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师范

2024-05-20

职业技术师范(精选十篇)

职业技术师范 篇1

本文在进一步阐述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探讨有效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希望能为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办学质量提供一个参考视角。

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点

自从人类开始有教育活动, 就产生了教师这一职业, 但直到师范学校的出现, 教师职业才开始显现专业性特征。长期以来, 我国大多数师范院校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事业催生的一种新型师范教育类型, 主要任务是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师资或实习指导教师, 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有所不同, 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1. 专业性。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从基本内容上看, 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当前, 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是针对普通教育提出的, 主要有三点:第一, 教师要有一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第二, 教师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第三, 教师要符合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除了具有与普通院校教师相同的基本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外, 还有两点特殊要求:一是能够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二是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2. 职业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传道解惑作为“教师”的职业。2000年,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 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 职业性是指在职教师资培养中把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包括教师对职业活动的了解, 对职业活动涉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等。从教师的职业素质方面看, 教师的职业性体现在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和驾驭教育教学过程所需的能力与技能, 包括对教育现象的判断力、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激发学生的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运用教学技术与手段、教育能力、专业 (教育教学) 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

3. 技能性。

“技能”是“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 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 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

对于普通师范教育来说, 其内容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其核心是“技能教育”, 与之相对应的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表现在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技术原理、技术知识、技术方法、技术设计、技术操作等诸多方面。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来说, 其职业技能性应是普通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 职业师范院校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办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热潮, 最多时达到17所。但是, 随着国家教育形势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 以及有些学校在定位上的盲目性, 导致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各种无法逾越的障碍, 所以又重新调整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一直坚定按照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本科定位办学的共有8所学校, 分别是华南地区1所, 即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华东地区1所, 即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华中地区3所, 即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和河南科技学院;华北地区2所, 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东北地区1所, 即吉林工程师范学院。西北地区5省 (区) 和西南地区5省 (市) 区暂没有一所。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双证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是现目前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点。全国8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其中共同的做法是,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按照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和教育部有关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及办学特色, 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 以培养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为重点, 实行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 专兼结合, 合理利用社会智能资源的方针, 加大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注重强化教师的双师型能力要求。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经占专职教师的56%,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十分重视教师必须具备从事实训教学的能力, 并规订教师必须至少获得一个本专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 将教师的科研引入市场、引向企业, 进行应用开发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高度重视特色师资队伍建设, 制订了《“双师型”教师管理暂行办法》, 采取思想引导、政策倾斜、经费保证等一系列措施, 引导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 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239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63%, 利用工业实训中心平台, 鼓励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等, 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2. 存在的问题。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应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之需而建立的。在无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 开始了边创业、边探索、边改革、边前进的艰难历程。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明显的教育改革成果, 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所体现, 毕业生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欢迎, 但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师资也面临着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青年教师业务素质中师范素质不适应教学要求:由于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一般理工科大学毕业, 未学过教育学、心理学, 未接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不懂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不能满足职教师资培养的要求; (2) 教师的知识老化、陈旧, 急需补充更新:当前, 世界上科学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且有加速发展的态势。作为教师,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 必须加快知识补充和更新速度。由于主观和客观多方面的原因, 教师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 (3) 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欠缺问题:大多数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直接来校任教, 很少参加过社会生产实践锻炼, 虽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但实践操作技能、实际经验欠缺,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要求。

三、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为承担着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任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 其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紧密结合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需求及目前其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的态度完善自身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完善教师专业性、职业性、技能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就教师专业化而言, 第一, 应注重培养教师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学科基础, 使得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潜力, 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培养中使教师掌握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 拥有开阔的视野;职教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还应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 通过研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还可和企业合作, 通过研究为企业服务, 这样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企业发展实际, 缩短教学和企业技术发展之间的距离。第二, 遵循有关职业教学论、职业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原理,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传授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教师的专业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能力上, 《职业教学论》和《职业科学》是职业教育专业化的两门关键的学科, 应重视《职业教学论》、《职业科学》等教育教学类课程, 并且在职前职后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应围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使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职后培养中应鼓励教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鼓励教师反思总结以往教学, 鼓励教师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并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就教师职业性而言, 应培养教师职业技术科学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职教教师应了解企业的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在培养中应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重视对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中坚持企业实训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制度, 并实行“双证书”制度。

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非常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值得我们借鉴, 如在职前培养期间, 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在实习期间, 他们应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另外, 他们还应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 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状况。在职后培养阶段, 也明确规定每个职教教师应每隔一段时间下企业实习。

就教师技能性而言,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师来说, 要在注重加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技能之外, 更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改进培训方法和手段, 探讨和构建以研究、讨论、实训等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模式, 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教师上岗初期, 培训和见习结合, 促进教师了解和运用教育基本规范, 适应新的环境, 综合运用已经形成的技能;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 不断反思、总结和补充完善, 技能向熟练化、技巧化发展。、

