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调解仲裁

2024-05-24

纠纷调解仲裁(精选十篇)

纠纷调解仲裁 篇1

一、调解仲裁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求, 从2010年开始, 灵丘县依托各级农经部门, 相继挂牌成立了以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与仲裁委员会、乡 (镇) 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庭和村级土地纠纷调解小组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三级调处机构, 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善的信访、调解和仲裁工作运作机制。全县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发展,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两年来, 全县共受理了土地纠纷来信来访33件, 其中:涉及经营权争议纠纷的15件, 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的7件, 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的9件, 申请违约赔偿仲裁的2件。在全部受理案件中, 符合仲裁立案的6件, 调解解决的27件, 纠纷案件受结率达到了100%。实践表明:灵丘县县、乡、村三级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在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矛盾、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二、调解仲裁机构的作用体现

(一) 有效预防了群体上访案件的发生, 缓解了各级政府的综治压力。

农村土地纠纷成因复杂, 群众反应敏感。而且, 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多数案件往往通过信访难以解决, 但又不符合诉讼规定, 法院不予受理是各级政府最为棘手和头疼的问题, 也是纠纷在基层得不到及时处理引发越级上访的根源所在。自全县三级联动调解仲裁机构建立以来, 实行由下而上的一条线调处模式, 好多纠纷案件通过“村级调解小组—乡 (镇) 级仲裁庭—县级仲裁委员会”的快捷程序, 在短时间内很快得到处理。由于及时有效地预防了矛盾的激化升级和群体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大大缓解了乡村两级“一票否决”的综治压力, 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 降低了诉讼成本, 增强了百姓依法维权的积极性。

过去, 群众遇到纠纷通常诉诸法院, 往往一个案子至少需要三个多月甚至一年时间才能得到解决。既浪费时间又消耗财力, 而且常常因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导致恶性案件的发生, 矛盾的双方都不愿意面对。现在全县三级联动调处机构运行以来, 一般纠纷案件一个多月就能得到解决,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诉讼成本, 还让百姓表达诉求变得轻松、方便和快捷, 依法维权的积极性也大为增强。

(三) 进一步深化了普法教育形式, 提高了干部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

各级仲裁机构开展纠纷的调解与仲裁, 既是当事人依法维权的过程, 也是职能部门进行普法教育的过程。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亲身参与, 一方面加深了对《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 增强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使职能部门开展普法教育的形式由单纯空洞的说教变得更加生动现实。尤其是一些群体上访案件的审理, 干部群众参与人数多, 教育面大, 普法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 树立了农经部门依法行政的权威性。

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是法律赋予各级农经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过去, 农经部门对土地纠纷的调处大部分是行政层面的调解, 行为结果的约束力、执行力和在基层干部群众中的影响力较弱。一直以来, 群众对农经部门承担的土地纠纷调解仲裁职能不是很清楚, 所以, 打官司只知道找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成立使原先的行政行为上升为司法行为, 仲裁结果具有了相当的法律权威性和约束力。仲裁机关对拒不执行裁决结果的当事一方, 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这样, 不仅加深了群众对经管部门职能权限的认识, 使农经队伍的执法地位和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而且, 进一步夯实了农经部门依法行政的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基层纠纷化解率低, 案件上推现象严重。

近年来, 虽然各乡 (镇) 都已经建立了乡村两级纠纷调处机构, 但基层纠纷案件办结率一直不是很高, 大部分调解仲裁工作还是由县级仲裁委员会来完成的。在2010年至2012年受理的33起纠纷案件中, 由县级符合仲裁条件进行仲裁解决的6起, 调解处理的18起;乡 (镇) 调处的只有5起, 村级调处4起, 乡 (镇) 及以下纠纷调处率只占到了27%。造成基层纠纷化解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多数乡 (镇) 由于人员素质低, 理论基础差, 工作经验少, 无法单独进行案件的调处, 遇到纠纷案件只好能推则推, 能退则退。机构人员普遍兼职, 平时各自的部门工作都比较忙, 没有时间也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参与仲裁工作。

(二) 工作经费短缺, 影响办案质量和效率。

由于经费的匮乏, 工作人员垫付的差旅费和下乡补助等无法解决, 直接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办案效率。仲裁机构依法立案审理土地纠纷案件时需要作大量认真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然而, 由于工作经费缺乏, 必要的交通工具、照相、录音、摄像等设备得不到配备, 调查取证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也给案件甄别定性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 为了不耽误农时节令, 县纠纷仲裁机构办案人员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 只能租车或步行下乡。调查取证工作也由于没有必要的辅助工具, 只能进行手工复制。有时办一个复杂的案子需要往返好多次, 用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多时间才能结案。期间, 工作人员垫付的差旅费无法解决, 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外, 由于没有培训经费, 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业务培训, 不仅影响了案件审理质量和办案效率, 而且严重制约了纠纷仲裁机构未来的发展。

(三) 现行机构和人员设置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

县级仲裁机构对乡 (镇) 级仲裁机构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 没有直接的管理权。基层工作在责任追究和奖惩激励方面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县级仲裁委员会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设立的常设机构, 日常办公室设在县农委下设的经管站内。从机构名称上讲, 县仲裁委员会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科局级单位。而实际上, 执法的主体只是一个股级单位, 平时的调查取证、工作协调等工作常常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从人员组成上看, 县仲裁委员会除了农经人员是多年从事此项工作的以外, 其他则是由县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代表以及法律等不同单位和岗位人员临时兼任, 兼职人员占到了80%以上。大部分的兼职人员由于理论基础差、办案经验少、专业素质低, 工作上难以进入角色。而且, 由于兼职人员原部门的工作比较忙, 再加上人员更换又比较频繁, 平时几乎很少或不能参与仲裁委员会的工作。另外, 从管理体制上看, 县级仲裁机构对乡 (镇) 级仲裁机构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 没有直接的人事权和监督权, 乡 (镇) 基层工作基本上处于缺乏奖惩激励机制和有效监管的状态。这些弊端的存在给全县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 历史老问题成为纠纷新隐患。

目前, 全县大部分农村在土地承包方面仍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部分村存在二轮承包合同当事双方签字或鉴证手续不完善和只有合同没有土地使用证的情况。在遇到经营权流转或变更, 特别是征占地补偿等情况时, 矛盾纠纷凸显, 引发群体上访事件;二是由于合同档案保管条件简陋或因人员机构调整档案移交不到位, 个别乡 (镇) 、村的土地档案原始资料出现了毁损和遗失, 导致后续的合同规范和土地流转以及网络监管工作无法进行;三是部分村集体未发包的土地, 由于种种原因被一些农户长期无偿占用。如今历经多年变迁, 干部几经调换, 权责已经无从查证, 致使集体对这些土地无法收回, 引发一些群众的不满;四是一些村承包地内建房造屋成为合情不合法的普遍现象等等。这些历史遗留的老问题, 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 不仅是群众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且成为困扰基层各级领导尤其是村干部的顽疾。这些问题不解决, 一旦处置不当将会成为引发农村矛盾新的隐患。

