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损失

2024-05-20

管理损失(精选十篇)

管理损失 篇1

关键词:电力营销,线损,管理,技术

1 线损及线损率概述

在电能的输送和分配过程中, 电网中的各个元器件产生的电能损失、功率消耗及其他相关损失统称为线路损失 (简称线损) , 主要的管理方式就是线损管理。在电网的实际运营过程中, 线损电量主要是根据电能计量统计的供电量与售电量的差来计算的, 这个差在总供电量中所占的百分比被称为线路损失率 (简称线损率) 。线损可分为理论线损和管理线损两种:理论线损是不可避免的损耗, 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尽可能减少相应的电能损耗;管理线损最影响线损率, 虽然出现线损的方面很多, 但是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后, 会大大降低线损率。

2 供电所在电力营销方面出现线损管理不当的原因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电力需求要比其他国家大得多, 所以每一个供电所都在致力于找出导致供电损耗较多的原因, 在线损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计量不准确。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 设备质量原因。供电所的设备在长时间的使用中, 使用寿命是有时限的, 需要及时更新设备。计量装置因为更换较为烦琐,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其在准确度和精确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此时所记录的数据会有很大偏差。其次, 人为因素。工作人员在记录主要数据时会出现读取错误, 以及数据出现缺漏等情况。最后, 正常供电时对于设备的运营情况未进行严格检查。供电所在进行供电时, 通常只会在开始供电时看一下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在接下来设备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很少派人进行严密的追踪观察。第二, 较为耗损人力。第三, 跟踪观察的范围较广, 全方位观察较为困难。第四, 管理线损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在电力营销过程中, 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电能效益。因为供电所是消耗部门, 在解决线损管理中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靠的问题上总是一拖再拖, 尤其是大量更换设备以及使用金钱数目较大的问题上, 相关部门会直接忽视这些问题。因此, 线损管理部门虽然在组织结构的组成上貌似很完整,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线损管理部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会越来越明显。第五, 个别用户违章用电或者窃电。国家电网在分配给每一户家庭或是企业在用电量上都会有一定的额度来防止人们过分浪费电能, 但是由于供电所相应部门疏于管理, 导致许多用户或是个别企业违章用电或者窃电, 虽然每一次能耗都是小数目, 日积月累, 这些能耗就变成一个不可忽略的大数目。

3 在线损管理方面降低能耗浪费的措施

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过程中, 为了达到既降低由于线损而造成的浪费, 还可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 供电企业在进行线损管理中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 规范计量, 提高准确度。通过以上的分析, 在规范计量方面同样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选择质量较好, 精确度较高的设备, 同时还可以选择较为节能的设备。设备的好坏直接决定计量的准确性, 好的计量装置在使用的周期上也会相应的延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是尽可能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 在测量数据时能够有条理, 并且不重复、不遗漏, 保证数据读取的准确性。在人为原因方面很多的失误都是可以控制的, 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损耗。第二, 建立健全组织和指标管理体系。在线损管理方面, 除了调整相应的组织结构之外, 还应该将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分工, 建立健全组织和指标管理体系。有了这些指标, 工作人员就会通过相应的指标判断是否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 从根本上减少能耗和降低线损率。第三, 加大违规用电和窃电行为的惩罚力度。除了从供电所本身找出解决措施之外, 还可以从外部减少线损率。在进行用电宣传时, 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用电的检查和管理, 一旦发现有违规用电和窃电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严惩。

参考文献

[1]王福禄.浅谈供电企业减损增效的技术和管理要点[J].神州, 2013, (28) :112-113.

[2]黄国勤, 徐刚, 王梅.农村供电所管理中降低线损的有效手段分析[J].通讯世界, 2014, (04) :29-31.

[3]官展威.供电企业如何开展用电检查工作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26) :44-46.

[4]许泽宁.浅析线损精益化管理的有效举措[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 (04) :17-18.

[5]林海鹏.10k V配电网线损分析及降损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 (10) :37-39.

损失工时管理办法 篇2

1.目的:

为明确各类责任归属有利于将损失工时降至最低,从而有效管制成本,制定本办法.2.范围:

XX产品事业处各SBU制造处(部),直属零件制造部,直属处(部).3.参考文件:

进料管制程序()

4.定义:

损失工时: 指正常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人工或机器设备而没有产出的无效工时.5.职责:

5.1 装配及零件单位生产线长或操作人员

在生产过程中需依当班时间的异动作业状况及时如实的记录生产日报表及损失工时.5.2 装配及零件各线/课,部主管

5.2.1 负责确认生产日报表,损失工时填写的正确性.5.2.2 安排及时将生产日报表的详细细真实数据输入进 IEPCCU生产绩效系统.5.3 产品处IE

5.3.1 抽查生产日报表及损失工时损失项目填报的正确性.5.3.2 BY SBU或损失类别统计损失工时,针对损失工时状况综合分析,呈报BU及SBU各级主管.6.内容

6.1 依工令换线:

6.1.1 不同工令,不同系列或不同POS产品换线依IE所颁布换线工时计.6.1.2 同系列同POS产品换线依IE所颁布换线工时50%

计.以上由各SBU制造部签认吸收.6.1.3 由于急单插入造成二次上线,可加报一次换线工时,由提出单位签认吸收因漏排或排配不当造成,由责任单位签认吸收因物料损耗超过标准引重复换线的不可加报换线工时.6.1.4 机器设备故障:

损失工时=故障时间*受影响人数*30%

故障时间以线长通知生技时间为起点,IPQC确认质量合格为终点,并由生技记录在维修记录上.受影

响人数指故障机台,治工具(含)后工站排配表受影响人员.损失工时由生技课签认吸收.6.2 新产品量试:

6.2.1 新产品首次生产无效产出者:

损失工时=投入工时

实际发生之工时由制工课/装配制造部各吸收50%.(促进操作者缩短学习时间).6.2.2 新产品首次生产,有效产出者:

损失工时=投入工时-标准工时*量试产量

由制工课/装配制造部各吸收50%.6.2.3 新产品依工令第二次生产:

损失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量*40%

由制工课/装配制造部各吸收50%.6.3 新人训练:

6.3.1 新开生产线/新开生产线成立15(含)天均适用:

损失工时=投入工时*人数*15%

6.3.2 新进员工(以三天计):

损失工时=投入工时*新进人数*30%

由装配制造部认吸收为装配培训,促其培养部门独立经营精神.6.4 支持其它单位:

6.4.1 支持直接生产单位

a.同一SBU内部支持由被支持单位直接计入投入(投入=支持时间*支持人数),支持单位不计投入,支持及被支持单位均不得计损失工时.b.跨SBU支持,支持及被支持单位均不得计损失工时,但需另外填写“SSBU制造成本转嫁单”.6.4.2 支持间接单位依实际发生的时间计算,由被支持单位签认吸收(支持单位计投入):

损失工时=支持工时*支持人数

6.5 重工

6.5.1 成品FQC判NG,直接回原生产线重工,并计入损失工时,损失工时不转嫁:

他线重工,按支援计,被支援线别须计投入,但不得计入损失.6.5.2 成品判OK,客户退货或库存重工(原因同客户退货), 重工线别计损失工时.6.5.3 成品,半成品由于工程变更导致的损失工时依实际发生时间计.提出变更由提出单位吸收.客户提出可转嫁者转嫁客户,不可转嫁者制工签认,以上重工可吸收工时,签认时须注明原因.6.6 特采

6.6.1 来料合格,制成的成品特采出货后,客户退货所造成的损失工时由制工/品管各吸收20%,装配制造部吸收60%.6.6.2 来料特采后,制成的成品特采出货后,客户退货所造成的损失工时(因来料特采造成的)由特采申请

单位签认,外购者转厂商吸收,自制者,责任单位吸收70%,品管,制工各吸收15%.6.7 待料

依实际发生时间计,由责任部门吸收:

损失工时=待料时间*受影响人数

6.8 停工盘点

损失工时=影响时间*受影响人数

6.9 混料,发错料

指非供应厂商责任,否则以来件不良计,由责任部门签认吸收:

损失工时=影响时间*受影响人数(以标准工时为主)

6.10 停电,停气

依实际发生时间计,由造成事故责任的单位签认,吸收:

损失工时=影响时间*受影响人数(以标准工时为主)

6.11 教育训练

指以授课方式进行的停产教育训练,损失工时依实际发生时间计由训练中心签认,各部(课)内部吸收.6.12 工伤

依实际发生时间计,由责任单位签认,吸收.损失工时=受伤人数*受影响时间

6.13 制程异常

6.13.1 因自制零件不良造成的损失,由责任单位签认吸收.(损失部门须开出异常单,依实际数量,预估处理不良所需的工时)

6.13.2 因零件特采(自制)造成的工时损失,由责任部门吸收.6.13.3 因外购零件造成的损失工时,按来件不良处理.由制造单位提报给采购,向供货商索赔.6.13.4 制程不良需开出制程异常单,IE依实际情况,提供标准工时,生产单位必须依IE制定之标准工时提报损失工时.6.14 外购零件不良

