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2024-05-11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精选十篇)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1

一、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非常重视的一项,并且少数民族中的语言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正在不断改善,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教师经常为了教学而教学,机械地为学生传递语文知识,不重视学生对其的理解,没有清晰地掌握开展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其次是教学过程不够优化,很多教学程序不适合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以及教材等方面没有及时更新,不能跟上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步伐;在师生关系方面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教师只是将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机械地听讲,这样的教学形式会严重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并且在教学语言上需要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学。

二、少数民族小学语文教学的改善措施

1.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材选择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是促进教学进步的关键所在,对教材进行选择是促进语文教学的基础,改善少数民族语文教学首先就需要从这两方面着手。教师进行教育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开展的,利用优秀的教材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特别是在藏族地区的学生,小学语文是他们掌握语言的敲门砖,在教育中一定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使用优秀的教材。例如,《幸福是什么》,文章的中心围绕着寻找幸福,弄清楚幸福是什么。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明确幸福是什么,主要给学生传递一种什么思想,掌握幸福的核心思想是帮助别人,产生幸福感。掌握这些中心思想之后,教师才能清晰地为学生介绍这篇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清晰明了地掌握幸福的含义。

2. 加强对语言教育的重视

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那么在教育中就需要教师利用专业的教学语言进行教育。优秀的教学语言是证明一个教师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要重视语言的使用。民族学校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期间,尽量要使用普通话,让学生能够对普通话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讲述课文或是问题时,需要教师十分注意教学的语气,尽量减少语言上的啰嗦,增加自身的亲切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亲切。很多的民族地区在教育上比较落后,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交通不便或是教堂简陋等,基本上他们对普通话没有什么概念,更别说对小学语文的学习。针对这样的条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增加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尽量在教学中使用礼貌用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伟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 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

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学方式或是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对于民族小学的教育来讲已经不能对其进行提升,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改进。例如,藏族地区的学生因为平时接触普通话的机会比较少,并且生活上比较繁忙,所以不能及时了解到语文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融入一些藏族文化,一些学生比较熟知的文化知识,建立探讨小组,让学生利用小组形式积极进行探讨。比如,教师提出有没有人知道藏族中有哪些文化,或是代表文化,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自己认为藏族美丽的文化,或是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用普通话的形式讲述自己的家乡,在语文课结束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写一篇我的家乡这种类型的作文等。教师需要在不断改善自身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与教师之间需要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会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是教学方式创新的一种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放下对教师那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主动与教师亲近,这样才能更好地方便教师对语文进行教育,同时在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全面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文章对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一些改善意见,不断促进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提升,加强语文教学的教育力量,提升少数民族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少数民族小学教育的稳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戎.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J].中国藏学,2011(2):108-139.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初探 篇2

杨英

(绿春县大兴小学 邮编:662500)

【摘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英语有其固有的一些障碍,如:信息闭塞、民族语言和传统习惯干扰、家长思想素质较落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等;但同时也具备其特有的优势: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 英语教学 听说环境 教学方法

【正文】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当今国际上,英语已成为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学习英语已不仅是与国际发展接轨的需要更是我们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工具。而我们国家要想更好的对外开放跟上国际时代潮流,就首先应当使我国公民具备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但是,由于底子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条件有限,又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单一,因此,英语的教学质量提高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需要,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就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制订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要求》,扬长避短,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呢?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劣势

一、优势

(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生源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从小生活在多民族语言环境中,对不同民族语言耳濡目染,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在交流中往往先人为主,用对方的语言与之交流,会哈尼族语言的彝族学 1

生见到哈尼族同学就会先用哈尼族语言主动与哈尼族同学打招呼、问候,于是双方自然地用哈尼族语言进行交流,来到学校见到老师他们也会自然的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

(二)同时,少数民族小学生也具备了儿童好奇、好动、爱表现、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对陌生语言的好奇心能激起他们对外语的兴趣,他们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他们学习外语时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例如:模仿力、可塑性强等。

二、劣势

(一)少数民族学生受家庭教育和母语的干扰,羞于说英语。尤其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

(二)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只能接触一到二次,每次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回到家里,或许有的家长们能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科目就足够了,他们在学汉语拼音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再学英语,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吗?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大部分少数民族家长则是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农村,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三)由于师资不足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少数民族地区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教师,多半是边学边教“半路出家”。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一、听说语言环境创设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通过听、说、读、唱、玩、演等方式,着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智力,使之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形成初级语感、语音、语调,培养其简单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而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听与说的能力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鉴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语种多样的情形,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适宜英语听说学习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极和正确地练习听说英语,提高听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一)校内听说环境的创设

1.营造学生敢于听说的心理环境

听说教学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听说上的害羞、紧张等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学生解除心理紧张,轻松愉快地进行听与说的练习:在教室里把学生的座位以小组或环形形式布置,让他们面对面而坐,以增加亲切气氛;

说英语时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而不是站着说,这样他们会感到更自然。开始阶段,允许学生使用录音机播放他们为某个话题提前准备的磁带录音,以免出现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口误;让学生戴自己制作的假面具,以掩饰紧张而产生的尴尬表情;让学生在语音室或通过电话在相互看不到的情况下交谈等等。事实证明,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不再感到紧张,愿意提出问题并愿意无拘束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首要条件。

2.课堂上营造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创设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

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交际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尽力用各种手势、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教师不但要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出现,也要以一个演员的角色出现,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同时教师的态度要温和,只要学生用英语说话,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表扬。态度要真诚,努力找到学生优秀的地方。不要表露出失望、生气和不耐烦的情绪,要以尊重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珍视他们的勇气,不要嘲笑任何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总期待学生符合教师的要求,要信任他们,等待他们接近教师的要求。

②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并掌握适当的时机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听力训练,集音、像、形于一体。它们的优化组合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一种立体化的思维活动,多渠道地感知语言材料、物质材料,多层次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通过文字、图像符号、声音信号等语言与实践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声像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活的语言。

③教师还应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设置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上练习说英语,如:内容复述、角色扮演、看图说话、短剧表演、争论辩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表达。

