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2024-05-0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共12篇)

篇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写好乡村振兴的“奋进 篇章”,需要各方合力,久久为功。

实施“优先发展+配套支持”,让农业基础“强起来”。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资金予以优先保障,政策予以优先倾斜,人才予以优先提供。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器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关键是人才。高校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要继续扩大面对农民的招生培训力度,提供“套餐化”“精准化”教学,提高农民专业水平。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新创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实施“宣传引导+典型带动”,让村居环境“美起来”。要围绕生态宜居、乡村文明,大力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改变“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把农村打造成“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民风淳

朴”的“后花园”。要对村居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并通过多种方式让村民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要重点整治门前屋后、垃圾处理等场所环节,做到无杂物、无异味。要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加大对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引导乡亲见贤思齐,美化环境。要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孝道文化”“宗族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传承,让子孙后代“爱家乡、念家乡、建设家乡”。

实施“自主经营+优化服务”,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千条路,万条路,发展经济才是好道路。要聚焦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生产补助,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推广订单式生产模式,从播种到施肥,再到收获,提供一条龙服务,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增加收益。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技推广人等专家学者作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提高生产效益。要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大特色农产品推广宣传,扩大农产品销路。

做好“三个加法”,写好乡村振兴的“奋进 篇章”,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篇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近日在河北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这是11月3日,汪洋在阜平县看望慰问脱贫群众。

河北阜平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第一个贫困县。3日至4日,汪洋来到阜平县,走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产业园区、扶贫车间、村综合服务站等,看望慰问脱贫群众和基层扶贫干部,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脱贫攻坚情况汇报。汪洋充分肯定河北脱贫攻坚的工作成绩和贫困地区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他指出,脱贫攻坚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意味着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消灭绝对贫困,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工作基础。

篇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一、形势严峻, 应当正视存在问题

1. 油料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山西省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广、品种杂。农民种植油料主要以解决自己的生活用油为目的, 其次是出售油料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是晋北和晋西北的胡麻, 晋南、晋东南的油菜、油葵以及分布较广的大豆和小面积的花生。20世纪末时种植面积大都在30万hm2左右, 这几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2007年最低, 约18.6万hm2, 2008年回升到21.38万hm2。造成油料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1)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种植成本加大, 效益降低; (2) 种植地块多为贫瘠地、丘陵地和套种, 产量低、面积小, 形不成较大的商品市场; (3) 油料收购价格低, 卖不出好价格, 不如种其他经济作物效益好; (4) 加工点缺少, 农民加工油品不方便, 油料就地转化难; (5) 缺少较大型油料加工企业, 生产工艺落后, 生产周期短, 无法带动油料产业化生产。

2. 乡镇油料加工点萎缩倒闭、设备老化, 难以维持

据调查, 20世纪80年代, 全省较大的自然村、镇均有机械油料加工点, 之后逐渐减少, 现在多数油料加工点都已倒闭, 现存的多在县城附近, 主要是解决城镇居民的吃油问题。分析原因: (1) 乡镇油料加工点多以来料加工为主, 收取加工费较低, 约0.3元/kg, 加工点的利润主要靠出售渣饼作饲料。由于油料面积的不断减少, 加工量萎缩, 致使加工点倒闭。 (2) 现存加工点多数设备老化, 难以为继。据调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购置的榨油机有6 000余台, 而实际可以使用的只有400余台。主要生产厂家来自四川、河北、湖北等省, 多是单螺旋榨油机和液压式榨油机, 其设计理念陈旧、规模小、装备差、浪费多、损耗大、效益低, 致使现有加工点难以为继。

3. 榨油工艺落后、油品质差价高

当前, 油料加工工艺仍然沿袭原有的工艺流程, 需要进行油料的预处理, 如破碎、软化、轧坯、蒸炒等工序, 以及油品生产后的“五脱”工艺, 整套榨油过程的正常生产, 至少需要几十万元投入, 需要有专门的厂房、辅助的锅炉, 生产过程中还有“三废”排出。如此的大投入, 必然导致油品价格的提高;如此落后的技术、工艺, 必然会影响油品的质量;于是油品质差价高, 导致了加工厂 (点) 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最后关门破产。加工点的减少, 自然影响油料种植面积的减少, 农民只得靠买商品油解决吃油问题, 从而增加了农民负担。

