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高效养殖

2024-05-08

高产高效养殖(精选十篇)

高产高效养殖 篇1

1 营造良好的池塘条件

淡水龙虾养殖池塘选择通风向阳、土质保水、水源无污染的地方建池, 池塘有良好的进、排水设施。池塘四周用竹片、网纱等围起高50 cm的防逃墙。池塘规格一般为0.33~0.67 hm2 (5~10亩) , 水深达到1.5 m以上, 沙泥底且底部平坦, 池坝坡比1∶3~4, 具有方便的进排水条件和防盗防护措施。在养殖水域设置虾栖息场所, 如安设瓦砾、砖头、石块、网片、旧轮胎、草龙等作虾巢, 供虾隐蔽栖息和防御敌害。在池内四周种植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莲、茭白等水生植物, 其覆盖面一般为池塘水面的1/3, 以利龙虾蔽荫和滋生龙虾爱吃的浮游生物。

2 放养密度要科学合理

2.1 虾塘的消毒和培水

放养虾苗前, 用生石灰100~150 kg/667 m2进行清塘消毒, 以杀死池中的有害鱼类和有害的水生昆虫, 彻底消除池塘中的鲶、鳅、黑鱼和蛇、鼠等掠食性野生敌害。消毒3 d后进水, 10 d后用300~500kg/667 m2发酵腐熟的有机肥肥水, 培育丰富的浮游生物, 为虾苗提供充足的饵料。池塘进水前要安装好水隔网最好是60~80目防止水中敌害进入。池水深度保持在50~80 cm, 透明度在30~40 cm。

2.2 虾苗的放养

虾苗放养一般在2~3月份进行, 选择体长3~5 cm、体格健壮、无病害的虾苗, 放养密度可控制在5 000~8 000尾/667 m2, 规格小虾苗的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 由于龙虾会以强欺弱, 小虾怕大虾, 因此同一池塘放养的苗种规格要整齐。同时可在塘水中放养400 g左右的花、白鲢80~120尾, 放养200 g鳊鱼50尾。放苗时避免水温温差过大, 宜在傍晚或黎明时下池。放苗前, 先用少量池水缓慢的加入运苗容器中, 直至容器水温接近池水温度时, 再将虾苗轻轻倒入池水中。

3 饲养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3.1 饵料投喂

淡水龙虾属杂食性, 既喜欢吃鲜杂鱼、螺蚌、蚯蚓及畜禽内脏等动物性饵料, 又喜欢吃黄豆、豆饼、麸皮、玉米以及鲜嫩水草等植物性饵料, 还可以投喂虾用配合饲料。放苗后3 d内, 投以绞碎的小鱼和碎肉, 3 d后1个月内投放小杂鱼、下脚碎肉或配合饲料, 待虾苗长至6~7 cm时, 可全部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适量的植物性饲料, 如麦子、麸皮、玉米、饼粕等或配合饲料。根据一般经验, 全日的投饵量应掌握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准, 一般小虾按体重的20%~25%, 中虾按体重的15%~20%, 大虾按体重的10%~15%投饵, 1 d投喂两次, 早晚各一次。因为淡水龙虾主要在夜间进食, 所以晚上投喂全日饵料的70%~80%, 饵料要投在池边浅水中。投饵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定质, 每个池塘可以设2~4个饵料观察台, 每天早上观察饵料是否吃完, 来决定当时投饵量, 投饵量过少会抑制龙虾的生长或因饥饿而相互残杀, 过多既增加成本又会造成池塘环境恶化, 对龙虾的生长和脱壳不利。饵料可使用一般的对虾饵料或龙虾专用饵料。

3.2 水质管理

龙虾生长快, 新陈代谢旺盛, 耗氧量大, 故虾池水质要保持清新, 每周加水15~20 cm深, 确保水质新鲜、洁爽, 并有足够的溶氧, 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 cm深以上, p H值7~9, 溶氧大于4 g/L。当天气过热时, 要适当加深池水, 以稳定池水水温。严防水质受到工业污染、农药污染和化学污染。当水中溶氧低、水质老化或遇雷阵雨闷热天、连阴等恶劣天气时应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饵, 并注意观察, 若发现龙虾反应迟钝, 游集到岸边, 浮头并向岸上爬时, 说明缺氧严重, 要及时注水或开增氧机增氧。当天气过冷或过热时, 为防止极限温度出现可适当加深池水, 以稳定池底水温。在6~8月份高温季节每隔5~7 d换一次水, 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20%~30%, 换水不便的可以定期加注新水。

3.3 病害防治

淡水龙虾比河蟹、青虾等水产品抗病能力强, 但是人工养殖条件下, 其病害防治不可掉以轻心。龙虾出血病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虾败血病, 此病来势凶猛, 发病率高。病虾体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 特别是附肢和腹部较为明显, 肛门红肿, 螯虾一旦染上出血病, 不久就会死亡。烂鳃病由细菌引起, 病虾鳃丝发黑, 局部霉烂后出现死亡。因此幼虾下塘前必须对虾体进行消毒, 严防病原体带入池内。正常饲养期间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 主要以生石灰为主, 每隔15 d用生石灰10~15 kg/667 m2溶水全池泼洒, 不但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还有利于淡水龙虾的脱壳。在夏季高温季节, 每隔15 d, 在饵料中添加多维素、钙片等药物以增强淡水龙虾的免疫力。

3.4 勤检查, 勤巡塘

注意每天巡池, 做到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注意龙虾的觅食、活动、生长和蜕壳等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及时清除池中青苔;经常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 防止由于过滤网破损而使龙虾外逃或野杂鱼等有害生物进入。经常注意池中是否有敌害生物, 如水老鼠、水蛇、水鸟等, 如有应及时将其除掉。

4 捕捞收获

淡水龙虾生长快, 一般饲养3个月左右, 当年放养可以当年收获上市, 当龙虾体重达50 g左右时, 可捕捞上市, 捕捞龙虾采用虾笼、地笼、围网、手抄网和干池捕捉等方法, 捕大留小。

5 效益分析和总结

据分析, 每667 m2放养5 000尾虾苗的池其每667 m2产商品龙虾160 kg左右, 规格在60~90 g, 最大可达130 g;每667 m2放养8 000只虾苗的池塘可产商品龙虾140 kg左右。由于龙虾在养殖过程中采用了生态养殖方式, 品质较好, 且放养规格统一, 商品龙虾规格整齐, 产量高, 价格好。所放养的白鲢收获时每尾达1.6 kg, 鳙鱼每尾可达2 kg, 鳊鱼每尾达0.4 kg, 鲫鱼和小杂鱼是随着进排水进来的味道鲜美, 市场紧俏。综合核算, 养殖淡水龙虾毛收入有4 000~5 000元/667 m2。通过养殖实践, 进行龙虾的生态养殖,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提升了品质, 提高了养殖规格, 达到质优、价高、增效的目的, 这种养殖方法具有示范推广意义, 将在江之鲜水产合作社里面进行推广运用, 增加我镇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

欢迎订阅2011年《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杂志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由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山东农机学会主办,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农业机械协会协办,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科技期刊, 主要内容包括:行业政策、热点问题探讨, 行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探讨;新产品研发,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实践应用;企业生产经营和科研管理经验交流;行业数据分析及其他综合信息。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是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为月刊,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433/TH,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3142。大16开本, 四封及插页精美彩色印刷, 每月10日出版, 本刊自办发行, 订价:72元/年。

编辑部电话: (0531) 88623885, 88623875

传真: (0531) 88617638

E-mail:nzcl-a@163.com

网址:www.sdnj168.com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桑园路19号

邮编:250100

开户银行:工行济南工业北路支行

户名: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杂志社

种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篇2

关键词:种鹅;设施;品种;饲养;管理;选种

种鹅养殖为获得高产高效,必须采用优良的鹅的品种、科学的配套设施及合理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提高种蛋产量,适时淘汰种鹅获取最佳效益。

1.配套设施

1.1生产场地 生产场地的规划,集约化饲养可采用放牧结合补饲、圈养或舍饲的饲养方式。生产场地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建造实用和功能齐全的种鹅场,同时配备各种生产用具。地势要平坦或稍有坡度,以南向或东南向为宜,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场地土壤过去未被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原体污染过。透气透水性良好,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宜。水源要充足,位置适中,水质良好,水中不含病菌和毒物,无异臭或异味,水质澄清。

