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2024-05-10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精选十篇)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的63例手术病例为对照组, 此时间段内我科室护理人员为22名, 年龄为22~35岁, 平均 (29.7±3.4) 岁;以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阶段的67例手术病例为研究组, 我科室该时间段护理人员共22名, 年龄为24~37岁, 平均 (29.5±3.2) 岁。对比两组对象基线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 研究组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首先根据科室具体情况进行分组, 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小组, 包括护理文书检查组、消毒隔离组、压疮控制组、质量管理组、基础护理组及实习教学组。各小组人员可根据护理人员报名进行划分, 每组成员4~5名, 其中包括1名小组长 (由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者胜任) , 每名护理人员最多加入两小组。分组明确后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使其对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有更深的认知, 并提高其工作责任心, 明确工作职责。根据科室需要可将各小组工作内容及职责打印分发, 并定时进行工作总结, 探讨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完善质量控制小组的建构。

1.3 观察指标

运用自制护理质量评定表对两时间段内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定, 内容有基础护理质量、护理科研质量、护理操作质量、心理护理质量及健康教育质量等。每项分值最高为100分, 并统计患者投诉情况及护理模式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管理质量比较

研究组护理科研及护理操作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质量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时间段内患者投诉率及护理模式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满意55例, 不满意8例, 不满意并投诉为6例, 投诉率为9.52%;研究组:满意65例, 不满意2例, 不满意并投诉1例, 投诉率为1.49%。研究组患者护理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投诉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主要内容是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及管理, 这也是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及竞争力的重点内容[2]。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各小组护理人员应对工作内容及职责进行了解, 包括:①护理文书检查组对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的记录簿进行核实, 检查手术室护理各项内容是否有效落实;②消毒隔离组对手术室内的整体卫生情况进行检查, 记录是否存在物品排放、无菌操作情况是否规范等;③压疮控制组对患者压疮出现率进行记录, 检查压疮预防效果;④质量管理组对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应急预案、规章制度等各项内容落实情况进行核实;⑤基础护理组检查手术室内区域划分情况、物品摆放、标签位置及空气环境情况是否符合要求;⑥实习教学组对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及学习任务分布情况进行记录并检查落实情况。

本研究数据显示, 研究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面好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模式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可见,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实施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患者对该模式的满意度较高,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华亭县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间段的患者为对照组, 以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时间阶段的患者为研究组, 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患者投诉及护理模式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质量均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护理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投诉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运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效果较好, 各项质量控制情况总体较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手术室

参考文献

[1]张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0) :121-122.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工作计划 篇2

护理工作的服务最终体现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医院质量管理“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的要求,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因此必须紧紧围绕质量这条主线,根据医院及护理工作计划,制定本计划:

一、护理质量的质控原则:

实行院长领导下的质量管理监控,落实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全面落实质控前移,加强专项质控,落实纠纷缺陷管理,实施安全预警管理。

二、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每月制定重点监测内容并跟踪存在问题。

(二)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培养一支良好的护理质量管理队伍

1、发挥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环节质控和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实行平时检查与季度检查相结合,重点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2、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注意对护士操作流程质量的督查。抓好三级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层层管理,共同把关,确保质量,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全员参与护理管理,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

3、完善护理质控管理委员会制度,职责,每季度召开会议,对护理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4、加强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护理部对护理缺陷差错及时进行讨论分析。

5、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

6、建立并健全安全预警工作,及时查找工作中的隐患,并提出改进措施。

龙山门诊

2013年2月1日

护理质控小组工作计划

纳日松中心卫生院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篇3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7-01

护理质量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最主要内容,如何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又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1]。由于手术室的特殊性,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较大,工作内容较为繁琐,手术室护理不当很可能会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手术室护理质量对于患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手术护理操作方法。对手术护理的质量进行控制,能够有效的避免手术护理不当事件的发生,但以往的手术室护理中,往往靠护士长一人对手术室的护理质量进行控制[3],控制力度不足,且控制不够全面。我院从2014年起,开始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从2014年起,开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我院手术室中设置6个质量小组,建立四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对手术室的护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1.2方法