IQC发出来件质量状况统计表及VDCS通知IE确定标准工时.IE定期发出不良项目与标准工时对照表

由此计算损失工时.6.14.1 需挑选类: 工时转由采购向供货商扣款:损失工时=标准工时*挑选数量

6.14.2 不得不增加异常工站者,需由制造单位提出申请,会签品管,制工及PM,经产品处主管核准后,由IE 依异常工站申请,确定标准工时.工时转由采购向供货商扣款.损失工时=异常工站标准工时*生产数量

6.14.3 特采零件造成的损失:

损失工时=实际发生损失工时

以上各项损失工时由采购签认吸收,依规定对厂商进行扣款处理,6.15 大扫除

依实际发生时间计:

损失工时=影响时间*参加人数

由各单位内部签认吸收.7.损失工时签认及转嫁一律以“SSBU制造成本转嫁单”将损失工时折合金额,转出方及转入方部级主管签认后,进行费用转嫁作业.(实际发生的损失工时将不被扣除,以反映实际生产状况)

8.本办法自核定之日起实施.9.附表:

SSBU制造成本转嫁单

由于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对项目和任务的工作量(工时)进行管理,在网上搜到了你们的网站。最初是非常兴奋的,不过简单注册和测试了一下,感觉还存在些问题,而且主要是在管理思路和逻辑上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可能是我对你们的系统还不熟悉造成的,如果是这样也请给我指正),希望能够沟通一下,你们能够把这个软件做得更好。至少能够满足我的需要,呵呵。

1.主动工时管理:你们实现的这个工时管理只是简单的记录每个人在某项任务上干了多长时间,这种管理方式很多公司都用,以前我也曾经用过,但是效果是不太好的,因为大家可以自己编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情,所以我后来逐渐改变了工时管理的策略。一个项目首先进行任务分解并作项目计划(这件事有MS Project就足够了),任务要分细到一个人负责,然后确定每个任务的工作人日,由于项目计划在开发过程中是会调整的,所以任务只确定预计开始时间和预计结束时间供提醒开发人员,然后把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开发人员去开发。这样每个开发人员事实上被分配了工时,我对开发人员的考核变为一年内完成了多少工时的任务,这样对工时的管理就更主动了。你们现在实现的是一种被动式的工时管理,即先写任务然后由开发者记录我用多长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但是这样其实无法考核开发人员!因为开发人员可以填写虚假的开发时间数,有些人看起来使用很多时间,其实可能是假的。

2.感觉你们做的文件管理有些类似与VSS,总的感觉是做的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还是劝你们不要在这方面多花精力。因为这方面VSS和CVS等已经做的很好了,这就好像你们不必在网上做项目计划一样,因为MS Project已经做的很好了,提供网上共享我看就足够了。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减少企业损失 篇3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控制

一、引言

应收账款可以被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应收账款,指公司所有的债权资产,包括对个人、公司及其它债务人,所有的货币请求权。因此广义的应收账款,又称为应收款项。至于狭义的应收账款,通常是指由于主营业务产品的销售或提供劳务,依据信用基础所发生的债权。因此,狭义的应收账款,专指因公司赊销所产生应收未收的账款。应收账款应按照扣除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入账,以便反映其净变现的价值。应收账款的功能就是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扩大销售、降低库存两方面的作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销售;同时,通过赊销把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可以减少产成品存货,节约相关的开支,降低投资风险。但在市场经济中,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也存在着种种风险和弊端,如占用流动资金,影响企业现金流入,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夸大企业经营成果,存在潜亏风险,据统计,逾期应收账款在一年以上,追账成功率在50%以下,一旦成为坏账,将直接减少企业的盈利。 增加企业现金流出,削弱短期偿债能力。

二、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赊销行为。企业为了扩大销售份额,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为了与配套企业巩固业务渠道,获取稳定的经济收益,往往在制定本企业营销策略时,就确定了赊销的对象和数额。

(2)产品特性。由于产品本身特性使销售行为不能一次完成,必然造成应收账款的产生,如某些机器设备、建筑物、劳务和技术等在交付后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检验。通常买方以质保金形式扣押卖方一定比例的货款,待其使用和检验合格后再支付质保金,这时才能收回全部货款。

(3)管理上的漏洞。这是大多数企业形成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之一,体现在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在销售合同订立环节,由于对有关合同条款文字表达不清,使合同双方产生歧义;或重要概念表述不准,对对方没有约束力;或由于主要合同条款漏项、关键词语书写不规范甚至使用了错别字等,使对方有可乘之机。在产品发运过程中,所选择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装卸方式、装卸工具、产品包装、运输线路、发货批量、发货时间等方面一旦因自身原因发生变化或出错,与合同约定有出入,引起产品受损、费用增加、到货时间提前或延误,在没有取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纠纷,进而影响和延迟货款的结算。在产品的验收环节中,取样、化验、计量的方式和标准等方面,由于某些产品确实存在事前约定与实际操作出现误差的可能,同样也会出现产品验收纠纷,从而使货款难以及时回笼。在货款结算环节中,由于所选择的结算方式不同,货款到账的时间也不同。如商业汇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因中转环节多、变化因素多,所以货款到账的时间也较长。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销售与收款脱节,导致应收账款的产生。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失误或责任心不强,造成票据错误、丢失,致使货款不能及时收回。

2.外部原因

(1)恶意拖欠。这是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时间不长,国家宏观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企业对信用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企业的失信成本极低或根本没有,因此企业间的相互拖欠非常严重,有些企业甚至认为“欠债有理”,欠债是企业经营能力“强”的一种表现。

(2)买方市场的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大于求时,买方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往往把延迟付款作为购买条件强加给卖方。而卖方由于处于劣势地位,没有回旋余地,不得不被动的接受。

(3)执法不严和地方保护主义。当前企业间的经济纠纷诉诸法律后,存在着一些执法部门执法不严和地方保护主义,“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后果一是造成既有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二是助长了拖欠货款风气的蔓延。

(4)恶意诈骗。少数不法企业和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对企业进行诈骗。这也是部分企业形成应收账款的原因之一。

三、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1.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1)制定严格的信用政策。企业的信用政策是否健全以及执行是否严格,是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收益的前提。 企业运用信用政策可以把应收账款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并有效地减少坏账、呆账的发生,使企业资金的回收和周转处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信用政策主要有确定信用条件和制定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包括信用期间、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率。信用标准指顾客获得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信用标准太高,将失去部分客户,不利于市场竞争;如果信用标准太低,则会导致坏账损失风险加大和收账费用增加。

(2)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第一责任人制。谁经手的业务发生坏帐,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同时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作为业绩总结考评依据。企业要针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状况,以制度的形式将债权责任明确下来,以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公司全部的客户的欠款尽可能地落实到个人,防止责任管理流于形式。当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责、权、利是不可分的,应收账款的清收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要挂钩,目标要具体、奖罚要有力,要制订严格的资金回笼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赊销申报人的考核目标,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

2.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1)做好基础记录,了解用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用户提供的信用条件,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用户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用户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2)认真做好帐龄分析。通过账龄分析,企业可掌握这些信息:有多少客户在折扣期内付款;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内付款;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后付款;有多少客户拖欠付款期过长,可能成为呆帐。了解这些情况后,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企业信用对策,密切监控用户已到期债务的增减动态,及时与用户联系,提醒其尽快付款。

(3)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制定往来款项对账制度 。财务部门应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在做好应收、应付款项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根据应收账款的特点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往来款项的对账制度,并要严格执行。

3.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及讨债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收账政策。在回收账款前,应该拟定好收账策略,逐步进行账款的回收。尽量做到既收回账款又不影响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客户,企业需要采取相应不同的收账政策。对于信用较差有恶意拖欠货款的客户,公司催收账款时态度要坚决。如果催收失败,可以诉诸于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则不必起诉:诉讼费用超过债务求偿额;客户抵押品折现可冲销债务;客户的债款额不大,起诉可能使企业运行受到损害;起诉后收回账款的可能性有限。但如客户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而对于信用记录一向较好的客户,公司尽量与其协商解决.

(2)定期或不定期对营销网点进行巡视监察和内部审计。防范因管理不严而出现的挪用、贪污及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降低风险。

(3)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金。企业要按照期末应收账款的账龄提取坏账准备,用于补偿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已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四、结论

产生大额应收账款的原因首先根源于企业内部管理上存在缺陷,其次与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薄弱,信用缺失状况严重密不可分。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必须增加信用管理职能,使应收账款管理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陈晶宜:浅谈财务分析在财务工作中的作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4).

