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报告

2022-07-16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水土保持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水土保持工作报告

12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自查报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分站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自查报告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分站自2005年取得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质以来,不断强化监测能力建设,扎实开展生产建设项目及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成效显著。根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资质持证单位监测工作专项检查的通知》精神,我们认真开展自查,报告如下:

一、机构概况

1、机构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分站于2004年成立,下辖??、??县两个监测点,2005年监测分站经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审定,取得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质,现有技术人员1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人,先后派员参加水利部举办的水土保持专项监测技术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资质,并多次赴@@@等地参观学习监测技术。

2、设备

分站现有监测工具车(三菱帕杰罗)1辆,数据采集设备(雨量计、风速风向仪、流速仪、温度计、湿度计、雨量器、小百叶箱、温度表支架、皮尺、钢卷尺各1台、套)、数据分析处理设备(手持GPS、GIS软件系统、Region Manager 国产GIS软件、联想激光打印机、烘箱、全有彩色扫描仪各1 1 台、套、量杯若干)能满足监测工作需要。

3、设施

下辖??监测点位于我市??##乡境内,距??市中区10公里,交通方便,已建标准小区10个(5度,15度各5个),距标准小区2公里,建有1个卡口站,已投入运行。下辖??县坪桥滑坡监测点运行正常。

主要任务:研究##流域水土流失规律,降雨、地表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二、认真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分站积极参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2008年与!!??##集团##发电有限公司签订了《!!省??县水电站工程》、《!!省??县???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合同。开展了监测工作,形成了监测报告;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提供了科学数据,2009年《!!省??县##水电站工程》、《!!省??县##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顺利通过!!省水利厅验收。

目前,正在与!!??港有限责任公司沟通,积极参加《??港志诚作业区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竞争性谈判,争取以优良的服务,为《??港志诚作业区一期工程》做好水土保持监测服务工作。

三、积极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监测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监测是水土保持监测资质单位的职责之一,根据《!!省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规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必 2 须开展监测方可通过验收。2011年底,我们分别与##市##区水务局签订了《##市##区##项目区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效益监测合同。与##市##区水务局签订了《##市##区##项目区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效益监测合同,我们派员对项目区土壤厚度、效益、土壤厚度、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措施完成数及保存数、土地利用对比、治理前后生产生活变化、粮食生产对比、治理前后收入对比、坡面水系工程保水保土效益开展了监测工作,形成了监测报告;2012年1月《##市##区##项目区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市##区##项目区2010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此外,近几年来,我们还相继开展??县、??县、??、??县、??县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效益监测,出具了监测报告,所监测的小流域顺利通过上级竣工验收。

四、生产建设项目监测程序

1、明确监测内容 (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 (2)弃土弃渣监测

主要监测弃渣量、岩土类型、弃土弃渣堆放情况(面积、堆渣高度、坡长、坡度等)、防护措施及拦渣率。 (3)水土流失防治监测

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监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数量、质量;防护工程稳 3 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植被措施保土效果。 (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监测

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分别采用钉桩法实际调查法进行多点位、多频次监测,经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及水土流失量。

2、确定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包括调查监测、地面定位观测。

调查监测是对施工区和弃土弃渣场林草生长情况、各种工程防护措施实施效果、水土保持效益等进行监测。

地面定位观测是按照不同的土壤侵蚀特点布设水土保持临时监测设施,对施工扰动面、弃土弃渣等形成的水土流失坡面的监测。

3、合理布设监测点

以能有效、完整地监测水土流失状况、危害以及各类防治措施的效果布设监测点。

4、科学确定监测时段及频率

按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水土流失监测分为建设期与林草恢复期。各区域动工之前,对项目建设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状况进行监测,以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方式进行,以校正和补充《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的本底值。由于项目区降雨多集中在5~9月,因此5~9月为重点监测时段,同时遇每次R24h≥25mm降雨量时加测。 4 监测时间从工程建设期至方案设计水平年。

建设期: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4月(雨季前)和10月(雨季后)各监测1次,在大雨或暴雨以及汛期时增加1次监测。

对项目林草恢复期的水土保持监测,采用典型地段巡查监测方法,以水土保持防护效果监测为主,按照项目分区及时开展,以保证项目建设中后期监测数据的及时获取。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时间及资金有限,数据序列较短,代表性较差。 一般生产建设项目建设期较短,受时间的限制,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数据序列较短(序列时间一般与工程建设期相同),代表性较差。同时监测取费标准太低,也是限制生产建设项目开展监测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受资金的限制,好多监测项目无法长时间顺利开展,无法取得全面的监测数据。

2、 监测方法的局限性。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其监测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例如:水蚀监测方法-径流小区法观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但受生产建设项目区域地形条件限制,监测点布设与施工扰动相矛盾,部分项目建设区域无法布置,常规的插钎法受到施工干扰及人为读数精度的影响,误差较大,准确性较差。

3、 监测成果精度不高,不能准确反映水土流失状况。

5 由于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主动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监测工作开展时间一般都在工程建设的中期或后期,而在施工前期造成的水士流失更为严重却无法实时监测。在后期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只能对水土保持措施及其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对于其前期、中期造成的水土流失情况根本无法监测,监测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状况。

六、工作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着重强调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深入研究监测技术和方法,增强操作性,提高监测精度。

3、建议主管部门加强监测技术的培训,提高持证单位监测能力。

二〇一二年四月一日

第二篇: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

一、编写提纲 前言

任务来源情况(包括合同签订),组织领导,监测计划确定,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监测布点、现场监测),监督管理(监测资料的检查核定),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阶段报告,上级检查。 1 项目区及项目概况 2 监测时段和监测点布设 2.1划分监测时段

2.2扰动地貌类型划分和监测点布设 3 监测内容与方法 3.1监测内容

3.1.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 3.1.2 扰动面积监测 3.1.3 弃土弃渣监测 3.1.4 临时防护措施监测 3.1.5 植被恢复监测 3.1.6 工程措施监测

3.1.7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2监测方法

3.2.1 定位监测(沉沙池、简易观测场等) 3.2.2 临时监测 3.2.3 调查监测 3.2.4 巡查

4 不同侵蚀单元土壤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 4.1 原地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 4.2不同扰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 4.3 不同防治措施土壤侵蚀模数 5 水土流失监测动态结果与分析 5.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5.2 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 5.3 扰动地面动态监测结果 5.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6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与分析 6.1 弃渣处理及防治效果 6.2 工程措施防治效果 6.3植物措施防治效果 6.4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 7 结论

7.1 防治达标情况

7.2 水土流失及防治综合评价 7.3 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

(二)监测

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数量、强度、成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为竣工验收提供依据;积累建设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数据资料和监测管理经验,给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从而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1、监测原则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及其批复文以及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确定如下监测原则: (1)全面调查监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

全面调查是对整个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而言,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全面了解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重点观测即对特定地段较长期的连续监测,主要针对侵蚀强度监测、特殊地段及突发事件监测。 (2)以地表扰动类型确定水土流失量

开发建设项目地表扰动类型决定了水土流失速度。因此,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扰动类型(各扰动类型的面积和侵蚀强度)确定水土流失量。

(3)地表扰动类型监测以弃土弃渣和平台监测为重点

本工程的弃土弃渣量(包括临时堆渣)达396.6×104m3。

平台的侵蚀模数相对较小,但面积很大,基本上每个标段都有,因此选为监测重点。22监测内容与方法

2、监测内容

(1)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

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分为永久征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征占地面积在项目建设前已经确定,施工阶段及项目运行阶段保持不变,临时占地面积及直接影响区的面积则随着工程进展有一定变化,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临时占地和直接影响区的面积,确定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

主要监测弃渣量、岩土类型、弃土弃渣堆放情况(面积、堆渣高度、坡长、坡度等)、防护措施及拦渣率。 (3)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监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数量、质量;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

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植被措施拦渣保土效果。

(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

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分别采用标桩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以及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进行多点位、多频次监测,经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及水土流失量。

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包括调查监测、地面定位观测。 (1)调查监测

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线路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定位仪结合1:5000地形图、照相机、标杆、尺子等工具,按标段测定不同工程和标段的地表扰动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面积。填表记录每个扰动类型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堆渣和开挖面坡长、坡度、岩土类型)及水土保持措施(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等)实施情况。 ①面积监测

面积监测采用手持式GPS定位仪进行。首先对调查区按扰动类型进行分区,如堆渣、开挖面等,同时记录调查点名称、工程名称、扰动类型和监测数据编号等。然后沿各分区边界走一圈,在GPS手簿上就可记录所测区域的形状(边界坐标),然后将监测结果转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监测区域的图形和面积(如果是实时差分技术的GPS接收仪,当场即可显示面积)。对弃土弃渣量测量,把堆积物近似看成多面体,通过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即可求出堆积物的 ②植被监测

