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理论

2024-05-10

市场竞争理论(精选十篇)

市场竞争理论 篇1

1 市场恶性竞争的本质是企业趋利的扭曲体现

恶性竞争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低价竞争策略, 另一个降低价格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市场支配权。在实际中, 企业之间不仅直接利用价格策略进行竞争, 还常常利用非价格手段, 比如服务质量。事实上, 在价格受到监管的情况下, 企业之间更主要的是利用非价格手段竞争。在通常的市场环境中, 有两种情况会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一种是供大于求, 是产品总供应量超过消费需求。另一种是消费区域相对集中, 产品总供应量还未达到消费量, 但是产品集中

3当前我国图书市场发展中应当采取的营销策略

图书市场的发展由多种因素制约, 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营销策略决定了图书企业的生产, 决定了其企业的策划、运作和日常管理, 所以制定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

(1) 积极适应消费者需求, 调整图书发行出版的结构。目前, 我国的图书出版社主要分为10大类别, 包括:综合类、社科类、科技类、教育类、少儿类、文艺类、美术类、古籍类、民族类、旅游类。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图书出版企业中, 教育类出版社在所有出版企业中总资产占到近70%的份额, 平均资产总额超过3.5亿元, 而综合类、少儿类、科技类和社科类出版社仅占到了出版企业总资产的10%, 平均总资产仅在8000万元到9000万元。并且目前出版界中图书种类主要集中在教材教辅、学生用书的部分, 而面向社区群众生活、农村生产生活的科普类图书较少, 满足不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急需进行图书销售与服务范围、出版发行结构的调整。

(2) 实施科学的规划, 制定图书精品和名牌战略。图书出版企业要核心抓图书出版的质量, 紧密结合广大消费者需求, 而且要提供便捷、优质的图书销售服务。要注意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范围, 进行图书价格、状况、介质的科学规划, 并要注重树立出版社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努力提高企业在社会及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实施图书企业的名牌策略。

(3) 加强图书的推介活动。通过举办图书学术活动、进行图书派流入某一区域, 表现为区域产品过剩的现象。以豆浆机市场为例, 北方人有喝豆浆的传统, 家庭豆浆机以北方为重点市场, 九阳在这片市场耕耘15年, 从做产品到做“概念”, 让传统的东西变成时尚, 让普通的东西变成流行。因此, 造就一个小企业的做大做强, 让豆浆机等厨卫小家电成为电器行业成长最快的品类。其利润丰厚、市场潜力广阔, 引来众多跟进者, 诸如美的、海尔、新飞、万利达等, 它们不但依靠强大的品牌向心力和资金技术, 而且能够标新立异使产品做到新的高度, 展开强大的广告促销攻势, 一起涌入有限的市场里展开角逐。小家电因需求引起的恶性竞争, 基本类似第二种状况, 在区域狭小而潜力巨大的市场里短兵相接。由此看出, 企业主们都很愿意去抢占做好的蛋糕, 瓜分迅速成长的或已经成熟的消费区域市场, 大家蜂拥而至, 你死我活的共处狭小的消费区域, 激烈竞争、过度竞争、恶性竞争必然产生。竞争是企业趋利的必然结果, 而恶性竞争是趋利的扭曲体现。可以说, 当前很多行业内的市场恶性竞争基本是人为所造成的。

2 市场恶性竞争的成因

我国现存市场恶性竞争究其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和企业自身的送、签名活动、科普讲座活动、直销活动、特价促销活动等加大图书的销售力度, 注重加强图书销售中的导读活动, 尤其加大图书销售中的宣传和销售推介, 并注重销售中提供图书导读、上门服务、图书换购等, 提高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和吸引力。

(4) 加大政策扶持和图书宣传力度。国家应当从建设高度文明国家, 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出发, 加大图书的扶持力度, 尤其要注重公共图书馆建设、社区图书馆建设、农村图书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搞好公共区域的公益性图书服务建设。加大全民读书宣传活动, 鼓励人们读好书、多读书, 促进群众性读书活动的开展, 以促进人们对图书的重视与消费。

参考文献

[1]施维敏.图书市场与图书采购刍议[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1, (6) .[2]尹杰.关系营销在图书市场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

与管理工程版) , 2006, (2) .

[3]黄昕.图书馆与图书市场互动——变革与发展路向研究[J].图书馆

论坛, 2006, (2) .

[4]陈丽.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市场逆向物流模式的改进[J].图书与

情报, 2006, (5) .

[5]丁海秀.旅游培训图书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J].北京第二外

国语学院学报, 2007, (3) .短视。具体分析如下:

(1) 经济体制原因。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 如地方保护主义等是市场恶性竞争的主要推动力。出于税收和发展当地经济方面的考虑, 地方政府通常采用一些人为限制竞争的策略以保护本地企业, 但却成了市场恶性竞争的“助推器”, 因为被限制的企业为了进入市场会采用一些违规操作的手段。此外,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 但我国规范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我国现存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远不能涵盖目前已经存在和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致使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纳入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 使该法及时维持市场秩序的能力受到限制。我国经济还处于转轨时期, 要素市场和社会保障还很不发达, 这加大了企业退出的机会成本。

(2) 企业自身原因。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 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导致竞争力较弱。企业间产品差异化程度加大可以增加彼此的价格和利润, 缓解价格竞争的程度。但由于我国研发体制、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尚不完善,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这导致了现有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的现状。尽管在一定时期可能获得了较高的盈利率, 但随着消费热点的转移和市场趋于饱和, 大多数企业不能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再加上各种退出壁垒的存在, 这些企业就会在低质、低价、低利的困境中徘徊, 形成整个行业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 企业的短期行为也会造成恶性竞争。我国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严重, 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经营者个人的急功近利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稳定的预期;企业管理者责任权力不对称导致个人对企业的短期行为等。

3 市场恶性竞争导致资源的浪费、市场秩序失衡和企业违规操作

(1) 市场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企业为获得自身市场占有率提高, 必然在信息传播和沟通上付出更多的成本。比如, 在消费品市场上, 很多大企业不惜重金抢占高空广告的置高点, 以概念炒作为基础, 最广泛的抢占和掠夺消费者的心智资源。目前电视购物比比皆是, 大到CCTV小到县级电视台。它们大都有只卖单纯的广告和使用极富煽动性的语言之嫌。例如:H电磁炉一上市就大张旗鼓的宣传其文武火功能, 武火可实现爆炒, 文火熬汤不间断不溢出。而目前电磁炉存在的统一弊病是小功率加热时都是有间断性的加热, 不可能实现小功率的恒温。生产者们知道顾客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的视觉是最敏锐的, 当技术欠缺的时候, 他们都以高空广告来卖他们所看到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而实际上他们很长时间内都生产不出来。广告成了包装的谎言和概念的炒作。笔者曾经看过两个品牌豆浆机的内部资料, 一方极力广告宣传的大优势大卖点, 另一方低贬的百害而无一利, 两本内部资料对比着看, 基本上可以当笑话。而终端的销售人员对它们的资料深信不疑的, 顾客很难分清孰是孰非, 以至于它们的概念却很畅销。大多数企业的思维仅局限于“吃今天的蛋糕”, 以广告的狂轰乱炸为先锋, 以价格战为利刃, 这明显是一种透支市场的短视行为。当企业醉心于价格战、广告战、口水战时, 大量的人力资源、货币资源、广告资源被消耗, 其支付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换来的或许只有非常微薄的利润。

(2) 市场恶性竞争致使市场秩序混乱。有效竞争应是基于社会进步、产业稳定、企业长期发展基础之上的。通过优胜劣汰的有效竞争, 总会有少数优势企业胜出, 市场结构逐步优化;优胜企业的市场份额会迅速提升, 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市场规模经济的效益凸显,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市场价格也随之降低。但此时价格的降低是不以牺牲企业利润为代价的, 而是实现了优势企业之间、上下游产业之间真正的双赢。我国应鼓励企业之间进行自由、公平的竞争, 使企业通过市场竞争, 优胜劣汰, 获得发展的动力, 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整体增值, 使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价廉物美的商品, 提高社会效益。

