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校长培训总结

2022-08-14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华师大校长培训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华师大校长培训总结

浙师大培训总结

美丽的六月,我们一行46位语文老师来到了秀丽的浙江金华,走进了美丽的浙师大。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初次来到江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江南的烟雨蒙蒙,便深深的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流连忘返。然而,这次去江南,更让我痴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则是各位讲课老师的精彩的授课,从6月11日到6月22日,我们一共听了寇永升老师等的13堂讲座,他们授课各有特点,内容和方法不尽相同,使我们在受益匪浅的同时感慨南方教育的先进和我们的不足,感受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另外,我们分别在6月14日和6月20日去浙江义乌二中和浙江东阳中学听课学习,坐在的他们的课堂上,感受了浙江一线老师的风采。

下面我就从所培训的内容和培训之感悟两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一、培训的内容

这次培训学习就内容方面来说,是比较多元的,如寇永升老师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打造课堂作品与产生专业论文”是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谈,他很形象的将读书比作养鸡,而将课堂作品与专业论文看成鸡下的蛋,他说:“想吃鸡蛋?那就先养鸡!” 讲述了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读书的重要性,不止于此,他还告知我们应该读什么书以及怎么读的问题,给我们的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陆炳荣校长是桐乡市高级中学校长,他则从大的教育背景方面对中国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做了一些分析,他说:“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面对怎样的现实?家长的教育关注:缺乏理性;学生的发展遭遇:没有自由;教师的生存遭遇:紧张劳累;学校的办学定位:没有个性。”他的一席讲座,使我们对中国当下的教育也有了一些反思。韦玲珍是盘安中学的教研组长,她讲解的内容是高中语文解读漫谈,她将理论的讲解与教学实例结合起来,共分享了社会学解读等七种文本解读的角度,以及反复处、矛盾处等四处解读的切入点,对我们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很有帮助,可操作性很强。徐志伟老师是南京市教研室教科中心主任、中语会会长,从他的讲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随性、自然而真诚的人,他的讲座既没有精美的ppt,也没有详细的讲稿,他将自己要讲的内容很简单的列在了一张纸上,然而他在讲的过程中,并没有对那张纸多看几眼,却侃侃而谈,看似很随意,但是思路之清晰,观点之精辟,无不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叹服。短短的三个小时很快就结束了,在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时候,徐老师拿起他手中的那张讲稿,自己笑笑,给我们说:“你们看,我列的提纲,现在才讲了第一行。”那时,我多么希望徐老师能将他所列的都讲完,那种精神大餐,听多久都愿意。他的一个核心的观

点就是我们教了很多学生都知道的东西,一篇课文应该围绕一个环节来重锤敲打,我们平时没有在一个“透”字上做好,他认为,上课的前面

5、6分钟是掌握一些不必学、不必教的内容,中间30分钟是重点学、重点教,剩下的

5、6分钟是还可以学,还可以教的内容,让我们如沐春风。徐志伟老师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还有徐桦君老师讲了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朱昌元老师是金华市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协会会长,他讲的是语文课例的文化追求,他主要的观点是语文课要紧扣文本,主线突出和拓展有机。语文课要扎实、有张力、有文化意味。除此之外,还有朱红彪老师的“当下高中需要怎样的作文教学”,重点分析强化学生作文心里动能的策略和对学生写作观的培养方面对我们给予了指导。

不得不说的是郑逸农老师和蔡伟老师精彩的讲座。郑老师是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驻永康中学副校长,他讲的内容是“从三个维度来上课评课”,三个维度是指:是否有学生意识、是否有学科意识和是否有技能意识。郑逸农老师的讲座给我很大的触动,他细致严谨的学术风格让我深受感染,对他的理论和见解,我只了解了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精辟见解需要我去学习。蔡伟老师讲的是“流行歌曲介入作文教学实验”,蔡老师见解之新颖,讲解只生动,颠覆了我以前对流行歌曲的浅陋的认识,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原来流行歌曲对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有如此一般的力量。

另外,还有肖培东老师的“基于尊重的语文教学”、林国爽老师的“交际语境中的写作教学”、童志斌老师“思维一体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及金晓涛名师工作室的“高中文言好课的教学内容”和他们工作室成员的课堂展示,让我们都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二、培训之感悟

这次培训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转变了我们落后的教学观念,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我觉得我们的教学方式真的需要创新改变了。总之,这次培训真是受益匪浅,将自己的感悟述之如下:

第一、对工作不仅要踏实认真,更要善于“钻”,善于“磨”。

高中语文教学,以前认为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只要老师将课文内容、基础知识、做题方法掌握了,给学生讲清楚了则已。但是经过这次培训,使我认识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度,想当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站好讲台,是非常不简单的一件事,很多语文老师教了一辈子,也许也只是处在站稳讲台的阶段,而没有达到站好讲台的境界。

这与我们平时的不善于钻研,不善于思考和反思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就是我

们缺乏在“钻”和“磨”这两个字上下功夫。浙江的老师,之所以能出很多成就,是他们身上有那种执着的探究精神。例如寇永升老师所讲,我们要勤于磨课。所谓磨课,我的理解是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前人解读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独特的解读视角,以求课堂更加新颖、学生对文本能理解的更加深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寇老师说:“人磨课,课亦在磨人,磨到最后就是磨心。”看来磨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亦是一个充实的、快乐的过程,当我们殚精竭虑,磨出一节好课的时候,那种喜悦之感,也许只有一个教师才能体会得到。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这种“钻”和“磨”的意识,并努力的着手去做,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好课会一节又一节的被我们“磨”出来。

因此,对工作仅有以前的认真和踏实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创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善于“钻”,善于“磨”,才能更加深入的掌握文本,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这样才能打造出自己的优秀课堂。

第二、切实做到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的理念提出已经10年有余,然而,我们很多课堂的现状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高耗低效,经常出现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课堂状态。新课改的理念是很好的,然而怎么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操作起来,是有一定的技术性的。

关于这一点,郑逸农老师这次的讲座给我很大的启发,郑老师倡导的是“非指示性教学”,他强调课堂上应该有学生意识,学生意识体现着课堂的人文性。他强调,理想的课堂是教师闲,学生忙,而现在却相反。其实新课改提出以来,我们每个老师都知道这样的理念,可是具体操作起来,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既要在课堂上“闭嘴”,又要掌控好学生,还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无疑对我们每一个一线老师来说都是挑战。教师要将自己藏在幕后,做好这个幕后导演,怎么样能导演的好,这就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郑老师的“六步教学法”我们不妨可以拿来一试,整个课堂包括激趣导入、初读说感受、再读说内容、三读说精彩、四读说疑问、五读说背景、六读说积累、一句话总结,最后推荐课外阅读篇目。这六个步骤层层推进,完全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他们中的一员,适当的引导、点拨,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王尚文老师说:“课堂要基于教师的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自己教自己的学。”法国一教育家曾说:“二十一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巴。”郑逸农老师说:“教师应向教练员学习。”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再以自我为中心的“满堂灌”和以自我炫耀为目的的“满堂问”等扼杀学生的自主成长行为,或教师的各种表演,(如朗读表演、解读表演、解题表演等)代替学

生的自主成长行为。做一个聪明的“懒”老师,让学生勤快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成长,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发展。

总之,短暂的半月学习时间在忙碌和充实中结束了,每位老师的讲座都给了我莫大的启发,认识到自己现在只处于站上讲台的阶段,要想站稳讲台,站好讲台,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的去钻研、去尝试、去思考、去学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光学生需要这样,我们老师更需要这样,终身思考,终身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天地非常广阔,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掘。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相信我们只要每天都抱着学习的态度,每天学到一点,那么我们最终会达到站好讲台的境界。

第二篇:赴东北师大培训学习培训总结

学无止境,教应有涯

—— 赴东北师大高级研修学习体会

2014年9月22日,参加青海省组织的赴东北师大培训学习,感到非常的荣幸。通过参加本次学习,我亲耳聆听到了专家、教授们的报告和讲座,亲身感受到了大学校园里浓浓的学习氛围。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加深了内涵。短短的几天培训,使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丰厚的,影响是根深的、长远的。以下我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朱玉民教授讲授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基本模式及其应用方法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朱教授在讲课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声情并茂,肢体语言动作非常到位。六十多岁的人,一上午两个多小时在讲台上没有休息,并同时不停的用各种动作比划;有时展翅飞翔来形容小鸟,有时用跨越来形容羚羊飞度,有时从讲台走到学员中来形容学生回答对非常难的问题被表扬后的喜悦。从始至终,朱教授都全神贯注的沉浸在自己的课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全体教师都被朱教授这种精神所感动。在这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上课有这样精彩吗!我上课有这样忘我吗!这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邓涛教授讲到,目前我们的课堂存在着很多“低效”的问题:如学生情绪表面化、课堂活动形式化、三维目标口号化,课堂出现了表面的“繁华”与“热闹”。环视我们的课堂,这样的情况不是比比皆是吗?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是从教学参考书上直接“复制”“粘贴”而并没有考虑到每节课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是否需要三维目标俱全、课堂教学的设计围绕着这些目标了吗?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否真的需要探究?能一人自主解决的何必非得兴师动众呢?小组合作探究的时候,表面热闹看似动了起来,可学生真正的深入探究研讨了吗?课堂提问的时候又留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时间呢?往往个别学生举手发言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可大部分学生真的也懂了吗?这正如邓涛教授所讲:用个别学生的思维代替了所有学生的思维。如果这些情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那课堂的效果、效率、效益又在哪里呢?

