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政管理站工作总结

2022-09-06

忙碌的时光虽然匆匆,但不虚度,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应当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详细记录自身的成长,可促使我们认真、全面的了解自身,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提升自我,在往后的工作之路上,不断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渔政管理站工作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渔政管理站工作总结

中国渔政标志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渔业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确保中国渔政标志的正确使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渔政标志是经农业部确定的专用标识,所有权归农业部。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该标志或与该标志相似的标志作为商标注册,不得擅自使用该标志的名称或与该标志近似的标志。

第三条 中国渔政标志由衬有浅蓝色背景的圆型其周围绕排中国渔政中英文(或加单位名称),中心由周边为浅黄色的红色立体五角星和深蓝色(某些场合可反白)舵轮组成的图案(见附件使用规范及图例说明)。

第四条 全国渔业行政执法机构、渔政装备,包括渔政执法、渔港监督、渔船检验应按照本办法规定使用中国渔政标志(包括车、船、艇及房屋建筑物内外徽标、纪念品、办公用品装饰等),不得随意更改或使用其它标志。

第五条

中国渔政标志在渔业行政执法船舶上的使用方法:

(一)设置烟囱的渔业执法船舶:在烟囱两侧或驾驶楼两侧设置渔政标志。标志主体的具体尺寸视烟囱的大小协调匀称为宜(可按方格放大法进行放大或缩小)。

(二)不设置烟囱的渔业执法船舶:在驾驶室正面窗户下居

1 中的醒目部位设置渔政标志。标志主体的具体尺寸视船舶的大小协调匀称为宜。

渔业行政执法船舶实行统一外观颜色和编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行政执法船舶管理办法》(农业部2000第33号令)规定执行。

第六条 中国渔政标志在渔业行政执法车上使用并备案的 方案:

(一) 渔业行政执法车的车身颜色以白色为基色,喷涂 渔政标志和“中国渔政”字样(见附件使用规范及图例说明)组成。

(二) 具体排列为:两侧车前门从前往后由渔政标志和深 蓝色(黑体)“中国渔政”字样组成,标志、字样的具体尺寸:高以车门窗下沿到车门底部三等分居中处,“中国渔政”字样以前后两门中缝两侧排列,标志在前,视车辆的大小协调匀称为宜。

(三)我部2002年以来配发各地的渔业行政执法车,其外观、颜色不变,但需统一用新标志;各地自行装备的渔业行政执法车亦应参照以上规定统一外观标识。

第七条

中国渔政标志在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建筑物上使用时,室内、外可使用衬有浅蓝色背景的圆型其周围绕排中国渔政中英文,中心由周边为浅黄色的红色立体五角星和深蓝色(某些场合可反白)舵轮组成的图案(见附件使用规范及图例说明),具体尺寸质地视建筑物类别及背景的大小做到协调匀称为宜。

2 第八条

中国渔政标志在纪念物和办公用品(包括纪念物、名片、信纸、信封等)上使用时,在标志环型内绕排中国渔政中英文也可加单位名称,或直接加单位名称。

在使用中国渔政标志时,可以根据需要按方格放大法等比例放大或缩小复制,但不得改变标志的形状和颜色(具体标准见附件使用规范及图例说明),在规定外的其他场合使用搭配要体现庄重、大方。

第九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3 附件:

中国渔政标志使用图例及说明

一、中国渔政标志

中国渔政标志由圆形、五角星、舵轮以及中国渔政中英文文字组成。具体组合方式为:衬有浅蓝色背景的圆型,其周围绕排中国渔政中英文文字,圆的中心由红色立体五角星和深蓝色(在特定场合为达到标志颜色与背景颜色协调时可反白)舵轮图案组成,五角星周边镶浅黄色(见图例)。

二、中国渔政标志在执法装备上的正确使用说明及图例

(一)正确使用说明

1.中文用黑色或深蓝色“黑体”字体,英文用黑色或深蓝色“Arial ”字体,在特定场合为达到标志颜色与背景颜色协调时可反白。

2.标志与中国渔政字样组合使用时,标志在“中国渔政”字样的上方或左方也可在中间,英文在中文的下方。

3.标志和中国渔政字样组合时注意比例适中。

(二)正确使用图例

4 例如:

三、标志的禁止使用说明

(一)文字在标志左方或上方,英文在中文上方;

(二)改变标志形状或文字用特殊体。 例如:

四、标志的组合比例及放大复制说明

标志的组成比例详见图例标注的说明,需放大使用时,请按方格放大法。

方格放大法:一种放大构图的方法,先用横竖线条的方格覆盖画面,然后将每一方格里的内容转到另一清洁表面更

5 大的方格子里(如下图例示)。

舵轮为”2”

(注:中国渔政标准图案可从中国渔业政务网下载)

五、标志图案标准色

第二篇:第四章 渔政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

渔政管理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渔政管理关系主体

第三节

渔政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实施条件 第四节

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五节

我国的渔政管理机构

第一节

渔政管理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渔政管理是渔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管理一般包括渔业经济管理、渔业技术管理和渔业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渔政管理一般认为就是渔业行政管理的简称,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也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渔政管理的基本含义

渔政管理属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是国家对渔业实施监督和管理的重要行政管理行为,也是我国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对渔政管理的概念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解释。一般认为,渔政管理是国家对渔业实施行政监督管理的简称,即渔业行政管理。根据目前我国对渔业实施监督管理的现状,对渔政管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1.广义上的渔政管理

广义上的渔政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渔业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指国家通过立法和执法手段,对渔业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此意义上的渔政管理,包含国家对渔业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一切活动。

2.狭义上的渔政管理

狭义上的渔政管理指经法律授权的专门国家机关及有关机构,即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根据渔业法规,对渔业活动实施的一系列的监督和管理活动。简单地讲,狭义上的渔政管理就是对渔业活动的行政执法活动。

在我国渔政管理实践中,渔业行政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常常包括对渔业生产(捕捞生产和水产养殖)的监督管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以及渔港监督管理、渔业船舶检验管理等。在机构设置上,渔政、渔港监督和渔业船舶检验常常为分别设置的三个机构,尽管现实中存在三个机构合署或其中两个机构合署的情况。由于渔港监督管理和渔业船舶检验在管理内容、对象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习惯上又将渔政管理分为“大渔政”和“小渔政”。“小渔政”指地方各级渔政管理机构的职能管理活动,不包括渔港监督管理、渔业船舶检验方面的内容。“大渔政”则包括了“小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渔业船舶检验等。“大渔政”和“小渔政”均是狭义上的渔政管理的概念。

二、渔政管理的要素和属性

渔政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其他管理科学一样,渔政管理同样具有管理活动的组成要素和基本属性。 (一)渔政管理的要素

渔政管理的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

1.管理者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般是指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我国渔政管理的管理者是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其中的渔政管理执法人员。

2.管理对象

管理对象是管理活动的客体,一般是指管理过程中所能预测、协调和控制的对象,包括人员、组织、物质资源、时间和空问等。渔政管理的管理对象包括渔业生产者个人、渔业生产组织和其他渔业社会组织、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以及渔船、渔具等渔业生产资料和鱼、虾、蟹等渔业生产的产品等。

3.管理手段 管理手段是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媒介系统,包括物质技术系统,如有关设施设备等,以及信息、措施系统,如有关知识、理论依据、措施和方法等。渔政管理的管理手段包括渔政船等渔政执法设施设备、渔政管理理论、渔业法律规范和管理制度、渔政管理的措施和方法等。