管理损失 篇4

该公司自2008年6月底正式投产至当年底的半年期间, 成品率 (内部合格率) 不断上升, 生产线线速也持续提高, 顺利实现达产, 到2008年12月, 达到最高线速, 单班产量屡创新高, 内部成品率、各种材料单耗也保持在考核指标以内, 生产一片欣欣向荣。与此同时, 客户质量投诉开始增加, 质量事故和质量赔偿不断发生, 其中, 比较重大的质量投诉发生了两起, 客户索赔总额近100万元, 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矛盾开始显现, 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出现分歧。

为解决此问题, 公司以推行质量成本管理为切入点, 在一年的时间内, 有效地将质量成本的理念植入各级管理者的头脑中, 建立起简便可行的质量成本统计系统和科学的分析、考核系统, 转变了管控思维, 克服了传统KPI指标的局限性, 引导各部门、各级员工主动开展质量改善活动, 并对活动的效果进行持续跟踪评价。

将传统对成本的绝对控制, 转变为质量提高与总成本降低有机结合下的相对控制, 并将管理重心聚焦于内外部质量损失的降低上, 理顺了部门目标与公司目标的关系, 协调了各部门在采购、生产、储运等各环节的行动目标, 以较少的成本投入实现了质量提高、质量成本降低、总成本降低、公司盈利上升的良性循环, 在项目实施期内, 成功大幅削减了内外部质量损失, 实现净经济效益204.23万元,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质量成本提出的背景

成都制罐自2008年6月底正式投产, 至2008年12月已正式运营近半年时间。由于该公司是宝钢金属下属的第三家钢制易拉罐生产线, 在业务管理上由宝钢金属下设的金属包装营运中心对采购、生产、市场进行统一管理, 采购环节推行大宗物料和运输的统一采购, 市场环节实行与战略客户统一谈判, 生产环节执行几家罐厂标准成本以及内部对标等管理措施。

在此运营模式下, 各子公司虽名为利润中心, 其实质更符合成本中心的特征。在采购与销售两头受控的情况下, 降低生产成本, 成为各家罐厂管理者实现利润目标的一致选择。

在制罐厂中, 生产成本分为四大块:材料、人工、燃动费和折旧费, 人工费和折旧费相当刚性, 降低重点都放在材料成本和燃动费上;由于材料进价在统一采购的背景下不可控, 只能降低材料单耗。同时, 由于罐厂是自动化生产线, 实行连续生产和倒班作业, 燃动费的单位耗用与生产线速或单班产量成线性相关, 于是, 对生产部门的考核主要集中于材料单耗、平均单班产量和内部成品率三项KPI指标;其间, 为实现尽快达产, 还推出了对突破单班产量纪录进行专项奖励的劳动竞赛。

总结2008年7-12月的三项指标, 顺利实现达产, 成品率 (内部合格率) 逐月上升, 单班产量也不断刷新。与此同时, 各项原材料单耗全部处于考核标准以下, 部分项目甚至优于有多年生产经验和其他两家罐厂, 以单耗、平均班产、成品率三项KPI来看, 生产部门的考核都是优秀的。

但是, 客户质量投诉开始增加, 质量事故和质量赔偿不断发生, 至当年底, 共收到大小投诉52次, 其中, 比较重大的质量投诉发生了两起, 客户索赔总额近100万元, 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冷静分析前述生产部门的KPI指标可以发现, 成品率高则废品少, 材料单耗就低;每日产量高则单位能源消耗低, 目标也是降低单耗, 所以单耗是考核的核心;由于品控部门在机构上隶属于工厂部, 生产部门间接掌握着产品放行的权力, 即成品率是可调控的, 存在为了达到考核标准违规放行的风险。而且, 没有部门与人员在考核上需要对客户的索赔与赔偿负责, 所以造成前述的局面, 当属在所难免。管理手段和导向上的改善刻不容缓。

二、质量成本的理论依据和目标方案

原有考核和管控模式的主要缺陷, 是对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失没有与生产部门的KPI挂钩, 造成责、权、利上的不统一, 生产部门享受到了高产和低耗的“利”, 却不承担客户投诉处理及赔偿的“责”, 导致部门工作目标与公司整体目标的不一致, 产生利益冲突。新的管理思维需引导生产部门主动平衡产量、单耗与质量的关系。

首先回顾一下质量成本的有关理论:

质量成本是2 0世纪下半叶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 (A.V.Feigenbaum) 提出, 一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作业质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 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或赔偿费用。质量成本管理是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的一种应用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质量成本的统计、核算、分析、考核及质量成本的计划与控制等。

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具体而言, 预防成本是为减少质量损失和检验费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

为解决成都制罐所面临的管控困境, 尝试引入质量成本管理理论, 以“质量成本”为纽带, 拓展传统生产成本的内涵, 把成本的定义从生产成本延伸至包含质量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把生产部门的责任从本工厂的范围拓展至客户的车间, 拓展到最终消费的环节。同时, 把质量工作从生产部门单一负责调整为各部门协同负责, 全员参与, 以“质量成本”为钥匙, 实现财务活动与质量工作的对接。

以质量成本管理来完善对生产部门的KPI指标, 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公司创造利润需建立在高效率、高品质及低成本的基础上, 其中品质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效率与成本。该公司生产部门原有的KPI指标中, “材料单耗”、“单班产量”倾向于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目标;而“内部成品率”则为了实现高品质目标, 但成品率本身以百分比来表示, 与考核标准相对应, 只有达标和未达标两种结果, 偏重于定性指标的特征, 其高低对经营成果的影响不能直接反映, 加之存在人为干扰的风险, 仅仅依靠“成品率”指标无法承担保障“高品质”目标的重任。即使加入部分同业常用的“客户投诉次数”指标, 由于也属定性指标, 难以量化, 也难以合理设置考核标准, 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质量成本管理以严格、准确、全面地记录数据为依据, 通过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和流程控制, 实现质量成本总额的最小化和质量成本内部结构的最优化;实现质量管理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 提升员工的关注度, 加快缺陷的改进速度。削减质量成本可以降低产品总成本。

因此, 公司设立了“推行质量成本管理, 降低内外部质量损失”的项目组, 目标方案为:成都制罐推行质量成本管理, 以质量成本为平台, 实现财务与质量对接, 将质量投入和损失货币化, 通过定期举行的质量成本分析会议, 寻找产生质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推动制定质量改进措施, 跟踪评价措施效果, 实现高质量下的低成本运营。方案目标为削减内外部质量损失100万元, 其中内部损失80万元, 外部损失20万元, 方案实施期为2009年1-12月, 共一年。

三、质量成本的实施

(一) 组织准备与培训

1. 成立领导小组

质量成本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管理项目, 它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 同时需要对现有流程、制度、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梳理和修改, 协调和决策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需要较高等级的项目协调机构作为组织保证, 光靠财务部门协调是不够的。为此, 成都制罐在计划实施质量成本管理项目时, 首先获得了公司管理层的高度认同和全力支持, 并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 财务部、工厂部 (含品控) 、综合部、物流部、销售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工作领导工作小组, 以定期和不定期会议的方式承担方案评审、协调资源、流程修订、改善方案批准、跟踪评价等职能。财务部作为牵头部门和有关会议召集人。

2. 组织培训

由财务部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在小组内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的培训, 由于小组内大部分成员此前均对质量成本存在不同程度的了解, 通过培训进行强化以后, 效果比较理想, 为下一步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推行打下了基础。

由财务部配合, 各部门相继进行了质量成本相关知识的内部培训, 做到骨干员工、普通员工分层次培训, 普及有关的基本知识, 进行入门知识的扫盲, 为推行工作建立基础。

(二) 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的制定, 是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一步。实施方案的首要任务, 就是构建一套质量成本信息的收集系统, 这是一切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有哪些属于质量成本, 二是如何计量, 三是统计渠道。

1. 有哪些属于质量成本——成本项目识别

质量成本可按属性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四类, 需要结合公司的实际, 对各类成本进行逐项甑别, 对应每一类, 公司有哪些成本费用应当划入。

2. 如何计量——制定废品损失定额

费用识别出来以后, 需要逐项讨论如何计量, 因为有些费用可以在现有核算体系中抽取, 比如专职质量工作人员的薪酬和社保费、检测用材料费、检测专用设备折旧费、直接赔偿客户的损失;有些费用需要改变现有流程来收集, 比如与处理质量投诉相关的业务活动费、差旅费、退货的运输费等等, 需要在现有报销单据上增加相应的信息要求, 才能正确地进行统计;有些费用无法从现有会计核算系统中获取, 比如废品损失、返工成本, 原有核算系统只核算合格品成本, 不单独体现废品的成本。因此, 需要对这类成本制定单独的收集和计量方法。本项目对废品损失和返工损失采取了数量按实统计、单位成本核定定额的方法。由于成都制罐自投产以来即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标准成本系统, 生产单一产品、生产线连续作业、几乎没有在产品、工人实行月薪制等等, 大大简化了核定定额的难度, 很快制定出分工序的废品损失定额和返工损失定额。

经过以上工作, 可以得到质量成本统计月报表 (总表) , 如表1所示。

3. 统计渠道——表格任务的设置与分配

成本项目识别并确定计量的方法以后, 需要明确各项数据归集的渠道, 按照谁发生、谁负责的指导原则进行任务分解, 制定好各部门的报表样式, 明确上报时间节点, 以保证数据收集的及时性。综合部和工厂部的报表格式分别如表2和表3所示。

