综合屠宰性能多项指标,说明倒毛鸡具有良好的屠宰性能,公鸡的屠宰性能优于母鸡。

3.3常规肉品质分析

肉质是一个综合性状,包括感官特性、技术指标、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性等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影响鸡肉食用品质的指标主要有pH值、剪切力、系水力、脂肪含量等。肌肉 pH 值影响肉的保藏性、熟煮损失、干加工能力等。pH 值居中性较好,过高过低均不利,过低或下降过快也不利于肉类的保存。试验结果显示,倒毛鸡公、母鸡肌肉 pH 值差异不显著,其变化范围为 6.08~6.41,与正常鸡肉的 pH 值要求相符[15]。

系水力是一项重要的肉质指标,目前常采用失水率、滴水损失等指标评定家禽肌肉系水特性。肌肉失水率与系水力呈线性负相关,研究表明,失水率高会影响肌肉的风味质地、营养成分、多汁性和嫩度等食用品质[16-17]。180 日龄倒毛鸡胸肌、腿肌平均失水率分别为 21.78%、17.69%,低于154日龄武隆土鸡的胸腿肌平均失水率[18],高于90日龄麒麟鸡的胸腿肌平均失水率[19]。

肌肉嫩度是影响消费者食肉口感程度的重要指标,嫩度的评定一般用剪切力表示。剪切力值越大,肌肉嫩度越小,反之则嫩度越大[20]。试验结果显示,倒毛鸡的平均胸肌剪切力为2.28 kg,腿肌为 2.93 kg,低于120日龄略阳乌鸡[21]、98日龄兴义矮脚鸡[14],这可能是由于屠宰日龄不同所致。剪切力测定结果受剪切仪的锋利程度、剪切速度、肉样形状和重量、测定前肌肉组织烹调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目前采用剪切力法测定禽肉嫩度的过程和条件尚未统一,在胴体或胸肉的熟化时间、肉样烹调方法、加热温度和时间、肉样形状和大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15-16]。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品种剪切力不同的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对贵州倒毛鸡生物学特性、屠宰性能、常规肉品质的研究可知,其屠宰率达到 87% 以上,全净膛率达到64%以上,在几项性状指标方面与其他地方鸡种相比基本一致[22]。由此可见,贵州倒毛鸡产肉性能良好,其肉品质较高、风味独特、口感好,是一个优良的地方鸡种,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潜力和推广前景。

nlc202309030936

参考文献:

[1]邱祥聘. 家禽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陈宽维,高玉时,王志跃,等. NY/T 823—2004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S].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杨宁. 家禽生产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夏新山,许正平. 北京油鸡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研究[J]. 畜牧兽医杂志,1998(4):14-15.

[5]舒鼎铭,杨纯芬,林媛媛,等. 不同品种肉鸡肌肉品质的分析研究[C]//第十一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家禽研究最新进展,2003:161-164.

[6]王家培,许厚强. 利用蛋形指数对黔东南小香鸡种蛋进行性别鉴定初步研究[J]. 贵州畜牧兽医,2011,35(4):6-7.

[7]朱远春,查龙应,傅筑荫. 贵州兴义矮脚鸡与矮脚黄鸡早期生长及屠宰性能的比较[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19-21.

[8]韩庆,黄春红,罗玉双,等. 桃源鸡屠宰性能测定及肌肉营养组成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12):221-224.

[9]曹娟,陈彬,傅筑荫. 贵州兴义矮脚鸡与矮脚黄鸡生产性能研究[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139-140.

[10]王润莲,张国金,张锐,等. 高热地区饲养贵妃鸡的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分析[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2,32(4):69-70.

[11]李国强,余北安,李靖. 翻毛鸡种质性能的选育研究及其开发利用[J]. 中国畜禽种业,2008,4(4):57-59.

[12]舒鼎铭,刘定发,杨冬辉,等. 鸡肉品质的评价方法[J]. 中国畜牧兽医,2005,32(4):20-21.

[13]张红,张军,龚道清,等. 溧阳鸡屠宰性能研究[J]. 中国家禽,2004,26(19):31-32.

[14]杨恒东,王梦芝,宋莉,等. 兴义矮脚鸡屠宰性能、肌肉品质及LPL基因表达的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2009,45(13):12-15.

[15]Qiao M,Fletcher D L,Smith D P,et al. The effect of broiler breast meat color on pH,moisture,water-holding capacity,and emulsification capacity[J]. Poultry Science,2001,80(5):676-680.

[16]席鹏彬,蒋宗勇,林映才,等. 鸡肉肉质评定方法研究进展[J]. 动物营养学报,2006,18(S1):347-352.

[17]Lyon B G,Lyon C E. Assessment of three devices used in shear tests of cooked breast meat[J]. Poultry Science,1998,77(10):1585-1590.

[18]周鹏,曹国文,王高富,等. 武隆土鸡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研究[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3):2-3.

[19]胡民强,黄德纯,郑俊钦.麒麟鸡屠宰性能及肉质分析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3):43-44.

[20]李同树,刘风民,尹逊河,等. 鸡肉嫩度评定方法及其指标间的相关分析[J]. 畜牧兽医学报,2004,35(2):171-177.

[21]陈锐,李丽霞,张涛,等. 略阳乌鸡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16-118.

[22]程光潮. 中国地方鸡种种质特性[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9-65.郭全海,刘诗柱. 血常规指标在母犬妊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06-208.

海门山羊品种特性与生产性能研究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羊群的选择与分群观察

选择海门市山羊良种场、如东县波尔山羊繁育场、海安县种羊场山羊核心群作为海门山羊生长繁殖性能观察点;选择海门、启东、如东、通州等县 (市) 调查海门山羊品种特性、饲养、繁殖性能研究。

1.2 观测内容及饲养管理

1.2.1 观测内容:

海门山羊品种特性;海门山羊饲养方式、饲料供应;测定初生、断奶、周岁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等主要体尺;测定繁殖性能。体重:指停食12 h的活重;屠宰前活重:指停食24 h的体重;屠宰率:指胴体重加内脏脂肪与屠宰前活重之比;产羔率:指经产母羊正常分娩的羔羊与经产母羊数的百分比。

1.2.2 饲养管理:

按照海门山羊主产区农民普通饲养方式进行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门山羊形成历史及饲养管理

2.1.1 海门山羊形成历史:

海门山羊产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带, 中心产区海门市境内, 地势平坦, 沟河纵横, 水源充足, 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特点。海门市为江苏省棉花主要产区, 多行粮棉轮作, 粮经饲套作。畜牧业以猪、羊为主, 全市境内农户素有饲养山羊习惯, 是全国山羊板皮和笔料毛生产的主要基地县 (市) 之一。

历史上, 上海市郊县崇明岛, 原属江苏省。据《崇明县志》记载, 崇明岛形成于唐代武德年间 (公元618年) , 岛上居民大都是从江苏句容一带迁来, 因此白山羊亦可能随当地移民进入崇明岛, 随后扩大繁殖传播遍及邻近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县。长期以来, 经过当地人民不断选育提高, 逐步形成了目前具有一定特色的“海门山羊”品种。

2.1.2 海门山羊饲养管理:

(1) 海门山羊的饲料来源:海门山羊的饲料主要是杂草, 根据农民一年四季经常割草喂羊的杂草种类, 调查了16个科别42种常见山羊喜食的杂草, 重点对其中15种农田杂草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农户割草养羊饲草种类越来越少, 供给山羊的营养很不稳定, 这是山羊营养缺乏、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的原因之一。15种农田杂草平均水分为76.42%, 各种营养成分占干物质的百分比为粗蛋白12.95%, 粗脂肪3.76%, 粗纤维31.66%, 无氮浸出物44.96%, 粗灰分8.83%。

(2) 海门山羊的饲养管理:目前农村饲养山羊水平:割草舍饲小群户养 (农户养2~3只山羊) 不加补充料是农村传统的养羊方式, 导致山羊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割草舍饲, 不用草架, 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造成饲草浪费;羊舍内草粪堆积, 卫生条件差, 羔羊死亡率高, 山羊体内寄生虫普遍存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 山羊生产已成为海门山羊产区的畜牧主导产业, 山羊品种改良, 良种良法饲养, 山羊饲养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 山羊生产逐步走向适度规模化饲养和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2 海门山羊品种特性

海门山羊是以生产优质笔料毛为特征的肉、皮、毛兼用的山羊地方品种。全身被毛白色, 当年公羔颈脊部所产羊毛挺直有锋, 富有弹性, 是制湖笔的优良原料, 故常将海门山羊称为笔料毛山羊;羊肉膻味少, 肉质肥嫩鲜美, 适口性好;板皮结实细致, 属汉口路;具有早熟、繁殖力强, 产羔多;耐高温高湿, 耐粗饲, 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等特点。

2.3 外貌特征

2.3.1 皮毛:

全身被毛紧密柔软, 毛色洁白, 且富光泽。公羊的颈背部及胸部披有长毛, 大部分公羊还有较长额毛。全身皮肤紧凑, 呈白色。

2.3.2 头颈:

头大小适中, 头部呈三角形;嘴狭长, 面微凹;公母羊均有角, 公羊角较粗长, 角基粗壮, 向后上方伸展, 呈“倒人字”形;母羊角较细短, 形似长辣椒, 多向外上方伸展, 呈“倒八字”形;耳大小适中, 向外上方伸展;公母羊均有须, 丛生;公羊颈部较粗短, 母羊颈细长, 均与体长相称, 颈胸结合良好。

2.3.3 躯干:

体躯结构匀称, 前后躯发育均匀, 肋骨开张与腰部相称, 几近长方形。公羊背腰平直, 前胸较发达, 后躯较窄;母羊背腰微凹, 前胸较窄, 后躯较宽深;公羊腹部紧凑, 母羊腹部稍大下垂;尾小短而上翘;母羊有1对结构良好的乳头, 乳房发育良好;公羊有1个下垂的阴囊, 有2个大小均匀, 结构良好而较大的睾丸。

kg

g

2.3.4 四肢:

四肢端正、细长、匀称, 长度适中;系部关节坚韧, 蹄壳坚实, 呈乳黄色。

2.4 生长发育

2.4.1 初生体重:

公羔 (1.36±0.33) kg, 母羔 (1.32±0.31) kg。每胎不同产羔数的初生重:单羔 (1.5±0.25) kg, 双羔 (1.14±0.16) kg, 三羔 (1.06±0.15) kg, 四羔 (0.95±0.11) kg。2.4.2断奶体重 (60日龄) :公羔 (6.53±1.21) kg, 母羔 (5.25±1.03) kg。

2.4.3 周岁体重:

公羊 (26.36±4.15) kg, 母羊 (14.19±2.66) kg, 羯羊 (15.51±2.71) kg。

2.4.4 成年体重:

公羊 (28.58±4.18) kg, 母羊 (18.43±3.91) kg, 羯羊 (16.71±2.75) kg。

2.4.5 周岁羊体尺测定:

公羊体高 (48.39±4.39) cm, 体长 (52.53±5.41) cm, 胸围 (60.92±5.89) cm。母羊体高 (45.45±3.68) cm, 体长 (49.26±4.34) cm, 胸围 (56.77±4.13) cm。

2.4.6 成年羊体尺测定:

公羊体高 (61.56±3.80) cm, 体长 (75.72±17.02) cm, 胸围 (76.32±5.00) cm。母羊体高 (49.22±4.99) cm, 体长 (51.18±5.92) cm, 胸围 (61.12±4.90) cm。

2.5 生产性能

2.5.1 产肉性能:

山羊肉有连皮与剥皮两种, 连皮羊肉屠宰率一般在48%~52%, 剥皮羊肉屠宰率在35%~45%之间。

2.5.2 板皮性能:

板皮属汉口路, 皮板足壮、有油性、皮板致密柔韧。

2.5.3 产毛性能:

羊毛洁白。当年未去势公羔, 在秋末体重12.5~14.0 kg时屠宰。成块的毛称“块毛”, 为制毛笔原料。一般含块率在20%~30%, 经晒干后分检出一、二、三类 (低、中、高) 共23个品种笔料毛。一类毛属低档毛, 无锋或毛锋已损坏, 用于制作排笔、胡须刷、或在制笔时作填芯用, 有12个品种。二类毛有毛锋, 用于制中、低档毛笔及仪器刷, 有5个品种。三类毛属高档毛, 毛锋好, 锋明透亮, 毛身有一定长度, 供制各类高档毛笔用, 笔锋尖锐整齐, 丰满圆润, 劲健有力, 为湖笔的独特风格。共有细光锋、粗光锋、透爪锋、盖尖锋、长盖毛、细直锋6个品种, 经济价值很高。三类毛产毛部位从头颈连接处到髻甲后缘毛的质量最好, 平均每只山羊仅产33.58 g。根据测定114只5-8月龄公羊平均每只山羊总产毛量为497.80 g, 其中一类毛114.50 g, 占23.00%;二类毛192.60 g, 占38.69%;三类毛47.80 g, 占9.60%;浮毛142.90 g, 占28.71%。

