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案例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咨询师案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其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在分析了咨询师心理疲劳、工作耗竭和“替代性创伤。

第一篇:心理咨询师案例论文

高中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咨询案例

在重点中学,经常会遇到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比如比较敏感、脆弱,自我评价过低,容易产生很强烈的烦恼,影响自身学习和心理状态。

一天,我们在心理咨询室就迎来了这样一位女生。她的个子很矮小,身形单薄,带着深度近视镜,和别人交流时能对视,但是不深入持久,总陷在自己述说的内容中而充满悲哀和愤怒。咨询前眼睛有种哭肿的感觉,她觉得班级中有人在嘲笑她,连好朋友都疏远她,现在心情很糟糕,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尤其是上课时注意别人的反应,总走神。细心观察其行为表现,发现她非常难过,情绪很激动,述说时鼻涕一把泪一把,让人感觉她总是很紧张。

通过交流,感觉她的性格形成肯定有成长过程中不合理的原因。果然听其自述,找到家庭原因。她的父母均是知识分子,从小对其要求就很严格,她也很听话,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小学和初中时因学习成绩优异而受到同学的关注和认可,非常自信和快乐。可是升入高中后情况就不乐观,不开心的时候多了。尤其是高二住宿后更加难过,因为住宿后发现自己的好朋友非常少,而最近班级里有4名淘气的男同学竟然总在嘲笑自己,嘲笑自己名字里包含的“一”,当老师读到“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大问题”时,那几个男生就咳嗽,她瞅过去,他们又把脑袋转到一边。自己十分难过、着急、生气,觉得那几个男生存心捉弄自己,连老师都受到他们的影响,自己上课特别担心出现“一”字,几乎不能正常听课,学习成绩也下滑。心情总是很糟糕,想解决他们嘲笑自己的问题,以便让自己的学习提高上来。

任何咨询都要既听求询者自述,也要听取他人反映,我们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老师介绍她从前学习状态很好,成绩一直也不错,现在因为这种猜疑已经影响了她的学习效果。但是学习程度也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糟糕,她还是一个非常聪明、勤奋的学生,只是与班级同学交往少,每天只是和有限的两个人来往,或者就独来独往。她个性比较懦弱、多疑,不相信自己的实力,还比较要强,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调查了班级同学中没有人故意刁难她,倒是存在淘气学生对班级其他同学起哄的现象,可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平静对待这种起哄,采取不理睬对策,而只有她比较痛苦、伤心、难过。

根据对这些资料收集后的评估和诊断,得出结论:这个求助者目前处于一种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的状态,认为别人一定是在嘲笑自己,建立了“不合理”观念,认为一旦解决了别人嘲笑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学习状态就能好,朋友就能多一些。感觉该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比较合理的人际交往的锻炼,而现在学习压力又造成过度在乎外界的刺激,出现了一些“不合理观念”和“焦虑情绪”。

我们设置了三级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是让她建立“合理观念”,即管理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习程度才能较好地展示出来,别人的嘲笑不起决定作用。可以适当收集好朋友的意见,看那些人是否在嘲笑自己,咳嗽是否是有意的,是否别人都很在乎这个现象。

近期目标:让其带着“症状”前行,也就是带着“别人咳嗽时自己极度不自然、不舒服的症状”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另外,可以小范围去收集一下别人的意见。

长远目标:要提高该生适应社会、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紧张激烈的竞争状态的心理素质。

最终目标:使其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建立机制,培养个性中自信、乐观、宽容的品质。

具体措施:

1.“再现”事件。重新感受“当老师叫到‘一’时有人咳嗽”的现象,着重让学生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学生宣泄;二在于能正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做更好。

2.有必要让老师把家长请来,让家长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正视孩子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教育的不当之处。

3.要求学生在班级中和自己的好友交流,收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消除其主观臆想地不合理观念。

经过4次咨询和行为训练结果:通过她主动找好朋友了解,而不是被动躲避、猜疑,她发现虽然有学生爱捉弄人,但好多情况都是自己主观臆断的,是自己把问题想严重了,她现在的心情好多了。我们又进一步与学生交流,如果真有淘气的学生对她有些不友好的举动,她怎么办?该学生谈到要弱化他们的影响,管不了就不去管他们了,即不在乎别人!我们又引导父母跟孩子多交流,对她“特意”进行积极评价,即只找孩子的优点,并加强她客观评价自己的意识,加强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

