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查询自动文摘

2022-07-10

第一篇:面向查询自动文摘

励耘文摘

2004年第11期 2004年第11期

2 励 耘 文 摘

2004年第11期(半月刊)12月15日

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图书馆

∽∽∽∽∽∽∽∽∽∽∽∽∽∽∽∽∽∽∽∽∽∽∽∽∽∽∽∽∽∽∽∽∽∽∽∽∽∽∽∽ 刊首语:为了更好地发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图书馆的教学辅助作用,我校图书馆将每半月定期编写《励耘文摘》——这一教育文摘刊物(校内发行),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我校教师。有不足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

为教师减压支招

据调查分析,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的工作压力不能及时缓解,教师就会缺乏教学激情、生活热情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有关教师减压的研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那么教师应如何自我减压呢?

一、面对现实,认识自我

心理学家分析,只有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有效地解除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产生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所致。他们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折,导致付出与成就不相符合,心理失去平衡。

二、享受生活,学会放松

学会放松,想休息就休息,想娱乐就娱乐,舒缓和释放潜在的压力。在出现焦虑性或抑郁性的心理障碍时,你不妨牺牲一点时间,观看一场电影,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进行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也许能消除你的紧张和倦怠,获得心理上的欢娱和快乐。你也不妨结伴旅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新鲜的空气、悦目的景观、鸟虫的鸣叫,会将你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

三、多读书,勤学习,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师不但要加强业务学习,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书籍,比如中外名著,文史哲、心理、军事等。通过博览全书,净化心灵、开阔心胸。另外,工作之余教师还可以与书画为友、与琴棋为伴、与诗词同行、与音乐共舞„„业余生编辑部地址:图书馆 编辑部电话:6173106 执行主编:李锦秋

活丰富多彩的人。必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四、参加体育活动,解除心理危机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明显地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因为体育活动能使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增强应付不良心态的能力;另一方面,用于锻炼的时间“覆盖”了笼罩于压力情境的时间,某些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也能提供难得的“休闲”机会,可以对问题加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体育锻炼要有规律,持之以恒,以适量和娱乐性为原则。过量或竞争性强的运动不但不会减轻压力,其本身也是压力的潜在来源。

五、尝试心理暗示,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当学生违反纪律,或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时,当你遇上不遂人愿和力所不及的事时,要多进行自我心理暗示,想想学生的优点、同事的好处,像旁观者一样告诉自己:你一定能行,决不能轻言放弃,因为每桩伟业都是由信心开道,由坚持告终!若你为一件烦恼的事痛苦得难以自拔时,不妨对自己大喊一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你一定会心境开阔、精神愉悦!

总之,教师面对自身压力,若能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就一定会走出职业压力的阴影和困惑,使自己的心灵撒满和煦的阳光!

摘自《教师报》2004年11月 万安

班 主 任 心 语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他们有的是鲜花,身上散发着鲜花的芬芳;有的是小草,身上有小草的婀娜。他们都不缺少美,缺少的恰恰是我们的发现。但愿我们教师能睁开明亮的慧眼,看到学生美丽的心灵世界,让他们的生命因为有了我们而更加绚丽多彩。 王书友

▲要想真正读懂每个学生,光靠宽容、鼓励还不够,关注学生的内心生活只是教育的开端。每一颗童心都是细腻、敏感而又独特的,没有对学生的了解与理解,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没有智慧的阅读只能导致心灵的伤害 陶小平

▲班主任的爱应该是没有界限、没有等级的。对所有的学生,班主任都应付出真心实意的爱。 付辉

▲平心静气地面对突发事件,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了师生间的冲突,又能表现出老师良好的修养。 张斌

