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地区大型漏失井处理技术

2023-01-13

钻进放空型漏失和裂缝性漏失是陇东区块常见的两种漏失类型[1]。现场施工过程中过对填充材料的尺寸进行优选, 填充方法进行改进, 大幅度的提高了钻进放空型漏失井填充效率;常规堵漏体系或材料很难在裂缝开口尺寸大、地层水活跃的漏失通道内实现架桥、填充、滞留, 所以堵漏成功率较低[2,3,4]。现场在几口大型裂缝性漏失井中通过对新型堵漏技术的应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新型堵漏技术现场实验

1. 高强度米石挤压堵漏尾随注水泥技术

针对裂缝开口较宽、地层水较活跃的漏失井, 采用米石塞体挤压后尾随注水泥, 有效提高了堵漏成功率。米石塞体配方为:清水+0.6%高分子凝胶+10%桥塞堵剂+20%重晶石粉+6%米石, 配比后入井液密度达到1.25g/cm3左右, 以达到完全悬浮米石的目的。

2.3H承压堵漏技术

针对多个漏点的裂缝性漏失井在经过常规堵漏施工后出现反复漏失的现象, 实验了3H堵漏材料, 结合关井挤封工艺, 很好的提高漏层承压能力, 为后续转化钻井液体系及提高密度做好铺垫。3H堵漏体系配方为:清水+15%-20%3H+10%QD-2+10%QD-3+50%重晶石。

3. 环空倒入石子填充漏层技术

针对采用的从钻具内送入石子填充漏层技术存在填充时间长、易堵钻具、填充效率低的问题, 改进了石子填充技术, 将钻具内送入石子改为从环空倒入石子, 使其自由落体至井底, 同时根据漏层内容积大小, 合理选择不同尺寸的填充材料 (砖块、石子等) 。堵漏时间大幅度降低。

4. 钻具下穿漏层注水泥堵漏技术

针对存在多个漏点的漏井, 且漏失后静液面低于200米, 漏点间距离较近 (小于30米) , 尤其是上层漏点的漏失量明显大于下层漏点漏失量的漏井, 将注速凝水泥技术进行改进, 由以往的钻具在漏层上施工改为钻具下穿漏层施工。

二、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1. 高强度米石挤压堵漏尾随注水泥技术应用

现场采用高强度米石塞体关井挤封实验2口井都取得成功, 从图1可以看出施工后漏层承压能力能够提高至6-8MPa, 为后续的挤水泥堵漏打下坚实的基础。尾随挤水泥施工后, 井筒内水泥塞长度可以通过挤入量来控制合适的长度, 同时漏层处可以有效成塞, 水泥塞连续, 钻穿水泥塞无漏失现象。

2.3H承压堵漏技术应用

西平6井钻穿洛河后, 多次漏失复发, 现场实验3H承压堵漏技术。使用3H前用常规堵漏浆只能挤封到1MPa, 稳压时间只有10秒左右, 当密度上升至1.08g/cm3直接失返。使用3H堵漏后, 压力能在3.8MPa稳压10分钟以上, 密度提高至1.2g/cm3, 无漏失。这充分证明3H封堵压力敏感地层效果显著, 能有效提高地层的承压能力。

3. 环空倒入石子填充漏层技术应用

从上表统计可以看出, 与钻具内送入石子相比, 环空倒入石子平均填充每吨石子节约1.1小时, 极大的提高了填充效率。

4. 钻具下穿漏层注水泥堵漏技术应用

镇271-2井, 分别钻至940米、952米发生失返性漏失, 钻具下至955米, 开始注速凝水泥堵漏, 施工过程始终未返出泥浆, 施工结束后起钻候凝7小时, 下钻钻水泥塞, 水泥塞段为926-955米, 且水泥塞连续, 钻水泥塞过程无漏失现象, 达到本次堵漏目的。

使用该技术, 可以确定主漏点的位置, 水泥进入漏层方式由原来的从上灌入漏层变为了从下推入漏层, 降低了液柱压力, 实现水泥浆匀速上推, 在不受水泥浆压力的情况下自由进入漏层, 降低了漏层水泥浆漏失量, 使漏层段成塞更均匀, 避免了以往的漏点上面有塞, 漏点无塞, 为更好的成塞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论

1.采用高强度米石塞体挤压堵漏尾随注水泥技术可有效提高漏层承压能力, 同时漏层成塞率高。

2.3H承压堵漏技术封堵压力敏感地层效果显著, 能很好提高漏层承压能力。

3.采用环空填充石子技术, 能大幅度缩短填充时间, 提高填充效率, 从而降低放空型漏失井堵漏时间和成本。

4.针对存在多个漏点的裂缝性漏失, 采用钻具穿漏层注水泥技术, 能保证成塞几率, 达到同时封堵多个漏层的目的。

摘要:陇东区块大型漏失井普遍存在地层水活跃, 漏失静液面低, 漏层承压能力弱等特点。针对部分漏失井存在漏层空间大、堵漏材料无法架桥滞留、注水泥漏层处不成塞的现象。现场实验了环空送入石子填充技术、高强度米石挤压堵漏技术、3H承压堵漏技术、钻具下穿漏层注水泥堵漏技术, 从而提高了大型漏失井堵漏成功率, 大幅度降低了堵漏损失时间和成本。以上堵漏技术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关键词:陇东区块,漏失井,堵漏材料,堵漏技术

参考文献

[1] 杨振杰, 岳砚华, 张建卿, 等·注水泥堵漏过程中水泥塞形成高度及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天然气工业, 2005;25 (6) :49-51.

[2] 王中华.复杂漏失地层堵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外能源, 2014;19 (1) :39-48.

[3] 薛玉志, 刘振东, 唐代绪, 等·裂缝性地层堵漏配方及规律性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 2009;26 (6) :28-30.

[4] 屈东升, 曾尚华, 曾庆旭·严重漏失无返型井漏的分析与治理[J]·钻采工艺, 2001;24 (4) :18-20.

上一篇:探究有效提升企业财务会计效率的策略下一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