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的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20m×20m、灌木林5m×5m、草地2m×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为:

D=fd/fe C=f/F 式中:D—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 C—林(或草)植被覆盖度,%; fd——样方面积,m2;

fe——样方内树冠(草冠)垂直投影面积,m2。 f——林地(或草地)面积,hm2; F——类型区总面积,hm2。

需要注意:纳入计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都应大于20%。关于标准地的灌丛、草本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国际通用分级标准进行。 (2)地面观测

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如桩钉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等,并以桩钉法和侵蚀沟法为主。同时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 ①桩钉法

将直径0.6cm、长20-30cm、类似钉子形状的钢钎相距1m×1m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时,为提高精度,钢钎密度可加大。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以及时段末,观测钉帽出露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计算公式采用:A=ZS/1000COSθ,式中A-土壤侵蚀量,Z-侵蚀深度(mm),S-侵蚀面积(m2),θ-坡度值。 ②侵蚀沟样方法

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5-10m宽的坡面,侵蚀沟按大(沟宽>100cm)、中(沟宽30-100cm)、小(沟宽﹤30cm)分三类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上、中、中下、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推算流失量。

侵蚀沟样方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必须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 ③简易径流小区法

用木板、铁皮、混凝土或其它隔湿材料围成矩形小区,在较低的一端安装收集槽和测量设备,以确定每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

径流小区设置依据监测点实际地形,通过简单布置形成简易径流场,测定径流、泥沙。简易径流场分固定式和临时式两 ④人工模拟降雨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选择适当的降雨强度进行高土堆流失试验。研究堆渣的产流产沙规律。人工模拟降雨器选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产的便携式降雨器,降雨器喷头高度3-6m,采用双喷头和单喷头两种方式,雨强范围为25-89.82mm/h,降雨时间10-60min。 降雨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用自记雨量计,常规雨量观测每日进行。

4、监测时段划分

项目所在区域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以4-9月为重点监测时段。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项目区降雨规律,监测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段:

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为第一时段,制定监测方案并细化、全线调查及各种面积监测、部分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及监测设施布设,完成阶段报告1。

2002年3月至2002年7月为第二时段,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同时进行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2。

2002年8月至2003年1月为第三时段:完善侵蚀强度监测、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3。

2003年2月至2003年8月为第四时段:重点进行植物措施监测、各种面积核实监测、弃土弃渣整治监测等。完成总报告。

5、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布设主要指定位监测点。

桩钉监测点31个,分别布设在莲湖泵站、旗岭泵站、官仓倒虹吸、石山涵洞、隔水倒虹吸、金湖泵站及渡槽、地下涵、雁田箱涵。

侵蚀沟样方监测点21个,分别为莲湖泵站、石山涵洞及箱涵、金湖泵站及渡槽、雁田箱涵 简易径流小区监测点6个,分别为莲湖泵站、旗岭泵站、石山涵洞、金湖渡槽、雁田箱涵。 人工模拟降雨监测点3个,均在雁田箱涵。

(三)

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分析

1、侵蚀单元划分

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可以将施工期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扰动地表(各施工地段)和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构筑物及防治措施等无危害扰动)三大类侵蚀单元。在施工初期,原地貌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工程进展,扰动地表的面积逐渐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最终原地貌完全被扰动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随后防治措施逐渐实施,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

施工期某时段(一般以年计)的土壤流失量即等于该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各基本侵蚀单元的面积与对应侵蚀强度乘积的总和。因此侵蚀单元划分及侵蚀强度的监测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东江中下游地区,自然侵蚀主要集中在观澜河流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面积约16km2,为中度面状侵蚀,少量沟状侵蚀。

监测的重点是施工期因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对于原地貌的流失评价采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书(报批稿)》中的分类方法和侵蚀模数,即将原地貌水土流失状况分为两种类型,大体上A标段为平原区,B、C标段为丘陵区。 ②地表扰动类型划分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供水泵站、隧洞、渡槽、箱涵、倒虹吸、地下埋管、人工渠改造及其它建筑物等。为了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对建设项目的地表扰动进行适当的分类。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主要表现为弃土弃渣、开挖面、建筑物、施工平台等。堆渣、开挖面、平台等具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照同一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基本一致、不同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明显不同的原则,共分为8类地表扰动类型,结果见下表。 地表扰动分类表

地表扰动

流失危害

有危害扰动

无危害扰动

扰动特征

开挖面

侵蚀对象

土质低堆渣

石质低堆渣

土质高堆渣

石质高堆渣

土质开挖面

石质开挖面

施工场地、

生活用地等

建筑物、填入洼地的堆渣、受保护的开挖面等

特征描述

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

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

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 花岗岩风化物

页岩类

地势平坦、零星渣堆、建筑材料

无流失、流失物进入封闭的区域(征地范围)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质面

石质面

平台

无危害

1

8

1-4类为堆渣类型,

5、6类为开挖类型,第7类是平台,最后一类称为无危害扰动. ④防治措施分类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浆砌石护坡、沉砂池、箱涵及渣料场覆土、草皮护坡、草坪、各种防护林以及临时沙包挡土墙。监测中发现,除以上措施外,施工中采取的防护措施还包括混凝土喷描护坡、砖砌挡土墙(利用原有旧的砖墙),但未发现有渣场覆土、防护林。

监测结果表明: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利用原有旧砖砌挡土墙的渣场,挡渣墙的拦渣效果也很好;箱涵覆土后配合草坪、场地平整后配合草坪,边界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其防护效果也很好;截水沟一般与护坡工程连在一起;排水沟主要修建在输水线路的两边边界,其作用与护坡工程或植物措施合在一起,不易区分。因此监测过程中将各种防治措施分为两类——完全措施和有排水沟的植物措施等;完善措施是指采取措施后仍然完善措施:完全措施指采取措施后基本上没有土壤流失的措施,包括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挡渣墙等工程措施以及平地上配存在轻微土壤流失,但已达到允许范围的措施,如坡面植物措施(草皮护坡等)、恢复自然植被等。 2各侵蚀单元侵蚀模数 (1)原地貌侵蚀模数

原地貌侵蚀模数采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数据,平原区水土流失轻微,一般处于允许侵蚀范围之内,平均侵蚀模数为502.7t/km2.a,丘陵区平均侵蚀模数为7096t/km2.a。 (2)各地表扰动类型侵蚀模数

为了更好地反映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侵蚀强度分别以雨季月流失量(t/hm2.m)、平均次降雨流失量(t/hm2.e)和侵蚀模数(t/hm2.a)三种方式表示。

在被测定的几种地表扰动类型中,土质高堆渣侵蚀强度最大,平台侵蚀强度最小。相对来说,除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以外的几种扰动类型的流失速度在同一个数量级,高堆渣的流失速度明显比其它类型大一个数量级。

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

扰动类型

侵蚀强度(t/hm2)

雨季月流失量

(t/hm2.m)

次降雨流失量(t/hm2.m)

侵蚀模数 (t/hm2.a)

土质高堆渣

97.99

28.58

748.25 石质高堆渣

63.40

18.49

484.17 土质低堆渣

5.14

1.50

39.23 石质低堆渣

3.88

1.13

29.65 土质开挖面

17.21

5.02

131.45 石质开挖面

7.03

2.05

53.69 平

3.11

0.91

23.72

从次降雨流失量和月流失量来看,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月(雨季)流失量分别为97.99t/hm2和17.21t/hm2,流失速度是很高的。雨季一场降雨平均可以冲刷掉28.58t/hm2(土质高堆渣)和5.02t/hm2(土质开挖面)的泥沙。施工过程中,对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土壤流失。

(四)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

1、

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1)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为486.27hm2,见表4-1。其中项目建设区361.73hm2,包括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项目永久占地面积203.94hm2,因管线沿线施工营造布置占地、轧筛场、渣场以及导流、支洞、公路施工等项目临时占地157.79hm2。

本工程直接影响区主要包括输水沿线施工的两侧、泵站周围、渣场、石料场周围及下游、临时道路两旁。该项目直接影响区面积124.54hm2,其中输水管线开挖平均宽度30m为项目建设区,中间地形较为陡峭(坡度大于20°)的及临水开挖的管线的平均影响范围为50m,管线开挖的直接影响区面积8.72hm2。隧洞开挖直接影响区面积为2.6hm2。泵站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hm2。渣场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沟、废弃河道、待开发用地上,弃渣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5hm2。石料场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33hm2。供水改造工程场内的临时道路长为59.89km,直接影响区为道路两旁平均宽度10m的范围,面积为59.89hm2。

