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指引下的湘潭绿心保护性利用探讨

2022-09-11

1 背景分析

2015年4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意见重点指出要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长株潭绿心, 是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之肺, 她地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 规划面积约为522.87平方公里, 被誉为“大自然馈赠给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厚礼”, 绿心地区保护与利用对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理论基础

2.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霍华德于1898年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来的。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永久性农业用地所围绕。城乡结合的城市绿心发展探索, 与“田园城市”发展模式异曲同工。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主要涉及“斑块一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是指尺度较大, 突出于周围环境空间实体。将景观生态学中“斑块一廊道——基质”理论运用于湘潭绿心公园、植物园、绿道等的利用和建设中, 能最大程度保护生态资源, 将生态效应发挥到极致。

3 现状分析

3.1 生态基底尚可

湘潭绿心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丰富, 有江、湖、水库、渠、洲、山。境内山峦起伏, 山体景观丰富美丽, 有昭山风景区 (昭山、虎形山、凤形山) 、澄月湖森林公园、法华山森林公园、金霞山公园、盘龙大观园、石牛峰、石头冲山、窑山、玉屏峰、桐子塘岭、种田山、寨子岭、五云峰、杉仙岭、白沙洲等优质山体资源。

3.2 多规衔接不畅

通过实地调查, 湘潭绿心与长株潭绿心总体规划存在不少冲突, 首先是山水结构体系不够完善, 现状许多不适宜建设的地区划入了控制建设区, 但许多生态良好的区域却没有划入禁止建设区。与国土规划存在冲突, 湘潭绿心地区国土建设与绿心总规禁开区重叠区域面积为918.14公顷, 湘潭绿心地区多规矛盾急需协调统一。

3.3 配套设施不足

绿心地区内的城市主干路网结构基本形成, 绿心地区乡村道路基本实现水泥硬化, 宽度2.5-4米不等。绿心区域道路均集中在城市建成区域, 其他区域基本无相关城市道路连通, 慢行步道系统未建设, 相关的旅游、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也不够完善, 大部分山体、村落均处于较原始状态, 同时村民无序建设和侵占、毁坏生态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均不利于优质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4 保护性利用模式

4.1 保护性利用理念

借鉴“田园城市”以及景观生态学“斑块一廊道——基质”理论, 我们提出对湘潭绿心地区规划建设应采用保护性利用理念, 即湘潭绿心地区应规划建设成人与自然、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城市与乡村有机协调和谐共生区域。

4.2 湘潭绿心保护性利用内容

4.2.1 保护利用分级分区

为了贯彻保护性利用理念, 根据湘潭绿心特点, 结合高程、坡度、坡向、水域、林地田地、建设用地等相关生态影响要素分析对湘潭绿心地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级以及生态功能分区。

4.2.2 生态敏感性分级

湘潭绿心地区山体海拔相对较低, 起伏变化不明显。湘潭绿心范围内现状农林用地99.98平方公里, 约占绿心总用地的85%, 该部分用地生态敏感性较高, 而现状建设用地仅占7.5%, 该部分用地生态敏感性最低。通过生态敏感性叠加影响分析, 高敏感区域占比约58.3%, 中敏感区域占比26.2%, 低敏感区域占比约15.5%。

4.2.3 生态功能分区

根据生态敏感性分析要求, 建议对湘潭绿心地区提出分区保护性利用要求, 根据湘潭绿心特点建议分为核心保护区、休闲旅游区、生态农业区、生态防护区、低影响建设区。

5 保护性利用实施策略

5.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生态项目建设, 明确生态保护责任。

对绿心周边及控制建设区土地升值溢价部分作为对绿心保护的补偿, 加快推进植昭山森林公园、法华山森林公园、红旗水库湿地公园、植物科普生态园、湘江风光带昭山段、仰天湖湿地公园、渠道改造等生态项目建设。层层建立和签订责任状, 明确各级保护责任。

5.2 大力推进“互联网+”美丽乡村、特色农业、特色景区建设。

通过“互联网+农业体验”模式, 激发村庄活力, 打造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区。建设植物园、昭山风景区、昭山森林公园、盘龙大观园、红旗水库湿地公园、法华山森林公园、金霞山公园等一批景区创建为省级两型旅游景区。在昭山石金村、楠木村、黄茅村, 建设花卉博览园, 形成产、学、研基地, 并引入“互联网+”发展理念, 打造互联网花卉信息发布平台。

5.3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完善市政服务设施, 推广生态技术应用

完善湘潭绿心地区内外交通网络和设施, 使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绿心地区供水纳入城市供水管网系统, 实现区域共享与城乡统筹。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污水处理系统, 加强中水的回用, 对居住有一定规模的农居点采取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 对偏远分散住户的污水采用三格卫生化粪池进行生态处理, 同时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和做法。

5.4 倡导绿心地区多规合一, 建立绿心保护信息平台, 强化生态法制宣传教育。

湘潭绿心地区的规划建设必须尝试探索多规合一, 在省或市政府层面协调整合国土、规划、发改、环境等部门专项规划, 实现一张蓝图管理, 一套平台运作, 建立绿心地区多部门联合政务网, 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 建立绿心保护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绿心监督与监管信息互通, 上下互动。

6 结语

本文对城市绿心保护性利用的研究侧重于湘潭绿心地区的生态敏感性分级、分区, 对各分区提出了相应生态保护与利用的规划建设要求和保护性利用实施策略。通过保护性利用规划建设模式来初步探索绿心地区发展路径, 以期实现绿心消极保护变有条件的积极利用, 从而进一步提升湘潭绿心的生态环境效应,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为实现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夯实基础。

摘要:本文在国家生态文明指导下, 根据“田园城市”以及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提出湘潭绿心地区规划建设应采用保护性利用理念, 结合湘潭绿心特点, 通过高程、坡度、坡向、水域、林地田地、建设用地等相关生态影响要素分析对湘潭绿心地区进行生态敏感性分级以及生态功能分区, 对各分区提出了相应生态保护与利用的规划建设要求, 同时结合绿心现状及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性利用实施策略, 通过保护性利用规划建设模式来初步探索绿心地区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生态,绿心,保护性利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湘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 滕琦.基于保护性利用理念的城市绿心规划探讨—以攀枝花绿心保护性利用为例

[3] 刘思华, 罗杨, 肖英.长株潭“绿心”的生态价值研究

[4] 郭巍, 侯晓蕾.城市绿心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策略研究

[5] 童培浩.对城市绿心的探讨

[6] 李剑, 陈眉舞.宗跃光基于可持续运营的城市绿心发展模式研究

[7] 刘启强, 赵玉静, 赵瑞军等.集约型绿心城市

上一篇:试论初中教育中的衔接功能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学案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