财务部成本会计对各部门上报的数据进行复核, 然后进行汇总分析。

同时, 对有关业务流程和制度进行了必要增加或修改。如: (1) 建立了客户投诉的内部通报机制, 以现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依托, 要求将客户投诉的书面档案增加副本抄送给财务部门, 以逐笔跟踪有关质量投诉事件的费用和赔偿金额, 保证数据统计的完整性; (2) 修改了费用报销单据的项目, 对业务费、差旅费等申请中需要加注是否是处理质量投诉, 具体哪些投诉等等, 这样就方便外部质量损失的统计, 对照前面的书面投诉档案, 财务部门还可以对有关费用的标注进行复核, 防止漏报错报, 提高数据质量。

质量成本细项的识别和归口是整个推行工作的关键点, 相当于搭好了一座大楼的框架, 通过下一步的实际运行, 用数据来验证这座大楼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三) 项目运行及方案完善

项目运行期间, 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收集数据, 二是分析利用数据, 三是不断完善方案。

1. 数据收集

质量成本统计指标体系在年初下发, 1月末整理出当月的质量成本结果。前3个月的数据收集的及时性非常关键, 为此, 财务部门提前介入, 释疑解惑, 疑难问题及时召集协调会议解决, 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际执行的初期, 加大力量对数据质量进行了认真的复核, 及时发现并纠正了数据不正确、不完整、统计上报不及时以及部门负责人未尽职审核等各种问题, 提高系统运行的质量。

2. 质量成本分析与改善

统计出质量成本的数据本身不是目的, 只有通过对质量成本数据的科学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 最后达到在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不断削减质量损失的结果, 才能最终体现质量成本管理的价值。

在实施中, 利用该公司月度经营分析会议, 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 查找引起质量损失的主要动因, 调查重大波动的原因, 研究确定改进措施, 并在随后的工作例会中跟进完成情况。

比如, 通过对客户投诉质量问题进行分类分析, 发现漏罐占较大比例, 再进行深入分析, 发现同期内喷材料的单耗节约, 并且在兄弟工厂对标中处于最低状态, 而内喷料是防止漏罐的关键材料, 考虑是否由于过度追求低单耗引起, 列入专题改善;后来工厂部使用了新的喷咀并适度调整了控制参数, 提高了有效喷涂量, 单耗恢复到平均水平, 客户投诉明显下降。

在分析过程中, 笔者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重点, 提高分析的效率和效果: (1) 质量鉴定成本主要为固定成本, 单位成本波动主要受产量高低的影响; (2) 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变化, 与成品率正相关; (3) 外部质量损失与客户质量索赔事件的处理结果相关。

同时, 需要强调的是, 质量成本不只是生产部门的责任。质量的形成是各环节共同影响的结果, 以成都制罐来说, 原材料质量、设备备件的质量、能源动力供应的质量, 还有对成品的不适当运输, 也会造成产品受损, 引发客户投诉。质量成本分析要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出发, 客观地找出引起质量成本的原因, 检讨整个质量管控体系的薄弱环节及失控点, 关注主要的、变动的、可控的部分, 以小组会议的形式协调生产、采购、物流、销售各部门的行动, 协同改善。

举例来说, 客户投诉罐身磨损, 可能不仅涉及到生产部门的制造质量, 还涉及罩光漆的质量、打包的质量、长途运输线路的合理选择等等, 有时是单个原因引起, 有时是几个因素同时产生作用, 需要对每个部门都进行改善。面对几万、十万、上百万的客户索赔要求, 以及对产品信誉的潜在损害, 任何改善措施都可以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提出、选择、实施与评价。

改善方案的跟踪评价十分重要。进行改善措施或方案的跟踪, 是以价值化的方法对具体工作进行评价, 以多大的投入换取了多大的成本节约或者损失减少, 在具体质量活动的层面实现财务与质量工作的结合, 让质量活动的改进效果可以量化, 用第三方的独立评价来替代以前各部门所作的简单总结, 评价更加客观。而且, 由于从产品出厂到客户使用有一个周期, 质量改善的效果不仅要依靠内部的检验和试验手段去验证, 还要需要客户的最终认可, 所以客观上需要一个持续跟踪、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过程, 更需独立、认真的跟踪评价。

3. 完善方案

一个新设计的系统, 考虑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次成功, 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开始运行的几个月, 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关键时期, 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主要是方案设计时考虑不周。需要本着开放的心态, 解决一个, 完善一分。

综上所述, 质量成本只是公司管理活动的切入点, 其根本任务是寻找质量改善的机会和途径, 最终实现高质量、高客户满意度下的降本增效, 不能偏离了这个根本。

四、质量成本的实施效果

1.改善了内部沟通

通过推行质量成本管理, 将质量损失从百分比、投诉次数、赔偿件数等统一转换为金额, 建立起质量状况与公司效益的直接联系, 进而影响到员工的行为。比如, 以前品控部门以产成品放行, 经常遇到制造部门的压力, 同时部分人员也认为少判点不合格, 是在为公司节省成本, 在轻微质量缺陷面前立场出现摇摆。完整地统计和披露外部质量损失, 包括质量赔偿及处理事故的相关杂费, 改善了内部沟通, 由于外部质量损失也追溯到生产部门, 所以内部成品放行的压力降低, 内部的冲突减少, 合作效率提高。

同时, 由于公司上下均对质量高度关注, “质量成本”成为沟通的共同语言, 生产部门自发开展各项质量改善活动, 加上有关研发项目的进行, 在很少或者不需要额外成本投入的情况下, 实现了质量提高、质量成本降低、总成本降低、公司盈利上升的良性循环。

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项目实施期内, 该公司在2009年度未显著增加预防和鉴定成本的前提下, 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明显降低,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计算如下:

直接经济效益=内部质量损失削减额+外部质量损失削减额-方案实施新增成本

(1) 内部质量损失削减额= (2009年平均成品率-2008年平均成品率) ×2009年实际产量×2009年平均单位变动成本= (9 7.6%-96.4%) ×39000 (万罐) ×0.26元/罐=121.68 (万元)

(2) 外部质量损失削减额= (2008年每万罐外部质量损失-2009年每万罐外部质量损失) ×2009年实际产量= (110/26300-65/39000) ×39000=98.1 (万元)

方案实施新增成本=新增材料成本+新增其他直接费用

(3) 新增材料成本= (2009年单耗-2008年单耗) ×2009年实际产量×材料单价÷10000

材料单耗上升的, 只有内喷涂料和罩光漆两项, 分别计算如下:

增加内喷涂用量的成本= (1 7.8 k g/万罐-1 7.7 2 k g/万罐) ×3 9 0 0 0万罐×2 2.6元/kg÷10000=7.05 (万元) ;

增加罩光漆用量的成本= (2.2 6 k g/万罐-2.1 7 k g/万罐) ×39000万罐×3.4元/kg÷10000=1.2 (万元) ;

此外, 无其他材料单耗提高。新增材料成本=7.05+1.2=8.25 (万元) 。

(4) 新增其他直接费用

管理损失 篇5

来源:无忧记帐网 作者:无忧记帐网 发布时间:2007-08-22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3号)(以下简称《办法》),对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规定《办法》自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执行。这是为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加强企业所得税征管的重要措施。

一、修订《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条件、程序、方式和时限等作出了规定,国务院也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提出明确要求。税务机关是国家重要的执法部门,税务许可和审批是税务行政管理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所得税管理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规范财产损失审批条件、程序、方式和时限,对于加强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切实解决审批中程序繁琐、责权不清等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加强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但过去在财产损失审批中,采用层层报批,手续复杂、时限过长、程序繁琐,既不利于提高税务机关的效率,也不能很好体现方便纳税人原则,切实保护纳税人利益。另外,审批条件不明确、责权不清,造成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太大,既不利于从源头上防止审批中的“寻租”行为,也淡化了事后的监督管理。因此,简化审批程序、界定审批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审批管理体制,是规范所得税审批管理的重要方面。

(三)是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基层审批实际困难的重要举措。

企业财产损失扣除是企业所得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非常重要的内容,加强财产损失管理,不仅是正确贯彻税收政策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基管理的需要。基层反映财产损失标准不明确不具体,实际执行困难很多,也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易引发税企矛盾。修订和完善财产损失管理办法,既提高了企业所得税规范化管理的水平,也有利于解决基层征管中的实际问题。

二、《办法》修订的总体思路

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虽作为非行政许可项目暂予保留,但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应尽可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总体思路是:简化规范审批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纳税人;明确界定条件标准,减少自由裁量空间,加强税务机关自我约束;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强化事后监督管理;坚持权责对称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具体包括:

(一)审批程序上,除听证和公示外,具体申请、受理和审批要求比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税务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73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体现程序简洁、高效便民原则。

(二)审批权限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4]62号)文件规定,适当调整了审批权限,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尽量减少审批环节,不搞层批制。必须由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的,可以直接受理或委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

(三)审批标准上,界定了企业财产损失认定条件和证据,减少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便于基层实际操作,体现法治原则。

(四)责权划分上,合理界定申请、审批、检查各环节的责权,强化纳税人真实申请责任,强调审批主要是对纳税人申报的资料与法定条件进行符合性审查的责任,明确实地核查要求。