(二)渔政管理的属性

渔业的特殊性使渔政管理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

1.渔政管理的自然属性

渔政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在渔政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制约人的生产活动,不断调节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的水域生态环境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在维持渔业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渔政管理调节捕捞强度以符合渔业资源的生长繁殖规律,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根据科研部门对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环境变动情况的监测调查与分析,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在渔业管理过程中,应用科学的监测手段,准确地及时收集违规渔船、违规案件相关的证据,提高办案的准确性等。这些都是渔政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科学性的反映。

2.渔政管理的社会属性

渔政管理的社会属性指渔政管理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要调整渔业生产过程中国家、集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和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维护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协调渔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国家制定了强制性的行为准则——渔业法规,用来保护社会在渔业上的共同利益。渔业法规还规定了渔政管理机构行使行政处罚权,依法对违反渔业法规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确保渔业法规的贯彻实施。因此,渔政管理在社会属性方面具有鲜明的法制性。

三、渔政管理的性质和特征

(一)渔政管理的性质

1.渔政管理属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或机构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活动,其目的是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保证和监督社会活动和行政管理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同时调整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行政、社会等矛盾。行政管理部门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由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并对国家法律负有执行的职责。

我国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组成部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是国家实施渔政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我国渔业法律法规赋予了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属我国管辖的各种渔业活动实施监督检查的权力,以维护国家渔业权益,维持渔业生产秩序,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使渔业生产符合客观规律,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渔政管理正是作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或行政执法机构的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运用法律赋予的管理职权,对渔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因此,渔政管理不论其范围大小如何,都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

2.渔政管理是国家渔业管理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我国渔业管理体制下,渔政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受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在业务上受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渔政管理活动的对象是从事渔业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其本质是调整渔业活动中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其管理主体是代表国家的政府。因此,渔政管理是国家渔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渔业管理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二)渔政管理的特征

渔政管理作为一种国家行政管理行为,既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技术性行政管理的行业特征。

1.渔政管理具有强制性,又具局限性

渔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行为,既具有一定的行政强制性,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国家行政执法行为,渔政管理行为一经做出,就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这种法律效力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但渔政管理的法律效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渔政管理行为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被管理者一方当事人对渔政管理行为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国家司法机关有权对受案范围内的渔政管理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渔政管理的法律效力最终以法院的判决为准。

2.渔政管理在内容上既包括事先管理,也包括事后监督

渔政管理的事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渔业政策、法规及渔业管理措施的制定,渔业许可,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对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等;事后监督则主要指对渔业违法行为的惩处,也称为事后补救。

3.渔政管理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由于渔业活动本身的特点,渔政管理具有一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渔政管理的这一特性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水上渔政监督执法是渔政管理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渔业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长期处于自由开发状态,自由捕捞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权利。渔政管理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不受过度捕捞的危害,采取一些对捕捞生产的限制措施,改变了自由捕捞的状态,限制了人们自由捕鱼的权利,因此在渔政执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另一方面,渔业生产的流动性很大,尤其是海洋渔业生产,作业水域辽阔,工作环境恶劣。这些都使渔政管理活动具有相当的艰巨性。

(2)渔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水域,一些渔业水域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一些水域则属国家直接管理,还有一些水域涉及不同国家的管辖权。有的渔业资源种类具有较强的洄游性,可穿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在一些渔业水域,分属不同行政区域或不同国家的渔民在同一水域共同作业,因此,渔政管理活动往往会遇到不同区域的渔民之间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此外,一些水域不仅仅为渔业生产所利用,还涉及其他对水域的利用,如航运、水利工程建设等。这些都给渔政管理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3)渔业活动涉及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资源的存在和延续依赖一定的水域环境,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和死亡都有其特定的自然规律。因此,渔政管理必须遵循这些复杂的自然规律,才能起到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作用。

4.渔政管理既涉及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科学

渔政管理作为一种行业行政管理,既涉及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科学。作为行政管理,渔政管理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但在渔政管理政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又涉及自然科学,尤其是渔业技术和生物、海洋等方面的科学。渔政管理的这一特性也是渔政管理兼具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体现。

第二节

渔政管理关系主体

渔政管理关系指因国家实施渔政监督管理而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其主体一方是渔政管理主体,另一方是渔政管理相对人。渔政法律关系就是渔政管理主体和渔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一、渔政管理主体

‘渔政管理主体指代表国家实施渔政管理权的国家渔业行政机关及由法律授权的管理机构,是渔业行政执法的主体。在我国,渔政管理主体主要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我国关于渔政管理主体的法律依据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渔业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

(2)《渔业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海洋渔业,除国务院划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由毗邻海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按照行政区划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3)《渔业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

(4)《渔业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决定。但是,本法已对处罚机关作出规定的除外”。

(5)《渔业法实施细则》进一步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黄渤海、东海、南海三个海区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重要渔港、边境水域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型江河,根据需要设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

从上述《渔业法》和《渔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不难看出,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包括海区和流域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我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渔业法》的规定行使国家渔业监督管理权和渔业行政处罚决定权,因此都是渔政管理主体。在实践中,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是主要的渔业行政检查执法主体,受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但在依法行使渔政管理职权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法定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应设在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内。

《渔业法实施细则》还规定:“群众性护渔管理组织,应当在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依法开展护渔管理工作”。但是,这些群众性护渔管理组织,不是法定设置的政府渔业管理组织,和其他群众性社会组织一样,虽然可以在政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一定的渔业管理工作,但属于群众自治管理的范畴,不能行使国家渔政管理权,因此不能作为渔政管理关系中的渔政管理主体。

除了法律专门规定的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外,由于渔业行政监督管理所涉及的关系极其复杂,其他国家机关也是某些具体的渔政管理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主体,包括县级以上政府以及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例如,在水产养殖管理方面。《渔业法》规定了养殖证制度,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在这里,政府是核发养殖证的主体;在渔港监督管理方面,《渔业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位于本行政区域内的渔港加强监督管理,维护渔港的正常秩序;在渔业资源保护方面,《渔业法》规定,进行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造成渔业资源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赔偿。再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这里的船舶污染事故包括给渔业造成损害的污染事故,其管辖主体是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尽管法律规定在调查处理中应当吸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

二、渔政管理相对人

渔政管理相对人指渔政管理关系中渔政主体的相对一方,即被管理者。《渔业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滩涂、领海、专属经济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一切其他海域从事养殖和捕捞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因此,在我国,渔政管理相对人包括在我国管辖的水域、滩涂从事渔业活动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其他与渔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包括在我国管辖的水域、滩涂从事渔业活动的外国人和外国渔船。

三、渔政管理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一)渔政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1.渔政管理主体的权利

渔政管理主体的权利指渔政管理主体在渔政管理关系中的权利,表现为渔业行政职权,指渔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进行渔业监督管理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规范权。渔政管理主体可根据渔业法规,制定进行渔业管理的规章、措施等行政管理规范。

(2)渔政处罚权。渔政管理主体对违反渔业法规的当事人可依法实施法定的制裁手段。

(3)渔政命令权。渔政管理主体有权依法要求特定的或不特定的相对人,作为一定行为或不作为一定行为。

(4)渔政决定权。渔政管理主体有依法对渔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单方面处置的权力。

(5)渔政监督检查权。渔政管理主体有依法对渔政相对人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权力。

(6)行政裁决权。渔政管理主体可依法对渔业生产纠纷等进行行政裁决,但这种行政裁决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度。

