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

2022-09-05

演讲稿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在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下,让更多的人理解演讲内容。在当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演讲成为常见的活动形式,你知道如何写出一份吸引人的演讲稿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

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家好,我是。

2012年11月,第18次报告以12个字首次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强大,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正义,法治,倡导爱国主义,奉献,诚信和友好。

当我在身体,电视,宣传栏看到这12个词,都对我们的小学生感到好,大,好空。但自从我们学校读这些古诗以来,我逐渐认识到我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祖先总是给我们一个例子。

今天,十大元帅之一朱德,他父亲的荣誉是口碑。当他在家时,他非常尊重他的父母,他的人充满了赞美。他后来从陆军作为一名军官,到父母送钱去孝道。当指挥官总统,命令一个强大的力量对敌人,但他仍然错过家人的亲人。当他得到了他母亲死亡的消息,他很伤心,写了一个感人的妈妈的记忆,以维持他对他的母亲的无限想法。

我们是太阳的八十九点,是社会主义者 新生力量。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我们需要从一个位开始,从我们自己的开始,然后呼吁广大人民实践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美德和文明成就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如太阳的光芒,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明智的钥匙,为你打开成功的大门;如朋友的心,指导我们前进的道路。

第二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演讲稿(模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家好,我是。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每当我在车身、电视、宣传栏等看到这12个词,都觉得对我们小学生好远、好大、好空。但自从这学期我校推出诵读古诗文我渐渐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在我身边,我们的祖辈一直给我们做着表率。

今人,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他对父母的孝敬是有口碑的。他幼年在家时,对父母就非常敬重,父老乡亲们对朱德赞不绝口。他后来从军当上军官,向父母寄物汇款尽孝道。当了总司令,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但他仍然挂念家乡的亲人。当他得到母亲去世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了感人肺腑的《母亲的回忆》,以寄托他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社会主义的新生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那么我们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进而呼吁广大的人民群众践行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传统美德,文明修养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如一缕温情阳光,照耀人生的每一个角落;如一把睿智的钥匙,为你打开成功的大门;如一位心心相印的朋友,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第三篇:不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离我们远去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高三(12)班的陈怡霏,很荣幸能在这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不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离我们远去》。

你是否知道,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有一件羽衣叫霓裳;你是否知道,有一种文化叫汉唐,有一条河流叫长江?

当你沉迷于紫薇那一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你是否知道乐府里那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你口口声声喊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你是否知道它出自于《汉书》中的“修身好古,实事求是”。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正逐渐消失,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也逐渐被一顿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短信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皮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拾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在于它的历史性,它是先人们的精神积淀,是千百年来的传承。而在今日,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只从那首红极一时的《东风破》里才蓦然感受到古典的美。

面对这些,我们又能做什么呢?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应该从精神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是浓缩了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关立世做人的荣辱观。以和谐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就是这些传统美德,如谦逊、善良、恭敬、节俭,再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持中等,这些传统美德是世上其他民族无法匹敌的,也是我们要继承发扬的。

其次,我们要从文化内容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综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优秀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真正了解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化”和“本土化”的回归,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世界接轨的渠道,同时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途径,这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责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忘记了过去,它该如何向前?未来,不论多么发达的高科技,都难以替代历史的一抔黄土;无论我们在这颗星球上能走多远,总要有一点东西,铭记于心。

你看,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巴山的夜雨涨满了李商隐的秋池;倚窗而立的女子,调一杯蓝色的愁绪,敲落了一地的灯花;青衣布衫的才子,正书写着古老的故事。让我们回到繁华的盛唐,与李太白一起酒入豪肠;让我们回到如画的江南,感伤于西厢的且悲且怆。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变的荣光,她的下一缕墨香需要我们共同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去传承她的内涵,成就她最灿烂的辉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发言人:陈怡霏

第四篇: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演讲稿

四一班 闫妙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何村小学四一班的闫妙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

怎样传承优秀文化呢?读书呗!多读书才能多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怎样争做美德少年呢?还是要多读书。读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修身养性,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

由此看来,多读书还是有好处的。但是要选对书像我们现在应该多读一些历史类的书,经典的中外名著等。这样才能传承优秀文化,做美德少年。读书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宁静。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打开你最喜欢的书,随着主人公,同他们一起走进故事中去吧!当你真正的与主人公连为一体的时候,你会感到一种快乐在你心海里荡漾。这时,你内心里的不愉快已经让快乐挤走,漂向远方去了。

快乐是书给你的,书是你最大的功臣。在书本里,我们可以扮演着多种角色。体会着多个人不同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

在书海里,你可以尽情的在你的梦幻王国里飞翔,做属于你自己的梦,扮演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角色。

我们在书本里才是最放松,最快乐的。书带给我们的快乐很多,而我们带给书的又有什么呢?

