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2024-05-06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精选6篇)

篇1: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养老休闲度假文化区将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休养服务,也将成为病后康复疗养基地,实现理疗、康复、美容、养生、度假一站式服务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事业济发展、社会 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建设与常态化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建制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社区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981

农村住宅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7217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GB 18055 村镇规划卫生规范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标准

GB/T 26361

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

GB/T 27770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鼠类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通则

GB/T 28840

乡(镇)村商业零售店经营规范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188 镇规划标准

GB 50201

防洪标准(附条文说明)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373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846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CECS 285

村庄景观环境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CJJ 123

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CJJ 124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村庄规划...3 1.1 内容

1.2 要求2 村庄建设

2.1 房屋建筑.3 2.2 生活设施

2.3 生产设施...4 3 产业发展

3.1 经济指标 5 3.2 产业经营

.5 3.3 就业服务

.5 4 公共服务4.1 医疗卫生.6 4.2 农村教育

4.3 社会保障

4.4 公共安全

4.5 便民服务.6 5 文体建设5.1 文体设施...6 5.2 文体活动.7 5.3 文化传承.7 6 乡风文明

.7 6.1 弘扬文明风尚6.2 开展文明创建

6.3 提升文明素养

7 生态环境.7 7.1 环境整治

.7 7.2 生态治理

.8 7.3 资源利用

8 基层组织..9 9 长效管理...9 9.1 制定标准体系

9.2 拓宽村级财源

9.3 强化公众参与

9.4 建立管护机制.9 10 术语和定义.9 10.1 9 美丽乡村 beautiful rural.10 10.210 农村污水 rural sewage 10 10.3