通过护理部门的检查内容,在相关科室内设置质量控制小组,数目为6个,分别为护理教学组、护理5S管理组、消毒组、压疮护理组、文书检查组以及质量检查组。每个质控小组应设置至少2名质控员,质控员需要熟练掌握护理理论知识,并且具有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可由符合以上条件的手术室主管护师担任。质控小组内设立四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即科护士长-护士长-质量控制人员-专科组长,对手术室的護理质量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科护士长和护士长的职责是全面监控护理质量;质控员的职责是对其所在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向科护士长和护士长进行信息的反馈,以便于及时的对异常进行处理,并且根据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护理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专科组长的职责是配合手术室的手术操作,对手术室中的护理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护士长应根据手术室的各科护理特点,为各个质控小组制定相对应的合理的质量评估标准,将初步制定的质量评估标准和各科室相关人员进行讨论,最终对质量评估标准进行确定。各个质控小组的质控员应根据质量评估标准,对手术室的护理质量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如发现护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在每周的例会上,对各小组质控结果进行点评,表扬质量较好的小组,对质量报告进行详细的记录,可作为护理人员年终的绩效考核的凭证。

1.3观察指标

对被选为研究对象的这两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并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 )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使用[n(%)]表示。当P值小于0.05时,则认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013年,我院手术室管理中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护理不良事件共发生87例,2014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共发生21例,由此可见,2014年我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

2.2护理质量评估情况

2013年,我院护理质量的评分为(81.84±1.73)分;2014年,我院护理质量的评分为(94.21±1.89)分,我院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2014年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2013年(P<0.05)。

3讨论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分为四级管理体系,管理职责明确,提高了护理管理的工作效率。手术室的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增强护理的发展活力。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中,对质量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质量管理标准,使质量管理标准化,明确规定了各项护理工作的质量评估标准,改变了以往质量管理检查的被动性[4],使质量检查实现了主动化和标准化;将护理质量评估量化,能够对护理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能够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客观、公正。护理人员直接参与到护理管理中,不仅有利于培养护理质量管理骨干,还能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护理人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本次研究中,我院2014年起在手术室的护理管理中实行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各科室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明显减少,护理质量的评分明显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设置质量控制小组,不仅可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护理质量评估的标准化,对护理人员的年终考核能够做到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洪海珠,林凤,陈连娣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5):619-620.

[2] 别逢桂,李柳英,王文平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96-597.

[3] 伊学珉,朱学玲.“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40-141.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篇4

资料与方法

我院属于一所集医疗, 教学, 科研, 预防保健, 健康指导为一体的二甲医院, 拥有床位260张, 4个手术间。

探究方法: (1) 创建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护理部每个季度的检查内容, 创建6个质量控制小组, 包含消毒、压疮、五常方法、护理质检、管理质检和教学6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选出3名质量控制员, 构建以护士长-质量控制员-组长为一体的三级质量控制体制, 并对护理的整个过程实施全方面的质量控制管理。 (2) 每组的工作责任:消毒组需要对手术室中的卫生进行无菌操作, 并将手术室中的物品摆放整齐;压疮组需要对压疮的产生以及防止进行相应的评估;五常法则是需要对整个手术室的环境、区域的划分以及物品是否摆放标准进行检查;护理质检组则是需要对护理记录或者单记录进行相应的检查, 同时还应该检查其手术护理需要的注意事项是否落实到实际中去;管理质检是对规章制度、应急措施、工作情况的落实进行相应的检查;教学组是对学习记录以及任务进行检查, 同时还需要落实整个护理的培训方案。 (3) 制定质量控制标准:通过护士长以及每个小组的质量控制员来一同编制质量检查控制标准, 同时与每个科室手术室的特质相结合, 以此来编制每个小组的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见表1。

评价标准:将不良事件进行相应的记录, 依照表1进行相应评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应用模式之前发生不良事件25例, 在应用之后公发生不良事件2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对于传统手术室管理模式而言, 护理管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通过护士长一人来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 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1]。例如护士长本身就会受到文化素质的影响, 而在现今社会, 其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某些情况产生。现代条件下的质量控制小组则是由护士长-质量控制员-专科组长为体系的三级质量控制体制, 每个岗位都具有自己的责任, 并且能够达到层层管理的目的, 促使整个手术室的管理逐渐全面化以及具体化[2]。质量控制小组的组成人员较多, 在这小组中, 不但有护理人员, 还拥有专业性的质量控制人员, 并且每个管理人员的素质都会得到相应的保证, 与此同时, 护理人员的参加以及管理, 充分地将自身的才能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这样不仅仅提升了整体的管理质量, 还能够对护理骨干进行相应的培养。除此之外, 利用编制相应的手术室管理质量的标准评定, 使得管理过程逐渐走向正轨, 同时能够使护理人员遵守其标准, 使检查人员能够有所根据。所以, 在实行质量控制标准过程中, 需要遵循其管理手段。其手术质量控制小组的创建, 能够发挥其整个团队的力量, 以此来加强整个团队的能力, 还能够增加医院科室之间的互动性[3]。手术室质量控制小组的创建使得各项工作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对个人的工作质量进行相应的科学评价, 从而呈现了公平、公正的管理思想。