所以,认真读书就是对书最大的回报。

人可一日不学习,更不可一日不读书。所以让我们认真去体会书带给你们的快乐和人生道理!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多读书吧!

第五篇:专题教育党课讲稿——从《选编》之用典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根据局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安排,今天,我给大家讲授党课。我所讲的题目是“从《选编》之用典看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目的就是与大家一起加强对书中所用典故的消化,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加自觉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读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出于个人兴趣,在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的过程中,我统计了书中所有用到的典故,将其分为为政、修身、信念、历史、笃行、任贤、立德、廉政、辩证、敬民等10个篇目,并逐一作了注释。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我只讲立德、修身、笃行三个篇目。

一、立德篇(9)

1.为官避事平生耻。

■原典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难,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清〕曾国藩《治心经·诚心篇》

■释义

“为官避事平生耻”,是从曾国藩《治心经·诚心篇》中“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化用而来的。曾国藩认为,为官从政者应在其位谋其政,避事而不积极干事,任其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

在这段话中,曾国藩结合亲身经历谈了忠诚的力量。天下大乱之时,人们大多畏难避害,想尽办法谋求自身的安全,不肯出点滴之力来拯救天下的危难。只有忠义之士,视死如归,奋起匡正时乱。于是,人们都以他们为榜样,以苟且偷生为羞,以避事避害为耻,终于“戡定大乱”。曾国藩认为,君子之道重在以忠诚二字倡导天下,匡扶正义,敢于承担责任。

2.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ǔ),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zhān)于是,鬻(zhōu)于是,以糊余口。

■原典

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

-〔春秋7>〕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

■释义

(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诚惶诚恐,第一次是弯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平时我总顺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不管是煮稠粥还是稀粥,只要能糊口就行了。

作为三朝上卿,正考父深受倚重,但三次受命时他的谦卑程度层层递进,与一些官员的飞扬跋扈对比鲜明。正考父有一条经验值得官员们学习,那就是得势后仍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和谦卑的待人态度。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典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释义

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荣华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上的浮云,毫无意义。孔子认为富贵如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

4.君子喻于义。

■原典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原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释义

人若无信用,那是万万不行的。就像牛车、马车没有木销子,还怎么行走呢?

孔子把个人信用看做为人立世的重要关键点,没有信誉的支撑,就没有人格的树立。所以,《论语》里又说:“民无信不立。”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没有信义,就没有立世之本。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原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乎掌。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

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手掌之上(喻非常容易)。

孟子论述的核心,在于统治者要把“人之常情”推而广之、普惠民众。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也隐含着群众的观点:在做事的时候,干部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从群众需要什么、如何思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7.己不正,焉能正人。

■原典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篇》

■释义

《论语·子路篇》中,子路向孔子问政,孔子说:“自己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人民也会服从;自己的行为不端正,发布了命令也没有人遵从。”孔子说:“真能端正了自身的行为,从政治理又有什么难的呢?不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又怎么去使别人端正呢?”孔子认为为政者最主要的是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德行,上行下效,以身作则,才能管好手下的人。

8.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原典

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汉〕荀悦《申鉴·俗嫌》

■释义

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为官大忌,却总能让不少人尝到甜头,以短时间内的“政绩”骗得赏识,一拍脑袋就做一个形象工程,赚取一时的浮华名声。总书记上任以来,推出中央八项规定并反对“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就是针对“虚言”、“浮术”、“华名”和“伪事”开刀,他心目中的好干部“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

9.德不孤,必有邻。

■原典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释义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随。对此,朱熹《论语集注》释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孔子强调“道之以德”。在其看来,有德之人,会被众人所环绕。人们交朋友总是喜欢寻找与自己性格相近、品德相类的人,于是“道不同,不相与为谋”。《《周易·系辞上》有言“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周易·乾卦》又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阐释的也是此意。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称:“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

二、修身篇(10)

1.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原典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fú),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尚书·商书·伊训》