乡土树种 native tree 10 10.4

常规能源 conventional source of energy.10 村庄规划 1.1 内容 根据乡村的不同类型按照《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的要求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容基本涵盖村庄基本情况、建设概况、规划总则、总体目标与布局、村庄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体建设、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实施规划保障措施。1.2 要求 1.2.1 编制规划 应深入实地调查保障农民参与、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1.2.2 规划布局 应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合理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居住、商贸、休闲、生产等功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精心布局村落处理好山形、水体、道路、建筑的关系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不盲目改变道路、不盲目改变河流的自然流向。1.2.3 土地利用 应科学合理统筹配置土地依法使用土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原则上不新增村庄工业用地应节约用地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用于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2 村庄建设 2.1 房屋建筑 2.1.1 根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并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图样塑造乡村建筑风格体现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注重与环境协调对传统村落、名镇名村应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原始性。2.1.2 推进危房改造整治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清除临时搭盖美化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屋顶、窗户、栏杆等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屋顶水塔、室外空调等设施的安装。具体整治要求见DBJ/T 13-179-2013。2.1.3 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应符合规划要求门牌设置应符合DB35/T XXXX《楼牌门牌编号规范》要求。2.1.4 村庄宣传栏、广告牌、灯箱、店招等设置应整洁有序无乱贴乱画。2.1.5 农村户厕卫生符合GB 19379要求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2.2 生活设施 2.2.1 道路 2.2.1.1 主要道路建设应符合DB35/T 740的要求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2.2.1.2 支路、巷路宽度的确定应考虑原路线型及两侧建筑物的间距为绿化、美化、亮化提供足够的距离同时宜逐步硬化建设用料就地取材。2.2.2 桥梁 2.2.2.1 应安全美观体现地域风格使用当地天然材料重视古桥保护。2.2.2.2 通车桥梁应做到路桥同宽与道路衔接线形顺畅并通过加固基础、新铺桥面、增加护栏等措施对桥梁进行维护、改造。2.2.2.3 人行桥梁改造建设形式应因地制宜确保安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桥头应设置车障及标志。2.2.2.4 不设护栏的桥梁亲水平台等临水岸边应设置宽2.00m以上的水下安全区其水深不得超过0.7m汀步两侧水深不得超过0.5m。2.2.3 给排水 2.2.3.1 应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2.2.3.2 应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应符合GB 5749 的规定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2.2.3.3 村庄应根据自身条件宜采用明沟或管道铺设方式妥善处理雨水排放不应出现雨水倒灌农宅和建筑物的现象。2.2.3.4 村庄污水采用就近纳管、小型分散处理、集中处理等方式参照《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的要求进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2.2.3.5 污水处理系统应落实专人负责运行和维护落实相关运行维护资金确保污水处理功能正常发挥。2.2.4 供电 2.2.4.1 应结合农村电网改造供电保证率达99%以上。2.2.4.2 电线杆应排列整齐安全美观无私拉乱接电线现象。2.2.4.3 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路灯维护到位、使用正常并优先选用节能灯具。2.2.5 通信 电视、电话、网络等通信服务设施齐全线路架设规范、安全有序有条件的行政村在新建集中区可采用管道下地敷设。2.3 生产设施 2.3.1 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要求的区域可按GB/T 30600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2.3.2 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治理农田水利规划应符合SL 462的要求。2.3.3 区域防洪、排涝和灌溉保证率等达到GB 50201和GB 50288的要求。2.3.4 完善排灌系统增强防灾能力灌排工程布置合理、配套完善区域内骨干灌溉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到100%工程完好率达到90%以上田间灌排分渠沟渠及放水口配套完整。3 产业发展3.1 经济指标 3.1.1 村级集体组织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其开展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3.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当年所在县(市、区)农村的平均水平。3.2 产业经营 3.2.1 总则 产业类型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自然优势、现有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通过深入发掘和利用地域资源充分认识地域资源与产业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当的产业类型形成自身的产业特点培育特色品牌促进当地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效益的提升努力实现百姓富的目标。3.2.2 农业 3.2.2.1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庭院经济。3.2.2.2 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2.2.3 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品牌鼓励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3.2.2.4 沿海或水资源丰富的村应用现代生产方式引导渔业发展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推广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发展渔业生态养殖。通过控制捕捞强度、改进捕捞作业方式和增殖渔业资源发展可持续的捕捞业。3.2.2.5 发展林业经济开发林下经济重点推进林竹等种养业的设施化、集约化。3.2.2.6 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标准化养殖促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3.2.3 工业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为原则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等乡村生态工业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禁止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3.2.4 服务业 3.2.4.1 生活性服务业 3.2.4.1.1 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产业特色发展多样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业适度发展家庭旅馆鼓励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民宿。3.2.4.1.2 发展餐饮、养老家政、商业零售、美容美发、维修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生活中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消费等产品和服务需求。商业零售店经营按GB/T 28840的要求进行规范。3.2.4.2 生产性服务业 3.2.4.2.1 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房屋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3.2.4.2.2 培育文化产业加大对手工制作、乡间小吃、特色餐饮和伴手礼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培育文化品牌。3.3 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村内适龄劳动力就业率高于95%。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参加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4 公共服务 4.1 医疗卫生 4.1.1 应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建制村外都应建有符合《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面积60 m2以上的标准化卫生室所、站。4.1.2 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定期随访。4.1.3 应为0-36月婴幼儿建立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4.2 农村教育 4.2.1 按照教育部门布点规划设有幼儿教育点的村庄应具有与保育、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设施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与安全标准。4.2.2 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高于9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4.3 社会保障 4.3.1 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均达95%以上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3.2 鼓励建设农村敬老院或老人日托中心鼓励按DB35/T 1367要求开展养老护理服务。4.4 公共安全 4.4.1 有完善的村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预案响应机制健全应按GB 50445的要求开展防洪及内涝整治、气象防灾减灾整治及避灾疏散整治位于地震重点建设防御区、台风多发区的村应按MZ/T050的要求设立和管理避灾场所应按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时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4.4.2 消防管理制度健全有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农村消防规划、建筑的防火设计及防火改造、消防安全管理按照GB 50039的要求执行。4.4.3 农村用电安全事项应符合DL 493的要求。4.4.4 治安管理制度健全设立村级综治协管员应急响应迅速有效刑事案件年发生率低于3‰达到“平安村居”标准。4.5 便民服务 4.5.1 建有具备便民服务、综治调解、农业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劳动保障、救助服务、法律服务等功能的村居便民服务代办点推行标准化管理。4.5.2 利用空余场地、道路周边适当规划公共停车场位。5 文体建设 5.1 文体设施 5.1.1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图书室、科普园地、读报栏、村广播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各活动室按需定期开放书刊的选用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年更新率达10%。5.1.2 建设体育活动场所配备门球场、气排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5.2 文体活动 定期组织开展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体育比赛、广场舞等全村范围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参与度高、幸福感强。5.3 文化传承 5.3.1 加强对古民居、古桥、古巷、古井、古路、古树、古文物等的保护和抢救破损的按原貌加以整修。5.3.2 加强对民族服饰、农民艺术、民间传说、农谚民谣、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立管护制度编制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清单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管护措施有力管护良好。5.3.3 有条件的村庄通过挖掘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典故传说、名人文化、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等乡村特色文化并在公共场所长廊、展示馆、文化墙予以展示。5.3.4 注重传统乡土文化的培育与利用结合乡土风情包括农耕、生态、民俗、民居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6 乡风文明 6.1 弘扬文明风尚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村民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邻里关系和谐对外来人员态度友善无赌博现象,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6.2 开展文明创建 积极开展文明户和美丽家庭创建活动文明户创建率达60%美丽家庭创建率达50%。

