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法律人才

2024-05-04

合格法律人才(精选八篇)

合格法律人才 篇1

----------------------------------------------经济后果也不相同, 使学生切实明白通过学习该门课

程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合法经济效益, 从而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具体税种教学中穿插案例, 加深学生的理解。税务会计课程牵涉的税种繁多, 而且容易混淆, 因此在各具体税种讲述时, 引入相关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各税种。比如在讲到增值税时可以引入利用纳税人身份进行税收筹划的案例, 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 形象地描述由于纳税人身份的选择不同, 导致企业实际税负不一样的经济后果,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增值税这个税种中非常特殊的纳税人身份这个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有助于其在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自主创业时, 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处理相似的经济现象, 提出正确的方案, 实现企业的最低纳税成本。

3.课程结束前引入综合案例, 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该课程。税务会计课程内容较多, 前期讲述通常只是针对具体的税种进行相关分析。然而现实生活中, 对于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 牵涉到的税种是多样、复杂的, 因此, 有必要在课程结束前对前面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这时引入一个较真实的综合案例将会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通过组织学生对具体案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组讨论, 各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出具一个具体方案, 然后派代表当众宣读该组方案。通过案例的讨论, 学生会充分发挥学习知识性, 主动回顾前期学过的相关知识, 并且在讨论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各税种的理解, 对税务会计课程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时效性。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应重点关注案例的时效性, 不合时宜的案例不但起不到教学效果, 反而会误导学生。对于税务会计课程尤其应该注意这点, 因为税收法规制度修改变动的频率较快, 而其变动会影响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 原来税收法规制度下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在法规制度变动后可能并不合理。因此,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首先必须认真研读最新的税收相关规定, 然后在案例设计时运用最新的数据资料, 选择最新、最合适的案例, 避免误导学生。

2.选择的案例应该与课程安排相适应。案例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有两种, 一种是哈佛式的冗长而细节俱全的案例, 另一种是管理大师彼得·杜鲁克所倡导的短小精悍的案例。前者由于案例比较详细, 因此分析时耗用的时间较长, 而对于税务会计课程而言, 课时的安排是有限的, 如果每个税种讲述时都引入哈佛式的案例, 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在各税种讲述时, 只适用于引入彼得·杜鲁克式的短小精悍的案例, 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案例内容, 掌握问题的本质。而在课程结束前必须引入哈佛式的案例, 因为在课程结束前要运用综合案例对所学全部税种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因此, 必须引入非常详细全面的案例, 包含企业全部的税务经济活动, 使学生全盘掌握所学的税务会计知识,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引入案例时应该与学生保持互动。案例教学中, 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过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通过案例传达的相关信息, 因此在进行税务会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与学生的互动, 充分保证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设计的案例分析中, 并通过自身努力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获得自我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一个例子, 然后将结果演示一遍, 根本不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 这样的教学法很难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 更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虹英, 王书果.高职院校《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设计探讨[J].商业会计, 2011, (2) .

[2]庞博慧.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3]张玲, 李杰.浅议会计学案例教学[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4]杨森平.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税务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探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4) .

[5]周晓苏, 张晓农.陆宇建;综合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新视角[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10, (1) .

[6]张营周.税收筹划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作者简介:王红 (1974-) , 女, 湖南邵阳人,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讲师, 从事税务会计教研工作。科生约为30万人, 专科生22万余人, 硕士研究生6万余人, 博士研究生8500余人。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领域, 除经济学科外, 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 法学教育事业都可谓规模空前。然而, 毋庸讳言, 法学教育事业在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 其培育的人才质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尽可能地克服与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今天更好地推进法学教育事业, 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丰富的智力支持,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如何培养合格法律人才问题, 本文提出以下看法, 欢迎大家批评。

一、合格法律人才的标准

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法律人才?德国近代学者洪堡 (W.von Humboldt) (1767-1835) 从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出发, 认为大学培育的人才应该兼具有个性和理智, 既要掌握经验知识, 又要掌握道德科学,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完善的人格, 在精神上“成人”。我国现代学者燕树棠认为, 由于法律事业属公益事业, 法律教育并非单纯造就个人谋生的能力, 而更主要在于训练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让机械的法律知识有生机与动力, 使死知识变为活知识、死法律变为活法律。张文显也认为法律人应同时具有基础的素质与职业的素质。基础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包括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表达能力以及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等。统采各家论述, 本文认为西方现代学者刘伯穆 (W.W.Blume) 的观点最值得借鉴, 并在其基础上提炼出合格法律人才的如下标准:

1. 坚实的通识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专业的划分都是相对的, 不同学科或专业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专业学习过程中若能跨越学科或专业界限, 认识境界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提倡坚实通识基础的标准就是要求法律人才应具有较为扎实与广阔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法学专业学生来说, 要尽可能地在专业学有余力情况下不断拓展知识面, 积极主动地接触与学习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 不唯法学而法学。只有了解与熟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背景知识, 才能在法律学习与以后的实践中更深刻、更科学地理解与运用法律。从目前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看, 除法学所谓核心课程外, 还应在注意协调好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设置的前提下适度开设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课程, 尤其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课程。

2. 娴熟的专业技能。

相比文科的其他专业, 法学更具有自身的专业性特点。这就要求经过一定时期的专门化教育, 法学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适度锻炼后能独立担当起法律实务的职责, 也就是说能熟练运用法律知识来公平合理地有效解决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其他的各种实际问题, 不至于出现今天仍一定程度存在着的法盲教学、法盲立法或法盲办案情况。对法学教育者而言, 应努力从法律教研与实务相脱节的尴尬局面中走出来, 向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帕比尼安、乌尔比安等法学家学习, 在法学研究成就斐然的同时, 也能成为深谙法律技能的实践者, 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身体力行地引导与训练学生不断提高法律实务的能力。

3. 高尚的职业道德。

法律人与医生类似, 差别只在于对象的不同。医生面对的是人身体病痛, 而法律人则要医治社会弊病。两者都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如果法律人的道德弱化或缺失, 在实践中就不但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反而会起到相反的破坏作用。为之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大力培育与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大丈夫”的人生气派,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民主、科学地立法, 公平、正义地执法与司法, 在切实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基础上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合格法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采取什么样的办学思路或办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前述追求的法律人才?自清末近代法学教育兴起以来, 我国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 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其中不少经验仍可资今天借鉴。结合中国实际, 综合各种经验, 本文认为, 法学教育今后应重点鼓励一批有一定办学条件的法学教育单位走博取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法学教育模式之长, 并在此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起来, 宽口径入学, 精英化培育, 业务素质与道德涵养并举的路子。

1.宽口径入学。对已有一定办学条件, 如具有法学硕士或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法学教育单位,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招生规模, 把研究生层次法学教育作为今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智力来源。不过,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 也应注意严把质量关。可以考虑成立法学教育行业自律协会, 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结合行使对法学教育的监督、管理权力。

2.精英化培育。法学主要是一门经验的科学, 目前看, 几乎所有法学课程教学都可以借助演绎或归纳式的方法来进行。而取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法学教育模式之长, 精英化培育法律人才反映到教学方法上, 就是提倡演绎式教学与归纳式教学相结合, 以原理来观照判例, 以判例来提炼原理。落实到具体的课时安排, 两者最好能各占到一半比例。不仅如此, 还应将之与法律实务相结合, 根据教学进度, 适时地把课堂变成开放性的课堂, 在法律诊所或法院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学生切实地感受与锻炼。

3. 业务素质与道德涵养并举。

长期以来, 人们对法律人才应具备一个什么样的道德标准, 总的来说, 还大致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次, 不明确, 不具体, 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现有法律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课程在整个法学教学体系中也是处于聊胜于无的境地。加强法律人的道德涵养虽是一综合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大环境整体的改造与配合, 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如何有效塑造学生“铁肩道义”的精神境界, 并使之在以后的人生中不褪色, 的确是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内地的法学教育事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探讨合格法律人才的标准, 并以此为指导来不断提高法学教育质量, 从而培养和造就出符合国家与时代要求的法律人才, 对法学教育工作者来说, 责无旁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内地的法学教育在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在提出合格法律人才应具备三个标准的基础上, 对如何确立今后法学教育事业发展的路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法律人才,标准,路径

参考文献

[1]何勤华, 陈灵海.统一司法考试后的法学教育[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 (1) .

[2]燕树棠.法律教育之目的[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328.

[3]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7-20.

