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蜗居之读后感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看蜗居之读后感范文

看蜗居有感

前一段时间朋友推荐我看一下《蜗居》,由于很忙,一直没有来得急看。也是因为我对电视剧不喜欢的缘故,一下忘掉了!昨晚打开电脑,发现了这部电视剧,看了一下,没有想到一下子把它连续看完了。

惊叹,也许社会的发展让人情欲望变的这么的透明和赤裸裸,就像海藻的一句话一样:人情债,我肉还!在这部电视剧中,小贝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和现实社会中仅存的一线理智的代表,在现实社会和情感交替的生活实际中,小贝把希望寄托在他还希望海藻还是那么的完整,把命运交给了生活,也许当男人的立场被一次次的打击遗尽的时候,也就没有了立场。

就像很多人说的一样:“当男人底线被打破的时候,在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使其回头”

看过《奋斗》的人都知道,《奋斗》中的向南也是那么的专一,对生活的要求不高,但是也很期待那种物质生活可以比肩爱情的神话,最终结局圆满了!

在《蜗居》中,人还是一样,从体现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还是对待感情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女人变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故事的女主角------海藻

海藻在整部电视剧中起到了线的作用,她把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情感很好地连在了一起。和《奋斗》中的那个杨晓玲不一样,海藻体现的是对完美生活对完美情感的那种渴望,内心很脆弱做事犹豫,她让自己的渴望给人一种希望,导致了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在对待情感方面,海藻容易迷失自己,总是找不准自己真正的位置,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在欲海中总是能够被蒙住眼睛。也许海藻是个很负责任的女孩,但是,内心的脆弱和伶悯使其一次又一次的在两个男人身上徘徊。她也许不知道那个有家室的男人到底能够给她带来点什么。除了性,除了钱,除了能在青春的时候可以享受到比别人多一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寄托外,其他的也许都是惘然。

宋思明,我不知道他算不算这个故事的男主角,也是因为这部电视剧本身就很朦胧,致使他的角色也很富有猜想性,在片中他给我们的印象应该是,他可以掌控一切!以至海藻的情感也被他拿捏的很到位,在纠于海藻和他的正室妻子当中,宋思明表现的也很老道他的立场是:不和妻子离婚,但是也坚持和海藻的情感。在这里我不说是感情是有一定的个人原因的。

宋思明在整个片中把人情关系用的淋漓尽致,把灯红酒绿,欲望红尘演绎的惟妙惟肖,尽管片中看起来是很平常的情景,很平淡的对白,它都透射出很多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他能够利用底层人物将自己的利益扩大化,能够从糟粕中发掘信息

海藻的姐就是整部电视剧底层人物的代表活在生活中最底层的人物都有一个美好的品德,就是心地善良,对人对事都能够以诚相待。原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就是最底层的人物相互之间的利益纠纷很少!海藻姐在小贝,海藻,宋思明之间穿梭,把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串在了一起,演绎了人生所谓后三十年平淡生活的征程这个人物徘徊在理智和物质欲望之间,把守着自己的幻想!

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小贝,小贝是现实世界,欲望,物质的牺牲品。他坚信爱情,以至海藻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他,他也能原谅他,接受他但是,最终海藻打破了小贝的底线其实《蜗居》只是一部电视剧,事在人为,当欲望和理智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很清楚的知道选择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背叛还是继续也许就在一念之间,在当今这个欲望横生,利益肆掠,人情平淡的社会选择才是最主要的怎样才能不被诱惑,怎样才能理智判断是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更强的意志力的。

第二篇:蜗居看房

《蜗居》看房

论文

经济与管理学系09级财务管理专业

程然

学号:2009010300016

《蜗居》看房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房地产泡沫严重,房市状况恶劣,一部《蜗居》道出万千百姓的心里话。本文将由《蜗居》展开,结合当今社会存在的住房问题,以及国家领导人,政府提出的针对性方针,来阐述对这些问题及其对应方针的理解。

关键词:住房,政策,问题

2009年电视剧《蜗居》迅速蹿红,风靡大街小巷,不论老少,看完《蜗居》内心都有千言万语要去感慨,没钱没房的人看完了《蜗居》都是掬一把辛酸泪,有钱有房的人看完了《蜗居》都无比同情没房的人,有钱没房的人看完《蜗居》赶紧计划着买套房,有钱但不充裕的人看完《蜗居》痛下决心就是一天两顿都要攒钱买房。。。。。。总之,就是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边看《蜗居》边洒泪。《蜗居》中的一句台词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都市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而看完《蜗居》,刺痛的最是80、90后的神经,他们大多都是无房一族,而由此“蜗居”一词迅速成为年度热词。