2. 通过产学合作方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产学”合作的途径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保证教育质量稳定发展, 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在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时, 可尝试采取以下5种途径:

一是分期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使专业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 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目的是使教师具有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能力。从而形成一支技高一筹、艺高一等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是通过建立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由相关专业的老师组成项目组负责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由教师和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施, 专业教师在参与建设过程中, 拓宽了专业知识面, 搜集了大量专业前沿信息资料, 满足了在专业教学中及时更新知识的需要, 同时提高了指导学生开展技术转化、推广和应用综合能力, 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四是鼓励教师面向企业, 面向生产, 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一些专业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学校应鼓励他们面向企业, 面向生产的方式, 促使他们积极开展科技服务, 承担科研项目, 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 开发产品, 转化科研成果, 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五是采取激励措施,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可结合本身实际制订有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 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 向积极开展“产学”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如学校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享受项目开发补贴等优惠待遇, 被评聘为学校“双师型”的教师, 按相应等级每月给予专项津贴。

3. 结合自身问题, 通过引进、培养等办法, 优化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影响师资队伍整体的性质和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 也影响着职业教育整体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是关系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一是职务结构, 是指教师队伍中无职称、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等各级职务的比例状况。对于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学校, 其职务的结构最好是中级职称、初级职称职务的教师应占大多数, 以加强教学的力量, 避免学校无职称教师偏多而导致的师资质量较差, 或者高级职务教师的过量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是学历结构, 是指教师队伍中所有教师学历的构成状况。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合格学历应为本科以上。其中本科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体成分, 研究生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 大专及以下学历者应该逐步以各种方式从教师队伍中淘汰出局。

三是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年龄的分布。较为理想的教师人才队伍年龄结构, 应呈依年龄递增而平缓递减的态势。

总之, 打造一流师资, 培养一流人才, 是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建设一支高素质、有创新精神、能够引领职教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努力的工程, 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 但其目前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其中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要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必须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专门从事职教师资培养的院校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 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其自身的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 提出提高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职业技术师范 篇2

(空格处手写,辅导员留存)

尊敬的:

您好!我是专业学生,性别,学号为:。请假事由:(具体事由)请假去向:(详细地址)。请假起止日期为年月日 我保证请假期间人身财物安全,请假所涉之事及请假周期已经告知父母或监护人。请假期间个人联系电话:;家长(或监护人)电话:。

请假人(签字):

辅导员意见:

学院领导意见:

……………………裁…………………剪………………区………………

请 假 条

(空格处手写,纪检委员留存)

尊敬的:

您好!我是专业学生,性别,学号为:。请假事由:(具体事由)请假去向:(详细地址)。请假起止日期为年月日 我保证请假期间人身财物安全,请假所涉之事及请假周期已经告知父母(或监护人)。请假期间个人联系电话:;家长(或监护人)电话:。

请假人(签字):

辅导员意见:

职业技术师范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罗文华(1971- ),女,湖南祁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务处,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广东广州51066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技术师范学院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7-1)和“技术师范学院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31-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以下简称“职技高师”)在我国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为了适应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出现的一种特殊高等教育类型。目前独立建制的“职技高师”有8所,办学定位是为各级各类中职、高职院校培养师资。“职技高师”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术教育师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职教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与此同时,“职技高师”也存在一些缺陷,各级各类中职、高职院校需要的教师既要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要能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由于就业的双向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职技高师”毕业生在对口就业上没有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机遇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职技高师”的可持续发展。

二、立足人才市场需求,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

兴办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办学只有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科技发展为切入点,才能合理地定位,进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办出“职技高师”的特色。有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职教师缺口至少为1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当前生师比21∶1,至少还要补充40万新教师。”①而近年来,“职技高师”的对口就业率不断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的80%以上到90年代末期的不足20%,近年更低。根据职教人才缺口大和高职高专、中职中专、技校对人才需求层次上移的情况,学校应以培养职业教育师资为特色,开展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

1.本科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职业技术教师的关键能力是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其中,专业技能是核心。本科四年制教育,学时是个常量,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学生毕业前半年都忙于找工作,实际的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半。其间,若要求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都强,从人才成长过程的规律分析并不科学,学生可能专业技能和师范技能都弱,最终导致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

基于此,“职技高师”需要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性质和规格进行斟酌。一要明确四年制本科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发挥学校的职教特色优势,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创造条件,让有志于从事职业教育的学生选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让学生有机会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二要突出“职技高师”特色。如目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正在重点开展的“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具体做法是在高职院校招收专升本的优秀学生,单独编班,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在两年的时间里,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重视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受欢迎的职教人才。