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培训活动 篇2

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扶持者、引导者,家长的素质、对教育孩子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培养家长的正确教育观念、促进家校合作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努力的方向。社区又是孩子生活中的另一片天地,也是家、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是社区想向家长传达的信息,也是学校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希望家长了解和支持的。

区教育局和友谊路小学紧密联系,经过多次探讨、研究决定联合举办家长培训班,就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及帮助家长们形成正确教育孩子的观念进行相关讲座培训。培训采取年级轮流开班形式,并将家长培训与各年级家长会相结合,更具针对性。

2012年5月11日下午2时30分,区教育局和友谊路小学协共同筹办的2012年第一期家长培训班正式开课了,集中培训在多媒体教室举行,会场内布置得严肃且主题突出,会场外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例的展示。此次接受培训的是面临孩子即将毕业升学的六年级家长,同时西湖街道关协的相关人员也到会,参与了整个培训讲座活动,会场气氛严肃而热烈。活动由孙校长主持,首先家长们认真听了区局张科长讲授的关于“加强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做文明守法的家长”主题的知识讲座,接着友谊路小学校长就“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健康文明家长”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区局常主任就“怎样引导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加强家庭社区联系”作了发言。专题讲座之后,友谊路小学付主任针对五年级毕业班的后期工作进行了政策讲解和相关工作布置。4时10分左右结束了第一期家长培训班的集中培训,分班针对性进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5时左右,家长会圆满结束。

合格法律人才 篇3

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的现实意义

(一) 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学技术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积极适应社会发展, 转变教育观念, 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 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囿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法学本科教育客观存在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因此, 在对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完善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 十分必要[2]。因此, 如何改革完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法学专业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的合格法律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率的客观要求

目前, 与其他专业相比较, 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比较低, 主要原因之一是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愈来愈高, 除了从事教育和科研的机构外,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法律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一定要求, 也就是说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 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因此, 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 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 是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 使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保障。

(三) 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

2010年我国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计, 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 才能培养一流人才, 建设一流国家。法学专业应根据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 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 加强师德修养, 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

二、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的具体措施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带动学科、专业的建设

法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 而高校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为此, 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带动学科的建设, 以学科的建设带动专业的建设, 以专业建设带动科研队伍的建设, 以科研队伍的建设带动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就是要建立理论知识深厚与科研能力突出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要建设成高水平大学, 首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通过提高学历、学位、科学研究等途径使法学专业的教师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并且积极为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这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 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师不仅应从事专业科学研究, 还应当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创新。法学专业教师应具备既精通理论, 又擅长实践的综合素质。通过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起梯队合理的学科队伍, 培养出一定比例的适应法学学科、专业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 以此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从而增强专业的办学影响, 形成良性循环, 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二) 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 带动学生法律道德素质的提高

当前形势下, 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任务。法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 更应具备法律道德。法律人才应是正义的使者、公平的化身。提高大学生的法律道德, 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日常学生管理中, 通过宣传教育, 奖优罚劣, 使学生成为文明守纪, 品德高尚, 具有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为此, 高校教师应当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发挥法律为人民服务的功能, 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 重视、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最重要的举措, 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发展战略性决策。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改革, 我们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人类对文明的积极探索是永不止步的, 这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法学和时代的脚步配合默契, 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不能墨守陈规, 而应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法学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 还是一种职业教育, 即法学教育不仅承担着传播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基本任务, 而且还要从法律职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人格及法律能力。因此, 应从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特点出发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学生个性特征为起点、以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接轨为终极目标。通过实践教学, 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 巩固并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针对法学学科的实践性,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确定可供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基地, 为实践教学搭建平台, 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 还应具备实践经验丰富, 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为此, 一方面, 高校应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 从事司法实践活动, 让教师有机会接触社会司法实践并熟悉司法实务, 从而胜任实践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 在本校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聘请法律事务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做兼职教师或进行实务专题讲座, 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 应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应有所侧重, 大学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 应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形成师生互动。教师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模拟审判、旁听审判、讨论辩论、法律诊所教学等方法吸引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选取恰当典型的案例、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法治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评述, 以使学生加深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模拟审判可在从事司法实践业务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旁听审判可在教学环节中视需要而定, 旁听结束之后, 教师应当及时做出法理分析。讨论辩论是可以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提高极具实践意义。法律诊所教学法是一种把法学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教学的教育方式, 能够激发在校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 法律诊所教学法让学生知道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 知道了现实法律问题中在理论课堂上不可预知的情况[4]。

此外, 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 如组织学生为社区居民开展法律咨询服务, 由教师带动部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及司法考试辅导等等。

(四)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增加知识储备, 提高综合技能

法学是一个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关系较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只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是难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 而是需要将法学知识与其它相关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法学与多种学科联系紧密, 尤其与政治、经济等学科密切相关, 有些情况下, 甚至需要掌握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才能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综合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本学科的与相关交叉学科的阅读书目, 对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 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 一种习惯, 而并非是一种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 坚持持之以恒的精神, 不能有懈怠的情绪。要善于总结学习的经验, 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行严密的思维逻辑训练, 逐步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 法学理论来源于法律实践, 服务于法律实践。法律实践推动了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法学教育仍需要在法学理论及实践领域不断探索, 以构建适应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09.

