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参考题目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参考题目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题目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鸦片战争2.公车上书3.护国运动

4.新文化运动5.八七会议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3. 试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4.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三、材料题(共2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这两个强盗指的是谁?根据材料谈谈对“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观点的认识。

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两个胜利者瓜分赃款的条件下,圆明园就大规模地遭了蹂躏……把我们各大教堂的宝藏集拢在一起也是抵不上东方这所庞大的辉煌的博物院的。里面不但有各式各样的艺术杰作,并且堆积着金银珠宝。是丰功伟绩,也是贼运亨通,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把箱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雨果致友人的信》,转引自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l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58页

二、1. 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3.答:( 1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 2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4.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两个强盗指的是法兰西和英吉利。

帝国主义侵略有功论是错误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

殖民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文化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但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侵略有功论美化帝国主义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能使中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__题目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闭关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狂妄自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清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一口通商”

(是指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对外贸易。明嘉靖二年(1523),因"争贡之役",严申海禁,废罢泉州、宁波二市舶司,止存广东司,广州便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惟一口岸。至1566年共43年。清初为防范台湾郑氏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围海迁界",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惟一的外贸口岸,时断时续直至1842年。"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进了广州的繁荣。) 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 ) 马嘎尔尼

(英国外交官、勋爵。生于爱尔兰,1764-1767年出使彼得堡商谈商务。1769-1772年 1 任爱尔兰事务大臣,1775-1779年任加勒比岛屿总督,1780-1786年任印度马德拉斯省督。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实质是要求在中国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设常驻外交使节,并开租界等,遭清政府拒绝,1794年离华、1796-1798年任好望角总督。) 阿美士德

(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GCH,PC(William Pitt Amherst, 1st Earl Amherst,1773年1月14日—1857年3月13日),通称阿美士德勋爵(Lord Amherst),英国外交官,曾于1816年代表英国率团访华,然而清廷与英国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嘉庆帝。访华使团结束后,阿美士德曾于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总督。) 东印度公司

(在欧洲历史上一共有过多个被简称为东印度公司的企业,它们分别是:

·荷兰东印度公司

·丹麦东印度公司

·法国东印度公司

·瑞典东印度公司

·和被合并称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几个企业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王朝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三角贸易”

(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400年之久。

①主要指17-18世纪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因其贸易涉及欧、美、非三洲,故称。

②三国(地区)间保持贸易收支平衡的贸易) “弛禁派”

(弛禁派提出取消鸦片禁令准其公开卖买,照药材纳税(不过只准以货易货,不准用银子购买,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白银外流)。并且提出国内种植鸦片不予限制,国产鸦片多了,洋商无利可图,外国鸦片即可不禁自绝。)

2 黄爵滋

(在鸦片战争前,创议禁烟应重治吸食者,挑起了在全国各省军政大吏中关于严禁驰禁的一场大辩论,成为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的发难者。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奉派赴闽、浙查办鸦片走私问题和视察海防,坚持抵抗侵略的主张,揭露投降派的对外妥协阴谋)

《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 黄爵滋

道光帝

道光帝(1782~1850),爱新觉罗氏,名旻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清仁宗(嘉庆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腊塔氏。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习称道光帝。

虎门销烟

道光1839年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他被撤职查办。他还是是我国鸦片战争前期的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还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他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为我们除掉了害人的鸦片。

《四洲志》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后来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实为开风气之死的创举;而作者林则徐也被后人雀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羁縻”政策 琦善 义律 关天培 奕山 《广州和约》

广州和约是鸦片战争中的一项休战协定。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5月下旬,清靖逆将军奕山在广州与英军作战失利,被迫向英军求降。27日双方缔结这项和约,主要内容是:

一、奕山等所率外省军队退出广州城60里以外;

二、7日内交出600万银元供英方使用;

三、款项付清后,英军撤回虎门以外,并交还横档及江中所有其他各要塞;

四、赔偿英国商馆和西班牙帆船“米巴音奴”号的损失。

三元里抗英事件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史称《江宁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同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共有13款,主要内容有:

1.五口通商

2.割让香港

3.勒索赔款

4.协定关税

5.干涉司法

6.自由贸易

“协定关税”

“自主关税”的对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用缔结条约或贸易协定的方式,相互给予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分自主协定关税和片面协定关税两种。自主协定关税,是订立协定的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为了发展相互间的贸易而制定较低税率的关税制度。按协定国家多少,分为双边协定关税和多边协定关税。前者是两个国家之间协定而制定的关税;后者是3个或更多国家之间协定而制定的关税,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片面协定关税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弱小国家,片面地减让关税而制定的关税制度。如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制定的关税,就属于片面协定关税。

协定关税有时不止一种,如最惠国待遇税率,特惠税率等。因此,很多国家使用了多栏税则制。中国现行税则使用普通税率与最低税率两栏税率,最低税率适用于和中国有优惠关税协定的国家,也就是最惠国待遇的优惠税率。

《虎门条约》

4 《五口通商章程》

1.领事裁判权

所谓“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按照正当的准则和惯例,居留国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管理外侨。《虎门条约》破坏了中国的这项正当的权益,规定英人。中华人的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办理。

2.协定海关税则

收海关税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种货物和进口的48种货物税率比鸦片战前降低50%-90%,其他货物皆定为百值抽五的税率)。

《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

1.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后来,中美、中法所订条约也都有同样的规定。列强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权益。

2.租界权

3.驻军权

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望厦条约》

1.扩大领事裁判权 2.协定关税权 3.税则 4.文化 5.修约

《黄埔条约》 《黄埔条约》继美国之后,1844年冬,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黄埔条约》.这个条约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买办

“买办”,从本质上讲是经纪人,是我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买办”一词是葡萄牙人(Comprador“康白度”)的义译,原意是采买人员,中文翻译为“买办”。清初,买办专指为居住在广东十三行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购人或管事,后来逐步发展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居间人或代理人。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

5 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

租界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鸦片战争 龚自珍 魏源 《海国图志》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 它不仅在编纂和内容上弥补了《四洲志》和《康輶纪行》等书的缺憾,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释义: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他说:“(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姚莹:姚莹是鸦片战争时期,领导台湾军民英勇抵抗英军侵略的著名爱国官员。他与林则徐、魏源,同是当时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近代科学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人物。 《康鞧纪行》

6 徐继畬:徐继畲(1795—1873年),号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进士,历任按察使、巡抚等职。由于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徐继畬有机会接触一些外国人,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1848年,他撰成《瀛环志略》10卷。与《海国图志》一样,《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 梁廷楠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地主阶级改革派

张维屏 邹伯奇

问答题:

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的衰落有何表现? 2.如何认识清朝的闭关政策? 3.鸦片泛滥对中国有何危害?

