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发展演变

2024-05-17

景观设计发展演变(精选十篇)

景观设计发展演变 篇1

关键词:室内设计,风格演变,创新

一、引言

室内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创新发展,在室内设计过程中人们主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的标准,这些都是对室内环境进行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在整个室内设计中也决定着风格走向和其他细节方面的工作。室内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而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兼顾多个方面的创新工作,例如物理环境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创新,心理环境的创新等等。当今社会,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室内设计也正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1]。本文对这种风格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找到造成风格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出是什么给室内设计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当前,绿色生态理念正在于室内设计的风格进行着多方位形式的融合,这种设计理念的出现同时也对整个建筑设计界产生了强大的影响。这种理念的融合与设计风格的变化是一种完全的创新行为,室内设计风格也在这种创新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外在形式美和内涵美。

二、室内设计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室内设计的风格一直在变化和发展,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审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设计风格的变化也受设计人员理念和思想的影响。无论如何,演变史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变化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三个阶段性风格特征,具体如下:

1. 以传统审美意识为代表的风格特征。

室内设计风格中以传统审美意识和原则为主要借鉴和指导的设计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即为传统风格。传统的室内设计风格在形式上有更加独特的特征。例如空间的布置、线形、色调及家具、陈设、造型等方面都表现了我国传统生活特色和行为习惯。这些因素在历史积淀过程中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生活和生存特征,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艺术化处理之后成为一种典型的审美风格。这些审美风格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来说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形成了一种风格流派。首先传统的室内设计成为现代设计风格当中最为明显的一种借鉴。其次这种设计风格背后隐藏的设计理念也为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发挥着直接性的推动作用。

2. 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对于整个设计界产生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环境设计,抑或室内设计都在现代风格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现代风格的设计源于现代精神,他是工业社会深入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精神风格影响因素。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成熟,各种建筑材料和产品不断丰富发展,依据这些材料本质特征进行作品设计也成为设计理念的一种重要变化和发展[2]。在设计界的现代风格的最终形成还依赖与包豪斯学派的努力,包豪斯学派强调在设计中应当大胆突破旧的传统,根据各种实际条件和有利因素进行积极的创新改变。而且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更加有效的承担起这些风格特征对设计风格产生的冲击。将不利影响经过一定的加工转化为有利的一面,、助推整个风格的发展演变。

3. 后现代风格。

随着人们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历史进程的加快,在人文领域也出现了一种后现代的时代精神。他与现代精神完全不同,但又脱胎于现代风格。在形式上,他更加注重变异,对原有的规则和规范大胆挑战。这种风格特征在室内设计中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作用。例如在室内建筑材料和颜色的选择上他们不再以传统的风格和规则为参考,而是偏向其对立面,以夸张的颜色的渲染和令人惊奇的材料变形突出设计的存在。这种风格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并直接影响着一大部分人群。总结后现代风格的主要精神特征就是创新。正是因为创新的存在也使得后现代风格的产生和传播。因此后现代的室内设计风格也必将不会固步自封,而是应担根据时代和精神因素的影响而不断的体现出新的时代内容和感染人的方式。

三、室内设计风格的创新

室内设计的风格应当处于一个不但变化和创新的过程当中,创新是这种设计存在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证其内在属性稳定的必然规律。具体来说室内设计风格的创新应当着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按照受众群体特征的不同,

适当添加和删除运动元素。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特征越来越明显,同时,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希望在居住空间之内能够有有利于自身健康的因素设置。其中健身空间的设计已经成为各种人群需求中最为明显的变化。为此在室内风格设计过程中应当积极应对这种风格特征的变化。在设计要素中突出运动健身理念在整体风格中的影响因素。但是运动空间的添置应当按照整体风格的布局和特征进行有机地、合理地安排,而不能是将其进行随意的、生硬的安排。

2. 装修材料和空间布局应当突出健康理念。

健康居住是现代基本居住理念,同时在设计中也必须在保证健康理念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实现这一理念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室内空间的不同功能区都应当结合功能特点做有利于健康保持和维护的设计。例如在书房是最易产生视觉疲劳的地方。为此在室内设计中应当通过绿色材料的选择和独特的空间设计做有利于舒缓视觉神经的设计构造。又如在卧室休息场所人们对噪音的现象非常忌讳。因此在这些空间的设计中就应当采用高效能的隔音材料和模式设计等等。

3. 绿色健康理念结合自然风格。

生态主义与室内设计的结合也是创新的内容和方向之一。绿色健康理念与自然风格其实都是生态环保理念中的构成部分,这两个因素的结合时室内设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对于设计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设计更加想人的需求靠拢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此在设计中我们应当对绿色健康理念的内涵不断的深化认知程度,使其能与自然风格完美结合之后自然的出现在室内设计当中。

参考文献

[1]王东.浅谈室内设计流派与风格创新[J].大众文艺(理论).2012(20)

[2]徐霖,史志峰.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7)

汉字发展的演变 篇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几乎天天写字,你知道我们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我们先观看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的视频,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汉字的发展演变

二、甲骨文

通过我们的历史课,我们知道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那么甲骨文是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呢?我们通过几幅图片,来了解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

在甲骨文之前,人们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结,历史上称“结绳记事”。之后又出现了刻画符号来记事,传说中还有仓颉造字。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化,才出现了成熟的文的甲骨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知识。

甲骨文,是商朝时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大家看图片,教师给予讲解。给出十二生肖以及一些常用字的甲骨文,看学生能否猜出相应的汉字。

最后总结: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研究商朝历史的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我国的历史从此时开始有了可靠的文章记载。

二、金文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毛公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毛公鼎”)

合作探究:指导学生从形体,结构方面观察金文,并让学生思考金文和甲骨文相比有什么特点。(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大篆的字体。

大篆字体,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汉字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广义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金文之繁化),而当代汉字学家推算秦朝应尚有甲骨文,所以现在也包括其中;狭义则仅指籀文,由于小篆是以此为简化,因此古文记载的大篆通常指籀文。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权式推广于秦朝。我们先认识小篆字体,展示图片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合作探究: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让学生观察隶书有何特点并将其与小篆进行比较,教师总结出答案。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总结:隶书的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近。

小篆的特点:笔画整齐,线条化,结构简化统一,字体定形。

六、楷书和行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的特点:楷书笔画平直,结构匀称,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投影:《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以“车”的发展演变为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八、【板书设计】

商朝¬—→秦朝→西汉→东汉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九、【课后作业】

1.上网或者查阅相关书籍,认识五个简单的甲骨文汉字,下节课向同学们书写展示你所学到的字。

浅谈室内设计风格演变发展与创新 篇3

【关键词】室内设计 演变 发展

一、引言

所谓室内设计,是指将人们的环境意识与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的一项活动。从广义上说,室内设计便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性活动。具体来讲室内设计则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既包括工程技术方面即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问题,也包括视觉方面的设计,还包括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个性特色等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造。

二、室内设计的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根据不同的时代潮思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成,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等

1.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是在室内设计中的布置、线形、色调及家具、陈设、造型等方面,吸收传统装饰的“形、神”的特征,运用传统美学法则,使现代材料与结构塑造出规整、端庄、典雅、有高贵感的室内造型的一种设计潮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的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传统风格常给人以歷史的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2.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包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造操作,强调设计与工艺生产的联系。包豪斯学派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改革”。

3.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

三、室内设计风格在绿色健康上的创新

室内设计在家装中根据人们的需求不同,那么追求的意境也就不同。如年轻人在家装中追求时尚元素,个性化设计,具有斑斓的色彩,独特创新的摆设和新奇的架构空间;中年人主要在家装中追求优美的构思意境,雅致的格调;而老人在家装中更注重稳重、简洁、大气的氛围,例如在洁白的墙壁上,挂条幅,壁画,再配以阴生植物点缀。居住空间设计对我们来说是物质享受也好, 精神生活情趣也好, 都还不能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和神圣。真正很需要的也是当下在家装中不断被人们更加重视的是家装的绿色健康问题。室内设计风格不但要以舒服为主外,更急需我们在室内设计中融入绿色健康的理念。

1.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在固定和非固定地方设置运动元素。如除了在特定场合要设定固定的运动空间外,希望能够在我们经常流连的地方也能设计出能够放置相关运动器材的地方,使我们茶余饭后、沙发电视或者看报纸书刊的时候还能做一些不会分散我们注意力但是依然能够使随手拈来来的运动方式。当然这种运动方式的充斥要与色彩、家具等协调搭配,整个基调既是积极、运动而又高雅时尚。

2.在学习或休闲场所通过空间设计和装修材料创新等来设置保康因素。如在书房,可以通过特殊的设计模式,来实现能够使空间看起来更宽阔,从而缓解眼睛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疲劳,或一些家具、壁纸等方面使用保护色。当然,也可以使用吸收辐射的材料、窗前设计漂层花带等。

3.可以把绿色健康理念与自然风格相结合。自然风格推崇自然、结合自然,如果把这种自然风格与绿色健康理念相结合,不但能够把自然风格更好的表现,这种绿色健康理念也会表达的更加自然。

【参考文献】

[1]王东,浅谈室内设计流派与风格创新[J],大众文艺.

