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法律维权内容

2022-07-09

第一篇:老年法律维权内容

老年人法律维权典型案例

一、“托老”需要进行明确约定

案例:73岁的刘大爷日前将其所住的养老院起诉到法院,原因是养老院对其进行了严重的人身损害。原来,刘大爷喜好喝酒,经常是酒后言行失常。一天,出外酗酒归来的刘大爷追打服务人员并辱骂其他老人,养老院于是将他强行绑在床上睡觉,结果导致刘大爷双手腕及背部软组织挫伤。法官认为,虽然刘大爷外出酗酒,但养老院应当采取妥善的方式以避免刘大爷发生意外,不应该用粗暴的捆绑方式限制刘大爷,从而造成其受伤的后果,因此判决养老院承担全部责任。

律师分析:虽然现行法律并没有要求老人或家属与养老院必须签订明确的“托老”合同,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年人或家属必须要与养老院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对养老院应履行何种程度的看护义务要有明确约定,不能只达成口头协议。这样,老年人在出了意外或者受到伤害,双方就有明确的责任了。

二、订立遗嘱别侵害了弱者权益

案例:郑某与丈夫刘某育有一女,又于早年收养一两岁男孩郭某。因丈夫早逝,郑某一人含辛茹苦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郭某无意中得知自己的身世,对养母的态度从此一落千丈。今年1月底,郭某在与其子外出置办年货时,不小心滑入路边深沟,被送往医院。在住院治疗期间,郭某立下遗嘱一份,将个人全部财产(3间房屋、5万元存款)归其子继承。后其因医治无效于10日后死亡。

今年3月底,已86岁高龄的郑某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重新分割遗产。法院经审理认为,郭某生前所立遗嘱虽然合法有效,但原告与郭某系养母子关系,实际上多年来一直依靠郭某赡养。郭某死亡后,老人已没有生活来源,且年近九旬,丧失了劳动能力,根据我国《继承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遗嘱继承应当对没有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额,剩余遗产按遗嘱继承。据此,法院判决被告郭某之子返还郑某遗产2万元、房屋1间。

律师分析:我国法律在赋予公民用遗嘱处分自己财产权利的同时,也对公民行使这种处分权作了必要的限制。我国《继承法》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里也规定:“遗嘱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上述条文属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公民在立遗嘱时必须执行。

三、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案例:老黄由于老伴去世多年,于是在5年前请了同样丧偶的李阿姨做保姆。时间长了,老黄和李阿姨相互感觉也很不错,可要结为夫妻,两人却又顾虑重重。今年年初,老黄带着李阿姨去外地旅游时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在医院死亡。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同意赔偿12万元。这时,老黄的儿子匆匆赶来办理手续,并且要求李阿姨返还收到的赔偿款。而李阿姨却认为,自己照顾了老黄这么多年,老黄的赔偿金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么,作为非配偶身份的同居者,李阿姨应该得到这笔钱吗?

律师分析:我国《婚姻法》规定,在1994年2月1日后,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同居关系处理。所以,老黄和李阿姨的关系属于同居关系而非婚姻关系。同居关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同居期间的财产问题由当事人双方协商处理,原则上双方的财产各自归各自,不发生法律上的共有关系。因此李阿姨应该返还赔偿款,此赔偿款应作为老黄的遗产由儿女进行继承。

四、再婚配偶婚前财产不属共同财产

案例:1998年,45岁的杨阿姨带着自己两个年少的孩子和58岁的老李再婚了。去年2

月,身体一向健康的老李突然得了癌症,三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 老李的后事处理完毕后,他的五个儿女和杨阿姨聚在了一起。老李的子女认为,该房是自己亲生母亲在世时和父亲一同购买的,与杨阿姨无关。如果杨阿姨要继续住在这里,可以掏钱买下来。杨阿姨则认为自己和老李是合法夫妻,自己至少应该有一半的房产,而且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老李的继子,也有权分得遗产。那么,这个房子到底该如何分配呢?