3.抓住校园里的一切可用素材,创设校内英语习得氛围

如:在非英语课时,教师上课时使用一些简单的英语课堂用语;组建学校英语课外兴趣小组或开辟英语角;鼓励学生在校园内用简单的英语互相问候;课间休息时播放一些英语儿歌、小故事、校园英语磁带等。这些学习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观感,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英语。

(二)校外听说环境的创设

1.在家庭里寻找学习的环境。如:要求学生收看英语电视节目,许多电视台都开设了英语栏目,收看这些节目就是很好的听力训练。通过英语光碟也可以创设听说的环境,市场上有许多英语碟片,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自我娱乐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的知识。鼓励学生在家里做家长的英语小老师,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教给家人。

2.在校际交流中创设听说环境。与其它同类小学或中学开展英语联谊活动,如:英语联欢会、英语朗诵会、参观与导游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互动中练习听说能力。

二、扬长避短,改善教学方法策略

(一)要重兴趣、重成就感、自信心的培养

1.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教学应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爱学、乐学,而学习兴趣的保持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就感,能否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多做激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2.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生理及所处环境特点,教师宜进行愉快教学,激发听说兴趣,在教学中可采取穿插歌曲、游戏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要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

1.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转换能力强,容易接受新语言的学习。但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习得英语,那么优势也会变成劣势。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为了让学生在初级阶段学好音标,学好语法,记忆一定量的词汇,这一方式导致了课堂教学时的教师中心化,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体验、参与、实践、创造,才能真正在教育这一主动过程中,获得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2.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只有优点而无短处,小学生学习英语时有优势,但不可否认的,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集中,对事物的学习往往又缺少持久性,并且不喜欢单调的重复操作和机械式的训练。这都给小学英语教育者平常的正常教学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我们只要小孩子单调的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背语音及语法规则,记忆词汇,就恰恰忽视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优势、长处,而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的单调乏味及困难而跟不上学习进度,久而久之就会放弃英语学习。

结论

总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语言环境的创设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环境是要创造的,学习英语必须要有练习听和说的机会,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我们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之余,还要努力挖掘课后的一大片练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既是对课堂训练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一条学习捷径。实际上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愿望同样是强烈,他们“听不懂、不愿说”只是因为怕出错、紧张而造成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英语词语来表达自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方法鼓励、训练他们,学生会非常积极地、自动地和自然地运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

【参考资料】

1、高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点滴谈》期刊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08年 第01期

2、龙梓菁,王江华《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环境思考——以普洱、景洪等地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为例》期刊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 第03期

3、王蔷《小学英语课程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4、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

浅谈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拼音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族地区;拼音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85-01

引言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拼音是帮助小学生识字、正音、学习普通话、阅读、写作的重要工具,是小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中的基础。由于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内容非常单调、枯燥乏味,加之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不习惯于汉语表达,更倾向于母语的表达与思维,这就使得少数民族一年级学生拼音的学习枯燥与新奇并存。而如何将枯燥的学习转化为新奇的求知欲,就成为民族地区语文教师突破教学当中一系列难题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多采取一些集多样性与趣味性一体的适合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心以及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以及所带班级的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在拼音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心得。我认为拼音教学应该摒弃传统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手段,多采取一些趣味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营造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结合生活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又生动有趣的教具进行拼音教学、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进行拼音教学、也可以以做游戏或讲故事的形式将拼音的学习融入拼音教学、以及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课后复习巩固和辅导等。现具体阐述如下:

一、营造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拼音学习比较单调,然而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钻研、合理运用适当的方式,使学生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学好拼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拼 音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利用教材插图及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拼音“a、o、e”的时候,教材的插图当中展示了美丽的乡村河畔晨景图:“有喔喔啼鸣的大公鸡,有在河边练唱的小姑娘,有在水中产生倒影的鹅 … …”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画面迅速地吸引学生,并且使学生通过兴致盈然的图画轻松地进入学习,模仿正确的发音。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又不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看插图来读拼音、识字,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既学会了拼音,又认识了字,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将难以理解的拼音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们表现出来,使得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借助这一直观的外部刺激,不仅能来很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把抽象的无意的字母与直观图片结合,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字母的读音和字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讲故事、做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最容易接受一些生动、具体、有趣的知识,而故事则生动有趣,对小学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拼音故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抽象的拼音字母与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拼音有趣易学,不枯燥、不单调。如教学“ ǜ”上两点省略的规则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姓余(ǜ)的孩子, 他很懂礼貌。一天, 天气很热, 小余上街买文具, 在路上他遇到了“ j ”、“ q ”、“x ”三个好朋友, 便立即把戴在头上的太阳镜(太阳镜很像ǜ上的两点)摘下来, 并跟 j、q、x 三个好朋友亲热地握手。然后教师教学生念: 小余有礼貌, 见了 j、q、x , 眼镜就摘掉。

在游戏中学习这一寓教于乐教育理念,不仅能把索然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爱的事情,而且还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上课时做知识性游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为有效的。如“找朋友”——声母和韵母找朋友,组成音节,单韵母找朋友组合成复韵母。“摘苹果”——“苹果”后面写上音节,拼读后摘取。通过游戏可以使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记。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拼音

在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同桌之间的合作,一个充当小老师,一个读拼音,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产生成就感。又如,“找朋友” 这个游戏,同桌之间一人拿着韵母卡片,另外一人拿着声母卡片,在教师说完一个音节之后,学生就迅速地找到韵母与声母,然后联系起来进行拼读。这样,在合作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加浓厚,学习热情是非常高涨的,能够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注意复习巩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生暂时记忆比较强,可遗忘得也比较快,而学习汉语拼音,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如果仅仅依靠课堂40分钟,往往是不够的。我们在实施拼音教学结束以后,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复习巩固,在巩固中提高,让学生逐步掌握汉语拼音。复习巩固的方式很多,比如,组织学生与同伴学习。学生都各自拥有自己的拼音卡片,在课余时间,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拼音卡片,同桌之间相互抽认字母卡片,不认识的字母,同桌相互教或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做到相互都能认识;采用相互听写、默写等形式,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对汉语拼音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兴趣。