4. 油料、油品储存设备原始, 方法手段落后, 新设备匮乏, 储存质量差, 损失大

油料的储存一般国有粮库只占20%, 大头还得靠农户储存。主要是麻袋、编织袋、木桶和罐子等, 损失较大, 一般在10%左右, 甚至高达30%。损失主要来自霉变和虫、鼠害。

油品的储存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只能靠塑料桶、玻璃瓶、水缸、铁桶等, 或埋入地下, 或存于阴凉处。与当今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相比, 显得很原始, 不是长久之计。

5. 油品加工缺少龙头企业, 无力带动油料产业化

从调查情况看, 全省尚无规模大、影响大、上档次的油料加工企业。特别是胡麻作为山西省特有油品, 过去一直是晋北、晋西北和吕梁等地农民的主要油料来源, 每年的种植面积都保持在7万hm2左右, 占全国胡麻产量的20%。胡麻具有特殊的营养成分和特有药用功能, 全身是宝, 所榨出的油可与深海鱼油相媲美, 被称为“陆地上的深海鱼油”, 是世界上公认的好油。但至今没有一家能达到设备先进、规模上线的龙头企业, 严重制约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胡麻油品牌的诞生。

二、关注民生, 面对现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从调查情况看, 农民现有的油料自产自销、就地转化的方式不会改变, 农村油料加工厂 (点) 以小型分散为主和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也很难改变。为此, 我们在呼唤龙头企业建设的同时, 更需要发展适应偏远地区农村小规模加工的需要, 更需要加大对小型加工生产厂 (点) 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力度。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油料生产的需要, 适应农村农民生活的需要,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所以, 必须关注民生, 以民意为本, 切实解决好全省农民吃油难、吃好油难、吃油不方便等问题。

1. 统筹规划, 开展“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建设工程

山西省油料生产的特点是规模小、品种多、种植分散。油料加工缺少龙头企业, 农民的油料作物的加工80%是在农村产地进行, 自产自销。建议在全省实施“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工程建设, 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机器补贴资金,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科学发展, 解决好广大农民群众吃油难、就地转化难、吃油贵的问题。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公益为主体, 把政府的投入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长效发展和农民受益结合起来。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千乡万村”农村油料加工厂 (点) 建设工程, 逐步形成以县城加工点为龙头、乡镇加工点为骨干、村加工点为基础的农村优质油加工网络, 逐步缩小城乡食用油消费差距, 惠及百万农民, 以此带动全省油料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 大力推广先进的制油技术和装备

(1) “冷榨技术”的特点“千乡万村”工程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支撑, 以高标准、高起点, 大力推广“冷榨技术”和低温榨油机为核心。冷榨技术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点攻关和推广的新型食用油制取技术, 也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食用油生产技术。该技术与我国目前所采取的“热榨技术”相比, 具有三大优点: (1) 油品质量好。由于油料的榨制温度低, 榨制过程短, 生产过程不会因高温作用而使油品质量改变, 不会破坏油品本身的营养成分和不饱和脂肪酸, 也不会因高温使油品发生化学变化, 产生有害成分, 影响身体健康。 (2) 副产品利用率高。由于整个榨制过程中, 始终处于低温状态, 所产生的副产品———渣饼, 没有受到高温破坏,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油料中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所以可以进行副产品的加工再利用、再增值。即使直接做为饲料使用, 也比“热榨”的渣饼质量好。

(2) 低温榨油机的优越性“冷榨技术”的核心是低温榨油机的使用和免炼制工艺的应用。低温榨油机是目前先进的榨油设备, 与我国现存使用的榨油机相比, 具有三个优越性: (1) 低温榨油机采用双螺旋轴设计, 油料在压榨过程中主要是靠料与料、料与构件的物理碾磨和特制三面刀切削油料来完成整个制油过程的。榨制过程温度低、时间短、不产生高温; (2) 油料榨制前, 不需要对油料进行预处理, 如破碎、软化、轧胚、蒸炒等, 工序简单, 节约成本, 减少浪费, 保护环境; (3) 不需要进行“五脱”工艺, 免精炼制油。榨制的油经简单的物理处理, 就成为高品质的食用油, 可直接食用, 节省了大量的投资。