2.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步伐。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教育重心提高,职教师资任职资格明显上移,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及技校也要求教师具备硕士学位。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多数“职技高师”都已经有硕士点的基础,有先进实验室和实训教学装备。“职技高师”研究生教育应抓住“职技高师”的特色和办学规律,立足于技术型、应用型和职教师资研究生的培养,以硕士点为平台,整合各应用型、服务型专业的学科优势,培养专业课程教学法的硕士研究生,并针对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及技校教师提升学历的迫切需求,面向他们招收在职工程硕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平台。

3.依托培训基地,做好职教师资培训服务工作。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提升职教师资水平,学历教育作用固然很大,但职业教育培训也不可忽视。“职技高师”分批建立了“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负责职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在培训模式、培训方法、培训管理诸方面都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依托“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基地和中心的优势,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水平与培训质量。

三、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学科专业内涵建设

1.根据学科大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行三级教学管理,促进学科专业建设。按学科大类来办专业,实行三级教学管理,即学校、学院、系(专业),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集中学科专业力量来优化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职技高师”需适应新形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全面调整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如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分析广东经济发展需要,开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对专业建设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教学。专业建设的质量是靠课程建设质量支撑的,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创建课程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建立“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体系,将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选修课分为专业方向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技能考证模块和教师教育模块。其中,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需占较大比重,学生科技文化实践活动和专业技能考证都列为专项学分。按照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课程的学习,两年后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兴趣、专长来确定专业。这种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和就业压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盲目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队伍水平作为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公认。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职技高师”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观念、制度、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如以人为本,科学设岗;构建教师聘任新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四、人才培养的落实——学校层面的综合改革

人才培养的改革、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先进课程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它需要依靠学校高层领导的集体智慧和魄力,构建学校的整体改革方案,抓住人事制度改革这个主要矛盾,理顺各方关系,强力推动落实全面教学改革。如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实行岗位责任制,定岗定编,全员竞聘上岗,优劳优酬,奖罚分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激发其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注释]

①邢晖.职教师资:“扩量保质”的关键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7-12-20.

[参考文献]

[1]唐玉凤.浅谈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11).

职业技术师范 篇4

一、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 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 进行分析概括, 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 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结果

(一) 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 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 其中4门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简称国家级建设课) , 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 (简称市级精品课) , 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 (简称校级精品课) , 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 (简称校级建设课) , 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 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 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 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 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国家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2009年和2010年, 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 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 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 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国家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 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 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 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 职教学院的国家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 如表2所示。然而, 从整体来看, 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 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 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 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本科) 分类体系, 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 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 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 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 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 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 具有重大影响。因此, 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 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 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 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 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 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 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 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 国家级建设课有2门, 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 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 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 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 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 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 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 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 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 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 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 国家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国家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 技术标准高, 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 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发布、维护和管理, 日常工作比较繁重, 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开放共享性较差, 缺乏后期管理维护, 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 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 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 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 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 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 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 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 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 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 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 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 占15.67%, 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 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 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 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 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 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 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 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 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 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 “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 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 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 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 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 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 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 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 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 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 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 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 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 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 独立开发制作, 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发布, 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 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 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 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 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 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 课程数量很多, 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 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 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 课程互动性薄弱, 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 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 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 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 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 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 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 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 大家相互合作, 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 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 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 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 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 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 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 所以, 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摘要: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各级各类102门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 运用调查法和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探讨高校精品课程的课程概况、进入方式、可使用性、运行质量及互动交流等状况, 旨在发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精品课程建设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运行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双兰, 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 (2) :41-44.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谢新就.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分析[J].教师, 2011 (20) :74-75.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春晖社简介 篇5

“春晖社”是根据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的感人意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子发起的以“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为宗旨,以“增进各个民族文化交流,宣传同学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民族风情为主。通过组织团结本校各民族各地区的同学,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围绕“民族大团结”“民族及地域特色”“感恩家乡”为主题表达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为本校校园文化增添一丝光彩,丰富同学们的校园课余生活。“春晖社”是由校团委直接指导,社团联合会监督的公益性社团。

○在校期间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一、“我与家乡共发展”系列活动

目的:促进各个地方同学对各个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了解,增进各个地方学子的情感交流;让更多的同学宣传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了解其它地方风土人情;增强一些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饮食习惯,民族特色的了解;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唤起在外求学学子报答家乡的热情,心存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家乡养育了我,感谢学校培育了我,回馈社会。“春晖社”特别推出每学年一届的“我与家乡共发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形式:

二、说出你的家乡(演讲,交流,征文„)

三、秀出你的家乡(民族服装走秀,歌曲舞蹈表演,实物展览,PPT大赛,电影视频播放,条幅,照片,展板宣传,饮食文化节,服装文化节,旅游景区展示,图片展,艺术品展,民族歌曲比赛,民族舞蹈专场)