《蜗居》带给80、90后的冲击是很大的,对于《蜗居》最典型的就是以下几种反应: A 恐慌族

不买iTouch,省下1平方米

在熬了一个通宵欲罢不能地看完《蜗居》后,莎莎立马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了“我要结婚,我要买房”。电视剧里“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元,吃穿用2500元”的台词深深刺痛了莎莎那对数字极端敏感的神经。虽然还是大学三年级,但极具危机意识的莎莎已经完整地构想了自己今后安身立命的一切。“我在考虑我以后的房子问题”,和同学见面时,莎莎闲谈的中心话题总是这个。平时上网的重点从淘宝转移到了房贷信息。学会计略微涉足经济的莎莎坚决不相信里面买房的悲剧会发生在她的身上。“我不买NikonD60了,不买iTouch了,可以省下1平方米。”从看完《蜗居》的那一刻起,莎莎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同样心有余悸的还有莎莎的男友。“做女人要经得起诱惑”,男友这样“教育”莎莎。对于这一点,莎莎看的十分坦然,“社会越来越现实,爱情也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爱情才会有保障。”莎莎说。她钟情于剧中文章饰演的“小贝”,但小贝在爱情面前的脆弱却让莎莎感到失望。面对记者的采访,莎莎坚定地告诉我们。“其实对于房子我还是挺知足的,我一直很喜欢单身公寓,恋爱之后的目标也不过是35平方米的房子”,莎莎表示,“为房子牺牲幸福了,房子最终也只是房子不是家。

第 1 页 共 6 页

《蜗居》看房

B 奋斗族

摆脱蜗居,奋斗,奋斗!

当大家看完《蜗居》后都在为自己的将来何去何从而惶恐万分的时候,南京大学的小周是为数不多的捂着嘴偷偷笑的观众。自主创业了一家广告公司,在河西地段拥有一套80多万的中等户型,每天开着尼桑天籁上班。小周的业绩已被“蜗居”族惊为天人,今年大四的她已经摆脱了“蜗居”的行列,成功加入在省城南京的有车有房一族。“小学的时候我就梦想着要‘走出去’”,小周很自豪地说,“从苏北来到南京,我告诉自己我都一定要在这里留下来。不管打拼得多么艰苦,我都不会改变我自己的目标。”

小周说,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她放弃了信马由缰的大学生活,加入了多个校级、院级学生组织,并积极参加各项比赛,为的是能在公司的校园招聘中达到“鹤立鸡群”的效果。而简历上密密麻麻的获奖经历也让小周成为了各大招聘会的宠儿,难以取舍之下决断的她干脆自主创业。

当然,殷实的家庭经济基础也是小周能在南京成功立身的一个重要原因。河西的中等户型是小周的父母所买,小周的创业基金也是来自父母。而小周本人并不避讳这一点,“父母给我提供基础,我自己来‘发扬光大’”,小周笑道。

“郭海萍的生活在现实中确实大面积地存在,但是我们要意识到生活是奋斗和机遇的结合体,如果读完大学后的状态还是赤贫,那么很显然这样的大学四年就算是白读了。”对于《蜗居》,小周的看法比较独特。相比之下,小周认为电视剧《奋斗》更适合自己,从电视剧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奋斗》里的陆涛的拼劲俨然就是生活中她的“发家史”的电视剧版。

C 逃离族

出国,那里不用“蜗居”

“我对《蜗居》的兴趣不大”,张燕自嘲地笑笑,一脸无辜,“看《蜗居》的时间还不如去看美剧。”“图书馆才是她的家,宿舍只是寄居地”,她的舍友这样对她打趣。虽然进入大学一年多,张燕的生活依然延续了中学时代的三点一线:宿舍、食堂、图书馆。从来没有宅在宿舍盯着电脑追电视剧的经历。对于《蜗居》在学生群中的火爆,张燕似乎并没有想赶这个潮流的打算。“只是蜻蜓点水的看过,知道剧情就可以了吧,电视剧就没必要一集一集看了,”张燕说,“《蜗居》所倡导的价值观是违反道德的,看了没意思,”在她的日程表上,中口高口、论文、BEC占据了90% 的时间。

“我觉得我对英文的敏感程度远高于中文”,张燕说,入学的时候选择了英语专业,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去国外读研,所以关于“蜗居”,关于“蚁族”,她都没有太多的关注,“我以后肯定不会是这其中的一员。”张燕对于未来的打算超乎了一般学生的想象。 第 2 页 共 6 页

