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距离

2024-05-08

社交距离(精选三篇)

社交距离 篇1

1. 社交平台的应用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随着大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辅导员与学生相互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十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那么怎么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热点相结合,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新媒体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微信出现后,这一问题有了重要的解决突破口。“微信”“微博”已经迅速成为继Email和QQ之后流行的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成为人们迅速发布想法、实现与他人交流沟通以及展示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微”文化正深刻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作为个性化的个人心理和信息的集成终端,不仅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同时也逐步地被更多的辅导员所关注。将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作为教育的载体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突破了以往的陈旧式的思想教育模式,使得师生交流更加轻松便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运用这些社交平台,师生交流机会少这一缺陷就能得到有效的弥补,辅导员也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困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关怀,使辅导员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和人性化。

2. 社交平台的应用是改进工作方法的突破口

在以往的教育机制中,辅导员往往扮演着“强权者”的角色,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是标准的“政治引路人”,常用教条化、填鸭式的说教进行思想工作。现如今信息时代的巨大冲击力已使辅导员的角色向“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转变。在这种变化中,微信、微博、人人平台的问世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营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对于心理和生理都趋于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他们日后形成理性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的移动终端化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成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人人网、微信及微博等社交软件查看同学动态、发表照片以及更换状态,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展现自己个性的方式。学生通过精心“经营”自己的社交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等不拘泥于教育的书面格式和形式化,完全打造属于自己的舞台,真实地反映自己。辅导员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可以直接看到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发表激励或者安慰的话,再者可以发表励志状态,同学间相互转发,这无疑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再利用具体的谈心谈话进一步解决问题,从而将工作落到实处

3. 社交平台的应用实现了教育模式的多维化

首先,社交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相结合的整体模式。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成为大众应用媒介,不仅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目前连家长和社会人士等也纷纷注册,其成为关注当代大学生思想生活的有利平台,家长和师也可以进行交流与分享。其次,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元互动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留言并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提出建议性意见,就教学方案跟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双元互动的局面再次,实现了隐显性结合的渗透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发的状态及时了解他们的近期活动、状态、心情和个性,准确地掌握信息。最后,实现了贯穿古今中外的时空模式。网络社交平台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远程交流的平台,使工作更加快捷,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何掌握职场的社交距离? 篇2

与领导的距离

与领导的距离的掌握关乎到与其相处的好坏,很多时候也会影响到你的职场未来。那么,与领导应该保持哪些“距离”呢?

1、不要长时间与领导独处

在其他人眼里,与领导关系太过亲密总归是不合适的,长时间和领导独处更容易引发别人的猜疑,营造出你是领导心腹的形象,可能会卷进不必要的人事斗争当中。所以,尽量缩短这个时间。

2、玩笑话要适度

办公室幽默不可缺少,但一定要掌握分寸,尤其是与领导之间,开玩笑的尺度一定要格外谨慎,次数也不宜频繁,否则会造成不够尊重领导的印象,引发的不良后果还需要自己承担。

3、不和领导过于亲昵

尤其是与异性领导相处时,太过亲昵一定会招来别人的话柄,反倒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说不定还要领教办公室流言蜚语的杀伤力。与同性领导相处时,也绝不要称兄道弟,很多领导为了能笼络下属营造出与其“打成一片”的氛围,导致下属容易忽略身份作出不得当的行为。除此以外,对于领导的隐私也不要试着窥探,了解领导在工作中的作风是应该的,但私生活一定不能打听。

与同事的距离

同事是职场上每天接触最多的人,与同事的距离是一定要把握好的,其中的关键就是管好自己嘴。

1、一定不要逢人诉苦

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要自己消化,职场上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有些人受了委屈一定要说出来才痛快,于是,开始和自己认为可靠的同事倒苦水,而殊不知最有可能“出卖”你的那个人就在身边。

移动社交时代之“最远的距离” 篇3

《老友记》那部戏在1994年推出,连续播出了10年,于2004年结束。也就是在那一年,Facebook诞生了,社交网络风靡了,纽约的咖啡馆也开始安静了。又过了10年,在2014年的一个周六下午,我同3个好友也照例找了家咖啡馆坐下来小聚,而在之后的两个小时,我们都在不约而同地玩着手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就坐在你面前,你却在发微信。

社交网络的存在使你可以足不出户就结交一大圈朋友,在互联网提供的这片社交沃土上,人们从一个圈子跳入另一个圈子是一件分外轻松的事情,就连增加或减少一个“粉丝”或者“朋友”都不伴随任何痛感。与此同时,社交网络帮助人们找到了失联多年的旧友或者是远在海外的同学。但你真的认为移动社交的存在有效增进了沟通吗?

