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

2022-08-30

第一篇: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

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心得七篇

篇一

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地体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步伐,成就喜人,感触良多。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和核心问题。想起了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奠定他后来指导革命实现战略调整的思想根源;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小岗村农民包干到户发端的。而作为学者,费孝通先生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的经典著作,尤以描写中国农村的《乡土中国》最为有名,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仍然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费孝通先生调查研究的农村,是解放前的农村,现在的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但其实,静下心来观察,其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仍然强大,在某些领域,可以说实质并没有变。

《乡土中国》中有个主要的观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是多余的。文字是人与人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

虽然说我们现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受到了巨大冲击。但在大部分农村,仍然是相对安定的熟人社会,乡土中国的味道仍然很浓。大家沟通联系的方式,仍然是日常的语言,风俗中的社交。文字的力量,在这里仍然是很有限的。

这让我想起在苏区学习中,看到的许多红军宣传画和宣传标语,无不生动形象、直白易懂,很接地气。但按照乡土社会的理论,如果只停留在绘画和文字上,我们党和红军的思想,就很难有效传达到农民中,就很难得到他们的重视和认同。这里面的功劳,首先要放在我们的宣传队上。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特别重视宣传队的建设,他们深入细致、进村入户去宣传解释,并编出民谣、排出节目,吸引老百姓。同时,我们的官兵,也以身作则,主动热情地帮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帮挖水井,朱德同志帮收水稻,扛粮挑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展现党的理念和作风。这样一来,虚实结合,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了党的宗旨,实现了党的意图。

相比之下,新时代我们党的宣传手段、宣传形式更加丰富多彩。鲜艳醒目的标语,制作精美的壁画,报纸、电视、手机,全方位、立体式的轰炸。但从老百姓的反应来看,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有点像翻拍的《西游记》、《红楼梦》,虽然特技特效进化了,但是却打动不了人心。

究其原因,我看也可以从乡土中国的特点和党的历史传统中体会一二。一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如革命时期的宣传队那样,带着热心带着感情,把党的思想和政策,用老百姓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去传递解释给他们听;二是我们的干部,有没有率先垂范,与老百姓一道去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从中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如果没有这样去身体力行,我们的好政策,可能就只停留在纸上、墙上,停留在领导的视察调研里,停留在典型学习的样板中,却进不了老百姓的心、入不了老百姓的脑,最终一阵风吹过,一地鸡毛,过阵子换个口号换个牌子,行礼如仪,再来一遍。问题没有实质解决,贻误了党的事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看着宣传栏上红灿灿的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如诗画卷如在眼前。但,实现它,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却也令人心有戒惧。

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温党的历史、重新聆听乡土中国的深沉回响,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以务实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来推动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的实践,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和全体中国人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篇二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水,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既是乡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乡村水利是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生态宜居、农民生活富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

一是要夯实乡村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用水利益问题,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水利保障。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小流域的治理和小型水库、水塘的除险加固,补齐农村水利防灾减灾的短板,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要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打好碧水保卫战。农村生态宜居,关键在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的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点带面、梯次创建、连线成片、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称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渔港、乡村小流域、河塘清淤整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基本消除村庄黑臭水体。建立农村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河道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工作,彻底改变河道脏、乱、差现象,确保河道清洁畅通。在石底村和上洞村,基本在没有看到黑臭的水体和成片的垃圾,村容村貌比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有了较大的改观。两个村都实现了通自来水,但仍需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

三是深度挖掘水文化,突显南粤特色的乡风文明。“择水而居”即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的天性,丽江、大理、周庄、宏村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因水而兴,体现中华民族人水和谐的文明历史。要深入挖掘反映我省农村地区治水的文化遗产和灌溉工程等古水利工程遗产,加强我省古遗产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水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江河文化创作,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突出具有南粤特色的水文化作品。在石底村就发现了一个“一泉润三县”的故事,在清朝初年,在罗定发现了一个天然的泉眼,并修建渠道分了三个出口分罗定、郁南、云浮三地,并于1954年签订了保护和分水的公约,充分体现了当地群众和谐共生的良好民风。要以水为纽带,结合特色小城镇休闲旅游建设,推进农村水文化景观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清水河塘、生态河塘、景观河塘、可游泳的河塘,实现一村一景,提升乡村水韵。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才刚刚起步,推进过程中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水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生态优势,促进农业兴旺、农村生态、农民富裕,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共享生态文明带来的红利,就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就能早一天实现。