律师分析: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在老李的前妻去世后,他前妻所拥有的那一半房屋由老李和他的5个子女共同继承,另一半房产则属于老李的个人财产。 由于该房屋属于老李的份额是其在再婚前已经取得的财产,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属于其婚前个人财产,而非他与杨阿姨的共同财产。因此老李死后,杨阿姨只能和老李的5个亲生子女和两个继子女共8人一起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共同分割属于老李的那份遗产。

五、养子女继承权如何判定

小时候父母将李小姐送人,由他人抚养长大。在李小姐亲生父母年老后,李小姐主动回到他们身边进行照顾,住院治疗的钱都是由李小姐支付,并且在两位老人去世后出钱进行安葬。两位老人身后留下一处房产,一直由李小姐亲生妹妹住着,李小姐与其协商处理父母遗产问题,其说李小姐是别人的养女就没有对亲生父母遗产的继承权了。李小姐真的没有继承权了吗?

律师分析:李小姐由他人抚养长大,与亲生父母权利义务关系消除,不具有法定继承权人资格。但是她对亲生父母生前赡养较多,身后又妥善安葬,依法可恰当分得亲生父母的遗产。在此说明一下,作为养子女,对养父母是享有法定继承权的,由亲生父母处分得遗产,不影响该继承权的享有。如果亲生父母想把财产全部留给自己送养他人的子女,应通过立遗嘱方式进行处理。

六、继承纠纷 重在确定遗产

案例:王大爷老两口有俩儿子,2000年大儿子遇车祸身亡。王大爷也于2005年病故,留有房屋两套,存款10万元。王大爷过世后老伴随儿媳生活。两套房屋,一套暂由次子居住,另一套用于出租。2006年11月,小儿子私自将出租的房屋出售,并办理了过户手续。同年底,又将其居住的房屋过户到自己名下。知道此事后,王大娘要求小儿子返还其居住的房屋及卖房所得价款,遭拒。王大娘只得诉至法院。

律师分析:首先,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来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因此王大爷的遗产就只有一套房屋及6万元存款。

其次,确定继承人,无遗嘱就按法定继承来处理。配偶、子女、父母是第一顺序的继承人。根据《继承法》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也就是说,长子先于王大爷死亡,王大爷的孙子女可以取得代位继承权,继承他们父亲有权继承的份额。那么现在继承人就应该是王大娘、小儿子和大儿子的孩子三人。王大娘可以要求次子返还属于自己那份卖房所得款。

七、孙辈有无赡养规定?

案例:小王母亲早年去世,父亲老王将其兄妹四人抚养长大,其大哥2000年去世,有一个已成年的儿子王某,父亲老王有没有权利要求孙子王某承担赡养义务、支付赡养费?律师分析:子女赡养扶助父母是其应尽的法定义务,而面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而言,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则并非理所当然的就是法定的赡养义务人,只是在及特殊的情况下,子女无法履行应尽的赡养义务如子女死亡或者子女没有赡养能力时,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前面提到的“子女死亡”是指所有的子女都属于这

种情况,换言之,只要子女中还有人具备赡养能力,孙子女、外孙子女就无需承担赡养义务。

八、放弃继承权就可不赡养吗?

案例:贺大爷夫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随由于贺大爷夫妇生活,小儿子则“倒插门”。小儿子结婚时与父母签订协议:不要父母彩礼,不继承父母遗产,今后也不赡养双亲。后来贺大爷夫妇年老多病且失去劳动能力,加之老伴病情加重住进医院,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由于大儿子的经济收入也不高,也无法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贺大爷找到小儿子,要求他尽些赡养义务,并负担部分治疗费用,但被小儿子拒绝。无奈之下,贺大爷起诉到法院。法院认为,小儿子与以不要财物和放弃继承权为由,拒绝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违反了法律规定,与父母签订的协议不受法律保护,属无效协议。判决小儿子必须履行赡养父母义务并承担医疗费用。

九、老年人消费维权纠纷

案例:王大爷的房屋外墙漏水,想找一家维修公司维修。在看到某维修公司在青岛一知名报纸上打着“没有堵不住的防水,没有做不了渗漏”的广告后,王大爷遂请该维修公司维修。经过一番维修,维修公司说以后不会再漏水了,并在给王大爷的付款收据上写到,保修期一年。但一年后,王大爷的房屋又开始漏水,王大爷找维修公司理论,维修公司称,一年的保修期已过,维修公司对房屋漏水不在承担责任。无奈,王大爷起诉到法院。法院认为,维修公司在广告宣传时,打着“没有堵不住的防水,没有做不了渗漏”的广告,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实现广告上的防水堵漏效果,是虚假宣传,应当承担责任。判决由维修公司重新对房屋进行防水维修,并在五年内免费维修。