而在此次的探究中, 应该运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 并以此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得到了相应的控制, 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照之前相比呈现下降趋势[4]。并且每一项的评价指标也在应用质量控制小组之后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升了总体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采用质量控制管理能够促使手术室的管理逐渐变为标准化, 并且能够提升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发展, 同时还能提升整个护理的质量, 并以此来加强专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别逢桂, 李柳英, 王文平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7) :596-597.

[2]张俏霞, 吴卫娟.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9) :411.

[3]吴娟, 谢月霞, 招坤兰, 等.分组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3) :103-105.

护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篇5

为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坚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疗管理的核心内容,牢固树立为病人服务宗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成立护理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黄育红

成员:王四连刘志惠杨丽春钟瑞芬曹高华林三妹卢海霞

吴金连

工作职责:

1.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制定护理临床工作各项考核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护理质量的稳定与持续改进。

2.每季度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检查,严格掌握质量标准,正确评价护理工作,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在全院护士会议上进行评讲,督促落实。

3.负责病人满意度调查。

4.对护理缺陷,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鉴定、提交处理意见。

5.制定全院护理人员培训方案,考核方案。

麻布岗中心卫生院护理部

实行综合目标考核控制护理质量 篇6

关键词 综合目标 护理 质量控制

几年来,我院实行综合目标岗位责任制考核,对医疗护理工作进行重点质量控制,以确保我院各项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2006年我院参加天津市卫生局三级医院评审工作,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我院的综合目标考核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使我院的护理质量显著提高。

原则、依据与评估体系

制定综合目标的原则:首先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目标的基础性、可比性、可行性、导向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把质量管理、经济管理、医德医风管理、技术进步、缺陷管理、行政管理和工作指标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综合目标的依据:标准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质量控制的依据[1]。我院以市局医院管理各质控中心的质量控制标准、市三级医院的评审标准和我院多年来不断完善的综合目标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

综合目标考核评估体系:我院设立了质量控制委员会、质量控制办公室和各临床科室的质控小组,构成三级质量控制网络。护理部作为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管理机构,负责护理质量标准的制定、监督考核和评估。护理质量的标准性控制和管理,不仅有利于考核和评估,亦有利于其公平公正性,更有利于分工合作的协调,有力地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综合目标考核标准

以组织管理、医德医风为基础,医疗护理技术为重点,强化安全管理为保障,对每位护理人员及每个护理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

医德医风:各病区、门诊窗口设服务监督台、患者意见本和文明服务规范。每月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每月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向每一位患者发放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调查表,每月每科选出患者最满意的护士,在院报上给予表彰;医院设立护理人员委屈奖,表彰那些在医疗护理服务中由于正常的工作,受到患者侮辱却能保持冷静态度,使医患矛盾得到缓解的个人;对那些损害患者利益,给医院带来不良影响的科室及个人,给予严肃批评和处罚。

护理业务技术质量:护理部抓护理质量管理,根据不同科室不同岗位制定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评分原则。如病区、门急诊、手术室、供应室、产房等不同病区的质量标准;基础护理、分级护理、重症护理、抢救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护理表格、夜班工作等质量标准,护士长管理标准等。根据标准每月每科自行业务技术质量考核,护理部每半年考核1次;每月护理部根据标准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评估,并将考核评估结果和奖罚情况在每月院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汇报反馈给主任、护士长 。

护理安全质量:健全护理岗位责任制及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做到定岗定编,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健全的自我约束机制,签约上岗,定期考核评估,不断监督检查、指导,形成一个层层负责、逐级把关、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控制的质量责任制。使我院的护理工作处在安全有效的最佳运转状态。

方法及措施

转变服务理念:护理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病人满意度的观念,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增强全方位服务的意识,把改善护士服务态度和护理工作质量纳入医德医风建设的议事日程中。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护士业务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加快学习的速度,掌握护理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丰富护士的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熟悉交流沟通的技巧。