(3) 市场恶性竞争导致企业违规操作。在狭小的空间中参与竞争, 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人才的用技术, 没技术的用人脉;有资金的上规模, 没规模的压成本;有信赖的强品牌, 没品牌的用吹牛。反正得求活着, 没有大利也得有点小利, 超标违规是最捷径最省力最直接的办法, 打个政策法规的擦边球似乎已经成为安全有效的“智者方略”, 过度竞争必然引发违规行为。因为技术、规模、品牌等是需要条件的, 不是想拥有就可以拥有, 这些都需要时间、金钱、辛苦等整合在一起方可获得, 另外还需要机遇来做保证。所以, 在急功近利价值观的刺激下, 市场经济环境中违规现象就会屡屡出现、层出不穷。

4 市场恶性竞争的遏制策略

那么如何降低恶性竞争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 政府政策层面。政府在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时, 对竞争激烈的行业要制定出价格的底线, 低价竞争一定要有度的约束。低价竞争策略是恶性竞争的必然, 也是市场争夺、占有消费者的有力武器, 这是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对价格因素的敏感度高于其他商业因素。当产品供货价格低于产品总成本价时, 就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 企业生存的利润从哪里来, 如果企业还能持续保证市场供应, 产品质量就肯定有问题, 问题只是未被发现和认知而已。

(2) 企业层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应在产品差异化上下功夫。以创新的差异化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货币投票, 远比价格战带来的微薄利润甚至负利润更容易推动企业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观, 在理念上树立创新的思想, 在行为上把资源用在增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同时, 竞争真空策略可减少恶性竞争的出现。不参与竞争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生存, 这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参与竞争又极易会卷入激烈的竞争狂潮。而竞争真空策略, 就是使你在躲避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参与市场竞争的策略, 是在竞争边缘环境下进行市场角逐, 是在竞争的相对真空中占有市场。竞争真空策略的实现, 可从根本上降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减少恶性竞争的出现。当竞争真空策略的实施, 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满足了利益需要, 竞争市场一定可以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 1997, (1) .

市场竞争理论 篇2

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来的,也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而在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异。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这一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尽管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的解释力并不限于国际贸易。它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国家间的分工和专业化的产生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差异,而且也可以解释个人市场竞争力的差异并且为如何提高个人的市场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启发。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相当部分时间是在职场中度过的,换言之,每个人都是劳动力,需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的供给,个人在市场竞争力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能否顺利被心目中的雇主所雇用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前景。把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个人,不难发现,由于个人在能力、性情和综合素质上的相对差异,每个人在职业竞争中都是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也是具有自己的竞争力的。但问题在于:并非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个人对此有所认识,但也未必知道如何维持和扩大自己的比较优势。个人市场竞争力的获得不仅是维持自己已有的静态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在于创造自己没有的动态比较优势。所以自然地,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个人应该努力认识清楚自己的比较优势。“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一个人没有一方面是可以做到最好的,但是他总有某些方面相对其他方面来说是最不差的,而这方面就是他的比较优势,他应该集中精力往这方面发展,因为机会成本最小,收益最高。比如某个人需要在外贸、会计和市场营销这三个职业上择其一作为自己的职业,而他在这三个职业上跟其中人相比,都不是做得最好的,但相对来说,他在会计方面做得最不差,尽管某些人在会计上做得比他好,但很可能他们在其它方面的优势更加大,如此一来,其他人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就不会选择会计,所以他获得一份会计的工作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会计是他在职场中的比较优势,也是他的职场竞争力的基础,认识这一点无疑非常重要。

其次,个人应该在认识到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努力维持自己既有的优势,以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如前所述的例子,既然一个人在会计方面有比较优势,那他应该做的无疑是继续提高在会计方面的专业技能,以此来维持甚至扩大自己的优势,这样做对于他来说仍然是相对成本最低和相对收益最高的。

最后,个人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的比较优势是既定的和静态的,尽管继续维持和扩大自己的静态比较优势是理性的,但这也不足以保证个人在未来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所以,还得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态比较优势,在新的领域创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会计职位上从事的基本上都是实务性的工作,当个人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具备较强的技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后,他可以考虑向兼有实务性又有管理性的财务管理方向升级发展,这将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就类似当下的中国,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较高阶段之后,就应当考虑产业的升级替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有助于解释个人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差异,可以指导个人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职场乃至整个人生的成功者。

二、运用市场供求理论分析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格是由对这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当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便有了商品的均衡价格,而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的价格便上升,反之,商品的价格将下降,只有当商品价格是供求相等时的均衡价格时,这一价格才是稳定的。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按照一般的定义,它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本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尽管从定义上看,股票看似抽象,它作为一种金融产品,与实物商品相比,具有虚拟性,但股票也是一种商品,所以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性因素依然是股票的供给和需求。因而,自然地,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有供给层面的因素和需求层面的因素两大类。

从供给层面来看,股票市场供给的主体是上市公司,因而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质量构成了股票市场的供给方。决定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宏观经济形势、制度因素以及公司内部因素这三个方面。一方面,如果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投资扩张的企业必然增多,融资的需求必然增加,这时将有更多的企业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同时,投资者良好的预期会促使其积极参与认购,上市公司数量也随之增加。这样,上市流通股份的数量就会增加,股票市场的供给相应会增加。第二方面,影响股票市场供给的制度因素则主要有发行上市制度、市场设立制度和股权流通制度三大因素。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制度在我国尚不完善,证券市场目前仍处在由于资金有效供给不足而形成的非均衡状态,所以市场的总容量也相对狭小。第三方面,上市公司的质量和业绩情况也影响到公司本身的再筹资功能和筹资规模,从而影响股票的供给。因此,上市公司质量与经济效益状况,是影响股票市场供给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从需求层面看,影响股票市场需求的直接因素是投资者对股票价格和股票收益率变动的预期,而这一预期又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物价、利率、汇率变动,国家经济政策和公司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所决定。当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时候,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也较强,因而对股票的需求会上升。物价过度上涨会对股票市场产生不利影响,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会下降。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将改变投资股票的相对收益率,因而也会改变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从国家经济政策层面来看,一般来说,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会使流入股市的资金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受扶持行业的发展,从而使得股市行情向好,进一步使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上升。最后,公司经营状况、盈利能力、财务状况以及发展前景则是影响公司股票需求的最基本因素。

市场竞争理论 篇3

[关键词]自然垄断;可竞争市场理论;规制

一、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简述

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鲍莫尔等人提出的,以多元产品厂商为分析对象的新的竞争市场理论。[1]所谓“可竞争市场” (Contestable Markets) 是指一个具有进出绝对自由且进出成本绝对小的市场。即一个市场是可竞争的, 就必须不存在严重的进入或退出障碍。由于市场进出完全自由, 又不存在特别的进出成本, 所以潜在的竞争者可以迅速、及时挤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 并可以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快速撤出。这种挤入式竞争使任何一个部门(即使是寡头市场或垄断市场) 都不可能保持高额利润。所以从长期看, 在一个“可竞争市场”上不存在超出正常标准的高额利润。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范围经济和成本的弱增性。鲍莫尔等人认为,传统的市场厂商理论分析的对象集中于生产单一产品的厂商, 但实际上, 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生产多种产品, 所以, 以单一产品、大批量专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概念已不适用于分析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现实。在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的特征中, 范围经济比规模经济更为突出。

所谓范围经济, 是厂商在一定规模经济下生产多种不同产品的成本优势。一家厂商同时生产数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小于多家厂商分别专业化的生产一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总和。