(3) “冷榨技术和低温榨油机”应用试验成功山西省农机局在全省布点14个, 进行生产试验, 采取统一试点建设、统一机具配套、统一加工标准、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操作规程的试验方法, 并选用多种油料作物进行压榨试验和机具长时间生产耐用性试验。试验点生产的油品经我国权威部门———国家粮油检验检测中心检验, 达到国家一级油标准。特别是生产的胡麻油, 经检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53%以上, 成为名副其实的好油。试验结果表明, “冷榨技术”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易掌握、易普及的好技术, 生产出的油品质量好、成本低, 非常适合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3. 全力提高油料、油品储存装备和技术创新力度

油料的储存方面, 应大力推广经济型烘干机, 特别是燃煤烘干机和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仓储设备及简易的、有效的、成本低的储粮桶, 力争降低储存成本, 减少油料损失。

油品的储存方面, 应大力推广经济适用、先进有效的充氮储存新技术, 保存期可延长半年多。这种技术对于易氧化的油品, 特别是胡麻油效果更好。

4. 以油料加工力促油料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发展

在大力实施农村油料加工点建设, 推广先进制油技术的同时, 要全方位推广油料作物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实行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深施肥、中耕、植保、收获、烘干、储存和冷榨制油一条龙机械化作业, 为油料的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目前, 胡麻和油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工作正在进行中, 争取试点试验成功后在全省推广。

三、抓住时机, 制定扶植山西油料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

服务农业生产、做好油料文章、解决民生问题, 是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健康、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山西省委、省政府应抓住这次“拉动内需、转型发展、保障民生”的有利时机, 制定一系列扶持油料发展的方针、政策, 支持油料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升级改造, 扭转油料生产下滑趋势,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基于此, 我们建议:

1. 运用土地流转政策, 形成北胡麻、南葵花、油菜、中特种油品的全省油料机械化生产产业格局

新的一轮土地流转承包改革即将开始, 我们应把握机遇, 开拓创新, 把实现油料作物连片生产、规模种植、机械作业, 作为改造传统农业,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进一步释放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来抓, 促使山西省油料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有一个新跨越, 借此机遇做大做强山西油料产业, 特别是胡麻及特种油品产业, 全力打响这张“王牌”。力争把“胡麻油”“特种油”及副产品产业做成像山西“汾酒”“陈醋”一样闻名全国, 享誉世界的拳头品牌。同时, 通过油料产业的发展, 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

2. 依靠科技技术进步, 实现装备不断创新

发展机械化生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油品加工工程体系、产业化体系和油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使山西省油料生产、油品加工尽快由原始加工向现代化转变、由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加工转化、由单一加工向油料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转化, 使山西省油料生产、油品加工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3.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

制定一系列稳定的、长期的、连贯的、配套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如投资政策、产业政策, 为农村油料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油料生产和加工的重点实施地在农村, 受益者是农民, 对于农业机械和装备的扶持应以公益性投入为主, 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参与,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4. 组建5个油品精加工中心, 装备先进的油品精加工设备

在“千乡万村”油料加工点工程建设的同时, 应走“蒙牛”、“伊利”的发展模式, 培植一批重点加工点, 收购冷榨毛油, 再由加工中心进行精深加工。之后, 统一商标、统一筹划、统一营销、上市销售、占领市场, 力争用较短时间将我省油品特别是胡麻油做成像“鲁花”、“金龙鱼”一样的著名品牌。

篇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近年来,辽宁省坚持以优势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动地方国企之间,及与央企和其他投资者之间,沿产业链、价值链调整重组,辽宁省地方国有资产总量90%以上集中到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服务业,一些重点企业经过重组增强了实力,有的成为行业排头兵。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大批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改制退出。仅在2015年省属企业就实施了资产重组项目9个。