6.3 提升文明素养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文明素养。7 生态环境 7.1 环境整治 7.1.1 环境质量 7.1.1.1 村域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水质应达到GB 383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沿海乡村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应符合GB 3097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7.1.1.2 大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GB 3095、GB 3096、GB 1561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7.1.2 环境卫生 7.1.2.1 应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7.1.2.2 应合理配置垃圾收集点、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并保持干净整洁、不破损、不外溢。垃圾及时清运。7.1.2.3 应建立日常保洁、责任包干、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7.1.2.4 村内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村民集中活动区域应配置公共厕所合理配建水冲式公厕。7.1.2.5 公共厕所日常管理应保持卫生干净厕位及地面、墙面及时冲洗无臭味、无蚊蝇。7.1.2.6 农家庭院禽畜圈养、净化有序、无垃圾脏物。7.1.3 环境绿化 7.1.3.1 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等非规划林地进行绿化提倡农户庭院、屋顶和围墙实现立体绿化和美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7.1.3.2 中心村建成区宜有乡村公园或休闲绿地。7.1.3.3 村庄绿化应坚持多种树少种草、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乔木树种达70%以上。乔、灌、花、草、藤合理配置且兼顾经济和景观效果具体乡村绿化技术要求见DB35/T 1426。7.2 生态治理 7.2.1 河道湖塘保护 7.2.1.1 按GB 50445的要求对村庄内坑塘河道进行整治、清淤河道、沟渠、水塘保持清洁、水流通畅无黑臭无垃圾、水葫芦、动物尸体等漂浮物无侵占河道行为。现有污水排放口应进行截污整治河沟塘整治率达100%。7.2.1.2 河道湖塘可结合村庄布局进行景观建设包括修建水边步道、亲水平台等岸边宜种植喜水植物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无废弃物、吊挂物、杂草等安全警示标牌应醒目、整洁、美观。7.2.2 生态修复 7.2.2.1 对水土流失村域进行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0%以上。7.2.2.2 规范取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开展交通干线两侧“青山挂白”治理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青山挂白”治理率达95%以上。7.2.2.3 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农田质量及土壤肥力。7.2.3 污染防治 村域内应对工业源污染物、农业面源污染物、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行有效控制。7.3 资源利用 7.3.1 应减少使用木、竹、草等传统能源提高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达80%以上。7.3.2 有机垃圾宜与秸秆、稻草等农业废弃物混合进行静态堆肥处理或与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沼渣等混合堆肥亦可混入粪便进行户用、联户沼气池厌氧发酵。7.3.3 散户养殖的畜禽粪便应排入沼气池或化粪池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包括发酵、农作物专用肥配方、干躁造粒、有机复肥施用等技术实现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7.3.4 提倡选用耐老化、低毒性或无毒性、可降解的农膜回收利用棚膜、地膜。7.3.5 提倡农作物秸秆堆腐还田、饲料化、沼气发酵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8 基层组织 8.1.1 基层党组织、村级组织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级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村内重大事务采取民主决策程序完善。推行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档案管理。8.1.2 社区志愿组织、老年协会、经济合作社等社区组织发展完善参与社会管理作用明显。8.1.3 打造“四个一”农村党建综合体即一网便民服务网、一室多功能活动室、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栏成果展示栏服务美丽乡村建设。8.1.4 建立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村级工会、团组织、妇联、科协在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建设群团组织服务站建立职工、妇女、儿童、残疾人、科技工作者“三级一站式”维权岗。9 长效管理 9.1 制定标准体系 建立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并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会议、标语、科普宣传栏等形式向村民宣传。9.2 拓宽村级财源 9.2.1 加强村级财源建设实施一个以上常年增收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美丽乡村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9.2.2 采取村集体筹措、政策补助等方式拓宽长效管护经费来源渠道引导侨资和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9.3 强化公众参与 9.3.1 依托“世纪之村”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动态及乡村旅游资源、商务、农事、防控、民生、村务管理等信息。9.3.2 定期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满意度高于90%。9.4 建立管护机制 9.4.1 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明确机构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和设施运行维护费用推行“乡镇巡查督导、村级负责管理、专人管护农户包干”的常态管护机制。建立“年初启动、年中推动、年底考评和平时督导”的工作机制。具体工作考评见《美丽乡村考评规范》。10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0.1 美丽乡村 beautiful rural 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民居、民生、民俗特点突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兼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行政村。10.2 农村污水 rural sewage 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农村生产污水是指蓄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10.3 乡土树种 native tree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10.4 常规能源 conventional source of energy 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10.5 清洁能源 clean energy 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这些能源。11 基本要求 坚持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依照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应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近三年内无重大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较大Ⅲ级以上环境污染事件无人为破坏性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现象。

