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时的处理方法

2022-12-17

第一篇:孩子犯错时的处理方法

孩子犯错时

孩子犯错时,我会这样做

伦掌镇孙家岗小学 李艳文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位孩子的父亲,当孩子犯错时,我也会因为孩子的一些不讨喜的表现,感到不可遏制的愤怒,可能冲动之下大声训斥孩子、和孩子争吵、甚至干脆面露嫌恶不再和孩子说话„„但其实与子女计较,显然不是为人师、为人父母应有的素质,而且事后一定会因为在孩子面前情绪失控、树立了坏榜样而愧疚后悔。不得不承认,做父母,总有修为不够的时候,解决方案只有提高自身涵养。

当孩子犯了错误,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冷静下来,去寻找一下错误的根源。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我们找到了孩子犯错误的根源,才会彻底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如果我们找不到孩子错误的根源所在,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不会“斩草除根”似地除掉孩子错误的根源,因此,孩子难免下次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误时,切忌使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暴力只会起到一个逆反的作用。作家长的,平时对待自己的孩子应该以朋相待。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更应当冷静,去听听孩子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当你听出孩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将他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提出来,劝他改正。

尽管孩子做得再不到位,做父母的,也不要对着孩子大吼。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畏惧感,因而使得两代之间的人形成一种隔阂。应该很和气地教育孩子,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有这样,才会帮助孩子彻底改正错误。

以上是我对孩子犯错时,正确教育孩子的一些略见,如果对你教育孩子有所帮助,就是我做老师的最大欣慰。

第二篇:关于的犯错把掌声送给犯错的孩子提纲范文

内容导读:栏’里了,怎么回事?”我问道。“老师,他们喊‘噢吆’。”班长答道,“邻班的女生要找李晓刚,所以他们‘噢吆’。”“谁喊的?”我喊了一声,孩子们鸦雀无声。(后来想想,我不能用这么激烈的语气,毕竟他们是孩子。)好一会儿,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有三个男生站了起来。“还有没有人?”停顿,仍旧是那三个。我平静了

由于教学资源整合,我们由原来的乡办中学合并到了新的县立中学。离家远了,所有的孩子都开始了寄宿生活,这使得孩子们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孩子们的周记上,写满了想家、吃不好、睡不好,甚至是受歧视的话语。但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生活时间的拉长,一些不良的现象也浮出水面——同宿舍成员之间因小事而起的摩擦、班级在夜自习时出现的吵闹声等等,几乎所有寄宿生的并发症在较短的时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使我这位班主任挠头不少。因为以前孩子们放学后各自回家,从没有这样的问题。

问题出现了,班主任岂能袖手旁观?在周会课上,夜自习上,只要有时间,我就给同学们做思想工作,但最终没有扼制住“火山”的猛烈喷发——在某一个夜自习,我们班激烈的吵闹被值周领导逮了个正着,我们八

(七)班也被“光荣”地请到了学校的“批评栏”里,而“批评栏”里多少周以来都寂寥无声,远没有“表扬栏”热闹非凡,可我们班这一下开了先河。这一周,流动红旗的争夺,也使我们早早地出局;倒数第一,对我们班来说已经是十拿九稳的事了。作为班主任,我真的生气了。但我仍旧压着火气进了教室。

“班长,我们被挂到‘批评栏’里了,怎么回事?”我问道。“老师,他们喊‘噢吆’。”班长答道,“邻班的女生要找李晓刚,所以他们‘噢吆’。”“谁喊的?”我喊了一声,孩子们鸦雀无声。(后来想想,我不能用这么激烈的语气,毕竟他们是孩子。)好一会儿,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

