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

2023-01-05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

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思考(最终版)

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的国防教育仍属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政府和学校乃至家庭的共同责任,是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既是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要求的基础性工程。我国《国防教育法》明确:“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搞好学校的国防教育,是世界一些军事强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美国的《国防教育法》就明确将国防教育列为“政府的首要职责”“社会的第一勤务。”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后爆炸。在7名遇难者中,有一位女教师。后来人们得知,这是里根总统的精心安排,想由这位女教师在太空向美国中小学生授课,通过显示美国科技的先进和国力的强大,激发青少年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热情。

有网友在《一个日本小学生的关于中日战争的惊人预言》一文中谈到:日本的教师给他的学生布臵了这样一道历史试题:“日本跟中国每一百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

1 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试分析之!”

其中有个日本学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走中国的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开战!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作战的准备。”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也应该出些此类的题目来让学生回答。又有多少人士在比较中日教育时关心这一层面的问题呢?

一、我国中小学国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小学生的国防教育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国民国防观念淡化对中小学国防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过去军事上“腹背受敌”的处境基本消除。长期的和平环境冲淡着人们的国防观念,安逸舒适的生活在消磨着

2 人们的国防意识。讲物质利益的多了,讲保家卫国的少了,讲享受生活的多了,讲尚武奉献的少了,种种松懈和麻痹思想产生了,似乎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当代青少年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远离炮火硝烟的考验,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缺乏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沉忧患和无悔担当,心目中为国防效力、崇军尚武的概念减少了。

(二)国防教育在一些中小学校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目前中小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国防教育课,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只是把国防教育作为“软指标”“虚任务”来对待,仅是停在嘴上,写在纸上,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小学基本上没有课程安排,个别初中虽有课程安排,但每周1到2课时的课程安排,有时还要被占用,更不要说国防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了。

(三)多数中小学校的国防教育阵地和资源匮乏

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普通课程所必需的教育教学配套设施都还不一定齐备,对于国防教育这样一门没有硬指标、硬任务的课程,教育配套设施当然就更加缺乏。由于缺少专项经费,不少中小学如果要开展军训或少年军校活动,几乎没有像样的军训器材、设施做保障,多是以队列训练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这只会大大降低学生对国防教育的兴趣。

二、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中小学生的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防教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我国的周边环境尚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仅就边界来讲,我国与俄罗斯划定了边界,但与印度、越南、日本等国仍然存在领土、边界争端,目前南沙群岛的争端也较为严重,虽然我们从外交上提出了“主权在我、搁臵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乃至根本的解决。南沙群岛的海洋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因此,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声称对部分岛屿享有主权。

(二)加强中小学校国防教育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基础性工程

目前,我国约有2亿多中小学生在校就读,他们是潜在的国防人力资源,其尚武精神和献身国防的意识强弱,关系到未来国防人力资源的质量。

中小学阶段是国防心理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是一生中

4 性格、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也从一个侧面阐释了中小学时期教育时机的不可再生性。在这个时期,认真培养中小学生的国防心理品质,是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国防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加强中小学校国防教育会对学校教育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首先,国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助手”。国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焕发学生爱国主义的责任感,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热情。其次,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从国防、军事和战争需要的角度,提出了公民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军事技能,这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三,国防教育是学校管理的辅助手段。学生通过军训生活,能够培养吃苦精神,增强控制能力,培养勇敢精神,提高组织意识、纪律意识。

三、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新路子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国防教育机制

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国防教育的相关政策,对中小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给予经费支持。

(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在中小学,要把国防教育的基本常识纳入教学内容,

教学要增强形象性、体验性环节,要把国防教育渗透到文化、体育、品德等各科教学之中。

(三)拓宽国防教育平台,营造国防教育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对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有积极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升旗仪式、校园广播等校园文化阵地,广泛宣传国防教育知识,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增强国防教育的感召力。

(四)把家庭与社区纳入中小学国防教育体系

在国防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家长对孩子观念的引导和影响,使每个家庭都了解国防、关心国防,使学校的国防教育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

(五)充分利用各种国防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国防教育资源,通过参观、讲座、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熏陶。

少年强则国强。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小学国防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性格,增强他们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国防意识,就能够筑牢国防安全长城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

教师[2013]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筹):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下同)队伍,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提高校长培训工作水平。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提供坚强保障。