4.鸦片战争前清廷是否有过关于鸦片“弛禁”与“严禁”的争论?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5.简述虎门销烟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6.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的性质是什么? 7.简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8.简介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史实及相关学术争论。 9.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失败?

10.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哪些?其主要内容如何? 11.什么是领事裁判权? 12.什么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13.什么是协定关税权?

1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16.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17.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18.试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 19.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与“不变”?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4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今南京)。

拜上帝教(上帝教) 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曾专程到广州学习基督教教义,但因其“信仰不纯”而未能受洗。其后他便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亦称“拜上帝教”或“太平基督教”。拜上帝会的首领是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前身。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曾从传教士手中接过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他第四次科举考试落第後,创立「拜上帝会」,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当时广西地瘠民贫,连年灾荒,饥民处处,「拜上帝会」在当地吸纳了大批信徒。公元1851年初,「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反清起事,建号「太平天国」,参与的信徒约一万人。

拜上帝会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11—1864.6.1),原名洪仁坤、洪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是基督教新教派最早的中文布道书。由中国传教士梁发著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全书共9卷(或分四卷、三卷),约9万字,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修改校订在广州付印刊行。书中多半集《圣经》章节而成,余则结合中国人情风俗,借用某些儒家言论,阐发基督教新教基本教义,“劝人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让人崇拜上帝“独一真神”,“安于天命”,“安贫守分”。宣称人民受奴役蒙罹苦难,是上帝给予的惩罚。称颂西方传教士为“善人君子”。抨击儒、释、道三教,但认为“儒教所论仁义礼智之性,至精至善之极,与救世真经圣理,略相符合”。它是西方殖民主义文化和中国封建主义文化早期结合的产物,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起过重要影响。后来作者在马六甲改订,将9本分印成单行本;在新加坡又将其中四本再版,改称《拣选劝世要言》,并把九本小书编译成名叫《求福免祸要论》一书出版。

8 冯云山 :冯云山(1822-1852),太平天国杰出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在村塾中执教。1843年当洪秀全劝人拜上帝时,冯云山是最早信从者之一。为了表示“拜上帝不敬邪神”,他和洪秀全一样,把村塾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拆毁,惊散了学童,激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村中的一些封建顽固势力,要他和洪秀全为元宵灯节迎神会书写对联诗文,以歌颂神佛偶像,他们倔强不从而受到迫害。从此,失去了塾师的职业。

《原道救亡世歌》 《太平天日》 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的前夜,正是鸦片战争后十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尖锐化,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原来清初经过明末农民大起义和入关后的战争,社会经济在遭受严重破坏之后,到十七世纪末叶已经逐渐恢复起来。利用社会经济生活比较安定,地主阶级贪婪无厌地进行积累财富,于是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和商业与高利贷发达的现象。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进行侵略,并到处激起反抗的时代。封建的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开始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漩涡里面。正当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刚刚侵入中国的时候,当时全国各地,到处孕育着革命的种子。英国的鸦片,腐蚀了清朝的统治,英国的大炮,也惊醒了中国广大人民。中国社会正在起着空前未有的大变化,不论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全部都动荡起来。起义的农民,已经在南中国的广西点起革命的火把,烽火烧遍了全广西。终于爆发金田起义。 “团营”

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公库﹑国库﹐太平天国以一切财物为上帝所赐﹐初时又规定惟上帝得称圣﹐故称公库为圣库。亦称公库制度。圣库制度肇始于起义之初。起义开始时﹐拜上帝会信徒多携老扶幼﹐举家参加。他们变卖了田产﹐各将所有奉献于公库﹐所有人的衣食﹐都由公库开支。以后﹐全军实行这种制度。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绸帛﹑珍宝等﹐必须上交公库﹐个人不得私藏﹐违者处以重罚﹐直至斩首。将领士兵的生活需要﹐由公库供给。其供给种类和标准﹐粮﹑油﹑盐大致不论老少﹐一律等量供应﹔食肉供给﹐天王以下每天份额各有等差﹐下级将士不是每天供给。又有买菜钱﹑礼拜钱系作为买办供物祭告天父之用﹐兼作零用﹐数量各有等差。但各类供给定额并非固定﹐依物资来源多少而有不同。1854年(咸丰四年)夏﹐天京(今南京)城内缺粮﹐曾减少食米供给定量﹐一律吃粥。

圣库制度在首都天京也推行于军队以外的民众。太平天国占领南京的初期﹐曾将城内居民分隔男女﹐按年龄﹑技能分别编入各馆各营﹐财货收归公有﹐衣食等由公库供给。实际上﹐编入各馆各营的民众是为太平天国服务﹑服役的﹐他们已被看作太平天国的成员﹐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圣库制度﹐仍是在军中推行圣库制度之意。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它保障了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贫穷的人民参加。但事实上﹐圣库制度并没有严格实行。随着军事胜利﹐克复城市乡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自己的私财﹐人无私财的原则日益不能坚持﹐所以又规定私藏不得超过五两银。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太平天国后期﹐名义上仍继续实行圣库制度﹐由圣库供给各王﹑各将领和士兵以各自份额的食物﹑钱﹑衣服﹐但由于他们大多都有私财﹐并不依赖于这些份额。圣库制度名存实亡﹐蜕变成为一般的后勤供给制度。

9 永安建制 :1851年3月,洪秀全在广西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后,整顿建制,相继建立下列军政制度:(1)修改历法,制订天历(2)令人民蓄发(参见辫子)(3)建立圣库制度,财产统一管理(4)确定官制(参见太平天国兵制)(5)论功行赏,分封五军主将为王 以下是永安封王表;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曾国藩 湘军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湖南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为后来北洋军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讨粤匪檄》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厘金制度

旧中国一种商业税。亦称“厘捐”或“厘金税”。

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实行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

1853年开始实行。帮办江北军务雷以諴(人名,最后一个字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咸)派人在杨州仙女镇(今江都县江都镇)设厘金所。

起初定厘金为两种:其一活厘,是抽行商的货物通过税;其二板厘,是抽坐商的交易税。

原定税率值百抽一。百分之一为一厘,所以称厘金或厘捐。

以后各省相继仿行,推行全国,不仅名目繁多(如坐厘、货厘、统税、统捐、产销捐、落地税、山海捐、铁路货捐等),税率亦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成为反动政府残酷剥削人民的主要手段之一。

1931年裁撤厘金,但名亡实存,开征统税及营业税。 太平军北伐

太平军北伐, 孤军远征, 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全军覆没。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太平军西征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等军事要地,屏蔽天京,决定在北伐的同时发动西征。太平军西征历时近三年,控制了天京上游安庆、九江、武昌三大重镇,据有赣、皖和鄂东,成为太平天国主要战略基地,有效地屏蔽了天京,保证了粮源,为太平天国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