《蜗居》看房

对于女儿在大学中的生活现状,张燕的母亲表示了绝对的支持。张妈妈觉得,现实并不残酷,关键还是要自己努力,生活要知足。张燕告诉我们,妈妈经常用这样的话来鼓励她,“好好学习,干吗这么急啊,首先得有份体面的工作,有份不簿的薪水,直得起腰杆子,挺得起胸脯子。”张燕告诉记者,国外的生活肯定会是另一种样子,没有蜗居,努力和回报成正比例。为了出国,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英语,至于其它,张燕什么都不去想。

D “蚁族”

南京太大,而我太渺小

“我的工资还不够付我的房租和日常开销,这样入不敷出的日子和我的想像相差太远了。”说这句话的时候,吴鹏飞一脸哀怨。曾经的委屈他似乎不愿多提。三江学院毕业后,他在南京工作了半年后,吴鹏飞发现自己的生活还是停留在了原点,甚至还是倒退。为了能在一起工作,女友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优厚待遇,和他一起留在了南京的一家技术公司。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吴鹏飞的工资基数被定格在了1000块钱,和女友的工资加起来两千出头的收入用来支付每个月的开销后,剩下的“老人头”捉襟见肘。

“南京太大,而我太渺小。”吴鹏飞说,他实在想不通,在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后,为什么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却这么大!尽管很多人都劝过他,权且忍受一段时间。但小吴仍然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一纸辞呈,吴鹏飞放弃理想,回到了家乡。

回家后的生活是从地狱到天堂的感觉。在父母的安排下,小吴和女友都顺利在一家待遇丰厚的事业单位找到了工作。“《蜗居》里的海萍的生活太残酷,我不愿意面对这样残酷的生活。以前总觉得大城市什么都好,可是后来觉得自己家的小城市还是挺好的。我在家里一样可以有所作为。”而对于相恋三年的女友,小吴觉得也是给她一个交待的时候了。在父母的帮助下吴鹏飞在家乡的繁华地段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两人明年就准备结婚。“换成是在南京,150平方米就意味着120万甚至是更高的价钱,这是天价,想都不敢想的。”吴鹏飞感叹。

由以上的这些例子可见,《蜗居》带给人们的反思和震撼是巨大的,而是事实上,可以说是现实的住房问题才是触动大家的关键,因为《蜗居》赤裸裸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住房问题。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蜗居》过于悲观过于激进,并没有客观地反应现实的全部,这种创作中随处可见残酷的生活极其阴暗面,生活的积极面往往只言片语带过,这对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导致80后的悲观,90后的极端,就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蒋俊说的:“ 奋斗者终成功,这是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电视剧《蜗居》让大学生们满眼充斥着悲观的影像,只用最后一集的反转剧效果怎能让他们的人生出现理想化的反转?”当然,我们都不反对这种声音,《蜗居》也许是片面的,但是它反映的住房问题却是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因为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更也许,我们中的一个就是直接体验者。

虽然我没有亲身体验过这种买房难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温州人,我切实的知道买房有多难。都说温州人是东方犹太人,非常会做生意,这点确实,而也正因如此,许多温州人看准了房市契机,温州炒房团诞生并且团体第 3 页 共 6 页

《蜗居》看房

越来越巨大,因而温州的房价也是越来越高,想要在温州买上一套房越来越困难。犹记得一个亲戚心有戚戚地说:“还好房子买的早,不然儿子结婚都成问题了啊。”另有一亲戚乘手头宽裕赶紧买了套房,开心道:“现在买了,过些日子就涨了,再卖出去能赚多少啊!”事实证明这中间的利润非常可观。我惊觉,原来我身边就有这么多炒房的人。再说我的一位老师,从外省来温州,已经五六年的时间,工资也非常可观,但是奋斗了这么些年,依然只能租房住,按他的话说,买房?还是辞职回老家现实点。我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让我对“炒房”这个词产生了深深的愤慨,它让多少人连个可以容身的小窝都没有,有多少人为之垂泪。由此,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温州人,因为温州人将“炒房”带到了许多地方,加剧了那些地方住房问题的严峻形势,现在的房地产泡沫那么严重,温州人做的“贡献”不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政府的介入就很有必要了,国家的法规政策的约束虽然无法杜绝这种现象,但是至少可以缓解这种现象。

回头说说《蜗居》,看了《蜗居》人们提出了“一高一难”的房改困局如何破解?的问题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电视剧《蜗居》里的台词折射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都市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高房价”“住房难”受到社会关注,也牵动温家宝总理的心。2月27日与网民在线交流时,温家宝坦言,自己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去年房价过快上涨,民众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他还说,“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 如何让百姓早日圆上安居梦?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说,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职责。作为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成为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手段。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在政策思路上,还应该积极探索能够在市场上交易的“适租房”,主要解决在廉租房层面之上的年轻白领、进入职业生涯前期的就业者、收入处在“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透露,今年各类带有政策性和保障性住房的数量,包括限价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再加上即将启动的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共计将有600万套房子开工建设。