[2]陈彬.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 2007-12-04.

[3]王俊凤.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5) :268.

把握学生特点培养合格人才 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特点

1“90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

他们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手机、电脑、品牌服饰……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NBA、宽带、报刊电视、美国大片……人们将这个特殊的一代冠以“90后”的称号。就是在2008年, 这代“90”后已经开始走进大学。而“90后大学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特殊群体那?

2“90后”大学生的特点

研究大学生的特点, 研究教育对象, 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从事班主任工作一年多以来, 通过和学生的频繁接触, 我发现“90后”大学生的特点大概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追求自我空间, 忽视制度约束。一方面是他们希望自由, 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不喜欢家长老师等来干涉他们的生活, 希望自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自己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 如果只是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很好约束自己的生活, 例如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不能按时上课等等。

(2) 强调自我价值, 忽视奉献精神。一方面是尊重价值规律, 注重实干, 讲究效益, 反对夸夸其谈, 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 掌握更多的知识, 增长更多的才干,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才干, 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讲究平等交易, “奉献与索取等价”, 不赞成“无私奉献”。

(3) 注重实践参与, 忽视真才实学。一方面表现为敢于冲破传统束缚, 敢想敢做, 勇于进取。另一方面, 一些学生则表现为不思进取, 甘居平庸, “知足者常乐”;或者是放任自由, 谈情说爱, 追求时尚, 贪图玩乐;有的甚至平时不学习, 考试靠作弊。在评先选优, 解决组织问题时, 也托人说情。

(4) 渴望思维独立, 忽视尊重意识。一方面他们思维独立, 获取信息更加快捷, 知识更加丰富, 信息量的极大丰富和创造力的提高, 使得他们渴望成熟独立, 希望能跟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 另一方面他们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不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 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5) 强调主体意识, 忽视团队精神。一方面他们相信自身实力, 注重发展自我, 自主、自立思想和参与管理的意识得到增强。另一方面过分强调自我, 主体意识急剧膨胀, 导致他们的全局观念淡漠, 对集体利益、班级荣誉漠不关心, 群体意识减弱, 团队协作精神下降。

(6) 讲究竞争淘汰, 忽视心理健康。一方面, 他们喜欢竞争, 通过竞争淘汰来展现自己的能力,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 他们在校园环境中要遇到诸如:人际交往不畅、受挫折、竞争失败等等问题, 他们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这些影响日积月累, 未经过适时的调适, 必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7) 强调个人奋斗, 忽视社会责任。一方面他们认为, 求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靠自身的拼搏奋斗。他们不相信权贵而相信自己, 不甘做好人, 要争做能人, 他们敢于毛遂自荐, 推销自我, 另一方面,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奋斗, 把自己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 把自我完善, 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个人奋斗的精神十足, 但缺乏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 教育与管理的措施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措施来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呢?我通过学习并借鉴其他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 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 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 其着力点主要体现在:a.良好的个性心理知识, 包括自我气质的完善、活泼开朗性格的塑造和广泛兴趣的培养。b.人际关系交往的心理知识。主要包括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他人, 交往的社会性要求及技巧。c.情感、意志品质知识, 主要包括有关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练等方面的知识。d.道德心理知识, 主要包括有关人生精神支柱、自信心的树立、不良道德心理防御等方面的知识。

(2)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心理。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稳定的情绪和协调能力。

培养大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a.要具有自我调适能力。人的心理活动时刻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大学生正处于其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现实问题, 以及其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 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 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b.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有友谊、爱与被爱、自尊和尊重别人的心理需要。因此,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才能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感到愉快, 获得帮助与安全感, 消除孤独感。c.要有稳定的情绪和协调的行为。大学生要树立一个稳定、成熟的情绪, 克制冲动带来的不良影响, 要有与自己身份相协调的行为举止。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来加强她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并下意识地在活动中培养她们的协调合作能力。

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开展活动时要能够确保活动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 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尽量多开展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求职技巧, 抗压抗挫能力等方面的活动。

通过参加活动, 使学生们懂得怎样配合班干部的工作, 怎样与同学共处, 增强班级凝聚力, 并充分显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各式各样的比赛也增强了她们的集体荣誉感。