小刀会起义 捻军 《天朝田亩制度》

乡官制度P64 10 两司马

太平国兵制,亦以军事编制推行于地方,以二十六家(一说二十五家)为一两,亦设两司马。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之役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遵照英国政府的指示,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竟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捕人时扯落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当时该船并未悬挂英国国旗,叶名琛据实复函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将获犯送到英领事馆。巴夏礼百般挑剔,拒不接受。23日,英舰突然闯入珠江,进攻沿岸炮台,悍然点燃战火。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于29日攻入城内,进行焚掠。由于兵力不足,被迫于当晚撤出广州,退据虎门,等待援军。

马神甫事件 叶名琛 《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定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国驻华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签订。共十二款。主要内容:(1)俄国得 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等七处口岸通商,若他国再有在沿海增开口岸,准俄国一律照办;(2)俄国得在中国各通 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并派兵船在这些口岸停泊;(3)俄国东正教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4)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实际上是要借此侵占中国领土);(5)日后中国若给予其他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

《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订 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在天津签订。共三十款。主要内容:(1)清政府倘准 许其他国家公使驻北京,应准美国一律照办;(2)增开潮州、台湾(台南)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潮州口岸设在汕头);(3)耶稣教教士得自由 传教;(4)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清政府给其他国家的特权,“无论关涉船只海面、通商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国得“一体均沾”; (5)确定领事裁判权。

《中英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 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五十六款,附有专条。主要内容:(1)英国公使得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淡水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牛庄口 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2)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3)英国人得住内地游历、通商;(4)英国商船 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5)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6)中国给英国赔款银四百万两;(7)确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 国待遇。

第二次大沽之战 咸丰帝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 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共九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

11 让九龙 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当政。

中俄《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中国西北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祺祥政变

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奕訢在北京逮捕肃顺等八大臣,发动祺祥政变。

垂帘听政

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借师助剿”

《北京条约》一订立,法俄两国首先提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建议。法国专使葛罗表示:“所有该国停泊各港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夏燮:《外夷助剿》《中西纪事》第20卷)。俄使伊格那提也夫面见奕表示为镇压南方太平军,请清军从陆路进攻,“该国拨兵三四百名在水路会击,必可得手”。接着俄国把以前答应送给清政府的一万支枪、若干门炮运到中国。早在1854年就狂言“剿贼自任”的美国,现在则要求为清军代运漕粮。关于是否借用外兵问题,清廷进行了几次讨论,少数人反对,奕等多数官僚表示欢迎“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79卷, 12 第17页)。与此同时,麇集在上海的买办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如吴煦、杨坊等,则加紧活动,支持洋人组织洋枪队。1862年4月,英国轮船把李鸿章淮军从安庆运到上海,进一步与英法组成“中外会防局”,决定上海由洋人防守,得到清政府的批准。这样,太平天国便面临着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的严重局面。

总理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总税务司

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清咸丰四年(1854),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领事签订协定,组织海关税务委员会,三国各派一人为税务司,征收关税。名义上由清廷派司税管理,实际由英、法委员主持。

同文馆(京师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欣等人建议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同文馆。 赫德(后面有)

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李秀成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这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 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 13 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洪仁玕 江南大营 “中外会防公所” 洋枪队

又称常胜军 。华尔 “李秀成自述(供词)”

问答题:

1.洪秀全的早期(金田起义前)思想有何主要内容和特点? 2.杨秀清代“天父”传言有何利弊?

3.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4.太平天国初期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5.太平天国的宗教“上帝教”有什么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何认识太平天国的宗教迷信?

6.如何认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质? 7.如何分析与认识《天朝田亩制度》?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 8.《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相比,有何异同? 9.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度有什么重要内容和特点? 10.太平天国的城市管理政策前后有何重要变化?

11.太平天国是否实现了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 12.太平天国是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怎样看待太平天国的“反孔”? 13.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有何特点? 14.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6.辛酉政变后的政治格局如何?

17.试述辛酉政变后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

18.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为什么会走向腐化和堕落?有何具体表现? 19.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有何影响?

20.《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21.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22.太平天国起义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合作政策”

19世纪60年代中,以美国为主要倡导者,得到英、法、俄附和为了纠合力量,为实现“保持和继续扩大它们的侵略利益,支持清朝政权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而采取的以“合作政策”为名的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合作政策”的具体目的有三个方面:

1、支持清政府;

2、维护列强在华特权;

3、保持各国对华共管的局面。

其侵略活动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党的干涉行动上;侵略者共同要求清政府既须遵守已订的不平等条约,还得承认他们陆续不断提出的额外要求。

所谓的“合作”只可能是一个短暂的现象,这个政策是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将使它们之间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

赫德

赫德(1835~1911)Hart,Robert 中国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

中国清末英国侵华代表人物之一。北爱尔兰人。在中国长期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被清廷视为客卿。

他于1854年来华,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

蒲安臣条约

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中国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中美续增条约》。蒲安臣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六年(1861~1867)任美国驻华公使,任内曾调停中外交涉事项,颇得清政府信任,成为当时第一个对 清政府具有重大政治影响的外国公使。1868年任满归国,清政府委托他访问欧美国家,疏通关系。1868年7月28日,他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W.H.西华德签订条约,共8款。主要内容为:

①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这一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②两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这一规定为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学校和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提供了法律根据。

③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为使清政府承担镇压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义务,以扩大美国在华传教。

1869年11月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交换了条约批准书。 马嘉理事件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洋务派 张之洞 “同光中兴”

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太多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大英雄,拿到历史上任何时代也是响当当的。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 ,是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 实际上就是就是慈禧太后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冯桂芬 顽固派 倭仁

清流 (清流党人)

清流是指东汉末年的大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他们联合起来批评朝政,暴露宦官集团的罪恶,于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为宦官所诬陷,以结党为乱的罪名遭受捕杀,十余年间,先后四次被杀戮、充军和禁锢的达七八百人,史称“党锢之祸”。

安庆内军械所

又称“内军械所”。清末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1861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安庆。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科学家徐寿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1864年迁南京,改建为金陵机器制造局。该所的创办,是晚清近代军事工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轫

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自强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福建船政局 “阿思本舰队”事件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定远”号

定远级铁甲舰是中国清朝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Stettiner Vulcan AG)制造的7000吨级的铁甲舰(Ironclad)。

定远级铁甲舰有两艘,分别为定远号及镇远号,二舰于1885年开始服役,成为清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而定远则同时为北洋水师旗舰。排水量7,000吨的定远与姊妹船镇远是中国海军历史上唯有的两艘铁甲舰,装甲厚12至14吋,主要武装为四门12吋口径的主炮。