[2]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徐霖.史志峰.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7:125-127.

浅析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特征 篇4

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史, 应是包括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材料与工艺在内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俱进史。由于受人的认知、需求、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设计艺术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总体上是连贯有序、环环相扣的。下面从时代特征和艺术发展两个维度来解析。

一、中国设计艺术的时代特点

(一) 原始社会时期的设计艺术

中国的设计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原始社会的设计伴随着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形成而开始萌芽。出于原始思维的偶然和简单性, 设计表现为简单生产活动中的盲目、自发的创造, 是为了满足目的的非常直白的、毫无修辞的表达。诸如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的设计等等, 都是在利用自然物过程中的某些偶然发现与经验体会的积累与升华。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 有意识的加工一些自然物, 然而这种加工活动没有任何参照、没有任何标准, 全凭自由意志、偶然发现和对自然的模仿, 参杂着个人的喜好和习惯, 也许某一次意外发现就能够使设计更加完善。釉的发明即是如此。在日常的使用中, 人们发现烹饪器皿和垫烧时的石头, 在高温的作用下与炭灰结合, 在其表面形成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物质, 这种物质能够很好地保护器物和解决陶器防水去污的问题。此后, 通过不断的探索, 人们掌握了一套石灰釉的配制方法, 从而完善了陶器的设计。

(二) 奴隶社会时期的设计艺术

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 设计变为了承载“道”的、有着含蓄表达的艺术。这表明其服务范围已经从物质生活领域扩大到精神生活领域。人们借物来表达特定的观念、想象, 因而物具有了“有意味的形式”[1]。这些附加的内容, 积淀在形式当中, 便成为设计所表达的“道”。原始彩陶上绘制的动物图案和几何纹图案 (图1) , 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创造, 还代表了原始信仰和宗教情感。奴隶社会礼制的兴盛, 等级制度的确立, 又赋予了设计多重含义。《周礼·春官宗伯·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 辨其用与其位。凡大朝觐, 大飨射, 凡封国, 命诸侯, 王位设黼依 (屏风) , 依前南乡 (向) , 设莞筵纷纯, 加缫席画纯, 加次席黼纯, 左右玉几。”[2]五几五席的使用是有严格要求的, 玉几只有天子才能使用, 代表了王权, 其他的则根据使用者的地位、权力、身份来安排。

(三) 封建社会时期的设计艺术

封建社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是因为文化发展的结果。吕思勉先生对此作出进一步解释:1.国力必先充实, 然后可以征服他国。2.国力充实的前提是必先开拓疆土, 人口渐多, 经济渐有进步。3.开拓的疆土越来越广, 相邻国家为争夺土地而斗争。4.交通便利, 风俗渐次相同, 便于统治, 是统一的必要条件, “从分立而至于统一, 全是一个文化上的进展”[3]。在此, 我们不是探讨封建社会的出现原因, 而是以此来揭示设计艺术发展的背景。充实的国力, 富足的经济、相近的习俗、社会文化的统一, 为中国特有的设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秦王朝的建立, 对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和条例, 尤其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等文化措施的制定, 改变了原来的“田畴异亩、车塗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 的状况, 为设计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 经历了朝代的更替、民族的融合, 设计艺术形成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 涉及建筑、园林、家具、陶瓷、纺织品与服饰、工具、兵器等领域的开放体系。

从战国到明清时期, 相继出现了一批有关我国传统设计艺术理论及制作工艺的著作, 如《考工记》、《格古要论》、《髹饰录》、《长物志》、《天工开物》、《闲情偶寄》、《梦溪笔谈》等[4], 还有一些只言片语湮没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和哲学资料中, 亟待整理。这些典籍有些是对某个设计品类的功能、造型、装饰、材料、工艺及其设计原则的论述, 有些是对我国各项传统设计艺术成就及其历史演变的总结, 有些则是作者对艺术的品评。从对物、对人的描述中, 展示了古人的造物思想、设计水平以及生产能力。其中有很多代表性的论点, “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 然而不良, 则不时, 不得地气也”、“简斯可继, 繁则难久”等, 这对于现代设计来说仍具有指导意义。

(四) 现代设计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门, 外来文化的强制入侵, 迫使中国开始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过渡, 这一步整整落后世界近200年。伴随着旧有体系的逐渐瓦解, 新的体系并未及时有效地建构起来。虽然出现了诸如“中体西用”等一些进步的思想, 但是由于缺乏对外来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所具有的魅力与价值逐渐被湮埋。

新中国建立之初, 百废待兴。如何建构自己的设计体系,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艺术上的“百花齐放”, 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这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思想, 为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 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在这一进程中, 中国要主动迎接各种全球化因素的影响, 面对各种全球化力量的挑战, 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设计艺术开始了探索变革之路。当西方的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价值观念再一次强烈涌入, 拜西、拜金、消费和享乐主义先后出现, 设计在价值观和认同感上出现了缺失, 随后导致盲目地崇西和商业化设计大盛。在价值观和认同感极度的缺失之后, 人们意识到设计回归传统, 才能得到心灵的解放, 更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任何传统都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 是基于全民族认可的共同的文化积淀。于是, 中国传统、中国元素开始受到重视。设计回到本土, 从自己的文化谱系和精神生活中构建在世界文化中与西方设计相对应的地位。

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变革之后, 传统设计走向现代社会。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设计, 作为研究“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5], 呈现出多元化、职业化、专门化的理性发展趋势。对人——环境——社会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 形、色、材料等造型语言的丰富, 设计手段的多样, 涉及因素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从绿色、仿生、为人到可持续设计, 设计成为一种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专门学科。

二、中国设计艺术的工艺发展特点

(一) 由粗到精

从原始社会的盲目、奴隶社会的含蓄表达、封建社会的精致到现代社会的理性发展, 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由粗到精的过程。

首先, 设计分工呈越来越细的趋势。从农业中独立出来的手工业发展, 到商代后期, 生产规模逐步扩大, 生产种类渐次增多, 已形成青铜器、陶器、兵器、骨器、玉石器、皮革、竹木、建筑等独立的生产部门, 每一部门又分为不同的工种, 各个工种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完成设计。《考工记》中就有“凡攻木之工七,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 设色之工五, 刮摩之工五, 抟埴之工二”的记载, 可见当时设计分工制作之精细。到明清时期, 手工业已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 分为官办和民间两大体系, 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其次, 设计制作越来越精美。原始社会的石器、骨器、装饰品的设计, 大都简单粗糙。这和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以及人们思维结构的简单是分不开的。随着生产工具的逐步改进, 建筑、日用器具、家具、丝织印染、图案等设计日趋精美。从“茅茨土阶”到雕梁画栋规模宏大的建筑体系, 从俎、禁到明式家具, 从布到织绣, 从写实图案到抽象纹饰 (图2) , 不仅仅是从粗糙简陋到精雕细作发展过程, 还有着因袭相承、依次进化的演进关系。