以股权多元化、混合化、证券化为重点的国企改制取得重大进展。国有大型企业在普遍进行公司制改革的基础上,部分企业在集团层面和重要子企业实现了股权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上市取得进展,一批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辽宁省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到28家,发行股票29只。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面达85%以上,131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完成辅业改制企业325个。

近日,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公布,辽宁省国企改革工作驶入快车道。目前,辽宁省正在研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根据不同领域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益类三个类别。竞争类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功能类企业鼓励企业根据业务特点积极推进下属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竞争性业务板块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而对于公益类企业则剥离其非公益性业务,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竞争性业务板块向社会资本开放,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企业改革。

篇5: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间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须。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カ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篇6: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总结过去,开启未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东星资源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一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50%左右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xx年08月15日xx日报)

刚刚印发的《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用三年时间,对全省行政村生活垃圾、卫生厕所、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彻底整治,到2020年力争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50%左右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可以说,这对全省广大农村群众来说是一件利好的实事好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让广大农村群众直接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还转变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了发展环境。

xx省委20xx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健全生态文明和人居环境建设保护机制,建设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幸福美丽新村。但从目前来看,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等方面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到2020年实现50%左右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是当前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难点和重点。据住建部最新统计,目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只有20%。这就需要各地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在全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力争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正因如此,全省各市、县要按照省上《实施方案》迅速编制市、县两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其规划应当包括整治内容、资金投入、技术支撑、推进方式、管护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省上《实施方案》已作了相应规定。省上将从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治理、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5个方面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方案和整合办法;建立市县为主、省级适当补助的政府投入体系;编制xx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导则,分级分类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技术指南;在全省21个市将各选择一个示范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建立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其整治效果怎么样?直接关乎最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坚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垃圾、污水整治和“厕所革命”,坚决遏制农村违建行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着力建设产业美、民居美、环境美、乡风美、生活美的“五美乡村” 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入常态化。正如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标,我省将把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优先实施聚居度高、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区域污水治理,优先安排15户或50人以上的农村居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选择一批村庄,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

动真碰硬,重拳出击。全省各地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抓好生活垃圾、卫生厕所、农村生活污水,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二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20xx年xx省委一号文件发布,构建起新时代谋划xx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幅令人憧憬的“三农”新蓝图在巴山蜀水间铺开。无论是点睛农田巨变,还是擘画崭新远方,引领xx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勇立潮头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xx的“三农”工作。20xx年5月23日来川视察时指出,xx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做好“三农”工作的良好条件,必须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0xx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xx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毫无疑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xx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作为农业大省的xx,农业兴则全省兴,农民富则全省富。党的十八大以来,xx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xx“三农”工作的重要嘱托,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重中之重,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文章,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xx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积累了做好“三农”工作的xx经验,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xx为全国积累的可资借鉴的“三农”工作经验。在笔者看来,这些经验既来源于xx工作实践,也启迪xx各地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坚定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以“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用心用力推动xx“三农”工作深刻变革,奋力推进xx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历史性跨越,全力开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近些年来,xx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为重点,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全国“四区四基地”,把压力变为动力,把责任化为行动,全省油菜籽产量20xx年跃居全国第一,鱼子酱食品产业有了珍贵食材生产的世界话语权,这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这些都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同时,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xx锁定强农兴农的主线,从20xx年出台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6”行动方案,到今年省委一号文件再次强化以三大任务为重点构架现代农业产业链,使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得以明晰,也为新时代xx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农业强则xx强,农村美则xx美,农民富则xx富,是xx的未来目标,也是xx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奋斗方向。为此,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下大力气擦亮xx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不断筑牢xx推动乡村振兴再出发的前行基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总体格局,大力推进“五美乡村”建设,在巴蜀大地唱响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春之声”,让一幅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画卷在蜀乡大地徐徐展开。

总之,全省各地要担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必然抉择。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三