抓好护士岗前服务态度的培训:举办专题讲座,从护士的着装仪表、语言规范、行为举止等入手教育,使护士对病人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工作积极认真、高度负责,给人以信任感,保证病人的护理安全,减少护理差错。

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护理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思想教育,改变旧的思维方式。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制约,加强管理、检查、督促,定期对住院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各职能科室分别对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检查评估,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每周护理部召开护士长例会,听取各科质控小组自查情况汇报;每月召开全院科主任护士长例会,各职能科室主任总结汇报综合目标岗位责任制考核评估情况,扣分多少与科室经济直接挂钩,每降低1%扣发科室当月奖金的1%。质控办每月将院综合目标考核评估情况在医院简报上刊登,存在问题限期改正,对于不达标扣分较多的科室和个人免去年终参加评选先进的

资格。

效果评价

护士长的质量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调动了护理人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的积极性,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使护理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提高了护理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能够耐心细致地为病人服务,从而得到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和好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达到98%。通过周护士长例会、月综合目标考核,使护理人员工作谨慎,严肃认真,培养了慎独精神,提高了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减少了差错,杜绝了事故。

通过每月进行综合目标考核评比,有力地加强了自我约束力,同时增加了各科护理人员的团队精神。

提高了学术水平:增强了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积极参加“三基三严”的培训;各科积极派遣护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综合目标岗位责任制标准,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使我们的护理质量不断攀升。在2006年天津市医院评审过程中,我院的护理工作得到护理专家的好评,因此使我院从二级医院顺利晋升为三级医院。总之,实行综合目标岗位责任制考核标准对护理质量进行质量控制,方便易行,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篇7

1 实施方法

1.1 成立约束保护质量控制小组

成立约束保护质量控制小组, 由精神科科护士长任质量控制组长, 每个病区一名责任护士成为质量控制成员。

1.2 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分工

质量控制小组分别负责组织学习相关知识和授课, 约束保护工具使用培训和考核, 约束保护工具使用情况登记, 经验总结与分享, 制度与流程的修订。

1.3 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培训

质量控制组长统一组织小组成员学习, 明确组长和组员的职责, 掌握质量控制标准和细则, 熟悉检查方法和灵活运用。

1.4 质量控制标准及内容

以《浙江省精神病专科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为基础, 结合我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设立五个项目, 包括患者评估、约束方法、护理记录、保护观察登记、患者的基础护理和人文关怀。以表格形式制定每个项目的质量考核标准及扣分细则, 基础分为100分, 95分为优秀, 90~95分为合格, 90分以下为不合格。

1.5 质量控制方法

质控员建立一个质量检查登记本, 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进行检查和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指导纠正并记录在质量检查登记本。质控小组每月对各个科室进行质量检查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 及时向护理部汇报各科室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 以利于护理部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质控小组每月召开质控会议, 对质控小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 找出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如进行流程和制度的修订, 提交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讨论。每季度通报约束保护工具使用情况, 对约束保护率高的科室进行原因分析。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掌握质量管理理论, 了解约束保护工具使用培训和考核, 要求人人达到90分以上, 评分标准为100分。

2 效果与体会

2.1 住院期间保护约束措施使用率降低

通过培训, 使护士熟悉与保护性约束相关的法律知识, 严格掌握约束保护的应用原则, 避免盲目、随意使用约束保护[1]。2012年精神科住院总床日数168 589, 保护约束人次数809, 住院期间保护约束措施使用率0.48%。2013年精神科住院总床日数183 996, 保护约束人次数552, 住院期间保护约束措施使用率0.30%。

2.2 有效地减少心理不良反应

调查显示约束保护给病人带来不良情绪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是厌恶、受辱和生气、愤怒, 其次是害怕、恐惧, 接着是悲伤或惊奇、迷惑[2]。实施约束保护前要充分沟通, 尽量向患者说明约束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能维护患者的尊严, 减少受辱和生气等情绪。事后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及安抚工作, 提供人性化服务, 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4]。

2.3 减少护理缺陷

2012年5月对保护性约束制度进行了修订, 完善了约束制度, 规范了约束流程。全院护理人员进行约束技能培训, 熟知约束指征, 掌握约束技巧及约束使用原则。娴熟的操作技巧, 能敏捷地应付患者的突发冲动, 对保障医疗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5]。建立约束保护登记本, 统一的记录格式和内容, 使护士有章可寻, 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进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6]。2011年发生2例严重约束保护不良事件, 一例是保护不当致肋骨骨折, 另一例是保护不规范致皮肤破损。2012年3月-2013年3月无约束保护不良事件。2011年共发生护理缺陷72例, 保护约束人次数809, 占8.8%, 2012年3月-2013年3月共发生护理缺陷29例, 保护约束人次数552, 占5.3%。

