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

2022-05-1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其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在分析了咨询师心理疲劳、工作耗竭和“替代性创伤。

第一篇: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

心理咨询师之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摘 要 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的生长环境”通过回顾自我成长经历并进行剖析,阐述了个人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形成原因,深层次的审视并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征,第二部分“姗姗来迟的开始之旅”阐述了我的职业动机的激发过程以及我对心理咨询师职业的认同和向往。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生长环境;开始之旅;个人成长

我是一名高職院校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已近九年,2013年开始兼任护理心理学教学,两年的教学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于2015年从英语教师的岗位转至学工处心理咨询室工作。

1 我的生长环境

我于1985年9月16日出生于南昌,是父母辈的第一个孩子,父亲兄妹七人,我有三个叔叔、三个姑姑,我的出生给这个大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我从小生活在长辈们的疼爱关怀之中。我出生后两年,弟弟也呱呱落地。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很不好,但我和弟弟都很懂事,父母邻里关系很好,很多邻居会把小孩的衣服送给我们,在我和弟弟看来,这些衣服就是“新衣服”,翻看小时候的照片,有些照片里我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现在看来,真是觉得不可思议。

小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婆家,一直到上小学,父母从外地打工回来,一家人才真正的生活在一起。外公是大队会计,他的房间里有着许多账本和大大小小的算盘,有空时就教我打算盘。外婆性格谦和,对待亲朋好友热情友好,家里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外公外婆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上小学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也有了新的烦恼。一方面,随着我渐渐长大,大家庭陆续增添了很多小孩,家里总是特别热闹,而我也成了弟弟妹妹们的“大姐大”。在我上学后,就在家里开起了“小课堂”,我当起了“老师”,弟弟妹妹们就是我的“学生”。另一方面,父母对我和弟弟很疼爱,可是由于家里经济的问题,父母常常因此而吵架,甚至动手。年幼的我们只能无助的看着他们,有一次妈妈哭着跑出了家门,我非常担心,默默的跟在后面,看着夜色中她颤抖的背影,心中充满了酸楚。回到家我和弟弟商量,以后一定要尽我们的力量,协调父母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好好沟通,避免争吵。从此,我和弟弟每次觉察父母将要吵架,就会马上“分配任务”,一个安抚爸爸,一个开导妈妈,想尽办法避免他们起争执。渐渐的,我在同学中也充当起了“大姐姐”的角色,同学们有什么心事总会找我诉说,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我也尽力调和。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的性格中有热情开朗,也有沉静隐忍。但我还是比较粗心大意的,一直到高中,面对高考的压力,三年的刻苦学习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的性格更加坚韧,也更加细致。

18岁那年,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人,开始了大学生活。虽然家人不在身边,一切都要独立完成,但我热爱这全新的生活,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模式,新的同学……我都很快的适应了,大学学习非常充实,和同学相处愉快。

大学毕业后,为了照顾父母,我留在了南昌,在一所高职院校担任英语教师工作。在工作的将近9年时间里,除了负责英语教学工作,还担任了班主任、英语社团指导老师。或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小时候我是弟弟妹妹们的“老师”,长大后成了一名真正的老师。我热爱教师的工作,和学生们在一起非常开心,和同事之间相处的也非常融洽。无论是教学还是其它工作,我都认真负责,也得到了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肯定。

2 姗姗来迟的开始之旅

在从教的第6年,学院的护理心理学缺任课老师,问我能否在下学期接下一个班的课程。这是我教授的第一门心理学课程。接下这门课程对于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知道,我必须提高自我的能力才能应对这一压力。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上网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查阅课程的相关资料,在课外时间阅读大量的护理心理学类书籍。在提高自己教学技能的水平的同时,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经过一个假期对这门课程所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我终于有信心站上讲台。对于这一次压力的成功应对,让我对心理学充满了兴趣。后来我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终于,在2015年,我决定从英语教师的岗位转至学院学工处心理咨询室工作。教学相长,通过教学过程,加强了我的心理学知识,利用课外时间,我也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及论文,经过一年多的教学与学习,我获得了丰富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但是,对于一个专业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我还需要临床一线的实践来积累实战经验,于是我决定考证,为走向临床一线做准备。

