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化

2024-05-07

网络社交化(精选十篇)

网络社交化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网络舆情,影响分析

2005年, 国内开始对网络舆情开展研究, 目前已成为研究热点。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关注关心的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观点、看法或者意见。通过网络社会化平台, 大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对热点公共事务表达观点、抒发情绪。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已经成为高校舆情引导的重要变量。社交化阅读使大学生之间高密度、高效率的互动交往加剧, 对网络舆情发生和发展起到产生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定义及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方式在网络技术时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与此同时, 他们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以纸媒为中心的阅读方式, 转变为以社交为中心的阅读方式, 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应运而生。它是由社交化 (社会化) 黏结用户社交媒体或社会化媒体 (Social Media) 促成的。它是相对传统以书为核心, 强调内容本身的阅读模式提出来的, 它更加注重人、注重基于阅读的社交, 来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交化阅读是指, 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 互动参与、追求阅读体验的新型阅读方式。在随着手机阅读、微信阅读的普及, 社交化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交友方式和生活方式, 具有阅读形式的聚合化、阅读内容的多元化和阅读功能的体验化。

相对其他群体, 大学生的阅读行为除了具备获取知识、传承文化等作用外, 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形成起到关键影响。大学生通过微信群、QQ群、社交网络实现社交化阅读, 这些都是典型的隐形舆论场, 对舆论格局和舆情走向产生重要影响。这个为开展社交化阅读与网络舆情之间研究的提供了基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 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文章旨在加强高校网络阵地管理, 从而加强对网络舆情引导。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及形成

(一) 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 同质化程度高

社交化阅读背景下, 大学生有更加广阔的舆情参与、表达的平台。大学生之间交流频率高, 言行影响程度大, “意见领袖”容易对周围同学产生影响。同时, 大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现场直播和实时传播, 网络舆情在短时间内产生连锁反应。当今社会开放、包容、多元, 大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 在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上明显增强, 容易在网络舆情发生时积极表达和参与。在一些公众热点话题上, 大学生具有相似的感受和想法, 在行为、情绪上相互模仿, 以至逐渐趋同。这种“趋同”, 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 也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明显的特点。

2. 社交化方式明显

正如前文所述, 社交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关系的需要促成了社交化阅读的产生, 反过来, 社交化阅读行为也成为连接社会关系的纽带。在移动中阅读, 在参与中阅读, 正是社交化阅读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显示出的新特点。大学生注重发现社会的热点和焦点, 更注重信息分享的体验感和快乐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是大学生实现社交化阅读的心理基础。在阅读分享中, 展示自我的知识储备、观点新颖和广阔人脉。空间的限制、时间的交错并不能影响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 这就是社交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独到之处。

3. 网络聚集能力强

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所关心的问题、事件在网络社会中予以表达观点、看法或意见。以某个舆情事件为缘由, 达到一定公开传播程度, 才能成为网络舆情事件。这个过程中, 社会化阅读实现了网络舆情发生时的双向传播和对话。网络舆情在各自的社交圈 (如朋友圈) 中迅速传播, 而每一次传播都将很大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 这是区别一般网络传播。由于社交化阅读具有一定的联络基础, 大学生看似随时、随地的网络参与, 仍然能使得网络舆情以几何数级的效率得以发展。

(二) 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

1. 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话题聚焦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逻辑起点, 网络舆情的发展也不例外。这个逻辑起点就是网络话题。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那些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较高或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引发的。例如, 近期出现某高校因为学生有不及格课程需要通知家长的事件。这一与大学生的心理反差较大, 就立刻引起了大学生的激烈反应, 一些有同样经历的校外大学生也加入了“共情”围观的行列。当舆情事件进入发展时期, 并已取得人数较多的网民关注时, 网民群体的情绪会先入为主地趋向于舆情始发人。而社交化阅读的方式, 使得聚焦话题更为集中, 产生一种叠加的效应, 从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影响。

2. 网络舆情的核心阶段:舆论场形成

当下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社交化阅读的背景下, 大学生通过4G通信技术、校园无线通信技术和手机移动终端, 在迅速传播信息的同时, 传递着强烈聚集信号。本文认为这个阶段是网络舆情发展最为核心的阶段, 也是网络舆情处理最佳时期。以朋友圈传播为例, 每一次点赞都是对网络舆论的一次加强, 社交化方式生活的大学生在任何一个网络舆情中都扮演了重要的推泼助澜的角色, 无论是以何种方式展示。大学生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获取信息并将其阅读内容加以分享和传播, 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场, 标志着网络舆情的发生。

3. 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舆情波动

在这个阶段, 网络舆情呈现出上下波动。正如声波在空气这个中介中得以传播一样, 舆情发展也有从低潮到高潮到结束的波动过程。经过核心阶段的舆论场形成后, 网络舆情高潮随即形成。在网络舆情中, 反映着舆情双方的矛盾点和对抗面。整个波动过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网络舆情事件与大学生的利害关系或者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 可能是1天、也可能是1周、甚至1个月或者更长。无论任何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和走向, 理论上说都是可以采取举措予以控制。网络舆情发展的起落波动, 都预示着一种网络舆论的此消彼长, 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注意网络舆情的反复。

三、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分析

(一) 认知因素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内容一定是自身关注的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件, 大致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学校内的有关教学、考试、就业、生活等;后者主要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治安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及各种突发事件。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壮大, 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 社交化阅读成为继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之后,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大学生极易将网络社会直接当作现实环境去认知, 并依此做出行为选择。如何认知社会, 成为网络舆情的首要问题, 而社交化阅读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认知。大学生关注什么、热议什么, 在他们的社交化阅读行为中便可知晓。这也是网络舆情发生的逻辑起点。在大学生社交化阅读中, 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出现频率高的或者易形成网络聚集的话题往往就成为网络舆情的起因事件。我们需要及时掌握大学生在社交化阅读中的内容, 这有助于我们判断事件的发展趋势。

为防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 在网络监测的同时, 我们应广泛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呼声, 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释和处理, 进行科学预判实际上就是发挥大学生认知因素对网络舆情的产生的影响。大学生所处的圈子, 所谈及的话题, 甚至所涉猎的阅读书目都可以作为预判的主要依据。同时, 在分析大学生认知因素的同时, 不能忽略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问题。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大学阶段恰是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观念尚未成熟。这也是社交化阅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 情绪因素

在多元、复杂化的网络社会中, 舆论中心一旦形成, 在短时间内就可能成为网络舆情事件。这个过程中, 除了如上所述提到的认知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即情绪因素。社交化阅读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并不是孤立的个体, 他们是一群基于兴趣趋同、价值认同的社交化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 正如一种无形的外部压力将其锁定。尤其当出现“合理”意见时, 大家都会趋同, 变现出相对一致的情绪, 就连情绪表达的方式也会出现趋同性。社交化阅读模式是与传统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社交化手段的助推下, 更多的大学生选择或积极认同、或消极默认或中立观望。而前两者占大部分。社交化群体是有联络基础的网络生态, 已建立的信任关系十分牢固, 在网络舆情出现时, 情绪表达多数倾向支持或者默许。这就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在情绪因素上的反映, 对网络舆情的走向和迅速发展有着助推作用。

情绪是由各类感觉、思想和行为组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常常会受到干扰事件、性格脾气、外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代表着先进的流行文化, 也是具年轻活力的一族。他们的情绪表达是外向的、主动的、丰富的、敏感的, 甚至是极端的。因此, 控制网络舆情中的情绪表达十分重要。社交化阅读为调控网络舆情中的大学生情绪表达提供了思路和途径。大学生社交化阅读的轨迹反映了他们的喜好或选择。如果能建立相关重点事件和重点人物的社交化阅读信息库, 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和语言和他们形成“共鸣”或“共情”, 就有利于化解网络舆情。