2.6 繁殖性能

海门山羊属早熟品种, 公母羊一般在出生后3~5个月龄即达性成熟期。初配时间一般母羊在6~7月龄, 体重12~18 kg;公羊较母羊稍晚, 一般在8~10月龄, 体重在18 kg以上。母羊常年发情, 多在春、秋两季配种。发情周期平均为17 d, 持续期2~3 d。母羊妊娠期头胎为145~148 d, 二胎以后稍有缩短趋势。羔羊一般在45~60日龄断奶。多数母羊二年繁殖三胎, 部分母羊可年产二胎。头胎母羊一般每胎产羔1~2只, 二胎以上每胎产羔多数2~3只, 少数为4~5只, 极少数每胎产6只, 平均每胎产羔率为228.57%。

2.7 种羊分级

按体重分级:见表1

3 结论

3.1 海门山羊是以生产优质笔料毛为特征的肉、皮、毛兼用的山羊地方良种。全身被毛白色, 当年公羊颈脊部所产羊毛挺直有锋, 富有弹性, 是制湖笔的优良原料, 故常将海门山羊称为笔料毛山羊;羊肉膻味少, 肉质肥嫩鲜美, 适口性好;板皮结实细致, 属汉口路;具有早熟、繁殖力强, 产羔多;耐高温高湿, 耐粗饲, 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和遗传性稳定等特点。

3.2 在肉羊生产中, 繁殖力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 海门山羊具有较高的繁殖力, 海门山羊母羊平均产羔率达228.57%, 比波尔山羊母羊平均产羔率190%高38.57个百分点。挖掘海门山羊多胎种质资源, 选育海门山羊多胎良种新品系、提高杂交改良效果, 增加产肉量, 提高养羊经济效益, 这对大力发展养羊业、增加畜产品数量和质量, 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海门山羊毛———优质笔料毛

海门山羊高档笔料毛及其制品"湖笔", 盛销日本及东南亚等国。海门山羊是我国惟一生产优质笔料毛的山羊品种, 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其中三类毛 (优质毛) 是制高级毛笔的优质原料, 为国内外所特有。按其工艺特性, 海门山羊毛分为3大类, 23个品种:

一类毛:低档毛。包括上爪锋、长羊毛、提短锋、中短锋、拣南锋、粗爪锋、羊尾、羊须、花头肩、黑短锋、杂色毛、松皮根等。

二类毛:中档毛。包括脚爪锋、黄类锋、白尖锋、细长锋、短盖毛等5个品种。只能加工成中、低档毛笔及仪器刷等, 只能制作排笔、胡子刷或制笔时作填芯用。

三类毛:高档毛。包括细光锋、粗光锋、透爪锋、盖尖锋、长盖毛、细直锋等6个品种。是制造各类高档毛笔的原料。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编委会、江苏省农业厅畜牧局编.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2]黄永宏、陈启康.长江三角洲肉用山羊新品种育种研究.全国波尔山羊利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1999

性能特性 篇5

利用粉煤灰和氧化铝粉末合成莫来石材料的性能特性研究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论证利用精选型粉煤灰和氧化铝粉末合成莫来石材料的可行性.F级和C级标准型及精选型粉煤灰都能用于合成莫来石材料,其中F级精选型粉煤灰能成功地转变为与市场出售的.质量等级相同的莫来石材料,但F级及C级标准型粉煤灰不适宜于合成低膨胀系数的莫来石材料.作 者:蔡祖光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五菱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湘潭,411102期 刊:粉煤灰综合利用 ISTIC Journal:FLY ASH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年,卷(期):2008,(z1)分类号:X773关键词:合成莫来石

大白猪的特征特性与生产性能分析 篇6

沙门氏杆菌的特点易形成耐药性。近十几年, 在养猪生产中, 为了控制沙门氏菌及某些细菌感染, 人们在饲料添加剂及治疗中盲目使用一些抗菌药物, 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并日趋严重。沙门氏菌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是随着临床药物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 并能通过耐药质粒的转移而使耐药菌株不断蔓延扩大, 致使一些猪场从未使用过的某些药物也失去效用。因此, 在临床用药时, 建议先对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 选用敏感药物, 同时注意不要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 应多种高敏抗菌药交替使用, 以防止长期使用某种抗菌药而产生抗药性,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我们试验证明:供试的菌株对丁胺卡那、蒽诺沙星、氧氟沙星、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高度敏感, 可供临床用药参考。

有关资料报道, 外表健康畜禽的带菌现象 (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当普遍。病菌可潜藏于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当外界不良因素使动物抵抗力降低时, 病菌可变为活动化发生内源感染。该猪场仔猪发病, 可能是临诊上健康的带菌者, 由于应激 (长途运输、疲劳、饲料的改变、捕捉、环境气候的变化) 因素的作用, 促进了本病的发生。由于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菌, 该菌的检出具有流行病学的特殊意义, 兽医、检疫工作者应高度重视, 防止人的感染。

为了解大白猪的特征特性以及在我旗寒冷气候条件下的生产性能, 对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第一粮库养猪场从内蒙古白塔种猪场引入的加系大白猪及其后裔, 进行观察, 统计与测定 (除种公猪、种母猪限饲外, 其余均为网内饲养, 自由采食, 自由引水) , 以便为我区科学的饲养管理提供依据, 从而更好地利用, 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第一粮库养猪场纯种大白猪。

1.1.2各种记录

发情配种记录, 产仔哺乳记录, 饲料利用记录。

1.1.3日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本文所用日粮配方与营养水平均由本场提供, 见表1。

1.2方法

1.2.1对大白猪的体型外貌, 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对后备母猪, 经产母猪进行发情、繁殖特性的观察与统计。