以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鸿篇巨制,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要健全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机制,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是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二是将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乡村人才工作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三是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如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数量、质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还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既要培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也需要发现、发掘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在乡村人才培养上,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实践迫切需要,突出重点,对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进行针对性部署,尽快满足需要。

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合力。乡村人才培养的主体多元,涉及面广。要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着力推动形成乡村人才培养的工作合力。一是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引导综合性高校增设涉农学科专业,加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建设。二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基层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农村“两后生”进行技能培训。三是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养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将教育资源延伸覆盖至村和社区。四是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养,推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五是支持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引导农业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

乡村人才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认真落实《意见》,实行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选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使广袤乡村充满勃勃生机,迎来更有希望的发展前景。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四

以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省

9月24日下午,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推动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实现xx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不仅是保证实现xx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这也为xx如何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xx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新中国发展与改革的辉煌历程,xx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xx农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离农业强省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也给xx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带来了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作为xx而言,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首在抓好产业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等名扬天下,这正是xx优势特色产业,当以打造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等特色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加快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产业振兴优势,为xx农业产业发展筑牢载体平台,夯实产业振兴基础。

重在抓好人才振兴,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无论是实现乡村振兴还是实现农业强省目标,都必须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这正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作支撑。因此,既要下功夫重点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又要想办法引回和引入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继续推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助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五

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脱贫攻坚后推动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刚刚闭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八大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培育农村发展的新动力,坚决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短板,充分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实支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我们立足“十四五”做好“三农”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阐述“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时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深入研究依法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不断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既是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是口号,不是概念,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是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工作中。如果说,“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就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不能达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必须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找准城乡融合发展的发力点,让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镇、农民与市民一起现代化,一个不能少。这样的“紧扣”,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四化”同步的活力乡村,让农村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体化统筹推进。要准确理解有效衔接的丰富内涵,把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正确方向,从产业入手,做好发展衔接,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衔接,从治理入手,做好服务衔接,把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坚持推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五大振兴”、齐头并进,搭稳乡村振兴“四梁八柱”,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xx特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要对标对表中央、省委部署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精心谋划推动“五大振兴”,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实效性,以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的重点突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擘画出农业逐步强大、农村日渐美丽、农民日益富足的美丽图卷,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写下划时代的一笔,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乡村全面振兴最新最美的篇章。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六

以榜样为旗帜,激发推进乡村振兴昂扬姿态

总结过去,开启未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将于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扶贫干部秉持先锋模范作用,凝聚亿万人民激发主体作用,向贫困贫穷发起攻坚战,取得了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漫漫征程,奋斗引领。在脱贫攻坚的道途中,一批又一批的扶贫干部不计辛劳、义无反顾、慷慨激昂下沉到贫困最前线、最艰难的地方,以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用脱层皮的精神换取群众脱贫致富,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气吞山河的脱贫壮丽史诗。他们当中,有的舍小家为大家、长期扎根乡村,有的不惧风雨担当、夙兴夜寐奔跑,有的顽强拼搏奉献、啃最硬的骨头。在他们当中,不乏少数扶贫干部为了替群众托起一片致富蓝天,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如同一团星火,照耀乡村大地翻天覆地变化之旅。

脱贫攻坚楷模是脱贫攻坚路上最高耸的丰碑,镌刻在脱贫攻坚历史上最巍峨的脊梁,也是值得每一名共产党人铭记和弘扬的精神本色。站在“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关键期,以脱贫攻坚楷模为榜样、以脱贫攻坚楷模为旗帜,凝心聚力、团结一致、鼓舞干劲,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强劲动力,以昂扬姿态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以榜样为旗帜,就得学习他们坚定信念、锐意进取的如磐定力。脱贫攻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批批扶贫干部以决战决胜的信心,推动全面小康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画卷,正因他们内心中坚守对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信念。开启乡村振兴之旅,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娄山关、腊子口,还须过草地、翻雪山,汲取脱贫攻坚楷模的精神伟力,就得学习他们坚若磐石的定力、义无反顾的勇毅。