(五)审批责任上,加强审批环节的监督制约,强调内外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

三、《办法》主要内容解析

《办法》共十章53条,包括总则、审批、证据、货币资产损失的认定、非货币性资产损失的认定、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认定、资产评估损失的认定、其他特殊财产损失的认定、责任和附则。

(一)关于审批权限和程序

1、《办法》规定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

将审批事项向了解实际情况、贴近纳税人的基层税务机关转移,有利于提高效率,也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上级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检查来保证审批的公正合法。

国办发[2004]62号中提出财产损失由主管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鉴于基层税务所(分局)是最基层主管税务机关,同时考虑到有些省、市有直属征收分局等情况,《办法》第九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同时规定省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财产损失的金额大小适当划分审批权限。

为防止地方政府干预造成摊派等在所得税前扣除,《办法》规定因政府规划搬迁、征用等发生的财产损失由该级政府所在地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

2、办法规定采取谁审批谁负责的直批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层层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坚持谁审批谁负责,有利于建立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

《办法》虽然规定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但鉴于财产审批情况的复杂性,有些企业财产损失的数额巨大,业务涉及的企业跨越很多地区,可能需要提高审批层次。但不论是哪一级税务机关负责审批,原则上都必须坚持不搞层层审批。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可以委托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受理企业的申请,然后层报;企业也可以选择直接向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审批责任上,采取“谁审批、谁负责”原则,即使上一级税务机关审批后层层发文传达,也不改变审批责任。

(二)关于企业财产和财产损失的审批范围

1、企业财产的范围

根据税法中财产的性质和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企业资产的概念,《办法》第二条界定了财产的概念,将企业的财产界定为企业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全部资产。

这与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概念有三点不同:一是不允许与应纳税所得无关的非经营用资产损失的扣除;二是没有强调必须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主要差异是资产准备金;三是未包括长期待摊费用。

2、财产损失应当审批的范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尚不能很快建立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较为混乱,核算不够规范。大量毁损的资产历史凭据、资料散落不全或干脆挂在账外,有的可能还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等人为责任。特别是我国的金融企业大多是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需要较长时间,在目前监管和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企业虚报损失、多列费用,甚至银企不法人员相互勾结转移国有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法律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司法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虽然已经有了《破产法》,但实际执行起来问题很大,有的企业纯粹是为了逃避债务,有的即使符合破产条件也不按法律规定履行破产清算程序。许多企业虽已名存实亡或长期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但并未按《破产法》依法破产,因此,金融企业(主要是银行)存在大量确实无法收回但法律手续不全的呆账损失,对这些法律手续不全的损失,不履行必要的审查手续就允许税前扣除势必造成管理漏洞,如不允许税前扣除,又不符合据实扣除原则。这是保留财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的主要原因。

但所有对纳税人真实性事项的事前审批都存在工作量大、容易混淆责任和滋生腐败等问题,从改革的发展方向看,必然要逐步向纳税人自主申报,税务机关事后监督检查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将来逐步向事后监督检查过渡,《办法》中尽可能缩小了需要审批的财产损失的范围。《办法》第六条规定,凡是正常销售、转让、变卖,正常损耗,正常清理报废发生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再需要审批。第七条明确规定8种财产损失的情况才需要审批,大大缩小了审批范围,减少审批的工作量。

(三)关于财产损失即时申请扣除和申请时间问题

考虑到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很多,纳税人在不同可能执行的政策不同,为防止纳税人在不同纳税人为调剂财产损失,套取税收好处,必须严肃财产损失认定时间,《办法》第四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即时申报要求,企业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

为方便纳税人,《办法》第十条和十三条规定,企业财产损失采取即报即批和年终集中一次性审批两种方法,纳税人可以根据证据的情况选择。申报财产损失规定在终了十五个工作日的规定,主要是考虑由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时间截至到四月底,由于省级审批需要六十日,经批准可延长至七十日,如不规定截至时间,在申报前完成不了审批手续,影响企业的正常申报。

(四)关于财产损失的认定和条件。

规范审批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凡需要审批事项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中明确“条件”要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体现法治原则。《办法》第五章至第八章对需要审批的各类财产损失重新明确了具体的审批条件和需要申报的相应证据资料。

在审批条件和具体证据方面,一是参考了《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国资委,2003年10月31日),第一次对资产损失认定的证据进行了明确;二是第一次规定了社会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同时要求内部证据必须是企业会计核算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否则内部证据不足以证明财产损失的发生。

(五)关于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确认

企业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基本原则是据实扣除,即允许扣除的费用已经实际发生(当然不是指收付实现制)。而新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长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等8项资产提取跌价或减值准备,对于上市公司如果不提取准备甚至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制度不再规定准备金的统一比例,而是由会计人员基于职业判断和适当依据确定提取方法和比例。对于这些依据即使中介机构在审计时与企业会计人员也会发生判断争议,很难用来作为税务行政管理的标准。税法如果规定各项准备的统一比例,对有的企业可能高了,有的企业可能低了,又不符合公平原则。

基于上述原因,为了在企业8项资产准备金不得税前扣除的情况下,让企业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能够得到及时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在总结借鉴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中引入了“资产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概念,企业的各项资产,只要有确凿证据证明已经霉烂变质、没有转让价值或使用价值、由于技术进步原因不可使用等情况,在不需要实际清理、报废等处理的情况下,就可以将可收回金额与账面成本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办法》第六章对这些判断标准进一步作了明确。这些标准虽然规定得已经比较具体,但由于是定性判断标准,基层税务人员也有个经验积累过程,在我国目前尚缺乏独立司法审查制度无法依靠司法判例的情况下,保留行政审批权不失为一种不得已的补救措施。特别是比如存货的霉烂等有关证据保存的时间性要求高,如果等到事后去检查,已经无据可查。同时鉴于目前我国中介机构发展的状况,如果过分依赖中介机构,不仅增加了纳税人遵从税法的成本,还有可能形成中介与企业协同作弊的问题。因此,明确标准,简化程序,申报扣除前即时审批,即时确认(比如存货霉烂的现场察看后的必要证明手续)申报扣除后抽样检查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有效管理方式。

45号文件下发后,许多同志反映,许多资产永久实质性损害的判断标准从外部或从税务机关的角度难以把握,这恰恰是我们坚持以企业自主申报制度为基础的重要原因。企业的资产千差万别,技术非常复杂,税务人员不可能比企业的财务技术人员更了解企业有关资产的状况。有关资产是否真正没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是否真正发生永久实质性损害,应该由企业来申报,来承担责任,不能因为审批而转移责任。比如企业某项固定资产长期闲置不用,且无转让价值,就符合资产永久实质性损害的条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此必须提供书面申明。如果事后该项固定资产又按原设计用途转让,其作为财产损失申报不真实的责任就要由企业承担。

资产在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条件下确认的损失是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余额的差额。首先需要在尚未处置的情况下,对可收回金额进行合理估计。为便于操作,办法规定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统一的定量标准。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按现行内资企业所得税对残值比例的统一要求确定的。其次,由于将来实际收回金额可能与估计不一致,已确认损失的资产还必须保留会计记录。因此,用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标准确认资产损失,必须是会计核算规范,账证健全的企业。

(六)关于企业财产损失审批中涉及的各方的法律责任

《办法》第八条规定,一般而言税务机关对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审批是对纳税人按规定提供的申报资料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的“符合性审查”;根据实际情况,负责审批的机关也可以对企业申报材料的内容进行实地核查,实地核查可以由负责审批的机关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也可以委托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组织实施;行政审批不改变企业申报责任,对已审批和核查的事项,税务机关和审计等执法机关仍然保留检查权;为尽可能不过分干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提出实地核查和事后监督检查可以有机结合。这样规定既强化了企业的申报纳税责任,也有利于界定税务机关内部事前审批、事中实地审核和事后检查的职责,逐步实现企业所得税审批事项向基层下放。

税务机关非因客观原因未能及时受理或审批的,意见对明显不符合法定条件和证据要求的申请误批,或税务机关违反程序误批,造成企业不缴或少缴税款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执行,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管理损失 篇6

关键词:贫化率;损失率;矿山地质技术管理;措施

1、前言

大红山铜矿从1997年投产至今,已经开采了18年,由于以往矿山大量开采,矿产资源消耗过快,近年来矿产资源不足,一些地质条件好,矿体赋存简单的厚大矿体大部分已经被开采,目前矿山开采所面临的大量矿体赋存形态复杂、品位分布变化大、生产作业条件不好的矿体,致使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矿石的损失贫化严重,成为制约着矿山发展,影响矿山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提高现有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认真分析贫化损失率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严格控制及其重要,由于笔者主要从事矿山地质技术管理工作,本文就从地质技术管理方面出发,对造成矿石损失贫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降低贫化损失的具体措施。