(三) 行为因素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社交化阅读成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和分享体验的主要方式。阅读量的持续上升往往是网络舆情事件产生的开始。密集的社交活动和大量的阅读信息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形形色色的网络生态环境, 也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的本质体现。这就是大学生社交化阅读之所以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在网络社会中, 舆论场的形成都需要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 其中包括发布者、传播者和参与者, 而网络舆情也不例外。大学生社交化阅读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张边际模糊、错综复杂、反应灵敏的一张网络, 他们的行为模式显现出了同质化、多元化、开放化、感性化, 这就是社交化阅读展现的情境。阅读中的话题, 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相比较传统模式中点对点式行为模式, 社交化阅读行为更加便捷和快速;相比较新媒体模式中的面对面式的行为模式, 社交化阅读更加立体, 它是点、面、线相互交织的一种关系。不同的社交群体的大学生有着不同行为模式, 如文艺派大学生、激进派大学生、热情派大学生、理性派大学生等。他们的社交方式不同、情绪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也不同, 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也不同。

规范网络行为, 成为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对社交化阅读程度高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引导。除了呼吁网络晴朗空间外, 更多可以从行为主体本身入手, 即培养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外两个方面开展。“意见领袖”在传播和评论中对整个网络社会产生聚能效应和影响效应。“意见领袖”的意见往往能引起共鸣和认同。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非常重要, 学会用大学生自己的声音去教育学生。同时, 我们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弘扬高雅的网络文化, 使其坚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分析社交化阅读中大学生行为类型和特点, 规范网络言语, 履行网络道德, 遵守网络法律, 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社交化阅读时代到来, 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网络舆情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代表的社会文化前沿, 是国家发展的风向标。因此, 与大学生相关的网络舆情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 要积极研究社交化阅读中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要素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正确研判网络舆情形势, 客观分析网络舆情问题, 制定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措施, 引导大学生用理性观点来修正自我观点, 强化和增加理性的声音。同时, 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时候要注重分类引导, 区别不同社交群体之间特点, 做到心中有数, 行之有效, 务求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昌祖.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J].现代传播, 2010, (09) :139-140.

[2]李花蕾.论社交化阅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03) :187-190.

人力资源社交化之年 篇2

根据SilkRoad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社交技术和人才管理现状》(State of Social Technology and Talent Management),75%的人力资源和人才管理业务领导人认为他们的企业在内部和外部社交网络技术两方面均“后知后觉”。

现在,有机会在20将这种遗憾转化为行动。以下是未来一年社交媒体五大主要趋势,它们将对人力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1.游戏化成为标准实践

在年,游戏化将继续“大举入侵”很多商业流程。

越来越多的研究、调查和现实生活例子证明,将游戏机制整合到市场营销、呼叫中心运作、培训及开发等非游戏活动中将带来巨大威力,更多企业流程将由此开始走向“游戏化”。

德勤是已经使用游戏化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将级别、“勋章”和得分排行榜整合到“德勤领袖培训课程”(Deloitte Leadership Academy)中。自从在推出以来,该课程已经培训超过2万名企业高管用户。经过这些努力,德勤及其客户得以收获诸多益处,例如员工专注度加强,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表现等。

德勤认为,让员工在Twitter、LinkedIn及公司的内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勋章(通过完成多个不同的培训模块而获得)是巨大的动力。人们喜欢拿些东西出来展示自己的成就,尤其是当各个级别的员工比以往更热衷于维持强劲的个人品牌时。

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 Inc.)预测,到,福布斯全球企业强中七成的企业将管理至少一款“游戏化”应用程序或系统。

2.简历的终结

在2013年,传统简历将被个人品牌的深度和广度所取代。

在你和一位潜在雇主面试前,做好心理准备――人事或招聘经理或将检查以下一个或以上有关你的信息来源:1)在谷歌或必应上搜索你的名字所得到的前十条搜索结果;2)你拥有的Twitter关注者数量及最近一次发推时间;3)你的LinkedIn人脉网络的规模和质量;4)你在LinkedIn上所获推荐的数量和质量;5)你的Klout得分。

听起来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许吧,但这已经在发生了。我最近发表的有关个人品牌的博客文章提到,软件公司Salesforce.com最近招聘社区管理员,将“Klout得分不低于35”作为该职位的“技能要求”。

一旦候选人了解到招聘者对于他们的网络表现的关注,他们将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办法。大家可以从颇具创意的求职者肖恩・麦克蒂克(Shawn McTigue)处获得灵感――他在向万事达卡公司(Mastercard)提交的实习申请中加入了一段特意制作的视频,更多求职者将通过创造性的途径来推销自己的履历。

不管我们怎么做,我们都将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用于概括我们工作经历、专业技术、技巧和成就的一纸文书――即我们认为的“简历”,将不再作为我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差异化因素。

3.你的Klout得分将成为了一种可计量的货币

在接下来一年,Klout得分将在你的简历和LinkedIn个人档案上占据显要位置,并且甚至可能帮助你获得提拔,

Klout称自己是职场人士的SAT得分,用于衡量每一位用户的网络“影响力”。 Klout得分是一个1到100之内的统计得分,对你多项不同的因素进行评分,包括:你通过社交媒体与多少人相互关联;多少人信任你;以及在哪些话题上信任你。去年9月,微软对Klout进行战略投资,根据该协议的一部分,必应和Klout将合作共同加强社交网络搜索。

作为“数字影响力”业内最大的企业,Klout仍然为这种得分的意义设定着标杆。下次准备求职面试的时候,请准备好回答Klout网站曾经的标语问题:“你的影响力有多少?”

Klout 首席执行官乔・费尔南德斯(Joe Fernandez)最近接受布莱恩・索利斯(Brian Solis)采访时表示:“影响力真的已经成为了社交网络的货币,Klout是该种货币的标准衡量途径。”他说的没错。我们很多人甚至不记得自己的SAT得分,但我们可能很快就要在自己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安装Klout应用,从而能够第一时间知道自己每周得分的升降情况。

4.个人品牌推广将成为必须技巧

我在自己上一篇博客文章里提出这个问题:现在的雇主更倾向于聘请一位高IQ的求职者还是高Klout得分的求职者。在2013年,随着雇主、员工和求职者将把更多时间、资源和注意力分配至个人品牌的开发,这一平衡将继续向后者倾斜。

企业将跟随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做法,该公司举办了年度“个人品牌周”(Personal Branding Week)活动,其中包括一系列用以帮助训练有潜力的新招聘人员建立个人品牌并提高自我推广能力的培训练习。我们将看到更多具有前瞻性的企业逐渐开始采取这种互惠互利的培训,并将其作为招聘“千禧一代”顶级人才的差异化因素。最终,这种类型的项目有望成为大学校园核心课程的组成部分,因为大学指导教师最终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就业备战程度是他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从“知识经济”向“社交经济”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正如Fast Company杂志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所提到,“我们的见识与我们的人脉这两者的价值,其间的界线将很快变得模糊”。在2013年,潜在求职者将更加刻意创造自己的“电梯演说”(Elevator pitch,即在短时间内成功推销)并将这种“推销广告”发布在Facebook、Linkedin和Twitter个人简介上。

若“个人品牌”在你听来十分浅薄,最好重新考虑。在目前这个年代,通过众包为问题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和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同样值得称道,因而关注候选人的关系网和影响力范围是非常合理的。

5. 在你开始找工作前,招聘者就会找到你

不仅求职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知道如何使用社交工具,负责人才管理的人力资源高管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应该了解如何使用社交工具。

现在,全部企业已经在为他们加紧精简流程。Entelo和TalentBin等初创企业通过扫描社交网络并聚焦到特定候选人,帮助企业发掘合适的求职者。他们的搜索工具关注于用户个人档案里提到的履历和历史,而且也观察用户对社交网络的使用。这些企业可以精准找出最近或者经常更新个人简介的用户,从而决定哪位候选人准备重新回到求职市场。在人才招聘中获得先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优秀企业对优秀候选人的搜索变得更加具有竞争性。