1.2.2测定后备猪4、6、8月龄的体重, 体尺以及小猪、中猪的日增重, 料重比。

1.2.3统计2006年大白猪产仔哺育成绩 (即产仔数、活仔数、初生重及个体重、35日龄断奶窝育成数、断奶窝重及个体重) 。

1.2.4饲养管理

该猪场为空怀、哺乳、保育、育肥四阶段的饲养方式, 除空怀、公猪、育肥猪舍外, 其它场为网上饲养。饲养管理按不同日龄与不同阶段供应日粮, 种猪每天喂3次, 仔猪和育肥猪自由采食, 饮水器自动饮水。免疫注射按免疫程序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特征特性

大白猪被毛全白, 体大均匀;头中等长, 颜面宽而微凹, 耳中等大且向前上方竖立;背腰微弓, 腹线平直;四肢较高, 而结实有力;后躯宽长。根据20头大白母猪的统计结果, 乳头数为7.1±0.2对, 7对的占85%, 8对占5%, 7.5对占10%, 且乳头排列比较整齐。

大白猪引入本场后, 表现良好的适应性。采食量大, 采食速度快, 有不定点排粪尿的习惯。

大白猪性成熟较晚, 据60头后备母猪统计观察, 性成熟期在5月龄的占6.7%, 6月龄占85.0%, 7月龄占8.3%。8~10月龄体重达125kg以上初配为宜。母猪发情症状比较明显, 发情时, 阴门红肿, 分泌少量粘液, 并有爬跨行为;按在母猪背部, 表现“静立状态”。有些母猪虽发情明显, 但不易接受爬跨, 甚至拒绝交配, 据统计, 22头母猪配种时有6头拒配, 采用鼻捻子保定后才能强迫配种, 虽都能受孕产仔, 但在断奶后又出现乏情现象, 对此现象, 采取药物催情措施比较理想。

据配种统计, 10头断奶母猪, 从断奶至第一次发情间隔期为6.5±1.22天, 因此, 每头猪年产2.1窝;统计20头经产母猪, 其发情持续期, 妊娠期分别为2.6±0.5天和114±1.34天;60头后备母猪的发情周期为21±0.92天。

2.2生长速度

对大白猪后备公母猪分别进行4、6、8月龄的体重、体长、胸围测定, 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 后备猪体长大于胸围10~18cm, 符合瘦肉型猪的标准。对乳猪 (体重为1.2~9.0kg) , 小猪 (体重10~30kg) , 中猪 (体重33~51kg) 进行生长速度测定, 结果见表3、4。

由表3、4看出, 哺乳期 (35天) 日增重253克;小猪日增重513克, 料重比2.2:1;中猪日增重756克, 料重比2.8:1。以上结果说明, 大白猪生长速度快, 饲料利用率高, 中猪增长更快。

2.3产仔哺育

统计大白猪产仔成绩, 结果见表5。

由表5看出, 大白猪产仔数, 活仔数较多, 35日龄断奶窝育成数较多, 断奶窝重较大, 说明大白猪产仔性能, 哺育性能较好。

3小结

通过以上对大白猪的特征特性及其生产性能观察, 统计分析, 初步结果总结如下:

3.1大白猪增重速度快, 饲料利用率高, 小猪平均日增重为513克, 料重比2.2:1;中猪日增重756克, 料重比2.8:1。据资料介绍, 大白猪瘦肉率高达60%以上, 胴体品质好 (由于条件有限, 未做测定) 是瘦型猪杂交利用的优良父本猪, 尤其是第一父本。

3.2大白猪产仔数, 活仔数较多, 35日龄断奶窝育成熟较多, 断奶窝重较大。可见, 大白猪的产仔性能和哺育能力较强。但与北京资料对初生个体重比较, 还比较低。

3.3有些大白猪有繁殖障碍现象, 22头母猪有6头拒配, 采取强迫的方法才能配种, 因此在断后出现乏情现象, 必须经药物治疗, 才能发情。

由于猪只数量有限, 加之时间仓促, 对大白猪特征特性及生产性能只是初步探讨。还需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9窝乳猪, 9窝小猪和4窝中猪及31头母猪产仔成绩等统计分析, 大白猪具有增重速度快, 饲料利用率高, 断奶乳猪平均日增重为253g;小猪42天平均日增重为513g, 料重比2.2:1;中猪23天为756g, 料重比2.8:1。胴体瘦肉率高达60%。窝产活仔数平均10.03头, 初生个体重平均1.24kg, 断奶个体重平均8.97kg, 母猪泌乳性能好等优点。在内蒙古地区有较好的适应性, 在杂交生产中既可用作父本, 也可用作母本。

性能特性 篇7

近年来, 随着水泥企业竞争日渐激烈, 各企业对水泥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他们逐渐认识到水泥的性能不仅与窑的类型有关, 而且与粉磨过程密切相关。水泥的颗粒组成、颗粒形貌、颗粒的特征粒径、均匀性系数等对水泥性能都有一定影响[1,2,3,4]。

水泥粉磨技术不断发展,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水泥粉磨设备, 不同粉磨系统对水泥的性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本课题组经过多年实践研究, 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技术———多重分选研磨节能技术。通过在磨机前仓设置分选装置, 同时在磨机内设置特殊结构的活化弧形限流圈, 提高研磨效率, 很好地解决了管磨长磨机产量低、电耗高、产品质量差的固有缺陷[5]。本实验通过对多重分选磨与辊压磨、高细磨产品性能的比较, 从颗粒特性、胶砂强度、干缩、水化热等方面来分析该系统与辊压磨和高细磨的优劣。

2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

原材料的粉磨方式及性能见表1、2、3。

2.2 实验方法

水泥粒度分布用珠海欧美克LS-POP (VI) 型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测定;特征粒径及均匀性系数根据粒度分析结果通过RRB方程计算得到;比表面积按GB/T8074-1989《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 (勃氏法) 》进行测定;胶砂强度根据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ISO) 法》进行测定;根据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检测其标准稠度、凝结时间。采用溶解热法测定水泥水化热。

根据文献关于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方法的探讨性研究[6]中所述, 采用固定水胶比 (0.5) 来成型砂浆试件, 胶砂比为1:3, 试件尺寸为25mm×25mm×280mm。试件在温度为 (20±2) ℃、湿度≥50%的成型室里浇注成型, 成型后的试件放入温度为 (20±1) ℃、湿度≥90%的标准养护箱中带模养护24h后拆模, 然后在水中养护2d, 由水中取出, 用湿布擦去表面水分和钉头上的污垢, 并测定试件长度作为初始读数, 最后将试件放入温度为 (20±3) ℃、湿度为 (50±4) %的养护箱中养护, 分别测定4d、11d、18d、25d、32d、39d、46d的长度, 测长龄期从试件放入养护箱中养护时算起。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样品的颗粒特性

