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康复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学科,并与临床治疗有机结合,成为康复医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现状、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学科特点,以案例为引导,注重中西医结合讲解,突出中医药治疗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教学优势,总结康复治疗专业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教学体会。

第一篇:康复毕业论文范文

康复护理管理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摘 要:目的 探究研究在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康复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九医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选择9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后以随机数字法作为分组依据把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康复护理管理的效果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为患者的生活能力提升有积极性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管理;老年长期卧床病人;康复效果;生存质量评分;生存能力评分

老年患者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高发群体,较差的身体机能使其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卧床治疗,长期卧床治疗不仅容易产生褥疮、身体机能下降、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保持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1]。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增加对治疗技术优化投入的同时医护人员也认识到护理模式的重要性,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康复护理管理的效果,具体研究过程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九医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选择9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后以随机数字法作为分组依据把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45例患者男42例,女3例;年龄56~96岁,平均年龄为(68.4±4.6)岁;对照组50例患者男47例,女3例;年龄55~95岁,平均年龄为(69.2±3.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执行;②患者卧床养病时间在6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①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患者;②排除临终患者;③排除患有严重肿瘤疾病患者[2]。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主要的管理要点如下:①在护理前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以评估数据为制定康复护理管理的方案;②患者康复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全程监督指导;③将各项护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管理,主要的管理要点如下:①护理人员管理:根据护理需求对每位护理人员的患者护理数量进行管理,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降低冗员发生率;护理人员以护理方案为依据展开护理工作的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展开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和患者家属疾病认知的同时为护理依从度提供保障。②患者的护理管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卧床姿势、锻炼知识、轮椅使用方式等方法指导;护理过程中通过防压疮护理,晨晚间护理,口腔护理,造口护理,下肢功能锻炼等措施提高生活质量。③患者家属护理管理:护理人员要根据实际需求给予患者及患者家属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进行方式教授的同时也要通过家属的陪伴来降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各种不良情绪的发生率。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康复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如下:非常满意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心态良好;一般满意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不满意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生活能力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护理后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对比,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能力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5.0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義(P<0.05)。见表2。

2.3 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对比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人口老龄化是现阶段中国人口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年纪的增加老年人群不仅身体的各项机能会随着发展出现较大的退化,而且是各项慢性疾病的高发对象[4]。慢性疾病一般具有病程长、病情严重、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大的特点,因此患有各项疾病的老年患者不仅面临着长期治疗的现象,而且严重者还会因为长时间卧床治疗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各项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卧床治疗会让患者出现肌肉萎缩、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容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会降低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5]。除此之外,老年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常会出现语言交流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和营养不良的现象,加大了护理难度。由此可见,在长期卧床治疗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科学的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提升其恢复速度,而且对帮助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良好心态的保持有积极性作用[6]。

在本次研究康复护理管理效果研究的过程中,在我科收治的对症患者中选择了9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治疗的方式进行研究。对照组所使用的常规护理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核心是治疗需求,护理过程中对于患者的个人需求的细节护理还处于完善阶段,护理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对患者个人情绪的忽视导致患者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不利于疾病恢复,严重者还会产生对各项护理行为依从性低等负面现象。观察组所使用的康复护理管理会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护理过程中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列为护理重点,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率的同时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老年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康复护理管理的效果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为患者的生活能力提升有积极性作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小燕,王晓春,任海姣.长期卧床病人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02):85-86.

[2]左其红.全责康复护理管理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康复效果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19-20+23.

[3]夏金菊.全责康复护理管理对老年长期卧床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9):127-128.

[4]何凤霞.全责康复护理管理对老年长期卧床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8):285-285.

[5]钱晓云,沈玉.循证护理在预防老年长期卧床病人下肢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16):1657-1658.

[6]周丽娜,肖文,朱宏伟.长期卧床老年病人腹股沟温与腋温对照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17):2168-2169.

作者:焦丽娟

第二篇:康复治疗专业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体会

摘要: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学科,并与临床治疗有机结合,成为康复医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现状、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学科特点,以案例为引导,注重中西医结合讲解,突出中医药治疗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的教学优势,总结康复治疗专业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康复治疗;教学体会

中国传统康复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他有效的措施,对残疾、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患者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使之重返社会。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康复即恢复平安或健康。随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疗法不断丰富,康复理论也在不断完善。直至今天,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以独特的理念和临床疗效已经凸显现代康复医学无法替代的优势。如何让康复治疗专业的本科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康复临床实践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1、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教学的现状