■释义

上面这段话出自《尚书·伊训》。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长孙太甲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教导太甲。这段话当是史官记录的伊尹的言论。

伊尹教导太甲说:“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在上位者能够明察下情,这样在下位者才能够对上竭诚。“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必须严格约束。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便被视为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说:“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言:“与人当宽,自处当严。”可见,伊尹所言堪称嚆矢。

2.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原典

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北宋〕张载《西铭》

■释义

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艰难困苦的外部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终有所成。

习总书记多次引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句古语,说明艰难困苦于个人而言可以磨炼意志,于国家而言会成就伟大。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不畏艰险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穿越风雨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这与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敢于涉险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未来将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3.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原典

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曰:“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一

■释义

意识到自己不善的言行,就应该立刻改正从善。最要紧的是在“速改”上下大工夫。

修身讲究缓养,如文火炖物。同时也讲究急攻,如猛火煮物。养的是善性;攻的是恶因。修养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大道理,但为什么我们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屡屡犯错,甚至终身犯错呢?原因就在于“知其不善”,却不能“速改”。一个错误放过了,下一个错误必然也会放过,道德惰性是自己纵容出来的,“大错误”也是从“小错误”日积月累的。

4.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原典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三国〕诸葛亮《论交》

■释义

靠权势和利益结成的交情,难以保持长久。有修养的人之间彼此深交而心息相通时,就好比花木,温暖时也不会多开花,寒冷时也不会改变叶子的颜色,能够经历一年四季而不衰败,经历艰险日益牢固。

5.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原典

子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故君子不与也。”

--〔隋〕王通《中说·礼乐篇》

■释义

《中说》,亦称《文中子》,为隋代哲学家王通(门人私谥”文中子”)语录。该书体例仿《论语》文中的“子曰”为文中子王通说。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出自《中说》卷六《礼乐篇》。意思是,以权势交友的,权势失去了,交情也随之断绝;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穷尽了,交情也随之结束。

势利之交不长远。对此,早于王通九百多年的庄子有更为深刻的论述。《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认为,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浓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甘甜而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相接近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究其实,小人之间的交往,掺杂着浓重的功利因素,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上“甘若醴”,但倘若对方满足不了自己的功利需求时,就很容易疏离断交。所以与人交往,要亲君子,远小人。

6.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原典

惟木以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

■释义

木材如果按墨线的印痕锯刨,就能变得很直;人听从直言规劝,就能避免错误,成为一个日渐完善的人。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原典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huī)惰,玩岁愒(qì)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释义

志向不确立,天下就没有可以办成的事情,就算学习一门手艺、技术,也莫不如此。如今不少读书人,却在懒散怠惰中荒废时日,百无一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立志的缘故。立志成为圣人,就能够成就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够成就贤人。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没有辔(pèi)头的马,没有舵的船,四处飘荡,将要去往何方呢?

8.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原典

李密问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子曰:“必也义乎?”

--〔隋〕王通《文中子·周公》

■释义

能够正确估价自己,并且克服各种私心杂念、战胜自己的人,才是英雄。也就是说,人对自己应有正确的态度和判断,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在行动中便能扬长避短,无往而不胜。总书记引用这一典故意在强调,我们党必须清醒认识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自我革命的精神着力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重大风险挑战。

9.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原典

人有偏蔽,终身莫之知乎?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亢仓子·训道篇》

■释义

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老子的弟子,道教祖师之一,被尊为洞灵真人 。其作品《亢仓子》(亦称《洞灵真经 >》),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

人有缺点,一生都不能自省自知吗?对于人的缺点,贤者会因为宽容而不说,小人会因为寻求偏爱而竭尽溢美之词,亲戚会因为怜悯呵护而不当面讲穿,所以人的缺点只有靠自知。君子要时时反省检查自己,就像知道自己经常会有缺点过失那样。

10.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原典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管子·乘马》

■释义

各项事业都产生于周详的谋略,成功于辛勤努力,失败于骄奢放纵。

做一件事时,事前要精心谋划,做事时要勤奋,付出艰苦的努力,还需要时时小心在意,谦虚谨慎。因为接近成功或已经成功时,往往因为骄傲懈怠而功亏一篑。管子用言简意赅的话告诉我们,圆满地完成一件事其实是不容易的。

三、笃行篇(10)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原典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尚书·周书·周官》