成本弱增性概念是在范围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即一家厂商如果扩大一种新的经营种类或生产供给一种新的产品或劳务, 在现有的经营基础上所需支付的投资成本, 要小于初创一家经营新产品的企业成本。这种成本增量比率较低的性质即为成本的弱增性。[2]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可维持的价格”(Sustainable Prices),[3]也称有承受力的价格,即使新进入者的利润为负,原垄断者的利润为非负的一组价格。在此基础上,伯格(S.V.Berg)和车赫特(J. Tschirhart)深入分析考虑到自然垄断强弱、企业承受力有无和进入市场障碍等因素时自然垄断的规制对策(见表1)。[4]

注:①价格规制1,指制订既照顾企业利益又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福利损失的价格,即次优定价。

②价格规制2,指边际成本定价。

表1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1)潜在进入者面临不可逾越的障碍。此时无论是强自然垄断,还是弱自然垄断,垄断企业的行为都应该受到价格规制以消除企业亏损或垄断利润。(2)潜在进入者进入该行业没有障碍,而自然垄断企业对竞争不具备承受力。此时不仅需要价格规制,而且需要进入规制,以控制该行业内的竞争程度。(3)潜在进入者进入该行业没有障碍,自然垄断企业对新来者的竞争也具备承受力。此时没有必要对该行业进行管制,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威胁将迫使垄断者制定盈亏相抵的价格(强自然垄断)或者边际成本价格(弱自然垄断),同时努力降低成本。

二、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对我国反垄断法的启示

(一)垄断有其合理性

依据可竞争性市场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弱自然垄断行业或处于成本劣加产出范围的自然垄断企业,其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可以按照边际成本定价,因而完全有可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当一个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市场上可容纳的产量范围内不断下降时,自然垄断就会出现,因此一些自然垄断是必然的。而自然垄断一般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巨额投资,如果搞自由竞争容易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因此一些自然垄断也是合理的垄断。

(二)自然垄断的动态性

根据可竞争市场理论,一个特定行业是否为自然垄断取决于平均成本为最小的产量相对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如果需求足够大,垄断厂商在平均成本为最小的水平上进行的生产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那么其他厂商就有必要也有可能进入,存在着潜在的竞争,这种潜在的竞争就消除了自然垄斷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自然垄断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动态的观点来看。

(三)竞争与规制的互动性

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应当创造一个无市场进入障碍,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的,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企业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但是这一理论仍然有其不合理性:(1)该理论对新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其结果的一些假定是不合实际的。特别是在产业内,现有企业做出降低价格的反应之前,新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与现有企业竞争这一前提假设不合实际;(2)沉淀成本不可能为零。新企业“打了就跑”总会有一部分固定资本沉淀下来,不能全部撤走,这都会影响市场的可竞争性。可以说真正的可竞争市场很难在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自然垄断产业基于自身的经济特性,仍然或多或少需要政府规制,真正的实现竞争与规制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内的有效竞争。

三、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法律规制探究

(一)加快相关立法

我国已经出台《反垄断法》,但对自然垄断的规制并没有涉及。在现有情况下,出台相关的规章、司法解释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垄断原则上还是应纳入适用除外条款,这也是世界的惯例,但同时也要对自然垄断的边界进行明确的界定。何种产业,何种情况下适用反垄断法要有明确的规定。另外要加快《电信法》、《电力法》、《铁路法》、《航空法》等相关产业法的制定与完善。明确产业规制机构在反垄断执法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反垄断权力分配与执法体制上,反垄断法与这些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法的关系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规制机构和反垄断机构的相互合作,在规制权和反垄断权的划分和协调方面,必须由规制法和反垄断法共同加以规定。

(二)规制机构与反垄断机构的相互合作

伴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和规制的减少,自然垄断产业过去多成为《反垄断法(竞争法)》例外范围的传统情况正在改变。反垄断机构与《竞争法》在自然垄断产业治理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就涉及到规制机构与反垄断机构的配合问题。一种模式是规制机构行使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权和反垄断处理权,规制机构有权就竞争问题做出决定而不受反垄断机构的审查。这种模式应该说随着近年来的规制改革浪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另一种模式是废除规制机构,反垄断机构行使规制权力。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形成了反垄断法律适用的统一性,不会出现规制机构与反垄断机构之间的管辖权冲突和对法律的不同解释,但缺陷是不能保证某些规制目标,如普遍服务、互联互通的实现。尤其对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而言,仅仅依靠废止规制并不能导致竞争格局的自然形成,因此这种模式在中国也不具有操作性。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规制机构和反垄断机构相互合作。反垄断机构与规制机构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从权力构架上分类,可分为分权型合作与权力共享型合作。[5]分权型合作是指反垄断机构与规制机构各自行使自己的职权,反垄断机构执行反垄断法,规制机构执行规制法。这种模式对于自然垄断产业而言,应该是最为基本的形式。权力共享型合作是指规制机构与反垄断机构共同执行反垄断法律,但由于政策目标不同,共同执行反垄断法可能会出现执法上的差异,也有资源重复和浪费问题。为了避免共同管辖权的冲突,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司法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双方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而着眼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权型合作是比较有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Baumol , W. J . , Panzar , J . C. , Willing , R. D. . 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Inc,1982.

[2]吴汉洪.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J.C.Panzar, R.D.Willig, Free Entry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Natural Monopoly[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

[4]S.V.Berg, J.Tschirhart eds. Natural Monopoly Regul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5]周汉华.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机构的权力配置[N].中国经济时报,2001-6-22.

[作者简介]纪金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市场竞争理论 篇4

一、企业广告行为的即时利益

由于企业通过向目标消费者提供广告信息, 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扩大市场销售量,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企业可以按原价格出售商品的情况下, 单位商品就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我们可以称其为即时利益。

1. 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广告行为的原因。

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是不存在广告行为的。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这些限定, 规定了在市场均衡状态下, 市场应该处于出清状态, 也就是说买者都能够买到他们想购买的商品, 卖者也能够卖出他们想卖出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是没有必要进行广告行为的。

如果把信息的对称性和厂商的逐利性纳入考虑的范围, 我们将发现, 完全竞争市场上应该存在广告行为:

第一, 是完全竞争市场存在一个隐含的假设条件, 即信息完全对称。但在现实中, 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这就需要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 而广告是买者和卖者信息沟通的典型形式。

第二, 企业作为一个具有逐利性的组织, 从长期获利的角度考虑, 将尽力获得对价格的影响力。他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越全面, 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就越具有竞争力, 从而增加对价格具有影响力的可能性。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存在广告行为具有合理性。同时, 在这种市场类型中, 企业获得的即时利益只能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不可能出现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来实现, 下面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2. 即时利益的实现。

我们讨论的前提设定为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市场价格是均衡价格, 是许多的卖者和许多的买者共同博弈的结果。消费者对价格需求弹性为无穷大。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提高价格的结果只能是需求量降为0。

假设我们面对着一个达到均衡状态的完全竞争市场。假定该市场中的厂商在作决策时, 只考察成本、产品价格、产量这三个因素, 除“广告”因素外其他保持不变。市场中任意一企业的成本曲线图。

该企业的平均总成本曲线为图中ATC曲线, 由于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其平均总成本应该处于最小值, 即ATC曲线中的最低点C, C对应的企业产量为Q, 这时企业处于最佳生产规模, 对应的市场价格P为市场均衡价格。

假设这一企业广告很成功, 消费者对其产品需求量大增。由于Q为最佳生产规模, 企业满足新增市场需求只能通过创新使企业生产成本曲线发生变化的方式实现, 变为ATC′曲线, 新的平均总成本曲线与Q的交点为D, 对应的价格为P1, P1