篇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对“三农”问题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重大部署,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从“农村”到“乡村”、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变化的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的呈现。

10月24日,我们到云浮市云安区,现场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了云安区对标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贯通路网、打造中心、治理污水、美化环境、发展产业、树立新风”整体规划和工作开展情况,到该区白石镇石底村和石城镇上洞村等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实地学习考察以美丽宜居为引领的乡村振兴情况。学习归来,对乡村振兴有几点粗浅体会。

一、乡村振兴:党建为引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有“七个”坚持。其中,第一个要坚持的就是党管农村工作。在云安区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党建文化氛围,石底村建有党建文化公园,上洞村建有党建文化墙、党员承诺践诺树,村里随处可见的共产党员示范岗、党员星级家庭。党建工作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云安区石城镇委创新性地将机关党支部与服务平台合为一体,实现了党政工作的高度融合,真正发挥了党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建为引领,通过实施县区-乡镇-村党建引领振兴责任制,加强村党支部建设突出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党员的培训力度和年轻党员的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融合,把“最大政绩”与发展实绩统一起来。

二、乡村振兴:产业为支撑

经济不发展不足以谈乡村振兴。总书记昨天在广东清远调研时强调:要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为支撑,走现代高校农业的路子。产业兴旺了,农村才能有发展,农民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同的乡村要因地制宜,根据各自长处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潜力板”。云安区已经有了“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品”的布局。在这一布局下,我们看到石底村着力发展发财树种植,上洞村重点发展南药种植,只要力度更大、措施更精准,久久为功,一定能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在产业发展中,还要注意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上洞村我们参观了村集体经济项目秀珍菇种植基地,该基地的诞生和投入生产结束了该村近40年来无集体经济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济不复存在。其实,集体经济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仅限于经济方面,同时也为乡村互助合作关系重建奠定重要基础。

三、乡村振兴:人才为关键

谁来振兴乡村?关键在人。在学习考察中,我们看到乡村干部正以极高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乡村振兴中。但是农村人才缺失、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仍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创业就业、农村年轻人口外流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和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筑巢引凤,加大引才集智的力度,通过提高待遇吸引优秀干部到乡村工作,给予利好政策吸引优质专业人才回乡创业;另一方面要培养农村本土的干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发挥本土干部在乡村熟人社会中的治理优势,培育一批农业“能工巧匠”。

此外,要改善乡村环境,以美丽宜居为理念,营造乡村文化,让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做到留人留心,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篇四

党中央和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多次研究部署推进“三农”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要全面找准阻碍乡村振兴的短板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强,农业生产效益总体偏低;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农业科技人才极度缺乏,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集中连片土地规模流转成功率不高,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没有形成支撑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靠天吃饭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三、要深刻理清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产业兴旺作为重点,把生态宜居作为关键,把乡风文明作为保障,把治理有效作为基础,把生活富裕作为根本,既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又要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既要进一步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又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最重要的是要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最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2017年6月,国家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决定从2017年起在广东、云南等6个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汕尾市陆河县被列入首期试点改革单位。目前,陆河县农综改革各项试点措施正有条不紊扎实推进中,尤其是水唇镇螺洞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中率先迈出步伐,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全县逐步推广实施,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创新了资金拨付方式。水唇镇螺洞村以村民理事会、农村股份公司等主体实施农村项目建设,简化手续、缩短流程,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合计投入了1000多万元资金,迅速完成螺洞村溪心公园、楹联长廊、螺洞玻璃栈道等一系列旅游特色景点建设,比以往项目从申报到实施节约了半年时间,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创新融资发展渠道。水唇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的前提下灵活统筹财政资金(扶贫、新农村建设等),将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入股企业,形成村集体和农户持有的股金,带动集体增收农户脱贫致富,其中螺洞村整合资金150万元入股世外梅园景区,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0万元。