(7)行政强制权。渔政管理主体有权依法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渔政管理相对人或拒不执行处罚决定的渔政相对人采取一定的强制处置措施或强制执行措施。这种行政强制措施有一定的限度,且不具最终效力。

2.渔政管理主体的义务

渔政管理主体在享有上述行政职权的同时,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义务,即承担行政职责。主要包括:

(1)执行渔业法规、行使法定权力的义务。执行渔业法规、行使法定职权是渔政管理主体的主要任务。渔政管理主体必须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才能保障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和广大渔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2)遵守法律、依法进行渔政管理的义务。渔政管理行为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在渔政管理主体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越权,不得滥用职权,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应合理使用。渔政管理行为违法造成相对人损失或损害的,应进行赔偿,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的义务。渔政管理主体应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保护国家权益和渔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并接受法律和渔民群众的监督。按照《渔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和其工作人员违反《渔业法》的规定核发许可证、分配捕捞限额,或者有其他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除上述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一般性义务外,渔政管理主体还必须履行法律明确规定的其他特定义务。例如,《渔业法》第九条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对于违法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按照《渔业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渔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

1.渔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 虽然渔政管理相对人在渔政管理中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但并不是说渔政管理相对人只承担遵循管理的义务,渔政管理相对人也享有渔业法规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归纳起来,这些权利主要包括:

(1)受保障权和受益权。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是渔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作为渔政管理相对人的渔业法人和渔民个人可要求渔政管理主体依法履行职责,以实现其依渔业法规应享有的权利(如申请捕捞许可证);渔政管理主体应依法行使渔政管理职权,保障渔政管理相对人各种合法权益得到实现,保证渔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申诉和诉讼权。在渔政管理主体具体实施渔政管理活动中,尤其是在涉及处理相对人的权利和利益时,渔政管理相对人有申辩、反驳的权利和了解事实的权利;对处罚结果不服的,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进行了明确规定,为渔政管理相对人行使申请行政复议权和提起行政诉讼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3)监督权。渔政管理相对人有权对渔政管理主体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由于渔政管理相对人是渔政管理行为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利益影响者,因此渔政管理相对人是对渔政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的最主要的主体。这种监督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包括批评、控告、检举、揭发、建议等。

(4)请求权。渔业法人或渔民个人有权按渔业法规的规定,要求渔政主体做出某种行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例如,渔政管理相对人有权要求渔政管理主体依法确认某种渔业权利或资格;有权请求渔政管理主体制止某种不法行为,以保护其合法权益;有权提出渔业许可申请等。对于相对人的请求,渔政管理主体应依法受理,并根据具体情况,依法批准、处理或驳回。

(5)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的广泛权利。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渔政管理相对人作为一般法人或自然人所享有的权利都必须予以尊重,并受法律保护。这些权利包括作为自然人的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名誉权等权利,以及企业法人或社会组织依法应享有的其他权利。

2.渔政管理相对人的义务

渔政管理相对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作为渔政管理关系中的被管理者,渔政管理相对人的义务是由法律规定和国家强制力量保证的,渔政管理相对人必须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这些义务主要包括:

(1)遵守渔业法律法规的义务。渔业法律规范规定所约束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必须做什么,在一定的条件下禁止做什么。渔政管理相对人必须遵守国家渔业法律规范,违反的话就构成违法行为,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服从渔政管理的义务。渔政管理相对人对渔政管理主体依法进行的管理活动有服从和配合的义务。这是渔政管理行为得以进行的基本保障。

(3)协助渔政管理的义务。支持和协助渔政管理主体执行公务,既是渔政管理相对人参与渔政管理的权利,也是渔政管理相对人的义务。这种协助管理的义务既有法律的概括性要求,也有具体规定性要求。例如在渔业违法案件调查中向渔政管理主体提供真实的证据资料或相关信息;在渔业安全事故或水域污染事故发生后主动报告、提供调查线索等。

第三节

渔政管理的职能、任务和实施条件

概括地讲,渔政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保证国家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内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对外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实现渔政管理的这一中心任务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1980年6月9日,国家水产总局印发《全国海洋渔政管理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渔政管理工作实质上就是要在渔业水域建立社会主义法治,保证国家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

一、渔政管理的职能和任务

(一)渔政管理的职能

渔政管理的职能是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渔业活动实施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发挥的作用,反映着渔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渔政管理的本质表现。

渔政管理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渔业的监督、保障、服务、协调、引导等。

1.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指渔政管理对渔业水域、渔业生产者的渔业活动及其一切影响渔业的行为予以监督、检查、制裁或纠正的职能。它是渔政管理的最基本职能。

2.保障职能

保障职能指通过渔政管理保障渔业法规和各级政府渔业发展政策、计划的贯彻落实,保障渔业活动按国家拟订的发展计划实施,保障国家的渔业权益和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障水产品的供应和人民健康。

3.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指渔政管理为渔业生产提供各种行政服务,通过科学的宏观规划和实施,依法监督管理等进行行政服务,如监督管理渔业安全生产,开展鱼虾等苗种的人工放流、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受理与核发渔业许可证,监督管理渔业船舶检验,开展渔业技术培训等。

4.协调职能

渔政管理具有对渔业活动进行必要的协调职能,包括对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渔业生产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生产者之间、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的协调,渔业生产与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即人与自然的协调)等。

5.引导职能

引导职能指通过渔政管理引导渔业生产者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经济要素,从而促进渔业发展向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向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发展。就引导方式而言,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直接引导指对渔业生产的方式、方法进行直接干预;间接引导主要是通过宏观政策对渔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引导。

(二)渔政管理的基本任务

渔政管理的上述职能是通过开展渔政管理活动来实现的,具体体现在渔政管理的基本任务中。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我国渔政管理的实践,我国渔政管理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

渔业法规是实施渔业管理的法律依据和保证。渔政管理作为行政执法管理,其首要任务就是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这也是实施渔政管理的核心任务,渔政管理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贯彻执行渔业法规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的。

2.监督检查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

渔业资源是渔业生产尤其是捕捞生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增殖和促进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是渔政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渔业立法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渔业资源普遍受到过度利用,一些渔业资源种类出现衰退和枯竭的现实情况下,监督检查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对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已成为渔政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之一。

3.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依法对渔业水域进行监测和对渔业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渔业资源是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而渔业资源的存在和发展又依赖良好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因此,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保护、增殖渔业资源密不可分。当前我国近海、内湾和内陆水域大部分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渔业水域环境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渔业水域监测和对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方面的权利和职责,使之成为渔政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

4.监督检查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增殖

对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增殖是保护水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赋予了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保护和管理水生野生动物的职责,使之成为渔政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

5.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调处理渔业生产纠纷

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使渔业生产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渔业生产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对渔业实行行政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维护渔业生产正常秩序,打击违法渔业生产活动,协调处理渔业生产纠纷是渔政管理的基本职责和任务。

6.依法进行渔业行政服务

管理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服务,依法进行行政服务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职能是我国当前政府职能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渔政管理的行政服务主要表现为对渔业许可申请的审核,对重大渔业生产的指导、组织和扶持,以及增殖、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渔业科学研究和教育等。

7.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渔业利益,监督检查国际渔业协定、公约的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外国人、外国渔业船舶进入我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渔业资源调查活动,必须经过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遵守我国《渔业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我国订有条约、协定的,按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我国于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法》,宣布实施专属经济区制度。要有效维护我国专属经济区渔业方面的主权权利,行使有关的管辖权,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必须通过对外国人和外国渔船的渔业活动的监督管理来实现。