四、加强土地纠纷仲裁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 加快推进纠纷调解仲裁体制改革, 解决机构设置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

目前, 县经管站编制不足、经费短缺以及管理体制不畅等体制机制上诸多问题的存在, 其实质就是一个机构设置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建议先从体制改革入手, 把县级仲裁机构从经管站独立出来, 给予独立的机构编制和工作经费, 保证机构能单独行使仲裁执法职能;乡 (镇) 仲裁庭与经管站合署办公, 增加编制, 配齐人员、设备, 并把人事和监督管理权全部纳入县级仲裁机构;村级调解小组人员一律由大学生村干部担任, 管理权纳入乡级仲裁机构。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 确保基层机构人员有动力、工作有魄力、机构有活力。

(二) 加强承包合同管理, 消除纠纷隐患。

实践证明,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产生与土地合同的规范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合同签订、鉴证、档案保管等方面, 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到位或脱节都可能成为引发纠纷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县级合同管理机关首先要依托农经网络平台适时做好合同的动态监管, 杜绝不合规、不合法的合同产生和存在;乡 (镇) 合同管理机构要加强合同的鉴证工作, 从源头上把好审核关。并且指导好合同的签订和台账登记工作, 做到登记清、动向明。二是县、乡两级审计机构要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两方面加强审计监督, 预防合同腐败现象的发生, 尤其是重大土地发包项目的招标、公示和履行过程等。三是加强对土地遗留问题的问责追究。运用行政和法律双重手段妥善化解历史遗留的老问题, 从根本上消除纠纷隐患, 促进农村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四是抓好合同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 彻底杜绝原始档案的毁损和遗失现象的发生。

(三) 继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 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维权意识。

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是规范农村行政行为、降低纠纷形成和提高群众依法维权、避免矛盾升级的有效手段。所以, 今后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普法教育的长效机制, 不断创新普法教育载体, 通过经常性举办宣传月、宣传周和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 使之进一步深入人心, 并要把《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作为考核乡村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年度考核计划。同时, 要尝试建立纠纷案件结案后总结研讨制度, 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 邀请双方当事人对案件的形成、诉讼和仲裁结果整个过程进行一次回顾总结。要进一步引深普法宣教方式, 从而达到规避村干部行政违规行为发生、增强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的目的。

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山西灵丘034400;

摘要:调解仲裁的探索与实践;调解仲裁的作用体现;实践调解与仲裁的问题;加强调解仲裁的建设。

纠纷调解仲裁 篇2

仲裁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总结

XX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召开2012年仲裁工作总结暨2013年座谈会,仲裁委员会委员、抽调人员到仲裁办工作的单位领导、仲裁办工作人员、仲裁员等近2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仲裁办公室主任王树良同志向参会的各位委员汇报了两年多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情况,XX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成立以来,仲裁办公室共接受群众咨询服务80余起,接待来访人员500余人次,先后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52起。其中:有1起因一方当事人外出务工无法联系等因素中止仲裁程序,有29起因不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不予立案,有14起启动仲程序开庭仲裁庭审完结,并作出仲裁裁决。有2起通过做当事人双方的思想工作,于开庭前组织进行主调解,并作出了仲裁调解书。有6起申请人申请条件不完备暂不立案。其中:2012年:接受群众咨询服务32起,接待来访人员300余人次,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16起。其中:有6起启动仲程序开庭仲裁庭审完结,并作出仲裁裁决。有2起通过做当事人双方的思想工作,于开庭前组织进行主调解,并作出了仲裁调解书。有2起因不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不予立案,有6起申请人申请条件不完备暂不立案。

各位委员对仲裁办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下步工作进行了交流指导。仲裁委员会冯再坤副主任认为,仲裁办工作人员在抽调到仲裁办工作期间,一是履行了工作职责;二是加强了学习;三是工作成效明显。同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抽调人员到仲裁办工作的单位领导要继续支持好此项工作;二是要抓好仲裁员队伍的学习培训;三是抓好制度建设和工作规范;四是抓好调解、仲裁案件的建档归档管理工作;五是抓好调解、仲裁案件的回访工作。切实有效开展好我县农村承包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公正、公平、及时解决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浅谈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篇3

1.成立调解仲裁机构

调解仲裁是妥善解决土地纠纷的重要途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糾纷调解仲裁委员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是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现实矛盾的需要。从梨树县的情况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纠纷的问题普遍,矛盾突出,由于农民珍惜土地意识增强,经营权纠纷、权属纠纷、流转纠纷、承包权纠纷比较普遍;第二,导致纠纷的原因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第二轮土地发包的过程中,执行政策的偏差、工作中的失误、区划和规划用地的调整等原因,产生了历史遗留问题;第三,在处理纠纷时普遍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这些问题通过信访渠道或主管部门依靠行政手段解决难度很大。

二是建立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对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作为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政府部门,在以往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工作中,一直缺乏有效手段和有效机制,处理意见缺乏执行性,很多纠纷案件往往在反复调解的情况下也无法彻底解决,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成立仲裁委员会,利用调解仲裁这一法律手段,为主管部门搭建了依法行政的平台。仲裁机构对纠纷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通过仲裁程序给予仲裁裁决,这样就把原来的行政程序转变为法律程序,把原来的行政调解和行政裁决转变为依法调解裁决,从而适应了职能转变的要求,极大地减轻了政府信访压力。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仲裁员的业务水平、法律知识、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仲裁的效果。没有一支政治素质好、法律知识全、业务水平高的仲裁队伍是不能做好仲裁工作的。土地承包调解仲裁工作政策性强,要求程序规范,如果不坚持学习、加强培训是完成不好本职工作的。仲裁员要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法律文书书写能力和准确把握证据能力,在语言上要法律化、行为上文明礼貌。几年来,不断加强仲裁员的培训学习工作,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学习班,同时走出去到经验丰富的省市考察学习;二是组织县乡两级仲裁员举办培训班,定期集中学习,集中讨论,交流经验,传递信息;三是利用公开开庭进行现场观摩,以学代训。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仲裁员都能按要求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3.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仲裁效果和基础设施看似没什么联系,但实际效果大不相同,因为这里有一种心理因素在里面,当事人走进威严的仲裁庭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法律的威严所震慑,从而增进仲裁的效果。在这方面,县政府免费提供140平方米大厅作为仲裁庭办公场所,仲裁庭配备了仲裁专用车辆、电脑设备、音像设备、测量设备、文件管理设备以及各种制度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局出资为仲裁员统一配备了服装,仲裁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4.正确使用法律法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着很强的政策性,既有物权又有债权的特点。因此,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要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仲裁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同时还要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使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既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利,又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5.客观认定案件事实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形成,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政策调整的印记,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历史遗留的问题,惠农政策在不断加大,土地的附加值也在不断的上升。因此在认定事实时,不能只看到现时的矛盾,无视历史的原因,要将流转纠纷的现状与流转当时的原因结合起来,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认定,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要认真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案件的关联性以及证据相互之间的支持作用,切不可单凭某一证据无视其他证据确定案件事实。忽视证据的证明作用,是不符合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行为,其结果也必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因此要慎重认定流转行为的性质和法律效力,切不可因审理认定行为的粗疏和不当,违背了政策,剥夺了当事人的承包经营权。