二、企业广告行为的长期利益

企业通过广告可以为获得一定的市场权力提供可能性, 这种利益对于企业来说带有根本性, 因其收益要从长期来考量, 所以称其为长期利益。

1. 企业通过广告为获得长期利益提供可能性。

上文已经提到新平均总成本曲线发生了改变 (上图) , 其最低点为C′点,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其理论上的最佳规模应为产出Q′, Q′>Q。由于目前产出量Q在最佳规模产出量Q′的左边, 企业还有继续扩大生产的潜力和愿望, 。正如上面提到的, 市场在企业进行广告行为以前处于出清状态, 总供给量正好等于总需求量。如果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产出量, 必然增加市场总供给量, 从而使总供给量大于总需求量, 造成价格下跌;而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到, 在C′点左边, ATC′曲线位于ATC曲线的下方, 表明商品在市场上实际出售的价格大于“应该”出售的价格, 企业存在降价的可能性和承受力。企业通过广告扩大市场需求, 为通过增加产出使市场价格下降提供前提条件和可能性, 在销售预期增强的支撑下, 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具备降价的可能性和承受力, 从而使其具有了一定的调控市场价格的能力。

在这种状态下, 我们可以说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市场权力 (market power) , 因为该企业在市场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价格的接受者, 还作为一个价格的“制定者”。这就是上文所指出的创新给企业带来的长期利益。

2. 企业通过创新行为获得的即时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是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的。

即时利益, 是对企业的一种正向激励, 从而增加企业对销售的预期, 提高技术创新、设备改造的意愿和力度, 进而增加企业获得更大市场权力 (market power) 的可能性。长期利益, 也就是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可以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 是企业获得即时利益的有力保障。

广告行为为企业获得即时利益与长期利益提供了可能性。在企业创新行为同步推进的前提下, 成功的广告行为将对市场结构、企业的市场地位带来深远的影响, 企业也存在着由竞争企业向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转化的可能性。这是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进行广告行为的深层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 (第二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1版

市场竞争理论 篇5

6位企业负责人与总理同桌而坐,各抒己见、直言不讳,而更多部委负责人与央企负责人则坐在后排席位上认真倾听记录。这是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上的场景。李克强在开场白中说,宏观经济的统计数据,需要企业自身感受加以验证,下一步经济走势和对策,也需要倾听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所有参会者来说,听听企业代表的真实声音,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你说的只是摆在明面上的费用,还有摆不到明面上的收费呢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同新在发言中汇报了企业上半年运行的基本情况。他说,当前企业部分业务市场仍显疲弱,融资难度加大。“贷款成本和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李克强追问。贺同新回答:“企业的利息费用增加了3.3%。”总理接着追问:“你说的只是摆在明面上的费用,融资还有其他摆不到明面上的收费,这些占多少?”贺同新说:“我们作为央企,和各大商业银行互动不错。但中小企业确实比我们更加困难。”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易军在发言中说,受到建筑和地产两大行业增幅放缓影响,企业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压力。“我们原来是以高端项目为主,兼顾中低端,但现在,我们已经承接了大量的中低端项目。”李克强点点头:“这是市场倒逼的结果。”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发言时,李克强也就理财产品的最高回报率、占整个融资量的比例,以及银行的资金运行效率等问题与他进行了深入交流。

总理,我们不要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企业自己竞争就能做好

第4位发言的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与前三位企业代表的感受并不相同。在简单介绍企业背景后,她提高了声音说:“我们的情况比较乐观,很多人觉得经济形势不好,但从我自己的角度看,我觉得非常好!”董明珠在发言中强调,企业最重要的不是资金问题,而是质量和技术问题。“我认为制造业没有问题,企业本来就应该在市场中竞争,如果没有能力,就应该让它自然消亡!”她说,“我认为现在最迫切的问题不是给钱,而是企业要协助政府,共同营造一个规范的经营环境。”她还直截了当表示,国家此前的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容易带来寻租交易空间。“总理,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她说,“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李克强连连点头,称赞董明珠的建议“很有启发”。他随即建议现场相关部委负责人,这样的声音,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应该“听一听”。

我们不需要政府补贴,我们就希望公平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在发言中也表达了同样的乐观观点。他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集团几家电解铝企业的效益都在逆势上扬。李克强立刻问:“电解铝可是整个行业都不景气啊?”“我们优秀的企业做法不一样。”刘永行回答,“我们不需要政府补贴,我们就希望公平。希望国家有更严格的行业标准限制,让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发言中,刘永行还建议促进银行竞争,让利实体经济。“我们的银行还是相对垄断,一些银行家说,他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们‘赚钱都赚得不好意思了’,我觉得这不健康,应该放宽准入,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李克强随即要求坐在后排的有关部门负责人:“中西部地区一直反映民营银行的准入问题,你们的试点也要加快进度。”这位负责人当场向总理“保证”:“目前的试点一有进展,我们就立刻就扩展到中西部地区。”

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给创造的智慧之火“加油”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带来的同样是乐观声音。他说,中国互联网行业目前发展“非常好”,广告业务、收费业务都在大幅增长,整个行业的发达程度已经仅次于美国。“中国互联网行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依靠的是最纯粹、最完全的竞争。”他分析道,“99%的纯市场经济,造就了最成功的产业。”发言中,张朝阳建议,政府要进一步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应当加大力度。“你觉得现在惩罚的力度不够?”李克强问。张朝阳回答:“我们的版权保护,很多时候还依靠公安、部委这样‘中国特色’的保护方式,不能完全依靠司法诉讼维护公平竞争。另一方面,现在对侵权处罚的金额太低,有时只有10万元人民币,根本没有效果。”李克强点头表示认可:“的确,国外类似的判罚金额很高,我们的判罚也要上升到这个程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给创造的智慧之火‘加油’。”张朝阳同时提出,中国带宽成本太高,相当于“美元的价格”。“我觉得几大运营商的竞争是激烈了,但还没激烈到我们希望的程度。”他说。“我们的互联网行业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了,但基础设施还在后列。”李克强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带宽成本降低会有更多企业进入,薄利多销。反过来,门槛太高,互联网小微企业进入困难,也会影响这个行业的发展。”

政府要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放的放掉

6位企业家的发言,持续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李克强在总结中肯定,各位企业家提出的很多观点和具体问题,需要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加以对待。他说,中国经济平稳运行,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但在压力中蕴藏着巨大的活力。他强调:“要把千千万万中国人、中国企业的创造力调动起来。”讲话中,李克强要求继续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他说,因为简政放权的改革,降低了创业门槛,很多地方的新登记企业数量才有了井喷式的增长。“中国人既勤劳,又富有智慧,怎么把勤劳和智慧的潜力都释放出来?政府必须要给企业松绑,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李克强说,“政府要把该做的做起来,把该放的放掉,让市场充分竞争、公平竞争。”

企业要把质量作为新的竞争优势,从“拼价格”变为“拼质量”

除了倾听意见和建议,李克强也对参会的企业家提出了“要求”。“政府要给每个人、每个企业创造公平的机会,而企业也要考虑,面对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面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自己首先要‘强身健体’、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增强竞争力。”李克强说。他强调,企业要发展,还要依靠改革,“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

烘焙市场竞争激烈 篇6

新锐品牌崛起

位于北京西单北大街君太百货的85度C,如今已被原麦山丘取代。起家于中关村的原麦山丘清新、健康、纯天然的风格让品牌的存在感不只是一家面包店,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这个新锐的面包店品牌也逐渐被市场认可。在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D座,尽管百货大卖场津乐汇已经撤店关门,但开在门口的原麦山丘面包房生意却还不错。

原麦山丘打破了烘焙行业单店运营能力最高纪录,原麦山丘CEO梁庭铨曾表示,中关村店去年底已能实现月流水130万元,尚都SOHO店在开业不到一年内便实现了100万元销售额。原麦山丘相关负责人表示,业绩能达到100万元是原麦山丘门店的选址标准。