律师分析:本案中,认定维修公司存在欺诈行为的关键是当年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和维修公司的宣传材料。所以在进行维权时,关键是保存好这些宣传材料,在今后可能发生的纠纷中,作为证据使用。

十、房屋买卖需慎重

案例:某买房人看中了张大爷的房屋,想购买下来。买房人找到张大爷,提出23万元的价格购买房屋,张大爷同意,并与买房人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约定购房定金为1万元,买方违约无权收回定金,卖方违约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合同还约定,双方应予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到房产交易中心办理过户手续。合同签订当日,买房人向张大爷支付了买房款。后来,张大爷认识到房屋卖得便宜了,想反悔,要求双倍返还定金以代替交付房屋。买房人不同意,要求办理房屋过户。双方协商不成,买房人起诉到法院。法院认为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中未约定合同的解除条件,张大爷也不存在解除合同的法定理由,其应当继续履行合同义务,将房屋过户给买房人。

律师分析:房屋是个人或家庭的重要财产,在作出处分决定前,一定要慎重。为增加回旋余地,不妨在合同中增加解除条款,如在过户前卖方有权解除合同。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前,最好请法律专业人士进行审核把关。如果房屋的价值把握不准的,可以先委托评估公司进行价值评估,在处分决定前做好准备。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的意见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等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6-12-28 【生效日期】2016-12-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新华网

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民政厅(局)、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新疆高院兵团分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进一步加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特提出本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明确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老龄工作、推动老龄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利益诉求呈多元化趋势,依法维权意识愈发强烈。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法律维权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针对老年人的财产、赡养、婚姻、诈骗和非法集资等侵权案件时有发生,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仍需加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积极行动,是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工作创新,加大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努力开创老年法律维权工作新局面,促进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围绕老年人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财产、赡养、婚姻等问题,为老年人提供优先、及时、便利、高效的法律维权服务。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老年法律维权工作实践,引导司法人员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实效。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推动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理念、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主要任务分工

(一)各级人民法院要为老年维权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对老年人因追索赡养费、扶养费、养老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费等提出的诉讼要通过繁简分流,严格遵守审限要求,缩短涉老案件审理时间,实行快立、快审、快结。加大对老年人的举证指导,积极提供帮助,提高老年人应诉、参诉能力。加强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司法救助,及时办理案件受理费的减、缓、免审批手续。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预约立案、上门立案等服务,开展就近开庭、巡回审判等工作。在有条件的中基层人民法院设立“老年维权合议庭”,对老年人常见的婚姻、赡养、合同等纠纷,加大调解力度和教育引导,对于调解不成的,要在司法裁判中依法重点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对虐待、遗弃老年人构成犯罪的,严格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各级检察机关要在刑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加强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综合发挥惩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职能作用。改进办案方式方法,对老年人控告、举报、申诉案件,要依法快速办理,缩短办理周期。进一步加大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职务犯罪行为查办力度。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履行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职能时,体现对老年人的特殊保护,做到依法少捕、慎诉、少羁押。依法保障老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诉讼权利,逐步探索老年人强制辩护制度。积极发挥基层检察室作用,通过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等手段,督促派出法庭、派出所等加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

(三)各级公安机关对老年人的申诉、报警和求助,要做到反映迅速、处置妥当。加大打击力度,依法惩处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老年人财物和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在交管、治安、户政、出入境等窗口单位完善老年人扶助举措,配置适老化设施设备,提供预约等照顾性服务。关注辖区内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指导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依托基层派出所和警务室,大力宣传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常识,提高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各级民政部门要在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逐步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加快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规范养老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大力发展老年社会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老年法律维权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在城乡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志愿服务。

(五)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老年人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人群,推动进一步降低门槛,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逐步将法律援助对象扩展到低收入、高龄、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机制,简化手续、程序,加快办理速度。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加强基层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点建设。加强“12348”法律服务热线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开设针对老年人的维权热线,实行电话和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方便老年人咨询和申请法律援助。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积极为老年人提供诉讼代理及法律咨询、代书、调解、公证、司法鉴定等诉讼和非诉讼法律服务。发挥人民调解化解民间纠纷的作用,组织、指导广大人民调解组织及时化解涉及老年人的婚姻、继承、赡养等矛盾纠纷。