2.4 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质控员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进行检查和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 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为提供人性化服务做到保障[7]。在约束期间, 重视护患交流, 接受患者倾诉, 安慰疏导患者情绪, 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每1~2小时松解一次, 并做肢体按摩或肢体被动运动。做好约束期间的饮食进水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以及大小便护理, 及时处理不适感。提高了约束期间的护理质量, 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治疗依从性能得到大大提高[8]。

2.5 提高患者和家属满意度

实施一年的质量控制, 通过问卷调查获知,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分别由92.3%上升到96.7%, 90.1%上升到93%, 无因约束保护而引发的护患纠纷。

3 小结

约束保护对精神科病人有不利身心影响, 易引发护理纠纷, 在实践中尽量避免使用。而规范合理使用约束保护, 能减少约束保护对患者身心的不利影响, 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得到患者的配合, 保证护理安全, 避免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郭岩.对住院精神病人保护性约束的法律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3) :127.

[2]黄淑兰, 姜小鹰.非暴力危机干预技巧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4) .

[3]邢善勇, 张长军, 卢爱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知情同意的护理告知程序[J].医学与哲学, 2007, 28 (1) :62-69.

[4]白华.精神科患者约束保护使用特征及临床护理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 2013 (7) .

[5]张敏.精神科护理人员保护性约束操作考核成绩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7) :64-65.

[6]范秀清, 杨松娥.住院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护理缺陷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24) :封4.

[7]兰华, 万月兰, 徐淑娴, 等.精神科约束带制作及应用方法的改良[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3) :71-72.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肿瘤化疗置管患者共计40例, 其中包括男性24例和女性16例, 年龄范围为42~75岁, 平均年龄为 (57.3±14.8) 岁, 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前进行护理的20例设为对照组, 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后进行护理的20例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 (平均年龄、化疗方案和生活质量评分等) 经统计学检验, 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肿瘤患者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前后的插管护理质量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首先成立病区质量控制小组:通过考核方法选拔出三名具有较强责任心、护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护士组成质控组, 主要工作内容是日常护理和病区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维护、宣教和质量控制。具体方法:一是规范制度, 尤其是对导管的维护制度要严格加以规范, 制定维护检测列表, 内容包括患者信息、导管的型号和品牌等、维护记录以及拔管的时间和原因等。二是规范宣教制度, 质控小组成员应该对每个进行置管的患者从入院开始就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置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应对措施, 对患者的日常饮食和注意事项进行指导, 与存在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的患者积极沟通, 做好心理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肿瘤患者在病区质量控制小组的护理下, PICC置管护理质量获得明显提高 (P<0.05) , 主要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院自2012年成立病区质量控制小组以来, 对肿瘤患者的PICC置管护理质量获得较大的提升, 与2012年以前未实行质量控制的对照组患者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所需的穿刺次数和并发症情况等均获得比较明显的提升。质控小组通过制定严格的导管维护制度, 能够保证肿瘤患者有一份完整可查的置管监测资料, 方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法, 通过循环反复的评价达到逐步改进的目的。规范的制定完善的宣教制度的原因是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成功率不但与护士的维护有关, 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依从性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宣教, 可以使患者在置管治疗过程中更密切的配合医护人员, 提高治疗成功率[1]。