门店风格和主打产品让很多消费者会有一种错觉,原麦山丘是一家来自海外的烘焙品牌。事实上,这个品牌来自本土市场成立不足两年。

据了解,目前原麦山丘在北京仅有5家,中关村店是第一家门店。品牌崛起的关键在于对细分市场的把握。上述负责人表示,原麦山丘目前一共有55款面包,其中50款都是软欧面包,其余为吐司。不久前,公司刚刚下架店内所有硬欧面包。该负责人称,如果我们也像其他品牌一样卖饼干、蛋糕、月饼,只会削弱消费者对原麦山丘软欧面包的认知,长久下去会淹没在众多品牌之下。

市场策略各异

在北京市场,目前有味多美、好利来、金凤成祥等内地面包品牌,85度C为代表的台系品牌以及巴黎贝甜、多乐之日等为代表的韩系品牌。在大本营作战的味多美拥有绝对的门店优势,金凤成祥紧随其后。好利来以及高端系列黑天鹅则有较高的知名度,从而选址在写字楼周边。85度C在大举扩张后不断收缩核心商圈的门店,曾经的阵地正被巴黎贝甜、多乐之日、面包新语等占领。以原麦山丘为代表的新锐面包品牌正在加入这个战场。

面对竞争越发激烈的烘焙市场,各大面包品牌除了争抢地盘外,还在不停突出各自特色给消费者留下印象。

据了解,韩系烘焙品牌的差异化塑造主要体现在品牌和产品定位上。巴黎贝甜相关负责人称,巴黎贝甜以高档、健康、多样化为核心战略。为了展现品牌与产品高端化,门店采用自然装修风格,面粉、黄油等主要原料均为直接进口。面对愈发激烈的烘焙市场竞争,巴黎贝甜以高端及健康主题产品为主导,如传统法国包及起酥类产品等,并适时推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本土化新品。

深耕社区店的味多美,差异化更多体现在产品品相和原料两方面。味多美创始人黄利表示,从早期的老婆饼、蛋挞,到法式长棍都体现了味多美的差异化定位。黄利认为,味多美在原料选择上很有品质,如法式长棍用到的活性酵母均为味多美从国外高价进口;在奶油选用上,味多美也是法国总统奶油在中国最大的客户。台资烘焙品牌85度C在2010年前后涌入北京市场时,就把差异化策略体现在了“面包+咖啡”的销售模式上。

高频率更新

烘焙品牌和门店数量增加以及咖啡厅等餐饮业态纷纷涉足面包领域,让消费者选择日益丰富,消费诉求也随之改变。

市场竞争理论 篇7

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都是继续教育领域中重要的学习组织方式,函授教育开始较早,现代远程教育则是跟随网络技术的普及才进入到继续教育领域的。它们提供的产品是相同,面对的市场也是相同的,经过多年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拥有一些成熟的操作管理经验的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今天不得不面临凭借高科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成人教育模式———现代远程教育的挑战。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虽然现代远程教育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因其教学与管理方式的灵活,在招生、教育资源等方面迅速抢占或者更大限度地拓展了原来传统成人函授教育的市场份额。 在这里,本文试图从用单一产品可竞争市场理论来分析二者的竞争与发展。

一、函授教育发展多年,现代远程教育刚刚起步,后来真的加入使得竞争开始,同时又互相学习,相互借鉴

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都是继续教育的一种组织方式,面对的教育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争取教育对象上,两者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竞争。这种教育市场的争夺是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与网络教育竞争的最直接的外部表现,它会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内部连锁反应,具体表现在内部管理、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上等等。传统成人函授教育或网络教育为了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必然会在上述方面展开竞争。由于前者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内部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督以及一些规章制度、规范程序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方式,在这些方面,现代远程教育显然不及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但现代远程教育却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并很快在全日制高等教育之外的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且赢得一席之地,这显然与它使用现代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分不开,同时,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区别于传统成人函授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传统成人函授教育与现代网络教育比较起来,集体面授在其中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与教育模式,即教与学的过程不能分离,学生接受学习仍然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束缚。“传统教育由于需要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师生比例往往受到限制,而远程教育则打破了这个阻碍,使教育计划可以较轻易地扩大”。而现代远程教育正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相连接的局限,使教与学实现了真正的分离(同时又可以同步),这种教与学的分离使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获得自由,教师只要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课件放在网上,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即现代远程教育中通常所指的异步教学。

现代远程教育虽然具有教学手段上的灵活性,但由于刚刚起步,在管理、运作规范、技术支持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在课件设计、教学资源的优化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而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管理规范、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这使得在短时间内现代远程教育虽然会对传统成人函授教育有所冲击,但不能造成根本的威胁。同时面对挑战,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必然会从教学、教学质量等方面加强竞争力,这就使得在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它们各有优劣,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二、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均已步入正轨,各自特色明显,不断自我完善,竞争促使各自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能够共同存在,并且这种情形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是由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在目前中国继续教育客观发展情况所决定的。

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技术问题。它表现在:凭借网络手段虚拟世界人与人的交互能否达到真正模拟现实的程度:这个问题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现在的技术条件,教师、学生之间双向交互只能是有限的。在线课程的交互,通常使用电子邮件、投递箱、有主题思路的讨论,有时也用聊天室。但对大多数信息网站或教育网站,这些交互用得也很少”。技术目前难以解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网络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粗浅的学习,因为网络阅读的便捷性,访问者只需要移动鼠标,轻轻点击就可以获到知识。“选择与点击的决定可以非常快就被做出,从而把对仔细阅读文本甚至理解图像的依赖降到最低的程度。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网站访问者依赖少量可以被快速浏览、阅读的信息,并且可以经常不加考虑地快速采取行动。 另外,人们可以再次访问网站上的知识,也鼓励了更加粗略的浏览行为”。显然浏览和学习在对知识掌握的深浅层次上是有差别的。技术在这里一方面带来了便捷,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由此而生的、无法克服的、不良的学习习惯。

技术、网络课件质量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人们对目前在中国发展迅速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性普遍持一种怀疑态度。来自于网络的学习和普通教育当然是不可比拟,即便是与传统成人函授教育相比,其学习质量效果是否更好。而对传统函授教育而言,由于普遍采用的是自学加面授的教育方式,作为技术上的缺陷几乎不存在。 同时这种方式保证了教师对学生有面对面的教授与指导的机会,对学生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起督导作用并保证学习的质量对教师而言,传统成人函授教育的课程基本上由教师面授,课程质量相对来说有保证。

从上述分析来看,传统成人函授教育和网络教育必然要共同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各自完善,固化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这段时间里,对前者来说,必须更加充分发挥原有的管理和教学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空间,保持存在的合法性。而对后者而言,尽管其发展前景可观,但必须解决硬件(技术上解决虚拟现实的问题,完全实现无障碍交互)和软件(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网络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完善网络管理系统。

三、通过竞争,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全面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单一产品市场形成共赢

现代的继续教育许多是既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方式又采用函授教育方式。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模式的整合:将网络教育理解成所有的课程都必须搬到网上进行是不对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对有些课程来说,采取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法可能更适合,但对另一些课程来说网络教育根本不合适,这时就要采取传统成人函授教育模式。

2.学习途径的整合:学习途径在这里并不是说哪一种学习途径更能令人接受,学习习惯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实际上,一个从始到终通过网络学习或通过教师面授的学习者都会产生学习疲倦,对于同一门课程采取网络与面授交叉的教育方式未尝不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教育模式,它既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过去使用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远程教育就是力图打破单一的面授形式。

3.教师资源的整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扩招,学校规模越来越大,这使原来有限的教师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成人教育的需求,近年来,高校教师在全日制与成人教育之间的教学冲突屡见不鲜。现行的成人教育一方面在教学质量上承受着社会的苛责;另一方面又承受着优秀教师资源紧缺的压力。这种供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得到缓解。