而当前突出的住房问题到底还有哪些呢? 1.商品住房供不应求。与市场结构性问题相比,供给总量不足的矛盾是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2004年以来,我国无论是土地总供给还是房屋总供给,其增速都呈下降趋势。但城镇化的进程却持续快速推进,新增城镇人口、需对原有住房条件进行改善的人口、因城镇建设的需要而被动拆迁的人口、新就业等着成家的人口、投资性购房的人口等几方面的需求,导致商品住房市场供不应求状况进一步加剧。2.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过大。2007年5—7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涨幅同比达到6.6%、7.4%、8.1%,11月已达到10.5%。房价上涨过快已成为当前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3.住房保障机制一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对不同收入的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市场对住房供应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对部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目前,我国新建住房中,94%为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只占6%,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廉租住房制度更是因各地的财力不同尤其是西部地区财政困难而相对滞后,直至2007年,国家才出台较为具体的政策扶持措施。4.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尚未达到预期目标。2005年5月,针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国家出台了两个第 4 页 共 6 页

《蜗居》看房

“国八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2006年5月,又出台了“国六条”进一步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虽然一再调控,但住房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调控尚未达到预期目标。5.住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虚假广告泛滥;预售监管、拆迁资金的监管不到位;任意修改已经审定的规划和设计图纸的情况大量存在;开发商为偷税逃税乱列开发成本的问题还未得到遏 制。

针对这些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今年要采取四项措施: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今年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增加这方面投入。同时,要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二要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临时性措施,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有关税收政策。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同时,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对于温总理的四项措施,民众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以下的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看法:

第一条,政府大力加快廉租房,好!但是太少!不可否认,我们党的想法是好的,要让买不起又租不起房子的人有钱住,但68亿的资金是不是太少了点,差不多相当于人均半包红南京香烟。能满足多少人的廉租这个大家不难想象,显然,这个不是给能在茶坊中轻松上网的茶油们准备的,本身就是针对租房人的买卖,基本上是不会影响商品房市场的,对租赁市场也是低端的。

第二条,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住房用地。想法是好的,但落地太难。难在哪里呢?通过多渠道增加中低价商品房供应,最需要的就是投入。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国家的投入,可在条例中没有看到任何可以量化的期待。目前只有通过让开发商放血的政策性住房一条路子和限价房。老天在上,开发商心本赚钱,你从开发商的篮子中拿走了一个苹果,他定会向你要三分土地。开发商建设政策性住房少赚的一定会在商品房市场上找回来。而限价房,更是水中花。谁家拿到过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哪家又拿过低保?估计很少很少。这说明什么。这些资源根本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但这个是个趋势,相信以后会好些。但要多久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条,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这条终于说到点子上了,“防止房价过快上涨”,简直犹如峨眉山掌门人周芷若的突然一剑,一下子刺中无房户张无忌的心窝。无房户张无忌却决计不信她竟会向自己下手,全没闪避,一霎之间,剑尖已抵胸口,他一惊之下,待要躲让,却已不及。 这一剑幸好稍偏,没刺中心脏,但已重伤无房户张无忌右边肺叶。小说总是戏剧性第 5 页 共 6 页

《蜗居》看房

的,但往往是来自于现实的。虽然大家不想看到这种情况,但那句话背后的潜台词是明白的:防止房价过快上涨,更防止房价下跌。

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条,其实是把双刃剑,既表让不合格的开发商上市,也不会轻易让上市的开发商轻易倒闭。实际上走的是个整合的线路,类似关闭小钢厂,小煤窑长,建立钢铁集团。思路绝对正确,以后只剩五十家左右的开发商占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家管起来也好管。但估计要N多年,万科是不是老大还很难说。

虽然人们的质疑声音还是很多,但是,通过国家领导人,政府机关关于住房形势的越来越关注,通过这些越来越大强度的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关于住房问题的政策将越来越全面,而效果也会越来越好,许多人购房将不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许多人将拥有自己幸福的“小窝”,那么,我想中国将会有更多人过上小康生活,而我们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又进了一步,社会主义的本质将得到更好的额体现。

参考文献,作品:

电视剧《蜗居》;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

《关于我国住房政策的若干思考》 作者:李光荣

第 6 页 共 6 页

第三篇:看电视剧《蜗居》有感

海萍和苏淳虽然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但他们在江洲这样的城市只能算是小人物。在这里,他们没有背景,没有储蓄,甚至没有亲人和朋友。他们想融入这个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这没错。因为像江洲这样的城市确实拥有太多的资源,有太多的机会和太多的诱惑,在很多方面是内地所无法比拟的。但是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肌体的一部分,必然要付出代价的,甚至一代人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这种融合。就算是江洲人又怎样呢?在社会激烈变革的今天,面对高昂扭曲的房价,无数的底层百姓要么望房兴叹,要么沦为房奴,如蜗牛般背上重重的壳,不堪重负,被压的喘不过气来。但房子的压力还只是现实压力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就业的困难,子女的教育,患病的担忧,养老的忧患等等。物质的贫乏,生活的窘迫,会使平静成为奢求,让陷于其中的人变得敏感而脆弱,使人逐渐的忘记了理想,没有了棱角没有了尊严,变得琐碎而庸常。正如海萍的生活。

在前半部分,我曾轻视海萍苏淳的作为,认为她们被周围人所裹挟,虚荣而不切实际的要买一套属于她们自己的房子,这显然超出了她们的能力,才引出了海藻的向宋借钱,才有了以后的海藻和宋之间的情感和利益的纠缠。之后的再借钱,海萍的家教工作,宋提供的临时住房,苏淳的牢狱之灾,不过是这种纠缠的发展和深入,一切自然而然。正因为海萍的不切实际的买房行为,贪图眼前的些小利益(住宋提供的临时住房具有代表性),和她在生活重压下的狼狈以及对婚姻的悲观、理想的幻灭无不同时影响着海藻,让海藻对生活对婚姻陷入悲观茫然之中。既然靠奋斗不能改变命运,那就转向渴望依靠。海藻本就软弱,缺乏主见。海萍的窘境和言行无不产生了推力,把海藻推向宋的方向,只不过她是无心的。

但看到后半部时,我改变了看法。苏淳辞去了工作,我曾担心他做了科长面对无数的巴结和讨好会迷失方向,最终会毁了他自已。但他决然辞去了工作,只为想和宋保持距离。海萍一家也搬出了宋提供的临时住所。如此她们就保持了人格上的独立!放弃了不该得的利益,也就解开了锁在身上的枷锁,作决定时才能坦然。海藻的问题也就变得简单,对宋的感恩和报答仅限于此前,此后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财富所带来的感官享受的满足……

其实这世界上多数是普通人,在生活艰辛物资贫乏时,有时会贪图小利,有时会贪慕虚荣,有时会迷失方向。曾经的理想常常要向现实低头。生活原本就这样,有时很残酷。海萍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普通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所以我们不该轻视海萍们的视野和作为。海萍很快意识到了问题,她对物资的追求给她和亲人带来了困扰,她做出了改变。海萍搬出了宋提供的豪宅,又租住了一处10多平米的小小蜗居。苏淳也辞去了工作。现实很无情,但却让她们的决定更趋于实际和理性。

海萍对家教的认真态度也让我感动,在公交车上记单词,对怎样更好解释穿和戴的探究,对小小细节的关注,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她的努力和付出,踏实和认真,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海萍的未来。苏淳从小本生意做起,他说要先取得客户的信任,先建立信誉之后再一点一点增加销售,获得利润。我们也仿佛看到了苏淳的未来。

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小人物的生活。可能迷茫,可能困惑,可能短视,可能卑微细琐,可能牢骚争吵,可能虚荣,可能攀比,可能跌倒……有时可能很狼狈,但却非常真实。多数

普通人的睡梦香甜平静,很少不安和噩梦。她们可能没有很多的金钱,但却有时间可以和爱人相扶着一起变老,可以一起看着小孩的点滴成长,一起分担生活中的艰难和欢乐,再苦再累也不离不弃。她们不必担心应酬太多,而喝坏了胃;压力太大,而身心疲惫,甚至英年早逝。也不必担心这世界布满陷阱,有时会被波涛卷走而身败名裂。这本是普通人生活的样子,安静,祥和,真实。有得有失!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生活的更好,就像后来的海萍和苏淳,做决定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虚荣,不攀比,不患得患失,也不悲天悯人…… 再加上努力,勤奋,一定可以改变命运。人的智商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聪明,只是做事的态度不同。心态好了,不再患得患失,再有像海萍一样认真考虑什么时候该用穿什么时候该用戴怎样才能向老外学生解释清楚的认真态度,未来就清晰可见,生活也注定会充满惊喜。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能力和欲望的平衡。能力通过学习可以不断的提高,欲望随经历的丰富可以不断的加以控制。也许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吧。其实幸福和财富的多少,权力的大小,职位的高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出家人没有这些,我们能说出家人就不幸福吗?想想他们的平静,慈悲,修行,我们就知道结果了。这本是宗教的意义。也是中国社会目前所欠缺的。我们已不再为吃饱穿暖所困扰,那是什么让我们变的浮躁和不安?我们应该反思。我们需要心灵的安宁,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第四篇:校园男女看蜗居感受各不同

