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之我见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美关系之我见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的现代酒店公关诸多现状,分析许多看法不当的原因,提出了进行全面公关策划并以此为基础,搞好酒店公关管理的建议。[关键词]酒店公关管理公关策划公共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后,迅速传播和发展,其应用效果在酒店业中表现明显。

第一篇:中美关系之我见论文

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

摘 要:纺织品出口历来都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纺织品的出口之路走的却越来越不顺利,与欧美国家的贸易争端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纺织贸易中的壁垒,出现贸易摩擦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关键词:服装贸易;贸易保护;应对策略

一、前言

据海关部门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的纺织业出口额为2840.7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2.9%,位居出口行业第三。从1994年开始,我国一直稳坐全球纺织出口的第一把交椅。而欧洲和美国一直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自2005年以来,中国与美国、欧洲围绕纺织贸易发生了多起贸易冲突,下面笔者就这些冲突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纺织品贸易中常见的壁垒

1.技术性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被称为技术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家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确立相应的技术标准、认证体系、检验制度等方式,对从外国进口的产品制定一些比较严格的技术性标准、卫生标准、质量标准等,从而达到增强产品的进口难度,对进口进行限制的目的。它属于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它是目前各国进行贸易保护的最有效的合法手段。其法律依据是WTO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TBT协定和SPS协定。

与以前相比,发达国家对技术指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对质量的要求更为严格,欧美国家对纺织品的缩水性、掉色程度、耐磨程度、起球程度等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其次在实用性检测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性检测。比如纺织品中的甲醛含量,PH值、重金属含量等等,都出台了严格的标准。

目前纺织品中的技术壁垒措施在不断增加,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2.蓝色贸易壁垒

它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失衡后的调整策略。是指通过保护劳动者劳动环境,保护劳动者生存权利等借口进行贸易保护的一种措施。它来源于社会条款,是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劳动保障、福利待遇、工人权利等方面有关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SA8000标准,目的在于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原产地规则

是指国家和地区根据法律或者国际协议中的有关原则,制定相关法律或者行政命令,主要目的在于确定货物的原产地。其最初的作用就是在非歧视性原则下,国际贸易中统计国别贸易,并对数据进行相应汇编的统计工具。但是由于贸易壁垒的出现,原产地规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范围早已扩大到反倾销、国别配额等多个领域。

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一些条件苛刻的原产地规则,其目的在于破坏、扭曲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由于各国的滥用,导致原产地规则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

以美国对纺织品贸易运用原产地规则为例。美国对纺织品行业一直都比较敏感,长期以来美国运用多种手段对纺织品的进口进行限制,从而保护本国纺织产业的发展。美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纺织品的原产地判定进行变更,从而转移配额使用权,实现抵制纺织品进口的目的。比如中美纺织贸易,它给中国香港的配额还有结余,但是给中国的配额已经没有了,于是就将香港的纺织品也算到中国配额中,从而达到抵制中国纺织品的目的。

三、纺织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纺织品配额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纺织品的贸易进入自由阶段,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能力得到释放,但是中国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影响美国、欧洲本土行业的发展,因此中美、中欧必然会围绕纺织业展开贸易摩擦。

1.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首先来看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贸易赤字与财政赤字日益严重,经济实力大不如前,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又使美国的经济受到重创,导致失业率再次走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其次来看欧洲,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福利政策等原因,欧洲的经济也一直在走下坡路,许多国家都背负着高额的债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欧洲的经济更是遭到严重打击,其中冰岛在次贷危机中宣布破产,而希腊更是深陷债务危机的泥潭难以自拔。为了维护欧洲的利益,欧洲国家也只好运用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欧洲纺织业的发展。

反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连续十多年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向前发展。即使在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各国的经济一片黑暗,但是中国依然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这种情况引起了欧洲和美国的恐慌,而且中国与美国、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相互之间缺乏深入了解,加之近些年来“中国威胁论”的传播,导致欧洲和美国对中国缺乏信任感,所以希望通过制裁的方式来遏制中国的崛起。

2.贸易不平衡

贸易平衡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比较关注的问题,自1994年以来,我国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项目上出现逆差外,其他年份,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阶段。截止2014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高达30447亿美元,而美国和欧洲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从而引发美国和欧洲的不满,美国和欧洲希望通过有关壁垒来遏制从中国,缩小贸易逆差。