表4-1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

单位:hm2 时间

项目

泵站

管线

渣场

石料场

其它

小计

合计 可研究段

项目

建设区

永久占地

134.44

56.16

13.34

203.94

361.73

临时占地

22.59

56.27

4.99

78.93

157.79

直接

影响区

4+8.72+2.6

45

4.33

59.89

124.54

124.54 初步设计

占地

29.87

104.61

18.81

14.45

1.58

169.31

416.2

临时占地

24.25

100.44

12.71

109.49

246.89

直接

影响区

4.34

16.54

38.87

11.21

90.57

161.53

161.53

到初步设计阶段,由于项目建设内容的调整,如取消漳洋和凤岗泵站,隧洞及箱涵等输水管线走向的改变等,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防治责任范围调整为577.73hm2,详见表5-1。其中永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3.94hm2减少为161.31hm2,而临时占地面积则由原来的157.79hm2增大为246.89hm2,项目建设区增大为461.2hm2,直接影响区相应增加为161.53hm2。 (2)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

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与水土保持方案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永久征占地面积由可行性研究中的203.94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61.31hm2,进一步减少为126.63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37.91%和21.50%。第二,取消了初步设计中的石料开采场,工程所需的石料,部分利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弃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购。石料场和渣场是大部分建设项目施工期的两大水土流失源,利用弃渣做石料,既减少了弃渣数量及其占地面积,同时不再有石料场水土流失问题。第三,弃土弃渣用地明显减少,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12.43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19.25hm2,减少为64.60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42.54%和45.83%;而且均改为临时用地,不再包含在永久占地中,弃渣经加工利用(包括工程本身用做石料以及当地利用)和整治处理后归还当地政府,因此弃土、弃渣占地均为临时占地。第四,临时施工道路占地大为减少,由于项目建设区东莞市交通发达,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修建的临时道路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现有道路完成任务。第五,直接影响区面积减少50%以上,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24.54hm2,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61.53hm2,减少为39.36hm2,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68.40%和75.63%。

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以上变化,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比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范围明显减小,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比可行性研究减少27.5%,比初步设计减少39%。项目建设区面积为313.27hm2,分别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15.47%和32.86%。详见表5-2。

4-2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表

单位:hm2 标

项目建设区

直接影响区

合计

建设区

合计

永久征地

临时占地

渣场

临时道路

施工场地及营地

A-Ⅰ

8.65

3.96

1.42

2.24

0.37

9.02 A-Ⅱ

22.54

10.57

5.15

0.6

7.25

0.89

23.43 A-Ⅲ1

21.15

8.9

12.25

4.6

25.75 A-Ⅲ2

27.8

9.52

6.98

11.3

3.45

31.25 B-Ⅰ

32.58

10.68

8.37

13.53

1.17

33.75 B-Ⅱ1

35.27

12.74

7.79

2.3

16.1

1.92

37.19 B-Ⅱ2

5.9

2.9

0.42

6.32 B-Ⅲ1

20.95

7.05

5.71

1.2

5.81

2.38

23.33 B-Ⅲ2

9.8

3.6

4.95

1.2

11.00 B-Ⅲ3

15.11

9.2

4.68

3.46

18.57 C-Ⅰ

34.65

18.45

9.55

2.1

4.55

6.8

41.45 C-Ⅱ

21.42

10.24

5.36

1.1

4.72

4.42

25.84 C-Ⅲ1

15.44

3.25

4.63

7.56

1.47

16.91 C-Ⅲ2

16.43

4.54

5.35

6.54

1.17

17.6 C-Ⅳ

25.58

10.93

4.29

0.7

9.66

5.64

31.22 合计

313.27

126.63

64.60

8.00

114.04

39.36

352.63

2、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 (1)设计弃土弃渣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有关设计资料,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中认定的土石方开挖量774.89×104m3,土石方回填量437.76×104m3,工程弃渣量为419.73×104m3,拟分11个渣场堆放,渣场设计占地面积为112.43hm2。

初步设计中核定的土石方开挖量减少为658.51×104m3,土石方回填量417.63×104m3,工程弃渣减少为241.88×104m3,拟采用13个渣场堆放,新增2个渣场,可行性研究阶段的11个渣场,在初设中,位置和编号略有变化,初设中渣场编号为1#-14#,缺2#,设计占地面积为119.25hm2。 (2)弃渣场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期弃土弃渣实际使用了19个渣场。19个渣场中,11个为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渣场,2个为初步设计中增加的渣场,这13个渣场均为设计渣场,施工期新增6个渣场。

设计渣场中,有2个渣场在施工期位置和原用地类型有较大改变,它们是1#渣场由原计划东江边山坡地改为岭头村鱼塘,14#渣场由原定山沟改为雁田村鱼塘。6个新增渣场位置分别为莲湖泵站(N1#)、旗岭泵站(N2#)、走马岗支洞口(N3#)、官仓倒虹吸(N4#)、石山涵洞(N5#)和地下涵(N5#)。 各渣场的占地面积与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相比,施工期渣场数量增加,但占地面积则减少,实际占地面积比可行性研究减少42.54%,比初步设计减少45.83%。 (3)弃土弃渣量动态监测结果

施工期弃土弃渣监测结果见表4-3。由表可知,第一年全线弃土弃渣量为256×104m3,第二年为396.6×104m3,第三年为225.9×104m3。

施工期最大弃渣量(第二年)低于水土保持方案中弃渣量,但高于初步设计中的弃渣量。施工期弃渣量与方案(可行性研究)弃渣量的不同,主要由于设计变更。施工期第二年大部分临时弃渣还没有回填,因此实测最大弃渣量大于按挖填平衡计算的设计弃渣量,第三年大部分临时堆渣已回填或被加工利用,因此监测值低于设计值。

表4-3施工期弃土弃渣监测结果

标段

数量(×104m3)

渣场

2001

2002

2003

编号

面积hm2

A-Ⅰ

2.7

4.3

4.3

1.42

由原定山坡地改为鱼塘、土渣 A-Ⅱ

7

永久征地范围内

4.6

4.6

N1

1.53

附近废弃地、土渣、第二年开始使用

14.8

14.8

3.62

废弃旧河道、土渣、石渣 A-Ⅲ1

7.5

永久征地范围内

A-Ⅲ2

19.8

24.9

24.9

6.98

废弃旧河道、土渣、石渣 B-Ⅰ

37.6

20.1

N2

1.16

施工场地附近山沟中、石渣

36.1

7.21

陈屋贝村鱼塘、第二年开始使用 B-Ⅱ1

2.4

2.4

走马岗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9.1

29

N3

3.22

走马岗支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13.7

10.3

N4

2.29

官仓河滩地及农田、土渣、石渣

11.4

18.6

5

2.28

河滩地、石料 B-Ⅱ2

B-Ⅲ1

12.4

12.4

6

1.51

河滩地、石料、第二年利用完

10.4

13.3

9.5

N5

1.9

丘陵地、土渣、第三年植树

4.5

4.5

2.3

低洼地、土渣、石渣 B-Ⅲ2

5.2

3.2

永久征地范围内 B-Ⅲ3

16.8

10.5

永久征地范围内

C-Ⅰ

27.8

40.1

40.1

9.55

山塘、土渣、石渣

1.5

1.5

永久征地范围内

4.6

4.6

永久征地范围内

C-Ⅱ

27.2

12.4

3.4

农田、有1.8m砖砌挡渣墙

11.8

11.8

1.31

山沟、石渣

N6

0.65

农田、土渣

C-Ⅲ1

5.3

5.3

5.3

0.88

低洼地、土渣

33.3

18.8

3.75

山塘、石渣、石料(包括C-Ⅲ2) C-Ⅲ2

25.4

25.4

12

3.23

丘陵、石渣、有1.8m砖砌挡渣墙

12.7

12.7

12

2.12

土渣,第二年恢复植被,第三年回填利用

C-Ⅳ

3.6

3.6

13

0.52

废弃地、土渣、第二年利用完

15.1

15.1

15.1

3.77

鱼塘、土渣

6.6

6.6

6.6

永久征地范围内 全线

256

396.6

225.9

64.6

3、地表扰动面积动态监测结果

地表扰动面积监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扰动类型判断和面积监测,其中扰动类型判断是关键,扰动类型的划分和判定是由其侵蚀强度确定的,监测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流失状态进行归类和面积监测。 在施工期第一年,防治责任范围内有55.76hm2(15.81%)的区域属于原地貌类型,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6.99hm

2、2.55hm

2、55.63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4.82%、0.72%、15.78%,占防治责任范围62.87%的区域为无危害扰动。堆渣和平台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因其侵蚀强度较大,是该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的主要流失源。

施工第二年,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原地貌逐渐减少。该阶段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的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8.35 hm

2、2.58 hm

2、61.49 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5.2%、0.73%、17.44%,与第一年相比,所占比例均增大。