舍前有水塘,阳光充足,运动场有树荫或遮荫棚。室内配备湿帘换气窗。舍底面用离地面60cm高的竹杆网架拼底,竹与竹之间留缝隙1~1.5cm,实行高床网上平养。

1.2种草养鹅 养鹅时数量多,应根据饲养规模种植适合鹅食用的牧草,秋季种植黑麦草可供留种雏鹅和种鹅食用,而夏季则适宜种植杂交狼尾草、墨西哥玉米草、象草等供后备鹅和种鹅食用。一个生产年度中有计划地进行合理分批饲养,平均每亩可供300只左右的种雏鹅食用。

2.饲养管理

2.1种鹅饲养品种 种鹅要选择优良的鹅品种。如四川白鹅、扬州鹅及浙东白鹅×四川白鹅、浙东白鹅×扬州鹅等,要从高产鹅群中挑选蛋重、蛋色、蛋形符合品种特征的种蛋孵化。

2.2种鹅留种时间 在每年4~5月左右饲养苗鹅,12月产蛋至次年4月结束,并对产蛋母鹅进行人工换羽,淘汰全部公鹅并更换7月龄后备公鹅,在7月初再次产蛋,至11月中旬停产,催肥上市。

2.3雏鹅饲养管理与选种

2.3.1严格选择留种雏鹅,把好第一关 选择符合品种特征的健雏,出壳时间要正常,活力好,眼有神,被毛有光泽,脐部收缩良好,握在手中挣扎有力,感觉有弹性。雏鹅比种母鹅计划双倍多留50%左右,以供选择。留种雏鹅应尽快运至育雏舍,进行初次饮水调教。刚出壳雏鹅可用全价配合雏鹅料撒在垫布上任其采食,第2日起在饲料中混入适量切碎青料投喂,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放长牧草的长度和增加青料量。

2.3.2育雏期光照 为使雏鹅均匀一致地生长,0~7日龄提供23~24h的光照时间。8日龄以后则应从24h光照逐渐过渡到只利用自然光照。

2.3.3种鹅生长期的培育 育雏前期(3周龄内)采用网上饲养效果较好。3周龄后雏鹅各系统机能有所提高时可采用地面饲养,在中雏期应铺上垫料。进雏前应准备好育雏舍,包括全面消毒、配齐工具、饲料、保温设施等,并在进雏前试温。舍饲鹅在4~5周龄,放牧鹅在6~7周龄的日增重最高,达到生长高峰。前期生长较快必须供给足量和营养水平较高的日粮,使其发挥最大的生长潜力。中后期羽毛和骨架迅速生长阶段。第6周时,当主翼羽长至3.3cm后,容易向外翘出,成熟后影响配种,此时应适当控制日粮,防止主翼羽生长过度。7周龄时腹部新羽长齐可不用垫料,8周龄起加大精料量,尽快促进新羽生长,机体得到充分发育,满足选种需要。

2.4后备鹅的饲养管理及第二次选种 饲养至11周龄,鹅群新羽基本长齐,进行第二次选种。选择健康、生长发育快、体型巨大匀称、外貌特征符合品种特征的留种。留种数量在符合品种特征的基础上多留20%左右,以供第3次选种。同时公母分群饲养,以后公鹅在各个饲养阶段要投喂的精料比母鹅多出10%-20%,使公鹅始终保持良好的体况,以保证其体成熟和性成熟,提高配种能力。

12周龄时,鹅群进行第2次换羽,需1个月左右。在换羽期至限饲期这一阶段,后备鹅骨架、被羽等身体各系统发育尚未完全,体重继续增加,仍有较高的营养需求,但又不能投喂过量的日粮,以免导致过肥、早熟、浪费饲料。

15-17周龄时,后备鹅进入限饲期,这是保证种鹅保持较高繁殖力的关键环节。限饲方法主要有:一种以放牧为主,在草质良好的牧地少补或不补精料,视具体情况而定;另一种是舍饲,每日2次,上午投饲牧草,下午投饲配合日粮(精料混合谷壳而成),精料用1周时间过渡到140~150g/(只·d),再配人谷壳作为填料喂饱,谷壳为精料量60%左右。无论采取何种限饲方法,每周末必须分析限饲效果,调整下周饲养计划。

光照在后备种鹅10-26周龄时采用自然光照,27-30周龄时光照时间也逐渐增加,到30周龄时每天光照时间保持到16-18h。光源强度为每平方米2-3周。每20m2面积安1个40-60周灯泡。灯与地面距离1.8m左右。

2.5开产前鹅种鹅的饲养管理及第3次选种后备鹅饲养至预产期,发育充分、体质健壮、被毛密实有光泽、第二性征明显,有利于第3次选种和产前定群。优秀公鹅表现昂首阔步、叫声洪亮、头大额宽、肉瘤发达端正、喙不过长、眼有神、颈粗大、体大健壮、体躯呈方形,各部匀称、胫长、脚粗大且间距宽;母鹅表现母性好、温驯、体态丰满、面部清秀、颈不过短、胸深腰腹阔、被毛紧密有光泽。将入选种鹅分成每群120只左右,饲养效果较好,又便于管理,公母比为1:5~6。

种鹅饲养方式为日喂2次的配合日粮,种鹅料营养水平为粗蛋白16%~17%,代谢能11.3MJ/kg左右。日粮精料增至250~300g/(只·d);公鹅料300-350g/(只·d)。

开产前15d对母鹅调整饲料营养,从开产前3周开始由育成期饲料逐渐过渡为产蛋期饲料,精料青料之比为7:3,白天以青料为主,晚上喂精料为主。

增加光照时间,从开产前20d开始,逐渐增加每日的人工光照时间,使种鹅的光照时间(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达到14h,开产后每周增加半小时,达到每天光照16-18h为止,以后维持到产蛋结束。光照强度按每平方米7-8W灯泡高度离地2m计算。为提高受精率,要及时调整好公母的配种比例,公母比例视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1:6,并做好配种的各项工作。

nlc202309091215

设置足够的产蛋箱,大群放牧饲养的可在鹅棚附近搭建产蛋棚;舍饲鹅群在圈内靠墙四周放置产蛋箱(每5只鹅1个产蛋箱计算)。

2.6产蛋期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重点是提高种鹅的产蛋量和蛋的受精率。

2.6.1饲喂 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应增加到17%~18%,利于提高母鹅的产蛋量。以舍饲为主放牧为辅,舍饲日喂3~4次,其中晚上喂1次,日喂精料150-200g左右,同时供给大量青料。放牧日补饲3次,其中晚上1次,日补喂精料120-150g左右,并加适量青料。

2.6.2配种 种鹅的自然交配多在水上进行,交尾时间多在早、晚,中午较少,因此要掌握好放水时间;如果早上放牧,先将种鹅赶下水中,嬉水交配,以提高受精率。公鹅有格斗争雄的行为,要防止相互啄斗致伤而影响配种。公鹅有择偶性,公母鹅的组配要尽早,对择偶性强的公鹅应及时隔离1个月左右,使其忘记与之固定配种的母鹅,有利于提高受精率。

2.6.3调教 开产时训练和调教母鹅在产蛋箱或产蛋室产蛋,以减少拾蛋麻烦和丢失鹅蛋。母鹅的产蛋时间大多数集中在下半夜至上午10时左右。因此,产蛋鹅上午10时以前不能外出放牧,在鹅舍内补饲,产蛋结束后再外出放牧,而且上午放牧的场地应尽量靠近鹅舍,以便部分母鹅回窝产蛋。新开产鹅往往不识产蛋窝箱,如发现母鹅呜叫不安、腹部饱满、尾羽平伸、泄殖腔膨大、行动迟缓、有觅窝的表现、应将母鹅送到产蛋窝内。发现有鹅在舍外产蛋时,应及时将鹅和蛋一起带回鹅舍的产蛋箱内,以调教养成在舍内窝箱产蛋的习惯。