摘自《德育报》2004年11月22日

编辑部地址:图书馆 编辑部电话:6173106 执行主编:李锦秋

2004年第11期

2004年第11期

4

怎样让课堂“活”起来

一堂好课,就学生来说,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讲课时有些学生恹恹欲睡。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小学青年教师》在焦作举办的专家报告会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建峰作的《最大的麦穗》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一、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学生听得专心,是课堂“活”的标志之一。教师只有做到客观、公正、平等,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听得专心,都“活”起来。一次争论结束时,孙老师在真诚地祝贺胜利者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暂时败下阵来的同学,他深情地握住他的手说“谢谢你,正是因为你提出的问题,才给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老师彬彬有礼地向他深深鞠一躬:“谢谢!”抱起了这个学生。孩子们笑了,别小看这一次握手,一声感谢,一次拥抱,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使暂时失败者找回了面子,这无不体现孙老师对孩子们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孙老师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思路。孙老师如果不去理会这些暂时的失败者,有可能使这些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或是抵触情绪,成为永久的失败者。课堂教学就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课堂也不会“活”。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留下空白,出现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空白效应”。孙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了“空白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他让学生思考、默读,写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纷纷发言,场面热烈,异彩纷呈。其中一个学生发言道:“虽然他(苏格拉底)生活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但他是一位好老师,我要向他学习,他不用教室用麦地;不用书本用麦穗;不用告诉用实践。”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孙老师当既赞扬道:“我们班的学生读书读出了个性,读出了风采。”在课堂上孙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台上台下,互相质疑,有问必答,学生参与板书,等等。确实做到了;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由地飞翔。

这样的课堂,岂能不“活”!

摘自《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11月 姜静

编辑部地址:图书馆 编辑部电话:6173106 执行主编:李锦秋

尊 重 学 生

我是个教师,平时与我打交道最多的自然是学生。我不仅爱他们而且从内心把他们视为和我平起平坐的朋友,处处注意尊重他们。比如:我教的都是些初中生娃娃,个别学生上课时难免淘气,有时甚至惹我生气,但我从来都是和颜阅色地进行诱导、批评,决不说一句伤害他们自尊心和人格的“重话“。课外碰到我的学生向我打招呼问好,我都一一回应,偶而没注意时,我会陪上不是。

有时他们来我家玩,我就当是来了客人,只要家中有什么吃的,都顺手给他们拿一点,有时,他们吃完了还会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己再随手去拿,逗得我开心大笑。

正因为我尊重他们,他们回报我的则是十倍的尊重,我去上课时,如果正在玩耍的孩子老远看见了,就会一窝蜂跑来抢着给我端茶杯、拿讲义和课本;放学回家了要下几十级台阶时,孩子们怕我年纪大有闪失,就会这个挽我胳膊那个牵我的手来“保护”我;上晚自习时我偶尔去看看,孩子们也亲热得像久别重逢;学生有时全班去买集体票看电影,就会有一张最好的票送到我家来;而我在影院一露面,全班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站起来大声招呼我;我常在街上碰到我教过而今已步入社会的学生,他们都热情而又恭敬地向我问好,而我经常连他们的名字都叫不上;我妻子有时在菜市场上会碰到人家很便宜地把菜卖给她,然后才说明曾是我的学生,并关心地问我的情况。我最近退休了,孩子们见了我仍然热情如故,全无半点“人走茶凉”的味道„„

我常想:只有自己首先去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 重你。这样,生活中才会平添浓浓的温馨,消失诸多 的烦恼。如果随时随地地都要显示自己的“尊严”只 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从不去注意尊重别人,结果 往往只能是适得其反。

孟子云:“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 之。” 说得言简意赅,极为深刻。俄国作家陀斯妥耶 夫斯基也曾说过:“ 对人不尊敬的,首先就是对自己 的不尊敬。” 老百姓的俗话更是说得生动、形象:“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把你顶在 头上。” 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

摘自《德育报》2004年8月30日 沙平

编辑部地址:图书馆 编辑部电话:6173106 执行主编:李锦秋

第二篇:文摘周报(素材)

文摘周报

主办:学院团总支

承办:学院团总支系编辑部 顾问:张春海、陈炳康

总编:戚东、蔡润东、王华金、龚碧珍

编辑:蔡俊伟、华晶、陈楚吟、陈晓日、彭泉 第1期

本期共2版

总期:第12期

E-mail:abc1234@163.com (欢迎大家来稿)

光脚走进阅览室

前些天听我的老师讲起一桩事情,令我的心受到触动:有一次,他陪同一位外籍教师去学校图书馆参观,图书馆阅览室里座无虚席,同学们都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书。两人往里面走了几步,那位外籍教师却突然站着不走了。我的老师奇怪地问他怎么了,做出继续邀请他往里走走看看的手势。要知道,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是以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著称的。

而那位外籍教师却仍然站在原地不动。他指了指自己的脚,摆了摆手,又朝周围正在埋头学习的同学看了看。我的老师还没明白过来,只见外籍教师突然蹲下身去,迅速地把自己脚上穿着的皮鞋脱掉了!然后他把皮鞋拎在手里,脸上浮现出心安理得的松弛神情,光着脚继续往里走。原来,他是担心自己的皮鞋走在木地板上发出的声音干扰了同学们的学习!