以榜样为旗帜,就得学习他们不惧失败、锐意出战的忘我付出。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航船,更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实现乡村振兴伟大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写进现实,必然要在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中接续前行。以榜样为旗帜,得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潜沉品质、激发“功成必定有我”的立业精神,切实击楫中流、扬鞭奋蹄、迎难而上。

斗罢艰险再出发,挺立奋进新征程。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是当下必须要走的路,也是必须走好的路。党员干部以榜样为旗帜、以脱贫攻坚楷模为标杆,对标对表、看齐追逐、奋扬意志、奋发进取,乡村振兴路上必定能够遇见更美的风景。

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感七

以大抓落实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9月4日,xx省乡村振兴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成都召开。在下午举行的第二次大会上,成都、广安、眉山、内江四市负责同志先后发言,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搭建共享平台、建设宜居乡村、发展农业园区等方面,介绍各自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思路和重点做法,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开新局。

任何一项工作,若想取得成效,必思于细、重于实、落于行。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农民的梦想,也是每个国人的梦想,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实现乡村乡风文明,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复兴,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线;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是农民的基本向往,也是我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实现这一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目标要求,必须要有实打实的落实,没有落实,一切目标都会成为空谈。

虚花结不出实果。抓落实,一丝一毫都草率不得、马虎不得。要全面推进xx乡村振兴,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政治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深化对省情农情的认识和把握,切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以及对xx“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全方位抓好落实,让全省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新的大战略,也是一篇已经起笔的大文章。落笔之处就在于大胆闯、大胆试,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这次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就是一次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的会议,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要求我们必须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谋得深一层,坚决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路径依赖,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来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力求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突破。也正因如此,成都、广安、眉山、内江四市负责同志的发言,结合各自的实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定位精准、内容详实,体现了对这次大会精神的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体现了落地落实,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一直是xx人所秉承的精神。要落地落实,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首先,必须立足发展全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xx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策,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落到实处,让乡村振兴的脚步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其次,必须顺应民心民意,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真正强起来、农民真正富起来、农村真正美起来。这在成都、广安、眉山、内江四市负责同志的发言中,既有答案,又有回声。

篇7: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护绿色,生态兴。在经济腾飞的时代,需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人们在乡村振兴中获幸福感、归属感。利用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依托村庄整治规划设计,结合现状和规划,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凸显“水美乡村”这一核心理念。保护传统生态,以人为本,双治双添(治水治岸、添绿添景),从而打造环境优美且具有独特风格的田园景观,使百姓拥有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保特色,文化兴。村庄风貌可通过接触年长老人,深挖历史。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由乡村组织群众自己进行编制,这样才能“接地气”,在群众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交专业规划部门审定修改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性。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依党建,组织兴。实现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关键,要强化党建引领、建好基层组织。支部建强了,才能发挥好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带动全村人拧成一股绳。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做好基层党总支工作,积极学习新思想,与时俱进。

重环保,产业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现阶段我们有些农村产业结构落后,散乱污企业较多,下一步配合政府积极引入高端企业,唯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8: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集结号”响彻着对党忠诚。衡量党员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回望脱贫攻坚这场可歌可泣的伟大征程,有无数值得我们铭记的瞬间,黄文秀、张小娟等1800多名同志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毛相林、白晶莹等扶贫干部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用汗水铸就了党员干部的信念与忠诚。时间坐标见证者脱贫攻坚的壮绩,更见证着忠诚的力量。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已吹响,嘹亮的号声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广大驻村干部要在奋进新征程上书写对党的绝对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表里如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基层一线不断涵养忠诚品格,以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干事创业的热情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集结号”承载着使命担当。需要看到,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还需要驻村干部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更要看到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全面完善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驻村干部去不懈攻坚克难。为此,要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扎根乡村,准确把握职责定位,既做群众的“贴心人”、乡村发展的“领路人”,更要做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乡村振兴的“操盘手”,切实履行好职责和使命,同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打“攻坚战”“持久战”。这样,才能以担当作为努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集结号”蕴含着竭诚为民。“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规模和投入推进脱贫攻坚战,体现了造福人民、不负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驻村干部要明白驻村帮扶不能有歇一歇、停一停的思想,唯有扎根乡村,把身子沉下去、心沉下去,矢志不渝地兑现“为人民服务”承诺,方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政绩。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既要立为民服务之志,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用心用情用功去解决民生痛点、助力一域发展、回应人民的期望,让人民群众的“表情包”成为检验驻村帮扶工作的“晴雨表”。又要下大气力增强本领,自觉加强学习,不断积蓄力量,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本领,以实实在在的改变体现驻村帮扶成效。唯有如此,才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在“集结号”中开启新生活、新奋斗,听懂“号声”背后的内涵,乡村振兴道路的“新征程”将永远充满奋斗的澎湃动力