2.6.4种蛋收存 要勤拾蛋,钝端向下存放,蛋表面清洁(不能水洗)消毒,存放在温度10%、相对湿度65%-75%的蛋库内。

2.7休产期的饲养管理

2.7.1整群与分群 种鹅进入休产时,首先将鹅群中的病、弱、残鹅及产蛋率低的母鹅及全部公鹅及时淘汰;其次按比例补充新的后备种公鹅。为了使公母鹅在休产期结束后能达到最佳的体况,保证较高的受精率,以及保证强制换羽及其以后的管理方便,待鹅整群完毕后将公母分群饲养。

2.7.2光照与人工换羽 种鹅进入休产期整群后,将光照由18h减至8h。拔毛恢复自然光照,6月初(在产蛋前4周)增加至14h,以后每周增加半小时至18h。

在4月中产蛋结束后至拔毛前,逐渐减少日粮饲喂,并将蛋鹅料改为全喂稻谷,日饲喂次数由产蛋期的3次减少至1次,每只母鹅日饲喂稻谷100g左右,主要目的是消耗母鹅体内的脂肪,加速鹅的换羽。

在5月初,开始人工换羽前3d,断料断水无光,第4天,恢复供水和光照,第6d后根据掉膘失重情况(失重不超过15%),恢复供料,日饲喂次数增加至两次,母鹅日饲喂稻200g左右和充足的青绿饲料。第12天人工拔羽,增加日饲喂次数和饲喂量,直至正常。

6月初(在产蛋前4周)开始饲喂产蛋期料(饲料粗蛋白质水平为16%-17%)和较少青绿饲料,使种鹅逐渐恢复体况,为产蛋积累营养物质、贮备能量,为下个产蛋期做好准备。

7月初恢复产蛋,11月初淘汰上市,全程按产蛋期要求饲养管理。

3.疫病防治

种鹅场需建立严格的兽医卫生防疫制度,严格地实施各项常规防疫措施,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密切注意疫病流行动态,真正做到防重于治。对鹅影响大的主要是几种传染病: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禽流感、大肠杆菌病等。开产前接种小鹅瘟中毒疫苗2-3羽份/只;在20-30日龄接种鹅副粘病毒疫苗1羽份/只,开产前接种2~3羽份;在2-4周龄接种禽流感疫苗0.5ml/只,每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每次1ml/只。

青虾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篇3

1 池塘生态环境要求

1.1 池塘条件

面积为2×667 m2~5×667 m2,水深1.2~1.8 m,池底平坦,坡度为1:2~1:2.5。每个池塘配备1~2台功率为1.0~1.5 kW的增氧机,进水口用80目网布袋过滤,以防野杂鱼和受精卵进入虾池。

1.2 优质水源

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大于5 mg/L,底层溶解氧含量应大于3 mg/L,pH值为7.5~8.0。

1.3 清塘消毒

虾苗放养前7~10 d,用75~100 kg/667 m2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以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1.4 加水施肥

生石灰消毒2~3 d后,池塘加水50~60 cm,施入经过发酵的有机肥150~200 kg/667 m2,以培育池水中的天然基础饵料生物。

1.5 种植水草

虾池加水后随即种草,水草以轮叶黑藻为主,辅以少量聚草,间距1~2 m,深水处种植聚草,浅水处种植苦草,水草覆盖面积占总水面的30%左右。水草的作用包括可供青虾栖息、蜕壳和作为隐蔽场所,增加光合作用使池水中溶解氧含量提高,净化水质,防止水质恶化。各地的养殖实践表明,水草较多的池塘则青虾抱卵迟、规格大。

1.6 设隐蔽物

在虾池浅水处投放一些树枝、竹梢等物,为青虾提供隐蔽和栖息场所。有条件的还可铺设网片,实行立体养殖,既可为虾提供隐蔽场所,又可进一步提高水体的利用率,有效地增加产量和提高商品虾的规格。

2 选购放养优质虾苗

2.1 选购优质虾苗

应到青虾原(良)种场选购虾苗,切忌为节省成本而多年自繁自育。选择异地或原(良)种场抱卵青虾繁殖的虾苗,只要育苗池中虾苗放养密度适中,一般控制在80万~100万尾/667 m2以内,繁育出的虾苗规格比较整齐。切忌近亲繁殖,导致苗种品质越来越差,性成熟越来越早,商品虾规格越来越小。

2.2 推迟放苗时间

5—6月放养的虾苗,经过2~3个月的饲养后,大部分已性成熟,8—9月将产生大量的子青虾。若放养时间推迟到7月中下旬,由于突然改变了青虾的生存环境,可使秋繁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2.3 虾苗饲养管理

当虾苗孵出3 d后,就要开始摄食,这时开始泼洒豆浆,用量0.5~1.0 kg/667 m2,分上午、下午2次泼洒。以后随着虾苗长大,投喂逐渐增加,并逐渐加入豆粕、麦粉、鱼粉或鱼浆。

一般从虾苗孵出到长至1 cm左右,大约需要25~30 d,期间从幼体到完成变态大约需要经9次蜕壳。一般1 kg抱卵虾可产虾苗10万尾左右。

在虾苗培育期间,要抓好肥水管理,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cm左右,做到肥、活、爽。后期要每周加水1次,每次加水15 cm。此外,还要每天及时捞除蛙卵,否则将降低虾苗产量,也易造成饲料浪费。在虾苗分塘时,应避免大风天气,防止虾苗贴网。此外,在虾苗放养时要注意水温,温差超过3℃,易造成虾苗死亡。

2.4 控制放养密度

青虾性成熟与放养密度密切相关,放养密度越大则性成熟越早。合理的放养密度既可保证青虾获得较高的产量,又可使绝大多数的青虾推迟抱卵而加速生长,以达到较大的规格。具体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模式来决定:池塘专养青虾,放养规格为体长1.5-2.0 cm的虾苗6~8万尾/667 m2。与常规鱼类混养,放养规格为体长1.5~2.0 cm的虾苗1.5~2.0万尾/667 m2。

春放虾种,放养密度不宜过大,一般放养规格为1 200~1 600只/kg的虾种8~10 kg/667 m2,以保证5~6月养成上市。此外,养成到9月后应采取轮捕疏养、捕大留小的措施,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青虾捕捞上市,以降低池塘的载虾量,促进青虾生长,提高规格产量。

3 合理投喂优质饲料

青虾的饲料要求优质、新鲜、大小颗粒适口,幼虾期要求饲料的粗蛋白质含量达35%~40%,中后期(体长4 cm以上)投喂成虾料,粗蛋白质含量30%~32%。投喂应遵循“四定”原则,具体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变化和摄食情况等加以调整。

4 保持水质环境良好

青虾不耐低溶解氧,其耗氧量与窒息点均高于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池塘中缺氧时,青虾总是比鱼类先浮头和死亡,因此,调控水质是青虾养殖成败与产量高低的关键,要求养殖青虾的水质必须达到“肥、活、嫩、爽”。

4.1 适时机械增氧

由于青虾投放数量比较大,养殖密度较高,必须保证虾池有足够的溶解氧含量。7—9月每天16:00至第2天7:00应多开动增氧机,闷热天或阴雨天,白天也要适当开机增氧。尤其是秋季,青虾苗种放养时正值高温季节,拉网捕苗和放苗一般在上午低温时进行,此时正是池塘水体缺氧的时间,如果不提前对放养虾苗的池塘采取增氧措施,容易引起虾苗缺氧死亡。

4.2 经常加注新水

池塘经常注入新水是改善青虾养殖水域环境和保持良好水质的最有效措施。在水源方便、水质良好的地方,加注新水可以增加池水溶解氧、营养盐类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在缺少水源或注水不便的虾塘,应施用光合细菌、EM原露、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改良和调节水质。

4.3 适当施用追肥

追肥一般宜使用腐熟的有机肥和尿素、过磷酸钙等化肥,可以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保持水色为黄绿色或褐色,池水透明度掌握在25~30 cm。

4.4 定期泼洒生石灰

一般每隔15~20 d用15 g/m3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既可以调节pH值又可以起到杀菌补钙的作用。

5 适当套养适宜鱼种

在青虾养殖过程中,为了使虾池内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提高青虾的商品率,当仔虾繁殖到一定的数量时,可适当套养部分鱼种,既可保持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又可以控制池内青虾的过量繁殖。鱼种套养时间掌握在8月底和9月初,主要套养品种为花白鲢、湘云鲫、鲂鱼、黄颡鱼等鱼种,让鱼种摄食池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孵出不久的仔虾,从而控制青虾苗种的数量。套养鱼种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放养密度为100尾/667 m2左右。

