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观后感之我见

2022-06-28

第一篇:风声观后感之我见

暖川读后感之我见

暖川》观后感

(2010-12-07 15:33:33) 转载 标签: 分类: 个人日记

杂谈

2010年12月5日晚7点,全体党员观看了大型纪录片《暖川》。短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但却带回了08年那场令全中国乃至全球都无法忘记的大灾“汶川大地震”之中,刻骨铭心的痛,心灵的创伤,无不撕碎了无数中国人的心。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无数党员干部、医疗人员等人挺身而出,看完这部片子,我深深的被感动了。

该片主要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根据国务院中央的部署,广东迅速行动,组织对口援建汶川,开展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对口援建市和援建工作全力以赴开展工作,支援四川前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出色地完成了援建任务。展现了支援队伍中一线党员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通过观看《暖川》,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感受到了新的形势下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领会了新时代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去实现一名中共党员的价值。

和平年代,共产党员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发挥表率作用。和平时期,还需党员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甚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么?《暖川》给出了深刻的答案。

危难时刻,方显真情。这真情的迸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与平日的点滴积累密不可分的。共产党员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平日里,关注点滴小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自己的言行感召身边的人。

《暖川》中,我看到在重建汶川的过程中,广东支援队伍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如何在限定的工期里保证质量完成任务,如何在徒峭的崖壁上架设水管。种种困难但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最终都解决了,完成了许多“不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共产党员,空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平时苦练自己的业务基本功,在关键时刻,才能高质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也是《暖川》给我的深刻启示:共产党员,应该有志于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和业务能手,要富有创新精神和感召力,这样才能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

《暖川》是党员的活教材,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在汶川重建工作中,负责草坡乡重建工作的汕头人秦春利年仅19岁,在测量河道的过程中,不幸遭遇山体滑坡,被巨石撞击倒入河中,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灾后重建的伟大使命。

黄进锋,年迈重病的母亲远在老家惠州,身为儿子,不能陪在身旁照顾老人家,作为一名党员,身赴汶川参加对口重建工作,连续长时间的通讯号不通后,接到了母亲已在6小时前离开人世的悲痛消息。这让人未能在离世尽上一份孝道的黄进锋难过不已。

在这次重建中,许多名字,许多数字让我难以忘记,温家宝总理对广东的建设者说:“你们是用心在建设。虽然这是一片灾难后的土地,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一定会开出无比灿烂的花朵。

地震后的汶川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美好的家园在一瞬之间被毁坏,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死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人知道损失会有多惨重。但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根据中央部署,迅速行动,组织对口援建汶川,开展灾后重建。荧幕上一幕幕援建的场景,救灾的部队源源不断的奔赴灾区,几十万部队及时赶往救灾现场,废墟中垂死的灾民得救了,一具具死难者的尸体得以及时入土为安,一个个受害者悲痛欲绝的心得到及时的宽慰,一条条阻塞的公路疏通了,一车车赈灾的物资运来了,一个个灾民用来暂时居住的帐篷,得以及时搭起来了,这就是军民鱼水情。无数支医疗队赶来了,无数伤员的伤势得到了控制,伤员们被飞机、救护车等运输工具,及时送到全国各大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

这一切都展现了援川前线党员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虽然汶川可能遭遇无情的地震,但是只要我们共同面对,全力以赴开展援建工作,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灾区的重建工作一定不会漫长,灾区人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通过《暖川》,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青山常在水长流,期待顽强的汶川人民在新家园耕耘出更美的明天。

《暖川》观后感

默认分类 2010-11-09 09:11:29 阅读229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两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家园尽毁,痛失亲人……汶川大地震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的地震灾害。

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兄弟省区市倾情援建,展开了一场同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重整山河、重建家园的伟大再造工程。

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今天,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灾区大地,已经脱胎换骨,人民生活安定,成为情系粤川的温馨家园。

在《暖川》的这一节目中,我了解到了,广东省根据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完成了汶川县的灾后重建,虽然,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广东省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 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让我看到了党心在凝聚、民心在凝聚,国家利益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 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与灾后重建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无数次了,只要是在中国,每一次发生灾情、险情、有艰巨而困难的任务都有工产党员的身影,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冒死在前,都是共产党员以模范带头的姿态,带领和吸引着人们,排除灾情、险情、克服困难。这次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当然不会例外。在地震后的700多个日夜中,在普通的故事之外,共产党员都敢为人先,甘于吃苦,哪里需要就义无反顾走到那里,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甘于奉献,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形象,