那位外籍教师赤脚行进在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小细节打动了我。从这个似乎有几分“狼狈”、不那么有“尊严”的举动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面对历史人文遗留物的可爱的谦卑,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

火山

也许你没有见过火山爆发,但你可以想象那种状况,炽热的岩浆淹没了经过的土地,巨大的落尘掩埋了所有的生机。

一旦火山爆发,要经过数十年的岁月才能清除灾难之后的痕迹。

当你因愤怒而失控的时候,亦如火山爆发,狰狞的面目成为别人难忘的印象,不智的言词再也无法回收。

一旦你失了控,又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能抚平这贪一时之快所造成的后果?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火山的存在,只是成熟的人心里是沉睡的死火山,幼稚的人心里则是随时随地都蠢蠢欲动的活火山。

同样都是火山,但是活火山只有荒凉一片,死火山却能长出清新的森林。

把筐倒过来

有这样一个比方,说有人经常挑着两个筐,前面的筐里装着别人的缺点,后面的筐里装着自己的缺点。这样他就会经常看到别人的缺点,忘记自己的缺点。时间长了,前面的筐子越来越重,担子越来越沉,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也越来越艰难。

如果挑筐的人把筐倒过来,肯定会另一番模样。因为把筐倒过来,你会经常看到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己的缺点,从而使前面的筐轻些,再轻些。把筐倒过来,你会看不见别人的缺点,忘掉别人的缺点,不再背别人缺点的包袱,后面的筐也会轻些,这样,在人生路上走起来,岂不更快更好。

最珍贵的礼物

像许多美国人一样,我把大量时间花在为孩子购买礼物上,但却不能确定这些礼物对他是否有用,甚至不知他是否需要。于是我提醒自己,要认真思考关于“赠送真正礼物”这件事。

小时候,爸爸给了我“爱读书”的礼物。因为他喜欢读书,有满满一书房天天与他相伴的书籍。在我家起居室的壁炉平台上,还有一整套《莎士比亚全集》。在爸爸看来,为孩子买些书籍,无疑要比购买玩具和衣物更为重要。

“信念”这个礼物也是爸爸送给我的。他是个传教士,在讲坛上,他从不抬高声音,而是努力培养教徒的心智。他教导我:“信仰需要有行动!”

妈妈给了我“关爱”。在爸爸去世后,妈妈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有一次妈妈带了一个小女孩回家——由于子弹飞进她家的窗户,致使这无辜的女孩失去了一只眼睛。妈妈教我怎样摘下她的玻璃眼,怎样清洗后再安上。我觉得这事很简单,但真正动手要做时,我却发起抖来。妈妈见状把我轻轻推到一边,准确无误地亲自做了一遍。我想,是她教给了我如何关爱别人。

邻居特里萨·凯利夫人给了我“勇敢”。她住在米莉亚大街一座有四个房间的房子里,有个大前廊和一个小后廊。在妈妈外出时,我就喜欢呆在凯利夫人家中。夏季的一天,突然来了暴风雨,凯利夫人让我把晾晒的衣服收起来。就在我要去收衣服时,突然响起一声霹雳,我怕了,跑回来,躲到凯利夫人的怀里。凯利夫人同我一起去收衣服,并平静地向我解释这种自然现象,轻描淡写地告诉我,这没什么可怕的。

小时候我在圣诞树下找到的礼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甚至不记得了。但是童年时代由父母及邻居给我的人生教诲,我却依然带在身上,珍爱备至。因此我决定,要送给孩子真正的礼物——把这些珍贵的人生教诲告诉他们,我想,这比一台玩具电动车更加有价值。