控制青虾性早熟和数量的方法有:①改进放养模式。许多养殖者都以放养抱卵虾为主,实行自繁、自育、自养,而这种模式属粗放型,虽然苗种成本低,方便实用,但难以控制养殖密度,上市青虾的规格参差不齐,产量和效益均不高,故必须采取改粗养为精养、改放养抱卵虾为放养优质虾苗、改养一茬虾为养两茬虾等技术措施。②速提高pH值。在9月上旬左右,当虾池内出现仔虾,可采取突然加大换水量或用20 kg/667 m2生石灰化浆后全池泼洒的方法,以快速提高池水中的pH值,使仔虾因无法忍受水质因子突变而死亡。

6 加强病害预防控制

坚持“以防为主、健康管理”的原则,除了清塘消毒、选择优质虾苗、合理放养及投喂以外,预防工作也可以采取定期施用生石灰、二溴海因、超碘季胺盐等进行水体消毒。与南美白对虾和河蟹等相比,青虾在养殖期间的疾病要少得多,主要疾病有黑鳃病、红体病、软壳病等,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6.1 黑鳃病的防治

青虾黑鳃病由细菌、真菌感染所致。此病容易发生于水质恶化、溶氧量低的情况,饵料中缺乏维生素C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病虾鳃由红色、棕色变成黑色,局部鳃丝腐烂,组织病变,呼吸困难,虾体消瘦,游动停滞甚至死亡。防治方法:(1)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2)发病虾塘使用含氯制剂(强氯精、二氧化氯、漂白粉等)0.4~1.2 g/m3全池泼洒。

6.2 红体病的防治

青虾红体病由弧菌感染引起。以躯体和附肢变红为主要特征,有些青虾心区附近由透明青色变成桔红色,俗称红头病。有暴发性特点,有些患病青虾尚未表现出红体症状,即伏于水草或池边死亡。防治方法:①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生石灰用量100~150 kg/667 m2,漂白粉用10~15 kg/667 m2全池均匀泼洒。②苗种下塘时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15 min。③每半月泼洒1次生石灰或漂白粉,交替使用。生石灰用量1m水深8~10 kg/667 m2,漂白粉1.0~1.5 g/m3。④治疗青虾红体病采取内服与外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体外消毒:聚维酮碘(有效碘10%)0.2 g/m3全池泼洒,病症严重的连用2次。内服:虾病宁或虾病康3‰~5‰添加量和1‰的大蒜素或用土霉素拌饵投喂,每20 kg饲料拌1 g,连续3~5 d为一个疗程。

6.3 软壳病的防治

高产高效养殖 篇4

湖南湘阴县系一个水产大县,历年来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是进一步转变湘阴县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乌鳢,是鳢科鱼类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名贵经济鱼类。乌鳢养殖具有产量高、养殖周期短、养殖效益好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小体积池塘养殖。为此,作者于2009年以湘阴县白泥湖乡许家台村四组巢正国家一口鱼塘开展乌鳢高产健康养殖试验,取得了高产高效的成功经验,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现将有关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材料方法

1.池塘条件。实验池塘为巢正国家承包的鱼池,池塘排灌方便,面积为0.1hm2,深1.5m,坡比1:1.5,池埂正常高出水面60㎝,且较为宽实。在池塘四周用聚乙烯片围栏,下端埋入土中10㎝,上部高出埂1.5 m-2 m,起防逃作用。

夏季在池中一边或两角种植水葫芦,占池塘总面积的1/10,为乌鳢提供休息场所,并起到遮挡烈日、降低水温的作用。

2.苗种来源及放养。要求选用的种苗体格健壮,体形正常,鳞鳍完整,规格一致,健康无疫病。体色光亮,黏液丰满,身体光滑,无创伤,逆水能力强,最好是经过驯化的鱼种。本次试验苗种为自繁培育的乌鳢幼鱼。

2009年3月中旬-4月初,先后共放养平均规格为15尾/㎏的乌鳢鱼种268.5㎏。鱼种在放养前用5%食盐水消毒5-10 min。

3.投饵。1)饵料种类及来源:乌鳢的饵料以小杂鱼、小虾等动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从洞庭湖湖区捕捞渔民处收购或冰冻海水鱼,每天事先预定好乌鳢需要的饵料数量。2)投喂:乌鳢放养后不要立即投喂,须过一段时间,让其适应池塘环境,等水温达到15℃以上时再投喂饵料。开始投喂时在池塘固定位置,先少量投喂,以驯化其主动摄食,以后根据当日吃食情况逐步增加投饵量,一般为池塘鱼体总量6%-8%,7、8、9月份为乌鳢摄食生长高峰期,应适当加大投饵量,以当日能吃完不过剩为度,10月份投饵量逐渐减少,投饵坚持到11月份。投饵在每天上午9时进行,实行“四定” 投饵,全年共投喂小杂鱼、虾等157500㎏。

4.管理。1)鱼病防治方法:鱼病防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坚持“池塘消毒、鱼种消毒、食场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的方法,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鱼病,防患未然。发现病死鱼及时捞出作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传播。

加强水质管理是预防乌鳢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每月往池塘中加注新水(井水)6-8次,透明度在25cm以内时,表明水质较差,应及时更换部分新水。5-8月,池塘每月使用1-2次生石灰调节水质。池塘水质过肥和恶化时,使用硝化细菌调节水质。由于乌鳢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池水易肥,水中容易繁殖大量浮游生物和红虫,每月用0.6g/m3的90%晶体敌百虫对水全池泼洒,生石灰、EM菌、敌百虫不能同时使用。

2)巡塘:每天坚持巡瑭,注意防逃、防偷,雷雨、汛期需要防止池埂塌方逃鱼,专人看管。观察乌鳢摄食情况,大量降雨、气温过高时,乌鳢的吃食量会下降,应适当调整投饵量。每日做好生产记录。

收获及效益分析

2008年度共起捕商品乌鳢3931.5㎏,每667m2 产量为2621㎏,共获得总收入58972.5元,减去鱼种、饵料等成本40254.5元,净得纯收入18718元,每667m2纯收入12478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1.39。

小结

1.池塘主养乌鳢对池塘面积要求不高,适合于一家一户养殖,甚至是庭院养殖,是一个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的致富项目。湘阴县白泥湖乡许家台村现有50户养殖乌鳢,总面积已达17.33hm2,全部是小体积池塘养殖,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高密度养殖乌鳢投喂动物性饵料,由于乌鳢的残剩饵料及排泄物不断增加,鱼池水质容易变肥变坏,从而引起乌鳢发生疾病,如对乌鳢养殖危害大,发病率、传染率和死亡率高的腐皮病病原——嗜水气单细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池塘水质管理不科学造成的。高密度养殖乌鳢,要不断加注新水,最好在池塘边打深井,高温季节做到每3天左右加注一次新水。本试验由于水质调节得好,养殖乌鳢未发生疾病。

高产高效养殖 篇5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的选择、配置

所选池塘养殖面积为108亩,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为龟背形,边沟宽25米,水深2.5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养殖用水标准,注排水方便。

池塘配备微电脑控制的容量为120千克的自动投饵机3台,功率为3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8台,功率为4千瓦的潜水泵2台。

2. 放苗前的准备

放苗前10天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中的各种病原菌、寄生虫及其卵和野杂鱼。暴晒池底3天后,施入发酵好的鸡粪300千克/亩,然后陆续加注新水至1.3米深,所注新水取自深井和池塘外边沟(加边沟水时进水口用60目细筛绢过滤,避免野杂鱼进入池内),待水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时就可选择晴好天气放苗。

3. 放养模式

外购1龄鱼种进行放养,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苗种投放前用5%食盐溶液浸洗消毒10~15分钟,以杀灭鱼体表及鳃上的病原菌、寄生虫。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4. 饲养管理

