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时空分析

摘要:城镇化发展是一种人文现象,生态环境改善是自然发展过程,两者交互耦合的过程涉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进一步结合,能促进两者交叉发展且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淮海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战略发展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均高度相似,交通条件较好,在经济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都有一定相似性。基于此,探讨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对促进其区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时间、空间两方面对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选取指标以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水平评价模型,从总体与子系统的角度对淮海经济区2008年、2013年与2018年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利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总体与分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的角度测算淮海经济区耦合协调程度,并进行分析;结合GWR模型对影响淮海经济区各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最后对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提出区域差异性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2008-2018年:(1)从发展水平来看,淮海经济区各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均衡。苏北与鲁南的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较皖北与豫东有较大优势,鲁南及皖北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较苏北与豫东有较大优势;(2)从耦合协调来看,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及两者的耦合度显示10个城市均处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拮抗时期,耦合协调度显示10个城市均处于濒临失调发展类与勉强协调发展类之间,并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态势;(3)从影响因素来看,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呈现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生态响应>生态现状的特征,且各指标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呈现一定差异性;(4)从优化策略来看,针对淮海经济区整体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加强环境监督与治理,针对淮海经济区各分区提出,苏北应重点打造“一核一点”,塑造高品质宜居城市;鲁南应注重区域东西差异,构建“鲁南发展轴”;皖北应坚持产业转型发展、防范生态环境风险;豫东应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加快融入淮海经济区。该论文有图20副,表20个,参考文献76篇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区域差异

学科专业:城乡规划学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4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分析

3 淮海经济区现状概况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

4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4.1 研究方法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过程

4.4 本章小结

5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影响因子分析

5.1 GWR模型

5.2 数据说明

5.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对策

6.1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存在问题

6.2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优化路径

6.3 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化策略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教学改革论文提纲下一篇:加工贸易产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