男生看了《蜗居》说,“我决定40岁以后结婚,这样就能避免被别人挖墙脚,或许还能挖别人墙角”,女生看了则说,要珍惜在大学里的单纯时光,以后做房奴就身不由己了。

“太真实了,现实就是这样。每一个细节都不突兀,都是现实,都是我们今后极有可能面对的生活。”尽管第二天要交一篇论文,但“一旦开始看,就根本停不下来”,浙江大学的李雪用一个通宵看完了整部连续剧。

近日,一部名叫《蜗居》的电视连续剧突然走红大学校园。“蜗居”、“海藻”、“房奴”等剧中的词汇,迅速成为同学聚会的关键词,大有“今天你蜗居了没”的架势。笔者登录一家大学生常上的SNS网站,在“好友新鲜事”中可以看到数以十计的《蜗居》观后感,而在各大高校的BBS里,也出现了许多热议此剧的文章。

以中国高校最大的BBS“水木社区”为例,自11月16日《蜗居》在全国卫视首映起,与这部电视剧有关的帖子几乎每天都登上“今日十大话题”——《你愿意做蜗居中的谁》、《蜗居挑战了脸谱化的人物模式》„„针对蜗居的讨论已不仅局限于影视类版面,而是广泛分布于房产、职场、家庭、情感、教育等版。

“以前觉得看电视就是编的故事,但在《蜗居》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工作、爱情、买房,哪件不是大学生眼前的事。”网友treehole说。

在大城市打拼的艰辛动摇梦想就业目标下移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元,吃穿用2500元,冉冉上幼儿园1500元,人情往来600元,交通费580元,物业管理三四百元,手机电话费250元,还有煤气水电费200元。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元,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在剧中,女主人公郭海萍如是说。这个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年轻少妇,毕业后没有回到自己生长的小城,坚持留在大都市打拼,为了存钱买房处处节衣缩食,斤斤计较。

“大城市的万家灯火中要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太不容易了。”西南大学的研二学生马雪觉得,郭海萍的境遇进一步打击了自己“走出去的梦想”。

“我曾经还是很有梦想的。”马雪说,自己本科的时候一直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大四时她去了深圳实习,想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但是待久了,发现那里人们的生活节奏比重庆快出太多,“每个人都在不停地拼,为了在这个城市扎根。”

有一次,她在深圳的街头看到一棵芒果树,芒果掉落在人行道上。那一瞬间,她觉得这个城市其实很美,但是行色匆匆的人们却不曾注意到它的美好。“每个人都是那样匆忙,但又不知在忙什么,每天都有迷失的感觉。”她开始思考,所谓的大城市是否是唯一能够让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剧中,郭海萍曾流着眼泪说,如果再让她选一次,她一定要选择回到家乡,买一个不大不小的房子,和丈夫孩子平和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而男主人公宋思明也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带着你们过另一种生活,不要太多的钱,每天去菜场斤斤计较,为发论文、评职称而与人争得面红耳赤,也为女儿考不上好学校而心焦。”

看到这个场景,中国传媒大学的李文说自己内心产生了动摇:“北京地方大,机会多,以前特别想留下,而且家里也想我留下。可是现在有点动摇了,生活成本高压力大,还不如回家,怎么都是过一辈子嘛,人毕竟要生活。”

而马雪自从去深圳走了一遭后,便回到重庆一门心思读书,保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以后准备考个本地的公务员,安安定定地过一辈子。”

北京吉利大学的陈苏也觉得,待在大城市,外表的光鲜远抵不上背后的辛酸。“以前总觉得大城市什么都好,可是后来觉得自己家的小城市还是挺好的。”

“大城市确实有很多机会,但机会说到底都是人创造的,有人的地方就可以创造机会,在小城市,我相信一样会有作为。”马雪说。

校园里的单纯爱情能否承受现实社会的风雨

宋思明,42岁的市长秘书,低调谨慎,品味非凡,典型的成功人士,生活平静但充满激情。郭海藻,25岁,年轻靓丽,大学毕业,对生活现状时有不满,常常更换工作。宋思明与郭海藻偶然相识,由于姐姐郭海萍的房款债务,郭海藻渐渐陷入和宋思明的暧昧关系中,直至背弃承诺铸成大错,难以挽回。