3.人民币汇率问题

早在2002年,日本就提出了人民币汇率问题,日本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的出口,减轻日本的压力,这一提议得到了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支持。欧洲和美国认为人民币的币值估计过低,使中国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价格优势,增强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中国的纺织产品可以通过低价优势出口到欧美国家,给欧美国家的市场带来扰乱,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欧美国家,会对本土的纺织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使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上升,贸易逆差加大。所以欧洲和美国希望通过纺织贸易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

四、贸易摩擦的有关建议

1.技术性壁垒的应对之策

(1)不断改进技术。从原料上来看,我国在农业生产中,过多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纺织原料的一些化学成分超标,在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时,难以过关,所以应当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从生产中来看,目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的技术比较落后,在生产的产品中会残留一些化学成分,还有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用一些比较劣质的染料等,导致一些化学成分含量较多。所以应当不断改进纺织技术、染色技术等生产技术,减少残留。

(2)加强品牌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产品不断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全球品牌战打得越来越激烈。目前我国的纺织业只是从中间的加工环节获取微薄的利润,自有品牌非常少,不足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应当发展高端纺织业,建设品牌纺织,打造世界知名的纺织品牌和服装品牌。因此,我国应当实施纺织品牌建设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有服装品牌。要支持重点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工作,让它们在市场上打造自己的形象品牌,并赢得客户的青睐,从而赢得市场。

企业是运作品牌的主体,所以企业应当集中全力将已有品牌管理好、运作好、建设好;要引进世界先进的品牌管理理念,把品牌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建立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品牌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内品牌资源的研究工作,在品牌整合的基础上实现品牌共享。

(3)提高产品附加值。质量既是产品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一家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产品的质量。不但要不断改进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要加强对新工艺、新设计、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建设。此外,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不但要做到紧跟市场潮流,还应当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引导、开发工作。

(4)正确面对贸易壁垒。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条文规定,成员国都可以对进口产品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用来保护本国产品,前提是不许带有歧视性质。也就是说,设定的标准既要使本国产品达到该标准,也要使外国产品达到该标准,如果区别对待就违背了非歧视性原则。所以我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一,首先应当正确看待这种贸易壁垒,对于不合理的壁垒应当运用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进行解决,对于合理的壁垒要通过有效合作进行解决。其次我国应当学会运用世贸组织的透明性,不断完善相关的预警机制,以便及时获得贸易壁垒的有关资料。为我国以后应对纺织摩擦提供技术支持,并提前做好应对工作[3]。

2.蓝色壁垒的相关对应策略

蓝色贸易壁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护劳工的相关权利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本质与我国宪法、劳动保障法等法律的精神具有一致性,所以我国应当正确对待这种贸易壁垒,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1)从国家的角度来看。目前欧美发达国家要求在世贸组织的规则中添加劳工标准的呼声日益强烈,并多次在世贸组织的部长级会议上呼吁所有发达国家团结起来,统一劳工标准。并拒绝进口劳工标准不达标国家的产品。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首先政府应当主动参与其中,与发达国家共同讨论全球社会责任机制的制定,从而获取更多的劳工标准制定信息,努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争取更多的利益。其次我国应当行动起来,不断健全保护劳工权利的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确保相关法律制度得以落实。同时要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监管力度,将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形结合,扬长避短,不断完善纺织企业的劳动保障制度。最后建立蓝色壁垒预警机制,及时收集蓝色壁垒的相关资料,并研究相关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蓝色壁垒给我国带来的损失。

(2)从企业角度来说。包括纺织业在内我国所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应当重视这一壁垒,正确看待这种贸易壁垒对企业带来的冲击,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企业应当从长远的眼光出发,虽然目前实现SA8000认证可能会花费巨大的代价,短期内会加重企业的负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但是只有这样作,才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大门的门票;只有这样才会在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扩大出口量,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而且企业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和福利待遇以后会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3.原产地规则的应对之道

(1)加快有关反规避方面的立法。反规避立法是应对原产地原则的有效途径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比较落后,有关法律在原则层面进行了相关规定,缺乏具体操作步骤,所以应当加快立法,为日后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法律支持。

(2)培养应对原产地规则的人才。我国应当设置相应的研究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国际贸易冲突,研究世界各国的原产地规则和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当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受到他国不合理规则的侵害时,这些专业人士可以及时拿出应对方案,从而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