6.处理纠纷重在调解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工作贯穿在两个过程中,一个是在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情况下,通过村民委员会或者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进行调解,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另一个是在仲裁裁决前进行调解,借助法律的效力。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的调解,都会有利于双方当事人,使当事人之间不至于伤了和气。调解是解决纠纷的最佳捷径,减少时间和法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矛盾、减少信访案件和诉讼件数。实践中,在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求“情”、“理”、“法”的结合点,不仅要遵循“法”,还要兼顾“理”和“情”,否则就难以达到圆满解决纠纷,得到当事人满意的目的。农村土地承包的情况是千差万别,复杂曲折,单纯用抽象的、理论上的模式套用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事与愿违。“情”是乡情、村情、民情,在调解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历史和现实,既要合情,又要合法;“理”是道理和证据,在调解过程中要深入浅出,讲事实,重证据,力求以理服人,既要合理,又要合法,最后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

7.公正作出裁决结果

坚持正确的司法原则,努力让裁决结果既符合正义标准,尽可能地使当事人服裁息讼;又能符合社会总体对公正的理解和需求。在裁决中必须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纠纷解决的过程、结果以及解决纠纷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向当事人公开,向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公平对待纠纷双方当事人,平等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二是便民高效原则。纠纷解决应当便于当事人参与,便于其他参与人提供证言以及相关证据材料,在纠纷的化解方式上,调解、和解、仲裁等均可,同时要求纠纷的仲裁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终结;三是根据事实,符合法律原则。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应当在全面收集证据,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依法作出调解和裁决;四是尊重社会公德原则。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习惯,在法律不能到达的一些领域,就由道德和一些社会习惯来规范化解纠纷。

纠纷调解仲裁 篇4

1 石屏县土地承包纠纷现状及原因

1.1 现状

石屏县于1999年底完成二轮土地延包, 2015年底统计, 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14 787.3 hm2, 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74 049户。由于管理机构不完善、对《土地承包法》的认识偏差及部分承包地四至界线不清、面积不实、出嫁妇女的承包地被娘家兄弟占用或权属不清等原因,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经常发生。为有效化解土地承包纠纷, 2005年5月17日石屏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 设立了仲裁办公室, 仲裁委组成人员11人[1,2,3,4,5], 确定专职工作人员6人, 聘任仲裁员22人, 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小组, 村级设立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1,6,7,8,9,10,11,12,13,14]。仲裁委员会的成立化解了土地承包纠纷事件, 维护了农村稳定。

1.2 原因

1.2.1 土地承包纠纷。

一是有的农民因过去税费重、农产品价格低等原因导致不愿意栽种农作物, 外出务工, 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由于转包不规范且无转包合同, 而现在出台种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优惠政策, 农产品相对升值, 这些农户又想要回承包土地而引发纠纷。二是因一轮承包期间流转出去的土地, 二轮承包地已成为其他农户的承包地, 现在又要求承包土地。三是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机构不健全, 工作不到位, 村组农户承包档案不齐。

1.2.2 土地流转纠纷。

主要是因为各地的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不健全, 土地流转不规范、不公平, 管理服务工作滞后, 没有及时指导农户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农户在流转土地时不签订流转合同或合同条款不完善引发了纠纷。

1.2.3其他纠纷。

如土地被征收征用后, 因征地补偿费分配引发的纠纷;个别地方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集体预留发包机动地不公开不民主等引发的纠纷。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纠纷调解仲裁能力

石屏县狠抓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 参与司法部门组织的法律知识进村活动, 深入到乡、村组进行《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宣传、解答,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懂法、知法、用法的觉悟。对乡镇农经人员、村组干部人员进行调解仲裁知识培训, 促进其全面了解农村土地承包及土地流转知识, 进而提高土地流转工作效率。

2.2 加强仲裁体系建设, 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005年5月17日石屏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 设立了仲裁办公室, 仲裁委组成人员11人, 确定专职工作人员6人, 聘任仲裁员22人;乡镇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小组, 村级设立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1,2]。通过各级调解仲裁员的努力, 近4年来, 全县农经部门和县仲裁委员会受理196件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其中土地承包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其他纠纷分别为116、37、43件。调处196件, 乡镇调解184件, 仲裁委调处12件;仲裁委仲裁4件。

2.3 加强仲裁员的业务培训, 组织仲裁员进行学习交流

为了提高仲裁员的业务水平, 在以后调解仲裁工作中能够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依法审查、依法开庭和依法裁决。一是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 派仲裁员积极参加农业部在贵阳举办的全国农村土地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培训班及省农业厅、州农业局举办的业务培训和交流会。仲裁委对乡镇仲裁员进行培训, 近3年来培训了160人次。二是仲裁委组织6名仲裁员到农业部试点县红河州弥勒县考察学习, 进一步了解试点县开展调解仲裁工作的做法, 学习其宝贵的经验, 认真观摩旁听仲裁委开庭现场, 以便进一步掌握和巩固开庭、庭审的法律程序。同时认真总结开展调解仲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探讨提出将来开展调解仲裁工作的意见。

3 存在的问题

3.1 仲裁工作经费难以保障, 仲裁设施条件建设滞后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明确要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 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但石屏县缺乏相应的工作经费, 也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石屏县设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但仲裁委员没有配备工作场所 (例如仲裁庭、合议庭、档案室等)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调解仲裁工作的开展。

3.2 调解仲裁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乡镇基本确定了调解仲裁员, 但是基于经费有限等原因, 调解仲裁员的培训工作未得到有效保证, 导致调解仲裁员缺乏法律政策知识, 致使调解员调处纠纷能力不强, 不能充分适应当前纠纷案件受理、解决的需要。