二人在剧中的感情纠葛,令许多大学生感慨不已。北京某大学的王瑶说;“太真实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身边发生的事情。”

王瑶最近正在为工作的事苦恼,投简历、买正装、跑宣讲会、参加笔试面试„„折腾了好几个月,但还是没能弄到一个offer。

而与此同时,同样打算毕业后工作的室友李琳却像保研生一样过上了“猪一样的生活”。李琳大三暑假时去一家单位实习,业务上遇到问题时常向部门主任请教,而主任也总是十分热情地关心指点她。实习结束后,两人的男女朋友关系正式向外界公开,李琳的工作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其实我看他俩迟早要分手,现在只是在各取所需。”说起李琳的恋情,王瑶的语气有点不忿:“他俩跟《蜗居》里演的是一模一样的。如果宋思明是个穷光蛋,海藻会和他在一起吗?如果海藻不是年轻漂亮,宋思明会看上她吗?用脚指头想都不可能。”

虽然看不惯李琳,但王瑶又隐隐有点羡慕她:“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名牌大学毕业又怎么样?在偌大的城市中连一粒沙都不如。”

虽然王瑶对郭海藻和宋思明的恋情颇不认可,但也有不少同学很同情二人。在许多高校的BBS上,都掀起了宋郭之间是否有真爱的大讨论。

面对激烈的论战,四川大学的小阮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二人间是否有纯粹的爱情其实是个伪命题。“一个人身上的背景、财富、光环等等,其实也是他的一部分,没有必要非要割裂开来看待。这个世界上,相爱的人们,并不是依靠两个灵魂的飘荡就能相伴共生。”

“男生看了《蜗居》说,‘我决定40岁以后结婚,这样就能避免被别人挖墙脚,或许还能挖别人墙角’,女生看了则说,要珍惜在大学里的单纯时光,以后做房奴就身不由己了。”湖南大学的曹璐觉得,《蜗居》对爱情婚姻的刻画太真实太透彻,让人实在无法不感叹。“电视剧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依然非常真实,真实得有点残忍。”

蜗居的生活并非全是残酷踏实做事总会有回报

一间加在老式住房后的10平方米的阁楼,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和邻居共用,这就是《蜗居》中郭海萍一家人的居住环境。

面对郭海萍的境遇,湖南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刘栋感同身受:“这就是我自己曾经度过的生活,这就是许许多多大学生即将面对的生活。”

水木社区上也有学生感慨道:“和海萍一样,初出茅庐的学生,当你承受一分生活的压力,你真的觉得自己就是社会底层,无论你曾在燕园还是清华园。这是现实。”

现在湖南读研的刘栋,六年前毕业于一所成教专科学校,之后北上赴京,加入了“北漂”大军中。刚到北京的他在亦庄租了一间12个人合住的地下室作为落脚点,月租300元。

“从第一天住进去后,我心里确实有了一种要奋起的精神,我绝不能在这种地方生活一辈子。”刘栋在一家公司里表现得相当出色,三个月后,他搬出了那间地下室。

工作了两年后,刘栋渐渐有了一些积蓄,但他觉得这仍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学历太低,即使能力再强,很多事情也跨不过那个门槛。”他决定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一考,就是四年。

明年就要毕业的刘栋不久前刚刚在长沙买了一套二手房,“快30的人了,找一块栖息之所,好让家里人安心。”

《蜗居》播映后,刘栋每集必看,“看到海萍,就像看到几年前的自己。”面对周围同学看完片子后所表现出的压力与悲哀,刘栋并不完全认同:“《蜗居》确实告诉了我们现实中的残酷,但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积极的一面。有奋斗,走正道,就会有成功的可能,踏踏实实做好该做的事,总会有回报。”

谈起毕业后的打算,刘栋说还想去北京再打拼一番,即使“免不了又得蜗居”:“长沙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而刚刚购买的二手房,他说可以租出去,租金交给父母做他们的生活费。

“人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在脸上刻上了沧桑,才能明白蜗居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刘栋说。(实习生何瑫)

第五篇:蜗居读后感

《蜗居》堪称2009年年底最热电视剧,誉为现实版的《奋斗》,只因揭露社会现实一度被禁播,而我通过书本了解了这部在荧幕上迅速走红的情感大作。

通篇饮食男女,却彰显世态本色;尽是家长里短,却深蕴生存哲学;随处峰回路转,却无一跳脱常情。我仿佛在小说中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或周围朋友的生活剪影„„