(六)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做好老年法律维权工作。要结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加快推动出台或修订地方性法规和配套政策。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加大政策创制力度。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入住医养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依法维护老年人享受社会优待的权利,逐步拓展同等优待范围。要进一步规范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强化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发挥基层老年协会在调处家庭赡养等涉老矛盾纠纷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注重宣传引导。要把老年法律维权相关内容融入到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普法宣传教育之中,大力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各级老龄工作机构、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司法行政机关要结合自身职责,依托各类媒体平台加大老年法律维权宣传力度。在敬老月、老年节期间,要广泛开展老年人维权、法律援助服务等现场咨询或宣传活动。要重视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优待政策和典型案例,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广大老年人依法维权意识。

(二)深化协作配合。要加强联系沟通,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和定期沟通机制,安排有关人员负责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的信息联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要聚焦工作难点,探索开展老年人监护工作,推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加强农村留守老年人法律维权工作的有效机制,深入开展老年公益维权服务示范站创建活动。有条件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指定专人或设立专门小组负责老年法律维权工作。

(三)加强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调查研究梳理老年人维护自身权益的合理诉求,排查盲区和薄弱环节,明晰工作目标,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成效。要关注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不断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四)强化监督检查。要建立定期督查制度,经常对本系统、本单位开展老年法律维权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各级老龄工作机构要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相关要求,协同相关部门做好本地区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各级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司法行政机关要全力配合,确保监督检查不走过场、产生实效。

(五)完善激励措施。国家和省一级老龄工作机构要积极协调,组织开展老年法律维权工作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发挥榜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开展法治宣传的先进典型,激发和调动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老年法律维权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老年人、尊重老年人、扶助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全国老龄办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民政部 司法部

2016年12月28日

第三篇: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作用积极推进老年维权工作

近两年来,潜山县司法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维护老年人权益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抓机制、抓服务、抓拓展,积极完善老年人维权工作机制,形成老年人权益大维权格局。两年来共接待涉老法律咨询982人次,接听法律咨询专线涉老法律咨询687人次,办理涉老民事代理诉讼案件29件,较发维护了了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老年人维权长效工作机制。

我局非常重视对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工作,将老年人确定为重点工作对象,将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并积极拓宽老年人法律援助范围。将老年人赡养纠纷等老年人常见法律问题明确列为援助事项,对老年人各类法律援助申请,简化程序环节,放宽受理范围,减免经济审查。同时,由于涉老问题复杂琐碎、面广量大,为把老年人维权工作落到实处,县法律援助中心与老龄委、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遇到重大或复杂问题,由相关部门一起协商、联合办理,形成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合力,只要老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就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关注。

二、健全维权网络,畅通老年人寻求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 为方便老年人维权,我局积极构建维权网络,在全县16个乡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185个村(社区)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并且依托老龄委、残联、妇联等行业、部门建立了5家法律援助工作站,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方便了老年人就近、及时申请法律援助,畅通了老年人维权渠道,为老年人法律 1

援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行便民、利民措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为满足老年人法律援助需求,全县各级法律服务机构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三优先”(即优先接待、优先解答、优先受理)的法律援助服务。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由就近的街道、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进行初审并指导办理申请手续后,直接报县法律援助中心批准办理,只要符合援助条件的,一律当场审查,当场受理。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实行预约制度,上门为其办理申请手续,减少老年人来回奔波之苦。潜山县梅城镇81岁的居民陈淑华房屋因财富广场拆迁安置,三年多没有拿到相关房地产权证,四处上访,经人指点,申请了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律师不仅为其代为诉讼,解决了权益之争,还主动与开发商、土地房管联系,代为办理相关权证,送到了陈淑华老人手中,陈淑华逢人就说:“共产党好,法律援助好”。 潜山县某局退休干部李英兰,退休十年拿不到退休金,无奈之下,来到潜山县法律援助中心,要求提供法律援助。潜山县法律援助受理后,及时报请有关领导协调,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法律援助律师据理力争,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李英兰领回了补发的10年退休工资,并从2008年1月1日起享受退休待遇。这起历时十年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句号,省、市主要媒体均报道了这一典型案件。