四、结语

总之,为了能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小学语文的拼音教学,我们一定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熟读课标,准确把握拼音教学的特点,深钻教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创造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适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以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效率,提高小学拼音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 2).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曾小青.浅谈汉语拼音教学[J].新课程:中,2011(03).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4

1 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1.1 英语应用大环境缺乏

西南边民地区因受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区位劣势制约,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发展缓慢,外资企业和涉外事务较少或没有,有的县城基本上没有外国人到过,更不用说乡镇了。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了英语应用大环境的缺乏,英语应用能力强弱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西南边民地区的就业竞争中更是难以显现其优势,故而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

1.2 学生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西南边民地区人们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受限,除英语教师外,其他行业很少用到英语,这就使多数家长看不到英语学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他们虽然认识到英语是我国当前各类高层次人才选拔性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英语学不好会影响子女的升学及就业等现实问题,但对从小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在子女将来的人生道路、职业道路上会有何积极作用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家长普遍受“英语系统学习应从初中开始”这种传统认识的影响,认为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无关紧要,上中学还得从头再学,因而认为意义不大,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和配合。家长们忽视了低龄段语言学习开发是学好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的最佳时机。没有春季的及时播种,那来秋季的丰硕收获?家长们的漠不关心让孩子失去了一个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启蒙机会和学习环境。因此,小学英语在西南边民地区的推广缺乏社会应用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的有力协助。

1.3 家校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的缺乏

笔者通过对所在地区的小学进行走访调查得知,开设英语课程的小学虽然给予了相应的课时保证,每周开课2-3学时,但该门课程并未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具体表现在,一是英语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孤军奋战”,学校开展的各种大型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并未将其纳入其中,临近期末复习考试时,英语课还不时得为语文、数学课让路;二是学校和老师也没有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英语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英语课堂成为小学生接触英语的唯一场所,即学生只有在英语课堂上才能听到英语,大胆主动者能与老师用英语对上几句,其余时间,对学生有效刺激的全是母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未得到充分调动和积极的鼓励、引导;三是没有形成家校合力,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协助。很多家长由于受自身英语水平的局限,他们并没有像对待语文、数学一样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或为孩子的英语学习创造积极条件。离开家庭和家人这一练习环境,再好的语言教师也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1.4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西南边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高层次人才引入困难。与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相比,西南边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困难重重。一是教师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专业基础差异显著。西南边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第一学历以中专居多,部分教师虽具有专科学历但并非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具有英语本科学历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多数教师虽已通过在职进修、自考或成人函授等方式提高了学历层次,但他们的英语专业能力和知识的系统性仍较薄弱。教学中表现出语音语调不标准、英语语言知识、西方文化知识和教学驾驭能力等方面都明显欠缺。教学语言多用汉语替代英语,从而影响了学生良好交际习惯的养成。二是教师对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教学研究深入不够。多数教师缺乏对学生、教材和英语教学的深入了解和思考。西南边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因信息获取滞后,尤其是缺乏与发达地区教师的交流学习,导致对该课程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更多地注重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教学,如机械地带读单词、句子等而忽视了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日常交际能力的训练;没有把情境创设、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也没有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将小学英语学习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进行有机结合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虽然能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但在日常教学中常表现出准备不够充分、教学方法单一、对教学材料的整理加工不够、教学设计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等。三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不强,教研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通过教学观摩,多数教师反映出课前未对学生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教材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思考,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法,课后不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以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教学始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相反,小学英语教师往往因教学任务简单而忽视了自身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教学习惯,同样也没有养成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研究的习惯。所以,有的教师尽管从教多年,但教学工作却始终浮在面上,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教学效果始终很难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1.5 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尚缺乏科学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通过笔试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和选拔优秀人才。这种评价方式带有很强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让社会、家长、老师只注重学生的应试成绩,简单地把考分与学生实际能力等同起来,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客观、公正而全面的评价。这是一种极不科学也不尽合理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小学英语这样一门实践性极强、学生起点低的基础性课程。目前,西南边民地区小学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很多学校都是沿用传统的终极性评价方式来评定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也就是根据学生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该生本学期英语学习的优劣。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评价方法,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英语过程的评价,与新课程标准明确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相矛盾,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校虽对小学英语考试形式进行了思考和改革,引入听、说考试,但教师对检测目标与试题难易度的把握仍存在较大问题,也没能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成绩,未能达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上述情况表明,小学英语教学在西南边民地区的推行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既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英语教学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也需要学校根据办学实际,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尤其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克服各种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客观因素,变被动适应教学需要为主动加强内涵发展以推进教学改革,以达到提高西南边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

2 思考与对策

2.1 正确认识低龄段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开设英语课不是一种摆设,更不是一种时尚。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他们思维活跃,爱说好动善模仿,特别是口语模仿能力极强。同时,小学生还具有成人难以想象的语言天赋,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超乎寻常的记忆力。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和重要启蒙时期,教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因势利导,教学中应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以及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加强家校联系

小学英语教学要取得成效,需要家长、学生、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其中,教师要起到沟通家校的桥梁作用。小学英语教师不但要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来吸引学生,使英语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而且要增强沟通能力,主动向学校主管领导汇报英语教学、科研及活动开展的情况,经常将学生在校学习英语的情况与家长交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学生家长的参与。学校领导的重视,有利于英语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积极创设英语学习环境,拓展英语课外学习活动

语言学习离开真实的使用环境将丧失交际这一基本功能,小学英语学习同样如此。为什么在西南边民地区民族语言的推广胜于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民族语言在当地有较浓的使用环境而英语却没有。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地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英语交际的场所,通过教唱英文歌曲、角色表演、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积极拓展英语课余活动,通过开展诸如英语书写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文诵读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竞赛类活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的语言交际创设较真实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和平台,以促进学生学习与运用的有机结合,让学习富有意义。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评定,不能仅通过一次期末考试来判定,更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学生实际能力等同看待。因此,小学英语教学需要对现行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应该把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表现等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相结合进行客观地评价,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拓展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需要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多角度肯定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成绩,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综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不要把眼光仅放在学生的考分上,从而忽略了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主体地位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要知道,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用英语进行交际,只有学生热爱学习英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学好英语,达到交际的目的。

