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

2022-12-19

第一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

提高民政工作能力 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推动这一社会目标的实现,民政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研究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是关系到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为此,要从构建“四个体系”入手,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的能力。一是构建起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政策体系建设是提高社会救助能力的根本。应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农村“五保”、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等为重点,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社会互助、临时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现阶段要重点做好:建立健全专项救助、农村低保、社会互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以及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相关救助工作。提高“低保”工作规范化水平,进一步规范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探索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中贫困对象的救助,从而提高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整体水平。二是构建起—个健全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要理顺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实基层救助工作力量,建好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平台,推行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运行模式。三是构建起—个合理的社会救助筹资分配体系。要 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合理分配救助资金承担比例,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加大社会资金筹措及社会资源整合,提高社会救助的保障能力。要积极开展“低保”边缘群体救助、外来人员救助、突发事件的应急救助,加强对农村困难群体、子女上学困难家庭、长期患病困难家庭、受灾群众的救助,以拓宽社会救助对象覆盖范围,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社会救助资金、资源分配体系。四是构建起—个科学公正的制度、办理、监督三位一体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标准,完善家庭经济收入申报和审查、审批、公示程序,实行分类救助,动态管理,以确保社会救助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应建立就业与救助良性互动机制,并加强对社会救助的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以确保社会救助的公正性、积极性。

二、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切实纠正重制度轻落实、重政策轻管理、重投入轻服务的问题,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基层社会管理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直接体察民意,反映民情,关系到党的群众基础的巩固和执政能力建设,是整个社会高效运转的基石,因此,要把基层社会管理纳入整个社会管理的系统工程中,充分认识它的基本性质、基础地位、基石作用,切实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其一,要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机制,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思想和体制保证。要创新管理方式,研究管理规律,

整合管理资源,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在实际工作中,要理顺条块关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渠道畅通。同时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要求,在基层管理中引入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更好地为基层服务。其二,服务基层组织职能转变,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组织保证。基层组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就有必要调整基层组织的布局设置,改进工作方式,革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使基层组织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增强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其三,要关心基层干部,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提供队伍保证。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面对矛盾,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的工作生活和素质的提高,是新时期民政工作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的新的重要方面。

三、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政府要把公共服务作为—件大事来抓,切实履行好政策引导、总体规划、行业监管、市场培育等职能。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协调机制,理顺政府部门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强化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起公共服务长效管理机制。进—步调整或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就业、社保等配套公共政策,大力扶持公共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组织、企业承接公共服务项目,加大政

府购买服务力度,实行项目式管理,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民政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关键是从民政工作实际出发,适应公共需求,提供适宜不同群体、对象的较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一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根据社区多元化的特点,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注重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扩充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内容,美化社区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及时提供居民迫切需要的卫生、医疗、教育、文体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为老年群体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加快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健身设施、“星光计划”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增强为老年群体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积极推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养老服务模式,丰富养老服务事业的社会经济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老人提供更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三是为优抚安置对象提供重实际、重实用的公共服务。及时调整优待抚恤补助标准,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加快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为退役士兵提供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四是为军休干部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公共服务。要加强军休所社区化建设,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整合军休服务资源,拓宽军休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为军休干部提供医疗、物业、文体等服务,满足军休干部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样化的需求。

四、提高培育公民意识的能力。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创造活力

的社会,同时也是有法制保障,有精神支撑,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有序社会。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科学发展使每个公民既能得到平等发展,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又能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民、社会、国家处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状态中。因此,培育公民意识成为新时期民政工作需要提高的一项重要能力。首先,提升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实现职能调整。要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要求,更好地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这就要求民政部门树立发展的理念,培育社会参与意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在政府和社会形成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中,实现公民平等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其次,立足良性互动,加强监管协调。政府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公民参与社会管理进行支持调节和保护监督,形成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参与,取长补短,拾遗补缺,协调一致,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局面。再次,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公民权利实现。公民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的个体人与社会人的统一,既享有公民的各项权利,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民政部门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水平,树立民本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以制度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民主权利和参与社会管理权利得到实现。第四,加大工作力度,培养“公民意识”。和谐社会的公民应该是享有各项权利、关注社会发展、具有很高素质和很强主体意识的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加强培养“公民意识”,使每