四、采取非诉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尽力促进老年人家庭生活和谐。

老年人权益纠纷大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如果通过诉讼解决这类纠纷,有时候不仅矛盾纠纷得不到彻底解决,还容易引起激化,导致老年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从案情分类来看,老年人寻求法

律援助,多数是因为养老、医疗、家庭矛盾、遗嘱建立等问题,通过调解、和解这种低成本的非诉讼援助方式,灵活快捷地解决此类纠纷非常重要。如在赡养纠纷中,老年人因为与子女无法融洽相处,发生矛盾后往往处于被孤立状态,考虑到老年人更需要家庭的温暖,援助律师充分尊重老年人既要保护自身权益,又想维护家庭和睦的意愿,尽力采取非诉调解方式予以妥善解决,以心理师和“老娘舅”的身份来调解纠纷,通过用心与老年人交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与其子女沟通,耐心细致讲解和劝说,使子女们尽可能的与老年人和睦相处,让老年人享受家庭的温暖,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了家庭矛盾的激化,维护了老年人的家庭关系,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更大大减少了老年人的诉累。

五、加强监督,努力抓好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质量

近两年来我局加大工作力度,突出抓好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关。要求各级法律服务机构在选派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工作人员上,必须坚持“四有”标准,即:指派有较强法律业务能力的、有较强工作责任感的、有服务老年人热情的、有不怕权势和压力的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老年人案件提供法律援助。同时,认真落实案件质量监督制度,加强管理,进行案件办理动态跟踪监督,实时了解案件的办理情况,通过回访当事人、旁听案件、检查案卷等方式,切实保证案件质量,最大限度地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得到维护。对老年人维权中出现的疑难复杂问题,及时组织专家律师集体讨论,进行情况分析、案情研讨。对涉及多家单位职责的,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妥善解决老年人涉法维权问题。近十年来无一例投诉情况。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两年来,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涉老法律法规,积极反映老年人的要求,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列入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舆论来宣传、引导老年人法律维权工作,积极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与新闻媒体合作,报道涉及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对民众进行老年人维权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律援助“进农村”、“进社区”、组织广场咨询、发放援助卡、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题咨询宣传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老年人的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增强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我省法律援助机构在工作中还注重加大宣传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强化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治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潜山县司法局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老年人的权利、受侵害的事实、保护)分析和研究了形成的原因和现在的变化,结合实践和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保护老年人权益和应对问题的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

在对各种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有关老年人的权益保护从法律和实践进行了分述。

正文:

对于人口老龄化,国际通用标准是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采用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在未来二三十年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总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7.5%增长到14%。预计到204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中国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20年前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其间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 ①

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来,有关老年人的案件以年7%的速度直线上升,且涉案范围由过去较单一的赡养纠纷发展到析产、收养、侵权、侮辱、继承、再婚、虐待等诉讼案件;在城镇因企业改制和经营不善引起的劳保工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纠纷,在农村因侵害老年人土地承包经营权、征迁等纠纷日益增加。与老年人有关的案件无论是数量的上升趋势,以及涉案范围的扩大令人担忧。

一、老年人的基本权利。

1、受赡养权 :指老年人有受到赡养的权利。

根据《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老年人的配偶、老年人的成年子女、老年人的弟妹、等三类亲属对老年人负有赡养、扶养义务。一般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没有赡养的义务,但当老年人的子女全部死亡或生存的子女没有赡养能力时,老年人成年的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就有赡养的义务。另外,赡养人的配偶对老年人虽没有赡养义务,但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第3款规定:“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上述的赡养包括对老年人进行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三大方面。

(1)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包括:对无经济收入或收入较低的老年人,赡养人要支付必要的生活费,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对缺少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年葂罶包地,赡养人有义务耕种,并照顾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2)对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主要指:当老年人因患病卧床,行动不便或患老年痴呆症等原因,致使生活不能自理时,赡养人要照顾老年人日常饮食起居。 (3)精神上的慰藉,主要指:赡养人应尽力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愉快、舒畅。现实生活中,对老年人精神上的赡养容易被忽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将成为主要的赡养内容。

2、生活保障权。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和社会应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对老年人的社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住房保障、老年教育、法律援助等内容。

3、婚姻自由权包括结婚和离婚两个方面的自由。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失。”