(4)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践行能力。安排大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 如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勤工助学、志愿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可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社会, 逐步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加深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

(5)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培养适应大学这个特殊集体的能力。大学相对于高中来说, 具有业余时间多、管理相对不严格等特点。大学生在进入这个集体之后, 要及时转换角色, 实现从一个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大学这个群体的特殊要求;b.培养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的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 必然受到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要正确看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 要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中, 以积极的心态更新个人的观念和看法, 结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 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

(6) 引导自我教育, 提高道德素质。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大学生知识虽然增多, 但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 不知道自己有何特长, 这样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既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参与, 更重要是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一个人形成了道德信念, 就意味着他对某种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产生了真诚的信仰, 在执行道德规范和实现道德理想中有高度的自觉性, 有强烈的责任感。

(7) 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 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 从正确处理解决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现实问题入手, 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做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要在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锻造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切实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

总之,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特点, “90后”本身没有好坏, 关键是我们如何去了解、理解、接纳和支持他们, 相信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一定能浇灌出参天的大树,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 他们终有一天会独挡一面, 走上社会的中心舞台,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扬子晚报联合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08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8-08-27.

[2]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2008年7月在内部的“新生报到网”上设计的专题调研问卷[Z].

塑造健全人格 培养合格人才 篇5

我校中专护理专业主要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他们的年龄绝大部分在15—17岁之间。这些学生,既有90后这一年龄段年轻人所具有的一些良好的共性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人群的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如个人意识强,群体观念、团队意识差,做事我行我素;缺少爱心,友情观念淡漠;组织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只关心个人的得失,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虚荣攀比,盲目追求生活享受;价值观念淡漠,好坏不清,美丑颠倒;缺失基本的课堂常规和礼仪常识;目无师长,损坏公物,浪费粮食,不尊重别人和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学习无兴趣,学习缺乏动力;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容易走极端等等。诚然,现在的这些90后学生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也要看到,他们这个年龄段正是一个人一生身心成长的黄金时期,是学习知识,完善思想意识,培养行为、习惯,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在看到他们不足和缺点的同时,也应发现他们所具备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运用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他们学做人,教他们学做事,培养和塑造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就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之才;就能使他们在以后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过程中不重蹈他人覆辙,避免犯他人所犯的错误。

针对目前的学生状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从以下方面努力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职业意识。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构建高尚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塑造和形成学生人格和思想的重要方面。用高尚的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使不健康、低俗的思想和非主流意识在校园无立锥之地;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培育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和熏陶学生,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2、开展集体活动,凝聚人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积极有趣的集体活动,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通过活动,凝聚人心,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团结协助,互助努力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

3、严明制度,遵规守纪,弘扬正气

常言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强调组织纪律,整顿校纪校规,从基本的校园礼仪和课堂常规开始,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教育,使学生懂礼仪、知廉耻;树榜样,惩恶行,以正面教育为主,附以必要的惩戒手段。要教育、引导、惩戒“三管”齐下,在校园形成遵规守纪光荣的良好风气。

4、讲奉献,扶弱助困,培养爱心,相互尊重

在校园要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尊重的传统美德。遇事多出力、讲贡献,不斤斤计较;对弱者和家庭困难学生要多给予关怀和爱护,向他们伸出友爱之手,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同学之间无论年级,教师之间无论岗位都应彼此尊重、和睦友善,使传统美德回归校园,用爱心培育和感化学生,使他们真正拥有一颗仁爱、奉献之心,这是他们将来从事护理工作的根本。

5、讲传统,学礼仪,师生互助,同学友爱,构建和谐校园

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近年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许多好的传统被弱化和忽视,丢弃了一些不该丢弃的东西,致使国外先进的没学到,自己优秀的却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因此,要在校院倡导和弘扬传统,高举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旗,教育学生知书达理,提高他们自身修养水平;师生之间讲求团结互助,同学之间倡导和睦友爱,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6、爱护公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现在社会繁荣富足,物质资料非常丰富,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能丢,应该教育学生牢记过去,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好传统,养成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坚决反对一切浪费,坚决同一切毁坏乃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在校园重树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好风尚。

7、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回报社会,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要教育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他们健康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呕心的养育和全面的呵护,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哺育和悉心的教导。他们的吃、穿、用等花费,都是父母辛勤劳动的结果。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学,老师教他们知识,社会为他们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为的是使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能回报家庭、回报社会。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学校尊敬师长,在家庭孝敬父母,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不贪图享受、不爱慕虚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刻苦学习,积极上进,明确人生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为此而不懈的追求和奋斗。