课改没错,但要改变的不只是形式,而应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只能会昙花一现。教学不是演戏,教育更应该摈弃功利,让理性的清泉洗尽铅华,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三、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刘茂森教授所作的关于《优化“整合”教学的基本途径》的精彩讲座,从中受到了深刻地启发和教育,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整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结合,也不是说用了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也就是说,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点,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去发现探索知识,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方向。刘教授的讲座使大家领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前沿以及它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性、紧迫性,感受到了该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去迎接这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感谢教育局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使我有幸参加了此次集中培训,机会难得,意义重大。感谢东北师大专家、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不懈努力,勇于实践,不辜负区教育局领导对我们的厚爱和期望。

安成洁

西宁市城西区五四小学

第三篇:河北师大培训总结[模版]

师大培训总结

谷立武

这次集中培训培训带给我们了很大的收获,来自全省的几十名信息技术教师汇集一堂,大家结识了朋友更也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在集中培训期间安排的课程,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问题应对》等一些关于学生老师心理方面的讲座,受到广大受训老师的喜爱。大家也把日常遇到的问题与教授一起交流。还有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问题的计论》《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教材解析》等很受大家的欢迎。

在集中培训学习期间张庆秀教授组织我们进行多次实战练习,我们进行了说课大赛,进行了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大赛,在比赛中老师们锻炼了自己,增长了才干,更获得了教学经验和专业装机方面的技能。通过学习我自己感觉收益很大,现简要总结如下:

第一、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探索教学规律。 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是信息技术专业达到一定水准,二是教学达到一定的水平,就是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合理的课堂结构,有效的组织实施过程序,相对完善的技巧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第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无论在备课、教学的哪个环节,都一样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从新课程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达到最大教学效果。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师生活动时,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精

彩,一切都要紧密围绕着落实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我们的目的就是营造高效的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一致性的话,肯定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也是高效的。

此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要保持一致性,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围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进行。一切的教学行为都是从教学目标开始的,围绕教学目标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过程进行教学,再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检测教学效果,根据检测情况采取下一步的教学措施。最关键的是围绕教学目标,你选择了什么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的?设计了怎样的教学活动?落实的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三,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

本次培训,使我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计算机只是我们获取信息最有效的工具。而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师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我觉得这次培训很有实效,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是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要努力深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把时间都用到学习中去,充分利用自己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优势,多利用优势,为今后教育教学多积累宝贵知识财富。

第四篇:暑期赴南师大培训总结

7月15日随淮上区校长高级研修班到南师大学习培训。培训期间既听取了专家教授和名校校长的报告、讲座,也到行知小学、南京弘光中学进行了实地参观。教育专家们讲授的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育科研、校长应具备的能力等业务知识,令我耳目一新,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充分理解了校长应具备的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也对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实际操作有了更深的思考。本次培训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活动紧凑、纪律严明,应该说,这次学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现就这次培训谈几点体会:

一、培训收获

1、理解更深刻。本次培训,针对性很强,既有专家讲课又有自我反思,既有实地考察又有交流研讨,全方位地对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科研、课堂教学等进行了学习、理解和反思,从中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学校管理和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产生新想法。接近一周的活动,学到了不少经验,有些经验直接可用,有些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间接地得到启发。同时产生了学校管理的一些新思路,一是借用外部资源为己所用;二是有序列性的开展学生德育活动;三是努力建立教师分层培养的模式;四是加强个人的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3、增加了新平台。尽管培训只有几天,培训的另一收获是得到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专家、校长们渊博的学识让我仰慕,他们的平易近人和倾情授课的态度更让我感动。

