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术前用药

2022-09-12

手术, 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同时对机体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创伤, 手术创伤及其引发的病理过程均可对机体造成损伤, 而手术中炎症介质的释放很容易导致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感染。患者在手术中是否应当使用抗菌药物这一问题已是麻醉界争论已久的问题。

1 手术对机体的反应

手术可以引发神经内分泌等应激反应, 一方面可使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成负氮平衡状态, 加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 并可促发多种炎症介质释放;另一方面, 手术创伤使肝、肾血流及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 这些因素均可造成肝、肾等脏器以及免疫功能的下降;此外, 手术创伤可使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含量升高, 使弹性蛋白、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组织间质成分水解, 破坏凝血纤溶系统与网状内皮系统的平衡[1]。

2 手术对机体的损伤

重大手术创伤、严重外伤、休克、感染、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脓毒血症等都是影响患者脏器功能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均可激活机体内参与全身炎症反应的多种炎症介质, 首先在局部发生炎症反应, 在如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的继续刺激下, 局部炎症反应不断扩大, 使白细胞过度激活, 从而使血管内皮、基底膜及各器官组织受到损伤, 活化的白细胞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及溶酶体酶, 可直接破坏细胞膜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 加重机体各脏器的损伤, 引起全身炎症反应[2]。严重的炎症反应是对脏器功能损害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3 术前用药的药理作用

虽然不同患者之间病情千变万化, 但是炎症反应的活化、释放炎症因子这个过程及发生发展机制均是相同的, 如果能够在早期阻断炎性细胞的活化或者降低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 肯定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乌司他丁作为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 对水解蛋白酶、弹性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毒性蛋白酶均有抑制作用, 而且还能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表明, 对于存在发生炎症危险因素的患者, 预防性使用乌司他丁可以有效预防或控制炎症的发生, 在对手术中脏器功能的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目前已经可以肯定, 像乌司他丁这类的炎症反应调节药物对于创伤造成的脏器损伤是有保护作用的, 其前景看好。经查阅医嘱后发现, 基本上所有手术患者都在手术之前使用了抗菌药物, 如力勉、孟德新、百定等常用的抗菌药物。这样一来, 就可以降低手术中炎症反应发生的发生几率。

4 术前用药的意义

按常理来说, 手术中可以使用一些抗菌药物, 但由于没有相关数据表明患者在手术中使用此类药物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为了避免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 对手术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有所限制。这样一来, 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 术前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就成了控制炎症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有感染或可能预见感染的患者来说, 在手术之前就要对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以预防在已感染的基础上再次受到手术刺激而产生过强的炎症反应或者发生新的炎症反应。但是炎症反应的早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预防性的采取措施、预防性用药保护脏器功能的理念还并不为很多医生所接受, 传统的“出现问题再处理”的观念仍然主导着很多医生的临床处理措施, 理念的转变要依赖于知识的更新, 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才能满足更高要求病人的需要, 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 这就需要医生和临床药师多交流、多沟通, 以便于药学工作者研发更有效的药物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虽然在手术过程中观察不到也监测不到炎症反应, 但是过度炎症反应造成的器官功能的损伤会在术现出来, 等到脏器功能发生损伤后再进行处理, 就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了, 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医疗资源, 患者的预后也可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因此预防性用药可以防患于未然, 大大改善危重病人患者的预后。

摘要:如何对手术中过度炎症反应进行合理调控一直是近几十年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结合实际工作, 将术前用药的一些看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术前用药

参考文献

[1] 胡行前, 王彤.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与腹腔镜手术的关系[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2005, 32 (5) :393~397.

[2] 刘毅, 邓小明, 李金宝.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和晚期中性粒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3:11.

[3] 吴向东, 黄伟, 万献尧.医用乌司他丁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16 (8) :154~156.

上一篇: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下一篇:基于节约型理念的居住区景观施工成本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