现在,有些老年人的子女或亲属从经济利益,或为钱财或为住房等私利考虑,干涉老年人再婚,这都是违法的行为。另外,老年人的离婚自由也昧不可忽视的问题。当老年人与配偶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婚姻关系无法维持的情况下,法事人有权提出解除婚姻关系或其他亲属不能因为父母年老而忽视他们的感情需要,反对父母离婚。

4、自主处分财产权:包括生前的处分权和处分遗产的权利。

老年人对自己所有的私房享有房产权或房屋租赁权,可以自己居住使用,也可以依法赠与、出卖给他人,子女或其他亲属不得侵犯。对动产可依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处分。

老年人对其生前积累的财产,有根据自己心愿、子女和配偶对自己的关怀与照顾的情况,决定由一人或数人继承自己的遗产以及他们的继承份额,或者决定把自己生前积累的财产无偿赠送给他人的权利。

5、 继承权。

老年人作为配偶、子女的法律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在配偶、子女死亡时享受依法继承的权利。尤其是,女性老年人享有依法继承其男性老年配偶遗产的权利。

二、侵害老年人权利的现象。

(一)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

如侵权人直接占有老年人的现金、房产、存折、债券、股票、抚恤金等,成为近年来侵占老年人财产的一种趋势。

尤其是借款行为发生在父母子女之间时,借债时不打借条,是老年人的致命弱点,这看起来是对家庭成员的信任,但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极易造成侵权人有恃无恐的赖账,老年人因为手中没有借条,在诉讼时取证艰难。

(二)对老年人人身权利的侵害。

部分子女道德伦丧,只知向老年人索取,却不愿回报老年人。 有的儿媳、女婿视自家人为自己人,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为外人,不赡养甚至虐待,有的儿子、女儿抱着息事宁人甚至是不闻不问的态度,使父母饱受委屈。

实际上没诉诸法律的虐待现象是无法统计的数字,因为很多老年人即使受到虐待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造成隐性虐待较多的情况。子女间非正常攀比,使老年人生活无着落,甚至在法院已作出判决的情况下暴力拒养。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再婚再婚现象的增加,和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加大,继父、继母的权利经常被忽视甚至故意侵害,在局部出现了冲突加剧的现象。 在老年人再婚时并未取得子女支持的家庭中,“外来者”的权利往往不被重视。以往的矛盾多发生在赡养问题上,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再婚群体的增加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一些子女故意将本可以调和的孩子教育、生活习惯等琐碎矛盾激化,表面上虽然“不反对”老年人再婚,却使再婚老年人得不到同居探望的权利甚至于剥夺起码的“探视权”、“悼念权”。

(三)常被遗忘的“精神赡养”。

一些晚辈虽然付给老年人一定的赡养费,但是有意或无意间孤立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长期不探视或少探视老年人,使老年人处在一种孤独、凄凉的境地。

现在,很多老年人已经不满足于每个月那点赡养费,要求儿女们还要尽看望自己的义务,老年人有过正常人生活的权利,也有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权利。

(四)来自单位或社会的有关福利保障方面的问题。

包括养老金和其他待遇保障问题、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医疗待遇问题等等。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在此前包括退休在内的福利保障都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单位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破产或消失,有很多城镇的老年人就因此失去了相应的福利保障。更有不少老年人没有参加过工作,也就没有任何保障。 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社会保险或福利。

(五)其他侵害老年人权益的问题。

1、长期患有各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处境堪忧,他们的维权之路更加艰难。

很多医院都发生过送老年人到医院后家属逃跑的事情。有些人将家里生病的老年人送进最便宜的病房床位后,便不再让医生给老年人打针用药,不愿为老年人多花一分钱。有的老年人长期患病,花费较高,一些自私的年轻人便将此种经济支出视为“奢侈”,认为“早晚都是死”。老年人有看病治疗的权利,遗弃、虐待患病老年人是严重犯罪行为,但是他们的维权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

侵权人利用老年人的病情如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瘫痪在床而侵占、骗占老年人住房、财产的现象也并不少有。

2、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单一落后,导致老年人年老时受制于子女和晚辈。

绝大部分老年人至今仍靠子女扶养,他们年轻时扶养子女,为子女上学、结婚耗尽了全部积蓄,有的老年人甚至把住房也全部让给了子女。由于养老保险体制不健全,老年人不少没有经济来源,完全受制于子女,致使有的子女视老年人为负担,老年人在家里经常受气。