幽默 谁知道得多

一个小孩问他父亲:“爸爸总是比儿子知道得多吗?” “是的。”父亲答道。

“谁发明了蒸汽机?”孩子接着问。 “詹姆士·瓦特。”

“那为什么詹姆士·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蒸汽机呢?” 大夫输了

汉斯去看病,对医生说:“我腿发炎了。” 医生:“给我看看。”汉斯撩起裤腿,露出一截又黑又脏的腿。 医生:“我敢打赌,你这条腿是全城最脏的。” 汉斯:“大夫你输了,你看我另一条腿!” 现实与梦

丽娜:作家先生,您说是我漂亮还是您太太漂亮?

作家:在梦里我认为是你漂亮,在现实中还是我太太漂亮。 丽娜:啊!我知道你们搞文学的人一生都在梦中。

征稿启事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寄托,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宣泄,也许,对你来说,写作是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或什么都不是,仅仅是喜欢。那么,你何不将你的寄托、你的宣泄、你的喜欢与大家分享呢?看着自己的文章被大家所喜欢或评论,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吗?

那么,还等什么?“文摘周报”的投稿箱在等着你呢。 稿件要求:文体不限,体裁文风、字数不限。

第三篇:时政文摘三段

一、为政不移公仆之心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面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的教训,每个领导干部都应重温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

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这不仅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和要求。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做人民公仆,就要以公仆之心鞠躬尽瘁,以赤子之心执政为民,把权力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而不是享受;把职位看做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而不是一种待遇。决不能口头上自称公仆,行动上却高高在上;决不能表面上大公无私,背地里却把权力私有化、商品化。

“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公仆之心,实质是为民之心。党员领导干部把人民当主人,做人民的公仆,这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根本。时刻牢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始终坚持法大于情、公大于私的原则,把公仆意识渗透到执政观、利益观、权力观中,保持一颗公仆心、一份公仆情,才能真正做到权力面前不谋私、利益面前不伸手、金钱面前不动心,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二、立身不忘做人之本

“迷失了人生方向,丧失了做人底线,很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歧途。”面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人们每每发出这样的反思。

这些教训对全社会是个警醒,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显得重要。为了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完成引领一方发展、谋求民众福祉的重任,需要对领导干部有更高要求。升华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才能树立正确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锤炼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道德操守,才能抵制各种诱惑,筑牢拒腐防变根基;彰显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事业追求,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政者,正也。”做官先做人,为政先修德。领导干部如何立身做人,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更是关系为政用权、事业发展的重大考验。领导干部立身以德为本,从政以民为基,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不仅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对身边群众、社会风气也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积极引领。反之,如果忘记做人之本、抛弃从政之基,“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不仅毁了自己,更会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对此,不可不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三、 摒弃特权思想 珍惜人民信任

近日参观周恩来故居,看到一份特殊的“家规”。在这份“家规”中,周总理特别叮嘱自己的侄辈,“要做个普通学生、普通劳动者”,“不能因为伯父是国家总理,你们就有任何特权思想,更不能要求特殊照顾,这是我们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所在”。

永远把人民放在首位,决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殊公民,以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一生践行入党誓言,严以律己,克己奉公,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为党和国家奠定万古长青的基业。

今天,历史的重任,落到我们这一代人肩上。与前人相比,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极大地丰富了,所面临的诱惑也远多于以往。面对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党员和干部一定不能有丝毫满足和懈怠,更不能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贪赃枉法,损害党的声誉,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把治国理政的权力交给我们,绝不能成为我们“对自己高看一眼”的理由。只有每个党员彻底摒弃特权思想,时时刻刻慎权、慎欲、慎微,坚守精神家园,永葆政治本色,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四篇:文摘

