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情感

2024-05-08

第一情感(精选五篇)

第一情感 篇1

笔者认为, 除了二胡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左手按弦技巧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对二胡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外,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二胡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右手运弓的把握与控制 (把琴弓看成自己身体的延伸, 琴弓作为乐器的组成部分, 通过右手从手臂到手指对琴弓的控制与指挥把心中的音乐交代出来, 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正如民间艺人常说“七分弓子三分手”, 二胡运弓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乐曲的音色与质感, 同时演奏者也通过运弓的轻、重、缓、急乃至抑、扬、顿、挫, 传递表现出了乐思, 即二胡运弓对乐曲音色控制及情感表现产生了影响。

一、二胡的持弓与运弓

说到二胡的运弓, 自然要从规范的持弓谈起。二胡作为一件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 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后, 形成了现在的几大二胡流派和演奏风格, 但是民间各家各派的持弓方法又是其说不一的。刘天华先生开创的现代演奏学派, 使二胡从民间状态走进了音乐厅, 走进了学校, 成为一门专业的音乐学科,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 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的二胡演奏人才又使二胡在演奏水平和演奏技法上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二胡的持弓方法也趋于统一, 更加科学, 但不规范的持弓方法仍随处可见。笔者根据自身十几年的习琴经验以及长期对周围琴童练琴情况的观察, 发现二胡演奏者在持弓以及运弓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够明确。

一些演奏者在运弓过程中拇指常常左右随意移动, 破坏了持弓时的杠杆作用, 从而使发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 持弓时手对弓的压力过死。

有的演奏者为了达到运弓结实有力的效果, 一味地下压弓毛和弓杆, 导致发出来的声音粗糙刺耳, 音质不够圆润, 同时也影响了运弓的速度, 不够灵活。

3. 持弓时手腕运动幅度过大。

尤其是在换弓时, 手腕缺乏应有的控制力, 容易‘扇平腕’, 使运弓不够平稳, 造成声音的不连贯。

4. 持弓时对弓毛运动的角度不够重视, 即二胡运弓的平直

问题 (弓毛与弦始终为90度为平, 弓毛与琴皮始终呈90度角为直) 。过大和过小的贴弦 (琴) 角度都会造成二胡演奏者在演奏时音质的杂、噪, 使演奏出的音乐大打折扣。

5. 运弓时从大臂到手指的运动过程不够自如, 不能做到“一气呵成”。

这使得慢弓演奏不够连贯, 快弓演奏更是拖泥带水, 影响弓速。

6. 运弓时大臂和手过于紧张僵硬, 这个问题在初学者身上是特别常见的。

一些初学者在开始学琴时以为拉二胡主要依靠左手的按指, 认为指按活了, 也就能把调子拉出来了, 而忽视了右手运弓的要领和演奏时声音的质感, 久而久之养成了右手运弓时使蛮力的毛病, 即大臂、小臂、手腕、手指一齐用力, 运弓紧而僵硬。这不仅使演奏姿态不够美观, 更破坏了音乐应有的美感和韵味, 而长此以往的采用这种错误的运弓方法, 也势必会阻碍演奏者今后演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以上六种不正确的持弓及运弓方法都会导致二胡音质的下降, 不利于演奏者在乐曲中对音色的控制与处理, 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乐曲的音乐内涵。因此, 要使二胡发出圆润、饱满、干净的音响效果, 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持弓和运弓方法。

“正确规范的持弓应做到右手放松, 弯曲呈半握拳状, 将弓根部分放在食指第三关节处, 食指自然弯曲轻扶于弓杆之上, 拇指用指面按在弓杆上方正对食指第一关节的位置, 中指和无名指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 演奏外弦时, 以中指第一关节向外顶弓杆来改变琴弓作用力的方向, 使弓毛有效地摩擦外弦发声;演奏内弦时, 以中指和无名指的指面向内勾弓毛来改变琴弓作用力的方向, 使弓毛有效地摩擦内弦发声”。1演奏者持弓的基本要领掌握了, 便把握住了二胡正确发声的基本方法。而在运弓中若能做到长弓平直、力量传导通畅、弓速均匀, 连弓力度均衡、发音圆润连贯, 分弓动作协调、发音均衡, 换弓不露痕迹、琴弓保持平稳, 快弓干净利索、发音清晰而富有颗粒性, 并能在乐曲中根据情感的变化灵活运用这些运弓技巧, 必将会有不一样的听觉感受, 乐曲所表达的乐思也会在演奏者的手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呈现。