人类与生俱来的适应性使我们在这个省时、省事、省钱的移动社交时代中很快走起了捷径。邮件太多了?设置一句话自动回复。电话响了?直接进语音信箱,之后用短信回复。忙得没有时间同亲友一一分享升职的好消息?一条Facebook搞定。有任何好想法?不用深思熟虑,写条Twitter就好。但殊不知这样一种建立在高科技之上的超级沟通环境(Hyper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正在将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面对面沟通边缘化。

去年,我随公司做过一个咨询项目,帮助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建立企业内部社交网络。目的是加强该企业内部信息流动,鼓励员工之间活跃互动,并建立便捷的绩效考核管理。在项目进行中,我们需要与该公司每个层级的经理和员工交流,通过采集大量信息以确定该内部网络的各项功能。当完成了大部分员工的采访后,我终于约到了该公司最忙的CTO(首席技术官)。他礼貌友好地将我请进办公室,正当我准备开始谈话时,他的手机响了,他先是道歉,之后看了一下号码,然后他选择忽略电话,回到我们的谈话中。几分钟后,我正在阐述项目的设计规划,他又收到了一条短信。还是像刚才那样,他看了一下号码,选择了忽略。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他的手机因为各种信息推送而振动,他没有接任何电话或者回任何信息,但是从他的眼神中可以读到,他的注意力因为那些干扰和多余地指尖操作,而无法完全集中在我们的谈话中,尽管这次面对面的交流对他非常重要,而且按分钟计费。

问题正是在此,移动科技带动了便捷的次级沟通(Lower-Order Communication),这些次级沟通带有不同步性,即在收到信息时我们不必马上回复,如电子邮件、短信、博客、Facebook、Twitter等。这些电子交流方式过于方便,以至于我们在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通过这些次级交流去进行一些实际上必须通过同步的高级沟通(Higher-Order Communication)而实现的交流,如调解矛盾、商议问题、情感支持、协商谈判、反馈意见等。而当下,高级沟通的时间已经被无所不在的次级沟通侵占。尼尔森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2012年社交媒体报告》显示,在2012年,美国用户投入到各个社交网络的总时长超过1210亿分钟,移动社交俨然已在美国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支配性地位。而这些占据支配性地位的交流真的如此重要嘛?

假如我们将你生活中人际网分为A、B、C、D四组,这四组的划分规则如下:假设你正在进行一个重要的会议,需要全神贯注,此刻一个人打电话给你,如果你总是在这样的时刻接他的电话,那么他属于A组(爱人、孩子、至亲、老板、重要客户);如果你此刻决定不接电话但会议结束后马上打回去,那么他属于B组(亲戚、重要同事/朋友);如果你决定让电话直接进留言信箱,不接也不回,那么他属于C组(不重要的同事/朋友、或那些只知道名字的人);如果你彻底忽略了这个电话,那么他属于D组(学校或工作等任何场合认识的不重要的人)。经过这样的分组后,你也许会特别诧异地发现,在社交网络中,我们竟然将如此珍贵的时间花在了关注那些根本不可能给我们打电话的人或者没有任何绩效的交流中。

如果只能选择改善一件事能让我在2014年变得更好,我会选择将更多的沟通时间分配给A组的人,并在工作的时候按下手机设置中的请勿打扰键。当与移动社交从蜜月期进入磨合期时,如果不用心经营,它会变成时间和距离真正的刽子手,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社交距离】相关文章:

反应距离和安全距离04-27

作用距离05-11

信息距离05-12

距离之美05-16

距离学习05-17

距离初三作文05-26

公众距离范文05-16

距离满分作文05-13

最小距离法05-16

超长距离通信05-18

上一篇:计算机病毒研究下一篇:XPS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