车展迎来网络社交化变革 篇3

社会化加速营销资源整合

据艾瑞咨询数据研究发现,互联网是网民了解汽车最基本的信息渠道,高达77.4%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而选择汽车展会的受访者比例达到了53.6%,仅次于互联网和朋友推荐。如果将“互联网”、“朋友”、“车展”三个最有效资源整合到一起,无疑是营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互联网”、“朋友”、“车展”分别对应的是互联网“平台”、“关系链”、“事件”,腾讯汽车是国内极少数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的网络媒体,目前腾讯汽车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化营销竞争力,通过一站式平台布局、强弱关系链应用、全程事件报道等方式,形成了对网络车展的社会化扩容。

“汽车是面向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者,而这类消费者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强,通过网络营销,可以更直接的传达车企的产品和服务。”腾讯广告销售部副总经理栾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腾讯汽车频道已经跃入平台价值全面提升阶段。”腾讯汽车经过重点产品的不断研发与产出,平台布局不断完善,如今已经在北京车展之前迎来平台升级转型的契机。

不仅如此,腾讯拥有全国最大的微博注册用户群,大批年轻活跃的车迷族,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车友微博社区。在2012年北京车展期间,将同步开启微博报道平台,大量独立、新颖、鲜活的内容将第一时间呈现给微博网友。借助平台资源的打通,腾讯汽车已形成社会化的一站式导购平台,全线满足汽车品牌展示、互动、集客、售卖的需求。

社会化实现长效“缓释”

对于消费者来说北京车展是一个短期事件,关注车展期间的闪耀刹那,而对于汽车品牌来说,期望通过车展获得持续长效的传播机会。两种思维的差距必定产生营销上的裂缝,而拥有大量活跃用户和全平台布局的腾讯汽车,是少数能够对这一营销裂缝进行填补的平台。腾讯在北京车展前对汽车平台做了升级,强势上线了三大重要产品:腾讯购车产品系、视频导购、车拍拍(秒杀、团购功能),并对重点产品做了全面升级,这些产品能够为汽车品牌提供全线长效的营销服务,对消费者完成品牌认知、品牌体验、销售转化、品牌偏好、忠诚度、后市销售、CRM、二次营销、自传播影响力等营销举措。

腾讯汽车平台社会化升级的核心是全平台整合,让腾讯的用户成为广告主的客户。对广大车友而言,腾讯汽车是融合汽车企业、经销商、行业专家、评论员、资深车友在内的海量汽车信息互动共享平台,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最新的汽车资讯分享。对企业而言,腾讯汽车平台聚集了大量真正有购车计划的车友。通过腾讯汽车的社会化营销平台作用,不但可以进行企业形象和文化展示,还可以发布产品、报价、维修保养服务等综合信息,最终实现在线购车。

栾娜女士透露,腾讯汽车今年将重点放在打造一站式购车平台上。通过See(资讯平台)、Search(搜索平台)、Select(导购平台)、Sale(电商平台)、Share (社会化平台)、Service(服务平台),真正实现理想购车,一站到位。

社会化深化品牌影响

车展营销实现社会化的最大利益点在于,在营销从2.0跨域到3.0时代过程中,通过社交和开放,帮助汽车品牌完成对消费者的内心和价值观的影响。腾讯汽车通过对内部平台全面打通,实现全平台化;通过对外部进行开放,带来大曝光,让用户关注到企业品牌;对管理和营销工具开放,帮助提升粉丝活跃度、口碑和二次传播;并深入挖掘用户数据提供用户属性、行为分析与效果分析,实现精准和高效。上述举措真正实现了让有价值的目标用户爱上品牌的目标。

网络社交化 篇4

媒介即讯息, 它通过引入一种新尺度, 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影响。社交媒体将现实关系引入互联网, 并在网上维持和拓展, 打破现实和虚拟的隔离, 促使两个世界发生改变。而且, 在现实功能转向虚拟的过程中, 虚拟世界成为现实的映照, 及时关注其中的变化, 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变迁。

本研究聚焦社交媒体格局下, 网络交往情境从匿名向非匿名的转变及其原因;非匿名化终结了网络平等、自由的乌托邦, 促使我们反思对媒介的认识。

一、社交媒体名称及范围的界定

社交媒体已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 但回顾现有研究, 使用的名称五花八门, 如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等;指涉范围大小不一, 有专指SNS网站的, 有包括微博和SNS网站的, 还有将博客、视频、维基、微博、SNS、团购网一并纳入的。因此, 急需对社交媒体的特点、名称、范围进行梳理, 以便于进一步研究。

与博客、视频网、维基相比, 社交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以关系为中心, 通过关注将用户联结成巨大网络, 网民成为其中的节点, 嵌入特定的关系网, 并且个人关系图谱是公开的, 信息传播、社交拓展都循关系网展开。其次, 社交媒体具备自媒体特性, 网民可自行生产、传播内容, 轻易实现互动。因此, “社交媒体是兼具媒介属性和社交属性的统一体”2这是对其核心特点的准确概括, 而“社交媒体”是最体现其特点的名称。

从发展历程上看, 社交媒体一词随facebook、twitte的风靡而广为人知, 因此, 国内一些学者将社交媒体锁定于SNS网站和微博的做法值得认可。

二、社交媒体带来两大变化

1.“双网”合并——现实中的人际网与在线人际网

之前, 现实与虚拟泾渭分明, 而社交媒体促成其融合。社交网络的发展过程, 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的低成本管理, 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社会的社交出现交叉3。社交媒体根据六度分隔理论, 将人际关系作为其发展壮大的基础, 用户进入社交媒体, 首先要搭建自身的关系网,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现实关系网的移植, 借助社交媒体, 人们既维持原有的交往, 又结交朋友的朋友, 现实人际网与在线人际网相互重合, 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藩篱。

2. 网状联结——分散游离状态的终结

社交媒体出现前, 网民同处虚拟空间却各自冲浪, 缺乏联结机制和持续互动, 相互依赖程度低, 典型的例子是论坛, 网民围绕感兴趣的帖子聚集、互动、分散, 网民之间的交往表现出短暂的、易变的、偶然的4以及私密的特征, 数量、影响都有限。总之, 网民处于分散游离状态。

社交媒体在六度分隔理论的基础上, 借助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将分散的网民组织起来, 通过引入RSS信息订阅技术, 要求网民先搭建自身关系网, 排除个人独来独往的可能, 强调一切信息和资源都来自网络。自此, 网民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并通过新网民的加入, 使网络不断扩大、通道不断增加, 最终所有网民都处于网状联结中, 终结了分散游离的状态。

三、社交媒体格局下, 网络交往情境的非匿名化

匿名性是网络人际交往中最突出的特点, 它将现实与虚拟隔开, 拉平人与人的差异, 使交往集中于内容, 创造乘了自由平等的交往情境, 但匿名性也为坏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使谣言与谎言难以识破。社交媒体的兴起, 消解了网络中匿名的交往情境, 这不仅因为一些网站推行实名制, 更重要的是, 社交媒体的媒介特性和使用过程推动了非匿名性的转向。非匿名性不同于实名性, 它大抵处于匿名性和实名性之间:你不确切地知道某人的名字和身世, 但大体能判定他所处的社会层次、所属的群体。

1. 亲密关系引入, 自由发挥成泡影

以前, 网民的虚拟生活以内容为主导, 或获取信息或游戏休闲, 社交仅作为其伴随性活动, 人际互动具有偶然性, 并在匿名中展开。社交媒体依赖人际网络建立、发展, 人际交往成为其运转的重要基础, 网民涉足社交媒体, 首先要搭建自身的关系网, 成为网络中的节点, 进而满足信息、服务、社交等需求。

由于社交媒体引入RSS订阅技术, 一方面赋予用户选择信息源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也逼迫用户必须尽快搭建、融入人际网络中, 否则就是座“孤岛”。搭建关系网络, 就是选择交往对象、相互建立联系, 最初的交往对象通常来源于现实中的亲友和志同道合的网友, 二者都经过了持久、深入的接触, 密切关系后移植到社交媒体中, 至此网民作为节点, 在虚拟世界关系网络中有了特定位置, 熟人围绕左右, 个体深深嵌入其中, 更倾向于同现实自我保持一致, 匿名性带来的自由被消解。