篇9: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感悟

一、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

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总要求的重要保障。

民是农村的主体,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的义务教育水平,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和教育程度,提高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农民的比重建设具有高学历水平的乡村人才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加强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一是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可度,在财政资金、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倾斜,让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鼓励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新农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加强对农村本土人才的培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三要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使农村劳动力资源跟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二、增加乡村人才的存量,留住人才与乡贤

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乡村人才储备,就要坚持“留下来”和“引进来”相结合。“留”就是要把录用的人才留下来、把本土的人才留下来。要想留住“引进来”的人才,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他们了解到乡村人才建设对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二是加强政策倾斜。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扎根农村基层,营造出关心农村工作、爱护乡村人才队伍的社会氛围。三是提高乡村公共服务。针对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改善居住环境,解决子女入学问题,使人才无后顾之忧,专心参与农村的建设

篇10: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接续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加快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2018 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来,乡村振兴“五道”并驰,基层干部此时当结合“十四五”规划,再细化具体措施,带领农村群众跑上“乡村振兴”高速路。

走产业兴旺之道,跑上“质量兴农”高速。农村产业发展是城乡融合创新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发展“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两年来,农村农副产品数量已经达到极大规模,市场销售也实现了多线多点。当前,产品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也是赢得消费者的关键因素。农村群众要实现持续致富,做好质量文章是关键。基层干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农副产品质量提升上来,指导群众把好田间地头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高质量方能赢得市场认可,从而使产业长久兴旺。“十四五”规划强调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层干部在推进产业兴旺中,务必将粮食生产融入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

走生态宜居之道,跑上“绿色发展”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要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垃圾、污水、河湖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是绿色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经济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基层干部要抓住绿色生态这个关键,在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中,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符合本地特点的生态旅游产业,从而实现和增加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同时要继续用好国家在土地和信贷方面给予扶持政策,继续在招商引资中探索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参股经营方式,激活更多内生动力,以“原山原水原乡人”来盘活“原生态”,高质效推进农村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走乡风文明之道,跑上“文化兴盛”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基层干部要抓好两者的有效融合,要充分认识中华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要认识乡村是中华文化最广阔的地域载体。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重点。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一边挖掘一边普及宣传。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气象,并由此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是经济上的富裕,也是文化上的充实。只有物质和文化都得到振兴,农村乡风文明、文化兴盛才能更好体现。

走治理有效之道,跑上“乡村善治”高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

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十四五”规划要求深化农村改革,从土地要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征收、“三权”分置等方面,以改革治理的实效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基层干部务必将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治理有效融合,更好地实现乡村高水平的有效善治。目前,乡村治理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升,但还需要完善乡村经济社会治理一系列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制度。同时,基层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施行治理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效能,才能为全面小康的农村社会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篇1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心得体会

还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是一个拥有近6亿农村常住人口、城乡区域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始终是短腿和薄弱环节。党的十九大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重要部署。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弥补农村现代化这一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20个字的要求,但有几个方面已经根据新情况进行了调整,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因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首先,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农村科技服务力量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已经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仅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更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3%至6%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人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同时,要激励更多优秀的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篇12: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写心得体会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了短板弱项,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做法。目前,一定要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要在政策导向上做好衔接。一方面,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等的政策,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要在产业规划上做好衔接。要着眼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强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要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上一篇:非煤矿山安全知识下一篇:(阳光助残)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