通过前后4次的不断咨询,设置解决目标,后来该学生主动加强和好朋友的联系,经常沟通,并尝试和那几位淘气的学生正常说话,敢于直视,将自己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自身学习上,不再自寻烦恼。

经过对这一类咨询案例的反思,我们发现重点高中存在许多性格内向、缺少人际交往能力锻炼、有焦虑情绪和不合理观念的学生,要及时通过家长、班主任的发现,学生自身的主动求询来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咨询就是“助人自助”,一般接受咨询后的状态都有所缓解,自我评价能力得到锻炼,心情放松了很多,能比较开朗地看待别人的反映。引导学生凡事采取“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身调节技术,也就是“我不要求什么好状态,不去管外界,尽量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事情”。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锻炼比较少,性格内向的学生遇到问题时“自我琢磨”的时间和程度就要深一些,要及时加以疏导,鼓励其自我锻炼和成长。

人际关系处理好了,能使学生保持和谐乐观、积极向上的自我成长力,是维护心身健康、学习进步的重要的因素。

编辑/高伟

作者:唐 烨 王 林

第二篇:高校心理咨询师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摘要: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很大的职业压力,其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在分析了咨询师心理疲劳、工作耗竭和“替代性创伤。障碍三大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包括组织干预、规范程序、自觉自省、补充资源、丰富生活等,以提高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巳普遍受到重视。相比之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咨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十分令人担忧。由于咨询师的工作性质是一种高情感、高智力投入的频繁人际互动活动,需要咨询师大量地并且是不对称地投入情感资源和智力资源,加上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恶性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咨询师面对与处理很多负面信息与情感,以及体验求询者的心理创伤。从而自身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最大可能地预防、缓解或消除心理咨询师的心理问题。才能保证他们在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身于心理咨询工作中,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一、高校心理咨询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 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咨询师为解决求询学生的心理问题终日操心忙碌,超负荷工作和高情感投入,以及来自外部和自身的角色压力,在缺乏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极度疲惫的身体与过强的心理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心理疲劳通常不易被察觉,往往通过一些身体疲劳的症状表现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加剧。对于出现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眩晕头痛、背酸恶心、胃肠不适、四肢沉重、全身乏力、没有食欲、感觉失调、动觉紊乱、记忆故障、意识衰退等症状;重者将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最终导致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疾患。所以心理学专家预测说,心理疲劳正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隐形杀手”。

心理咨询是典型的助人行业,是咨询师与求询学生之间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当学生向咨询师诉说烦恼不快的同时。其实是在传递着一种能量信息。这种能量信息看不见,但是可以影响到咨询师的心态。即使咨询师受过专业训练,一旦钻到自己也解决不了的牛角尖里面,恐怕也难以做到泰然自若坦然面对。从上述出现的症状可以看出。心理疲劳对咨询师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

2 工作耗竭

工作耗竭,是咨询师在工作中已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有时也叫职业倦怠、职业耗竭、工作倦怠。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衰竭,表现为咨询师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和损耗状态,无法像原来那样对他人倾注关怀和感情,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无法继续投入工作:(2)去人性化,即咨询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盲,甚至冷嘲热讽,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表现为咨询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甚至要求离职。

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是工作耗竭的高发人群之一。在我国,一些关于心理咨询师自杀、犯罪等事件屡有报道。高校心理咨询师面对持续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首先会体验到严重的情感衰竭,觉得自己的工作无价值感,并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健康水平下降,引发疾病产生。作为求询学生。会直接受到这些态度与行为的影响。被咨询师糟糕地对待,甚至受到严重的伤害,更不用说得到有效的心理帮助。而这一切反过来又会给咨询师带来更多的消极影响,使其耗竭的程度更加严重,甚至出现厌倦、逃避工作或离职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出现困扰的求询学生相比。出现工作耗竭的咨询师对工作、学生、家庭、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危害要远大于前者。