强化了我对党员奉献精神的认识。

通过《暖川》这一节目所播放的地震灾区重建的经历和见闻,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今天,在学校的通知下,准时收看了广东卫视大型专题片《暖川》,纪录片时间并不长,但是能看得出,是耗费了许多媒体同行的心血拍摄制作而成。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广东人,看得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2008年那曾经令人悲痛的伤口,5.12那曾经尤为敏感的话题,今天,再一次重放在我们面前,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片废墟,听到的也不再是一片哭声!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千里之外的广东及时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工作。要人派人,要物捐物,要血献血。这次灾难使得汶川1.6万人遇难,20多万房屋坍塌,而中央把汶川灾后重建的艰巨历史任务交给了广东,作为的中国经济大省,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举全省之力援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描绘蓝图,点燃希望。

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在前线重建工作中,负责草坡乡重建工作的汕头籍年轻男子,在测量河道的过程中,不幸遭遇山体滑坡,被巨石撞击倒入河中,年仅19岁的秦春利,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灾后重建的伟大使命。

黄进锋,年迈重病的母亲远在老家惠州,身为儿子,不能陪在身旁照顾老人家,作为一名党员,身赴汶川参加对口重建工作,连续长时间的通讯信号不通后,接到了母亲已在6小时前已离开人世的悲痛消息。这让未能在母亲离世尽上一份孝道的黄进锋难过不已。

在这次重建中,许多名字,许多数字让我们难以忘记,温家宝总理对广东的建设者说:“你们是用心在建设。虽然这是一片灾难的土地,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一定会开出无比灿烂的花朵。”

2010年10月10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宣布,汶川灾后重建已全面完成。群山之后,绿水萦绕。短期对口援建将成为长期的对口合作。

两年,700多个日夜,曾经的废墟,变成美丽的家园,汶川,走过心灵之痛,书写新的传奇

2010年12月7日晚7点30分,我们外语系07级全体党员观看了大型纪录片《暖川》。纪录片时间并不长,但是能看得出,是耗费了许多媒体同行的心血拍摄制作而成。短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但却带回了08年那场令全中国乃至全球都无法忘记的大灾“汶川大地震”之中,刻骨铭心的痛,心灵的创伤,无不撕碎了无数中国人的心。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无数党员干部、医疗人员等人挺身而出,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广东人,看得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的被感动了。

通过观看《暖川》,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感受到了新的形势下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领会了新时代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去实现一名中共党员的价值。

《暖川》是党员的活教材,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在汶川重建工作中,负责草坡乡重建工作的汕头人秦春利年仅19岁,在测量河道的过程中,不幸遭遇山体滑坡,被巨石撞击倒入河中,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灾后重建的伟大使命。

黄进锋,年迈重病的母亲远在老家惠州,身为儿子,不能陪在身旁照顾老人家,作为一名党员,身赴汶川参加对口重建工作,连续长时间的通讯号不通后,接到了母亲已在6小时前离开人世的悲痛消息。这让人未能在离世尽上一份孝道的黄进锋难过不已。

通过《暖川》这一节目所播放的地震灾区重建的经历和见闻,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青山常在水长流,期待顽强的汶川人民在新家园耕耘出更美的明天。

第二篇:礼之我见-个人论语作业读后感感悟

“礼”之我见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如果说仁是思想上 的‘道’,那礼则是行为上的‘道’。认识孔子思想,首先要重视‘礼’,因为孔子的思想从‘礼’入手,又归结到‘礼’上。离开了‘礼’来说孔子的思想,虽然不乏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但游离了孔子的思想本意。

通过这个学期对论语的学习,《论语》为圣学,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和感悟的真理,但从孔子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来说,《论语》所阐述的并非全部都是精华,其中也含有大量的糟粕,,我想来说说自己对《论语》中‘礼’的思想的多数的不赞同。

《论语》中的‘礼’涉及了人与人,臣与君,人事上的各个方面,虽然说看上去这些条条框框都太古板了,但很多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是仍然很适用的。 而‘礼’作为孔子‘仁’的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加上孔子对恢复周礼的那份执着上,我们可以发现《论语》中所阐述的‘礼’大多牵扯着一个等级问题。而这种理念在整个《论语》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思想概念。譬如在《八佾篇第三》中说道“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从而把等级说成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专制的需要,教人循规蹈矩,不能逾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名份”的界限,不能超越“礼”所认定的规范。