五、结论

目前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主要集中在技术性壁垒、蓝色壁垒和原产地规则三个方面,对此我国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在技术性壁垒上应当采取提高技术、建设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法;对待蓝色壁垒,政府应当积极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更大的利益,而企业应当加快SA800认证;对待原产地规则,国家应当完善反规避立法,同时培养专业人才予以应对。

参考文献:

[1]齐峰.中国与欧盟纺织品贸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8(05):25-36

[2]胡少华.国际贸易摩擦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04(06):10-13

[3]李丽.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3,03(07):18-20

作者简介:李程世明(1993- ),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作者:李程世明

第二篇: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之我见

[摘 要] 本文结合我国的现代酒店公关诸多现状,分析许多看法不当的原因,提出了进行全面公关策划并以此为基础,搞好酒店公关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酒店公关管理 公关策划

公共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后,迅速传播和发展,其应用效果在酒店业中表现明显。

一、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主要现状

经笔者调查,我国现代酒店对公共关系管理,常见的几种看法是:一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要搞好酒店的“表面礼仪”工作;二是种认为酒店公关就是酒店公关部门的人员到外“攻关”——请客、送礼来走后门、拉客户。三是种是有人认为,酒店公关就是宣传促销、促销商品等。当然,更多人是正确把握了公共关系的概念、本质,认为: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就可以了。

二、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成因分析

首先,我们从公共关系的含义来看,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想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具体而言,一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组织形象;二是社会组织通过传播、沟通手段影响公众;三是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理论上讲,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从运作上讲,公共关系又是一种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其次,从酒店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能来看,首先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传播性职能,包括:采集信息,监测环境;组织宣传,创造气氛;交往沟通,协调关系;教育引导,服务社会等。其次是酒店公共关系具有决策性职能,主要体现在:咨询建议,决策参谋;发现问题,加强管理;防患未然,危机处理;创造效益,寻求发展等等。第三,从酒店营销工作本身来看,酒店营销不仅是酒店营销部门的工作,更应当是酒店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同样,尽管公关是营销的一种手段,酒店公关通常由酒店营销部门负责,但是酒店公关却是每一位酒店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现代酒店公共关系管理的创新思路

1.以人为本,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要搞好酒店的公关工作,在树立公关意识的前提下,我认为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是第一位的。因为不论外界环境如何,最终公关工作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是酒店公关的内因。所以酒店公关人员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公关工作成败的关键。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他们不仅应必备公关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会策划、实施等较高素质。由于这些高素质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因而对酒店管理者来说,从制度上进行策划和调控,不断强化酒店公关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善于把握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公关媒体是公关主体和公关客体沟通交流的桥梁,媒体畅通,就意味着信息在他们之间可以共享。如果在某地的一定时间段内,某一种媒体效果良好,形成公关主体应用媒体的首选、公关客体选择媒体信息必不可少的参考,那么这种情况就形成了某种媒体效应。在此基础上,若又有名人介入,则其知名度通过名人光环就会更加灿烂,因而就可能会形成名人效应。

对酒店公关人员而言,善于在众多媒体中选择具有“媒体效应”的媒体就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对酒店公关人员来说,利用名人效应更是事半功倍。所以,要搞好酒店公关,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策划、灵活操作,才能较好地把握公关媒体效应和名人效应。

3.准确影响主要公众。一般而言,每项营销活动都要找准对象。就酒店公关而言,找准主要公关公众极其重要,否则,公关活动就会对牛弹琴。因此,公关工作特别是具体酒店的公关活动更要准确地影响主要公众,影响关键公众,尤其是影响他们的决策。只有这样,才可以说酒店的公关活动有效果。而这一切都必须精心策划,用心运作。