定远、镇远二舰不但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服役时更是当时远东最大型的军舰。二舰为甲午战争初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内日军海军集中打击的对象,二舰中弹极多,但因其铁甲坚固而只受一般破损,俱未失去战斗力。后来北洋水师退入威海卫以自保,定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鱼雷艇击中,被迫搁浅。最后被陆上由日军占领的炮台击中后自沉。而镇远则因触礁受损,最后投降编入日本海军。 轮船招商局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由于在中国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 稳固基础而困难重重: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上,技术落后、人材缺乏等等。这使洋务派意识到必须是 “由富而强”,“寓强于富”。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自强”兼及“求富”,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李鸿章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委派沙船 富商、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洋泾滨永安街设局招集商股,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司” 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上海机器织布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俗称“老洋布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督商办机器棉纺织企业。中国晚清时创建的棉纺织业的第一家近代工厂。属官督商办性质。 发昌机器厂

是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它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了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1866—1894年,上海、 16 广州、天津、汉阳先后创办的机器制造厂共16家,主要业务是船舶修造,少数兼造轧花车、缫丝车等。 继昌隆机器缫丝厂

1872年,陈启沅回国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以后,南海县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也随着诞生了。 郑观应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 早期维新派 王韬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薛福成

薛福成(1838~1894) 中国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论家。 马建忠

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其所著《文通》是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亦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盛世危言》

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郑观应著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商战”说 留美幼童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容闳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字达萌,号纯甫。安徽安庆人,1828年11月17日出生迁居广东香山(今珠海市)。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道光二十七年(1847)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后旋入美国籍。咸丰五年(1855)回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17 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早期现代化

问答题: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何表现和特点? 2.简述冯桂芬对“中体西用”思想形成的贡献。

3.“中体西用”论在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4.论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5.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两派的争论? 6.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方面有哪些成就?如何认识洋务军事工业的性质? 7.试述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发展海军的成就与局限。 8.列举洋务派在发展民用工业上的举措和成就。

9.如何认识官督商办企业的性质?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10.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11.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哪里?

12.洋务运动时期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上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 13.简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新兴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有何特点?

15.早期维新思想家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有哪些主要著作?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张是什么?

16.简述郑观应“商战”主张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7.试析早期维新思想家与洋务派、维新派的关系。

第四章 名词解释: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哲德沙尔国” 阿古柏 《伊犁条约》

主要内容有:1.俄国将伊犁地方归还中国;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地方划归俄有;根据本约规定的界线,在塔尔巴哈台地区"酌定新界";在喀什噶尔地区"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2.中国赔款900万银卢布。3.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由俄国运入该处的货物,按旧例减税三分之一。俄商贩货由陆路运入中国,可照旧经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和内地市场销售;俄人得在设领各城及张家口建造铺房、行栈。另据中俄《 改订陆路通商章程》,陆路商路除恰克图至天津一路外,增辟尼布楚——张家口——天津及科布多——张家口——天津两条新线;俄商所往通商路线各处如通州等也准销售货物;所有完纳税饷等事,均按新章办理;俄商来蒙古、新疆贸易的过境卡伦增至35处。4.俄国得在肃州、吐鲁番两处增设领事;

18 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俟商务兴旺"后陆续添设领事;俄国领事官有权与中国地方官"公同查办"两国人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事端。5.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中国官员不得阻拦。 曾纪泽

曾纪泽(1839~1890)中国清末外交官。曾国藩长子。《伊犁条约》 新疆建省

马嘉理事件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烟台条约》

1876年(光绪二年)英国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滇案条约》、《芝罘条约》。1874年(同治十三年),英国陆军上校H.A.柏郎率领武装探路队探测从缅甸到中国云南的陆路交通,英国驻华使馆派遣翻译A.R.马嘉理前往接应 。次年(光绪元年)2月 ,马嘉理一行未先行知会地方官,由缅甸八莫进入云南。滇西边境居民对突如其来的人马深感疑惧 ,2月21日在腾越(今云南腾冲)曼允杀死马嘉理及随从数人,称马嘉理事件或滇案。事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乘机要挟清政府。1876年9月13日 ,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签订《烟台条约》,主要内容为:①英国得派员到云南调查,准备商订滇缅边界及通商章程。②洋货在各口租界内免收厘金;洋货运入内地,不论华商洋商一律只纳子口税,全免内地税。③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开放大通、安庆、湖口、武穴、陆溪口、沙市为轮船停泊码头;英国可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④凡遇内地各省或通商口岸有关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国使馆可派员前往“观审”;各口发生中外诉讼案件,应由被告所属国官员各按本国法律审断。⑤英国可派员经甘肃、青海 、四川前往西藏及转赴印度;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⑥中国对滇案及1876 年以前中英间各案赔款银20万两 ,并派员赴英表示“惋惜”。《烟台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立即批准。但英国一直到1885年 7月与清订立《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限定对鸦片税厘征收额后,才予批准。 中法战争 黑旗军

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年),雇工出身,原为广西天地会领袖,1865年起义失败,受清政府镇压,率300人出镇南关,在中越边境保胜一带,开辟山林,聚众耕牧,号“黑旗军”。刘永福“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死力之”。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二十余年,与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法战争时,帮助越南政府抗击法国侵略军,“一战而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利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中法简明条约》

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一)中国承认法国占有全部越南;

(二)中国将驻北圻的军队调回边界,并对越法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条约一概不加过问;

(三)法国不索赌款,但商品可从云南、广西输入中国内地;

(四)法国答应在与越南订约时,决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

(五)三个月后,双方各派全权大臣,照以上各节,制定详细条款。6 19 月6日,法国又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以确定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简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法战争第一阶段的结束。

马尾之战

马尾之战,又称“马江之战”。中法战争中的海战。1884年法国舰队利用中法交涉之机,闯入福建马尾港停泊。清廷官吏既不阻止,又不作战备,并禁止中国舰队移动。8月法舰突然发炮轰击,中国舰队仓促应战,舰船被击沉七艘,官兵伤亡惨重,福州造船厂亦被击毁。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侵占镇南关,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二月初,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派兵夜袭文渊,打乱了法军部署,促使法军在援军未到之前即仓卒发动进攻。冯子材指挥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冯子材 “不败而败” 《中法新约》

中国和法国签订的结束中法战争的条约。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丁·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10款。

主要内容是: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③日后中国修筑铁路,“ 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④ 此约签字后6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甲午中日战争 宗藩关系 帝党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后党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中日天津条约是指1885年4月18日光绪十一年三月初四,中国清政府与日本在天津就朝鲜问题签订的条约。又称《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或《朝鲜撤兵条约》。

内容是:

1.议定两国撤兵日期;

2.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

3.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征讨清国策》 “东学党起义”

1894年东学党武装起义。东学党起义爆发于全罗道古阜郡事出有因。郡守赵秉甲是个有名的贪官,巧取豪夺,农民对他恨之入骨。到1894年万石洑水税事件激发了这次起义。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机构。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清政府求援。日本政府早就密切注视朝鲜局势的发展,等待出兵朝鲜的时机,然后制造挑起中日战端的借口。如今,这样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当清政府应邀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 20 时候,日军不请自来,在朝鲜南部登陆,在扑灭了起义烈火后,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丰岛海战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清晨,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

丁日昌 邓世昌(黄海海战) “致远”号(前面有) 丁汝昌 《马关条约》1895年

清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清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

清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清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清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清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清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台湾澎湖内清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增辟通商口岸

台湾建省 刘铭传 “台湾民主国” 唐景崧 丘逢甲

问答题:

1.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的概况及其出现原因。

2.19世纪70年代清廷“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概况与性质。 3.《伊犁条约》是怎样签订的?它的性质和影响是什么? 4.概述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台事件的始末。

5.如何认识中法战争期间清廷内部的“战”、“和”之争?