施工第三年,随着各项防治措施的不断实施,无危害扰动面积进一步增大为285.68hm2,占防治责任范围的81.01%;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7.38 hm

2、1.78 hm

2、47.79 hm2,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4.93%、0.51%、13.55%。

4、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

流失量=∑侵蚀单元面积×侵蚀强度。 表4-4施工期各标段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表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流失量(t)

比例(%)

流失量(t)

比例(%)

流失量(t)

比例(%) A-Ⅰ

20.6

0.59

20.6

0.60

8.8

0.32 A-Ⅱ

216.2

6.19

253.2

7.32

104.6

3.80 A-Ⅲ1

436.1

12.50

192.0

5.55

76.8

2.79 A-Ⅲ2

121.7

3.49

97.5

2.82

83.0

3.02 B-Ⅰ

607.6

17.41

268.6

7.77

59.7

2.17 B-Ⅱ1

189.9

5.44

189.9

5.49

261.5

9.50 B-Ⅱ2

31.2

0.89

26.8

0.78

B-Ⅲ1

362.3

10.38

592.0

17.12

463.1

16.83 B-Ⅲ2

81.4

2.33

153.5

4.44

66.7

2.42 B-Ⅲ3

321.3

9.21

224.0

6.48

98.5

3.58 C-Ⅰ

243.6

6.98

648.0

18.74

648.0

23.55 C-Ⅱ

185.1

5.30

274.0

7.93

261.7

9.51 C-Ⅲ1

274.6

7.87

187.8

5.43

187.8

6.82 C-Ⅲ2

83.2

2.38

42.6

1.23

165.5

6.01 C-Ⅳ

315.3

9.03

286.9

8.30

266.5

9.68 合 计

3490

100

3457

100

2752

100 由表可知:第一年的土壤流失量为3490t。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B-Ⅰ(旗岭泵站)、A-Ⅲ1(莲湖-石水口明槽)、B-Ⅲ1(石山涵洞)、B-Ⅲ3(契爷石水-塘厦明槽、箱涵)、C-Ⅳ(沙岭-上埔箱涵)、C-Ⅲ1(窑坑隧洞)、C-Ⅰ(金湖渡槽)、A-Ⅱ(莲湖泵站)等八个标段,其流失量合计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79.57%。其中仅B-Ⅰ标段的流失量就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17.41%,是该阶段流失最严重的标段,因为该标段旗岭泵站弃渣没有按规定堆放,没有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施工第二年的土壤流失量为3457t,与第一年接近。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C-Ⅰ、B-Ⅲ

1、 C-Ⅳ、C-Ⅱ(凤凰岗-窑坑地下涵)、B-Ⅰ、A-Ⅱ、B-Ⅲ3 、A-Ⅲ1等八个标段,其流失量合计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79.21%。与第一年相比,主要流失标段仍然为八个,但流失最严重的标段变为C-Ⅰ标段和B-Ⅲ1标段,其流失量分别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18.74%和17.12%,合计达35.86%。 施工第三年的土壤流失量为2752t,明显低于前两年。大部分标段的流失量均减少,土壤流失量较大的前四个标段与第二年一致,即C-Ⅰ、B-Ⅲ

1、C-Ⅳ、C-Ⅱ,但它们的流失量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比例增大到59.56%。

5、各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

不同阶段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见表4-5。 表4-5施工期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

低土堆

低石堆

高土堆

高石堆

土质面

石质面

原地貌

措施 第

第 第7

6、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结果

(1)

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防治措施 ①设计工程措施

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沉砂池、覆土工程和护坡工程等,见表4-6。 表4-6方案设计工程措施统计表

序号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工作内容

单位

可研

初设

数量

数量

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

渡槽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258.5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643.5

倒虹吸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2237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5539

输水箱涵段

总覆土量

m3

48035

38839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11940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39780

隧洞口开挖面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90

5636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1950

11234

例(%)

18.30

3.47

26.92

5.81

0.53

3.26

41.19

0.53 三年二年

比流

比流

例量例量(%)

17.29

0.28

6.86

13.32

0.79

3.60

37.81

20.05

(t)

652.0

853.0

285.7

89.4

102.0

1458.5

16.8 (%)

18.86

24.67

8.26

2.59

2.95

42.19

0.48 (t)

503.7

95.5

740.8

159.8

14.5

89.7

1133.6

14.一年

量(t)

603.4

9.8

239.4

464.8

27.6

125.6

1319.5

699.8

沉沙池人力挖方

m3

6500

1300 2

石料场防治区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3120

14432

削极石方明挖

m3

1600

1808

截水沟M7.5浆砌石

m3

2520

4113

临时沉沙池开挖土方

m3

10000

外拉表土覆盖

m3

6000

6000

C20种植槽

m3

960

1248 3

弃渣场重点治理区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520

921.5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4620

14296

外拉表土覆盖

m3

22500

24074 4

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1500

截水沟M7.5浆砌石

m3

1200

2920

沉沙池开挖土方

m3

2000

3162

外拉表土覆盖

m3

6000

6387

M7.5浆砌石网格护坡

m3

15000

7015 5

临时性道路防治区

M7.5浆砌石挡土墙

m3

8750

10062.5

外拉表土覆盖

m3

14000

截水沟人力挖方

m3

6084 ②设计植物措施

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各种绿化工程,见表4-7。 表4-7方案设计植物措施统计表

序号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工作内容

单位

可研

初步设计

数量

数量

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

渡槽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6995

倒虹吸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23530

输水箱涵段

植草皮面积

m2

548470

587565

隧洞口开挖面

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

m2

44850

42385 2

石料场防治区

恢复植被面积

m2

133400

133400 3

弃渣场重点治理区

渣场绿化面积

m2

1124900

224140 4

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

植草皮面积

m2

80000

13537 5

临时性道路防治区

临时道路绿化面积

m2

180000

167400 6

合计

2111620

③渣场防治措施

方案设计的渣场防治措施见表4-8。 表4-8方案设计渣场防治措施统计表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排水沟人力挖方

m3

16520

排水沟M7.5浆砌石

m3

4620

外拉表土覆盖

m3

22500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动态监测结果

包括对工程开挖面、堆渣及施工场地的防护措施,可分为护坡工程、排水工程、拦渣工程、绿化工程及临时防护措施等。

①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工程措施 表4-9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表 标段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备注 A-Ⅰ

东江口—莲湖人工渠道

绿化工程

施工第二年完成大部分,第三年基本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第二年人工渠两侧便道外修建浆砌石矩形排水沟

影响区整治工程

第三年自然植被恢复 A-Ⅱ

莲湖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02年7月完成回填覆土,开始建排水沟、护坡等

绿化工程

02年7月开始站场内绿化

渣场整治工程

4渣场平整为建筑用地、N1渣场自然植被恢复

影响区整治工程

完成 A-Ⅲ1

莲湖-石水口明槽

绿化工程

03年开始绿化、6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03年开始两侧砼抹面矩形排水沟建设,已配套

永久道路护坡工程

草皮护坡6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7月自然植被恢复 A-Ⅲ2

箱涵工程

绿化工程

02年7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02年底两侧砼抹面矩形排水沟已配套

渣场整治工程

平整为建筑用地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基本恢复

B-Ⅰ

旗岭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完成

绿化工程

部分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临时渣场未整治

边坡防护工程

边坡砼喷锚01年初完成、浆砌石护坡03年7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未整治

旗岭渡槽

绿化工程

部分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B-Ⅱ1 走马岗隧洞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削坡开级、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支洞渣场整治工程

未整治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出口为公路,02年8月完成洞口建设

官仓倒虹吸

箱涵绿化工程

03年初开始,已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影响区整治工程

平整、未绿化

观音山隧洞

箱涵绿化工程

03年5月开始,已完成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开挖面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开挖面砼喷锚护坡、截水沟

笔架山隧洞

渣场整治工程

弃渣利用完,转化为扎筛场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口初期完成砼喷锚、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施工期砼喷锚、完工后浆砌石护坡 B-Ⅱ2

樟洋渡槽

绿化工程

03年初开始,已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B-Ⅲ1

石山隧洞

渣场整治工程

未整治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浆砌石排水沟、开挖面砼喷锚、浆砌石护坡

石山涵洞渠道工程

护坡工程(主体)

02年7月完成浆砌石、网格植物

排水工程

02年10月完成浆砌石、砼抹面排水沟

绿化工程

部分于02年3月完成,03年5月全部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2年6月平整后植树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续表6-4 标段

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

完成情况

B-Ⅲ2

隔水-契爷石水明槽工程

绿化工程

03年初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护坡工程

02年10月完成浆砌片石护坡、截水沟

B-Ⅲ3

契爷石水-塘厦明槽及箱涵工程

绿化工程 03年初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自然植被恢复

永久道路护坡工程

草皮护坡

C-Ⅰ

金湖供水泵站

覆土工程(主体)