特别是在农村,生活条件较差,许多老年人大多居住在村庄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与城镇老人呼吁精神赡养不同,农村老年人虽然也希望儿女精神赡养,但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是只要生活有保障,不致挨饿受冻就很满足了。农村老年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中很多人因年老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只能完全依赖子女,没有其他出路,这是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一个显著区别。

3、老年人在退休后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常常只是在家庭的范围内活动,对现在社会的情况不太了解,也容易被别人的关心和热情所打动。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上当或者受到伤害。

4、老年人自身的问题所导致的老无所养。

因老年人年轻时不孝、行为不轨引起其子女和亲人的反感,在老年人需要子女和亲人的扶助的时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尤其以男性居多,而且难以处理。 有时因老年人本身性格怪僻或存在道德问题以至子女不愿意对其进行照顾或赡养。

三、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救济。

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我国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从宪法、法、婚姻法、继承法、刑法、行政法到众多地方性法规都有关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

实际生活中,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早在1996年就已颁布。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一是对宣传贯彻该法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虽然采取了一些形式的宣传,但真正受到教育的主要是有关领导、老年人和老龄工作干部,而没有广泛地向敬老养老的主体--中青年人进行宣传。二是宣传不够深入,有的地区和单位行动迟缓,边远地区和许多单位还有死角,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的干部群众中,对其主要条文内容不甚了解。三是对在宣传贯彻该法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尚未进一步研究解决。各级组织在抓老年人维护合法权益工作方面又缺乏具体措施和工作力度,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面对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作为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却更多地选择了“忍”字。有的老年人不知如何运用法律,忍气吞声地承受着一切;有的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愿打官司“丢人”;有的则是不敢向法律讨说法,惟恐事后遭到子女报复,令自己的晚年雪上加霜。“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成了老年人维权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客观上也助长了侵权事件的发生。

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寻求法律保护。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或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要及时向当地居委会、村委会、各级政府、民政部门或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反映,请求他们对实施侵害者进行批评教育,直至改正。

由于传统观念、亲情血缘关系的掺杂,使得此类案件的审理和执行起来较棘手、繁琐反复。各级居委会、村委会、各级政府、民政部门或老龄工作机构,应先从群众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解决,强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把解决赡养问题与当地创建和谐社会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要让养老的问题轻易上法庭,这应该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现实中,国人对法律非常敏感,到法庭上,一撕破脸,容易形成逆反心理,事情反而不好解决。

但如果用上述方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的,老年人就应当依据法律向人民法院起诉,勇敢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老年人因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提起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缓交、减交或免交;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尽管法律的可操作性差,法院也不是没有办法弥补,在审理赡养案件时,就应考虑到有利于老年人的养老和恢复家庭的和谐,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调解时将精神赡养与物质供给、生活照料同等重视,多做被告人的说服教育工作。另外案件审结后,尽量能够对案件进行回访、跟踪服务,架起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桥梁,弥合双方的感情裂痕。

老年人自身也应该多一点戒备之心,应该增强对一些借口和欺骗行为的识别能力。 (1)赡养纠纷。

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和老年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其次是社会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扶养、赡养人口与被抚养、被赡养人口不成比例。还有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对赡养、扶助条件应当提高的欲望,法律越健全此类案件越多。

近来,类似“老人告子女不回家看看”的案子越来越多,可是对老人们提出的这种精神上的要求,法院所能依据的判案标准只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涉及的,应该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这一原则规定。缺少量化标准,说来简单做来难。

在此类案件的处理中,精神赡养可以借助物质形式实现,进而考虑比照离婚父母对子女探望权的规定使精神赡养摆脱物质形式。 (2)遗弃和虐待老年人应受到法律制裁。

遗弃老年人,是指对老年人负有赡养、扶养义务的当事人一方,对需要赡养、扶养的老年人不履行其应尽义务的违法行为。对遗弃老年人情节较轻的,应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错误,必要时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对拒不履行赡养、扶养义务的人,可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对遗弃老年人情节恶劣的,依《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对于年老„„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规定予以处罚。

虐待老年人,是指经常性地打骂、冻饿、禁闭老年人,或强迫老年人过度劳动,有病不给治疗,或其他折磨、摧残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现实生活中,虐待老年人的行为人大多是与老年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一般负有赡养老年人的义务。遗弃、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法律保护不到位。有赡养义务的子女相互攀比,推诿、拒养老人的事件屡见不鲜,有的老人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等问题也大量存在。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虐待老年人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情节恶劣,构成虐待罪的,依《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受虐待的老年人既可以采取正当的防卫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可以请求居委会、村委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援助,对构成虐待罪的行为人,受虐待的老年人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发展。