个社会公民既有民主意识,又有法制意识;既自主自立,又有社区归属感;既依法维权,又有公益事业认同感;既自我实现,又有社会事务责任感;既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这就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为塑造高素质的公民、友善互助的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谱写新的工作篇章。

第二篇: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提升共青团服务能力

——基层团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作 者】四川大学华西青羊校区 田锦 联系电话:13518181140 【内容提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本文对基层团组织如何在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青年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挥更大作用进行了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分析。在分析高校共青团组织和校园文化两者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共青团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使自己得到发展和加强,最终实现提升服务能力。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几项强化措施。

【关 键 词】高校/共青团/基层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共青团十六大指出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作为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则更是要带领广大青年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十六大指出“社会思想越是多样化,越需要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唱响主旋律。共青团要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好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如何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基层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共青团建设的重要课题。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期共青团建设的指针。如何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开展青年文化工作,建设校园文化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通过相关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文化生活状况有以下特点:

1、青年在文化生活中政治意识强, 但一些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加强;

2、青年在文化生活中大局意识强,但“两手抓”有待加强,在组织青年文化活动时,出现了重经济、轻文化的偏差;

3、青年在文化生活中参与意识强, 但开展活动时齐抓共管有待加强;

4、青年在文化生活中先进意识强, 但先进的文化活动平衡发展有待加强;

5、青年在文化生活中的个性意识强,但集体意识有待加强。

那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先进性的要求呢?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校园文化建设要与紧紧抓住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紧密结合;

2、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同教育青年和服务青年紧密结合;

3、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同先进性和群众性的要求紧密结合;

4、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紧密结合;

5、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与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团与党肩负的使命既共同,又不同。所谓共同,是指二者都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所谓不同,包括代表的对象不同,党、团员的标准、数量不同,先进性的内容、形式不同等。在此,我们强调的是共青团是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为青年服务,先进性是通过最广泛地团结青年跟党走来实现的。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群众性是共青团实现政治性的手段和途径,也是党对共青团工作的基本要求,体现青年基础。对团组织而言,服务青年,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团的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共青团为青年服务的过程,就是密切党与青年的联系,为党赢得未来作出应用贡献的过程。共青团要进一步树立以青年为本的观念,切实把青年摆在团工作的主体位置,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从最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出发,把青年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构建服务体系,完善服务职能,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载体,也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任务。基层团组织,作为共青团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战斗堡垒,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细胞核一样,对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层团组织直接参与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来,无疑将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向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同时基层团组织通过参与这项工作,又可以使组织得到发展,干部得到锻炼,同学得到服务。

基层团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涵盖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是现代化学校的灵魂,因此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统一协调部署。高校基层团组织作为学生实施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既要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工作的统一格局,又要追求一种有序、有机、优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团的工作内容丰富,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文化工作既是共青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共青团其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高校共青团就应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以自身为主体,组织进行各项文化工作,在文化工作中充分发挥特长,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此类文化工作具有群体性、业余性、多层性等特点,有效提高了高校团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全面活跃。而实现这些工作,都必须通过团的基层组织来最终落实,因为只有基层团组织才像是团的精神末梢一样,可以将团组织的各种信息准确无误的及时传递。

共青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团组织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团的工作,和团组织自身的发展。

1.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以学校集体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群体文化,它好似一种黏合剂,具有凝聚功能,能将有共同爱好、共同追求的青年集聚起来。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较之团组织联系团员青年的其他渠道更能充分调动和动员每位集体成员对集体负责、个人服从组织、眼前兼顾长远、成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从而培养和发展团员青年的集体精神,弘扬团队精神。

2.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校园文化活动贴近青年、贴近时代,具有独特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导向功能,可以凭借自身固有的价值观调控广大团员的思想和行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成员的知、情、信、意、行,约束和限制不良品行的滋生和蔓延,有效、有力和无形地帮助培养团员青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团组织思想建设的威力和效益,为团的思想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强化组织建设的有力举措。首先,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队伍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的根本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广大团干组织、策划和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能在工作中培养、锻炼他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使团干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相当多的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找到了展示自己个人才能的舞台,提高了他们对团活动的参与意识和组织意识。

基层团组织参与校园文化的方式:

1、以宣传阵地为龙头,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因此,一直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都很重视育人环境的优化。很多高校共青团作为学校团宣阵地的负责部门,在学校主干道和主要活动场所,建立起了一批高水准的宣传牌、公益广告、阅报栏等设施,精心选择宣传内容,开辟优秀板块,同时在主要活动开展期间,悬挂横幅,制作海报,而各基层团组织也都拥有自己的宣传阵地,从而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智慧与创造、科学与技术、文化与艺术、高尚与文明、积极与进取的育人氛围。

2、以团校为阵地,培养高素质团干队伍

高校共青团团校植根校园文化,培养对象一般为从事学生工作的学生骨干或者是拟培养为学生骨干的同学以及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团员青年,通过系统的培训,为校园和社会培养输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深厚,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强烈,善于思考并且勇于实践的优秀团学骨干。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他人,引导团员青年健康成长;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他人,树立良好的学风;以真诚的心灵与团员青年对话,营造团结校园氛围;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涵,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以团的文化活动为抓手,提供有效工作载体

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共青团作为团员青年集聚的组织,其开展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按类型来分,一般包括文化科技类,如我校主办2008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大大提高了我校学生文化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文艺活动类,如我校每年举行的凤凰展翅文化艺术节活动,以活跃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审美教育类活动,如开展美学讲座,影视、音乐、美术、文学欣赏和评论,可以提高青年审美感、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锤炼青年表达美、创造美的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运动类活动,如开展五四接力赛、各项球赛等,可以强身健体。这些活动坚持以育人为宗旨,具有安排的计划性,主题的鲜明性,选材的针对性,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参与的群众性、广泛性,使团员青年在组织、开展高雅的活动中提高了素养、增强了才干。

如何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

(一)得力有方的领导是高校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1.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基层团组织工作,把它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要明确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要形成一支由学校领导、专职团干和学生干部为骨干的领导队伍;要适时开展有目的、有组织、有档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对院系学生会和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的具体指导和管理;要指定关于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原则,从而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资金投入。要千方百计扩大资金引进渠道,通过校企联姻,部门合作等途径,使基层团组织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电视台等活动阵地,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的波及面;要确保团学活动经费的专款专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要加大对优秀社团的扶持和引导,培植精品社团,发挥社团在发展学生个性、活跃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二)强化队伍建设

1.加强对专职团干的管理,稳定团干队伍。要把年轻有为,德才兼备,责任心强并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人选拔到团学组织中担任专职团干;要关心爱护团干,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要安排专职团干参加培训、进修,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

2.加强对基层团干培养,提高团干自身素质。第一,要不断加强团干自身素质。在新形势下,团干应注意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包括政治观、道德品质、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做到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同时善于正确引导团员青年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第二,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既要做到对本专业博大精深,又要熟悉邻近学科的知识和发展状况,从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同时有利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三,要掌握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方法,使工作有的放矢,富有成效。第四,要培养诸多能力,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调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宣传鼓动能力等。

(三)强化手段

加速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特别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是高校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1.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构建新型校园文化建设阵地。要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宣传队、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热线服务等,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突破传统共青团活动的局限性;要组织力量开设网上团校,通过系统规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对团员青年进行党团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要举办有关网络的知识讲座和培训,组建计算机协会等相关社团,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把网络技术和团员青年创新相结合,从而开发视野,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2.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净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网络中主要有三种有害信息:一是西方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二是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色流毒;三是制造经济混乱的黑色通道。因此,要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同时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要与学生签订入网责任书,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要予以一定的处罚,与年终考评考优相挂钩;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

(四)强化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

强化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是高校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举措。 1.开展调查研究,培养理性思维,完善共青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理论体系。一是既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又要注意吸收同共青团工作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二是既要关注团员青年发生发展的本体研究,又要重视团员青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三是既要学习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间断地到团员青年中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四是既要努力从事为实现团员青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理论研究,又要致力于校园文化和共青团工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2.加强工作交流,加速共青团工作新发展。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的快速运动和发展,高校共青团必须经常性地进行工作研讨。要针对团员青年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交流,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要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使工作得到突破性的进展;要通过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举办省际共青团工作交流会、开辟网上专题讨论区等多种形式,加强部门、学校、省际以及基层团组织之间的交流,把交流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工作有效性,真正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合力。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程春生,郭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7,(3):105~108. 3.江易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探索,2002,(5):105~107. 4.王晓英.新世纪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5):77~78. 5.靳国良,蔡宁.校园文化对高校共青团建设的价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2000,(4):27~28. 6.金志鑫等.团员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7.戴克维等.走向新世纪共青团基本知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8万庆良,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世纪共青团建设,《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