3.3 仲裁结果执行难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只有裁决权, 并没有执行权, 对于已经生效的裁决书必须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目前法院对土地纠纷案件不受理, 法院对生效的仲裁裁决也不积极执行, 从而使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4 对策

4.1 健全仲裁机制, 完善硬件设施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根据事实、符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的原则, 健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程序。石屏县要飞快建立起相关场所 (仲裁庭、合议庭、档案室等) ;仲裁委员会至少聘任5名以上仲裁员, 且仲裁员要持证上岗, 日常办事机构要有专职工作人员, 配足办公设备。乡镇要设立调解庭, 至少配备2名调解员。

4.2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 保障工作培训经费

为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日常工作、调解仲裁人员培训的必要经费, 应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 争取将仲裁工作经费与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3 加强指导宣传, 注重培训学习

一是各级政府应抓好调解仲裁机构的建设, 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做好指导工作。落实专门人员负责纠纷的调解仲裁, 化解矛盾, 解决纠纷。二是要抓好县、乡农经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的培训。三是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让广大群众了解解决纠纷的途径, 提高他们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4.4 加强培训学习, 提高仲裁人员素质

积极组织仲裁员参加培训学习,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乡镇调解员进行培训学习, 以提高仲裁员的业务素质和办案效率以及办案质量, 依法公正地解决农村土地纠纷案件。

4.5 积极探索创新, 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公平、公正地解决每件纠纷, 做到以理服人、以法服众。缓解农民上访而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促进农村稳定和发展, 保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摘要:阐述石屏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现状及原因, 介绍其做法,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对策, 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的顺利开展。

纠纷调解仲裁 篇5

一、化解劳动争议,促进社会和谐

全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不断完善争议仲裁制度,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014年,全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和各类调解组织共处理劳动人事调解仲裁案件15843件,同比下降2.89%;涉及人数19308人,同比上升1.55%;涉案金额33517.61万元。其中,案外调解4124件;仲裁立案受理11719件(同比下降0.09%),仲裁结案率95.99%。各地加强案件调解力度,2014年调解结案比例为47.39%。

二、推动县级仲裁院建设,提高争议处理效能

尚未设立仲裁院的县(市、区)是年度内仲裁院建设的难点。2014年通过多方努力,全区新增县级仲裁院4家。至此,全区90个县(市、区)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覆盖率达到91.84%(全区设立仲裁委的县(市、区)为98个),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调解仲裁办案力量得到增强。

三、打造基层调解网络,基层预防调解能力增强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合力推进基层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建设。会同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文化厅、卫计委、总工会共同下发《关于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截至2014年底,已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大中企业有919个,事业单位625个,商会(协会)37个,乡镇(街道)1036个。乡镇(街道)建设率82.3%。建立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名录。在38家企业、商会(协会)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落实调解工作规范,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筹措56万元资金印制了基层调解工作“三项制度”及调解员证件,免费发给各地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加强对基层调解组织的指导和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基层调解组织预防调解争议能力,2014年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机关、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受理的调解案件数与2013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71.25%、7.88%,调解组织发挥的作用较为显著。

四、树立典型,创先争优

一是树立终局裁决先进典型。针对广西仲裁终局裁决比例一直较低的情况,2014年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仲裁简报通报、典型经验交流、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抓终局裁决比例提升工作,2014年全区仲裁终局裁决646件,同比增加302件,同比上升87.79%。

二是树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典型。针对弱势群体“打官司难”的问题,加强与法律援助中心的合作,推动仲裁与法律援助的无缝对接。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在接待室(窗口)公开本地法律援助中心的电话和地址,引导农民工、工伤职工等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部分地区仲裁机构与司法行政部门协作,在仲裁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把法律援助相关政策宣传和初次审批工作前移至仲裁窗口,提高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获取法律援助的效率。

三是树立流动仲裁庭服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典型,提升窗口服务质量。部分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创新仲裁办案模式,推行“流动仲裁庭”,对边远山区、行动不便的申请人及规模以上有行业特点的企业所涉及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上门服务,到基层开庭审理,现场办案、现场普法。

五、完善工作制度,发挥引导作用

一是完善、落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仲裁“绿色通道”工作机制,畅通农民工等特殊群体仲裁“绿色通道”,全年处理农民工劳动争议4532件(占仲裁立案总量的38.67%),涉及农民工4550人,审结4425件,结案率达97.64%,依法维护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是完善仲裁建议书制度,帮助用人单位规范管理。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建议制度的指导意见》,年内全区仲裁机构共发出仲裁建议书235份。

三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化解劳动人事争议方面的作用,规范调解协议的仲裁确认程序,研究起草了《关于规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协议仲裁确认程序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四是为了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法律援助衔接机制,使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尽快获得法律服务,研究起草了《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法律援助工作相互衔接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六、打牢仲裁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自治区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推动仲裁庭建设规范化。各地想方设法解决立案接待室、仲裁庭等场地,配备办公设施,改善仲裁服务环境。

一是做好裁审衔接工作,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各级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加强与法院的沟通,通过与法院联合召开联席会议、座谈会等形式,对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沟通、研究,交换意见,促进了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

二是加大仲裁普法宣传力度。各地仲裁机构除了通过做好来访咨询、深入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和法律知识讲座、现场答疑等传统方式进行普法宣传外,还注重运用和发挥电视、网络等媒体讲解劳动用工典型案例、以案说法。有的地方还利用政府网站搭建的劳动用工普法平台、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扩大了普法的覆盖面。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保障能力

一是对全区仲裁员进行分类培训,分别举办仲裁科(院)长、新进仲裁员培训班、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调解员等培训班,增强调解员仲裁员的业务素养。

二是开展业务检查工作。2014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劳动人事调解仲裁交叉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各地仲裁委和仲裁院、仲裁基础设施、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办案、仲裁经费落实和队伍建设等情况。

三是开展业务评比活动。评选出2013年度调解仲裁优秀论文调研报告17篇;表扬2013年度工作表现优秀的仲裁员53名、书记员35名;开展全区优秀裁决书评比活动,促进办案和裁决书制作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解仲裁管理处)