二、加强统筹规划,开展校长全员培训。各地要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按照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和培训者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实施相关合作项目。

三、精选培训内容,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求。各地要全面推行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需求,围绕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必修内容。任职资格培训重点提升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提高培训重点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高级研修重点提升校长战略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校长学习主体作用。各地要更新培训理念,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校际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鼓励各地设立优秀校长网上工作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完善培训制度,实现校长培训规范化。各地要严格执行新任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参加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规范校长培训证书制度。完善校长组织调训制度。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六、创新培训机制,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各地要积极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开发典型案例、微课程和网络课程。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探索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者专业能力。教育部制订培训者专业标准。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为专职培训者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其每年参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拓展培训者队伍来源渠道,重视遴选熟悉教育规律、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一线校长担任兼职培训者。建立国家、省两级培训专家库,推动优秀培训者资源共享。

八、强化监管评估,保证校长培训质量。教育部制订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建设培训信息管理和监测平台,建立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各地要采取专家实地评估、学员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校长培训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训任务和经费的重要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将校长培训工作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检查结果。

九、加大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地要切实加大对校长培训经费的投入,建立正常增长机制,保证校长培训所需经费。鼓励多渠道筹措校长培训经费。完善经费管理办法,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教育部

2013年8月29日

第三篇:关于落实教育部加强中小学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实施意见

关于落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工

作的》通知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按照关于落实《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学校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负总责。确定一名消防安全工作“明白人”为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定落实年度消防工作计划和消防安全制度,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职责。

二、开展防火检查。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校园防火检查,并在开学、放假和重要节庆等活动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火检查,对发现的消防安全问题,应当及时整改。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二是日常防火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三是教职员工消防知识掌握情况;四是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五是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情况;六是电气线路、管道定期检查情况;七是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情况;八是火灾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九是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情况。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检查记录纳入校舍消防安全档案管理。

三、开展防火巡查。每日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加强夜间巡查,并明确巡查人员、部位。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场处理,不能处理的要及时上报,落实整改和防范措施,并做好记录。重点巡查以下内容:一是用火、用电、有无违章情况;二是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疏散通道及重点部位锁门处在应急疏散时能否及时打开,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三是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四是学生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或值班人员是否在岗在位。

四、加强消防设施器材配备和管理。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并依照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完好有效。

五、规范消防安全标识。学校应当规范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标识。消防设施、器材应当设置规范、醒目的标识,并用文字或图例标明操作使用方法;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等处应当设置消防警示、提示标识;主要消防设施设备上应当张贴记载维护保养、检测情况的卡片或者记录。

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学校应当每年至少对教职员工开展一次全员消防安全培训,教职员工新上岗、转岗前应当经过岗前消防安全培训。所有教职员工应当懂得本单位、本岗位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自救。学校应当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确定熟悉消防安全知识的教师进行授课,并选聘消防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消防辅导员。幼儿园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中小学校要保证一定课时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并针对各学龄阶段特点,确定不同的消防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七、开展消防演练。学校应当制定本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明确每班次、各岗位人员及其报警、疏散、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责,并每半年至少演练一次。举办重要节庆、文体等活动时,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幼儿园和小学的演练应当落实疏散引导、保护儿童的措施。

八、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应当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校内评估考核内容,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学校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发生重特大火灾的,除依据消防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外,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杨成小学 2015年10月14日

第四篇:019教育部 公安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 公安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

教督〔201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公安局: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学校应当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学校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负总责。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学校应当确定一名消防安全工作“明白人”为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履行制定落实消防工作计划和消防安全制度,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职责。学校应当明确消防工作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建立志愿消防队,具体实施消防安全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对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职责,检查、指导和监督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督促学校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公安消防部门依法履行对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消防监督检查,指导和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二、开展防火检查。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每月至少组织开展一次校园防火检查,并在开学、放假和重要节庆等活动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火检查,对发现的消防安全问题,应当及时整改。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二是日常防火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三是教职员工消防知识掌握情况;四是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五是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情况;六是厨房烟道等定期清洗情况;七是电气线路、燃气管道定期检查情况;八是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情况;九是火灾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十是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情况。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部门负责人应当在检查记录上签名,检查记录纳入校舍消防安全档案管理。