6.如何认识中法战争的结果?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的说法能否成立?为什么?

7.怎样评价中法战争中的李鸿章和曾纪泽? 8.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9.简述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国力和野心膨胀的情形。

10.如何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帝党”与“后党”之争?帝后党争对清朝的备战及战争有何影响?

11.论黄海海战对中日双方及战争结局的影响。 1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 14.如何评价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李鸿章? 15.如何评价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慈禧太后?

16.《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了哪些严重危害和后果?

第五章

名词解释: 门户开放政策

21 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基本内容是:(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这是美国最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自由贸易,使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开放。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公车上书”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中俄密约

1896年,《中俄密约》,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於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 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 (也称为三国干涉) 之事件,乃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劝学篇》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保国会

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

22 强学会

中国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鼎芬、汪康年、张謇、黄遵宪等。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强学会,请饬严禁。该会遂被改为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不准议论时政。“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便违失原旨。

《孔子改制考》

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康有为著,是一部变法理论著作。《孔子改制考》的序言集中表达了康作书的目的,用大同社会代替封建专制统治,向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振聋发聩。

其次,在书中,康有为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表现了民主自立的思想。康有为认为,人类大同理想要到遥远的太平盛世才能实现,“方今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然而,康有为并不是消极地等待大同之世,而是主张积极争取。,《孔子改制考》言民权、倡大同。是康有为假托孔子的名义来实行变法的一个理论基础。他以封建统治阶级最尊崇的权威孔夫子来打击政治上守旧的顽固派,以减少新法推行中的阻力。

《新学伪经考》 《天演论》

《天演论》是严复最著名的译作。《天演论》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作者赫胥黎是英国博物学家。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荣禄

荣禄(1836-1903) 清末大臣。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晚清军事家、政治家。 光绪帝

问答题:

1、 瓜分狂潮主要有哪些表现?

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各自的思想特色及表现。

3、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与时代特征。

4、概述变法期间康有为的七次上书。

5、结合史实论述变法的过程就是新旧斗争的过程。

6、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第六章

名词解释: 义和团

义和团,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民间团体,它的前身是在义和拳等民间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成员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还有不少无业游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以反对外国侵略为旗号,其中包括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和在华传教士以及中国基督徒等所进行的大规模群众性暴力运动。实际上是反对一切外来事物和洋务派改革的民间团体。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种种缺点,并被慈禧太后利用作为宫廷斗争的工具,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并引发了八国联军入侵,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23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的提出背景:

①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抚”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中国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中国付出白银4.5亿为终。

庚子赔款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及各地方长期割据,则是源自强势人物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权力出现真空、各地派系拥兵自重,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 中俄密约(前面有)

廊坊之战

24 清末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与清军阻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

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四、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答题:

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2、近代中国为何教案频发?

3、如何理解近代教案的双重性质?

4、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的变化。

5、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6、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7、《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第七章

名词解释:

25 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

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的口号,挂起“预备立宪”的招牌,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

孙中山 黄兴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萍浏醴起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也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设想的一个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一致:在总理下设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这实际上是三权分立的原则。

“苏报案”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 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被封。章、邹在会审公廨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

抵制美货运动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中国人民掀起的以要求禁绝美货为主要内容的爱国运动。

这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19世纪4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西部的迅速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美国资产阶级采取各种手段“招募”华工。许多中国人飘洋过海前往美国。80年代,旅美华工已达三十余万人。他们同美国人民一道,对西部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资 26 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种族主义思想抬头。从70年代开始不断发生排斥、迫害乃至杀害华工的暴行。清政府不但不能保护侨工的正当权益,反而在1894年同美国签订了《中美会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实际上承认了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迫害。1904年底,这个不平等条约期满。中国人民特别是旅美华侨强烈要求废除条约。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改约要求。但美国政府悍然拒绝,蛮横无理地要求续约,抵制美货运动,由此激发起来。 这次运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又称“亲贵内阁”。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保路运动

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

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奴役中国人民和掠夺中国财富,从19世纪末以来,开始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路的修筑权。粤汉、川汉铁路是沟通南北和深入内地的两条重要干线,因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目标。为了夺回这两条铁路的自办权,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奋起抵抗。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宋案

拒俄运动

1903年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性反对沙俄侵占东北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1902年4月同清政府订约,规定将侵占中国东北的俄军分三期于13个月内全部撤走。1903年,沙俄不仅违约不撤,反而增派军队,并向清政府提出了7项无理要求,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学生团体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起了促进作用。这场斗争表现了广大青年学生对祖国命运的焦虑和准备为保卫祖国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是广大爱国分子思想巨变的重要契机。

预备立宪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亦称“筹备立宪”。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步骤看书)

安庆起义

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之一。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

武昌起义

27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二次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中国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确认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方向,但由于君权强大,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臣民的自由权利微不足道并缺乏有效保障。

南京临时政府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到11月﹐已有十五个省区宣告独立﹐相继建立了地方起义政权。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代表汉、藏、蒙、回、满——当时的五大民族)﹐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主要内容

仿法国式之责任内阁制:盖当时之参议院为抑制袁世凯之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总纲以简洁之文字,将国家之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

人民权利义务之保障已有详尽之规定,并设有法律保留条款。

大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仍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精神由参议院选举之。

司法已有独立审判规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约法》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粹主义思潮

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

第一、 国粹派坚决批判推崇备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

第二、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 无政府主义思潮

问答题:

28

1、清末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

2、评同盟会政纲。

3、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4、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和结果。