再次, 设计思想日益成熟。汉代长信宫灯的设计, 不仅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还表明了设计构思的巧妙。隋代的赵州桥、宋代的青釉荷叶瓷器、清代的百宝嵌竹制架格等, 还有诸如《考工记》、《陶记》、《梦溪笔谈》、《长物志》、《闲情偶寄》等设计典籍中的记载, 无不体现出古人设计思想的精辟与专深。

(二) 由单一到多样

早期的设计只是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需要, 因此设计的品类、内容较为单一。随着生产领域的逐步扩大, 从物质到精神, 设计的范畴、种类呈多样化趋势。

设计选材的扩大。原始的设计, 是对石头、贝壳、木材等一些自然物的直接加工制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 陶、青铜、瓷等人工材料开始广泛使用。科技进一步发展, 玻璃、塑料、不锈钢等新材料的出现, 大大丰富了人们选材的范围。

设计类型的多样化。由满足生活需求发展而来的建筑、日用器皿、家具、服饰、农具、武器设计等,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满足不同需求, 涵盖视觉、环境、产品等多领域的诸多设计门类。

设计题材的扩大。原始彩陶上的动物、植物、几何纹样, 青铜器上的饕餮、龙凤纹样, 战国时期的攻战、狩猎纹样, 两汉时期的宴乐百戏、马虎鹿豹、神仙羽人, 魏晋时期的忍冬、莲花图案, 从自然物种到生活场景、神仙怪兽, 设计内容不断丰富, 题材不断扩大[6]。

三、结语

设计艺术的历史和特点表明:设计艺术属于文化范畴, 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每一个历史阶段, 设计艺术是稳定和持久的, 从整体上看则呈现出连贯有序、环环相扣、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特点。研究和揭示这些存在于设计艺术沿革演变中的内在规律, 反观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 是为了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所启示。中国当下的设计艺术, 要立足于本国传统艺术精髓, 接纳与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在不断革新中谋求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建立起一套科学客观的理论体系, 来指导设计的嬗变。我们只能回到设计本身来寻找答案, 只有对设计本身充分地了解, 只有对设计史作深入地研究, 才有可能规划和建构起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此, 对设计史进行再研究和总结, 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 是人们传承文化精髓的必要, 是设计创新的必要, 更是促使设计理性发展的必要。

摘要: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史, 应是包括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材料与工艺在内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俱进史。由于受人的认知、需求、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设计艺术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但总体上是连贯有序、环环相扣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8页

[2]胡文彦, 于淑岩.家具与礼[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1页

[3]吕思勉.吕思勉中国文化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8.44页

[4]李砚祖.设计的智慧——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论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8 (04) :27-32页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页

柯达品牌形象发展演变 篇5

达公司从1907年到2006年一共使用了6个商标

柯达标识的演变

20世纪早期,柯达是世界上第一家把公司名称和标志融合为一体并将之作为公司标识的企业; 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突出柯达的名称在标识中的形象,并以红黄二色作为公司色调;

20世纪60年代,推出带弧线的三角形标识;

20世纪70年代,柯达的标志更加丰富。标识中仍保留着红黄二色以及Kodak字样,增添了方框和字

母“K”的图形;

20世纪80年代,柯达的标识更具现代的流线型设计;

2006年,新标识更加简化,方框被取消,圆润的字体与独特的字母“a”设计使其外观更符合现代审

美.柯达公司的最新标识

新标识着重突出了柯达的公司名称。简化的设计使公司标识看起来更加清新和现代。在这个新的标识中,柯达“Kodak”字母的形状由于独特的字母“a”更显圆润。新标识中还去掉了1970年沿用至今的黄

色方框和“K”图形。

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女士说:“柯达是世界上第一家把公司名称和标志融合为一体并将之作为企业标识的公司。过去几十年中,柯达曾对它的标识进行过一系列的更新。我们对以往的各个标识进行了研究,最终有所突破地选择了它。我们保留了柯达以往的标识中最好的元素—“Kodak”字样和红、黄两种色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它进行了更新,使其更能够反映公司的现状。

沙船发展演变纵横谈 篇6

平底型海船是中国海船的原始船型。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船只的海上活动主要是在北洋。北洋航区水深较浅,航道多沙滩与礁石,只适合平底海船航行。长期的航海实践,使中国船匠们创制出适合航行于这一航区的江海两用船,最后演变成明清时期的沙船。因此,平底型海船与古代中国东部北方沿海的航海活动密切相关。

唐代开始,由于所行驶海区的不同,中国海船而开始有了平底海船和尖底海船的分类。大致上是以长江口和钱塘江口为界,南方是深水航区,北方为浅水航区。在深水航区,波浪的冲击会对平底船产生碰击,不仅其适航性特差,而且对船体结构的破坏力也很大,采用尖底船型比较合适。而在浅水的北方航线,沙滩很多。唐武德年间(618—626年),长江口经长年的流沙冲积,在靠近上海沪渎口之北的涌沙形成一岛,俗称崇明沙。航道状态的变更,对原先走此航道的船型也提出具有行沙涉浅的性能,须具有较强的防流沙的特性,这就是这类海船后来俗称沙船的由来。

沙船属平底船,方头方尾,甲板宽,干舷低,故稳性好,比较安全。虽排水量不如尖底船,速度亦稍差。但因吃水浅,阻力相对小,用多桅多帆,亦可快航。沙船用平板龙骨,较为薄弱,靠两舷的粗壮楋木加强,大船有 三至四对,甚至于五到六对。而小船只有一到两对。

这类沙船型海船在浅海中突遇流沙,可借助其宽阔的平底平衡地坐落在浅海沙滩上。而尖底海船遇此突然事件,则进退两难,一旦触及流沙层或浅海海底,一搁即翻。反之在南洋和西洋的深水航线,一旦遇上狂风巨浪,尖底海船即能适应,而平底沙船则将面临灭顶之灾。可见,这两类海船型各自走着完全相反的发展道路。

尽管在唐代以后,中国海船逐渐向印度洋步步深人,但是北洋航线沙船型海船的航海活动仍相当活跃。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江南,朝廷和军队所需粮食,需要由南方提供,江南出产的大米和纺织品,在唐代多由沙船型海船经由北洋航线运至河北、辽东供应官军。从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的百余年间,关于海运的史实屡见于古籍。要把松江、苏州等处稻米、布帛由北洋航线自海道运往辽东和河北,必须通过当时正在不断涌沙而较以往更难航行的崇明航区,百年来的航行实践必然会对沙船这种船型的发展和航行技术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唐末五代间,中国商船开始远航印度洋时也时有大型沙船远航东南亚。据国外史料记载,在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924年),有一艘中国大沙船在爪哇三宝垅附近海区沉没。这也由另一侧面说明沙船并不太适应南洋深海的航行环境。

到了宋代,在海船方面已形成了尖底船和平底船两大系统,并首创使用罗盘航海;明代,又有进一步发展。

在宋史古籍中有“防沙平底船”记载,可能主要用于军队运输。元代漕粮用海运,从上海崇明直达天津,即主要采用此种“平底海船”。

但“沙船”之称,则到明代始见。最早记载在嘉靖初,见于佚名《皇明奏疏类钞》残本。这种船航行日本,日本人称其为“南京船”,当系明代南京附近的龙江船厂所造。《龙江船厂志》记有“二百料巡沙船”的制造规格,实际上已为沙船定名了。明代对沙船的建造有一些改进。首先,披水板的应用,大约是明代发明。宋代海船已能利用多向风,但不能逆风行驶。在明朝的沙船两舷各装披水板一块,逆风航行时轮流将下风一侧的披水板落入水中,产生横向阻力,即可减少偏航角度。此外,升降舵用于沙船,也可能是明代的改进。明代沙船尾部高出水面,为安装升降舵之用;过浅滩时将舵升起,入海后降至水下,也能减少横漂。