四、不定期组织“春晖讲堂”活动

聘请一些知名人士做大学生励志,感恩,人生观价值观免费讲座。免费观赏一些教育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将来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在假期开展的活动

一、开展“春晖支教”

在校期间招募有意向去贫困山区支教学习优异的学子,并由“春晖社”负责联系相关学校。安排行程,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二、“走基层”活动

职业技术师范 篇6

报告会前,该院院长郭杰为李小鲁颁发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聘书。

李小鲁认为,世界教育面临全球化、技术普及、气候变化、移民、社会分化、老龄化社会、文化价值观不同引发的冲突与矛盾等问题的挑战。为应对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低下、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不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发展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社会参与严重不足、毕业生缺乏工匠精神、研究体系不健全等突出挑战,李小鲁从发展愿景、发展理念、发展原则、发展的突破性成果等四方面对中国职业教育2030进行了展望。

李小鲁认为,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职业教育必须抓住“结构性”问题来寻求突破。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求首先重视“结构性”问题,供给侧改革能够克服职业教育与产业、普通教育、终身教育、能力价值、全面发展、个性化评价严重脱节的诸多弊端;供给侧改革会推动区域、层次、门类、专业、规模、科研、产教、学用、公民办的等职业教育自身结构的优化;供给侧改革会推动结构意识的确立,从而影响职业学校的内部改革。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报告让人振奋。到2030年,我国建成职业教育发达大国,这既是量变,也是质变,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更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令人鼓舞和振奋的伟大历史命题,我院要继续坚定“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为广东创建“全国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先进省”、打造中国南方职业教育高地做出贡献。

职业技术师范 篇7

一、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全国1000多所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几乎是千校一面, 都是按“学术型”人才培养, 培养的人才普遍是理论略强, 实践能力偏弱, 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由于学生毕业应用能力都差不多, 在就业中很多企业只能优中选优, 更愿意接收重点院校学生, 因此, 造成普通高校出现所谓就业难, 出现IT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低端技能人才过剩局面。

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 职业技术师院校要抓住这一良好发展契机, 率先实现转型, 完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定位。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 不断探索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为IT市场培养亟需并有一技之长的计算机应用型技术人才, 努力实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一) 创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较广, 这就要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水平,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紧紧围绕“应用型”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 探索构建有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1.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创造条件与国内外企业开展联合办学, 开创实训基地, 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实训机会。

(1) “3+1”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3年计算机专业课程, 然后去企业实习1年之后就业。

(2) 将企业生产基地引进校园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只负责提供场地, 企业负责投资设备和派遣计算机项目工程师来校免费对学生进行教学培训。进行实际应用项目研发, 根据校企双方协议, 学生毕业后可到培训企业就业。学生不用走出校门, 就能得到岗位能力提高, 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目的。

2.“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学中, 聘请校内外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开展授课、培训指导。

3.“导师制、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计算机专业分成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工程等方向, 从大二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方向教学。同时, 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 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后三年的学习任务。

4.学科竞赛与考取证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ACM竞赛、思科认证等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和技能认证考试,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构建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师设计、开发网络精品课, 综合性实验项目等建设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库, 开放网络教学平台, 满足学生课下自主学习。

6.加大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技术应用无处不在, 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性较强, 因此, 学校要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通信、电子、建筑、财经类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

我校在过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 曾尝试过以上模式的教学与实践,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就业, 但还有待学校更加高度重视和不断完善。

(二)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计算机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 通过高薪引进或培养培训“双师型”计算机专业课教师。

(三) 完善构建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监控和考核体系

建立学校教师教学督导队和学生意见反馈平台, 实施对教学过程全程监控, 同时建立期末考试和过程考核相结合多元考核方法。

(四) 重视对学生开展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思想教育

学生入学后, 全程开展学生思想教育, 让学生掌握专业性质、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早日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目标。同时, 学校要开拓就业市场, 采取激励式政策, 发动全校教师参与学生就业中来, 利用学缘关系, 疏通就业渠道, 帮助学生就业。让学生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就业观。

职业技术院校建设的重点与核心首先是专业建设, 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则是课程体系建设, 这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 积极与其他院校展开学术交流, 借鉴其成功的课程开发经验。牢牢抓住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契机, 加快完成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型定位。探索创新构建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双证书”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对学生开展人生观、学习观、就业观教育, 以学生为本, 开拓就业市场、疏通就业渠道, 帮助学生高薪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9 (16) .