有三个男生站了起来。“还有没有人?”停顿,仍旧是那三个。我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舒缓地说道:“大家说,再有没有其他的人了?”“有。”这声音从四面传来。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站起来的三个孩子,低着头,有个孩子不住地抠着裤缝,而另一个孩子鼻尖都渗出了汗。教室里只有我沉重的脚步声。我回到了讲台,宣布道:“请把你们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三位同学,他们干得好。”没人鼓掌,三位同学的头低得更低了。我又一次掷地有声地说道:“请同学们鼓掌。”鼓掌的声音稀里哗啦。我饱含深情地说道:“同学们,你们一定认为我说在说反话,喝倒彩,不是的。他们是我们做人的榜样。我一直都在给大家说,考试与做人比起来,考试甚至都可以考零分,但做人不能考零分。他们虽然犯了错,但他们能够勇敢地承担错误,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古人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同学们,谁都有可能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而不能够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如果我惩罚了他们,会让你们看到两种结果:第一,犯了错会受到惩罚。这一结果是警示,告诫你们不要犯不该犯的错误;但我不愿意让你们看到的是第二种结果:犯了错,通过欺骗而逃脱惩罚。真正的强者是能勇于承担责任的人,而不是那些逃避责任的人。谢谢这三位同学的勇敢。”我刚说完,掌声想起,我知道不是给我的,是给这三位同学的。我在掌声中退出了教室。

“报告。”

“进来。”

办公室涌进了差不多八九个我们班的学生。为首的同学瞄了一眼和我同办公室的老师,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们能不能单独和你谈谈。”我随着他们出了办公室,他们在楼道里整齐地站好,齐刷刷地给我鞠了一躬,说道:“老师,我们也喊了,我们错了。您惩罚我们吧!”

……

当我写完以上文字时,我久久地思索: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我们的学生?喝斥?用家长吓唬?不问是非一棒子“打死”?不能!这些都应当从当今教育中剔除出去,孩子们更需要呵护、更需要理解、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第三篇:请尊重孩子犯错权

“小孩子犯错,上帝也宽恕”“人不犯错,永远长不成大人”,犯错,是孩子告别不足、走向正确的必要台阶。每一个错误,不仅是一次过错,更是教育者和学生反思自我、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仅是一种不足,更是一种必要的曲折性的人格发展、心智拔节。所以,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认为,如何理解“自由”,我想最简单的是要考虑如何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权。尊重孩子犯错权,虽没有明确写入教育法规,却是一种再基本不过的教育理念和常态化的教育行为。那些充满机智和宽松的教师,总是用循循善诱,将错误当成生动鲜活的教材,和孩子积极互动,唤醒和鼓舞孩子,在错误中不断成长,让教育者的权威形象、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比如陶行知与四块糖果的故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对于这种严重违纪行为,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错误也可成为“教育富矿”,成为进步的台阶。

一些学校对犯错的孩子动辄开除,动机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自律,可教育对象毕竟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自律性强,可能因此就不会、不敢再犯错了,那些自律性不够强的孩子,还是会犯各种小错误。因为犯错了,老师既没有循循善诱的帮助,也没有耐心启发,就将孩子开除,孩子会很委屈,不服气。教师的熏陶、感染、激励、鼓舞的教育职能丢失了,“教”和“育”的角色没有了,这不仅是教育职能的扭曲,也是教师职业角色的退化,如果这样的话,还要老师和学校干什么呢?

将对孩子最本然的尊重、理解和期待都扔了,将孩子发展、转化的机会完全堵住了,将孩子的原生态环境都破坏了,将孩子的犯错体验都剥夺了,学校和教师成为了一种教育强权:武断、强蛮以及高高在上。这根本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滥用,实为教育渎职。

因此,教育者应该更新理念、善待孩子、学会尊重:与其一味开除,不如多行宽容;与其一味残酷,不如多一些理解、帮助;与其高高在上,不如温馨沟通。“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是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把“犯错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在犯错中不断进步,从而健康成长。

第四篇: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1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

案例:孩子犯错,爸妈窘迫

“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探讨这个问题时,南宁市的一些家长“曝光”了自家孩子的囧事,以及事发时自己的应对措施。

个案一:

“我家的小屁孩又闯祸了„„”成成爸下班回到家,就看到5岁的成成耷拉着脑袋。成成奶奶“重播”了刚刚发生的一幕: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一个小朋友骑了成成的单车,成成不乐意冲过去抢,把那个小朋友推倒在地,小朋友磕破了膝盖,流了不少血。

“小屁孩被我训了一顿,跟我一起去登门道歉,赔了医药费。回来还让他面壁思过半小时!”