■释义

这句话的背景是,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和群臣一起总结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他在告诫“有官君子”(大夫以上有职事者)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时说:你们要认真对待你们的职责,不能怠惰疏忽,要知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说,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

2.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原典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释义

上文出自《格言联璧》“学问”类,彰显了一个人的远大志向,以及为理想不断求索的进取精神。趋:归向。届:到。意思是,人若志存高远,则无不可实现之目标.纵然山海尽头,亦不能阻止其追求理想的步伐:则无攻不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无法抵御他的坚定信念。

立志,是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即一个人确定一个长远目标,循序渐进,不懈进取奋斗,进而向自身目标不断靠拢的过程。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性。《格言联璧》处事类中还有“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有志者事竟成,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登上成功的巅峰。

3.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原典

魏文侯使西门豹往治于邺,告之曰:“必全功、成名、布义。”豹曰:“敢问全功、成名、布义,为之奈何?”文侯曰:“子往矣,是无邑不有贤豪辩博者也,无邑不有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也。……夫耳闻之不知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

《说苑·政理》阐述了古代贤人为政的道理。在上面这则故事中,魏文侯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行前叮嘱他要“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怎样才能做到成全功名、广施仁义。魏文侯答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用脚踏勘可靠,用脚踏勘的不如用手辨别可靠。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到了邺县后,及时深入调查研究,“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迅速破除了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习俗,并发动民众开凿十二“渠”,“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原典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南朝〕刘勰(xié)《文心雕龙·知音》

■释义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 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 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全书共10卷,50篇。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意思是,演奏上千首乐曲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上千把宝剑才能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这句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习主席在此引用这个典故,旨在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发展的执政能力。

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原典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

--〔战国〕荀子《荀子·儒效》

■释义

“儒效”,即儒者的作用、儒学的功效。《荀子·儒效》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荀子认为学习要落实在行动上。他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认识到,认识到不如去实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认为“行之则通明于事”,“通明于事则为圣人”,“圣人无他,在止于行其所学也”。

除荀子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知行关系还有诸多论述。如老子主张“不行而知”,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王夫之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所说的“行”,主要是知识分子个人的践行,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实践有本质区别。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原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

《冬夜读书示子聿》为陆游的一组教子诗,共八首,本诗是最著名的第三首,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底。陆游在诗中勉励儿子做学问要早下功夫,坚持不懈,强调做学问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必须“要躬行”,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才能学有所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难免肤浅,要透彻地认知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诗人的这种见解,对后人的学习、求知同样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

7.知行相资以为用。

■原典

诚明相资以为体,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

--〔明清之际〕王夫之《礼记章句·中庸衍》

■释义

明末清初学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命。王夫之在批判陆王心学及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辩证知行观。他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相资:互相凭借。意思是:知与行都有自己的功效,两种功效互相凭借才能发挥作用。王夫之认为知与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为力纠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重知不重行的流弊,王夫之的知行观突出以“行”为基础。他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原典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yān)嵫(z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楚辞·离骚》

■释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上天入地,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去探寻。

屈原写作《离骚》时已被楚怀王疏远。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他不断遭到保守贵族集团的排挤、打击和放逐,已到了救国无门的地步。《离骚》后一部分主要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他上叩帝阍(hūn) , 却遭到冷遇;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接着,诗人找灵氛占卜、巫咸问策,并听从灵氛的建议,决计远行。但正当他“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要升腾远游之时,“忽临睨夫旧乡”(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对故国的强烈眷念使他不忍离开。展示了诗人内心去与留的复杂矛盾。

9.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原典

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

--〔汉〕桓宽《盐铁论·击之》

■释义

功业靠不断继承累积。害怕花力气而不能坚持,就像种地的人,因为疲劳困乏而停止耕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没有收获。总书记引用这一典故意在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党内的突出问题,要常抓不懈、锲而不舍。

10.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原典

我家洗研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四首》(其三)

■释义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源自元代诗人、画家王冕在《墨梅》上的自作题画诗。王冕一生淡泊名利,他爱梅、植梅又画梅、咏梅,在冰肌玉骨的梅花身上,寄托自己高洁傲然的情怀。

“我家洗研池头树”,点出了梅花所在的位置。“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所绘梅花,朵朵均用淡墨点染而成,因而神清骨秀、疏淡清逸。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性,巧妙地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end)

限于个人文史功底,我今天就讲以上这些,错误在所难免,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银行大堂经理竞聘书下一篇:优秀村干部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