由此,我想到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把等级说成神圣不可侵犯,是维护专制的需要。因此,董仲舒则据此提出了“三纲五常”之论。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使这种能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的政教礼俗,成为专制制度的意识形态。

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周的礼乐制度,就是仁。一旦做到自我克制,天下就都赞许你是有仁之人了。实现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说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当说的说,不当说的不说;当听的听,不当听的不听;当做的做,不当做的不做,做一个有“仁”之人。究其实,孔子在阐发“仁”的时候,将社会政治融入其中,从此,政治与伦理就相互融合,纠缠不清。“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己复礼”是纲,“四勿”是目,是手段。

由此,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痼疾,说穿了也就是一种官本位的思想。在当今社会,长官骑马,工作需要就是这种思想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有权有势者就是要拥有特权,高人一等。在政治中,上司是特权者;在经济中,富人是特权者。

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性,使讲尊卑,看等级,深入人们的思想之中,就连高唱“正气歌”的文天祥也感慨:“三纲实系命,遵义为之根。”这大概就是幸福奴隶的忠君和爱国感觉吧。

几千年来,一部《论语》,也害杀了多少人。中国人以此为圣学,但在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眼中,《论语》不过是一种处世格言罢了。

在学习《论语》的同时,我们还是得记着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一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第三篇:《风声》观后感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

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整部片子是噙着泪看完的,直到最后顾晓梦(周迅饰)的一席话:“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

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让我顿时泪水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周迅的声音带着一种悠远与沧桑,有无奈与悲伤,却更充满着一种坚定,长绕耳畔,震颤人心。在眼泪还没擦干,还带着一点抽泣的此刻,写下此文,算作一种祭奠吧。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哈姆莱特的选择。然而无论是选择坚毅地死去,还是痛苦地活下,都需要忍受极大的压力与痛楚。在无所不在的窃听与监视,无孔不入的酷刑与压迫之下,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这样一群人,直面黑暗与苦难,保守肉体与精神的摧残,依旧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顾晓梦在电影中给出了答案,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这是一个很玄妙的答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又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其实谁都无法给出其精确的解释,说不清,道不尽。但是它却是最好的回答。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民族历经了王国征伐的腥风血雨,朝代更替的明争暗斗,八国联军的血洗京津,日寇侵华的危在旦夕,却依旧绵延不绝,于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五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愈发蓬勃而灿烂。这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整个中华的精神。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语,这是民族魂。 时过境迁,今天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不断壮大的中国给予了我们新一代更好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

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血脉里是否还涌动着当年先烈的激情,胸膛中是否还澎湃着当时先驱的热情?我不知道。

我们是否还如同当年的他们一样,坚定着执着着践行着那份信仰?我也不知道。

常常会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因为我们不知道去相信什么,可以相信什么,还有什么值得相信。高速发达的信息通讯,愈发自由的言论权,把世界所有的黑暗面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假胶囊,微笑局长表哥房妹我爸是李刚,连衣食住行都难保安全,连政府都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我们惶恐而不安。是不是周围的一切都带上了虚伪的面具,是不是这个世界的是非黑白都不再清晰,是不是出于真诚的好心善意都会被无情地利用——我们害怕了。即使衣食无忧,却对前方一无所知,似乎有似锦的前程,可是看不到自己。我们要去向何方?

这时,脑子里却浮现出奥运火炬传递的世界中华儿女的共同维护,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天灾人祸的一方有难八方援助,奥运会世博会成功举办的万众一心,利比亚的撤侨,联合国大会的反对票投,钓鱼岛的强有力维护,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女老师的真挚之心。每一个画面都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即是对政府,对社会有诸多不满,但每一次重大事件的面前,我们没有犹豫没有怀疑,近乎本能地站在了一起。也许,这里面,就是前文所提出的信仰与精神。

想来,并不是爱国精神民族魂的缺失,而是在繁杂纷乱的世界里一时间找不到真实的自己。但是刻在骨子里的坚毅与顽强,烙在灵魂里的信仰与精神,在真正危急的时刻,会自然地显现出来。

我们总喜欢提到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然,这句话和所有名言的命运一样,被大家遗忘了后半段。“„„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所以,我们指责自己所处的时代,并不是因为它真的糟糕得一无是处,而是我们所有的喜忧祸福都与之息息相关。我们对这个时代忧心忡忡,是因为其中饱含着对自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担忧啊。