三、开展防火巡查。学校应当每日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加强夜间巡查,并明确巡查人员、部位。食堂、体育场馆、会堂等场所在使用期间应当至少每两小时巡查一次,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当场处理,不能处理的要及时上报,落实整改和防范措施,并做好记录。重点巡查以下内容:一是用火、用电、用气有无违章情况;二是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疏散通道及重点部位锁门处在应急疏散时能否及时打开,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三是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四是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五是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变配电室、体育场馆、会堂、教学实验、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等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或值班人员是否在岗在位。

四、加强消防设施器材配备和管理。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并依照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和检测,确保完好有效。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维护保养,每月出具维保记录,每年至少全面检测一次。

五、规范消防安全标识。学校应当规范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标识。消防设施、器材应当设置规范、醒目的标识,并用文字或图例标明操作使用方法;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等处应当设置消防警示、提示标识;主要消防设施设备上应当张贴记载维护保养、检测情况的卡片或者记录。

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学校应当每年至少对教职员工开展一次全员消防安全培训,教职员工新上岗、转岗前应当经过岗前消防安全培训。所有教职员工应当懂得本单位、本岗位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自救。学校应当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确定熟悉消防安全知识的教师进行授课,并选聘消防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消防辅导员。幼儿园应当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消防安全常识教育。中小学校要保证一定课时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并针对各学龄阶段特点,确定不同的消防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七、开展消防演练。学校应当制定本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明确每班次、各岗位人员及其报警、疏散、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责,并每半年至少演练一次。举办重要节庆、文体等活动时,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幼儿园和小学的演练应当落实疏散引导、保护儿童的措施。

八、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学校应当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校内评估考核内容,对在消防安全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学校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或者发生重特大火灾的,除依据消防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外,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取消其当年评优资格,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

教育部 公安部 2015年8月18日

第五篇: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实施意见

(试行稿)

为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我县教育科研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以规范教学常规、优化教学过程管理为主线,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着力点,坚持科研“兴师”、“兴校”和“兴教”,促进教研、培训和科研三者有机融合,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内涵特色”发展。

二、研究方向

教育科研工作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及时捕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结合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包括: 1.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容、方式、途径与策略等,研究新时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普适性模式,促进县域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2.基于“优质轻负”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索建立旨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体验,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3.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探索研究

研究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容、策略与模式等,研究多样化、特色化与提升名校办学水平的相关性等,探索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一般路径,促进学校的多样化与特色化发展。

4.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研究

通过研究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模式等,建立德育交流的平台,创新德育工作的载体,提炼和推广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与方向,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5.学前教育“规范均衡”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学前教育“规范均衡”发展的内容、途径、保障和评价,以及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建设等,以规范幼教管理,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6.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实践研究

重点研究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变革管理方式,实现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本化,达到以管促教、以管促研、以管促学的目的,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

7.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研究。

研究如何建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研究如何促进评价的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逐步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立体、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

8.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研究

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教师的学习、研训与提高,主要包括教师学习与研训内容的确定、形式的选择、手段的运用、效果的检查以及学习与研训制度的建立等。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群体参与学习、培训和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如何通过定期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教科研活动,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9.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研究等

除上述内容之外,各学校还应根据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和需要,在深入调查分析和科学提炼归纳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具体内容,以增强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工作措施

为保障教育科研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应用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机构要建立相应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努力为我县教育科研指明方向,创设空间,搭好平台。

1.确立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提高教科研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树立教育科研先导思想,明确教育科研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校,向科研要改革和发展思路”的观念;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明确教育科研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树立“科研兴师,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途径”的观念。

强化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教育实践服务的功能,提高教育科研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立足于我县教育发展的实际,抓住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研究的实效,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使我县教育科研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2.构建“四位一体”教科研管理模式,统筹协调教科研工作

县教师发展中心设立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成员包括教研室、教科研中心、师训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分管领导,统筹协调全县的教科研工作。将原来的四大业务职能部门进行重组扩能,分管领导对口主抓各自领域内的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科研管理成为各个部门的基本工作之一,教科研管理工作由原来的教科室一部门单线管理,扩展到整个发展中心各部门的整合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渗透到所有业务部门的工作中,使教研、科研、培训与信息部门实现有效融合,形成新的教育科研管理组织网络。