03年6月完成

泵站场区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护坡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部分未平整

排水工程(主体)

03年6月完成浆砌石

金湖渡槽

护坡绿化工程

03年6月种草

绿化工程

03年6月种草、植树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已植树

C-Ⅱ

凤皇岗--窑坑输水管

排水工程(主体)

浆砌石、砼抹面

护坡工程

03年6月浆砌石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3年6月基本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自然植被恢复

C-Ⅲ1

窑坑隧洞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开工初期砼喷锚护坡、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2年9月完成浆砌石挡土墙、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箱涵02年5月完成,其它03年4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未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完成

C-Ⅲ2

凤岗隧洞首段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3年2月平整、6月植被恢复

凤岗隧洞中后段

进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出口护坡工程(主体)

01年初砼喷锚、浆砌石截水沟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C-Ⅳ

隧洞出口箱涵、沙岭倒虹吸

绿化工程

03年6月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已配套

渣场整治工程

02年10月完成

影响区整治工程

03年6月完成

沙岭-上埔箱涵

绿化工程

部分02年初,其它03年6月完成

渣场整治工程

01年初完成

排水工程(主体)

浆砌石、砼抹面

影响区整治工程

部分自然植被

②弃土弃渣防治措施监测结果

表4-10渣场防护及整治监测结果 渣场

数量 ×104m3

说明

4.3

鱼塘,已平整,建房 3

36.1

陈屋贝村、鱼塘、已平整 4

39.7

废弃旧河道,已平整、建房

笔架山隧洞渣场,工程渣料已被全部用完,现已为石料厂,由他人经营 6

石山隧洞渣场,工程渣料已被全部用完,场地需要平整绿化 7

4.5

低洼地,已平整、建房 8

23.1

低洼地、山塘,部分未绿化

地下涵临时弃渣、山沟中、已全部利用,场地已平整、植树 10

3.4

有1.8m砖砌挡渣墙,大部分弃渣已利用,未平整绿化

5.4

石渣已利用、场地正在变为建筑用地,土渣仍在,自然植被恢复较好,覆盖度80% 12

弃土弃渣全部回填利用,渣场已平整,自然植被恢复较好,覆盖度80% 13

弃土全部回填,场地被地方利用,与附近垃圾场连为一体变成了垃圾场

15.1

鱼塘、已平整,建房

N1

4.6

莲湖泵站附近,弃渣未整治,部分地段自然植被恢复较好 N2

旗岭泵站附近山沟,施工期弃渣已回填利用或运走 N3

走马岗支洞口、隧洞开挖渣料、全部利用、未平整绿化 N4

官仓箱涵弃渣、部分未平整、自然植被恢复良好

N5

9.5

石山涵洞渣场、堆放在河沟边,局部有沙袋拦挡,部分为自然植被拦挡,自然植被生长茂盛。渣场表面种植山指甲树苗,成活率70%左右,有自然草生长。 N6

地下涵临时弃渣、已全部利用,场地已平整、植被恢复良好 合计

154.7

③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监测结果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输水箱涵、渡槽、泵站等完工区绿化,绿化方式以铺草皮为主,并配合有少量乔木树种和灌木、及花卉,同时包括自然植被恢复。

箱涵区完工后一般形成30m左右的永久占地区,边界建有围墙或护栏,仅靠护栏为浆砌石或水泥排水沟,中间除箱涵和水泥路以外的地方全部覆土绿化、绿化方式有铺草皮、植树、栽花,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防治责任范围内可恢复植被的面积为120.8hm2,施工第二年初石山涵洞完工区及雁田箱涵完工区开始绿化,绿化面积为16.88hm2。第三年绿化面积增加为51.18hm2。施工期末林草覆盖面积达115.92hm2。 (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动态监测结果 ①治理度

水土流失治理度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防治面积占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总面积的百分比,分监测。

施工第一年,各标段以开挖为主,产生大量弃土弃渣和开挖面。该阶段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开挖面水泥喷浆、截水沟、挡渣墙、临时沙包及排水工程。各项措施的防治面积合计为221.7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62.87%。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4.72hm2。

第二年新增防治措施包括输水管线两侧永久排水沟、开挖面浆砌石护坡、网格植物护坡及绿化工程等。各项措施的防治总面积为270.21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6.63%。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0.3hm2,绿化工程面积为16.88hm2。

第三年绿化工程及生物护坡面积继续加大,各项措施的防治总面积达285.68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81.01%。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1.97hm2,绿化工程面积为39.21hm2,生物护坡面积为5.05hm2。 施工期末及运行初期的防治总面积增大为323.85hm2,水土流失治理度为91.84%。其中护坡工程面积为12.11hm2,绿化工程面积为57.28hm2,生物护坡面积为17.89hm2。

②拦渣率

拦渣率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实际拦挡弃土弃渣量与防治责任范围内弃土弃渣总量的百分比。 表4-11施工期弃土弃渣流失量监测结果 标段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面积

侵蚀模数

流失量

( hm2)

t/hm2.a

T

( hm2)

t/hm2.a

t

( hm2)

t/hm2.a

t A-Ⅰ

1.42

0

0.0

1.42

0

0.0

1.42

0

0.0 A-Ⅱ

2.33

39.23

91.4

2.33

39.23

91.4

0.0

0.0

1.53

39.23

60.0

1.53

39.23

60.0

0.0

3.62

0

0.0

3.62

0

0.0 A-Ⅲ1

0.0

1.51

39.23

59.2

0.31

0.0 A-Ⅲ2

4.21

0

0.0

6.98

0

0.0

6.98

0

0.0 B 27.5

0.0

5.01

0

0.0

7.21

0

0.0

B-Ⅱ1

0.6

0

0.0

0.6

0

0.0

0.0

3.22

0

0.0

3.22

0

0.0

3.22

29.65

95.5

2.29

39.23

89.8

2.29

39.23

89.8

1.68

39.23

65.9

-Ⅰ

0.96 484.17

464.8

0.26

484.17

125.9

1.16

23.72

2.28

0

0.0

2.28

0

0.0

2.28

0

0.0 B-Ⅱ2

0.0

0.0 B-Ⅲ1

1.51

0

0.0

1.51

0

0.0

1.51

23.72

35.8

0.32

748.25

239.4

0.63

748.25

471.4

0.48

748.25

359.2

0.0

1.13

39.23

44.3

2.3

0

0.0 BB

--

ⅢⅢ2

1.3

39.23

51.0

0.86

39.23

33.7

0.86

39.23

33.7 3

4.61

39.23

180.9

2.13

39.23

83.6

1.1

39.23

43.2 C-Ⅰ

8.11

0

0.0

9.55

0

0.0

9.55

0

0.0

0.0

0.58

39.23

22.8

0.58

39.23

22.8

0.0

0.51

748.25

381.6

0.51

748.25

381.6 C-Ⅱ

0.0

3.4

0

0.0

3.4

0

0.0

0.33

29.65

9.8

0.33

484.17

159.8

0.33

484.17

159.8

0.0

0.65

39.23

25.5

0.65

39.23

25.5

C-Ⅲ1

0.88

0

0.0

0.88

39.23

34.5

0.88

39.23

34.5

3.75

0.0

3.75

0

0.0

3.75

0

0.0

C-Ⅲ2

3.23

0

0.0

3.23

0

0.0

3.23

29.65

95.8

2.12

39.23

83.2

2.12

10.6

2.12

39.23

83.2 C-Ⅳ

0.52

39.23

20.4

0.52

39.23

20.4

0.52

0

0.0

3.77

0

0.0

3.77

0

0.0

3.77

0

0.0

2.21

39.23

86.7

2.21

39.23

86.7

2.21

39.23

86.7 全线

49.97

1317.4

68.81

1801.3

67.16

1610.6 由表4-11可知,施工期弃土弃渣流失量,第一年为1317.4t,第二年为1801.3t,第三年为1610.6t,合计为4729.2t。以施工期最大弃土弃渣量396.6×104m3计,可得施工期拦渣率为99.88%。 ③植被恢复系数与林草覆盖度

植被恢复系数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植被恢复面积占防治责任区范围内可恢复植被面积百分比,可恢复植被面积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分析论证确定的可以采取植物措施的面积。林草覆盖率则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林草面积占防治责任范围总面积的百分比。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由植物措施监测结果可知,可恢复植被的面积为120.8hm2,施工期末林草覆盖面积为115.92hm2,由此可计算出运行初期的植被恢复系数为95.96%,林草覆盖率为32.87%。

施工期第二年、第三年林草覆盖面积分别为16.88hm2和51.18hm2,则第二年的植被恢复系数和林草覆盖率为13.97%和4.79%,第三年的植被恢复系数和林草覆盖率为42.37%和14.51%。 ④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量与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容许土壤流失量之比。