4.管理方法的整合。对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而言,在学生管理上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因为两者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多分布在各地。为提高管理效率,采取网络安排课程、传递信息是教育管理特别是成人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开课。考试通知基本采取网络形式通知给学生,而函授教育在某些方面也使用到网络。实际上,利用网络进行管理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学籍管理。教务管理等,都可以实行网络化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以上列举的整合只是部分方面,二者当然还有更多可以整合的方面,并且最终形成全面整合。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都是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方式,提供继续教育学历服务,二者面对着同一个市场,产品也是基本相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为中国继续教育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在中国继续教育市场上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都提供成人学历教育这种产品,通过运用单一产品可竞争市场理论研究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竞争情况,通过在竞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使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和服务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并明确在未来继续教育市场中二者需要资源和政策上的大力整合才能赢得发展的机遇。

市场竞争理论 篇8

一、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

Zekri, S.Laajimi, A (2001) 采用市场集中度指数 (RCA、罗森布鲁斯指数和基尼指数) 分析了突尼斯柑橘出口市场结构。结果表明, 相对减少出口数量可以形成适度集中度;用政策分析矩阵和RCA测算结果显示, 整个柑橘产业具有比较优势。Yercan, M.Lsikli, E. (2009) 采用DRCC法对土耳其的园艺产品国际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土豆最具有比较优势, 其次是柠檬、西瓜和宽皮柑橘。Azzouzi, E.Laytimi, A.Abidar, A. (2007) 采用产区农场调查数据, 运用NPC、EPC和DR CC方法对摩洛哥的宽皮柑橘、晚熟甜橙、西红柿等园艺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摩洛哥的园艺产品在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其中番茄 (DRCC为0.36) 最具比较优势, 其次是宽皮柑橘 (DRCC为0.41) 和甜橙 (DRCC为0.5) 。

祁春节 (2001) 采用总体比较优势分析法和区域比较优势分析法, 分别以国内资源成本系数 (DRCC) 、社会净收益 (NSP) 、有效保护率 (ERP) 、贸易竞争力指数 (TSC)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和资源禀赋系数、区位商 (LQ) 等评价指标对柑橘主要品种甜橙和宽皮橘的比较优势与苹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苹果比柑橘更具有比较优势, 在柑橘类果品中宽皮橘及其橘瓣罐头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而柚、柠檬、甜橙及其加工品均无比较优势;同时还表明, 在我国内地18个栽培柑橘的省 (市) 、自治区中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依次是:浙江、福建、湖南、重庆、湖北、四川、广东和江西。并提出保持我国柑橘产品的比较优势, 挖掘其竞争潜力的主要领域在于:依靠技术进步, 提高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降低产后营销成本以及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同时还要按照生态适宜性原则,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适度规模经营。

陈德、向东海 (2008) 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测算了重庆市柑橘的区域比较优势, 分析了重庆市柑橘表现出较高的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因及其制约因素, 提出了实施柑橘产业化经营、调整柑橘产业结构、推动柑橘科技创新和加快土地流转等对策建议。程绍南 (2000) 针对中国入世在即柑橘面临国外冲击的严峻形势, 提出了应对入世必须加速造就中国柑橘产业三大比较优势的具体思路:强化鲜果价格比较优势, 发挥鲜果特色比较优势和提高鲜果品质比较优势。

霍尚一、林坚 (2007) 通过对我国柑橘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 认为中国柑橘产品中除了宽皮柑橘外, 其他柑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 并在剖析我国柑橘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成因基础上, 提出了组建柑橘协会等中介组织、优化柑橘区域布局、建立健全柑橘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发挥柑橘产品价格成本优势、加强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大力发展柑橘加工业等政策建议。秦臻, 吕建兴, 祁春节 (2009) 、陈正坤 (2010) 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进出口价格比三种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2004、2007年柑橘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我国仅有柑橘水果罐头竞争力较强, 但其竞争力趋于减弱之势, 而绝大部分柑橘产品竞争力提升空间都很大。有待加快支持柑橘产业链的发展, 以提高我国柑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

巴西圣保罗大学商学院教授Macros Faua Neues发表的《橘农与橙汁加工厂之间的关系:以巴西为例》 (1997) 一文, 以供应链中的交易成本节约为理论背景, 讨论巴西橘农和橙汁加工厂之间的交易链条。认为, 由于地理、人口、生理变化导致人们越来越需要消费橙汁, 指出巴西的柑橘竞争优势体现在种植、采收、托运和加工成本上, 美国的竞争优势在于运输和分销。

余学军 (2004) 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 (IMS)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贸易竞争力指数 (TSC) 和相对贸易优势指数 (RTA) 对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 在我国柑橘类水果中仅有宽皮橘和其他小品种柑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而甜橙、柚和柠檬 (酸橙) 均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时以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影响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提出了要在培育高级生产要素, 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引导国内需求由量向质转变和大力发展橙汁加工业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王展图, 高静 (2008) 、唐晓华 (2008) 在分析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基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从“钻石模型”六大要素考察了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提出了完善柑橘产业发展规划、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拓展融资渠道、加强柑橘疫病防控、完善柑橘市场体系等政策建议。余艳锋 (2007) 、张玉婷, 刘宏曼 (2009) 选用了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柑橘鲜果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算, 利用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认为中国柑橘产品中的宽皮橘和其他类柑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近几年来呈现减弱趋势。因此, 提出了充分应用高级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 优化区域布局, 调整品种结构, 强化政策作用、提高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等对策。

王艳丽, 刘颖等, 祁春节 (2009) 对我国柑橘鲜果出口地理流向进行了剖析, 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我国柑橘鲜果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 我国柑橘鲜果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多数柑橘品种流向亚洲一些国家或地区, 且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此提出实施柑橘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和柑橘质量品牌战略, 以提高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刘颖, 祁春节 (2009) 从柑橘供给、出口流向、出口企业性质、贸易模式和国际竞争力差距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诸多因素, 并针对中国柑橘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提出了增强中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三、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研究

Fidan Halil (2009) 采用R CA法对土耳其和欧盟15国的柑橘产品出口比较优势进行了检测。结果认为, 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是土耳其的主要竞争对手, 但土耳其的柠檬 (酸橙) 和柚子出口竞争力均比以上四国要强。Conen, G.Ladaga, s.p.de Gilroig, J.M (2000) 选用波士顿集团BCG和Viaene-Gellynek精制BCG矩阵法分别测评了阿根廷的宽皮柑橘、甜橙、柠檬、柚、苹果、梨6种水果竞争力及其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表现。结果表明, 柠檬和梨的竞争力强, 橙和葡萄柚竞争力弱。前一种方法测试宽皮柑橘 (除卡介苗组品种外) 具有竞争力, 后一种方法测试宽皮柑橘整体竞争力弱。Proctor, W.Phillips, B.Kelly, J.Hilst, R.van (1992) 运用案例研究法对澳大利亚和美国柑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认为澳大利亚生产者面临不断增加的通过扩大国际市场来维持和提高投资回报的压力。

祁春节 (2000) 从比较优势的视角, 对中美两国柑橘产业的互补性和开放市场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立足国内市场, 培育柑橘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柑橘加工业, 实现柑橘产业一体化经营;抓住机遇, 寻找柑橘出口市场等对策建议。何劲, 祁春节 (2010) 基于价格比较视角, 对中国与美国、西班牙、南非、墨西哥的柑橘生产价格和出口价格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立足中国资源禀赋优势、着力降低柑橘生产流通成本、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强化柑橘价格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乔娟, 颜军林 (2002) 以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中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 通过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两个指标的国际比较, 全面地分析了中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概况及变动趋势, 并从生产成本和价格、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力水平和品种资源、品牌和市场营销能力、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等产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商业环境因素, 系统地考察了如何决定和影响中国柑橘的国际竞争力, 对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郑风田, 李茹 (2003) 通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净出口指数和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对中外十大柑橘出口国的柑橘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得出结论:西班牙和摩洛哥的柑橘出口竞争优势最为明显, 而我国在十大柑橘出口国家中不具有竞争优势。针对我国柑橘现实的单产差距、品质差距、加工差距、技术差距和价格差距,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苏航, 谢金峰 (2004) 从产业发展所需资源和市场条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在的有利条件, 同时还从市场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品质竞争力、生产规模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 以期对我国柑橘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益的参考。张孝岳 (2004) 从中外柑橘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提出提高湖南柑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为:明确主栽品种、搞好市场定位、提高优质果率、加强采后处理、强化市场营销。