参考文献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篇9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中心共有护士32人, 其中主管护师7人, 护师12人, 护士13人;大专22人, 本科10人;工作年限3年~25年 (8.5年±2.2年) 。2013年5月—2014年5月选取32例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重症中毒病人实施常规性护理, 其中男22例, 女10例;年龄3岁~52岁 (28.8岁±2.5岁) ;中毒类型:有机农药中毒10例, 毒蛇咬伤10例, 蜂蜇伤5例, 误食毒蘑菇4例, 其他3例。2014年6月—2015年5月对本院收治的36例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急性重症中毒病人应用专业小组质量控制模式实施护理, 男22例, 女14例;年龄3岁~52岁 (28.8岁±2.5岁) ;中毒类型:有机农药中毒12例, 毒蛇咬伤12例, 蜂蜇伤8例, 误食毒蘑菇4例, 其他2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中毒类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实施前采取常规性护理。实施后在实施前基础上应用专业小组质量控制模式实施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 专业小组设立及管理。将科室医护人员分为优质护理组、抢救物品组、感染控制组、病区管理组、设备管理组、技能考核组及特殊治疗组7个专业化小组, 每组设立组长1名, 组员3人或4人。组织结构:建立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3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工作目标:以持续质量管理作为护理工作目标, 实施动态管理, 并形成质量控制-评价-反馈全程质量管理体制。 (2) 实施内容。优质护理组负责对透析病人健康状况、个性化透析及健康教育进行评价;抢救物品组负责抢救药品、物品管理及抢救技术培训;感染控制组负责无菌操作、手部卫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等;病区管理组负责药品管理、医嘱核查、环境管理;设备管理组负责各种仪器设备的校验及维护;技能考核组负责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及基础护理操作流程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特殊治疗组负责新技术的开展、培训及督导。 (3) 实施方法。各小组在组长及护士长的领导下, 建立本组检查标准及管理制度, 并对护理工作进行直接指导及监督,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及跟踪调查反馈, 并制定护理改进措施, 每周在医护交接班时提出并进行改进。每月开展各小组质量讲评分析会议会, 并对专业小姐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评价并制定下一步计划。组长负责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测并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组内成员分担质量控制工作, 并协助组长做好质量监测、改进及汇报工作。

1.2.2 观察指标

(1) 护理质量评价:由研究者对两阶段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包括病区管理、感染控制、优质护理、抢救物品、技能考核、特殊治疗、设备管理, 每项总评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高。 (2) 记录两组昏迷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 (ICU) 时间、阿托品使用量、治愈率、满意率、并发症及病死率情况。治愈:病人各项生命指标及特征恢复至术前状况。满意度采用病人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总分100分, >90分为满意度。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血液净化是一门专业性及技术性非常强, 护理风险较高的工作, 通过对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质量控制, 可降低病人血液净化时护理风险,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4]。本研究对急性重症中毒行血液净化治疗的病人应用专业小组质量控制模式实施管理, 根据制定的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 严格遵守PDCA循环法对病人实施质量管理, 实施后病区管理、感染控制、优质护理、抢救物品、技能考核、特殊治疗、设备管理等指标评分高于实施前 (P<0.05) , 且实施后病人治疗后较实施前理想, 病人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满意率较高。这表明专业小组质量控制模式提升了护理质量, 有力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分析其可能原因如下。 (1) 护理组长通过督促组员认真落实对科室护士护理质量及检查结果, 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形成原因, 并制定完整的改进措施[5,6]。同时减轻了护士长繁重事务, 使得护士长将精力放在人才培养、病区护理建设、技术创新方面, 从护理管理点、线、面等方面提高质量, 实现了护士长对科室的全面质量控制, 提高了护理质量, 从而保障了病人护理安全[7,8]。 (2) 采用专业小组质量控制模式实施管理, 通过引进“互动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护士管理作用, 调动护士自我管理及积极参与科室业务管理的意识及能力,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热情及潜能, 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9]。 (3) 通过对病人实施专业小组护理质量控制模式, 提前对血液透析病人实施干预, 使得护士能全面掌握病人治疗、检验、健康教育及心理需求等各项指标, 让病人充分体会到精细化、人性化服务, 提高了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10]。同时促进了医患间的沟通及交流, 使得医生配合更加默契, 确保血液透析能顺利进行, 提高了工作满意度。良好的医患关系, 营造了血液净化中心良好的执业环境, 减轻了工作压力, 激发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 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 专业小组质量控制模式能有效提高血液净化中心各环节护理质量, 有利于提高护士管理能力及意识, 促进专科人才梯队化建设, 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从而为医护人员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英, 李莉, 熊世红, 等.血液净化抢救各类急性中毒病人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10) :50-51.

[2]黄艳, 邵晓珊, 李宇红, 等.34例中毒患儿血液净化治疗的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 2013 (12) :1144-1145.

[3]陈娟娟, 邢小红.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和护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5 (2) :107-110.

[4]李丽景, 霍习敏.血液净化治疗小儿百草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2) :82-83.

[5]王琪, 陈晓玲, 仲丽丽, 等.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糖尿病乳酸酸中毒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 (3) :299-301.