纠纷调解仲裁 篇6

1 尧都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 土地会越来越珍贵, 尤其是尧都区周边乡镇的农村土地价格不断上涨, 围绕土地产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也越来越多, 由此引发的纠纷也不断上升。近年来, 我们积极探索处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新路子, 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管理平台和区、乡、村三级管理网络。成立了尧都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 各乡镇设立了调解庭, 村级设立了调解员。区政府整合了农委、农经、法院、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的力量,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在区、乡和村三级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机构, 全区形成了各级联动, 分工协作的调解仲裁网络, 及时、公正地调解仲裁了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我区在处理各种纠纷中, 通过不断摸索,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程序:农户间发生了土地承包纠纷后, 首先由村调解小组进行初步调解, 村调解无效, 由乡镇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乡镇多次调解仍不能解决, 由区农经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解。经过自下而上的调解后, 绝大部分的纠纷都能得到成功解决。基本做到小纠纷不出村, 一般纠纷不出乡镇, 大纠纷不出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 使得我们在调处纠纷过程中腰杆更硬, 底气更足。为进一步规范操作, 我们按照《仲裁法》的相关规定, 对试点阶段的各项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包括仲裁工作制度、仲裁员守则、档案管理制度等, 并依据《仲裁法》积极开展仲裁工作, 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发生的纠纷及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 农村土地问题成为农村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我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纠纷。过去因承包地要承担税费, 纠纷当事人自愿放弃承包地, 在没有完善相关手续的情况下, 村组将土地收回转包给他人或自愿让别人耕种, 现在有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 纠纷当事人又要求收回承包地以及婚进婚出人口, 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土地的情况下, 原居住地村组强行将承包地收回后发包出去导致的纠纷;二是土地流转后产生的纠纷。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以较快速度推进, 由于流转行为不够规范, 也导致纠纷的出现;三是土地征占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改造等引发的纠纷。由于各种征地补偿标准的不同, 导致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增多, 并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分析这些产生纠纷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一是流转土地的双方因土地使用赔偿分配不公引起纠纷, 这类纠纷主要发生在汾河沿岸。如我区尧庙镇杜村22户农民将自己开荒承包的滩地流转给承包人进行耕种, 现在由于国家征用由原来的滩地变成耕地赔偿发生变化, 但因当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 只是口头协议, 导致承包人与农户就土地赔偿引起纠纷。

二是土地增值引起的纠纷, 这类纠纷涉及到各个乡镇。近年来, 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 土地增值, 一些原来弃耕的农民开始觉醒, 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 因而纷纷要回承包地引起纠纷。

三是土地价格的不同引起纠纷, 这类纠纷主要发生在尧都区城市周边乡镇。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 道路建设等公益性占地、城市开发建设占地随之增加, 但由于道路建设与城市开发占用土地价格不同, 有的甚至是一块土地的垅前垅后用地不同, 土地价格差异很大引起纠纷, 加大了政府工作难度。

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将《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等纳入普法内容, 印制农村土地仲裁小册子, 发送到村组干部和广大农民手中, 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增强农民知法、懂法、用法, 依法维护自己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自觉性, 提高村组干部依法为民服务的能力。

3.2 建立健全调解仲裁体系

为确保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顺利开展, 要继续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仲裁机构, 强化仲裁工作手段。争取将仲裁工作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对仲裁场所、办案设备、档案管理以及交通工具等建设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 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明确职责, 确保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门场所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3.3 适时培训仲裁员

组织仲裁员进行系统培训, 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仲裁规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审判证据的若干规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典型案例分析, 尽快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办案能力,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技能精、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队伍。

3.4 仲裁工作规范化

一是统一规范软、硬件设施及仲裁庭建设标准。二是统一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庭的标识。三是统一着装, 使仲裁人员无论从形体、神态都体现出一种庄严和威武, 既是农民的贴心人, 又有法律的尊严感。四是健全仲裁规则, 完善工作制度, 不断提高仲裁机构化解纠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陶怀颖.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 2012 (01) :10-12.

纠纷调解仲裁 篇7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基本情况,做法,问题,建议:云南金平

为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及时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问题, 维护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 结合金平县实际, 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于2010年7月成立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 (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 , 把仲裁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每年拨10万元为仲裁委员会工作经费) 。根据《仲裁法》的相关规定:成立机构, 选举产生仲裁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3名及成员12名, 下设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在金平县农业局农村经营管理站;成立仲裁庭 (地点:金平县农业局办公室一楼) ;聘任仲裁员8名;制定仲裁委员会章程;调解仲裁规则;自制受理审批表、受理通知书、不受理通知书;应诉、举证、开庭通知书及送达回证等法律文书。

1 金平县开展调解仲裁的基本情况

2010年7月成立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后, 于8月仲裁委员会开始开展工作, 受理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至2010年12月, 共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7件, 仲裁7件;接待来访咨询30起。2011年受理20件, 其中仲裁12件, 调解8件;接待来访咨询45起。开展调解仲裁工作2年来, 经过县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回访调查了解, 通过仲裁委员会调解或裁决, 双方当事人不服裁决而起诉到金平县人民法院和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共3件。

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的成立和工作的顺利开展, 进一步化解了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对于稳定和完善金平县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及时解决了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而产生的纠纷案件, 维护和保障了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减少和避免了因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而产生的各种斗殴事件, 促进了金平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通过仲裁委员会的调解和仲裁, 当事人的合法经营权益不但得到了保障, 而且节约了当事人的经济支出, 从而达到了减轻当事人双方经济负担的作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的成立, 充分体现了金平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农村政策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系统依法行政能力, 加大了农业系统依法行政的宣传力度。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的成立为县委政府的相关部门减少了因承包土地经营纠纷而产生的信访、上访事件, 进一步缓解和巩固了干群关系, 为金平县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开展调解仲裁的主要做法

2.1 积极参加理论培训班学习, 提高调解仲裁业务水平

积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全国农村土地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培训班、省农业厅和州农业局举办的关于全省、全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培训及交流会共4次, 8人次, 有效地提高了业务水平。

2.2 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仲裁员学习法律法规, 加强和巩固仲裁员自身业务素质

为提高仲裁员业务素质, 仲裁委员会办公室规定每月1日、15日早晨为仲裁员组织学习和自学时间, 主要学习内容是涉及调解仲裁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2011年共组织学习16次, 110人。

2.3 及时召开案件分析研讨会

仲裁委员会办公室收到申请人提交的仲裁申请纠纷案件后, 仲裁委办公室人员首先召开案件审查研讨会, 审查确定是否属于仲裁委受理范围;确属仲裁委受理范围的, 把案件及时提交仲裁委员会主任审批并指定案件受理的仲裁员。根据《仲裁法》的有关规定, 属于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的, 在5个工作日内将受理通知书、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单送达申请人, 纠纷案件决定受理后在5个工作日内将受理通知书、仲裁申请书副本、仲裁规则、开庭通知书及仲裁员名册送达被申请人。做到依法受理、程序办事。