潘伟光 (2005) 对中韩两国水果 (柑橘、苹果) 生产成本及其价格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柑橘和苹果与韩国相比在生产成本和价格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而韩国的柑橘、苹果则在单位生产率方面有明显优势。研究认为, 要把中国柑橘、苹果的成本、价格优势转化为对韩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关键在于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成维 (2006) 采用生产函数模型结合资源配置原则, 对中美两国柑橘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进行了定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柑橘生产力水平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 生产要素投入变化频繁;化肥、植保费、劳动力投入是决定中国柑橘单产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化肥对中国柑橘单产和橘农净收益的影响为正, 植保费对柑橘单产的影响为负, 劳动力对柑橘单产的影响为正;柑橘生产要素配置不够合理, 化肥和劳动力投入远远低于化肥和劳动力的优化值。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柑橘生产要素配置结构, 制定降本增效计划, 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 推行柑橘产业优惠政策和实行柑橘产销供一体化经营等对策建议。

李道和、康小兰 (2010) 通过对江西柑橘产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全要素生产率及综合优势指数进行国际、国内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在国际市场上江西柑橘产业具有较弱的竞争力, 且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而在国内市场上单产效率较高, 规模效率递增且优势明显。万金、祁春节 (2011) 利用市场广度、价格、数量的三维分解模型, 对我国柑橘贸易顺差来源进行了结果分解, 并对总顺差的贡献程度及其可持续性进行了国际比较。结果发现, 时常广度顺差和数量顺差是我国柑橘贸易顺差的来源, 价格基本上为逆差, 但此结构并非始终稳定;与西班牙比较, 我国柑橘贸易顺差不具有可持续性。要维持柑橘贸易顺差的途径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前提下的数量顺差和市场广度顺差的扩张, 并适度调控其价格顺差。

四、简要评价

1. 研究对象重点突出, 但一般品种关注不够。

由于世界柑橘种类繁多、品种多样, 现在世界公认的柑橘种类大致划分为甜橙、宽皮柑橘、柠檬 (酸橙) 、柚及其它柑橘五类, 其中以甜橙、宽皮柑橘种植面积最大, 年产量最高, 消费群体最多, 基本上主导了世界柑橘整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取向。许多学者常以柑橘整体或以甜橙和宽皮柑橘为研究对象, 虽然符合世界柑橘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但却忽视了具有潜在市场的柠檬、柚类以及其它柑橘类中一些特色 (下转第22页) (上接第20页) 小品种的经济研究与开发, 同时也对柑橘加工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关注不够, 导致现有研究文献中柑橘整体研究多、单一品种研究少, 柑橘鲜果研究多, 加工制品研究少, 主导产品研究多, 一般品种研究少, 特色品种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可能对世界柑橘产业内部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 研究内容比较注重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和现代竞争优势理论的运用, 但欠缺这两种理论运用的深化与实践的融合。

一方面在理论运用上偏重单一以比较优势理论或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 对柑橘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 却忽视了这两种理论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缺乏有效运用两种理论对所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与论证, 因而有不少研究文献的理论分析欠缺一定的深度和与实践的融合, 所得结论及政策含义显然欠缺应有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再一方面在理论分析上, 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析框架和一个完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难以对柑橘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考量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 因而对不同国家或地区柑橘国际竞争力的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欠缺规范性、系统性乃至所得结论的准确性, 有待后续研究的深化与完善。

3. 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 但分析范式欠缺创新。

就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 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各异、基于理论的应用并不相同, 但在柑橘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方式上多数文献呈现国际比较分析多、国内比较分析少;同类产品分析多、异类品种分析少, 尤其是在柑橘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上, 可能是受资料数据可获得性制约, 基本上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导, 缺少构建经济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难以判断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方向与大小, 因而研究结论欠缺应有的准确性, 所得政策含义欠缺一定的针对性与完整性。

参考文献

[1].祁春节.中国柑橘产业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 (D) .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

[2].霍尚一, 林坚.我国柑橘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 (6)

[3].张玉婷, 刘宏曼.中国柑橘鲜果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J) .世界农业, 2009 (4)

[4].祁春节.中美两国柑橘产业的比较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00 (7)

[5].何劲, 祁春节.中外柑橘鲜果价格比较研究——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1)

[6].乔娟, 颜军林.中国柑橘鲜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J) .中国农村经济, 2002 (11)

[7].郑风田, 李茹.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 (J) .国际贸易问题, 2003 (4)

[8].潘伟光.中韩两国水果业生产成本及价格竞争力比较——基于苹果、柑橘的分析 (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 (10)

[9].万金, 祁春节.我国柑橘贸易顺差可持续性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1)

[10].Domestic resource cost approach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urkish horticultural products.Yercan, M.Isikli, E.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 esearch.2009.4:9, 864-869.32ref.

[11].Azzouzi, E.Laytimi, A.Abidar.A.Effect of incentive policy on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greenhouse tomatoes, Clementine mandarins, Maroc-late oranges, and olive-oil in Morocco.Acta Agriculturae Scandinavica.Section C.Food Economics, 2007

企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篇9

关键词:竞争力,竞争力构成,竞争力测量指标

一、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理论是从研究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开始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诸多理论先驱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企业竞争力。产生了若干不同学派:以波特为代表的市场结构学派,侧重于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结构的分析,认为企业在一个选定的产业结构内获得了竞争优势的地位,从而也就获得了竞争优势。以沃纳菲特和潘罗斯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在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的假定下,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竞争力就是那些特殊的资源。以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将资源与能力视为有关联但作用不同的两个概念。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以世界经济论坛 (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MD)为代表的国际比较学派,属于一定程度上的综合学派,认为国际竞争力由变革因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工业序位结构五个因素决定,体现在企业内部效率、国内环境或经济体制状况、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状况,部门环境或行业环境等四个层次。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竞争力的定义也不同:竞争力为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贡献的各种活动,如创新、有凝聚力的文化、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等。 (迈克尔·波特,1980)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 (王伯安,2002)。企业竞争力是去夺取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陈茂奇,1997)。竞争是对手之间的对抗,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 (刘世锦,1999)。企业竞争力是基于企业自身优势和竞争资源在过去和现在的市场中表现出优良业绩的内部支撑力 (范晓屏,2002)。

从以上的罗列可以看出,不同学派的研究丰富了竞争力的内涵,相互补充了企业在不同情况下竞争力产生的原因与过程;不同的定义也给出了从不同角度对竞争力的理解。

二、企业的竞争力构成及测量指标

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众多企业孜孜以求。那么,竞争力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资源学派认为,由管理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组成的软资源和由资本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资源、科技资源、原料资源组成的硬资源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竞争力。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创新变革能力、基础管理能力、全球化营销能力构成的。