根据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于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允许流失量为500t/km2.a,由施工期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计算各阶段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土壤流失控制比(表4-12)。 平均土壤流失量=标段(全线)土壤流失总量÷标段(全线)面积 土壤流失控制比=标段(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土壤允许流失量

表4-12施工期平均土壤流失量及土壤流失控制比

标段

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a)

土壤流失控制比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A-Ⅰ

2.29

2.29

0.97

0.46

0.46

0.19 A-Ⅱ

9.23

10.81

4.47

1.85

2.16

0.89 A-Ⅲ1

16.94

7.45

2.98

3.39

1.49

0.60 A-Ⅲ2

3.89

3.12

2.66

0.78

0.62

0.53 B-Ⅰ

18.00

7.96

1.77

3.60

1.59

0.35 B-Ⅱ1

5.11

5.11

7.03

1.02

1.02

1.41 B-Ⅱ2

4.94

4.24

0.00

0.99

0.85

0.00 B-Ⅲ1

15.53

25.37

19.85

3.11

5.07

3.97 B-Ⅲ2

7.40

13.95

6.06

1.48

2.79

1.21 B-Ⅲ3

17.30

12.06

5.31

3.46

2.41

1.06 C-Ⅰ

5.88

15.63

15.63

1.18

3.13

3.13 C-Ⅱ

7.16

10.60

10.13

1.43

2.12

2.03 C-Ⅲ1

16.24

11.10

11.10

3.25

2.22

2.22 C-Ⅲ2

4.73

2.42

9.40

0.95

0.48

1.88 C-Ⅳ

10.10

9.19

8.54

2.02

1.84

1.71 全线

9.90

9.80

7.80

1.98

1.96

1.56

由表可知,施工期第一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9.90t/hm2.a,即99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98;第二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98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96;第三年全线平均土壤流失量为780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56。 ⑤扰动土地整治率

扰动土地整治率是指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扰动土地整治面积占扰动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扰动土地是指开发建设项目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挖损、占压、堆弃用地,均以垂直投影面积计。扰动土地整治面积,指对扰动土地采取各类整治措施的面积,包括永久建筑物面积。

根据以上定义,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扰动土地面积应该为整个防治责任范围,即352.63hm2。而扰动土地整治面积即等于综合治理面积(土壤流失量已达达允许侵蚀标准)加上那些采取措施后仍然未达到允许侵蚀标准的面积,由此可得扰动土地整治面积为339.08hm2,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6.16%。

6、运行初期水土流失监测

经过采取各项防治措施,运行初期防治责任范围内91.84%的区域其土壤流失量已达到允许侵蚀标准,其中大部分区域基本没有土壤流失,监测结果可以计算出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运行初期防治责任范围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18t/km2.a,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41。

7、结论

(1)防治责任范围

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水利部批文,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486.27hm2。其中项目建设区361.73hm2,包括永久占地面积203.94hm2和临时占地157.79hm2;直接影响区124.54hm2,包括工程沿线两侧、泵站周围、渣场、石料场周围及下游、临时道路两旁。 从可行性研究到施工设计,工程发生以下变更:①取消了凤岗泵站并对输水线路进行了优化;②取消了石料开采场,工程所需石料,部分利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弃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购;③利用隧洞弃渣加工石料,永久弃渣大为减少(包当地利用),渣场整治后归还当地,弃土、弃渣占地均改为临时占地,面积由112.43hm2减少为64.60hm2,减少42.54%;④由于项目建设区东莞市交通发达,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修建的临时道路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现有道路完成任务,临时施工道路占地大为减少;⑤随着渣场和临时道路占地面积的减小,直接影响区面积减少50%以上。

由于设计上的以上变化,实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与方案设计值相比,减少27.5%。其中永久占地减少为126.63hm2,直接影响区减少为39.36hm2,但临时占地有所增加,为186.64hm2。考虑到工程设计的变更,可以认为,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基本上是合理的。 工程竣工进入运行期后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应为永久征地范围,即126.63hm2。 (2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将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分为5个防治区,即弃渣场重点治理区、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临时道路防治区和石料场防治区,分区采取了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的总体布局合理,效果明显,达到水土保持方案设计要求。

8、存在问题及建议

(1)莲湖泵站厂区内未绿化区域,补播适宜的草种,以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水土流失。

(2)旗岭泵站厂区内、直接影响区及渡槽未绿化区域,补播适宜的草种,以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水土流失。 (3)走马岗支洞口渣场在归还当地前应尽快平整、覆土。

(4)石山涵洞渣场顶面需设置排水设施,将地表径流安全排入河道。渣面在交还地方前补播适宜的草种,以恢复自然植被。

(5)部分临时工棚及场地尚需妥善处理,局部临时道路边坡仍需种植林草,以恢复植被。

(6)对项目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效益进行跟踪调查和监测,并将监测成果定期上报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篇:水土保持工作总结

省道S303线会泽至小江红色旅游三级公路

施工单位:黑龙江北琴海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4合同段)

水 保 验 收 交 工 总 结

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1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方案及其各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我四合同段项目部在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上始终遵循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及“强化过程控制”,严格贯彻执行“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省道S303线会泽(县城)至小江红色旅游三级公路四合同段施工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确保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本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三同时”制度的要求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相关规定,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制定环保、水保管理工作计划,健全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管理制度,落实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一岗双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操作规程管理,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在认真执行环保、水保管理规定的同时,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施工人员的资源、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意识。

一、工程具体完成情况

1、涵洞及排水工程: 本合同段共完成钢筋砼盖板涵:7道;C20混凝土边沟:1881.7m3; M7.5浆砌片石排水沟:108m3;共完成挡土墙8380m3。

2、桥梁工程:完成桥梁两座。

二、施工中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开展情况

我部全体员工团结奋进,克服重重困难,不等不靠,共克时艰,使得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在抓生产进度的同时,顺利开展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管理工作。项目部以削减污染物排放和总量控制为主线,对重点污染治理达标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督为保障,以改善施工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全面促进我合同段施工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使全员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项目部的统一指挥下,进一步明确了各工区和部门职能和责任。

2 项目部积极贯彻业主、监理下发的关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管理文件精神,通过建立健全环水保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以每年环水保宣传周为切入点,加强项目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确保施工期间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三、环水保管理组织

按照黑龙江北琴海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高标准、严要求、早安排、不打折”的主动环保水保原则,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环水保理念,我项目部依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进行实施和运作,在抓工程建设的同时,也把对各项环水保措施的落实放在日常工作重点来抓。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环水保组织机构体系。

1、组织机构

组 长:夏伍鹏(项目经理) 副组长:王元明

成 员:杨志超、湛开勇、代兴俊、杨堂山

项目经理负责设备及人员的调配,以防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环保科科长负责整个工程区域内的环保、水保管理工作,监督各工区、部门、各个施工队认真落实好环水保工作的相关事宜;桥工区负责人主要负责K46+977中桥,K47+400大桥桩基冲孔施工、混凝土浇筑、T梁预制等工序的环保、水保工作,以及龙门吊、架桥机的运行情况,保证施工区域内声环境质量;路基工区负责人负责料场、砌体施工降尘,防止粉尘污染大气环境;综合办主任负责生产用水的调配及回用,负责监督生活营地环境卫生及污水处理系统的日常运行,监督食堂环境卫生达标情况,确保全体员工身体健康。

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各工区主任为成员的环保水保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科。安全环保科根据环水保要求,每周对施工区域及各生活营地进行环保、水保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时 3 到现场进行督办落实。

2、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环水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按照国家及地方环境相关标准执行,落实监理办对环水保工作相关要求,规范项目部环水保工作管理,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环保意识,做到制度明确,规范操作.施工现场做到定人、定岗、定责,确保施工现场及员工生活驻地环水保工作顺利展开,增强施工区域内环水保管理水平,确保水盘项目十四合同段在施工建设期间不影响周围环境。我部编制了《省道S303线会泽(县城)至小江红色旅游三级公路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环保、水保管理办法》、《环保、水保工作管理规定》、《环保、水保施工组织》、《重大环境因素管理方案》等。通过建立各项环水保管理制度,使环水保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效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水土保持工作执行情况

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建设期间尽量将建筑材料堆放在场地内,并将临时占地控制在最低限度,临时占地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严禁在施工区域外肆意活动,干扰和破坏周围植被、土壤。做好工程开挖边坡、施工生活区等临时建筑周围截水、排水,开挖边坡支护、挡护等工程防护措施。对场内交通公路边坡采取有效支护措施,防止产生坍塌。施工期间始终维护工地的良好排水状态,防止降雨对施工场地地表的冲刷,设置排水沟、涵洞等。严格控制堆渣程序,保证堆渣边坡坡度,服从监理的协调和负责渣场维护及管理。