三是创新村级股份制改革。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成股权,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东,农民成为当地建设的建设者、决策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全体村民以土地、山林、现金等形式入股,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和员工,与公司形成利益共享、盈亏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保证每年享有不低于8%入股股金分红回报率。2017年,广东螺洞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给螺洞村140个股民发放分红 50多万元,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1.11元,跟上一年相比翻了一番。积极引导村民将闲置土地流转,推动以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土地流转改革。2018年梅花节前螺洞旱水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已流转20亩土地打造了溪心公园旅游景点,带动了旅游收入增长,螺洞旱水各受益农户40户75人,平均每人每年增收533元,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增收。作为全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先锋队与试验区,螺洞村通过成立村级股份公司发展旅游,辐射带动各类经营主体的兴起与发展,2017年仅螺洞村就吸引了超过140名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村内已有农家乐12家、民宿9间,特产店、农副产品销售等旅游辐射带动行业遍地开花。2018年1月的梅花节期间,螺洞世外梅园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日均人流量达10000人次,梅花节1个月内实现旅游总收入约300万元,同比增长33%。其中,当地农副产品零售总额达60多万元,借助乡村旅游,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要全面落实推动乡村振兴的措施

对汕尾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通过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破解问题、补齐短板,借鉴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开展农综改革的经验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大胆开拓创新,以创新举措突破一些阻力与障碍,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落实。

下一步,为切实抓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围绕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四大机制进行改革,以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扎实推进股份制“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四会”运行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使用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力。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基层组织核心领导机制,推进“党支部+”发展模式,规范党组织领导和参与村民自治的方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要进一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设立农业发展奖补资金,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合作社、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立足自然

资源优势,加大生态旅游产业、现代农业招商选资工作力度,重点打造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文旅+居住”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四是进一步建立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管护机制,完善绿色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四民”理事会制度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推进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不断美化城乡环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篇五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进一步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层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足见对其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以“五个振兴”为目标,习总书记为我们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乡村振兴任务书和路线图——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习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这支队伍在绿色的田野上耕耘现代化农业,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这支队伍以赤诚之情挖掘和延续乡村的根脉,寻找乡村中国的内生动力;这支队伍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保留原始风貌基础上扮靓农村,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支队伍以激扬清浊的勇气教化育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航程中,广大的乡村是破浪稳行的压舱石。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雄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还在农村。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可以发现,无论是不同内容的提出顺序还是提法都发生了变化。顺序上的变化增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性与逻辑性,而提法上的变化丰富了其内涵。具体而言,在产业发展方面,从原来的生产发展提升到产业兴旺,实现了从产业单一性到产业体系化的跨越,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民生活方面,从原来的生活宽裕提升到生活富裕,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统一;在生态建设方面,从原来的村容整洁提升到生态宜居,实现了从外在美向外在美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统一的转变;在管理层面,从原来的管理民主提升到治理有效,在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治理效率。特别是将“生活富裕”放在最后,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必须按照“五个振兴”的战略部署,将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作,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乡村振兴正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篇六

近年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推动农村快速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在各地,乡村振兴以及与之配套的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也成为了农村工作的重点。作为农村地区占大多数的地方来说,加快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人认为,当前推动乡村振兴,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健全乡村治理机制。目前乡村管理仍然存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水平不适应乡村振兴需要情况,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探索。应组织专门力量,在全县进行调查研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我县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推广。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理念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一致的。应以此为基础,研究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趋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加强调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结合实际深化和丰富每一个理念的内涵,建立一套涵盖农村五大建设的标准体系,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是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应该目前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各级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利用扶贫工作政策支撑和强有力的保障机智、智力支持等条件,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协调推进。在人力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考虑,让精准扶贫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基础性工作。 三是以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推进乡村全面协调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促进流动人口有效参与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渠道;推进农村社区法治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服务、市场化服务创新发展;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等八大方面对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全面要求。此后,省委省政府也下发了文件,对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提出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对此重视还不够,推进的力度很有限。如果能够按照文件要求将此项工作做到位,可以说就能够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位。

四是遵循乡村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作为载体的乡村,其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乡村和城市、乡村和产业、村庄与自然、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历史文化等多种关系中,都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应认真加以研究。特别是乡村振兴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乡村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乡村发展与人、地、钱的关系等问题要作为重点加以研究。

篇七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湖北省长王晓东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把牢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前,农村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广大农村面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缺乏稳定收入,医疗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那么,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青年”,如何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践行乡村振新战略,带领农民实现产业振兴,乡风文明呢?