不少学者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由企业资源和企业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聂辰席 (2003) 将复杂的企业竞争力分解成三个层面:外层是企业竞争力的外显特征,即竞争力行为特点与业绩 (包括市场特征、盈利特性、品牌忠诚、企业形象),中心是企业竞争优势与市场地位 (包括成本优势、差异优势、市场地位、品牌形象),里层是竞争资源要素与能力 (包括有形资产、无形技能、市场条件、行业结构)。他还指出企业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对竞争资源要素的投入、运作方式、转换方式、转换能力与效率等对竞争力也会产生影响。企业竞争战略与管理不单是定位于市场竞争手段的选定,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竞争资源要素和竞争优势,从而在不同的竞争层面构筑企业竞争力。金怀玉 (2004) 认为企业竞争力包含了企业经营能力、企业营销能力、企业技术能力、企业资产能力、企业人力资本能力。陈德铭 (2000) 认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包括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虽然不同学者对抽象的竞争力给出了稍微具体的构成因素,但是这些因素还是比较笼统,无法进行测量。

为此,研究学者们又进一步将各个构成因素细化,提出了竞争力测量的指标体系。国外比较著名的两个竞争力评价机构是IMD (瑞士洛桑国际发展学院)和WEF (世界经济论坛),由此形成了IMD体系和WEF体系。前者设置了20个硬指标、14个软指标;后者设置了35个软指标,包括18个企业指标和17个微观环境指标。《中国经营报》企业竞争力监测指标体系由16个指标构成,如销售收入、近3年销售收人平均增长率、利润总额、近3年利润总额平均增长率、净资产、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总收益率、R&D占销售额的比重、拥有专利数、公众评价等。聂辰席 (2003)认为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企业生产要素投入、企业产出水平、企业的财务效益、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企业负债和偿债能力、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的服务能力等8大类、34项指标构成。金怀玉 (2004)建立了22项企业生存能力指标和23项发展能力指标,分层次逐层展开。例如,生存能力包括市场控制能力、企业整体规模、企业生产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财务状况5个类别,而第1个类别市场控制能力又由市场占有率、市场应变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品能力、营销能力5个小类构成。王建华 (2003)建立了9大类指标体系,包括经营环境评价 (5个宏观环境指标和6个产业环境指标)、产品市场竞争力 (产品销售率、产品出口率、市场占有率等7个指标)、企业战略能力 (3个小指标)、企业生产能力 (效率性、柔性化、质量)、市场能力 (营销管理、营销努力)、技术能力 (技术投入、技术产出)、营运能力、财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指标体系虽然从不同角度来建立,但是都包括了生产、管理、财务、市场、技术等方面,都是从制造类企业的特征来建立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零售企业的竞争力测量。企业竞争力构成及测量指标归纳如下表所示:

从国内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生产型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所处的宏微观环境中,综合运用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运用市场营销、资金运作、产品创新、凝聚员工士气等方式,使企业夺取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得以持续生存的能力。

三、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证明方法

指标是指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一方面情况的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所谓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构成的体系,它能够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综合反映出对象各个方面的情况。一套有效的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必须符合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王伯安,2002)。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都提出了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都明了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必须满足的原则,但是很少给出关于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有效性的证明 (方承武,2007;陈继云,2007;刘捷,2006;陈海秋,2004;曾华,2003;庞玉萍,2003) 。现有的对竞争力测量指标体系的证明方法通常有下列几种:

第一,说明是国内外权威机构或权威学者提出的测量指标体系,如洛桑国际学院的指标体系、《财富》杂志的指标体系、Alexa网站排名指标体系等 (苗楠,2004);

第二,通过应用《中国统计年鉴》或其它权威数据,对自建的指标体系通过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DEA法、聚类分析法、模糊评价法、BP神经网络法等进行竞争力的评价,看结果是否与这些权威报告的一致。如果一致,则说明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师萍, 刘小康,2004;王桂根,2007;马惠,2006;罗嘉玲,2007);

第三,通过探索性的因子分析法对测量指标进行缩维,根据提取的公共因子数量与各变量的归属来判断指标体系有效 (岳中刚,2006;李强,2007;张婵娟,2007)。

以上这三类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是都有缺陷。第一种方法限制了指标体系建立的创新性,第二类方法受权威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第三类方法证明力度不够。验证性的因子分析方法弥补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在证明竞争力测量指标上的缺陷 (张超,2007),是效果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继云.中国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 (商业经济研究) , 2007, (9) .

[2]王伯安.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工业技术经济, 2002, (2) .

[3]陈茂奇.关于工业竞争力指数编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苏统计, 1997, (9) .

[4]刘世锦.核心竞争力:企业重组中的一个概念[J].中国工业经济, 1999, (2) .

[5]范小屏.企业竞争力多相测度指标体系的构造[J].企业经营与管理, 1997, (5) .

[6]聂辰席.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C].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7]金怀玉, 叶开能.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市场周刊, 2004.

[8]陈德铭, 鲁明泓.中国吸引外资竞争力国际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0, (1) .

[9]聂辰席.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C].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垄断竞争市场利弊分析 篇10

垄断竞争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组织形式, 它既存在激烈的竞争, 又具有垄断的因素。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不是完全竞争又不是完全垄断的市场, 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

作为垄断竞争市场具有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市场中存在着较多数目的厂商, 彼此之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二是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 或称“异质商品”。三是厂商进入或退出该行业都比较容易, 资源流动性较强。

2 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2.1 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均衡实现过程中, 垄断竞争市场同垄断市场一样, 也会出现超额利润、收支相抵、亏损三种情况。与垄断市场不同之处在于垄断竞争厂商面对的市场需求曲线斜率较小。在考虑生产成本因素之后, 垄断竞争厂商会选择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条件下生产, 即E点。E点所决定的产量为OQ*, 价格为OP。由于此时的短期平均成本为OG, 所以, 垄断竞争厂商是有利润的, 其利润为GFHP。

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条件是:MR=MC

垄断竞争厂商也可能会有损失出现。在产量OQ*下, 如果短期平均收益低于短期平均成本, 垄断厂商就会亏损。但无论是有利润还是亏损, 在短期内都不会吸引其他厂商加入或使原有厂商退出。

2.2 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 厂商可以任意变动一切生产投入要素。如果一行业出现超额利润或亏损, 会通过新厂商进入或原有厂商退出, 最终使超额利润或亏损消失, 从而在达到长期均衡时整个行业的超额利润为零。因此, 垄断竞争与垄断不同 (垄断在长期拥有超额利润) , 而是与完全竞争一样, 在长期由于总收益等于总成本, 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仍然会维持在MR=MC条件下生产, 即图中的E点。E点所决定的产量为OQ*, 价格为OP。在长期均衡时, 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 因此, 利润为零。此时不会有新的厂商加入, 也不会有旧的厂商退出, 市场达到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是:①MR=MC, ②P=AR=AC。

3 垄断竞争市场的利弊分析

3.1 结果分析

比较完全竞争长期均衡条件P=MR=AR=MC=AC, 两者都是P (AR) =AC。差别是完全竞争下AC=MC, P (AR) =MR, 而垄断竞争市场AC>MC, P (AR) >MR。这说明:①垄断竞争下成本较高, 未能达到最低点, 存在资源浪费;②垄断竞争下价格比较高, 相应产量较低, 对消费者不利。

3.2 垄断竞争市场的优点

一是规模经济。由于垄断厂商的规模可以很大, 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其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也可能使得垄断厂商具有更低的成本。二是虽然垄断厂商在产品市场没有竞争者, 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却会面临竞争。三是长期中获得超额利润这一点可以促进生产新产品的垄断厂商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3 垄断竞争市场的缺点

在均衡状态中垄断市场价格要高于完全竞争。在长期均衡中, 相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厂商, 垄断厂商没有以可能的最低成本进行生产, 所生产的产量也小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应该达到的产量。垄断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被视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4 企业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寻求优势地位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市场竞争理论】相关文章:

市场理论交易竞争论文04-18

万全竞争市场04-16

产品竞争市场05-01

市场竞争主体05-07

市场竞争程度05-10

市场竞争论文范文05-14

市场竞争状况分析07-13

市场竞争态势分析05-14

市场竞争力06-05

产品市场竞争05-07

上一篇:回归英语教学的本质下一篇:综合测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