施意见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精神,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纳入“美丽乡村”专项行动,与“四美五改”工作同期部署、建设、验收。到“十三五”末,全省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二、建设要求

(一)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依据《河北省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导则》等标准、规范,合理配置和规划布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与农村村民中心、文化广场建设做到同时谋划、同期设计、同步推进。围绕建设、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鼓励社会参与和群众自我服务,提高综合服务效益。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设施重在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进行完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民中心进行建设。尚未建成村民中心的,要充分利用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城乡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整合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推广采用环保节能新型材料。

(三)科学配置服务功能。依据《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每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建设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多功能文化活动室、一间图书阅览室、配备一套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一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按照不低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并建有室外文体广场1个以上,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且文体活动器材齐备。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增加建设一个宣传栏、一个简易戏台。宣传栏实际使用面积不低于8平方米。

三、服务内容

(一)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县(市、区)政府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制定并发布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目录。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提供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整合农家书屋资源,设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层服务点,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使用。建设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组织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等。

(二)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论坛等多种方式,宣传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改革措施及惠民政策。利用宣传栏、展示墙、文化课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平台等方式,举办道德模范展览展示、巡讲巡演活动,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族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打造基层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法治文化教育、科学普及、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三)组织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室内外群众文体活动,室内文体活动室每天向群众开放,室外文体广场活动组织引导有力。每年组织村(社区)居民开展不少于2次有益群众身心健康的大型文体活动。支持群众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通过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和妇女讲习所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四)创新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推出一批特色服务项目。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积极开展文艺辅导、送书下乡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吸纳更多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普通群众成为志愿者,在城乡社区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探索省、市、县三级文化体育等相关机构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对口帮扶机制。

(五)做好其他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结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综合服务,简化办事流程,集中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加强管理

(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各县(市、区)政府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宣传文化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公共文化体育机构要加强业务指导,共同推动工作落实。各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责、分工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县(市、区)政府要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市、县统筹规划,乡镇(街道)组织推进,村(社区)自我管理。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照中央有关规定配备工作人员,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本村“两委”确定1名兼职工作人员,同时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员不足问题。实行村(社区)文化专管员聘用制、劳动合同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支持和推广基层文化体育设施设立文化管理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鼓励“三支一扶”志愿者、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

(四)鼓励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管理。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加强群众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保证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结合农村社区建设、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推进举措和时间安排。省、市、县政府要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二)坚持试点先行。各市、县(市、区)要稳步推进,先期确定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试点。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支持和鼓励各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具有推广价值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模式。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选取自然交通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

一、

二、三批创建城市要率先试点并推广试点经验。

(三)落实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设施维护、设备更新等工作。省、市财政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3月17日

来源: http:///fg/detail2016854.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第四篇:扎实推进我市基层民政组织建设

把握机遇 周密部署 注重实效

扎实推进我市基层民政组织建设

尊敬的杨厅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汇报的题目是《把握机遇 周密部署 注重实效 扎实推进我市基层民政组织建设》。

今年,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和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基层民政工作组织,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省民政厅领导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的结果,也是基层民政部门的共同期盼。文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对于解决基层民政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推进基层民政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现把我市的基本做法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深入调查,摸清底数,为建立健全基层民政组织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掌握基层民政组织的基本情况,我市民政局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采取党组成员包片、科室人员包乡的做法,利用5天的时间,对全市29个乡镇民政组织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内容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男女比例、编制情况以及办公用房面积、办公设施配备等。在省厅下发文件之前,我市各乡镇都没有专门的民政工作机构,工作不理顺,职责不明确,办公条件较 1

差,大多只有一间或二间的办公场所,服务基础设施简陋落后,与日益繁重的民政业务不相适应,名义上有基层民政工作人员94人,但专职从事民政工作的只有35人,而且这些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乡镇还安排这些民政工作人员负责包村驻村等其他工作,导致这些工作人员不能专心从事民政工作,影响了民政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基层民政组织是基层工作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周密部署,注重实效,扎实推进全市基层民政组织建设