3 “替代性创伤”障碍

大学校园常见的心理危机事件有自杀、急性精神病发作、自然或社会重大意外事件、重大凶杀案件等。这些事件的爆发往往突如其来,不可控制,且隐含巨大危险,具有高强度、高频度、长时限的特点。高校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参与者,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往往是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面对那些有不幸遭遇的当事人,咨询师不仅要倾听他的痛苦经历,而且还可能目睹他的悲惨处境,而这一切对于咨询师而言,他们在协助当事人恢复创伤时,间接感受到了当事人的创伤性体验,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心理创伤者。这种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不难看出,“替代性创伤”障碍主要源于两大方面:一方面与咨询师自身因素有关,如自身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知识架构、对救助工作的自我效能感等都将影响个体的应对;另一方面则与特定的环境因素有关,特别是与当事人的互动过程有关,如互动的频率、互动中创伤经历的细节被揭示的程度、社会支持的程度等都将对咨询师产生影响。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因咨询师长时间接触负性事件,其价值系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MeCann和Pearlman指出,“替代性创伤”最大的危害在于“它会影响个体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心理咨询工作性质和特点客观上带来的不良反应

心理咨询需要付出大量的情感投入。情感投入具有单向性、经常性的特点,常常是无法索取回报的。为使咨询工作顺利进行,咨询师经常会设身处地地体验求询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经常会体验到焦虑、紧张的情绪或消极情感,但却必须给求询学生提供积极的支持、共情、指导和建议等。在与求询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矛盾、冲突也不可避免,不良情绪体验时常伴随而生。这种对情感的经常性要求,以及设身处地地体验求询学生所经历的种种强烈的紧张情绪,都会导致咨询师的情感损耗过度,是造成咨询师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对于咨询师来说,求询学生负性情绪(焦虑、愤怒、痛苦等)影响的日积月累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其心身健康。

心理咨询需要付出足够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心理咨询面对的是求询学生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有些甚至是扭曲的心理。要求心理咨询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背后的根源,而这一过程又主要靠咨询师的精熟的专业技能技巧来驾驭。所以,有效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足够的精力投入,有时甚至是殚精竭虑。正如Patrick在1981年对心理咨询的职业特点所进行的总结:反复与人接触、剧烈的人际互动、长期的卷入和给予者的角色。可见,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受到工作耗竭的侵害。

2 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造成压力过大

高校心理咨询师往往比普通教师更容易面临角色压力,他们常常把自己看作是无所不能的“救星”,认为自己应该而且可以解决所有求询学生的问题。事实上,在咨询过程中。难

以清晰明确地对自身定位,出现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在所难免。角色模糊首先表现在对自身固有的教师角色和心理咨询师角色认识不清晰,无法及时进行心理角色的转换。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方法和态度带到咨询工作中,把心理咨询工作当成了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导致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的偏移。其次,咨询师缺乏职业自我意识。对自身认识有偏颇,对职业责任的定位不合理,盲目地追求在一切咨询活动中的成功,盲目地要求自己对咨询失败承担全部责任。而咨询师的角色冲突主要是职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冲突,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人角色行为、现实的角色行为水平和理想的角色要求、个人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咨询师角色与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冲突。咨询师长时间徘徊于不同的职业角色问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就难以承受沮丧、无力感、失败感等负性情绪的打击而出现职业倦怠。这对心理咨询工作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3 自身职业能力与外在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能力难以应对现实的需求。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年轻人居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居多,具有心理咨询专业资格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从业时间短,工作经验缺乏,自我修养不足,专业技能训练不够,这使他们很难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和求询学生的期望。在实际工作中,咨询师的咨询处理可能因为不够科学有效而起不到助人效果,给求询的学生带来危害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从事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遭遇更多的风险,带来更多的压力。

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心理咨询的期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逐年增长,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对高校心理咨询给予厚望,无形中也增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压力。

由于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外在的社会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加上心理咨询行业的特殊性,高校心理咨询师遭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若不及时加以有效的应对,则很容易产生诸如心理疲劳、情绪障碍、心身疾病、工作效率低下、职业动机难以持久等所谓倦怠、枯竭现象。从而影响心理咨询的有效性,还会对学生和心理咨询师本人造成心理伤害。

三、高校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 组织干预,帮助咨询师远离情感衰竭

高校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是解决心理咨询师心理问题的重要保证。一是出台相应的维护咨询师心理健康的系列规章。例如规定专职咨询老师与学生的最低比例、规定每周最长咨询时间等,避免咨询师超负荷工作。制定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应急方案或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各人员分工和职责,让心理咨询师有可参照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条文,尽量减少角色模糊或者角色冲突带来的影响。出台灵活的休假制度,以度假等方式恢复咨询师最佳心理状态。二是建立心理咨询督导机制。选派有经验、资历深的专家为咨询师提供督导服务,或开展朋辈督导。一方面。可以帮助其他咨询师不断反省自己咨询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咨询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咨询师的自我审视和减轻职业孤独感。三是给予新任心理咨询师提供职前帮助,多组织参加质量高、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高校经验交流会,让咨询师有知识提升和了解其他高校成功经验、互相学习的机会。