5、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6、分析武昌首义成功的原因。

7、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立的意义。

8、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

第八章

名词解释: 二次革命

中华革命党

中国国民党前身 欧事研究会

民国初年的政治团体。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准备将国民党改组为具有极严格纪律、步调统一的中华革命党。一部分国民党元老对入党必须加盖指印、绝对服从领袖等规定不满,未参加该党。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宣言研究欧事,于1914年8月在东京组织了这一团体。参加者共100余人,主要人物有李烈钧、李根源、熊克武、钮永建、陈炯明、邹鲁、程潜、陈独秀、谷钟秀、张耀曾等。曾准备推举未曾参加中华革命党、在美国游历的黄兴为领袖,遭黄兴拒绝。中日交涉“二十一条”时,以“联袁对外”,“首在维持国家,愿政府一意对外”为宗旨。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李烈钧、李根源等开始向孙中山靠拢,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二十一条”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1915年 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袁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 二十一条共分五大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

②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④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于中国的单方面“条约”,袁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于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此后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

白朗起义

河南省宝丰县绿林头目白朗(1873~1914),为反对袁世凯政府的统治,于1912年发动的农民起义。

洪宪帝制

29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袁世凯 段祺瑞 黎元洪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联名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发布讨袁檄文,组织反袁的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

蔡锷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 西姆拉会议

英国殖民者炮制的干涉中国内政、策划西藏独立、阴谋侵占西藏的会议。会议于1913年10月~1914年7月在印度的西姆拉(今喜马偕尔邦境内)召开。与会者包括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西藏宣抚使陈贻范,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 、十三世**特使伦钦夏托拉,英国政府代表、英印殖民政府外交政务秘书H.麦克马洪。 基于策划西藏独立的目的,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提出划分“内藏”、“外藏”和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界线问题。 护法运动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 西原借款

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为取得这笔款项,段祺瑞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後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後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西南军阀

麦克马洪线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新青年》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德先生” “赛先生”

问答题:

1、比较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

30

2、试述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3、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及其主要政治派别。

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评价。

5、试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历史条件。

6、比较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主义方面的特点并作评价。

31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 试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以政治侵略为例(经济、文化)。

2、 浅议租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据点——以法租界为例(英租界、日租界)。

3、 不平等条约是勒在近代中国人民脖子上的一条绞索—以“南京条约”为例(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4、 紫荆花下话回归—小议香港的前世今生。

5、 关于社会制度腐败导致经济技术落后的几点思考—以近代中国为例。

6、 从《四洲志》到《海国图志》—小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7、 浅论洪秀全理想天国的破灭—以《天朝田亩制》为例(圣库制度)。

8、 试论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9、 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例(近代企业、新式海陆军)。

10、 试论戊戌维新的爱国意义。

11、 关于戊戌维新思想启蒙意义的几点分析。(政治改革意义)

12、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3、 小议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 试论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思想解放为例。(社会经济、社会风俗)

15、 试论“民主”与“科学”乃是救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

16、 试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李大钊为例。

17、 浅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 试论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的极端重要性——读《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 浅论“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以“立三路线”为例。(秋白路线、王明路线)

20、 对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点分析——以“凇沪会战”为例(忻口、徐州、武汉)。

21、 试论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的坚强阵地。

22、 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几点思考——读《〈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23、 浅论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4、 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5、 试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积极意义——以“民盟”为例。

26、 浅议统一战线是中共克敌制胜的法宝。(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27、 试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28、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9、 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几点探索——以中共“八大”为例(《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30、 试论“大跃进”运动是对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一个反动。

第四篇:一、中国古代史参考文献

(一)先秦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等,中华 《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 《中国史稿》,郭沫若,人民 《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等,人民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科学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所,文物 《战国史》(增订),杨宽,上海人民 《东周与秦代文明》(增订),李学勤,文物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 《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童书业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论国家》,列宁

《马恩列斯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历史地图册》(1--8),谭其骧

(二)秦汉史参考书目

《秦汉史》,翦伯赞,人民 《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 《秦汉史略》,何兹全,上海人民 《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齐鲁书社 《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 《北狄与匈奴》,马长寿,人民 《西汉与西域关系史》,安作璋,人民 《汉代考古概况》,王仲殊,中华 《秦始皇传》,马非百,江苏古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张习礼

(三)魏晋南北朝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唐长孺主编 《中国古代史》中册,十院校编写 《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范文澜 《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犖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札记》,周一良 《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缪 钺 《魏晋隋唐史论集》

一、二集,社科院历史所编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

《资治通鉴》——魏纪、晋纪、宋纪、齐纪、陈纪。

《资治通鉴》隋纪、唐纪 《中国通史》

三、四册,范文渊 《隋唐史》,岑仲勉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 《汪 隋唐史论集》 《唐史研究会论文集》 《唐史学会论文集》 《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 《唐太宗与昭陵》 《武则天与乾陵》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

《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翦伯赞主编 《中国史稿》第五册,郭沫若主编 《中国通史》第四册,范文渊 《五代史略》,陶懋炳 《简明宋史》,周宝珠、陈振 《王安石变法》,漆 侠 《两宋史论》,关履权 《西夏史稿》,吴天墀

(四)隋唐五代史参考书目

(五)辽宋夏金元参考书目 《岳飞传》,邓广铭

《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 《金史简编》张博泉

《元朝史》上、下册,韩儒林主编 《蒙古族简史》,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所 《宋蒙(元)关系史》,胡昭曦主编 《中国文学史》,文学研究所 《中国哲学史简编》,任继愈 《中国史学发展史》,尹达主编: 《宋明理学史》,侯外庐等编

《朱元璋传》,吴晗 《明史》汤纲、南炳文 《明代政争探源》,郑克晟

《明清史资料》,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 《明清易代独见》,陈生玺 《明史讲座》,吴晗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第八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

《清史研究概说》,陈生玺、杜家骥 《清史简编》,戴逸

《清史》,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 《清史杂考》,王宗翰 《明末三大思想家》,杨正福 《清史稿》 《清史列传》

(六)明清参考书目

第五篇:中国当代史参考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史名词解释

1.《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文章围绕一个中心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文章论述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外关系等几方面的关系,初步提出了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若干新方针,文章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为中共八大作了准备。 3.“三反”“五反”运动:1951 年1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在资产阶级分子中展开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情报的运动。到1952年8月“三反”“五反”运动基本上同时结束,次运动是建国后反对资产阶级进攻的一次重大斗争。他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工人阶级在工价中的领导地位,从国家机关内清楚了一批积极异己分子和退化变质分子,对于澄清吏治,移风易俗,使干部队伍树立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

4.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简称八字方针。其内容:调整个方面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列关系;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向纵深发展;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成龙配套,以便受到更大的经济效果;提高产品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针是60年代前期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5.新八字方针: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内容:调整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进入健康发展轨道;改革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继续整顿现有企业,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提高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

6.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1年求,首先从北京,天津高等院校开始。这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帮助知识分子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运动大致经过学习批判和组织清理两个阶段,到1952年秋,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用动基本结束,通过思想改造运动,知识分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各副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思想影响,提高了爱国主义思想觉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开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向。