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5.1 积极构建终生学习的理念

教师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并能结合英语学科特点,不断“接纳和吸收最新的语言文化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各种文化素材,创设多种情景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1](P106)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更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培养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西南边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因为地域偏远、信息较闭塞等客观原因导致主观意识的落后,从而导致教育的落后。相反,教师要变压力为动力,一方面要抓住各种在职培训、学历提高、校际交流等外出学习机会,不断加强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通过开展积极的自学、教研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校内学习形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更新知识结构,主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更好地引领西南边民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2.5.2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对老师的仰慕和崇敬之情无以言表。尤其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教师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他们是莫大的吸引,进而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极易激起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西南边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根边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坚定政治素养,还应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即除了具有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外,还应该具备外语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以及外语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钻研与小学英语教学相关的新知识,把教师渊博的学识与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与科学的育人观相结合,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现状,克服教材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不断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引领者和学习榜样。

2.5.3 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教师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加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科研为手段,学会在实际教学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挑战,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能力。一线英语教师只有主动关注国内外英语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时把握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新动向,更好地领悟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领,实现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3 结束语

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只要家校合力,积极营造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大环境,再加上教师的循循诱导,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区位劣势并不能阻碍小学英语教学在西南边民地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5

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教育局 杨昌莉

孔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民族地区学生因为环境、家庭及语言交流障碍等制约,文字信息量相对薄弱,对文本的理解存在相应的困难,如不打破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就会依旧是一堂机械单调、枯燥无味的课。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心理上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想要扭转这种局面,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是一种好办法。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我就从教学的课堂导入情境创设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课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开始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

一、问题导入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民族地区小学生虽然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等问题,但同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常常为文本的延伸拓展埋下伏笔。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如:教学《珍珠泉》时提出为什么此泉叫珍珠泉?泉水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找骆驼》这一课,抓住一个“找”字,为什么找,最终找到了吗?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二、语言导入法

教学时,教师的语言首先应准确、精练,其次还应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我国南海之滨广东,有个闻名中外的风景区,那里有一株五百年的古榕,它独木成林,浓荫覆盖着整个小岛,林中栖居着上万只鸟,可以说是鸟的世界,鸟的天堂。着名作家巴金游览之后便写下了《鸟的天堂》。文章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展现了鸟的天堂的优美和情趣,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寥寥数语,就拨动了学生求知的心弦。

三、实验导入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中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中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有的时候一个有趣小的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刻舟求剑》,先以模拟情境演示,一艘小船可以前后移动,“剑”从“船上”落到水中,在船舷上刻上记号,然后使船向前行进。演示到这,要学生说出用“刻舟”的办法“求剑”能不能求到。于是,学生凭借眼前的形象进行分析推理:剑从某处落入水中,已不能随船前行;船不断前行,离剑愈来愈远;到了对岸,与剑距离更远。从而得出“剑”是捞不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人错在哪儿,从而认识到错就错在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身是在变化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去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四、诗词导入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境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五、生活导入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特别是民族地区小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往往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学习《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哪里。

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激发人体情感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导入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七子之歌》时,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放了一段《七子之歌》的乐曲。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如泣如诉的吟唱,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七、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民族地区小学生从小就在倾听各种喜闻乐见的家乡故事中长大,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逸事往往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画杨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藏民族文化中的智者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或者是阿凡提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任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八、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乐学氛围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情景教学常设了良好的平台,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教学前,我以录像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画面,配以课文录音,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我问学生:“刚才小镇的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活跃起来,抢着说出自己的感觉:“太美了!”“美得让我陶醉了。”……学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乡的晨景烙印,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6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即问,其为惑也就解矣”,“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等名言说明了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一节课的始终,一节课往往从教师复习提问旧知识开始,到提问巩固新知识结束。恰当的提问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对提问总结为“六性”——“目的性”“开放性”“鲜活性”“高效性”“彻底性”“攻坚性”。

1、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尽量避免那些表面性提问,比如学生能一目了然看出、自己能看得懂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人物,教师就不用再去费时间一一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表面看,课堂活跃了,其实学生的收效甚微。再有就是那些习惯性的提问,问一个问题学生会不会?是不是?这样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形同口头禅,问多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搜索有价值的和课本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能挖掘问题,会设置疑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教师要围绕着本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疑。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很自然的突破了课本的重难点,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讲述中解决了教学中的棘手问题。

2、开放性

课堂提问要避免走马观花,问题要避免太死板,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问题的答案不是课本中现成的,而是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得出的,这样对于理解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作用。这样的提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观。

3、鲜活性

作为现阶段的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要有广泛性,眼睛不能光盯着优秀学生,更要注意那些中等生、特长生甚至是差生,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中来,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又要有普遍性,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活动中得到较好的表现。

4、高效性

要将重要问题重点对待,把课堂提问改为课堂听写,把问题抛给每一位学生。一节45分钟的课堂,课堂提问只几分钟时间,提问的也只是极少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成了漏网之鱼,面对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把课堂提问改为课堂听写,这样就把问题抛给了每一位学生,从而提高了掌握问题的效率。

5、彻底性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经常谈到一个现象,讲了多少遍的问题考试时还是出现错误。在这里教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以为自己讲完了讲明白了,讲透彻了,学生就理所当然地会了,其实学生对知识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还需要将教师讲的知识消化为自己所有。因此对于重点讲解的问题,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巩固,从而为自己所有。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这次出现的错误下一次还会出现,教师觉得你这次出错了改正了,就应该记住不会再出现错误了。同样的教师在这里犯了一个经验性的错误,学生出错的地方本身就是他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需要巩固、加强记忆才行。