县教科规划办负责全县教育科学研究的全面管理、重点指导与协调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管理与总结,协调发展中心各项教学科研工作,通过规划办协调机制的有效运作来盘活整个中心、乃至整个“四位一体”教育科研管理网络的高效运行。

县教师发展中心设立各学科名师工作室,每学科工作室由8—20人组成,工作室成员必须是基层学校中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承担全县相关学科教科研的培训、指导等工作。

3.构建县、(学)区、校“三级联动”的教育科研运作机制,发挥教科研机构的枢纽作用

以学校为基础,以学习为根本,以课题为载体,以研修为形式,构建县、区、校三级联动的教科研运作机制,有机整合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在岗研修三种研修方式,形成适合县域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

县教育局每年给予教科研工作专项经费支持,编制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制定教师培训相关政策,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经费保障。县教师发展中心为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提供理论资源和交流平台。各学区联动协作其管辖内的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各学区设立教学研究中心,负责各学区的教科研工作业务指导,根据不同学校“共同发展”思路,确定2-3所骨干实验学校,以骨干实验学校为基地,实行轮值交流制度,定期开展区内研修交流活动。各学校是实施教科研活动的主阵地,各校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以及教育基础和教师素质现状,研究与探索适合学校实际,适应教师要求的研修策略和激励机制,寻找一条适合学校实情,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新路子。

4.构建学校内部“教研—教科—培训”整合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及政教处主任为主要成员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本校教科研工作。要加强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机构的组织建设,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和网络。学校教科室负责具体日常管理事务,其职责应包括:对校长室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对各个室部的科研工作进行横向协作与配合指导,对基层的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以及教师专业规划、学习、培训工作进行具体布署、指导、管理、评价;全面提升学校各部室、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的科研职能,促使学校各项工作步入科研化,

通过科研化的工作,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升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促使教育科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要建立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度、教师自学制度、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教科研成果展示与奖励制度、教学反思制度等,从教师学习、培训、教科研活动及成果展示与应用等方面规范校本教科研行为。学校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教研组(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承担相应的教育科研的指导责任。

5.加强学校教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校长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和第一带头人,对学校的教科研状况和发展水平负全责,要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参与教科研活动。在一个任期内,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个研究课题,在课题组中有实际研究行为;要主持建立和完善适合校情的校本教科研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校本教科研常态化和规范化;要利用校本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要尽量参加校级和学区、县在本校举行的教科研活动;要正确引领本校教科研方向,促进教科研成果的推广;要确保教科研投入,为教师教科研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教科室主任负责校本教科研活动的组织实施,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教科室主任在一个任期内,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个县级以上研究课题,每年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课题研究报告,成为学校教科研带头人;要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师开展有效教科研活动;要组织校内教科研成果交流,收集和编印教科研成果集,完善和收藏教研档案资料,每年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上报学校教科研工作材料;要组织并指导教师申报各类课题,对已立项的课题实施跟踪管理,对校级课题要及时验收,并做好所有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工作。

6.加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县级教科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和区域作为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成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基地、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基地、教育科研工作示范基地。要建立实验基地校长联系制度,制订培训计划,落实工作措施,加强科研指导,提高实验基地学校校长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实验基地学校校长都要开展省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科研型、学者型校长的成长规律,努力营造培育科研型、学者型校长的良好环境。加强实验基地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要通过吸引实验基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实验基地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造就一大批教育教学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7.加大教科研工作的考核与评估力度,发挥考核评估的导向作用

建立教育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绩效。增加教育科研在学校常规工作考核中的权重,以提高教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县教体局、教科研机构要制定教育科研工作的实施细则、评估方案和评估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教育科研工作。把教学研究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之中,把参与教科研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结果记入档案,作为校长考评、教师奖励、晋级、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

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评估。县教体局督导室要加强对学校教育科研督导评估,提高教育督导评价系统中教育科研项目所占的权重。

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管理部门将定期开展学校科研管理的检查评优活动。每年举行“教育科研成果”、“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教育科研型学校”、“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评奖活动。

学校的评优评先要与教育科研工作挂钩,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情况纳入业务考评范围,把教师的活动成果计入业务档案,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本校教师发展的评估激励机制。

附:绍兴县教育科研工作评估方案(试行稿)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2011年3月15日

上一篇:交行信用卡标准卡额度下一篇:进修医师培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