二、《第一二胡协奏曲》之演奏技巧

为了更加形象地阐述“二胡运弓对乐曲音色控制及情感表现有重要影响”这一观点, 笔者从具体的二胡作品入手, 以《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 深入剖析乐曲的某一段落在固定的乐思下, 如何通过合适的运弓技巧增添乐曲的艺术表现力, 即如何通过右手对运弓的控制表现相应的乐曲情感内涵的。

《第一二胡协奏曲》是关乃忠先生于1987年12月创作的一部无标题大型二胡协奏曲, 也是关乃忠先生创作生涯中所作的第一部以二胡为主奏乐器的协奏曲。其创作灵感缘于在香港与久未谋面的初中同学回忆起“文化大革命”时期饱受磨难的经历所产生的强列共鸣, 为了纪念5月16日这一特殊的日子, 全曲以‘5 16’这三个音符作为主旋律贯穿整部作品, 以此来反映作曲家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磨难与挫折, 更表现出他们这一代人一如既往的抱负和对于美好前景的期待。因此这首协奏曲又被人称作是关老的“血色浪漫”。

从创作体裁上来讲, 这种协奏曲体裁对于当时的二胡界是十分新颖的, 早期的中国二胡界把协奏曲称为“竞奏曲”, 即独奏者与乐队是一种竞赛的关系, 那么, 二胡演奏者应具备怎样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驾驭能力才能与整支乐队相抗衡呢?从创作结构上来讲, 本文所展开的《第一二胡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是由两个节奏、速度、情绪相反的主题组成, 即主部主题刚烈、动感、蓬勃向上, 副部主题温情、舒缓、如梦如幻。那么, 二胡演奏者又应如何突出主、副部之间的差异, 做到这两个主题的无缝对接与转换呢?笔者认为, 乐由心生, 而琴声由手的推拉得以传递。所以以上问题的解决都应基于一位优秀的二胡演奏着对右手运弓很好的控制和与琴弓的完美契合, 才能驾驭乐曲, 做到收放自如。

《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构为奏鸣曲式, 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组成, 下面笔者选取乐章的两段主题和尾声的快板部分, 进行详细论述。

乐曲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紧张、激昂、意气风发、富有律动的主部主题, 旋律表现出一种青春的活力, 势不可挡。在这一主题的演奏中, 一定要注意运弓的状态要始终保持充分的积极性, 运弓饱满有力、突出重音, 出弓和回弓要做到果断、敏捷, 演奏出类似西洋管弦乐的质感和色彩。在运弓过程中, 手臂不能过于紧张, 应把力量往下沉, 充分利用手臂的力量去贴弦, 而不能用手指使劲推捏弓杆去压弦, 造成发声过于僵、死板, 不能很好的表现出主题饱满有力、激昂向上、极具动感的状态。在演奏内弦时, 为了展现出这一主题厚实、强劲的音色特点, 演奏者可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向内施加压力, 分别作用于弓杆和弓毛之上, 而弓杆通过力的传导有作用于弓毛, 使得弓毛两端都具有向内的压力, 演奏出来的音色也就更加的饱满、有魅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在主部主题附点节奏型的演奏处理上, 演奏者要把每个重音都突出表现出来, 要像橡皮筋一样有张力、有韧性, 同时还要注意节奏的准确性, 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右手运弓时手腕的动作应适当地加大, 使手臂的力量在手腕处积聚, 通过腕部的突然甩动来带动琴弓爆发性的加速, 以及对琴弓高度的控制力。

谱例1:

在进入副部主题之前, 连接部中最后4个小节以三连音开头的旋律对整个乐章框架的构建也十分重要。演奏者在演奏时应把速度放下来, 并在情绪、运弓、节奏等表现形式上提前进入到副部主题, 右手运弓区别于主题开始时需要的那种很有爆发力、刚烈、厚实的运弓状态, 而要非常的顺, 擦弦要变得极具质感, 运弓稳而有韵, 在弓与弓的转换之间要处理得非常圆润, 做到衔接自然, 使音乐有一个良好的过渡。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的倒影, 旋律十分的优美、舒缓, 叙述感极强。从旋律上来说, 副部主题的节奏、音型和素材与主部主题基本一致, 但在速度、音乐的情绪处理和情感表达上却与主部主题相异甚远, 副部主题更加地浪漫和抒情, 所以在这一主题的演奏上, 演奏者尤其要注意与主部主题的对比要鲜明。在运弓方面, 演奏者应改变在演奏主部主题时所采用的运弓方式, 弓子从硬到软, 音色从刚到柔, 使每一弓的运行都保持叙述感和歌唱性。其次, 这一主题出现了很多长音, 在演奏长音时要注意弓子状态的保持, 不能越拉越往下懈或者弓运行到一半就把“这句话”扔掉了, 而应该用气息控制长音寻找最佳音色质感, 并在弓子运行到后半段时加快弓速、加大弓毛对弦的压力做适当渐强, 使音乐内在的张力得以充分体现, 为下面旋律的进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弓与弓之间的连贯, 即在换弓时弓与弓之间在弓速、压力以及音乐的力度上都要有很好的衔接。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这一主题的演奏中运用好换弓的技巧:在拉弓时, 当右手呈拉弓动作的情况下继续向右拉出而琴弓尚未到弓尖, 大臂要做提前内收的准备, 使腕部无极地从外伸逐渐转换到内屈状态;推弓时, 当手臂还在回弓状态继续向左推进而未达弓根, 手腕要提前打开, 从内屈转换到外伸状态, 同时在换弓时, 手指要控制住琴弓, 感觉像是把弓子“拿”在手中, 用气息“哄”着弓子运动, 换弓游刃有余, 这样才能演奏出延绵不绝的音响效果, 使音乐更加深入人心。

谱例2:

乐曲以快板结尾, 这也是全曲的一个高潮。通过快速的华彩进一步深化发展了主题乐思, 使全曲在与乐队的激烈交融中结束, 表现出年轻一代青春的理想宏伟而不可阻挡的气概和决心。对于二胡快弓的正确演奏方法这一问题, 二胡界名师大家早就有大量权威、系统的研究和论述, 笔者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 演奏者在处理尾声的音乐情感表达上, 右手应有极强的控制力和爆发性:首先表现在尾声弱拍开始的由弱到强, 要把旋律的线条拉开, 同时每一个音符都具有颗粒性, 使音乐充满张力, 给人感觉是从少数人低沉的呼喊到呼之欲出, 直至最后的全体呐喊;还有就是快弓的贴弦度要始终保持, 虽然乐曲表现的是激昂奋进的状态, 但演奏者在运弓时切忌往下死压琴筒, 避免造成音色发噪, 而应使弓毛立起来, 紧贴琴弦, 这样就会使快弓变得清晰、饱满了;最后一点是在临近结尾与乐队一起竞奏的时候, 此时单靠演奏者大臂的力量已经很难满足乐曲所需的情感了, 这就需要演奏者腰部的力量来支撑大臂演奏出有力度、有强度、有速度、有质感的快弓, 在热烈的气氛中以一个迅速、有力的收弓结束全曲。

谱例3:

结语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对于二胡演奏者而言, 能把一首乐曲做到极致是“善其事”, 事先掌握演奏好这一乐曲的方法便是“利其器”。而就本文而言, 掌握正确的运弓方法, 并把合适的运弓技巧运用到演奏中, 便是提高二胡演奏音色与质感, 增加二胡艺术表现力的最佳“利器”。面对一首新的作品, 先不忙上手, 而是静下心来揣摩其作曲家创作乐曲的一个大的感情基调及乐曲的情感内涵, 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乐曲中蕴涵的音乐情绪通过合适的、最为贴切的运弓手法表现出来, 经此演奏出来的乐曲或许更有一番韵味。