公司在北京和瑞典的基地致力于核医学影像设备和肿瘤放射治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产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派特(PET-CT)、磁共振派特(PET-MR)、闪烁分层摄影仪(DS)、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仪(SPECT)、电子直线加速器(LA45)、放射治疗计划和医用机器人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其中PET-MR产品及机器人影像定位系统为全球第一家研发成功并率先用于临床,来自于瑞典公司技术的DS和LA45产品在传统放疗基础上,集分子水平的个性化放射治疗、放射性制药和生命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一体,填补了国际空白,全球独家经营。

公司凭借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增值的综合医疗和资金解决方案,实现了大型医疗设备生产、销售、租赁一体化服务模式。

同时公司凭借先进的国际医疗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团队,成功管理着上海、广州、济南、无锡等多家大型医院。

本人是集成房屋的生产建造商,专业设计、制造、安装钢结构集成房屋。钢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好,建设速度快节省建设工期50%。如有建设房屋的需要,本人以房屋建设做为投资,成为合伙人。公共微信号码:BORUI-BUILDING。私人微信号码:tiger86010。

篇2: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概况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6年1月1日陕西省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通过标准引领、指导全省范围内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共服务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规范和指导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管护”,由西北大学制定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计划下达后,西北大学严格按照《陕西省标准化条列》、《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程序》等相关要求,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开展资料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标准要素分析、方案讨论和意见征求等工作。历时12个月的认真工作,目前已完成《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主要起草工作过程如下:

(1)准备、策划及分析、调研阶段。2017年5月,经过必要的准备工作,成立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标准的起草工作。工作组成员包括美丽乡村建设管理技术人员和标准化研究技术人员,确保了标准编制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接着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根据工作内容落实工作任务,责任到人。

2017年7-11月,根据我省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要求及地方标准编制规范要求,我们首先收集整理了相关标准、文件等资料,经过对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着重对《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和DB61/T992-2015《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其他省关于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要求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总结了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搭建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地方标准的框架。为确保标准编制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项目承担单位西北大学召开了首次内部协调会,初步确定了标准编制方向和结构框架。

为加强标准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使标准内容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客观的指导我省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做到内容规范、切实可行,标准起草组成员多次赴关中、陕南、陕北等地对我省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村进行实地调研,对村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文体活动、便民服务、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与管理进行考察,并就有关问题和村干部、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村庄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情况。

(2)开展分析研究,起草形成标准草案。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标准的范围、结构框架,反复征求相关方意见,提出细化的要求和内容,并适时与专家进行讨论、修改,2018年5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依据

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结合陕西省各地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的经验,引用和参考相关法律、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指南及技术文件等,包括:

GB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24407 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 GB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IDT)

GB/T 20647.8 社区服务指南 第8部分:家政服务 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 DB61/T 992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JG/T 191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技术要求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陕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试行)》 《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试行)》 《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2005年12月3日)