2. 丰富自我展示, 现实因素再发威

社交媒体具备自媒体的特质, 并通过整合音乐、视频、图片等, 为用户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运营方也鼓励网民进行内容生产, 这从twitter最初的宣传词“What are you doing now?”可见一斑。同时,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更加隔离和孤单, 淡化了现实中的交往和情感5, 更渴望通过媒介来展示自我、吸引他人、进行交往。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上网变得方便快捷, 社交媒体用户更加活跃, 可以即时发布个人的思想、行动、见闻等动态信息, 而且其多媒体形式使人物、事件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这些动态, 一方面作为信息汇入洪流, 另一方面是个人生活的时空记录, 从中透露出的生活方式、收入水平、身材外貌等元素, 直接影响了其他网民结交好友、开展互动的意愿。丰富的时空记录使现实因素再次浮现, 影响了网络人际的交往, 匿名性带来的平等不复存在。

3. 公开带来围观, 交往言行受到束缚

之前, 网络世界公私分明, 信息传播是公开的, 而人际交往是隐秘的, 隔离在一个个私密空间中, 如一对一聊天最私密, 聊天室也仅对特定成员开放, 而且一个人可以同时针对不同对象, 在不同的空间中扮演不同的自己, 性格得以充分释放。社交媒体打破了获取信息和人际交往的界限, 把信息和关系融合在一起, 信息沿关系图谱传播, 关系随信息流通升华, 用户的各种状态在第一时间推送到好友的页面上, 而且相互间的留言、评论、转发等也是公开的, 交往内容、频率一览无余, 遭到众人围观。

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是社会性动物, 他人在场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6社交媒体中交往情境的公开化、由强及弱的关系环绕, 使交往处于他人在场状态下, 难免表现出符合他人期待的、与现实一致的自己, 匿名性带来的自由受到冲击。正是社交媒体的特性及使用, 创造出熟人围绕、自我曝光、众人围观的环境, 一方面网民在社交中的自由度降低, 倾向于同现实中的自我保持一致, 另一方面其他网民可通过网络图谱和个人信息, 较准确地对他人、人群进行社会定位分类, 非匿名性的交往情境已然形成。

四、关于技术乌托邦的反思

每种新媒介的诞生都顺应了人类需求, 人们往往乐于享受便利并高唱赞歌。互联网刚诞生时, 由于匿名性和跨越时空性, 拉平了人与人的差异, 营造出自由平等的交往空间, 人们为此欢呼雀跃, 但社交媒体兴起, 通过引入现实关系、鼓励自我展示和公开交往过程, 消解了匿名性带来的平等与自由, 宣告了乌托邦的破灭。

现代社会中, 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禁让人反思对媒介的认识。新媒介在带来延伸的同时, 必然造成某种功能的解除7, 技术乌托邦是对媒介的不完全认识。如今, 社交媒体使现实社会、网络空间发生了新变化, 只有多领域、多方面进行探讨, 才有助于我们真正认清这一新媒介。

摘要:社交媒体根据六度分隔理论引入现实人际关系, 导致现实人际网与虚拟人际网合并、网民从分散游离走向网状联结。在现实人际交往转向网络的过程中, 网络的匿名情境受到冲击, 出现非匿名化转向。研究发现, 正是社交媒体的特性和使用, 创造出熟人围绕、自我曝光、众人围观的新环境, 导致交往的非匿名性, 也宣告关于平等、自由网络乌托邦的破灭。

关键词:社交媒体,非匿名化,交往情境,网络乌托邦

注释

11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http://tech.sina.com.cn/z/CNNIC30/

22曹博林, 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 2011年第3期

33肖云颖, 互联网新媒体的社会功能与电子民主——以奥巴马大选中对网络新媒介的利用为例, 青年作家[J], 2012年2月

44屈勇, 网络人际交往对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 社会心理科学[J], 2008年第5期

55向淑君, 敞开与遮蔽——新媒介时代的隐私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年6月第1版

66社会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第四版

遇上碎片化的社交作文700字 篇5

在这个现代化的大城市里,各式各样的人,各色各样的风采,各种各样的体验,让我们流连忘返,不舍离去。然而,你是否曾注意过那些捧着书静坐阅读的人?你是否曾注意过那些面带笑容与他人谈话的人?你是否曾注意过那些追着巴士狂跑千里的人?不,你没有!我们都没有!我们都被这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给迷得神魂颠倒,或者可以说是被这几乎万能的手机给吸引。随处可见一行人抱着手机,有说有笑的,又哭又闹的,仿佛有了手机,什么都有了,其实并非我们所想的,真正去感受和了解世界才是真理。

就说我上完小记者课后的感受吧――今年暑假,我上了为期10天的课,令我感慨的竟然不是记者行业的不易,而是社交网站的庞大与万能。每次我们需要编稿时,打开手机或电脑,口动输入就ok,根本不需要手来工作就可以搞定一切。交稿的方法有很多,邮箱啊,QQ啊,微信啊,公众号啊等等。除了采访,我们几乎就是在和手机交流。到了最后的结业式,我们竟然看不到人在现场观看我们的汇报,我们失望透顶,未曾想回到家后,爸妈竟目不转睛的盯着手机回看结业式,我不禁想:这样多的`简便方法,又有谁会亲临现场呢?又有谁会放弃手机面对面的交谈?有了手机仿佛就有了全世界。

其实我们应该放下手机,认真仔细的去看看未完成包装的世界,真的很美。而不是整天活在虚拟世界里去了解那个假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那些工人在拆老房子的时候有多少千言万语,你会发现,原来除了手机以外的世界是这么美好。在手机中社交,发现不了他人的美,只有亲身经历过,感受过,观察过,才懂得。

网络社交化 篇6

【摘 要】对当前英语外语教育(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以下简称“EFL”)实践和相关文献的分析表明,大多数EFL实践仍然是教师主导学习过程的传统语言学习形式,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此外,EFL学习也因为学习者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之外进行实践而受到置疑。以学生为中心、有意义的、情境化的语言学习实践能够解决EFL当前所面临的这些困境,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具备创建这种学习实践的潜力,它们不仅仅能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和经验的基础上,并且可以让学习者参与课堂之外的整个学习过程。此外,很多关于移动学习的文章强调移动学习能够为学生创建情境化、有意义的、真实的学习机会。本研究选择33位EFL的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个16周的学期中进行设计研究。研究中,学生们通过移动电话访问Facebook,并由此体验情境化学习。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移动社交网络媒体,比如Facebook,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化的课外语言学习机会,拓展了课堂学习环境。此外,移动Facebook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学习体验,学习者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实现个人价值。

【关键词】 移动语言学习;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生成内容;情境化学习;设计研究

社交化时代企业发展新规律探究 篇7

本文认为, 从整体上来说, 我们已经进入到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的社交化时代。所谓的社交化, 就是指随着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社交营销等迅速兴起, 基于网络的社交行为已经深深植根于人类的任何活动之中, 它将深刻的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

全球社交网络兴起。社交网络的兴起以Facebook的建立为代表, Facebook建立以后, 迅速吸引了大批的美国知名大学的学生加入, 尤其是在开放对外注册以后, 更是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Facebook的带动下, 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3年, 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 而全球约有1/5的人 (即16.1亿) 每个月至少使用一次社交网络, 使用社交网络已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主要行为之一。

中国社交网络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 中国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 为社交网络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2013年,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04亿, 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8.28亿, 其中手机网名用户突破5亿, 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社交媒体的诞生,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其中, 以强关系为主打特色的微信, 迅速融入公众的生活当中, 达到超过5亿的使用规模, 并逐渐取代短信等沟通方式, 成为新的交流沟通渠道;微信的快速成长使我国的社交化程度达到国际水平, 并且, 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越了美国和全球社交化普及速度。