摘要:很多人认为在二胡演奏中, 掌握灵活、高难度的左手按弦技巧是二胡演奏者平日训练的重中之重, 是衡量该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重要标准, 但“七分弓子三分手”, 二胡演奏者对右手运弓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才真正是其功底深厚的表现, 右手的运弓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乐曲的音色和质感。本文以《第一二胡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 浅析二胡演奏中运弓方法对二胡演奏的影响。

关键词:二胡,运弓技巧,音色控制,情感表现,《第一二胡协奏曲》

参考文献

[1]赵寒阳著.《二胡演艺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2011.

第一次失败情感随笔 篇2

身为一个小孩,总有过和家长“斗智斗勇”的时候,我也不例外,和大人们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脑大战”。

充打开网页,一边用余光瞟着大门。游戏开始了,我就像做贼一样机警地四下看看,生怕有一双眼睛记录下这偷偷摸摸的行为。我用发抖的手按下鼠标进入游戏,一边玩一边竖起耳朵听着动静。“砰”,邻居家关门,吓得我差点儿从椅子上蹦起来,“咔啦啦”,楼上地板发出响声,唬得我赶紧退出了网页。我的手心微微渗出了冷汗,连鼠标都握不住了。

几经惊吓之后,我似乎产生了一些免疫力,不再那么的.神经质,手心中的冷汗也消失了。我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游戏当中,整个世界只有电脑上美丽的画面。

正玩到忘乎所以之时,我隐隐约约听到一阵钥匙在锁孔中转动的声音,“咔嚓”,我一下子反应过来,慌乱又迅速地关掉了显示器,并急速冲到客厅用颤抖的声音像刚进门的姥姥问好,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慌乱。姥姥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我赶紧溜回了自己的卧室,长长舒了一口气。

但好景不长,几分钟后我就听见姥姥的声音:“咦?电脑主机怎么一闪一闪的?”我的心像是被麻绳紧紧捆住一样,顿时缩成一团。

“你是不是偷玩电脑了?”姥姥声音提高了八度。

“没,没有啊……”我心虚地挤出回答。

“你给我过来!”

“哦……来了。”

姥姥像个大侦探似的,犀利的眼神在我和电脑之间来回扫射,突然她一下子伸手按下了显示器的开关,游戏里乱跳的小人出现在了屏幕上。我的眼前一阵眩晕,在姥姥的狂风暴雨中败下阵来,老老实实交代了“犯罪”经过,灰溜溜地回到了房间。关上门还能听见姥姥在电话里向妈妈控诉我的“罪行”。我在心里暗暗像:“唉,这次惨了,第一次偷着玩电脑真是太没经验了,下次一定要把握好大人回来的时间。”

周末妈妈回来了,一切风平浪静,她好像忘了这件事了,我暗自窃喜了一阵。

好不容易又等到一次机会,我周密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了。这次我摸透了姥姥回家的时间,提前定了一个闹钟,这样在她回家之前我就有充分的时间“消声灭迹”。我得意洋洋地打开电脑,“嗒”,屏幕弹出了一个窗口:“请输入密码”我呆住了,发出一声哀嚎。一定是不动声色的妈妈早就猜到我要再次“作案”,所以悄悄设下了防线,这一次我只有缴械投降的份儿了。

第一情感 篇3

虽然不是第一次接触拍摄,但是作为一部剧作的编剧还是第一次 。不能天真地以为摄影师是万能的,可以拍出所有你想要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让别人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感情,真正的好剧本要让大部分人都了解剧本所写的感情,这样的片子受众才会广泛。