二、具体体会

此次学习当中,每一位授课老师的启示常常让我茅塞顿开,有理论、有生动的实例,辅之以深入浅出的表达,使我受益匪浅。

1、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校长的报告:《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思考》。他从价值引领、读书学习、课堂教学、思考写作、错位发展、团队发展六个方面来阐述作为校长最重要的任务——教师的培养与发展,虽然没有全部讲完,但孙校长博学、睿智、幽默、有管理智慧的形象还是让我敬仰。他的关于“校长眼中教师排第一,教师眼中学生排第一”、“人人都是白天鹅”、“唱好人生三只歌”、“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一本书”、“麦田里摘最大麦穗”、“好课如登山”、“教师写作年”等观点和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到底学校的发展还是靠教师,而教师的发展不能只靠制度的约束,这需要学校层面的价值引领,为教师提供相对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教师读书、学习、写作、思考,引导教师从学校的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精神管理过渡,使积极、主动、创新地工作成为教师自己的自觉行为,这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这些方面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尝试。应该说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的导向作用还不太明显,教师的价值引领还远远不够,教师的管理大多还是粗放性的,教师的培养还没有建立分层培养的模式,建立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参观南京行知小学。虽然路途辗转耽搁了些时间,但收获却是意想不到的。通过参观,一个积聚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中学、小学、幼儿园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既现代又古朴典雅的中国新型乡村学

校展现在我的面前,她以她的大爱、她的小学校大教育震撼着我的心灵。从杨校长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三个13年学校成长的阶段:1981年—1994年,创建行知小学,1994年—2007年,行知基地创立,2007年—2020年,行知工程。在第一个阶段,我看到了杨校长对教育的执着。在困顿时,他在解脱与坚守之间选择了坚持。在第二个阶段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奋斗,“在奋斗中享受,在享受中奋斗。”在第三个阶段,他把学校的发展定位为行知工程,我想那是一种把爱融入教育的工程,一项“行知教育,世界学校”的工程。

听着杨校长娓娓道来,学校31年的发展走在行知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变,那是怎样的一份坚持和坚守!他高举着“爱满天下”的大旗,恪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践行着“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平淡与默默无闻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他的这种做法,让我有理由相信:再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就是不简单。

杨校长在说这些的时候,眼里充满了光芒,他像在说他的孩子,呵护的同时更看到了他的希望。“我已经在这干了30年,我还想在行知的路上再干30年”,朴实的话语感染着我们每个人。

“行知苑,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杨校长讲的“含苞心态”,同样打动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那含苞的只是时间未到,也许开放时比那先开的还要美丽,绚烂。”“鲜花盛开,含苞待放。”一个“待”字,饱含老师多少的爱心,“尊重,相信,理解,激励,包容”都在这个“待”字里了。在后进生问题上,我们一直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

面对,听过“含苞心态”后,我释然了,原来道理就那么简单!

第一天的收获还有“借力打力”。上午孙校长的“借智慧”,下午杨校长的借“荷花园和茶园”,我想这种充分挖掘外部环境因素和人力资源的案例同样可以让我们借鉴和使用。

不管是孙双金校长所说的“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还是杨瑞清校长的“坚持”,他们一样,都是走在行知的路上,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3、南京教科所规划课题管理中心李亚平老师就课题的申报与管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讲授,实用性很强,对我来说是一次系统的补课。而“思必真、研必读、行必正、策必新”也是我们开展教科研工作永远的追求。

4、谭顶良教授的《校长的人格威信与管理策略》让我知道了“六心”沟通策略、四种说服教育效应以及态度平衡理论。尤其是态度平衡理论用教师自身改变的方式去改变师生关系,让我从心理学的视角了解了校长管理的不同策略,收获很大。

5、虽然张新平教授的《学校文化领导的若干思考》报告比较深奥,但“领导者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乃是去创造和管理文化”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现在所处的学校管理还只是初级阶段,属于校长管理,离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还有很远。但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学校管理的方向在哪。

6、南京市教科所刘永和书记的《校长好好学习,学校天天向上》告诉我们怎样做蔡林森、陈康金、杨瑞清式的好校长,他们的理念不

见得多先进,但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刘书记的一些案例让我记忆犹新:“爱迪生的考试”、“念去去、千里烟波的顿号”、“《石油的用途》中粘的解释”、“房地产销售员补课的第二职业”“包粽子”、“四大金刚酗酒”、“几个老汉办学校”、“老清的河水”等,浅显的事例,渗透校长管理的技巧与智慧。