1、坡面防护措施

坡面在开挖后,植被破坏,岩石裸露,需要对岩体表面进行保护,防止斜坡岩石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采用多种整治方法相互配合对坡面进行水土治理。

4 (1)坡面开挖时应减少开挖线以外的地区的坡面及植被破坏。

(2)在坡面开挖边线外侧挖截水沟,拦住全部或部分地表径流,减免径流冲刷,使之流至附近地点沟渠。

(3)边坡开挖实行边开挖边支护的方案。

(4)坡面开挖坡脚时,在坡脚不稳定处采用挡土墙进行护坡。滑动力较大的边坡,若仅靠挡土墙结构物仍无法稳定时,需以其它工程措施配合。 (5)开挖的土石应及时运至弃渣场,不能就地堆积而破坏原有植被,加速土壤冲蚀。

2、弃土场维护管理

按照监理批准的施工措施计划进行开挖、运输和填筑,自觉遵守业主和监理制定的弃土场利用、弃土场堆存的有关管理规定;保持弃土场堆体的边坡稳定和良好的排水措施。

3、水土保持临时措施

施工期间水土保持采取了分区防治措施,防止弃碴土流失和弃土场边坡侵蚀,防止取土场边坡冲刷和塌陷,防止路基边坡的土壤侵蚀,防止临时工程弃碴的流失和裸露坡面的土壤侵蚀。路堑形成的边坡采取相应的边坡加固防护措施。对不良地质地段进行绕避,防止诱发滑坡和大面积的边坡坍塌,对填挖不平衡地段产生的弃碴,已完成支挡防护措施,修筑好便道两侧的排水系统,保证地面径流的畅通。若因修临时工程等原因对施工用地范围之外的既有林、草植被造成了破坏,在拆除临时工程时予以恢复。施工现场生产、生活房屋的修建,料具、石料的堆放和材料加工场地等临时设施的布置,应避免随意多占土地和破坏水土保持功能。施工场地范围内要做好排水工作,不阻塞地面径流自然通道,防止壅水和场地冲刷。特别是从雷打石村至钻天坡,机耕道旱季是道路、汛期则是泄水的河床,为满足水土保持要求和具备相应的防洪功能,我部沿红线左侧增设了排洪沟,防止汛期雨水冲毁村民耕地房屋。在土石方工程施工结束后,对工程永久 5 性用地范围内适合绿化的地带,应进行绿化处理,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对取弃土场进行碴顶及坡面平整,种草或植树绿化。取土场尽量避开植被覆盖区和耕地,当必须占用植被覆盖区或耕地时,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植被可选择合适地点进行移植,防止破坏;耕地取土场内应先把表层耕植土推出,放置一边,待取土完成后,将耕植土予以回填,继续耕作,不减少当地耕地面积。路基填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坡面防护,并进行坡面绿化,绿化植被必须经过认真筛选,适合当地生长。绿化时间宜选在春季进行,播籽应注意浇水养护,保证成活率。施工完毕后,对取土后的取土场进行平整,进行了有效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六、对水土保持工作总结

我四合同段在施工中严格按照项目部制定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管理制度计划、组织及相关规定施工。全体项目职民工齐心协力,都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使得我四合同段内水保、环保工作顺利完成,还给自然原本的宁静。在今后的施工中我单位还应该继续保持该项工作的延续,爱护自然。为国家、社会水保、环保工作奉献力量。

黑龙江北琴海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娜姑至小江三级公路四合同项目经理部

二0一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 水土保持工作总结

第一章

四年五期

旧貌新颜换

xx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全县辖xx个乡镇,xx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xxkm2,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万人。xx为典型的石灰岩干石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境内群山起伏,基岩裸露,石厚土薄,地表支离破碎,20度以上的荒坡面积占总面积的65%,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30%,全县73%的国土面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500—2000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为25.7万吨,致使土壤肥力降低、生态环境脆弱,让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处于极其严峻的态势中。以2009年为例,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1198亿元,人均纯收入仅2720元,属国家级贫困县。

彻底改变全县生态环境面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一直是xx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肩头重任。自2008年起,在中央、省、市水利、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xx县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对全县11条小流域进行了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历经四年五期,终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2009年,完成崇岩、西沟两条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21 平方公里,营造乔木林815公顷、经济林20公顷,封禁治理1260 公顷,建设谷坊工程10座,修建护地坝3千米,梯田改造6 公顷。 ……

第二章

科学实施

多策治水土

领导强化

组织精心

部署周密

水土保持的科学性、群众性及综合性决定了水保建设工程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xx县制定推行了“水保统一规划,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管理体制,成立了xx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协调领导组,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xx为组长,以水利、林业、畜牧、财政、审计、国土、森林派出所及受益乡镇领导为成员。同时,设置了工程项目部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管理:项目开工前,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组织召开协调会,全面部署;施工中,由县水利局组织技术骨干跟班作业,现场指导,负责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负总责;项目乡镇分管领导、包村干部及各行政村负责人组成协调小组,及时调配工程用地、用水等资源;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坐镇指挥,监理单位现场监督……在协调领导组和工程项目部的指挥带领下,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各司其责,积极配合,及时把关,避免返工,为确保工程建设的优质高效创造了良好的组织保证和外部环境。

规划科学

思路明晰

治理全面

水土保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荫及子孙的伟业。为能充分实现水保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xx县从战略规划和技术路线两个方面对全县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设计:

战略规划上,将水保工程建设项目作为xx县打造“天然氧吧品牌县”的又一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山地兴林”为重点,以“大流域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抓手,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创建全国生态强县,全省旅游大县和最具魅力的特色县城”为努力方向,着力打造山桃、花椒、核桃“三大水保经济”,推进构建和谐宜居新xx。

技术路线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按序治理,治管结合、效益优先”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失班为对象,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的综合治理:对石厚土薄的高山远山采用封山育林;对相对土厚的山腰坡缓营造水保林;对土壤肥厚的坡麓地带,修筑条田,营造经济林;主沟护地坝,支沟闸谷坊,坡地改梯田,梯田筑地埂,筑成了层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确保土不下山、水不出沟。

制度约束

强力推进

确保安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xx县一方面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资金使用报账制,工程建设公示制、投工承诺制等各项成熟制度,确保项目进行的每一步都合法、有序、公开、透明、安全。尤其重视资金管理工作,严格管理程序、严格资金使用、严格财务核算; 另一方面积极抓好制度建设。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和相关政策,xx县制定并出台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xx县项目管理办法,补充加强了检查、核查、奖惩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引入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项目乡(镇)村的积极性,并进一步细化了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要求,规范了工程建设管理程序。

紧抓培训

技术服务

示范推广

xx县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制定了详尽的人员培训计划,聘请水保专业人员和多年从事水保造林的土专家对水平不一的施工人员进行了现场示范、就地讲解。例如在造林预整地和种植水保林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讲解整地放线、垒岸、苗木栽植等技术要点,精品示范大坑整地、大苗栽植、大水浇灌,一次成林、一次成景的技术方法;在修筑鱼鳞坑石坎的过程中,组织技术人员推行大石座底、中石居中、片石封顶、小石塞缝的“四步曲”法,有效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同时,xx县借助工程开展,有计划地打造一批精品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大力推广了一系列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如在建设经济林时大面积引进辽核3号、4号、薄壳香等核桃新品种和营养袋育苗、石片覆盖、生根粉、卧杆栽培等新技术,提高了品种质量和苗木成活率,使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展现了水土保持的增产增收效益。

落实管护,巩固成果,发挥效益

为了巩固水保建设工程的成果,避免治而不管、劳而无功,xx县一方面落实了有关封山禁牧的政策规定,实施封山禁牧,保护治理成果,促进生态修复。同时完善建后管护机制,按行政村确定了管护人员,每村一人,年薪2000元,连续补助三年。另一方面组织指导各项目乡村制定出台封山禁牧的配套政策,引导农牧民寻找新的致富渠道和替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生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禁牧后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第三章 千锤百炼

实践出真知

坚持六个结合

坚持流域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以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工程措施为重点,建设护地坝、增加基本农田、保障粮食生产,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流域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水保工程经济效益,以花椒、核桃、山桃、山杏、连翘等为主,延伸大红袍花椒、核桃露、振东制药等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流域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封山禁火,以治促封、以封保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速度。

坚持流域治理与预防保护相结合。加强项目区的管护监督,防止因人为原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坚持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利用农村水保工程建设打造园林村、示范村150个,营建生态园120个,面积30公顷。