通过本次微电影训练营的实践,我知道了作为编剧的不易。编剧不仅仅要会写剧本,还要知道镜头语言的综合运用。曾在某知名电视台听到这么一句话,好的编剧可以罢免自己的导演,开始我是不相信的,可是这次微电影训练营的经历告诉我,只要思路明确清晰,感情抒发清晰调理,即使一万个导演有一万种表现方法,但是编剧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是大致相同的。呈现给受众的意识形态可能在视觉感受上会有所不同,但是最精华的思想所传递出来的内容是大致一样的。综上所述的种种都需要编剧将一个思路和感情明确的剧本呈现给导演。编剧不能将剧本片段化,一旦将剧本片段化,那么这个剧本就是一堆废纸,没有一个主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先整体后片段才是最重要的。此次微电影的剧本创作就犯了一大忌,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情感的表达,给后期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本次微电影训练营跟着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老前辈们,我还明白了要想有一个感情真挚的故事,足够的阅历也很重要,自己体验过的感情才最真挚。回到家里,我开始恶补电影,学习他们的镜头语言;开始拿起书本了解外边的我不曾接触过的人或是事件,把自己放进主人公的世界去感受;开始在公交车或者路上与陌生人攀谈来了解一个新的世界,作为一个倾听者,也是感受者,有时我发现听到的别人的故事多了,自己的故事慢慢地也多了起来。或许有一天我会分不清我究竟在谁的世界里,但是我相信现在我可以写出更好的更有情感的剧本,用我的方式写出我所经历的感情。

第一情感 篇4

1.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在演唱这首作品时的情感表现力。

2.如何通过合唱的音色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二、课前练习

注意:合理控制声音力度的变化以及声音的高位置,两条练声曲都是由弱到强再回弱。

三、教学内容

(一)第一乐段前面四个乐句,教师发问:你们在演唱这四个乐句的时候脑海里面浮现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含蓄的,从古代到现代,我们的文艺美学表达情感有一种方式叫“借景抒情、借物寄情”,比如古代的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百鸟朝凤》,都是借用大自然的实景来抒发词作者或者曲作者内心的情感。这是音乐作品类的,在文学方面也不乏有借物寄情的佳作,比如李白“赠汪伦”中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借用有形的桃花潭水千尺表达李白与汪伦之间无形的友情,这样的借物抒情的方式用得恰到好处。回到作品里面,这一段前几句借用了枯木、老树这样一个大自然时间轮回的场景,表达了父母对于儿女得爱又默默无闻的爱又沉淀了一年,父母的额头又多了几丝白发。既然歌词想表达一个父母默默无闻的爱,那么就应该以一种温情、淡雅、柔和的略带哭腔情绪去表达。紧接的两句讲述了儿女快乐的成长给父母带来的那种喜悦感以及儿女对于父母的赤子之爱,所以在这两个乐句的时候,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就是天真、积极、向上的。

好的,我们试着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演唱一下这两句,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在这里速度快了一点,既然要表达父母的默默无闻的爱,就应该像溪水一样细水长流,所以我们速度应该在舒缓一点,每分钟65拍比较合适。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先示范再让学生演唱,同学们演唱这个切分节奏没有将切分节奏的第二个音符的倾重音表现出来,在李崇光编著的《基本乐理》通用教材的第四章第5节当中,切分音具有强弱倒置的功能。我们看看这个切分节奏下对应的歌词,“藏进了”“进了”将前面歌词里面的父母全部的爱都包涵进去了。所以同学们在这一个情感的爆发点一定要把它表现出来。(教师示范),停一下,刚才讲述了孩子天真的成长给父母带来的那种喜悦感,所以我们这里就不能用哭腔了,速度略快于前面,然后试着带着快乐的情绪来演唱一下。(教师示范)这样的话就最开始的那一遍感情表现力更强一点。

(二)第一乐段后面四个乐句,教师要求同学们将前面的这一段歌词像诗一样朗诵一下。

在朗诵之前,我要提示你一下,金铁林老师曾经说过,我们的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词语气的表达,所以你朗诵的时候一定要将歌词的语气按照歌词语法规则表达清楚。