社交化时代呈现去中心化和信任背书两大特点。社交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信息的传递由发送方、信息内容和接受方三个主体组成, 在传统社会中发送方以及信息内容都有可能为政治权力或商业利益所“绑架”, 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人们所能接受信息的来源和内容都是固定和有限的, 就产生了所谓的“中心”。然而在社交化时代, 社交网络中的内容不再是由专业机构或特定人群所产生, 而是由社交网络中的全体参与者共同完成, 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 共同生产信息, 这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信息的门槛, 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 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从而进一步加速解构中心, 完全“去中心化”。信任背书成为社交网络成功运行的基础。信任背书存在于社交网络的各个环节, 从信息本身看, 虽然只是不多的140字, 但发布信息者个人的专业、情感、价值、判断、喜好、历史等关键要素, 会依附在这条信息之上, 流动在好友 (关系链) 中, 看到信息的人也会将自己对该人的信任及其他因素做出回应, 并传递下去。信任在这个传导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整个社交网络中的最关键因素。在社交平台中不断涌现的内容大号、自媒体账号, 都在有意无意中遵循这些原则, 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基于弱关系的信任链条, 当无数的信任链条汇聚在一起时, 便产生了庞大的社交红利。

二、社交化时代下企业发展的新规律

社交化企业的三张网—内部、伙伴、外部。

处在社交化时代的企业 , 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者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 构建“三张网”:内部社交网络、伙伴社交网和外部社交网络。

内部社交网络。企业以内部社交工具或云端社交系统为平台, 将全部员工纳入到平台当中, 实现任意员工间的无缝交流和沟通, 形成覆盖整个企业的内部交流网络。内部社交网络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企业中的部门隔离、科层制的层级结构等限制, 使员工之间可以无障碍的沟通和分享知识, 将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和离散的同事关系转变为紧密的协同、分享关系。

伙伴社交网络。企业基于现有专家及合作伙伴资源, 通过社交化平台或网络手段, 将所有的合作伙伴链接起来, 实现企业间的快速的无缝交流和业务信息的资源共享。伙伴社交网络, 将企业与合作伙伴间基于传统供应链关系的固定链式关系, 转变为基于网络的动态合作关系, 使企业突破了自身边界限制, 实现了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外部社交网络。企业利用现有公共社交网络, 开辟对外沟通交流窗口, 形成联接消费者的开放社交网络。全球社交网络的出现, 消除了消费者与企业间的隔膜, 使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的众多活动当中, 也使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从传统的买卖关系向合作共赢关系的转变 (见图1) 。

三、新趋势

新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颠覆商业模式:跨界融合

社交网络的产生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的供需关系、产品理念及行业界限等一系列工业化生产的传统法则, 催化出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 逐步推动着企业组织的重塑和商品市场的变革。

社交化趋势下的新兴商业模式具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粉丝经济, 消费者与企业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 消费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和活动参与的粉丝, 企业以消费者为核心, 聚集起自身的粉丝团体, 并借此开展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活动。二是极致体验, 产品从单一的功能载体向服务载体转变, 与文化、价值观相融合, 将长板做到极致, 打造行业标杆产品, 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让消费者为产品尖叫。三是跨界融合, 不同行业纷纷吸纳互联网元素, 以互联网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为基础, 融入自身行业内容, 实现跨界融合。

社交化已孕育出平台模式、数据模式及免费模式等对行业具有颠覆性效应的新型商业模式。平台模式, 以粉丝理念为核心, 企业通过搭建平台, 聚集消费者粉丝和合作伙伴粉丝, 共同创造价值, 实现消费者、企业自身及合作伙伴的协同式发展。数据模式, 以丰富产品价值为核心, 通过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和行业数据, 实现精准营销、数据运营和服务、行业数据枢纽。免费模式, 以极致体验为核心, 最大化产品性价比, 甚至免费为消费者提供, 转而通过内容的创造与运营实现长期盈利。

新型商业模式改变了竞争方式, 对市场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一是社交化颠覆了传统大型企业在信息传播、营销和渠道上的优势地位, 为创新创业企业的爆发式、破坏式增长提供了土壤;二是社交化成为连接不同行业的纽带, 行业间的隔膜正逐渐消退, 企业不仅面临本行业的竞争, 更随时面临着来自相关行业、甚至完全无关行业的冲击;三是基于平台化运作的新模式, 产生了超越一般企业概念的巨无霸式对手——生态圈, 使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残酷。

(二) 颠覆企业管理:组织无边界、管理扁平化

在社交化时代, 企业的管理思路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组织无边界化、管理扁平化转变。组织无边界化包含企业内外边界逐渐模糊化和内部部门间分工界限模糊化。一是企业内外边界逐渐模糊化。由于社交网络使企业与合作伙伴、客户的关系更紧密, 企业作为平台整合内外各项资源, 与客户、合作伙伴共同协作创造价值, 角色划分逐渐模糊。二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的界限模糊化。社交化背景下的企业运作要求内部各部门通力协作以面对和服务于客户, 对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协调要求提升, 一切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创造价值为导向, 职能部门间的界限弱化。

管理扁平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和决策两个层级上。在管理层级, 由于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流转加快, 一方面员工自我管理意识加强, 另一方面主管可以更多地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问题情绪等信息, 扩大了可管理指导的范围, 从而导致管理幅度从传统的七至十人增加到几十甚至几百人, 同样规模的组织所需要的管理层级相应减少, 组织结构扁平化。在决策层级, 由于社交化背景下的管理以客户为导向, 要求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响应外部环境及客户需求变化, 在决策过程中不能有过多的层级进行协调, 社交网络使上下级之间的非正式沟通更为便捷, 因而更多的决策权限被下放到与客户接触的一线, 整个企业的决策层级减少, 决策速度加快。在这两个特征之下, 企业内部和内外沟通协调方式正在发生转变。首先, 企业内部的沟通协调方式发生转变。传统企业的内部沟通主要通过公文或邮件自下而上逐级汇报请示, 再自上而下逐级下达指示, 正式沟通为主, 信息传递渠道较为单一。社交网络下企业

内部沟通方式更加多样, 主要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 通过行为发起和反馈进行沟通、协调, 打破了行政部门间的壁垒, 沟通更简单有效。以非正式的沟通为主要形式, 信息传递渠道多样化 (见图2) 。

同时, 企业对外沟通协调方式也在发生转变。传统企业的对外沟通普遍通过专门部门对接相应外部机构, 如采购对供应商, 市场对客户等, 分工明确, 彼此相对独立。整个流程中企业作为一个枢纽占据着主动地位。社交网络下客户逐渐成为占据主动地位的角色, 客户可以迅速获得供应商、企业的信息, 迫使企业转变对外沟通方式, 不再是一个部门对接一类对象, 而是由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对接所有外部对象。

扁平化管理案例为小米公司。小米公司组织架构具有高度扁平化的特点, 总体架构按业务划分团队, 由不同高管分管。核心系统、软件、硬件、设计与供应链、营销服务、电商、多看均由不同创始人坐镇, 大家互不干涉。组织架构一共分为三级:七个核心创始人、部门负责人、员工。除七个创始人有职位, 其他人都没有职位, 都是工程师。高度扁平化的管理基于小米员工的驱动力和自我管理, 权限下放, 以信任替代监督。除了每周一的例会之外很少开会, 减少了层级间互相汇报浪费的时间。

企业要用倒三角的新型组织架构来适应社交化组织和管理的变化。组织结构上形成业务团队在上, 资源平台在中间, 而职能服务平台在最下的倒三角模式。对外, 首先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业务团队, 其次将服务于业务团队的内部各资源与外部资源一起打造成多个开放的资源平台, 最后将综合性职能作为职能服务平台, 为业务发展制定战略、调配资源, 同时为业务团队及资源平台提供综合服务。内部管理简单化, 对团队采用自主式的管理, 将各团队视为独立发展的利润中心, 直接对接外部市场, 使其具备独立成长壮大的生命力 (见图3) 。

(三) 颠覆研发模式:众包、开放式创新

社交化使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成为可能, 众包、开放式的创新模式正逐步成为企业研发的新途径。