4.把握关键性问题,正确处理公关危机。一个酒店遇到公关危机事件的时候,是指那种突然发生,公众舆论反映强烈的、威胁到酒店整體形象和声誉的重大事件发生之时。作为酒店的经营管理者和公关部门,必须把握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作为当事方,酒店应迅速反映,隔离危机。与此同时,应快速收集信息,启动酒店“应急”方案。二是应对酒店危机中的公众进行分析。无论是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媒体、内部员工、政府公众、广大消费者,还是相关团体等,作为酒店公关部门都应认真客观分析,以期做到有的放矢,使舆论向有利于酒店的方面发展。三是酒店在危机事件中应采取有效地媒介策略。公关之父艾维•李的公关思想核心是“说真话”。因而,我认为酒店在危机中,作为公关部门应让酒店与公众间的真实信息渠道畅通,避免更多误解和流言的产生。最后是酒店也应认真自查,寻找危机的根源,从而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提高全员公关意识,努力打造全员公关效应。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要想酒店每一员工在思想上都树立公关意识、从行为上为酒店公关,必须:一要从酒店管理制度上进行策划,在酒店管理活动上精心落实。譬如说,新进员工必须参加公关培训;每年对老员工,搞一次公关检查与测试,不合格者必须停工学习,通过测试才能重新上岗等。二要从酒店文化上进行策划,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作为酒店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有无得到保障,而且更要关心员工是否对酒店信任、是否对酒店有信心和依恋感,从而将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结合起来,促使员工以酒店为家,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归宿感。三要从酒店对客服务工作上进行策划,强化员工公关行为及其效应。鼓励员工将公关思想付诸实际工作,打击公关行为副面影响,树立全员公关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郭海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谈公关人员素质 [J].探索与评论,2003(05)

[2]孙杰军:酒店公关策划探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第5卷第6期

[3]王燕星:公关危机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从三鹿集团遭遇的公关危机谈起 [J].中国乡镇企业,2004(07)

[4]杨俊:公关危机新探 [J],秘书,2009(02)

[5]张培:浅析“全员公关思想”在酒店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09(24):207

[6]熊源伟:公共关系学(第三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7]吴东泰 张亚:实用公共关系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李龙星

第三篇:体育赛事与市场供求关系之我见

[摘要] 体育赛事是体育的最大资本,没有高水平的赛事,就不会形成体育产业。现代体育赛事所带有的商业化和信息化色彩使得对体育赛事的经济学分析有了较大的空间。本文从体育市场的内在规律入手,阐述体育赛事如何适应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商业运作。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市场 需求 供给

走进21世纪的赛场,人们或端坐在电视机前,或涂抹着油彩摇摆在体育场内,尽情地沉浸在眼花缭乱的体育赛事之中。然而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关注的体育事业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体育赛事的发展现状

1.最初作为纯竞技的体育逐渐转为作为产业的体育。竞技体育的内涵主要界定为竞技和比赛,体育是显示和较量体力和技巧的领域,是称之为“运动员”的人的活动。现代社会将体育扩大为大众化的活动,从少数人的体育变成大众的体育。美国韦氏字典把运动定义为:以愉悦为目的而从事的一种消遣或一种身体活动。体育赛事提供的产品是比赛,产品质量要求是精彩。目前,有学者将体育定位在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商业活动,激发大众的体育消费,从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的商业动机增强,与经济的关系也从最初不为人们认可发展到研究者和“实践派”的重要课题。1984年的洛杉机奥运会由于实施了美国企业家尤伯罗斯的“TOP计划”,一举扭转了奥运会的赔本局面,获得了盈利。从此,体育赛事的商业运作进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各国竞相争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不断从中挖掘商业潜能。

2.体育赛事就其本身的媒介意义来讲,有着不容忽视的传播功能,传递着各类信息,尤其是有关赛事主办方的经济信息日益丰富,例如所在国或所在城市的投资环境(不仅是基础设施、资源状况等硬环境,也包括该地区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文风情等软环境)会通过体育赛事媒介本身正而或侧而的展示出来。对于美国城市亚特兰大,人们很难相信这座曾被称为全美第一大毒城的城市,却在1996年成功地承办了百年奥运。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玛兰奇虽不曾把此次奥运会评为最好的,但却是“最例外”的。当地政府和市民以承办奥运为契机进行了城市转型,发展成为美国网络第二大城市。还有许多奥运会主办城市如日本东京、韩国汉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都因成功举办奥运会而一跃成为本国和世界最著名的城市,并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长远影响正在逐渐由隐性趋向显性。

体育赛事的这些转变既基于需求方,即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有赖于供给方,即随着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积极政策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二、体育赛事的市场分析