在专属经济区制度下,我国分别与日本、韩国和越南签署了有关的渔业协定,这些渔业协定已相继生效。此外,我国还与俄罗斯、朝鲜、印度尼西亚、毛里塔尼亚等国家签署了诸多渔业双边协定,缔结、参加了一系列有关渔业的国际公约、协定,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自令海狭鳕资源养护与管理公约》、《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等。为有效执行上述双边渔业协定、有关渔业的国际公约和协定,都需要通过对内、对外的相关渔业监督管理活动来实现。

二、渔政管理的实施条件

要充分发挥渔政管理的职能,顺利完成渔政管理的任务,就必须创造应有的渔政管理实施条件,才能有效地达到渔政管理的预期效果,实现渔政管理的目的。这些实施条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的渔业法规体系

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进行渔政管理是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依法实施渔政管理的前提是要有完善的渔业法规体系。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渔业法律、法规和规章达近千项,涉及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产管理、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监测、渔业船舶管理、水产种苗管理、水产品市场管理、渔政执法、远洋渔业管理、水产品质量管理等众多渔业及与渔业相关的领域。但目前我国的渔业法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法规之间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尚需要进一步加强渔业法规体系建设。

2.完善的渔政管理体制

完善的渔政管理体制是实施渔政管理的基本前提。渔政管理体制涉及渔政管理职权的确定和分工、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层级关系等。只有在完善的渔政监督管理体制下,才能使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之间有机地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和渔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渔政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使渔政管理高效、低耗地进行。

3.具备相应素质的执法人员队伍

在完善的渔政管理体制下,渔政管理的具体实施需要以具体的渔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为载体。因此,渔政管理人员的配备和人员的执法素质水平直接影响渔政管理的正确、合法开展,实现渔政管理的各项职能和任务必须有一支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的执法人员队伍。

4.科学、有力的执法手段

实施渔政管理还必须有科学、有力的执法手段,才能保障渔政管理的实际效力和效率。在物质手段方面,渔政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配备必要的执法车船、通信器材等工具,海洋和大型内陆水域的渔政执法船、艇还须具备必要的执法装备。为提高渔政管理的效率,还需要建立必要的渔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在执法措施、方法方面,渔政管理必须具备适用于渔业生产特点(水上生产、流动作业等)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第四节

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指导渔政管理权的获得、行使以及对其监督的基本准则,贯穿于渔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渔政管理活动必须符合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得以正确地开展。渔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与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渔业管理的特殊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包括:依法行政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专管和群管结合原则以及综合效益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又称为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管理的根本性原则。由于渔政管理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渔政管理必须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在渔政管理中遵循依法行政原则,有利于推进渔业法治,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国家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渔政管理主体依法行使渔政管理职权。

依法行政原则在渔政管理中体现为:渔政管理职权的取得、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否则渔政管理行为无效;渔政主体必须对行使渔业行政权力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具体来讲,依法行政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渔政管理主体职权法定

渔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职权由法律授予,不享有任何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权。渔政管理主体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必须根据宪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得与之相违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行使渔业行政执法权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超越法律之外的或法律未授权的行为不得为之,任何非法取得的行政权力都应被推定为无权限。

2.渔政管理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渔政管理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进行,不得和法律、法规相违背。在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渔政管理主体不得做出任何影响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处理决定。

3.渔政管理行为必须依法定程序进行

渔政管理主体在职权范围内进行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渔政管理行为,如果行为不按法定的程序进行,也将导致行为违法,使渔政管理行为无效。

4.渔政管理职权和职责统一

渔政管理主体在依法享有渔政管理职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的相应的行政责任,渔政管理职权同时又是职责,不得放弃,否则造成失职,应受到法律追究。

5.违法进行渔政管理活动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没有法律责任就没有依法行政,法律责任是保障渔政管理合法性最基本的途径。《渔业法》明确规定了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实施渔政管理活动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等专门的行政法,也对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追究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规定。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渔业法》所确认的我国渔业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既体现我国行政管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渔业资源洄游性、渔业生产流动性的要求。“分级管理”则体现地方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管理机构实施地区性管理的必要性,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统一领导

我国渔政管理“统一领导”的原则主要体现在:

1.统一渔业法规

建立全国统一的渔业法规,明确渔业发展方针,对主要渔业活动做出必要的统一规定,加强宏观控制。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行政管辖区域范围内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的地方性渔业法规和政府渔业规章,但应以国家统一的渔业法规为依据,不得超越国家渔业法规,或与之相抵触。

2.统一执法机构

全国渔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渔政船和人员的标志、制服等统一,各级渔政管理机构依法做好职权范围内工作的同时,服从上级渔政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防止各自为政、片面顾及地方利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工作中的上下脱节。

3.统一协调不同行政区间的渔政管理

统一协调不同行政区间的渔政管理,是提高我国渔政管理的整体协同效应的重要环节。渔业资源是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很多渔业资源种类具有洄游性(流动性)的特点,渔业生产由于以渔业资源为生产对象也具有流动性。这些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特点,要求渔政管理必须在大范围内协调一致才能奏效,缺乏协调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管理都会导致管理效果被削弱甚至抵消。在生产实际中,同一种渔业资源可能同时或先后被不同的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区域所利用,不同行政区域的渔船可能在同一渔业水域生产作业,由此而可能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不同行政区之间,不同级的渔政管理机构需统一协调,积极配合,避免冲突、矛盾的发生。各级渔政管理机构需要统一协调,全面开展管理和保护、增殖规划。对于洄游性强的渔业资源的管理,在必要时还需要采取特殊的统一管理措施。 (二)分级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之间在渔业水域、渔业资源状况、渔业生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区域应根据国家渔业法规统一规定,并结合各地方的特点,特别是分散各地的中小型湖泊、水库等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特点,以及渔业社区经济发展对渔业生产需求实际,对不同水域和不同作业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渔业行政监督管理,因地制宜地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渔政管理的效率。

《渔业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海洋渔业,除国务院划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由毗邻海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按照行政区划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这一规定表明,除了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其他海域和内陆水域的渔业监督管理,由我国各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主要以行政区域范围划分不同级别的管辖范围。

分级管理应体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分级管理是在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各地的管理措施不得违背或超越统一的渔业法规。统一领导是分级管理的前提,分级管理是统一领导的基础。

三、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原则

专管和群管相结合,是指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专门管理与群众组织的自发性管理相结合。这一原则在各国渔政管理中都有不同的实践。一些渔业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在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渔业管理队伍的同时,还建立了有关的渔民组织或渔业行业协会等民间自律组织。前者是渔业执法的保证,后者是渔业执法的基础。就渔政管理本身的特性而言,在某种意义上应强调推行渔民群众自我管理,依靠群众自发地贯彻执行渔业法规,积极开展内部监督。这对提高渔业管理效果,降低渔业管理成本都有重要作用。

(一)群众组织管理的主要作用

渔业行业组织是指渔民自发成立、自我管理的群众组织,其形式大多以行业协会为主。渔业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与政府渔业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相结合,是最主要的专管与群管结合的方式,也是政府渔业监督管理最有力的补充。渔业行业组织的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和渔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当前我国渔业经营是以个体私营为主、各种经营方式并存的体制,渔业生产大多处于缺乏基层自治组织的状态。尽管有渔(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存在,但由于渔业生产本身固有的专业性、分散性、流动性的特点,村民委员会很难发挥基层管理作用。在此条件下,我国渔业管理事实上处于政府直接面对广大渔民群众的状态,政府部门和渔民群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渠道。渔业行业组织可以发挥联系政府与渔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上代表渔民群众反映行业诉求,提供基础信息;对下传达政策法律,增进渔民群众对管理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提高渔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减轻政府部门的管理压力,降低管理成本