明代沙船的利用,实际不限于北洋航线。沙船亦作军用,明代江苏各港口,“皆有福船、苍船、沙船以为哨守”。沙船也用于南洋航线,在印尼和印度,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

清代造船在技术上没有重大的变革,但清代的沙船航运事业达到了极盛时期,船只众多。据专家估计,在清中叶,沙船有万艘之多,其中一半在上海。船型又有加大趋势,多用四桅五帆或者五桅五帆。

清代的上海,居于长江三角洲我国商品经济最发达地区,不仅是南北洋航运的中心,也是连接海运和内河航运的枢纽。从北洋运来上海的货物,主要是豆、豆饼、小麦以及枣、梨等土产,由上海运往北方的,主要是丝织品、茶叶、棉花、棉布等。同时,苏松地区所产的棉花、棉布,经由上海转销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而这些地方生产的糖、纸、茶、胡椒、海产等,亦经由上海转销长江各埠;其中松江地区棉布的贸易面尤广,价值亦巨,故有“沙船之集上海,实缘布市”之说。嘉庆初,上海千石以上的海运沙船,最高曾达到3 600艘左右。

道光初,沙船数量有所减少。在道光六年的海运漕粮之后,商人见有利可图,又添造了一批沙船,准备继续承运。经过这次补充,千石以上的沙船约仍维持在2 000艘左右。加上载重在“八九百石”和“四五百石”亦可航海的沙船,可能仍约有3 000艘左右。沙船的规格,大体有载3 000石、1 500石、1 000石,以及八九百石、五六百石等级。航行北洋的主要是千石以上的。

二、沙船的用途和分布

除了沿海运输之外,沙船还广泛分布在江苏、安徽和浙江北部等地区的长江下游段,长江口、钱塘江口和太湖、洪泽湖、巢湖等湖泊,在江西、湖南和湖北也有使用。据调查,太湖渔船中的五根桅杆以上的大渔船,当地渔民称其为“北洋船”,这就告诉我们,在历史上北洋渔船走向太湖的轨迹。而且,由于在古代捕鱼是手工操作的,所以,在渔船和货船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专业分工界限。尤其是中小型的沙船,在渔汛期捕鱼,而在其他时间段从事运输。

在军事方面,清代兵船曾普遍使用这种古老船型,如江苏狼山、苏、松等镇,东海、盐城、扬州、太湖、浏河、福山、京口等营,江西南湖营,浙江台州协营,湖北荆州镇,山东登州镇等处均有沙船,即使在湖南、福建和广东也都可以看到这种平底战船的踪迹。

沙船甚至可以远航日本,日本人根据其出发地称其为“南京船”。在日本长崎县松浦史料博物馆内珍藏着《唐船之图》。据考证,这是公元1720年流传下来的文物。《唐船之图》总共包括了十二种中国船,其中就包括了“南京船”。日本方面流传下来的资料对于这种船加以如下说明:“俗称豆船,原名为沙船。”而且,据荷兰的资料《巴达维亚日志》报道:“1645年在巴达维亚获得的来自日本的情报,在日本,最大的商船均来自南京。”据报道,大的南京船长度超过50米,最大的是1815年到达日本伊豆下田的杨秋棠的南京船,长度达到69.1米。

nlc202309040820

每张唐船之图都标有极其详细的尺寸,并且按照严格的比例缩小,细部结构完整,色彩鲜艳,还补充了船上使用的属具,例如铁锚、木锚、船舵、橹、舢板、风信旗、灯笼和炉灶,实为中国古船文物珍品。

前文讲到在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924年)中国大沙船在爪哇三宝垅附近海区沉没的事例,也说明了沙船的踪迹到过印度尼西亚。

这种在各地活跃的平底船,有时在当地不一定都叫“沙船”,但是无论是叫“北直隶船”也好,叫“七扇子”也好,都具备方头方尾,甲板面宽敞,型深小,干舷低;采用大梁拱,有“出艄”便于安装升降舵,常有“虚艄”便于操纵艄篷;多桅多帆,航速比较快,舵面积大又能升降,舷侧装有披水板等沙船的基本特征。

在结构方面,由于航行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别,所以航行于沿海的沙船,两舷的楋木要比内河船的楋木数量较多(见图1)。

在帆装样式上,尽管普遍采用篷帆,但是根据海区风力特点,还是有不同变化。如航行于内河湖泊的帆船,主桅高大,悬挂矩形密杆篷帆,帆面积较大,受风压中心较沿海航行的沙船为高。这样,从外观上来看,内河沙船的风帆显得比较窄长,而沿海沙船的风帆就显得宽矮了。

三、 漫话沙船家族

虽然,没有人对于沙船家族的族谱做过系统追溯和罗列,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可以视为属于沙船家族的船型还是不少的,据一般估计不下二三十种。限于篇幅和形象资源,笔者在此对于其中的典型略作盘点。

1. 北直隶船

首先要解释一下,何为“北直隶”。据介绍,明朝刚建立时定都南京。这时,安徽和江苏等地归中央直接管理,即“直隶”。后来,燕王夺取政权以后迁都北京,河北大部、河南、山东的小部分地区和北京都归属中央直接管理,称为“北直隶”以资区别。而南京作为留都,保留一套中央机关,原来直接其管理的安徽和江苏则改称为“南直隶”。

北直隶船是典型的沙船,是北方黄渤海区域的代表性船型。历史悠久,在海外影响最大。这种船形体很大,长度可达50多米。其大部分在上海建造,以渤海湾的大沽、牛庄、营口等地为母港,航行于这些地方到上海以及江西和浙江一带。据统计,道光年间,北直隶全省有这种船1 000艘,山东沿海各港口600艘,辽宁200艘。

图2 北直隶船线图

2. 安东船

这是又一种北方船型,主要航行安东(现丹东)到上海的航线,长度为23.1米,宽度为3.7米,型深1.8米,吃水1.5米,船员13人。模型用横向隔舱壁和宽板铺设的船壳板制作而成。船底在纵向略显圆弧形,前面向上翘形成前倾的船头,并连接着一根粗壮的吊锚杆。舷侧有两根粗壮的楋木。舷墙在船的首尾向上扩展并翘起形成双翼。陡峭翘起的船尾使得整个舷弧非常弯曲。甲板平坦。主桅横梁从货舱围壁两侧伸出,占据了一半的行走通道。上层建筑的后面有一个很高的舱口盖。敞开的舵井上方有一台绞车用来升降舵。3根桅杆都装备有褐色棉布制作的斜桁四角帆。前桅略有些前倾,主桅两侧有着斜方形的桅夹。这种船航行于安东和上海之间,顺风时,路上要花费6~7天时间。有时因天气不佳,途中停靠大连、芝罘、威海卫。

图4 由比利时航海博物馆收藏的安东船模型

3 .沙船,亦称为江苏船

沙船为我国古代主要船型之一。康熙年代《崇明县志》载“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太仓松江通州海门皆有”。由于在过去这些船的船主分布在崇明、吴淞、川沙和奉贤等地,而这些地方在过去长期隶属于江苏省,所以其亦有“江苏船”的叫法。在其历史上,普遍用作为兵船、货船和渔船。

沙船的特征是平底、小平头、尾部有出艄,船身长而扁,吃水浅。一般小者双桅,大者多至五桅,配有披水板、太平篮,2-8支橹。大号沙船和北直隶船很难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4. 太湖“七扇子”

为我国淡水捕捞中最大的渔船。因船上竖桅杆七根,挂篷帆七扇,渔民俗称“七扇子”。

大船方头平底,船身宽,平稳耐风浪。船长26米,宽5 米,船头高近3米,载重60吨以上,航行时可抗风力7-9级。

“七扇子”无橹无桨,全凭风力行驶。船身两舷各有披水板两块,遇横风可向前直行;即使逆风也可以作“之”字形行驶。因帆多,受力均匀,遇6级顺风,时速可达20公里。当湖而上起8级风时,仍可照常捕鱼,9级风可正常行驶。

