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无痛病房的建立体会

2022-09-11

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疼痛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烦躁、失眠、血压升高、免疫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和心理的变化, 术后因疼痛不敢进行功能锻炼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感染、术后关节强硬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手术的预期和术后康复。“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 不要抱怨”观念制定的方案已经明显落伍。我们应借鉴国际疼痛管理经验, 建立“无痛病房”, 尽可能地减少病人的痛苦, 使病人轻松度过治疗过程。

“骨科无痛病房”核心是: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 个体化、多模式的超前镇痛方案, 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应根据规范化的疼痛管理流程, 完善的疼痛评估体系, 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尽量将疼痛控制在微痛甚至无痛的范围内, 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功能康复期。

1骨科围术期镇痛的目的和处理原则[1]

镇痛的目的是减轻术后疼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治疗原则包括:重视健康宣教;尽早治疗疼痛;提倡多模式镇痛以及个体化镇痛, 不可套用固定的药物方案。医生与护士协作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疼痛治疗措施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疼痛治疗过程中, 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充分考虑病人和家属的要求,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疼痛相关知识, 使患者积极参与疼痛治疗过程。经治疗疼痛仍无法控制的, 应请疼痛专家 (麻醉科、疼痛科等) 会诊。

2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

患者入院8h内, 护士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并评分, 此后每日对患者进行至少2次评估, 并记录在疼痛评估表中。当患者镇痛不满意主诉疼痛时, 护士及时报告医生。医生根据护士评估结果, 在体格检查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 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活动时疼痛程度, 并记入病历。确定镇痛方案、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 在治疗后护士应进行追踪评估, 记录评估结果。主要使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 (NRS) ”进行疼痛评估;对于交流困难的患者, 如儿童 (3~5岁) 、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运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 (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进行评估。疼痛评估不仅应评估患者静息状态, 还应综合评估深呼吸时、咳嗽时、下地行走时, 以及康复锻炼时的疼痛和对睡眠的影响程度等。

骨科围手术期疼痛处理应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 术中镇痛由麻醉科医生承担。术前镇痛:对于骨肿瘤、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截肢术等术后可能重度疼痛的患者, 术前3d开始应用COX-2抑制剂 (塞来昔布200mg, Bid) , 对出血影响较大的阿司匹林应停止使用。术后镇痛可以选择: (1) 用药多途径-硬膜外、静脉、局部麻醉、口服、外用等; (2) 药物选择多模式-阿片类与NSAIDs、COX-2抑制剂或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 (3) 个体化镇痛-治疗方案、剂量、途径及用药时间应个体化, 并关注儿童, 老年人, 疾病晚期, 认知、交流有障碍等特殊人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和疼痛评估结果制定围手术期镇痛方案, 并持续评估患者疼痛,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疼痛治疗方案。医患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 听取患者详尽的叙述, 解答患者疑问, 创造轻松氛围, 通过耐心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我院的骨科无痛病房建立已经2年, 特别是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 疼痛明显减轻, 患者术后立即开始进行肌肉收缩训练, 3~7d下地行走训练, 减少了止痛药物的用量, 关节功能恢复既快又好;早期下地活动即减少了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的用量, 又减少抗凝后的出血并发症, 2年来只有1例骨科手术病人因为活动少而出现深静脉血栓, 可以看出无痛病房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摘要:无痛是病人的权利和医生的义务, 是提高疗效和良好患者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痛病房已经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本文从疼痛评估、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等方面探讨骨科无痛病房的建立体会。

关键词:骨科,无痛病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 2008, 28 (1) :78~81.

上一篇:泉州城市形象定位研究——基于深度访谈法下一篇: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电网资产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