待学生朗诵完毕以后教师在这里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朗诵到这一段的时候,你们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教师总结同学的发言:老师在朗诵到这里内心充满了自责与内疚以至于后悔。内心无比的挣扎,就像歌词说到那样,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他们眼花了,头发白了,所以我们在演唱这一段时候应该用一种内心的呐喊演唱方式,所以我们演唱这一段时候需要注意:呐喊、以至于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呐喊或者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叩问,把内心深处的无比的内疚通过“时间都去哪”这样一个知道答案的疑问句,释放出来。时间都去哪这样一个问题扪心自问问自己,让我想到了孔子说得那句话,子欲养儿亲不待。好得,同学们试着这样得心理冲突演唱一下这两个乐句,同学们这个三连音演唱力度还不够,“都去哪”正好是这个句子的中心词,那么这个呐喊就呐喊的这三连音,这几个中心词。

就老了,30小节的这个“就老了”,同学们要把那种父母的老去,对我们儿女来说很无奈的那种感觉演唱出来。(示范),后面正好重复了“时间都去哪”,既然一句表达感情的话要重复两边,那么第二遍肯定要比第一遍语气更加强烈一点。

三、课程结束

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前几天我在腾讯新闻上看到的,在我们学校附中高一年级有一位名叫包涵的男生,这位男生从小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包妈妈从小就陪着他的孩子,包涵读小学,包妈妈就应聘到包涵的小学里面,因为这样可以时时刻刻的照顾自己的儿子,包涵每一次钢琴课,包妈妈都陪着自己的孩子做笔记,回家以后先学习一遍老师上课的内容,然后再教包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包妈妈青丝变白发。教师通过渲染课堂气氛,达到教育学学生如何做人的目的。

摘要:随着社会的越来越现代化,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浅,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中华文化当中“孝道”是核心要素之一,俗话说:“白善孝为先”。笔者通过排练男生小合唱《时间都去哪儿》让学学生理解“孝道”。

关键词:孝道,切分音,三连音,呐喊

参考文献

[1]刘雯.中国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4,4.

[2]刘瑶.媒体传播和社会推动对音乐传播的作用——以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儿为例》[J].音乐时空,2014,16.

情感散文:第一次吃蛋糕 篇5

人生有好多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考试,第一次照相,第一次吃水果,第一次犯错误,第一次吃蛋糕等等,好多第一次,人生的第一次是储存在脑海里属于最最深的印记,无法格式化,也无法改变。

父母走得早,留下我们五个未成年的孩子,最早我家连饭都吃不上,别说吃什么蛋糕,就是鸡蛋也是我十六、七岁生日才吃上的,我第一次吃蛋糕还得提到我22岁那年,那是我第一次吃蛋糕过生日。

那是20xx年复员回到家乡县城,在县城原人民银行前买了两间人字架房子,那时候还没成家、没创业,一个人白天出去找门脸房,偶尔读报,听收音机,突然听见有敲门的.声音,打开门一看是我二表嫂霍云霞抱着一个蛋糕,提着一个塑料口袋,口袋里面装有几个鸡蛋。我俩边往屋里走边说话,我问二表嫂“今天你家谁过生日?”二表嫂让我猜,“是你儿子海峰,还是海燕”二表嫂摇摇头,“那就是我二表哥”,二表嫂又摇摇头,“我知道了是你对吧?”二表嫂把蛋糕放在柜上用手点了点我说:“是你过生日,今天化肥站来货我的赶去化肥站,不然就把你请到家里来给你好好过生日。”

我,是我,原来是我,是我过生日,对呀,是我过生日,我恍然大悟,我都有多久没过过生日了,小时候吧哥哥姐姐给我过过几次生日,打工、当兵期间我都把每年的生日忘了,今天二表嫂的举动一时间感动的我说不出什么话来,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我尽量不让眼泪流出来,因为二表嫂说过,大男子汉不能轻易掉下眼泪,送上祝福后二表嫂就急匆匆走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第一情感】相关文章:

情感语录04-23

诗歌情感04-24

情感话语05-09

情感作用05-15

情感语文05-18

情感.语录06-10

情感发展05-01

情感塑造05-07

情感德育05-07

怀古情感05-10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下一篇:整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