为了更好地表示颗粒组成, 本试验用LS-POP (VI) 型激光粒度仪来分析样品的颗粒分布。样品的粒径分布见表3, 其中特征粒径与均匀性系数由RRB方程计算而得。

RRB方程表达式为:

式中, Rd为筛孔为d的累计筛余量, %;de为筛余为100/e时的粒径, 称为特征粒径或当量粒径, μm;d为筛孔尺寸, μm;n为指数, 称为均匀性系数。

对方程 (1) 取二次对数便得一直线方程:

n值为曲线直线化后的斜率, 称为均匀性系数, n值越大, 表明粉体颗粒分布范围越窄, 颗粒分布越均匀。

由表3可以看出, 不同粉磨系统磨制的水泥其粒度分布有较大差异。例如, 1号、2号样为同一厂产品, 3号、4号也是同一厂产品, 2号样与1号样相比, 4号与3号相比, 其中位径及特征粒径均小于1号、3号。可见多重分选磨与辊压磨、高细磨相比, 其产品细颗粒含量相对较高, 粗颗粒含量低。而2号、4号的均匀性系数n略大于1号、3号, 可见其粒度分布略窄, 但是n值大, 其需水量也相对较大, 对水泥的应用有一定影响。从表3还可以看出, 2号、4号产品3~32μm颗粒含量也比1号、3号要高。这可能是因为多重分选磨在磨内特定位置增设了分选装置, 通过分选装置使物料分级, 不同粒径的物料进入了不同的仓位, 合格的细粉尽快进入锻仓研磨, 而粗粉又重新回到球仓破碎, 调整了磨内物料的粒径分布, 使其分布更均匀。

3.2 粉磨方式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 2号与1号相比, 4号与3号相比, 无论是3d还是28d, 它们的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都高于1号、3号。这主要是因为细颗粒水化快, 对早期强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如2与1号相比, 4号与3号相比, 3~32μm颗粒含量较高, 早期生成的水化产物比较多, 因此2号、4号3d、28d强度均高于1号、3号。

3.3 粉磨方式对水泥干缩性能的影响

从图1中可知, 粉磨方式对水泥砂浆干缩率的影响较大。1号样的干缩率远大于2号样, 3号样的干缩率远大于4号样。1号样与2号样相比, 3号样与4号样相比, 随粒度分布范围变窄, 比表面积越大, 砂浆干缩率越小。从收缩曲线的变化规律来看前35d干缩率变化较大, 后期曲线逐渐平缓。

3.4 粉磨方式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从图2的曲线可以看出, 同厂不同粉磨方式的水泥样品 (如1号与2号, 3号与4号) , 随水化龄期的延长, 样品的水化热逐渐增大。A厂1号样与2号相比, 水化热总体较高, 到28d时, 差距渐缓。而B厂3号样与4号样相比, 3号样略高于4号样, 但到28d时已经相当接近。颗粒分布宽的样品比颗粒分布窄的样品大得多, 且有密切的关系, 样品粉磨越细, 细粉含量越多, 水化越快, 早期的放热速率显著增加, 其水化热亦相应增加。

4 结论

⑴比较了多重分选磨与高细磨、辊压磨产品的粉体特征。结果显示, 经改造后的多重分选磨产品的中位径、特征粒径、均匀性系数均小于辊压磨、高细磨, 粒度分布变窄, 3~32μm颗粒含量高。

⑵进一步验证了不同粉磨系统对产品物理性能的影响, 多重分选磨产品的3d、28d抗折、抗压强度均高于辊压磨和高细磨, 但其标准稠度用水量也略高, 水泥需水量较大。

⑶粉磨方式对水泥砂浆干缩率有显著影响, 颗粒分布越窄, 砂浆干缩率越小。

⑷粉磨方式对水泥水化热亦有一定影响, 多重分选磨与辊压磨、高细磨相比, 水化热较低。

参考文献

[1]周胜波, 侯新凯, 姜奉华.球磨和立磨矿渣粉对矿渣水泥性能的影响研究[J].水泥, 2006, (4) :10-12

[2]吴笑梅, 郭文瑛, 樊粤明.水泥颗粒分布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J].水泥, 2004, (10) :5-9

[3]卢迪芬等.不同粉磨系统对水泥性能的影响[J].水泥, 1999, (7) :14-16

[4]陈云波等.粉磨方法和粉磨细度对水泥强度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 2002, 10 (30) :53-58

[5]陈平等.多重分选研磨节能技术极其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8 (9) :122-124

性能特性 篇8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除去自由空间信道外,无论是地面设备还是卫星设备,均包括了大量的放大、滤波和频率变换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幅频响应( 增益波动) 、群时延响应和信号变换过程中的载波相位噪声、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等均会影响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如果信道特性恶化较大,会提高解调器的解调门限,从而需要提高发射机的输出功率来保证解调器接收较高的信噪比,以满足业务质量需要。因此在卫星通信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掌握上述信道特性的影响,以确定合理的传输指标。

本文构造了卫星通信系统等效基带仿真模型,进行了幅频及群时延特性、相位噪声和非线性失真3种信道特性对卫星通信系统影响的专项仿真及综合仿真。

1 仿真模型

在实际卫星通信系统中,所有涉及带限滤波的部分都可能对信道群时延特性及幅频特性有影响;所有涉及到变频的部分都会产生相位噪声; 当地面功率放大器或卫星功率放大器工作在饱和点附近时,传输的信号将出现非线性失真,对于大型地面上行站,可以考虑选配较大额定输出功率的功率放大器,以尽量使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线性区,而对于卫星转发器的功率放大器只能工作于饱和点附近,以获得较高的输出功率和输出效率,但是此时非线性失真也最严重。

为了仿真上述各因素对卫星通信传输系统的影响,对群时延、幅频响应、相位噪声及非线性失真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并且搭建了仿真模型。为了简化仿真过程,仿真按照上行或下行信道中的一个方向进行设计。考虑卫星转发器工作点更接近饱和点,信号失真相对较大,选择下行链路开展传输性能仿真工作,卫星通信系统传输等效基带仿真模型如图1所示[1,2,3]。