职业技术师范 篇8

根据我国现行政策, 5%的品学兼优的专科毕业生通过自主申请、资格审查、选拔考试、公示等环节可以升入相应的本科专业学习, 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修完所有课程, 课程考试合格, 修足规定的相应学分, 便可以毕业并获得专科起点的本科毕业证,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 基于这个背景在我国本科学生中便出现了专升本学生这个群体。这些学生独具的特点是:他们都是专科学生中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优秀分子, 都已经历过一次实习、就业和毕业, 对社会有一定的接触和认知, 对自身职业发展有符合现实的规划和打算, 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两年, 时间相对较短, 而课业的压力却较大, 同时, 很快便又会面临职业的选择, 这些因素导致专升本培养学校的紧迫感, 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工作进行前置, 换句话说学生一旦被选拔进入本科段学习, 便意味着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始。为了深入了解专升本学生, 为培养专升本学生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为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提高专升本学生培养的质量, 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一所以班建制集中培养专升本学生的学院) 便对2011年9月入学的专升本学生通过集体见面, 进行座谈, 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意向, 为提高专升本学生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提供第一手资料。

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学生职业发展意愿”等12个子问题, 问题的设计主要参考两个因素, 一是专升本学生平时关注的问题, 二是在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学校想了解的问题, 即有关学生的就业意愿,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本人、家长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等宏观问题, 更较多地涉及到了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对地域、工资待遇、加班时间等微观层面的因素。问卷的设计总体上说算不上全面, 只是从一个侧面对学生的主观想法进行了调查,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次共发出问卷477份, 收回问卷450份, 回收率达94.33%。本次问卷涉及到汉语言文学、经济学、艺术设计、英语、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法学、工商管理、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等11个专业的专升本学生, 较广的专业涉及面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问卷的设计不足。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经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分项进行汇总统计, 从职业指导的各个维度出发分析如下:

(一) 专升本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成熟度较高, 职业需求理性而多元

关于“学生职业发展意愿”, 24.1%的学生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17.6%的学生愿意从事公务员职业, 19.2%的学生愿意从事公司职业, 其他的占39.2%;关于“学生的就业意愿”, 半数以上的学生愿意到事业单位就业, 有25%以上的学生考研的意愿比较强烈, 有9.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有4.9%的学生选择自由职业, 有1.6%的学生选择暂不就业;关于“学生对工作单位所处行业的选择”, 教育培训行业 (包括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 和金融行业 (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行业) 相对较集中, 这可能跟样本中英语、经济学、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这几个专业的学生的相对人数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有关系, 其他各行业的分布较均衡;关于“学生就业与专业对口度的要求”, 不要求专业对口学生的占71.1%;关于“学生对初始入职时的薪酬期望值”, 65.1%的学生接受2 000-3 000元的这个档项。

数据分布情况与专升本学生的特点成正相关的关系:专升本学生职业发展意愿非常多元化, 也较为理性。他们对到事业单位就业意愿比较强烈, 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较多, 这两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自由职业, 甚至暂不就业,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专升本学生的理性, 并不是盲目地一股脑儿地做同样选择;学生对于薪酬、专业对口度、行业选择方面的情况说明专升本学生不同于普通本科生, 这与他们曾毕业一次和就业一次相关。大部分学生对于薪酬的要求符合社会实际, 目前成都地区应届本科毕业生转正后平均工资水平可以达到2 200-2 500元, 大部分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值还是比较符合成都地区目前关于本科生的薪酬水平的, 这就充分体现了专升本学生的特点, 专科毕业的经历让他们对现实社会有所了解, 思考问题也相对符合现实需求。大部分专升本学生都已经意识到, 在就业过程中把所学专业作为自己的基础的教育背景, 不太强求专业对口, 而更加注重个人意愿与社会的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 这也体现了专升本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对工作单位的行业性选择范围还是比较宽泛, 这也符合社会的现实。

(二) 父母对专升本学生的职业选择的影响较为关键

关于“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是, 37.8%的学生表示他们本人可以决定, 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决定的占到61.1%, 由家长决定的占1.1%。这充分体现专升本学生较为成熟, 能较好地尊重父母, 听取父母的建议和意见, 学校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个人意愿, 同时应该跟家长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 让家长这个较大影响因子在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 专升本学生在职业选择时普遍存在一些观念局限

从问卷统计的情况看, 关于“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对就业地域的选择”, 73.8%的学生要留在成都地区, 不愿意到外地外省外国去就业, 只有11.6%的学生愿意到省内其他市州工作, 8.7%的学生愿意到东部沿海城市, 仅仅只有6%的学生愿意到省外其他城市就业, 发展自己的职业。在选择到企业作为职业发展路径, 学生的具体岗位选择是这样排列:行政占28.4%, 管理占25.3%, 财务占11.8%, 人事占11.6%, 市场营销占8.7%, 其他占14.4%。关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未来学生对所就业单位的性质的选择”, 52%的学生愿意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说明专升本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的特性:学生在地域的选择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盆地意识较浓, 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到较陌生的沿海等地发展;对职业工种认识和选择存在偏差,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较多的人热衷行政和管理, 这种分布与目前社会招聘中以营销岗位为主的现实还是有相当大的矛盾;大部分的学生普遍希望的较稳定的事业编制的工作环境, 与大量的就业机会由民营企业提供现实情况就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四) 吃苦耐劳精神的缺失是部分专升本学生顺利就业的较大障碍