“七扇子”的船尾呈半圆形,民问传说由南宋岳家军的战船演变而来。该船至今仍带有古战船的痕迹,如舱堂宽,船帮高,人站舱堂内船帮齐胸高,可代盾避箭,攻战时也可弯腰行走;船头有隆起的横梁(太湖渔民都称之为“箭板”);大船由“对船”或四船作业,太湖渔民称“对船”为“舍”,称四船为“带”,明显带有古代水师军事建制的称谓。

由于太湖水产资源及捕捞作业的变化,“七扇子”在20世纪末退出了太湖捕捞的历史舞台,目前仅存3艘,作为古船在风景区供人观赏。

图7 停泊在太湖里的“七扇子”

5 .太湖“三扇头”

“三扇头”也是太湖地区大型渔船之一,奇怪的是,名为“三扇头”,实际上是4桅4帆。“三扇头”稳性较好,抗风能力较强,在6级风力下仍能够作业,在6-7级风力下仍能够航行;在4级顺风下船速可达每小时15公里左右。首部船底微向下垂,使得船不易偏航。总长近20米,宽约3.35米,吃水约0.75米,一般载重量为25-30吨。

图8 “三扇头”模型

6. 绍兴船

绍兴船,从其结构特征而言具有沙船的主要特点:平底、方底方梢,舷旁有披水板等等。由于航行于杭州湾,为了适应风浪,其纵梁粗壮有力。其船身首部有八卦符号,另外,船体实际上到处涂满了鲜艳的色块和装饰图案,其中有老虎和凤凰的形象。绍兴船可以根据需要而做成不同的尺寸,其长度可以从18米到30米。一般而言,渔船较小,双桅;运输船较大,三桅,可载货百吨以上。

综上所言,虽然一般不将“绍兴船”列为沙船行列,但由于地域相近,航区重叠,在造船技术方面必然有所借鉴,因而二者在形态上共性不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沙船”的近亲。

图9 绍兴船的船头装饰图案(历史照片)

图10 绍兴船的绘画

图11 中国爱好者制作的“绍兴船”模型

7. 四川沙船

无独有偶,在四川也有一种名叫“沙船”的船型。四川沙船,取名于其始发港的沙滩都是白沙。它是用于岷江上游河段航行的唯一船型,能够航行到帆船的航行终点——灌县上游约30里处。它适用于急流浅滩的航行,结构牢固。船长约16.5米,宽约3米,深0.9米。其主要特点是船首扁平,又长又低,悬伸长度较大。船尾微微翘起,尾端两侧稍微突出。

四川沙船在逆流航行时靠拉纤。通常使用11名左右船员,其中9名在沙船上行时当纤夫。

沙船在顺流航行通过灌县上游的浅滩急流时,以很高速度随波逐流。安排4名船员操纵尾梢,4名船员操纵首梢,还有2名船员划桨。

看来,四川沙船和东部的沙船,虽然名称相同,但是在形态、推进方式等方面相去千里,一时间还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什么血缘关系。

浅谈室内设计风格演变发展与创新 篇7

所谓室内设计, 是指将人们的环境意识与审美意识相互结合, 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的一项活动。从广义上说, 室内设计便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性活动。具体来讲室内设计则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 它既包括工程技术方面即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问题, 也包括视觉方面的设计, 还包括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个性特色等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造[1]。

现如今室内设计的风格还在不断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室内设计风格的演变深入的分析, 在人们不断的考虑是时尚元素, 个性化设计, 斑斓色彩, 新奇架构, 还是优美意境, 雅致格调时, 绿色健康元素已经悄悄的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并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是, 在家装中, 人们考虑绿色健康时, 通常只是注重了装修材料的“绿色”, 并没有在室内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绿色健康。如果, 我们在室内设计风格的理念中融入绿色健康的元素, 使我们尽可能在居住环境中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那么, 这样才真正的做到了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室内设计的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 根据不同的时代潮思和地区特点, 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 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成, 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

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等[2]。

1. 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是在室内设计中的布置、线形、色调及家具、陈设、造型等方面, 吸收传统装饰的“形、神”的特征, 运用传统美学法则, 使现代材料与结构塑造出规整、端庄、典雅、有高贵感的室内造型的一种设计潮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 明、清家具的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 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传统风格常给人以历史的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 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2. 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学派, 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强调突破旧传统, 创造新建筑, 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 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 造型简洁, 反对多余装饰, 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 尊重材料的性能, 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 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包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造操作, 强调设计与工艺生产的联系。包豪斯学派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 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建筑没有终极, 只有不断的改革”。

3. 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 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 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 即为后现代风格。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 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 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 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 探索创新造型手法, 讲究人情味, 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 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 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 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3]。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 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

三、室内设计风格在绿色健康上的创新

室内设计在家装中根据人们的需求不同, 那么追求的意境也就不同。如年轻人在家装中追求时尚元素, 个性化设计, 具有斑斓的色彩, 独特创新的摆设和新奇的架构空间;中年人主要在家装中追求优美的构思意境, 雅致的格调;而老人在家装中更注重稳重、简洁、大气的氛围, 例如在洁白的墙壁上, 挂条幅, 壁画, 再配以阴生植物点缀。居住空间设计对我们来说是物质享受也好, 精神生活情趣也好, 都还不能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和神圣。真正很需要的也是当下在家装中不断被人们更加重视的是家装的绿色健康问题。

室内设计风格不但要以舒服为主外, 更急需我们在室内设计中融入绿色健康的理念。

1. 根据不同人群需求, 在固定和非固定地方设置运动元素。

如除了在特定场合要设定固定的运动空间外, 希望能够在我们经常流连的地方也能设计出能够放置相关运动器材的地方, 使我们茶余饭后、沙发电视或者看报纸书刊的时候还能做一些不会分散我们注意力但是依然能够使随手拈来来的运动方式。当然这种运动方式的充斥要与色彩、家具等协调搭配, 整个基调既是积极、运动而又高雅时尚。

2. 在学习或休闲场所通过空间设计和装修材料创新等来设置保康因素。

如在书房, 可以通过特殊的设计模式, 来实现能够使空间看起来更宽阔, 从而缓解眼睛过度使用而带来的疲劳, 或一些家具、壁纸等方面使用保护色。当然, 也可以使用吸收辐射的材料、窗前设计漂层花带等。

3. 可以把绿色健康理念与自然风格相结合。

自然风格推崇自然、结合自然, 如果把这种自然风格与绿色健康理念相结合, 不但能够把自然风格更好的表现, 这种绿色健康理念也会表达的更加自然。

结论

室内设计的风格的变化在装修过程中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不断的提高, 开始把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渗透到生活环境中。本文通过对室内设计风格的演变深入的分析, 结合绿色健康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提出了把绿色健康理念用到室内设计中。虽然在家装中, 人们考虑绿色健康时, 通常只是注重了装修材料的“绿色”, 并没有在室内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绿色健康。如果我们在室内设计风格的理念中融入绿色健康的元素, 使我们尽可能在居住环境中最大限度地

特殊材料在人物形象设计风格中的应用

周艺王晓晖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艺术院北京065201)

摘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流行趋势和创意空间进行论述, 通过实际情况发展方向在流行趋势上的体现来进行阐述的。特殊材料的应用引起了一场时尚之风, 不仅给服装界带来好运而且也给人物造型带来前所未有的壮观。特殊材料在现在的服装设计和人物形象设计风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不同的材料有着属于它自己的脾气和习性, 设计师利用它的特点做出属于它自己风格的作品, 配以配饰和点缀, 把最完美而时尚的风格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特殊材料;纸麻;绳索;人物形象设计

服装的发展可谓是历史悠久, 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象设计同样也悄无声息的迅速发展着, 在时尚界里服装设计独领风骚, 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 最让人深思的就是特殊材料在服装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 关注一下从古至今人物形象设计发展的演变和发展。从古至今爱美之心皆有, 而时尚的话题也并非从现在开始, 从古代开始可以看出时尚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兴盛程度。人类形象演变的历史也正是特殊材料发展的历史, 翻开人类历史, 从石器时代的兽皮树叶, 到陶器时代的麻纤维;从青铜时代的丝织物, 到大工业时代的尼龙塑料;一直发展到今天丰富多彩的综合性面料时代, 无不体现着人物形象设计的发展。莎士比亚曾说过:“即使我们沉默不语, 我们的服饰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说明了人物形象也直接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在人物形象设计这个后起的行业中, 就要拥有这样的精神,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 有着不同的穿衣风格, 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一套形象设计风格。现在的人物形象设计的行业是正在发展的最为迅速的行业, 人物形象设计行业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茁壮的成长。