第四篇:风声观后感

因信仰而无畏

——观《风声》有感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于你们同在。”伴随着顾晓梦感人肺腑的遗言,电影《风声》逐渐走向结尾。这部电影让我感慨良多,不仅仅是因为贯穿全篇的严刑拷打带给我的冲击,更是因为像电影中的顾晓梦吴志国等革命先烈为了信仰敢于牺牲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带给我的深深震撼。 《风声》讲述了我党谍报人员在陷入险境后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通过顾晓梦的牺牲保证了信息的及时送出,拯救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故事。电影引人入胜的方面不仅有血腥的酷刑场面,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有那股“精神”——敌人永远不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种精神——我党地下工作者敢于为革命牺牲,勇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大无畏精神。为信仰而革命,即使粉身碎骨,仍无畏无怨无悔。

看了这部电影,我总想着革命先辈们太了不起,经受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而现在的我们,动不动无病呻吟,不关心国家大事,总为自己的小事郁郁寡欢。我们八零九零后就是缺少了一种精神,一种为了信仰可以奋不顾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我们身处那个动荡的时代,我们又会成为哪类人呢?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英达的角色,扛不住的时候就自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他永远不知道谁是老枪谁是老鬼、中国人是如何把日本打回老家的;张涵予所扮演的吴志国这个角色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又有几个人可以承受呢;周迅所扮演的顾晓梦是典型的为了信仰可以无畏赴死的革命先烈,在他们的心中,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信仰高过生命,高于一切。

回想祖国建国至今六十余载,历经沧桑岁月,我党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楷模,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繁荣抛头颅洒热血,把血汗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正是有了这些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才换来现如今的国泰民安,盛世繁荣。和平时代的我们虽然已经不需要通过牺牲生命来实现自己报国的理想,但我们仍然应该以无私奉献为己任,将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相结合,无所畏惧地战胜困难以实现革命理想,用我们的信仰托起祖国兴隆昌盛。

第五篇:电影《风声》观后感

《风声》观后感

侯晓燕 看完电影《风声》 ,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满脑子血腥酷刑的场面,以及尔 虞我诈、勾心斗角、潜伏暗杀、你死我活、惊心动魄的情景。 《风声》讲述了抗日战争中期,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私自与日本媾和,在南京 成立新的“国民政府” 。而在各日军占领区,皆潜伏地下抗日成员,伺机对日军 发动攻击,并狙杀制裁汪伪汉奸。汪精卫在各敌占区成立剿匪司令部,大肆迫害 抗日分子。在华东剿匪区,日寇为揭发名为“老鬼”的地下潜伏抗日成员,对五 个嫌疑分子进行封锁与观察。这展开了一场互相猜疑、尔虞我诈的斗争。该剧从 始至终贯穿一个谜团:到底谁是“老鬼”?只有抓到老鬼,才能找到他或她的头 目“老枪” 。急功近利的日寇长官,为了能赢得上司的青睐,为了证明自己所谓 的能力,不惜一切代价给他们设下圈

哼起他的曲调,发出情报!拯救同胞!他们在那么极端的 环境里生存着、奋勇着、努力着、坚持着!这就是真正的勇士!炼狱中的勇士! 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艰难道路上, 正面战场上不仅有国共俩党的英勇战士们抛 头颅洒热血牺牲的壮丽篇章,在后方,在敌人的根据地里我们的祖辈同胞们每天 身如炼狱却在用自己的勇敢与智慧为祖国的早日解放而努力。 他们也许还会遭受 到别人的误解,也会常常十分惊险并利用智慧送出情报,更重要的是他们每天都 在为自己被暴漏进而遇难而做心理准备。只是,他们没有退缩,肉体上的严刑酷 打依然摧毁不了对祖国对民族对信仰的热爱,而这热爱如此坚定,甚至超越了生 命。就是这种捍卫国家,打到敌寇的信念,使他们产生了难以想象的强大毅力, 给他们无尽的力量源泉。我们这个年代的青年人同样也需要这样的信念,铭记前 人的努力,珍惜今日的果实,拼搏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用心去体会顾晓梦: 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 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风声观后感之我见】相关文章:

“寂寞”之我见04-28

设计之我见10-05

“立德树人”之我见09-11

绘画“道”之我见12-02

选秀之我见04-17

集体备课之我见09-10

高效课堂之我见09-10

区域活动之我见09-10

德育评价之我见09-11

文明礼仪之我见09-11

上一篇:扶贫慰问真情不断下一篇:福特汽车公司策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