关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愿意承受怎样的工作压力”的调查显示, 愿意承受超高压力的占6.7%, 愿意承受较高压力的占47.3%。关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对工作时间的要求”, 愿意接受无固定休息日并且其他假期少的只占3.1%, 愿意接受单休并且有法定假期的占36.4%, 愿意假期较多的占80%。关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愿意承受怎样的工作强度”的调查显示, 愿意承受高强度工作的只占24%。大部分学生对于工作强度的承受程度选择趋于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水平, 对较高工作强度的承受力不足;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工作时间都有较强的要求, 不愿意接受节假日加班。

三、职业指导相应举措

根据以上对450余名专升本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这种结果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务实独立的普遍共性, 更体现了专升本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较高要求, 这就给只有两年培养时间的学校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创新性进行就业指导和做好职业规划方面, 都大有文章可做, 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和策略:

(一) 尊重多元需求, 进行分类指导

专升本学生独特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历注定他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多元化而又丰富色彩, 但归纳起来看, 学生的职业意向选择主要集中在教师、公务员等拥有事业编制的岗位, 继续深造考研争取更大发展和自主创业等方面, 在专升本学生基本确立他们未来的职业意向后, 以课程嵌入的方式将职业指导固化为教学计划, 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分类指导和服务。

第一, 针对拟从事教师、公务员的学生, 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和公务员考前培训, 在选修课板块设计相关内容和环节, 加强教师技能的培训和实践, 增强公务员考试的模拟实战演练;再辅以往届成功就业学生的现身说法, 会有较好的叠加效果。

第二, 针对拟考研的学生, 可适当提前介入, 在第二学期的课程设计中加入专业方面的考研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 对考研学生指派指导教师、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并对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第三, 针对有意自主创业的学生, 要专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咨询、资讯, 比如:自主创业的相关扶持或优惠的政策、办理流程、可行性报告的撰写、融资的渠道、市场调研等。

(二) 与家长配合, 提升职业指导合力

根据诸多调查发现学生家长在学生职业选择和发展初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鉴于家长对于学生职业发展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和沟通, 熟知他们对子女就业的意见, 才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实现学生顺利就业。部分家长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易于达成共识, 这是非常好的情况, 但现实生活中家长与学生在诸多问题上的不一致、不和谐屡见不鲜, 这种情形下学校的指导和引导便有了它的价值, 在学生和家长博弈的过程中学校会给双方多一些选择, 多一些妥协, 这样使学生在职业规划和选择的过程中既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 又满足自己的愿望, 这样一来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就是学生本人不断说服自己, 不断说服家人的自我教育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尽快成长。

(三) 突破就业观念局限是高校职业指导永恒的主题

调查发现学生在职业选择的初期会存在较多思想观念上的局限和误区, 针对学生的一些局限性, 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讲解就业形势和政策, 教育广大学生树立到基层就业的观念, 真正做到先就业再择业, 使学生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 降低就业期望值是高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永恒不变的主题, 更是一条科学指导学生择业就业的道路。

第一, 地域选择的局限性。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 选择成都地区作为将来职业发展的目的地域的学生达到73.8%, 成都地区以外地区26.2%;在省内的比例是85.4%, 省外14.6%。较大部分学生在地域上局限在成都地区, 职业发展的地域相对狭窄。这样形成的地域性矛盾相当突出, 同时这种地域性矛盾是形成就业压力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二, 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有较大的矛盾。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职业上, 营销占8.7%, 行政占28.4%, 人事占11.6%, 管理占25.3%, 财务占11.8%, 其他占14.4%。这个结果与目前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活动中, 大部分以营销等一线岗位为主的现实状况还是有相当大的矛盾。

第三, 学生对单位性质的要求与提供就业机会的单位结构比例形成逆向矛盾。调查结果显示:未来愿意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占52%, 愿意到国有企业的占16%, 愿意到外资企业的占20.2%, 愿意到民营企业的占3.8%, 愿意到其他单位的占8%。我们看到, 愿意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占到半数以上, 而愿意到民营企业的学生仅为3.8%。而在整个社会的就业机会的供给方面, 在一定时期, 民营企业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的数量是最多的, 至少在七成以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因为有比较严格的编制限制, 同期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数量就相对要少得多, 仅有几个百分点而已。实际上, 从学院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结果来看, 也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

(四) 吃苦耐劳素养的培养是学生顺利就业的有利保障

从“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对工作时间的要求”项和“在职业发展过程中, 学生愿意承受怎样的工作强度”项上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排斥较大, 这样无疑就大大缩小了择业的选择空间, 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不足, 这为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出了重要的内容,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习得作为重要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承受力, 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就业, 并在岗位上留得下来, 沉得下去, 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