2 信道特性专项仿真

2. 1 幅频及群时延特性

卫星通信系统信道传输特性的系统函数可以表示为:

对应的数字滤波器可以表示为:

式( 1) 中,| H ( ejw) |表示信道幅频响应特性; 式( 2)中,∑h( k) 为数字域表示,k值选取范围应尽量大,以提供小的仿真误差。在仿真中,通过调整∑h( k)的参数获得相应的幅频响应畸变特性,k必须选取大于0的正整数,以保证线性相位特征[4,5]。

信道群时延响应是相位频率响应的导数,用于表示相位频率响应的畸变程度,在信道频带的边缘由滤波器过渡带抑制变化引起的相位畸变尤其严重。式( 1) 中,θ( w) 为相位频率响应,群时延响应τ( w) 可以表示为:

实际信道中的群时延响应是非线性的,当非单一信号传输时必然引起信号畸变。在传输数据速率高、码元周期短及频带宽的情况下,群时延畸变的影响就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带内群时延分为抛物线群时延、线性群时延以及波动群时延。

假定其他信道 参数为理 想的情况 下,带宽36 MHz卫星转发器典型幅频特性仿真条件如表1所示,仿真结果如表2所示。

假定其他信道参数为理想情况下,分别仿真了10 MHz和36 MHz两个转发器的抛物线群时延特性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影响,卫星转发器典型抛物线群时延特性仿真条件如表3所示,仿真结果如表4所示。

2. 2 相位噪声

理想情况下,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本振输出信号的频谱应该是一根无限窄的谱线。但是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射频硬件( 比如振荡器) 不是理想的,因此振荡器产生的载波也不是理想的,表现为相位不稳定( 即相位噪声) 。数学上表示为:

式中,θ( t) 为一个随机过程,这种本地振荡器的频谱不再是期望的在频率ω0处的一根线。由于相位噪声的存在,由这样的本振生成的载波信号的频谱将被展宽,带有相位噪声的载波的功率谱形状如图2所示[6,7,8]。

为了便于分析和对数字通信系统进行仿真,可用一个维纳随机过程作为相位噪声的模型,表示为:

式中,Δn为维纳随机过程的步进值。它是一个零均值的高斯随机变量。Δn的方差决定了随着频率的增加,载波相位噪声下降的速度。

相位噪声采用在频域模拟的方法,为了使仿真相位噪声情况更为接近实际的相位噪声,按分辨率1 Hz产生数字相位噪声。

假定其他信道参数为理想情况下,仿真了3种相位噪声对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条件如表5所示。仿真发现在相位噪声值1的情况下会出现误码平台,在相位噪声值2和相位噪声值3的情况下,传输性能损失小于0. 2 d B

2. 3 非线性失真

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会引起调制信号幅相特性的变化,在接近饱和点工作时影响最大。星上功率放大器( 行波管放大器,TWTA) 是一个非线性器件,该器件将引起包括幅度 ( AM/AM) 和相位( AM/PM) 在内的非线性失真。如果输入信号表示为:

式中,ω为载波频率; r( t) 和j( t) 分别为调制包络和相位。该信号通过TWTA后,其输出信号将为:

式中,A[r( t) ]表示AM/AM转换; ψ[r ( t) ]表示AM / PM转换。如果运用Saleh非线性模型模拟卫星信道非线性失真,则有

式中,αA、βA、αφ、βφ为AM/AM和AM/PM的转换参数,转发器不同,对应的转换参数值也不同[9,10,11,12]。

假定其他信道参数为理想情况,仿真过程中参数取值为αA= 1. 963 8,βA= 0. 994 5; αφ= 2. 529 3,βφ= 2. 816 8,分别仿真饱和点以及回退2 d B、5 d B和10 d B时,信道非线性失真对传输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如表6所示。

3 综合仿真及系统指标建议

假设功率放大器在不同非线性工作点的群时延特性、幅频特性和相位噪声特性是一致的,选择带宽36 MHz卫星转发器,依据上述仿真参数对信道群时延特性、幅频特性、相位噪声特性和非线性失真进行综合仿真。

将卫星转发器的放大器的输入功率相对饱和点回退10 d B,保证功率放大器工作在近似线性状态。对卫星信道的群时延特性、相位噪声特性及幅频特性进行综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当误码率1×10- 6时传输性能损失约1. 1 d B。

将转发器的放大器的输入功率相对饱和点回退0 d B( 即饱和) 、2 d B、5 d B和10 d B时,综合仿真卫星通信系统的群时延特性、相位噪声特性、幅频特性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如表7所示。

参考综合仿真结果,对系统指标分配提出如下建议:

当转发器的功率放大器工作于饱和点时,接收机射频指标在中频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大于2. 3 d B;在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功率回退2 d B的情况下,接收机射频指标在中频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大于1. 6 d B;在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功率回退5 d B的情况下,接收机射频指标在中频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大于1. 3 d B;在功率放大器的输入功率回退10 d B的情况下,即在功率放大器工作于线性状态下,接收机射频指标应在中频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大于1. 1 d B。

4 结束语

性能特性 篇9

利用当地的岩石资源或工程弃置的废石生产价格低廉的机制砂, 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替代资源[1]。机制砂由于制备工艺及设备的限制使得生产的机制砂颗粒形貌不佳, 颗粒级配差, 尤其是针片状含量高的问题使得机制砂砂浆的流动性能变差, 从而限制了机制砂砂浆的应用[2,3,4]。本文重点研究机制砂的母岩品种、细度模数和针片状含量对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从而为控制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提供一定依据。

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

水泥:江西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P·O42.5级水泥, 比表面积为378m2/kg;粉煤灰:江西某电厂二级粉煤灰, 45μm筛余18.6%, 需水量比为100%, 密度是2.52kg/m3;矿粉:新余钢铁厂冶炼生铁时排放的粒化高炉矿渣, 密度为2.86g/cm3, 比表面积430m2/kg, 28d活性指数97%, 流动度比100%;河砂:为赣江中砂, 细度模数2.6;机制砂:萍乡和乐平的两家厂家生产的机制砂, 均为碎石破碎筛分而成, 其中萍乡机制砂为花岗岩机制砂, 编号为PX, 乐平机制砂为石灰岩机制砂, 编号为LP, 细度模数2.9, 针片状含量6.0%;外加剂:江西迪特公司生产的聚羧酸系缓凝高效减水剂, 减水剂含固量为7.50%, 掺量1.8%时减水率20%。