①饲料投喂。a.饲料的选择。所投饲料为天津宝坻区正大公司生产的鲤鱼全价配合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0%~34%,并根据鱼的生长阶段投喂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b.饲料的投喂。当鱼种通过人工驯化能够形成集中上浮摄食后,改用自动投饵机投喂,在每次投喂的饲料中拌入免疫促长素(主要成分为各种免疫多糖和维生素),用量为每200千克饲料添加250克,以增强鱼体的免疫力、促进鱼类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当水温超过20℃时,每次投喂饲料前在饵料台前泼洒EM原露5千克,泼洒范围约100米2,每隔4~5天泼洒1次,同时在所投喂的饲料中继续添加免疫促长素。进入高温期,即7~8月份,除在饵料台前继续泼洒EM原露外,每40千克饲料还需添加EM原露1千克和免疫促长素60克,一般每隔7~10天添加1次,每次添加3~5天。养殖后期,即进入9月份以后,为增强鱼的体质,每40千克饲料还要添加维生素C 10克,每隔7~10天在饵料台前泼洒EM原露1次,用量为5千克。c. 投喂量。投喂饲料坚持“四定”的原则,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每日投喂4次,每次投喂时间、投喂量依天气、水温、水色和鱼类的摄食、活动情况适当调整,一般每次投喂时间不超过1小时,日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3%~6%,以鱼吃七八成饱为宜。

②水质调控。养殖前期,采用有机肥100~150千克/亩对水全池泼洒的方法培肥、调节水质,使水体透明度保持35厘米,水色为黄绿色、绿色;定期加注新水,提高池塘水位。养殖中期,用生石灰20~25千克/亩·米化浆全池泼洒,或用EM原露2.5千克/亩·米+水产专用肥(按产品说明使用)调节、培肥水质,使池水始终保持“肥、活、嫩、爽”。池塘最小水位(龟背处)保持1.7~1.8米,水体溶氧量不低于3.5毫克/升。养殖后期,定期泼洒复合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酵母菌等(按产品说明使用)和大粒氧(用量为200克/亩),以调节水质,改良池塘底质。坚持每天中午开机增氧2小时,以改善和稳定水质。

③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的摄食、活动、生长情况和水色、水位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养殖记录。

④病害防治。在养殖期间定期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泡腾片,以杀菌、调节水质,用量为50克/亩·米;每20天用菊酯类药物全池泼洒1次,以驱杀鱼体表及鳃上的寄生虫;定期内服中草药和抗生素,以预防细菌性鱼病的发生。

二、收获

由于放养时苗种规格不同,收获采取轮捕方式,即定期在饵料台附近设网捕起已达商品规格的鲤鱼和草鱼,养殖期间共捕捞3次,到11月15日全部捕捞上市。全年总产量175.5吨,总产值为150.93万元;生产成本为112.78万元,其中鱼种费13.48万元、承包费5.94万元、水电费3.45万元、人工费1.5万元、饲料费84.63万元、药物和肥料费3.78万元;利润为38.15万元,亩利润为3532元,投入产出比为1∶1.34。

三、讨论与小结

1. 采用定期加注新水和泼洒EM原露技术,池塘中套养的鲢、鳙鱼应体质健壮、体态饱满、体色鲜亮,这样深受消费者喜爱,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2. 通过定期添加免疫多糖类药物和投喂EM原露,有效降低了饵料系数和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鱼类的抗病力,从而提高了养殖产品的质量。

3. 通过轮捕疏养,有效提高了养殖鱼类的个体重量和产量,从而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

4. 在该模式下草鱼成活率85%以上。

(作者联系地址:天津市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邮编:301900)

河蟹浅水生态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篇6

1 塘口条件

蟹池由低洼稻田开挖而成, 池埂高1.2 m, 四周开挖10 m环沟, 环沟距池埂10 m, 沟深60 cm, 宽10 m, 环沟面积约占蟹池总面积20%。

2 塘口准备

2.1 池塘清整

2009年11月底至12月初干塘、清淤、整修池塘、维护防逃设施, 曝晒。

2.2 清塘消毒

曝晒20 d左右后上水, 水位以不上大田面为宜, 125 kg/667 m2生石灰消毒环沟, 12 d左右后再次干塘、曝晒。

2.3 施肥

晒塘至2010年2月初施底肥, 可以每667 m2用25 kg生物肥料, 施入环沟, 并用碎土覆盖。2~3 d后沟内进水, 苗种放养前7~10 d根据水质肥度情况决定是否施追肥, 做到蟹种肥水下塘。

3 苗种放养

3.1 蟹种放养

667 m2放120~160只/kg规格蟹种600只, 要求规格整齐, 2月底前投放结束。

3.2 虾苗放养

667 m2放规格400~500尾/kg青虾苗4 kg, 2月底放养结束。

3.3 鱼种放养

5月中旬一次性投放5 cm以上鳜鱼苗种15尾/667 m2, 放养量根据塘口野生小杂鱼数量确定。2月底667 m2放250 g/尾花白鲢鱼种20尾, 其中花鲢15尾, 白鲢5尾。苗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消毒10~15 min。

4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1 水草种植与养护

根据“适口、适时、适量”的原则, 确保蟹池水草优质、持续、足量供应。“适口”通过优选品种, 并多样化来解决。“适时”通过多品种搭配, 茬口衔接, 围隔圈养, 分批开放等措施来解决。“适量”通过总量控制, 疏密间距等措施来解决。具体来讲, 采取以下措施。

4.1.1 品种多样化

根据各类水草的生物学特性, 筛选河蟹喜食的优质水草, 确立以伊乐藻为主, 多品种 (3种以上) 水草搭配种植[包括黄丝草 (微齿眼子菜) 、轮叶黑藻、苦草等], 其中伊乐藻占40%~50%, 其他水草占50%~60%, 在蟹池中形成稳定的多个水草群落, 保证蟹池中水草供应的丰富多样性。

4.1.2 完善水草栽种工艺

一方面合理布局, 品种间作, 分片栽种, 预留通道;而且每片草丛要求疏密分布合理, 保持0.5 m的间距, 确保水草长成后蟹池水体一定的流动性, 又保证河蟹活动空间和管理通道。另一方面采取“浅水促草, 肥水抑藻”的措施促使水草扎根萌芽, 保持浅水有助于水温提高, 阳光照射充分, 利于水草生长, 而水体保持一定肥度, 可控制青苔的滋生。

4.1.3 总量控制

水草覆盖率控制在60%左右, 能满足河蟹对优质青绿饲料的需要, 发挥栖息环境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而且也避免水草过多, 造成蟹池溶氧昼夜变化幅度过大和水体流动性差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中, 除在栽种时采取分片栽种, 疏密合理等措施外, 生产管理中采取抽条的方式控制水草总量, 特别是在中后期, 水草疯长, 抽条必须及时到位。

4.1.4 夏季高温管理技术

伊乐藻等水草不耐高温, 为保证的安全度夏, 高温来临前 (5月中下旬) 要及时加深水位, 并对水草进行割刈, 保持水草在水表面30~50 cm以下, 既可避免水草在高温季节因烂根枯头而死亡, 也能促进水草萌发新芽。

4.2 螺蛳投放

活螺蛳在蟹塘内主要起到净化底质和水质作用。河蟹长大后活螺蛳又是河蟹的即食鲜活饵料。但螺蛳作为活体投放, 它既要摄食又要摄取水中的养分, 因此, 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到阶段性投放, 投放的活螺蛳一定要确保质量。蟹种放养后在3月份, 以环沟实际水面150 kg/667 m2投放螺蛳, 5月份在大田面水草长至10 cm左右, 按养殖水面200 kg/667 m2投放, 6月份按养殖水面100 kg/667 m2投放, 7—8月份按200 kg/667 m2投放, 活螺蛳投放总量控制在600 kg/667 m2。

5 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按照河蟹生长特点进行调控, 前2次蜕壳大田面不上水, 5月份大田面逐步上水至10cm左右, 河蟹第3次蜕壳后随着水草的生长不断增加水位, 至水草茂盛后稳定水位, 保持大田面上水深50 cm。高温季节来临前抬高水位20~30 cm, 保持田面上水深70~80 cm, 以抑制水草的过快生长, 降低水温。高温季节定期加注新水, 一般5~7 d换水1次。