虽然高校的四大任务中并没有就业这个指标, 但大学生能否早就业、理性就业, 能否具有持续的就业能力, 是关乎广大民众、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对学生职业意向的调查奠定了高校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通过沟通教育, 调动家长、社会等多种资源帮助学生克服职业选择的局限性, 让学生将就业的地点、工种等条件的选择更加贴近现实需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尊重现实, 理性选择, 脚踏实地。高校要全面实现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要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 共同进步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增军.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原则内容与策略[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6 (17) .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师范生职业倾向调查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被试来自扬州大学师范类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学生,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 共发出20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83份, 回收率为91.5%。其中, 大一62人, 大二52人, 大三48人, 大四21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 共八个部分。第一部分, 被试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 写出心目中的理想职业或专长, 并按从很朦胧/抽象到很清晰/具体分别用1、2、3、4、5来表示, 如5表示它在你心中的影像非常清晰具体;第三部分, 所感兴趣的活动, 喜欢即可;第四部分, 所擅长的活动, 必须是擅长的或是曾经从事过的;第五部分, 所喜欢的职业;第六部分, 能力类型的自我评定, 有两个部分:A是能力的自我评定, B是技能的自我评定;第七部分, 统计前四部分的数据;第八部分, 职业价值观的评定, 即选择工作的因素。第三部分至第七部分是按R (现实型) 、I (研究型) 、A (艺术型) 、S (社会型) 、E (管理型) 和C (常规型) 六个维度进行测验的;根据测验结果, 在6个维度上总得分最高的作为职业倾向的类型。

1.3 测试方法。

专业人员在学校老师配合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体施测。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 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整理, 并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问卷的得分情况。

将得分按六个维度进行了统计描述 (见表1) 。可知:师范生职业倾向类型按其得分高低依次为:S、A、C、E、I及R。在感兴趣的活动、所擅长的活动、喜欢的职业三个部分中S的得分均最高, 从这方面说明所调查的师范生是比较适合教师这个职业特点的。

2.2 师范生不同年级职业倾向类型的方差分析。

将六个维度的总得分与不同的年级进行方差分析 (见表2) 。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在R、I、A及S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E和C上有差异, 达到了0.05的显著水平。

注:P*<.05。

2.3 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与职业倾向类型S (社会型) 的分析。

在问卷的基本信息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你是否对所学专业逐渐产生了兴趣?”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通过这个题想要了解师范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对职业倾向类型S是否有影响, 结果显示:两者有显著差异 (t=2.167, p=0.032) 。

2.4 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 即选择工作时的价值标准。

根据第八部分职业价值观的评定, 即选择工作时的价值标准, 有九个方面的因素: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环境 (物质方面) 舒适;人际关系良好;工作稳定有保障;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工作不太紧张、外部压力少;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最重要的因素所得到的数据统计见图1, 最不重要的因素见图2。

由图可知:师范生在选择工作时通常会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工资高、福利好;所考虑的最不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不太紧张、外部压力小。

3. 讨论

3.1 师范生职业倾向类型的特点。

本研究表明:师范生首要的职业倾向类型为社会型, 其次是艺术型和常规型。社会型的人偏好花费更多时间与人打交道的说服、教育和治疗工作,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倾向, 表现为善于合作, 重视友谊, 责任感强的特点。据统计在第三至第七部分测验中六个维度得分最高的均是S型, 说明所调查的被试大部分都符合教师职业的特点, 将来可以积极愉快地从事教师职业。

3.2 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对职业倾向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将会影响职业倾向的类型 (p<0.05) 。这也说明一个人的职业倾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呈现随着对职业和社会不断了解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但是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一般是固定不变的, 因此,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逐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 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非常重要, 同时对今后的工作也是有益的。

3.3 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

结果显示, 师范生所关注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工资待遇, 其主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满足、特别是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需求, 当然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生活条件、社会经历等的影响, 但是对于教师群体来说, 他们的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较大, 而学生给予的关注却不够, 这是学校需要关注的问题。

4. 结论

4.1 师范生的职业倾向特点倾向于社会型;

4.2 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倾向类型在个别的维度上是有差异的;

4.3 师范生能够对所学的师范类专业逐渐产生兴趣, 那么他们就能更倾向于社会型, 两者是有差异的;

4.4 在职业价值观中, 考虑更多的因素是工资高、福利好。

参考文献

[1]白利刚.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的简介及评述[J].心理学动态, 1996.