我国渔船数量庞大,有各种渔船50多万艘,而且渔业生产具有分散性、流动性强的特点,渔业监督管理仅仅依靠政府部门难以应对实际管理需要。群众渔业组织产生于渔业基层,根植于渔业基层,具有信息掌握快捷、真实、细致的优势,在一些具体的微观管理事项上往往比政府管理更有效。通过群众组织的自律管理,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可以从繁杂的渔业微观管理事项中摆脱出来,从而减轻管理压力,降低管理成本。

3.增强渔业服务

在渔业服务方面,群众渔业组织提供的服务在专业性、针对性、细致性等方面以及质量和数量方面比政府更有能力来满足渔业发展需要。群众渔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信息收集与发布、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支持以及对内对外沟通和协调等方面,为渔民群众以及社会有关各方提供服务。群众渔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私人性,许多公益性服务由民间渔业组织实施往往比政府更有效率。此外,将分散的渔业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还可以在抵御外部风险和竞争损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保护渔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二)我国群众渔业组织管理的实践

近些年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群众性渔业行业组织,在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些海岛的乡成立的张网行业协会,在地方政府的管辖海域内,划出一定范围的张网渔场,供协会进行试验性自我管理。在渔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由协会负责作业渔场的安排;按协会的规章制度,处理有关的矛盾和纠纷。协会以委员会作为最高管理机构,以村作为基层小组,通过协会章程明确工作任务,采用船只连组包干的办法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使协会既是一个群众生产组织,又能进行自我管理。

(2)实行水面划片包管。一些内陆水域大水面的渔政管理中,把水面划分给基层渔业组织进行自我管理。例如,浙江新安江水库拥有5万多公顷水面,沿库乡村、支流众多,给专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新安江渔政管理站在加强专管工作的同时,组建了28个乡镇群众渔业管理组织,采用责任制到乡村的办法把渔村管理责任层层落实,由当地乡镇自行安排力量进行管理,从而把整个水库的渔政管理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区域性子目标,把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管理效果。

(3)建立群众自我检查制度。例如,在浙江省的一些重点海洋渔区,根据伏季休渔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积极引导和鼓励村长或带头船船长负责全村的伏季休渔工作,各乡村建立了渔政管理自我检查制度,互相督促,发现违法情况主动报案,有效地配合了当地渔政管理机构监督检查伏季休渔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渔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也应是渔政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目的。

渔政管理的经济效益体现在通过对渔业资源的管理,对渔业生产各环节的宏观控制和监督管理,以及对渔业水域使用的管理和水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促使实现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渔政管理的社会效益体现在通过对渔业的行政管理,使渔业生产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进行,并在食物供应保障、改善人民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提高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渔政管理的生态效益体现在通过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尽量减少渔业生产和其他相关人为活动对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损害和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渔政管理活动不应只注重其所产生的某一方面的效益,而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注重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发挥渔政管理所能产生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尤其是在经济效益往往容易与社会效益相冲突,与生态效益相矛盾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节

我国的渔政管理机构

一、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历史回顾

我国渔政管理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就有“渔政”的提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渔业管理工作。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承担着组织和指挥生产的角色,渔业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恢复渔业生产。在政府机构设置方面,1949年11月1日,政务院各机构开始正式办公,渔业工作由中央农业局领导。1949年12月,渔业划归食品工业部领导,1950年12月,又划归农业部领导。1953年,农业部水产总局设立渔政科,主要职能是组织生产和为生产提供贷款、防风抗灾等服务;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统一指挥渔业生产,保障海上安全,建立了渔场指挥部。这 时,我国渔政管理工作开始萌芽。

1954年9月,国务院取代政务院,渔业于1955年划归商业部管理。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0次会议决议设立水产部,1957年,水产部设立渔政司,主管全国渔政工作,承担保护渔业资源、管理渔船和处理重大渔业纠纷等职能。1958年和1959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相继成立了黄海区渔业联合指挥部和东海区渔业联合指挥部。1958—1977年期间,受当时国内政治影响,渔政机构及其工作受到严重冲击,上述两个指挥部也停止了工作。1970年,水产部撤销,渔业管理工作并人农林部,设立水产局,由水产局渔港电信处承担有关渔政、渔港和电信等管理工作。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黄渤海区渔业生产联合指挥部,由济南军区副司令任指挥。1973年12月,基于对巩固海防安全和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的考虑,为加强海上对敌斗争和民兵建设,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恢复组建东海区渔业指挥部,次年4月,南海区渔业指挥部成立。至此,形成了由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三个海区渔业指挥部负责各海区的大渔汛生产组织指挥、渔业资源调查与海上安全生产、渔民和民兵教育等工作的形势,海区指挥部属国务院直接领导,指挥分别由济南、南京、广州三大军区副司令员兼任,各有关省、市、自治区的军区、海军、政府负责人任副指挥。在此历史期间,总体上讲,渔业管理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组织生产。作为现代行政执法监督意义上的渔政管理工作,主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深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渔政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渔业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步从组织、指挥、指导生产向加强监督管理转变,渔政管理机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以后至1985年渔政管理机构初建时期

1978年3月,国家水产总局成立,下设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主管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渔航安全、渔船检验和渔业电信等工作;同时对外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牌子,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同年,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三个海区渔业指挥部设立渔政处。自此我国正式开始了渔政、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等渔政管理工作,渔政机构体系开始建立。

1979年,《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渔政管理暂行条例》、《渔业许可证若干问题暂行规定》相继颁布,为渔政机构的建设发展初步提供了法律依据。198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各军区不再承担渔业指挥工作。198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发展海洋渔业若干问题的报告》的通知中强调指出:“要健全渔业法规,加强渔政管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和积极增殖近海渔业资源”。在此指导思想下,全国上下普遍重视渔业法规和渔政机构的建设,并逐步组建渔政执法队伍。

1983年9月,国务院批准三个海区渔业指挥部划归农牧渔业部领导,对外可称海区渔政分局,并在沿海若干个重要港口设立渔政管理站。1985年农牧渔业部正式下达文件,将海区指挥部定名为“农牧渔业部××海区渔业指挥部”和“农牧渔业部××海区渔政分局”,海区渔业指挥船改名为渔政船。渔政分局的职能从生产指挥向渔业资源管理转变,并逐步强化渔政管理职能。

2.1986年至20世纪末依法加强渔政管理机构建设时期

19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这为渔政管理机构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渔政管理机构建设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在中央政府渔政机构设置方面,1988年4月,农牧渔业部更名为农业部,下设水产局、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1989年3月,农业部水产局改为水产司;1993年7月水产司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合署办公;1994年6月水产司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合并成立渔业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1990年6月,三个海区渔政分局更名为海区渔政局,所属渔政船队更名为渔政检查大队。1995年6月,各海区渔政局被进一步授予渔港监督和渔业安全管理的职能,更名为“农业部××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所属渔政检查大队更名为“中国渔政××海总队”。

在地方渔政机构设置方面,《渔业法》颁布实施以后,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及其渔业县(市)建立了地方渔政管理机构,沿海和部分内陆省(市、县)组建了相应的渔业执法船队,全国渔政执法船舶实行统一编号、外观和标识,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全国渔政管理机构网络。