[6]李志华.血液净化抢救各类急性中毒病人的护理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 (3) :157-158.

[7]梁新蕊, 徐庆华, 赵君花, 等.专业小组质量控制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血液净化, 2014, 13 (4) :350-352.

[8]童晋琴, 潘晓琴, 周玉霜, 等.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氧化乐果中毒病人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2) :31-32.

[9]李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5 (2) :110-111.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篇10

一、建立质量控制小组, 提升产品质量

远迪实业集团自建立之初, 就采取了众多措施, 确保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尤其1999年, 集团在重庆成立王合科贸有限公司, 进入全国摩配市场前沿后, 积极探求确保每件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1999年底, 集团设立了河北省唯一的摩托车配件研究所, 积极从事产品研发。以此为契机, 开始在生产部门建立由6-10人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 负责生产环节的产品检验、事故分析、产品基础研发等工作, 在集团内部打造良好的质量检验控制氛围, 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这一做法, 为集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赢得同力帆、涪柴等大型企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质量控制小组在员工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一) 丰富了以人为本, 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

质量控制小组自成立之初, 就严格按照“以人为本, 诚信经营”的经营理念, 本着公开、公正、公平, 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工作。对生产中出现问题、存在的隐患和可提升的技术环节, 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研究并进行处理, 让员工认清问题根源, 拓宽工作思路, 避免出现大生产事故, 全面提升生产能力和水平。质量控制小组的这种做法, 让员工心平气和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 不断弥补缺陷, 谋求更大发展, 从而, 使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使员工发自内心地为集团发展贡献力量。

(二) 规范了技术人才培养程序

质量控制小组立足集团实际, 充分吸收员工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规范操作规程, 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操作体系。注重用头脑风暴法, 现场指导法和案例剖析法等具体分析生产环节的实际案例, 帮助员工进步的同时, 规范了选料、焊接、调色、喷涂、检验、包装等具体操作环节, 结合生产实际对5S管理法, 零库存生产管理法等进行了改进, 使员工能够按照规范化操作规程开展工作, 工作有章可循, 最大限度地避免生产事故地发生, 避免员工因操作不当造成自身伤害。

(三) 构建了良好的企业团队

质量控制小组, 已成为集团内部软件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深受集团董事和监事会的重视, 成为集团职工向往的非行政事务性组织。质量控制小组人员构成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人员调整、增减, 员工技术层次高低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这种模式, 不仅使质量控制小组内部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而注重加强合作, 解决个人无法完成的实际问题, 而且带动了生产领域员工, 增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通过工合作, 利用集体智慧, 寻求解决问题, 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集团内部已经广泛形成, 为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 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

质量控制小组, 其性质是专家型员工坐镇, 成熟期员工广泛参与, 脱离日常行政管理, 不带任何功利性的组织机构。这样的组织, 确保了问题处理的公正与公平。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有效措施一经采纳, 便会得到荣誉与利益的双重奖励, 质量控制小组每次重大问题解决和技术提升, 都会在部门经济指标核算中有所体现, 员工会得到利益回报。这种机制, 促使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和其他员工挖掘自身潜能, 勇于创新, 善于创新, 不断谋求更大发展。由此, 集团员工中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创新性型技术人才。

三、远迪实业集团质量控制小组的发展方向

质量控制小组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为:受行政事务性影响, 体制机制运转不畅;高层次带头人较为匮乏;专项经费不足, 人员外培受到限制;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集团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为解决上述问题, 促使质量控制小组健康发展, 集团决定:严格落实质量控制小组的运行机制, 严格限制成员中部门领导所占人数, 部门领导只能以专家或技术骨干身份参加质量控制小组, 小组不受成员行政职务影响;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 培植高层次带头人, 努力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平台;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 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技术升级改造, 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创造外出培训机会, 开拓质量控制小组成员的视野,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 相信质量控制小组会为集团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我国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但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搞好员工培训, 做好人才储配, 是民营企业克服困难, 谋求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质量控制小组,培训,作用

参考文献

[1]、民营企业培训现状调查[DB/OL].www.163.com, 2002-12.

[2]、周惠敏.关于我国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7 (31) .

[3]、雷昊, 安华.中国国有企业培训的问题分析和思路整合——德国企业培训模式对我国国有企业培训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6 (29) .

[4]、周惠敏.关于我国员工培训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7 (31) .

[5]、张晓宁.对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2) .

上一篇: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下一篇: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