文摘:生命常常是如此美丽

(2007-03-17 08:59:17) 转载

生命常常是如此美丽 发布时间:2007年3月17日

每天下午,接过孩子之后,我都要带着他在街上走一圈,这是我们俩都很喜欢的习惯。刚走的时候,看着闲景,说着闲话,我就觉得这是上帝对我劳作一天的最好奖赏。每次我们走到文华路口,我就会停下来,和一个卖小菜的妇人聊上几句,这是我们散步的必有内容。这个妇人脸色黑红,发辫粗长,衣着俗艳,但是十分干净。她的小菜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所以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常在她这里买菜,所以彼此都相熟。因此每次路过,无论买不买菜,都要停下来和她寒暄,客户多的时候,也帮她装装包,收收钱。她会细细地告诉我,今天哪几样菜卖得好,卤肉用了几个时辰,西兰花是从哪个莱市上买的,海带丝和豆腐卷怎样才能切得纤纤如发,而香菇又得哪几样料配着才会又好吃又好看。听着她絮絮的话语,我就会感到一波波隐隐的暖流在心底盘旋。仿佛这样对我说话的,是我由来已久的一个亲人。而孩子每次远远看见她,就会喊:“娘娘!”——这种叫法,是我们这地方对年龄长于自己母亲的女人的昵称。

那位妇人的笑容,如深秋的土地,自然而淳厚。

一天夜里,我去剧院看戏,散场时天落了小雨,便叫了一辆三轮车。那个车夫是个年近五十的白衣汉子,身材微胖。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我忽然想起附近住着一位朋友,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很想上去聊聊,便让车夫停车,给他钱。

“还没到呢。”他提醒说,大约以为我是个外乡人吧。

“我临时想到这里看一位朋友。”我说。

“时间长吗?我等你。”他说,“雨天不好叫车。”“不用。”我说。其实雨天三轮车的生意往往比较好,我怎么能耽误他挣钱呢?

然而,半个小时后,我从朋友的住处出来,却发现他果真在等我。他的白衣在雨雾中如一朵云。 那天,我要付给他双倍的车费,他却执意不肯。“反正拉别人也是拉,你这是桩拿稳了的生意,还省得我四处跑呢。”他笑道。我看见雨珠落在他的头发上,如凝结成团的点点月光。

负责投送我所在的居民区邮件的邮递员是个很帅气的男孩子,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他染着头发,戴着项链,时髦得似乎让人不放心,其实他工作得很勤奋。每天下午三点多,他会准时来到这里,把邮件放在各家的邮箱里之后,再响亮地喊一声:“报纸到了!”

“为什么还要这么喊一声呢?是单位要求的吗?”一次,我问。

他摇摇头,笑了:“喊一声,要是家里有人就可以听到,就能最及时地读到报纸和信件了。”

后来,每次他喊过以后,只要我在家,我就会闻声而出,把邮件拿走。其实我并不是急于看,而是不想辜负他的这声喊。要知道,每家每户喊下去,他一天得喊上五六百声呢。

他年轻的声音,好似铜钟与翠竹齐鸣的回响。

这些尘土一样卑微的人们,他们的身影出没在我的视线里,他们的精神沉淀在我的心灵里。他们常常让我感觉到这个平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可爱,这个散淡的世界其实是那么默契,而看起来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其实是那么坚韧和美丽。

我靠他们的滋养而活,他们却对自己的施与一无所知,他们因不知而更加质朴,我因所知而更觉幸福。

(选自2006年8月第15期《意林》)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综合版

第五篇:文摘感悟

别想说服我!作者: 刘明杰Jeff

摘自《人人网》

霍金写《时间简史》和《大设计》二书,都有一个被所有人忽视了的第二作者,列纳德·蒙洛迪诺。这两本书能够畅销,我怀疑霍金本人的贡献也许仅仅是他的名气,因为公众其实并不真喜欢科学知识 – 哪怕是霍金的知识。而霍金也深知‖每一个数学公式都能让这本书的销量减少一半‖。如果真有读者能在这两本‖霍金的书‖中获得阅读上的乐趣,很可能要在相当的程度上归功于蒙洛迪诺。从他独立完成的Subliminal(《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这本书来看,蒙洛迪诺真的是个非常会写书的人。他完全了解读者想看什么。

看完《潜意识》,我也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了。在书中蒙洛迪诺讲了个很有意思的笑话。说有一个白人天主教徒来到天堂门口想要进去,他跟守门人列举了自己的种种善行,但守门人说:‖可以,不过你还必须能够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哪个单词?‖"上帝。‖"GOD.‖"你进去吧。‖