3.21世纪以来渔政管理机构建设新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渔业管理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资源环境保护与渔业生产的矛盾更加突出;渔船管理面临着众多困难,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水产苗种和养殖水产品质量管理亟待加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生效后,我国先后与日本、韩国、越南在专属经济区制度下签署了渔业协定,周边海洋渔业管理的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海洋渔政监督执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加强专属经济区渔业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任务艰巨。此外,国家法制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提高渔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对我国渔政管理机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渔政管理机构建设快速发展,并在统一规范、文明执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5月1日起,全国渔政执法人员实行统一制服标志、统一执法证件。2004年,农业部印发了《渔业行政执法六条禁令》,进一步规范渔政人员的执法行为。

为适应新的国际海洋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国内渔业统一综合执法的需要,2000年5月,经国务院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成立,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国重大渔业执法行动,特别是跨海域、大流域、跨省区的渔业执法行动和涉外渔业管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并指导全国渔政队伍建设工作。2007年11月,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正式启用,对全国渔船、渔政执法等进行统一动态管理,标志着我国渔政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进步。

2008年12月,在我国渔政管理机构自1978年恢复建设30年之际,基于转变渔政管理方式,拓展职能的考虑,农业部渔政管理机构原来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名称更改为“渔政局”,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局”;三个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更名为“农业部××海区渔政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区渔政局”。

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渔政管理逐步加强,从中央到地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海洋到内陆,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国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初具规模的渔政管理机构体系,成为我国海洋和内陆水域的一支重要行政执法力量。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渔政管理机构2 700多个,渔政执法及相关人员3万多人,渔政执法船艇近2 000艘,渔政执法车1 200多辆,无线通信电台700多台,部分重点海域建设了渔政专用码头。在管理职能方面,渔政管理机构职能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实现了由相对单一的渔业资源保护向水生生物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由侧重海洋渔业管理向海洋与内陆水域渔业管理并重、由侧重捕捞管理向捕捞与水产养殖管理并重、由侧重国内渔业管理向国内与涉外渔业管理并重等重大转变。

二、我国渔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依据和原则

我国渔政管理机构设置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渔业法》的有关规定。《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因此,我国渔业监督管理的主管部门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渔政管理机构设在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属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机构,是渔业行政执法的具体工作部门。

《渔业法》第七条的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此,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根据这一原则,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总体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基本层次:中央机构为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管理机构,此外还设有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和三个海区渔政管理局;地方机构为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渔政管理机构,又分为省级、市(地)级和县级渔政机构。这种机构的设置形成了当前我国渔政管理机构的基本框架。

三、中央政府渔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我国中央政府渔政管理机构是农业部渔业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局”,隶属农业部领导,对内、外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是我国渔业行政执法的最高领导机关和仲裁机关。2000年成立的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作为农业部专职渔业行政执法的指挥协调机构,负责全国的渔政执法指挥工作。农业部在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分别设立的三个海区渔政局,是农业部在三个海区的派出渔政管理机构。

在渔业船舶检验方面,农业部设有渔业船舶检验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代表国家行使渔业船舶检验和嗡督管理职能。 (一)农业部渔业局及其主要职责

农业部渔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局)是国家最高渔业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渔业法规,对全国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环境、渔船、渔港和渔业无线电通信等实施监督管理,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职责内容具体主要包括:

(1)研究提出渔业发展战略、规划计划、技术进步措施和重大政策建议;起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

(2)负责渔业行业管理,指导渔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3)研究拟定渔业科研、技术推广规划和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重大科研推广项目的遴选及实施。

(4)研究拟定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及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水生野生动植物管理。

(5)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和渔船检验监督管理权,负责渔船、船员、渔业许可和渔业电信的管理工作;协调处理重大的涉外渔业事件。

(6)研究提出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划和措施并指导实施。

(7)研究提出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水产市场体系建设和促进渔业国际贸易的政策建议。

(8)负责渔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9)负责水生动植物防疫工作;负责水产养殖中的兽药使用、兽药残留检测和监督管理,参与起草有关法律法规。

(i0)参与组织制定并监督执行国际渔业公约和多边、双边渔业协定,组织开展国际渔业交流与合作;负责远洋渔业规划、项目审核和协调管理。

(1I)负责提出渔业行业投资计划建议,组织项目初选,根据授权审批初步设计和概算,组织项目实施,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检查及竣工验收等工作。

(12)指导渔业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归口管理渔业防灾减灾工作,研究提出渔业救灾资金分配建议。

(13)负责渔业统计和信息发布。

(14)负责有关单位的业务归口管理工作,指导有关社团组织的业务工作。

(15)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为有效履行上述职能,农业部渔业局下设以下职能机构:综合处、政策法规处、计划处、科技处、渔船渔港处、资源环保处、养殖处、市场与加工处、远洋渔业处、国际合作处。

(二)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及其主要职责

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于2000年5月7日经国务院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主要是为了适应新的国际海洋管理制度的实施和国内渔业统一综合执法的需要,专职负责全国渔业行政执法的指挥协调,是全国渔业综合执法的指挥机构。指挥中心的业务工作受农业部渔业局管理,接受渔业局指导,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重大渔业执法行动的组织协调,维护国家渔业权益和全国渔政队伍建设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1)受农业部委托,承担全国渔业统一综合执法行动的指挥、协调任务,根据农业部授权,对重大渔业违规案件进行调查处理。

(2)承担专属经济区渔业执法检查的指挥工作;根据双边渔业协定对共管水域组织实施渔业执法检查;受农业部委托组织和协调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口渔业执法机构,开展海上联合执法检查。

(3)组织实施跨海区、跨流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边境水域的渔业执法行动。负责拟定重要渔业执法检查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4)承担渔业重大事故、纠纷、突发事件和涉外事件的处理、统计和分析,负责应急值班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渔船间重大水上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参与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

(5)承担全国渔业无线电通信、导航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拟定全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计划,经批准后实施。具体承担系统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

(6)受农业部渔业局委托,组织指导全国渔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工作。负责渔业执法证件和制服管理,承担有关执法装备的政府采购工作。负责重大渔政基本建设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7)受农业部渔业局委托,承担全国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执法检查工作。

(8)承办农业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此外,中国渔政黄渤海总队、中国渔政东海总队、中国渔政南海总队的业务工作接受指挥中心的指导。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船检验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船检验局是农业部的渔船检验机构,其主要职责有: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渔业船舶检验的法律法规,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有关义务。

(2)起草渔业船舶检验的法律法规、渔业船舶及船用产品检验计费标准;起草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经农业部批准后组织实施;制定渔业船舶检验规范、规程、证书格式及指导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3)负责渔业船舶和船用产品法定检验及监督管理;处理渔业船舶检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业务纠纷;组织协调有关国家和地区委托的渔业船舶检验业务;组织、协调、指导渔业船舶公证检验业务。

(4)负责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检验业务核定;承担渔业船舶注册验船师制度实施的相关工作;监督渔业船舶检验机构业务执行情况;监督验船人员依法检验与文明执法。

(5)负责渔业船舶的设计单位、修造企业及重要船用产品制造、维修企业和检测机构的认定和监督管理;承担渔业船舶船用锅炉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管理;指导渔业船舶修造企业特殊工种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6)拟定渔业船舶必须检验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目录,经农业部批准后组织实施;承担全国渔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7)承担全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的指导工作。

(8)承办农业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及其主要职责

海区渔政局是农业部的派出机构,名称为“农业部××海区渔政局”,对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区渔政局”,所属渔政执法船队为“中国渔政××海总队”。

海区渔政局的管理范围是: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外侧,属我国管辖范围内的海域;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协议确定的共同管理的海域;在我国管辖海域的外国渔业;重要的洄游性的渔业资源。