1.2 试验方法

(1) 试验配合比见表1。

(2) 机制砂砂浆工作性按照 (GB50119-2013)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规范》国家标准执行。

(3) 机制砂针片状含量的测定方法。本方法通过三个条形筛 (大中小号条形筛的筛孔尺寸由大到小分别为20mm×3.2mm、15mm×1.6mm、15mm×0.8mm) 的方法, 参考粗骨料的针片状测定方法, 快速检测机制针片状含量, 测定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 取样:取200g烘干或风干砂, 筛除1.18mm以下颗粒后, 将试样按照三个粒径区1.18~2.36mm、2.36~4.75mm及大于4.75mm的分开; (2) 检验:按步骤1取定三个粒径区的砂, 将粒径大于4.75mm的砂倒入大号条形筛, 将粒径区2.36~4.75mm倒入中号条形筛, 将粒径区1.18~2.36mm倒入小号条形筛, 进行筛分, 称取各筛筛下颗粒质量, 并相加得到筛下颗粒总质量G; (3) 计算:片状颗粒含量按下式计算, 精确至0.1%。

式中:Q———片状颗粒质量, %;G———粒径大于1.18mm, 试样所含片状颗粒的总质量, 单位为克 (g) 。

2 机制砂特性对砂浆工作性的影响

2.1 不同岩性机制砂对砂浆工作性的影响

参照GB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中的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快速试验方法, 以两组水泥砂浆配合比为基础 (试验选用与机制砂适应性较好的聚羧酸减水剂) , 研究不同岩性机制砂 (细度模数、石粉含量、针片状含量等大致相同) 对水泥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试验配合比及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两组配合比的机制砂初始扩展度较大, 且相差不大, 30min和60min扩展度均有所降低, 但还可以接受, 两种不同母岩品种制得的机制砂扩展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而言, 机制砂母岩品种对砂浆的扩展度影响不大, 基本上扩展度差值在5mm以内。

2.2 机制砂细度模数对砂浆工作性的影响

参照GB 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中的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快速试验方法, 以两组水泥砂浆配合比 (S1和S2) 为基础 (试验选用与机制砂适应性较好的聚羧酸减水剂) , 研究不同细度模数机制砂对水泥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试验配合比及结果见表3和图1、图2。

注:机制砂石粉含量在5.0%~7.0%, 机制砂针片状含量为6.0%~7.0%。

从表3和图1、图2可以看出, 随着细度模数的减小, S1和S2砂浆的初始、30min、60min扩展度均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这是因为细度模数大时, 砂中粒径粗大的骨料偏多, 砂浆易表现出轻微离析、泌水、骨料堆积机械摩擦阻力较大等现象, 因此扩展度相对小;当细度模数较小时, 细颗粒较多, 粒径较小的颗粒比例较大, 颗粒表面吸附的水增加, 从而使浆体流动性变差;细度模数适中状态时, 大小不同颗粒互相搭配, 相互填充空隙, 颗粒表面吸附的水量适中, 颗粒堆积效应能起到减少空隙, 使体系中有更多的自由水, 因而浆体拌合物流动性增加。总体来说, 细度模数对机制砂砂浆的扩展度影响不大, 细度模数在2.8~3.0范围内, 砂浆扩展度较好。另外可以看出, S1砂浆和S2砂浆的30min扩展度>60min扩展度>初始扩展度。这和天然砂的规律是一致的。

研究表明细度模数仅是表征砂的粗细程度的宏观指标, 无法反映颗粒级配的真实情况, 不能作为判断砂品质好坏的衡量指标, 颗粒级配是反映机制砂基本属性最内在的因素。在确定机制砂的颗粒级配满足GB/T 14684-2011《建设用砂》2区机制砂级配要求外, 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调整机制砂的细度模数。

2.3 机制砂针片状含量对砂浆工作性的影响

参照GB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中的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快速试验方法, 以两组水泥砂浆配合比为基础 (试验选用与机制砂适应性较好的聚羧酸减水剂) , 研究针片状含量 (细度模数、石粉含量等大致相同) 对水泥砂浆工作性能的影响, 试验配合比及结果见表4和图3、图4。

注:试验机制砂为同一母岩品种, 石粉含量为5%。

从表4和图3、4可以看出, 随着针片状含量的增大, S30和S60砂浆的初始扩展度、30min和60min扩展度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当针片状含量大于12%时, 扩展度下降明显, 流动度下降50mm以上, 而且砂浆的经时扩展度损失明显增大。这是因为针片状含量的增大, 明显增加润滑砂浆的面积, 造成流动度下降, 但针对状含量的增大对流动度损失并没有明显增加。另外天然砂砂浆扩展度大于基本上大于机制砂砂浆的扩展度, 这是因为机制砂棱角多, 天然砂颗粒偏圆形, 流动性好。因此机制砂中应该控制严格控制针片状含量, 以免对机制砂砂浆流动性带来不利影响。

3 结论

(1) 通过对机制砂特性的研究, 表明两种不同母岩品种制得的机制砂扩展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机制砂母岩品种对砂浆的扩展度影响不大, 基本上扩展度差值在5mm以内。

(2) 细度模数对机制砂砂浆的扩展度影响不大, 细度模数在2.8~3.0范围内, 砂浆扩展度较好, 细度模数仅是表征砂的粗细程度的宏观指标, 无法反映颗粒级配的真实情况, 不能作为判断砂品质好坏的衡量指标, 颗粒级配是反映机制砂基本属性最内在的因素, 所以在确定机制砂的颗粒级配满足GB/T 14684-2011《建设用砂》2区机制砂级配要求外, 建议控制机制砂细度模数在2.8~3.0左右。

(3) 机制砂针片状含量的增大, 明显造成砂浆流动度下降, 但砂浆流动度经时损失并没有明显增加, 建议机制砂中的针片状含量控制在12%以内。

参考文献

[1]朱俊利, 郎学刚, 贾希娥等.机制砂生产现状与发展[J].矿冶, 2001, 10 (4) :38-42

[2]夏龙兴, 吴蓉.机制砂与天然砂的性能研究[J].混凝土, 2008 (225) :60-61.