一个犹太人来到天堂门口,他同样被要求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守门人考他的单词仍然是‖上帝‖。这个单词非常简单,所以他同样拼写正确,于是也进去了。 故事最后一个黑人来到天堂门口,他面临同样的规则。但是守门人让他拼写的单词是,‖捷克斯洛伐克‖。

这个笑话的寓意是像我们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接收信息都有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我们根本不看。我的门槛就相当高,谁想向我说明一个什么科学事实,我一般都要求他出具学术论文。比如作为一个爱国者,我对中医的存废和转基因的好坏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特别关注相关的论文。然而就算是论文也有好有坏,要知道有的论文根本不严谨。所以一篇论文质量好坏,我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达到我的标准才算得上是严谨的好论文:

如果这篇论文是说中医有效的,我就要求它拼写‖上帝‖。如果这篇论文是说转基因无害的,我就要求它拼写‖捷克斯洛伐克‖。 你不用笑我,你也有同样的毛病。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有人拿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做了个实验。研究者根据某个容易引起对立观点的议题,比如是否应该禁枪,伪造了两篇学术报告,受试者随机地只能看到其中一篇。这两篇报告的研究方法乃至写法都完全一样,只有数据对调,这样其结果分别对一种观点有利。受试者们被要求评价其所看到的这篇报告是否在科学上足够严谨。结果,如果受试者看到的报告符合他原本就支持的观点,那么他就会对这个报告的研究方法评价很高;如果是他反对的观点,那么他就会给这个报告挑毛病。

去年方舟子大战韩寒,双方阵营都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寻找证据,写了各种‖论文‖,来证明韩寒的确有代笔或者的确没有代笔。有谁记得看到过有人说本阵营的论文不够严谨的么?都认为对方的论文才是胡扯。这远远不是最可怕的。如果我反对一个结论而你支持,那么当我看一篇支持这个结论的论文就会不自觉地用更高的标准去看,就会认为这个论文不行;而你,因为支持这个观点,则会认为这个论文很好 — 如此一来我不就认为你是弱智了么?于是两个对立阵营都会认为对方是弱智。一切都可以在潜意识发生。

认为别人弱智和被别人认为是弱智,其实也没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媒体也参与到观念的战争之中。

如果人已经被各种观念分成了阵营,那么媒体就不应该追求什么‖客观中立‖,因为没人爱看客观中立的东西!媒体应该怎么做呢?技术活动家Clay Johnson 在 The Information Diet (《信息食谱》)这本书里,给我们介绍了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 Fox News (福克斯新闻)的成功秘密。尼克松时期,媒体人Roger Ailes有感于当时媒体只知道报道政府的负面消息,认为必须建立一个‖拥护政府的新闻系统‖。然而事实证明Fox News 的成功并不在于其拥护政府 — 它只拥护共和党政府 — 而在于Ailes有最先进的新闻理念: 第一,有线频道这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取悦所有观众。你只要迎合一个特定观众群体就可以了。第二,要提供有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

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福克斯新闻台选择的观众群体,是美国的保守派。每当美国发生枪击事件,不管有多少媒体呼吁禁枪,福克斯新闻一定强调拥枪权 – 他们会找一个有枪的采访对象,说如果我拿着枪在现场就可以制止惨案的发生。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福克斯新闻一定持强硬的支持态度,如果有谁敢提出质疑,他就会被说成不爱国。哪怕在其网站上转发一篇美联社消息,福克斯新闻都要做一番字词上的修改来取悦保守派,比如《选民对经济的担心给奥巴马带来新麻烦》这个标题被改成了《奥巴马跟白人妇女有大问题》。

我们可以想象知识分子一定不喜欢福克斯新闻。的确没有哪个大学教授宣称自己爱看这个台。就连我当初物理系毕业典礼,系里请来的演讲嘉宾都说物理学有什么用呢?至少能让你学会判断福克斯新闻说的都是什么玩应儿。可是如果你认为福克斯新闻这么做是为了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你就错了。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赚钱。

比如修改新闻标题这件事,其实从技术角度说并不是网站编辑的选择,而是读者自己的选择。很多新闻网站,比如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使用一个叫做 multivariate testing(也叫A/B testing)的技术:在一篇文章刚贴出来的时候,读者打开网站首页看到的是随机显示的这篇文章的两个不同标题之一,网站会在五分钟内判断哪个标题获得的点击率更高,然后就统一使用这个标题。事实证明在读者的选择下最后胜出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型的。