2、矿床地质概况

大红山铜矿矿区位于康滇地轴南端、扬子准地台西缘,介于红河深大断裂与绿汁江断裂所夹持的滇中中台拗内,系云南山字型前弧西翼与哀牢山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居于红河断裂的北东侧。含矿地层系一套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的变钠质凝灰岩、钠长黑片岩以及近于正常沉积变质的石榴黑云片岩、磁铁石英岩、石榴黑云白云石大理岩等富含铁铜的岩石组成。岩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至南西,倾角多为20°~30°。矿体呈层状、似层状,相互平行、多层产出。矿石矿物以黄铜矿、磁黄铁矿为主,伴生金和银。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浸染状、角砾状、条带状、斑杂状及脉状构造。铜铁矿体间,各矿体之间无明显界限,只是存在铜与铁元素含量变化关系。

3、地质技术管理对损失贫化的影响

3.1 地质资料对损失贫化的影响

地质资料是指导矿山进行采矿活动的依据,其准确性对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有很大的影响。矿体形态受褶皱构造控制,分枝复合、尖灭再现、膨大收缩、矿脉沿节理穿刺等现象非常普遍,矿体沿走向、倾向厚度、品位、连续性变化也很大;且有的地方受岩体不规则侵入的影响,沿走向、倾向矿体被切割成不规则状,风化严重,导致开采揭露的矿体与地质资料误差较大,这些都对采矿设计及开采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造成了矿石的贫化和损失。

3.2 现场跟踪管理对损失贫化的影响

1)掘进工作面的跟踪管理对损失贫化的影响:掘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需要排放大量的渣子,这些渣子有的是废石,有的是矿石,但是现场作业人员区分不出,就会把矿石当做废石或者废石当做矿石造成资源的损失和贫化。

2)浅采盘区工作面的跟踪管理对损失贫化的影响:采用浅采方式进行回采的矿体,由于矿体受地质构造和岩体侵入的影响,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产状相比设计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一直按设计坡度和高度进行回采,就有可能把废石采下来,而矿石的部分又采不到,造成矿石的损失贫化。

3)出矿过程的跟踪管理对损失贫化的影响:大红山II期工程,采用的是堑沟式底部结构的上向扇形炮孔分段空场嗣后尾砂充填采矿法;厚大矿体,则采用下向平行炮孔侧向崩矿嗣后尾砂充填采矿法。受采矿工艺的影响,存在于矿石与矿石之间的废石夹层和V型槽底部的废石也会随着矿石一起被崩落下来,混入矿石中。有的盘区顶板在爆破过程中也会出现垮落,主要就会造成大量的围岩以及周围充填盘区尾砂混入矿石里面,造成矿石的贫化损失。

3.3 矿量计算对损失贫化的影响

大红山铜矿目前计算的贫损指标有贫化率、场内损失率、矿柱矿量损失率和总损失率,以及非开采损失率。贫化率,指供矿品位与地质品位相比的降低程度。其计算公式:

废石混入率=(矿房矿石品位-供矿品位)/(矿房矿石品位-围岩品位)×100%(1)

贫化率=(矿房矿石品位-供矿品位)/矿房矿石品位 (2)

损失率=(矿柱矿量+场内损失矿量)/(矿房矿量+矿柱矿量) (3)

玉溪矿业公司的规定使用公式(1)来计算矿石混入率,并定义为贫化率。按照一般采矿工程有关书籍和文献,公式(1)所计算出的,是废石混入率。贫化率的计算公式应该是公式(2),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来的损失贫化率指标是不一样的。

4、降低矿石贫化和损失的措施

1)加强地质资料的收集和管理。根据大红山铜矿的地质实际情况,分析已有地质勘探资料和运用已经掌握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运用“坑探和钻探结合”,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疏到密、由浅入深、由中心到边部、由己知到未知的顺序组织探矿进一步加强对控矿构造和矿体形态在生产探矿。根据不同的采矿方法,适当勘探网度的加密,同时加强对地质资料的编录、取样和化验工作,掌握矿石地质品位分布和变化情况,从而比较准确地圈定出矿体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综合出来的地质资料经自检,组内查及领导检查审核签字,最终提交采矿人员进行采矿设计,为采矿设计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矿体回采过程中,加强“采探结合”,及时总结地质成矿规律,加强对己收集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与整理,对己采地段进行探采对比,总结规律指导生产,这些都对降低矿石贫化和损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地质技术人员及时进行现场跟踪管理、指导生产。根据大红山铜矿工程进行外包的实际情况,矿上成立了以资源部领导核心,技术人员到工区进行地质技术管理服务,以及现场组织管理的供矿管理组为体系的资源管理队伍,虽然各自在分工上和侧重点不同,但都是致力于矿山资源管理,服务于矿山地质技术工作,地质技术人员只要到现场都必须着重解决工作现场出现的各类问题。到掘进工作面,要监督和指导施工人员进行矿废石的处理,并对过程进行监控,严禁乱拉乱放。对于进行浅采盘区和出矿盘起,要求地质人员每天进行现场的跟踪指导,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指导作业人员按要求进行施工作业。通过这些管控工作,大大的降低了矿石的贫化和损失,为矿山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nlc202309051407

3)及时优化矿量计算的方法。

目前大红山铜矿采用铜铁合采的工艺,在满足条件下进行多层含铁铜矿体(I3、I2、I1)与含铜铁矿体(Ic、Ib、Ia)进行合采,为保障综合综合利用,在回采过程会采入部分矿体之间的夹层(低品位铜铁资源),造成了目前大红山铜矿贫化率偏大的现象,但又不能体现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真实的采矿指标。因此,经过讨论,回采范围内主矿体之间的低品位铜铁资源(铜品位低于0.3%,大于0.1%的夹层), 即不具备独立回采经济价值,但为保障主矿体完全回采而必须采下的部分的夹层的低品位资源,视为矿房矿量中的一个恒定量,扣除采入夹层(低品位铜铁资源混入)对品位影响,进行计算矿体的贫化率,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计算贫化率指标使用的最终采场采出矿量品位为扣除夹层的低品位铁铜资源影响后矿量品位

最终采场采出矿量品位=(总供矿金属量-落矿设计夹层金属量)/(总供矿量-落矿设计夹层量)*100%计算得出扣除设计回采夹层混入影响后,最终采场采出地质矿量的品位。

通过以上计算,最终贫化率={1-[(总供矿金属量-设计夹层金属量)/(总供矿量-落矿设计夹层量)--围岩品位]/(最终矿房地质品位-围岩品位)}*100%,得出最终矿房矿体的贫化率。

即,最终贫化率=[1-(最终采场采出矿量品位-围岩品位)/(最终矿房地质品位-围岩品位)]*100%。

显然,优化后计算出来的贫化损失只要要比原来的公式计算出来的相对要低,更加符合大红山铜矿的实际情况。

5、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技术管理对造成矿石贫化和损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从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加以控制,贫化损失的管理工作也是矿山地质技术管理的一项长期基本工作,矿山开采的贫化损失状况直接影响矿山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红山铜矿地质技术团队自建矿以来,一直不断加强采矿贫化损失管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取得了明显经济效果,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多年来贫化损失指标不断下降并维持在合理水平,这些都表明所采取的这些技术措施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钱锦和、沈远仁.云南大红山古火山岩铁铜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23-29.

[2]云南有色地质局三一三队,云南省新平县大红山铜矿首采区勘探地质报告[R].

[3]陈贤胜.云南新平老厂——大红山矿区成矿系列及其成因[J].西南矿产地.1995(2):1-11

[4]《矿山地质手册》编辑委员会矿山地质手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5] 余贤斌、吕力行.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大红山铜矿矿山损失率、贫化率管理现状调查报告[R].2012

[6]大红山铜矿资源部,大红山贫化率改算的说明.2014

作者简介:刘宗和(1986-12),男,彝族,云南省牟定人,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专业,学士,地质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矿山地质技术工作。

小疏忽大损失 篇7

等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后, 立即拆解下打气泵, 打开后发现打气泵曲轴轴承散架, 打气泵连杆滚瓦, 维修人员就把打气泵总成更换上就算完工, 结果没行驶多长时间, 此车驾驶员又打来电话反映问题严重多了, 说发动机有异响、机油压力低, 实在不能运行, 最后不得已派人把车拖回。

回厂后解体发动机, 结果发现发动机曲轴报瓦, 曲轴损坏, 无法修复, 造成1万多元的经济损失。

如果这次维修人员是有经验的人去救急或者考虑问题全面一些, 多分析车辆各系统的相关性, 后面就不会发生发动机故障。

遇到上述问题, 不能仅仅只是更换打气泵, 而且还应更换机油和机油滤芯, 甚至要求把车拖回, 解体发动机, 清洗机油油道, 那么就不会出现曲轴损坏及曲轴报瓦的现象。