2 规范程序,防范咨询责任风险

高校心理咨询师严格执行咨询程序,能有效防范责任风险,实现自我保护。在心理咨询之前,咨询师就必须对心理咨询的过程、产生的利益和风险、求询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咨询的局限性等向求询者做出真实、准确、能被充分理解的说明,让其做出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决定。在咨询过程中,不迫使求询学生说出他们不想泄露的信息。每次咨询结束后,都应进行相关咨询记录。对于咨询档案应妥善保管,不能让他人随意翻阅和借用,保护好求询学生的隐私。当咨询师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帮助求询学生时应努力寻求转介。在转介之前,咨询师必须终止两人的咨询关系。处理好求询学生的情绪,让求询学生能顺利转介。一般转介给别的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或者转介到一些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门诊,寻求同行的支持帮助或经验更丰富的治疗师的咨询、治疗与督导。咨询师要及时与辅导员或院系领导联系,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咨询质量,不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以免给自己带来伤害。

3 自觉自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高校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自觉与自省,认识到咨询工作性质、承担的特殊角色决定了从事本职业容易导致心理问题这样的客观事实,时常反省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咨询目标,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反省自己对求询学生、同事和组织的期望是否现实。反思自己是否常常期待当事人或者同事的赞美,努力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学会不做工作职责之外的事情,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因此,自觉自省是衡量一个心理咨询师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准。诚然,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确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不是能解决全部问题。咨询的过程就是帮助求询学生学会依靠自己。所以,咨询中要把重点放在调动求询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上,放在使他摆脱依赖。学会对自己负责上。放在教会求询学生发掘自身资源并以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上。就咨询师而言,这不仅是我们能给予求询学生的最大的帮助,而且,咨询也会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为一种享受的过程。通过上述反思与洞察将导致心理咨询师行为和期望的改变,从而增强咨询师自我保护的意识,以降低心理问题产生的可能性。

4 补充资源。积极促进个人成长

咨询师需要补充的资源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情感资源,即寻求有力的社会支持。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力的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人、亲友、邻居和其他人所提供的情绪、心理、资讯等方面的社会援助,对于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中,来自同业人员情感上的关怀、技术上的支持、知识的交流?价值观的认同,甚至仅仅是无判断的倾听等,都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保持并感受到自己对工作的控制。在工作之外,咨询师通过与家人的交谈、与孩子的嬉戏、充分享受家庭带来的欢乐,也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另外,当心理咨询师认知上、情绪上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同样需要寻求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另一类是技术资源。即补充一个人达到成功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核心能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耗竭有时是由于技术资源缺乏导致的。心理咨询的必要知识与技能技巧不完备,咨询案例成功率低,由此出现个人成就感降低,这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补充知识来实现。咨询师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增加咨询成功体验,职业兴趣才能经年不减,从而缓解工作要求与能力差距的压力,促进个人成长。

5 丰富生活,保持身心健康愉快

研究表明,健康、全面、丰富的个人生活内容会有助于咨询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工作理念。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仅仅留出足够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利用这些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有所收获的活动,包括培养和发展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等。咨询师感觉工作压力已经超负荷时,就要适当地减少工作量或者放慢工作速度。定期投入一部分时间用于享受生活中的闲适和安逸,充分利用周末以及学校特有的寒暑假进行休整,丰富自己的个人生活,适当地参加文娱体育和旅游等活动,保持与家人、领导、同事和朋友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注意适当的营养,减少咖啡、香烟、酒精、药物的使用量,使自己的生活均衡发展,身心健康愉快。

作者:文美荣

第三篇:心理咨询之我见:心理咨询的发展与不足

摘要:社会生活的节奏致使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遭受巨大的心理负荷。心理、精神以及身体饱受摧残,人们急需心理上的帮助。心理学流派自出现的那一年到现如今起,已经给心理咨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给心理咨询围了一面高墙,让心理咨询的发展和理论基础始终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圈。