6 分阶段饲养管理

6.1 放养蟹种后第一、第二次蜕壳期间

蟹种下塘以后主要是肥水和投饵, 保证河蟹顺利蜕壳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水质要有一定的肥度, 严防青苔滋生, 在施好底肥的基础上, 加施追肥, 以生物肥料为主。投喂饵料可以用颗料饲料, 也可用小杂鱼或豆粕等。

6.2 第三、第四次蜕壳期间

河蟹养殖进入4月底以后, 水体面积扩大, 水中的生物量也在不断增加, 是河蟹养殖管理难度最大, 工作量最重的阶段。调节水质、投饵、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开展病害防治等各项工作都至关重要。第3次蜕壳在5月下旬开始6月上旬基本结束, 这段时间水质可以保持一定的肥度, 但要结合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做好降低水质肥度的准备工作。在6月20日要使池水逐步变清, 做到活、爽, 微生态制剂主要以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为主, 也可使用部分复合菌。饵料投喂以吃完为宜, 注意勤观察。

6.3 第五次蜕壳后

河蟹第5次蜕壳一般在8月中旬开始, 也是由高温向低温逐步演变的过程, 保持好水质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也要保持塘口的清洁卫生、饵料投喂科学合理, 尽可能减少残饵。要经常使用微生态制剂, 也可以适时适量使用生石灰水等进行泼洒。要保持水质较高的“亮”度。第5次蜕壳结束以后, 应根据销售计划科学掌握投饵品种和投饵量。

7 疾病防控

革胡子鲶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篇7

1 养殖条件

1.1 土池

土池底部平坦,水源清新充足,无污染,池埂坚实无漏洞。池底中央设置直径2 m、深70 cm的圆形凹槽,在凹槽底部用PV管设置进排水口,不仅有利于排水、投饵,而且便于干塘抓捕。

1.2 越冬池

在土池旁边开阔向阳处,建造东西走向、6.3 m×5 m×2 m、8 m×5 m×2 m的各2个水泥池作为越冬池,越冬池具体大小可根据暂养量进行调节。在越冬池四周用聚乙烯薄膜和钢架结构搭建保温棚,在对角处设置进排水管道,以井水为水源。不仅便于接受光照,而且可以保持越冬池水温恒定。

2 苗种放养

排尽池水除去过多淤泥后,曝晒30 d左右,注入新水20 cm,每667 m2用生石灰100 kg对水全池泼洒,彻底清除敌害生物。针对革胡子鲶苗种低温水环境中易冻伤的特点,苗种放养时须在养殖池塘水温达到10℃以上时进行,有利于提高苗种成活率。2012年4月下旬共投放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自育苗种287.5 kg,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消毒5~10 min。

3 饵料投喂

因革胡子鲶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饲养过程中主要以鸡肠为饵料,并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定点”即投喂地点设在池塘深槽位置,以利于提高饵料利用率;“定时”即温度达到25~28℃时,每天投喂两次,9:00—10:00、16:00—17:00;“定质”即投喂优质新鲜的饵料,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定量”即苗种放养初期,每天投喂经绞碎的鸡肠1.5~2 kg,随着水温的升高,革胡子鲶鱼种活动消耗和摄食强度增加,饵料投喂量应逐渐加大,6—8月高温季节日投喂量达到400~450 kg,具体投喂量还需依据天气、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4 冬季暂养

由于革胡子鲶养殖个体间差异性较大且不耐寒,因此,在霜降来临前清洗越冬池,并用漂白粉消毒,以杀灭有害病菌,然后将未达上市规格的革胡子鲶移至越冬池。进入越冬池后停止喂食,至翌年4月份,饵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4%~6%,6月份后适时销售。

5 日常管理

5.1 水质调节

由于放养密度大,革胡子鲶排放的废物多,二氧化碳含量高,投喂的动物性饵料易腐败变质,导致水体硝酸盐、氨氮等有毒物质浓度偏高,污染水质,水藻滋生速度快,须及时换水,以消除毒害作用。当土池水体颜色变绿时,10~15 d换一次,每次换水10~20 cm,全年平均水位保持在1.5 m。

越冬池水位一般控制在1.2 m,当外界温度低于5℃时,打开进排水管道,24 h开启水泵注入井水,保持流水状态,对水体起到恒温和充氧的作用。

5.2 巡塘

坚持每天巡塘,观察土池水质变化,革胡子鲶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下雨天土池内革胡子鲶逆流而上,出现窜逃现象;

加强对越冬池的管理,经常测量越冬池水温,当水温低于16℃时,注入井水,确保池水温度达16℃以上,避免受冻造成死伤;定期检查保温棚有无损坏,在晴好天气,经常性打开通风设施,便于空气对流,增加水体溶氧量。

5.3 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高温季节应注重水体消毒,7月底用聚维酮碘对水体消毒2次,连续2 d,早上9:00对水泼洒全池;在病害易发季节,用0.5 kg大蒜素与75 kg鸡肠、150 g恩诺沙星与100 kg鸡肠搅拌混匀后投喂,预防革胡子鲶的肠炎病;用三黄粉拌饵投喂防治革胡子鲶肝胆炎。

在越冬前期,越冬池内的革胡子鲶易擦伤感染水霉菌而引发水霉病,捕捞时动作要轻;越冬中后期,由于换水不及时、水体温差大等原因导致水质污染严重,细菌感染后极易引起细菌性红鳍红身病,在暂养过程中应勤换水。

6 捕捞

革胡子鲶具有生产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的特点,8月至9月底以前抓捕规格达0.7~1.5 kg的商品鱼上市。因革胡子鲶易钻入泥底,可放干池水将其赶进池底深槽后进行捕捞。

7 经济效益

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篇8

1 塘口条件

池塘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方便,池塘底质以沙质土为好,底部淤泥不能太厚,控制在10 cm左右,塘口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这样有利于较快的分解池中有机物,池水容易培肥。塘口四周采用聚乙烯网片护坡,并装备微孔增氧设施。

2 鱼种放养

2.1 清塘

一般在投放鱼种前10~15 d,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杀死野杂鱼及有害微生物。带水清塘,生石灰每米水深667 m2用量150 kg,漂白粉每米水深667 m2用量15 kg,化水全池均匀泼洒。如干塘清塘,漂白粉每667 m2用量7.5 kg,生石灰每667 m2用量75 kg,石灰要选择质量好的块灰。干塘清塘时在池底挖多个小浅坑,将漂白粉或生石灰倒入,用水化开后,将化开的水趁热向四周和池中心均匀泼洒。待清塘清野除杂后,再向池塘施放有机肥,667 m2施放150~200 kg,约一周时间,池塘水体中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后,投放黄颡鱼种。

2.2 放养

一般于清明后4月初温度略有回升时放养,气温太低,容易得水霉病。黄颡鱼种规格为36尾/kg, 667 m2放2 200尾左右,注意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但也不能放养密度太低,因为黄颡鱼有抢食的习性,如果密度过低,则黄颡鱼主动觅食能力下降,影响生长。黄颡鱼种要来自黄颡鱼专门繁育场,3~5 d后,再适当搭配花白鲢,规格为12~14尾/kg, 667 m2放70尾左右,遵循原则先放黄颡鱼种,再放养其他鱼种,以利主养鱼的生长。注意不宜搭配鲤、鲫鱼等食性基本相同的鱼类,更不能搭配肉食性鱼类,易与黄颡鱼争食、产生不利影响。

3 生产管理

3.1 饲料投饲

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动物性饲料,如小杂鱼、虾、水生蚯蚓等,植物性饲料原料有黄豆饼、棉仔饼、玉米、小麦粉等。黄颡鱼苗下塘后,需先对它进行驯食,驯食后方才正常投喂饲料,其方法为:在苗种下塘2 d后采用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经耐心驯化5~7 d后即可,投喂方法可采用人工与机械投饵两种形式。如投喂原料饵料,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腐败变质的小杂鱼坚决不能投喂,开始投喂鲫鱼专用饵料,既节约成本也能满足这一阶段黄颡鱼的蛋白质需求,日投喂量为黄颡鱼体重的1.5%~2%。如投喂配方饲料,则整个投饲过程应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6月份每日投饵4次,日投饵率在3%~5%;第二阶段7、8、9月份日投饵3次,投饵率2%~3%;第三阶段10月份以后日投饵2次,投饵率2%。具体投喂量以黄颡鱼吃完而不剩为宜。由于黄颡鱼口裂较大,因此饵料粒径要相应加大,以粒径2.0 mm的颗粒料作为开口饲料,成鱼料粒径可达到5 mm以上。采用沉性硬颗粒饵料要求颗粒在水中要有15 min的稳定性,而使用浮性饵料会更好地提高饵料利用率。投喂时间应注意,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黄昏为主,每天以早晚两次为主,早晨一般于6:00左右(黎明前)投喂,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2/5, 18:00(黄昏后)投喂,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2/5,投喂量正常以1~1.5 h内是否能将所投喂饲料全部吃完,酌情增减投饲量。一般蛋白质含量达36%~38%左右,则满足成鱼营养需要。投喂方法遵循“四定、四看”的原则。