1.海区渔政局的主要职责

(1)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所辖各省、直辖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其中,黄渤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辖区为沿黄渤海的辽宁省、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辖区为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并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长江流域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各省市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工作;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辖区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并负责南沙海域的综合渔业管理,组织落实南沙守礁、渔场管理、养殖开发工作的实施,还负责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和香港、澳门流动渔船渔民的管理协调。 (2)参与研究拟定并贯彻执行国家海洋渔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查研究有关渔业法律法规在辖区内的执行情况和问题,研究拟定区域性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的措施和办法,并组织贯彻实施。

(3)根据法律授权和农业部委托,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负责监督、检查国家有关渔业法律法规及有关国际公约、双边或多边渔业协定在辖区内的贯彻执行情况;参与研究并执行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渔业协定;会同有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辖区内重大渔业纠纷和涉外渔业事件。

(4)根据国家有关渔业法律法规和农业部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渔业许可制度,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审核、发放和注销经农业部委托的大型渔船渔业捕捞许可证。

(5)组织协调开展辖区内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评估和渔业资源增殖工作;参与组织协调重要渔场、渔汛生产安排及外海渔业生产的监督。

(6)指导、协调辖区内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工作;组织划分辖区内重点渔业水域,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提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措施,查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会同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调查处理跨界渔业水域重大污染事故;协调有关部门处理涉外渔业事故;协同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倾废区的选划工作。

(7)指导开展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组织协调跨省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事件。

(8)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渔港监督、渔业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际公约,负责协调辖区内渔港、渔业专用港区、水域港航安全秩序的监督管理;依法协助调查处理重大渔业海损及港区污染事故;建立健全区域性渔船安全保障体系,协助救助海上遇难渔船。

(9)协调辖区内渔业无线电管理工作,监督管理渔业安全通信网的正常运行;拟定辖区内渔业岸台的规划,审核设立岸台的台站资料;核发辖区内农业部直属单位的船舶电台执照,监督检查船、岸渔业无线电台(站)的设施及通信秩序,组织辖区内渔业无线电报(话)务员的培训。

(10)组织、指导地方开展渔政渔港监督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

(11)完成农业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2.海区渔政执法船队的主要职责

(1)依据国家渔业法律、法规,代表海区渔政局行使渔业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查处渔业违法案件。

(2)根据上级下达的渔业执法任务,协助制订渔政船年度巡航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参与重大渔业违法案件的调查。

(3)负责实施海区专属经济区管理和渔业执法联合行动;负责海上渔政执法的组织、指挥、调度工作。

(4)负责渔政罚没款的收缴,执法情况的汇总、分析和档案管理。

(5)负责渔政船舶管理,制订船舶修理、物料供应计划,开展船舶检验工作;负责船舶修理的物资采购、勘验、监修、质量验收。

(6)参与、配合海上抢险救灾,参与渔业涉外事件、重大渔业污染事故等的调查处理。

四、地方渔政管理机构

(一)地方渔政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水域条件、渔业资源状况和渔业生产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地方政府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机构设置和名称上还没有实现统一的规范,实际名称多达几百种。一般情况大致如下:

省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沿海省多数为海洋与渔业厅或局,或直辖市的水产局或农业委员会;内陆省市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常见的是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厅、局等)或水利主管部门(水利厅、局),也有专门设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情况(水产局)。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沿海省多为渔政执法总队,名称并不统一,较多的情况是“中国渔政××省总队”,还有的将渔业与海洋执法机构合并,名称上称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沿海直辖市(上海、天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名称上称为“处”或“局”,如渔政处;内陆省市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十分复杂,各地差异很大,大多为农业综合执法机构。

市县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情况与省级情况类似,往往在一省内保持相对统一。在沿海地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往往为“中国渔政××省××市支队”(地市级)、“中国渔政××省××县(市)大队”(县级),或者与海洋执法机构合并为“××市海洋与渔业执法支队”(地市级)、“××市或县海洋与渔业执法大队”(县级);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和渔港监督机构往往另外设置。在一些重点水域,包括重点的渔业乡、镇,省级渔政管理机构或市、县级渔政管理机构设派出机构,有些国营水产养殖场、农场设渔政管理分站。

此外,地方渔政管理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的原则下,一些大型江河、湖泊等水域设有执行渔政管理任务的渔业管理委员会或渔政管理站,在渔政管理机构的指导和委托下依法开展有关工作,行使部分渔政管理监督检查权。

(二)地方渔政管理机构职能

地方各级渔政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检查渔业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依法打击渔业违法活动,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2)依照渔业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渔业许可制度,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审核、发放和注销渔船渔业捕捞许可证。

(3)保护、增殖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4)依法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保护管理,查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5)依法开展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管理辖区内的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事件。

(6)负责水生动植物防疫工作;负责水产养殖中的兽药使用、兽药残留检测和监督管理。

(7)执行上级渔政管理机构或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人民政府交付的任务,并向其提出渔政工作建议。

(三)地方渔政管理机构的管理范围

根据我国有关渔业法律法规的规定,地方渔政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范围是: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海域,由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沿海滩涂、浅海及定置渔业渔场、养殖渔业由所在地方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内陆水域渔业,按行政区域由所在行政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跨行政区的水域,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管理。

五、渔政检查人员

(一)渔政检查人员的法律地位

《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设渔政检查人员。渔政检查人员执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管理机构交付的任务。”因此,渔政检查人员是渔业行政公务人员,渔政检查人员履行公务是保证渔业法律法规实施的直接管理行为。

(二)渔政检查人员的职责和权力

1.渔政检查人员的职责

根据我国有关渔业法规所规定的渔政管理的内容,渔政检查人员的职责主要是:

(1)依法监督、检查渔业生产活动,及时处理渔业违法案件,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 执行。

(2)依法监督检查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和重要水生野生植物。

(3)对内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渔业生产纠纷,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4)对外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渔业权益,监督检查对外渔业协定的执行,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涉外渔业事宜。

(5)进行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渔区广大干部和渔民群众的法制观念。

2.渔政检查人员的权力

为完成渔政管理的职责,渔政检查人员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主要是:

(1)渔政检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有权登I临渔船和进入与渔业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场所,并有权对各种渔业活动和渔船的证件、渔船、渔具、渔获物和捕捞方法进行检查,具体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①证件检查,包括检查证件是否合法、有效,持证人是否遵守证件所核准的作业类型、范围、时限、捕捞对象品种、网具规格和数量等;

②渔船检查,主要是检查渔船的船名号、作业标志、安全设施、是否适航等;

③渔获物检查,主要为查明是否捕捞禁止捕捞的资源对象,渔获物幼鱼比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等;

④渔政人员还可检查渔船是否遵守禁渔区、禁渔期、保护区的规定,是否使用禁用的渔具和捕捞方法,渔具规格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2)渔政检查人员有权调查当事人和知情人,收集有关各种证据。

(3)对违反渔业法律、法规的行为,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权根据所属渔政管理机构的处罚决定,给予没收渔获物、违法所得,没收或扣留渔具,罚款,扣留或吊销渔业证件,责令赔偿损失、离开或驱逐(指外籍渔船)等行政处罚。

(三)渔政检查人员的录用、考核审批和培训

1.录用

目前我国渔政检查人员的录用以公开考试为主,纳入公务员管理的渔政检查人员的录用还要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目前我国渔政检查人员的录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1989年人事部与中央组织部联合发出的《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按照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进行。