7、王一军博士从批判的视角审视名校现象、社会现象,以及这些现象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他的一些观点记忆深刻:“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个人服务,服务每个人的发展”、“学校文化更多的应该是隐形的,是课程教学的行为、师生的习惯、是学校的价值取向”、“保持学校传统就是一种改革”。从存在的问题中,他逆向引出什么是名校:要有一个被称为教育家的校长、一帮有学术追求的教师、一套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一片可以自由生活的土地与建筑、一群不愿离开的快乐学子。现今我们离每一项都有很大的距离,唯有脚踏实地不断努力才能缩小差距,去追寻我们的名校梦。

8、聆听邱莉博士的《学校管理的心理学策略—教师积极性激励》,让我知道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即教师自我需要层次较低或停滞。要消除教师的倦怠,就要引导和激励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不同对象,树立不同阶段目标,激励他们去达到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9、南京九龙中学校长也是我们安徽老乡宁业成向我们展示了一所城郊中学发展壮大的过程,一路走来,有艰辛、有努力、有收获,也有快乐。九龙中学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实施了人本化精致管理,

立足小班化、寄宿制和信息化,积极构建学校“心触”文化,使学校

逐步驶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九龙中学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10、培训学习最后一天的下午参观了南京九中弘光分校。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和浓厚的校园文化内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所办学只有七年的学校,他们以规范促进发展,以教研提升质量,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梦想都精彩”。弘光分校依托南京九中的优质资源高起点、高标准、严管理,迅速发展壮大。如果说上午介绍的九龙中学是南京城乡结合部学校的代表,那弘光分校就是南京主城区现代化学校的代表,不管是“人本化的精致管理”还是“让每一个梦想都精彩”,都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是口号,而是学校各方面的理念渗透,这点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三、继续努力

1、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2、要善于学习。

3、要勤于实践。

4、要常于反思。

总而言之,几天的学习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回来之后要把这些尽可能的消化和吸收,并结合学校实际,应用到对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中。

第五篇:华师培训个人总结 (自动保存的)

华师培训个人总结

马新魁

2017年7月下旬,盛夏酷暑之际,我们一行百余人走进华师校园,开始为期一周的骨干教师培训,作为阔别校园二十年的老学子,面对依然熟悉的校园,不由感叹韶华易失,青春不在,端坐书香依旧的教室,仿佛又重新找回来失去的青春岁月。老师精彩的讲座和耐心的讲解,使本来枯燥无趣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而通过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使我收获颇丰,在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业务技巧的同时,老师们的敬业、谦虚、乐观、朴实的精神与品质,也深深地感染了我。通过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收获:

一、更新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体会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解与践行,吴伦敦教授作了详细的解读。新的时期,素质教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的理念。专业的教师要具备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更要有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好的教师不仅仅停留在教书匠的位置,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成为有能力引领学生终身发展的人。

张祖春教授的核心素养的学科内涵与教学培育讲座,使我明白了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的教育本质,作为教育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人作为组成社会的最活跃的要素,具有复杂性,可变性,可塑性,学科知识千差万别,可不变的是学科所蕴含的社会人文素养。“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教育者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使其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如戴建业教授所作的人生境界与文学格调,教者要有高的人生境界,屏弃低俗的社会功利思想,以得天下英才教之为乐,以桃李满园为乐,以天下之乐为乐。守得一方干净土,春到之时满园香。

二、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与潮流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传统教育的许多观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李文昊教授的学科工具与信息化教学深刻地阐述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优化教学模式不仅仅对教师的教有影响,转变学习方式更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多媒体展示教室,多媒体交互式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使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适应社会新技术革命对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不断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整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具体的课件制作,常用的教学软件,作为课改的专家,李教授的详细讲解使我受益匪浅。

云背景下的微课就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承载量大,学习时间自由,可移动学习等特点来解决教学教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课堂模式,其重点是突出信息化背景下的学习,移动学习下的学习模式变革。作为有长期教学实践肖作钧老师所作的微课制作更是激发了学习者的热情,方便,实用,真实,有效,可行,这是参训老师对肖老师报告的一致评价。

三、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学习进取。

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能力已经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了差距,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不断地觉醒,才能立足于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学习应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

上一篇:欢庆国庆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回迁房买卖合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