8、创设情景,锻炼学生,磨炼意志,培养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现在这些学生,生活在太平盛世,过着衣食无虑的安稳日子,有家庭、社会的全面呵护,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得磕磕绊绊,因此,我们要设定目标,创设情景,规定情节,通过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工作,考验和磨炼学生,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将来能正确面对生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不顺和磨难,不悲观、不放弃,勇于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顽强拼搏,向着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不懈追求。

总之,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家庭、社会的协作下,经过几年的全面培养,一定能够为社会输送出人格健全、技能全面、素质一流的合格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谈玲华,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

合格法律人才 篇6

一法律课程教师要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喜欢老师用成绩来评定一个人, 认为教师应该一视同仁, 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很重要的, 同时也是被别人所需要的。法律课程教师应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内心世界, 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 单亲的学生往往会被大人所忽略, 往往导致他们无形中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个时候教师应帮助学生走出阴影。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成绩优异的学生, 更需要的是有爱心、有责任感、内心健康的青年。这样的青年, 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马加爵事件以后, 倘若教师在知道马加爵的境遇后能给予他尽可能多的帮助, 绝不会出现如此惨不忍睹的事件。前段时间的李刚、药家鑫, 也说明现在的学生素质亟待提高。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也忽略了很严重的问题——学生的内心教育。作为一名法律课程的高校教师, 我们有义务去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特点, 有针对性地疏导和进行法律课程地教学,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争做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的建议

1. 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要有健全的人格

新时期的法律课程教师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 只有拥有健全人格的老师, 他所教育的学生才会有健全的人格。现实的工作生活当中, 品行修养至关重要, 教师的工作是有形的, 但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新时期法律课程教师所追求的应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新时期, 法律课程教师应有足够的信心, 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这份教书育人的工作。俗话说:“一分自信, 一分成功;十分自信, 十分成功。”法律课程教师要在心里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上好这门课, 能够带动全班同学学好法律课程, 能够激发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教师自己首先有信心了, 才会想尽办法来提高教学成果并坚持下去, 学生才有可能被带动起来。如果教师连这点都没有做到, 何谈去感染学生, 去激励他们对于法律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都有民主、平等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恰恰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 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 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拥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后, 尽管学生们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必须付出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劳动, 学习有时会是枯燥无味的、紧张的, 但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为的就是不让对自己给予厚望的教师失望。

2. 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

现在社会以应试教育为基础, 尽管教育形式正在转型, 还是应该提前认识到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提倡素质教育, 有利于回避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一名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 不仅要做到这一点, 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培养其爱国情操。

3. 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

教师, 是知识的传授者。欲将自身所学传授给学生, 必须先充实自己, 目光不能局限于书本。如果讲课只局限于照本宣科, 学生听起来必定枯燥无味。要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就要旁征博引。同时, 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同样一件事, 有的教师说起来简单明了, 让人一听就懂;有的教师说起来含糊不清, 让人难于明白。同样一个问题, 有的教师讲起来言简意赅, 让人一听就懂;有的教师讲得拖沓繁冗, 让人费解。要使自己语言表达能力高超, 就应多阅读, 多看看人家的语言表达, 自己的语言表达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语言表达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教师要学习, 如果不进一步学习, 就会落后于学生。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法律课程教师, 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多看、多听、多积累, 同时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 尽量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既幽默风趣, 又浅显易懂。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更多的有利于学习的好思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为此要加强业务学习, 增强改革意识, 积极参与教育改革,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刻苦钻研,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 努力扩大知识面, 不只懂自己所教的课程, 还要精通相关的课程和领域。知识面广了, 课讲起来就活了, 就更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就会让自己赖以教育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之水”, 常换常新, 源源不断。

4. 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要有乐观的心态

乐观的心态是品质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态度。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 心胸豁达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乐观是他们的情绪体验。悲观的心态泯灭希望, 乐观的心态能激发希望, 乐观是工作顺利的条件。一个理想的法律课程教师, 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只有先认识自己, 才能先知先觉, 了解别人的感受。要经常思考如何把自己放得低一点, 要经常吸纳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 甚至借鉴别人的教训来告诫自己;要具备开阔的眼界, 宽广的胸襟, 宽大的气量, 能容逆耳之言, 从谏如流;能容不顺之事, 逆境奋发, 不怨天尤人。只有把眼光放长远, 才能胸怀万物。