众包成为最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模式。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 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 (而且通常是大型的) 大众网络的做法。社交化时代使得众包可以更便捷的组织更多的资源, 创造更大的价值。社交化一方面提供了平台和渠道, 将普通大众、消费者、专家和合作伙伴纳入创新体系中;另一方面为小团队, 甚至个人提供了工作平台, 创造了巨大的网络劳动力市场, 形成了传统组织的编外人力资源。众包式研发使组织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发现高素质的人才, 并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加以利用, 弥补了现有封闭式研发模式的不足, 帮助企业建立起更加高效和完善的研发体系 (见图4) 。

众包有着与封闭式研发截然不同的模式特征。从理念上, 众包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外部资源;从创新空间上, 众包整合的创新资源面向全球;从核心能力上, 众包不再以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设计的垂直一体化为核心, 而将资源整合能力作为核心能力, 搜索、识别并整合外部研发资源;从企业内部研发部门的定位上, 目标是实现内部结合, 整合内外创新资源使公司的资产绩效最大化;从创新成功的测度上, 以更加开放和完善的方式评价并处理创新成果, 用研发的投资回报率、是否是突破性的创新产品 (商业模式) 等指标取代单纯从销售贡献角度出发的评价标准, 以知识产权运营 (买卖) 等手段更加灵活的处理研发成果, 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见表1) 。

社交化使得众包成为实实在在可实现、可预测、可评估的方法。众包首先以研发内容为引导, 从采集创意、获取技术解决方案、搜集产品改进方案及新品研发等多角度出发, 明确适合众包的研发内容;以众包资源及激励方式为支撑, 通过选择众包资源, 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方式, 组织众包活动;同时, 从培养开放式创新观念、培育良好口碑、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聚集企业粉丝、建立孵化等相关管理机制等多维度入手, 构建起发挥众包作用的基础。

(四) 颠覆产业组织:瞪羚成为原创产业引领者

社交化时代, 以大企业、跨国公司为主力军的传统产业组织格局正在被颠覆, 创业企业成为孕育新兴产业的核心动力, 瞪羚企业则成为产业成长, 尤其是原创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在工业经济条件下, 大企业、跨国公司在产业组织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 大企业和跨国公司通过全球调配资源, 促进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 依靠在基础性研发和大规模制造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 快速传播品牌影响力, 迅速有效的进入新兴市场, 引领新兴市场的相关产业发展。

社交化时代, 创业企业成为孕育新兴产业的核心动力, 瞪羚企业成为原创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自身的一些弊端致使他们难以把握社交化时代的新浪潮。只有创业企业才能代表最新的、最原创的想法和技术, 只有在大量的创业企业试错的过程中, 才有可能诞生出新一代改变世界的创新型企业, 孕育出新兴产业。同时, 只有瞪羚企业才能代表成功的、新的商业模式、技术路线、发展战略等, 塑造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成为原创产业的引领者。

瞪羚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大企业所欠缺快速成长, 主要依靠三大核心机制 (见图5) :使命感、抓机会和拉长板。使命感即瞪羚企业拥有并坚持改变世界的梦想, 为瞪羚企业快速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抓机会即瞪羚企业能够敏锐的感知并牢牢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 并将之转化成瞪羚企业快速成长的外部动力;拉长板即瞪羚企业始终是在最大限度的拉伸自己的长板而非弥补短板, 这是瞪羚企业快速成长的内生动力。

社交化正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改变我们所熟知或忽略的领域、模式、组织、范式、行为等等, 对生产生活方式、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去面对和把握社交化新时代来临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1]长城战略咨询.社交化:新时代与新趋势[R].长城战略咨询, 2014-5-14.

[2]马卫, 方丽, 屠建洲.从外包到众包的商业模式变革及启示[J].商业时代, 2008 (1) .

[3]夏剑.众包革命:群众创新[N].中国企业报, 2008-3-25.

[4]贺铿.中国经济减速与出路[J].中国市场, 2013 (31) .

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化传播策略分析 篇8

2016 年3 月,以90 后新生代为目标群体的“唔哩”新闻客户端上线,为新闻客户端市场再添猛将。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社交化传播也成为新闻客户端实现差异化、增加用户粘性的必要策略,但这种策略是基于现实考虑而存在的一种阶段性策略,是作为推动新闻客户端最终向社交网络平台转变的一种根本性战略,值得我们思考。

1 新闻客户端采取社交化传播策略的必要性

1.1 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受众的社交需求分析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交需求愈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与他人的互动增多、意见表达欲增强等。新媒体时代因其所具备的信息分享与社交的双重属性成为推动社交化趋势的一大动力,在此背景下,新闻客户端的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的自我阅读与吸收,而更加倾向于通过分享等方式与他人产生互动,并从中获得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的满足。

1.2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对新闻客户端的冲击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集社交化功能与信息生产功能于一身,并实现了两者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受众的社交需求是其生产和分享信息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中的各种信息又起到了维护受众社交关系网的作用。因此,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所拥有的受众通常具有较强的用户粘性,这对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新闻客户端所产生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对此,新闻客户端不得不调整传播策略,顺应社交化发展趋势,转变受众角色,让受众积极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创作中来。

2 新闻客户端社交化传播的现状

2.1 个性化推荐精准满足受众需求

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使受众每天处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获取信息的不适应和焦虑等心态。从复杂繁多的信息中进行信息过滤,依据受众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等“量体裁衣”,推送个性化信息成为新闻客户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要策略。新闻客户端往往在受众第一次使用时,便通过问答方式采集受众的个性化数据,据此推送消息。例如,并读新闻客户端对用户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查,并根据用户的选择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消息推送。

2.2 巧用评论与跟帖,拓宽受众社交网

新闻客户端的评论与跟帖功能不仅反映了受众的观点,且不同观点的碰撞也有效拓宽了受众的社交网络。受众可通过评论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亦可通过跟帖对他人的评论予以回复,还可通过点赞功能对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表示认可,部分新闻客户端还将依据点赞数由高到低对评论进行排序,有效增加了用户之间互动的机会。唔哩新闻客户端将“弹幕”引入到评论中,改变了传统评论的呆板模式,符合了其目标受众群90 后新生代的“吐槽”特性。

2.3 分享功能链接受众社交关系网

通过分享信息,新闻客户端用户既实现了自我展示,又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了自身的社交关系网络。新闻客户端的分享功能直接绑定用户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账号,用户可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分享到多个社交平台,好友可通过评论或再分享的方式与之进行互动。如澎湃新闻客户端不仅支持将信息分享到微信、QQ和新浪微博,还支持腾讯微博、印象笔记、有道笔记、豆瓣网和系统分享等多个平台,实现了多渠道的信息分享。

2.4 开创报料版块,吸引受众参与新闻生产

由益普索集团(Ipsos)做的调查显示,受众生产的信息内容比其他媒介生产的内容多20% 的影响力及35% 的印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量新闻客户端纷纷开创报料板块,鼓励用户提供新闻线索,参与到新闻生产过程中来。澎湃新闻客户端将报料板块与新闻搜索平台并列放置菜单栏顶部,支持用户进行文字说明和上传照片,并提供报料热线。并读新闻客户端支持用户对新闻图片进行评论,而用户的评论可视为对新闻图片信息的说明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吸引读者参与新闻生产的作用。

2.5 创建话题和活动,实现与受众的线上线下互动

新闻客户端通过创建话题,制造用户关注点,吸引受众注意力,与受众进行线上互动。此外,部分新闻客户端还通过策划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受众的线下互动需求。澎湃新闻客户端的问吧是一个新型问答社区,所打造的话题丰富多样,每个话题都由该领域的名人或达人主持,并通过详细解答用户所提问题实现与用户互动交流。上游新闻客户端专门开辟活动一栏,积极打造各种市内活动,如其开展的“捐赠家里闲置玩具”的公益活动,便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