[3]岳海军, 李北星, 周明凯.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的级配探讨与试验[J].混凝土, 2012 (3) :91-94.

性能特性 篇10

关键词:建筑垃圾,道路,路基工程

一、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道路路基多为低填, 将建筑垃圾应用于道路路基工程, 首先应确保其适用于相应规范标准。尤其是路基填料包括强度高、水稳定性好、施工压实便利以及压缩性好等特征, 以运距短的土、石材料为宜。换言之, 就是要考察建筑垃圾是否可同时兼顾料源、经济性特征以及填料性质合适度等要素。

1、组成特征

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包括碎混凝土块、石灰、碎砖块等, 但其粒径相差悬殊, 混凝土砌块会影响搬运及运输难度, 粒径小者又可能产生风季扬尘。鉴于建筑垃圾颗粒粗大、成分复杂, 因此在筛分实验前应先进行多遍振动碾压, 再人工捡除、现场取样并进行颗分试验。从级配曲线图结论来看, 建筑垃圾颗粒分布不均匀、粒径级差较大。总体而言, 其粒径多集中于10mm以上部分, 且颗粒级配不佳。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中土关于粒径分布特征的分类, 可将其确定为粗粒土中的砾类土。

2、物理指标

(1) 含水量 (W) 。建筑垃圾通常亲水性较好、孔隙比很大, 如砖渣类在以固体形式侵入土壤时, 其持水孔隙度可达29.87%~22.33%。因而在建筑垃圾中拌合少量粉煤灰, 可使粉煤灰有效地从从建筑垃圾中吸取部分水分以降低其含水量, 但就实验结论来看, 拌合后的建筑垃圾在整体上仍可达到约150%~250%的含水量;但在晾晒后这些水分可较快的蒸发散失, 较快地达到或接近最优含水量。

(2) 比重 (Gs) 即相对密度。利用比重瓶法可测定建筑垃圾的相对密度为2.36。

(3) 塑液限。由于建筑垃圾骨架是由具备较强亲水性的Ca CO3为主要构成物质, 且因建筑垃圾比重较低。因而建筑垃圾的塑限、液限相对较高, 塑性指数为18.2, 塑限、液限分别为62.4%、80.6%。

(4) 颗粒筛分。分析即通常适用于砂粒以上较粗颗粒渣土的粒度成分测定方法。就颗粒筛分分析的定义可知, 4.75mm粒径是区分建筑垃圾分属细料或粗料的界限, 而具作者实验来看, 建筑垃圾细料与粗料的重量比约为0.443, 即建筑垃圾细料含量偏少或称为小粒径成分偏少。

3、力学指标

(1) 直接剪切试验。选取制备含水量为30%~70%间的多个试验土样, 分别进行未浸水与浸水的快剪强度试验。结论证实, 当土中部分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 或渣土内的易溶盐遇水溶解、破坏原有骨架时, 浸水后的浸水渣土的内摩擦角、粘结力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但其强度仍不低于普通工程强度指标。 (2) 压缩试验。通过对含水量55%、干容重8.8k N/m3的建筑垃圾击实土样的压缩试验, 可检测出建筑垃圾属于低压缩性的土。 (3) 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也表明建筑垃圾龄期效应不明显。

二、具体应用

在工程建设中可首先以试验段测试建筑垃圾的路用性能, 底基层厚度规范标准为20cm, 但在试验段可适当提升至30cm, 并分两层施工、层厚15cm。

1、工艺分析

(1) 准备下承层。在准备下承层应首先测定其弯沉值, 仔细填补、压实下承层中存在的低洼或坑洞, 松散处要及时疏松洒水并重新碾压, 确保建筑垃圾下承层表面的平整坚实, 无松散材料与软弱地块。 (2) 施工放样。底基层施工前应按设计标准确定或恢复中线, 以20m为限, 在两侧路肩边缘处设指示桩;并根据水平测量结果, 在路肩两侧指示桩上以较为明显的标记标出设计标高。 (3) 备料。建筑垃圾的应用应依据底基层厚度与压实度标准, 将实验材料配合比计算得出的建材单位面积重量、用量换算为单位面积体积用量备料所需的建筑垃圾, 备料完成后应按试验段长度将建筑垃圾均匀卸载于试验段沿线两侧。 (4) 拌和。在将水泥以实际配合比拌合并均匀摊铺到混合料上时, 要注意使拌和深度达到稳定层底, 并安排专门的操作员配合拌和机操作员检查、调整拌和深度。 (5) 整型、碾压。在使用平地机初步整平、整型的过程中, 施工单位要严禁车辆通行, 以人工辅助消除其中混合料不均匀之处。在使用重型轮胎压路机、振动压路机振动重复碾压的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建筑垃圾表面潮湿, 可在渣土表面蒸发较快时补洒少量水分。 (6) 养护及交通管制。养护期维持7天, 期间内应保持稳定土层表面潮湿, 可利用洒水车进行适当次数的洒水养护;同时对车辆通行进行管制, 避免出现路面破坏问题。

2、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建筑垃圾用于优质路基填料施工时应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行拣除或破碎, 消除渣土中存在的超标颗粒, 保证建筑垃圾的水稳性、强度等以满足道路路基填料标准; (2) 以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填筑材料, 可适当增加施工含水量, 并采取与碎石土路基填筑相同的施工工艺。 (3) 在建筑垃圾压实度检测中, 施工单位应考虑采用灌砂法, 联系实际应用的细料、粗料质量比计算试坑的干密度和压实度。 (4) 鉴于建筑垃圾离散性特征明显, 在不同施工现场将其作为道路填料加以应用时, 要注意进行相关试验。

三、结语

在道路路基工程中, 积极有效地使用建筑垃圾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于改善生态环境, 解决土方、建筑材料远距离运输的费用困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即针对此问题, 从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具体探讨了建筑垃圾应用于路基工程的可行性, 并简要地从施工工艺分析及相关注意事项对该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与说明。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性能特性】相关文章:

环氧树脂的性能和特性05-08

铁矿粉基础特性对烧结矿性能的影响06-14

创作特性04-21

季节特性05-01

技术特性06-12

功率特性05-08

三个特性05-11

电器特性05-13

发芽特性05-14

射流特性05-22

上一篇:电视专题片配音技巧下一篇:胸外重症监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