结合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村官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要有舍我其谁、迎难而上的勇猛斗志,不断夯实自身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掌握最新知识和技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大学生村官的职责,立足农村工作实际,勤动脑、多思考,定期深入村民家中,从村民实际困难入手,竭尽全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始终与村民心连着心、心贴着心,努力做到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善做理论政策的“宣传员”。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把宣传党的政策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脚沾泥土,口说方言,努力当好理论政策的“宣传员”。犹记得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们街道青年志愿者在团委领导下,成立“十九大报告宣讲队”,通过开展十九大报告系列讲座,我们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委会,用通俗的语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家园”等重大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大学生村官有着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责任和义务,必须争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我们村作为全省重点贫困村,拥有光伏发电和油茶种植两大精准扶贫项目,2017年建成80亩油茶种植基地和80kv光伏发电基地,基地建成后,维护油茶生根发芽成为村里的一件大事,我们通过听专家到村讲座,利用互联网学习施肥、除草等方式,成功将油茶成活率保持至80%以上。在荆州的村官同事谭茂林,成功在村里承包20亩农田,采用大棚技术种植广西火龙果,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全省村官创业创新标兵。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要敢做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我们配合街道环境保护办公室做好“污染源防治”“秸秆禁烧”“打击非法采沙”“保护母亲河—滠水河”等一系列具体而微的环保宣传工作,通过挂横幅、贴宣传画、联合执法等方式,用实际行动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改变以往乱堆乱放、私搭滥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习惯,不断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帮助村委会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的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切实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努力优化人居环境。

但在乡村实际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矛盾焦点,等待我们去解决,比如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少数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明明已经达到脱贫标准,却不愿意脱贫,村民间互相攀比,不愿自力更生;征地拆迁过程中,部分村民过于在乎眼前利益,不愿放弃自家的一寸一尺土地,硬磨软泡,希望获得更多补贴,这往往导致整个开发项目陷入僵局;享受政府补助的部分企业缺乏“造血”能力,今年接收政府10万补助,明年想让政府补助20万,他们始终在一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小打小闹,不愿意扩大经营规模,转变思路,直面市场竞争……这都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将要努力的方向。

近两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涯让我感触颇深,让我看到基层广大农村落后的局面以及存在的机遇挑战,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理想信念,也是美好青春的体现,我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不断展现新风貌、创造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第二篇: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由此可见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点发展工业,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制造大国”,但在农业发展上,投入较少,历史欠账太多。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整体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站位全局,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认为我党作为工农联合政党,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党始终代表的是广大劳动阶级,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振兴正是“初心之所在、使命之担当”。

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两会期间(3月8日),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其中,我认为:组织振兴,即推进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重要前提;人才振兴,就是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这是关键所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缺一不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重点谈谈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即:紧紧围绕发

第 1 页&共 2 页 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近期,按照郑州市要求,我们和农业部门统筹谋划了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重点战略项目,推进这些重大项目建设将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对我而言,在今后工作中:一是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准确掌握乡村振兴内涵,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农村工作;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做好扶贫帮扶工作,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脱贫;三是尽心尽力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搞好服务,尽快办理审批手续,为项目早日落地见成效作出应有贡献。

第 2 页&共 2 页

第三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战略心得 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唱响唱好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四季歌”,使农村成为吸引乡土人才返乡干事创业的、激情燃烧的“热土”。

春耕:人才引进需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乡土人才引进应像春雨一般知才情、解才难、顺才意,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立足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以乡土乡音乡情为纽带,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实现乡土人才来源多样化、多元化。通过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搭建更实用的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全力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吸引一批热爱农村、思想情绪稳定、具有“三农”专业知识和较强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农村人才。

夏锄:人才培养需拒绝“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传统的乡土人才整体文化层次并不高,大部分通过自学或师承获得专业技术。因此,新形势下的乡土人才培养最忌对牛弹琴,不切实际,必须立足新时代农业农村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施“订单式”培育,着力健全农业院校基础教育、乡村一线岗位训练实践、农技等专业人才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各地内部培养和对外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循环往复、逐次递进、螺旋上升、贯穿全程的乡土人才培养科学链路。

秋收:人才使用需合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类乡土人才的密切协作与鼎力支持。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乡土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持续完善乡土人才激励计划。强化政策服务,政策支持,持续教育乡土人才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步合理优化薪资福利结构,持续开展青年乡土“安身、安心、安业”工程和老同志“关心工程”,引导他们在一线建功立业。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引导人才进一步转变思维、明确思路、创新创造,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数字农业、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农村电商、网络直播等新兴领域大显身手,在绿水青山间挥洒汗水。