7.过度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党中央按毛泽东的建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组部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1956你那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8.七千人大会:1962.1.11-2.7,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干部有7000多人,故称“七千人大会”刘少奇在会中作了报告和讲话,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和错误,毛泽东也做了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健全民主集中制,强调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七千人大会对于纠正“大跃进”以来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进一步全力贯彻“八字”方针,克服经济困难起了积极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和纠正“左”的错误指导思想。

1 9.西楼会议:1962.2.21-23日,刘少奇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指出必须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以阻止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会后,中共中央恢复了中央财政小组,主管经济工作,并任陈云为组长,开始大幅度地调整国民经济。

10.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5.11,〈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由此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一开始受到华国锋等的批判,后在邓小平和当中央多数人致辞下,讨论冲破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注意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为全面认真的拨乱反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基础。 11.两个凡是:1977.2.7,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其中公开提出“凡是毛泽东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其严重阻碍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和人民思想的解放。 12.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的侵略的运动。1950.6.25,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直接投入着厂侵略战争,并将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0.25开赴朝鲜前线。抗击美国侵略,经三年的抗战,终于把美军大到三八线以南。1953.7.27,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次战争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和我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这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造争得了一个和平环境。 1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2.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订立的条约,主要内容:“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想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盟国的侵略,另一方即竭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的签定,表示了中苏共同反对侵略的立场,对新中国的安全和建设以及对世界尤其是对远东的和平起到积极作用。

14.对〈武训传〉的批判: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一部分,1951.5.20,毛泽东指出〈武训传〉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从而展开了对〈武训传〉的批判。通过批判和讨论,使知识分子掌握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和评价近代中国历史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其缺陷是开了用政治批判解决学术争端的先例。

15.统购统销:1953.10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政策,称为统购统销。这一政策的实施,初步缓解了粮食等主要物资的供需矛盾,保持了时常物价稳定,保证了“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也促进了对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6.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是毛泽东和中共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尝试,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其突出特点是“一大二公”,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高的预期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17.“大跃进”运动: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的指挥下,企图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尝试。1957.10.27,〈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的社论,吹响了农业“大跃进”的号角,1958.8重点从农村转向工业,其特点是:赶超英美的时间日益提前,高指标,浮夸风泛滥。它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18.庐山会议:1959.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7.2-8.1,是中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2-16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前期,主要是继续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后期,毛泽东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错误的在全党展开了反右倾斗争。庐山会议把阶级斗争引入党内,严重损害了党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 2 中断了纠“左”的过程。给社会注意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错误。 19.〈五一六通知〉:1966.5.16,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批判了〈二月提纲〉,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气,彻底揭露和批判学术界,教育界等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领域里的领导权。此通知的下达,使“文革”作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在全国急剧展开,国家的社会主义生产和历史进程被扭转到了歧路。 20.一月风暴:1967.1.6,上海造反派夺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了所谓的“一月革命”的风暴,由于毛泽东的支持,继上海之后,山西,青岛,贵州,黑龙江等省的“造反派”也相继夺权,建立所谓军队,干部和造反派群众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夺权之风刮遍全国,使全国陷入更大的动荡混乱之中,是“文革”中所谓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全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1.二月抗争:上海开始夺权后,迅速波及全国,造成全国空前的混乱,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造反派”与解放军的流血冲突,面对这种严重危害国家的**,1967.1月底,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一批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地址“文革”错误和林彪,江清的倒行逆施,就是“二月抗争”,之后,毛泽东批评了老革命家,并实际上让“中央文革小组”取代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肯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做法 22.革命委员会:“文革”期间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从1967年上海的“一月风暴”开始,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相继被“造反派”夺权,这一行动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并指示新建立的政权都称革委会。它实行军,干,群三结合原则,作为地方临时权力机构。“革委会好”从此成为“文革”中反映“造反派”成就的一句口号。1979.7.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取清革委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3.《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11.10,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文章指名批判了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史学家吴晗,称他的京剧剧〈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这种超出学术范围的政治批判成了“文革”的导火线。

24.天安门事件:1976.4.5,全国人民汇聚天安门,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此事件遭到江清等人的反对,并极力制止。甚至还发生了流血冲突。此事件表面上是以悼念周总理和反对江清集团展开的,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错误的严重反对。为粉碎江清集团奠定了基础。

25.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在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经济上,实行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文化上,实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个孤立的社会形态,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其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26、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我国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同年年底到1963年初,一些地区进行了整风整社、社会主义教育和小“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工作。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即“前十条”)。“前十条”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极其夸大的估计,对“四清”运动的任务、政策、方法作了规定。这实际上是在为大规模的“社教”运动作准备。9月,中央根据“社教”运动的试点情况,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后十条”一方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另一方面又提出了“社教”运动中必须执行的正确的方针、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 ①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国际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 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是指与外国(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其实际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③:“一边倒”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宣布的。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外交原则:①保护华侨

②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

③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

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形势与任务P15?

形势:①:国际上,欧亚出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工人运动,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解放的运动风起云涌,美国不承认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②: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但没有取得完全胜利。国民党占据着西南﹑华南的某些省,海南﹑台湾。并保持着上百万军队,潜伏着上百万的武装土匪。

③:经济上,国民党留给共产党一个烂摊子,连年混战,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工农生产能力下降。

④:封建文化思想遗留严重,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①: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未完成的任务

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4:中共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为巩固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斗争?

①全国大陆的解放,领土的统一 ②各地人民政权的建立

③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④: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物价

a:打击投机资本,稳定市场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b: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5: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p25 主要内容:

①:确定了建国后头三年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纲领。 中心任务:利用三年左右,争取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 工作纲领:三个条件和八项工作

②: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即:a:集中力量向主要敌人发起进攻(三大敌人的残余力量)

b:团结多数,对其他方面有所缓和,有所让步,不要四面出击,搞得全国紧张。 意义:它是中国由革命走向和平转变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正确制定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制定了一个“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它是中国从革命走向大规模和平建设的基础。

为党制定了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路线﹑方针,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6:试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p48? 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它适应了当时我们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性。

①:这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②: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政策的发展,已经为实行“逐步过渡“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形式和途径。

③:从土改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个体经济已经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

④:从国际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封锁禁运,我们必须争取时间,加快发展,增强实力。

上述一切表明,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性。

7:如何正确认识“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伴随着三大改造运动的完成,中国经济有明显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成就显著。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样,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处理不够恰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8:中国八大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八大的基本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新时期的政治路线的判断依据: a.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

b.中国的社会主义矛盾发生了变化 c.共产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

②: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

a. 确立了既反对右倾保守,又反对急躁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b. 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c. 提出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重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关系

d. 在经济体制上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集中生产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③:八大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任务。 a. 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加强同各大民主党派的合作

b. 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监督

c.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制定完备的法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④: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