3 新闻客户端社交化传播的策略分析

3.1 受众策略分析

新闻客户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是新闻机构顺应媒介环境变化而做出的反应,其最终目的是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丰富的消息,因此,新闻客户端应树立受众本位的思想基础,了解目标受众群体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信息需求等,据此进行个性化信息推荐,才能有效吸引受众眼球,激发受众参与互动。唔哩新闻客户端自称为是“一款面向90 后的个性化推荐移动资讯阅读客户端”,受众定位十分明确。该客户端针对90 后人群喜欢“好看好玩,有趣正能量”的内容需求,以年轻人喜欢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提供丰富信息,除按90 后惯常使用的网络用语将菜单栏命名为“八卦震”“涨知识点”“笑点低”等外,还将“弹幕”引入到评论中,贴合90 后“爱吐槽、爱娱乐”的个性。

3.2 功能策略分析

产品功能的设计应立足于受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操作习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倾向于选择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获取新闻,媒介受众走向碎片化,这就要求新闻客户端对推送功能进行优化,及时、准确地提供受众关注的重要信息,且推送的新闻不应过于泛滥,以免造成受众的腻烦心理。上游新闻客户端作为一款地区性移动新闻平台,除全国范围内的重大新闻外,对于重庆市内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也能做到及时推送,精准满足用户需求。

3.3 内容策略分析

当前,人们普遍面临着信息过剩、海量数据和信息涌入日常生活的事实。而受众只有对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新闻内容发表意见或分享给好友进行社交互动。戴维·申克认为,一个信息量过载的世界需要一个重构系统对信息价值进行再塑造。这即是要求新闻客户端以极具整体性的视野对信息进行管理,生产出原创性和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差异化的新闻信息不仅可以提高新闻客户端市场的进入壁垒,还可有效吸引受众注意,增强用户粘性。澎湃新闻客户端在内容生产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不仅设置《中南海》《舆论场》《打虎记》等多个栏目,涵盖时事、财经、生活等多个方面,而且致力于打造原创性、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如在国家反腐浪潮高涨之际,澎湃新闻凭借其“坚决的反腐立场”和高质量的原创报道在在反腐报道领域站稳脚跟,吸纳了大批忠实用户群体。

3.4 技术策略分析

技术是新闻客户端实现社交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其重要性不容小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客户端能够通过对用户浏览、转发、评论、搜索等数据进行追踪和分析,实现精准推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你在读新闻客户端,而新闻客户端在读你”。同时,新闻客户端所使用的地理定位服务技术,能够根据用户所处位置提供该区域的新闻信息,增强了信息推送的精准化。如并读、九派等多个新闻客户端在打开界面时将弹出定位服务申请消息栏。此外,VR技术的兴起使得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的开发成为可能。2015 年11 月,《纽约时报》发布了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这种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用户身临其境,并强化了用户的互动体验,是未来新闻客户端社交化传播发展的趋势之一。

4 结语

新闻客户端所呈现的社交化发展趋势与其说是其主动采取的发展战略,不如说是其在社交媒体巨大冲击下,为迎合受众的社交化需求而做出的反应,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用户群体,从自媒体市场夺回主导权,使用户获得新闻信息的方式回归到更具公信力的媒体平台。因此,新闻客户端的社交化传播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迎合用户、培养用户的一种阶段性策略。在未来的发展中,新闻客户端并非一味处于被动方迎合受众的社交化需求,而极有可能在积聚大量用户群体后回归生产和提供新闻的本位,并不断对用户群体进行维护。新闻客户端所采取的社交化传播策略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增强用户粘性,但用户忠诚度仍主要建立在高质量的新闻内容之上。

参考文献

[1]斯蒂芬.奎恩.融合新闻报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威.新闻的社交化传播[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互联网音乐社交化发展模式简析 篇9

一、当下网络音乐的社交化模式

当下,网络音乐社交化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网络音乐服务商们纷纷看好社交媒体的价值,逐渐尝试走上音乐社交道路。以国外的服务商为例,大体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通过与社交媒体合作,整合现有社交网站的客户资源,其典型代表是“Spotify+Facebook”模式。用户通过在Facebook的个人主页加入“music”标签,可以直接进入该界面听音乐,同时与好友进行音乐互动。

第二种,流媒体音乐服务商单独开发社交服务网络,其典型代表是“i Tunes+Ping”模式。i Tunes在2010年发布Ping服务,这是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社交网络,使用户可以随时跳转进来分享自己购买的音乐、对好友的音乐的评价,还可以获得自己喜欢的艺人的第一手信息。这使得i Tunes具备了社交属性。

第三种,网络音乐服务商自带社交功能,不妨以“Last.fm”为例。Last.fm不仅可以记录和分析用户的收听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音乐推荐,还可以让用户拥有个人的个性化网络电台用于交友。同时,Last.fm通过开发搜索引擎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互动话题交流,并创建音乐小组、明星访谈等,将音乐产品的社交功能发挥到了极点。(1)

在音乐与社交相结合的道路上,有合理运用取得成功者如Spotify、Pandora、Last.fm,也有运营不当失败而退者如Ping——该功能因用户反响一般,很快便宣告关闭。然而,从国内外各大服务商日益高涨的社交化热情来看,这依然是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大趋势之一,并且,显而易见的是,通过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大部分服务商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比如Spotify整合进Facebook后,一周内获得100万新用户,(2)而且目前依然在社交化道路上不断深化,其盈利多了一个重要源头。Last.fm更是致力于打造新一代的互联网音乐传播平台,号称这个平台是“你所需要的最后一个音乐网站”,他们不仅建立庞大的音乐资源库,更积极开展与各个新媒体平台的合作,通过音乐分享、社交网络使用,最大范围地整合音乐爱好者,(3)堪称音乐社交类服务的一个经营样板。

二、网络音乐社交热的原因

未来,人们怎么寻找音乐,音乐又如何寻找歌迷?Last.fm创始人之一马丁·斯迪克赛尔(Martin Stiksel)说:“现在很难对未来的音乐做出任何的预测。我只能说,音乐的控制权会越来越(多地)放到歌迷的手中,他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买卖音乐,而不是通过大一统的音乐零售商。乐迷自己会变成推销员,推销他们真正喜爱的歌手。”(4)当下,各大网络音乐服务商竞相开辟音乐社交化道路,也是缘于认识到了这一趋势,从而充分挖掘用户理念,力求抓住先机。但是,音乐社交化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先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平台的互补与协作

互联网精神包括开放、互动、协作、共享。可以说,依托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至少在某些层面携带这几大原始基因。网络音乐服务商与社交平台便属于此列,二者以互联网平台为协作基础,彼此互补、合作。

网络音乐服务商的基本性质是内容提供商,他们以(音乐)内容为生存基础,通过不断开发新技术,记录与追踪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能真正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内容。对他们而言,用户是传播内容的关键力量。为此,各大网络音乐服务商将用户作为争抢的目标。例如,Shazam耗巨资拓展伙伴关系,提高平台用户量和互动程度,已连续数年处于亏损状态;号称“音乐界的Twitter”的Rdio也始终面临着与Spotify等巨头的强力竞争,在美国拥有近10万订阅用户的它,与拥有2000万付费用户的Spotify和650万订阅用户的Apple Music相比,显得竞争乏力,同时,相较于Pandora和Spotify在互联网音乐服务方面33%和13%的市场占有率,Rdio也只有7%,显得过于渺小,已于2015年11月16日申请破产。(1)

社交网络本质上是以社会关系资源“背书”进行传播的载体,其最大优势便是用户数量庞大,并且用户在各自所属的群体内有身份、心理的认同,对同一群体或圈层内部的其他用户传播的信息认可度与接受度较高,有可能形成较强的传播力量,带来较好的效果。以微博为例,喻国明认为微博是一种嵌套性机制,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嵌套着众多“粉丝群”,依据“六度分隔理论”,一条微博信息只要穿透六类人的价值评价能力,就能到达互联网的每个角落,这种传播效能类似于核裂变。(2)这种传播能力与社交关系网,正是音乐传播所需要的。