(一)养老制度。

对于家庭来说,当前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子女仍将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子女对待老年人主要是一个字“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向推崇的传统美德,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出于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孝不仅是生活上的瞻养,更是一种敬爱之情、精神沟通和心灵慰藉。真正的“孝道”,是使父母生前享受人生安乐,死后对之表达哀戚之情。

提倡孝道不要求固守在父母身边,更不要求绝对听从父母的指挥与安排,只要求在父母丧失生产能力而社会保障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对父母实行物质救济,保证老年人自我生活娱乐的物质基础;在父母丧失自我生活料理能力时,或委托亲戚,或找保姆,或亲自照顾;尊重父母的人格与个性,不侮辱父母,不对父母施以任何暴力,常常给父母通通电话,有闲暇,常回家看看,在节假日陪父母玩玩,在精神上与父母达到一定程度的沟通,使老年人得到精神慰藉与精神自由,从而身心健康的安享晚年。

在社会的层面,应吸取各国关于养老制度的优点,尽量完善我国的养老体制,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当前我国社保体系中,养老保险面临的难题较多。一是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收入老年居民无养老保障制度安排;二是覆盖面窄,当前我国1.53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享受定期待遇的老年人仅4400万人,不足三分之一,原因是养老金征收存在很大缺口。三是公共财政缺位,未形成养老和医疗保险转制成本支付机制,导致企业社会保险费率过高等问题。

福利国家,对于养老保险采用的都是多形式、广覆盖的政策,主要是在保障基本养老的前提下举办多种由政府或民间推出的养老保险计划,供不同需求人群自主选择。“根据世界银行养老保障“三支柱”理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属于“第一支柱”,单位提供的补充养老保险和劳动者个人建立的补充性退休收入属于“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

1、养老保障从单一支柱走向多支柱势在必行。

2、职业年金或企业年金坚持单位自主选择原则。

3、补充养老保险计划一般实行基金积累原则。

4、补充养老保险积累奖金需要市场化的投资运营。

5、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需要政府引导和监管。”②

(二)老年人的高层次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会出现新的需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③:“(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需要分为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种需要主要是从物质条件上使人们得到满足。高级需要包括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的精神需要。低级需要是容易满足的,因而也是有限的。但是高级需要是不容易满足的,因而是无限的。需要表现为由低向高级逐级而上的梯次,一个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自然地向高层次需要提出要求。”。

我国的相关立法中对老年人“低级需要”的保护,即对“生存、安全需要”的满足与实现,是老年人作为社会公民所享有的最基本权利,这已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老年人权益保护的“高级需要”,即对“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满足,是老年人作为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所享有的特殊保护。国家要保障老年人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使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文明成果。而我国对于老年人“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法律保障,,即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方面的保护尚不够充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会显得不够完善、不够具体,是我们未来老年立法中需要着重予以完善的环节。

老年人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与稳定,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当前要在全社会提倡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家庭关系。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全社会了解保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性。

①注释(新闻):新华社电-北京2006年9月4日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

②参考书目(论文):田泉:《论福利国家的养老制度》,载《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2005年10月5日。

③参考书目(论著):马斯洛(美国);《动机和人》,1954年3月。

第五篇:潼南:老年人法律援助进村居

潼南县梓潼街道办事处老年人法律援助联系点近日在街道敬老院挂牌设立,活动现场,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发放了法律援助联系卡。持卡的老年人随时可以获得法律援助中心的“三优服务”:即老年人法律咨询优先安排律师解答;老年人维权案件优先考虑便捷高效的援助形式;优先指派经验丰富、办案能力强的法律服务人员承办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同时简化老年人法律援助手续,从申请、审核、指派、代理,进行快捷高效的一条龙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有病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积极提供上门法律援助服务。

下一步,潼南县将依托设立在全县村(居)的302个法律援助联络点,进一步就地全面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接待和非诉讼调解等工作,实现空巢老人法律援助村(居)全覆盖。

上一篇:浪漫的日语爱情诗下一篇:老人与海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