案件受理后, 在开庭之前案件经办人 (仲裁员) 经过落实争议地、现场取证、农户走访、核实证据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及时召开纠纷案件分析研讨会, 主要是汇报仲裁员调查案件的经过及结果, 然后进一步核实确定申请人申请仲裁的理由是否属实。核实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争议双方身份是否属实;二是核实争议地块是否属实;三是核实产生争议的主要原因;四是核实确定案件受理和开庭是否符合法律程序。

依法开庭后及时召开案件研讨会:一是针对庭审笔录作最后的案件分析讨论, 根据争议双方当事人在开庭过程中的陈述、庭审、取证、质证及证人证词作分析, 提出不同的看法, 发表不同的建议, 产生不同看法和意见时, 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依法作出决定;二是针对案件分析结果和使用的法律条款进行讨论, 使作出的案件裁决书合情、合理、合法。

2.4 组织仲裁员进行学习交流

为了提高仲裁员自身业务水平, 在以后调解仲裁工作中能够达到公平、公开、公正依法审查、依法开庭和依法裁决的目的, 经申请仲裁委员会批准, 组织7名仲裁员到农业部试点、红河州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开展较早的弥勒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考察学习, 进一步了解试点县开展仲裁工作的基本情况, 考察过程中认真听取了弥勒县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讲述弥勒县开展调解仲裁工作的经过以及取得的宝贵经验, 同时认真总结了目前开展调解仲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探讨提出了将来如何开展调解仲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观摩旁听弥勒县仲裁委开庭现场, 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了开庭、庭审的法律程序。

在开展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工作中, 仲裁委员会多次组织仲裁员在金平县人民法院开庭时进行旁听, 认真听取法院法官开庭、庭审程序;在仲裁委员会开庭前邀请红河州农经站领导指导。通过仲裁员外出学习和开庭前法官和州级领导指导, 拓宽了仲裁员的工作思路, 更加坚定了仲裁员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3 调解仲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金平县属边疆山区县, 山高坡陡箐沟深。农村土地承包无论是1980年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还是1998年的第二轮土地续包以及2007年的补换发证工作, 县委政府都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中央、省、州关于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 并结合金平县的实际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金平县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基本稳定, 但是在土地承包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方面:部分承包地块四至界线模糊不清, 面积不实;有些乡镇存在重复发包 (一地多证) 、权属不明等问题;金平县勐桥乡难民、移民与当地村民的土地纠纷频繁, 外迁户土地承包经营受到侵权;土地依法征用后, 尚未收回农村土地经营权证, 变更 (注消) 经营权证中的征用土地, 仍然存在纠纷的隐患;土地流转不规范, 不公平;错登漏登, 承包户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机构不健全, 工作粗糙, 村组农户承包档案不齐。

这些问题在调解仲裁工作中取证、核实等方面造成许多困难, 制约着调解仲裁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不规范、不公平, 促使调解仲裁工作合理合法却不合情。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解仲裁委员会刚成立, 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对每一位仲裁员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 经验不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要想轻松办好每一件案子还是很困难, 需要更加努力, 付出更多汗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的调解和仲裁在法律规定上是有时效性的, 每一件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于金平县属于边疆山区, 许多村寨交通条件不便, 土地纠纷案件又起于田间地角, 加之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不是独立在编机构, 没有配置专用车辆为交通工具, 因此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和仲裁困难多、难度大。

4 建议

4.1 强化组织领导, 确保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的顺利进行

依法行政、依法调解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案件,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促进金平县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充分认识、落实党对农村的政策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重要性、紧迫性,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落实各项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提供组织保证[1]。

4.2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根据云南省制定的规范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意见及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具体办法, 对土地流转原则、范围、方式、程序及合同档案管理等作出详细规定, 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严格遵守政策原则和程序, 并报送县、乡 (镇)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备案,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2]。为了切实规范土地流转、妥善解决土地纠纷, 各乡 (镇) 都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土地流转登记 (备案) 制度、合同管理员工作规范制度等[3,4]。

4.3 加强县仲裁委员会及仲裁员理论培训, 及时掌握调解仲裁的法律法规

根据承包合同纠纷解决的途径 (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和方法, 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培训, 强化仲裁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工作水平;能够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调解、依法仲裁, 为化解金平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尽职尽责, 为金平县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做贡献[5,6,7,8,9,10]。

4.4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 加强制度管理和强化队伍建设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方法, 坚持法定时效性;保证操作程序合法化。建立完善管理机构, 促进仲裁委员会管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实施办法[EB/OL]. (2009-06-27) [2010-05-02].http://www.gov.cn/flfg/2009-06/27/content_1351869.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EB/OL]. (2002-08-29) [2003-04-05].http://www.china.com.cn/chinese/PI-c/196651.htm.

[3]高雅.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2) :1-4.

[4]高玉峰.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及对策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9) :154-156.

[5]陆一飞.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J].江苏农村经济, 2012 (1) :17-18.

[6]郁步东, 郁莉.以“土地经营产权”催生土地承包制新活力[J].江苏农村经济, 2012 (1) :66-67.

[7]何虹.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 2012 (1) :83-87.

[8]傅勇涛.海南:农民可用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合作社[J].农村百事通, 2012 (2) :8.

[9]汪光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与城镇化关系要理顺[J].中国人大, 2012 (2) :24.

纠纷调解仲裁 篇8

一、郑州等市县仲裁工作基本情况

1.仲裁院实体化建设成效明显, 具有较好的案件处理能力。郑州等四市及其所属的45个县 (市、区) 全部建立了仲裁院, 分别比2012年、2013年的仲裁院数量增加了137%和12.5% (如图1) , 实现了市县建院全覆盖的目标。同时仲裁院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基本完善, 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2014年, 四市 (含市本级、所辖县区, 下同)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案件8944件, 当期结案8730件, 结案率97.6%, 其中调解结案5015件, 占结案总数的56.1%。与2012、2013年相比, 劳动人事争议数量、结案数量、结案率都有了明显提升。2012年四市劳动人事争议总量8822件、结案数量8381件、结案率分别为95%, 2013年四市劳动人事争议总量是8921件、结案数量8657件、结案率分别为97%, (如图2) 。2014年三项指标分别比2012年提升了1.4、4.2、2.6个百分点, 比2013年提升了0.3、0.8、0.6个百分点。

2.仲裁员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仲裁员素质明显提高。截至2014年年底, 四市共有专职仲裁员302人, 分别比2012年、2013年增长了48.8%和31.8% (图3) 。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208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8.9%, 具有法律、人力资源专业背景212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70.2% (图4) ;2012年四市共有专职仲裁员203人, 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125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1.6%, 具有法律、人力资源专业背景129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3.5%;2013年四市共有专职仲裁员229人, 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以上149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5.1%, 具有法律、人力资源专业背景156人, 占专职仲裁员总数的68.1%。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仲裁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通过近些年的聘前培训、业务轮训、案例研讨等活动, 仲裁员的办案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案件处理质量明显提高, 调解仲裁处理结果不满上诉率不到10%, 通过法院改判率不到5%。