学生是让我最终选择从英语教师岗位走向心理咨询师岗位的另一原因。在与学生接触交流中,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的感受到,他们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心理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心理调节能力弱、应对问题缺乏有效的行为机制、认知存在偏差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我校学生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这个学生是护理专业大二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想认真听讲,可是却无法自控,上课经常睡觉、玩手机。以致期末考试多个科目挂科,按照手生手册规定,该生要留级处理。当她听闻要留级后,情绪失控,不敢把这件事情告诉家人,整天把自己锁在寝室里。最终在放假的前一天,她从三楼阳台跳下。我曾试图开导这个学生,当时的我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我的言行对她而言没有任何帮忙,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经过这件案例,我意识到心理咨询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也坚定了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决心。通过这件案例,我深深的意识到,心理咨询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深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李美英,李全英.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2]汪凤兰,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郭念峰主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琴(1985-),女,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江西卫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

作者单位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52

作者:李琴

第二篇:高校心理咨询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其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在分析了咨询师心理疲劳、工作耗竭和“替代性创伤。障碍三大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包括组织干预、规范程序、自觉自省、补充资源、丰富生活等,以提高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巳普遍受到重视。相比之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咨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令人担忧。由于咨询师的工作性质是一种高情感、高智力投入的频繁人际互动活动,需要咨询师大量地并且是不对称地投入情感资源和智力资源,加上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恶性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咨询师面对与处理很多负面信息与情感,以及体验求询者的心理创伤。从而自身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最大可能地预防、缓解或消除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才能保证他们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身于心理咨询工作中,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一、高校心理咨询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 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咨询师为解决求询学生的心理问题终日操心忙碌,超负荷工作和高情感投入,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角色压力,在缺乏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极度疲惫的身体与过强的心理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疲劳通常不易被察觉,往往通过一些身体疲劳的症状表现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剧。对于出现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眩晕头痛、背酸恶心、胃肠不适、四肢沉重、全身乏力、没有食欲、感觉失调、动觉紊乱、记忆故障、意识衰退等症状;重者将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最终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患。所以心理学专家预测说,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隐形杀手”。

心理咨询是典型的助人行业,是咨询师与求询学生之间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当学生向咨询师诉说烦恼不快的同时。其实是在传递着一种能量信息。这种能量信息看不见,但是可以影响到咨询师的心态。即使咨询师受过专业训练,一旦钻到自己也解决不了的牛角尖里面,恐怕也难以做到泰然自若坦然面对。从上述出现的症状可以看出。心理疲劳对咨询师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

2 工作耗竭

工作耗竭,是咨询师在工作中已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有时也叫职业倦怠、职业耗竭、工作倦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表现为咨询师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和损耗状态,无法像原来那样对他人倾注关怀和感情,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无法继续投入工作:(2)去人性化,即咨询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盲,甚至冷嘲热讽,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咨询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甚至要求离职。

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是工作耗竭的高发人群之一。在我国,一些关于心理咨询师自杀、犯罪等事件屡有报道。高校心理咨询师面对持续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首先会体验到严重的情感衰竭,觉得自己的工作无价值感,并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健康水平下降,引发疾病产生。作为求询学生。会直接受到这些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被咨询师糟糕地对待,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更不用说得到有效的心理帮助。而这一切反过来又会给咨询师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使其耗竭的程度更加严重,甚至出现厌倦、逃避工作或离职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出现困扰的求询学生相比。出现工作耗竭的咨询师对工作、学生、家庭、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危害要远大于前者。

3 “替代性创伤”障碍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危机事件有自杀、急性精神病发作、自然或社会重大意外事件、重大凶杀案件等。这些事件的爆发往往突如其来,不可控制,且隐含巨大危险,具有高强度、高频度、长时限的特点。高校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参与者,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往往是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面对那些有不幸遭遇的当事人,咨询师不仅要倾听他的痛苦经历,而且还可能目睹他的悲惨处境,而这一切对于咨询师而言,他们在协助当事人恢复创伤时,间接感受到了当事人的创伤性体验,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心理创伤者。这种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不难看出,“替代性创伤”障碍主要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与咨询师自身因素有关,如自身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知识架构、对救助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等都将影响个体的应对;另一方面则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当事人的互动过程有关,如互动的频率、互动中创伤经历的细节被揭示的程度、社会支持的程度等都将对咨询师产生影响。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因咨询师长时间接触负性事件,其价值系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MeCann和Pearlman指出,“替代性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心理咨询工作性质和特点客观上带来的不良反应