由于打气泵连杆瓦滚瓦, 可能会有金属碎屑混入机油里, 弄脏机油滤芯, 造成带有金属碎屑的机油进入主油道而造成发动机故障。

噪声与听力损失 篇8

1 噪声与听力损失关系

不同的噪声环境对听力的影响有所不同,听力损失出现的早晚、程度也有所不同,但都为感音性听力损失。

飞机场环境噪声复杂,主要噪声源(飞机)位置不固定,同时机场内还存在辅助车辆等噪声源,环境噪声波动性大。其作业人员的听力损失随着接噪工龄的延长有增高的趋势[3]。球磨机作业工人,作业5~10年间听力损伤较快[4]。冲压工人的听力损害普遍存在,听力损伤率高[5]。火力发电厂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损失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噪声强度超过了《GBZ2-2002》中规定8h 85dB (A)的卫生标准限值,其作业工人听力损失发生较严重。②听力损失主要集中在Ⅰ-Ⅲ级,表现为高频听阈提高,以6kHz最为明显,语言频率受损少。③锅炉车间(噪声、粉尘和高温同时存在)与电机车间(主要存在噪声)、磨煤车间(同时存在粉尘和噪声)比较,其工人听力损失尤为明显[6]。制药行业的噪声作业人员,听损首先表现为高频部分,但随着工龄的延长,低频部分也受到侵害[7]。

不同的平均等效声级其听损也有差异,通过对工龄的分层分析发现,各工龄组的听损检出率与平均等效声级呈指数正相关[8]。

噪声作业工人电测听结果:随噪声作业工龄增加听力损失危险率增加,尤其是9年以上听力损失更为严重。听力损失与噪声的频率及频谱有关,如强度相等,人耳对低频的耐受力要比中频和高频者强[9]。

学生在使用耳机连续收听数小时音乐或学英语时,有的学生用大音量(大于最大播放音量的60%)进行播放,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与人交流时提高说话音量等现象,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初始受损的为高频区(4000Hz)[10]。

强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听损具有损害发生早,听力损失重,检出率高的特点。高频听损的最短工龄为4个月,主要发生在4kHz、6kHz处,工龄在5年以上,开始出现语频听损[11]。

2 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联合作用对听力的影响

分组分析脉冲噪声与振动接触组、脉冲噪声接触组、稳态噪声接触组,3组作业工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同时接触噪声和振动的工人较单纯接触噪声的工人语频听力损伤相对严重,接触脉冲噪声者较接触稳态噪声者语频听力损失较重而高频听力损失相对较轻。噪声和振动联合作用能够加重工人的听力损伤。脉冲噪声较稳态噪声对工人语频听力损伤严重[12]。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伤特点是慢性进行性感音系统受损伤的过程,在早期表现为高频率听力损伤,尤以4kHz最敏感逐渐又累及到语言频率听力。听力损伤随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加重,随工龄的增加而加重。高频听损与语频损伤呈明显正相关,语频听损随高频听损的增加而加重。噪声性的听力损伤,在早期表现高频有一凹陷,凹陷谷点在3、4、6kHz最为敏感,而尤以4kHz最为突出[13]。

通过对1 14名井下钻煤工听力损失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钻工组所接触的振动、嗓声虽均未超标,却导致了明显的听力改变,早期(~5年工龄)即可产生明显的听力损失,高频段比语频段敏感,并随着工龄的延长逐渐加重[14]。

高温与噪声对入耳高频听阈有协同作用,在同等噪声强度下,高温可以提高噪声引起的听力阈移,高温可使机体的耗氧量显著增加,加剧内耳组织缺氧,加重内耳听毛细胞的供血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使听阈进一步提高[15,16]。Gomes等[17]指出,作业环境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

3治疗

莫云芳,宋秀丽对噪声性听力损失治疗人员连续随访,在调离工作岗位的58人中,3年内未出现听力明显下降。治疗有效但始终未调离工作岗位的9人,第3年出现不同程度听力下降[18]。

4讨论

噪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业场所噪声更是不容忽视。噪声对人体危害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对听力的影响:

1.噪声性听力损失与接触噪声的工龄相关,工龄越长,听力损失比例越高;与噪声的平均等效声级有指数正相关关系;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失出现快,短期内即有听力损失。

2.噪声性听力损失以高频4kHz、6kHz敏感,出现早(5年内),语频(2kHz以下)不明显,这与鼓膜的生理结构有关,随着工龄延长,语频也受累。

3. 作业环境对听力损失的发生有明显的影响,振动、高温等物理因素,对噪声性听力损失有协同作用,可以加快听力损失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与噪声共同作用对听力的影响资料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

4. 出现听力损失时,进行适当治疗,并及时调离噪声作业岗位,可以阻止听力的继续下降;对于听力损失出现时间较短者,积极治疗,加强个人防护,可有效控制听力的进一步下降。

浅析原油加工损失 篇9

1 原油综合损失的构成

原油综合损失是指原油(包括外购原油料)进厂、储运输转、生产加工、产成品储存输转装运整个原油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损失。原油综合损失根据原油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又可以相应划分为原油途耗、原油储耗、原油加工损失和产成品出厂损失(我公司加工损失涵盖了产成品出厂损失)。而原油加工损失是原油综合损失的主要部分。目前我公司原油加工损失计算方法为:原油加工损失=原料油气加工量(含MTBE和外购蜡油加工量)-综合商品量-半成品及原料期末期初库存差-石油产品自用量(包含自用干气、自用燃料油、催化烧焦量)。按照加工损失主体分为以下几类。

1.1 装置加工损失

装置加工损失是指主要生产装置加工过程中气体排放、火炬烧损、脱除的烃类和非烃类物料,以及装置密封泄漏、设备检修和采样损失等。

1.2 炼油系统损失

炼油系统损失是指硫磺回收、酸性水汽提、溶剂回收、燃料气回收、瓦斯管网等辅助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损失,污水带油损失以及油品输转、储存、调和损失等。

1.3 产品出厂损失

产品出厂损失是指石油产成品交库后到实现销售后的全部损失,主要包括石油产成品的存储损失和输转、出厂损失,石油产成品的清罐、事故跑损损失。

2 装置加工损失分析

装置加工损失是原油加工损失的主要部分,在此仅指炼油主要装置在原油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损失量,主要包括常减压装置、石脑油加氢-轻烃回收装置、催化裂化装置、气体分离装置、汽油精制装置、连续重整装置、芳烃抽提装置、蜡油加氢装置、柴油加氢装置、聚丙烯装置、污水处理场等。

2.1 常减压装置

损失为原料中盐和其它杂质,减压塔顶抽真空系统产生的不凝气放空量,电脱盐罐切水含油量,含油污水携带烃类、硫化物等等。经调查常减压装置不凝气全部并至催化装置,电脱盐切水含油量为20×10-6,远远小于指标值50×10-6,电脱盐前盐含量为20mg·L-1,脱后盐含量为2.0mg·L-1,常减压装置月统计报表损失率为0.0005%左右,扣除污水携带油量,按照每月加工量75万t计算,常减压月损失量为3.75t。

2.2 石脑油加氢-轻烃回收装置

主要损失体现在溶剂回收携带烃类、硫化物,不凝气火炬排放等等。经调查脱乙烷塔顶气已全部并瓦斯管网,富氨液及酸性水中的油含量都控制在设计范围内,石脑油加氢-轻烃回收装置月统计报表损失率为0.002%左右,按照每月加工量16.50万t,扣除污水携带油量,月损失量在3.3t。

2.3 催化裂化装置

主要损失为催化原料中部分硫、氮和重金属杂质,烟气带硫损失,污水夹带损失等。催化装置烟气NOX、SO2含量各为360mg·m-3,按照5000m3·min-1的烟气排放速度计算,影响到原油的损失为39t,其装置每月的统计报表损失率为0.004%,按照月加工量28万t计算,催化损失约为50t/月。

2.4 气体分离、汽油精制装置

装置的损失主要体现在设备泄漏损失等方面,影响不是很大,根据其月报表统计,合计加工损失约为9t/月。

2.5 重整装置

损失主要体现在催化剂积碳、工艺放空损失等方面,根据其月报表统计,合计加工损失约为6t/月。

2.6 芳烃抽提及PSA1装置

主要损失为污水夹带及中间罐油品蒸发损失,设备泄漏损失等,根据其月报表统计,合计加工损失约为47t/月。

2.7 加氢裂化及柴油加氢装置

主要损失为加氢催化剂上的积碳(金属),气体超压排放,高压部位不严发生泄漏,氢气量过剩排放高压放空情况等,不过排放高压放空的氢气基本都得到了回收,突破火炬水封罐的情况很少,根据其月报表统计,合计加工损失约为4t/月。

2.8 聚丙烯装置

主要损失为精制单元催化剂再生时的丙烯排放,设备泄漏损失等,其再生频率为2月1次,丙烯损失量约为15t,合计加工损失约为18t/月。

综上,装置加工损失合计约为142.64t/月。

3 炼油系统损失构成分析

炼油系统损失的实际表现形式,就是半成品输转存损失、硫磺回收、瓦斯燃放火炬、外排污水携带物料,以及污油、污泥、碱(酸)渣、白土出厂带油、清罐损失等。

3.1 半成品输转、储存、调和损失

根据中石化《液体化工产品损耗标准》对8月份半成品在输转、储存的损耗标准计算可得:

根据8月份数据看来,石脑油、柴油、蜡油的输转、调和损失所占比例较大。

3.2 瓦斯燃放火炬损失

我公司的瓦斯主要是通过各产气装置进入瓦斯管网,放空气回收及液化气气化器补充等方式实现平衡控制,其中装置操作波动或事故状态、氢气管网波动、聚丙烯精制系统再生等是造成火炬排放的主要原因。按照聚丙烯装置再生时间及火炬排放量的情况计算,月平均损失约为272t,聚丙烯装置预载酸性气火炬伴烧量约为84t,高低压火炬长明灯损失量为216t,不计火炬突破水封燃烧量,合计损失为572t。