[2]李健英.大学生职业兴趣调查与职业指导[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职业技术师范 篇10

在个体职业发展进程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年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对他们今后的职业适应、职业成功以及人生价值将产生重要影响。职业成熟度 (career maturity) 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职业成熟度是一个心理概念, 是一种心理的成熟水平。最早由Super (1955年) 提出, 他认为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 并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只有完成了该阶段的目标才是职业成熟的表现。职业成熟度也反映了个体在完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上的心理准备程度。可以说职业成熟度水平是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多年来, 国外学者对职业成熟度做了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不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成熟度理论, 而且编制了一系列信效度较好的职业成熟度测量工具。心理学家Taylor和Betz (1983) 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也是近些年国外研究的热点。但从目前的职业成熟度研究中, 可以发现各种职业成熟度多关注的是一般大学生群体的职业成熟度问题及影响因素, 很少对某一特定群体如师范生的职业成熟度进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引入职业成熟度的概念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 高师院校着力加强师范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积极关注学生在择业、就业、从业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适合师范生特点的干预方式, 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职业成熟度进行专门的训练, 如果能够被证明有一定效果, 将有利于师范生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随机抽取湖北省三所师范院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 的大三年级的师范生进行测查, 抽样中涵盖毕业生和非毕业生, 发放问卷9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35份, 有效回收率为81.67%, 其中男生233人, 占25.9%, 女生677人, 占74.1%。

2.研究工具。 (1) 采用台湾学者孙仲山 (2003) 编制,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蔷 (2009) 修订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 问卷共包括29题, 包括了职业决策知识和职业决策态度两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 (2) 自编师范生职业能力调查表。共包括21题, 分别就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内练习情况进行调查, 主要集中在与师范生未来就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3.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本测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 采用在线测试并回收数据的方式。全部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总体状况。

从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总体状况看, 师范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而从师范生职业决策态度看, 其中主动性和现实性平均分显著高于一般水平 (3分) , 而独立性的平均分低于一般水平 (3分) , 自信心和功利性的平均分接近一般水平。从职业决策知识得分看, 人际交往的策略性知识得分高于一般水平, 其他各维度均接近一般水平 (3分) 。

2. 师范生职业成熟度上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状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了不同统计学变量 (专业、生源地、所在学校) 师范生在职业成熟度上的差异状况, 结果见表2。

从结果可以发现, 师范生职业成熟度在生源地方面差异显著, 农村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 而在专业上, 文理科不同的学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文科学生职业成熟度较高, 地方师范院校和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四、讨论与建议

1.不断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对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水平呈不太乐观的态度, 倾向于认为当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迷茫, 职业思考不足, 但从研究结果看, 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总体状况尚可, 职业成熟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说明当前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认识是比较主动的, 甚至有些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而未来的职业多数是与现实紧密连接的, 也印证了当前“90后”大学生注重现实的一面, 不盲从和盲目, 更强调实用性和现实性。另外, 师范生在职业态度的独立性维度低于一般水平, 说明学生渴望了解职业, 但多年的传统教育, 学生多数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独立思考职业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学校应多开展诸如职业规划比赛、教学大比武、求职设计等活动, 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 独立思考, 建立对职业及相关概念的再认识。

2.科学了解师范生的职业素养, 注重类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水平的提升是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要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剖析自身特点, 科学做好职业规划, 加强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类别教育。城乡差异、专业不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 师范生职业成熟度在生源地方面差异显著, 农村的学生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城市和城镇, 但从职业成熟度的角度讲, “寒门”出生的孩子收获的是对未来职业踏实的态度。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应该引导更多的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的素养挂钩, 多方面提升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而非依赖家庭关系或存侥幸心理。而在专业上, 文科学生职业成熟度较高, 从当前就业形势看, 文科的师范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 一线的教师中对理科教师的需求旺盛, 而文科教师趋于饱和, 所以文科学生对职业的焦虑状况明显高于理科学生, 越焦虑则越关注, 越关注则越提升自我。我们在缓解文科学生焦虑心理状况的同时, 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 帮助师范生拓展自己职业的范围, 如引导他们深入教育一线、深入农村, 走进培训机构等。

3.培养师范生积极的职业态度, 训练学生站稳讲台的基本功。高等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办学方向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 如何为基础教育输入高质量的一线教师是地方师范院校的第一要务, 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在着力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三字一话” (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 的训练、课件制作技能等基础素养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教育最新发展动态的解析, 培养学生具有大视野和大情怀。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让师范生走进教育教学一线的中小学, 参与教学研讨与实践, 着力提升师范生对职业的认同, 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乐于扎根一线教学的职业态度。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对于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有必要深入研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3所高师院校的735名师范生, 了解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师范生职业成熟度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独立性的平均分低于一般水平;师范生职业成熟度在生源地和专业方面差异显著, 地方师范院校和重点师范大学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师范生比较关注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 注重提升演讲与口才技能和课件制作技能, 对“三字一话”等基本素养的训练也比较扎实, 但社会实践方面还有待提升。

上一篇:梦想与希望同在下一篇:研究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