3.调解仲裁工作程序进一步规范, 群众满意度提高。去年以来, 四市调解仲裁系统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了窗口单位改进作风专项行动。通过实行“五制” (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 , “四公开” (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结果公开) , “三亮明” (亮明身份、亮明承诺、亮明标准) 、实施“阳光仲裁”, 全面提升了仲裁服务水平。对涉及农民工、女职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争议案件, 开辟“绿色通道”, 做到优先受理、优先调处、快速结案。群众普遍反映, 活动开展后工作人员态度更好, 服务更规范, 环境更舒适, 人文关怀更多, 办事更方便, 群众对调解仲裁、简便、程序规范、办案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树立起了调解仲裁的优质服务品牌。

4.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较好, 全省联网条件基本具备。四市仲裁院都有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 有规范的仲裁庭、调解室、案件分析讨论室、档案室, 仲裁庭建设基本已配备有庭审活动数字化必须的计算机、打印机、证据展示仪、摄录和监视系统等设备, 局域网建设已实现全覆盖。这些都为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虽然四市调解仲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仲裁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地方存在有牌子, 但场所不达标, 有编制, 但人员不到位的情况, 与仲裁效能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有些地方为了完成组建目标, 只好先成立后建设, 导致这些地方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虽然形式上实体化了, 但事实上仍然承担着行政职能, 仲裁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深化。

2.仲裁员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案多人少”的矛盾在一些地区的基层仲裁机构仍然突出, 多数仲裁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疲于应付, 这既影响了办案效率, 也影响了办案质量。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属于法律专业性很强、业务相对复杂的工作领域, 仲裁员应该熟悉劳动政策和法律法规, 同时具备良好的法律专业知识, 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熟悉办案规程和技巧。但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在岗的专职仲裁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法律常识, 从而影响了仲裁工作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3.调解仲裁工作制度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地方仍存在终局裁决规定落实不到位、诉讼化倾向明显、裁审衔接不畅等问题, 影响了仲裁的公信力。四市在办案程序方面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应进一步完善立案、庭审、送达等重点环节的制度规范, 搞好各环节的有机衔接, 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和尺度。

4.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加快。四市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虽有一定的硬件基础, 但由于缺乏经费保证, 办案设施、设备老化, 数据端口对接困难, 距人社部今年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差距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调解仲裁的进一步开展。

三、几点意见

1.加快仲裁效能建设步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依法治国的高度, 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见精神, 建标准院、规范院, 改变仲裁院硬件设施滞后的现状, 逐步提高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要保证有专门仲裁庭、调解室、立案室、档案室, 有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办公设备。要加大投入, 切实解决好仲裁办案经费保障和办案车辆等问题。要将仲裁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确保仲裁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 应逐步提高专、兼职仲裁员办案补助标准。

2.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要解决好仲裁队伍建设问题, 确保人员素质的提高。当前的任务是尽快充实合理配备仲裁员队伍, 编制部门已经批准的仲裁院编制要尽快到岗。要优化仲裁员结构, 严格进入条件, 采取公开选拔方式, 把好专职仲裁员入口关, 充实具有法律背景的人员, 提高仲裁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 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落实分级培训责任,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 不断完善服务规范、服务用语和纪律要求, 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3.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当前重点是进一步改进办案方式, 规范办案程序, 加强对办案的管理和监督, 努力实现多立案、快办案、办好案。要研究改革庭审方式, 简化办案程序, 缩短审理时间, 提高办案效率;要规范仲裁程序, 健全案件受理、立案、庭审、调解、裁决和送达等环节的操作流程, 完善庭审规范和仲裁文书, 提高办案质量;要加强对仲裁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完善案件归档管理、案件通报、案例分析、工作考评、内部监督纠错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仲裁委员会上下级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 提高办案权威性和公信度。

纠纷调解仲裁 篇9

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全国人民的事情, 但也不是几句话可以实现的。这不但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协调, 还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参与才行。

但是人多了总会有矛盾产生, 这就需要人事争议仲裁调解部门发挥自身职能, 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中, 调解是化解人事争议纠纷的主要方式, 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从事实中可以看出, 人事争议仲裁调解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 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二、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特点

过去的仲裁都是法律和法规来实施的, 但是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 调解应运而出, 成为了仲裁一把亮剑。但是, 经过事实检验之后可以发现调解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调解形式自由灵活

采用这种调解是形式多想且自由灵活的。在人事争议仲裁的争议案件中, 其实都可以采用调解的办法, 来化解当事双方矛盾。

人事仲裁的程序普遍都是人事争议仲裁部门按照职权, 主动开始调解, 当然也有从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例子。经过仲裁机构进行调解之后, 当事双方可以进行自我调解, 最后达成共识撤掉诉讼的案例。

也就是说有一些经过调解无效, 闹到法庭的。也有经过调解和解, 最终撤销诉讼的案例。从这些可以看出, 这种事情的自由灵活的。

2. 调解化解快省时省力

调解主要是实事求是的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追究谁对谁错。主要是以道德来量责任, 多用责任讲承担。而且, 调解也没有严格程序要求, 所以调解进程比较快, 根本不需要话费多少时间去周旋在繁琐的程序中, 能够快速解决问题。

3. 仲裁方式比较温和

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最大的特点应该说是温和了, 因为这里面主要是调解, 那就劝导为主。如果能够温和的劝导纠纷双方化解矛盾, 肯定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从古代就有‘忍让和好’等许多的以和为贵的处事之说, 这一思想也根深蒂固的种植在人们心中。在现实中, 一旦发生了纠纷肯定两方的关系就比较紧张乃至对立。这个时候只要仲裁部门出面对双方做做思想工作, 很容易让双方冷静下来思考, 最后就能够达到各退一步, 互体互谅的结果。

4. 改善交流且促进沟通

采用调解方式本来就是一个交流过程。其实, 很多的争议主要来源于交流不够, 最后导致一些矛盾发生。其调解就是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让双方达到一致的协调意见, 解决彼此之间的误会。

5. 调解遵循自愿履行

在经过人事争议仲裁调解之后, 或者当事人彼此之间自我调解。这样当事双方都自愿遵守彼此的协议, 且彼此都是心甘情愿的履行。这样, 双方的心理上都是接受的, 也都乐意去履行。