2.考核审批

渔政检查人员必须经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者方可执行公务。渔政检查人员的考核包括录用考核、资格考核和任用考核等多个方面。经考核审批合格者,发“中国渔政检查证”。中国渔政检查证全国统一制式,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放。

3.培训

渔政检查人员培训是渔政管理机构为了提高渔政检查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渔业管理形势发展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对渔政检查人员进行的培养和训练。

渔政检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穿着制服并出示证件。按规定不穿着制服的,应佩戴标志。渔政检查人员的制服和标志全国统一。同时,渔政检查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尽职尽责、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或徇私枉法者,应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渔政管理机构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渔业法》、《渔业法实施细则》和其他有关渔业法规的规定以及渔政管理的工作实践,我国渔政管理机构在管理上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此原则下,渔政管理机构相互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行政上受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因此,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是本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的下属机构,在行政上受本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

(2)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业务上受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对下级机构有业务指导关系。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执法管理中的重大问题、较大的案件,应及时向上级机构请示报告;跨行政区的渔业水域的渔政管理问题,尤其是渔业纠纷问题,由上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进行协调或裁决处理。

(3)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在职权上依法相对独立行使监督管理权。《渔业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渔业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力”。因此,渔政管理机构可不受外界干扰,独立自主地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国渔政管理机构普遍设置在渔业行政主管内部。是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机构,还不具有真正的独立的法律地位。因此渔政管理的相对独立性尚有待提高。

七、我国渔政管理机构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关系

渔政管理工作大部分在水上开展,涉及面较广,管理内容具有相当的复杂性,监督检查和执法相对困难和繁重。因此,渔政管理必须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无法仅靠渔政管理机构的单方面行动。《渔业法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公安、海监、交通、环保、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监督检查渔业法规的施行。”

渔政管理要取得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主要是要协调好渔业系统内部和与其他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是主动与渔业系统的生产、供销、渔港监督、渔船检验、渔业科学研究等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二是要加强同边防、公安、司法、工商行政管理、海洋监督、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借助各有关部门的力量和支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渔政管理工作。

(一)与司法机关的工作关系

司法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的坚强后盾。在渔政管理中,对违反渔业法规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渔政管理机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处以渔业行政处罚的行为,管理相对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的,渔政管理机构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此外,管理相对人对渔业行政处罚不服的,除可申请行政复议外,还可向司法机关提起行政诉讼,司法机关对渔政管理机构在实施渔政管理活动中是否依法行政具有监督、制约的作用。这说明渔政管理机构在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实施渔政管理活动中,与司法机关存在密切的工作关系。渔政管理机构应就贯彻执行渔业法规,正确处理违反渔业法规的案件与司法机关进行合作,提高渔政执法的合法性和效力。

(二)与公安(边防)机关的工作关系

公安(边防)机关在对沿海、边境水域、渔船、渔民等的治安管理中与渔政管理机构有着密切联系。对负有政治、刑事及经济责任者,公安(边防)及渔政管理机构有权责令其停止出海;外国渔船在我国管辖水域内作业,渔政管理机构和公安(边防)机关可共同实施检查;在指定港口停靠的外国渔船,由公安(边防)机关负责监督管理。

在渔政管理实践中,一些地方将渔政管理工作与水上治安管理结合起来,渔政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联合执法,相互配合,将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与维护社会治安相结合,对贯彻执行渔业法规,加强渔政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三)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渔政管理机构在实施对水产品市场管理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水产品或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一经进入市场就成为商品。渔政管理机构对采用非法手段获取的水产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采捕标准的水生动物或水生动物苗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实施监督检查,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合作,以从经营环节、市场渠道有效打击非法渔业活动。渔政管理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实施监督检查,既有利于提高渔政执法效果,也有利于加强市场管理。

(四)与环保部门的工作关系

渔业水域环境是渔业资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渔业水域环境受污染和破坏的直接后果是渔业生产遭受损害。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渔政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为加强渔业环境监督监测,渔政管理机构在全国设立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网络,及时监测渔业水域环境动态,依法处理渔业水域污染事件。然而,由于水域环境保护措施往往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并涉及众多利益部门,与工业、农业、水利建设等有直接的关系,在很多方面需要与环境保护部门开展合作,共同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

(五)与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关系

国家海洋局(包括北海、东海、南海分局)以及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是专门的海洋行政监督执法机关,负责海域使用管理、海岛生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与监视监测、海况监测与预报、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科学研究管理等,上述管理内容在很多方面涉及渔业资源、渔业水域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以及水产养殖生产使用海域的管理等。因此,在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和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等方面,渔政管理机构需要与海洋监督管理机关密切合作,取得海洋监督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对提高渔政执法的效果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渔政管理的含义? 2.为什么说渔政管理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 3.为什么说渔政管理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并受自然规律的影响? 4.什么是渔政管理关系?渔政管理关系主体是什么? 5.渔政管理主体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6.渔政管理相对人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7.如何理解渔政管理主体的义务和渔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 8.渔政管理具有哪些职能? 9.渔政管理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0.为什么渔政管理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 11.如何理解渔政管理的依法行政原则? 12.为什么渔政管理要遵循综合效益原则? 13.“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有哪些具体要求? 14.我国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原则是什么?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有哪些机构? 15.我国渔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第三篇:渔政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法律依据

渔政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法律依据: -----《渔业法》第6条、第48条规定; -----《公务员法》第106条规定;

----- 1997年《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发[1997]3号)文件中指出,地方各级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依据公务员制度管理。

-----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涉外渔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65号)文件,要求“各地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继续推进渔业行政执法队伍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地方各级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 具备参公管理的基本条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发[2006]9号)中附有《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职能的单位审批办法》,其中,第3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列入参照管理范围;中组部、人事部对此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联合发出了《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组通字 1 [2006]27号),明确了事业单位参照管理的条件:一是要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二是使用事业单位编制,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对于渔政队伍来讲,《渔业法》已赋予渔政队伍执法权。目前承担维权护渔、渔港监督、渔船检验、渔业生产安全监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养殖执法等广阔的领域,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强化,而且这些职能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得到明确,因此渔政队伍完全符合参公的基本条件。

第四篇:渔政执法大队工作职责

1.负责渔政渔港监督管理,负责对水面渔业活动的执法检查,对一般案件进行处理。

2.统一管理和调度渔政船。

3.对渔船、渔港、渔民实行水上安全监督检查,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助渔政科调处渔业生产纠纷。

4.协助巢湖水上公安分局维护水上渔业治安秩序,调处水上交通事故,进行水上救助。

5.开展水生珍贵濒危动物的保护,配合渔政科调査水域污染事故。

6.承办渔管局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五篇:2017年渔政专项执法工作总结

按照《市农业委员会关于“亮剑2017”系列渔政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将2017年渔政专项执法情况总结如下。

本次专项执法行动,始终坚持“行业牵头、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原则,积极配合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宣传车、船等多种形式,深入自然河流域、渔港、码头、船头及水产品贸易市场,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广大渔民群众依法从事渔业生产。出动农业行政执法人员160人次,出动车辆45台/次,重点查处非法从事渔业生产的“三无”船舶,查处擅自建造船舶、擅自提高渔船主机功率及涂改遮挡船名、伪造渔船相关证书等违法行为,查处使用“电、毒、炸”鱼禁用方法和违规渔具捕捞等非法行为。将农民发现的国家二级水生保护动物“娃娃鱼”1条放生到自然河。

2017年7月5日

上一篇:邮政局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用真情架起心灵之桥

本站热搜