心理咨询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投入。情感投入具有单向性、经常性的特点,常常是无法索取回报的。为使咨询工作顺利进行,咨询师经常会设身处地地体验求询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经常会体验到焦虑、紧张的情绪或消极情感,但却必须给求询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共情、指导和建议等。在与求询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不良情绪体验时常伴随而生。这种对情感的经常性要求,以及设身处地地体验求询学生所经历的种种强烈的紧张情绪,都会导致咨询师的情感损耗过度,是造成咨询师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对于咨询师来说,求询学生负性情绪(焦虑、愤怒、痛苦等)影响的日积月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心身健康。

心理咨询需要付出足够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心理咨询面对的是求询学生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是扭曲的心理。要求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背后的根源,而这一过程又主要靠咨询师的精熟的专业技能技巧来驾驭。所以,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足够的精力投入,有时甚至是殚精竭虑。正如Patrick在1981年对心理咨询的职业特点所进行的总结:反复与人接触、剧烈的人际互动、长期的卷入和给予者的角色。可见,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受到工作耗竭的侵害。

2 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造成压力过大

高校心理咨询师往往比普通教师更容易面临角色压力,他们常常把自己看作是无所不能的“救星”,认为自己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所有求询学生的问题。事实上,在咨询过程中。难

以清晰明确地对自身定位,出现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在所难免。角色模糊首先表现在对自身固有的教师角色和心理咨询师角色认识不清晰,无法及时进行心理角色的转换。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方法和态度带到咨询工作中,把心理咨询工作当成了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导致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偏移。其次,咨询师缺乏职业自我意识。对自身认识有偏颇,对职业责任的定位不合理,盲目地追求在一切咨询活动中的成功,盲目地要求自己对咨询失败承担全部责任。而咨询师的角色冲突主要是职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冲突,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人角色行为、现实的角色行为水平和理想的角色要求、个人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咨询师角色与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冲突。咨询师长时间徘徊于不同的职业角色问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就难以承受沮丧、无力感、失败感等负性情绪的打击而出现职业倦怠。这对心理咨询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3 自身职业能力与外在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能力难以应对现实的需求。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年轻人居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居多,具有心理咨询专业资格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从业时间短,工作经验缺乏,自我修养不足,专业技能训练不够,这使他们很难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和求询学生的期望。在实际工作中,咨询师的咨询处理可能因为不够科学有效而起不到助人效果,给求询的学生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遭遇更多的风险,带来更多的压力。

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期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逐年增长,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对高校心理咨询给予厚望,无形中也增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压力。

由于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外在的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加上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师遭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若不及时加以有效的应对,则很容易产生诸如心理疲劳、情绪障碍、心身疾病、工作效率低下、职业动机难以持久等所谓倦怠、枯竭现象。从而影响心理咨询的有效性,还会对学生和心理咨询师本人造成心理伤害。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 组织干预,帮助咨询师远离情感衰竭

高校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是解决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重要保证。一是出台相应的维护咨询师心理健康的系列规章。例如规定专职咨询老师与学生的最低比例、规定每周最长咨询时间等,避免咨询师超负荷工作。制定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应急方案或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各人员分工和职责,让心理咨询师有可参照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条文,尽量减少角色模糊或者角色冲突带来的影响。出台灵活的休假制度,以度假等方式恢复咨询师最佳心理状态。二是建立心理咨询督导机制。选派有经验、资历深的专家为咨询师提供督导服务,或开展朋辈督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他咨询师不断反省自己咨询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咨询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咨询师的自我审视和减轻职业孤独感。三是给予新任心理咨询师提供职前帮助,多组织参加质量高、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高校经验交流会,让咨询师有知识提升和了解其他高校成功经验、互相学习的机会。