三、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问题

作为人事争议仲裁的调解, 经过多年的实施之后虽然取得了好的成绩, 但也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 过份分清是非延长调解时间

在人事争议处理制度里明确提出来: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这一规定确实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任何一个纠纷都一定要分清是非, 将事情来龙去脉搞的明明白白, 肯定要延长调解过程的周期。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之下, 会引起某方当事人的反感, 对调解不利。

2. 将调解看的过重

当将事情弄到仲裁机构之后, 一些工作人员过分看重调解。认为自己将这些纠纷处理不了, 调解不成功那就是自己的办事能力不强。于是, 为了调解成功往往采取以诱促调、以裁逼调、强行需找调解来息诉的现象。采用这些让人不能信服的调解, 就是成功了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 调解不透明

现在很多调解方式还不透明, 采取的就是仲裁庭和每一个当事人协商。这样, 就造成双方的当事人不能面对面的交流, 而是靠仲裁机构进行传话。

这样的调解就造成暗箱操作嫌疑。因为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意见, 彼此都在猜测。很如果造成当事人对仲裁机构的怀疑, 认为他们偏向于另一面的当事人。彼此有了质疑, 就会影响调解的效果。

当然, 人事争议仲裁调解不仅仅这些问题, 还有比如收费等方面的不足之处, 都需要进一步优化调解机构制度。

四、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完善

调解的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还需要该机构从实例中寻找出问题所在, 进一步完善方法和制度。

1. 公平调解, 为此仲裁的公信力

当当事双方闹到仲裁调解机构的时候, 彼此都十分矛盾对方, 希望赢得对方。当然, 彼此既然闹到了仲裁庭那就是一种信任, 相信仲裁庭能够将这事情处理好, 但是彼此对仲裁庭还是存在着质疑。

只要有了质疑, 那么在庭审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言语过激以及和仲裁庭不配合的事情。出现了这种情况, 仲裁人员就不能认为自己受气了, 要发泄一下。这个时候一定要秉公办事, 注意及时和彼此交换意见, 让当事人感觉你处事比较公平, 这样仲裁讲出的话才有份量, 才愿意听你的话。

2. 提升仲裁人员的亲和力

当当事双方在倾诉的时候, 仲裁人员一定要耐心认真的倾听, 不要表现出一幅不耐烦或者倾向一方的表情, 给人厌恶之感。只有当事人感觉到仲裁机构可亲可敬, 才会将自己内心所想之话说出来。有了他们彼此的真心话, 才能够最后的调解带来信息, 这样调解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3. 增强仲裁人员的控制力

在调解的时候, 采用哪种方法要因人而宜, 仲裁人员要灵活掌握整个案情, 快速的做出调解方案。而且, 在调解的时候要能够控制住整个局面。不能任由当事双方先是彼此陈诉, 到了后面彼此骂成一片, 导致整个局面混乱不堪。

五、结束语

要让人事争议仲裁调解服务于民, 就要从现阶段的不足之处出发, 根据实际案例中的现象提出一套合理的解决办法, 进一步完善调解的功效和提高调解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岐, 人事争议仲裁调解的优势、缺陷及完善, 中国人力资源, 2008年

[2]王毅, 人事仲裁调解的独立价值及其功能探析, 南通纺织, 2008年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分析 篇10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研究和分析

我国历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61866万人。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农村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提出了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三农”问题至今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国内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巨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手段,关系到国民的人心向背和政权的生死存亡。

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现状

虽然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但该法仅仅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者和相关人员可以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却并没有明文规定仲裁机构的权力职责范围,也没有列出任何约束仲裁程序执行的明确条文,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可执行性大打折扣。因此,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承包纠纷调解、仲裁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摆在当前相关政府机关和部门的重要任务。

2006年6月,农业部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问题通过电话咨询、网络通话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各阶层人士公开征求解决办法和意见,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征求意见稿,采集广益,寻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最佳解决办法。经过半年时间的对各种方案、意见的研究和讨论,0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送审稿编写完成。在此之后的历届政府会议上,陆续有几百件法律草案提请讨论研究,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领导班子对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重大决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对仲裁机构的独立仲裁权有明文规定,坚决禁止社会、个人或行政团体干涉仲裁、执法行为的执行。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农村经营管理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中,行政、仲裁机关合二为一,同时行使行政权和司法仲裁权,严重违背了仲裁机构的独立仲裁原则。农村经营行政管理和农村土地承包司法管理本为两个互不干涉、各自独立工作体系,如果将农村经营管理掺杂在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和调解工作中,则会增加仲裁工作办事流程,延长仲裁执行时间,导致仲裁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浪费,使承包方、受让方两方利益受损。财务资源紧缺是我国农业人员普遍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精简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流程,将仲裁机构与行政机构严格划分开,是减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经费的有效途径,从而极大地缓解农村财务压力。

二、如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作为法外解决手段,应有与诉讼、调解、协商等司法程序相同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仲裁机构是脱离于行政机构管辖的独立单位,虽不完全排除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辅助和支持,却必须由仲裁委员会单独负责选举、选聘,行政部门机关坚决不得干涉其人事决定。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下发《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并颁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提出加强农村村务公开工作并扩大村务公开范围,财政部提出,尤其要严格要求农村财务公开的执行和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村务、财务公开管理工作系统。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中,务须加强对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过程公开管理,实现仲裁信息透明化,向承包方、受包让方公开调解、裁决、处罚情况,保障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村土地经营承包纠纷仲裁案例中,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矛盾和纠纷占了较大比例。随着我国各项生物、环保、水利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工作广泛开展,因此,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显得尤为重要。承包期限内举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承包方应将承包土地交还发包方,对于已经领有林权证的退耕还林承包方,不给予土地确权登记。而对于以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承包土地的承包方,如承包代表人由于死亡或丧失民事能力等原因无法亲自进行土地经营权确认,则由家庭成员或合作社人员推举出一人代为办理确权登记。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无法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先进水准,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为了抓住土地这根救命稻草,许多农民工返乡向村政府讨要土地,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正常、顺利完成交接。因此,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中农民利益保险保障体系的完善和改进,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农民利益保障管理工作理念,通过地方财政资金的有利支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和合理保护,尽可能地为进城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三、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我国民生、国计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农村土地经营承包工作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创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能保证土地承包纠纷及时得到解决,维护承包方和发包方的合法利益,灵活进行诉讼、调解流程,缓解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避免诉讼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加快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郝飞.关于我国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的探讨[J]. 仲裁研究,2008,02:56-64.

[2]段莉.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抉择[J]. 仲裁研究,2008,02:65-71.

[3]李长健,曹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理性思考与制度架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31-38.

上一篇:北川地震遗址下一篇:Volterra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