八大的意义:八大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纲领和实现宏伟纲领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八大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的国情和民意,又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它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又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

9:社会主义探索 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怎样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1966)

(一)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始

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八大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2. 中共八大的召开,提出了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 正确处理两类性质矛盾理论的创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4. 整风运动和反右倾斗争

整顿三风: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 整风运动转化为反右派斗争并且严重扩大化,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成了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右派斗争扩大到全国,许多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它带来了严重后果,打击了优秀骨干分子,左倾思潮急剧发展。

(二) 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5.5—23,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基本是错误的。

2.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1958年,北戴河会议,正式进入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指导,缩短时间赶英超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搞垮农业,打乱了国民经济农﹑轻﹑重的比例,损害了国民经济 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基本特点:“一大二公”---公社规模大,公社的公有化程度高,建许多公社,吃大锅饭,引起农民不满,生长积极性下降,在1958年的郑州会议,八届六中全会上纠正。

(三) 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

1959年7.2—8.1,8.2,江西庐山会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前期对“大跃进”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后期,彭德怀因向毛泽东提意见,转向批判彭德怀,反右倾运动,反右倾斗争又扩展到全国,庐山会议造成严重后果,政治上,经济上,理论上

(四)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 1.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2.八字方针的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五)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十年建设成就

1.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2.西楼会议和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六)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

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是后来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3.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10:如何评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56年9月(中共八大)---1966年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客观的讲,历经艰难,但成绩是主流。 成绩:(1)十年间,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独立地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在发展,经济实力在增加。

①十年,全国的工业固定资本增加了3倍

②涌现出了具有规模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③石油全部实现了自给

④工业格局逐步完善,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形成

⑤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

⑥科 6 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这十年,我们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

(3)党和国家逐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得来的。

错误:中共左倾错误的发展,①在政治理论上,表现为阶级斗争扩大化

②左倾错误表现在经济建设方面是急于求成,急躁冒进 综上所述,成绩是主流

原因:从任务上看,执行了八大的决策;从时间上看,10年正确时间,时间较长;从犯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上看,没有像10年文革那样的全局性错误;从统计数据上看,10年中有过突飞猛进的进展。

11:文革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一) 文革发动的原因 1:主观原因

① 1957年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左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 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2:社会历史原因

① 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上的准备,毛泽东把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进而发动文化大革命。 ②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观点进行了错误的理解,加深了他对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失误。

③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错误的判断。

④ 受国际斗争的影响(波兰﹑匈牙利事件,中苏论战—评价斯大林) 3:毛泽东个人原因----个人专断作风发展,权利高度集中 4:野心家﹑阴谋家的原因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助长了他的错误。

(二) 文革的准备

1. 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文革的导火线

1965年11月11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成为文革发动的导火线。 2. 彭真主持《汇报提纲》(《二月提供》) 《二月提供》试图把已经开展起来的批判运动约束在学术讨论的范围内,不赞成把它变成政治批判,毛泽东否定之。

江青随后主持《座谈纪要》,《纪要》为文革风暴首先从文艺界刮起提供了借口,反应毛泽东对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过分严重估计和发动一场“文革”的决心。 3. 批判彭罗陆杨

开展对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批判,使文革在组织上的障碍得以排除。

(三) 文革的全面发动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革的正式 发动。

1. 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①批判彭﹑罗﹑陆﹑杨的反党错误

②会议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五人小组,决定成立文革小组,为文革的发动制造工具

③通过毛泽东制定的“五一六通知”,规定了 7 文革的任务,对国内形势和党内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判断

④林彪发表了重要的“五一六讲话”

2. 对文革发动的再理解:“破” ﹑“立”

① 五七指示---毛泽东政治抱负和纲领性文件,空想的社会主义模式,逐步消灭分工,逐步消灭商品的社会,一个平均的社会。 ② “五一六”通知---砸乱旧世界的纲领 ③ 毛泽东致江青的信,开启文革的钥匙。 3.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文革的再发动

12:中共九大的基本内容及其危害 基本内容:(1)林彪作政治报告

①对文革进行全面的肯定

② 报告把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第一次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 报告从左倾错误观点出发,篡改了党的历史,将其说成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 ④ 报告错误的把提出所谓的“斗﹑批﹑改”任务

⑤ 报告过分的夸大了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性,随时准备打仗 (2)九大章程----修改党的章程

①对毛泽东思想进行错误的解释,林彪把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下解析革命的理论”说成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发展并论述了这个理论的形成和意义,并把这个理论写进党的章程

②通过新的党章,取消了党员应有的权利和新党员的预备期;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总纲

(3)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林彪仅次于毛泽东。许多优秀的党员被排斥在中央常委和政治局之外。

危害:(1)使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大大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2)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指挥方针都是错误的 (3)使得左倾的思想和个人崇拜进一步发展。 (4)在中共党史上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13:试分析文革的起因﹑性质及其教训

(一) 文革的起因 1.主观原因

①1957年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左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a.1957年的反右斗争,并扩大化,否定了八大的正确思想

b.1959年批判彭德怀,第一次在党内大搞阶级斗争,斗争矛头由社会引向党内

c.1962.9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并且斗争矛头指向党内高层

d.四清运动,毛泽东实践把矛头指向了负责党内工作的刘少奇

e.六十年代的大批判运动,毛泽东对全国阶级斗争的形势判断失误,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 2.社会历史原因

①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理论上的研究和思想上的准备,毛泽东 8 把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进而发动文化大革命。 ②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设想和观点进行了错误的理解,加深了他对社会主义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失误。

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了错误的判断。 ④ 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实践的形成还受到国际斗争的影响

(波兰﹑匈牙利事件,中苏关于评价斯大林的论战) 3.毛泽东个人原因

个人专断作风逐步发展,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泛滥,是文革发生的重要原因 4. 野心家﹑阴谋家的原因

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对文革的顺利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 文革的性质

文革是一场由领导阶级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和人民带来严重后果的内乱。

(三) 文革的教训

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对于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应该采取和运用法律﹑法规,通过正确的措施解决,而不应该利用文化大革命那样“用一个阶级打到另一个阶级的革命”的方式来解决。

2. 经济建设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围绕生产力的 发展,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而经济工作﹑经济建设要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制定发展的战略。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把发展科学﹑教育放在战略的高度,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力与上层建筑。

3. 摆脱旧的习惯势力和教条主义,禁止个人崇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肃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不允许任何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必须克服教条主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 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进程,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使之成为维护人民权利,保证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打击犯罪的强大武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利机关。必须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用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监督政府和领导干部的工作。 5. 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领袖

无产阶级领袖为歌迷会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无产阶级领袖不是神,也会犯错误,所以也必须要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上一篇: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下一篇:致高考的励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