三、编制原则

1、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标准框架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能够涵盖乡村公共服务与管理中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文体活动、便民服务、公共安全等核心内容,按照系统梳理、软硬结合、特色突出等思路,完善服务内容、细化设施服务及配建标准和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和管护流程,重点突出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的新趋势、新需求、新技术等相关内容。

2、科学规范、实用有效

标准以规范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为目的,围绕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既有定性要求,也有量化指标要求,力求达到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四、主要内容

标准内容吸收总结了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参照相关上级标准规范编制形成。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术语及定义; ——总则;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公共教育; ——文体活动; ——便民服务; ——公共安全; ——长效管理;

(1)本标准首先给出了“美丽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管理”的范围及相关术语定义,明确了标准的结构框架。

(2)“医疗卫生”一章,对村卫生室的规划建设、运行服务管理进行了规范。相关参数参照国家、行业标准设置。

(3)“社会保障”一章,提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内容与水平,对保障失地村民权益、村民职业技能培训、弱势群体、劳动维权等方面给出相关规定。

(4)“公共教育”一章,对村庄幼儿园和小学规划建设与管理给出相关规定。

(5)“文体活动”一章,对文体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出相关规定,具体包括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文化活动中心广场等。

(6)“便民服务”一章中,对便民服务中心、商务商贸网点、停车场和公用事业服务单位的规划设置与服务管理提出相应要求,对电子商务服务构建、运行和管理进行了规范。

(7)“公共安全”一章,对村庄自然灾害综合防灾减灾组织和管理做出了规定,对社会治安管理、校园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做出了相应规范。

(8)“长效管理”一章,对公众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保障与监督提出相关要求。

五、试验验证

本标准参照相关上级的标准规范编制形成。一部分采用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内容,科学性及合理性已经得到证实。另一部分,则是通过调研、实地考察、讨论等过程,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先进性的做法,而固化于本标准中。

六、知识产权说明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等知识产权内容。

七、采标情况

无。

八、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

尚无。

九、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建议审批发布为推荐性地方标准。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篇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生态化、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民个体文明化的转型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改变村容村貌、乡村卫生环境,而且能够全面整合各种资源,打造特色村寨,提高生活品质,繁荣乡土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四个美”,即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庄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脉相承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延续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而且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实质,在尊重和把握其内在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而改善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美丽新农村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广大农民的安居工程、环境整治等方面入手,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是造福农民的利民工程,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众望所归、势在必行。

2 实施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实施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保护为重、生态优先、整合力量、协调推进、稳步实施的基本原则,应着重解决好理念确立、关系处理、措施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2.1 要确立现代实施理念

即以生态理念规划美丽乡村,以宜人理念建设美丽乡村,以文化理念融入美丽乡村,以实干理念实现美丽乡村。

2.2 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应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和强迫命令。要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组织专家论证、村民共同参与议事、上下结合的美丽乡村建设决策机制。

二是处理好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应是广大农民,各级政府要切合实际发挥协调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协调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

三是处理好政府财政奖补与农民筹资筹劳的关系。筹资筹劳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奖补是建立在农民自愿筹资筹劳基础上的,要先筹后补、不筹不补。应研究二者的量化问题,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

四是处理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要按照财政奖补制度设计要求执行,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将增量部分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以“普惠”保基本,以“特惠”保重点。

五是处理好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的关系。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一,要做到建设过程中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就应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坚持“点状推进”与“扇面发展”同时推进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等作一些一般性统一要求。要坚持一般指导和差异化分类指导相结合。

六是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的同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到城乡的差别,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安排。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努力推进其他相关改革,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以及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机制等。

2.3 要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美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强化责任意识。要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干部考核和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要科学制定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并成为规划的行家里手。农村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的地区规划和建设也应有所不同,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保护为重的原则。

三要加大资金投入。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比重,并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财政奖补资金的比重,以防因财政奖补资金不到位形成“半拉子”工程,以及向农民转嫁负担或形成新的村级债务。与此同时,还必须创新思维、多方筹集,形成多元化、多层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四要整合部门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支农项目资金,要制定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切实做到规范衔接、合理对接,集中财力建设美丽乡村。