个案二:

上幼儿园大班的童童顽皮好动,一次玩耍时他和一个小男孩起了冲突,随手就捡起一根水管打破了那个男孩的头。

“我带着童童陪受伤的哥哥去医院。缝针的时候哥哥痛得直哭,童童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不懂得要陪着哥哥,还跟我说到游泳时间了,该去游泳了。”童童妈说,回家后童童被罚跪反省,但他还问:“电视上解放军可以杀死敌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打人?”

个案三:

6岁的笑笑是个“强悍”的女孩,有一次在小区里,她故意冲撞别的小朋友,被妈妈狠狠批评时她还振振有词:“她挡住了我的路,所以我要把她推开。”

笑笑妈说:“幸好对方的妈妈很理性,也很懂怎么教孩子。她反问笑笑:"照你这么说,如果我开着小车,你刚好走在前面挡住了我的路,我是不是也可以向你撞过去呢?"笑笑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她主动向被自己冲撞的女孩说了一句"妞妞,对不起"。”

观点:防微杜渐,知错认错

在学习《细讲弟子规》的公益读书会上,家长们交流了教育犯错孩子的心得体会,学雍·多闻学堂的国学讲师肖行之为大家播放了两部国产经典动画片《我错了》和《骑牛难下》。

两部动画片都很短。《我错了》描述的是“捣蛋鬼”贝贝在老爷爷刚刚刷白的墙壁上涂鸦,画了老爷爷和一只猴子。随后又在看球赛的小女孩的背影上画了一只乌龟。没想到那只乌龟变活了,咬住了他的手指头,怎么甩都甩不掉。贝贝疼得哇哇大哭。这时,墙上的老爷爷也变活了,他凑在贝贝耳根边不知说了什么,贝贝的脸红了。他走过去跟小女孩道歉,说“我错了”,话音刚落,乌龟就松开了他的手指头,他就把刚才涂鸦的墙壁擦干净了。

《骑牛难下》的主角依然是贝贝。小朋友们正在河边钓鱼,贝贝躲在树后丢了一块石头,把鱼都吓跑了。小朋友们去追赶捣蛋的贝贝,贝贝一溜烟跑了。忽然,他看到树荫下一头水牛正在乘凉,就骑上牛背,赶着牛跑。牛越跑越快,跑进了河里,然后甩下贝贝,不会游泳的贝贝在河里拼命挣扎,最后抓住鱼篓才脱了险。

由动画片的寓意延伸开来,肖行之告诉家长们:“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然后才能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取决于家长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家长,比如说,看见孩子涂鸦,非但不会制止,告诉孩子公共场合不能乱涂乱画,还会为孩子画得像、有绘画天赋而沾沾自喜。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去超市,看到孩子把超市里的小装饰品扯下,也觉得无所谓。

“如果家长连对错的标准都不知道,在很多事情上就会纵容孩子。在细小的事情上放纵孩子,从小放任而不改正,就会为孩子的将来埋下祸根,会让孩子"骑牛难下",乃至大祸临头。”肖行之阐释,这也就是《弟子规》中所告诫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都是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殊不知有所为之前,应有所不为。”肖行之还以孩子画画为例:孩子绘画惟妙惟肖是一种才能,他能选择不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则是一种素质。“更多的时候,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在规矩里有所为,增强孩子有所不为的能力,这样才能防微杜渐,让孩子少犯错。一旦孩子犯错,知道错在哪里,选择认错,也是一种能力”。

就在肖行之阐述观点时,一个跟妈妈来学堂的小男孩,在黑板上涂写了几个字。家长们都没在意。但肖行之看到后,停止了讲解,他转过身去对小男孩说“老师讲课时,不能随便乱写乱画”。小男孩于是拿起黑板擦擦去自己写的字。“你确定都擦干净了吗?”肖行之再问。小男孩回答说“黑板擦太湿了”,于是一位老师给他递上一块干布,他用干布总算把黑板擦干净了。