福克斯新闻的收视率在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新闻台。因为CNN在北京奥运传递火炬期间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很多人认为CNN是个有政治色彩的媒体,其实CNN得算是相当中立的 — 这也是为什么它的收视率现在节节败退。据2012年《经济学人》的报道,倾向自由派的MSNBC现在收视排名第二,CNN只得第三,而这两个台的收视率加起来也比不上福克斯。乔布斯1996年接受《连线》采访,对这个现象有一个非常好的评价: 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就会想,这里面一定有阴谋。电视台想把我们变傻。可是等你长大一点,你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电视台的业务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更令人沮丧。阴谋论还算乐观的!至少你还有个坏人可以打,我们还可以革命!而现实是电视台只不过给我们想要的东西。

美国人玩的这一套,中国也有人早就玩明白了。今天我们的媒体和网络上有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它们或者骂得特别犀利,或者捧得特别动人,观众看得畅快淋漓,十分过瘾。但是这些文章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没有?说过什么能够修正我们现有思想的新信息没有?它们只是在迎合和肯定人们已有的观念而已。因为它们的生产者知道他们不需要取悦所有人。他们只要能让自己的粉丝基本盘高兴就已经足够获利的了。他们是‖肯定贩卖者‖。政治辩论?其实是一种娱乐。

王小波写过一篇《花刺子模信使问题》,感慨中国人(主要是领导们)听不得坏消息,一旦学者敢提供坏消息就恨不得把他们像花刺子模的信使一样杀掉。我想引用乔布斯的话:王小波说的太乐观了。真正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所有国家的所有人都有花刺子模君王的毛病,而且他们的做法不是杀掉坏消息,而是只听‖好‖消息 — 那些能印证我们观念的消息。

这个毛病叫做‖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什么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这样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信息食谱》说,Emory 大学教授 Drew Westen 实验发现,对于那些已经支持强烈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学生来说,如果你给他们关于其支持的党的负面新闻,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会显示这些人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的区域关闭了,而负责感情的区域却激活了!换句话说他会变得不讲理只讲情。因为他们感到受到了威胁。这个受威胁的感情会让你把相反的事实用来加强自己的错误信念。社会学家Brendan Nyhan甚至发现了一个‖逆火效应‖:你给一个保守派人士看关于布什的减税政策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的文章之后,他居然反而更相信减税可以带来经济增长。

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任何新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对立的双方都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枪击事件之后禁枪派和拥枪派都变得更加强硬。另一本书,Future Babble(《未来乱语》)讲了个更有意思的实验。实验者给每个受试学生发一套性格测试题让他们做,然后说根据每个人的答案给其各自分析出来了一份‖性格概况‖,让学生评价这个概况描写的准不准。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个说的就是自己。而事实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概况‖都是完全一样的!人自动就愿意看到说的跟自己一样的地方,并忽略不一样的地方。

可能有人以为只有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陷入确认偏误,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客观判断。事实并非如此。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是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思想越容易两极分化。

一个有意思的议题是全球变暖。过去十几年来媒体充斥着各种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报道和专家评论,这些报道可以大致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如果不采取激烈手段限制生产,未来气候就会不堪设想;一派则认为气候变化是个复杂问题,现有的模型并不可靠,二氧化碳没那么可怕。如果你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你根本就不会被这些争论所影响。而《信息食谱》告诉我们,对全球变暖的观点分歧最大的人群,恰恰是那些对这方面有很多了解的人。调查显示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共和党人,越不相信全球变暖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越是文化程度高的民主党人,则越相信这一点。

如果谁想看看这个争论严重到什么程度,可以去看《经济学人》最近一篇报道(2013年3月30日)的读者评论。这篇文章说尽管过去几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顾气候学家警告而继续增加,可是地球平均温度却并没有升高,远低于科学模型的预测。文章下面的评论水平跟新浪网足球新闻的评论不可同日而语,敢在这说话的可能没有高中生。评论者们摆事实讲道理,列举各种论文链接和数据,然而其观点仍然鲜明地分成了两派。就连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够不够合理,都有巨大的争议。