3.2 水位调节

开始投放黄颡鱼苗时,水位保持在0.8 m左右,通过浅水升温的方式,促进黄颡鱼提早摄食和提高摄食强度。随着温度的回升,5月份加至1.2 m, 6—9月份逐渐加至2 m, 10月份以后逐渐降低水位至1.5 m左右。同时,5—6月每15~20 d视水质情况加水一次,7—9月每7~10 d换水一次,每次加水15cm左右,同时每15~20 d用一次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3.3 勤巡塘

每天坚持勤巡塘,早中晚各一次。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傍晚检查全天的的摄食情况、有无残饵、有无浮头预兆,有无病害的发生等,坚持做好塘口生产记录,勤除草去污、勤捞病鱼死鱼,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4 病害防治

遵循“病害预防、防重于治”的原则,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家鱼,因此要以防为主,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自5月下旬开始至9月中旬,使用生物制剂与生石灰轮流间隔使用。使用EM菌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环境,隔15~20 d再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期间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温和性药物杀虫防病,杀虫剂主要针对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等。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等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黄颡鱼虽较花白鲢耐低氧,但溶氧高低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高产的塘口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要求水质清新,溶氧足。自5月底,每天24:00—次日1:00池底层溶氧最低时,开启微孔增氧设施5~6 h直到天亮,阴雨天提前开,晴好天气适当推迟开启时间,直到10月中下旬,温度降低时,可根据池鱼生长情况适时开启。

4 捕捞销售

由于黄颡鱼营底栖生活,再加之身体上长有3根刺,故用常规的捕捞技术捕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通常用拉网捕捞和干池捕捞结合进行,能收到较好效果。拉网时最好能营造让黄颡鱼浮头的水体环境,待池鱼浮头时拉网,可捕获池中大部分鱼体,但拉起集网时要迅速向网内冲注大量新鲜水体,防止拉起的鱼体因缺氧而死亡。对于剩余在池塘中的黄颡鱼,最好是干池(塘)捕捞。

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篇9

1 试验池塘

1.1 池塘条件

池塘为前一年经过改造的三个相邻的池塘, 面积分别为6 670 m2、8 004 m2、7 670.5 m2, 每个池塘设置了独立的进、出水口。进出口水设防逃网, 防止池塘养殖的鱼外逃和鲤、鲫鱼混进鱼池与黄颡鱼争食而影响生长。池塘为长方形走向, 埂高2.3 m, 水深可保持1.8 m。池塘底部无淤泥, 保水及保肥力强, 四周平坦无遮蔽物。为了保证溶氧的充足, 每口试验池塘除配备1台3 k W叶轮式增氧机外, 还增设微孔增氧管道。

1.2 环境条件

水源充沛, 水质良好, 周边生态养殖环境适宜, 没有污染源, 水利设施良好, 养殖用水和水源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1989) 的规定, 环境条件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GB/T18407.4-2001) 的规定。交通便捷, 便于运输。

2 试验方法

2.1 池塘清整与施肥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活栖息的场所, 也是病原体的栖息场所, 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 直接影响到水生动物的健康。先排水将试验池塘中杂草清除, 在放养鱼种前10~15 d用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 以杀灭养殖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为鱼种下塘后有适口生物饵料, 再按每667 m2施放有机肥料150~200 kg, 池塘水体中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后投放鱼种。

2.2 鱼种放养

鱼种放养时间从3月25日开始, 至3月29日结束。用专用鱼筛对鱼种进行过筛, 大小分开, 相同规格鱼种放入同一塘口养殖, 对提高饲料利用率非常有利。每个塘口鱼种经称重计数, 以准确的数字放入池塘。投放的鱼种采用3%~5%食盐洗浴消毒后放入养殖池塘。鱼种放养情况见表1。

2.3 饲料投喂

池塘搭建饵料台1个, 具体做法是离池埂边1.0~1.5 m处, 用PVC塑料管做成2.5 m×2.5 m方形饵料台, 四个角用竹竿固定, 上方用20目的聚乙稀网布覆盖, 防止黄颡鱼摄食时被鸟捕食, 饵料投入饵料台。饲养黄颡鱼营养需要标准粗蛋白质为38%~40%、脂肪7%~9%、碳水化合物为20%~23%、纤维素5%~6%。试验全程投喂使用正大集团黄颡鱼各阶段膨化专用颗粒饲料。鱼种入池1~2 d后适应新的环境, 然后再开始投饲驯食, 黄颡鱼有群聚特性, 通过驯食, 将其驯化到一个固定位置, 养成定点摄食的良好习惯。

投饲是饲养中关键技术, 日投喂量根据池塘黄颡鱼总体重与水温的关系而定, 当水温为10~15℃时, 投饲率为1.5%~1.8%;当水温为15~20℃时, 为2%~2.5%;当水温为20~33℃时为4%~5%。投喂时坚持少量多次, 每次喂七八成饱, 利于消化吸收。日投饵4次, 时间分别为7:00、11:00、19:00、20:00, 投饲分配分别占全天投饲量的20%、25%、30%、25%。投喂饲料除参照日投饲率与水温的关系外, 还应根据池塘水质、鱼的活动情况及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 进行适当处理调整。遇阴雨天、水质变差、部分鱼活动异常及食台有剩饵等实际情况, 应适当减少投料, 反之, 适当增加投饵。科学投饲既要均衡地满足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又要恰到好处地充分发挥饲料最大的利用率。养殖饲料系数为1.6。

2.4 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

水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试验鱼的生长, 水体溶氧充足, 水质清新可为其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环境。通过向试验池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一般10 d或半月1次, 每次注水1~2 h, 根据池水水质、透明度及水位变化情况, 应增加注水次数。利用池中的微孔增氧设备, 增加溶氧量, 为黄颡鱼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 预防鱼类浮头, 提高成鱼产量。生长季节 (4—9月) 每隔15~20 d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 用量5~10 kg/667 m2, 调节池水p H值。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成活率及产量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 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鱼种入池前严格消毒把关, 养殖中期, 在池塘施用微生物制剂, 使有益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 可抑制有害菌群, 增强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定期在食台周围挂消毒药物, 每15 d一次, 3 d为一疗程。间隔20 d一次, 使用二氧化氯、碘三氧等消毒剂进行全塘泼洒。高温阶段减少施肥量。

2.5 养成管理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 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检查鱼的活动情况及吃食情况, 酷暑季节、天气突变时, 还要增加夜间巡塘次数, 安排值夜班管理, 以便意外发生时采取补救措施。经常清除鱼池周围的杂草、食台上的残饵杂物, 以免影响黄颡鱼的摄食活动和污染水质。记录塘口放养情况、加注水、用药情况、每天饲养管理和巡塘情况, 成为完整的养殖日记, 积累丰富而完整的第一手养殖资料, 有助于总结和提高养殖经验。

3 养殖结果

池塘商品鱼于2013年12月24—27日进行捕捞收获, 饲养时间270 d, 平均规格达到123.6~125.5 g/尾, 1#塘效益9 017.8元/667 m2, 2#塘效益8 517.5元/667 m2, 3#塘效益8 749.9元/667 m2。黄颡鱼池塘具体养殖结果见表2。

4 小结

4.1 合理密度放养

黄颡鱼为小型经济鱼类, 养殖池塘的放养密度决定其产量, 3口试验池塘放养密度为30 000尾/667 m2, 饲养270 d后, 均达到了预期上市规格, 也取得较好的试验效果, 说明该试验放养密度是可行的。如果放养规格增大, 可以缩短养殖周期, 在资金周转和效益上有明显优势。