6、攻坚性

通过对学生们做题情况的分析,发现一个通病,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做题目时,往往只做会做的题目,不会的问题则一闪而过,这样就起不到任何检测的目的,你能够做上的题目本来就已经会了,再做一遍也没多大意思?而不会的问题还是照样不会。针对这一情况,我做了以下规定:学生做题的时候,已经学会的问题可以不再做,不会的问题要认真思考作答,这样才真正起到了反馈作用。

通过上述这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回答问题出错率较低,课堂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及建议:

(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灵活掌握问题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对各个小组长要多加鼓励、赞扬,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每位小组长切身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3)做好阶段性总结反思,对于效果明显的方法措施,要积极加以推广。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7

一、联系生活, 化难为易

应用题本身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为生活服务。在我们对学生的作业批改时, 不难发现学生做错题的原因是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不认真读题, 不会找数量关系, 审题不到位, 一提到应用题就对自己失去信心, 觉得肯定不会做。经过调查, 学生在读题目时, 几乎都只读一遍。“不会做就没兴趣, 别说是做连看都不想看”。这是一个学生跟我说的原话。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其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 如百分数的应用中明确提出利息的计算;把求平均数问题与统计紧密结合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从当地实际出发, 进行调查, 收集数据, 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编成数学问题, 进行计算、解答, 或作一些简单的统计, 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态度, 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有用的工具, 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 要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特点, 改革教学方法,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让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生活, 逐步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在教学应用题时, 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 备一节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例题不一定要和课本上的一模一样, 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例子, 让学生摸得着看得到。如教学行程问题时, 可以把题目改变, 如“一段路有30千米长, 摩托车每小时行15千米, 走完这段路要多少小时”?列式30÷15=2 (小时) ;也可以改为“从西盟县中课乡到新县城有30千米, 李老师要从中课骑摩托车到新县城, 每小走15千米, 几个小时可以到新县城呢”?这些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 让学生在摸得着看得到的具体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 把数学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很有趣。又如“小明买了2本书, 每本15元钱, 一共用去多少钱”?可以转化成生活中的问题:“街子天妈妈拿了一只2斤的鸡去卖, 每斤15元, 妈妈一共卖了多少钱?可是妈妈不会算帐, 你们可以帮她算一算吗?算式15×2=30 (元) 。两道题的算法是一样的, 使他们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 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如“圆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上课时可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量一量篮球场中间的圆周有多长?量出的就是圆的周长, 从中间圆点到边上的长就是半径。这样就可以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把得到的数据直接代入公式就可以了。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动手, 教师只做引导更多的不讲。从学生作业的反馈来看效果良好, 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这一节课在教室上, 收获可能没有这么多。在课外, 学生不但自己动手实际操作, 亲身体验, 而且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如“求粉刷面积”的应用题, 计算教室刷了多少平方米?观察教室是否需要全部都刷, 学生自己解决交流得出:只刷5个面, 并且还要扣出窗子的面积。我再进一步引导:假如你们家要盖房子, 把墙包给工人刷, 算6个面的面积划算吗?学了这部分知识后你会算了吗?摸一摸教室的地板上有石灰吗?窗子上呢?在实践操作中, 充分给学生创造了动手、动脑的机会, 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题意, 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三、抓牢审题, 重视分析

教学应用题时, 首先要使学生读懂题意, 了解应用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经过怎样?有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如果题目都读不懂就谈不上做题。所以,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好习惯。指导学生读题目, 可以让学生随意读, 也可以默读, 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但是要一边读一边思考, 还要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 如果回答不出问题, 可以反复多读几遍。教师也可以范读, 读题时语气要慢一些, 每读完一句, 稍微停顿一下,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关键的词语要加重语气读, 然后让学生复述题目的意思, 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会读题是理解的第一步,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最后决定运算方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7千米, 从甲站到乙站行了2/3小时, 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讲解这个题时, 先复习行程问题中的相向、同向、同时、相遇等概念, 然后用图来帮助理解, 最终让学生掌握:路程=速度×时间。教师还可以出示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加深理解, 如“微型车每小时行40千米, 从学校到新县城行了3/4小时, 学校到新县城有多少千米”?教学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感知题意后, 抓住问题关键, 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就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一项基本功。因为即使是简单应用题也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因为应用题简单而忽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分析清楚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才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明显的、学生容易弄清的, 如“原来有5只黑兔, 又跑来3只白兔, 一共有几只兔?”学生很容易弄清, 把原有的5只和跑来的3只合并起来, 就可以知道一共有几只兔。但是有些应用题,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就困难一些, 如“有5只黑兔, 白兔比黑兔多3只, 白兔有多少只?”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 简单地看到“多3只”就判断用加法, 结果与“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的题发生混淆。因此, 教学时最好通过直观操作, 使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分析出:白兔的只数多, 可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5只, 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3只, 要求白兔的只数就要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 从而要用加法计算。由于通过直观操作, 学生头脑中对所学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形成了表象, 经过多次练习, 就能初步形成概括性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教学, 学生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路, 就不容易发生混淆了。

四、巧妙训练, 提高技能

解答应用题与进行四则计算一样, 除教会学生解题方法外, 也要注意培养检验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另一方面可以为检验复合应用题打下初步基础。检验应用题要比检验四则计算复杂一些, 首先要重新读题, 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然后再看列式、计算、答案是否正确, 高年级可以通过改编应用题并解答来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对解答结果的负责态度和自信心。实践表明, 按照上述原则和方法教学,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容易接受, 解题的正确率提高了, 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增强。在应用题教学时, 除了教给学生方法, 还要注重训练, 既要注意目标明确, 还要避免机械重复。练习题目的设置, 要能巩固新知识, 又要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还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使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提高。因此, 在设计练习时, 要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一般先从后进生抓起, 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体会到应用题并不可怕, 充分调动学习应用题的积极性。另外, 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口答、板演、书面练习和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注意“质”和“量”的有机统一, 不搞题海战术, 要发挥每种练习题的独特作用, 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使练习收到实效。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8