2 规范程序,防范咨询责任风险

高校心理咨询师严格执行咨询程序,能有效防范责任风险,实现自我保护。在心理咨询之前,咨询师就必须对心理咨询的过程、产生的利益和风险、求询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咨询的局限性等向求询者做出真实、准确、能被充分理解的说明,让其做出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决定。在咨询过程中,不迫使求询学生说出他们不想泄露的信息。每次咨询结束后,都应进行相关咨询记录。对于咨询档案应妥善保管,不能让他人随意翻阅和借用,保护好求询学生的隐私。当咨询师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帮助求询学生时应努力寻求转介。在转介之前,咨询师必须终止两人的咨询关系。处理好求询学生的情绪,让求询学生能顺利转介。一般转介给别的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转介到一些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门诊,寻求同行的支持帮助或经验更丰富的治疗师的咨询、治疗与督导。咨询师要及时与辅导员或院系领导联系,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咨询质量,不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以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3 自觉自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高校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自觉与自省,认识到咨询工作性质、承担的特殊角色决定了从事本职业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这样的客观事实,时常反省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咨询目标,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反省自己对求询学生、同事和组织的期望是否现实。反思自己是否常常期待当事人或者同事的赞美,努力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学会不做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情,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因此,自觉自省是衡量一个心理咨询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诚然,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确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是能解决全部问题。咨询的过程就是帮助求询学生学会依靠自己。所以,咨询中要把重点放在调动求询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上,放在使他摆脱依赖。学会对自己负责上。放在教会求询学生发掘自身资源并以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上。就咨询师而言,这不仅是我们能给予求询学生的最大的帮助,而且,咨询也会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为一种享受的过程。通过上述反思与洞察将导致心理咨询师行为和期望的改变,从而增强咨询师自我保护的意识,以降低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4 补充资源。积极促进个人成长

咨询师需要补充的资源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情感资源,即寻求有力的社会支持。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力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亲友、邻居和其他人所提供的情绪、心理、资讯等方面的社会援助,对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中,来自同业人员情感上的关怀、技术上的支持、知识的交流?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仅仅是无判断的倾听等,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保持并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控制。在工作之外,咨询师通过与家人的交谈、与孩子的嬉戏、充分享受家庭带来的欢乐,也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另外,当心理咨询师认知上、情绪上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样需要寻求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另一类是技术资源。即补充一个人达到成功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核心能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耗竭有时是由于技术资源缺乏导致的。心理咨询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技巧不完备,咨询案例成功率低,由此出现个人成就感降低,这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补充知识来实现。咨询师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增加咨询成功体验,职业兴趣才能经年不减,从而缓解工作要求与能力差距的压力,促进个人成长。

5 丰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愉快

研究表明,健康、全面、丰富的个人生活内容会有助于咨询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工作理念。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仅仅留出足够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利用这些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有所收获的活动,包括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等。咨询师感觉工作压力已经超负荷时,就要适当地减少工作量或者放慢工作速度。定期投入一部分时间用于享受生活中的闲适和安逸,充分利用周末以及学校特有的寒暑假进行休整,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适当地参加文娱体育和旅游等活动,保持与家人、领导、同事和朋友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注意适当的营养,减少咖啡、香烟、酒精、药物的使用量,使自己的生活均衡发展,身心健康愉快。

作者:文美荣

第三篇: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看中小学德育工作

【摘 要】该文先阐述现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作者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出发,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咨询师

1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在中小学被边缘化

“升学率”被视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也是作为衡量一个学校老师工作绩效的标准。因此,大部分学校把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升学率”开展,无论是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不得不给予足够的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德育工作经常在会议上提起,但常常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而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评估更是被教育工作者忽视,大多是以学校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所谓的书面材料,学校的教育环境的布置和校园文化的开展情况来评估。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却被忽视了,这说明了德育在中小学处于“边缘地位”。

1.2现今国家、学校与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国家强调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其很大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它的政治价值即青少年一代的政治方向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操;其次,对学校而言,在于德育工作能不能给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名誉价值是重要的考量标准,再次,中小学生对德育的重视和关注,是期待通过学校德育能够解决自己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由于三者之间在价值认同上存在的差异,社会对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标准不是以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为主,而是以“应试教育”下,“升学率”的高低作为主要风向标,这就使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放弃教育的初衷。于是,考大学、上“名校”成为学生的发展目标,造成中小学德育职能的异化。国家希望有爱国的讲文明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学校希望能培养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生想要有健康快乐的成长岁月。国家、学校、学生对德育的看法和目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德育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现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3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整个社会走向后现代自由主义,人们的知识观和价值观也是多种多样,而德育是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现行的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儿童的人格被分离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道德规范等同于学科知识来传授,抑制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导致了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引导与养成教育功能的缺失。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无法让我们的孩子更有能力的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