其次, 特殊材料在人物形象设计风格中的应用。特殊材料的创意可谓是设计师们一个新的创意点, 但是不同的材料所表现的肌理和方式是不同的, 而不同的特殊材料设计出的创作意念也就代表着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材料所代表的风格也就截然不同。

其中, 特殊材料的分类也在人物形象设计风格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殊材料在人物形象设计风格中给人另一层次的美感和特殊的设意义, 而不同的材料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那属于它的风格也就不同, 唯美、浪漫、优雅、中性、创意等风格所用的材料和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特殊材料的特点就是它自己独特的特点, 与原始材料的差异也就在其特点中表现。从特殊材料分类讲, 殊材料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设计师们就是要利用可见的材料设计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来吸引欣赏者们的视线。特殊材料的分类, 无疑就是分出设计风格的不同, 特殊材料的多样性, 但也不能成为设计师们的绊脚石, 所以设计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不同的材料, 而不同的材料设计出的设计作品风格也就不同。

从人物形象设计风格讲, 人物形象设计的风格不止局限于一种风格中, 美丽的形象离不开设计。不同的风格给人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风格就是要突出想要表达的感觉, 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1) 优雅的风格, 妆面不易过浓, 淡雅为主。发型适宜有柔和感的微卷发、盘发、中长发等。饰品多选做工精良, 设计别致, 材质较高档, 更能突出女人精致而妩媚的一面。

保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之后, 本文又提出了对绿色健康融入室内设计风格方面提出了建议, 根据不同人群需求, 在固定和非固定场合设置运动元素, 在休闲和学习场所通过空间设计和装修材料创新等来设置保康因素, 还可以把绿色健康理念与自然风格相结合。

(2) 中性风就是无显著性别特征的、男女皆适用的服饰、发式等, 完全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男性需表现出稳健、庄重、力量的阳刚之美;女性则应该带有娴淑、温柔、轻灵的阴柔之美。中性造型也需要化妆, 而且妆容非常重要, 只是不会用太鲜艳的颜色而已。把重点放在眼妆部分, 粗粗的有型的, 最后涂个哑色唇膏就好, 配饰要夸张、大气, 避免小而精致的饰品。

(3) 创意风格, 妆面夸张视觉冲击力强。发型也多以夸张复杂或者是简单两个极端的造型为主。服装材质也是独特而又夸张。配饰更是夸张而奇特。整个造型给人的感觉夸张而又富有创意, 吸引人的视线, 震撼人们的思维。要把特殊材料表现在人物形象设计中, 无疑为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创意灵感。

(1) 纸, 纸的材质有软硬之分, 纸质造型的特点和较强的表达性, 给人物形象设计带来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软质的材质, 可以堆积出唯美的效果达到浪漫的感觉;而坚硬的材质则可以做出轮廓性、立体性比较强的设计作品, 所以不同的材质可以做出不同风格的设计作品。在人物造型中有着较强的表达能力, 使整个造型也就胜出一筹, 突破原始的材质, 更加吸引人们的视线。

纸质的服装设计带有一种强烈的层次感, 仿佛在服饰上的立体空间之外, 还呈现出另一层次空间的立体错觉, 在服装设计中带来了强烈的空间感, 优雅而又不失创意的材质正体现着特殊材质所要表达的风格。

(2) 拉锁有着独特的结构, 也许它的设计本身就象征着一种艺术吧, 特殊的结构, 本身就带着一种特殊的味道, 坚硬的主干, 和柔软的材质相结合, 本身就透着一种中性的美, 完美的诠释着中性美。

金属材质的主干, 突显着坚硬的外表, 表现着男士阳刚的效果, 而柔软的躯体, 体现着女士柔弱的一面, 完美的结合正体现着中性风格。

(3) 黑白胶片, 当然在摄影中透露着一种复古的美感, 但是被设计师们运用到人物造型中就透露着一种时尚而创意的效果。本身所拥有的特殊色彩和特殊的材质, 无不为人物形象设计增添一份创意。

虽然这种材质的设计不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但这在舞台上视觉冲击力很强, 这种特殊材料的运用已经和艺术融为一体, 与时代并存, 而且艺术价值也是很强大的, 虽然是人物造型上的重大突破, 同样也为艺术做出了更大的创新。

最后, 特殊材料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实用范围小, 但是这也代表着人物造型设计领域的新的发展空间。如同汽车设计行业中的概念车的设计与制造, 概念车是不允许在路上行驶的, 而特殊材料设计出的人物造型也没有很大的使用用途, 但它的设计意义却更深入人心。虽然创意而富有新颖的设计会被人们所接受, 但是很难会被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设计被人们称为艺术, 所被人们欣赏和收藏。同样艺术文化的底蕴和发展也在影响着其的发展。人物形象设计也像艺术一样所被世人们接受和欣赏。

作者简介:

周艺,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艺术院, 人物形象教研室主任。

王晓晖,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艺术院, 辅导员。

摘要:风格即风度品格, 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本文通过对室内设计风格演变的深入分析, 提出了把绿色健康理念融入室内设计风格中的思路, 从而以期能够实现在家装中尽可能做到绿色健康, 做到对自身生活的负责。

关键词:室内设计,风格,绿色健康

参考文献

[1]王东, 浅谈室内设计流派与风格创新[J], 大众文艺.

[2]来增祥, 室内设计原理[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徐霖.史志峰.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7:125-127.

景观设计发展演变 篇8

古往今来, 文人雅士都崇尚意境高雅, 注重品茶韵味。所谓“壶添品茗情趣, 茶增壶艺价值”, 就是不仅要选择好茶, 更要会选配相应的茶具, 好茶好壶, 犹似绿叶红花, 相映生辉、相辅相成。茶文化的出现, 不仅滋润了华夏民族的生活, 还启迪了古人们对于生命这样宏大的思考, 并且长盛不衰, 传遍全球。一方面, 茶是以茶具为载体, 来传播茶文化。另一方面, 茶具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必然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茶具, 茶文化的研究也必然显得片面, 正所谓“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茶与器二者有机构成了茶文化的基础。“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本文试图通过现代视野、多重视角, 利用当代理论, 诸如人机工程系、美学、情感化设计等体系来研究茶具设计。通过对影响茶具设计发展演变典型因素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对于开拓设计者的视野, 重组设计研究的系统资源, 以及当代茶具设计的发展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朴素人机工程学与茶具

作为一门学科, 人机工程学诞生于上个世纪, 强调以人为本, 把“人—机—环境”作为研究的内容。茶具, 作为饮茶的一种媒介, 适应茶与人的发展是其最主要的目的, “功能问题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 基本上体现为器具同人的适应性, 受生理要求的支配, 也随着生理要求逐渐被自己有意识地归纳总结, 人和器具的关系中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 器物的形制就逐渐趁于规整统一。”这就是说, “适用”的要求和解决伴随于茶具设计行为的始终古已有之, 并非现代人开创了人机工程学后才开始重视的。《黄帝内经》作为一本中医学的经典著作, 在书中就强调了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的手臂脉络图, 一切都围绕着“人体是一个的整体”的思想而开展, 这远比纯粹数据的现代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更为透彻, 其强调的人体本身的整体联系至今仍有许多是科学无法揭开的谜。