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主要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 经过口头语言的描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讲授法运用最为广泛, 其他各种教学方法在运用中也会时常与讲授法相结合, 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不同教学领域开展教学时, 会经常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在上课之前, 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进行备课, 但是在开展数学教学时, 同样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授数学知识, 最后, 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吸收和消化教师所教的知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归因于教师, 他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 不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利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 对学生因材施教。纵观当前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有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语言上不准确、不科学、没有号召力, 表达不清晰, 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 必将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 笔者分析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 探究教学语言艺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 口头禅太多, 教学过程拖泥带水

现实中, 民族地区小学多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在教学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出现重复,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口头禅, 教学中形成习惯了的固定语言, 如“啊、啊”“是吗”“懂吗”“怎么了”“会不会”, 这些无意识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向师性特点, 他们会逐渐适应教师的语言表达, 甚至会模仿, 造成对数学教学语言的错误运用。一些教师担心自己的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一些问题, 重复多次使用同一语言, 拖泥带水, 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一脸茫然。

(二) 流水账的课堂, 缺乏科学趣味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具有科学性的学科, 如果是教师语言表达不当, 造成流水账的课堂, 反而会大打折扣。例如, 有的教师在教授“用乘法口诀求商”时, 先出示例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之后组织反馈,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提问:“对吗?”学生齐答“对”。语调平淡, 从例题到练习, 按部就班, 但对于“让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却未曾提及, 能清楚说出算理的学生寥寥无几。

(三) 评价语言使用不恰当, 过于平俗

现在的教育评价多以分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使用一些综合性的语言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与鼓励。评价语言使用不当, 说话过于平俗、偏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厌恶, 甚至出现厌学的心理。

(四) 课堂缺乏鼓励性, 命令语气居多

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课堂回答时, 习惯性的评价语是:“你的回答正确, 请坐下!”如果评价的语言没有新意和针对性,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有没有都无所谓, 这种现象会让教师的赞扬毫无意义, 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有时候,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布置作业时, 习惯性地说:“大家都听好了, 今晚的作业是做本课的随堂练习, 明天早上一定要把作业交上来!”低年级的学生会乖巧地接受并执行这个命令, 但是久而久之, 高年级学生会感到厌烦, 有的学生会无视教师的命令, 甚至会懒散对待, 导致课堂效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艺术应用的策略

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在语言使用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结合教师教学语言的需要, 提出对策。

(一) 新课导入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数学学习和语文学习相比, 较为枯燥而乏味。小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好动贪玩, 但是内心都有一颗力求进步的心。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生动、有趣味, 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运用语言艺术将导入语赋予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 导入语可以利用猜谜形式进行。“三兄弟, 个子不同高。没腿也没嘴, 能走也会说。睡觉、起床它们会提醒, 日常生活有它伴。”当学生猜对后, 教师引出课题:“同学们真聪明,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三兄弟, 认识时、分、秒”, 这样的语言表达自然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过程

1. 教学语言要简练而严谨, 具有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其知识的表述需要简练而严密。例如, “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就截然不同;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 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重复出现的无限小数。定义中“某一位起、依次、重复出现”几个词, 少了一个都不正确。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也要严谨周密, 既需要任课教师对知识点有详细、透彻的理解, 能够抓住学生认识中的盲区设计教学过程, 又需要教师本人掌握数学学科简练而严谨的语言。

2. 教学用语要趋于生活化

小学数学的教学很多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学离不开生活。由于小学生在理解的能力上有限, 而形象思维的能力强于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 教师应将自己的教学用语趋于生活化, 仔细研究教材, 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 灵活变通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的生活性, 以此降低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述数学知识。例如, 在讲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的时候, 如果教师单纯地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运算, 学生参与的程度就会较低。但是如果教师利用生活中的例子, 如巧用分糖果、分饼干之类的事情让学生进行运算, 他们就会兴趣倍增。

3. 保持教学用语的激励性

俗话说: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在学习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度, 讲究教学语言的激励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 帮助他们放松心情, 然后再慢慢地讲解。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觉解决问题, 和学生说:“别急, 再想想, 你一定会说好的!”让学生相信自己能行。学生感受到教师亲和、鼓舞的力量, 自然不会对数学问题产生抗拒心理。小学生的心理既单纯又复杂, 因此, 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激励时, 一定要适当, 把握好度。

4. 尝试语言“出错”, 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

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提问时, 可以适当尝试语言“出错”, 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例如, 教师在讲练习题的时候, 可以故意、有意识地对某一重要、关键的问题在表述上尝试“出错”, 然后询问学生的意见。相对于反应快的学生会很快就明白, 反应慢的学生看到别人举手也开始动起脑筋来, 这时教师可以再重复一遍, 问学生:“为什么?哪里又有问题?同学们可以帮老师纠正吗?”请求学生帮助, 再抽学生来讲哪里错了, 为什么错。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用学生之间的语言来讲, 有时候比教师讲的更容易理解。

数学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 远非上述几点所包罗。抑扬顿挫的语言语调、和谐民主的语言环境、恰逢其时的评价模式、极具亲和力的情感关怀, 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 轻松愉快地完成任务, 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 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要科学、严密、生动有趣、活泼亲切、自然, 充满亲和力, 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数学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 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 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到知识。数学虽然不像语文那样词汇丰富并富有不同的感情色彩, 但是教师可以运用语言艺术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只有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长期实践, 总结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才能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惠丽娜.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浅谈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能力[J].启迪与智慧, 2016 (82) .

[2]王伟.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艺术的策略:基于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观察[J].科普童话, 2016 (32) .