关键字:心理咨询的发展;心理咨询理论

一、心理咨询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卡爾纳对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心理咨询包含两个元素: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的对象。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心理咨询所提供的全新环境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心理咨询师是指通过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的知识与方法,与求助者不带个人偏见的沟通,发现求助者内心冲突的深层原因,然后用专业的方法帮助解决冲突、促进其发展的高级专业人员。

大量的心理治疗学派是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涌现。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其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使专业人员感到目不暇接。但纵观近年来心理咨询的发展,虽有几种主要的治疗体系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却没有哪一学派能够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心理咨询师更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哪一种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来访者、所有问题和所有症状。由此,心理治疗各个学派经历了深入的反省,认识到各自所钟爱的理论不足。从而各个流派开始了对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再思考,并开始弥补自身不足而取长补短。在技术方法上也较为灵活地尝试各种方法的结合与运用,在理论上,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以寻求更为统一。在国内,心理咨询服务第一次大规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绝大部分的心理机构、志愿者队伍、各地心理协会等蜂拥进入汶川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遗憾的是这种自发行动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目前,心理咨询在国内稳步发展,但未成体系,也未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

二、心理咨询的理论及疗法的优缺点

心理咨询随着发展,已具备九种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精神分析法、阿德勒疗法、存在主义治疗法、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法、格式塔疗法、现实疗法、行为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法、家庭系统治疗法【1】。其中运用广泛的主要有:精神分析疗法、阿德勒疗法、行为治疗法。

(1)精神分析疗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期,且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该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性,这是它的优点。但它的辅导方法对辅导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这是它的使用局限。精神分析治疗适合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如强迫症、神经症性抑郁、分离性障碍,躯体化障碍,人格障碍等【2】,但是他对人格的理论构造是不准确的,缺乏科学依据的,有一定的机械化,其中泛性论过大地夸大了性欲对人格的影响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最后他的研究方法都来自受访病人的自由联想以及通过对病人的催眠,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臆断性。

(2)阿德勒疗法。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而如何追求优越则取决于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健康人的生活风格能够发展完善的社会兴趣,而不健康的人的错误生活风格则缺乏这种社会兴趣。治疗实质在于通过对出生次序、最初记忆、梦等的分析,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缺乏合作的能力,使其相信问题的根源是童年早期的适应不良,从而帮助患者寻找一种社会兴趣且更有效的生活风格【3】。他既注重探索人的主观世界,也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然而,他根据自身的个人经验过分强调“自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尽管他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发展,但是他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而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3)行为主义治疗法。行为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按一定程序帮助患者消除或建立某些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门治疗技术。行为治疗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为主要实践手段【4】。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程序开始应用于治疗领域,60年代又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使行为治疗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5】。最主要优点:是研究的方法上,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所以研究得到的结论内部效度比较高;最主要的缺点:把人的心理过程看的太过简单,实验中往往只是测量简单的心理过程,有些结论不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所以往往外部效度不高;同时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否认遗传作用,在操作过程中一些方法是有违伦理道德的,且主要是用动物做实验,在人身上的可操作性是需要考证的。

三、心理咨询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1)理论方法固化,无创新。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一味依靠前人栽树,并不会让后人一直受庇护,也不能看的更远,只会使后人固步自封,毫无建树。目前市面上许多咨询乱象辈出,只会用已有的理论去套案例,也不管合不合适,实不实用。这种现象只会导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手段稳步不前。

(2)咨询师鱼龙混杂,真真假假。目前市面上许多咨询师打着心理咨询的幌子,但很多都是冒牌货。这值得心理学专业的人反思:为什么科班出身的反而比不上非科班出身的人?几年前,整个行业缺乏公认的心理咨询师准入标准。在大众认知中,只要获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证,就有资格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这种准入门槛过低,任何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进入该行业,因而咨询师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服务质量。

(3)咨询行业未形成市场规范。尽管国家释放了友好政策信息,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红利,但是心理咨询市场未形成规范,没秩序,没标准。心理咨询的大众接受度不高,甚至一些小城市并未真正普及心理咨询,认为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病。尽管有些人对这个行业有正向的看法,但是由于害怕他人异样的眼光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正诉求。

参考文献

[1]Corey,G.), 柯里, 石林,等.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2]红开达 ,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牛出版社,2012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肖泽萍.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J]. 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2003(01):183-184.

[5]郭念锋.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窦新月(1994—),女,汉族,四川绵阳,学生,心理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作者:窦新月

上一篇:中考作文指导议论文下一篇:民俗与旅游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