冬藏:人才回流 需呼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来源,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方水土养育出的人,最能适应这方水土。家乡熟悉的环境才是乡村人才的孵化器,不是从这个孵化器里走出来的乡土人才,只能是某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思维方式、情感的寄托的残缺不是书本上、课件上、视频上就能够补足的。因此,乡土人才培育决不能走脱离故乡环境的“逆家乡化”之路。因而要探索建立在外本地人才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建立镇、村干部人才对接制度,借助传统家乡节日、传统风俗习惯,联合农业农村、工商联等部门,与在外人才常联系、常交流,

以增强其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力留住本土人才,并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形成人才“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动局面。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回归”让乡村振兴

2018年4月11日至4月22日,我很荣幸参加我县今年的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这是我入编以来第一次参加培训,感到非常激动。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第五篇: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一

——“回归”让乡村振兴

2018年4月11日至4月22日,我很荣幸参加我县今年的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这是我入编以来第一次参加培训,感到非常激动。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二

近期,我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主办的浙江大学——金湖县领导全域旅游与特色小镇建设专题研修班,既开阔了思路,又拓宽了视野,还增加了见识,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洗

浙江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紫金港校区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浙江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把握脉搏、实战丰富的专家授课,让我们得到了一次充电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安华,系统的讲解让我们领悟到特色小镇的创建不仅是对小镇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应该将其放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为小城市培育、乡镇转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动力支持。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教授,从城乡生态旅游与休闲农家乐产生的背景、理念、案例介绍,增强了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中国城市政府招商网会长周开疆教授,让我们对全域旅游有了全面、整体的认识,也学到了旅游招商的新模式、新方法。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副教授黄浏英,通过千岛湖、安吉等鲜活案例,慷慨激昂、如数家珍的演讲,大家听的带劲。

产业鲜明、活力迸发的特色镇村,让我们实现了一次冲击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产业“特而强”。“特”是指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细分领域、错位发展。“强”是指三年投入30~50亿,培育“单打冠军”。二是形态“小而美”。“小”就是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核心区1平方公里。“美”就是所有的特色小镇按3A级景区以上标准建设,旅游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三是功能“聚而合”。“聚”就是特色小镇都有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聚集。“合”就是四大功能都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四是机制“新而活”。“新”就是小镇采取“宽进严定”的“创建制”,不搞“审批制”。“活”就是小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创建模式。

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互动交流,让我们获得了一次启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今年初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田园综合体,省委提出的特色田园乡村,县委、县政府“五县共建”战略要求,对我镇发展作了一些设想:一是坚持高点谋划,突出产业定位。xx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住建部等三部委文件强调: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银涂镇是全国重点镇、省重点中心镇,创建健康特色小镇是天时地利人和。二是坚持整体布局,突出产业融合。积极构建“1+3+N”健康特色小镇布局,着力做好一产、二产、三产项目的组合,生产、生活、生态项目的组合。“1”即以银集集镇为主阵地;“3”即以淮建、涂沟、唐港3个集镇为美丽乡村示范点;“N”即实行健康+N个产业发展:+体育用品,创建国家级体育用品基地;+医疗养老,推进医养一体化项目早日建成;+中医药,推进承开中药饮片以及药材基地、五星芡实特色村建设;+湖鲜美食,放大太明龙虾、下河口渔家宴等品牌效应;+生态养生,加快建设森氧小镇;+休闲农业,依托十里桃林规划建设田园综合体;+体育运动,依托高邮湖发展水上运动。三是坚持市场运作,突出产业招商。借鉴仪征市新集中医康养游小镇、刘集沐浴小镇等模式,包装一批项目整体打包、整体招商、整体规划设计、整体开发建设。无论是碧桂园、华夏幸福等品牌民企,还是中交、北京城建等央企国企,都将转型的战略指向“特色小镇”。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三

在近期的支部会议中,运管支部所有成员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

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心得体会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贫富差异较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各方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或是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态振兴是根本。“録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振兴,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于前些年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这无疑为农村生态振兴带来了更多的难题,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来解决。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改进农业生

产方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攻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探索农村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恒久生命力。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须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洞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番农村力量。

上一篇:校长提升自身领导力下一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