肖行之紧接着对小男孩说:“你刚才在不合适的时间乱写乱画,应该跟老师说三个字。”

小男孩乖乖地说了三个字“对不起”,然后退下了。

争议:孩子犯错,要不要打

对待孩子犯错,家长们自有“家法”,有的是“猫爸”“羊妈”,只讲道理,动口不动手;有的是“狼爸”“虎妈”,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打得痛才会记得深。

林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一年级,“去学校刚一个星期,就跟高年级的学生学会了说脏话”。儿子第一次在家里冒出脏话时,林女士告诫他不能说脏话,儿子不服,争辩道“学校里的哥哥姐姐都能说”,林女士就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严厉地告诉儿子:“不管什么人,做得对的才能学,做得不对就不能学;不能因为别人那样做了,就有样学样,而应该想一想,他那样做对不对,做得不对,以后我们就不能那样对别人。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判断是非。”

“我绝对不会打孩子的脸。”对林女士的教育方法,范女士并不赞同。范女士认为,即便孩子犯错,她也只会用讲道理的方式跟女儿交流,引导她往好的方向走。“如果给孩子一巴掌,打的不单是她的脸,还会伤了她的自尊,反而会把孩子打到与自己对立的一边”。

豆豆妈在教训闯祸的儿子时,也差点“以暴制暴”,最后忍住了,变成了讲理:“妈妈很生气,想打你一顿,你同意吗?”“不同意?为什么?”“怕疼?那你说他都流血了,他疼不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记住了吗?”

在“打不打孩子”的问题上,林先生左右摇摆:孩子犯错时他不止一次打过孩子,“但是打了没什么用,孩子还会再犯,父子间的关系也变僵了”。

肖行之认为,打还是不打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能只凭个人主观,盲目地教育孩子”。他和家长们分享了自己无法忘记的一顿打:小时候,他在邻居家偷偷拿了一盒百雀羚雪花膏里面的锡纸,敏锐的奶奶察觉到他的“不对劲”,把他打得屁股开花,边打边教训:“小时偷针,大了偷金。不问自取就是偷。”

“孩子在心性上受的教育一辈子难忘。痛过那一刻之后,孩子才会成长。”肖行之认为,必要打孩子时,家长的知见一定要超过孩子,并懂得掌控下手的轻重,这样的管教才会是有效的。

家庭教育专家郑委则表示,“孩子不应该打”,因为现在很少有家长是因为孩子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等德行问题打孩子,而成绩退步、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等学习问题,成为了现在的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望子成龙”而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

郑委告诫家长:“当你想打孩子时,应该先问问: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其实打孩子何时打、怎么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乱打孩子,否则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 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 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专家指出,从6岁到16岁,孩子处于心理转折阶段,逐渐开始出现“逆反心理”,父母的合理教育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反之,粗暴、简单的管教乃至虐待儿童,都将深刻影响儿童一生。

孩子逆反心理源于好奇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开始想自己去做一些事,和父母有了最初的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来看,这都是孩子正常心理发展,但很多父母却认为孩子对抗自己。

专家指出,目前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在这种状况下,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往往容易简单粗暴地处理,却没有意识到,孩子逐渐成长,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一般来说,当父母开始觉得孩子不听话,都是孩子的价值观开始和父母价值观形成冲突。此时,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更容易在同龄人中找到共鸣,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面对孩子的自我主张,采取简单、生硬地管教,迫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专家指出,如何教育并理解孩子,其实是父母面对的新问题,从照顾孩子的生理到关怀他们的内心,家庭教育应该有更多新认识。

无疑,孩子需要表扬。但是过多、空泛而不准确的表扬,可能会带来各种负面效果。父母如果想检测自己的表扬是否恰当,只要观察孩子表现就能知道。

表现1:总是等待父母表扬

情景:可可妈妈对女儿常常表扬挂在嘴上,所以乐得可可每天就像只小喜鹊,不时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做了这个”“妈妈我又做了那个”,然后期待着妈妈的夸奖。

分析:孩子已经对表扬之词产生了依赖,她做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向妈妈邀功。如果妈妈有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对她赞扬有加,就会因此而失落。