1.1 现代医学先入为主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他们之前已经系统学习过解剖、生理、病理等西医基础理论学科。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学的教学中,原本直观、形象的理论变成了抽象、朴素的、辨证的中医理论,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矛盾,如教师在讲解“心”、“肾”功能时,学生总是不自觉地理解为西医心脏、肾脏的功能,或和西医的“肝肾”进行比较;又如对“脾主运化”、“心在志为喜”等中医脏腑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议。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特色,很多学生容易把西医“病”的治疗与中医治疗方法对号入座,陷入什么病采用什么方法的误区,这样就失去了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很多理论是辨证的、多维的,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玄”理论让中医根底不深厚的学生们逐渐产生了中医不科学的观念,甚至拒绝认同,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中医也就失去了兴趣。

1.2 教学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

目前,在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育与培养主要侧重现代康复技术的学习,在西医基础上以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0T)等康复课程为主。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仅为考查课,共有81学时,其中授课51学时、见习30学时。应用的教材为《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经络、腧穴、针灸治疗、推拿,以及内科、外科常见疾病的康复等内容。针对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不能等同于中医院校的五年制。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不能要求他们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并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治病救人。针对学时少、任务重的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和认识中医学理论知识,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维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医药的临床实际应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进一步在康复实践中运用中医。

2、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西医结合讲解,转变思维方式。结合具体临床案例,突出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特点。将中医药治疗与临床康复治疗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康复治疗的实践中去。

2.1 中西医结合讲解,转变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其中有大量的中医名词术语和概念,西医院校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更不用说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如果过分强调某些中医名词和概念,学生们不仅感觉无法理解,枯燥乏味,无所适从,甚至对学习中医不感兴趣,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1.1 抽象变朴素,“玄”理论接地气 从阴阳讲起,即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阴阳属于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此消彼长,再逐步引申出阴阳的其他属性。在讲到脏腑时,常常问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实际上就是将中医的“心”与西医的“心脏”区分开,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快理解为什么中医说“心主神明”。在讲到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时,可以将脾的运化作用比作西医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在讲到“五行”、“五色”与“五脏”时,如何理解五行中的木、五色中的青与五脏中肝的关系,可以讲到人生气时脸就会变青了,这样用学生己知的知识,去认知和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理念,学生才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并且容易接受,中医抽象概念就会变得朴素易懂。

2.1.2 讲解中药学知识时应用取类比象法 用“五色”来讲解中药,如与“青”有关的药物,青皮、青木香、青黛等色青入肝经,有疏肝行气的功效;与“红、赤”有关的药物,如丹参、牡丹皮、赤芍、枸杞子等色红入心经或血分,有养血、活血、凉血止血等功效;与“黄”有关的药物,如陈皮、黄芪、炒谷麦芽等色黄入脾经,有健脾养胃的功效;与“白”有关的药物,如生石膏、百合、白果、贝母等色白入肺经,有清肺、养肺、润肺的功效;与“黑”有关的药物,如地黄、桑椹、黑芝麻、何首乌等色黑入肾经,有补肾、益精填髓的功效。

还可以用形态类比法。中医学有“以形养形”,“同气相求”的理论,结合民间“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进行讲授。如核桃、益智仁形似脑而益肾补脑;带“皮”的中药如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利水消肿;带“心”的中药如莲子心、栀子心清心降火;有“藤”的中药舒筋通络;善穿行的中药地龙、穿山甲、全蝎、蜈蚣等因善行而通经活络,因久居湿地而有祛风除湿的功效。

2.2 以案例为引导,将中国传统康复导入康复治疗

结合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重点教授针对如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等患者的康复治疗,同时注重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如在讲解偏瘫康复治疗时,首先是将偏瘫病例引入,分析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危险因素,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偏瘫这个疾病,这些患者常常表现为多方面功能障碍,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及平衡功能障碍、尿便失禁、情绪障碍等。同时还将注意到患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由于康复治疗的学生因受到专业方向的限制,大多着眼于存在的功能障碍,而没有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势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同样如此,不能仅对患侧进行康复训练,而忽视了对健侧的功能锻炼,要将其作为整体进行训练,这与现代康复训练中注意加强核心控制和关键点控制都是强调双侧的协调运动相一致。

偏瘫早期,患者卧床,《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指出“久卧伤气”,随之而来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骨质疏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久卧,肌肉萎缩,中医理论“脾主肌肉”,因此可以通过补气健脾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偏瘫早期,中医辨证为痿症,“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早期可以针刺阳明经,促进患侧气血的恢复,从而促进患侧的康复。偏瘫后期,患者肌张力增加,中医治疗就应改补气养血为通经活络,养肝解痉。根据偏瘫的布氏分期,在不同时间段采用辨证论治的治疗,如:布氏I期,上肢、手及下肢处于迟缓期,无任何运动,因此该期的康复重点是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采用诱发肢体运动,中医可采用针灸或电针;而如果患者处于布氏Ⅲ期,异常运动模式达到高峰,痉挛加重,采用I期的治疗方案,患侧的肌张力及病理模式会进一步加重,因此该期采用抑制病理模式,促进分离运动,中医针刺拮抗肌或采用巨刺、头皮针的方法。这样紧扣临床,学生就会更好理解中医的整体观点和辨证论治,从而将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思维及治疗手段应用到临床。

