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乡村

2023-03-16

第一篇: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要从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开始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群众的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受垃圾收集设施匮乏等因素制约,生活垃圾越积越多,垃圾污染问题严重,“垃圾围村”导致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近日,笔者在基层走访中发现,部分乡村楼房林立,农家庭院地面硬化、院内干净整洁。但是,院外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塑料袋等食品包装垃圾到处倾倒,村子周边沟渠惨遭各类垃圾污染,沟水变黑,臭气熏人,令人作呕。农民群众反映,近年来,农村环境受到生产生活垃圾污染,部分群众不堪农村居住环境污染,纷纷离乡进城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现象。

建设美丽乡村,要从治理农村居住环境污染问题开始。不仅需要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像管理城市一样,对农村各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进行科学规划,还要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垃圾清运队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管理轨道,才能促进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恢复农村环境的生态功能。

第二篇:什么是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是什么?美丽乡村就是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的升级应用版。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以往的新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篇: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的总要求是什么?

一、战略实施背景:

一、上个五年计划的“三农”成绩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这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很多表述。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8000多万农业人口转移成为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这些成绩,充分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登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新局面、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三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来源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书记曾经是下乡知青,在陕北当过7年农民,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农村情况有深切感知,对农民群众深厚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深刻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三农”思想。 在习近平“三农”思想里有很多质朴、简明的大白话、大实话,普通老百姓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还很知心、暖心。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历近4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目前的阶段看,不平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不充分的发展,集中反映在农业农村。中央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对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二是对国情、农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三更是为满足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二、四个原因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看,最大的短板就是农村问题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讲,小康路上个都不能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目前:全国还有11个深度贫困地区、4300多万贫困人口。重庆也还有18个深度贫困乡镇、226个贫困村、3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贫困村发展不起来,发展不好,贫困群众没有富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这就需要我们至最赴齐这个短板,加强这个弱项。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恰逢其时。“小康社会”是白邓小平在20世纪70华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因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做出的战略构想。 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第二、城乡发展差距还很大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国人民播起袖子加油干,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但是,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仍然很大。在我们重庆,这个现象更突出一些,有繁华发达的一面,也有贫困落后的一面,总书记称之为大马拉大车”。比如,在居民收入方面,去年我们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6:1,也就是说,忙忙活活一年,2.56个农民的收入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城里人的收入。再比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虽然不至于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但要想让农村人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公共环境和公共文化,路还很长。只有加快乡村振兴,城乡才能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繁荣。

第三、从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看,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书记在湖北省考察农村工作时说:“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很长一个时期,城市对农村有很强的吸引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大量地流入城市。比方说,大量农村青壮年到城市打工,有了钱都想在城里买个房、安个家。反过来看,城市的资源却很少流进农村,农业成为了农民群众的副业,留在农村大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一些农村甚至出现空心化。

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在山区这种现象更严重一些,“无资源、无产业、无能人”的“三无”村庄日益空心化,“三留守”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不少农村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也受到了污染破坏。比如,大家小时候种的地、走的路,现在很多都是荒草了。比如,农村原来有专门清理垃圾、污水的人,现在却没有人管理了。这些现象说明,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已经到了火烧肩毛,不得不加快的地步了。

第四、从农民群众现阶段的需求看,振兴农村地区刻不容缓

十八大以来,全国有8000多万农民在城里落户,城镇化率已经到57.4%,但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比如到2030-2035年期间,即使城镇化率达到或超过70%,全国还会有将近4亿左右的人口留在农村.到那时,我们重庆也还有1000万农村人口.所以,在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农村同时需要振兴,农村从来不是处在从属的地位上,也不应该是配角,在现代化进程中,它应该和城市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还有就是,我市农民群众的需求,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求温饱”到90年代的“求收入”,现在已经进入“求美好”阶段.农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满足这些需求,必须加快乡村振兴.

实施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宏伟蓝图,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包括了农村经济的振兴、生态的振兴、文化的振兴、教育的振兴、科技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百姓富裕、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的有机统一,使我们的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乡村。

一,产业要兴旺。就是要围绕我们农村产业发展,把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吸引到农业农村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农村的产业体系走向现代化,让农业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还要有现代化的加工业、物流业、旅游业等等,把一二三产业都包含进来。

二,以前我们总羡慕城里人住得干净,将来城里人也会羡慕村里人过得已适。如何实现呢?大致有四个层面:一是房前屋后要整洁。搞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改造

二是面源污染要解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强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力度,加快实施农膜回收、农作物秸秤还田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开展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是乡村味道要留住。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风貌和乡土味道 四是人居环境要美化。不仅要绿起来,而且要美起来、翻起来 三,乡风要文明

一是家风礼节要好。继承发扬家训文化,提倡向上向善,不仅大人要带头,更要从娃娃抓起。

二是邻里关系要和。邻里互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帮贫济因。 三是社会风气要正。没有打架斗殴和“黄赌毒”现象,树文明新风。

四是文明意识要强。要有一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法律常识,遵纪守法、相信科学、不搞迷信、不相信不参加歪门邪道组织和教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风气,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四,治理要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把农村党支部建设好,选好带头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快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自治”上,对村里的重大事项,村民要一起商量,决定,我教育、自我服务。最好能形成制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法治”上,重点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在“德治”上,重点推进以文养德、以规促德,形成村民相互提醒、彼此监督、道德自律的良好局面。

五,生活要富裕。富裕,不能只看腰包鼓没鼓起来,还有看脑袋有没有货,直白地说就是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让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的有事干、能创业。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把增加收入的路子拓宽一些,像工人一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要把村里的学习培训制度建起活动开展起来,使村民见识越来越多,眼光视野越来越宽,科学文知识越来越丰富,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第四篇: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好家园

-----作者:刘绍祺

我的家乡是酒泉,这里空气新鲜,蓝天白云,祁连山脉像母亲一样从南边怀抱着这座城市。城市街道树木茂盛,高楼林立,人们安居乐业,孩子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琅琅的读书声穿过花园般的小区。

但是你知道吗?这里过去可不是这样子的,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说,酒泉曾经和现在是两个样子,曾经,人们在这里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了上顿没下顿,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劳作一年,却有时颗粒无收。在寒冬的夜晚呼啸的北风从这里吹过,人们仿佛身处北极,饥寒交迫。人但这一切都在解放后结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像太阳一样照亮了这个黑暗的社会,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温暖以及希望。

共产党为人们建了住房、还修了医院。人们有了工作、有了住房,有了吃的、穿的、用的,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孩子们可以上学,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老人们安享晚年,共产党还改善了环境,在黑亮的柏油马路边植了一排排碧绿的树木。住宅小区里繁花似锦,有波斯菊、芍药、玫瑰花等。人们现在的生活,仿佛加了蜂蜜一样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香甜。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处处写满了艰辛。

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一课题,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必将更好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让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就一定能用无数的美丽乡村扮靓美.(摘自人民日报)

上一篇:为什么元宵节又叫灯节下一篇:五四青节活动方案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