因此,网络音乐服务商看重内容,可以为社交网络用户提供社会交往所需的信息内容,提升用户的交流诉求强度和黏性;而社交网络重关系、重传播,故成为音乐服务商的最新传播渠道,提升了原平台的开放性,也是对音乐平台功能的拓展和深化,使音乐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等得以加强,成为维系老用户、吸引新用户的一大有效力量。两类平台互补共生,以共性为基,以个性互补,共同催生了音乐社交热的局面。

(二)受众需求的有效整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现代人通过社交媒体主要实现的正是第三层级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日益“短平快”,人们倾向于通过一种成本最小化的工具进行社交,在互联网基础上衍生出的社交媒体满足了这种便捷沟通信息和情感的需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约翰·费斯克提出过一种新颖的受众观——“生产性受众”,而社交媒体将这种观念体现得尤为明显:它是指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意义,并致力于构建和创造自己的文化,从而有效避免特定思维倾向的俘虏。(3)社交媒体是构建在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上的传播,是一种个性化的传播,用户在其中主动生产和分享信息,与他人互动,展示自我,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此外,相对于传统渠道而言,社交媒体上互动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大众的表达愿望和社交需求被更充分、更有力地满足了。

另外一方面,古往今来,人们从未停止过自己的社会音乐实践。从此前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到现在的精英音乐、大众音乐,人们一直在探索、使用和传播音乐,满足着自己的音乐需求,音乐传播的媒介也逐渐由无介质的自然传播(现场演奏)演化为需要借助介质(如唱片、无线电、互联网)的技术传播。在当下,最为盛行的网络音乐传播的最大特点便是交互性。曾遂今教授认为,“音乐传播者与音乐受传者之间的实时交流互动,是人类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在数字化时代的一项别出心裁的回归”,(4)它在为人们提供心灵慰藉的同时,更有力地深化了人们的音乐体验和心灵需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一边享受音乐,一边将它分享给自己的“朋友圈”,以音乐为纽带进行情感交流,既提升了社交满足感,也拓展了关系圈,继而催生新的音乐需求,加强传播的动力。因此,音乐平台与社交平台的结合,从受众心理角度而言,实际上是将人们的社交需求与音乐需求有效整合,并借助彼此的力量深化受众的需求,同步提高受众对两种平台的黏性。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但使得音乐传播的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也让音乐行业进行着重组,国内外各大网络音乐服务商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纷纷将目光投向社交平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音乐社交化,既是平台效用的扩大和深化,也是对受众需求的一种准确把握,所以,音乐社交热会持续下去,而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服务商须在有效把握用户心理和平台特点的前提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注释

1参见佚名《尼尔森:2/3美国青少年通过You Tube听音乐》,载“新浪网”,2012年8月14日(截至2016年1月11日)。http://tech.sina.com.cn/i/2012-08-14/15577503302.shtml

2(1)参见李炜《从Lsat.fm看音乐社交网站的走向》,载《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第1期,第106页。

3(2) 参见李泰仙《得益于Facebook整合Spotify一周内获100万新用户》,载“雷锋网”,2011年9月29日(截至2016年1月11日)。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406/spotify-1m-new-users.html

4(3) 同1。

5(4) 鞭牛士《王子健:Songtaste即将关闭网络音乐版权监管空前严厉》,载“搜狐网”,2015年7月21日(截至2016年1月11日)。http://mt.sohu.com/20150721/n417244099.shtml

6(1)参见佚名《Rdio烧光现金申请破产,Pandora 7500万美元收购》,载“界面”,2015年11月20日(截至2016年1月11日)。http://www.jiemian.com/article/446344.html

7(2) 参见喻国明《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兼谈Twitter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载《青年记者》2010年第21期,第18页。

8(3) 梁赛楠《微博客受众的媒介使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9页。

社交工具的营销化——基于微信初探 篇10

微信作为平台提供商, 庞大的用户使用群体为中小企业的及年轻人所开发的优质产品提供了施展平台。低准入门槛为外部产品快速被用户所熟知、接受并得到回馈提供了可能, 并能够为客户的各项刚性需求提供对应的功能化应用。在此背景下, B2C, O2O, C2C等网络营销方式成为企业或个人连接线上线下业务的新的媒体渠道和有效途径。B2C及O2O模式主要是指用户通过直接添加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公众号与企业、媒体进行互动式营销。对于C2C模式, 主要指朋友圈中社交分享式营销, 两个C端一个指营销者, 另一个代表圈内好友。营销好友在移动端上销售产品, 利用营销图文或小视频将消息发布到朋友圈中, 并支持网页链接方式打开。朋友圈特有的朋友或熟人关系, 能够增强买卖双方的信任。正如徐之斌之言, 在社交红利产生的背后, 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背书”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点在朋友圈营销中发挥的淋漓尽致。除了上述途径, 陈小红指出, 微信的营销模式还有草根广告式-查看附近的人;品牌活动式-漂流瓶等。以及基于位置信息的商户推荐。除此之外, 使用微信的扫一扫功能扫描封面、街景等也能够获得商品或附近店家的营销信息, 方便快捷。

二、一项微信问卷调查

为了调查微信营销, 特别是微信朋友圈营销的推广情况。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微信群组对话”“微信朋友圈”两种方式征集志愿被试, 被试根据网址直接进入问卷界面回答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参加微信调查的用户多数为女性, 占比61.3%, 用户年龄集中在21-25岁之间 (67.9%) , 体现了微信用户的女性化倾向和年轻化特点。在被调查用户的职业属性上, 学生、公司职员、体制内人员、其他这四个维度之间的差别不显著, 但学生在四个职业维度中占36.8%比例, 这与缔元信关于微信用户分类一致。

三、营销优劣势探析

(一) 营销优势:

微信营销具有核裂变的特点, 潜在的客户数量巨大。许梦军等指出, 在微信平台上, 一条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广告出现在朋友圈时, 如果该微商有200个好友, 而每个好友也有200个好友, 其中, 微商的好友只要有10%转发或分享自己的广告, 就有4000人看到, 如果再有10%看到, 那么就会有80000多的人看到这条营销信息而微商不必花费任何的广告费。微信营销的范围广,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对于很多没有实体店铺和不敢轻易尝试实体创业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微信营销的方式正如上面提到的五种方式, 它突破了传统的营销方式, 弥补了传统市场与电商市场的高成本劣势。唐妍洁指出, 微信营销的优势在于传播方式便捷简便, 传播的目标受众精准度高, 传播途径“噪音”少, 信息的到达率较高, 传播效率高等。对于微信营销广告的时间, 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 提出微信营销信息推送的时段与频率:早晨上班、中午休息、下午下班及晚上临睡前。适合的频率为2-3次/天, 消费者非常支持分组推送, 并且根据消费者的兴趣及爱好推送个性化的营销信息更受消费者欢迎。

(二) 营销劣势:

在探讨微信营销优势的同时, 有学者指出, 微信营销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维权难、信息推送过度和用户隐私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首先, 微商的主体主要是在校学生、刚毕业的学生和家庭主妇等, 他们缺少经营管理的理念, 并存在推广技术欠缺, 使得市场混乱, 产品良莠不齐。其次, 熟人社交下产生的熟人经济, 反而让用户产生更多的不信任感, 且在微信营销的个体往往没有实体店, 这种缺乏售后保障的销售方式很难让用户沉淀。这样的情况下, 就容易产生首次消费量较高, 但用户回购率较低的现象。另外, 微信营销还不断受到来自电子商务行业竞争对手的挑战, 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微商需要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才能在强大的竞争面前获得一席之地。有学者提出, 微信营销的进一步发展要做到注重营销内容整合、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关注互动注意与线下的结合、强化精准营销。同时, 微信营销传播中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应该放在首位, 政府或者微信管理团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玩过传播者的“自律”能力。

四、结语

微信爆发式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一对多”的信息辐射状态, 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优势逐渐凸显。基于微信强大的技术、平台和用户优势, 微信正作为连接器通过开放合作使相关行业服务和产品更近一步融达用户, 带动各领域的升级, 成功发挥“微信+”的影响力。但是, 也应该看到微信营销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约束, 其市场秩序应该得到有效的管控。

上一篇:信息云平台下一篇:功率因素及无功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