五要完善推进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必须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在明确牵头部门的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要明确政府层级之间的职责定位,理顺各自责权关系,尤其应理顺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形成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篇4: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根据“十八大”中提出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体系,促使农村环境中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改变传统农村环境中“脏、乱、差”的现状,积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相关设施。其二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村文化落后、愚昧迷信等现象,促使文明、法制精神的落实;换句话说,农村整体环境在认知程度上要满足与城镇的一致性,而标识系统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已经成为城市系统中的标配,是缩小城乡功能规划的重要设施。

标识系统设计概述

标识系统(SIGN System)是现代城市中的标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它的建设主体为政府部门,通过标识系统可以明确的传递城市中的功能体内容、位置、方向等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像和符号等视觉元素;其功能类似于城市地图,在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中有大量的体现。但标识系统存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而这种系统性又形成了较强的独立特点,例如在交通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与写字楼内部的标识系统设计,就存在显著的区别。

事实上,标志作为一种信息传递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意义上所强调的“标识”与“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强调指示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指示物本身,前者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后者则仅仅表明立场;相比较而言,标识不需要刻意的记忆,依靠丰富的形象化内容,可以快速的让人理解并应用。所以,标识系统设计的目的,要满足系统构成物的信息传递功能。

标识系统的发展过程与文字学、信息学、材料学等有密切的关系,早期人们并没有标识系统化的概念,但基于对环境了解的需求,会采取一定的主动认知方式。如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以树木、庙宇、山体等作为识别环境的参照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早期的标识系统,但是无法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作为一种功能集合体出现,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所形成的新型空间,在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求的同时,也提出了便捷性的需求。换句话说,城市功能越多,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就越困难,需要一种可以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信息传递系统;而这正是标识系统设计出现的前提。

发展至今,标识系统设计已经广泛地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在公共场所中的禁烟标志,其设计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其他诸如交通标识、警告标识、指示标识等,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宽泛,如公共环境(机场、车站、广场)、机构内部(企业、单位、政府),通过有效的标志系统引导,可以避免人们浪费时间和资源,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我国乡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的必要性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在不断发展,但农村市场的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由于缺乏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导致教育发展缓慢,就目前来说,我国农村基本消除了贫困人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已经为改造农村环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质上说,农村与城市属于不同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农村从事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则为第二、三产业为主,土地资源是主要的区分依据。城市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完善,而我国农村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下,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体”,在小农思维的影响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家庭环境的完善,而不关心生存环境的改善。分析之下不难发现,这与农村缺乏组织性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农村与城市的交流日渐频繁,硬件设施的缺失是最明显的差距。相对应的,硬件是实现环境功能的基础,农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生态自然环境的改良、卫生防疫能力增强以及建筑整体规划设计水平的提升,还要加强公益性投入,引入标识系统,以加强乡村优势的对外传播,因此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美丽乡村”的另一层含义是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如各地的生态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农业发展,已经构成实际的旅游产业格局。如果缺乏标识系统,人们进入乡村环境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或不能及时找到功能设施(如厕所、车站、餐馆等),减弱了对美丽乡村的认可度。

我国乡村环境中标识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构建“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性计划,也是城镇化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并引入社会共识度较高的元素,提高文明性。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环境现状,在标识系统设计方面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统一的标识设计,这也是乡村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例如墙体粉刷后简单的书写标语,绘制图案,相同功能的标识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方式,给人一种凌乱、临时和碍眼的感觉。

其次,标识设施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在一些乡村环境中的标识设施大多是随意建设的,材质多种多样,如木料、塑料、石材以及其他废弃料,长时间缺乏维护清理,字迹模糊甚至腐蚀、破坏。

再次,标识设计不够很好的体现项目的内容,与实际的内容脱节,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好多人觉得标志就是一个图形而已,只要好看就可以了,但是有时候却不能很好的体现核心的内容。

农村环境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乡村作为农村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主要通过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关系实现功能连接,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简单地说,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陌生感,与信息传递的中断有直接关系。

在农村环境中构建标识系统,不同乡村之间可以根据文化特点、习俗信仰展开统一的规划设计,使其在区域中独树一帜,增加乡村自身的魅力。这不仅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同时也是一种主动开放的姿态,标识的出现对人们的引导作用很大,尤其在城乡交流的过程中,城镇人口进入农村环境才不会有陌生感,优秀的标识系统设计也是直观的视觉吸引元素,促使游览者有更好的体验和记忆。例如近年来不断开放的生态农村项目,优美的乡村环境游览在标识的指引下更有特色和效率。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环境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构建