3.3 污水及酸碱渣及其它损失

轻重质油罐含油污水在排放过程中,轻组分挥发至大气中导致损失。2013年8月份污水排放总量为45万t,其氨氮硫烃含量约为55×10-6,合计污水含硫油等损失2.50t,减渣损失主要是油品精制过程中吸收在碱液中的硫化氢、硫醇、酸性油、乳化油等在碱渣处理过程中会转化为无机物或释放到空气中,根据经验计算约为2t左右。

根据以上推导得出炼油系统损失共计2155.5t。

4 结论

结合公司8月统计数据的加工损失量4487.71t和实际所计算的理论损失,虽不能完全真实量化但基本反映当前加工损失的分布状况:装置加工损失占总加工损失3.18%,炼油系统损失占总加工损失48.03%,其中半成品输转损失占35.18%,放火炬损失占12.57%,剩余48.79%的加工损失率可理解为半成品及原料期末期初库存差、石油产品自用量(包含自用干气、自用燃料油、催化烧焦量)计量误差及采样损失所致。

浅议锅炉损失 篇10

火力发电厂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或其他燃料的化学能生产电能的工厂。在火力发电厂中, 锅炉的作用是利用燃料燃烧放热来产生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蒸汽。从能量守恒的观点来看, 当锅炉工况稳定时, 输入锅炉的热量与锅炉输出的热量应当平衡。锅炉输出的热量包括有效利用热和各项热损失两个方面。锅炉热平衡方程, 见公式 (1) :

锅炉输入热量=锅炉有效利用热+热损失 (1)

对于燃煤锅炉来说, 热损失主要包括排烟热损失、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锅炉散热损失、炉渣物理热损失几部分。公式 (1) 可以表达为:

式中Qr———燃料和随燃料一起进入锅炉的热量, Q1———有效利用热量, Q2———排烟损失热量, Q3———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热量, Q4——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热量, Q5———锅炉散热量, Q6——炉渣物理损失热量。

将公式 (2) 各项均除以总输入热量Qr, 并乘以100%, 则可用热量的百分数写出锅炉热平衡方程。见公式 (3) :

式中q1———锅炉有效利用热百分数, q2———排烟热损失百分数, q3———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热百分数, q4———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热百分数, q5———锅炉散热损失百分数, q6———炉渣物理热损失百分数。

从公式 (3) 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锅炉有效利用热, 必须降低其它各项损失热百分数。

1 排烟热损失

1.1 定义

烟气离开锅炉排入大气所带走的热量损失, 叫做排烟损失, 它是由于排出锅炉的烟气焓高于进入锅炉的冷空气焓而造成的。

式中q2———排烟损失百分数 (%) , K1、K2———系数, 根据不同的燃料品种选取, αy———锅炉排烟处的过剩空气系数, Ty———排烟温度 (℃) , tk———冷空气温度 (℃) , q4———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百分数 (%) 。

1.3 影响因素

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是排烟温度和排烟容积, 排烟温度越高, 排烟容积越大, 排烟热损失就越大。在排烟温度相同时, 烟气容积越大, 则排烟热损失也越大。燃料水分越大或排烟处过量空气系数过大, 都会导致排烟处烟气容积增大, 排烟热损失增加。锅炉运行时, 受热面上发生结渣或积灰时, 受热面的换热能力降低, 烟气的传热量减少, 造成排烟温度升高。在锅炉运行时, 漏风不仅会使排烟容积增大, 而且还会使排烟温度升高, 这是因为漏入的冷空气使漏风点处的烟温降低, 使漏风点之后所有的受热面传热量都减少, 故使排烟温度升高, 而且漏风点越靠近炉膛, 影响越大。

1.4 采取措施

及时清理受热面。在运行中及时吹灰、打焦和清除结垢, 在停炉时, 对受热面进行彻底清理, 从而保持受热面内外清洁。采购原煤时注意燃煤质量, 同时加强煤场管理, 做好燃料储存, 制粉过程中, 对原煤、煤粉干燥, 提高煤粉的干燥程度。加强运行调整和设备维护, 适当减少过量空气系数。加强对锅炉的检查与维护, 减少漏风。

2 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2.1 定义

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是指锅炉排烟中残留的可燃气体如CO、H2、CH4和重碳氢化合物CMHN等未放出其燃烧热而造成的热损失。

2.2 计算

对于化学不完全燃烧常采用如下简化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煤粉炉而言, 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一般不大于0.5%, 在锅炉反平衡计算中常忽略不计。

2.3 影响因素

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与燃料性质、炉膛过量空气系数、炉膛温度、炉膛结构及运行工况等因素有关, 燃料挥发分低、风粉配合不当、空气量不足、过剩空气系数过小、炉膛温度过低等, 都会增加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2.4 采取措施

采购优质煤, 提高入炉煤挥发分。加强运行调整, 保持适当的过剩空气系数和较高的炉膛温度以及稳定的负荷。组织好锅炉内空气动力工况, 使燃料与空气得到充分的混合。

3 机械不完全燃烧

3.1 定义

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 是部分固体可燃物在锅炉内不完全燃烧随飞灰和炉渣一同排出炉外而造成的热损失。即有飞灰、炉渣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两部分组成。用q4表示。

3.2 计算公式机械不完全燃料损失率=锅炉灰渣的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锅炉飞灰的机械不完全燃料损失。

对于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热百分数, 通常用如下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32866———残炭 (可燃物) 的发热量 (千焦/千克) , Ay———燃料的应用基灰分含量重量百分数 (%) , ahz———灰渣灰比, afh———飞灰灰比, Chz———灰渣中的可燃物含量重量百分比, Cfh———飞灰中的可燃物含量重量百分比, Qdy———入炉煤的应用基低位发热量 (千焦/千克) 。

3.3 影响因素

从公式 (6) 可以看出, 影响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的主要因素有: (1) 燃料的应用基灰分, 灰分越高损失越大, (2) 应用基低位发热量, 低位发热量越高, 损失越小; (3) 飞灰、灰渣可燃物含量, 含量越高, 损失就越大。而燃料的灰分、低位发热量与采购的原煤质量有关。而飞灰、灰渣可燃物含量与锅炉燃烧方式、煤粉细度、炉膛结构、锅炉负荷和运行工况以及运行人员的操作水平有关。

3.4 采取措施

提高采购原煤质量, 采购发热量、挥发分高, 灰分少的燃煤。加强对制粉系统的管理, 使用优质钢球, 并定期更换, 进而提高磨煤质量, 降低煤粉细度。进行正确的运行调节, 以保持适当的过剩空气系数、炉膛火焰中心位置与火焰充满程度、炉膛负压以及足够的炉膛温度, 则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就小。

4 散热损失

4.1 定义

散热损失是由于锅炉炉墙、联箱、汽水管道、烟风管道等部件的外表面温度高于周围大气温度而向周围散失的热量。

4.2 计算公式

当锅炉在非额定蒸发量情况下运行时, 按公式 (7) 计算:

式中q5e———额定蒸发量下的散热损失 (%) , 可通过查表求得, De———锅炉额定蒸发量 (吨/小时) , D———锅炉实际蒸发量 (吨/小时) 。

4.3 影响因素

影响散热损失的因素有:锅炉散热表面积的大小, 水冷壁敷设情况、管道的保温及周围环境情况。

4.4 减少损失应采取措施

加强对锅炉本体及管道的检查, 对发现的保温缺失的、保温不好的地方, 及时做好维护工作, 减少散热损失。

5 炉渣物理热损失

5.1 定义

炉渣排出炉外时由于它具有较高的温度而造成的热损失称为炉渣物理热损失。

5.2 计算公式

炉渣物理热损失按公式 (8) 计算:

式中 (ct) lz———炉渣的比热与其温度的乘积, 也就是炉渣的热焓, (千焦/千克) 。

5.3 影响因素

炉渣物理热损失的大小与燃料中的灰分含量、炉渣中灰分占燃料总灰分的份量、燃料发热量、锅炉的排渣方式有关, 灰分高或发热量低, 或排渣率高的锅炉, 该项损失就大。

5.4 采取措施

把好燃煤进厂关, 选用发热量高、灰分低的燃煤, 从而降低炉渣物理热损失。

6 影响锅炉损失的主要指标

通过上述阐述可以看出, 影响锅炉损失的指标主要有:过剩空气系数、排烟温度、送风温度、燃煤发热量、燃煤灰分、灰渣及飞灰可燃物含量等。

7 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 明确了锅炉各项损失的定义、计算公式、影响因素、减少损失应采取的措施, 为减少锅炉损失及其计算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卫会, 于庆士, 辛国华合编.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及系统.东北电力学院.

[2]刘鸿远.一种节能锅炉[P].中国专利:CN103335398A, 2013-10-02.

上一篇:儿童慢性鼻窦炎下一篇:情感教育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