观念的两极分化并不仅限于政治,人们可以因为很多事情进入不同阵营,而且一旦选了边就会为自己阵营而战。你的手机是苹果的还是安卓的?这两个阵营的人不但互相鄙视,而且有时候能上升到认为对方是邪恶势力的程度。人们对品牌的忠诚似乎跟政治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我们看苹果新产品发布会,再看看美国大选前两党的集会,会发现二者极为相似,全都伴随着狂热的粉丝关注和激动的专家评论。 也许因为手机已经买了或者政治态度已经表过了,人们为了付出的沉没成本而不得不死命拥护自己的派别,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也许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但不管是什么,这种阵营划分肯定不是各人科学推理的结果。根据诺贝尔奖得主 Robert Aumann 1976年的论文 ―Agreeing to Disagree―,说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真理追求者呢?认知科学家 Hugo Mercier 和 Dan Sperber 2011年的一篇论文,‖Why do humans reason?―,甚至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都是律师思维,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个争论设备。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吧。

互联网很可能加剧了人们观念阵营的划分。在网上你连换台都不用,推荐引擎自动根据你的喜好提供信息。我相信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预测大大言过其实,我认为决不可以废除死刑,我使用苹果手机,我还要求豆浆必须是甜的豆腐脑必须是咸的 — 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从来不跟人开玩笑。如果微博上有人发出违背我理念的言论我怎么办?我果断取消对他的关注。我们完全有权这么做,难道有人上微博是为了找气生么?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

有鉴于此,Johnson 号召我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这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避免那些预设立场的说服式文章,尽可能地接触第一手资料,为此甚至要有直接阅读数据的能力。可是有多少人能亲自研读各项经济指标再判断房价是否过高呢?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房价是高是低只与一个因素有关:他是不是已经买了房。

我建议把上面那两句英文刻 iPad 上。不过我发现最新的一系列针对社交网络的研究显示,也许回音室效应并不存在。有人对Facebook的朋友关系研究发现人们并没有只跟与自己政见相同的人交朋友。我们在网上辩得不可开交,生活中仍然可以跟对方辩友‖隔着一张桌子吃饭‖。哪怕在网上,统计表明人们的关注集群也不是按照政治立场划分,而更多的是按照视野大小划分的。更进一步,我们也许过高估计了对方阵营的极端程度。有人通过调查统计美国两党的支持者,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某个政治方向有强烈的偏好,那么他对对方阵营的政治偏好,往往会有更高的估计。可能绝大多数人根本没那么极端,可能互联网本身就是个极端的人抒发极端思想的地方。对Twitter的一个研究表明其上的言论跟传统的民意测验相比,在很多问题(尽管不是所有问题)上更加偏向自由派。一般人并没有像Twitter上的这帮人那样拥护奥巴马,或者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互联网不是一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

但不论如何,确认偏误是个普遍存在的人类特性,而且有人正在利用这个特性牟利。错误观点一旦占了大多数,正确的做法就可能不会被执行。既然改变那些已有成见的人的观念如此困难,也许双方阵营真正值得做的只有争取中间派。今年的 Nature Climate Change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说,虽然不可能改变那些已经对全球变暖学说有强烈看法的人的观点,但是可以用亲身经历来影响那些对气候变化并没有什么成见的人,而这些人占美国成年人口的75%。一个策略是可以告诉一个中间派,你爱去凿冰捕鱼的那个地方,现在每年的冰冻期比十九世纪少了好几个星期,来吸引其注意力。

这个真不错。当然在我这个坚定的全球变暖学说质疑派看来,那些看见自己家门口的池塘不结冰了就认为全球变暖的人纯属弱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面向查询自动文摘】相关文章:

面向.NET的SVG图形查询系统的设计09-11

新华文摘范文05-17

文摘感悟04-11

文摘范文04-11

文摘编写规则04-23

优美文摘抄范文05-22

柔弱的人美文摘抄04-28

文摘:充满微笑的世界04-08

青文摘读书心得感悟04-17

修辞学文摘范文05-21

上一篇:面试要注意的问题下一篇:媒体专业调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