茶具的形制变化, 最早是与食、酒器共享, 其共同点都是需要经过“人手”来实现其功能价值, 具体表现为第一这是人造物, 第二需要通过人手达到其功能目标。这就是说, 无论造型如何变化, 种类如何繁多, 一切的都基础都源自人手, 人都是需要靠手使用茶具。比如五代的秘色瓷莲花碗, 如图2所示, 该茶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高8.9cm, 口径13.9cm;盏托高6.6cm, 口径14.9cm, 底径9.3cm。从人机工程的角度出发, 首先, 该碗的形状为半球体, 半球体的容器除了本身容积量更大, 更主要的是球形碗的边缘与人的嘴唇相吻合, 这就方便了我们饮茶;其次, 人机工程学揭示了东方人手掌的一般数据:手掌长度约16-20cm, 宽约7-10cm, 拇指与中指的距离大约为18-20。虽然古代没有人机工程的数据,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 拿起秘色瓷莲花碗使用时, 无论是茶碗还是茶托, 都没有超过拇指和其余几个手指所能钳住的尺寸, 二者都是可以很方便的拿起放下, 是适宜人手的使用的。也就是说, 朴素的人机思想, 从专用茶具的确立开始, 就已经诞生了。

三、茶具功能与审美关系分析

茶道, 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让我们陶冶情操, 启迪了人类对于宇宙、生命的思考, 茶道的物质载体就是茶具。茶具是人类有的意识的设计物, 我们研究古代茶具时, 不能只停留在茶具的美学价值, 还应充分考虑到茶具本身功能因素对造型的影响, 器具使用功能应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 实用性好, 造型美观的茶具在使用过程中能给人带来良好的使用感受。“人们设计和生产产品, 有二个起码的要求:一是产品本身的功能;二是作为产品存在的形态”, 芝加哥学派也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 这都告诉我们, 功能本身就具有美既功能美, 这是美的一种表现方式。笔者认为功能美至今仍然颇具价值, 从功能出发审时茶具的发展往往能够发现其造型的本质规律。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 饮茶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所以使用功能必然是茶具的根本, 尔后赏壶, 也就是说任何形态精致、造型美观的茶壶都必然地与其功能性相适应, 具体材料、形态、工艺、纹饰、结构等综合而成的造型, 都与功能完美地融为一体。

比如说壶体形制的发展, 是由大壶向小壶的逐渐转变, 是饮茶方式的改变, 审美意识的发展, 及功能的需要三者所决定的。从功能的角度来说, 形制较大的茶壶冲泡茶时, 因其密度较低, 茶浸泡后鲜香味明显小于小壶, 而且随着饮茶方式的转变, 更加讲究品饮, 小壶在审美上也更佳精致雅观, 于是茶具大师时大彬将紫砂茶壶由大变小, 使紫砂壶更适合文人雅士的品饮趣味, 把壶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 为了使得茶具出水流畅, 壶体与壶嘴连接, 其接口必然要保持一定大小, 并且向上逐渐减细, 且弯曲度不宜过弯, 从功能出发, 这样能易于控制出水速度, 又能避免茶叶堵塞水流。另一方面, 壶体形式变小, 容量相应变小, 其重量对手持握的力度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壶的把手形制必然相应发生转变, 来适应人的尺度或者说是手的持握方式。

我们还可以发现, 基本上所有茶壶的壶嘴高度与壶口同高, 因为壶嘴低于壶口, 所谓木桶原理, 注水量无形之中就被减少了。但是壶嘴如果过度高于壶口的话, 斟茶时的明显弧度偏高, 使得水从壶口边缘流出, 壶盖容易滑落。茶壶设计的一个要素便是是出水要集中, 还要要防止壶嘴滴漏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古代茶具的设计中, 功能与形式是密不可分的, 并且形式通常是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上, 我们所说的功能包含了情感功能, 茶具不仅具有物质功能, 更能给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茶具的物质功能的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把握造型的规律。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对功能是十分重视的, 已经具有“功能美”的萌芽了。

四、结语

在科学、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全球化的脚步正在加速前进, 各国的文化正在相互交叉融合, 但全球化并意味着我们纯粹地接纳外国的文化, 更不意味着本土、民族文化的消亡。全球化既可以成为挑战, 也可以成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机遇。一个优秀的民族设计更能体现一个民族改造自然的思想、创造万物的智慧。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研究茶具的文化内涵和设计内涵。茶具比茶更能体现最本质的民族文化特征。从“制器”“用器”再到“品器”, 无处不体现着华夏大地的历史、美学、科学技术和设计的思想的发展。

摘要:茶具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具的设计造型与风格的发展演变, 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本文从典型茶具设计演变的因素入手, 分析了茶具设计与朴素人机工程学思想、功能与审美的关系。

关键词:茶具设计,人机工程学,功能与审美

参考文献

[1]李伟, 李学昌, 范晓红.中国茶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

[2]丁玉兰主编.人机工程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07.

景观设计发展演变 篇9

幼儿教育, 是一种启蒙教育, 重在培养幼儿认知、学习的兴趣, 开发幼儿的智力。以科学的方法开展教育, 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及教材的辅助是分不开的。儿童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及国家的未来, 设计给儿童看的读物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 针对幼儿教育读本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和创新, 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幼儿教育丛书和范本, 由于文化和地域水平的不同, 各地的儿童教育也有相应的实施特点, 因此教材的利用率和操作性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性。据了解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出现了大批新类型的幼儿辅助教材, 大大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类型, 以新的思维和方式引导教学, 扩展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认知力。关于儿童书籍的演化在悄然改变着, 各地开展了儿童读书周活动, 召开专门的探讨会等形式。

现在市场上的儿童书籍已经是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模式, 已由单向性的信息传递向立体化多维的机构方式传递。从形式上来看, 摆脱了完全意义上的平面印刷物, 此读物不再那么平淡无味, 更显得趣味性浓, 没有多余枯燥的文字罗列。幼儿认识外部世界是根据环境的观察开始的, 认识的一大特点是活动性, 儿童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 这本书也就根据儿童年龄层次来进行设定, 从图形、图形的选择到颜色的变化完全满足当下小朋友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在充分根据小读者的心理, 图形信息经过设计处理让图形语言的表现更加简练、准确;色彩鲜艳醒目;具有节奏变化文本结构, 同时还具有互动性和操作性, 开发儿童学习能力, 更加人性化, 操作简单, 在一边玩、一边看的过程中锻炼小朋友观察与注意、观察与联想观察与探索的能力, 在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感知外界事物, 从实践中去获取经验。现在必须把握新时代儿童书籍的特征, 要提高书籍形态的认知性 (即小朋友加强大的用户基础, 他们对网络广告的要求不同于其他媒体, 艺术水准要求也更高, 这就要求网络广告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多样性和精准性, 更加个性化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广告环境的改善, 网络广告的创意空间越来越广阔, 形式也会越来越多。未来的网络广告发展与电视广告的连接性也非常紧密, 互动性及传播的速度更快。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 使得大批国际品牌产品相继提高在中国市场的广告投入。善用网络的人明显地掌握了商业与文化的优势。数字化环境正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沟通模式。在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动易于发现的内容) ;可视性 (为小读者一目了然的视觉要素) ;可读性 (便于阅读功能) ;掌握信息传达的过程 (全书的节奏层次, 剧情化的展开延伸) ;掌握信息的操作性 (书的视、听、触、闻、味五感) , 总之, 当代的儿童读本将是用感性和理想的思维方法构筑完成完美周密, 又使读者不为之心动的。这一环节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实际的使用功能和阅读感受, 是实现书籍本体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设计师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有些还不能完全转变过来, 社会的适应程度和大众的审美意识也有待提高, 但是这必是现代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 新情感的表达, 新思维的、新方式的呈现。

根据不同的图案和呈现方式, 再根据设定好的关节, 折叠和拼接。作为卡片试的小书, 给小朋友介绍凸透镜的呈现原理, 要配合相应的图片引导的同时, 在整个册子的结构上要完成成像的原理, 具有生动活泼的感觉。给儿童一本能玩的书, 此书的目的就是学习、成长, 让阅读的生活方式就是游戏的过程。书籍正是陪伴他们成长最好的朋友。