[3]贾朝霞.浅议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J].教育科学周刊, 2013 (6) :11.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9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对双语进行了界定:“是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即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截至2011年,全省14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610万人不通汉语。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省民语委等密切配合,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多所省级双语示范学校,涉及傣、佤、傈僳、纳西、白、拉祜、彝、景颇(载瓦)、藏、苗、哈尼等11个民族。虽然政府大力扶持发展双语教学,但双语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小学双语示范校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教师在低年级阶段使用民族语的时间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但随着年级的递增,民语完全被汉语替代了,出现了“零民语”的课堂,民语只是作为帮助不通汉语的学生理解课程知识的“过渡性”语言工具。从学校课时安排也可以清楚发现,在所调查的绝大多数双语示范校中民语课一周只占到1个课时,到了高年级阶段甚至直接放弃民语教学,腾出时间给语文和数学主要学科教学。以某傈僳族自治县双语示范校一年级和六年级课表为例,一年级一周49个课时(含早读和晚自习),其中语文课有20个课时,占40.8%;数学课16个课时,占32.7%;品德与生活课4个课时,占8.2%;还有体育、音乐、队日、劳技和乡土各占一个课时。6年级一周同样是49个课时,语文课有17个课时,占34.7%;数学课16个课时,占32.7%;科学4个课时,占8.2%;品德与社会3个课时,占6.1%;体育、音乐、劳技、乡土、信息技术以及队日各占1个课时。其他年级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主要以数学、语文为主。在该校的课程设置中民语教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学校领导和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语文和数学等主要学科的成绩,对于学生是否学会本民族文字或是了解本民族文化就显得微不足道。

(二)双语师资力量薄弱,不具备双语双文教学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以及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很大,小学阶段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专科层次及以上。但云南省双语教学才刚刚恢复,各方面略显不足,尤其在双语双文师资储备方面。例如怒江州某傈僳族双语示范小学共有12名教师,其中双语教师(会说傈僳语,但不懂文字)9人,双语双文教师1人,只占8.3%;德宏州某傣族双语示范小学共有教师19名,其中双语教师8人,双语双文教师6人(对文字略知一二的教师也包含其中),占31.6%;红河州某哈尼族示范小学有教师48名,其中双语教师40人,双文教师6人,占12.5%;西双版纳某(傣族)双语示范小学有教师30人,其中双语1人,双文4人,占13.3%。从数据上看,双语教师的比例偏高,而双文教师比例偏低。此外,绝大多数的双文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短期培训获得双文能力,都没有经过正规双语专业教育,非“科班”出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该校为全省定向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语言人才,但这些学生毕业后一般不从事教师行业,致使学校的专业双语教师严重不足。双语师资的匮乏使得云南小学双语教学发展举步维艰。

(三)双语教材和资料匮乏,影响双语教学成效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参考文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所调查的示范学校中,使用省内高校编定教材的占10.1%,省内高校教学参考资料占11%,地州高校自编教材获讲义占28.4%,地州高校与民语专家合编教材占到50.5%。从数据上看,示范学校偏向使用民语专家们编的教材,但实际上,多数学校基本上没有使用双语教材,而是使用人教版小学教材。云南省民委专门为怒江州傈僳族双语学校编定了双语教材,即将人教版教材编成双语。由于该笑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不具备双文能力,这套教材并没有在课堂中使用。其中一些示范校的双语教师因缺乏相关的民语教材,通常根据个人喜好搜集资料,并将资料整理编定成册教授给学生。这些资料往往缺乏系统性、规律性和适切性,教学效果也不好。有学者总结出了当前云南省小学双语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反应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乡土化教材少,教材编写以翻译汉文教材居多;缺乏系统专门指导民族基础教育的计划和教学大纲;双语教学中选用的全国统编汉语文教材,是以汉族学生为对象编写,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规律。

(四)教师任务繁重,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几乎所有被访谈的双语教师都认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被问及是否愿意承担双语教学时,多数教师都给出否定答案。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任务量大,难以再顾及其他方面。小学教师们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直接影响着教师职称晋升、职位调动以及绩效工资等,与教师息息相关。怒江州某傈僳语示范小学的双语教师说:“我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在学期末,基本上所有副课都会被语文和数学课等主要科目占用,更别提什么双语课程。”另一个原因就是双语教学没有作为评判教师的标准之一,对教师发展作用不大,所以教师们教学积极性不高。此外,近年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寄宿制管理更进一步加重了教师们的任务量。某教师调侃道:“我现在是一饰四角,保姆、医生、父母,还有教师”。

(五)双语教学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陈旧且重复率高

云南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局非常重视对双语教师的培训,除了选派双语教师到高校参加“国培”项目之外,各州、县教育局每年都组织两次以上的双语教学培训活动。德宏州某双语示范小学双语教师说:“我们每年都有很多参加双语培训的机会,但培训内容都大同小异,实用性不强。”通过访谈发现,几乎所有的双语教师都参加过双语教学培训,但实际收效不大。州、县层面的双语教学培训内容过于陈旧,培训教师反复教授一些受训人员已熟悉的民语知识,例如字母、简单的对话等,再加上培训时间较短(1~2个星期),无法对受训教师输入大量内容,最终只能操操了事。

二、解决的方法

云南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首先解决上述难题。

(一)加强对双语示范学校监管力度,保障双语教学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当地双语示范小学的监管力度,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机制,促使示范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们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目前,当地教育局仍然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来测评双语示范校,使得双语示范学校无法摆脱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教学工作重心。美国夏威夷州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夏威夷语浸入式教学项目,并对所有浸入式学校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政府根据测试结果来决定是继续实行该项目或者停办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聘请专家对所有的双语示范小学进行一次全面性评估,以了解当前小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如何,并由此提出相关改进举措,保障双语教学质量。

(二)与当地高校合作,扩大“本土化”教师培养力度

据了解,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新恢复招收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景颇语、载瓦语和傣语),目的是为当地培养少数民族语言类人才。云南省属高校也有专门定向招收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生,但几乎所有学生都没有从事教师行业。为了解决双语教师匮乏的现状,当地师范院校应该作为培养“本土化”教师的主力军,在短期内解决双语教师短缺的局面。“本土化”教师具备许多优势:他们既懂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具备双语(普通话和民族语)能力[4],更可贵的是“本土化”教师的流动性不大,热衷于将自身奉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三)培训内容要新颖而且具有针对性