提示:父母应该适当地压抑一下自己表扬的冲动,让表扬变得更加可贵。当宝宝第一次独立走路,第一次完整地背出一首唐诗,的确会让全家欢喜一番。但如果只是一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譬如小便前会叫妈妈,或是平稳地从沙发着陆到地面,就不必兴师动众地夸奖或表扬了。

表现2:面对表扬流露失望

情景:妈妈对文文说:我们一起玩串珠子游戏,好吗?文文高兴极了:“好!好!”因为这是她最拿手的游戏。果然文文很快就串好了手中的那颗珠子。“真棒呀,能那么快串好!”然而文文却对妈妈的表扬流露出失落的表情。

分析:也许是妈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所以表扬并没有让孩子快乐。对孩子早就学会的串珠子,妈妈还显得很惊讶地“夸奖”他,孩子听后能不失望吗?

提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现有能力,以及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然后在一个相当的水准上评价孩子。需要记住的是,表扬要随着孩子的能力一起成长。

表现3:得到表扬却有压力

情景:小区里,妈妈当着其他妈妈的面,表扬悠悠吃饭不但不挑食,而且吃得很快。在旁的悠悠感到压力重重,因为他在幼儿园吃饭时总是拉在别的小朋友后面。

分析:妈妈的表扬可能不仅不准确,而且很夸张。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奖,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让他心情沉重。而且,妈妈还当着其他妈妈的面过分地表扬他,让他很反感,因为孩子已听出妈妈的话不是事实。

提示:具体、恰如其分并且举重若轻的表扬,反而会使孩子感到受肯定,又明白还要努力。同时还可以让他懂得适当的内敛和含蓄也是一种美。

表现4:听到表扬反而伤心

情景:那天早晨,妈妈想夸奖宁宁能自己穿衣服了,脱口说:“谁说我们宁宁不会自己穿衣服?你看穿得多好啊!就是裤子前后穿反了,哈哈,拉链都跑到屁股上去了„„”宁宁听后反而掉泪了。

分析:妈妈的表扬措辞有些问题,有些善意的玩笑,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这么小的孩子,最好给他明确的语言,到底哪些值得褒奖,而不是这种模棱两可的半夸奖半玩笑。

提示: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太纠缠于他的失误。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肯定,那些无伤大雅的细节就当没有看见。

表现5:接受表扬无动于衷

情景:苗苗只要做任何一件事,都会得到妈妈的表扬:“真棒!”以至于他对妈妈这句口头禅已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激励作用。

分析:问题在于表扬太空泛,没有实际内容;其次,千篇一律的表扬,没有任何新意,自然孩子对它不会有感觉。

提示:表扬要多涉及细节,譬如对孩子说:“瞧你画的月亮,边上还有一片云,真的很像夜晚的天空!”这会让孩子从妈妈的表扬中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其次,要随时提高表扬的标准,更新内容,并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加以赞许。

表扬小技巧

借助肢体语言:如4岁的孩子自己把玩具收进箱子里,在用语言表扬的同时,可以用手拍拍他的后背或者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赞许和鼓励。

用奖励代表扬:与其夸孩子画得好,不如把画贴在房门上。

表扬时找不足:为让表扬更客观,在表扬的同时,用最温和的语言给孩子再提个更好的建议,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提高。 父母可以教孩子每一句诺言,也可以教他们每一句谎言;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心里撒上爱的种子。

人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有的通往天堂,有的通向地狱。人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既有可能成为天使,也有可能成为魔鬼。

在存在着这些可能的岔路口,人们的选择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引导他作出选择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几句不 经意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却印象深刻的行为。可是在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小行为和不经意的话语影响下,站在岔路口的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而也 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 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 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那些“问题少年”,那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岔路口,是发生在人生岔路口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读到了一份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这些罪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犯罪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是不同 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他们中有30.5%曾是少年犯,61 .5%少年时犯有前科,几乎人人都有过劣迹。

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是人的行为、习惯、品质直至人格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 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 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当您在面对孩子时,请别忘记了自己‘老师’的身份,别让孩子因为您的影响而做错了选择。