1、广泛动员,提高认识。民政工作是为民之政,重在基层。为切实提高对基层民政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市召开了由各乡镇党委书记、主管副职、民政所长、财政所长,以及市编办、财政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会上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永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转发了《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和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增切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从构建大民政工作格局出发,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夯实民政工作基础,强化基层民政工作队伍建设,规范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2、典型引路,示范带头。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基层民政组织建设,我市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方法,对工作进度快、机构配臵规范、工作制度完善的乡镇,召开现场观摩会。对于工作滞后的乡镇,对主要领导给予通报批评。从而促进了全市基层民

政组织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3、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做到民政所建设的规范化,我市民政局投资6万余元为各乡镇民政所统一制作了制度版面、机构牌子和民政标识。制度包括工作准则、行为规范、便民措施、服务承诺、民政所工作职责、民政所长工作职责、行风评议标准、来访接待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工作制度、勤政廉政管理制度等。民政标识采用国家民政部的统一标识。

4、强化督导,狠抓落实。为抓好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民政、编办、财政成立联合督查组,到各乡镇督促指导基层民政所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工作,督导各乡镇人员配备、办公用房、配套设施等,对操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研究分析,及时帮助解决。在检查验收阶段,我市逐乡镇逐项检查。查看是否存在有流于形式、落实不力、等待观望等现象,按照我市基层民政工作机构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对于工作进度快、成效明显的乡镇,给予了表彰。

5、行动迅速,成效显著。截至7月25日,我市29个乡镇民政所已挂牌完毕,都配备了3-5名专职民政工作人员,平均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工作能力等较以前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办公用房面积都在60平方米以上,各项规章制度健全,配套设施完善。全体基层民政人员已满怀豪情、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民政工作中去。下一步将组织开展对基层民政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文化水平,提高基层民政工作队

伍的战斗力。

三、完善机制,创新理念,着力构建“大民政”工作格局 今后,我市民政工作将以这次基层民政组织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民生大于天”的服务理念,实现重点工作有推进,难点工作有突破,亮点工作有特色,全面工作有提升, 积极构筑五大平台工作机制,不断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打造救助帮困平台。建立以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为主题,以救灾救济、危房改造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二是完善优抚安臵体系,打造双拥工作平台。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完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推行重点对象安臵就业和全面自谋职业安臵办法,逐步提高自谋职业率。三是完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打造公共事业管理平台。积极做好行政区划管理,规范婚姻登记,完善收养登记业务,深化殡葬改革,探索和推进救助管理工作新模式。四是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体系,打造社区建设工作平台。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推进村(居)务公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五是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打造老龄工作平台。抓好孤残儿童救助、康复、教育工作,稳步推进老龄工作,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市虽然在基层民政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决心以杨厅长重要讲话为指针,以本次会议精神为动力,以我市正在开展的

“三治三提”为抓手,为确保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民政工作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切实推动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的汇报完了,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坚持从三个方面着手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河西镇位于高平市南部,距市区8公里,地域面积103.6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1.2万户,4.9万口人,由原河西镇、悬南乡、牛庄乡三乡镇合并而成,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08元。该镇是全省的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高平市的人口大镇、“三农”重镇,是高平市规划的轻工食品工业园区、大型物流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也是高平市“一城五镇”战略的五镇之一。高沁高速、高新高速、长晋高速、一级路、二级路、嘉南铁路、张峰水库引水管道、煤层气管道等穿镇而过,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市场发育、人文环境基础很好,是高平市“十二五”规划的主体功能区,是全市型跨越发展的主战场。

为了有效承接新的发展机遇,最大限度地服务全市的转型跨越大局,该镇从服务投资环境、服务农民增收、服务社会稳定三个方面着手,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扎实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一、从服务投资环境入手,强化发展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

要实现转型跨越,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意识、环境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的能力。去年7.29全省干部大会以后,高平市提出了“勇当晋城转型发展的领