1.体育市场的特性分析。所谓体育市场是指以商品货币关系为基础,以市场交易为原则,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体育的实体构成的体育商品供给主体,以及以货币支付方式完成的各类体育消费主体而进行的体育资源配置、体育竞技观赏、体育劳务服务、体育休闲娱乐等经营活动的总和。体育市场虽具有传统市场的基本属性,但也有其自身不同的特性:组织者之间既是对手又是合作伙伴,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主作用,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需求波动较大。一个市场的形成少不了需求与供给、消费与生产。体育市场是通过一场场体育赛事来将体育需求方与供给方有机的联系起来,并在两者间产生二元互动。

2.体育赛事的需求方分析。体育己经成为当今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比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逐步增加,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1)客观上,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刺激了人们对体育赛事的需求。如果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国民生活水平不高,整个社会就很难对体育形成积极的态度。体育消费者的多少与人们有钱有闲暇的程度密不可分。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人们会在劳动与闲暇之间进行选择,人们选择一部分时间进行劳动,选择其余时间作为闲暇来享受。当然,闲暇可用于吃、喝、玩、乐,即用于各种消费活动,但体育赛事集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为一身,与音乐、流行二者结合填充着现代人的闲暇时间。体育赛事的这些特点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消费者。

(2)主观上,体育消费者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使自己完全投入到体育赛事。体育消费者往往认为自己是专家,而在传统的市场中,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很少消费者能对所消费的产品评头论足,他们常常会向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去咨询有关产品的信息,与此相反,在竞技体育领域,不管是运动员在赛场的表现如何,还是组织者,教练或协会的官员作出什么决策,场外众多体育消费者都会对之作出各种评论。对于这点,米勒莱特公司曾就美国人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进行过一次调查,对于“如果条件允许,你认为你能够管理好一支职业球队吗?”这个问题,有52%的回答“能”;对于“你去做一个职业体育联盟的行政管理者,你认为你比大多数现在的管理者要做的好吗?”结果有51%的回答“是”(Miller Litelnc, 1985)。通过这种评论,体育消费者发泄、排解心中的情绪,使自己的注意力从繁重的工作中转移,减轻了生活压力,使个人的效用最大最优。

3.体育赛事的供给方分析。体育赛事的供给方主要包括:赛事承办组委会和主办地区、直接参与赛事的运动员、还有各种类型的赞助商。

(1)体育赛事承办组委会和主办地区“生产”动机的变更。体育赛事起初的纯竞技性使得赛事承办具有较浓的公益色彩,以奥运会为例,顾拜旦于1896年创办了第一届奥运会,为了维护奥运会的纯洁性和参赛运动员的业余性,严格规定兴办奥运会的一切费用只能来自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发行彩票和增值邮票以及门票收入,禁止一切商业行为。随着竞技性体育向产业化体育的转变,当今的体育赛事早己经不是一件单纯的体育竞技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行为,特别是主办大型的国际赛事,能够给主办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例如举办奥运会,众多的各国运动员、体育官员和游客蜂拥而至,要吃、要住、要行、要赛、要玩、要看,建场馆、盖饭店、修马路都蕴涵商机,一系列相关产业就会繁荣起来,经济也就有了发展的机会。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日本抓住这一机会,大兴土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仅兴建体育场馆就耗资30亿美兀,带动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作“奥林匹克景气”。此外,体育赛事还在许多社会经济领域造成了长远的影响: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機会;对市政建设的促进作用;提高主办城市国际知名度;给各种交流带来了商业契机。

(2)参加赛事的体育运动员较之以往也更加追求“出彩”,以获得更多的注意力或经济回报。体育运动员作为体育市场上“生产”比赛的“劳动力”为了使自己的“劳动生涯”尽可能的延长,除了在比赛技能上的竞争,同时也要使他们的“产品”更加精彩,更加具有可观赏性。因此,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配合承办组织,共同奉献一台精彩的赛事。花样滑冰取消规定动作以改为全自动以更适应体育消费者对新奇的追求;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为照顾欧洲观众,运动员们不得不在中午最炎热的时候踢球;汉城奥运会为了让美国消费者在黄金时段舒服地看比赛,各项目决赛都提前到运动员最不兴奋的早晨举行;为了与电视转播合拍,排球比赛第五局开始实行直接得分制。凡此种种,既满足了体育消费者对新奇与便利的要求,客观上也刺激了体育市场的繁荣。