具有场景式的立体书, 工艺美巧只凭单纯的视觉形象来传达信息的方式, 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书籍设计已经由单一的对封面、版式的进行的装帧设计, 扩展到了此案料、工艺, 为一种综合的造型艺术。此书是平面向立体空间的转变, 先进的设计观念把创意比作设计的灵魂, 创意重在意识、文化根源与社会生活的表现强调创造性思维模式。因此, 好的设计必定有一个新颖的创意, 有独特的个性。

由此可见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 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既要把握材料的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 又要把握材料的性格与表达内容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其意义已超越书籍构造的本身, 由此也能萌发少儿想象力的智慧力。

儿童书籍并非是书物的表皮化妆, 也不是仅限于平面色彩、图形和文字之上的, 它能是营造一栋容纳知识的立体构筑物的“建筑”艺术。书的“建筑”外形是多种多样的, 外在和内在形神兼备的生命体;具有互动性、趣味性、操作性又能学知识的这样一本儿童读本存在的空间环境, 是立体的存在, 当小朋友拿起书籍, 不仅手的接触, 还用心感受, 上下左右, 前后翻转, 书与人之间产生具有感动的交流, 立体形式的书更能让小朋友产生共鸣。书籍艺术的感性和理性的表现关系是我们要斟酌并研究的。根据每一张图、每一行字、每一条线、每一个点、每一色块、每一页材料、每一个记号、每一个不同的主题来深入思考, 这样一本流动的、具有生命体的书在材料和制作工艺都有了新的挑战在。一方面要虚心的向前辈们学习丰富的经验, 另一方面要大胆更新观念, 创造崭新的少儿读本, 再生不可思议的新的书籍形态, “有意味的形式”少儿读本的设计内涵无疑是丰富生动的。

参考文献

[1]《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日) 杉浦康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书艺问道》吕敬人.中国青年出版社.

景观设计发展演变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体育学习,方式,演变,发展

1 引言

《人民教育》杂志社高级编辑余慧娟老师在<如何理解学习方式变革的精神实质>中阐述到:“研究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觉得它很重要,方式问题就是过程问题,就是最实实在在的‘做’的过程啊!再好的理想,再先进的理念,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我感觉到它也是很多老师的心中的‘结’。从2001年7月起,我们就一直在跟踪新课程实验的推进,阅读过的稿件成千上万,听过的课也不下百节,真正在学习方式上运用得很成功的,太少”。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它就是生命渡过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这个课堂上的独特的生命个体”。这两位学者对体育学习方式研究现状及研究的的重要性揭示的非常清楚了,笔者也非常赞成对体育学习方式重点研究,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对比分析,并结合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及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对体育学习方式界定、种类、影响因素等进行梳理与研究。旨在此研究能为同行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2 文献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文献来源

下述的文献数据是用中文查找,所使用的原研究文献均是在2001年5月至 2011年 5月十年间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CNIK系列数据库)下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等。

2.2 文献筛选

文献筛选标准: (1)学习方式;(2)体育学习方式;(3)中小学体育学习方式;(4)发表时间在2001年5月—2011年5月范围内。

2.3 文献资料的提取

所选文件均按照中小学体育学习方式为研究方向进行筛选,具体通过题目、关键词、文献摘要及具体研究内容逐一选出。

3 研究结果

3.1 搜索结果

3.1.1 文献各年分布、杂志等级与作者情况分析

筛选结果显示,10年间关于体育学习方式研究的文献共9篇,主要分布在2002、2005.2006.2007、2008,2010几年(详细见下图),其中2007年最多4篇,9篇文献中有6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其中体育类核心4篇(2005和2007年各2篇)、综合类核心上2篇;文献作者分布是高校教师的6篇,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各1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判断出10年间在体育学习方式研究上的成果并非很多,但其质量却较高,这点可以从核心期刊篇数得以验证。

3.1.2 文献研究方向分析

在9篇文献中研究体育学习方式变革、发展的2篇,分别是于军,徐元君合写的《试论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7期)和新疆农业大学陈瑜老师的《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 》(发表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12);研究有效性、策略的有3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冯海成老师的《实施体育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研究》(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7年7期);研究新课标对体育学习方式待影响1篇;研究其它的3篇。基于以上的数据可以判断出在过去的10年中更多的学者主要还是关注体育学习方式理论上的研究,尤其是新方式的理论研究。相比之下,中小学作者的研究便比较实际,多以实践性为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3.2 具体研究内容比对分析

3.2.1 体育学习方式定义

在有关体育学习方式定义的表述中9篇文献都有提到,但具有代表性有来自河北防灾科技学院的冯海成老师认为[1]“体育学习方式指人们在体育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体育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是体育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还有来自烟台师范学院体育系的于军[2]老师则认为“体育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涉及学生学习活动时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等不同方面。学习方式是比与学习方法更上位的概念,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陈渝[3]认为“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通过对以上体育学习方式表述学习笔者对其有这样的理解体育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载体,是学习者进行尝试性学习的必要途径;学习方式特征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不同而不同,有效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要因人因时而议。

3.2.2 体育学习方式认识与分析研究

高登路,于晓东[4]依据“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理念提出了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应用式学习、创造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冯海成,商洪林[1]两位老师认为“体育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三个基本特征和基本的维度,并据此认为自主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方式是体育教学中三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傅健[5]认为“运动性认知是体育技能学习主要的认知形式,由此决定了体育学习方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特征,据此提出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郑云霄[6]依据“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利用电教媒体能够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观点提出的多媒体体育学习方式;于军,徐元君[2]认为“从学校体育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体育运动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为此,我们应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体育学习方式。”

可以看出文献的作者们对体育学习方式的认识可谓多角度、多维度,但比较公认的体育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

3.2.3 课程理念对体育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9篇文献中有2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谈到了新课程理念对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影响。于军,徐元君[2]认为“目前体育课程观念有了较大的更新,主要体现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和强调教学过程中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此相应,应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体育学习方式。”陈瑜[3]认为“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必然带来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就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而言,转变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从上述的观点中我们发现影响体育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就研究者的理念,也就是说要想有一个实用、好用的体育学习方式设计者必须有一个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做为设计支撑。因此,抓体育学习方式变革研究首先要抓设计中的设计理念变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就目前搜集的文献发现:中小学体育学习方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成为主要学习方式,但研究理论的深度不够,成果多集中在经验总结上。从文献的研究层次来看大学教师关注此问题的居多且文章发表档次较高有55.5%在核心杂志上发表,44.4%的文章能发表在体育核心期刊上,但中小学教师研究就显得薄弱些。同时笔者也认为未来中小学体育学习方式发展必将是丰富多彩,也必将是步履艰辛。

4.2 建议

1.中小学体育学习方式研究必须以学生为研究对象。

笔者认为中小学体育学习方式的研究必须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是句废话,但的确有必要重申。因为,笔者研究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忘记了自己研究成果是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我们知道在教育上所从事的研究最终都将在学生上得以验证,因此重申中小学体育学习方式研究必须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是非常有必要。

2. 中小学教师从事此研究应以实践加以验证。

笔者提出以实践对体育学习方式研究成果加以验证是基于当下有些教师做学问的不端行为提出的,现实研究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只是纸上谈兵、关起门自行造车。可想而知研究出的成果借鉴性、实用性会有多高。因此,强调用实践的途径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必须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3. 体育学习方式研究提倡从小入手。

有些教师做研究总是喜欢大手笔、大动作,可是研究下来其成果很小或者很少,有些专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引导我们中小学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笔者的观点是中小学教研究体育学习方式要从小处着手,比如研究一种学习方式或者某种学习方式的某个问题,练习实践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研究比较有时效性和可信性。

参考文献

[1]冯海成,商洪林.实施体育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7).

[2]于军,徐元君.试论体育课程观念的更新与体育学习方式的变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

[3]陈渝.体育课程新理念与体育学习方式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高登路,于晓.东刍议现代体育学习方式[J].体育世界,2010,(12).

[5]傅健.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学习方式转变[J].体育科学,2007,(7).

上一篇:听障生英语教学的创新下一篇:体育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