当地教育局应该根据教师实际需求、语言水平等对双语教师实行有针对性的双语教学培训。对具备教学能力而民族语言知识贮备不足的教师应该加大民族语言内容的培训力度;对具备双语双文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对不具备双语双文的教师进行基础性内容培训。培训教师应该对受训人员提前进行调查,在培训期间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计划,而不是每次培训都按部就班,对原先培训内容的复制粘贴,使受训人员在培训结束时一无所获。总之,针对小学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绝不能流于形式。培训的内容要能为教师学以致用,切合实际,使受训教师从培训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李福军.云南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学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朱红,曹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历史进程综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 体育课开课情况。

体育课是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工作的进行主要通过体育课来完成的。《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 高中每周2课时。所有被调查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体育课, 开设1节体育课的学校在60%以上, 开设2节体育课的学校有35%, 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调查结果。被调查的中小学, 76.6%的学校体育课程能保量完成, 但是很多学校制作课程表只不过是应付检查, 实际按课表安排完成课时量的只是少数, 课程表成了有名无实的摆设。

2. 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

被调查的学校多数是以室外体育实践课为主, 个别学校偶尔安排几节室内理论课, 而室外体育课多半是“放羊式”教学, 大多数体育教师课前并没有认真备课, 往往是临时安排上课内容, 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 所以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 只能是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会一些简单的体育技能, 而更多的是学生自由玩耍, 教师主要负责维持上课时的课堂秩序。

3. 学生对体育课及新课标的认知。

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得知, 82.3%的学生还是喜欢上体育课, 他们渴望老师能教给他们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在体育课中充分展示自己, 发挥自己的特长;36.1%的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的内容, 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其内容还是很模糊, 就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也只有28.3%同学认为是“健康第一”。调查中发现:学生现在上体育课与以前有区别吗?学生认为没有改变的占89.2%, 这说明现在体育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体育课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令人担忧。

4. 体育师资队伍状况。

教育部规定, 现阶段各类学校教师的学历要求为:小学教师需要中专毕业或以上水平;初中教师需要达到大专毕业及以上水平。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队伍中, 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已经接近80%, 通过近几年高校扩招,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增多, 充实了教师队伍, 一些体育教师通过在职培训, 大大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能力。

5. 体育教学场地及器材状况。

从调查中可知, 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场地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尤其是标准田径场地的缺乏。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教育投入的资金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设施应具备的要求, 校舍建设资金与教师工资占用了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 用于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微乎其微, 以致很多学校严重缺乏场地设施。学校体育器材的使用率较低, 损坏量大, 尤其是三大球 (足球、篮球、排球) 的损坏率都在50%以上。器材的缺乏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开展。

6.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 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增长体育知识, 提高身体素质, 促进健康等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 大多数中学经常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小学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不多, 占普通小学总数的57.1%, 而能开展的学校学生也只是做一些小游戏:如跳皮筋, 玩陀螺, 空地上跑跳玩耍, 追逐游戏等。

7. 对体育课的认识。

通过调查可知, 68.3%的领导对体育课还是持支持态度, 认为有必要开展。然而还是有31.7%的学校领导不太重视体育课, 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 常常是以“分数第一”来衡量学生的发展, 有个别体育老师认为, 体育课的开展没有必要, 可以看出, 作为体育工作者本身对体育课的不重视。调查的学生家长中, 有54.6%学生家长认为没必要开展体育课, 他们认为农村孩子的光明前途就是考上好大学, 从而实现家长的愿望, 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往往不予支持。受这些因素的制约, 学生的体育天赋得不到正确合理的培养, 以致他们对体育锻炼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结论分析

1. 观念认识落后。

学校领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决定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通过访谈得知, 部分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开展并没有明确的支持态度, 虽然课表安排都能按国家课程标准制定,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体育课却被“呼之即来, 挥之即去”, 认为体育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可上可不上, 忽视了体育课在学生综合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多学生家长对开展体育课认识不够, 一味地认为只要孩子“主科”成绩好, 就能达到他们的要求, 就被认为是好学生, 甚至压制了孩子在某些体育运动方面的天赋和兴趣。

2. 师资力量薄弱。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被调查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提升, 但是体育教师师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

3. 场地器材限制。

场地器材的缺乏是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 学校教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 然而农村学校校舍建设、教师工资等占了相当一部分, 用于改善体育场地器材的费用微乎其微, 很多中小学至今连一块标准篮球场都得不到保证, 所以很多老师只能带着学生在空地上做些游戏, 做做体操, 拍拍球等等, 很多体育知识也只能口头传授, 无法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示范。

三、实施对策

1. 转变教学观念。

全面推动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最主要的是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意识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针对这些问题, 首先要做好相关工作, 特别是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思想工作要让他们在观念上认识到体育并非单纯的身体运动体育运动能够全面提高人的身心素质, 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其次, 要改变农村学校一贯重文轻体的错误观念, 不仅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不单是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更是国家发展、繁荣昌盛的重要基础;再者, 各级领导要改变对体育的偏见, 对体育工作的开展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只有领导有方, 措施得当, 教师因材施教, 正确引导, 才能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 合理进行体育锻炼, 以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从而推动农村体育教学事业迅速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 首先应建立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动富有奉献、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的优秀教师队伍, 共同致力于体育教学建设, 以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效率;二是强化教师学历培训, 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应采取适当方式, 促进学历升级达标;己达标的教师应通过岗位培训、学术交流等学习方式更新知识, 提高教学能力水平;三是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 体育教师不仅担任本学科教学, 还要担任课间操、课外活动、业余训练、学校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 工作量远高于其他任课教师。所以像在教师职称晋升上, 各级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工作重、苦、累及文化基础较差的特点适当放宽晋升政策, 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加大场地器材建设。

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必备条件,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场地器材状况, 多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生理等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 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成学生的运动乐园, 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热爱体育, 锻炼身体。对现有的体育器材, 充分发挥其功能和用途, 以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 促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首先要提高学校管理者对搞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其次,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 实施教学, 做到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内容;再次, 立足当地实际, 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最后, 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充分发挥各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以促进农村小中学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生主编.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胡新伟.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 (3) .

[3]李林.中师生进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与探讨.甘肃科技纵横, 2005 (1) .

[4]于秀.关于制约我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效益因素的调查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2 (2) .

上一篇:复合微生物菌肥下一篇:关节外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