5. 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工作中, 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即服务精神、牺牲精神。它是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教师的奉献精神表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 坚守自己的岗位, 不为金钱所动, 不为权势所屈, 如蜡烛, 燃烧了自己却为世界带来了光明。教师的工作, 是世界上最无私的工作。同时, 教师是世界上最不求回报的人。所以, 教师的职业注定了他必然要追求的是“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境界。因此, 一旦走上教师岗位, 别问学校给了你什么, 先问你为学校做了什么。

6. 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并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内容, 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专题研讨。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学生, 还要把学生当做朋友, 当做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尊重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更新教育观念, 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 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 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 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 教师只是其中的一个渠道。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网络发达的时代, 很早便接触很多新事物。作为教师, 必须与时俱进。教师需要与学生沟通, 如果没有共同话题, 则很难进行交流。同时, 当前社会的学生, 防备心很重, 给人的感觉是很要强但内心又很脆弱。作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法律课程教师, 承担着为中国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的责任, 不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 同时也要教学生们做人的道理, 而且后者要比前者重要得多。教师应该学识丰富, 偶尔讲讲外面的美好事物, 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期盼, 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那些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得到。所以教师不仅是教书, 更要育人。

作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教师, 只具备对自己职业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了解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 尤其要了解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错误不能动不动就指责和抱怨, 要不断引导和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 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高职院校学生也不例外。笔者在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 尽力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 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 学生的创造火花才能迸发出来。要想把课上好, 还必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下课后和学生多聊聊, 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深浅程度就知道了, 教师讲课就有了针对性, 效果就好得多。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师, 以身作则, 用精神去感染学生, 用希望去激励他们坚持下去, 帮助他们明确目标, 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帮助他们建立自尊, 树立信心, 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是笔者在高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中一直遵循的原则。

7. 要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还要摒弃传统方法, 引进互动模式教学

传统的法律课程课堂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 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大胆尝试, 彻底突破过去那种老师授课、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 注重加强师生互动, 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约束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 教师由过去的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而学生由过去的接受者变为学习主体。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结束语

教学与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 被称之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把教师比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是社会对教师的厚望, 也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所在。教师要不断学习, 不断进取, 争做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然后结合自己多年的法律课程教学和工作经验, 给出了如何调动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建议, 并进一步阐述了在新时期争做一名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的具体方法, 最后对如何争做新时期合格的法律课程教师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新时期,法律课程,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1]张红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素质[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S1) [1]张红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素质[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S1)

构建英语高效课堂培养合格人才 篇7

一、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活泼起来,让学生轻松起来。例如在讲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one中的《Anne’s Best Friend》时,文中讲述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于是战乱中的犹太人妻离子散,他们被纳粹党驱逐,受尽屈辱、历尽磨难。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无法体会安妮的心境。于是,我给同学们看了《安妮日记》这部电影,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安妮当时的遭遇。还有德国军官对待犹太人先用鞭子抽,然后绞,让一个个志向远大、才智过人的犹太青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学生感慨道:“这些法西斯分子真是可恶啊!”最后,学生问我一个问题: “Why did the Germans,kill the Jewish?”然后,我鼓励学生去上网查资料,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开阔了思路,也丰富了想象。

二、充分研究教材,灵活进行课堂设计,创造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语法是最让学生头痛的,由于理论性强、教师发挥性差、互动性少等,使得语法教学内容枯燥而不具备生动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气氛也往往沉闷,学生易产生疲劳心理。如何在语法课堂上别开生面, 减轻学生对语法教学的恐惧感,对我们教师是个挑战。其实,如果语法课能够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到交流、沟通的效果,我们的学生会更加自信。如我在讲解名词性从句时, 以会话的方式问学生:Who is the tallest student in our class?学生答: Sam. 我趁热打铁说出且在黑板上写下这个句子:That Sam is the tallest student in our class?is known to us all. 我继续问学生:Will you comeand helpmethisafternoon?学生答:Yes!于是,我马上说出句子: That you will come and help me this afternoon?is certain.同样在讲定语从句时,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苹果,一个又大又红,另一个又青又小。然后问学生:which apple do you like better?学生回答:the big one. 于是我英语说出:you like the apple which is big but I do not like the one that is green and small.让枯燥的语法口语化、说教戏剧化,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主参与意识强烈,意犹未尽,对所学内容很快应用自如。

三、多激励、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记得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教师应赏识不同个性的学生, 允许他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适当布置英语课后作业