坚持流域治理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国家4A级景区天脊山、太行水乡和国家5A级景区通天峡,打造魅力山水生态旅游型小流域;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xx县xx村等为载体,打造红色旅游型精品小流域,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整合资金力量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行中央资金补助,地方财政配套、群众投工投劳的筹资方式。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保建设,xx县水保工程项目建立了群众参与的机制,采取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直补农民等组织方式,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同时,通过充分整合退耕还林、以工代赈、通道绿化、公益彩票、核桃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太行山绿化等工程项目,整合资金,形成合力,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建设的工程进度和整体水平。

规划因地制宜

为了确保工程设计的精确到位,做出科学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项目前期县水利局技术人员与设计单位代表一起爬山梁、跑地头、越沟涧,实地勘察,现场作图分析做标记,复核现状小斑图,坡面整地测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顶),明确了工程的具体位置、具体措施、具体标准和具体数量,使工程项目设计在评审中一次通过,在实施中减少变更,节省了时间。同时,设计中因地制宜,合理布置水保林、经果林、封禁围栏、谷坊、田间路、水窖等设施,见缝插绿,依势置景,并提前规划好了参观路线,突出了治理综合性和效益多元化的特点。

把握重点难点

2012年,xx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追加车厢沟、大渠、北头、中五井、申家平5条小流域为治理项目区,共涉及3个乡镇36个行政村,综合治理面积73.5km2。面对工程量大、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的压力,县水利局以“严格程序,确保质量和效益”为总体要求,统筹安排、科学部署,将受气候影响较大、投工较多的工程措施如水保林、经果林、示范点等工程优先安排、集中实施,确保大雪封山前完成。其它如田间道路、干砌石谷坊、水窖、封禁措施等受气候影响不大、投工较少的工程,则持续安排、按序实施。全县组成分为60多个专业组、200多个作业小组奔赴工地,人数最高时达4000余人,自备干粮,天亮上山,天黑收工,倒排工期,分片实施,战严寒、保质量、赶工期,出色地完成了建设任务,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

走进今天的xx,山变青了,水变秀了,人变富了:裸露的黄土地披上了郁郁葱葱的绿衣,无数的鱼鳞坑描画出经天纬地的线条,石谷坊淤积着沃土,护地坝勾勒着风景,漫山遍野的沟壑变化为一块块齐整的农田,幽静曲折的小路蜿蜒出一片片红的山桃花、绿的核桃树、香的花椒林……

实施水保工程五年以来,xx水利局连续三年被长治市政府评为水保生态建设先进单位。在水保工程建设中,xx县坚持流域治理与改善民生、区域经济发展、生态自然修复、预防保护、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条清水河,建设一条经济带,发展一条产业链,修筑一条致富路,营造一道风景线,。目前,xx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规划(2013-2017年)已获得国家水利部、财政部批复,计划于2013年10月开始实施。预计实施后项目区内将新增林地面积2970.0公顷,新增覆盖度18.1%,年增加径流拦蓄能力9.42万立方米,增加拦泥能力4.24万吨,每年可净增经济效益达1002万元。

在今后的工作中,xx县将继续把握机遇、苦干实干,充分发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和“四特七不”的xx精神,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着力打造安全水保、和谐水保、绿色水保和特色水保,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xx的转型跨越发展,为再造一个美丽雄奇新xx的崇高使命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水土保持工作制度

新建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综合Ⅲ标

新建长株潭城际铁路CZTZH-3标XDK29+900~XDK49+250段

水土保持工作制度

单位: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长株潭综合Ⅲ标湘潭分部 编制: 审核: 批准:

编制日期:2011年 5 月10日

目录

1 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规定.................................1 2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规定.................................3 3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5 4 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6 5 水土保持案件查处制度.................................7 6 水土保持档案管理制度.................................8 7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管理办法.........................9 8 廉政建设制度.........................................10 9 文物保护制度.........................................11

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规定

一、对开办建设项目进行跟踪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实行日常检查和年检制度。每年至少对本级及以上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开展2次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的批评、通报、曝光等处理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日常检查,即对开办建设项目不定期进行检查(包括结合工程进展,汛前等)。督促开办建设单位和个人按水保方案实施,检查当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年检,即在年底对开办建设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结果要当面告知开办建设单位和个人,检查情况要进行通报。

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案编报、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方案实施、防治效果、日常管理等方面。

㈠方案编报:方案编制、审批送达、后续设计、变更报批。 ㈡组织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招标管理、资金管理、宣传教育。

㈢制度建设:报告制度、审批制度、责任制度、监理制度。 ㈣方案实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水保措施、监理、监测。 ㈤防治效果:六项防治目标达到情况。

㈥日常管理:监督检查、总结统计、资料管理、情况通报。

三、发生重大水土流失事件(一次水土流失1000立方米以上)后,要在一周内向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特殊事件(一次水土流失10000立方米以上)随时报告。报告应及时、准确、规范。

四、在下一年度1月底前向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本年度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报告及报表,做到及时、规范。

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规定

一、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它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二、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立项、核准的前置条件,其程序如下:

㈠建设单位提供具有相应资质单位编制合格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五份;

㈡由项目建设单位报送水土保持方案书(表);

㈢对水保方案进行评审;

㈣项目建设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对水保方案进行修改;

㈤提交修改后的水保方案审批稿;

㈥对审批稿进行审查,合格的予以批准;

㈦有关部门立项、批准。

三、自收到审批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现场、资料进行勘察。对资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和形式的,予以受理。

四、《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审批时限为二十日,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三十日。

五、经审批的项目,如性质、规模、建设地点等发生变化,原方案应当补充或修改并及时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六、已批水土保持方案不应出现较严重技术性错误。水土保持方案的受理、审查、批复、送达应符合规范要求,无逾期审批、越权审批、“人情”审批和“吃拿卡要”等现象。

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规定

一、开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必须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施工。

二、主体工程竣工后,应组织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验收。开发建设单位应准备以下文件:

㈠经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

㈡水土保持方案施工设计、后续变更设计、有关报批文件、有关制度办法等。

㈢水土保持工作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介绍、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的布设及实施情况、防治成果及效益评价、主要做法与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建议等。

㈣水土保持监理报告。 ㈤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㈥其他相关材料。

三、对重大项目验收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开发建设单位共同组成验收小组,其它项目,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四、验收合格的项目,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填写验收意见并核发验收合格证,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

五、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产使用。已投产使用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使用,直至验收合格,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规定

一、水土保持补偿费纳入财政预算内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钱,做到专款专用。

二、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

三、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实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水利窗口一站式办理,发票一律使用《浙江省非税收入收款收据》。

四、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程序、标准、方式规范,征收的费用主要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没有擅自降低标准或超标准征收现象,杜绝“以收代管”行为。

五、专项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六、对拒不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自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可以处应缴水土保持补偿费三倍以下的罚款。

水土保持案件查处制度

一、接到举报、移交或自查中发现的水保违法案件,在查清事实的情况下,要及时立案查处;不属于水保管辖范围的案件,要及时移交有关部门。

二、案件查处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三、执法程序:立案-调查-处理-送达-复议-执行。

四、实施处罚前,应向当事人讲清其违法事实、处罚依据、复议起诉、听证时限及不执行处罚决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五、一般案件在三十日内处结;重大案件在六十日内处结;大案要案在九十日内处结;特别重大案件延长期限不超过九十日。

六、查处案件时,要使用省统一印制的执法文书。

水土保持档案管理制度

一、水土保持档案要设专人管理,专柜存档。

二、下列水土保持材料应及时归档:

㈠、水保普查,区划,规划;

㈡、典型小流域、重点项目规划及水保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㈢、水保法规、监督体系建设,审批、收费、监督、检查、验收、查处案件等执法材料;

㈣、水保宣传,统计上报文字、报表等;

㈤、各级文件、会议等材料;

㈥、其它水土保持材料。

三、水保材料要按类别分年度装订成册,每卷封面要注明名称,建档日期,责任者等。

四、档案要保密,外单位有查阅者,需经本单位领导同意后方可查阅或转借。

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人员管理办法

一、守则

㈠、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清政廉洁。

㈡、持证上岗,佩带标志,着装整齐,文明执法。

㈢、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二、考核奖惩办法

㈠、考核内容:德、能、勤、绩。

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档次。

对在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的人员给予表彰或奖励。

三、培训

㈠、每年举办一期水保监督执法人员培训班,提高其法律、法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㈡、培训考核的成绩,作为执法人员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和评比先进的条件之一。

廉政建设制度

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以中央和省市有关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为行为准则,廉洁奉公,恪尽职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二、极积参加廉政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三、不准在公务活动中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准索取管理或服务对象的钱物。

四、不准接受可能对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

五、严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营私舞弊。

六、不准接受下属单位或个人赠送的信用卡及其他支付凭据。

七、不准以虚报、谎报等手段获取荣誉、职称及其他利益。

上一篇: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下一篇:洒扫应对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