(3)体育赛事中的捐赠人到赞助商的角色变化。从经济学的理性人出发,没有收益的投资,只有傻瓜才去做。从主办方给予捐赠人适当的回报诸如门票的自发行为,到现代贊助商竞标的自觉行为,既反映了体育赛事日益受人关注,也符合体育赛事按照市场操作的规律。当体育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争金夺银时,各商业巨子也在赛场外展开搏斗。赛场之外,围绕着各体育赛事聚集的巨大注意力资源及其所蕴含的无限商机,企业之间也纷纷举起大旗,“夺金”大战打得轰轰烈烈。目前,体育赛事的赞助商主要来源于电视转播机构、饮料公司、体育器械生产商、胶卷行业等。虽然各企业公司要为竞标成为体育赛事的赞助商花去大量的钱财,但他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回报:良好的公众形象;赛事期间的款待;广告与促销机会;赛事电视转播中的广告优先权;网点经营权、橱窗机会;隐性的营销保护;知名度等等。据统计,如企业投入1亿美元赞助一场普通的体育赛事,企业品牌知名度提高1%。

三、体育赛事适应市场的有效条件分析

一场场体育赛事的推出就如一个个产品投放市场,除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之外,数量也要处于均衡状态,那么体育赛事的需求与供给如何找到这一均衡点,以适应市场变化,我们就需要对达到市场均衡的几个有效条件进行考量。

1.政府。政府在体育赛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和维护。当私人不愿或无法提供体育市场上相关物品时,市场便处于失灵状态,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控制和分配。由于体育赛事对基础设施有特定的要求,诸如对承办赛区的市政建设,大型体育场地,宾馆住所等公共物品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赛事标准,比赛将无法如期进行。同时,政府在承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也应合理估算成本,如果不顾自身生产能力,强行供给,将得不偿失。政府在影响供给方的同时,也影响着体育消费者。一国或一地区成功申请承办某一体育赛事,由于地缘上的接近,引起心理上对体育赛事的接近,从而刺激周边地区体育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2.电视传媒。电视传媒利用自身再现现场的动感画面,有效的策划,全方位地传递赛事的进展状况,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使他们对体育进行消费。随着当代电视的普及与电视转播技术的进步,可使千里之遥的精彩赛事同步传至千家万户,由此而来弥补了体育比赛的时空局限性。电视观众比现场观众上千甚至上万倍,电视传媒不仅带来了体育赛事的产业化,也造就了体育产业化所需要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因此可以说,电视媒体是体育赛事供求平衡的保证条件。

3.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体育赛事如其他传统产品一样,也有其生产周期,包括有关体育赛事的基础设施的完善,运动员的集训,赛程安排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虽4年为其“生产周期”,但往往需要提前数年着手准备;运动员的训练与选拔到最后能参加比赛也都需要一个过程。没有高水平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就是“第一运动”的足球也会缺乏看点,可能很少有体育消费者愿意把自己的闲暇和金钱投到一场平淡无奇的赛事中。因此,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是否合理必然影响到赛事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同时消费者群体也会随之波动。

4.外部投资(赞助)。赞助的概念与“资助”有所不同,这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经济与体育,是不同的两个领域。前者服从于市场规律,后者则服从于运动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以及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的利益。在任何一个国家,体育运动领域的突出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主化原则。经济不应当触及这些原则。否则,在相反情况下,体育运动和竞赛就会丧失自己对大众的吸引力,因而也会丧失自己的广告宣传影响力,这些正是大多数赞助商之所以愿向体育运动提供资金的根本原因。赛事赞助是经营体育比赛的市场支柱。“赞助是赞助者和被赞助者之间以支持(金钱、实物、技术或劳务等)和回报(冠名、广告、专利和促销等权利)交换为中心,平等合作、共同得益的商业行为”。因此,合理吸纳外部投资参与体育赛事的举办也将成为对市场供求均衡点的一个有效反应。

体育在人们的认识中,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拼搏向上的人类精神的体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体育己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行业。特别是当体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完善,体育的经济功能在新闻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将不断得到产业提升,体育产业投资前景将是无限美好的。抓住体育市场的内在运作规律,掌握体育赛事的供求原理,合理配置资源,才能使体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承办体育赛事的当地政府只有把握市场脉搏,顺应体育赛事的生产周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找到一个合理的体育赛事供求均衡点。

参考文献:

[1]卢泰宏罗绮茗:行销体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智翔游勇曾晋静:体育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陈 军

上一篇:宝洁营销策略分析论文下一篇:哲学思考与生活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