3、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中的思考

首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中国传统康复教师大多是从中医科或针灸科医务人员中抽调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教学人员培训要在重视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同时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学习。其次,不断汲取现代康复精华,发展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能拘泥于或片面理解某些中医理论,而走向“教条”的死胡同。如果拘泥于“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在针灸治疗偏瘫的各个阶段均选用足阳明经的“足三里”穴,治疗效果不一定都好。因为如果下肢肌张力较高、足下垂伴内翻时,针刺足三里会加重足下垂伴内翻症状。现代研究表明足三里的针刺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而胫骨前肌不仅具有踝背伸的作用,还有加重足下垂伴内翻的作用。第三,我国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起步较晚,各方面条件均不健全,还需要继续努力,不断完善。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康复医学高等教育必将为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尽管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只有中西医康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大大提高康复疗效,推进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田伟 张玉辉

第三篇: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教学困境与对策

[摘要]心理康复是全面康复理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心理康复在我国康复工作中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心理康复课程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开设的背景,阐释了心理康复类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教学困境,提出通过构建伤残病患心理服务体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逐步提高教师素质和扩展充实教学资源使心理康复课程得以更好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 康复类专业 心理康复 教学困境 对策

[作者简介]张墨(1979- ),女,重庆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德育教育。(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阶段递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ZJ-101)

一、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开设背景

康复医学作为20世纪中期出现的新兴学科,在欧美出现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康复医学后,康复医学和康复类专业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康复人才缺口巨大,本科教育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对康复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层次的康复类专业(社区康复专业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自2002年开办后,从办学院校及招生数量上都得到快速增长。

陈卓颐等于2010年在《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的研究》中指出,和国外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和言语治疗师的分专业方向培养不同,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康复类专业以一专多能型康复治疗师为培养目标”;曾德昕于2013年在《我国高职高专层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分析与展望》中提出“培养以物理治疗(PT)为主、兼顾作业治疗(OT)及言语治疗(ST)的复合型康复治疗师”;以及由许晓惠、李光辉在《和谐社区复合型康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中提出“培养复合型的社区康复人才,即懂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中医康复治疗等方法,对社区常见伤、病、残进行康复治疗”。

根据WHO1981年的定义,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使他们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工作,重新走向社会。因此对病、伤、残者进行全面的康复,不仅需要进行功能训练,而且要在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整体的康复,最终使其重返社会。这一全面康复的理念在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之中得到一定体现。作为对患者全面康复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心理康复技术相关课程,其重要性得到康复教育者的一致认可。如陈卓颐等针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的研究认为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规定必须开设康复心理学。很多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认识到,为实现残疾人身心的全面康复最终实现重返社会的康复目标,康复工作者在开展躯体康复的同时针对残疾人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康复日益重要。心理康复相关课程如康复心理学、心理康复技术、社区心理康复等随着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推进逐渐出现在各高职院校康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二、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心理康复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

1.心理康复发展滞后。心理康复课程的教学困境是心理康复发展状况的反映。心理康复主要针对伤残病患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在我国主要由康复机构中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融合于医学康复过程中进行。和一般的心理咨询相比较,两者使用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技术上有相同之处,但服务的对象和形式有较大区别。我国心理咨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特别是2001年国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之后,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规范化发展。虽然依然存在心理咨询从业者整体水平不高、心理咨询工作尚需继续普及的情况,但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职业化的持续发展,使其与临近学科特别是精神病学相分离,成为独立的职业。而针对残疾患者的心理康复虽然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质量有较大的提升,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仅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才开办有极少残疾人心理康复机构。可提供心理康复的服务者中,医疗机构中的康复医学科从业人员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师、护理人员等,缺少心理学、心理咨询专业背景,而社会和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中从业人员主要面向正常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伤残病患心理特点的了解和与伤残病患进行沟通交流的经验。王哲敏、王颖与2013年于《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中提到心理康复缺少相关职业标准,心理健康服务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等问题。这样的发展状况直接导致心理康复课程缺乏行业有效支撑,发展目标不明确,后继无力。