头雁,争做山西跨越发展的排头兵”的目标,河西镇作为主战场之一,清楚地认识到为项目发展、园区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必将成为镇村两级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并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首先,在全镇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优环境大学习、大宣传、大讨论活动,通过河西小报、文艺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方位、高强度的宣传灌输,使招商引资成了热议的话题,创优环境成了舆论的主流,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起来。其次,该镇提出了 “亲商敬商护商养商要成为河西人的品行”的工作理念,和“宁可自己多跑几趟,不让投资人多走一步”的工作要求,党委政府率先作出表率,专门成立项目服务办公室,成立领导包项目“一对一”责任制,带动和影响基层干部为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这些理念和要求正在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近年来,落户该镇和工业园区的雨润新胜肉类、山西神隆氏生物活性肽等10多个项目以及6项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运转正常,干部群众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用工招工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未发生一起为难企业的现象。凯永循环农业示范园在今年7月份遭受洪灾后,所在村的党员干部主动到园区抢险救灾达5天之久,让投资人非常感动,决心要继续扩大规模,安排更多的群众就业。新引进的一个机械制造项目原计划投资3亿元,虽历经两年因土地问题未能落地,但投资商受干部群众这种热情和精神的感染,不计较新选厂址的不利条件,依然决定把投资扩大到18亿元,还要再上一个投资2亿元的路桥保护器

项目,最近还有几个项目慕名而来,已谈定2个,计划投资

3.5亿元。在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党员干部群众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服务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从服务农民增收入手,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

要实现转型跨越,重点在农民,难点在增收;要有效解决这个重点和难点,全民创业是动力,一村一品是路径,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致富的能力是关键。随着发展氛围的不断浓厚和受到煤矿兼并重组的影响,党员干部转型发展的认识得以强化,创业意识变得更加强烈,纷纷行动起来,捕捉信息,寻找项目,通过引导村上有钱人,发动村上能人,鼓励有意向的人,拉动在外创业的人,干部带头创业等措施,开展了以一村一品为主要形式的全民创业活动。仅去年以来,该镇发展百栋以上蔬菜园区的村6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其它小型企业9个,扩大种植基地3000亩,发展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户得到66户,初步形成了12个特色专业村,带动和参与的农户1100多户,还有一些村在药材种植、蚕桑种植、干果种植、手工挂毯等方面也开始按一村一品的思路谋划。以上这些项目或是干部党员自己投资带动农户,或是牵头组建合作社,或是引导大户投资、组织农户参与发展起来的。党员干部在土地流转、贷款协调和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该镇南庄村干部在为群众发展蔬菜大棚的过程中尽心尽力服务,虽然因有点失误发生了虫害,群众遭受了一定损失,但群众对干部没有怨言。在一村一品、全民

创业的实践中,干部的服务本领得到了锻炼,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得到了提升。

三、从服务社会稳定入手,强化群众意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

要实现转型跨越,社会稳定是基础;要实现社会长期稳定,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重要保障。该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在六个层面下功夫。在镇党委政府层面,树立了改善民生、服务均等的施政理念,对撤并乡镇的原区域给予倾斜支持,连片建设新农村,基本实现了户通水泥路、标准化村级办公场所、甲级卫生所、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安全饮水五个全覆盖,达到了整体推进,均衡发展;在村级组织层面,以党员联户和服务承诺为主要方式,依靠党员发行《河西》报纸的优势,在所联系户中发挥卫生管理员、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民事调解员、道德示范员、治安联防员等六大员作用,实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无缝隙,全覆盖;在制度层面,坚持依法办事,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成立“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规范党务公开,严格村务财务管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在体系层面,镇里最早成立便民服务中心、村村设立了村级代办服务点,组建了村级代办服务队,制定了村级代办服务制度,尽量让老百姓办事少跑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找一个人、少花一分钱;在保障层面,建立了干部关怀激励保障机制,设立了老党员老干部救助基金、教育基金、开展了干部结穷亲活动;

在精神文化层面,利用自办小报、黑板报、文化墙、发挂历送赠言、组织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进行核心价值理念和传统道德教育,开展孝子孝媳评选、党员责任区评选,党风村风得到改善,群众素质得到提升,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度、满意度也得以提高。

为切实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该镇坚持以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为主要标准对机关干部、支部村委工作进行考核;坚持对党员采取“制度﹢道德”的约束机制,对党员履职情况、承诺兑现情况以党务公开的形式接受群众监督,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用道德规范和公众舆论来约束党员干部行为,对干部党员增强群众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实践中,该镇深深地感到基层的党员干部确实存在胡总书记提到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只有不断加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建设,不断以创新服务的方式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使转型跨越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上一篇: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下一篇:基层廉政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