4.2 水质调节及病害防治措施

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 通过加换水、使用生物制剂、合理投喂饵料等措施, 保持水体在养殖期间“肥、活、嫩、爽”, 维持池塘藻相平衡, 利于池鱼生长, 促进物质良性转化, 增强鱼体免疫力。试验池塘使用微孔增氧技术, 通过底部充气增氧, 改善池塘底部的水质条件, 增加底部溶氧, 减少有害气体的存在, 从而达到减少病害、提高产量的目的, 提高养殖品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养殖经济效益。病害工作上防重于治, 施用水体消毒剂和药饵 (中草药, 复合维生素为主) , 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养殖试验期间重视水质调节和病害防治工作, 在养殖试验期未发生严重鱼病。

4.3 合理选择饲料

高产高效养殖 篇10

一、池塘条件与配套设施

1. 选址与开池 池塘应选建在靠近优质水源的地方,周边无任何污染源,水质清新,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要求进、排水方便并能分开。池塘宜为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10~30亩,池深1.5~1.8米,堤埂坡度1∶2.5~3,池底平坦,略向排水方向倾斜(比降30厘米),并在池中挖宽2米左右、深50 厘米的中心沟,以方便排污。

2. 建暂养大棚 暂养池用于虾苗二次淡化和暂养,在池塘的一端开挖,一般宽5~7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开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5%左右,池深0.7米,暂养池上方用钢管或毛竹做支架搭拱形大棚,上覆盖无滴塑料薄膜,用塑料绳固定。

3. 设置出水管 暂养池和大塘用直径为160毫米的PVC软管装于出水口池底,并用40目筛绢网(后期用窗纱网)制作防逃笼,使池水能通过管道顺利排出且防止虾苗逃逸。

4. 配备增氧设施 采用微孔管底部增氧和增氧机水面增氧相结合,微孔增氧系统的罗茨鼓风机按功率0.3千瓦/亩配置,主管道与支管道安装有控制阀门,微孔纳米管管径1 厘米,曝气圆盘直径30 厘米,四周离堤岸6米处设一排曝气盘,盘间距4~5米,在虾池四角各配置水车式增氧机1台,功率为1.5千瓦。

二、虾苗放养前的准备

1. 虾池清整消毒 冬季放干池水,铲除表层淤泥,进行晒塘冻土。4月上旬,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溶化后全池均匀撒洒,隔数日进水没过池底,每亩再用浸泡好的茶籽饼50千克全池泼洒,2~3天后放掉消毒水,暴晒3~5天。

2. 培养基础饵料 暂养池放苗前5~10天用80目筛绢过滤进水至50 厘米深,加粗盐或卤水调节池水盐度为2‰~3‰,加入小球藻活体浓缩液,每亩施用尿素0.5千克肥水,施用1千克氯化钾补充钾离子,培养基础饵料生物,确保放苗前水色调节至黄绿色或青绿色,透明度为30~40 厘米,放苗前3天泼洒EM菌液5千克/亩,为幼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虾苗选购暂养与放养

1. 虾苗选择 购苗时应选择体质健壮,体表干净,肠胃饱满,反应灵敏,逆水性强,附肢完整,大小均匀,适合本地养殖的一代或二代虾苗,规格0.8厘米/尾以上,要求必须是经检测不带有特定病毒(WSSV、TSV、IHHNV等),弧菌数量不超标,并淡化5~7天至盐度2‰~3‰,通过试苗观察24小时存活率达98%以上即可购进放养。

2. 虾苗放养 选择晴天上午或傍晚放苗,水温调至20℃以上,下塘时育苗池与虾池水温差小于2℃,放苗前2~3小时暂养池施用维生素C等抗应激剂缓解对虾应激反应,放苗后第二天即可设置饵料台,便于掌握虾苗数量、计算投饵量和观察采食情况。放养量按大塘计算,每亩6万~8万尾。

3. 投喂管理 虾苗放养后2~3天开始投喂,初期以投喂丰年虫粉和0号对虾专用配合饲料为主,前一周投喂丰年虫粉,以后逐步增加配合饲料比重至丰年虫粉不投,每天投喂4~5次,每次每万尾虾苗投5~10克,日递增量20%,早、晚占日投喂量的70%,中午和凌晨占30%,以2小时吃完为宜,饲料中交替添加适量的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定期添加维生素、免疫多糖等,增强幼虾体质,改善其抗应激能力。经过15~20天的暂养,当虾苗平均规格达3厘米以上时,先将温棚暂养池上薄膜部分掀起至全掀开,以逐步降低水温,侍水温一致后即将暂养池挖开缺口,让虾苗逐渐进入全塘饲养。

四、大塘饲养关键期的管理

1. 高温期管理 高温期是南美白对虾生长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台风和暴雨的多发季节,此时水质容易污染,极易缺氧浮头,更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在高温期间应通过适时加水,使池塘达到最高水位,以调节水温和降低重金属、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危害。饲料投喂要求优质新鲜、适口,并及时清除残饵,减少污染。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换水,保持溶氧充足。使用药物时要错开施用消毒剂和有益微生物的时间,掌握施用消毒剂2~3天后再施用有益微生物活菌。注入虾池的新水最好进行沉淀、消毒和过滤处理,特别要防止有毒的外源水(如附近农田施用农药后因暴雨流入养虾进水河道)和污染物进入虾池。

2. 蜕壳期管理 每次蜕壳前,除投喂配合饲料外,最好增喂一些新鲜的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同时泼洒1次生石灰水。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换水、加水,尽量保持安静。虾大量蜕壳时,减少30%的饲料投喂量。

3. 应激期管理 应激因素主要有气候变化、水质及底质恶化、刺激性消毒剂、营养失衡、捕捞时机械损伤及惊吓等,因此,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天气预报,针对情况加以防范,强降雨等恶劣天气要提前泼洒防应激药物,坚持水质测定和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改善底质。

4. 捕捞期管理 南美白对虾在起捕上市前要停食1天左右,要尽量避免在高温天气的中午捕虾。可选用地笼张捕、大眼网捕大留小等方法。由于南美白对虾虾壳较薄,分批捕捞时,部分未达规格的小虾在从网眼中跑出时极易受伤,若池塘水肥、透明度低、底质较差,易感染疾病,引起死亡。因此,捕捞结束后要立即加注新水,缓开增氧机,防止打伤部分在水面巡游的虾,注水后第二天可用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等药物消毒。在捕虾后可连续投喂3~4天药饵,可用大蒜素、中药制剂等拌饵投喂。捕虾前,特别要注意药物的休药期。

五、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

1. 水质管理 ①适当补水和施肥,保持水质有一定的肥度,调节水中藻类组成,使绿藻或硅藻成为优势种群,并形成一定的数量。②每7~10天测量1次溶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指标,如某一指标不合格,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③虾苗放养30天后,每10~15天用微生物制剂1次,解除池中有害物质;养殖60天后须注重改良底质,如使用底质改良剂、开动增氧机增氧等。④不宜大量频繁换水,做到不大排大灌,防止虾苗应激反应,尤其是发病或将要发病期间,要保持水质相对稳定。

2. 藻相调节 水色清淡时应追施尿素、氯化钾、藻类生长素等肥水,注意氮、磷、钾比例平衡;水色过浓时适当换水,使用吸附剂、净水剂、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恶化时先使用适量消毒剂杀藻,并将死藻漂浮物人工捞出,然后使用生物底改、沸石粉、增氧颗粒、解毒剂等进行改底和解毒。整个养殖期间,每15~20天施用1次芽孢杆菌直到养殖结束,每次施用10小时后撒施增氧剂颗粒,交替使用不同有益菌如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等,适时泼洒葡萄糖,维持有益菌群优势,监控有害菌数量。

3. 病害防治 加强养殖环节管理,防止应激、免疫能力下降和病原侵入,预防和减少病害的发生。一旦发现虾异常,应立即停喂饵料2~3天,进行换水、培水、增氧,使用碘制剂或二氧化氯消毒水体,24小时内补充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消除环境污染因子,使用安全抗菌药物(大蒜素等)及中药制剂或抗病毒药物拌饵投喂,连用5~7天。

上一篇:仁学下一篇: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