2.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因我国目前尚无针对伤残病患心理康复的职业标准,也缺乏相应的心理康复岗位,心理康复课程的课程标准只能参考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标准和医学康复岗位群服务的伤残病患对象进行制定。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康复课程之后就能够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关技术,达到能为伤残病患提供心理康复的水平,这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脱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

3.专职教师能力有限。心理康复课程涉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伤残病患心理特点等,对教师要求非常高,既要有心理学理论功底,又要有心理咨询业务能力、伤残病患交流经验和心理康复能力,这样的人才在康复领域也是非常缺乏的。高职高专康复专业心理康复教师往往毕业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专业,虽然部分教师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与伤残病患接触较少,缺乏心理康复实践经验,缺乏对伤残病患身心特点的感性认识,对其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化、理论化。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的趋势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学生人数增长幅度大,教师授课任务、教学改革压力剧增,教师缺少时间精力进修、学习以提升心理康复技能,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一方面,表现在教材、案例、视频等学习资源匮乏;另一方面,表现在实习实训条件缺乏。以往心理康复的教材主要针对本科康复类专业编写,偏理论性,实操性不足。近年来开始出现了一些针对高职高专康复类专业的心理康复教材,但是数量较少,虽然和本科教材相比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突出“任务驱动”和行动导向教学,但对于没有心理学学习基础的康复类专业学生而言从掌握基础理论到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有较大跨度和难度。就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而言,针对正常人群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资源较多,相关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讲座资料也随处可见,但针对伤残病患心理康复的相关资源非常匮乏。

在康复类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中,主要在医疗机构、民政行业、保健机构等进行物理治疗和传统康复的相关实践操作,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关注点更多在医学康复的技能掌握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虽然要求从业者在康复过程中了解康复对象的基本心理特点,具备一定心理康复理念,但并没有固定的心理康复岗位,没有明确心理康复工作任务、职责要求等。实习机构能够提供给康复专业实习生心理康复的实习项目和有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非常有限。

三、教学困境出路探析

1.构建伤残病患心理服务体系。推动心理康复在我国康复事业中的发展,需要加强政府政策的指导和投入。一方面,推动伤残病患心理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确定伤残病患心理康复服务岗位和技术考核标准,加强对从业者伤残病患心理康复服务的培训;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加强对伤残病患心理康复服务的宣传,使伤残病患及家属提高对心理康复的认识和接纳度,提升心理康复工作从业者对心理康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推动心理康复事业的良性发展。

2.合理定位培养目标。课程应当依据康复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制定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针对的岗位需求,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康复类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通过调研了解康复保健行业对于心理康复专业技能、团队精神、职业素质、职业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努力汲取康复医学与心理学各个学科的精华,着重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应激与心理防御、心理康复基本技能、常见病症和各系统常见疾病患者的心理康复、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等,并辅以团体心理康复技术。

通过本门课程,学生应能初步掌握心理康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临床常见病症的心理问题和基本心理康复方法,以及常见康复对象心理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和心理康复措施,在康复工作中具备心理康复的理念和进行心理康复服务的基本素质。

3.逐步提高教师素质。由于心理康复工作的特殊性,教师需同时掌握医学类、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伤残病患身心特点的相关知识、技能,这就要求必须逐步提高教师素质,严格保证教师质量。一方面,可引进康复机构中有心理咨询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康复从业者作为外聘教师,缓解专职教师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有心理咨询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具有正常群体、伤残病患心理咨询、心理康复的相关实践经验;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在教学之余通过下企业实践、心理康复心理咨询技术培训学习等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4.扩展充实教学资源。为扩展充实心理康复教学资源,一方面,加强心理康复教材建设,根据心理康复课程培养目标和心理康复岗位的实际要求编写适用的高职教材,教师在心理康复工作实践和培训学习中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录制心理康复工作过程视频,以建设心理康复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条件,在学生进行医学康复的实习实训中,明确心理康复工作任务和实训项目,由校内专职教师和实习单位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证书的康复治疗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康复实践。

四、结语

心理康复在康复工作的重要作用被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肯定,但是由于心理康复本身在我国发展较为落后的状况决定了心理康复课程教育困难较大,心理康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确定合理的课程培养目标,提升自身心理康复能力,并通过重新扩展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心理康复实践操作,以帮助康复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伤残病患的心理康复技能,培养出具备康复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卓颐,陈健尔,周菊芝,等.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9).

[2]范秀英.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体验[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5).

[3]许晓惠,李光辉.和谐社区复合型康复人才的需求与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4]王哲敏,王颖.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

[5]曾德昕.我国高职高专层次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分析与展望[J].卫生职业教育,2013(10).

作者:张墨

上一篇:法律案件论文范文下一篇:护理核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