第五篇:当孩子犯错时,爸爸怎样做

当发现孩子偷拿东西时,你会怎么处理?大声训斥孩子是“小偷”,然后把孩子狠打一顿吗?看看这位睿智的爸爸是如何处理的吧。

有一天,10岁的男孩东东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书报亭里有一本自己心仪已久的书,但是他身上没有带那么多钱,犹豫再三之后,他最终大着胆子趁老板不注意时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刚转身就被发现了。

东东被疯狂的老板拽进了派出所,几个警察轮流审问他。东东非常害怕,吓得大哭了起来。民警打电话通知了东东的爸爸。很快,东东爸就赶到了派出所。

东东低着头,心里非常忐忑,他默默地等待着爸爸的责骂。但是,东东爸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并没有责骂孩子,他只是淡淡地开口说,“我想,这肯定是个误会。我很了解我的儿子,他一直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我相信他一定是非常喜欢这本书,同时又没有带够钱,所以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说着,东东爸就掏出了钱包。东东惊呆了,他没想到爸爸竟然没有责骂他。他看着爸爸,爸爸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东东爸停下了脚步,他蹲下来,看着东东的眼睛说,“孩子,人这一辈子难免都会犯错误,但是没关系,我们知错就改。对于今天的这件事,你就忘了吧,别让它在你的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你就依然是让爸妈骄傲的好孩子。”说完,爸爸郑重地把东东喜欢的那本书放到他手里。东东脸上满含羞愧和感动,他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爸爸慈爱地把孩子搂进了怀里。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懂得宽容有缺点的孩子,善用宽容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这更显出家长的一种智慧。

同样是孩子偷拿东西,家长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悲剧。以下是发生在金昌县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13岁的小女孩玉玉家境贫穷。有一天,她在超市偷拿了几条巧克力被抓,遭到了超市工作人员的辱骂。接着,超市的负责人打电话要家长来赔偿。玉玉的妈妈赶来之后,对玉玉又是责骂,又是拉扯。因为超市要求至少赔偿100元,但是玉玉的妈妈身上带的钱不够,只好转身回去取钱。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妈妈离开后,玉玉却走上了不归路,她从永昌广场17层高楼上一跃身亡。

一个花季生命就此陨落,令人悲怆同情,同时也引人深思。玉玉有错吗?当然有错,因为她偷拿超市里的东西,违反了道德规范。但是在这过程中,从来没有人问过玉玉的想法,她为什么会那样做?只知道一味的打骂!超市工作人员的辱骂先不提,可是作为母亲,玉玉的妈妈因为孩子给自己丢脸和制造麻烦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对孩子进行打骂、拉扯,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非常大的伤害!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非常脆弱而敏感的。尤其是家境贫穷的孩子,他们更敏感,自尊心更强!外人的责骂、嫌弃,孩子或许可以忍受,但是如果自己最亲最依赖的父母也和外人一起对孩子进行责骂,孩子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脆弱、无助?

孩子犯了错,当然要教育。但是当孩子被外人指责时,父母可以先选择和孩子站在一起,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之后再进行教育。如果当时玉玉妈这样做了,可能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那么,当发现孩子偷拿东西时,家长该怎么正确处理?

1、不要指责孩子是“小偷”

当发现孩子偷拿东西时,爸妈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用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处处提防孩子。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自暴自弃,把孩子推进罪恶的深渊。

2、平静温和地和孩子沟通

发现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有些家长总喜欢用审问犯人的语气去提问孩子,或是采用打骂等暴力方式逼着孩子认错,这种粗暴的方式只会引来孩子的不承认或是与父母对抗。建议父母用温和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让孩子知道自己犯的错误,进而引导孩子改正。

3、了解孩子偷拿东西的原因

父母只有弄清楚孩子偷拿东西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杜绝孩子“偷拿”的行为。孩子偷拿东西通常有这些原因:看见别人有自己也想有;没有物权概念,觉得你的就是我的;存有侥幸心理等等。孩子偷拿东西总是有原因的,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倾听原因,然后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

上一篇:孩子家务劳动清单十条下一篇:化学专业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