1.突出系统化

系统化是标识设计的核心特征,严格地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标志”可以构成标识的作用,系统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无论以固定空间为对象,还是以某一动态体系为对象,整体性都是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例如,在乡村环境中往往存在较为复杂的道路,如果按照城市交通标识系统的设计形式展开,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但可以将整个村落看作一个整体,在道路分歧点通过服务内容、方向指示等形式,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系统化就是将标志设计科学地引入到乡村环境建设中,通过色彩、形态、字体等统一形式,提醒人们空间位置。

2.体现个性化

当下是一个重视个性发展的时代,如果仅从标识系统的功能性去考虑,很难实现被大众认可的效果。而农村环境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不同的村落中散落着文化传奇和自然美景,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千篇一律的标识系统设计现象,要根据区域特色、丰富习惯、物产特点等综合思考。

首先,从色彩角度去选择。色彩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元素,在对感官产生刺激的同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情感。通过正确的“色彩语言”描述,可以更加突出乡村的特点。举例说明,在古建筑较为丰富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标志设计可以采取古朴质感的色彩,并配合个性化的古建筑形状指示牌、休息厅等内容,增强人们都感受,强化认同感,仿佛置身与一个与世隔绝的古代村落;此外,还可以根据乡村文化特点、农产品、风景特色等进行个性标识设计,如主要的草莓种植区,可以将标识设计为草莓形状,选择卡通字体等。

总体而言,标识系统设计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设施,也是乡村环境改良的“催化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篇5: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组

二〇一八年一月

《美丽乡村党建工作规范》标准编制说明

一、制订本标准的必要性

近年来,基层党组织在平利县美丽乡村建设中引领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进取,使群众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得到改观,文明风尚不断加强,党员在基层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等起到带头作用,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使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得以有效巩固和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引领作用,更好的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助推全面治党向基层延伸,推动党的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制定《美丽乡村党建工作规范》势在必行。

二、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

《美丽乡村党建工作规范》地方标准的编制是在遵循标准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立足平利现状,紧紧围绕上级党组织要求,结合平利县美丽乡村建设,本着规范性与实用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尽可能使标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分明,文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内容完整适用,主要遵从以下原则:

1、规范性原则。本标准的整体结构形式按照GB/1.1-2009《标准化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规范性要求编制。

2、适用性原则。实用、普适、兼容;定性与定量相结

合。

3、先进性原则。立足平利县现状,在严格遵循上级党组织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如何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水平,壮大党组织力量,基层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三、主要技术指标说明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标准共分11章66条,涵盖了我县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组织、队伍、制度、场所、工作运行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1、标准规定了以下内容和要求:

①目的:意在指导我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②适用范围:适用于平利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组织生活、工作运行、经费保障、场所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③术语及定义:着重描述了美丽乡村党建、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四议两公开、第一书记的概念。

2、主要技术指标确定依据: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有关规定,采纳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质监局《陕西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办法(试行)》和安康市组织部《关于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指标,结合平利县实际,以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主线,以实现“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为目标,形成以标准化支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本标准引用的主要文件有:

《中国共产党章程》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侧》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 《陕西省发展党员工作规程(试行)》 《陕西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办法》 《安康市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 《平利县村级干部任职补贴发放暂行办法》 《平利县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暂行办法》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DB61/T922-2015

四、预期效益

通过制定发布《美丽党建工作规范》,指导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用党建工作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风尚美、生活美”的五美乡村。

2018年月12日

篇6: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美丽中国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农村不变成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深入回应了这一课题,明确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必将更好夯实乡土中国的文化底蕴,让美丽乡村涵养更多文明的源头活水。

那广袤的乡土,有无数赤子的乡愁。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较为突出。有的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但生态环境污染了、人文氛围淡化了,有的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有的地区还有“文化饥渴”“文化沙漠”。正因此,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契合中央要求,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契合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

建设美丽乡村,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既然“草根英雄”辈出,不妨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面对居住分散、人口流动等情势,何妨多采用新媒体让核心价值无远弗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型农民等不同群体,尤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应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久久为功。

建设美丽乡村,应紧紧把握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这个重点。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改造基础设施,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整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风醇物厚的乡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美丽乡村才能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上一篇:课程领导力论文下一篇:外来施工方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