《蜗居》主要讲述了两个姐妹的故事:姐姐海萍与苏淳双双毕业于上海名牌大学,在这座城市立业成家,而他们千挑万选的安身立命之所只是一个租来的10平方米的石窟门房子,攒够首付变身房奴是海萍最大的梦想;妹妹海藻与男友租住三居室的一间,只等攒够首付就谈婚论嫁。一对贫贱夫妻,一对白手情侣,倒也其乐融融。

似乎一切的改变都是从海萍四处筹付款开始,四个人的生活被推向无法控制的轨道,又似乎因为第五个人的出现而逆转。此人是市长秘书宋思明,在一次饭局上与海藻认识。她的梦游般的神情,令他魂回大学时代。海萍失业间接通过宋的介绍做了外教兼职,进而打开事业局面;苏淳也因宋的出现而免受牢狱之灾;海藻明白自己再也无法挽回与小贝的单纯恋情后,转而成为宋的“职业二奶”„„最终,当海萍一家自力更生入住新房生活渐渐有起色时,海藻却怀着宋的儿子孤身守候,她不知道宋在官场上的“大奸似忠”因一桩命案露出破绽,在看望海藻的路上被公安跟踪,意外车祸身亡。

如此的结局不知是该慨叹现实的无奈还是批驳书中人的活法。首先,就姐姐海萍而言,堂堂名牌大学毕业生,每天要挤在十平方米的房子里计算着家庭的开销,竭尽全力的节俭省钱,可她发现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面对自己的“梦想之家”只能以想象代替,在现实中她无能为力。想要努力奋斗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仅属于他们的独立空间千难万难,免不了抱怨争吵„„苏淳,一个安于现状上进心不强的男人,尽管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却没有能力为他们创造理想中的“幸福生活”,甚至必须向年迈的父母开口要钱,成为“啃老族”中的一员„„

也许有人讲海萍过于虚荣,执意追求那梦幻般的生活,可我觉得那是一个女人的无奈,也是一个母亲的希望。尽力节俭每晚只吃白面条的海萍,只是想拥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家;每年见两次儿子的机会对她犹如恩赐,当她带着满心的喜悦与儿子团聚时,儿子却把她当做一个陌生阿姨。对于母亲而言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伤害,她只是渴求一个与儿子一起生活的共同空间,这是一个母亲的心愿。想到这些我不会再去苛求海萍安于现状,知足常乐,我所能做的只是默默祝愿这对贫贱夫妻,希望他们可以一家团聚,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属于他们的房子里,不再有抱怨,不再有不满,不再有对无法相见的儿子的疯狂般的思念„„

海萍一家的幸福似乎是以牺牲妹妹海藻的幸福为代价而获得的。姐妹情深,海藻见到生活困于房子问题的姐姐每晚只吃白面条,不禁心酸痛楚,自己拿出所有积蓄后要求小贝也帮助姐姐,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深刻的情感,我想即使是生命,海藻也会毫不犹豫的给姐姐,如果她需要的话。可正是这次筹房款,让海藻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得到宋思明帮助的海藻离小贝越来越远,逐渐迷恋上权力光环下“市长秘书”。海藻与小贝的单纯而令人向往的恋情最终告结。海藻转身当起在“小三”,这样的结果到底是哪个幕后推手造成的呢?

表面上看,海萍的“教唆”是妹妹走向悬崖的直接推动力,可实质上,幼时于苦难环境下长大的海藻没有抗拒诱惑的能力。她和宋之间并非像她与小贝之间是纯纯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获取和获得。宋思明依靠权力使海藻获得所谓的幸福,同时也从海藻身上获得性的满足。正如无奈的海萍海藻的母亲所言:“穷养儿子富养女啊,我恨自己„„海藻不是喜欢那个男人,而是喜欢他头顶的光环。”可悲的是,当陷入此种诱惑处于迷茫和无助的海藻,却无人能帮。没有一个人生的导师引领她走出这段人生的迷雾期,重新追寻自己的生活。

纵观当今,有多少女大学生傍大款当小三,做起职业二奶,这仅仅是她们个人的问题吗?难道不是教育甚至是女性教育的败笔吗?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如果贫富差距没有那

么大,不需要葬送自己的青春去获取物质的满足,女人又何苦为难女人呢?

所以,朋友们,不要再慨叹社会的现实、生活的无奈。既然来人世走一遭,就该遍尝人间的酸甜苦辣。既然我们的抱怨改变不了现状,那就勇敢地奋斗,只是别忘了最初的梦想。 作为女性,我们也应该自尊自立自强自信,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许我们不能拥有优渥的生活,但我们同样能拥有一个爱你的他,一个温馨的家。

上一篇:快闪活动策划案范文下一篇:开庭的基本程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