1.4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影响了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具体表现为:德育教学中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德育方法简单粗暴,一贯“师道尊严”的工作作风,以至于“把教育转化为知识教学,进而把教师和学生的交往简单理解成一种知识传递活动……对师生交往的片面认识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学校心理咨询师主要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帮助某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咨询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从而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创造和谐校园文化。在心理咨询与来访学生面对面交谈,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委屈或其它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想法及时与我们交流、沟通,咨询师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同学解决更多的难题并安心学习,与同学友好相处。发现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必要时借助一定的心理量表测试。并会给学生做咨询记录和追踪。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2.1建立共同的学校教育愿景

学校教育愿景即学校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信念。愿景可以凝聚学校老师意志力,目标方向一致,个人乐于为集体奉献,为整个教育目标奋斗。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学校的校园文化、教育环境的设计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必须的突出学校的教学愿景,为后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2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的特点,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

中小学德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在从自发的道德水平向自觉的道德水平过渡时期,他们自觉的道德形成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德育工作者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特点和规律非常重要。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的老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个性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给予德育。

2.3学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老师需要思考怎样组建德育工作者的教学团队

学校德育工作需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建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团队,组织德育课堂教学设计的讨论会和德育课堂教学的观摩,老师之间互相学习,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的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4让德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实现

教育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德育更是如此,注重人情感的激荡与升华。由于现代社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被不断强化,人生意义和生命品格的教育常常有意无意地遭遇漠视和轻视,教育的工具化现象十分突出,甚至一度沦为迎合市场需要或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德育表演,从而失去了真实生活的根基。

德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一个系统,它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每个层面和环节,可以说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以及其实现程度如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并行地、全面地渗透和融合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到一般的课外活动,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到学校的后勤保障等方面,均要体现和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可以创建学生成长档案,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德育评价的改革和创新,记下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爱的教育”模式从不同层面(如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设定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充满友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以实现教育的目的,也可以以每月一次“心灵成长故事”教育模式,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故事开展教育活动,围绕月主题设计开展一系列活动,真正让故事人物走进学生心中,用故事人物的语言感悟学生的行动,让故事人物精神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和升华。同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实现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延伸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5德育课程应该与时代的主题相适应

教育体系是多元化、开放式,相互影响的组织。教育工作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具有历史时代特征的人,这就要求它的内容体系不仅是与时俱进,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更是引领时代的。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而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德育手段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来说它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较之以往的学校教育宣传我们德育工作要尽可能的占领如网络等更多的宣传阵地。

2.6德育教育方法应适应教育的主体

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习惯于灌输、说教、批评,疏于沟通、说服、指导,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这种教育方式,只是给学生灌输的简化浓缩的成人道德观念和知识,不能引发学生对道德情感的思考。再者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富有精神活力,直觉极为敏锐,富有想象力,学校德育工作过于结构化,注重预成性目标,学生心灵就会产生不满、厌恶感以及种种反常行为。教育学家雅克·马里坦说过,没有什么事情比成为一个人更困难更重要的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导使人成为人的那种生活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德育成为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激荡与升华。当代德育创新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尊重多元的文化差异,共谋和谐的社会发展。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我们学校给学生的,不应当只是各种知识,而应当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塑造他们的品格,使他整个人生命发生改变,成为一个品质高尚、心灵美好,对整个社会具有责任感而感恩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M].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0:163.

[2]李本同.中小学德育困境的成因及消解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

[3]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上海教育研究,2005(1):11-16.

[4]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2002(2):53-57.

[5]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出版社.

[6]杜正山.浅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J].时代教育,2008.

[7]黄书光.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5.

[8]单作民.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

作者:揭康丽

上一篇:铁路线路工技师论文下一篇:糖尿病病人护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