创新毕业设计,培养合格人才 篇8

1 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毕业设计时间得不到保证

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每年的三、四月间,正是毕业设计与学生找工作、考研复试最为矛盾的时期,二者重合给毕业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会把找一个好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在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而然的就将毕业设计放到了从属地位。而考研复试一般也在四月举行,学生需花较多的时间复习,减少了毕业设计(论文)的精力投入,因考研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也开始出现。还有部分同学要在最后一学期解决遗留的重修、补考等问题,毕业设计时间也得不到保证。

1.2 毕业设计的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岗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由于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普通高校教师与企业接触少,对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不够;同时由于学校的实验设备主要服务于理论教学,加上经费的限制不能及时更新而变得陈旧,所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工艺方法、设备、应用软件和实际生产科研有相当的差距,以至于学生到企业参加工作后觉得什么都是陌生的,都得从头学习。毕业设计作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实战演习”却无法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岗能力。造成了所谓的“高分低能”,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企业经常打出“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应届毕业生免谈”就是这一现实的写照。

1.3 合格指导教师的缺乏

随着国家招生数量的增加,使得我校毕业设计的指导师生比出现了不足的情况,由于我校教师较少,广大骨干教师不光面临着繁重的课堂教学工作,同时为了学科的发展和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还要抽出时间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教师因指导的学生太多而顾此失彼,也有些指导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自身水平不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 改革措施

2.1 提高对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员不可缺少的基本训练。所以在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今天,在强调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着重训练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尽早摆正实践教学的位置,充分认识学生创新精神、爱岗敬业、职业素养等素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改变实践性教学环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辅助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和错误认识,理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构建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理论的良性循环机制。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要求进行调查,研究现象,探求规律,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予以制度保障,严格、规范执行教学计划,将毕业实习的“实”字予以脚踏实地的落实,让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多机会接触社会和生产实践,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毕业设计推行“双导师制”,在校内教师的传授和校外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将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用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适应实际工作,迅速成为能合乎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1]。

2.2 提前毕业设计的时间

学生要做好毕业设计,没有充足的时间是不可能的。而学生在做毕业设计和找工作之间,几乎毫无例外的更着重后者,把做毕业设计放在从属的位置,投入的时间精力是远远不够的。鉴于此,日前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适当提前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让学生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中选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展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毕业设计的时间提前后,可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以下安排:

第1阶段为第7学期的后半学期。学生选题,师生见面。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书》,熟悉毕业设计的题日,拟订毕业设计(论文)计划,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作出英文翻译。参与指导教师科研工作的可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第2阶段为第8学期的前半学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如,熟悉生产工艺、过程设备、选择优化设计方案(拟定试验计划)、工艺计算(完成试验)和数据处理等工作。如果通过研究发现有些试验数据不够,还可以补充一些试验内容。总之,在此阶段要获得所需要的全部设计结果或最终试验结果。

第3阶段为第8学期的后半学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绘图,准备论文答辩所需要的材料,通过论文答辩。这样毕业设计由一个学期延长为一个半学期,且利用了其中的一个假期,增加了查阅资料、实践环节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具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进行思考和工作,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解决方法,从中掌握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工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3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确保课题来自企业实际

为能确保学校指导教师对企业调研的工作顺利进行,从企业的生产实际中提炼出毕业设计课题,加强学校和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要求学校教师转变思想观念,积极 主动和企业联系沟通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需要学校积极主动地与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联系,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学校以场地引资源,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顶岗实习基地,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起密切合作的关系。

应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并签订工学结合的校外顶岗实习协议,为开展学校师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交流及为毕业生推荐顶岗实习单位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如与企业合作组建企业生产和实训一体化的实训基地等,以充分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并进一步促进师生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合作。

2.4 加强毕业设计师资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指导老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科研背景。工科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要到生产一线工作,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是重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相应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指导教师最好由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提倡建立以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为组长的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实行副指导教师制度,让新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能够有一个熟悉和成长的过程,这样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也可以让新教师得到锻炼,提高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可聘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参入毕业设计。总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应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群体。

3 结 语

企业当前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活力,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学生最后一次综合训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近年来的毕设改革实践表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具有一定设计开发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摘要: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过程。目前,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时间不足、师资缺乏、题目陈旧等问题,必须对毕业设计进行改进。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毕业设计时间的实施计划,提出了一些加强师资的方法,提供高质量的毕业设计题目,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足宝顶山石刻下一篇:非机械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